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建模的具体应用范文

数学建模的具体应用精选(九篇)

数学建模的具体应用

第1篇:数学建模的具体应用范文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精细化以及高职学校自身的发展,现在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不同于一般的高中教学,其教学任务重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技能型的人才,教学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其中在高职学校数学教学过程中,其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具体实践意识、动手能力以及具有开创性的活动能力,在新时期对于高职数学专业的学生提出新理念和要求的情况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进“数学建模竞赛”这一活动,完全突破了传统的重理论教学的数学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学理念。具体来说,数学建模竞赛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解决能够让这些学生充分认识到将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与此同时,通过对数学建模竞赛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以后就业、创业的信心和提高这些学生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在运用了数学建模竞赛课堂的数学教学中,那些高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对于高职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掌握的应用知识以及具体的学习思路都会有很大程度的改变,在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过程中逐渐地转变自身对于数学学习的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具体应用能力。

二、加强高职数学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

数学建模竞赛的发展使其更加具有生活性,通常情况下,数学建模竞赛中的内容都是来自于现实中的工程技术以及在管理科学实践过程出现的具体问题,随着数学建模体系和规模的发展,现在的这些竞赛中所涉及的试题质量更加真实、范围幅度也更广泛。从高职数学本身的属性来说,对于基本数学知识的掌握是最基础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后期专业课程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支持。而数学建模竞赛的内容正好是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学科,只是通过相关的处理之后转化为了数学问题,那么这些高职学生在处理这些建模竞赛中的具体问题时,无外乎通过三种情况对数学进行建模:根据具体数据变化趋势对其进行整合;把在导数应用中所求得的极大值或者极小值作为最优化方法;通过使用一阶微分方程建立简化的数学模型。不难发现,这些对数学进行建模的内容和方法也是在今后的数学实践处理过程中,需要经常用到的知识,但是在原来高职学校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就已经把这些知识贯穿到其教学活动中,其不仅能提高高职数学教学内容的质量,而且也为这些学生学习和应用具体的数学知识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高职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构建专业化数学教师团队的发展

从目前数学建模竞赛中所包含的题目来看,有很多赛题都是来自于实践生活中的科研活动,这种选题的方式,一方面提高了数学建模竞赛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数学教学的教师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教师不仅必须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库,还要对数学建模的方式以及相关软件的应用进行学习和应用,才能对高职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行指导。具体来说,融入了数学建模竞赛的数学教学模式,其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由原来的知识讲解转变为了教学具体活动的引导者,他们在进行具体课程的教学之前,必须对其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录制成为“微课”或者“慕课”的形式,从而为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知识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但这也使得这些教师必须对这些内容进行专业化的理解和体会,从而转化为更易让学生学懂的各种学习内容和具体的学习形式。与此同时,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课程上,这些教师还要为学生解决数学建模竞赛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构建一种具有研讨氛围的课堂模式;在课后,相关的数学教师也要为学生布置或者引导学生解决一些项目任务,形成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引导体系,在这其中通过有效数学建模竞赛这一载体,为专业化的数学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四、促进学生科技活动创新性的进行

第2篇:数学建模的具体应用范文

一、数学模型的概念

数学模型是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括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这种数学结构是借助于数学概念和符号刻画出来的某种系统的纯关系结构,所以在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中,已经用了抽象分析法,可以说抽象分析法是构造数学模型的基本手段。从广义上讲,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如实数、向量、集合等可叫做数学模型,因为它们是以各自相应的实体为背景加以抽象出来的最基本的数学概念,这种可称为原始模型。如例1:自然数1、2、3、4…n是用来描述离散型数量的模型;例2:每一个代数方程或数学公式也是一个数学模型,如ax +bx+c=0。但狭义的解释,只有那些反映特定问题或特定的具体事物系统的数学关系结构才叫数学模型。一般的,在应用数学中,数学模型都作狭义讲,构建数学模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数学模型的类别

1.按照建立模型的数学方法进行分类,如初等数学模型、几何模型、规划模型等。

2.按模型的表现特性,可分为确定性模型与随机模型、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线性模型与非线性模型、离散模型与连续模型。

3.按照建模目的分,有描述型模型、分析模型、预报模型、优化模型、决策模型、控制模型等。

三、数学模型的缺点

1.模型的非预制性。实际问题各种各样,变化万千,这使得建模本身常常是事先没有答案的问题,在建立新的模型的过程中,甚至会伴随着新的数学方法或数学概念的产生。

2.模型的局限性。首先模型是现实对象简化、理想化的产物,所以一旦将模型的结论用于实际问题,那些被忽视的因素必须考虑,因此结论的通用性和精确性只是相对的。另外,由于人们认识能力和数学本身发展水平的限制,有不少实际问题很难得到有实用价值的数学模型。

四、建模的步骤

建模过程有哪些步骤与实际问题的性质、建模的目的等有关,下面我们先看两个例子:

例一:家用电器一件,现价2000元,实行分期付款,每期付款数相同,每期为一个月,购买后一个月付款一次,再过一个月又付款一次,共12次,即购买一年后付清,若按月利率8‰,每月复利计算一次,那么每期应付款多少?

这是一道关于分期付款的实际应用题,我们要求解就必须构建数学模型。通过分析,问题体现出的等量关系为分期付款,各期所付的款及各期所付的款到最后一次付款时所生的利息合计,应等于所购物品的现价及这个现价到最后一次付款时所生的利息之和。因此,设每期应付款为x元,那么,到最后一次付款时,

第一期付款及所生利息之和为x×1.008 ,

第二期付款及所生利息之和为x×1.008 ,

第三期付款及所生利息之和为x×1.008 ,

……

……

第十一期付款及所生利息之和为x×1.008,

第十二期付款及所生利息之和为x,

而所购电器的现价及其利息之和为2000×1.008 ,

由此x×(1+1.008+1.008 +…1.008 )=2000×1.008 ,

由等比数例求和公式得:

x≈175.46(元)

也就是每期应付款175.46元。

例二:关于物体冷却过程一个问题:设某物体置于气温为24℃的空气中,在时刻t=0时,物体温度为u =150℃,经过10分钟后物体温度变为u =100℃,试确定该物体温度u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并计算t=20分钟时物体的温度。

为了解决此问题就要构造一个数学模型,首先由于该问题涉及必然性现象,故要选取一个确定性数学模型。又为了反映物体冷却过程这样一个物理现象,还必须应用牛顿冷却定律: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率恒与该物体和所在介质之温差成正比。在该问题里,物体温度u应是时间变量的连续函数,记为u=u(t)。对初始温度u 而言,温差为u -u (u 为空气介质温度)。我们又知道,应变量(函数)的变化率可用导数概念来表述,于是物体冷却过程(现实原型)的数学模型就是如下形式的微分方程:

=-k(u-u ),k为比例常数,在具体问题里可确定下来。

具体问题要求出函数关系u=u(t)的显式表示。易得

log (u-u )=-kt+c

u-u =A•e ,其中A为常数,代入t=0时,u=u ,则u -u =Ae°=A,

u=(u -u )e +u 这就是方程解。

有了一般模型,只要把实际问题里的具体数据一一代入即可。

100=(150-24)e +24

k=0.051

因此对具体问题有特殊模型为u=24+126e ,将t=20代入则得u(20)=24+40=64答案即为64℃。

所以我们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可以归纳如下:

模型准备:首先要了解问题的实际情境,情况明白才能方法正确。总之,要做好建模的准备工作。

提出问题:通过恰当假设,将问题进行简化。

模型构成:根据分析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工具,构造各个量(常量和变量)之间的等式(或不等式)关系或其它数学结构。建模时应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尽量采用简单的数学工具,这样才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

模型求解:可以采用解方程、逻辑运算、数值计算等各种传统方法,也可使用近代的数学方法如计算机技术等。

模型检验:把数学上分析的结果翻译回到实际问题,并用实际的现象、数据与之比较,检验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若合乎则得出结果:若不合乎实际则应重新建模,直到检验结果合乎实际为止。

四、有关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建议

在分析了数学建模的物点、过程之后,我们知道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是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即构造模型,这就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足够的经验、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1.教师应努力成为数学建模的先驱者,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选择,如关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或者提供一些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银行的分期付款问题、公平的席位分配、传染病的随机感染、线性规划等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从自己生活的世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数学建模可采取课题组的学习模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独自思考,分工合作,交流讨论,互相帮助。

3.数学建模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计算器。

4.教师应指导学生完成数学建模报告,并及时给出评价,评价内容应坚持创新性、现实性、真实性、合理性、有效性,这几个方面不必追求全面,只要有一项做得好就应该予以肯定。

总之,数学建模可以看成一门艺术,艺术在某种意义下是无法归纳出几条准则或方法的,一名出色的艺术家需要大量的观摩和前辈的指导,更需要自身实践,愿我们的教师增强建模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为使其今后具备较高的建模能力而努力。

第3篇:数学建模的具体应用范文

关键词:数学;数学建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180-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由此可见,模型思想是数学教学必须渗透的思想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不但要重视其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自主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建立数学模型。

下面我就来谈谈我是怎样将建模思想渗透到教学中的:

一、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感知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情景的创设要与社会生活实际等与数学问题有关的各种因素相结合,让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可操作,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的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将抽象的数学思想转化为具象的生活实例,更准确地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中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欣赏“对称图案”。(配乐出示各种对称的如:向日葵、蜻蜓、雪花、松树、埃菲尔铁塔、故宫、赵洲桥、伦敦塔桥、京剧脸谱、剪纸作品等方面的图案)然后问学生,欣赏完最想说些什么?你发现什么了吗?生活中你还能举些对称的例子吗?

这样设计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入手,通过欣赏大量的图片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无处不在,在享受对称图形同时不知不觉中拉近了新知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主动积极探究新知的欲望。由此可见,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从而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的过程就是一次建模的过程。

二、参与探究,主动建构数学模型

实现通过生活向抽象数学模型的有效过渡,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具体生动的情境问题只是为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提供了可能,如果忽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的有效组织,那就不能称为建模。因此,本环节重点是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进行自主探索学习,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将实际问题数学化,自主构建数学模型。

例如在教学“平行与相交”时,如果只是让学生感知火车铁轨、跑道线、双杠、五线谱等具体的素材,而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当学生提取“平行线”的模型时,呈现出来的一定是形态各异的具体事物,而不是具有一般意义的“数学模型”。而“平行”的数学本质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距离保持不变”,教师应将学生关注的目标从具体上升为两条直线及直线间的宽度(距离)。可以让学生通过如下活动来实现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提出问题:为什么两条直线永远不相交?

2、动手实验思考:在两条平行线间作垂线。量一量这些垂线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工人师傅是通过什么办法使两条铁轨始终保持平行的吗?

经历这样的探究学习过程,学生对“平行”的理解必定走向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从而构建起真正的数学认识。在这一过程的组织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操作等思维活动,将本质属性抽取出来,构成研究对象本质的关键特征,使平行线完成从物理模型到直观的数学模型,再到抽象的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

三、解决问题,拓展应用数学模型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就需要一定的建模思想。建模思想就是把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观察、收集、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转化、构建、解答等一系列认识活动。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实际应用带来的快乐。“解决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布置数学题作业,如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等;二是生活题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通过应用真正让数学走入生活,让数学走近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拓展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的形成,使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认识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自己的智力系统。

第4篇:数学建模的具体应用范文

[关键词]数学建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实施路径

前言

数学模型是连接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的桥梁,是对某一实际问题,根据其内在规律,作一些必要的简化与假设,运用适当数学工具转化为数学结构,从而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解释性质、预测未来,提供解决处理的最优决策和控制方案。数学建模是架设桥梁的整个过程,是从实际问题中获得数学模型,对其求解,得到结论并验证结论是否正确的全过程。数学建模是用数学语言和方法,借助数学公式、计算机程序等工具对现实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抽象并概化后,在一定假设下建立起近似的数学模型,并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然后再根据求解的结果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从问题出发,充分发掘问题内涵,按照问题中蕴含的内生动力,寻求合适的模型,经过实践检验后多次修改模型使之渐趋完善,同时还要进行因素灵敏度分析,找出对问题影响较大、更大或最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学建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高校将数学建模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以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数学理论与方法及计算机编程技术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数学建模竞赛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术与运算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写作表达和创新实际能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形形色色的数据环绕着我们,数据分析方面的人才需求陡增,造就了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的问世。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虽是2016年才增补的新专业,但它是一个跨数学、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等学科的边缘专业。培养主要面向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批发、零售、金融等行业,掌握一定的数理统计、电子商务及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具有商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化运营管理等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商务数据分析、网店运营、网络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电商数据化运营过程中的数据采集与整理、调整与优化、网店运营与推广等工作。从2019年开始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拉开了序幕,职业教育迈入考证新时代,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作为第二批试点专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将拓宽学生就业创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本领。但作为一名优秀的数据分析师要对数据敏感,熟知业务背景,认知数据需求,具有超强的数据分析与展示能力。若将数学建模融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去,不仅使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更使学生思路变得富有条理性,让学生养成敏锐观察事物的习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将数学建模融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将数学建模融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不是牵强附会的关联,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1在课程体系上具有可行性

数学建模是源于实际生活的需求,借助于数学的思维及知识去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机编程相关知识。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含有统计基础、数理统计与应用、C++、数据分析与处理等课程为学生学习数学建模奠定了基础。

1.2在教学团队上具有可行性

数学建模相关课程需要一支专业基础扎实、年轻、富有创造力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中的教师不仅要有较为宽广的数学知识,也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编程和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刻画问题的本质并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我校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的数学建模相关教师共9人,由来自于统计专业、计算机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完全可以胜任数学建模相关课程的教学与指导。

1.3在教学环境上具有可行性

本专业校内教学条件比较完善,校内实训室基本上能够满足所有专业课程及专业实操课程的教学需要,学生可以在仿真的环境中进行练习。鉴于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并不对口或融合度较低的现状,学校还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训衔接度高的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活动中去,着实提升学生的商务实践技能。校内教学条件完全可以胜任数学建模相关课程的教学。

2将数学建模融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的实施路径

任何的教学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时间沉淀出来的产物,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将数学建模融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团队、管理制度等方面着手。

2.1构建数学建模的课程体系

将数学建模融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首先要制定融合数学建模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数学建模在培养方案中的知识、素质、能力等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数学建模在教学计划中的相关理论、实践等教学环节的课时与学分分配。对大一学生增设数学建模课程,将数学建模与统计学、经济应用数学并行教学,其中涉及数学建模思想、基本数学模型、Matlab软件入门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几类基础的数学模型、常规的数学建模步骤及方法。在教学中加入商务数据分析案例,根据问题需求先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通过Matlab编程求解出结果,并运用软件进行计算、仿真和模拟,这样将数学建模、数学实验和商务数据分析三者有机衔接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进行商务数据分析及预测的能力,也为之后的数学建模竞赛铺路。

2.2组建数学建模的教学团队

数学建模的教师不仅要熟悉初等几何、微分方程、优化、图与网络、概率等机理分析性建模,还要熟悉统计、预测、检测等测试分析性建模;不仅要掌握差分方程、插值与拟合、回归分析、线性规划等数学建模方法,还要熟练掌握Matlab、LINGO等各类建模语言的使用。作为数学建模的教师,面对商务数据方面的实际问题,要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问题的背景,准确无误地明确问题的条件,在查阅、收集、阅读掌握相关的数据、信息和资料的基础上,清晰准确地形成问题的主要特征,初步确定模型类型。然后根据特征和目的,找到问题的本质,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给出必要的、合理的简化与假设。在分析与假设的基础上,利用数学工具和方法,描述对象内在规律,建立变量间关系,确定数学结构,建立商务数据的问题模型。数学建模的一系列过程需要教学团队的合理分工与协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数学理论,又要重视实践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数学模型和编程思想,把教学重心放在案例的分析、模型的选择、程序的实现、灵敏度的分析等过程之中。通过对大量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计算机编程的求解,让学生触类旁通地处理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在及学以致用的道理,从而提高学生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教学团队不仅要完成数学建模相关课程的教学,还要加强数学建模教学的研究和应用,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推动教学改革,以提高数学建模的水平和质量。

2.3成立数学建模的学生社团

除了数学建模融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教学之外,还可以在学校成立数学建模社团,吸纳学校中对数学建模感兴趣的学生,特别是商务数据与分析专业的学生进入社团。由数学建模老师定期对社团学生进行指导,将数学建模相关的数学公式、数学方法,数学建模的流程,竞赛论文的撰写要领,编程技巧等以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同时,社团学生之间成立互助小组,互助小组中选择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的学生为组长,由组长带领其他组员共同探讨数学建模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分享数学建模的编程技术与相关资料,交流数学建模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由一个专业带动多个专业,一个社团辐射到整个学校,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的同时,也为数学建模竞赛选拔人才做好准备。数学建模社团的建立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也给那些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不仅可以开阔学生数学发现和研究的思维,还可以加强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参加数学建模的相关竞赛

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建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的相关竞赛,并将其发挥到极致。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最好的平台,美国在1985年开始创办数学建模竞赛,我国大学生于1989年开始参赛并逐步成为参赛主体,到2019年共有15个国家25370队注册参赛,其中中国大陆地区代表队约占98%。我国第一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UMCM)于1992年创办,2019年1490校区42992队报名参赛,现已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其他数学建模竞赛,如:深圳杯、电工杯等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想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数学建模参赛团队通常由3名学生组成。在学生选拔时,就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性格等因素,这3名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计算机技术与运算能力,更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在教学指导时,不仅为学生讲解一些基础的数学建模方法和技巧,更要注重综合分析解决问题、逻辑思维、语言文字理解与表达、科研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在模拟训练时,指导教师严格把关,让学生合理安排三天时间在网上查阅资料,分析问题之后建模与解答,检验与分析,再完成竞赛的论文的写作。通过多次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学生摄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得到提升,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责任意识得到加强,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渐养成,不畏艰难的品质得到磨练,团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指导教师通过对数学建模的研究和学生的指导,教学相长,自身的建模能力也将得到大幅提升。面对一些实际的商务数据问题,能够通过建立一些相关的数学模型,探索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并从这些方案中选择出最合理、最科学、最恰当的方案。

2.5搭建数学建模的管理体系

将数学建模课程融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专业难度不大,但是要让学生组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并出彩,就需要学校领导重视及相关职能部门支持,在校内建立健全数学建模管理制度,如将数学建模竞赛作为二级学院考核指标、数学建模指导教师的工作量计算办法、学生在奖学金与评先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等。只有建立健全校内管理体系,才能激励更多的教师主动承担数学建模相关课程的教学,参与数学建模社团的指导,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兴趣与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积极性。

第5篇:数学建模的具体应用范文

随着主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已经成为近几年最为流行的热词。各行各业,男女老幼,工作学习凡稍有知识学问的人开口必谈创新。我们作为高三学生,有必要了解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创新。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关于构建数学的创新建模意识,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什么是数学模型

二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现代科技技术飞速发展。数学领域内,最大的变化和发展是在其他科学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数学几乎渗透到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所有学科和领域。为了使未来的科技人才能够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数学建模教学。数学和其他科学、以及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是,如投资买卖、银行储蓄、测量、乘车、运动等都越来越深入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

数学模型就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我们所学习过的公式、方程式、定理、理论体系等等,都属于数学模型。举个简单的例子,二次函数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很多数学问题甚至实际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我们把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比如在建筑、机械领域内应力参数的较和。

一、高中生数学建模意识。

我们在高中阶段,由于应试教育的问题,主要还是理论数学的学习。数学的应用问题一直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原因在于应用题在高考种的分值还是比较低。不过我们也看到,应用题在历年的高考中逐年在增加,进一步提醒我们应用数学在当前以及未来的重要性。很多同学认为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对应用问题视而不见。导致很多走向社会的学生认为他在学校所学的数学,在毕业后的工作生活中“没有用处”。我们的老祖宗一直在强调学习要经世致用。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做事,不要偏离学习的本质。

应用题是数学考试中的必考题,虽然分值比重不是很大,但却成为我们进入重点高校必须逾越的门槛,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难点。应用问题就地取材,与生活息息相关,而现成的好的应用问题并不多,为应付考试,急功近利,突击训练效果并不理想。现在的同学们只顾学习,对生活知之甚少,个性化的思考也行应少了许多,而这些却是应用数学必不可少的。由于我们平时很少涉及实际建模问题的解决,这种做法只能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多观察多思考建立数学建模意识,培B创新思维。

二、数学建模与数学建模意识之关系。

英国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数学学习和研究,实际上就是我们构建的一个个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怎样在遇到新问题时构建新模型的思想方法。具体的讲数学模型方法的操作程序大致上为:

(一)发现实际问题。

(二)分析实际问题并抽象化。

(三)依据问题条件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

(四)解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结论。

(五)将数学解释译使其成为实际解。

(六)将所得结果代入实际问题中进行检验。

理解了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出:,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是我们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数学模型纳入某知识系统去处理。这就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抽象能力和相当的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能力。拥有这种能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在学习的始终,包括不同学科的学习和观察。我们只有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三、怎样构建数学建模意识

(一)数学建模教学应与课本相结合来对比学习。学习过程中,在各个教学章节中总结出曾经引入哪些模型问题,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可从正方体模型或球体模型的观察,把相关问题放入到这些模型中来解决;再比如在学习极限的计算的时候,我们将连续复利问题引入其中来解决。

(二)在学习中与同学进行专题讨论与建模法关系研究。所谓“学问之道,问而得,不如求而得之深固也”。通过讨论、分析和研究熟练运用并理解数学建模的一些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同时加强日常生活的观察,自己选择实际问题进行建模练习,主动独立学习和思考。

(三)思考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数学是基础理论学科,也是工具性学科。我们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学习中都有应用,在将来的工程学、管理学、统计学学习中也至关重要。学习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呼应,这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其它学科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

(四)在数学建模活动中要充分重视自身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自身主体地位,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课堂上培养主人翁意识,主动思考。

四、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新的思考,充满着新鲜感,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也是使我们在枯燥的理论学科中持续产生兴趣的思维活动;是未来社会开拓性、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我们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怎样做呢?首先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在建模活动过程中,能培养自身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

第6篇:数学建模的具体应用范文

数学建模;数学模型方法;数学建模意识;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222-02

加强中学数学建模教学正是在这种教学现状下提出来的。"无论从教育、科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社会和文化的观点来看,这些方面(数学应用、模型和建模)都已被广泛地认为是决定性的、重要的。"我国普通高中新的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用数学的意识,能初步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猜测、判断、证明、运算、检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些要求不仅符合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考虑和处理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造就一代具有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人。

1数学建模与数学建模意识

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

所谓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各种数学公式、方程式、定理、理论体系等等,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学模型。举个简单的例子,二次函数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很多数学问题甚至实际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而通过对问题数学化,模型构建,求解检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称之为数学模型方法。我们的数学教学说到底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前人给我们构建的一个个数学模型和怎样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以使学生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2构建数学建模意识的基本途径

2.1为了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中学数学教师应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建模意识。这不仅意味着我们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的变化,更意味着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中学数学教师除需要了解数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之外,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的数学建模理论,并且努力钻研如何把中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北京大学附中张思明老师对此提供了非常典型的事例:他在大街上看到一则广告:"本店承接A1型号影印。"什么是A1型号?在弄清了各种型号的比例关系后,他便把这一材料引入到初中"相似形"部分的教学中。这是一般人所忽略的事,却是数学教师运用数学建模进行教学的良好机会。

2.2数学建模教学还应与现行教材结合起来研究。教师应研究在各个教学章节中可引入哪些模型问题,如讲立体几何时可引入正方体模型或长方体模型把相关问题放入到这些模型中来解决;又如在解几中讲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后,可引入两点间的距离模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而储蓄问题、信用贷款问题则可结合在数列教学中。要经常渗透建模意识,这样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学生可以从各类大量的建模问题中逐步领悟到数学建模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去研究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的能力。

2.3注意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由于数学是学生学习其它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的工具而且其它学科与数学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与其它学科的呼应,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其它学科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建模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例如教了正弦型函数后,可引导学生用模型函数y=Asin(wx+Φ)写出物理中振动图象或交流图象的数学表达式。又如当学生在化学中学到CH4CL4,金刚石等物理性质时,可用立几模型来验证它们的键角为arccos(-1/3)=109°28′……可见,这样的模型意识不仅仅是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将对他们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以及将来用数学建模知识探讨各种边缘学科产生深远的影响。

3把构建数学建模意识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统一起来

在诸多的思维活动中,创新思维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开拓性、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麻省理工大学创新中心提出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我认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有三点基本要求。第一,对周围的事物要有积极的态度;第二,要敢于提出问题;第三,善于联想,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建模意识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大的实践性;既要求思维的数量,还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在建模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直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

4总结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与素质教学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光凭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脱离学生搞一些不切实际的建模教学,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觉的在学习过程中构建数学建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我们相信,在开展"目标教学"的同时,大力渗透"建模教学"必将为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条新路,也必将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创造型"人才提供一个全新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沈文选编著《数学建模》湖南师大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2]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编《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3]胡炯涛、张凡编著《中学数学教学纵横谈》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第7篇:数学建模的具体应用范文

目,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有积极地作用。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高职院校如何通过数学建模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建模大赛 高职学生 数学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已经存在于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是对现实某一对象做出一些简化的假设,并且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求出一个数学结构,用它解释特定的对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已经开始了数学建模课程,并且数学建模课程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教学模式。数学建模大赛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具有积极地作用,通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不仅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还能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1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特点

1.1 建模大赛形式具有高度自主性

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大赛期间可以利用一切工具、图书资料以及多媒体工具等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同时比赛的过程非常的灵活,队员之间可以自由的发表意见,当然不能与团队之外的人进行探讨,而且比赛试题没有标准的答案,这样不对学生产生以追求答案为目的的效果。

1.2 比赛规模比较大

自从1992年我国开设数学建模大赛以来,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的院校越来越多,参数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越来越高,学校对数学建模大赛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数学建模大赛已经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数学建模大赛已经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1.3 培训周期长

我国数学建模大赛都在每年的9月份举行,但是学校却在每年的年初就开始准备数学建模大赛,比如参赛队员的选择、针对数学建模大赛而开展的一系列培训以及关于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相应的数学编程等等。

2 数学建模大赛对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意义

2.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意识

数学建模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需要多方面的知识结构组成,数学建模比赛需要多个学生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参加数学建模比赛需要参赛队员在比赛的过程中合理分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各自特长形成统一的知识结构,比如写作能力强的负责论文编制,思维能力优秀的学生可以负责模型的构建等等,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将各种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数学建模比赛的完成,因此数学建模比赛的过程是参赛学生实现合作与锻炼能力的过程。

2.2 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数学建模比赛是一个充满变数与挑战的比赛,参加比赛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心理素质,数学建模比赛参赛学生都是来自全国最优秀的学生,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要随时根据对手的比赛内容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方针,而且学生要想获得好的成绩需要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因为数学建模比赛成绩并不是以学生的论文写作为依据的,而是以学生对数学建模的表达为参考的,因为学生对数学建模构建思维方式、目的的表达也是学生提高表达能力的过程,同时学生在答辩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面临被相关专家打断提问的问题,对此也是对学生应变能力的一次考验。

2.3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参加数学建模比赛需要学生在学习好现有的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积极地拓展相关领域内的知识,将自己的知识结构尽量做到全面、细致。而学生知识的拓展单靠教师的讲授是不可能获得的,尤其是要在数学建模比赛中要想获得好成绩,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在平时学校关于专门针对数学建模知识的培训时间非常少,需要同学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而且比赛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借助一些资料,而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通过比赛可以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自学能力其实不可能在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的。

2.4 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数学建模比赛要求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是不可言喻,要想获得理想的成绩需要学生每天要面对这些枯燥的数学知识,其没有一定的毅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在数学建模比赛过程中学生要经过三天的考试时间,而且他们每天要独自的进行各自手中的查阅资料的任务,而且在比赛的过程中他们不能与外界无关人员进行联系,他们要克服孤独寂寞的考验,同时比赛的竞争度也要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具有我一定能成功的信念,因此数学建模比赛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自我意志,树立信念的过程。

3 高职院校利用数学建模比赛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措施

3.1 通过课堂教学引入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以及数学实际应用能力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不同类型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生动讲解,激发学生对数学模型概念的理解以及提高对数学知识奥秘的探索激情,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方面的创新。

3.2 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加大课程实践力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院校要加大对数学建模比赛作用的宣传,通过高校的宣传提高学生对数学建模比赛意义的认识;

其次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全国建模比赛,对此高职院校要结合本校特点举办多场校内数学建模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加建模比赛机会,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最后高职院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建模培训班,满足希望学习数学建模知识学生的需求。

数学建模比赛的开展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实际应用技术都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3.3 建立与培养一支高素质、乐于奉献的数学教师和专业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构建科学的建模教学模式,而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的师资队伍给予支持,因此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数学建模教学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要增加对教师队伍培训的资金投入,鼓励本校的教师到外边进行学习,吸引具有高技术专业的人才到学校任职。

总之数学建模比赛对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挑战,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推动数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黄进利.高职高专院校数学建模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7).

第8篇:数学建模的具体应用范文

【摘要】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做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并在建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建立数学模型。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模型

在《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里有这么一句话:“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当做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并在建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不但要重视其结果,更要关注学生自主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地、合理地、有效地建立数学模型。

一、数学模型的概念

数学模型就是为了数学教学中的各种概念、公式和理论,用字母、数字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象、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块学习领域,强调小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小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的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可行性

数学模型不仅为数学表达和交流提供有效途径,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清晰地认识、理解数学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学习只有深入到“模型”、“建模”的意义上,才是一种真正的数学学习。这种“深入”,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更多地是指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精神来指导着数学教学:如应用问题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部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主要体现在应用题问题解决上。很多学生不理解题意,帮助学生构建“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就至关重要。应用题的材料都来自于社会生活实际,简单的应用题背景较简单,语言较直接,学生容易建立数学模型。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经常碰到这样一个例题“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几朵?”由于学生头脑中已经对现实问题进行简化,并建立了一个有关红花朵数求法的数学模型,会列算式5+3=8,但同学们在解释数量关系式时,黄花和红花是不分的,极大部分学生都会说5朵黄花加3朵红花等于8朵红花。为了让学生理解“同样多的部分”,我在教学时采用让学生摆、说、画等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通过学生摆图形,理解了那5朵不只是黄花的,红花也有5朵,从而真正理解是“5朵红花加上比黄花多的3朵就是红花的总朵数”。

三、小学生如何形成自己的数学建模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但要求学生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怎样一步一步提炼出来的。只有经历这样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沉积、凝聚,从而使知识具有更大的智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学习发现主动归纳、提升,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

1.回顾、猜想

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推导过程中,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生:运用了转化方法。

师:猜一猜圆锥的体积能否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的体积?它会与学过的哪种立体图形有关?

学生大胆进行猜想,有的猜能转化成圆柱,有的猜能转化成长,正方体。2.动手验证

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研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给学生提供多个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和圆锥空盒(其中圆柱和圆锥有等底等高关系的、有不等底不等高关系的,圆锥与其他形体没有等底或等高关系)、沙子等学具,学生分小组动手实验。

3.反馈交流

生1:我们选取了一个圆锥和一个正方体进行实验,将正方体中倒满沙子,然后倒入圆锥容器中,到了四次,还剩下一些,发现圆锥体与这个正方体之间没有关系。

生2:我们组选取的是圆锥和圆柱,这个圆锥与这个圆柱之间也没存在关系,然后我们换了一个圆柱,这个圆柱的体积是这个圆锥体积的三倍。

4.归纳总结

师:那么存在3倍关系的圆柱和圆锥的底面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高又有什么关系?

生3: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师:圆柱的体积和同它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的有什么关系?

生: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生:圆锥的体积是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1/3。

师:是不是所有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都存在这样的关系?请每个组都选出这样的学具进行操作验证。

生汇报后师板书:

圆锥的体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师:如果没有圆柱这一辅助工具,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生:圆锥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乘1/3。

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不断地猜测、验证、再猜测、再验证这样的过程,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更一般的情景,学生在主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进行了再创造学习,以抽象概括方式自主总结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四、应用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

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处与快乐。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的形成,使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认识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自己的智力系统。如在学生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之间关系后,先进行单项练习,然后出示这样的变式题:

1.汽车4小时行驶了240千米,12小时可行驶多少千米?

2.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30千米,火车早上8:00出发,14:00到站,两站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第9篇:数学建模的具体应用范文

一、前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经济、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经济体制转轨、政治体制改革、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等环境,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在一定层面上代表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创新潜力,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之前需要具备自我决策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社交与团队协作能力等。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各领域极需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强、演绎能力突出以及能够将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创新性人才。众所周知,任何来自于自然科学与工程实践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数学问题,而数学建模就是通过计算得到的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检验,来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这也是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实践。因此,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当前大学生数学建模教学的发展趋势,结合笔者自身指导大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经历,本文提出了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差异化培养以及开展模块化教学实践的探索。

二、数学建模的特点与作用

1.数学建模的特点。为了激发大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以及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必须要大学生首先认识数学建模的特点。数学建模就是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引入变量等方式将实际问题用一定的数学方式进行表达,从而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并用优化后的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进行求解的全过程。因此,从数学模型建立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数学模型主要存在以下特点:(1)目的性。数学建模的目的是利用数学模型来分析特定对象的有关现象及其规律,对事物的运行与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预测与分析判断,然后做出控制与决策。(2)多样性。对于相同的实际问题,出于不同目的,使用不同的方法与假设,可以建立出不同的数学模型。因此,判断数学模型好坏的唯一标准是看其能否解决实际问题。(3)逼真性与可行性。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尽可能与实际问题接近,也就是数学模型的逼真性。而一个逼真的模型往往达不到预期的建模目的,即不可行。因此,数学建模只要达到预期的应用目的,可行就够了,不必追求完全逼真。(4)渐近性与强健性。对于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往往需要多次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的反复迭代才能建立可行的数学模型。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们实践能力的提高,数学建模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与更新的过程。另外,模型的结构与参数随着观测数据的微小改变也会表现出微小的变化,从而表现出数学建模的强健性。(5)可移性。数学模型是在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简化与抽象化处理之后的结果,它也可以从一个研究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其他的研究对象。(6)局限性。①数学建模过程中常常会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因此数学模型得出结论的精确性是近似的,通用性也是相对的。②由于人们认识与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数学发展本身的限制,导致大量实际问题很难得到有实用价值的数学模型。③还存在一些特殊领域的实际问题至今未能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进行解决。

2.数学建模的作用。大学生对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可以直接通过大学生的数学模型能力来加以体现。因此,大学生需要有很强的数学逻辑思维力、数学观念以及对数学模型的把控与构建能力,才能运用可行的数学语言表达客观事物或需要解决问题的本质特征。所以,数学建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数学观念、意识和能力。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以及智能制造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出了许多需要用数学方法解决的新问题,同时也使过去一些即便有了数学模型也无法求解的课题(如天气预报、大型水坝应力计算等问题)迎刃而解;建立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基础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以其快速、经济、方便等优势,大量地替代了传统工程设计中的现场实验、物理模拟等手段。尤其是将数学建模、数值计算和计算机图形学等相结合形成的计算机软件,已经被固化于产品中。因此,数学建模在许多高新技术领域,如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空间科学与航空航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等领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此外,随着数学向其他学科领域的逐渐渗透,尤其是用数学方法研究这些学科领域中的各种定量关系时,数学建模就成为首要的、关键的步骤以及这些学科发展与应用的动力。因此,一些交叉学科,如计量经济学、人口控制论、数学生态学、数学地质学等得了快速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数学建模的发展及应用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因此,数学建模必将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与融合,迎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目前,大学工科教学中普遍存在内容多、学时少的情况,导致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使学生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使得很多学生在进入到专业课学习阶段时,不能有效地理解与学习专业课程里的基本原理与数学推导过程,以致其看到繁杂的数学公式而望而生畏,造成其理论水平停滞不前,为其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知识更新与创新能力的突破留下了极大隐患。而指导大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就是使大学生亲自参加与体会社会、经济与生产实践中经过适当简化的实际数学问题,不仅体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也使大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力量,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推演与计算的能力,为其后续的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三、大?W生数学建模能力差异化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明确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所以,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实际上,人的思维与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的,人类至少拥有包括语言、数学、音乐、绘画、运动等多种天赋秉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潜能。大学如果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能力差异,遵循教育规律,根据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及学习效果,设计出多元化的培养方案与教育模式,发掘出每个大学生的优势潜能,将极大地提高教育效率与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差异化培养就是结合数学建模的特点,根据大学生个体的优势潜能,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教育模式,势必打破千人一面的标准化、规模化教育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发掘大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大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那么,该如何实现大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差异化培养呢?下面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以学生为中心,为其选择合适的数学建模课程与授课教师,实现课程与教师的差异化。数学建模课程的差异化,就是以学生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等为基础,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能力差异设计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方案与评价标准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的优点如下: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进行因材施教,提高数学建模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最终促进数学建模人才培养质量及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此外,教师是各种教育理念与培养方案的直接执行者。执行者的学术能力与个人素养决定了目标实现的质量差异。根据大学生差异化的专业背景与数学基础,设定差异化的培养目标与课程,并选择与之相配套的教师队伍。根据差异化教学的需要,就是把有意愿、有能力的教师组织起来,引导学生自发地从事数学建模的学习及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以达到个性化、多元化数学建模的目的。

2.在数学建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使大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地提高,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学生分层。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十分了解,这样教师就可以把学生进行一定的分层。例如,将班里的学生以4人为一组,每组要包括学习能力好、中、差的学生,或者由学生个人进行自行分组。之所以采取将学生分组进行数学建模教学,主要是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对话交流、相互帮助与相互竞争的过程,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能更快、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这个分层是动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平时完成数学建模的任务情况进行实时调整。(2)任务分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整体和弱、优势群体的发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如基础类、提高类和创新类,由学生个人根据其自身的能力与水平,自主选择相应的数学建模任务。(3)学生反馈。每次数学建模课结束前,教师要求学生提交一份数学建模报告。提交数学建模报告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数学建模报告显示了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对知识点和方法的学习情况等。教师要求学生下课之前提交数学建模报告,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积极性,保证了数学建模报告的质量;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课余时间参与数学建模课的热情,没有完成数学建模报告的学生,可以利用自习课等课余时间到实验室继续进行数学建模的学习。(4)教师分层解答。教师根据辅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学生在数学建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对出现同样或相似知识点疑问的学生,单独召集学生进行讲解;对有不同疑问的学生,教师要分别给他们进行讲解。

四、数学建模模块化教学实践

数学建模需要依靠功能强大的Matlab与SAS等软件来实现,因此学习自己设计程序与熟练应用这些软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数学建模软件的教学,都是教学基本菜单和常用工具的使用,这种方法和使用环境相脱节,导致学生在具体实践中,面对大量的菜单和工具,不知如何下手、如何运用,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如果追求大而全,要求学生掌握数学建模软件所有的基本菜单和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怎样把这样一个功能强大的数学建模软件教给学生,并让学生灵活应用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数学建模方法的模块化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数学建模方法的模块化。数学建模方法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六大模块:综合评价、预测与预报、分类与判别、关联与因果分析、优化与控制、实验设计。其中,综合评价又可以分为三个小模块:方案选择、类别分析、排序。预测可分为三个小模块:灰色系统、ARIMA时间序列分析、回归预测;预报可分为三个小模块:按样本关联性分类、按距离分类、按动态聚类分类。分类与判别可分为两个小模块:模糊识别与贝叶斯判别。关联与因果分析可以分为三个小模块:两个变量的关联性、一个对多个变量的关联性、多个对多个变量的关联性。优化与控制则可以分为四个小模块: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目标规划、网络优化。实验设计在方法方面则可以分为三个小模块: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正交设计。数学建模方法众多,通过对数学建模方法的模块化进行分类,有助于学生面对具体实际问题时,做到脑中有法、心中不乱,快捷地建立出数学模型并解决实际问题。

2.典型案例教学。科学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形形色色、无以穷尽。如何让大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好数学建模,为他们今后在科研实践中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对教师的数学建模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假设某校基金得到了一笔数额为M=5000万元的基金,打算将其存入银行,校基金会计划在5年内每年用部分本息奖励优秀学生,要求每年的奖金额相同,且在5年末仍保留原基金数额,其中,收益比a=(本金+利息)/本金,银行存款税后年利息与各存款年限对应的最优收益比如表1与表2所示。

若??M分成5+1份,xi表示每年的份额,S表示每年用于奖励优秀学生的奖金额,ai表示第i年的最优收益比,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如下:

max S,

s.t.a■x■=S,i=1,2,…,5■x■=Ma■x■=M

运用LINGO编程如下:

?MAX=S;

?1.018*x1=S;

?1.0432*x2=S;

?1.07776*x3=S;

?1.07776*1.018*x4=S;

?1.144*x5=S;

?1.144*x6=M;

?M=5000;

?x1+x2+x3+x4+x5+x6=M.

程序运行结果如下:

该例子充分体现了数学建模的三大步骤:第一步,把实际问题通过一定的方法处理成数学问题;第二步,学习数学软件,用计算机语言来解释数学问题;第三步,结果分析,把整个数学建模的过程用实验报告的形式阐述出来,即写作过程。通过这个典型案例(基金的使用)的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与认识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为其后续数学建模的学习打下了夯实的基础。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个具体数学建模的案例,结合实际问题由现象的直观描述到数学的抽象提炼,教师除了要讲解数学概念和求解方法这些基本知识之外,还需要组织学生就该案例中使用的数学思想展开讨论。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有扎实的科研能力以及丰富的科研实践,真正做到结合案例讲基础,依托基础讲应用,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数学建模的强大功能与魅力,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变满堂灌为主动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