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范文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精选(九篇)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第1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范文

为尽快完成今年上级下达的非常规型工作重点任务和上级领导部署的临时性工作任务,特制定此分工。近期非常规性业务较多,但重点是“2011年中小河流防汛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试点工作”、“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三项内容,该分工主要也是围绕以上内容展开。

二、主要任务

1、海南省2011年中小河流防汛精细化预报服务试点工作灾害区划评估。

(1)开展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2)建立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3)流域洪涝灾害风险评估试验

2、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

完善台风、暴雨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价与区划,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分区工作,进行综合防御区划,并编著相关章节,编写防御非工程性和工程性防御措施,绘制海南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区划、分区图,汇总气候、防雷相关风险性与区划材料。

3、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

(1)一种设施农业或特色农业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2)一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

(3)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

三、任务分工

(一)总体设计组

负责人:***、***

负责任务的实施,方案的总体设计,负责部门间协调沟通,负责总体的技术指导。

人员:***,负责技术指导、项目管理,对外协调沟通。***,负责实施方案的设计,技术流程制定指导。

(二)中小河流组

负责人:***

负责海南省中小河流试点工作中灾害部分相关工作任务实施。

人员:***、***、***(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

(三)乡村气象服务组

负责人:***

负责乡村气息气象服务建设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

人员:***、***、在研生(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

(四)防御规划编写组

负责人:***

负责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

人员:***、***、在研生(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研究生)。

四、进度安排

1、中小河流

2011年2月15日前,完成实施方案,上报预减处。

2011年3月31日前,选取试点流域,收集相关资料;初步开展流域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2011年5月31日前,基本完成流域灾害评估区划和流域灾害评估模型建立工作。

2011年6月1日~8月31日,流域灾害评估业务试验。

2011年9月1日~12月31日,总结试验成果,改进、完善相关方法模型以及业务流程。

2、乡村气象服务

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

2011年9月30日前,设施农业或特色农业风险区划。

2011年11月30日前,主要农业气象风险区划。

3、防御规划编写

2011年4月30日前,完成实施方案。

2011年7月31日前,完成综合灾害防御区划。

2011年9月30日前,完成灾害防御分区。

2011年11月30日前,完成全稿。

 

 

 

 

 

 

 

附件:所领导对近期生态遥感工作指示批示

1、 加紧三亚卫星站接收前期准备工作;

制定值班制度和业务流程。派技术人员去广州、北京进行第二次培训。邀请卫星中心、地面站专家来琼授课。

2、按照省局《2011年中小河流防汛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按进度开展中小河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3、《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写:综合评价。。。

4、《台风灾害风险区划》:结果验证。。。

5、中国局气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海南橡胶风害实时评估系统建设与应用 》;

6、台风灾害评估:应急值班、业务系统运行、评估报告;

7、两行业专项:卫星中心《热带气旋的遥感监测分析技术研究》、热带所《南海热带云团活动及其强风的监测和预报技术》;

第2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范文

关键词:阿坝州;农业气象灾害;适应能力

农业气象灾害指的是造成农业生产显著减产的各种不利气象条件。四川阿坝州有着比较复杂的地形地貌,发生干旱、洪涝及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的频率较高,严重危害到了作物的栽培及收获。而为达到农业增收的目的,阿坝州相关气象局就需要深入分析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并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及实际条件,加强气象灾害适应能力的构建,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充分保障。

一、阿坝州常见农业气象灾害

1.干旱:阿坝州高山峡谷地带的气候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海拔不超过2500m的河谷地带由于年蒸发量比较高,因而属于半干旱及干旱地带;在盆地地区,发生干旱的频率也比较高。当出现干旱这一气象灾害时,会对作物的发芽率、出苗率及正常发育等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引发减产。

2.洪涝:在2016年7月份期间,阿坝州大部分县,包括小金县在内,出现持续将水的情况,且雨量大,导致岷江及大渡河等流域的河水上涨,导致泥石流、洪涝等灾害,不但引起水土流失,而且对庄稼造成了毁坏,使得农业生产出现生态失衡。

3.低温冻害:阿坝州属于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仅为1.1至3.3℃,在每年9月的下旬,土地就会开始冻结,冻土最深达到70cm以上。当温度下降至一定范围时,植物的生长就会停止,发生冻害,严重时还会使得植株死亡,导致作物品质及产量的严重下降。

此外,阿坝州地区的农业气象灾害还包括大雪、大风及冰雹等,气象局同样需予以高度重视。

二、农业气象灾害适应能力相关概念

农业气象灾害适应能力指的是为有效应对各种气象灾害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科学调整农业系统,从而将危害缓解的一项能力。当农业系统的适应性足够强时,便可通过自我重新组织,确保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力等功能不出现明显的变化。其中,农业气象灾害适应主要包括自发适应、有计划的适应、渐进的适应、转换适应、反应性适应等类型。只有具备强适应能力,农业系统才能对不断变化的气象灾害做出准确的预见及处理措施,从而为农户整体福利水平提供充分保障。

三、建阿坝州农业气象灾害适应能力的有效策略

1.在农业发展政策中纳入气象灾害使用能力的构建

适应能力是社会及个人对潜在可能做出的响应,具有多维性,涉及到是否存在有利环境及适合的工具,确保其能成功且长期适应,如果缺乏适应能力,那么也就无法获得发展。除了与特定环境存在关联以外,适应能力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由政府部门制定的农业政策,不但主观能动性强,而且对气象灾害防治工作中人才的培养、资金的投入以及技术的推广、研发等工作,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需在农业发展政策中纳入气象灾害使用能力的构建,以充分满足农业气象灾害防治及持续发展的需求。

2.加大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管理力度

为使农业主动适应各项气象灾害,关键就需要加大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管理力度。通过有机结合政府部门制定的灾害风险管理办法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不但可对灾害风险管理进行协调与整合,而且还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支持。当前,促进抗灾能力增强,将灾害造成的风险减轻,已逐渐成为新发展范式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新发展范式中,核心价值观便会人类福祉及公平,各项规划的核心为人类及自然资产。通过积极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工作(包括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及处理等内容),可实现抗灾能力的增强,最大限度降低未来灾害带来的风险。

3.加强农户积极参与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制的建立

首先,应要求阿坝州农村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农户仔细评估气象灾害的风险。为确定减灾防灾的具体措施,减少气象灾害的风险,基础任务便是对农户面对灾害时的脆弱性予以理解,并对其面临的风险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而为做到这一点,除了需具备扎实的自然致灾因素方面的知识以外,还需对当地经济情况展开深入分析与了解。其次,让当地的农户参与到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工作中来,引导他们设计相关管理计划,此种实践方法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其三,阿坝州当地政府部门应获取充分资源,来为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提供有力支持。经实践得知,通过号召农户积极参与到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工作中来,是一种可持续的,且成本效益显著的减轻风险的方法。

4.加大制度的改革力度

在自然灾害防范领域应用问责机制,为促进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实行问责机制,可有效指导公众及政府部门对灾害风险防范政策进行充分了解,同时还可促进治理及服务效用的改善。分析农业气象灾害适应行为可知,其具有外部影响,对于负的影响,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对于正的影响,就需要给予适当补偿。例如,人们通过修建三峡水库来对长江流域出现的洪涝灾害进行应对,即为典型的一个外部性例子,修建好三峡水库以后,水电公司是最大的受益方,但水库下游河道受到河水的冲刷,会使得沿岸地带更容易受到入海口海水的倒灌以及干旱的侵袭,下游的农业、居民以及库区等,就要为此承担额外成本支出。如多制定相应的问责制度,那么就应当由水电公司来承担这些额外的社会成本。

四、结语

综上所述,阿坝州地区的气象灾害频发,且灾害种类较多,会引起较为严重的风险及损失。在此种形势下,气象局就应当加大监测、评估农业气象灾害的力度,根据当地的具体地形及实际经济情况构建出气象灾害适应能力,在为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的基础上,充分促进阿坝州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鲍文.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及其范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3(05):198-201.

[2]杨承乾.阿坝州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J].农业气象,2016,33(17):83-84.

第3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范文

一、阿坝州常见农业气象灾害

1.干旱:阿坝州高山峡谷地带的气候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海拔不超过2500m的河谷地带由于年蒸发量比较高,因而属于半干旱及干旱地带;在盆地地区,发生干旱的频率也比较高。当出现干旱这一气象灾害时,会对作物的发芽率、出苗率及正常发育等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引发减产。

2.洪涝:在2016年7月份期间,阿坝州大部分县,包括小金县在内,出现持续将水的情况,且雨量大,导致岷江及大渡河等流域的河水上涨,导致泥石流、洪涝等灾害,不但引起水土流失,而且对庄稼造成了毁坏,使得农业生产出现生态失衡。

3.低温冻害:阿坝州属于高原寒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仅为1.1至3.3℃,在每年9月的下旬,土地就会开始冻结,冻土最深达到70cm以上。当温度下降至一定范围时,植物的生长就会停止,发生冻害,严重时还会使得植株死亡,导致作物品质及产量的严重下降。

此外,阿坝州地区的农业气象灾害还包括大雪、大风及冰雹等,气象局同样需予以高度重视。

二、农业气象灾害适应能力相关概念

农业气象灾害适应能力指的是为有效应对各种气象灾害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科学调整农业系统,从而将危害缓解的一项能力。当农业系统的适应性足够强时,便可通过自我重新组织,确保生态环境及农业生产力等功能不出现明显的变化。其中,农业气象灾害适应主要包括自发适应、有计划的适应、渐进的适应、转换适应、反应性适应等类型。只有具备强适应能力,农业系统才能对不断变化的气象灾害做出准确的预见及处理措施,从而为农户整体福利水平提供充分保障。

三、??建阿坝州农业气象灾害适应能力的有效策略

1.在农业发展政策中纳入气象灾害使用能力的构建

适应能力是社会及个人对潜在可能做出的响应,具有多维性,涉及到是否存在有利环境及适合的工具,确保其能成功且长期适应,如果缺乏适应能力,那么也就无法获得发展。除了与特定环境存在关联以外,适应能力好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由政府部门制定的农业政策,不但主观能动性强,而且对气象灾害防治工作中人才的培养、资金的投入以及技术的推广、研发等工作,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因此,需在农业发展政策中纳入气象灾害使用能力的构建,以充分满足农业气象灾害防治及持续发展的需求。

2.加大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管理力度

为使农业主动适应各项气象灾害,关键就需要加大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管理力度。通过有机结合政府部门制定的灾害风险管理办法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不但可对灾害风险管理进行协调与整合,而且还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支持。当前,促进抗灾能力增强,将灾害造成的风险减轻,已逐渐成为新发展范式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新发展范式中,核心价值观便会人类福祉及公平,各项规划的核心为人类及自然资产。通过积极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工作(包括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及处理等内容),可实现抗灾能力的增强,最大限度降低未来灾害带来的风险。

3.加强农户积极参与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制的建立

首先,应要求阿坝州农村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农户仔细评估气象灾害的风险。为确定减灾防灾的具体措施,减少气象灾害的风险,基础任务便是对农户面对灾害时的脆弱性予以理解,并对其面临的风险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而为做到这一点,除了需具备扎实的自然致灾因素方面的知识以外,还需对当地经济情况展开深入分析与了解。其次,让当地的农户参与到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工作中来,引导他们设计相关管理计划,此种实践方法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其三,阿坝州当地政府部门应获取充分资源,来为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提供有力支持。经实践得知,通过号召农户积极参与到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管理工作中来,是一种可持续的,且成本效益显著的减轻风险的方法。

4.加大制度的改革力度

在自然灾害防范领域应用问责机制,为促进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实行问责机制,可有效指导公众及政府部门对灾害风险防范政策进行充分了解,同时还可促进治理及服务效用的改善。分析农业气象灾害适应行为可知,其具有外部影响,对于负的影响,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对于正的影响,就需要给予适当补偿。例如,人们通过修建三峡水库来对长江流域出现的洪涝灾害进行应对,即为典型的一个外部性例子,修建好三峡水库以后,水电公司是最大的受益方,但水库下游河道受到河水的冲刷,会使得沿岸地带更容易受到入海口海水的倒灌以及干旱的侵袭,下游的农业、居民以及库区等,就要为此承担额外成本支出。如多制定相应的问责制度,那么就应当由水电公司来承担这些额外的社会成本。

第4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范文

【关键词】种植业保险 风险区划 保险区划

由于我国地理环境以及人文风俗的千差万别,因此各地区各种类的农业保险政策就要有所区别。作为政策性保险的一部分,种植业保险在最大程度的保护种植户的利益的同时,又要兼顾平衡,对于不同的投保标的制定相应的政策。近几年来我国对于种植业保险区域性划分开始重视起来,各省份也纷纷响应。种植业保险区域性划分势在必行。

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分析种植业保险的区域性划分,并提出一些相应对策。由于各种因素对农业保险费率的影响错综复杂,本文主要以风险因素为主要划分依据进行研究,这更便于分析问题。我们选取了洪涝、干旱为主要灾害并辅以数据分析,说明种植业保险区域化的推广价值。

一、安徽省概况

安徽省位于我国长江中下地区,是中国种植业大省,有着很悠久的种植历史。长江与淮河横穿过境,并将全省划为淮北、江淮之间和江南三个地区。省内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不同,使得种植业的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淮北地区主要盛产小麦、大豆和棉花等作物。皖中平原则是以其地理特点而被誉为“鱼米之乡”。中部地区农产品也极其丰富,其中以稻谷、小麦、棉花为主。

从气候角度来看,全省常年气温比较温和,阳光雨水也极其的丰富,这种气候使得各种农作物有了一个利于生长的有利环境。但由于处于中纬度地带,天气变化十分多样,且地形地势变化明显,经常受到来自四周冷暖气流的影响,因而常有暴雨、大风以及少雨等灾害性天气出现,经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灾害。例如,六、七月份时,省内正值梅雨季节,也是洪涝灾害高发时节。这些无法预测的灾害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二、风险等级区划

(一)洪涝

洪涝灾害的形成是很多自然因素相互作用而长生的结果,这其中就包括气象、地势条件等自然致灾因素,也包括受灾区的经济水平、抗灾能力等社会经济因子。由于各地各种因素作用大小不同,各地的风险等级也就不同,损失大小也就有所区别。在实务中计算洪涝灾害损失等级时,往往是根据不同因子致损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的权重,从而实现风险的分级。确定不同因子所占的风险比重的大小,对于保险实务中区域划分是有很好的实际指导作用,可以很直观地对风险大小做出初步判定,有利于保险区域划分顺利进行。根据权重并结合实际中的实际情况我们就可以对各区域风险进行划分,画出风险分布图。

为此,我们查找了安徽省历年的洪涝灾害损失情况的资料,由风险分布图总结了以下结论:洪涝灾害重灾区重要分布于淮北平原以及极少部分皖中地带,而江南区域大都是轻灾区和软轻灾区。其实,在看待这个结论时,要联系这些地区的实际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分析。我们都知道,南方虽然年平均降水量较北方高一些,但由于其种植业主要以水稻和茶叶等这些需水量大的作物为主,因此,南方地区的灾害等级比较低一些,这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在分析洪涝灾害等级时,不能仅从降水量单一因素分析,要结合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大小,求一个加权平均数。根据洪灾区域分布这一特征,我们就可以把安徽省划分为几个区域,从而,对种植业保险政策做出更加合理的区划。

(二)干旱

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们需求现象,一般是长期的现象。我们参考了《气象干旱等级》中干旱的分级标准,它将干旱划分为无旱、轻旱、中旱、重旱以及特旱五个等级,且据此划分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其主要是根据降水量和降水量距平百分率、标准化降水指数、相对湿润度指数、土壤湿度干旱指数和帕默尔干旱指数五个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得出的。但就本次调查来看,由于这种方法计算量过于复杂,我们在进行干旱等级分析时,可以采取对一段时期内降水量低于某个值时的天数进行加总求平均,把干旱总天数作为划分因素,进而根据不同的干旱总天数,形成几条干旱风险等水平线,在同一干旱等水平线上的区域的风险等级相同。据此就可以对不同地区的干旱情况进行区域性划分。根据资料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干旱程度是呈现由北到南逐步递减的态势,南北差异十分明显。

这种情况在近几年尤为突出,通常重灾区主要分布于皖北地区,而皖南主要为轻灾区,从安徽省历年的重大旱灾的重灾区分布情况我们能更好的看出这种差异情况。以2008年安徽省特大干旱为例,主要干旱区分布在淮北、阜阳、蚌埠以及亳州四市。其中皖北农业大市阜阳市累计降雨量9mm,各种农作物损失严重,小麦的受旱程度之深、面积之广,历年罕见,农民的经济利益因此遭受重大损失。而与此相对的南方地区受灾面积就相对较少,损失也相对较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安徽省的南北地理环境是存在明显的差异的,以长江作为分界线的南北种植业由于环境的不同有很明显的区域分划。各地区风险程度的不同对于种植业区域性划分的推广提出了迫切要求。因此保险公司就可根据这样的情况制定自己的区域型保险政策,从而更好地保障种植户的切身利益。

三、种植业保险区域性划分的对策

(一)推行种植业保险费率区域化

在各类保险中,费率的大小都是以风险的大小以及保险标的种类确定的,不同的风险程度就对应于不同的保险费率。因此在种植业保险区划中,我们可以制定不同的费率标准,从而实现保险的区域性划分。第一,根据风险分布不同进行区域划分。根据上面对安徽省洪涝与干旱灾害的分析,可以把灾情等级的分布划分为几个大的区域,各区域中风险等级相似,据此制定费率。如以洪涝灾害为例,就可以把全省划分为三个区域:皖北、皖中和皖南。皖北地区由于其风险等级较高,就可以制定高费率,而皖南就相对较低的费率。第二,根据农作物分布不同进行区域划分。安徽省种植业种类也是存在区域性差异的,皖北地区以大豆、小麦等作物为主,皖南则以稻谷、茶叶为主,这就为区域划分提供了先天条件。不同作物对风险灾害的反应不同,以水稻和小麦为例,这两种作物在相同的干旱等级下损失大小就存在差异,水稻的损失就明显高于小麦。因此在制定费率时考虑到种植物种类的差异,对于不同风险下不同的作物制定不同的费率是必要的。当然,由于农业保险本身扶持农业发展的性质,这里的“高费率”就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概念。其根本作用还是在损失补偿中实现一个均衡,从而实现对重灾多补,轻灾相对少补的目的。

(二)推行种植业保险政策区域化

种植业保险作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农业的长足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制定种植业保险政策时,就要做到更好地利于种植业发展。这就要求制定一些补贴政策时,对于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第一,对于风险发生较为频繁或者风险等级较高的地区的政策性补贴就要高一些,而风险相对小的地区政策性补贴也相对少一点。第二,种植业保险的政策性补贴来源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个方面,因此在进行政策性补贴时,可根据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进行划分。财政收入高的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时占有相对高的比重。反之,则主要由中央政府进行拨款补贴。

(三)推行种植业保险险种区域化

在种植业保险实务中,一般根据风险种类的不同,推出了不同的保险险种,例如自然灾害损失险,病虫害损失险等。以自然灾害损失险为例,由于各地区风险的种类差异以及各类自然灾害发生的几率大小不同,各地区对保险险种的需求也就不同。如果保险公司是全省范围内推行这种保险,可能就有部分地区对它并没有需求,这就会导致种植业保险的防损效率低。针对于一种风险的保险险种也就随之产了需求区域性划分,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在推行保险险种时实行区域化。从而更好地保障种植户的切实利益,同时减少保险公司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郭迎春,闫宜玲,王卫,等.农业自然风险评估及区域农业保险费率的确定方法[J] .应用气象学报,1998(02).

[2]张友祥,金少怀.区域划分经营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必然选择[J].经济纵横,2008(09).

[3]郭永芳,查良松.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及成灾面积变化趋势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2010(01).

第5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范文

一、充分认识编制《防御规划》的重大意义

我县属于气象灾害多发区。近年来,由于台风、暴雨、雷电、大风、冰雹、干旱、高温、冻害等气象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编制《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是事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系统性工作。编制科学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逐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应急机制,可以更加有效地应对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趋利避害,促进可持续发展。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认真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工作

气象灾害普查是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前提。只有摸清本地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影响程度,才能制定科学的防御规划,提供有效的气象灾害防御服务。气象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涉及各行各业,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必须加强协调,精心组织。气象灾害的普查由县气象局牵头,县发改、财政、民政、农业、林业、水利、建设、国土、交通、统计、电力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各乡镇政府要给予大力支持。

1、普查时间:普查工作从年9月21日开始,至9月30日完成,相关普查资料应于9月30日前报送县气象局。

2、普查种类:台风、暴雨、冰雹、大风、洪涝、雷电、低温冻害、干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病虫害等气象灾害(含衍生灾害)。

3、普查方式:普查以乡镇为调查大单元,以行政村作为调查小单元。各乡镇要根据本乡镇所辖行政村及所辖企业历史记载发生的气象灾害,按照气象灾害的种类、出现时间、灾害损失等,认真填写上报《气象灾害报灾登记表》。县民政、农业、林业、水利、规划建设、国土资源、交通、电力等部门根据气象灾害对本行业造成的影响、掌握的灾害记录、灾害的设防条件等向县气象局提供有关资料。气象局在查阅有关气象灾害记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深入实地进行调查,以确保普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切实做好气象灾害影响分析和风险性评估

在做好气象灾害普查的基础上,县气象局要认真总结各类气象灾害的影响区域、影响行业、损失情况、发生原因等情况,做好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具体分析各类气象灾害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基础设施、人民生命财产等的不同影响。

四、普查工作职责及分工

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普查工作的组织、指导,灾害收集、资料汇总整理、录入建档、规划编制等;认真编写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以防御规划为依据,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的服务工作。

统计局:负责提供各乡镇人口及经济数据。

民政局:负责提供本局收集掌握的分类气象灾种的灾害资料。

农业局:负责提供历年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灾情数据(主要是农业病虫害灾情数据);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地理位置分布;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的属性数据(包括致使主要农作物、经济作物受灾的气象条件);对台风、旱涝、低温冷害、大风、冰雹、连阴雨等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林业局:负责提供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历年发生的灾情数据及森林火灾的防御措施;油茶种植的主要致灾气象条件以及主要防御措施。

规划建设局:负责提供城乡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市政规划、城市管理、市政设施建设对气象条件(抗风、防雷)的设防标准及防御措施,提供城区气象灾害等资料。

水利局:负责提供水利工程建设、水利设施对气象条件的设防标准及暴雨洪涝、山洪、干旱防御措施,县现有洪涝易发区、山洪易发区图;历年气象灾害记录等资料。

国土资源局:负责提供地质灾害的现状以及时空分布特征、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程度分区图以及划分依据、地质灾害防御措施;提供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受灾点居民环境和滑坡的土方量等灾情资料。

交通局:负责提供道路交通对气象条件(道路结冰、雾霾、暴雨)的设防标准及防御措施;历年气象灾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的灾情资料。

第6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范文

    国外关于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可以概括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在定性研究方面,Eddy等(1986)认为致灾因子是成灾的外部条件(威胁),在这种威胁下,是否最终成灾,还要取决于承灾体能不能适应环境变化。有部分学者研究农业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其中,Kueh(1986)、Downing(1992)、R.Andres Ferreyra、Guillermo P.Podesta(1994)、Roger W.Buckland(1997)利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粮食生产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气候变化是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有部分学者对主要的自然灾害—旱灾进行研究,Riebsaoe等(1991)认为干旱通常是由于人类利用水资源不当的结果,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将旱灾成灾纳入承灾体论的讨论内容;而Park等(1995)通过对干旱地区的研究,指出干旱地区相对湿度正在下降,并以此会导致干旱灾害的范围扩大且相对强度增加,发生频率也明显增加。Kaiser(1993)通过对病虫害进行研究,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变暖导致使农作物以及牧草与森林病虫害的分布有所改变,一方面是会导致病虫害分布区域的扩大,另一方面是使空间分布规律改变。

    在定量研究方面,Cynthia等(2002)通过研制动态作物模型来模拟作物在众多影响因子作用下的生长情况,并计算美国由于各种因子造成的作物损失,认为在未来的三十年里,各种致灾因子可能导致的额外损失每年可达30亿美元。美国学者Richard Snyder,J.Paulo de Melo-Abreu,Scott Matulich(2005)在《Frost protection:fundamentals,practice,and economics》一书中给出了计算灾害发生可能性的方法,并提出对灾害造成的产量减损进行定量计算。Aggarwal等(2006)通过对致灾因子和农业生产损失分析研制损失评估的动态模型,并评估了热带生态环境下水稻和小麦对关键投入的敏感性。Muralidharan、Pasalu(2006)对水稻生态系统中茎蛀虫危害的损失进行了评估。同时,有部分学者在研究如何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Hideki Toyab、Mark skidmorec(2005)使用灾害影响数据去研究分析,认为经济受自然灾害的损失程度随着经济发展是逐渐减弱,有着较高收入、较高受教育水平和比较完善的金融系统的国家会受到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也是比较少的。

    二、国内关于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影响的研究

    1.关于农业自然灾害的概念及特点

    农业自然灾害就是指对农作物生长起破坏作用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的自然灾害。在我国五千年的农耕文化史中,农业生产遭受了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侵袭,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自然灾害的类型。危害我国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风雹灾、低温冷冻、农业病虫害等五种灾害。由于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环境,造就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特点:一是灾种的广泛性和集中性;二是灾情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三是灾害具有群发性和伴发性;四是灾害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区域差异有很强的相关性;五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交织;六是灾害加重与防灾能力减弱形成反差(王国敏,郑晔,2007)。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农业自然灾害仍然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二是自然灾害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大;三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四是自然灾害是农村贫困的重要根源(王国敏,郑晔,2007)。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人口剧增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使得农业自然灾害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大灾次数增加,小灾次数减少;面积和强度加大;发生周期缩短(何静,1997)。

    2.关于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具体影响

    由于客观条件,我国对灾害影响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灾害评估才开始兴起。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我国学者的不断努力下,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农业自然灾害领域更是走在国际前列。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多的是体现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上。只有稳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才能够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基于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部分学者将所有农业自然灾害作为一种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在全国或省级层面上进行了研究;部分学者以众多农业自然灾害中一种或几种灾害作为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在全国、省级或地区层面上进行了研究。研究的主要成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自然灾害灾害发生范围广、频率高,对粮食生产影响巨大

    马九杰等(2005)通过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认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安全的影响显着。目前,我国的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落后,制约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黄正军(2009)通过对历史统计资料分析,认为对我国粮食生产影响较大的农业自然灾害有:洪涝、干旱、霜冷冻、风雹及病、虫害等灾害,而由这些灾害造成粮食减产严重,经计算发现减产幅度平均为5%,减产量为250亿千克,远远超过了近几年中国每年进口粮食150亿千克的水平;从长期趋势来看,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李茂松等(2005)利用我国近50年的粮食生产统计资料,分析了各个年代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与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之间的关系,认为自然灾害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极大,并指出要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不仅需要增加外部资源投入,而且在粮食生产过程中要积极的进行防灾减灾。张平等(2010)通过分析黑龙江省主要农业自然灾害和粮食产量数据,认为受灾面积对粮食产量有显着的影响,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受灾面积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粮食减产显着年份均出现在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百分比大的年份,即农业自然灾害的成灾面积比例越大,则相应的减产量比例也就越大;相反农田受灾面积小且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百分比小的年份,粮食产量明显增加。粮食产量的波动与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波动在时间上基本一致,方向上相反。

    (2)农业自然灾害中以农业气象灾害为主,且影响作用最大

    卢丽萍等(2009)对近30年来的气象灾害的数据分别按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粮食安全的影响,认为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由于农业气象灾害可造成粮食减产,从而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安全;气候对农业的间接影响还表现在病、虫、草害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上。一方面气候变暖使各种病虫害出现的范围扩大;另一方面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这些改变不得不使农业生产者增加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量,从而间接影响到粮食质量安全。唐蓉(2007)认为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对解决我国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是一大挑战。农业气象灾害的发展虽由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决定,但通过成灾机理研究,可以认识灾害发生和发展规律,对其进行监测预警,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从而减少农业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廉丽姝(2005)通过分析山东省气象资源和粮食生产情况,认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山东省气候有变暖和变干的趋势,各季节中,变暖趋势最明显的是冬季,变干表现最突出的是夏季;气温和降水是造成山东省粮食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在“暖干”气候背景下,气温与气候产量为负相关,降水量与气候产量呈较显着的正相关;农业自然灾害是造成粮食单产产生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1)干旱和洪涝是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

    王春乙等(2007)利用中国主要农作物产量、受灾面积和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分析全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分布地区、季节特点及变化特征,认为干旱、洪涝和冷冻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其中干旱是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区域最广、发生最频繁的气象灾害,成为影响中国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供给主要因素;各种灾害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张星等(2009)通过分析福建省气象灾害和粮食生产情况,认为福建省农业气象灾害的产量灾损风险随概率的增大而减少,且对各类气象灾害发生灾损的概率风险估计发现洪涝灾害风险大于旱灾,风雹灾害的风险大于低温冻害。干旱风险高值区出现在灾损率5%~45%,洪涝灾害出现在5%~70%,风雹灾害在5%~30%,低温冻害的风险主要集中在灾损率5%~20%。杨尚英等(2007)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各省(市、区)1995~1999年旱灾、水灾、风雹、霜冻面积与自然灾害总面积的关联度,认为可根据干旱和洪涝对各地区危害程度影响大小的不同,将全国划分为混合区和单一区两大类型;干旱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最大的,其次是洪涝和风雹。张爱民等(2007)通过对安徽省旱涝灾害发生规律,水稻(一季稻)、小麦典型旱涝年灾损率与发育期间气象条件、旱涝程度的研究分析,认为春季涝渍灾害是影响安徽省冬小麦产量的主要灾害,其对冬小麦产量的危害程度远大于干旱,尤以4~5月发生的涝渍影响最严重,极重涝渍灾害的减产损失可达4成以上。并建立了分区水稻、小麦旱涝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和指标。孔圆圆等(2007)通过研究发现重庆经常受着各种灾害的侵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灾害的影响。但就灾害的危害程度而言,农业是受水旱灾害影响最大的产业。水旱灾害对农业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粮食生产上,每年都会因水旱灾害造成不同程度上的粮食减产和绝收。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对粮食生产主要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引起环境的持续恶化。如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使得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下降等,从而破坏农业基本生产条件,间接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制约了粮食安全生产。陈怀亮等(2006)对河南省小麦生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区划研究,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探讨了一条新的定量分析及区划技术体系。并指出,干热风与青枯雨是影响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灾害,其次是晚霜冻危害,第三是麦播时旱涝灾害,但总体上河南省小麦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并不算太高,只要采取一定的防御措施,不会在根本上影响小麦的高产稳产。王建英等(2010)通过分析濮阳历年粮食产量与气象灾害受灾面积数据,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干旱和雨涝灾害是造成当地粮食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随着粮食产量水平的提升,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加大趋势。

第7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范文

【关键词】气象灾害 风险管理 风险转移

一、概述

气象灾害是对人类社会经济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据估计,世界上每年大约有70%的企业受到天气风险的影响。在美国,每年有25%的GDP会受到天气变动的影响,其中直接影响占10%,每年因为天气风险原因使企业遭受的损失达到22000亿美元。据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统计,从1980到2011年全球范围内记录到的重大自然灾害中,86.1%的自然灾害、59%的死亡、83.5%的经济损失和91%的保险损失均是由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引起的。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转移研究,探索实践气象灾害风险转移理论方法也是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重要任务。由于传统气象灾害损失保险产品种类少、覆盖地区有限且产品的风险规避效率低,且困扰传统保险业(尤其是农业)的信息不对称和高成本问题并没有消除,同时政府过高的财政补贴也可能歪曲农户和保险公司的激励,而增加财政负担。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将是对气象灾害防御以及传统保险的补充和替代。

二、气象灾害风险概念及其转移模式

风险是指“真实世界损失可能性的一种状态”。它是一种可能性的状态,而不是真实发生的一种状况,即未来事件发生以及造成后果的不确定性。目前从客观上讲,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离社会各行各业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后果也有不确定性,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因此,某一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对人员或财产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就可以称为气象灾害风险,它主要指暴雨、台风、洪涝、冰雹、冰冻、暴雪、大风、高温、干旱等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发生造成财产损失和生命安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风险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二是风险何时发生的不确定性;三是风险损失程度大小的不确定性。由于人类防灾能力和实施防灾措施的不同,这种可能性的状态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或部分发生。

为解决气象灾害风险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目前可以利用三大类战略和对策来管理风险:即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其中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是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中最有效的管理途径,它是指当风险发生时通过一定的手段、措施将风险转移出去,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风险转移主要有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两种方式,保险转移应用比较成熟的是气象指数保险,它是转移自然灾害风险损失的重要金融手段;非保险转移包括天气衍生品和气象巨灾风险证券,主要以衍生品转移为主,且均以气象指数的建立为基础。

气象指数保险也称天气指数保险,是根据实际的气象指数决定是否赔付及赔付多少,是一种金融工程与气象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品。衍生品转移是利用金融衍生品转移风险的功能,将自己的风险转移给有能力承担风险或愿意承担风险的第三方,以达到对冲风险的目的。在形式上天气衍生品有天气期货、天气期权、天气互换等金融形式。气象巨灾风险证券是指对小概率大损失气象灾害事件的风险管理证券化,能够有效地化解保险业承保巨灾等业务的风险

与传统的风险转移产品相比,气象灾害风险转移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①规避市场失灵,抑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②经营管理成本低、理赔周期短、不需要进行损失核定,因此理赔时效快;③可获得性和可转让性,有助于风险进一步分散;④将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增加再保险市场的竞争,易于在资本市场上以证券化方式来转移巨灾风险;⑤气象指数保险的费率厘定和风险区划以客观数据和科学方法为基础,更加科学;⑥提高风险转移效率,降低风险金;⑦气象巨灾风险证券使灾害损失承受能力是传统再保险市场的数十倍到上百倍。

三、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现状

气象指数保险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蓬勃发展。美国和日本是天气指数保险发展比较迅速的国家,已经有一定数量成熟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1997年起源于美国,是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也最成熟的一种气象指数保险。在发达国家、世界银行和粮农组织的推动下,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保险领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印度、墨西哥、马拉维、埃塞俄比亚和坦桑尼亚开办的干旱指数保险,孟加拉与越南开办的洪水指数保险,加勒比群岛开办的飓风指数保险以及蒙古开办的大型牲畜巨灾指数保险等。其中印度气象指数保险的发展历史最长、品种最多、市场规模最大,印度与我国国情相似,其指数保险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天气衍生品市场诞生之后,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取得了蓬勃发展,欧美合同占到了整个交易合同大多数,但在2005年后亚洲的交易合同占比明显增加,表明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探索发展天气衍生品市场。当前天气衍生品市场主要包括能源业、农业、建筑、餐饮、保险、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市场主体。据天气风险管理协会(WRMA)的估计,全球对天气衍生品的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势头,将逐步发展壮大并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金融市场之一。

(二)国内发展现状

鉴于传统农业气象保险在实践中存在的难题以及气象指数保险在农业运用中的突出优势,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在理论上对气象指数保险的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8年4月,国元农业保险公司与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AD)、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和中国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共同研究开发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娄伟平等结合区域产量风险和气象指数保险,设计了针对柑橘的气象灾害保险理赔指数和水稻的暴雨指数;刘映宁等在对陕西苹果花期和最低气温资料的分析基础上,设计了苹果花期冻害的风险指数;肖秀珠等基于中国人寿烟草种植天气指数保险条款中的冻灾和水灾指数计算模型及指数赔付标准分析了2012年各乡镇的冻灾和水灾指数。杨太明等利用安徽省宿州市历史逐日气象数据确定了干旱、倒春寒等五个小麦关键生育期天气指数,并确定保险赔付的触发值及赔付标准。

在气象指数保险的实践上,我国已有多个省份启动了对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探索,如福建省对台风气象指数保险项目的探索,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对水稻保险气象理赔指数研究及应用平台建设的探索,内蒙古对气象指数保险项目的研讨,广西省对橡胶甘蔗风力指数保险项目的研讨,以及陕西省对苹果气象指数保险项目的研讨等,这些地区开展的指数保险产品采用与政策性农业保险捆绑销售的方式,在具体实施时由中央和地方政府负责补贴大部分的保费,虽然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指数保险产品,但是有关研究和探索为商业化的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我国区域天气气候差异大,气象灾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给各行各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大约占到70%以上,我国每年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占GDP的1%~3%,加之传统风险转移的种种缺陷,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成熟的气象灾害保险产品及相应的气象灾害风险交易市场,所以我国迫切需要开发专门针对天气的保险产品来满足企业和居民转嫁风险的需求。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可靠的气象观测网络系统,积累了30年以上的观测气象记录,有大量需要的客户群并与客户建立了一定的联系渠道,保险业者和风险承担者愿意承受风险,并愿意采用市场工具对风险做出反应,因此我国已经完全具备开展气象指数保险的条件,气象指数保险在我国应是商机无限。

目前我国的衍生品市场还不成熟,存在品种少、交易制度交易程序不规范、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法律法规及监管体制不完善等问题。但结合实际情况,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发天气衍生品的基本条件:一是金融市场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目前具有市场主体多样化、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的结构齐全功能完备的多层次金融体系;二是政策法律条件,从目前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看,我国推出天气衍生品没有任何政策和制度限制,且近年来我国出台的很多法律法规都为我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法律法规环境;三是技术条件,国气象数据及通信网络、期货交易平台、气象探测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基本满足需要。

五、存在的问题及若干建议

(一)存在问题

虽然目前针对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发展上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民众灾害保险意识差,对气象指数保险等认识不足。二是对于多灾种气象指数的制定技术还不完善。三是气象灾害保险费率的计算容易受天气气候不稳定性的影响,其厘定的基础技术研究不够。四是由于受小气候因素和基本风险的影响,保险公平问题还难以保障。五是由于某些地区气象探测站网密度达不到计算气象指数的要求,气象数据的可用性可得性较差。

(二)促进我国气象灾害风险转移发展的若干建议

1.推动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和宣传。积极加强气象指数保险宣传,引导企业和公众提高灾害保险投保意愿和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适应性,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的需求。提升客户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如及时赔付、进行产品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与客户信任的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如政府),大力拓展市场。

2.加大政府给予气象指数保险财政补贴力度。政府可采用投资公共品、改善历史和实时气象数据的获得以及客户教育方面等方式,给予气象指数保险一定程度的补贴,为其大力发展创造条件。目前我国最急需发展的应该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各地可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政府并加大此方面补贴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作用。

3.大力发展天气衍生品交易。利用现有的期货市场,在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试建气象指数期货和期权交易市场,以经济发达的典型城市气候气象特征设计交易合同,模拟开展单一指数(温度、降水等)和一些混合指数的交易。

4.推动巨灾风险证券化。推动在证券交易市场发行巨灾风险证券,通过风险证券化等融资方式连结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建立巨灾分担机制,以解决政府在巨灾过后面临的财政风险。

5.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同时给予监管机构相应的政策支持对巨灾风险进行严格监管;建立气象指数的期货和期权交易规则,为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提供依据和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曹雪琴.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天气指数保险的应用[J].上海保险,2008,(8):53-58.

[2]陈盛伟.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及在我国的探索[J].保险研究,2010,(3):82-88.

[3]陈平,陶建伟,赵玮.基于风险区划的农作物区域产量保险费率厘定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3,32(2):51-60.

[4]陈晓峰,黄路.马拉维干旱指数保险试点经验及其对广西甘蔗保险发展的启示[J].区域金融研究,2010,(10):53-56.

第8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范文

关键词极端气候;粮食安全;影响;措施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 自然 社会系统中,农业生产是弱质性产业,即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最脆弱的部门之一。经过几十年的 发展 和科学技术的利用,我国农业的生产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从根本上说,农业无法摆脱耕地、水资源、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条件的制约,依然是“靠天吃饭”[1]。粮食等农产品作为主要的食物种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必需品。这决定了人类对食品的需求弹性非常小,也就是所谓“刚性的需求”。因而,粮食等农产品供求两端的任何细小变化,都可能会产生剧烈的价格反应。确保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一个 经济 学命题,更是一个 政治 学命题[2]。全球变暖,极端气候频发,粮食生产环境和条件恶化,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不断加大,对粮食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必须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政策扶持,多渠道、多方面防范极端气候带来的负面效应,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3]。

1极端气候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我国季风气候特征显著,气候要素变率大,旱、涝、低温等气象灾害频繁。同时,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差。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全球范围异常气候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这种变化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极端天气现象的增多,势必导致世界粮食生产的不稳定,造成巨大损失。在

2.2依靠自己力量保障粮食安全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的影响具有全球性,世界各国尤其是 发展

2.3适时加大粮食储备

粮食储备是为保证非农业人口的粮食消费需求,调节省内粮食供求平衡、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应对重大 自然 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而建立的一项物资储备制度。在正常年份,即便遇到一些极端气象灾害,我国粮食生产的总体波动幅度也能控制在10%~20%。但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的发生时间、空间、强度及其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主要粮食产区极有可能同时发生具有较大影响的极端气象灾害,发生连片、连年、高强度的干旱、暴雨、洪涝灾害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由于气候变化影响的不确定性,我国粮食生产波动幅度甚至会扩大至30%~50%。因此,要认真对国家现有的粮食库存进行一次彻底摸底,适时加大粮食储备,建立健全粮食储备的 法律 制度。

2.4重视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和防御

着力加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大力加强干旱、洪涝、风雹和低温等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测和防御技术研究,加强长期天气预报和极端气候事件预测及极端气候事件对粮食生产影响的评估研究,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调控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预警系统,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提供科技支撑。从防范气候变化的风险角度来看,农业生产应当加强能力建设,如加强粮食主产县数据的监测及处理能力,增加监测站点,推行全国统一的监测标准,推进监测“三网”合一;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农业灾害的监测评估;加强培训和服务,让农民了解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2.5加强农业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测和防治

加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与气象条件、气候背景的关系研究,加强气候变暖对病虫害发生、流行趋势的影响研究,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的气象指标体系,重点做好农作物病虫害大发生年份的气象预测预报服务。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等抗逆品种,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

2.6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走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受季风气候影响,北方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少,华北地区则更少,河流径流量逐年减少。近年来, 经济 的快速发展导致水资源的过度消耗,使许多水库往往无水可蓄,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或者是过度依赖超采地下水。在一些极度缺水的地区,农业用水居然占总用水量的绝大部分。根据目前的用水结构分析,降低全社会用水总量的最大潜力在农业。因此,调整种植结构、改进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是我国应对农业生产长期气候风险的当务之急。在干旱和半干旱以及干旱化趋势明显的地区,必须采取选育抗旱作物品种、秸秆覆盖抑制蒸发、少耕免耕深翻改土、化学节水等措施,努力降低农业生产和全社会的用水量[4]。

2.7积极发展气象农业灾害保险

在加大农业政策性保险力度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灾害保险的商业化进程。鼓励商业保险进入农业领域,进入 农村 ,平滑农业灾害给农民带来的损失,确保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9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范文

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物与气象的关系,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小气候的利用与调控等。现在,我们就这几个方面阐述粮食生产安全与农业气象的关系。

(1)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气候资源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同时还要科学地保护气候资源。众所周知,光、热、水、气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是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候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必然给各地带来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多年平均状况和长期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确定作物布局、种植制度和农林牧渔的生产类型与结构,为规划和指导生产提供依据。

(2)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以及防御对策研究农业气象灾害,上文已经提到其范围,包括干早、洪涝、低温、霜冻、冰雹、台风等。这些农业灾害使农作物严重减产,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对我国人口问题是提出了挑战。这也是农业气象灾害一直年受到国家的重视的原因。2.3开展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研究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理论与方法开展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服务以及进行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研究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重要手段,其种类较多,主要有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报、作物生长期预报、作物生长状况及产址预报等。将准确、及时的各种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正确运用于生产过程中,可以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农业气象空间数据挖掘技术的利用。我国农业空间数据信息量是很大的。农业空间信息的利用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如何从这么多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呢?相关文献已经提出了农业空间信息管理方法。最新计算机技术已经可以通过各种空间规律、函数关系、线性趋势给人们提供参考。

(4)2GIS技术与农业气象相结合。利用现有的基础地理数据和农业气象数据,在农业气象灾情监测领域设计并开发农业气象灾情监测系统。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气象信息,在灾情发生时能迅速对灾情进行大范围监测,快速、准确地实现监测区内的农业气象灾情分析以及等级划分,为政府及气象、农业等有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对粮食生产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