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范文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精选(九篇)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

第1篇:农业科技成果评价范文

【关键词】云南 农业科技入户 绩效评价

云南省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自2005年开始启动。文山州广南县是云南省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业部唯一部级试点县;省级选择保山市隆阳区、昆明市寻甸县、曲靖市宣威市、昆明市晋宁县、红河州建水县五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为省级试点县。共推广14个左右主导品种和22项左右主推技术。云南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广泛依托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试验示范机构,构建了“省级专家―县级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普通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快捷通道,受到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的普遍欢迎,工程实施4年来,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在所实施的试点县中,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都能使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示范户推广示范农产品产量和收入比上年提高10%以上。

一、云南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绩效评价的意义

云南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通过云南基层广大的科技人员直接到村,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户,对农民(示范户)进行主体培训,通过提高示范户的生产经营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发挥示范户带动作用,加大主导品种、重点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粮食生产。为了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农业科技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贡献,有必要在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引入绩效评价,其核心是强调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目标、效率、结果及其结果有效性。

二、云南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绩效评价实施的效果

1、有效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云南省在长期的科技示范推广过程中,摸索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农技推广机制。在科技推广示范的过程中引入绩效评价机制,使省、县、乡各部门、各级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均与其责权利挂钩,有效激励技术指导员真正愿意走入农户,走进田间地头,变农户“上门要技术”,为“技术送上门”。

2、绩效考核制度逐步完善

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有利于规范农业科技传播的制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和示范人员的积极性。为完善和推进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体系,云南省引入自下而上的考评制度,考评重心下移,增加农户考评的份量。如广南县引入“70%”的考评指标,规定一位技术指导员指导的示范户有70%的对其不满意,就可以启用淘汰机制,对该名技术指导员予以淘汰;一位县级首席专家联系的技术指导员中,有70%的技术指导员对该名首席专家不满意的,该名首席专家一样被淘汰。

3、绩效评价创新更多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随着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传播的深入,各级专家和技术指导员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创新了一些新的推广示范方法,高产创建和高产竞赛就是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绩效评价主动性的表现。在高产创建和高产竞赛中,通过土地流转和中低产田整治,在品种技术、整地播种、肥水管理、技术培训、病虫防治等方面进行集中管理。既有效利用了土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改变了农民粗放种粮习惯,增强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大面积推广高产栽培品种和技术奠定了基础。

4、绩效评价的观念逐步形成

各试点县在绩效评价中,经过几年的工作努力,绩效评价的观念逐渐形成。广南县实行风险金抵押制度,规定每年从2月至11月每月从高级农艺师工资中扣60元、农艺师扣50元、助理农艺师扣40元作为风险抵押金,所扣风险抵押金与项目责任目标挂钩。

除此之外,在绩效考核中,还实行末尾淘汰制。每年末,根据绩效评价表,对县级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进行绩效打分排名,将排位末尾的县级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予以淘汰。如2007年,寻甸县按绩效考核结果,实行末尾淘汰制,淘汰了9名技术指导员、103户示范户,并依程序补充9名技术指导员、103户示范户。

三、云南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建立和完善一套良好的绩效评价体系需要较长过程

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绩效评的目的是通过引入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对绩效评价的各被评价主体实施评价,并有利于变被动为主动,将评价结果与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主体的责权利相结合,调动基层农技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激励先进,淘汰后进。但是建立这样一套科学的、运行良好,评价客观,且成本较低的绩效评价体系,能涵盖农技推广体系中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评价侧重点等的复杂性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2、有关各方对绩效评价的认识还有一个过程,缺乏理解

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绩效评价体系推广时间不长,绩效评价工作刚刚起步,目前还缺乏成熟的经验。现在来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绩效评价工作对人们,特别是对基层农技人员和示范户固有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于为什么要评,怎样评及评价的公平性以及评价靠后所带来的压力如何化解等均有所抵触。因此评价可能会变成走过场。

3、评价指标的设置有待调整和细化

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绩效评价主要由绩效评价的方法和绩效评价的结果两部分构成,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自评结果、电话调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组织管理、培训、宣传报道、专家综评等方面,每个方面又进一步分解成很多个可量化考评的指标;绩效评价的结果用于评价绩效好坏,探索奖励,激励先进等,经过这几年的实施,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指标过细,定性指标较多且难于获得指标数据,评价结果拉不开档次等。在2005―2008年的绩效评价中,一年内省文山县对县级14个专家的绩效评价结果均为100分(满分100分),这实际上淡化了绩效评价的权威性,降低了评价结果的约束力,达不到“激励和惩罚”的目的。

4、对省级专家的评价不够

云南省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绩效评价实施过程中,缺乏对省级专家的评价,或者说评价降低了省级专家在农技推广示范中的责任。实际上,作为某种主推品种或技术的首席专家,对全省的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成败,应该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首席专家推广的品种和技术产生问题,对全省的影响之大,应该是很难估量的。

四、对开展农业科技推广绩效评价建议

随着2009年云南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和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而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正在面临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起重要作用的绩效评价机制,应该在中间起到核心的作用。

1、规范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增加和确立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

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机制,适当时候引入结果公示制度,将绩效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各级专家、农技推广人员晋级、晋职、评优等的主要依据,将对示范户的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更换示范户和追责的一个依据,以此来增强绩效评价的约束力。

2、科学调整和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增加自下而上的评价份量

为增加绩效评价体系的约束力和权威性,应该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和改革,引入上下评价,自下评价制度,考评重心下移,对示范户的评价由技术指导员和辐射户和普通户来共同完成,以辐射户和普通户为主;对技术指导员的评价,除上级部门和负责的县级专家外,引入示范户评价,并逐渐增加示范户评价的权重;对县级专家可以由省级专家、下级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三方来共同评价。

3、增加对省级专家的评价权重

省级专家在推广体系中处于金字塔塔尖,某产业的省级专家在全省该领域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带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增加省级专家的责任,让其责权利更为明晰,并有人为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风险买单,对于省级专家,则主管部门,各县级专家,随机抽样的部分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和普通户均应有对其进行评价的权力。

4、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体系,建立绩效评价工作信息库

农技推广评价结果的运用,是农技推广示范绩效评价的核心问题,对于事关产量增加和收入增长的示范户、辐射户来说,可以有一个问责的平台,使绩效评价好的得到奖励,绩效评价差的得到相应限制和处罚;对于主管部门来说,也可以通过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体系,建立一个绩效评价工作信息库,使评价结果应用制度化、常态化。

(注:本文系云南省农业厅项目――《云南省科技入户情况调查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赵正洪、夏胜平、尹丽辉: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科技入户的目的和意义[J].湖南农业,2008(4).

[2] 尹丽辉、夏胜平: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的意义、目标及作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6(2).

[3] 刘滨、康小兰:潘晓华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绩效评价与政策建议――基于江西省3个试点县的实证[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 管红良、汤锦如、戴云梅:农民采用新技术过程、文化素质和推广方法关系的研究――以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淮安市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05(2).

[5] 陈志英: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5(4).

[6] 刘辉、李小芹、李同升:农业技术扩散的因素和动力机制分析――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3).

第2篇:农业科技成果评价范文

关键词: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农业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科学研究对于农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农业发展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实施农业科研项目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环境,促进“三农”的顺利发展,从而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对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是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促进农业科研项目的发展,就需要规范加大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流程,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一、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绩效管理越来越重视,但毕竟绩效评价在科研事业单位中起步尚晚,特别对于农业科研单位来说,受管理能力限制以及农业科研项目公益性、非营利性、以及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影响,绩效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绩效评价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我国的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中,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虽然有些省级财政部门已经建立了绩效评价处,但只是处于对已立项的且资金额度大的项目开展事后评价,并且受人力财力能力的影响,只能抽查部分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对社会层面上优化资金分配作用不大。在单位内部,受机构编制和业务能力所限,基本没有绩效管理部门。通常情况下,科研人员以项目申报指南为依据,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筛选,确定出科研项目的重点和创新方向,并申报给相关的政府部门。在政府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立项后,就会将研究经费下拨给科研项目小组,项目组再开展科研工作。而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以及完成情况,会参差不齐,在专家对其进行评审验收的过程中,存在对研究成果的质量模糊验收的情况。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专家对项目执行情况的评价并没有从实际出发,这就导致在农业科研项目研究中将申报作为重点,而将管理和研究放在次要地位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科研项目经费效果难以得到真正的保障。

(二)绩效评价的目标值不好确定

农业科研因其特殊性导致不同研究类别项目的成果效益存在较大差异,在建立绩效目标时,易受主^判断影响,且项目承担部门申报的绩效目标,未能经过管理部门进行有效核定,往往形式上过关即可。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中,经济效益指标最难确定。农业科研项目与其他类别的科研项目不同,因其具有的特殊性,造成了其产生的经济效益难以估量。因此,在许多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中,不包含经济效益指标。而农业项目的研究通常会花费较长的时间,且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导致研究成果的不确定性也大,在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效,其投资回报比率很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不采用经济效益指标,而用社会效益指标取而代之。因此,一些基础研究类的农业科研项目便成为投入产出比率很低的项目,导致项目投入量难以得到增加。

(三)没有将环境影响因素纳入评价体系中

农业科研项目与土地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农作物的培育和生长离不开土地,因此土地环境对农业科研项目能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而在农业项目的科研工作中,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对其产生消极的影响。如果在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不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则可能对实施农业科研项目的土地造成负面影响,使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必须将环境影响因素纳入绩效评价体系中,才能维持农业科研项目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评价指标之间没有建立起内在联系

农业科研项目的来源渠道是非常丰富的,项目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差别,主管单位在选择评价指标时,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项目进行评价。由此,便可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这些结果还可能存在巨大的差距,甚至完全相反。而在选择评价指标时,主管单位并没有对其做出主次的区分,也没有对选取标准做出规定。于是,独立看待每个指标时,其都具有现实的意义,但又都存在一些不足,综合性较差,不能对所有类型的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因此,在对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时,需要将各指标结合起来,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并将各种理论和方法融入其中,从而形成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做好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分析

(一)建立完善的评价监督管理机制

为确保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有效性,就需要不断完善其绩效评价管理机制。在确定项目研究重点和创新方向时,不仅要以项目申报指南为依据,还需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在保证项目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确定出正确的项目重点。同时,根据创新方向和项目重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编制项目绩效目标申报书。而在项目申报后,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则应该严格按照评审制度,对其展开全面的评审,评审内容要包括对项目绩效目标的审核。只有扩大评审内容范围,严控评审流程,才能从源头上开展绩效管理,充分体现研究经费的价值,下一步绩效评价才有的放矢。必须改变当前项目下达后才编制绩效目标的做法,因为事后编制的绩效目标,很多存在敷衍应付的成分,不利于项目资金的有效运用。在项目立项拨付研究经费后,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工作还要继续,还应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对研究进展进行跟踪管理,并结合审定过的绩效目标任务,进行阶段性的对照,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及研究成果的质量。项目完成后,由政府部门组织或要求项目管理部门聘请有资质的社会机构开展第三方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反馈整改及下一步项目立项和资金分配的依据,对存在问题的项目,实行绩效问责制。只有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监督机制,才能够使农业科研项目小组将研究作为重点,从而有效的提高我国的农业科研水平。

(二)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

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中,需要强化绩效评价意识,完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价体系。而在制定评价体系时,既要考虑常规的评价指标,又需要融入新的评价指标,并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坚持以研究成果为评价的导向。而在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中,也要考]将一些定性指标纳入其中。如科技惠农项目涉及到农业政策的宣讲,如对“农业补贴政策”、“惠农政策”的解读宣传的范围人次等,也应作为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同时,对于农业科研成果的普及应用情况也是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将研究成果的普及情况纳入评价范畴,就会出现研究成果不具有适应性的现象。

(三)在开展绩效评价时考虑环境影响因素

土壤和水是影响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土地中的土质、含水量、微量元素、酸碱度等都会影响评价结果。而在实施农业科研项目过程中,则可能会改变这些因素的含量和性质,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在对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时,需要将这些环境影响因素考虑进去,才能在研究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比如,在某个农作物大田种植的研究中,由于过分追逐产量而大量施肥等,会造成土壤板结严重,造成周边水域硝化物含量增加,也就是说,改变了土壤性质,污染了环境。如果在评价时不考虑这一点,就会造成盲目追逐产量的短期效益而忽视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影响绩效评价的正确性,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建立评价指标的内在联系

主管单位在选取指标时,应坚持客观性、全面性、经济性以及可比性等原则,同时制定相关的指标选择标准,将筛选出的指标进行区分,确定出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同时,要将这些指标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使各个指标既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又能被综合起来,适用于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

三、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的应用

(一)应用实例分析

以我国某农业科学院的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为例,评价对象为该院作物研究所三年内通过验收结题的农业科研项目。在评价体系中,总共设置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评价指标,并以10分制进行打分,其评价结果如下:二级指标中得6-6.9分的有3项,主要包括科技人员相对数、论文和报告引用、粮食安全程度;得7-7.9分的有3项,即科技奖励、农户技术、人均收入增长率;得8-8.9分的有5项,分别为品种审定、技术评价指标、农业科技贡献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9-10分的有3项,包括论文和专著、成果推广应用以及单位面积产值。4个一级指标中7-7.9分的有3个,即土地复种指数、能量产投率、生态效益,8分的有1个,即农村自然环境。最后,通过计算,该所近3年的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得分为8.23分,其结果被评定为良好。

(二)评价结果的作用分析

从上述评价结果中可以看出,该所的项目管理中得分较高的项目已经发展得比较好,而得分较低的项目则应该作为管理中的重点,加以改善。比如,科技人员相对数就较少,在开展农业科研项目时,应适当增加科技人员的数量,在其指导下进行农业研究,才能提高其研究结果的质量。上述评价结果显示,4个一级指标中,只有农村自然环境达到了8分,其他指标都低于8分。因此,在实施农业科研项目时,应加大对土地的资金分配,从而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其土地复种率,增加投入产出比例,并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由此可见,通过对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能够清晰的展示出项目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从而针对缺点进行调整,以便从整体上改善农业科研项目。并且,通过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还能让社会资金分配更加科学、合理,并保证其正确的投向,从而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率,优化各类资源配置,尽可能的减少资金、资源以及能源浪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科研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是促进农业科研项目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对其开展有效的绩效评价,才能提升其研究成果的质量,从而提高“三农”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中,需要建立完善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并在各评价指标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加大绩效评价的范围和力度,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在保障农业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第3篇:农业科技成果评价范文

关键词:农村科技推广;科技专家;绩效评价

一、绩效评价设计的原则

农村科技推广中科技专家的绩效评价不同于一般的科研人员,不能仅限于科技专家出版的专著、发表的科研论文、获得的专利等理论成果,重点应包括科技专家在基层农村推广中的实际贡献和技术需求

主体的满意程度。在构建科技专家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公平原则

同一个农技推广体系应包括不同层次的科技专家,各层次的科技专家在推广中从事的工作也不相同。因此,对不同层次的人员不能用相同的分值去考核他们完成任务的优劣,应客观地反映科技专家所

做的实际贡献,以此作为按劳取酬和择优淘劣的客观依据。

2.稳定性原则

绩效考核标准在科技专家的农技推广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经过一定程序制订出考核标准后,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而不宜频繁调整,以便于科技专家参照执行。如果科技专家的总分增加,则表明他的科研推广业绩上升;反之,则其科研推广业绩下降。

3.回应性原则

回应性原则即满足特定社会群体的需要,在本研究中则是满足农技推广过程中农民的对先进生产力以及增加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需要。因此,科技专家的工作必须有针对性,深入到基层,形成推广工作与成果之间的利益反馈机制,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新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以上三个原则是在构建指标体系目标的指导下,对指标的设计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原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构建起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1.农技推广软环境

农技推广软环境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外部条件的总称,包括技术培训、技术水平和推广方法三个方面。(1)技术培训。技术培训是农技推广中科技专家通过成果方法示范、技术培训班、广播电视和科技活动等方式使农民获取知识技术,采用一定的折算方法,综合考察科技专家在农技推广一年中的工作量。在该指标下设立如下四项三级指标: 培训时间X1-l;培训种类X1-2;推广受益对象数量X1-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幅度X1-4。(2)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对科技专家研究成果质量的鉴定,采用一定的折算方法,可把它分为三项三级指标:知识产权X2-1;成熟度X2-2;风险度X2-3;经济需求度X2-4。①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科技专家的最重要的产出,也是申请了专利保护的科研成果,可通过一定的折算方法,加权计算各种类型和水平的专利数。②成熟度。评价推广技术的成熟度的不可控因素较多,难度较大。本研究采用技术效率评定法,测算技术对效益贡献程度的大小。③风险度。风险度是农民在接受农技推广过程中,受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程度。④经济需求度。经济需求度是通过农民及市场对技术需求的反馈来引导先进科技的研究开发。(3)推广方法。推广方法是科技专家采用农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向其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将科研理论转为生产力。在该指标下设立如下三项三级指标:推广方法种类X3-1;农民对科技推广机制满意度X3-2;农民对推广技术吸纳度X3-3。

注:对于无法用具体数值表示的项目,我们引入模糊数学的方法,把主观判断不确定性用具有区间概念的模糊数加以描述,最后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综合评估。

2.农技推广的现实力

它是指科技专家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中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后续实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从而带动农民致富的能力。可具体划分成以下两项二级指标:推广效率、经济效益等方面。(1)推广效率。它反映了农业科技推广资源的利用程度及推广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有利于监督推广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配置。构成农业科技推广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两项三级指标:推广指数X4-1;平均推广速度X4-2。其中:①推广指数。该指标可较全面地反映成果推广状况,可表示为:,推广率=(实际转化成果数×正常转化周期)/(研究成果数×实际转化周期)×100%,推广度=实际推广规模/应推广规模×100%。

②平均推广速度。该指标是评价推广效率的指标,平均推广速度=推广度/成果使用年限。(2)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指农民在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等同时提高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和降低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实现增产增收。在该指标下设立如下四项三级指标:产量增减值X5-1;农业新增产值X5-2;降低成本额X5-3;节省劳动时间X5-4。

3.农技推广的后续性

农业生产技术具有地区性、季节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农技推广的后续性是农民积极参与新技术、新品种的重要参考依据,由农技推广的可持续性这个二级指标体现。它是指农技推广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农业生态建设、农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构成推广的可持续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推广手段与方式的可持续性评价X6-1;推广结果的可持续性评价X6-2等。

三、评价方法

1.不同量纲的指标归一化处理

由于上述指标表现为多个特征的综合,而每个指标只能表达一个特征,因此,既不能用一个特征指标去表达科技实力或运行绩效的全部含义,也不能把所有不同质的指标直接进行运算。我们采用线性比例归一化的方法,即将指标进行“功效转换”,实施“无量纲化”,保持指标间相对比较的分值大小,除去指标的具体含义。这样,通过测评指标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运算。

因考虑到指标的权重和尊重客观规律,采用最大值转换模型较为合理,其转换公式为:

其中,CTij—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等效值;Cij—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测算值; Coma—在评价区间第j项指标最大测算值。考虑到各评价对象在规模上的差异大,为了保证计算精度,我们将计算结果扩大1000倍。

2.指标权重赋值

权重系数综合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

参考文献:

[1]张渊,陆玉梅,梅强.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9:185-187.

[2]李友华,丛丹阳,韦恒.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特点及其绩效的评价方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2:39-41.

[3]涂小东,肖洪安.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8:38-40.

第4篇:农业科技成果评价范文

关键词: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法;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7-1724-05

随着辽宁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改革及农业生产结构的深刻变化,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数量、质量和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硕士毕业生离校后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毕业生所在单位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以及毕业生的自我评价都蕴涵了很多有益的信息资源。因此,对硕士毕业生质量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进而进行经验总结和问题剖析,将为高校提供质量反馈和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依据,推动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质量评价数据来源于2009年农业部科教司项目“东北区农业高校农科人才培养、社会使用及发展需求研究”对农科硕士毕业生基本素质评价的调查研究。农科硕士毕业生基本素质评价包括知识结构、外语水平、敬业精神、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研(推广)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和其他能力等10个方面。本次调研涉及29个单位,其中省政府主管部门2个,省级农业推广部门7家、省市农业科研院所9所、高等农业院校1所,共发放调查问卷119份,收回119份,有效问卷100%。

1 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模型的建立

由于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对它进行评价时涉及到诸多因素,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评价标准或自然状态模糊时,用单纯的定性评价或用传统数学方法很难达到优质的评价效果,对此可以采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模糊决策,而模糊综合评价法则是其中的一种。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数学建模方法。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模型,可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对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质量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科学。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模型的建立是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对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其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关键。而建立此模型的首要环节就是根据具体情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图。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共包含10个指标(图1),这些指标的确定来源于2009年农业部科教司项目“东北区农业高校农科人才培养、社会使用及发展需求研究”中对农科硕士毕业生基本素质评价的要素。

根据图1得出评价指标:u(u1,u2,u3,u4,u5,u6,u7,u8,u9,u0)。

1.2 评价集的构建

评价集是对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结果的直接描述,可将评价结果分成4个等级,记为评价集:v=(v1,v2,v3,v4),其中v1表示好,v2表示比较好,v3表示一般,v4表示较差。

1.3 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其中rik为二级指标各因素属于评价集 v=(好,比较好,一般,较差)的第k个评语vk的隶属度。隶属度可以由公式rik=dik/d确定,其中d表示评价总人数,dik表示对评价指标ui作出评价vk的人数。

1.5 评价结果的处理

首先给每个评价等级从高到低确定百分制分数段,约定好(v1)的成绩区间为[90,100],比较好(v2)的成绩区间为[80,89],一般(v3)的成绩区间为[60,79],较差(v4)的成绩区间为[40,59],然后,取相应分数段的中值95、85、70、50给评价等级赋值,得:

v=v1v2v3v4=95857050

则综合评价结果的得分为:f=b·v

2 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与分析

通过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质量评价的数据整理,应用上述评价模型对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质量进行了评价与分析[2]。

2.1 各因素权重的计算

2.2 综合评价

对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参评的119名人员评价情况如表2所示。

2.3 评价指标的处理

2.4 结论

评价结果显示,辽宁省农科硕士毕

业生质量评价等级是比较好的,也是对农业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肯定。但是,应该看到在比较好这一等级中,总体评价得分偏低,仅为82.78分。由此看出,提高辽宁省农科硕士研究生的质量是农业高等院校今后非常重要的任务。为了提高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满足社会各方面及硕士研究生自身的要求,高等农业院校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农科硕士研究生质量的策略。

3 提高辽宁省农科硕士研究生质量的建议

3.1 优化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要优化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农科人才为目标,重视通识教育。以上分析数据显示,只有33%的参评人员认为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很好。所以,尽快优化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已成为一种客观需要。

3.1.1 推进专业结构调整,改革课程体系 首先,通过建立完善的市场预警机制,准确而及时地预测和掌握市场动态,根据辽宁省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群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在巩固和提升原有的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经济管理、植物保护、园艺学、农业工程等专业优势的同时,应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生物工程、设施农业工程、精准农业与信息技术、绿色能源、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水资源合理利用、农产品检测、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物流管理等与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对支柱产业有迫切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不断使农科硕士研究生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其次,要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在课程设置上,力求做到使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要深入,对非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要广泛,鼓励学生选修哲学、法律、语言、公关礼仪、心理学等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的课程,以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技术、外语等有利于提高自身专业外技能的课程,不断完善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知识体系。 3.1.2 加强各农业高校的校内和校际合作 在大学内部各院系之间进行人才的跨专业培养,或者在不同大学间实行互认学分,联合授予学位的人才培养制度,在农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上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以此来加强辽宁省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社会竞争力和拓宽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范围。

3.1.3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围绕辽宁省农业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和关键技术,吸引生物技术、新材料、农业高新技术等高层次人才来农业高校任教。要着力引进一批能跻身国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引进一批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掌握尖端农业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倾力打造一支以国内外知名学者为领军人物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若干个整体实力居国内领先地位的学术团队。

3.2 提高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3.2.1 注重培养农科硕士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上文分析数据中分别有25%和19%的参评人员认为辽宁省的农科硕士研究生具备很好的思维和科研推广能力,可见该省农科硕士研究生这两方面的能力仍需加强。因此,在对农科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探究式学习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所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如高等农业院校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对有价值并具有可行性的课题研究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和设施保障,以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以此来培养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备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要注重培养农科硕士研究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其他方面的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分别只有18%、24%、18%、 32%、27%和19%的参评人员对辽宁省农科硕士研究生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及实际操作能力表示十分认可,因此,提高高等农业院校农科硕士研究生能力和素质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科硕士研究生不仅要具备优良的知识素养,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及适应工作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将其推进就业市场,参与岗位竞争[3]。

在农科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上,学校要重视实践环节,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到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使他们在学习之余注意搞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注重自身各种能力的锻炼和素质的提高,为学

今后的发展储备更多的竞争资本。例如学校可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农科硕士研究生参加寒暑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创业大赛、辩论赛以及各种其他素质拓展活动,努力改变农科硕士研究生只埋头于实验室,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状,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使他们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社会交往、语言文字表达等能力以及培育他们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等素质,以保证农科硕士研究生在将来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4]。

4 结语

根据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和模糊性,建立了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的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有效地克服了评价中的主观因素影响,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获得了较好的评价效果。根据评价结果得出,辽宁省农科硕士毕业生质量评价等级为“比较好”,但在“比较好”这一等级中,总体评价得分偏低,提高辽宁省农科硕士研究生的质量是高等农业院校今后非常重要的任务。高等农业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进一步提高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使其在充满挑战的新形势下,抓住机遇,成就自我,奉献社会。

参考文献:

[1] 吕跃进.基于模糊一致矩阵的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排序[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2,16(2):79-85.

[2] 张吉军.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0, 14(2):80-88.

第5篇:农业科技成果评价范文

1农业科技人才的特征

什么是“农业科技人才”,关于这一问题,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研究。有学者认为,依据农业科技人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情况,兼顾其学历状况,可将农业科技人才分为三大类,即农业科技理论研究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和农业科技实用人才[1]。其中,农业科技理论研究人才包括农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及技术创新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主要集中在农业院校及科研院所,他们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工作之上。宁夏农林科学院的大部分科技人员属于这个概念范畴。综合众多学者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定义,本研究采用杨庆先等人阐述的“农业科技人才”定义,即“指在农业科学技术实践中,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从事农业科技活动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农业发展和社会需要迅速调整自己,并利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行各种类型创造性劳动,为农业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人”[2]。为了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结合本单位实际工作需要,确定了本研究的三个类别评价对象,即学科带头人(选拔功能)、青年科技骨干(培养功能)、初级科技人员(招聘功能)。农业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格的农业科技人才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科技活动不能凭空想象,而是要借助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农业科技人才更是如此,没有扎实的农业科技知识,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不可能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正确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的。

1.2自我实现的需求强烈农业科技人才不同于普通的劳动者,其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有能力接受各种创新和挑战,更希望有提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向社会和个人展示自己的才能,满足自我的需求。

1.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农业科技人才丰富的知识内涵激发了他们不断追求进取,由于他们普遍受到过较高的教育,他们学习、领悟知识的能力也普遍较强。

1.4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农业科技人才所涉及的领域与一般的科技工作者不同,他们想要有所成就,有所突破,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经常亲自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动手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必须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5工作过程难以监督和一般科技工作者一样,农业科技人才是在易变和不确定的环境中从事创造性工作,其工作过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从而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因此,很难监督和控制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过程。

1.6个人工作成果不易直接测量和评价农业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思想(论文)、专利发明、标准的形式出现,往往不可直接测量和评价,而一项创新成果通常又需要一个团队合作来完成,因此,个人的成就更加不易于直接测量和评价。以上农业科技人才及其工作的特点给评价工作带来了难度,传统人事管理中“人才评价”这一环节一直是个难点。经过对这一工作资料的分析总结,查找出了传统评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传统人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科技人员评价工作的研究起步较晚,21世纪90年代初期高等教育界才开始注重,而且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技人员应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上。宁夏农林科学院在人才评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完善了各研究系列的6个门类12类的考核标准。针对所分的三个层次的科技人才已制定了《学科带头人选拔办法》、《青年科技骨干选拔办法》等,经过几年的运行,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随着人才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细化,在分析人才评价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评价过程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等外显特征与业绩的考察,忽略特质、核心动机等内隐特征和行为的测评,因而对其发展潜能和工作绩效的预测性较差。例如,在“学科带头人”评价选拔过程中,对“主持科研项目”、“获奖成果”、“争取经费”、“”等业绩成果有明确的量化规定,虽然这为参评“学科带头人”设置了初选的标杆,但没有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潜能、素质等因素进行综合测评,存在一定缺陷。二是不能切实结合岗位的要求分配科技人员,忽视人与工作的匹配性。“学科带头人”、“青年科技骨干”既是一个荣誉称号,更是一个有着具体胜任能力要求的岗位。要测量一个人是否胜任此岗位,须先明确岗位所要求的胜任特征。人与岗位的契合匹配程度是选拔、聘用最具关注价值的问题。三是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更多依赖领导及评委的感性认识,因而透明度不高,评价结果主观随意性较大。四是评价涉及的测评指标要素不够系统、全面,且没有权重设定。例如,评价“学科带头人”要求具备思想素质、业绩成果等指标,一级评价指标过于粗疏、笼统,缺乏二级指标要素。其中,不能确定各能力、素质的比重程度是最大弊端。五是评价管理过程中消耗的人力成本较高。在人才推荐、选拔过程中,每次要收集整理大量的申报材料、定期年终考核评价材料、期满考核材料等,工作中给工作人员带来纸质材料管理负担,管理成本高,效率低。科技人员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农业科研机构能否快速发展,构建一套具有农业特征、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农业科技人员绩效的前提和基础[3]。

3对胜任特征及其模型的理解和认识

3.1胜任特征概 念1973年,哈佛大学的麦克利兰教授着名的研究成果———《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使人们看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新的曙光。他引用大量的实证说明了滥用智力测验来判断个人能力的不合理性,指出学业成绩不能预测职业成功,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也不能有效预测人们的职业成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就主张通过对岗位优秀人员所具备的个体特征进行实践分析和总结,提炼出胜任特征,作为该岗位人员筛选或评价的标准。这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一种更有效的工具。所谓胜任特征,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优异成绩者所具备的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素质[4]。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胜任特征:胜任特征指的是在具体工作岗位上任职者能够做好或胜任的能力,它反映出个体与其工作匹配状态的程度,与任务情景相联系,具有动态性;胜任特征反映的是与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的能力和行为,与员工的工作绩效关系密切,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胜任特征是可以通过行为来表现的,它的评估也要以行为识别为基础,以行为表现来测度和开发,能将组织中的绩效优秀者与一般者加以区分。

3.2胜任特征模型的含义胜任特征模型是指有效完成特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个性特征的独特组合。公认的胜任特征基本模型,是由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5]。该模型认为,胜任特征包括六大领域: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其中,浮在“水面上”的知识与技能是基准性胜任能力,属于表层特征、外显要素,主要通过一个人的学历、成果等表现出来,易于发现与评价;而沉在“水面下”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等其他要素是鉴别性胜任能力,属于深层特征,较难发现和测量,是不易改变的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可测量个人工作上的长期表现。胜任特征模型在我国相关企事业单位中的应用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进入2000年以后,胜任特征模型在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很多咨询公司也在开展胜任特征模型构建和应用方面的业务,胜任特征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日益显现。

4构建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一个通用有效的胜任特征模型以及相应的胜任特征测评系统是十分繁杂的。鉴于不同行业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差异,各行业均试图建立起符合自身职业特色和实现各自功能的胜任特征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评价系统。岗位胜任特征模型的分类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安鸿章等按照建立思路的不同,将其分为层级式、族型、盒型和锚型[6]。“宁夏农林科学院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通过分析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按照高、中、初三个层级,立足于实现招聘、培养、选拔三大功能构建胜任特征模型,以此为依据开发出了评价系统。

4.1构建方法本研究的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方法

概括起来包括: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小组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针对本研究所提出的三个不同层次职位,胜任特征虽然有不同的素质要求,但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程度(量)上而完全非维度指标(质)上。

4.2构建步骤

1)确定基准岗位。基准岗位能体现行业、职系特征,岗位与岗位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和可比较性。通过对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及绩效标准的分析,本项目确定了农业初级(招聘功能)、中级(培养功能)、高级(选拔功能)三个基准岗位。

2)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岗位要求,提炼出农业科技人员的初、中、高级三个层次的胜任特征因素,然后通过聚类分析整理出基本分类,构建起胜任特征模型框架,并对胜任特征模型的各要素进行描述性定义。本研究在通用胜任特征模型的框架下,制定出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并进行了描述性定义。为增强评价的系统性、可比较性,学科带头人、青年科技骨干、初级科技人员在3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上保持了一致性。三级指标确定了学科带头人(高级)20个胜任特征因素(评价指标)、青年科技骨干(中级)和初级科技人员各15个胜任特征因素(评价指标)。

3)确定指标所占权重。应当注意的是,为体现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对胜任特征的要求,权重系数的设定必须与事业发展战略、核心价值观和主要业务流程保持同步。对于不同岗位,权重系数的设定是不一样的,以此表示不同岗位的不同胜任特征对职位的相对价值或重要性。例如,学科带头人(高级)评价指标中的科研品质、科研能力、综合素质所占权重分别为16%、70%、14%,青年科技骨干(中级)分别为20%、60%、20%,初级科技人员分别为30%、50%、20%。

4)确定各岗位的行为等级。在这一过程中,“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从实现招聘、培养及选拔功能的角度出发,确定了符合、不符合两个等级,增强了其可操作性,避免了因锚定过多过细而无法区分和界定的弊端。

4.3构建内容根据通用的胜任特征模型,“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人才评价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从组织和个人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双重角度出发,全面考察备选人员的个性品质、能力素质和综合素养,科学地预测候选人员将来能否胜任其岗位,提高了甄选人员、选拔聘任、培训人员的质量,最大限度地优化了科研人员队伍结构。根据胜任特征理念包括的六大领域,宁夏农林科学院分别针对农业科技人才三个层次评价对象,设计了一、二、三级评价指标,分配了三大总指标的权重,确定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等级(即锚定)。其中,“科研品质”、“综合素质”及其二、三级指标,专家认为“不仅在创造力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而且是识别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标志[7]”。同时,了解我国现行的各项科技奖励制度,明晰各种奖励的基本情况,对人才评价工作的开展很有必要[8]。“科研能力”这一指标是农业科技人员评价的核心指标,为了能客观、科学地对这一指标进行评价,本项目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和分析讨论,制定了符合宁夏农林科学院特点的农业科技人员业绩量化评分标准。

4.4评价方法(工具)的说明人才评价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手段对人的基本素质及其绩效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活动。人才测评方法的具体对象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个体内在素质及其表现出来的绩效。在对人才评价过程中,具体采用的评价方法(工具)视评价的目的、内容而定。本研究主要通过自主开发和选择其他辅助方法,在本评价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工具)。

1)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的开发。伴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工作方式向信息化管理转变的过程。360度评价方法强调全方位客观地对个体进行考评,它既注重考评的最终结果,又将个体的行为过程和个人努力的程度纳入评价的全部内容,使得评价能客观全面地反映个体的表现和业绩[9]。但传统的360度考评在收集和处理信息时的难度较大,有可能趋于机械化,而通过互联网构 建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则大大降低了评价成本,简化了整个评价管理工作。一方面,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可以在系统上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另一方面,增强了评价过程的灵活性、适时性和动态性。为了改进传统评价过程中纸质材料成堆、透明度不高、效率低下的缺陷,本研究以360度评价方法为核心手段,开发了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具体功能包括:在“招聘子系统”实行网络报名,扩大了引进人才范围,评价过程实现了应聘人员按照既定的模式提交个人背景履历资料,便于评价部门按照统一标准、要求进行初步审核、筛选;在“青年科技骨干选拔培养子系统”中,实现了培养人员自我监督、管理、评价,导师定期评价指导和同行参与评价竞争的功能,促进了青年科技骨干人员对照胜任特征素质要求改进绩效,完成培养任务;在“学科带头人评价管理子系统”中,运用业绩分析、跟踪法,实现了学科带头人在聘期间业绩、能力水平的公开、透明。在学科带头人期满考核进入新一轮选拔时,可开通网络评价功能,按照胜任特征评价模型,收集获取对学科带头人的360度评价信息,提交选拔会议参考,使选拔评价过程的公正、公开、公平原则落到实处。

2)其他辅助评价方法。人的行为和工作绩效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对人的行为、能力、绩效等素质特征的观察与评价,不能脱离一定的环境[10]。所以,要想准确地测评一个人的科研品质、综合素质,应将其纳入一定的环境系统中,观察、分析、评定被评价对象的行为表现。因此,本项目对一级指标“科研品质”和“综合素质”除了采用信息化评价系统工作收集360度评价意见以外,还采用了其他的辅助评价方法,如评价中心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关键事件分析法、结构化面谈法、16PF测试法等,具体可根据评价对象选取其中不超过3种方法进行;对“科研能力”则采用业绩评价分析法进行测评。

5建立评价选拔流程

宁夏农林科学院依据“公开、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已建立了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在依据多年人才评价选拔工作的经验基础上,本项目提出评价选拔流程。

6胜任特征模型对人才评价的意义

6.1增强了测评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个体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模式一般比较稳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因此,通过构建胜任特征模型,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等,测试个体过去的行为,可以将其看做未来行为表现的最佳预测因子。

6.2形成了选人用人导向按照传统观念,在招聘、选拔人才中比较重视候选人的知识、技能,但在本研究的评价对象中,人员整体上具有较高的智商水平,核心的动机和个性等处于胜任特征的深层,它是最有评价价值的。所以,对这类岗位按照胜任特征的规律进行评价和选拔人才,可以获得最高的投资回报率。

6.3将岗位分析工作与人才评价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人才评价往往存在不知道该测试什么内容,缺乏规范的评价标准体系,缺少对测试岗位深入的量化研究等问题。胜任特征的研究则填补了这一空白,建立了某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在评价时就有了设计评价方案所需的测评指标。

6.4提供了量化人事指标胜任特征模型与人才评价的结合可以提供许多量化人事指标,使人事工作的量化成为可能。例如,“学科带头人”评价分数达到90分及以上,则说明岗位胜任特征要求与个体的胜任特征之间的匹配性好,可以胜任此岗位;达不到这一量化指标,则说明个体的胜任特征不能满足岗位要求,难以胜任此工作。

6.5为选择测试方法(工具)提供依据人们可以根据胜任特征要求来开发工具或选择测试工具。本项目为实现人力资源的管理功能,开发出了信息化评价管理系统。例如,为测评“成就导向”,评价个体的核心驱动力,则可根据评价条件选择16PF测试法、结构化面谈法等。

第6篇:农业科技成果评价范文

    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风险投资业的AHP-模糊综合评价[4-9],就是对建立起来的多层次指标体系用模糊评价的数据和层次分析的方法来定量研究,最终得出农业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水平。本研究是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用模糊隶属度的方式来度量评价分析对象,最终得出综合评价结果。2.1AHP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深入分析并确定影响企业投资风险的因素,列出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及从属关系,并设定对应的符号(表1)。设U={U1,U2,U3,U4,U5,U6,U7,U8}为评价因素集,A表示目标。其中创新能力U1={U11,U12,U13,U14,U15,U16},管理团队U2={U21,U22,U23,U24,U25,U26},商业模式U3={U31},行业及企业的行业地位U4={U41,U42,U43,U44,U45,U46},运营状况U5={U51,U52,…,U513},财务状况U6={U61,U62,U63,U64,U65},融资情况U7={U71,U72,U73},环境U8={U81,U82,U83}。2)构造判断矩阵。建立判断矩阵U,矩阵中的元素Uij表示对评价目标A而言,Ui比Uj的相对重要性,Uij值采用1-9判断标度法并综合专家群体咨询意见进行确定。3)层次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对特征向量做归一化处理,确定各层次单排序权向量W,接下来计算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进一步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进行一致性检验。4)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根据层次单排序的计算结果,由层次结构模型的最底层向最高层逐层推求层次总排序权重向量,得出各项投资风险因素对于最高层次(总目标层)项目整体投资风险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重,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评价指标括号内为匹配权重。2.2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投资风险进行评价1)确定评价指标集和评判评语集。评价指标集同AHP法;评语集V={V1,V2,V3,V4,V5},其中V1代表风险高,V2代表风险较高,V3代表风险一般,V4代表风险较低,V5代表风险低。2)确定评价矩阵。设Uij隶属于第k(k=1,2,3,4,5)个评语的隶属度为rijk,则可构造评价矩阵其中,rijk是整个评审专家组在第k种风险程度对第Uij项指标进行评价的概率,rijk=mijk/N通过统计调查法得到,N表示参与评审的专家人数,mijk表示对第Uij项指标合计有mijk个人选择第k个评语。3)准则层模糊综合评判。对每个Ui={Ui1,Ui2,Ui3...,Uim}的m个因素,按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可得准则层综合评价向量Ai莓Ai=Wi莓Ri={ai1,ai2,ai3,ai4,ai5},i=1,2,...,8,Wi为Ui指标的权重系数,其值由层次分析法确定;Ri为对Ui的单因素评价矩阵,式中的符号“莓”表示模糊合成运算。

    2实证研究

    以首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成长组一等奖企业Z和二等奖企业Y为例进行对比研究。3.1Z企业案例评价Z企业是专门从事畜禽场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咨询“一体化服务”的专业公司。公司目前主要业务包括畜牧场规划、设计、建造,为客户提供交钥匙工程;畜牧场设计咨询和可行性研究;现有畜牧场的整体改造;畜牧场配套设备销售;畜牧养殖工艺咨询培训等。应用模糊数学评价法对Z企业的投资风险进行综合评价。1)准则层模糊综合评判。邀请9位专家参与风险程度评价,统计后得到该指标的统计概率,列于评价矩阵Ri。以创新能力(U1)分析为例,得到其相应的投资风险综合评价向量A1。通过专家评审后创新能力的风险程度评价概率矩阵为:同理得出准则层其他几项的投资风险综合评价向量:管理团队的投资风险综合评价向量A2=[0,0,0.043,0.460,0.487];商业模式的投资风险综合评价向量A3=[0,0,1,0,0];行业及企业的行业地位的投资风险综合评价向量A4=[0,0,0.117,0.233,0.757];运营状况的投资风险综合评价向量A5=[0,0,0.017,0.312,0.671];财务状况的投资风险综合评价向量A6=[0,0,0.098,0.159,0.743];融资情况的投资风险综合评价向量A7=[0,0,0.185,0.741,0.074];环境的投资风险综合评价向量A8=[0,0.074,0.519,0.407,0]。2)目标层模糊综合评判。结合以上各指标权重和准则层相对应变量的投资风险综合评价向量Ai,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得到最终的农业科技企业投资风险综合评价向量A,其结果如下。按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最大隶属度原则,最终的评价结果显示,最大值0.501所对应的风险等级为V5,即此项目的投资风险应定位于“低风险”。

    为了便于不同企业最终结果的比较,可以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变换,把不同评语集赋以一定的数值,如:设H为企业投资可行性,向量C={C1,C2,C3,C4,C5}={50,60,70,80,90}。用所得到的评价结果与数值向量结合,得到Z企业最终的投资可行性得分为:3.2Y企业案例评价Y企业主营农用挖掘机、装载机、高空作业车、轮胎式起重机、电瓶叉车等农机,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现代服务为一体,拥有自营进出口权。公司发展定位于小型农用工程机械的研发制造,以实现挖掘机国产化为己任,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使命,为中国乃至全球产业发展推出高性价比的工业产品。Y企业案例中的指标权重确定和模糊综合评价过程与Z企业案例一样,这里不再赘述。下面只列出其最终目标层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按照模糊评价法的最大隶属度原则,最终的评价结果显示,最大值0.438所对应的风险等级为V5,即此项目的投资风险应定位于“低风险”。参照对Z企业案例分析,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变换,把不同评语集赋以一定的数值,如:设H为企业投资可行性,向量C={C1,C2,C3,C4,C5}={50,60,70,80,90}。用所得到的评价结果与数值向量结合,得到Y企业最终的投资可行性得分为:3.3评价结果的进一步分析上述计算结果表明,Z企业最终的投资可行性得分要高于Y企业,这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首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评选结果的科学性。同时,可以进行进一步分析,找出造成两个企业之间差距的影响因素。通过上述计算结果发现,影响两个企业最终得分的因素在于模糊评价向量中的最后一项,即Z企业为0.501,而Y企业为0.438。现把这一项的模糊计算结果列出:通过Az和Ay的对比计算可以看出,影响两者最终数值差距的主要因素是算式中的第一项,即企业的创新能力。

    3结果与讨论

    1)研究结合以往投资风险评价方法,结合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特点,借鉴首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的评选实例,构建了农业科技企业投资风险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的评选机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获奖企业的投资风险评价结果验证了农业科技企业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有很强的实践价值。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确立既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的评审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同时也填补了国内在农业科技企业投资风险领域研究的空白。

第7篇:农业科技成果评价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中部六省;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24;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3-6109-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23.078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农业、农村发展的前景[1]。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态势、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从2004-2013年,中共中央连续出台了10个“一号文件”均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的建设领域。2012年中央题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一号文件中提出,农业科技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之路,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中部六省作为中国主要农业产地,近年来农业取得了良好发展,增速较快。但是,中部六省在政策制度、地域、资源禀赋、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六省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上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加快中部六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对支撑地区农业经济增长,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相关研究有:陈丽佳[2]用多指标多层次综合评价法对广东省各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值计算出各市综合排名,进而将广东省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划分为4个层次以及创新层次;以柳卸林等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3]对2000-2004年的中国各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纪邵勤[4]系统全面地研究了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活动主体、相关要素以及运行机制,提出构建新时期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路、原则、目标、结构设计、功能定位以及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等;魏康宁等[5]以安徽省为实例,用T0PSIS模型对其创新能力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林伯德[6]提出以科技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作为评价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依据,并基于该理论分析了其对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启示,构建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王林[7]论述了农业科技创新必须重视知识经济的挑战,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马利华等[8]以形成“目标-建设-评价-建设-目标”系统的科技建设指导理论和模式机制为出发点,以县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及其指数定义为基础,研究了县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体系;朱玉春等[9]运用多元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与比较;陈奇榕等[10研究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评估原则、指标体系以及建立综合评估模型与评估指数的计算方法步骤,同时进行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评价指标测算实证与分析。近年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的应用较广泛,但就现有文献来看,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中部六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上鲜见报道。本文将用因子分析法准确客观地找到影响中部六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共同因素,分析中部六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差异以及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中部六省有针对性地制定农业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做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关键。但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多而复杂。本文在严格遵循设计指标体系科学性、可比性、综合性、易操作性和代表性等原则下,查阅大量文献,借鉴相关评价理论与方法,并结合中部六省实际状况,从农业科技创新投入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农业科技创新产出能力以及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等4个方面建立了指标体系(表1)。

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结果分析

2.1样本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部六省2012年的统计年鉴,各项指标的具体数据如表2。2.2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因子分析法(Factoranalysis)是以回归方程的形式将变量表示成因子变量的线性组合,它根据研究变量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最小的信息缺失,把信息重叠的诸多关联性较强的原始变量归纳为数量略少的几个因子,即运用少数公因子来阐明关联变量之间繁杂结构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的目的是寻找变量的基本结构,简化观测系统,削减变量维数,用较少的变量来解释问题。运用这种研究技术,可以方便地找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哪些以及它们的权重。

2.3因子分析的过程以及分析结果

本文的数据分析过程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2.3.1原有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的可行性检验由于数据量较大,首先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计算得出相关系数矩阵。从结果可知,相关系数矩阵中大部分相关系数均大于0.3,且通过了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因此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部六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是合适的。2.3.2确定主因子变量通过计算得到相关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总方差解释表(表3)。根据主成分的选取原则,由于前4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为96.556%,已经超过了85.000%,所以提取前4个主因子对中部六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2.3.3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因子载荷值即成分得分系数,可体现主因子与原始指标体系之间的关联程度。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矩阵进行正交旋转,经过5次迭代后收敛,得到总方差解释表(表3),并且在经过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迭代后实现收敛,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4)。结合表4可以重新定义4个主因子:主因子F1包括:第一产业从业人数(X1)、农业机械总动力(X6)、农村用电量(X7)、第一产业固定投资(X8)、农业机耕面积(X9)、农田有效灌溉面积(X10)、农业总产值(X11)、地方财政科技拨款(X2),这些指标都与农业科技创新物质装备与投入相关,因此F1代表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因子。主因子F2包括:科技活动人员(X3)、R&D人员(X4)、R&D经费支出(X5)、农业受灾面积(X17),这些指标基本与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投入相关,因此F2代表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因子。主因子F3包括:恩格尔系数(X15)、第一产业贡献率(X12)、人均纯收入(X13),这些指标与社会经济效益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有关,因此F3代表农业科技创新效益因子。主因子F4包括: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X14)、森林覆盖率(X16)、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X18),这些指标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关,因此F4代表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因子。依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写出综合得分以及F1、F2、F3、F4主因子的因子得分:综合得分F=(39.792%F1+25.438%F2+20.929%F3+10.397%F4)/96.556%,F1=0.098X1+0.092X2-0.061X3+…-0.164X17-0.130X18F2=0.042X1+0.022X2+0.230X3+…+0.331X17+0.083X18F3=0.002X1+0.133X2+0.020X3+…+0.010X17-0.184X18F4=0.001X1+0.105X2+0.118X3+…-0.193X17+0.301X18其中,Xi(i=1,2,…,18)为各省各指标数据的标准化数值。通过综合评价函数,得出中部六省各因子的综合得分(表5)。

2.4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Clusteranalysis)是对样本(个体)以某种相似性为度量标准对指标或因子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聚类分析分为R型和O型两种。R型聚类分析用于指标聚类,Q型聚类分析没有对度量数据之间的亲疏程度给定分类的标准,也没有硬性规定所有数据应该分成几类,而是比较客观地从数据自身出发进行分类。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采用R型聚类分析方法,即对变量进行分类处理,然后将标准化后的数据输入到SPSS19.0统计软件中,选择欧式距离的平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最远距离法为聚类方法,最后输出聚类结果列表和聚类树状图(表6和图1)。根据表6聚类后的结果,当分为4个集群时,可以把中部六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分为4类:第1类:河南省。河南省以0.668的综合得分独占鳌头,远远高于其他5个省份,属于领先类层次,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中部六省中具有明显优势,这体现了其传统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以及新兴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的地位。其中,河南省在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方面最为突出,位居首位,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指标的各项数据均名列前茅。但在农业科技创新效益、农业科技创新科技、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方面得分偏低,分别为-0.08,-0.43,-0.26,排名靠后,严重影响到了河南省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第2类:湖南省、安徽省。湖南省和安徽省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在某一个因子方面有绝对优势,同时在某一个因子方面也有绝对弱势。湖南省综合得分0.322,综合排名第二,在农业科技效益方面排第一,原因是湖南省在农业总产值(4904.1亿元)以及技术市场成交额(44.2亿元)位居第二;但在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排名第五,原因是其农业受灾面积排名第二,以及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投入少,位居倒数第二。安徽省综合得分0.069,综合排名第三,在农业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方面位居第一,其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投入高达212.2亿元,排名第一,但其农业科技产出效益却严重拉低了其排名。第3类:湖北省。湖北省综合得分0.017,综合排名第四。在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投入方面优势显著,位居第一,其中,科技活动人员、R&D人员和R&D经费支出分别为339786人、185703人、3845239万元,这与湖北省是中国的教育大省是分不开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益位居第三,也处于前列水平,但是农业科技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科技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很落后,与农业大省还有一定的距离。第4类:江西省、山西省。这两个省份均有至少两个严重制约其发展的因子,因而从整体方面拉低了其排名。江西省综合得分-0.12,排名第五,其中农业科技基础薄弱,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排名最后,需要在科技投入方面加大力度,提高其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能力。山西省综合得分-0.96,排名第六,其原本就很薄弱的农业基础、生态环境的制约以及经济落后导致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处于显著的落后地位,因此农业科技创新能力需要统筹规划,不断进行摸索进步。

3结论与建议

3.1主要结论

1)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因子,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决定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湖北、湖南以及安徽省的创新能力为中部六省中较强者,综合排名仍是中部六省中较强的。江西省和山西省创新能力为中部六省最弱,综合排名同样如此。这说明创新能力的主体地位逐步得到重视,与因子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种分析是合理的。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存在显著差异。综合来看,河南省最强,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西省居中,山西省最差。其中,河南省自古以来就属于农业大省,其农业基础好,因而其农业科技创新拥有良好的基础以及后盾;湖南、湖北、安徽以及江西等省也有较高的得分,四省各有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项;而山西省排名最后,并且其各项指标都靠后,与其他五省差异显著。

3.2建议

本文基于影响中部六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4个主因子提出以下建议。河南省作为中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稳固其强大的农业基础优势外,还应注重加大对科技的财政拨款,进行技术革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农业效率,实现农业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从而提高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湖北、湖南以及安徽各省均有其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绝对优势,应不断扬长避短。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是中国中部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枢纽,因此,湖北省政府应充分利用其科技教育优势和区位优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向前发展。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一方面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作用,不断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性投资,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社会民间资本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民间公益资金投资农业研发,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和投融资机制。同时,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制,使农业科技活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获得持续发展。对于江西省和山西省这两个优势不显著或者缺乏优势的省份来讲,应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布局做一个统筹规划,找到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完善相关政策以及科技投入体系,使各方面又快又好地发展。在农业科技发展的同时,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也逐步提高,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韩作生.农业科技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及价值评价研究[D].山东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2]陈丽佳.广东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研究[J].广东科技,2009(15):103-108.

[3]中国科技战略研究小组.200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估[J].科学技术与管理,2013,3(4):5-11.

[4]纪邵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5]魏康宁,梁樑.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估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2,16(3):7-10.

[6]林伯德.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模型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0,13(3):54-59.

[7]王林.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J].农村经济,2002(7):10-11.

[8]马利华,颜会哲,颜平建.县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指数测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305-16307.

[9]朱玉春,黄增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区域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2008(9):133-136.

第8篇:农业科技成果评价范文

依安县现有耕地面积401万亩,年产粮豆薯90万吨以上,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于2007年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改革, 2009年建立了全省第一家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从2010年开始,建立农作物投入品评价机制,有效的提高了全县农技推广体系能力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通过对依安县农技推广工作调研,我们认为其做法有如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转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建立农业投入品评价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业投入品质量的高低优劣好坏直接影响农业发展的成效。从依安县发展的现实来看,建立评价机制,基于三点考虑:一是延伸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需要。2009年建立的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以“帮农民省钱,助农民增收”为宗旨,以五有、五制、五统一、五个承诺、五大功能为运行模式。为农民提供实用性的科技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市场信息和技物结合服务。科技进村服务站开展服务的基础是进行试验示范,为农民提供最好、最优质的农业投入品,这就需要进行综合评价。二是适应土地规模经营的需要。2011年,依安县委提出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战略,全县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0%,农业的标准化、水利化、农机化、产业化实现有效的集成对接,要求农业部门拿出最好的投入品,这也需要通过评价机制进行筛选。三是解决当前农业投入品多乱杂的需要。从经营主体上看,全县经营农业投入品的经营实体200余家,全县玉米品种200多个,大豆品种近百个,水稻品种几十个,化肥品类多达100多个,农药、微肥、化控剂的品种就更多。众多的投入品,农民眼花缭乱,农技人员无所适从。让农民从众多的投入品中,选到优质、安全、高效的投入品,这就更需要通过评价机制筛选。

二、严密精心组织,确立建立农业投入品评价机制的着力点和着眼点。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密组织,细化运作。一是成立评价组织。成立了以农业局局长为组长,农业局主管副局长、推广中心主任、种子管理站长为副组长,推广、土肥、经作、植保、种子管理、等5名具有高级职称农技人员,3名优秀的科技示范组成的评价组织。二是建立评价网点。依安县南北跨度160多公里,从第二积温带下限,到第四积温带的上限,跨3个积温带。根据依安县的地理位置和积温带特点,把全县划分为3个生态区,在每个生态区建立一个评价网点。三是抽签排列。对纳入到评价网点的品种,由企业无偿提供,为做到公平公正,进行2次排列,第一次由专人进行编号,第二次由另外一个人再次编号后,拿到田间统一排列,评委评价过程中,只能接触到编号,看不到评价的内容。四是当地生产水平管理。按照方案要求,统一播种,统一投入水平,一致管理。五是统一鉴评。每年秋季,组织鉴评小组人员,到田间鉴评作物的抗逆性。考种结束后,鉴定作物的丰产性。

三、认真梳理总结,建立农业投入品评价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成效。二年的评价经历,建立农业投入品评价机制,有三点成效:一是被纳入到《齐齐哈尔农技推广条例》之中。齐齐哈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范天成在依安县召开《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条例》立法调研会,依安县农业战线的同志积极建言献策,建议将评价机制纳入到条例之中。 2012年10月19日,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批准齐齐哈尔市人大常委会报请批准的《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条例》。《条例》第二十五条明确要求,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的农业技术,必须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示范证明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和安全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当组织对重大农业技术进行评价,定期制定、公布推广目录并且及时更新。这就使开展评价工作上升到了法制层面。二是主推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公布的作物品种、肥料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的吉单519、吉单27、合育22、克单14、龙单39等品种,播种面积占全县玉米面积的70%,龙粳31水稻品种,占全县水稻品种的80%,黑农40、合丰55大豆品种,成为全县的主推品种,今年将推荐黑农64大豆品种。三是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按照“省内闻名、全市一流”的目标,与省农科院、吉林农科院、东北农大、八一农大、省农广校合作共建,高起点建设齐齐哈尔(依安)现代农业园区、黑龙江省农业物化集成试验示范基地,每年试验示范新品种200多个,新技术20余项。,在每年的齐齐哈尔市农业典型博览会上都获好评,成为农民培训的田间课堂,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感受真实。设立的评价机制,没有功利色彩,一切从实际出发,让事实说话,群众非常认可。很多农民都主动到推广中心来咨询,要求到推广中心来购买。

四、查找问题症结,明确建立农业投入品评价机制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二年的实践过程,深感评价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把握不好,将弱化公益性职能的公信度。的鉴评结果,导向性突出,也被一些经营企业认可,如果企业对经营的投入品,把关不严,质量降低,农民会对评价结果产生质疑。二是成为企业的代言人。现有的农业投入品大多实行的是专营。评价结果就针对了企业,有些干部群众会认为我们在为企业工作。三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多。有的作物品种,不同的年份表现不一样,不同的农药,应用不同的机械喷施,效果也不一样,同一含量的复合肥,氮磷钾含量不同,效果也不一样,开展评价的难度较大。

第9篇:农业科技成果评价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明确规定,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农技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到农技推广人员,涉及到不同部门和许多环节。对这样一个系统的推广行为进行评价,就必须使构建的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系统反映和测度评价对象的主要特征和状况,体现内涵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能够从不同层次上全面评价农业技术推广行为。

1 从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农技推广体系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体,随着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深入,不同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路径和模式均存在着一定差异,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使指标的设置更加符合实际需要。不仅仅反映农业技术推广行为的数量特征和本质特点,而且还要反映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这就要求各个指标之间必须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指标之间应遵循着实用、可操作性原则。在实际应用中,构建指标体系在遵循所反映理论应具有完整性及指标准确性和代表性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指标的量化和获取数据的难易程度与可靠性,使指标体系在实际评价工作中便于操作和计算。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推广过程涉及到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信息交流等诸多方面,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必须统筹安排、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使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发挥最大潜能。中国的农技推广机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是政事合一、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合一的机构,同时又是试验示范、培训推广、执法监测与经营服务的四位一体的组织。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复杂化、多元化决定了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高效的管理制度。因此,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制度是影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行为的内部首要因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制度和农业技术推广绩效之间是成正比的关系,一个好的管理制度对整个农技推广体系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地正向影响,反之,如果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对农业技术推广行为绩效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硬件设施是推广人员从事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物质基础,和农技员推广能力的发挥存在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专业技术设施和硬件设备的完备性及现代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技员潜能的发挥和科技成果的推广效率; 创新能力的发挥是农技推广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第2层次是对农技员推广行为的评价。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所有农技成果转化的实施者,因此,农技员是影响整个农技推广体系推广行为的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成果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应随之提高。因此,衡量人员管理制度的指标包括:年人均培训次数和培训支出经费、推广费用中用于推广人员补贴的费用比率、人员招聘是否存在规范性和公开性的招聘程序、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与比例构成、每千户拥有的农技员的数量。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必须制定一系列工作管理制度观测、约束和激励农技推广人员在农技推广中的行为。具体的指标包括制定: 农技员最低入户指导的天数、定期汇报工作总结的次数、填写下乡工作日志的次数、年均经验交流的次数。

按照经济学理论,农技员推广行为的选择是理性的,其推广行为直接受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对其努力认可程度的影响,工资和福利待遇对农技员的工作安心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农技员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在国外如日本、丹麦和意大利等国家,农技员不仅仅能够获得至少不低于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外,还享受较高的咨询服务补贴。因此共选择7个指标度量激励和约束制度执行情况,分别是人均年工资水平、人均推广事业费、人均推广项目经费、人均每次下乡的补贴费用、新成果推广增加的千元产值奖励费用、工作绩效是否与评职称挂钩、工作绩效是否与晋升挂钩。

2 夯实硬件设施创新农技推广能力

农业技术推广的硬件设施是推广人员实施技术推广的物质保证,农技推广人员所推广技术的先进程度和标准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推广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共选择3个指标,即专业技术人员人均专业技术设施(电脑、硬盘)的数量、人均交通工具的数量、现代办公条件拥有率。

长期以来,我国以政府推动为主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出现了“线断、网散、人走”的局面,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陷入了从事行政事务和成果推广双重选择的两难境地,在推广体制和机制上创新与发展,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选择乡镇服务区域站数量、村级综合服务站数量、农业科技示范户数、农业科技基地数量、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五个指标。

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是否能够高效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农民对农业技术成果多元化的需求使得农技推广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研究表明,职称和学历越高,下乡指导农户的天数越多,由于下乡入户指导条件艰苦,需要较好的身体条件,身体健康程度和下乡推广的时间也具有重要的关联作用。因此,选择对农技员推广能力有较大影响的个人特征指标有农技员的年龄、从业的年数、学历、职称、是否具有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