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德育教学方案范文

小学德育教学方案精选(九篇)

小学德育教学方案

第1篇:小学德育教学方案范文

为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队伍管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师德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发挥教师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学校根据郯城县教体局印发的《郯城县教育系统师德专题教育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我校“师德师风建设深化年”活动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总目标,以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中心,以爱与责任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为重点,强化师德教育,弘扬高尚师德,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推动教师依法执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优质施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业务过硬,让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教师队伍,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基础性保障。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有序、扎实,有效地开展,我校成立师德师风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开展全校师德师风建设活动。

组长:李善坤

副组长:郭伟杨剑勇平振杰

成员: 高树勇 徐坤 曹元庆 王永峰 刘健 孙华春兰亚从

三、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深化年”活动,全力打造一支队伍:师德高尚、素质精良、业务过硬,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致力促进两个转变:师德师风向更好的方面转变,行风校风向更好的方面转变;着力解决“三大问题”:有偿家教、职业倦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努力实现“四个提升”:在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上有新的提升,在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上有新的提升,在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上有新的提升,在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和教育教学质量上有新的提升。

四、工作计划

根据2021年郯城县教育系统师德专题教育安排,我校师德专题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即动员部署、专题教育、督促检查、宣传报道及总结提升。

(一)、动员部署:成立专题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专题教育方案,做好动员部署。开展形式是印发方案和大会动员(6月21)

(二)、专题教育:

1. 学习讨论月:深入学习研读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讲话、重要论述精神,引导广大教师自觉用“四个意识”导航、“四个自信”强基、“两个维护”铸魂。开展形式是开展主题党日“三会一课”集体学习。(6月22日--31日)

2. 四史教育月:已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鼓励广大教师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知史爱国、知史爱党。开展形式个人自学。(7月1日--31日)

3. 政策宣传月:依托“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等,组织教师深入开展学习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师德师风建设有关政策。开学前组织开展集体学习和宣讲解读,开展学习督导和效果测评,做到全员覆盖、应知应会、必会必做。开展形式是政策解读、知识测评等形式。(8月1日--31日)

4. 典型宣传月:围绕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评选和庆祝教师节系列活动,深入开展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学习,讲好师德故事,用好榜样力量。开展形式是事迹宣讲、报告会等形式。(9月1日--30日)

5. 警示教育月:召开警示教育大会,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公开曝光的师德师范典型案例和市局制作的案例警示视频,以案为鉴、以案明纪。开展形式是观影活动等活动(10月1日--=31日)

第2篇:小学德育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德育教育 学案导学 意义 措施

一、“学案导学”在德育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方式有其明显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究其原因,在于“学案导学” 理念在学生的校园学习中及步入社会后的工作中都发挥着非常实际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广崭新的教育理念,显著发挥德育学科的应有功能

当学生毕业后迈入工作岗位后,必须需要健康优质的职业道德来面对工作,积极参与工作。可见,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在崭新的教育背景下显得尤为滞后,阻碍了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方式的推广,能够有效培养并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德育学科的功能自然会得以展现。

(二)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办学质量,促进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德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学校的管理及教师的授课等环节实现。”学案导学”能够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指明正确的方向,并能够为德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因此,当学校德育教育真正实现理念创新,学校德育教学的质量就有了保证,高校德育教学目标自然就会实现。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全学生的人格和心理

通过”学案导学”,能够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周密的思维,使他们具备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从而进一步完善他们的品德,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德育观。如果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会将这些因素转化为综合素质,必然为自己的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德育课“学案导学”的主要设计原则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学案导学”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巩固,这样,才能是“学案”发挥预期的作用,提升德育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教学呈现层次性原则

每个学生在感知能力、接受能力、领悟能力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并且很多时候这种差异非常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学案”设计时,尤其是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这样,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分层次教学,才能使设计出来的“学案”发挥出应有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受益,从而促进德育课教学的开展,并巩固进行效果。

(三)注重教学实践原则

每一项课程的设置,每一项学习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因此,在进行“学案”设计时,应当根据德育教学的教材内容,合理的将其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实际生活走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运用所学的德育知识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德育问题与现象,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质量。

三、提升德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让学生懂得德育课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校德育课教师在进行德育授课时,首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明确品德教育在他们未来学习工作中的作用,这样学生才会对德育课有一个全新的思想认识。

(二)充分发挥“学案”作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在教学德育课授课前,教师可以先将“学案”下发给学生,使学生以“学案”为根据,预先温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学课上,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看他们是否有问题,进而根据学生的反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找准自身的学习方向,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积累合理适当的教学方法,打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提升学校德育教育水平和质量,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也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全面的思索。新时代的德育课教师应当努力适应教育改革形势,转变思想,打破原有滞后的教育理念,积累一些合理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校德育教育感染更多的学生。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在网上下载具备典型性的课件供教学所用,使学生通过对课件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懂得德育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使学生为提升自身道德水平树立信心。

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视频资料,使学生们看清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举止,以便从自身寻找不足,并通过教师的到位讲解,弥补不足,提升自身道德水平,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四)合作学习应注重合理搭配,实现好生与差生的能力平衡

德育课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因此,也就应当注重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处理好组内好生与差生的学习关系。首先,教师应当对差生给予鼓励,增强其信心,使其以放松的心态去融入学习小组,让他们踊跃发言,摒弃畏惧心理;其次,教师可以安排差生先行发言,差生说出的可能是最简单的解决思路,但教师仍应给予鼓励,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第三,在好生发言时,可以要求差生认真倾听,寻找自身的不足,吸取教训,积累经验;第四,教师进行指导时,要重点关注差生的学习进度,了解他们的思维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这也是教师对学生个体充分尊重的体现;第五,应当继续关注好生的发展,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潜力,并强调他们平等的对待差生,增进好生与差生的思想交流。

(五)教师注重将自身经历融入教学中,带动学生德育学校的积极性

首先,学生总是心存一种好奇心理。因此,一旦接触德育课,就会联系到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使怎么做的,这种好奇心理在本质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德育课学习兴趣。当然,这种好奇心理能够通过老师主动融入自身经历来满足。因此,老师在平时授课时可以将自身的经历或身边其他人的经历有机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四、结语

“学案导学”教学方式在学生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解决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和 “怎么学”的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在德育科教学活动中实现对生活的热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及人格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凯,黄震.提升教学理念,追求高效课堂[J].人民教育杂志,2011(6)

[2]葛邦清.“学案导学”让德育课充满活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2(2)

第3篇:小学德育教学方案范文

“学案导学”就是教师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自主地去翻开课本,学习知识,探讨知识,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因互动而自然促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由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正处在一个成长阶段的过渡期,逐渐地有了自我意识,所以在人生的课题当中是迷茫而烦躁的阶段。针对这些,我们就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中的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和吸引力,让德育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有利于开展正确的教育引导理念,让德育学科发挥应有的功能

高年级小学生面临毕业升初中,而这个年龄正是德育教育的重点,正确的教育理念可以有效地引导他们。而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在崭新的教育背景下显得尤为滞后,阻碍了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方式的推广,能够有效培养并实现较大幅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德育学科的功能自然会得以展现。

(二)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办学质量,促进德育教育新理念的实现

德育教育新理念的顺利实现,需要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规范的学校管理及教师的授课等环节实现。“学案导学”能够为小学的高年级德育工作指明正确的方向,并能够为德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因此,当小学德育真正产生新的理念,学校德育教学的质量就有了保证,高效的德育教学目标自然就会实现。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完善他们的德育素质

高年级小学生正处于高速的学习阶段,接触的各种事物、各种事情,都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通过“学案导学”能够使他们正确对待各种事情,从而进一步完善他们的品德,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高年级小学生德育课“学案导学”的主要设计原则

(一)尊重小学生主体地位原则

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学案导学”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巩固,这样,才能使“学案”发挥预期的作用,提升德育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德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教育指导性原则

高年级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都很强,也都很爱学习,在“学案导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目标设计让他们有明确的目标,通过疑难问题提示以及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引导学生去识记、理解、归纳、综合、运用,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

(三)注重教学创新性原则

高年级小学生的想象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已经不多了,他们的创造想象慢慢发展了起来,但是很多具体的他们又掌握不好。所以在“学案导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内容创新,优化教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提升高年级小学生德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以规范育人,培养他们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首先要树立规范,并在“学案导学”中加以体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表现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形成榜样作用。小学生年龄小,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要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地做下去,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形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二)以读书育人,培养他们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学,学的基础就是知识,而知识来源就是书。“读书破万卷”,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不但可以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还能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培养孩子正确的德行。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呢?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读书的乐趣,培养他们自己读书的意识,要让他们爱读书,只要孩子有了读书的习惯,他们就会热爱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了。

(三)以活动体验育人,培养他们健康的德育品德

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学校传统日,运用各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英雄人物精神教育、法制教育、形势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教师节可以开展“我为老师献祝福”活动,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品德;国庆节开展以“我爱祖国、祖国巨变、家乡变化”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四)以环境育人,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

教师要努力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做到“净化、绿化、美化”,把德育、科研、卫生等工作有机结合,倡导和谐的人文环境,陶冶师生情操,发挥其潜移默化高尚品行的德育功能。明确全员育人的要求,依照法律和规章制度,严格校规校纪,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加强校风、教风、学风、校训建设,把德育落实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用信任、尊重、关怀的情感和行为关爱学生。

四、结语

“学案导学”教学方式在高年级小学生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解决了学生正确理解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去对待、怎样去解决的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德育教学活动中实现对生活的热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及人格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惊铎.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探索[J].教育研究.1999年12期.

第4篇:小学德育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德育;有效管理;评定工作

开展小学德育管理是实施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完善小学德育管理的方法和措施,才能确保小学德育管理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一、新时期小学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管理内容模糊

目前大部分小学都意识到小学德育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也有部分学校缺乏重视,过分重视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忽视了德育管理,缺乏相应的德育管理计划,管理内容也是较为含糊,德育管理仅仅是一种形式,缺乏实际的内容。

2.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部分学校没有安排专职专业人员开展这一工作,部分教育管理人员在教学经验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使德育管理工作很难正常开展,对于教育管理来说,也受到不同文化程度的影响,个人的行为举止对德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偏远山区,这种现象更明显。

3.管理经验参差不齐

教师是德育管理的重要人员,教师自身德育管理经验的多少决定对学生影响的好坏,决定能否给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等,尽管有着较好的德育管理方案,但如果没有有力的实施者实施,效果也是很难实现的,同时对于学生德育素质的养成产生影响。

二、新时期提高小学德育管理水平措施分析

1.制订方案,明确小学德育管理内容

要从管理现状出发,明确制定德育管理方案,引入最新的教育管理理念,不断对方案内容进行完善和更新,确保德育管理方案能够切合实际,符合时展的要求,成为真正促进和引导实施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指引性文件,确保小学德育工作取得一定效果。

2.加强培养和培训工作,确保管理人才的专业性

作为小学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德育和文化教育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德育也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学校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来获得这方面的人才。一是学校自己进行培养,二是采用“他方培养”的方式,前者是校方自己进行专业人才的培训和指导,之后进行录用,同时对这类人员进行不定期培训等,使其专业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另一种方法是学校通过培训机构或者与高等师范类院校进行合作,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以提高一线教师的专业技能。

3.丰富教育途径,使德育无处不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单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及途径已经很难满足和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要求,实施德育工作渠道和途蕉嘌化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除了思想品德课外,还需要重视少先队组织的作用,调动学校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德育工作中,将德育工作融入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并将其和课外、校外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和劳动相结合,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但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德育知识,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活动等获得有关做人、做事的道理,让家庭、社会也成为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力量,发挥小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全方位、立体的德育管理体系,使小学德育工作无所不在,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将小学德育工作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及各种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获得德育,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从认识自我到认识他人到整个社会和世界,为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打下基础。

4.加强德育质量的评定工作

实施科学的德育工作评定能够有效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要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加强评定工作的公开、公正、透明等,防止片面开展教育活动的次数及多少等表面现象进行德育质量的评价。通过加强日常及定期检查,对德育工作进行质量分析和检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提高德育质量。

总之,对于小学的德育工作,学校要加强重视,不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小学德育工作质量得到提高,要通过活动体验、家校合作互动等,发挥社会、家庭及教职员工的作用并形成德育合力,创建良好的德育环境,促进德育工作随时、随地展开,将德育工作融于润物细无声处,从而促进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朋.浅谈如何做好小学德育管理工作[J].新课程(小学),2015(12).

[2]丁介兴.完善农村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对策[J].吉林教育,2016(32).

第5篇:小学德育教学方案范文

案例教学法就是用案例(生活或经典作品中的实例、个案)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具体地说,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种典型、特殊事情的情景进行讨论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双向案例教学法,一方面指课堂案例既可以是教师提供的,亦可以是学生提供的,另一方面,“双向”还指讨论案例时,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可以平等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使不同的见解“双向”甚至“多向”碰撞和交流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能够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改变了以前只是教师出示案例、分析案例,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见解的教学状况。

二、双向案例教学法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分类及挖掘

(一)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含义

“生成”是新时期课程改革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指事物的发生与形成具有过程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强调事物的生命活力和潜在的创造价值。季晓华将“生成性资源”等同于“生成性课程资源”,从宏观的角度将其界定为:“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能够促使教学顺利或更好地进行,所产生的各种因素。”;从微观的角度,把“生成性资源”界定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对话、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由此可见,德育生成资源就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思想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新情景等等,从这些即时出现的新事物中挖掘德育资源,达到即时而有针对性的德育效果。

(二)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分类及挖掘

双向案例教学法运用过程中,有教师列举的案例,有学生提供的案例,同一案例有多重见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生成性德育资源按来源分为:案例生成性德育资源和见解生成性德育资源。

(1)案例生成性德育资源,就是指案例本身包含的德育资源,其又可以分为案例显性生成资源和案例隐性生成德育资源。

比如讲社会公德时,要求学生列举违背公德给人民和社会造成危害的案例,有学生列举了这样一个案例:2014年11月12日,武汉市环卫女工清扫公路中间垃圾时,被一辆越野车从身后撞倒,后又被一面包车连续撞击,当场身亡。倒地的她的手中,还攥着刚拾起的烟盒。这个案例紧扣课程教学目标,因此属于显性德育资源。该案例教育我们一定要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公共卫生,不能乱扔垃圾,也许自己认为是一件很小的事,结果却酿成大祸,危及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可见,遵守社会公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深刻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该案例的隐性德育资源,让学生懂得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逐渐普及,驾车公德作为一个新的道德领域,必须对学生加强教育。让学生了解驾驶员道德规范,比如,不能违章驾驶、超车、交会,夜间行车交会应关闭远光灯,不能超载,拒绝疲劳驾驶,禁止酒驾,开车时禁止打电话或者和其他人闲聊,不能向车外扔杂物,不开故障车,杜绝肇事逃逸等等。同时该案例还隐藏着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如何保护自身的人身安全及合法权益的问题。

(2)见解生成性德育资源,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提供给大家的见解德育资源,其又可以分为见解生成资源和见解碰撞生成资源。

讲到诚信时,一位同学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这位同学在公交车站碰到一位背着笔记本电脑的文质彬彬的小伙子,刚一下车急乎乎的对该同学说,自己刚才在车上丢了钱包,现在有急事要赶回公司,并用自己的办公电脑作证,要求借给自己50元路费,声称自己是**公司的科长,不信可打自己同事电话证明,承诺回去后会直接把钱打到同学银行卡,或者直接充成话费。这位同学看着这位科长文质彬彬的样子,加上科长可怜兮兮的情景,还和其同事通了电话。这位同学就拿出自己的生活费,给了这位科长50元钱,结果到了第二天等同学再给这位科长打电话时却是空号......讨论:以后还要助人为乐吗?以后还敢相信别人吗?有同学认为以后就不敢轻易相信别人了;有同学认为和自己无关的事就不去管;有同学认为毕竟好人多;有一位同学说:当时可以在车站直接给他买一张车票就行了.........通过分析,大家对这个不诚信的小伙子进行谴责,这表明不诚信的人是要遭人们唾弃的。大家都希望和诚信的人交往,同时正因为有不诚信的现象存在,才有对整个社会进行诚信教育的必要。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不诚信行为斗智斗勇。比如有同学提到的,“因为离车站较近,可以直接给他买张车票。”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到“诚信”,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同学激烈的讨论中,反映出同学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惑。这就说明德育课不仅仅是按照道德规范要求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同学们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做。

(3)师生课堂的表现状况资源。

课堂的表现状况资源可分为:每个课堂参与者的外在行为方式资源和内心体验资源。每个教师和学生在讲解案例,表达见解、相互辩论时都有自己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表达方式,有的表现出自卑、有的表现出自负、有的表现出傲慢、有的表现出谦和、有的表现出豁达,有的表现出敏感、有的表现出包容、有的表现出独断等等,我们通过有意识对比来挖掘德育资源,让学生自己亲眼目睹每个人不同的语言行为方式会带来怎样的反应,通过及时讨论和引导让大家亲身体会哪种语言或行为方式普遍受到大家的接受和赞赏,同时理解修养的深刻内涵,让自己在对比中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所有参与教学的师生都同时成为平等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另外,在课堂上随时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等情况进行课堂调查,获得的调查信息就是最新的鲜活的一种教学资源。针对现状有目的展开讨论,引导以实现德育的实效性。

三、双向案例教学法生成性德育资源运用的路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始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开放式课堂、翻转课堂、大学慕课(MOOC)等教学模式的不断出现,给我们的传统课堂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更丰富,更有效的知识。双向案例教学法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生成资源,使我们的课堂充满开放性、人文性、实效性、乐趣性、包容性。“双向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案例所蕴含的德育资源,不断扩大德育视野,使学生不仅达到了课程教学的德育目标,同时还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中更丰富、更具体、更灵活的道德要求。通过师生共同提供案例,分析案例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想法、困惑呈现出来,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交流,帮同学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运用生成性德育资源构建开放型课堂

双向案例教学法运用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挖掘和运用,首先,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开放了,大家在这样民主的气氛中坦诚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使我们的德育教学切实解决学生的内心困惑和迷茫。其次,课堂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融合了,改变了传统课堂理论和现实生活“两张皮”的状况,打开了课堂教学通往现实的窗户,因此课堂有限的空间开放了。最后,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今天教育的感受以及对明天理想中的自己连为一体,让自己的道德成长成为连续、开放的过程。

(二)运用生成性德育资源构建人文型课堂

《辞海》对“人文”一词的解释是: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当前“,人文”一词主要有三种含义:第一,对最高价值、终极关怀的一种诉求;第二,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的所谓“唯人主义”;第三,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和培养。我们在此要构建的“人文课堂”,指的是“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的所谓‘唯人主义’,如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在我们的课堂通过教师和学生平等的讨论交流,最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解决学生实际生活、学习、情感上的困惑,对学生进行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关怀,改变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的,以教材为目标道德教育。笔者曾对310名大学生就在大学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需求和困惑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74%的同学认为需要培养社交能力,渴望得到交际技巧的指导;27.3%的同学认为需要培养自己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和能力。26.4%的同学需要学习指导;44.8%的同学不习惯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冷漠态度,需要教师的关爱。57.1%的同学认为大学教育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的辅导欠缺。这一切说明大学生大部分还不能独立自主的解决自己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困惑,在许多方面需要教师耐心地关怀和指点。我们在课堂上随时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的资源(师生课堂的表现状况资源),让我们的德育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本,对学生时刻充满人文关怀。

(三)运用生成性德育资源构建和谐课堂

第6篇:小学德育教学方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管理者;德育管理;创新方法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意识到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为之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和进步,已经不够理想,追赶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结合学校的实际工作,就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创新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下面谈一谈在工作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深入调查,发现存在问题

在确定此项工作时,我组织学校的德育工作小组通过对全校师生的调查问卷、分析调查中数据,并进行一定研究和总结。在调查中发现现阶段农村小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过于抽象;二是德育教育内容的制定和实施缺乏科学性,也就是说制定的德育教育方案并不符合学生的特点和特色;三是德育方法比较倾向于“成人化”,开展的活动没有从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也就是说教师所采用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很学生不大喜欢,致使到管理者和德育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和总结一些存在的问题,使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有了更明确的教育方法。

二、总结分析,创新管理方法

根据上述问题的存在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在我们农村的德育管理中确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特别是在学生习惯养成方面,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快乐的成长和全面发展。故此,创新一定的德育管理方法,成为了时代赋予学校管理人员神圣的使命,也成为了需要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1、改变思想,突出德育为首

在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开展中收效的好与坏,都与学校管理者制定和施行的教学体制、管理方案和考评机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学校管理者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力量,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对学生德育方面关心程度的高低,所以,要想创新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首先就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改变既有的以学生成绩为重的管理思想,将学生德育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学生具有更高的德育素养之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必然有所提高,其学习成绩和学校效果也就能够有明显的提高了。因此,在实践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需要加强与班主任沟通交流的力度,从班主任那里获得学生更多的讯息,在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之后,积极的与班主任沟通过交流,并规划和制定出更好的学生德育管理方案。

2、优化方法,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可以说,德育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一个有效的氛围中不断的熏陶,在得到管理者有效引导的基础上,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习惯,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就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以此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优化既有的德育管理方法。一是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要求教师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能够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参与学校或者班级组织的各项德育教育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二是为学生创造有效的提高自身德育素养的情境,可以是游戏、竞赛活动、故事导入、生活案例分析等等,让学生在情境交融的氛围中感受到德育的存在,并深深的认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真正的实现德育管理和教育工作能够从“强压式”到“引导式”的转变;三是加强教师的德育修养。在工作中,学校加强班主任和所有的任课教师能够在实际教育教学的工作中注重学生的德育素养,做到时时的引导和指导,例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主动帮助,当学生难过时要主动安慰,学会爱自己、爱别人,学会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让更多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

3、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德育管理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潮流,加强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就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从以下几个基本的方面着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切实的做好德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工作。1)创新德育工作管理的模式学生档案在德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管理者完全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施行档案电子化管理,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正规、科学和系统,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负担,还能够便于信息使用者从中提取信息,更多的了解学生,可以说,能够为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力量。而这就需要管理者注意的是,在运行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历史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三个基本的原则;此外,学校管理者利用德育软件,例如“班级与学生量化管理软件”等现代化的软件来优化德育评价工作;同时,还可以倡导各个班级的班主任创建班级博客,来使得学生、家长和教师能够实现时时沟通交流的基础上使得德育管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2)在学校搭建自己的德育工作平台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构建属于自己的德育管理工作平台,以确保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能够从自己的平台上掌握更多的德育管理方法,及时的获知最新的德育管理方向和要点。因此,学校的德育管理平台可以包括上级部门的德育网站、德育专题网站、校园德育网页等几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以便于管理者和教师们之间能够经常交流互动,探讨德育工作过程中的得与利,例如我们学校开通的学校网站,能直接地联接区教育信息网站和区内的其他学校网站,给教师创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以达到一定的学习、互动的作用。3)拓宽既有的德育教育活动途径学校要引导教师创新既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让任课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校园网、远程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来改变既有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例如,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动画、影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创设教育虚拟社区,为学生组织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等。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站,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例如电子小报,调查活动等等,以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

三、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德育工作成效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中,德育工作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所以加强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力度,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顺利地达成与促进。我们可以通过电话、手机、QQ、微信群等通讯,与家长加强联系。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现代通讯方式对家长进行教育宣传。例如学校有什么德育教育活动,以校讯通或微信群发出,达到宣传效果。这样可以先让家长了解学校开展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从中知道教育活动的内容以及活动的操作,然后通过家长的配合,完成每次的德育活动,并在家长的督促下加以强化。长此以往,就能够对家长起到一个潜而默化的效果,最后达到家校合作,从而进一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使整个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德育教育工作是促进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高效开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也是确保其实现更好发展的内在力量。所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改变思想,创新方法,不断研究和分析。使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以正确的办学思想为先导,以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改变思想,突出德育为首,以实际活动为行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注重行为习惯培养,避免空洞的说教,强化活动实践和情感体验;随着社会发展要丰富德育的活动内容;要创新方法,加强与社会、家庭等沟通合作,使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进而使得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好德育思想渗透。

作者:梁炳辉 单位: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屈洞小学

参考文献:

[1]廖容.论如何创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J].《中华少年》.2016(32)

第7篇:小学德育教学方案范文

一、中国学制近代化的发轫:近采日本

1898年,由于的失败,康有为设想的“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学制未能建立起来,但1902、1903年张之洞、张百熙等主持制定的中国第一个正式公布的近代学制――壬寅癸卯学制仍没有脱离这一指导思想。壬寅癸卯学制系直接学自日本,有的地方甚至是照搬,而日本学制又系学自于德国和法国,因此,壬寅癸卯学制不可避免地要表现出德国学制的特色。例如:在学制系统上,在高等小学以上(即义务教育终了时)采多轨形式,即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三系并列,各成系统。师范教育采二级制,中小学师资分校训练,而且各级师范纯属公立,师范生予以公费待遇,凡此均系法德教育的特征。

壬寅癸卯学制实行数年后,教育界觉其不适应,于是起改革之议,出现了宣统元年的中学文实分科。这次分科是直接学习德国学制的做法,奏折中说:“近世德国学术号为极盛,考其中学堂之制,文科实科则系分堂肄习。”因而认为中国的中学学制“实以文实分科为便。”这是由学习日本转而学习德国的明显例证。这次分科经过改订一直实行到1912年民国壬子学制的建立,其对中国教育影响深远。

1912年制定的壬子学制也表现出德国教育的特点。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后,即着手建立新学制,即壬子学制。壬子学制制定时,教育部征求了国内教育家的意见,又参酌各国教育法规和制度拟就了第一次草案数种,因当时教育家意见不一致,教育部以第一次学制草案为标准,将三种方案刊登于《教育杂志》上,以广泛征求教育家意见。第一种为四级制,定初等小学四年毕业,为义务教育,升入高等小学;高等四年毕业升入中学三年级,或二年毕业升入中学一年级,中学五年毕业,大学六年毕业(含预科三年),统计修业年限为十七年:第二种为五级制,定初等小学四年毕业,为义务教育。升入高等小学,高等四年毕业,升入中学三年级。或二年毕业,升入中学一年级,俱与上同。但中学修业期为四年。又别设高等学校,三年毕业。大学三年毕业。统计修业年限,为十六年;第三种为三级制,定小学五年毕业,为义务教育。(不分初高等)升入中学三年级,或在小学修业三年,升入中学一年级。中学七年毕业,大学六年毕业。(含预科三年)统计修业年限,为十六年。

对于上述三种草案,教育部的意见是,第三种与德国学制略近,担心中小学年限长,社会经济难以负担。第二种学制则似日本几年前的旧制,有烦费之弊。只有第一种学制参酌第二、第三种,与当时社会程度较适当。1912年民国公布的壬子学制,即按上述第一种草案修改而来。它综合德日学制之长,沿袭了清末壬寅癸卯学制,因而也没有摆脱德国学制的特征。如上文中提到的自高小起实行多轨制,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三系并列,且各成系统等。

二、近代学制的修订:远法德国

承袭了清末壬寅癸卯学制特点的壬子学制,实行了数年,教育界仍觉其不实用,指责教育部只知抄袭日本学制,改制之风又起,出现了几个主张学习德国学制的方案。

1914年12月,教育部公布整理教育方案草案,草案对晚清中学学习德国分科制和德国文实中学进行比较,认为德国是文科、实科分别立校,而中国是一校之中分文、实科,因而各校力难经营,草案主张先在各中学按文实分科,有侧重地编订中学课程,偏重文科的准予变通增加文科课程和钟点,偏重实科的学校准增加实科课程和钟点,经教育部核准而后施行。待实行有效后,再建立分科制度,逐渐过渡为德国文实分科分校的做法,而不再象晚清那样在一校中分设两科。

民国四年(1915年)一月,袁世凯公布《特定教育纲要》,提出“改革小学中学学制,改初等小学校为二种:一名国民学校,以符合义务教育主义:一名预备学校,专为升学之预备。中学校分为文科、实科,以期专精深造。”这是自小学至中学完全模仿德国双轨制的改革。学习德国的规模由1909年的只有中学文实分科扩大为中学的文实分科和小学的双轨制。《纲要》中指出这次学习德国学制的原因是中国学制学自日本,小学只有一种,对于只求识字的平民子弟和有志深造的贵族子弟没有区别,难以满足各自的需要,因而学习德国,将小学分为两种,以满足不同阶层子弟的需要。中学方面的现行学制,各科并重,从初小到中学,课程多有重复,而德国的文实分科,学科有所偏重,“不特适于天性,且造诣自有专长,将来毕业后出任事业,能力较优,自足为社会之中坚人物,即升入专门大学,亦易深造,较现制实为便利。”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文实分科,但这次文实分科命运多桀,未等实行,即随袁世凯的而付之东流。

由于1912年的壬子学制不实用的问题未能解决,改制之议未息。1915年4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一次会议在天津召开,讨论教育改革之事。时值袁世凯夺取政权,刚刚公布《特定教育纲要》之后,湖南省教育会又提出一个《改革学校系统案》,几乎全部了壬寅癸卯学制和壬子学制,是一个系统模仿德国学制的方案。这一系统,小学实行双轨制,中学及以上实行多轨制,普通、师范、职业教育三系并列,各成系统,且各系统的学生都有上大学的权力和机会。比之袁世凯《特定教育纲要》只改革中小学堂的做法更为完备且全面,避免了因只改革中小学堂而使教育系统脱节的问题。湖南省教育会认为国民教育与人才教育目的不同,因而其方法与组织应有区别,并批评了那种认为德国学制不平等的说法,驳斥了以清末中国学习德国文实分科无果而终,从而认为德国学制不适合中国的观点,指出这种学制“丝毫不虚耗国民之脑力光阴财力”;“足以应国民多方面之要求”;湖南省教育会认为,这种学制最适于中国,建议中国学界渐次推行。议案提出后,由于各省意见不一致,教育部人事屡有变动,教育改革之事拖了较长时间。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1916年德国在一战中由盛转衰后,中国人头脑逐渐冷静下来,随着要求共和教育呼声的高涨,慢慢摆脱了对德国教育的狂热,批评德国教育的文章屡见于报端;杜威来华宣讲平民主义教育,致使英美式教育在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导致了1922年模仿英美的六三三学制的产生。中国这一系统模仿德国学制的湖南省教育会的提案未被实行。

1917年,中国高等教育方面又实行了一次学习德国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之制系学自日本,在大学中既设有法、医、农、工、商各科,同时又单设这些科目的专门学校,二者科目并没有多少差别。蔡元培认为欧洲各国高等教育制度,以德意志为最善,于是以日本为镜鉴,决定采用德国学制,扬长避短,改革中国高等教育。他提出,设立专门学校的如法科、医科等不再为大学中的一个科目,而已经在大学中为一个科目的,也不再设立高等专门学校。1917年9月27日,教育部公布《修正大学令》规定,“设二科以上者得称为大学,其但设一科者称为某科大学。”这是学习德国之长、避日本之短的修正。中国现时的单科大学,在综合性大学中不再为一科,大概源出于此次改革。

一战爆发后,德国教育受到批判,但其在中国并未销声匿迹。1921年,在壬戌学制制定过程中,廖世承在《关于新学制一个紧急问题》一文中,再次提出初级中学一定要分科的主张,虽然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却表明德国学制在中国教育界仍有一定的影响。

1922年教育部公布的壬戌学制,继承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部分成果,也体现了德国学制对中国的影响。其在学习年限上采美国六三三制,在教育系统上却保留了德国学制的特色,如自高小以上实行多轨制,普通、职业、师范教育三系并列,单科大学制等具有德国特色的成果都得以继承和保留。

三、结语

第8篇:小学德育教学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1、通过开展“三生”教育,使我校进一步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我校的德育工作特色。

2、通过开展“三生”教育,使全体师生懂得珍惜生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使全体学生从小就掌握必要的生存知识,克服当代少年儿童那种娇宠依赖的不良品质,提高生活能力和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3、通过开展“三生”教育,促进全体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从小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体会社会生活的幸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活动实施的背景条件

我校座落在翁源县县城中心,占地面积11142㎡,建筑面积10739㎡, 各种教育教学设施和教学场室基本能够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我校拥有一支业务能力比较强的教师队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副高级)1人,小学高级教师85人,中学一级教师7人。本科学历53人,专科43人。持有心理健康教育B证的教师4人,C证的41人。

我校一向来重视开展安全教育,把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最重要位置。同时,近几年来通过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组建了一支教学能力比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这是我们开展“三生”教育的良好基础。另外这两年通过教育创强,学校的设施设备、功能场室有了明显的改观,能够满足开展一系列德育工作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按照我校的德育理念进行布局和更新。目前我校已经编印了3套德育校本课程:《安全教育读本》、《礼仪知识读本》、《生命教育读本》。为进一步开展“三生”教育提供了基本的教材。

目前,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每个家庭孩子都比较少,导致小孩子被过分溺爱,孩子应该做的许多事情都由父母、爷爷奶奶代替了,造成大多数小学生动手能力差,生活能力也比较差。为此我们认识到只有通过在学校开展“三生”教育才能培养好现代化的接班人,才能真正让学生健康成长。

三、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学校德育育人的管理机构

1、健全领导机构,重视德育创新研究,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协调发展。

2、制定科学可行的“三生”教育计划(学校计划、德育计划、少先队计划、班级计划、活动计划、方案、活动小结)、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教育评价等,保证活动有序开展,突出以渗透教育功能的针对性、实践性,有效地引发受教育者参与活动的兴趣。

3、加强德育校本课程的研发,课题研究的指导,做到措施到位、经费保障、及时汇报、适时指导,不断将课题研究推向科学化的境界。

四、实施内容

(一)构建主题文化 打造善美校园

通过营造校园文化教育环境,开展“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的教育,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校训摆放:在求真楼正面贴校训:全面、严格、勤奋、活泼

2、教学楼命名:原科学楼命名为求真楼,南楼命名为求知楼,北楼命名为求学楼

3、依据我县是兰花种植大县,在求学楼配以宣传兰花的文化板块,使学生能够识兰、赏兰、写兰、画兰、颂兰,从小感受兰花的高贵、温馨、香溢。在求知楼配以生命与水、生命与饮食、生命与运动、生命与挫折、生命与环境五大主题的宣传栏,使学生了解珍惜生命与保护环境、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积极参加运动等等的关系,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4、在求知楼和求学楼的适当位置张贴图文并茂的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和《三字经》,让学生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5、在求真楼的学校墙报栏设置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少先队知识教育、德育知识、社会与科学、创建和谐校园、卫生与健康等8块教育专栏。这些墙报由五、六年级的学生动手出版,要求每个学期出版三期。在求真楼下还设置学生作业展和学生作品展。

6、学校图书角:在求真楼下开设学校图书角,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图书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做到天天有桌椅、有书架、有图书。

7、班级文化建设:

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让课室的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的氛围,营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结合学校的善美主题文化设立班级目标、班名、班徽、班级口号等。各班根据班级目标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

(二)以开展“三生”教育,推进 “政德”“师德”、“学德”建设

1、通过师德教育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要求全校

老师认真学习安全知识、生命教育知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老师们言传身教,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贯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2、以“幸福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立足点,在教师中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教育活动,提高师德素质,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

3、落实韶关市中小学教师“十要十不准”。

4、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富有激励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对待挫折、珍惜生命、爱护生活环境,勤奋向上的品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促进学生幸福生活,健康成长,我校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学校成立了以何新旺、赖丽萍、张海霞、曾庆成、黄清花、华琴花、陈启珍、邓丽丽、刘丽琴、张远红等十位心理健康教师为主,班主任教师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收集整理,作为向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的依据。

2、全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更新观念,高度清醒地认识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工作中。围绕韶关市“厚德弘善感恩励志”的德育核心理念和我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开展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问题学生的结对帮教制度,落实帮教措施,建立结对帮教档案。

3、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研讨;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情况纳入学校教育德育工作的年度考核之中,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观摩评比活动;设立网上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设立心理信箱;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1)集体辅导。班主任利用心理健康课,根据本班的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地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另外,每月一次,利用国旗下讲话,对一些共性问题,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集体心理健康辅导。

(2)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环境布置考虑到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考虑到了儿童的审美特点,让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每周二~周五的最后一节课开放心理咨询室,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由心理辅导老师负责。在心理咨询室内门外设有“心理咨询信箱”,以便个别学生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进行咨询。

(3)个案教育。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作为个案对象,以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两种方式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的方式进行。

(4)博客互动。在我校网站上,心理辅导老师建立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中另开心理专题,欢迎学生、老师、家长等的咨询,拓展心理咨询的对象、时间、空间,更为便捷、互动,有一定的实效性。

5、指导家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实施是不够的,在更重要的意义上讲,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才是学生的来源与归属,小学生心理健康最后要归结于此。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四)开展小学生礼仪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礼仪教育,使学生掌握日常礼仪知识,养成文明礼貌的品格。

1、组织礼仪教育主题班会:各班每月一次礼仪教育主题班会,做到有内容、有教案、有效果。

2、组织礼仪知识竞赛:每学期组织一次礼仪知识竞赛,通过竞赛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日常的礼仪知识,提高礼仪知识教育的效果。

3、利用黑板报、校讯通、升旗讲话等渠道开展礼仪知识教育。

(五)开展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自救自护能力和生存能力。

1、每月组织一次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让学生掌握消防知识、交通安全知识、防溺水知识、防暴力伤害知识以及地质灾害的自救自护知识。

2、每学期进行一次安全知识检测考核。

3、每月举行一次安全应急逃生演练。

4、利用黑板报、校讯通等途径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

(六)开展生存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1、经常性开展生活常识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提高 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平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提高。

五、活动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制定实施方案(2015年2、3月)

(1)确定目标;(2)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

第二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5年4月)

(1) 通过贴宣传标语、教师大会、升旗仪式、家长会、校讯通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2)创建韶关市德育特色创新与发展活动启动仪式。

(3)创“十无”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和实施阶段。

(4)道德讲堂活动的启动及实施。

(5)家长学校活动的开展。

第三阶段:学习、规划、启动阶段(2015年5月)

(1)组织学习,明确活动实施的意义和具体方案;

(2)开展生命教育、礼仪教育活动。

(3)德育校本课程的研讨。

(4)校园文化建设。

(5)道德讲堂活动的实施。

(6)家长学校活动的开展——家长学校优秀教案的撰写评比。

第四阶段:活动具体实施阶段(2015年6月——2015年5月)

(1)进一步明确开展“三生”教育的方法、途径,形成我校的德育特色;

(2)少先队

环保教育活动的开展; (3)开展政德、师德、学德活动;

(4)请专家到校指导工作。

(5)家长学校活动的开展;

(6)《道德讲堂》活动的深入开展;

第五阶段:年度总结(2016年6月)

(1)对教育活动进行总结,撰写活动情况报告;

(2)进行经验交流。

(3)资料的归档整理。

第9篇:小学德育教学方案范文

案例教学具有科学性质和实用价值,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具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及师生互动等功能或优点,受到很多专业教育者长期广泛的使用。在高中德育课使用案例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高中德育课的教学现状,改变德育课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德育课取得一定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随着案例教学不断的深入应用,发现案例教学也有其缺点或局限:应用案例教学过于耗费时间和精力、不利于中等以下程度或低年级的学习者等。本论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配套措施。希望有助于广大德育工作者提高对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并有效地利用案例教学进行德育课教学,提供借鉴和启发意义。

二、高中德育课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一)改革高中德育课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高中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德育课的实践性和政治性很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并要认真的解决。然而,在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讲授几乎成了唯一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台上津津有味地讲授理论知识,学生们在下面听的昏昏欲睡,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使得学习单调、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对德育课消极应付,不感兴趣,不愿听讲,考试前临阵磨枪,死记硬背,根本达不到学习德育课的目的。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媒介,将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将现实生活中生动、逼真的事件引入课堂,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学习,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案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探索者,学生在德育课堂上主动讨论、主动发言、主动合作、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外,案例学习过程是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压力下大胆的发表观点,分析彼此的观点,做出选择。案例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德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得到增强,…他们的道德行为进一步得到改善,提高了德育课的实效性。(本文来自于《山西青年》杂志。《山西青年》杂志简介详见.)

(二)适应高中的生源特点(“一言堂”式的德育课导致优生差生都不感兴趣)

高中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而且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普通高中的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兴起,使得高中生源锐减,为了维持生存,部分高中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这也造成了部分学生素质差,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甚至个别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时有发生冲突打架,经常迟到旷课,不服从教育和管理,不尊重老师,不做作业和抄袭作业。而目标明确的以考学为主的优等生又觉得高考不考这些东西,还是多背几个知识点吧。他们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不学德育知识,知不知德育理论都无所谓。又由于德育课本身抽象性的特点与和长期以来高中的德育课形成的“说教堂”、…“一言堂”的授课形式,使得德育课往往很难上,更不要说上好了,也造成学生对德育课没有兴趣,高中的德育课在学生的眼里可有可无,总之,高中生在文化基础、思想、行为习惯、修养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这就更要求高中学生学好德育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案例教学的运用,增强了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因为案例教学提供一定的情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能触动学生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编排教学案例,把书本的知识点融入教学案例之中,改变过去德育课单一的、枯燥的注入式教学。案例教学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参与课堂讨论,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情境。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德育课发挥应有的作用,改变高中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使他们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思想道德也得到提升。

(三)符合高中德育课的学科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