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1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影响;建设现状、问题及措施

在当今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极大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在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之下,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但面临城乡地区不断向前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各项基础设施在建设和投入使用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一个时间长远、系统性较长的工程,需要继续加大投资,加强管理。通过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进一步带动先进生产技术的有效投入,进一步增加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产生的影响

1.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包括了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多方面内容。农村经济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注重加强对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重视程度,因为基础设施是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其对助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指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及对推动农村全方位发展有利的各项设施和措施,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水平,助推经济健康发展,将高科技的先进技术应用到农业农村生产当中,真正实现农业操作的自动化、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了改善农村面貌,进行有效的规划,建造加强垃圾分类处理,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简单说来,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带动一个地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水平。未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该从“三农”问题角度入手,对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作出进一步的完善,开展针对性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更好地梳理农村经济发展的全部脉络,保障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1]。

1.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产生的影响

加大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地区服务职能、服务效率,促进农村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反映,也有利于增加广大基层群众的经济收入,助推乡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诸城市下大力气划拨出专项资金,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更好地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生态条件进一步改善,为实施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强化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和后续管护,80%的村庄达到潍坊市一类村庄标准。完成农村改厕12万余户、建设农村公厕171座、生活污水治理村庄477个。30%以上农村居民实现清洁取暖。社区公共服务不断优化,改造提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92处、卫生室150处。统筹基础设施建管,推进水、路、气、暖、物流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管护。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大幅提升,为农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基础保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互促进、融合发展,让美丽宜居乡村创造美丽经济。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这种问题如果得不到高度重视,势必会对未来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滞后是制约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基础设施配置不合理,存在总量不足,农村生活设施建设任务有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结构不平衡,项目基本是直接服务于农村生产生活的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在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服务设施投入存在不足,在整体布局上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和设计,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难以和当地的实际农业发展相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存在老化现象,配套设施不健全,缺乏科学的后期管理,导致有的工程成了面子工程、豆腐渣工程[2],有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投入使用之后,短时间内出现了运行障碍、缺陷,根本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同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铺张浪费,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2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几年,中央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各地抓住利好政策,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农村饮水安全等涉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在具体工程建造过程中,经常存在资金供给不足或者各项资源利用不到位的现象。广大农村地区所建造的各种基础设施普遍表现为运行效率相对较为低下,尤其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边远地区,由于受到建设资金不足和当地农业发展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滞后性、效率低等特点,有的工程还存在建设完成能不能有效运行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基础工程建设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督,造成了设施建设效率低下,建设质量相对较差,项目后期管理不到位等情况,影响到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进程,既浪费了国家资金,又影响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

2.3地方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工程,一旦脱离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步履维艰。但从当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来看,由于受到地方年度财政收入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不足。由于扶持力度不足,直接影响到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政策落实不到位,难以落地,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影响到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同时也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制约。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

3.1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各个工作部门的具体职责,发挥各个部门的优势作用,加强对资金资源项目的有效整合,形成合力,不断向前推进,切实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级政府部门应该对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负总责,并将建设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细分,明确建设工作,重点落实各项责任,强化保障措施,在人员部署、人力资源组织、财政安排方面进行有效协调。另外,应该因地制宜地统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技术扶持和技术引导,积极扶持新科技新技术的有效应用[3]。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不断加强技术革新,积极开展网络建设,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领带动作用,为技术革新创造更多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提高基础设施的运行水平。

3.2完善投入机制

为了进一步拓展资金来源,应该加快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参与,社会广泛支持的投入机制,实现对各项资金的针对性整合,要按照专项资金专用,用途不变,统筹合理安排,集中投入,集中使用,形成合力的原则,针对性地利用好各项资金资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还应该加快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引导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按照谁投入、谁运行、谁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基础设施的针对性管理,保证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运行效率。

3.3建立长效机制

应该坚持政府为主导,农民参与为主体,落实各项责任,注重建设成效的原则,进一步探索城乡一体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并形成全新的公共服务机制,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运转机制,加快培养市场化的运转,维护队伍,提高设备的运行水平。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评价机制,加强对农村建造的指导和有效监督,对于工作不积极,工作政策落实不到位的,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在建造和发展过程中,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我们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强技术和政策方面的改进,切实提高整个设施建造质量和建造效率,保证各项基础设施的配置更加合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以此来带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农村市场[J].农业经济问题,2000(7):2-3.

[2]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30(3):113-116.

第2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005-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指出,这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认识这些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措施对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上个世纪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仍存在数量不足、发展不均衡、资金投入少、管理不善等问题。

(一)数量不足且使用率低

近些年虽然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再像以前那样匮乏,但面对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在数量上还是明显不足。很多县市没有专门的体育场、图书馆;乡镇大都缺乏大型的集体文化活动场所与设施;许多村庄更是没有自己专门的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和宗教活动场所。以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为例,虽然我国于1998年就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但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2011年我国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只占农村家庭总户数的32.38%。①此外,即使一些县、乡和村庄有一定数量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的,由于设施本身的问题或者供求信息不对等,使用率也较低。

(二)发展不均衡

近些年虽然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但是现有设施无论在种类还是在地区间都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在种类上,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宗教活动场所、公共体育设施等公益性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而有线电视、通信网络等个人付费使用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速度较快;在地区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较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而在经济发展不是很好的西部省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则十分迟缓。以农村有线广播电视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2011年东西部省份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占农村家庭总户数的比例差异性非常大,占到一半以上的分别是江苏78.03%、上海77.09%、浙江65.64%、福建60.48%、北京57.37%、山东52.93%,其他省份均在50%以下,排在后四位的分别是,青海1.01%、宁夏1.47%、5.38%、甘肃11.30%。①

(三)资金投入少

近几年我国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方面的财政支出较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都相对较少。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2011年我国在文化体育与传媒方面的国家财政支出为1 893.36亿元,而当年的国家财政总支出为109 247.79亿元,这仅占总财政支出的1.733%,而且这1 893.36亿元中有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城市文化体育与传媒发展上,用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较少。同时,与我国农村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出相比,资金投入也明显较少,例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2011年农林水事务方面的国家财政支出为9 937.55亿元,大约是文化体育与传媒方面国家财政支出的5.249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向农林水事务倾斜的力度较大。此外,我国在文化体育与传媒方面的国家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也慢于同年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例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2011年农林水事务方面的国家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大约为22.73%,而2011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为25%。①

(四)管理不善

当前很多地方大都没有对已建成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管理,管理不善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一些县乡村,许多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修建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检查过后就无人过问,更无人管理,有的甚至一锁了之,很多已建成的文化基础设施长期闲置,发挥不了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作用;在有些地方,由于长期没有人管理和修葺,一些本来好好的文化基础设施面临要报废的境地;有些乡村的很多文化站、文化室建设起来了,因为缺乏经费,后期不能进行有效的维护和设施资料更新;有的乡村由于缺乏专门人员管理,很多文化基础设施遭到部分村民挪为他用、占为己有和无端破坏。

二、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之所以存在数量不足、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主要是因为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建设模式单一、管理人员缺乏。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走了一条“重城市发展轻农村发展、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时间里,中央都把大量的财政经费投入到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去,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都较农村发达,特别是近些年,城市以图书馆、电影院、文化广场、体育场等为代表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有的甚至比欧美国家建得还好。相比之下,国家财政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明显不足。此外,在农村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政府财政对农村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年年增加,现在绝大多数农村的农田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上个世纪都有了质的飞跃,相比之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则要落后很多。近几年,虽然政府认识到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在农村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中的作用,但由于这方面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慢,导致管理经费不足,很多文化站、文化室建设起来了,因为缺乏经费,设施后期不能进行有效的维护和资料得不到及时更新。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管理不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制度不健全,具体表现为:一是整体上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详细的、成文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比较随意,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导致管理效果不好。二是没有建立明确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权责制度,相关部门和个人的管理权力界定模糊,导致管理责任不能有效落实,一旦出现问题,责任不能明确追究。三是缺乏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的流程控制制度,不能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具体为,在建设前,不能及时获取农民对文化基础设施的需求偏好;在使用过程中,不能详细掌握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情况;在使用后,不能有效获得农民使用文化基础设施后的反馈信息。四是缺乏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考核指标的政府人员绩效考核制度,这导致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单一

受我国原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影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长期以来都由政府这一单一主体负责,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政府为主的单一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由于财政收入有限,而政府要支出的项目繁多,这种单一型的建设模式直接导致政府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导致个人付费使用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较快而公益性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慢。同时,由于不同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相差悬殊,他们在各自地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也相差甚多,这直接导致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在东西部省份间的分布很不均衡。

(四)缺乏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

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匮乏。一是缺乏专门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现有的管理人员有很大一部分是兼职,因此对设施的管理很不到位;二是现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的知识陈旧且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较低,使得对设施的维护不善、更新不及时。三是缺乏稳定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队伍,现有的管理人员队伍流动性很大,由于福利待遇较低、激励机制不健全,很多人都不愿意长期从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工作,此外,一些毕业生也不愿意到基层从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工作。

三、加快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通过上面对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解决数量不足、管理不善等问题,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政府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之所以存在数量不足、资金投入少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要想加快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关键是要强化政府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应该说这为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确立了很好的政策导向,那么各级地方政府就要认识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重要性,就要转变原有的“轻文化设施建设”的观念,在行动上就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保证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充足的资金后盾。

(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制度

要想解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不善的问题,就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具体为:一是健全日常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资金管理制度、日常使用登记制度、维护制度等规章制度。二是建立明确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权责制度,合理划分每个政府层级、每个政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权力和责任。三是建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流程控制制度,主要是建立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决策的决策制度,以保证农民将不同的对文化基础设施的需求偏好表达出来;建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使用跟踪制度,以保证管理人员能随时掌握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情况并适时做出反应;建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用后信息反馈制度,以保证反馈信息的及时收集和政策的及时调整。四是在县乡村建立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考核指标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绩效考核制度,以调动相关政府部门和人员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三)建立多元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现有的单一型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不论是在资金还是在管理上都无法满足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的需求,因此,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多元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模式。要发挥政府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要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调控手段来引导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规章制度的完善来加强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要通过行政手段促进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要积极发挥市场和企业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对于一些个人付费的文化基础设施,要鼓励市场和企业去建设,政府只要做好监管就可以了;要调动农民、民间组织参加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公益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民、民间组织参与。

(四)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者队伍,要想提高我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必须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按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发展的实际需要对相应的管理部门定编定岗,减少兼职现象的出现;二是加强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的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以便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三是改革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的激励制度,通过福利待遇的调整让更多优秀的管理者愿意留在这个系统工作;四是建立有效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引导制度,通过减免学费、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引导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文化部门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4.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

[3]徐学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问题、成因及推进思路[J].中州学刊,2008,(1):141-145.

第3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关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60-1

1 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在整个国民人口中占有将近70%的比重,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也占有基础性的地位。搞好农业发展,对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构建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近些年来,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出台了大量的文件和政策措施,积极的推动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2012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年7月初,又召开了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主持会议,总书记、总理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在建国以来都是首次。从中央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此重视来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大量问题逐渐得以暴露出来,尤其是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更暴露出大量的问题和漏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低,配套设施不齐全,后续建设和投入不足,工程使用时间长,年久失修等问题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和解决。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 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被逐渐暴露出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于农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是一个对于基础设施要求非常高的产业,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就离不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修建了很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例如秦朝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云南少数民族修建的梯田等,都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如今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农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又好又快可持续的发展,需要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非常落后,很多地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现状下,就必须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2.2 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总理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对于城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之后,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镇化的建设,需要更多的农村人口从农村转移出来,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从土地里脱离出来,这就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经济的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需要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规模化农业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很高的要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农场化经营提供很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2.3 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的刺激投资,拉动内需,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动力。首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这样,可以直接拉动我国投资需求的增长;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拉动我国的内需增长。

3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3.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农田水利建设的面比较广,但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质量并不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和隐患。其次,国家在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投资方面比较少,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得不到持续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的保障。另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对于其能否发挥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农田维护体制的建设一直不健全,导致大量的基础设施长期无人看管无人维护,年久失修的现象很普遍。

3.2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大型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的完善。要对于大中型水库和其他水利设施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利设施,要予以加固,同时,要做好农田田间配套设施的修建和完善,发挥好现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其次,要推进小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难以修建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地方,要将资金和人力物力重点投入到一些比较小的设施建设上去,比如帮助农民因地制宜的修建一些水窖和集水池等储水和灌溉工程,另外,做好相应的配套设施的修建和完善。要在农场推广节水灌溉工程,根绝具体情况,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项目。从中央到地方,一定要将各个措施和政策予以落实,大力投入人力和物力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修建和维护。

参考文献

[1] 杨朔.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 韦金保.税费改革后安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04.

[3] 刘贵书.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第4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基础设施投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8-0086-02

农村基础性设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物质性基础设施,如公路、水利、通信、电力、自来水和沼气等。服务性基础设施,主要有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为了研究便利,本文主要论述了物质性基础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 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1 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在农业基础设施中,如农田水利、农村公路、仓库存储和建设农产品的销售市场等,如果设施建设齐全,则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产品运输成本、农产品存储成本、农产品销售成本以及各种风险成本,节约农业生产中的大量资金,加快农产品的流通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可以使农业生产加强应对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保证农产品以较高的价格出售,保证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一体化发展。

1.2 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农村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提高农村教育文化水平,保证卫生保健项目的现代化建设,可以迅速提高农村人员的文化素质,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农村的持续性发展;加强农村的公路建设和大力发展农村通信工程,可以使农村和外界交流更加畅通,及时了解世界先进生产技术,引入现代文明,加快转变传统观念的步伐。农村基础性设施投资主要包括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它的投资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村福利事业的发展。

2 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薄弱,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就整体水平落后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长期以来坚持以工业发展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政策,没有兼顾到农业的生产,只是把大量投资用于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方面,从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严重限制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重视工业生产发展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相反更加强化了把农业收入用于工业生产的分配机制。中国经济在最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各种贫富差距逐渐增大,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区,影响我国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基础设备建设的落后。从第九个“五年计划”以来,国家认识到农业生产和农村投资严重不足的局面,在农村基础性设施投资方面加大了力度,很大程度地改善了农村基础性设施,但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水平依然处于较为落后的局面。中国农村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因为政府没有过多干预,资金供给过少,所以投入的资金远远不足。

2.2 基础设施建设结构失衡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村问题存在的事实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前后以及农村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改变,使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生产的工业化战略,使农村政策出现了扭曲。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为了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国家选择的政策是正确的,但存在的问题却长期没有改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工农关系之间的偏差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没有关注工农差距,进入中期以后改革程度大幅度提升,但依然把大量投资用于工业建设,致使工农差距进一步拉大,更加强化了工业的发展,这种情况和工业化阶段性发展的要求相反,从而造成工业和农业的差距,在新的历史时期依然存在,并逐渐增大,这种增大的性质发生了一些改变。根据当时的国际背景,为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所制定的发展政策并没有错误,不应出现的现象是长期政策的不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工农关系没有得到实质性转变,存在偏差的时间过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原来就远远落后于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应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资力度,但却采取相反政策,增大了两者之间的反差。

2.3 融资与资金管理上的问题

最近这些年,农民经济收入增长减慢,集体经济发展不畅,乡镇企业发展没有起色,中国很多地区的农民、集体、企业没有财力进行农村基础性设施建设。在全体农民经济收入减少的情况下,一些首先富裕的农民确有经济实力,但国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鼓励性政策,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从而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清晰的产权,制约了这些农民的投资积极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民间投资,因为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风险较大,不能很快收到回报,又没有国家法律法规的支持,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主的民间资本不愿把资金投入到农村。所以,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依然是政府。

3 加强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目前,要想改变农村的基础设施现状,则首先要迅速转变宏观政策趋向,把财政政策重点转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政府在农民增收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在政府领导下,把社会有效资源集中到农村领域。在实行过程中,政府的职能最为关键,但同时需要明确提出的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假如只依靠政府的投资,常常也会感到捉襟见肘,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如果向农民收费,则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因此在实行过程中,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一块出资,使政府财政投资政策倾向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还应统筹安排,使城市和工业的基础设施发挥最大的作用,向农村开放,使广大的农村可以使用城市和工业的基础设施,使基础设施在加强城乡沟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根据目前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情况,政府依然在投资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毕竟政府投资有限,必然要求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引导的多种来源投资体系。第一,重视农业银行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作用;第二,可以把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收益权进行质押,以获取银行的充足贷款;第三,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家提出,推行PPP融资政策。

3.3 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制,增强农村基础性投资的使用效率

一定要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提倡政企分开,政府在其中要起到监督作用,把运作权交给企业,企业在运作中实行独立自主,自负盈亏,在提供各种服务时要按标准收费。农村基础设施要全部实现本身价值,争取创造更多的财富。农村许多小型基础设施可以以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经营,使产权清晰化,依据企业标准进行生产经营。

3.4 以人为本,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实用性,不大做形象工程

建设农村的基础性设施,和中国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更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紧密相连,在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杜绝形象工程,不搞重复建设,和广大农民打成一片。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维护人民的安全团结。

4 结 论

总之,农村若想获得长足发展,只有建设完善的生产性基础设施,为了增加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政府应在投资方面有所侧重,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拥有充足的资金。

同时应该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系,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制,提高农村基础性投资的使用效率,加强实用性,避免形象工程。只有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农村资源,争得多方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才能有所改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永德,文春玲.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与农民收入的协整分析[J].北方经贸,2010(6).

[2]宋清.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基于天津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2011(8).

[3]王楠英.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筹资问题分析[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0).

[4]徐群,程毅.上海人口城市化进程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20).

[5]余新平,俞佳佳,熊德平.农产品对外贸易促进农民增收的区域差异——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地理,2010(12).

第5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水利建设问题;相关措施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基础是农业,而农田水利又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一个中心环节。故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保障,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要。尤其是兴水利历来都是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我国是一个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一直受到人们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对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不断提高,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调整了种植结构,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而且很好的改变一些区域内自然的面貌。但是目前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和认识,方可使农田水利建设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从而更好的去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1 农田水利建设中的现存问题分析

1.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

近年来,我国的农田水利事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其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和经济社会发展不一致的情况,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出现了经费、设计、规划以及勘测不配套的情况,还有在施工过程中经常要面临比较复杂的施工条件,导致农田水利设施出现了输水效率低,渗漏现象比较常见,导致了维修管理活动众多的问题比较常见和工程质量差。农田水体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而且,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脆弱,对农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基础设施和保障能力不足的情况,故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改进非常必要。农田水利建设中出现了设施老化、河道淤积的问题,对农业经济和农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制约效果。

1.2 农田水利的管理体系方面

目前,水务部门直接管理所有的供水设施,拥有所有的水资源管理权,而且更不太关心水价问题、几乎不考虑水利投资的回报率,不需要对水权问题做出明确规定。造成了农田水利管理责任无法及时有效地落实的现象,导致一些地区农田水利管理,仍停留在原有的管理体系,由此也引来了诸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运行上的困难。由于个别人员组织采取了不科学的方法来推动农田水利建设的大幅度改革,个别不科学的方法不但无法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工作起到促进和弥补缺陷的作用,反到会引发更多更棘手的问题,导致我国农田水利管理体系存在很多的问题。

1.3 投入不足是农田水利建设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农田水利建设是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但是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已经超过规划的使用年限,已经老化严重。在人口增加但耕地减少的形势下,需要不断是来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率,故水利工程改造的任务将是非常艰巨的。因为投资不够,之前建设的水利工程现在无法得到很好的改造和维护,并且无法去修建新的农田水利工程,这已经是一个极大的制约因素。故想增加农业生产的能力,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应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投入更多的资金。

2 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服务农业生产的对策

2.1 提高农田水利服务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发展农业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是努力使水资源迈向生态环境,国家都有责任将财政向农业倾斜,大力去支持农业的发展。所以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要求,提高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只有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入,以前的那些问题才能够很好的解决,农业才能继续很好的去发展,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2.2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打造生态型农田水利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加强技术培训

由于我国各地的农业发展水平及自然和地理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异,故农田水利的基础建设一定要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去因地制宜,不应盲目的去照搬其他地方的发展经验,应进行合理和科学的发展规划。各地要完善和分阶段去制定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工作,规划应按照当地的具体情况讲求实效和分步实施。水利部门应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为基础,把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做为原则,全方位关注雨水、地下水和地表水等多种水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还有各地可采用试点的方式,可以结合实际,之后再进行逐步推广。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建设多元化水利设施,诸如景观水利和生态水利,让人和水结合起来,增加农业生产的其他社会价值。同时还应不断的增加对职工的技术培训,应全方位提升基层技术人员和单位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只有这样才可较好的去使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技术,方可不断的加强工程建设的水平。

2.3 深化水利改革,加强管理与服务水平

应加快建立群众管理与专业化管理相结合的农田水利运行管理和基本建设体制机制。应保证水利工程社会效益的发挥,另外还应不断的去降低水利工程的运行成本,把其引入市场的竞争机制。我们应进一步明确各类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主体,方可很好去处理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应强化基层农田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和管理人员,理顺管理关系,稳定水利员工队伍。应在水利管理单位内部设立规范的水利管理单位运行和约束、激励机制,使管理更科学化。并要确立专业化、市场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使职工的切身利益和工作成效、管理责任紧密挂钩,落实绩效考核制度。

第6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水利设施;农业;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TV9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43

1 农村水利设施配套建设的概况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水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就指出“石油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是水。”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我国这个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的国家就一直存在水资源紧缺和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现状,其中农村的缺水问题尤为严重,这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使得农业减产更甚者绝收,还会严重威胁到农村的饮用水安全。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国家政策对农村的倾斜,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大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这样良好的形势下,我们依然要看到其中的不足,那就是水利基础设施的薄弱、投入的不足和管理机制的僵化,这些都是阻碍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我国需要继续将目光集中在农村,大力发展水利设施的其他配套建设,推动农村发展以及进步。

2 新农村建设中水利设施配套建设中的问题所在

2.1 抗灾能力较低,病险工程比较多

当前我国农村的水利设施普遍存在抗灾能力差,病险工程多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地方水利设施防洪抗旱标准低,地方财力往往有限,或为追求GDP的增长而减少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因此地方在进行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时往往因财力不足而降低防洪抗旱的标准,使得水利设施的抗灾能力较低;病险工程也大量的出现在在建或已建好的工程的。例如,中小型水库的输水管漏水现象、白蚁啃食危害现象、大坝散浸现象、溢洪道淤塞和大坝欠高等问题;还有的部分涵闸闸身和闸门出现漏水情况、进出口八字断裂情况、启闭机启闭不灵等以及闸门锈损现象严重。

2.2 配套建设不完善,农村水利建设的技术含量不高

当前我国许多农村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水利设施灌溉的主体,但是在灌溉网络的规划和延伸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灌溉主体与灌溉分支之间还需要进一步建设渠系进行沟通和连接,这依然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在技术方面的投入也很不足,导致技术含量不高,甚至有些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的问题。

2.3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我国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人才的缺乏大大制约了我国水利设施建设的进程,致使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进行水利设施建设时没有综合考虑技术和社会的效益,导致盲目性建设;施工管理上的管理混乱,对建设项目规划不全,导致工程效率低下;由于缺乏专业性建设人才,在建设时没有专业人员参与指导,导致工程质量降低,容易返工。

3 做好新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措施

3.1 加大水利资金投入,因地制宜进行全面的水利设施建设

农村水利建设缺乏资金的投入和人才上的分配,因此,国家政府在加大水利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建设相应的水利设施专户管理,专项资金等来用于水利的兴修与补助,根据农村的地区情况整合土地,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小农水,水保等,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

从政府只能上来说,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规划,完善各部门在水利资金和项目管理中的职责与权限。加强政府的统筹能力,提高财政水利资金的分配管理效率以及完善水利资金的预算管理机制。同时,为改进农村水利资金的绩效管理,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有必要加强对资金的监督,规范监督体系,约束相关部门的权力,可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化和强化监督检查方式等来减少自由裁量权,控制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风险。

3.2 积极推进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3.2.1 科学规划、优先发展

农村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不能搞“一刀切”,而是应该因地制宜的抓住该地区的主要矛盾,从而下大力气解决。农村水利设施配套建设要从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出发,关系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牢牢把握住这个基本原则,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建设资金,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3.2.2 改革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

改革农村基础管理体制有利于水利建设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这是国家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措施。在体制改革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倡导农户参与水利项目的建设管理,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成立农民用水协会,明确工程的所有权,规范管理权,来进一步推动农村水利设施项目的建设。

对于一些小型的水利设施配套建设,要根据当地的社会条件结合工程的类型来权衡,常见的做法有由水利站接管或者是转让给私人来经营建设。这时要注意,在为提高施工质量上,要加强监管机制,管理上要科学合理,保证工程建设可以有序的进行,落实责任制,若出现问题可有人承担责任,做到工程建设的规划合理。

3.3 发展人才,培训人才,提高专业科技含量

任何建设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建设团队,农村水利建设更是要大力发展技术型人才,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重视人员的素质发展,最终目的是达到增强技术人员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提高其管理素养;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中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要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水利技术。

4 结 语

综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至关重要,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大事,必须要本着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周晓平,刘秀红.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性质和管理模式探讨[J].人民黄河,2007(03).

第7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

近年来,从重庆、成都大旱到2009年的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大旱,到2010年的西南五省区大旱,其频率似乎越来越快。频繁大范围干旱暴露出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存在大问题。华北、黄淮等地降雨持续偏少,河南、山东、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等省出现不同程度旱情。

1 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威望的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逐渐达到了小康水平,过上了幸福、富裕、和谐的生活。近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土地深化改革和“三农”政策推行,积极的利民、保民、惠农政策走进农村,农村发展展现良好势头,农村建设不断得到完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健康指数稳步上升。

但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前进步伐。因此,此次调查研究将重点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问题,选取安阳市周边乡镇为调查对象,分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并进一步深入研究,查找问题根源,尝试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1.1 农田水利建设的内容

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1.2 农田水利建设的意义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农田水利建设任重而道远,意义深远。

2 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2.1 基础水利设施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国家每年的水利投入都给了大工程、大项目,对给予农民帮助最大的“小工程、小项目”投入明显不足。在资金投入和水利建设方面,主管部门都是更偏重经济效益的考虑,主要关注点都在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工业用水的保障,然而对于农业用水投入却是少之又少。而地方政府则更不愿意把钱花在这方面,而把更多的资金用来招商引资,建工厂、建商品房。

另一方面,农民自己没有能力也不愿意独自去投入,粮食是靠天吃饭,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与农民共同行动。目前为止,很多农村的沟、塘、渠、堰都是在三四十年前建起来的。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原有的“两工”(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使得原本依靠“两工”体系提供和维护的原有农田水利设施进一步被荒废。农田水利设施运行和维护相应机制的缺乏,也使得农村水利公共投入缺失。

2.2 基础水利设施薄弱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半数以上的耕地没有灌排设施,产量低而不稳,农田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起来的,工程建成时就存在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再经过几十年运行,现在大部分都到了工程设计年限,进入更新、改造时期,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严重。近40%的水库病险问题严重,近40%的灌溉设施已经损坏,近80%的灌溉耕地只能抗御一般性干旱灾害。

2.3 基础水利设施资金投入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的减少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反差加大,部分地方乡镇政府脱离农村客观现实进行的各种各样的超前建设和达标活动等,逐渐加大了乡镇政府的财政负担。基层政府不能够有效地将有限的公共资源用于当地民众和当地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或政府官员)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进行花费资金多、短期显性效益不明显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格局扭曲甚至主体缺位,影响了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的实施。

同时,农村大批劳动力外出打工对促使劳动力市场化,提高农民现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民不愿意在低效益的农田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修建水利设施,导致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持续下降。

2.4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难

一方面,我国农村地区特征差别很大,农民的需求差异不同。缺乏在组织与制度上与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的规划安排,农民和政府之间缺乏一个可以表达农民真实意愿和心声的“桥梁”。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不能很好的参与项目的管理,农民的声音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反映不出农民的需求。

另一方面,农田水利“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大部分水利工程运行时限长,管护机制不健全,加之自然灾害破坏等因素影响,许多设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且得不到及时修复。

2.5 农村饮水安全形势已迫在眉睫

近年来多地河湖水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且治理不易,目前我国农村有近3亿人的饮水已经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1/3基本上没有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

2.6 农村水利建设制度缺失

第8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供给;强效投入机制

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载体,农业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供给体制的负面影响,导致农业基础设施欠账严重、十分滞后。目前的主要问题集中于基础设施薄弱,跟不上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投资供给缺位,总量不足结构欠佳;投资渠道分散、投资效率低下。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应该注重建立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城乡平衡的现代基础设施供给新体制。实施强效投入机制,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突出政府的投资主体作用,同步重视发挥微观主体的投资辅助作用。

一、农业基础设施与农村公共产品的相关性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指的是为农业生产过程提供基础、对农业生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础设施和基本物质生产条件,主要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基本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农业技术、公共安全、公共卫生、交通、基础教育等。从彼此相关性紧密程度看,农业基础设施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密切相关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同步而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构成了农村发展进程中一个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将基础设施视为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先行资本”( social overhead capital) , 认为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可带来整个“社会获利能力”( social profitability) 提高的效果。[1]正因如此,应该进一步关注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建设问题。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另一方面,宏观层面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许多大家认可需要改进的现实问题。

(一)设施薄弱,不符合经济现代化发展要求

以农村电力基础设施为例,由于长期对农村电网投入不足,使得农村电力设施发展缓慢,设备陈旧老化,供电质量较差,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用电快速增长的需要。据中华税网2008年8月调查,全国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薄弱,仅1/3 的乡镇有供水站,53%的村不通电话,3%的村不通公路,93%的村接收电视信号微弱。[2]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缺位,因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问题上。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2003-2005 年,中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总额分别为:1 754.45 亿元、2 337.63 亿元、2 450.31亿元。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12%、9.67%、7.22%。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尽管在绝对量上逐年增长,但农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总体上增长不明显。根据《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2005 年仅地方财政收入15 100.76 亿元,就远远高于用于四大类公共产品的支出2 450.31 亿元,收支对比可见,国家对农村公共产品投入过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二)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以农村现有农田水利工程为例,大多修建于五、六十年代,已经大部分年久失修、设施老化,渠系灌溉设施配套不全,全国水库约1/3带病运行,60%的排洪工程设施需要维修,许多河道淤积,行洪排涝能力下降。另外,由于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使中低产田的改造难以实现。同工业投资的投资少、见效快、回收期短的特征相比较而言,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特征就是投资效益在短期内表现不明显。例如,一些大江大河水利工程,主要是针对较大的自然灾害而设计。当自然灾害没有发生时,工程的效益自然显现不明显,甚至表现出特殊的闲置。所以,往往会出现投资工程在10年之后才显示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象。这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时滞性,导致社会对农业投资的偏见和随意性,结果就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投资供给缺位,增长缓慢,总量不足

将20余年来实际发生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可以清晰看出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的百分比,从中不难得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供给缺位的结论,财务统计结果可以标明这一事实。从1986年至2003年的16年当中,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一直偏低,年平均不足5%。变化幅度在2.4%-7.3%之间。突破7%的年份仅有两年,而不足3%的却有4年;占3%-4%的有9年,是年份最多的时间段,占4%以上的共有5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总体薄弱、增幅十分缓慢;将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全社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幅度相比较,无论绝对角度还是相对角度均差距巨大,完全是不同步而行的。

(四)投资渠道分散,投资效率低下

目前,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渠道较多,不同渠道的资金分散在不同政府管理部门,各个部门都倾向于使本部门的预算规模最大化,而把资金的使用效果放在其次。虽然支持农业投入的项目种类不少,但因缺乏协调而影响资金使用的效果。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长期多头管理,中央至少涉及9个部委,每个部委内部又涉及多个司局,延伸至地方涉及部门更多,几乎每一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有独立的县级管理部门,还有诸如领导小组、项目办公室等非常设机构。可以想象,在资金管理使用上如此分散化,既削弱了财政支农资金整体引导优势和规模效应,又导致各部门职能交叉,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大了管理协调成本,实难达到投资效率优化和国家宏观调控实效性。[3]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化路径

根据农业基础设施体系构成的层次性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属性,明确履行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职责,围绕增加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的核心目标,采取多元化途径手段解决问题。

(一)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是城乡有别的基础设施供给机制:城市的基础设施由政府投资兴建,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却是以农民投资为主。1949-1955年间,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基本上来源于农户;1955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基础设施的供给主要通过集体强制动员和行政拨款的制度安排来实现;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农民筹资、以工代赈成为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形式,制度外筹资,即政府或集体经济组织采取的、没有纳入正规财政范畴的筹资方式成为一条重要途径,其中乡镇企业的贡献和农业税等是重要资金来源[4];从1998年开始,国家转移支付成为一个稳定来源,但支撑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主要是国债资金,占年度间中央预算内农业基建投资的70%以上,正常的年度预算内农业基建投资不足30%[5]。鉴于当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严重短缺的现实,政府应该实现由“重城轻乡”的传统型供给体制向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协调平衡、公平合理的现代基础设施供给新体制的转变。中国农民在工业化初期,就通过农业税及“剪刀差”等形式将大部分农业积累转为工业积累,为城市的工业化做出过巨大贡献。现在,城市工业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就应该更多反哺农村补偿农民。因此,应加大对农民提供基础设施的力度,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二)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国际经验表明,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与方式,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总量与效率。因此,应该建立以政府为主、企业和社会团体为辅的多元供给模式,并实行适度的市场化供给。[6]具体而言,政府、市场和民间组织,在提供公共物品上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政府主要偏重于供给那些关乎于民生生存、发展的生存型和基本发展型公共产品,例如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对于纯公共产品,包括农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政府服务、农业科技研究等,应该由政府担任供给主体,其中资本密集型产品多为全国性的共用产品, 属于国家决策范围,供给主体应当是中央政府;技术密集型产品供给主体应该是地方政府。对于私人提供更有效的,政府可以以付费、补贴或购买的方式让民间组织、私营组织来参与提供;对于近乎私人产品的公共产品, 如农村电信、有线电视、自来水、成人教育等,政府更多可按照“谁付费、谁受益, 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引入市场化的供给方式,适当地通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政府委托、政府参股等多种方式,将民间资本引入到供给中。在实行市场化供给中,应当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私人或民营经济进行供给。市场机制的引入,并不意味着政府责任的弱化,而是意味着对政府公共产品投入方式的合理定位。在多元化的格局下,政府仍然是最后责任人,只有把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通过农村居民的消费选择,实现其农村公共产品消费的效用最大化。

(三)实施强效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突出政府的投资主体作用

在多元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中,政府依然是起主导作用的投资主体。依据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和国际经验,国家财政应该在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中担当大头。从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国家财力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积累,现在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再加上预算外收入,可用财力规模占gdp的比重近30%。应当说,以这样的财力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用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反哺农村的经济基础和外部条件。因此,解决我国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毫无疑问,政府应该真正重视、积极投入,成为投资主体。

据统计,我国农村对公共产品的投资需求达相当于近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和3年的全国财政收入。要解决农业基础设施短缺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的主体作用和地位问题。农业基础设施大部分属公共物品范畴,因此以赢利为目的的投资者很少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只能由政府通过全部财政支持或通过部分财政投入并引导农户、涉农企业等其他渠道共同投入资金来解决,这就决定了政府必须在农业基础设施的提供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就中央政府投入这一主体而言,目前最关键的就是进行投资结构优化,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并不断提高投资效率,通过大力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吸引微观经济主体对农业的不断投入。结合当前财政投入方式存在的方式单一、财政包袱重的缺陷,政府应当在现有投入方式基础上,加强财政担保、财政参股、财政贴息、税收优惠、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等资金带动效应大的投入方式的应用,既能缓解财政压力,又能最大限度地吸引私人部门的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领域。

(四)发挥微观主体的辅助作用

在发挥政府投资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要吸引包括银行信贷、工商业资本及农民个人积累等资金在内的社会资金投资于农业。从公共产品供给角度来看,为此,除了依赖政府之外,还要想办法发挥其他微观主体的辅助投资作用。为此,必须加强公、私部门之间的互动,针对不同的私人部门投资主体,选用最适宜的财政引导方式或方式组合,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机制,以多元多层次多样化协调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选用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税费减免、以奖代补、以奖、以工代服等方式,也可采用“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财政资金运作模式,吸引更多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层财政的农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

农业税取消后, 相当一部分县乡失去了主体税种, 一些乡只能主要依靠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来维持机构运转,尽管中央财政为贯彻全面取消农业税改革每年都加大转移支付力度,2004、2005、2006 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税费改革的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分别为510 亿、662 亿和782 亿元,但根据税费改革的相关精神和农业税有关政策,中央的转移支付主要是用来乡镇弥补税费改革带来的地方财政缺口。实际上,乡镇财政的支出远远大于以农业税为主的财政收入, 而这个差额部分,中央转移支付不能覆盖到,由此便导致取消农业税后县乡的总体财力低于取消农业税之前的水平,这必将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削弱。

正因如此,有必要改革过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增强县级财政的农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建立以县级财政为核心的支农资金管理体制。现行财政体制框架下,由于财力层层上移,目前政府财政投入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资金中,中央和省级财政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乡级财政已经名存实亡,县级财政仅能勉强维持运转,县乡财政基本上丧失了农业基础设施的主动供给能力。而县乡政府恰恰处于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的第一线,最清楚本辖区农民的真实需求,相对中央和省级政府具有更好的信息优势,理应加强其主动供给能力。因此,在目前的财政体制框架下,中央和省级政府要遵循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加大对县乡基层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使基层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确保基层政府有足够财力为农民提供基础设施,而不致因此陷入负债困境。同时,县乡政府要精简人员,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县级财政的自主收入能力。

总而言之,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个发达又高效的农业基础设施体系,是保证农业生产持续、高效、稳定增长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基本条件,是建立统一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基础。尽管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问题众多、挑战严峻;强化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效性,任务艰巨,不容乐观,积极探讨解决途径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2] 中华税网.cn 2008-08-04.

[3] 温思美,张乐柱,许能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财政资金管理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1):1-9.

[4] 林万龙.乡村社区公共产品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j].中国农村经济, 2002(7):10.

第9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加之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性,以及对私人投资激励不足,因此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单独依靠农民或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显得力不从心,故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和投资制度变迁势在必行。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表述,涵盖了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力、物质生活及精神文明的建设目标。不管是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均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

根据樊胜根等人的定量分析测算,以1997年为例,我国政府每增加1度电投入,全国平均可增加农业产值0.36元,在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2.1元;每增加1公里道路可增加农业产值40665元,在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139600元;农业劳动力每多接受1年的教育,农业产值平均增加168元,乡镇企业劳动力每多接受1年教育,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1390元(樊胜根、张林秀,2003)。由此可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增收的基础。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很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广大农民都能自己干,因此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所投入的货币资金,至少有40%会通过农民劳动转化为农民收入,这样既可实现农民货币收入的增加,又可建立持续增收的基石。此外,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有限,这是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现实,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扩展农民增收渠道。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实现农村现代化。

任何一个经济要实现其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

2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着资金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政府、农民力不从心。

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6%,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农业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5;以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饮水安全的指标衡量,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其中中西部地区占80%。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目前基本规划思路,实现目标任务,也就是建设基本到位,至少需要10-15年时间,投入5-8万亿元的建设资金。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资,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无法单独供给以满足农村经济高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政策投资的引导作用,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

(2)重建设轻管理。

由于责权不明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低下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从而致使大量的设施损坏严重。中国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并且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例如建设出来的乡村道路,往往只有使用没有维护、时间不长便被破坏了。

(3)建设管理效率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效率低,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日常管理、使用监督等方面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实施基建预算和决算,也不进行基建项目决算审计,基建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效益性有待商榷;报批手续繁杂。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村基建资金的管理方式,农村基建资金的分配方式不合理、规范不到位,不但导致了国家税金的大量流失,还埋下了弄虚作假、违规违纪的隐患;一些乡镇的主要负责人或是分管负责人对基建财务工作不了解,没有按照项目的类别进行账项登记和管理,无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存在供给责任不清,管理问题突出的现象,尤其在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中央和地方事权不清,职责分工不明确。哪些应由中央负责,哪些应由地方负责,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界限,该由地方安排的项目,中央也参与投入,而该由中央投入的却因财力紧张而无力负担。此外,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与受益者联系不紧,易造成使用中无人管理;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造成基础设施管理效率低下。

传统融资模式存在的困境:(1)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长期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2)地方政府投入有限;(3)农户投资资金缺乏来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后劲不足,由此导致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樊胜根,张林秀.WTO和中国农村公共投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