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

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精选(九篇)

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

第1篇: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

10月23~25日,湖涛、沈建国、杨志利一行三人赴寿光、**、**县气象局就县局如何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个别访谈、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现汇报如下:

一、 基本情况

作为县一级气象部门来说,公共气象服务的重点是“三农”。各县局对此都作了积极探索。从三个县局情况看:

(一)为农业服务正普遍受到高度重视。从领导到一般职工加强为农业的服务意识比较强。三个县局均把为“三农”服务作为重中之重,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面向农村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包括电台、电视台、网站、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渠道。

(二)为农业服务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不是局限于大众农业泛泛服务,而是紧扣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不断调整为农业服务的思路和做法。如寿光市气象局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为满足寿光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始终坚持“公众服务专业化、专业服务精细化”的服务理念,以提高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为重心,加强监测能力为手段,使农业气象服务更加贴近农业和农民。

(三)为农业服务讲究特色。**市盐业发达,县局针对盐业生产对气象信息的需求,与**盐务局合作,开通了盐业气象服务短信平台,此平台具有信息内容丰富、专业性强、时效性新等特点,服务内容包括了最新气象预报、临近和短时的气象预报、降水的定时和定量预报、蒸发量预报和实况等。该平台自运行以来,广大盐业生产用户尝到了气象信息的甜头,受到了盐业用户的青睐。

(四)基层台站为全省“四个特色气象服务品牌”探索了路子。怎么样打造为果品蔬菜的特色气象服务品牌,寿光局进行了有益探索。为进一步掌握大棚内外影响蔬菜生长的气象要素的差异性,及时根据天气预报情况对棚内小气候做出准确地判断,寿光县局选择在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大棚内建立了四要素自动气象站。观测项目为:气温、地温、湿度、辐射。并将观测气象信息在中国寿光蔬菜网和寿光农业信息网向公众。

(五)为农业服务讲究贴心农民。**针对果品的服务、**针对沿海养殖的服务、寿光针对蔬菜的服务,都做到了贴心贴近农民,深受农民的欢迎。特别是寿光局依托“寿光蔬菜气象灾害自动预警系统”收集的温、压、湿、光照等气象要素数据及制作的大棚蔬菜灾害性天气预报,通过寿光气象网站及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向菜农提供服务,受到菜农好评。寿局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预报到每个乡镇的精细化电视天气预报,增加了一周天气趋势预报、农事与建议等内容,使预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六)为农业服务科技含量增加。寿光与无锡大气科研所、潍坊市气象局联合开发 “寿光蔬菜气象灾害自动预警系统”,在蔬菜大棚安装自动气象站,获取蔬菜大棚的温度、湿度、地温、日辐射等气象要素资料,对该资料进行分析,并研究外部环境气象条件对温室气象条件的影响规律,建立外部环境气象条件与棚内气象条件的联系。同时建立蔬菜生长条件数据库。收集不同蔬菜品种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条件资料,包括蔬菜种类、蔬菜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发育时期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利用大棚内外气象条件的联系,输入最新的天气预报结论,得出大棚内气象要素的预报信息,通过12121、手机短信等渠道为菜农及时提供服务。

(七)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仍是传播气象信息的重要手段。三个县局都建立了延伸到农村的手机信息库,通过短信气象预警信息。**建立的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除气象信息外,还多次为市委、市政府政务信息,先后为纪委、宣传部、绿博会组委会、公安、工商、民政、物价、消防等部门,及时信息,业已成为推介**气象的一张重要名片。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县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一)人才不能适应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人才匮乏,人才老化的现象,人员队伍素质还需加强,特别是既善管理又懂业务的人才匮乏。特别是既懂大气科学又懂气象服务的人才几乎没有。

(二)预报预测水平有待于提高,特别是灾害性天气的准确率不高,不能满足社会对气象日益增长的需求。

(三)气象信息的渠道不够畅通,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手段不先进,信息传输主要靠电话、手机短信等。怎么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个大事。

(四)单位存在着收入不合法、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防雷审批、技术服务、防雷市场没有彻底分开的现象,县级气象部门只有防雷技术机构,但是没有具有独立法人和独立银行账户,审批收入有的是气象主管机构收取,有的是所属企业收取,这些方式都是不合法的,许多地方纪律检查部门对此质疑,给单位的安全运行带来很大的隐患。

(五)职工收入和福利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许多单位的事业人员在企业里领取劳动报酬,部门制定的绩效工资不规范,没有强硬的执行依据,况且全省内部差距很大,存 在着相互攀比现象。今年各级地方政府规范津贴补贴,气象部门暂缓执行,对离退人员收入影响最大,直接影响的了的稳定。

(六)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气象局地理位置已经被周围建筑物包围,地方对城市建设十分重视,地方党委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建议气象部门迁站,而气象部门难以抗拒。对此应研究对策。

(七)气象部门实行双重财务体制,但地方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不及时,不准确,并且科技服务收入不稳定,因此,造成执行预算、决算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上半年没有钱办事,下半年花钱困难。

(八)精细化预报水平达不到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从而制约了气象服务的能力。设施农业气象成果不多,完善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建立,依然沿用大田农业气象的理论体系,因而缺乏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气象预报服务人员对农业、农村工作不了解,预报产品和服务缺乏更好的针对性。

(九)基层台站人员编制少,但业务工作量越来越大,不得不编制外用工。而编外用工又存在新的隐患。气象部门干部职工政治、经济待遇与地方部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省委文件规定一线科级干部主要负责人在基层工作每满5年,按非领导职务晋升两级工资,并享受相应的医疗、住房等相关待遇;职工从事气象工作几十年,技术职务仍然还是初级职称,不利于调动一线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省局有专门人员和机构研究公共气象服务问题,特别要重点有针对性的研究县局为农业的公共气象服务相关问题,比如:加强设施农业的气象条件研究工作,建立起一套现代农业气象理论体系,从而确保指导现代农业生产的准确性;还要重视气象部门到底能给农民什么样的预报产品。山东是农业大省,如果认真重视,定能作出大文章。

(二)省局要下大气力研究解决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怎么样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农民手中。省局列的课题一定要面向基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不要单求“大和洋”,更不能为了发表文章和评职称。

(三)加强对下指导,尤其要加强实实在在的指导。省局业务管理人员水平高,但对基层工作不是真正熟悉,建议多派业务人员,特别是研究人员深入到县局,帮助工作。县局非常欢迎这样的人员。

(四)建议建立省台、市台预报员下乡制度,让预报员真正了解农业和农民需要,这样做出的预报才有针对性。现在的预报员都缺这一课。

第2篇: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气象服务;三农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86-2

0 引言

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提出的明确要求。近年来,各级气象部门坚持面向民生,更加重视以人为本和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把气象防灾减灾和确保农民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结合农业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实际,不断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现代农业气象观测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气象预报服务能力逐步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持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不断完善。

1 气象为农服务成果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以需求为牵引,以实际效果为目标,以服务“三农”为主线,以突出科技支撑、突出信息普及、突出长效机制建立、突出防灾减灾基础建设为重点,着力在服务产品好用、能用、服务对象会用上求突破。

气象为农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围绕“三个坚持”:坚持“开放合作”、坚持“融入三农”、坚持“科技支撑”,突出“四个纳入”:将气象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议程、纳入公共服务范畴、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工作理念上实现了从重预报业务向重预警服务、从传统农业气象向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从部门型向开放集约式的“三个转变”,建设过程突出了业务技术体系建设、信息体系建设、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三个抓手”,建设内容上注重依托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基地、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三个载体”,服务形式上促进气象服务、气象科普、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向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三个延伸”,产品质量上强调及时性、实用性、通俗性“三个标准”。在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强化服务内涵三个方面,统筹内外资源,农业农村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信息、传播、应用、应急处置和基层防御能力全面提高,目前已构建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精细化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逐步形成,覆盖广的预警信息网络逐步建立,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逐步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逐步健全。

2 当前气象为农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气象为农服务建设中虽然取得了许多新突破,但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结起来为:认识不够到位、思路不够清晰、指导不够有效、进展不够平衡、特色不够鲜明、功能不够系统、机制不够顺畅、科技支撑不够硬朗、业务与服务不够衔接、指标体系不够完善。主要问题分析:

2.1 气象信息服务缺少多样性

侧重服务粮食作物生产,缺少为瓜、果、菜蔬及其他经济作物生产、增收提供气象服务,缺少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及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

2.2 气象信息服务缺少针对性

针对农村农业生产领域所的气象信息大致上就是常规性气象信息,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缺少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定点、定时、定量预报,降低了气象信息服务本应具有的对农业生产经营行为的指导性价值。

2.3 气象信息服务缺乏准确性

现阶段气象信息的获取渠道比较杂乱,农村文化素质偏低,对气象专业知识认识和了解程度有限,对气象信息解读有偏差。另外,气象部门还要提高气象信息及服务的准确性。

2.4 气象信息服务缺乏及时性

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是较为广泛的。但受经济、文化等问题的制约,电视是农民接受气象信息最主要的渠道,农民主动从上述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所以建立服务信息直通快车道是必要的,农民可以及时获得最新的天气预报信息和农事活动预报信息。目前乡镇、村屯兼职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因多方面原因,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这需要我们气象部门和各相关单位加大力度、联合组织气象相关信息的培训。

2.5 宣传教育缺位

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防雷减灾意识淡薄。农村群众和基层对气象知识了解比较少,专业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按照有关规定使用的术语专业性较强,公众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也就不利于公众接受和使用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气象信息的作用发挥的不理想。

3 针对气象为“三农”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第3篇: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基层气象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建议;辽宁朝阳

1朝阳地区基层气象工作现状

1.1基层气象事业稳步发展

近年来,在省市气象局和地方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朝阳地区所属各县气象工作得到较快的发展,加快了办公用房及路水电暖等配套设施的综合改善;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1个区域自动站,提高了基层台站气象探测能力和观测质量及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乡镇天气预报和大棚气象预报深受干部、农民欢迎;人工增雨防雹及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基层台站职工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基层气象台站人才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气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果,多数县气象局被评为“省级城市绿化先进单位”和“省级城市花园式单位”;先后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及被中国气象局评为“全国气象科技先进集体”。但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相比,特别是气象防灾减灾、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气象事业协调发展方面,基层气象台站探测的现代化技术和观测质量仍然需要稳步提升,订正预报工作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需要充分加强,队伍结构和人才素质需优化提高,职工工作生活条件需要不断改善。因此,做好基层气象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夯实气象事业基础的百年大计[1]。

1.2省气象局为基层办了不少实事、好事

近年来,辽宁省气象局加大了对基层县局投入力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基层气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深受基层欢迎。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积极争取中国气象局和省政府资金支持,改善办公楼。二是为各县配备人工增雨车1~3台,向各县无偿支持人工增雨火箭弹。三是增拨人工增雨作业经费和生态观测经费。四是将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的气象技术员晋升为工程师;对工作达到12年以上的县局局长晋升为6级职员(副处级非领导职务);为离退休老干部报销医疗费。五是为各县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据中国气象局统计,全国2 456个台站中有1 700个台站搬迁过,占台站总数的70%。具体表现在“3个突出”:城市经济发展与探测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艰苦台站条件改善与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2];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在保护探测环境中的矛盾日益突出。

2.2有偿服务收入将逐年减少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及房地产泡沫必然出现,防雷检测及防雷工程将不断下滑(防雷占有偿服务收费50%),使县局有偿服务收入将越来越少。

2.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为农服务能力不强

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基层在做好基础业务工作的前提下,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自有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不多,为农服务的新技术、实用技术更少,导致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能力不强[3-4]。

2.4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低,装备落后

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进展较好,但受空域、探测能力、通讯系统的限制,实施作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基本上还是以县级为单位各自为战,以经验为主,没有真正形成科学规范的作业指挥体系。另外,人工影响天气的装备相对落后,火箭发射配备的太少。

3加强基层气象工作的建议

3.1加大对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力度,使气象探测环境基本符合国家标准

各级气象部门有责任、有权利、有义务保护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具体措施有4个方面:一是依法保护,重在宣传领导。要建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探测环境列入地方政府许可项目制度、地方人大检查气象法贯彻落实制度等。二是依法保护要与经济保护相结合。三是依法保护。要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30年以上的观测站周围新建建筑物由市气象局审批,50年以上的观测站由省气象局批准。四是依法保护。要部门备案与政府规划保护相结合,同时要加强周围建筑物对观测环境影响的研究,为运用法律保护探测环境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3.2加强乡镇天气预报工作

近年来,辽宁省开展的乡镇天气预报已走在全国各省的前列,但在各乡镇较大降水过程预报、暴雨预报、最低气温预报(冬季相差5~6 ℃,夏季相差2~3 ℃)等方面还应加强研究。随着乡镇区域自动站建设的加快,实时资料增多,要努力提高各乡镇降水和最低温度的准确率,更好地服务三农。

3.3加强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效益的评估

辽宁省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进展很快。应下大力量结合实际作业资料,采用数学方法定量评价出高炮、火箭增雨防雹的经济效益;努力提高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质量和实用技术(高炮、火箭、焰弹增雨技术及层云和对流云增雨效果,用弹量等具体指标),这样才有利于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健康发展。

3.4加强基层气象为农服务能力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气象部门为人民生活服务的工作十分到位,能提供晨练指数、花粉指数、紫外线指数、柳絮指数等。但这只是为4亿城市居民提供的气象服务,而为9亿农民服务得太少,除森林火险指数以外基本上就没有提供其他气象因素。实际上农民非常需要各种作物的播种指数、灌水指数、施肥指数、病虫害防治与天气指数、收割指数等[5],只有预测全面,才符合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指导意见精神,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作用,更符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需要。要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天气预报、大棚气象预报、病虫害防治与天气等信息,利用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使农用天气预报进村入户。农业气象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将农业与气象相加,而是利用农业与气象各自的先进技术、方法、理论,使这门边缘学科在为三农服务方面有新的提高和创新,找出新的指标和实用技术。县级气象部门要改变过去单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现状,实实在在地在为三农服务上下真功夫,特别是把为农民服务放在首位,因为农民出效益。农业气象应到田里、棚里、地里去,要把成果写在广袤的大地上,发表在权威的核心杂志上。这才是农业气象真正的生命力。

3.5应增加自动站维持经费

随着自动站建设步伐的加快,每个乡镇都要建立区域气象自动站,这样维护的经费就会越来越多。建议维护的费用由上级气象部门解决,把区域自动站的建立和维护纳入国家气象事业管理中去,同时,省局对生态气象观测项目要进行规范[5]。

第4篇: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农业农村农民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EJiNaQi grassroots weather service the product demand, weathe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hannels,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promotion, and lightning protection safety,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then put forward the meteorological and related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ll duties and solve the problem and the weather service solu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Agricultural rural farmers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尤其是我旗的哈密瓜、棉花受天气影响更为明显),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基层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基层。因此,了解当前基层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基层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额济纳旗各苏木嘎查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基层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 当前我旗各苏木嘎查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基层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基层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额济纳旗特有的哈密瓜成熟、棉花采摘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基层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额济纳旗人口少、土地面积大,居住分散,11.4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只居住着2.5万人,包括3个苏木、3个镇、1个示范园区及13个嘎查。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多民族聚居的边境旗。有蒙古、汉、回、满、藏、土家等9个民族。旗境东西最长488.59公里,南北最宽处324.22公里。目前苏木嘎查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基层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基层已基本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额济纳旗苏木嘎查还没有得到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基层也没有。目前许多苏木嘎查配置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沙尘暴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基层,灌输到基层,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基层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基层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基层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基层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基层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基层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基层发挥的作用。

1.4基层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由于我旗常年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40mm,而蒸发量却在4000mm以上,很少有雷电交加的现象,因此,人们往往就忽略了这一环节。另外在基层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基层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基层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基层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2.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我旗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2 建立与完善基层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基层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苏木嘎查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沙尘预警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额济纳旗苏木嘎查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包括哈密瓜、棉花等主导产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沙尘预警预报监测的科学研究。

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苏木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苏木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包含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等内容的农村预报预测系统。通过完善与发展基层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 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沙尘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沙尘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2.4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气象局要进行多方调研,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

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在有关涉农培训基地开设气象科技知识课程,定期地举办农村气象技术培训班,传授经济实用的农村适用技术,培养乡土气象专家,从而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平。

把气象知识传播到中小学校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2.5 加大沙尘暴的管理力度

沙尘暴的监测和预报体系也已经初步形成,这些成果为预防沙尘天气打下了基础,但真正要做到有风无沙,还需将天空的预报和地面治理结合起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并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加大生态治理力度是防治沙尘暴的根本出路。但与此同时,也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抵御沙尘暴,减少沙尘暴带来的损失。

中国土地荒漠化问题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涛所说,美国的亚利桑那、德克萨斯等地也有很多开垦出来的土地,但美国在沙尘暴研究方面的天地结合方面非常成功,每次强风到来之前,美国的气象部门就能够提前48个小时准确地预测出强风的行走路径,然后在强风经过的地区,对的耕地进行一次喷灌,使干燥疏松的土壤变得湿润结实,从而切断风沙源的供给,有效遏制了沙尘暴的发生。王涛认为,中国的技术力量虽然没有美国雄厚,设施也没有美国先进,但我们在沙尘暴研究方面,也应该注意气象条件研究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配合,实现防治沙尘暴的天地结合。

表一:额济纳旗沙尘暴监测情况表

附件3 沙尘天气基本情况

指标 数值 单位

TSP 1.9547 ug/

PM10 4.2315 ug/

沙尘总浓度 6.1862 ug/

2.6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各级政府要重视气候资源的应用开发,推广太阳能的利用,进行风能资源、光温资源等的调查,做好特色农业气候区划评价和成果推广、落实气象科普宣传、对农民进行气象科技知识培训等工作。

要落实各乡镇气象分管领导,真正落实专职兼职气象协理员,建立农村兼职气象服务队伍。确实解决这些人兼职人员的待遇地位问题。

3.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广大农牧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程度,取决于我旗气象部门科研开发和服务的主动性,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取决于各级苏木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气象公报内蒙古气象探测资料中心2004年1月

[2] 额济纳旗旗志 1997年

第5篇: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 气象服务;新农村;山东阳信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349-01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服务在经济建设中的意义也逐渐凸显,尤其是在农村建设这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中,气象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即气象服务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气象信息,利于农民做好防灾准备,在促进新农村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阳信县农村和新农村建设概况

阳信县位于山东省北部平原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区,处于山东半岛和京津两大经济地区的连接地带,县境南北长26.5 km,东西宽48.5 km,总面积792.49 km2,耕地4.3万hm2,辖6个镇2个乡2个办事处,857个行政村,总人口44.79万人。阳信县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降水量600 mm左右。阳信县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境内沟盘河、白杨河、幸福河等河流纵横交错。阳信资源丰富,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二氧化碳,开发前景广阔。阳信是著名的中国鸭梨之乡,鸭梨面积已达1.3万hm2,年产量达18万t,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阳信还是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县、全国优质麦生产基地县、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不锈钢制品六大生产基地之一;地毯、抽纱、餐具、电子等一系列产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2002年,阳信财政总收入1.2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 220万元,同比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2 390元。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稳步前进。当前阳信县新农村建设已取得一些成果,基本完成自然村电视广播村村通工程。农村道路、通讯、绿化、供水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但农村电脑拥有量较少,上过互联网的人更少。

2 在新农村建设中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天气预报准确率需进一步提高

随着现代农业的逐渐发展,传统的农业气象预报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天气预报准确率低是传统天气预报中最突出的问题。

2.2 防灾减灾体系不健全

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但在实际生产中如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减少农民的损失。从当前的状况来看,阳新县农业防灾减灾知识缺乏,体系不健全,基础薄弱[1]。

2.3 气象信息入村到户最后一公里尚不通畅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主要通过收看天气预报来获得相关信息,指导农业生产。但是受播出时间、受众等因素的影响,天气预报对农业的针对性较弱、内容不具体,导致农民无法获得大量气象信息,如防灾减灾、农业气象信息、病虫害防治等。阳信县农村虽然开通了“12121”农业气象信息咨询电话,但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增加农民的负担。

2.4 气候区划及论证工作相对滞后

近年来,国家开放种子市场,一方面,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引进了众多优良品种。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盲目引种的现象,引种未经过气候论证的种子,一旦出现问题,将给农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3 气象部门更好服务于新农村的建议

3.1 提高思想认识,强化为民意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蓬勃兴起,设施生产、规模生产方兴未艾,都对天气预报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天气预报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要强化气象工作的为民意识。强化气象工作的为民意识,就是气象工作者要有服务于“三农”的意识。气象与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密切,气象服务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在生产中是不可以缺少的生产要素,是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重要手段。及时准确了解当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任务、面临的重点问题以及对气象业务服务的新需求,从而以高质量的服务要求、完美的服务态度服务于“三农”[2]。

3.2 上下联动,通力合作

一是要加强单位内部配合。要整合单位内部各股室的资源,充分发挥各股室的职能优势,强化内部各股室之间的配合联动。从防雷减灾、预报服务、农业气象、人工增雨等基础业务到领导决策至信息宣传等行政服务,形成一条强有力的为新农村服务的技术链条和一条完整的服务途径。二是要加强部门之间沟通。要经常向政府部门了解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动向;要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尤其是与要林、农、水等有关部门联系,推动部门上下与相关部门的联动与合作,形成强大的服务新农村工作合力。三是要加强气象部门与农村、农户之间互动。建立气象部门与农村、农户之间的互动机制,建立气象服务的信息反馈平台。为农民举办气象科普、气象科技、防灾减灾等知识培训班。积极发展气象协管员,加强与农民联系,了解农民需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3]。

3.3 深入调研,增强气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针对性

气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服务“三农”。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精神实质,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农村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结合气象部门的职能,充分发挥职能,找准气象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帮助农民、农村解决突出的难点、热点问题,为农民办实事。

3.4 发挥气象职能,为“三农”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积极参与村庄规划,根据当地气象、气候、地貌特点,为村庄和“小城镇”合理规划建设提供气象科学依据。把山洪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和雷电灾害纳入考虑范围,尽量避免农村因地质、山洪和雷击等灾害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加大对农村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规范化建设,对农村企业和个人新建(构)筑物严格实施防雷装置图纸设计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严格执行防雷行政许可规定,从源头上强化防雷安全措施,让农民住上安全舒适的新房。二是为科学生产提供及时的气象服务。开展针对现代农民的气象科技知识宣传和培训,真正让农民有知识、懂技术,善于运用各种气象科技信息。气象科技服务要紧密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化建设实际需要,增强针对性,开展配套的气象科技服务。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直接传送到全县各乡镇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各村书记、主任、气象信息员,以及广大农户等手中。传送短信要及时、细化,从而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三是开展林业和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消长的气象条件预报,提高相应的防治措施,降低损失。加强气象为畜牧业、养殖业、林果种植业服务的研究,发展针对农村畜牧业、养殖业、林果种植业的专项气项服务[4]。

4 参考文献

[1] 程向红.促进气象为农服务效益最大化的涉农部门合作机制探讨[J].农技服务,2009(8):171-172.

[2] 刘锋,刘国秀,郭鹏.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与思考[J].新农业,2013(16):16-17.

第6篇: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

一、组织情况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主管领导牵头、熟悉当地农业生产情况的业务技术骨干组成的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班,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服务情况

在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期间,市气象局依托“三农”项目,参考上级气象部门的指导产品,定时制作自己的气象服务产品,其中共制作《秋收秋种服务专题》14期、《三农气象服务周报》52期。期间遇到大雨等对秋收秋种进度有明显影响的农业气象灾害时,重要农业气象预报到各镇处,并通过短信平台及时将信息到部分农户手机,秋收秋种期间共发送短信300余人次。

三、与涉农部门合作情况

市气象局积极与市农业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办事处新民村部分农户沟通联系,掌握今年市主要秋收秋种粮食作物及特色经济作物的生产收获形势,主要包括作物种类、面积、产量,秋收作物长势情况(主要为水稻等)和秋种作物物备耕情况,为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局秋收秋种服务也存在不足之处:服务产品及预报能定时制作,但是只能到各个镇处政府部门,不能直接到农户手中,短信平台也只能照顾到部分农户,服务覆盖面有限。我们将寻求覆盖面更广、更及时、更有效的服务方式,让秋收秋种气象服务工作更上一层楼。

五、服务效益事例

9月27日,我局第六期《市秋收秋种气象服务专题》,内容如下:

根据最新气象资料分析,未来一周,我市阴雨相间,气温较低,日照略少,其中28日我市有一次中等强度降雨天气过程。因此建议:

1、我市大部地区28日小到中雨,29日阴天,连续阴雨天气不利于中稻收割、脱粒晾晒。

2、秋收后及时整地施肥,倒茬保墒,做好油菜播种育苗准备工作。

第7篇: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 农业气象;气象服务;农事气象站;电视

中图分类号 TN9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27-03

近年来,气象部门为加强“三农”气象服务,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在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加大了气象事业建设投入力度,气象服务能力逐步提高。菏泽市是农业大市,但也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多年来,笔者一直积极探索公共气象服务和为农服务模式,努力整合各类资源,多方位、多渠道提升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2013年菏泽市气象局以电视天气预报为载体,拓展创新节目服务内容,开播《农事气象站》节目,开展精细化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赢得了广大农民观众的关注与喜爱。

1 气象信息市场需求调查分析

节目开播前菏泽市气象局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利用农资会、林交会、牡丹花会等大型活动发放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对象是农民及农业生产者和农资企业代表,发放问卷356份,收回有效问卷338份。从调查统计结果看,农民获取气象信息主要渠道是电视,对气象服务的主要需求是天气预报和防灾减灾信息,其次是气象科技指导,再次是农业经济信息。反映最多的问题主要是天气预报还不够准确、天气预报节目播出时间和次数不能满足需求,传统农业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窄、产品单一、信息不够丰富等[1-2]。农民的要求主要是提高预报准确率,加大气象科技指导力度。

2 当前农村电视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气象服务产品单一

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专业天气服务、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农户不能及时得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迫切需要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准确地得到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大风、暴雨等气象信息。

2.2 气象信息渠道有限

当前虽然气象信息传播渠道较多,如手机短信、电视、广播、12121声讯电话、户外电子显示屏、互联网等,但因消费观念的影响,电视仍是获得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农忙季节,农民不可能及时收看电视了解天气,所以即使雷雨、大风、冰雹等短时、突发性的强对流天气,农民也不可能完全在第一时间及时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

2.3 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率低

一方面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气象科普知识在农村普及率较低,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懂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专业影视制作人员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客观需要,在节目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对生产建议概括的不够全面。

2.4 气象信息产品缺少针对性

气象信息产品针对性问题包括时间、地域和品种的针对性,要使气象信息发挥作用,产品服务要有针对性是前提。目前,面向农村服务的气象信息基本上是一般气象信息,缺少针对性强的农用气象信息,削弱了气象信息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3 开创农业气象电视服务新模式

3.1 节目定位

《农事气象站》节目的定位从气象角度出发,结合电视媒体的特点,普及农业气象知识,指导农民生产,达到实现气象信息的有效传播,提高气象服务效益的目的。政府部门和生产部门通过了解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避免和减少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农民通过了解天气变化的最新情况,从而调整自己的生产生活安排,求得合适的种植管理方式[3-4]。指导服务性、科学普及性、适用针对性是做好这档节目的关键和立足点。

3.1.1 指导服务性。深入研究,结合农业特点,制定科学的指导内容,细化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得出更有效、更适用的农业预报指导服务,真正做到电视节目为农服务指导性作用。

3.1.2 科学普及性。农业气象科学知识的普及,不仅是节目的需要,更是通过气象科学知识的传播,指导农民准确使用农业气象信息。在节目内容上必须要有严谨的科学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保证科学准确的同时,创作出观众乐意看、看得懂的气象为农服务节目,力求表现形式多样化,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3.1.3 适用针对性。为农服务节目的观众是农民,农民才是节目真正的主人,理应帮助农民处理生活中的切实问题和困惑,要真正了解农民需求,适应当地实际,讲求实用性和针对性,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强化服务功能,根据农民生产生活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节目内容,解决他们最迫切的现实需求。

3.2 丰富节目形式,提高实用性

在《农事气象站》中,打破以往节目只有主持人在室内说、讲的单一模式,不定期地加入对农业专家的采访,充分调动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力求节目做到好看、实用,突出节目的专业性、农业性、气象性。

在节目制作形式上,一是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有选择性地进行技术指导,解疑答难,使农民及时掌握病害发生规律,进而有根据地采取合理用药防治,提高了防治效果。而且专家所讲的内容都是当下最重点的农业资讯,也是农民朋友最关心的问题,使节目更加生活化,更加贴近农民朋友的需求。二是改变传统技术指导方式,进行田间现场培训。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以农田生产为基础、以实践为手段,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和“参与式”的方式,主持人与农业专家到田间现场、地头现场授课、现场示范,与农户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授技,为农民进行田间现场培训。三是在语言的运用上多用通俗易懂、农民能够理解的语言,减少学术性太强、太专业化的语言。例如在农情提示中,改变了以往简单的注意晾晒、注意收割这样的提示,改为某日在某区域有高温天气,注意暑害防治和瓜果高温,注意日灼预防这样更加区域性、详细的提示,使得节目更加专业化。四是充分运用三维动画、表格、情景再现、特技处理、音效等多种表现手段,增强可视性,使抽象的科技知识更加直观生动、通俗易懂。在叙述方式上,讲求娱乐性,尽量故事化、生活化。

3.3 发挥电视服务优势,优化服务内容

3.3.1 作物播种期预报。根据土壤墒情和适播期气象条件入手,结合近期天气变化情况,依据各类作物生长特性,预报各类作物的开始、最佳及最迟播种期以及相适应的农业气象措施。建议各级生产指挥部门提前做好播种工作,指导农民抓住有利气象条件抢播抢种。

3.3.2 小麦成熟期及最佳收获期预报。根据冬小麦返青后的天气气候条件、冬小麦生长发育状况以及未来天气趋势预测小麦收获期预报,为小麦的收获和晾晒提供气象保障。同时,加强对短时大风、冰雹、雷雨等强对流天气的观测预报,减少突发性天气对小麦收获的影响,全力确保小麦颗粒归仓。

3.3.3 农业病虫害气象预测预报。气象、气候条件与农业病虫害的关系最直接,是影响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它具有种类多、影响大、并时常暴发成灾的特点,对病虫害发生、发展和消亡进行气象指标分析,重点预报病虫害初发期和盛开时期,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3.3.4 农业干旱监测预报预警。利用自动气象站气象观测数据、农气观测站农情观测数据和干旱灾情数据和未来降水趋势预报,根据地势、蒸发量、实测土壤相对湿度、土壤墒情、遥感墒情等,预报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干旱等级及对各类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提出合理的防范和生产建议。

3.3.5 农作物产量预报。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气象条件、耕作、施肥、病虫害控制、品种特性等,气象条件的影响尤为明显。针对水、热、光在作物生长季节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作物特有的生物学指标,逐一地进行具体分析,指出各种敏感期供求关系上的利弊和有无重大气象灾害及其危害程度与防御措施,提出适播品种,指导作物布局、生产措施及防灾时段,并根据当年的气候状况预报出各种作物的丰、平、欠年景。

3.3.6 初霜冻预报。霜冻是农业生产的大敌,严重的霜冻可导致小麦、棉花和水稻大面积死亡,造成巨大损失。秋季出现的第1次霜冻称为初霜冻,初霜冻愈早对作物的危害愈大,一般危害尚未成熟的秋收作物和未收获的露地蔬菜。指导选用耐寒和早熟品种,合理调整播种期,加强田间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霜冻对秋收的影响,确保作物在霜冻来前充分成熟。

3.3.7 春霜冻预报。每年春季前最后一次出现的霜冻称为春霜冻。春霜冻常常是冷空气南下使侵袭地区降温,加之夜间晴朗无风或微风,地表及植株表面大量辐射散热,因而形成霜冻。春霜冻出现的越晚,对作物的危害越大。提前提供准确的春霜冻预报,并对易受春霜冻危害的果树和越冬小麦提出预防方法和措施。

3.3.8 秋收秋种气象服务。每年的9月10—20日,是我国秋收秋种的主要时段,针对秋收秋种的最新进度、天气影响情况及未来趋势等,预报秋季作物开始、最佳、最迟收获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3.3.9 经济作物专业服务。经济作物对自然条件的选择更严,技术要求更复杂,产品的经济价值也较高。对一些适合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提供优质、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如产前针对季节的气候变化科学安排农业生产;产中掌握天气的冷暖晴雨,采取措施避免气象灾害,提高产量;产后的储藏、运输、加工更需准确天气信息。对发展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作物,从育苗技术、栽培技术、农药和化肥合理施用等技术方面进行专业气象服务。

3.3.10 气象信息的再加工。由于农民知识有限,对气候变化和灾害天气的成因、发生规律、防御措施以及相应预警信息了解不够,在平时节目中结合农民需求和接受能力适时讲解,尽量可视化、通俗化,增强观众的理解力。

3.3.11 其他。采集本村农业特色产业信息、农产品价格和供求信息、招商引资信息、劳动力资源信息、旅游资源信息等,及时。

4 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

重视播后服务,创建反馈渠道。对观众而言,有兴趣就会有关注,有关注就会有要求,有要求就会有反馈,在反馈得以满足时,新的传与受会重新开始。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加强与观众的互动,通过反馈,既可以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还可以使我们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调整节目内容、传播策略,介绍实用的农业知识,满足各层次、各方面的要求,真正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播农民之所盼,使其成为一档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

5 参考文献

[1] 周忠宁.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服务性研究[J].青海科技,2006,13(4):36-38.

[2] 刘江贤.农业电视节目策划36计:CCTV-7《每日农经》实战解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基层气象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建议;辽宁朝阳

1朝阳地区基层气象工作现状

1.1基层气象事业稳步发展

近年来,在省市气象局和地方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朝阳地区所属各县气象工作得到较快的发展,加快了办公用房及路水电暖等配套设施的综合改善;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1个区域自动站,提高了基层台站气象探测能力和观测质量及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乡镇天气预报和大棚气象预报深受干部、农民欢迎;人工增雨防雹及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基层台站职工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基层气象台站人才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气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果,多数县气象局被评为“省级城市绿化先进单位”和“省级城市花园式单位”;先后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及被中国气象局评为“全国气象科技先进集体”。但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相比,特别是气象防灾减灾、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气象事业协调发展方面,基层气象台站探测的现代化技术和观测质量仍然需要稳步提升,订正预报工作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需要充分加强,队伍结构和人才素质需优化提高,职工工作生活条件需要不断改善。因此,做好基层气象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夯实气象事业基础的百年大计[1]。

1.2省气象局为基层办了不少实事、好事

近年来,辽宁省气象局加大了对基层县局投入力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基层气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深受基层欢迎。具体表现在5个方面:一是积极争取中国气象局和省政府资金支持,改善办公楼。二是为各县配备人工增雨车1~3台,向各县无偿支持人工增雨火箭弹。三是增拨人工增雨作业经费和生态观测经费。四是将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的气象技术员晋升为工程师;对工作达到12年以上的县局局长晋升为6级职员(副处级非领导职务);为离退休老干部报销医疗费。五是为各县配备计算机、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等设备。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据中国气象局统计,全国2 456个台站中有1 700个台站搬迁过,占台站总数的70%。具体表现在“3个突出”:城市经济发展与探测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艰苦台站条件改善与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2];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在保护探测环境中的矛盾日益突出。

2.2有偿服务收入将逐年减少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及房地产泡沫必然出现,防雷检测及防雷工程将不断下滑(防雷占有偿服务收费50%),使县局有偿服务收入将越来越少。

2.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为农服务能力不强

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基层在做好基础业务工作的前提下,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但自有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不多,为农服务的新技术、实用技术更少,导致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能力不强[3-4]。

2.4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低,装备落后

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进展较好,但受空域、探测能力、通讯系统的限制,实施作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基本上还是以县级为单位各自为战,以经验为主,没有真正形成科学规范的作业指挥体系。另外,人工影响天气的装备相对落后,火箭发射配备的太少。

3加强基层气象工作的建议

3.1加大对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力度,使气象探测环境基本符合国家标准

各级气象部门有责任、有权利、有义务保护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具体措施有4个方面:一是依法保护,重在宣传领导。要建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探测环境列入地方政府许可项目制度、地方人大检查气象法贯彻落实制度等。二是依法保护要与经济保护相结合。三是依法保护。要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30年以上的观测站周围新建建筑物由市气象局审批,50年以上的观测站由省气象局批准。四是依法保护。要部门备案与政府规划保护相结合,同时要加强周围建筑物对观测环境影响的研究,为运用法律保护探测环境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3.2加强乡镇天气预报工作

近年来,辽宁省开展的乡镇天气预报已走在全国各省的前列,但在各乡镇较大降水过程预报、暴雨预报、最低气温预报(冬季相差5~6 ℃,夏季相差2~3 ℃)等方面还应加强研究。随着乡镇区域自动站建设的加快,实时资料增多,要努力提高各乡镇降水和最低温度的准确率,更好地服务三农。

3.3加强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效益的评估

辽宁省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进展很快。应下大力量结合实际作业资料,采用数学方法定量评价出高炮、火箭增雨防雹的经济效益;努力提高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质量和实用技术(高炮、火箭、焰弹增雨技术及层云和对流云增雨效果,用弹量等具体指标),这样才有利于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健康发展。

3.4加强基层气象为农服务能力的建设

近年来,我国气象部门为人民生活服务的工作十分到位,能提供晨练指数、花粉指数、紫外线指数、柳絮指数等。但这只是为4亿城市居民提供的气象服务,而为9亿农民服务得太少,除森林火险指数以外基本上就没有提供其他气象因素。实际上农民非常需要各种作物的播种指数、灌水指数、施肥指数、病虫害防治与天气指数、收割指数等[5],只有预测全面,才符合中国气象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指导意见精神,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农村改革发展服务的作用,更符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的需要。要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天气预报、大棚气象预报、病虫害防治与天气等信息,利用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使农用天气预报进村入户。农业气象并不是简单机械地将农业与气象相加,而是利用农业与气象各自的先进技术、方法、理论,使这门边缘学科在为三农服务方面有新的提高和创新,找出新的指标和实用技术。县级气象部门要改变过去单纯为领导决策服务的现状,实实在在地在为三农服务上下真功夫,特别是把为农民服务放在首位,因为农民出效益。农业气象应到田里、棚里、地里去,要把成果写在广袤的大地上,发表在权威的核心杂志上。这才是农业气象真正的生命力。

3.5应增加自动站维持经费

随着自动站建设步伐的加快,每个乡镇都要建立区域气象自动站,这样维护的经费就会越来越多。建议维护的费用由上级气象部门解决,把区域自动站的建立和维护纳入国家气象事业管理中去,同时,省局对生态气象观测项目要进行规范[5]。

3.6对基层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县局要给予大力支持

对开展业务和科研搞得较好的基层气象部门,在科研立项、基础设施、仪器设备、人员编制等方面,上级气象部门应给予大力支持。每个县气象部门都有合同制职工,且大多数是气象部门人员的子女,多数从气象学校毕业,又参加了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的函授,目前都在业务岗位工作,建议有编制的单位对其进行择优录用。

4结语

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四个一流”的奋斗目标,实践“三个气象”发展理念,实施“三大战略”(人才强局战略、拓宽服务领域战略、科技兴气象战略),全面做好“三个文明”建设。建成具有较先进的技术水平、较完善的服务功能、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花园式的台站、较富裕的职工生活的气象部门。学习浙江德清县局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气象服务水平,拓宽服务领域,促进朝阳地区基层气象事业和谐发展。

5参考文献

[1] 吕彤,陈治杰.新形势下福建省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探讨[J].福建气象,2008(3):64,53.

[2] 朱明,赵世黎,梁代荣.气象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4):175-177,180.

[3] 杨春燕.对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的认识[J].内蒙古气象,2007(5):50.

第9篇:农业气象服务存在问题和建议范文

关键词 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问题;对策;山东菏泽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28-02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黄河下游南岸,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全市总面积为12 238 km2,总人口为945.78万人,全市下辖8县1区,162个乡镇,6 096个行政村。菏泽市不仅是农业大市,而且暴雨、冰雹、低温、干旱、大风等灾害性天气频繁。菏泽市农村信息接收渠道单一,无法保证及时畅通,农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薄弱,缺乏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能力。因此,气象信息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更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山东省气象局和菏泽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2009〕59号)及《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以政府为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员队伍建设和基层气象信息工作[1-2]。

1 菏泽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现状

充分利用市、县气象局决策气象服务短信平台、兴农信息网服务体系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乡镇单要素雨量站与四要素区域站体系,建设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员队伍。菏泽市所辖县气象局分别在组织部门、政法部门、农业部门、乡镇、村等也都相应发展气象信息员,县、乡、村3级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员队伍共5 000人左右。但是气象信息员的数量仍离发展目标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菏泽市各县区气象部门与菏泽市移动联通公司开展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和信息化建设合作,由移动通信部门为气象信息员开辟气象信息发送专用端口,通过决策服务短信平台、手机大喇叭预警信息平台等,把预报、预警信息传达到气象信息员,通过气象信息员传达到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基层气象信息员协助做好气象服务作用[3]。经调查发现,村委会主要通过村委会高音喇叭、黑板报和手机短信气象信息,只有个别乡镇街道安装了电子显示屏。遇有重大气象灾害发生时,全部能及时得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2 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菏泽市部分县政府领导对加强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加大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远远不够,制约了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2.1 存在信息棚架现象

很多农民群众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气象信息,无法及时根据气象条件变化安排生产活动和采取有效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公共气象服务在农村与农民群众的需求有很大差距[4]。

2.2 气象信息员队伍不稳定

气象信息员大多数为兼职,人员不确定性大,农村人口流动性大,有的气象信息员间隔一段时间不在本地,或经常换电话号码等,有时联系不上。

2.3 气象信息员队伍素质良莠不齐

大部分气象信息员由农村村干部担任,这部分人员相对固定,责任心较强,但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是很高,在遇到一些灾害性天气的时候,很难表达清楚,为确定灾害带来诸多不便。

2.4 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培训

农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淡薄,缺乏对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和农业气象知识的了解,当气象灾害发生时,不能正确应对。盲目安排农业生产活动,不能及时避害,保障农作物安全[5]。

2.5 未建立和完善气象信息员考核奖惩制度

气象信息员大多数为兼职,属义务宣传性质,不能充分调动气象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对气象信息利用效率低,个别乡镇信息员存在责任心不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接收传递不畅、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的收集上报不及时等问题。另外,菏泽市所辖县气象局人员少,业务繁重,对气象信息员队伍的管理力不从心。

3 对策

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事关百姓安危福祉,事关农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意义重大。气象信息员工作是社会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尽量多地吸收大学生村官加入信息员队伍,提高气象信息员队伍的素质。同时尽可能地吸收更多女性加入到信息员队伍中,切实发挥她们热心细心的特点。二是省气象局和市政府出台相应的气象信息员具体管理激励机制,提高气象信息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气象信息员的作用。三是迫切需要提高灾害天气预报准确率,增大服务力度,拓宽服务渠道,争取让农民接收到更实用更丰富的信息。四是加强农村气象信息传播的硬件建设,为农村安装显示屏、高音喇叭等设备,提高农村气象信息的覆盖率。继续加快推进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完成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任务[6-7]。加强对气象信息员的管理,完善气象信息员登记、备案制度。积极收集气象信息员气象服务效益事例,对表现突出的气象信息员,向市政府建议予以表彰奖励,使气象信息员队伍切实发挥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效益[8]。

4 参考文献

[1] 于莉莉,段丽瑶.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C]//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与应急气象服务分会场论文集.北京:中国气象学会,2010:106-108.

[2] 赵桂芳.刍议濮阳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J].中国科技博览,2013(36):552-552.

[3] 王红燕,杜彩月,赵巧梅.发挥气象信息员作用 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C]//2010年河南省气象年会论文集.郑州: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80.

[4] 毛予晖.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2(8):141-143.

[5] 黄阿丽,胥执强.加强福海县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新疆农垦科技,2012(9):44-46.

[6] 刘锋,刘国秀,郭鹏.气象为农服务的现状与思考[J].新农业,2013(16):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