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范文

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精选(九篇)

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

第1篇: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范文

为有效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上面临的问题。提高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的措施建议的针对性,切实将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解决农民创业者在开拓市场、融资、用地、技能等方面的难处乃是题中之意。笔者特前往西部欠发达地区贵州省和东部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苏北地区进行调研。

一、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成效初显

国务院和各部委自2015年起,已陆续出台各项政策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例如,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2015〕47号)提出了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一系列政策举措;2015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下发《关于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就业〔2015〕2811号);2016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等印发《关于实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人社厅发〔2016〕90号);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2016〕84号)。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包括资金、培训等各个方面。

据统计,2015年,农业部支出财政资金26亿元,补助5200个农民工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初加工,推动农村发展3.1万家电商。2015年共培训返乡创业农村实用人才1.83万名,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近40万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培训农场主4000人次,培训5000人次农民网上创业人员,在10个省22个县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这些政策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2015年,全国返乡创业农民工人数达242万,共创办26.07万家小微企业,截至2015年底,已有450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创业的农民工累计注册个体工商户2505万个,农产品加工企业40多万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80万家、农民合作社147.9万家,其中70%由返乡农民工创办。

各级行政单位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为本行政区内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例如,贵州省已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雁归兴贵”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和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促进创业就业政策措施。全省银行业实现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落实中央和省级专项奖补资金3.3亿元,全省已组建并获得补贴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共47户,获得补贴村镇银行贷款发放额超过90亿元,获得补贴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发放额超过900亿元。同时,贵州省还深入落实“3个15万元”优惠政策,扶持微型企业发展,把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确保达到微型企业发展条件的返乡农民工作为优先发展对象。

苏北地区也有各项针对农民创业的优惠政策,例如,江苏省政府出台《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北地区人才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2015〕66号)以及省办公厅出台《全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行动计划(2017―2020年)》(苏政办发〔2017〕13号)等均为苏北地区农民创业就业提供政策支持。以赣榆区为例,2014―2016年,创建1家省级、6家市级、23家区级创业孵化基地,建成了县、镇、村三级创业服务窗口。对农民工返乡首次成功创业入驻创业园区,并正常经营半年以上的创业主体,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把返乡农民工列入创业小额贷款扶持范围,2015年至2016年底,已发放创业小额贷款1500万元。政策上的扶持为农民工创业保驾护航,激发他们创业热情的同时也带动周边农民的就业。

二、目前返乡农民工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两地的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对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些政策在落地过程中也遭遇到了一些现实瓶颈制约,这些制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策对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促进效应。而这两个地方共同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政策通道不畅,很多创业者对于优惠政策并不知晓;二是政府部门各自为政,一方面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审批手续繁琐,创业者面临重重阻碍;三是基础设施落后,削弱企业竞争力。而贵州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资金受限严重,苏北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土地资源限制较多。

(一)政策通道不畅,创业者对优惠政策并不知晓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返乡创业农民工对政府层面的很多优惠政策根本就无从知晓。比如贵州省大力宣传的“3个15万”、“黔微贷”等。大方县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及肖氏家畜养殖专业合作社均表示对这些政策根本就不知道。在苏北地区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从事地笼生意的王大哥自主创业已经三年有余,但是他对政府的很多优惠政策,包括资金、创业培训等政策并不清楚。

第2篇: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户风险;应对策略;风险防范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036-02

一、农户面临的主要风险

农户风险指农户在生产和生活中所面临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些风险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农户的财产安全和收入的稳定性,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户面临的风险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农户面临多种风险,比如按风险损害对象可分为人身风险和财产风险;按风险产生原因可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和技术风险。本文主要就对农户产生较大影响的和农户比较关注的风险进行分析,具体对自然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展开分析。

1.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现象或物理现象所导致的风险,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季节性。自然风险也是农户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主要包括:干旱、洪涝、雪灾、雹灾、暴风及各种病虫害灾害等等。中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较大的自然风险和自然灾害。这些自然风险的存在极大地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和农户收入的稳定性,并且关系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比如2008年南方经历一场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2010年西南五省所遭受的干旱,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行为的反常或不可预料的团体行为所致损失的风险。当前,农户面临的社会风险有所抬头,主要表现为家庭财产的被盗事件屡见不鲜,尤其是家畜被盗事件更是频频发生,以至于到了人畜共屋的地步,农户养一头牛或几只羊也天天提心吊胆的,为了防止被盗只好人和家畜共居一室;还有的农户夜里不敢睡着,时刻警惕着。即使如此农户也难以有效防范偷盗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农户辛辛苦苦养壮了牛、养肥了羊,一夜之间全不见了,可谓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空忙一场。大多数农户在偷盗事件发生后很少报案,即使报了案也很难追回被盗的财物。这不仅给农户直接带来了财产损失,而且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导致由于害怕被盗而不敢养家畜了。因此农户面临的社会风险更值得我们关注。

3.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指在产销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变动或估计的错误,导致产量减少或价格涨跌所致损失的风险。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现在,农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更加突出了。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下,往往出现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的矛盾,比如农户看到去年大蒜价格涨了,能赚钱,今年都跟种,大蒜价格又因供过于求而大幅下跌,这就是农户面临的典型的经济风险。同时在农户分散经营的情况下,也始终面临着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二、目前农户对风险的主要应对措施

一般而言,应对风险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两种: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风险控制的具体方法有风险回避、防损和减损,即风险防范;风险融资的主要方式包括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防范风险的具体措施一般可分为“事前”预防策略、“事中”控制策略和“事后”融资策略。农户在长期的应对和管理风险的过程中形成的应对风险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事前”预防策略。“事前”预防策略,即农户想方设法回避所面临的风险,比如采取一些兴修水利、推广学习农林科技知识等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各种自然风险的发生;农户为了规避家畜被盗的风险,就不敢养家畜了等。这种策略虽然能够有效防范风险,而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有些风险是难以避免的,并且带有消极防御的性质,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也把增加收入的可能性排除了。

2.“事中”控制策略。“事中”控制策略,即农户在风险损失发生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来尽可能的减少损失,比如通过及时灌溉来减轻旱情、喷撒农药来减轻病虫害等自然风险等,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减少损失的好方法。

3.“事后”融资策略。尽管农户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来有效防范和减少损失的发生,而有些损失是避免不了的,这样就面临着风险融资问题:即由谁来承担损失的后果更有效,是由农户自己来承担损失的后果,即风险自留,还是转移给他人来承担损失的后果,即风险转移。目前,中国农户大都选择了风险自留,其主要方式包括:(1)动用储蓄,农户在遇到各种风险造成的损失时,首先会选择动用储蓄,这也是收入的跨时期转移的一种具体方式。动用储蓄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农户的消费波动,而且带给农户的主观感受较好。但是动用储蓄的局限性是农户通常没有更多的储蓄,而且储蓄资产的分布也不均衡,限制了这种方式的广泛应用。(2)借贷,当有些风险导致的损失超出了农户的储蓄时,更多的农户选择借贷来渡过难关。而由于农村金融抑制的存在和农户借贷的特殊性,导致农户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使得农户转而依靠民间借贷,即主要依靠社会网络向亲朋好友借贷,这也会受到借贷数量有限的限制。并且当农户采用借贷方式渡过难关后,在未来收入不够稳定的情况下,借贷给农户将来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为农户面临着较强的还贷压力。(3)减少开支与出售财产,当面临较大的风险损失时,由于储蓄不足以及借贷数量有限,一些农户仍然不能获得安全保障时,不得不采用减少开支、出售财产等措施。减少开支也是农户应对风险损失的一项重要措施。在风险损失不大时,农户减少开支首先是压缩非日常支出,当损失很大时,农户才会压缩日常生活开支。但是这种减少开支是有限的,农户很难仅仅通过减少开支来应付较大的损失。出售财产尽管也可以帮助农户渡过一时难关,而却往往受到农户财产有限、急于变卖时会受到流动性约束等因素的制约。

三、如何更好地应对农户面临的主要风险

为了更好地应对农户面临的主要风险,在目前农户对风险的主要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应根据不同风险的原因、特征及其影响来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才能更好的防范和化解农户面临的风险。

1.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1)通过完善风险防范体系,消除或减少可能引发损失的各种因素,来达到防范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尤其对于应对自然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不仅需要农户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推动。对于自然风险而言,通过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如通过天气预报,对一些恶劣天气、自然灾害提前采取一些应对防范措施来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通过兴修水利则可以有效防范旱涝灾害的发生;通过普及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则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等等。(2)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在完善风险防范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建立风险损失补偿机制,来更好的应对农户面临的风险损失。由于大部分自然风险属于可保风险,因此可以通过保险的方式来转移农户所面临的风险。农业保险是化解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稳定农户收入的重要途径,又由于农业保险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正外部性,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很难实现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当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来应对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另外,可以考虑推出农业巨灾保险来应对大面积的特大自然灾害。

2.加强社会治安、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社会风险。由于社会风险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的,而农户面临的偷盗风险是由于人为的不合法行为导致的。因此通过加强社会治安、严厉打击不法行为、营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要提高公安部门对农村偷盗事件的重视程度,不要以为是小案公安部门就不够重视,因为这不仅直接关系着农户的财产安全和收入稳定,还给农户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状况。通过提高破案率,不仅可以使农户的财产损失得到补偿,还可以使农户可以放心地去多养家畜,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可以来有效防范农村偷盗行为的再次发生。因此要通过加强社会治安、严厉打击不法行为来避免农户为了应对社会的偷盗风险而采取的消极的不敢养家畜的规避风险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农户所面临的社会风险。

3.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经济风险。农产品期货市场可以有效规避农产品价格的波动性,避免“谷贱伤农”事件的发生。首先应当在农村进行广泛的期货知识的教育和宣传,使广大农户可以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农产品期货市场,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防止出现个体理性、集体非理的发生。其次要根据市场需要开发并推出新品种,形成相对完善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使农户所面临的经济风险可以得到有效的分散。另外,为了克服农户分散、信息不对称和相关知识、业务能力缺乏等问题,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把农户组织起来,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和“期货+订单”等有益方式,通过组织的形式更有效的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

这样,通过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自然风险;加强社会治安、严厉打击不法行为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社会风险;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主要来应对农户面临的经济风险,再配合目前农户已有的应对风险的措施,可以更为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农户所面临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钟明.保险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 陈传波,丁士军.对农户风险及其处理策略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11).

[3] 马小勇.中国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分析――以陕西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2).

第3篇: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利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探讨

1临沂市基本情况

1.1自然概况

1.1.1地形地貌

临沂市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东南部和鲁东丘陵区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体上,临沂市地形、地貌形成山地、丘陵、平原面积比例为2∶4∶4的格局。

1.1.2河流水系

临沂市属淮河流域,全市流域面积超过50km2的河流136条,有五大水系,分别为沂河水系、沭河水系、中运河水系、沿海诸河水系、湖东水系。

1.1.3水文气象

临沂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冬季空气寒冷干燥,雨雪稀少;夏季雨量集中,强度大。全市平均气温在11.8~13.3℃,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818.8mm。

1.2水利工程概况

临沂市共有大中小型水库901座,大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30座,小型水库864座,总库容34.45亿m3,兴利库容19.79亿m3。共有塘坝9774处,总容积2.19亿m3;窖池19655处,总容积118.89万m3;设计蓄水量在10万m3及以上的拦河闸坝113座,总设计蓄水量3.15亿m3;修筑各类堤防总长度2301.51km,其中5级及以上堤防长度1611.64km;水土保持措施面积4250km2,其中工程措施1354km2,植物措施2896km2。全市农业灌溉面积602.7万亩,其中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及以上的灌区6处,总灌溉面积90.28万亩。共有农村供水工程61.79万处,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0.45万处,分散式供水工程61.34万处。

1.3水资源概况

临沂市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5.36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32.14亿m3。平水年和枯水年水资源总量分别为54.7亿m3和38.2亿m3,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12m3,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的影响,水资源量分布存在时间和空间不均匀的特点,南部平原由于人口稠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较少,而北部山区由于人口较少,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相对较大。如:蒙阴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达832.1m3,而市辖三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364m3。降雨集中在7—9月,造成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同时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多年来通过上游建水库拦蓄、中游拦河闸坝蓄水、下游利用地下水,缓解了供需矛盾。但雨洪资源利用仍有较大空间,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潜力很大。

2临沂市水利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临沂市是水利大市,现已初步构建起系统完备、兴利与除害并举的水利工程体系,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水利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欠账、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2.1水利建设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沂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带领临沂人民经过65年的治水兴水建设,特别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临沂水利建设迎来了春天,全市年均各级水利总投入都在10亿元以上,建设了一大批水利设施,初步建立起防洪减灾、水资源保障、城乡供水、农田灌排、水生态保护、水管理服务等六大体系。

2.1.1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初步建立

按照“上蓄、中防、下泄”的防洪治理方针,临沂市修建了一大批防洪除涝设施,初步构建起了系统全面的防洪减灾体系。a.上游新建水库拦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临沂在上游山丘地区修建了各类水库901座,水库总库容达34.45亿m3,防洪库容14.66亿m3。通过水库的调控,山区洪水实现了按照人为意愿下泄,大大提高了下游河道的防洪能力。b.下游实施分洪工程。临沂先后在沂沭河下游新开挖了新沭河、分沂入沭水道,开辟了邳苍分洪道,以分泄沂沭河洪水;在沂河上兴建了江风口分洪闸,彭家道口分洪闸和刘家道口枢纽工程;在沭河上兴建了新沭河泄洪闸和人民胜利堰节制闸。通过水利枢纽的联合调度,实现了沂沭河洪水按照人为意愿有控制地就近东调入海,使沂沭河下游地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对防御沂沭河下游鲁南苏北地区的洪涝灾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c.实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临沂中心城区先后对沂河、祊河等8条主要河流进行了防洪排涝综合治理,兴建了涑祊双向调水工程,按照“水、岸、滩、堤、路、景”六位一体,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管理并重的要求,治理河道180km,修建防洪堤路330km。临沂中心城区的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初步构建起了城市防洪工程体系。d.防洪非工程措施初步建立。市、县、乡(镇、街道)三级均成立了防汛抗旱指挥机构,严格落实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市、县两级初步建立了集雨水情收集、大中型水利工程监控、防汛会商等功能的防汛指挥信息平台,为科学、快速、及时、有效防御洪涝灾害打下了基础。

2.1.2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为了应对临沂降水和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的突出矛盾,按照“洪水入库、库水入河、河水入渠、渠水入田”的雨洪资源开发利用思路,在山丘区进行拦山谷修水库,建塘坝蓄水;在中下游河道上建闸坝拦河水,修水渠、建泵站、引调水、灌农田;在有条件的区域打机电井等,开发利用水资源。

2.1.3城乡供水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随着城市供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农村供水工程历经“德国粮援项目”“千村人畜饮水解困”“村村通自来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四个阶段的实施,城乡供水保障能力有了一个明显提高。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5.68%,规模化集中供水(千吨万人以上)工程受益人口为258.68万人,集中供水率为33.41%。2.1.4农田水利基础更加稳固临沂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山区大市。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事。2011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以来,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稳步增长,农田水利投入每年保持在5亿元以上,先后建设了一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的农村水利工程。从2009年起临沂市先后有临沭县等11个县区通过竞争纳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范围,工程建设投资近12.4亿元。

2.1.5水生态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a.按照“上游水土保持,中游闸坝调蓄,下游生态湿地”的生态建设思路,开展了水系生态建设,在山下修建水库,拦截洪水,减少冲刷;对中下游河道实施层层拦蓄,建设生态湿地,初步构建起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体系。建设了集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生态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百泉峪、菠萝崮等精品小流域。b.临沂市在山东省率先实施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了“三条红线”。开展了河道生态治理,对临沂城区内的沂河、祊河等8条河道,按照“五位一体”的治理原则,进行了综合治理,治理河道总长度183km,建成拦河闸坝15座,形成了长88.5km、面积48.5km2、一次蓄水1.62亿m3的大水体,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2.1.6水利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先后实施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水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水利工程规范化管理单位建设、水利信息化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等项目,全市水利管理基本实现了市县乡村全覆盖,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2.2水利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

临沂水利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确保粮食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水旱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水管理落后等仍是水利建设面临的短板。

2.2.1防洪减灾体系仍不完善

全市尚有1座大型水库未完全除险,部分小型水库存在安全隐患;大部分塘坝带病运行,是当前防汛的重点难点;全市河道防洪能力整体偏低,大多未经过系统治理,防洪达标率仅为45%;城镇防洪能力普遍低于防洪标准要求;防洪非工程措施尚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

2.2.2水资源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临沂市人均水资源量较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匀,一些河流及部分地区缺少大型多年调节水库,调控能力有限,仍存在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问题。水资源配置能力仍然不高;水资源供需矛盾大,开发利用率低;用水方式粗放、效率不高;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不够严格。

2.2.3城乡供水体系需要完善

城市供水存在着供水水源单一、效率低下、安全风险高、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乡村供水存在建设标准低、规模小、工程设施完好率低、通水率低、水质达标率低、供水保证能力不高等问题。

2.2.4农田水利灌排体系比较薄弱

农田水利设施方面存在灌排设施不完善,老化退化现象比较严重,灌溉面积萎缩,灌排覆盖率较低,“旱能浇、涝能排”面积比较小,人均占比偏低,灌溉用水率较高等问题。2.2.5水生态系统功能有待加强农村面源污染仍然较重,各种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沟渠汪塘垃圾成堆、侵占严重,农村防洪排涝标准普遍较低,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对“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发展理念,以及“空间均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理念还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2.6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仍需完善

a.大多水利设施未确权划界。全市目前仅有部分大中型水库已确权划界,其他水利设施基本没有进行确权划界;全市河道仅有沂沭河下游段已划定蓝线并确权划界,其他河道均未划定蓝线确权划界,管理界限不明确,管理责任不落实。b.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全市仅有大中型水库、大中型灌区和部分大型闸坝设置了63个管理单位,其他设施均未有专职管理机构。大多“五小”水利设施产权不明晰,管护责任不落实,有人用无人管,毁坏严重。已有水利管理单位存在管理人员数量少、年龄老化、专业构成不合理、技术人员匮乏、管养经费不足、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c.基层服务组织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一方面乡镇水利站存在办公设施简陋、设备不足、人员数量少、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能力低等问题,另一方面专业服务组织数量少,覆盖范围小,服务能力不足。村级水利员大多未得到培训,专业技能低,不能适应农业、农村水利发展的需要。d.水利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无论水利设施监控管理、水资源管理,还是防汛抗旱指挥决策、山洪地质灾害预警、水利办公自动化等信息化管理水平均比较低,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现代水利的需求。

3加快临沂水利建设的对策措施

3.1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防洪减灾、供水保障、农业灌溉、水生态建设等水利问题为重点,以保障民生、服务民生和改善民生为目的,着力提高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3.2统筹规划、系统治理

坚持兴利与除害结合,防灾与减灾并重,治标与治本兼顾,流域与区域、城市和农村、山丘区与平原区水利协调发展;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和水生态退化等问题,对水利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系统治理。

3.3拾遗补缺、提质增效

对现有水利设施进行系统完善提高,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对水利设施薄弱地区,规划建设水利设施,提高水利设施覆盖率。3.4尊重自然、人水和谐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水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3.5因地制宜、节约优先

根据地形地貌特征、水资源禀赋、水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遵循水的运行规律,合理利用地形条件,以自流为主、提水为辅;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高水高用、低水低用、优水优用,实行全市水资源统配,优化配置各类水资源。

3.6全民参与、两手发力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水利投入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用足用好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水利建设基金等政策,加强社会协同,强化部门协作配合,鼓励公众参与,形成全市治水兴水的强大合力。

4结语

第4篇: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探索;新形势;强农惠农;新思路;新方式;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153-01

按照“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明确指向、突出重点;市场导向、遵循规则;协调配套、提高效能”的原则,现阶段我国构建以价格支持为基础、以直接补贴为主体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体系,必须进一步创新农业补贴支持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强农惠农的新思路、新方式和新途径。为此,我们建议:

一、积极探索建立重要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

建议对重要农产品实行稳定价格带措施,其基本作用机制为,当市场价格低于政府确定的最低保护价时,为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政策执行机构按照最低保护价挂牌收购农民交售的农产品;当市场价格高于最高干预价格时,为保证市场平稳运行,政策执行机构将农产品储备投放市场,增加供给、平抑价格;当市场价格处在稳定价格带以内,政府对价格不采取干预措施,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价格。如政府掌握的储备不足,可以通过紧急进口等措施增加市场供给,使价格稳定在可控范围内。

二、稳妥推进差价补贴措施试点

由于大豆、油菜籽国内供需缺口较大,进口依赖严重,对外开放度高,现行临时收储措施的托市保价效果较为有限,难以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对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产品的托市调控应把握好如下几点,第一,必须充分考虑其国内产需缺口大、对外开放度高的特点,注意防止出现进口抵消调控效果的“漏损效应”;第二,要尽可能减少对市场机制的扭曲;第三,补贴应合理适度,既要保护农民利益,又要财政能够承受;第四,要利用冬闲田资源,既鼓励扩大油菜生产,又避免与粮争地;第五,要符合加入WTO的承诺。

三、研究设计针对重要产品、关键环节的专项补贴措施

第一,水稻专项补贴。建议以水稻作为试点,抓紧研究与农民种稻面积或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的水稻专项直接补贴。可考虑采取如上所述的差价补贴,或价外加价(即在水稻最低收购价基础上,另外加价补贴农民)等办法,与已有的最低收购价、种粮补贴相配套,建立鼓励水稻生产的政策支持新机制,缓解水稻供需紧张矛盾。

第二,专业农户补贴。对粮食主产区经营耕地面积在一定范围内(如30—150亩),且主要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户,按粮食实际种植面积给予补贴。种植规模较大的商业化农户(如150亩以上),由于能够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因此不纳入补贴范围。

第三,农业信贷利息补助。建议采取项目申请的方式,对专业农户用于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自主投资,给予定额的直接投资补助;对商业化种粮大户,给予信贷利息补贴或者提供低息贷款。

第四,农业环保补贴。以粮食主产区的专业农户为补贴对象,对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方式(例如,使用有机肥或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使用量等)导致的损失给予一定补贴。

四、进一步完善现行补贴政策措施

对目前正在实施的补贴措施,要在系统评估政策综合效果、总结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与操作办法,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在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及执行过程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抓紧完善。

第一,市场机制被弱化,粮食市场政策化趋向逐步增强。一方面,国家近年连续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另一方面,国家通过最低收购价等干预性收购掌握了市场上的大部分粮源,粮食市场供应依赖于政策性粮源的拍卖,形成了政府调控政策主导着粮食市场基本走向的格局。

第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溢出效应”引发不合理的市场预期,可能加剧粮食市场波动的风险。如近几年连续提高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形成了粮价“只涨不跌”的市场预期,改变了农户、粮食购销企业、加工企业等主体的行为,农户惜售心理日益增强、售粮节奏出现明显变化,购销企业因为有最低收购价格托底敢于囤积居奇、待价而沽。而市场上的粮食流通量大幅度减少,导致加工企业对政策性粮源依赖加重,市场对调控政策变化越来越敏感,极容易引起恐慌性抢购等不利于粮食市场稳定的行为。

第三,2009年玉米临时收储以及2010年小麦与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设计,将单一执行主体调整为多元主体。其目的在于增强托市机制,减少托市收购对市场的扭曲作用。但政策实际执行表明,多元主体确实有利于强化托市机制,支撑粮价上行,但并没有减少市场扭曲,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市场的控制,增强农民和下游企业的不稳定预期,提高政策执行与监督成本,增加宏观调控的复杂性。

2、改进临时收储措施。2009年,采取多元主体参与临时收储措施,通过一次性运输费用补贴,鼓励和引导粮油加工企业到东北产区收购玉米、大豆,在南方油菜籽产区收购油菜籽。政策执行结果表明,部分参与临时收储的经营性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在市场价格低于临时收储价格时,并不进行托市收购,多是徘徊观望;而当市场价格回升到临时收储价格之上时,为获取国家的费用补贴纷纷抬价抢购,进一步推动价格快速上涨,形成逆向调控效应。由于流向多元主体的临时收储粮食,粮权不属于国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临时收储措施,首先,必须坚持“单一”政策执行主体政策,避免多元主体分化政策效果;其次,建立制度化的政策启动与退出机制,防止政策操作的随意性;第三,探索建立临时收储与调控储备一体化操作机制,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第5篇: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范文

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搞活农村,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基础性贡献。改革开放初期三农问题面临的形势。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己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现代化,而在这一时期,我国三农问题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首先,由于的影响,国民经济已频临崩溃的边缘,农村、农民处于极端困苦之中,当时农村有2.5亿人口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其次,农业生产中大集体的生产机制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严重束缚了农民积极性的发挥。再次,以粮为纲的农业经济结构极不合理,当时,我国农村经济局限于农业,农业偏重于粮食生产。农业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情和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出发,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在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1)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实行的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因此,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党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废除了体制,实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重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几年里,我国农业生产连年大丰收,到80年代中期就基本解决了主要农产品的供给问题,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一成就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和赞赏。

(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针对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的壮况,邓小平认为:“农业翻番不能只靠粮食,主要靠多种经营”[1](P23)农村工作有一个因地制宜问题,“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1](P238)。邓小平的这种思想,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农业观念,确立了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各业相互促进的大农业观念,为改变传统的农业结构指明了方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央决定将调整农业内部的生产结构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执行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的方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显现了丰硕的成果,仅几年时间,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而丰年有余,农业方面的内部搞活取得了显著成效。

(3)发展乡镇企业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由此引起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如何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农村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1](P213—214)他说: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1](P251—251)事实上,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党中央对发展乡镇企业给予了政策、贷款、税收、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使乡镇企业以每年增长20%以上的速度飞速发展,从而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异军突起”的新局面。

乡镇企业的发展,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繁荣农村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4)重视科技在农业中的作用

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1](P17)基于这种认识,他强调要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确立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行农科教一体化,加强农村教育,用科技武装农民,注重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切实抓好农业科技攻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亲自领导和过问了一系列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制定和实施,如“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等。邓小平关于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的思想,对于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地位,意义重大,深深影响着下一代领导集体的农业政策。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在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重要认识并采取了有效措施,其思路和措施的着眼点在于改革旧体制,尊重农民的自,调动农民积极性,调整产业结构,搞活农村,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活跃农村经济。并顺应时代趋势提倡科技兴农,通过努力,在三农方面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就,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国人的温饱问题,而且也为城市经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二、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承上启下地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举措。

1.在三农问题上面临的形势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目标,因此,在这一时期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阶段开始提上议事日程。虽然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们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取得很大成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产生了一些新的与现代化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比较软弱和不利的地位,“农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都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向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虽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提高,但农产品的流通和转化加工却远远滞后;在农业连年丰收的情况下,出现了忽视农业生产的苗头等等。

2.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以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的“三农”思想,针对新时期我国“三农”问题的新情况、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从而使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新的贡献。(1)落实增收减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指出,“农民积极性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农民有了积极性,农业就加速发展,什么时候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就停滞甚至萎缩。”[2]。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多次强调要保证中央已有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及时到位,保证农民增产增收。为落实减负,自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开始试点,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通过改革,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推动了农村上层建筑的调整和完善。

(2)建立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

认为:“农业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世界上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有保护和补贴本国农业的法规与政策。我国农业还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过程中,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期,更应受到国家的保护。”[3]。因此,我们也应该不断探索,“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对农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4]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在90年代初步建立了农产品收购最低保护价,粮食专项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等。实践证明,这些制度的建立,对稳定粮食供求、保护农民和消费者利益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继承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推动农业产业化

邓小平提出的“两个飞跃”的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1](P355)“两个飞跃”的思想代表了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不同阶段,为我国的农村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继承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的基础上,适时地总结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验,他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在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又指出,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这样做,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已使新型的经济联合体蓬勃兴起,使农户作为经济主体的地位更为明确,也使整个农村经济步人市场化运行轨道。

(4)强调科技兴农,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农战略。他强调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因为,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大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的不是人多力量大,而是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适用技术广泛应用。“推进现代4-1=~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农民要富起来,还得走科技兴农的路子”。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农村工作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过去主要追求产量增长转到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这一决定,充分借鉴了西方农业现代化的模式,为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指明了具体路径。

以上这些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对于指导我国的农村改革,实现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以及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做出了贡献,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仍然实行向城市倾斜和向工业化倾斜的政策,受这种宏观政策的影响,尽管这一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就如何搞活农村经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等问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解决三农问题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进展。

三、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系统提出了关于解决“三农”的战略思想,将三农实践推进到全面解决的新时期。

1.新世纪初期我国三农问题面临的形势

进入21世纪,我国已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但这种小康只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三农”问题还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难题。首先,加入WTO以后,我国面临着国外农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在规模化生产、集团性流通等方面都不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严峻的国际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调整“三农”发展战略,要建立健全适应世贸规则的农业支持体系,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安全保障,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诸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及与此相关的城乡差距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以及生态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给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带来了不利影响。

2.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针对三农问题的新形势和新情况,2003年1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把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5]。以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试图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地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的重要思想。也采取了许多旨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反哺”思想

熟悉新中国发展史的人都知道,我国在建国后推行优先发展重212业的战略,农业和农民为国家32业化作出了重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客观地说,这种做法在一个落后的国家为实现工业化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长期存在,发展到一定时期工业就得“反扑”农业。目前,我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根据国际经验,此阶段不同国家从各自国情出发,都采取相应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从国内实际看,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在经历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农业支持工业后,客观上需要工业反哺农业、财政反哺农民。基于这种情况,十六大已提出了城乡统筹的主张。从2004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几年公布一号文件,把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十一五”规划又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有效措施。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6]“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代表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重大变化。X-J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切实做好新阶段“三农”212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提出,标志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大机遇期的到来,表明党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安排,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主要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15到20年时间,让农村的面貌大为改观,使农民收入有大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反映了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它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转变。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体现了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

(3)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增加农民收入

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人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力争实现农民收人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人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一中央文件的出台,标示着“多予、少取、放活”成为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策略。多予,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少取,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放活,就是搞活农村经营机制,消除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给予农民更多的自,激发农民自主产业增收的积极性。

(4)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生产力水平

在2006年,我们党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并初步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十七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思路,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必将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6篇: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 西南旱灾;农业;影响;原因;对策

近年来,我国频频遭受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通过对西南旱灾的损失结果分析,笔者充分认识到旱灾对我国农业的危害性影响,提出了应对措施,从而尽可能地降低旱灾所带来的损失。

1西南旱灾对农业的影响

自2009年9月以来,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省、市、自治区遭遇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气象干旱,其中云南、广西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省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100年一遇。截至2010年3月23日,西南5个省耕地受旱面积643.6万hm2,作物受旱473.13万hm2, 1 805万人、1 017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旱灾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人畜饮水困难

越来越多的群众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云南省742万人饮水困难,缺粮人数也达700多万人;贵州省受灾总人口1 728万人,有557万人、26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需要口粮救济的人数为312.9万人;广西有218.12万人、111.1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需要送水才能解决生活饮水的人数为31.86万人,其中百色市18.89万人,河池市12.97万人;四川省受灾人数828.8万人,184.9万人饮水困难,全省138.2万人需救济;重庆有94万人出现饮水困难。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西南干旱地区的人民的基本生活受到影响,面临着重大的生存危机,政府需要采取一些应急措施解决受灾地区群众目前的饮水困难。

1.2农业减产严重

冬小麦、油菜等小春作物绝收或大幅减产,春播、春种难以进行,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备耕和生产受到影响。据有关数据显示,云南旱区逾200万hm2农作物受灾,小春作物基本绝收。农业部门预测,粮食产量将下降50%,甘蔗将减产20%;贵州省的农作物受旱面积82.97万hm2,约占夏收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其中重旱28.95万hm2,干枯11.83万hm2;广西农作物受旱面积75.092万hm2,其中轻旱48.92万hm2,重旱23.90万hm2,干枯2.27万hm2;水田缺水15.18万hm2,旱地缺墒33.88万hm2,因旱灾而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66亿元;四川省农作物受灾面积51.1万hm2,成灾面积24.8万hm2,绝收面积5.7万hm2;重庆市农作物受害18万hm2,其中重旱4.33万hm2、干枯6 000 hm2、水田缺水15.33万hm2、旱地缺墒10万hm2,42万头牲畜临时饮水困难。

1.3当地物价上涨

部分地区受干旱严重影响,农业作物的产量大范围的减产,粮油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量严重不足,因此大部分地区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另外,干旱造成水电发电量减少,一些地方用电偏紧。旱灾既影响生活、生产,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

2造成干旱损失重大的主要原因

2.1全球气候变暖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发生的重大气象灾害比20世纪50年代多5倍。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区域平均气温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变暖趋势,尤其是2001—2006年,云南区域气温增幅达到0.64 ℃,升温的幅度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而1961年以来,云南区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同时极端降水事件开始增多。分析1961—1976年全球偏冷时段及1987—2006年全球偏暖时段云南平均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发现,偏冷期的秋季、夏季及年降水量比偏暖期多,而且这种差异十分明显。可以得出,气温变暖使云南的降雨减少,进而导致干旱。

2.2政府投入力度不够

西南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在面临着这次特大旱灾时,西南地区抵御灾难的能力却远远不足。在对四川省凉山州的调查中发现,凉山共268座水库,但只有1座大型、1座中型,其余都是小型水库,目前凉山州小型水利缺口在50%以上。在攀枝花市的一些资料中显示,2010年2月全市水利工程共蓄水10 633万m3,比2009年同期减少3 268万m3,减少23.51%。攀枝花市仅有4座中型水库,由于该市地处山区,每个水利工程能覆盖的区域有限,而其他的小型和微型水利工程抗旱作用小,其中一些水利工程长期处于病险状态,缺少及时的恢复修建。缺少抗旱骨干工程,已有水利工程抗旱保障率低。大部分受灾地区都属于贫困地区,财政能力有限,自身无足够的财力修建高质量的水利工程。而国家在对这些老边少地区水利投入又不足,导致在旱灾面临时,这些小型的水利工程设施不能发挥抗旱作用。

2.3防范意识淡薄

早在2005年,云南就遭遇了此前50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初夏干旱,那时因旱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超过42亿元、工业经济损失近80亿元。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的水利工程处于老化失修、不能正常运行的状态,地方群众和干部缺乏及时修理这些工程设施的防范意识[1]。水库的蓄水量在不断减少,如整个云南省水库蓄水量仅为11亿m3,不足常年的1/2。另外,灌溉利用率低也是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之一。目前,大部分地区灌溉方式落后,田间工程不配套,水库灌区只有干渠和少量支渠,再加上土地瘠薄,导致水、土、肥流失严重。缺乏科学改造灌区节水方式的意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完善相应的设备,导致该区在面临灾难时力不从心。

3对策

3.1解决当前应急问题

一是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这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对旱区的缺水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饮水解困方案,落实供水措施。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各类抗旱设施[2],尽可能多引、多拦、多蓄水。严重缺水的地方,要动员社会组织力量去打井找水并配合组织运水、送水,缓解当前的人畜饮水困难。二是扎实做好春耕备耕。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小春作物减产已成定局。应采取有效措施,从春耕备耕做起,扎实落实各项农业生产措施,努力克服灾害和不利天气的影响。加大春季田间管理的力度,落实越冬作物促弱转壮的技术措施,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做好化肥、农药、种子等供应,宣传和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鼓励农民努力扩大春播面积,努力夺取农业丰收。受旱严重的地区,要通过调整结构、推广抗旱技术,化解农业生产难题。根据不同作物的受灾程度,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受灾较轻的小春作物,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受灾特别严重的,要及时改种。依靠科技力量改变种植结构和模式,引导群众扩大旱育秧面积和旱粮播种面积,搞好水稻、玉米等大春作物的备耕。力争做到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非农补,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三是严密防范森林火灾。持续的干旱使旱区的森林火险长时间处在高危险等级。一定要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加强火灾隐患排查,严密监测火情,完善应对预案,努力避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四是保持灾区市场和社会稳定。保证灾区粮油、肉类、蔬菜等市场供应,搞好重要商品物资的运输调度,政府加强市场监测和调控,防止价格大幅波动。避免出现春夏粮荒和因旱致贫。西南旱区贫困面较大,有些地区一次旱灾就可以致贫。相关部门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灾民生活救助方案,加大对受灾群众特别是重点旱区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保障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3.2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旱田节水灌溉耗资巨大,没有足够的资金,就失去物质保障。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旱区抗旱救灾资金物资的支持力度,加快应急水源等项目建设;并且建立相关的资金管理制度,合理分配。抗旱救灾资金要落实到对灾区地区,起到实际的效果。气象部门要加强天气预报和灾情监测,适时开展人工增雨;粮食、商务部门要根据灾区市场变化,加强粮油等的调剂、调运,及时做好储备粮油、商品粮周转库存的出库,保证灾区粮油和各种生活品的供应和价格稳定;工商部门要加强市场秩序管理,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的行为;电力、石油等部门要优先保证抗旱用电、用油;铁路、交通等部门要优先保证粮油等基本生活用品以及各种救灾物资的运输;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受灾群众的救助力度,妥善安排好灾区困难群众的生活[3-4]。同时,各受灾地区更要自力更生,继续增加抗旱投入,细化各项抗旱救灾的方案和措施,确保责任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3.3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受灾地区河流很多,常年雨量也不少,水资源总量排在全国前列,但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旱灾仍然列自然灾害之首。其主要原因是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源工程不足,灌溉设施不配套。要吸取先前的教训,下定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加强水利建设。大中小水库统筹考虑,水库、塘坝与水窖统筹考虑。做到有水存得住,没雨时用得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水利建设要重点抓好3个方面[5]:一是加强控制性骨干工程建设。这有利于提高供水能力,提高抗灾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解决城市及其他人口稠密地区的用水问题,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改善都有好处。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二是加强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这次旱灾暴露了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的问题,也激发了农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强政策支持,通过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形式,鼓励农民大力兴办小型水利设施,把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要优先安排农民群众要求最迫切、最急需、效益最显著的工程。三是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全方位加大节水力度,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快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鼓励农民发展集雨节灌等。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根本性措施来抓,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创新节水机制和节水模式。

3.4增强自然灾害防范意识

面对自然灾害,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普遍缺乏科学的危机管理意识,缺乏正视灾害的态度,一旦出现问题就不知所措,导致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随之扩大。一是各地方政府要克服侥幸心理,树立灾害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思想,随时准备应对,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同时面对灾害发生,要建立起一支能够迅速正确决策、迅速调集各方力量、迅速调动各方物资的抗灾救灾机构。二是政府要有预防判断灾害发生的能力,积极领导对自然灾害进行预防评估。对于旱灾来说,开展对天气的监测、预警、预报,同时开展对干旱地区不同土壤结构的含水量进行监测,加强乡镇雨量站的降雨监测,增加各站点的天气加密观测,加强灾情调查和普查,开展科研工作,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和抗灾救灾服务。三是在预防旱灾可能发生的同事,政府要提前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科学合理地分配水源。同时,政府要加大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培养民众的抗灾能力。4参考文献

[1] 徐雪高,沈杰.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现状、成因及应对机制[J].天府新论,2010(1):62-66.

[2] 付林,周晶晶.浅议我国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J].商业经济,2010(2):24-25.

[3] 赵庆昱,杜菲,王宇.林甸县旱灾成因分析及抗旱措施[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3):250-251.

第7篇: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范文

调研目的:创新体制机制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目标和关键环节。通过调研,分析我市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创新体制机制的具体措施,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支撑体系。

课题主持人:*

协助单位:市委办公室

2、关于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问题

调研目的: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调研,分析我市房地产业发展的状况,提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政策措施。

课题主持人:*

协助单位:市委政研室

3、关于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有关问题研究

调研目的: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加速蚌埠崛起的根本出路。围绕建设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认真分析我市工业化面临的困难、具备的条件,研究提出进一步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构想和政策措施。

课题主持人:*

协助单位:市经委

4、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问题

调研目的:围绕促进县域经济增量提速,分析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加快发展的思路和政策措施,推动城区经济与县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

课题主持人:*

协助单位:市政府办公室

5、关于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调研目的:产业集群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围绕加快工业强市进程,进一步研究特色产业集群化的规律,分析我市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研究提出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

课题主持人:*

协助单位:市委政研室

6、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优化政治生态问题研究

调研目的: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既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围绕优化政治生态,认真全面分析全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了加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

课题主持人:*

协助单位:市委组织部

7、关于创新型产业发展相关配套政策问题

调研目的:今年是我市全面实施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起步之年,对我市来说,自主创新的首要任务是加快产业发展特别是培育创新型产业。通过调研,研究提出我市创新型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课题主持人:*

协助单位:市政府经研室

8、关于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问题研究

调研目的:开展绩效评估,是全面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能的重要举措。围绕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研究分析绩效评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客观公正考核和评价机关工作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案,构建机关绩效管理制度。

课题主持人:*

协助单位:市纪委

9、关于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调研目的: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不断加深,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更加突出。通过调研,分析我市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

课题主持人:*

协助单位:市金融办

10、关于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社会矛盾和纠纷问题

调研目的:当前,因多种矛盾引发的各类时有发生。如何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社会矛盾和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通过调研,对新形势下群体性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形式、特点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有效防范和处置群体性社会矛盾和纠纷问题的对策建议。

课题主持人:*

协助单位:市委政法委

11、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组织工作创新问题研究

调研目的: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分析组织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推进组织工作的方式方法,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课题主持人:*

协助单位:市委组织部

12、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

调研目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通过调研,分析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研究提出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课题牵头人:*

协助单位:市农委

13、关于村镇规划和建设问题

调研目的:搞好村镇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当前,村镇规划编制滞后、实施管理不严的问题较为突出。通过调研,分析我市村镇规划的基本情况和建设现状,研究提出村镇规划编制的要求和强化村镇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课题主持人:*

协助单位:市规划局

14、关于推进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问题

调研目的: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产学研合作则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通过调研,分析近年来我市产学研合作的现状,研究提出促进产学研良性互动的机制和相关政策措施。

课题主持人:*

协助单位:市科技局

15、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和谐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调研目的:民兵预备役人员担负着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双重使命,是推进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我市民兵预备役工作的措施,在推进和谐发展中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主力军作用。

课题主持人:*

协助单位:蚌埠军分区政治部

16、关于完善城市管理体制问题

调研目的:分析当前我市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建立科学高效、运转协调的城管体系。

课题主持人:*

协助单位: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17、关于建设文化强市问题

调研目的:建设文化强市是市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通过调研,分析我市文化资源条件,提出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第8篇: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范文

关键词:广西;中药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1广西中药农业发展现状

1.1中药种植规模方面

广西于自2003年正式建成中药材GAP基地之后,该地区的大规模种植区得到了良好发展。除了中等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区以外,占地总面积达3.53万hm2以上的种植区数量已经发展至国内领先水平[1]。

1.2中药资源总量方面

广西种植的中药种类十分丰富。从类别来看,植物中药的种类是该地区中药的主要部分,而动物中药与矿物中药的种类相对较少。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其特色中药材,如长茎金耳环、金花茶等为该地区的中药农业带来了较多的经济利润。从本质角度来讲,该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是中药农业得以发展的基础。

2广西中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资金问题

与其他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相比,中药材本身的高昂价格增加了这种农业生产活动所需的资金投入。与日益增长的中药农业发展需求相比,种植户、相关职能部门等在这项生产活动中投入的资金数量相对较少。这种问题的存在对广西中药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2]。

2.2种植模式及水平问题

虽然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中GAP基地的数量较多,但中药材种植散户的数量仍然较大。与基地种植模式相比,这些散户在种植经验、种植技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这种模式不仅形成了资源浪费,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中药材收购的规范化。

2.3中药农业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

由于从中药农业生产中获得的经济利润较为可观,因此该地区近年来不断扩展用于中药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部分地区的扩张行为存在极强的盲目性、随意性特点。这种缺乏规划的扩展行为对当地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以荒地开垦为例,虽然种植户能够从新开垦的土地资源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但这种开垦操作可能会影响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除此之外,过渡种植还会降低土壤质量,进而产生破坏生态平衡的作用[3]。

3解决广西中药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为了提升广西中药农业的发展速度,优化中药农业发展质量,需要对以下3种对策的应用加以重视:

3.1技术培训措施

除了少部分中药材种植商之外,广西近半数的种植散户都面临着培育技术问题。为了促进中药农业的整体发展,广西应该通过设立中药生产咨询站、专家上门服务等方式,对中药种植户开展技术培训,进而降低中药材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概率,提高中药材的质量[4]。

3.2资源整合措施

就广西当前的中药农业而言,应用资源整合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整合对象主要包含以下2种:(1)中药种植土地资源。广西当前以散户为主的分散型种植模式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应该通过土地资源的整合实现广西中药农业的集约化发展。(2)资金。较少的资金投入是限制广西中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背景中,各生产商及相关部门应该在充分重视这一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比重的方式,提升广西中药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水平。

3.3中药材病虫害防治规范措施

从本质角度来讲,影响广西中药农业产量、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各类病虫害问题。该地区不规范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的种植效果。为此,需要根据中药材的实际种植种类,制定出病虫害防治的合理用药制度及方案,以此降低药物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提升广西中药材的市场竞争优势。

4结论

广西中药农业的发展主要面临资金投入不足、整体种植水平低、种植模式不合理等问题。为了提升广西中药农业的发展质量,应利用中药材病虫害防治规范、技术培训以及资源整合等措施,解决各类发展问题,增加种植户的中药材种植收入。

作者:张敏 曾雯雯 单位:广西玉林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孔德鑫,韦记青,邹蓉,等.广西中药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初探[J].中药材,2010,06:843-846.

[2]陈素贤.广西中药种植业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3.

[3]刘永贤,梁崎峰,李伏生,刘其葵,钟俊军,蔡利民,叶小冬.广西低碳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南方农业学报,2011,04:453-456.

第9篇:农业面临的问题及措施范文

我局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涉及的重大水利工程、人饮项目和税费、价格等改革措施等3个方面内容开展了自检自查,各个方面工作均得到了有效落实。

(一)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今明两年拟开工重大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情况,“十三五”拟开工重大水利工程前期论证情况。

(二)20**年农村饮水安全投资安排和工程实施情况。

(三)统筹使用税费、价格等改革措施促进节水增效,加强终端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等进展情况。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通过自检自查,我局能够严格按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落实相关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一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工作需要进一步跟进落实;二是地方财力不足,对部份重点水利工程配套不足,严重制约各项工程的开展。

三、下一步打算

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我局在下一步工作将着重抓好整改,确保工作成效。一是抢抓国务院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机遇和按照国务院20**年重点工作部暑抓好落实;二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组织机构,经费得到落实;三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和计提水利基金力度,建立健全水利稳定投入增长长效机制,突出解决民生水利工程资金缺口问题。

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自查报告(二)

根据《国务院关于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的通知》要求,XX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国务院就“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20**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工作,明确任务,强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重点工作和重点工程稳步推进,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稳定。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及早安排部署,做到有的放矢

(二)高度重视“三农”,抓好五大战略

着重发挥“三农”工作的基础性、支柱性作用,把黄灌全覆盖、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强力推进品牌建设、环境卫生整治、职业农民培育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五大战略重点,以产业提升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社会治理为保障,尤其是针对农村社会矛盾和突出问题,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坚持依法行政,处理矛盾,解决问题,教育群众。

(三)加快推进工业,强化项目支撑

(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

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一)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进简政放权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编办牵头)

3、我县现有的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审批程序已全部向社会公开。但按照上级要求存在的问题是没有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场所,这一问题下半年有望解决。届时,我们将严格按照“两集中、两到位”(推进一个行政机关的审批事项向一个处室集中、行政审批处室向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中,保障进驻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审批事项到位、审批权限到位)要求,实施行政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

(二)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住建局牵头)

(三)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人行、县发改委牵头)

(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住建局牵头)

1、在建项目建设情况

(1)县城道路

今年计划实施投资2847万元(不含拆迁费用),西环路北延、合欢东街、配件厂东路三条2.5公里市政道路工程。目前各条道路的环评、可研、立项、设计、财政评审均已完成。合欢东街、配件厂东路正在进行招投标程序;西环路北延正在进行拆迁,预计9月份可进行道路施工。

(2)污水处理

(3)生活垃圾处理

2、后续项目储备情况

在市政道路方面,计划XX县城绕城路工程、果都大道、体育路,计划实施西城路、府东街改造工程。在供热改造方面,计划实施县城集中供热二期工程。在公园绿地方面,计划实施妙道寺公园、仁寿寺公园。

3、民营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年,通过招商引资与临猗利民天燃气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由临猗利民天燃气公司独家经营XX县天燃气市场,许可经营期为30年。

20**年,XX县人民政府与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由临猗首创水务公司经营XX县自来水生产、销售;供水管网的建设和维护,污水处理服务;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施工、设备供应、运营、技术咨询以及其他水处理相关的业务。特许经营期限30年。

20**年3月,XX县人民政府与江苏雪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生活垃圾处理特殊经营协议,由该公司对XX县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分拣处理。

(五)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经信局牵头)

1、提升产业,结构节能创造新成效。一是严格准入门槛。对新建、扩建或改建的项目进行严格节能评估和审查。完成了鹏远彩印年产4000吨塑料彩印软包装技改项目和香汇食品公司年产1万吨空心拉面食品生产加工扩建项目的节能评估和审查。二是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计划,淘汰了华晋印染公司年产1500万米印花、什色全面灯芯绒生产线落后生产设备,促进了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健全机制,管理节能迈上新台阶。一是重点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华晋印染公司、恒晟纺织公司的电机变频改造工程均已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行,年用电量可节约15%左右。二是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在节能宣传周和首个低碳日期间,开展了以“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全县营造出节能降耗、持续发展的浓厚氛围。

4、齐抓并举,社会节能取得新进展。一是建筑领域节能方面,严把设计认证、监督验收关,全年共办理节能产品备案7项,完成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6项,示范面积50.7万㎡。同时,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墙材,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临猗被省、市列为“禁实试点县”。二是交通领域节能方面,开展交通领域节能减排专项活动,倡导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和消费模式;限制和淘汰技术等级低、能源消耗大的车辆,新购6辆节能环保的公交车辆;出租车全部安装卫星定位安全服务系统;对全县155辆汽车进行了甲醇改造,对135辆汽车进行了油气两用改造。全年交通领域可节约燃油800余吨。

(六)加快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民政局、县卫生局牵头)

1、关于加快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结合全县实际,根据国家养老机构设立许可条件,批准了北辛、东张两所民办敬老院,改扩建了16所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目前,全县共有养老机构9所。共有床位1050张,入住老人553人。共有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6所,床位数550张,接收各类老人 300余人。今年,我县考查评估,又确定了39个村为今年的日间照料项目村,已上报市发改委和市民政局,一半以上的村已开始动工建设。年底前39个村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投入使用。

(七)促进信息消费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经信局牵头)

“两化”融合建设方面,3月份,组织推荐我县青山化工、卓里集团、恒晟纺织3家企业参加了20**年“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的申报,材料已上报省经信委。3家企业的贯标达标验收,将加快我县企业“两化”融合的步伐。

(八)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文体广新局牵头)

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依托产业建协会、依托协会强产业”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确定了文化拉动三产,提升gdp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等文件,开通发展绿灯,实施优惠政策,创优发展坏境,动员文化、计委、工商、税收等部门,摸清家底,理顺思路,培育财源,扶持龙头。通过举办首届文化产业产品展,找资源优势,挖人才资源,寻发展潜力,拓市场空间,打市场平台,闯外销渠道,全县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板块14个门类,即:演艺业、书画业、印刷业、传统工艺业、广告策划业、影视传媒业、艺术培训业、休闲娱乐业,内含彩印、刺绣、书画流通、剪纸、布衣、雕刻、艺术苹果、影视制作、网吧等14个门类。

在20**年山西省首届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上,我县新兴文化产业玉芳爱润信绣艺公司参展的作品《将星升起的地方》获“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义炳乾坤》获铜奖;郭景胜盛艺轩剪纸公司的参展作品《武圣关公》获“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

(九)落实企业投资自,向非国有资本退出一批投资项目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发改委牵头)

目前,权限下放正由市、县编办牵头摸底,预计年底下放;政府内网由市发改委牵头,正在编制实施规划;XX县未承建国务院首批80个示范项目;企业投资核准办法、外商投资核准备案办法由省级部门制定,县级尚未接到相关通知。

(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人行牵头)

二是加大支持小微企业力度,满足融资需求。如县建行近年先后为18家小微企业累计投放贷款6亿元。

五是恢复发行库业务,确保现金供应充足。在全市率先恢复发行库业务,今年共从XX市人行调入发行基金4.5亿元,净投放现金3.8亿元,有力地保证了全县工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现金供应。

(十一)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商务局牵头)

积极用好金融机构对我县进出口企业的帮扶政策。继续落实我县重点进出口企业的贷款问题,继续加强出口信保工作,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出口,探索建立中小外贸企业“统担、统保、统借通还” 平台,提高企业运用金融工具规避市场和汇率风险能力,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十二)以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发改委、县科技局牵头)

20**年实施企业信息化项目2项,分别是总投资3000万元的山西兵娟制衣有限公司建设服装生产数字化信息管理控制系统项目,总投资4900万元的山西变压器有限公司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共争取扶持资金700万元。

(十三)夯实农业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农委牵头)

20**年,我县粮食目标任务2.38亿公斤。目前,我县小麦收获面积41.13万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1%,实现了任务过半的目标。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加大产地认定、坚持每月到各大超市和基地进行抽检,目前我县抽检合格率为100%,超过市要求的96%四个百分点。

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及优惠扶持政策,围绕粮食、果林、养殖三大产业,分类分层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按照规划,全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0名,其中生产经营型600名,专业技能型100名,社会服务型300名。目前,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实施方案正在等待省上批复。

(十四)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水务局牵头)

二是北赵引黄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区。投资1109.11万元,目前项目招投标工作已全面启动。

三是回龙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投资1744万元,工程完工后可改善灌溉面积7.13万亩。目前项目招投标工作已全面启动。

五是夹马口池沟水源站和干渠改造工程。池沟水源工程总投资600万元,目前土方工程已基本完工,干渠改造位于四支到耽子段,总长5公里,总投资700万元,目前工程设计工作已接近尾声。

(十五)实行精准扶贫,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农委牵头)

(十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环保局牵头)

二是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改善涑水河断面水质。为了进一步改善涑水河水质,20**年,我们对涑水河沿线重点排污企业实施了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工程。目前,山西华晋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的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工程已投入运行,并完成了验收监测。山西澳迩药业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工程,总投资500 万元,该工程将在8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山西阳煤丰喜临猗分公司高氨氮污水超低排放工程,总投资1000余万元,将在6月底完成。

同时,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完善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在黄河滩吴王水源地保护区周围和道路旁设立了界标和交通警示标志。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督促畜禽养殖场采取干清粪、建设沼气池、生产有机肥等方式,对畜禽粪便进行综合利用,减轻污染。

(十七)扩大“营改增”试点、减轻和公平企业税负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财政局牵头)

2.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有关工作落实情况,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情况。

3.清理取消对企业不合理不合法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情况。

今年以来,我们根据省财综(20**)35号文件等精神,清理取消了:工商部门的企业年度检验费、企业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统计部门的统计人员岗位培训费;林业及城建部门的绿化费;民兵训练费;税务发票工本费;酒类批发许可证工本费等。

(十八)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人社局牵头)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400个以上,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全面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的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十九)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县民政局牵头)

我县已建立健全了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目前,经济运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土地瓶颈制约明显。工业用地指标紧张,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大,部分项目存在等地现象,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二是资金缺口仍然较大。许多企业不仅项目资金不足,而且流资短缺严重,据统计,目前全县工业企业流资缺口在7.5亿元左右。三是企业用工成为难题。企业一线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比较紧缺,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企业,年后招工成为首要问题,据统计,目前各企业短缺员工在1800人左右。

下一步,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抓好农业生产。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争通过2-3年时间,实现全县农田黄灌全覆盖。大力发展畜牧业,主动对接正大集团,积极推广“丰淋养殖”新模式,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发挥产业带头人示范带动作用,每年培养千余名职业农民,力争每人掌握2-3门实用技术。实施品牌战略,以科技提升促进果业上档升级,以宣传带动提升临猗品牌知名度,以市场建设拓展品牌营销网络,以龙头企业引领助推品牌壮大,提高农业产业效益。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完善提质、农民安居、宜居示范四大工程,改善全县农村人居环境。

(二)加强园区建设。加快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等基础建设,投资2000万元,实施楚侯工业园南一街、科技路、东一路等4条6公里道路建设工程和临猗工业园创业街东扩、东2号路建设工程;投资4500万元,实施楚侯工业园铺设20公里供水管道工程、污水收集池及管网改造工程和临猗工业园区污水收集管网改造工程;继续推动姚村和荆阳变电站建设,确保年内投入运行;投资 4000万元,建设供电管网20公里,解决楚侯工业园用电问题。临猗工业园力争新上项目8-10个;楚侯工业园力争新上项目10-15个,投产企业达到 10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