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

第1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为积极推进全镇办诚信建设工作的开展,镇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充分发挥网络舆论“凝心聚力”、网络安全“保驾护航”和信息化“赋能增效”作用,坚持宣传教育和实践工作相结合,积极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履约守法的良好风尚,为加快推进我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助推我镇高质量赶超发展提供强大网上舆论支持、可靠网络安全保障、有力信息化支撑。

二、工作实施

(一)进一步压实责任分工

镇成立诚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任组长,各片长为成员,统一负责诚信建设工作。负责贯彻落实领导小组诚信建设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协调工作等。

(二)加强诚信建设学习

从促进全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大局出发,落实诚信建设工作任务,搞好责任分工。增强诚信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学习信用相关政策文件,让更多的干部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加强诚信思想传播

围绕“7.5全国网络诚信宣传日”、全国网络安全周等重要节点、“强化诚信责任杜绝虚假信息”主题,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主题宣传活动,着力让文明上网、依法上网、诚信上网理念深入人心,在全镇上下迅速形成强大主题宣传声势,为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夯实了思想基础。

(四)加强镇系统诚信管理

建立镇诚信服务制度,进一步增强各干部的守信意识,让各干部积极参与到诚信建设工作中,充分认识到诚信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根据各干部工作内容,积极将本职工作同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结合起来,规范内部管理,提高干部对诚信建设的认知水平。通过镇自身诚信建设,带动镇系统诚信水平的提高。

第2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信用档案;管理;利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141

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社会信用体制尚未健全,由此导致市场环境相对混乱,信用缺失现象普遍存在。比如假冒伪劣产品、盗版产品充斥市场,偷税漏税和走私活动难以禁绝,银行骗贷、死账坏账屡见不鲜等现象,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1信用档案简介

信用档案是社会信用主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相关信用记录,包括道德、法律、政治、经济等内容。信用档案是新兴的档案类型,对其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有多种说法,无论是作为一个抽象概念还是一种特定档案类型,信用档案的存在意义是解决信用缺失的社会现象、为打造信用社会而服务。

社会信用主要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方面,所以信用档案的建立也与之对应,包括政府信用档案、企业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档案。其中,政府信用占据社会信用的主导地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宏观调控和微观管控两方面。政府信用档案又分为国际信用档案、国情信用档案和社情信用档案,是对政府信用的全方位监督和记录。企业信用档案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缴税等方面的信用记录,反映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情况和企业信誉度。个人是社会活动和经济体系的基本组成单位,个人信用档案也是社会信用档案建设的基础,可以用个人信用档案来限定个人的贷款额度、透支额度,确保银行借贷的有效回收。

2建立信用档案的必要性

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措施,让信贷记录有迹可循,及时制止不良信贷的继续和对社会信贷环境的影响。信用档案的建立就是解决企业和个人信用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时也为企业和个人规避信用风险提供保障,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为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良易、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力工具。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中,信用档案也为维护我国整体市场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3我国信用档案建设现状

31信用档案的评估机构

信用社会的建设带动信用档案和征信机构的全面建设发展,从2000年开始,我国各大城市相继成立了个人信用服务机构,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信息中心,全面提供个人信用查询、风险评估、资质认证等业务服务。2002年,我国北京市政府建立了“企业不良行为警示系统”,是第一个地方政府建立的企业信用评估机构。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建立了全国企业信用评估系统,把全国超过400万家企业的信用记录收录其中。此外,我国还有许多中介性质的信用评估结构,配合开展信用评估业务。

由此可见,我国信用档案的评估机构正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就目前来看,这项工作在许多偏远地区才刚刚起步,已经建成的评估机构也存在管理不规范、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还需要加大建设力度。

32信用档案的建设状况

我国的信用评估机构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信用档案的建设也在积极进行,相关机构出台了一系列信用档案建设、管理规定,企业信用档案和个人信用档案在部分行业已经初步成型。甘肃省提出实施信用代码制度意见,为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指引方向。深圳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提出信用档案暂行规定,指导行业内的信用档案征集工作。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将上海15家银行的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集合,为社会所用。

可以看出,我国的信用档案建设工作正从摸索、尝试阶段逐渐走向实践、应用阶段。信用档案逐步成为企业、个人的经济身份证。

33信用档案的保管状况

从我国目前的信用档案建设程度来看,信用档案并非一类特殊的档案实体,只是为了将其信用作用凸显出来,所以采用信用档案的表述。信用档案夹杂在传统档案中,被广泛分布于工商、公安、医疗、税务等各个公用事业部门,做专项收集的难度很大,有些得不偿失。所以对于已有的信用档案应按照传统的档案分类、保管方式进行保管,只对新建的信用档案采取新的保管模式,单独设置信用档案保管分类。对已有的信用档案进行参见使用,最大化发挥信用档案的作用。

4信用档案管理体系

41加强信用档案法制建设

诚信建设离不开法律的支持和保障,信用档案的建设也需要法制化,确保信用档案建设的顺利实施。我国的信用档案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经历漫长的建设过程,国家应建立适当的法律保护措施,确保信用档案的建O持续进行和规范化建设。

42坚持政府推动

信用档案广泛分布于各个档案部门,不能独立反映政府、企业、个人的信用状况,需要政府推动档案资源的共享,搭建信用档案信息平台,实现信用档案和其他档案的配合利用,充分发挥信用档案的建设价值。政府应对信用档案信息平台的建立开发适度干涉,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屏障,促进资源的相互利用。

43坚持档案部门参与

信用档案建设离不开档案部门的积极参与,档案部门应结合传统档案的建设经验,建立完善的信用档案体系和查询体系,使其操作便捷,方便利用。同时,档案部门还要开展信用档案的收集整合工作,将各个征信机构联系起来,形成信用档案网,为社会提供全面的信用档案信息。

44征信机构发挥作用

各地的征信机构是信用档案建设和应用的先锋单位,在信用档案管理中也要发挥先锋作用,引领信用征集的方向、方式和管理方针。

5信用档案的公开利用

建立信用档案是为了对信用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方便信用信息的查询,以信用档案调节市场交易意向,从而改善信用缺失的现象、维护市场秩序。信用档案的公开利用是信用档案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是一些信用档案内容涉及信用主体的隐私信息,所以信用档案的公开利用要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

政府信用档案是信用档案的一部分,建立政府信用档案不可能对政府信息进行全面收集,一些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不能对外公布,没有成立档案的意义。但是外来投资者会尽可能尝试了解政府的经济政策、财务情况,以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合作以及投资规模。企业、个人信用档案的建设利用也涉及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合同、行政、司法等手段为企业机密和个人隐私提供保障,确保企业、个人信用档案的合理利用。

6结论

信用档案的建设、利用为建设信用社会奠定基础,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重要工程。只有全面解决信用缺失问题,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市场形象,才能让我国在世界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推动我国市场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静浅谈基于市场经济与资源利用的企业信用档案管理[A].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专业委员会,2014(9)

第3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档案管理 信息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1;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67-02

高校档案既是国家档案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同时也在社会信息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校园的各个方面广泛开展。积极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高校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高校档案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高校办学最大效益,满足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与时俱进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际上也是档案自身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更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更利于档案自身的保管、开发及使用

电子信息化未出现前,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全部为手工操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的信息量逐渐增多,这种档案管理方式的局限性也日益突显。检索效率较低,查阅繁琐甚至困难,尤其是电子类型的档案,传统的管理方式很难对其进行采集、整理、归档及供阅,这就容易造成档案的丢失。所以,信息化道路是高校档案管理必走之路。信息化建设使得档案信息的采集、保存、归档及查阅变得省时省力。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得高校日常教学及科研活动更加有序地开展。因为信息化建设可以对各个部门档案信息资源的整理与共享并为其提供相关信息的查阅服务,促进部门间的沟通,提高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建立档案的直接目的是向有需要的使用者提供服务。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好地为教职员工、在校学生及毕业学生提供服务。如果说高校档案仅仅以记录各类信息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向需求者提供服务,那么档案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所以,在进行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时,要考虑档案的信息能否为档案的需求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要不断地适应高校及社会的发展,科学地采集记录档案信息,规范化管理,从而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及社会发展提供档案服务。

(二)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体现了高校改革发展的必然性

档案建立的基础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进步,高校的管理已经步入了数字化、信息化及自动化时代,因此创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势在必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但不会让档案的根本价值发生变化,而且会极大地推动其价值的实现。档案只有提供给需求者使用,才能实现其价值,而且利用程度越高越能体现其价值。在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高校正在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一部分,高校档案管理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而且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应列为国家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基础的准备工作应当是完善档案网络建设,工作核心在于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最终目的在于档案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加快信息服务网络化和管理标准化的建设,最终促进档案资源的数字化。

(三)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促进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的互动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文化和科技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其重要的社会发展的推动价值,而高校是科技、文化资源的汇聚地甚至是发源地,高校档案又承载着文化科技资源采集与传播责任,加强这些资源的传播与利用,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了顺应形势的发展,各个高等院校采取了诸多积极措施来推进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尽管这一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满足不了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虽然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发展,但传统的“重藏轻用”的档案管理理念依然“根深蒂固”。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信息化建设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档案是最初的信息源,将档案信息资源更快更准确地传播出去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更高效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是信息时代的要求。摒弃“重藏轻用”的管理理念,更新档案的管理理念,用活用好档案的信息资源,才能为档案管理工作注入新的力量,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

(二)基础设施落后,建设管理费用不足

虽然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有关部门也意识到建设的必要性,但是建设管理费用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当前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较为简陋落后,不能满足信息化的要求,需要资金进行升级建设。为了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同样需要资金进行相关设备的配置及维护。费用不足是现阶段束缚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的最大瓶颈。

(三)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档案管理虽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由于档案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导致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人才比较短缺,精通信息化的档案人员更是稀少。现阶段,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有档案专业的,甚至有很多的工作人员是高校为了引进人才安排其家属,更不用说是否懂得现代化系统化的档案管理理论知识,对他们的培训不但少而且还不科学。部分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思想守旧,缺乏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就目前高校的情况看,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四)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缺乏统一

档案馆藏数字化标准、档案信息网站的系统设计及应用标准、高校的档案数据库与地方的档案数据库互联的标准等亟需规范。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原始性问题,电子签名的真实性、认证性问题等不但需要严谨的技术保证,还需要有标准的支持及法规法律的保障。

(五)档案信息化资源不够集中且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

随着信息化的日益膨胀不断更新,大量有价值的电子信息需要被及时存储,但由于档案管理体系与高校整体自动化系统脱轨,导致各部门产生的不断堆积的电子文件资源相对分散,进而使信息化档案接收的任务变得繁重。再则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极大方便了文档的数字化,从而方便了其信息化管理。同时,由于档案管理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因此这也加大了泄密的危害程度、增多了泄密的渠道、增加了保密手段的困难等,增加了安全隐患。

三、现阶段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对策

(一)通过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想要建立完备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至少要拥有一系列现代化软硬件设备。这样需要高校加大资金投入,满足基础的设备需求,在此基础上,高校档案馆要建成档案局域网式的自动化集成管理,使得馆内工作人员可以进行档案的整理、编目等主要业务工作,使全馆业务管理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整体,并向来馆的利用者提供检索和查询等联机服务;再则,链接数字化校园网向档案局域网覆盖范围内和权限范围的各个部门以及个人提供服务。

(二)强化档案信息化意识,不断加强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高校各级领导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改变传统档案工作观,树立现代化档案管理的意识,重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制定符合现代档案管理规律的规章制度,将其纳入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信息化观念,变革传统,在档案管理模式中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一些新观念、新设备以及新方法。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档案工作者不断自我更新,顺应信息化要求,具备一定的信息化专业技能;同时,高校管理者也应当高度重视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将培养符合信息化建设要求的档案人员也纳入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中,从人才培养上保证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三)建设功能齐全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我们一般将档案信息数据库看做有组织、系统化的数字大集合。对于高校而言,要建设功能齐全的档案信息数据库,那么,其信息首先在于档案馆自身现存的馆藏档案,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将其他形式存储的所有馆藏档案数据信息转化为数字记录方式,完成现有馆藏档案信息向数字化的转化。此外,可以通过资金投入购买一定数量的数据库,填补自身数据库的不足,扩大数据库的规模。最后通过校园网连接互联网,扩大档案管理信息化区域,实现全球高校档案资源共享。

(四)规范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制度

规范标准化建设,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因为数据标准不统一就会给档案的收集、保存、利用和日后的资源共享带来不便。为顺应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国家出台了《CG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规范》《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等相关标准,以规范标准制度。所以高校档案馆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逐步按照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标准、网络传输的标准、机读格式标准、著录规则的标准、文献标注的标准等来规范本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五)加强相应的信息化安全措施建设

尽管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提供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也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因此,信息化自身建设方面有必要采取一定技术手段构建各类安全防护体系,诸如建构计算机系统安全防范体系、网络安全防范体系等,而且要对系统进行定期维护更新以消除不必要风险。此外,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设定安全登录权限,防止非法操作,从每一个环节解决信息失真的隐患。

四、结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高校自身建设的发展,为日常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而且对整个社会的资源共享、文化交流、文明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正视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信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基础设施入手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使高校档案信息化工作步入正轨。

【参考文献】

[1]韩香兰.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刍议[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8).

[2]张秀岩.档案信息化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地名,2010(3).

[3]夏燕玲.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云南档案,2010(3).

[4]王亚敏.信息化下的高校档案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档案.2009(7).

第4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交通建设事业的形势下,交通建设工程监理单位作为承载高速公路建设的监理部门,不断承接了高速公路、桥梁、水运码头的工程监理任务,大量的工程监理档案资料,更需要运用档案信息化管理。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需求,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实现交通监理档案安全管理以及准确了解交通建设的过程,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交通监理档案管理服务水平。信息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通建设工程监理的工作效率,使交通监理档案管理工作逐步地朝着信息化管理的方向发展。

一、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内容

档案数字化革命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档案信息化理念逐步地渗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所以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管理体制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理解和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的进程,电子信息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引用,给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当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针对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化以及信息化档案管理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交通监理来说,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指的就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两方面是档案信息网络的核心环节,同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了信息传输、交换、存储、利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用。交通工程建设监理的项目多、周期长、跨度大,交通监理文件资料收集整理的时间周期随之也加长,因此交通监理单位建立交通监理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是顺应时代的需求,监理公司利用OA网络技术连接各项目总监办、驻地办的监理档案,可以及时了解各项目监理活动的进展速度与过程,达到质量控制与档案信息化同步的目的,同时监理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还可以让各总监办、驻地办信息相互沟通、交流,为工程监理技术资源共享提供便利。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建设

从国家层面来讲,档案信息是整个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档案信息的开发和使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点,它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成效。从交通工程建设监理的角度来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关系到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成败。因此监理单位要积极投入资金,增设计算机等设备,建立交通监理档案数据库,建立公司与各驻地办、总监办的内部局域网、建立今目标办公群,为交通监理的档案资源信息化工作创造条件。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以及建设规范

交通监理的档案信息从社会角度来看属于社会资源信息,所以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以及规范非常重要,同时也是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了电子信息文件收集整理、归档处理以及电子档案管理三个方面。标准完善的档案信息化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的资源标识、信息描述、资料存储、文件查询、信息交换管理以及信息资源使用等方面。

(四)档案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交通监理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保证,交通监理的信息档案管理工作量比较大,同时涉及到的行业比较广,如涉及到公路规划、设计、招投标、设备采购、工程建筑、监理、检测等等;应用到专业知识比较全面,如环境知识、气象知识、桥梁知识、隧道知识、道路知识、水运知识、机械知识、化工知识、物理知识等等,所以交通建设监理档案管理应用系统能够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

(五)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档案信息化系统尽管是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运行,但是还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系统管理和维护,所以只有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才能给交通监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信息数据库所容纳的数据量非常大,需要的专业知识也非常广泛,因此需要各类专业知识的技术团队来操作和维持信息应用与体系的运转,维持信息化管理系统,所以说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二、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建立交通监理档案综合管理系统

首先要面向各个工程建设总监办、驻地办,逐步地建立交通监理档案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领导体系,因为交通监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档案资料使用,通过便捷的档案使用来体现档案资料的使用价值,所以必须建立严格的领导组织和网络体系,通过领导来指导、协调相关交通监理职能部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交通监理档案信息资源库建立后,首先在已登记的档案资料库上,重新整合利用率高的信息资源,逐步退化落后的系统和档案编目工作,保证档案资料的关联性,包括档案来源、时间以及内容的联系;

2.做好档案研究性整理工作,通过交通监理档案信息编辑加工,提升档案信息的价值;

其次做好各类档案的分类,在确定交通监理档案密级的基础上,将交通监理单位的机关、各监理驻地办、总监办、实验室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一输入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来保证交通监理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再者信息化网络档案系统主要包含了交通监理内部信息服务网、社会公众服务网,通过内外部信息服务网络的结合,形成综合信息网络管理体系。促进交通监理档案现行文件信息化标准建设,同时根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软硬件设备,为系统管理运行提供设备基础,提供档案管理工作技术以及应用水平,更好地实现交通监理档案信息交换和共享。

(二)规范交通监理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首先要根据交通监理单位实际发展状况和工作情况,逐步建立健全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逐步建立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按照工作岗位的分工,合理规划和负责交通监理的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归档工作;

2.逐步健全交通监理档案信息文件归档制度,及时、完整、规范地处理交通信息资料归档工作;

3.制定严格的交通监理档案资料保管、利用以及保密制度,强化交通监理档案资料的保管制度,严格维护档案资料安全,使档案资料发挥应有的价值,同时及时地做好档案资料登记以及借阅、归还工作。

其次建立健全交通监理档案电子文件管理体系。因为电子文件载体本身稳定性比较差,非常容易受损坏,仅仅凭借档案管理部门很难实现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所以需要交通监理单位借助信息化管理网络,如我们单位借助了省交通技术通讯总站,在业务管理机构和档案管理部门之间建立电子文件归档专用网络,依托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电子文件共享传输体系。同时还要做好电子文件归档处理技术工作,负责整个系统数字化系统管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体工作要逐步地渗入到现行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文件工作领域,对交通监理档案电子文件的处理和存储进行专业化指导,对电子文件的原始档案信息进行合理保护。

为了提高电子文件保护工作整体效率,需要逐步地提高交通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现阶段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管理专业人员缺少,整体业务素质不高,普遍存在档案管理人员兼职现象,严重地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所以需要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以及专业素养等方面逐步地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团队的整体素质,提高档案保密工作效率,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再者坚持技术与管理并行的体制,逐步推动交通监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交通建设工程监理的创新能力,提高档案信息的参考价值,要具体地结合交通监理档案管理的难点与重点,逐步地启发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创新灵感,为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三)建立完善的交通档案安全体制

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信息化管理,除了需要注重信息网络建设以及电子文件管理体系建设以外,还需要逐步地建立健全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体系,所以需要建立完善的档案安全体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保护档案电子文件的安全。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所含的科技知识量很大,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国家机密,为了防治国家机密外泄以及网络非法侵入导致的信息外泄,需要在利用信息网络进行交通监理信息档案传输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网络信息安全,降低网络安全隐患,避免出现机密文件的泄露。

三、结论

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档案信息的使用价值,同时为交通安全运营、维护建设提供保障,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系统支持,所以现阶段交通监理单位要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根据监理事业发展实情,协调各方面资源逐步地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高越.浅谈交通系统档案信息化建设[J].兰台世界,2013.

[2]高磊.试论交通档案管理的信息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

[3]李洋.浅谈交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兰台内外,2015.

第5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一、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内容

档案数字化革命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档案信息化理念逐步地渗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所以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管理体制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理解和思维方式。随着社会的进程,电子信息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引用,给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当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针对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化以及信息化档案管理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交通监理来说,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指的就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两方面是档案信息网络的核心环节,同时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了信息传输、交换、存储、利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用。交通工程建设监理的项目多、周期长、跨度大,交通监理文件资料收集整理的时间周期随之也加长,因此交通监理单位建立交通监理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是顺应时代的需求,监理公司利用OA网络技术连接各项目总监办、驻地办的监理档案,可以及时了解各项目监理活动的进展速度与过程,达到质量控制与档案信息化同步的目的,同时监理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还可以让各总监办、驻地办信息相互沟通、交流,为工程监理技术资源共享提供便利。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信息资源建设

从国家层面来讲,档案信息是整个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档案信息的开发和使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点,它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成效。从交通工程建设监理的角度来看,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关系到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成败。因此监理单位要积极投入资金,增设计算机等设备,建立交通监理档案数据库,建立公司与各驻地办、总监办的内部局域网、建立今目标办公群,为交通监理的档案资源信息化工作创造条件。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以及建设规范

交通监理的档案信息从社会角度来看属于社会资源信息,所以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以及规范非常重要,同时也是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了电子信息文件收集整理、归档处理以及电子档案管理三个方面。标准完善的档案信息化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的资源标识、信息描述、资料存储、文件查询、信息交换管理以及信息资源使用等方面。

(四)档案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交通监理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保证,交通监理的信息档案管理工作量比较大,同时涉及到的行业比较广,如涉及到公路规划、设计、招投标、设备采购、工程建筑、监理、检测等等;应用到专业知识比较全面,如环境知识、气象知识、桥梁知识、隧道知识、道路知识、水运知识、机械知识、化工知识、物理知识等等,所以交通建设监理档案管理应用系统能够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

(五)档案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档案信息化系统尽管是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运行,但是还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系统管理和维护,所以只有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才能给交通监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信息数据库所容纳的数据量非常大,需要的专业知识也非常广泛,因此需要各类专业知识的技术团队来操作和维持信息应用与体系的运转,维持信息化管理系统,所以说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二、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建立交通监理档案综合管理系统

首先要面向各个工程建设总监办、驻地办,逐步地建立交通监理档案信息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领导体系,因为交通监理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档案资料使用,通过便捷的档案使用来体现档案资料的使用价值,所以必须建立严格的领导组织和网络体系,通过领导来指导、协调相关交通监理职能部门,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交通监理档案信息资源库建立后,首先在已登记的档案资料库上,重新整合利用率高的信息资源,逐步退化落后的系统和档案编目工作,保证档案资料的关联性,包括档案来源、时间以及内容的联系;

2.做好档案研究性整理工作,通过交通监理档案信息编辑加工,提升档案信息的价值;

其次做好各类档案的分类,在确定交通监理档案密级的基础上,将交通监理单位的机关、各监理驻地办、总监办、实验室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一输入计算机网络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系统来保证交通监理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再者信息化网络档案系统主要包含了交通监理内部信息服务网、社会公众服务网,通过内外部信息服务网络的结合,形成综合信息网络管理体系。促进交通监理档案现行文件信息化标准建设,同时根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软硬件设备,为系统管理运行提供设备基础,提供档案管理工作技术以及应用水平,更好地实现交通监理档案信息交换和共享。

(二)规范交通监理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

首先要根据交通监理单位实际发展状况和工作情况,逐步建立健全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交通监理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逐步建立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按照工作岗位的分工,合理规划和负责交通监理的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归档工作;

2.逐步健全交通监理档案信息文件归档制度,及时、完整、规范地处理交通信息资料归档工作;

3.制定严格的交通监理档案资料保管、利用以及保密制度,强化交通监理档案资料的保管制度,严格维护档案资料安全,使档案资料发挥应有的价值,同时及时地做好档案资料登记以及借阅、归还工作。

其次建立健全交通监理档案电子文件管理体系。因为电子文件载体本身稳定性比较差,非常容易受损坏,仅仅凭借档案管理部门很难实现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所以需要交通监理单位借助信息化管理网络,如我们单位借助了省交通技术通讯总站,在业务管理机构和档案管理部门之间建立电子文件归档专用网络,依托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电子文件共享传输体系。同时还要做好电子文件归档处理技术工作,负责整个系统数字化系统管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体工作要逐步地渗入到现行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文件工作领域,对交通监理档案电子文件的处理和存储进行专业化指导,对电子文件的原始档案信息进行合理保护。

为了提高电子文件保护工作整体效率,需要逐步地提高交通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现阶段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管理专业人员缺少,整体业务素质不高,普遍存在档案管理人员兼职现象,严重地制约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所以需要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以及专业素养等方面逐步地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团队的整体素质,提高档案保密工作效率,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再者坚持技术与管理并行的体制,逐步推动交通监理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交通建设工程监理的创新能力,提高档案信息的参考价值,要具体地结合交通监理档案管理的难点与重点,逐步地启发档案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创新灵感,为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三)建立完善的交通档案安全体制

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信息化管理,除了需要注重信息网络建设以及电子文件管理体系建设以外,还需要逐步地建立健全各类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体系,所以需要建立完善的档案安全体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保护档案电子文件的安全。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档案所含的科技知识量很大,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国家机密,为了防治国家机密外泄以及网络非法侵入导致的信息外泄,需要在利用信息网络进行交通监理信息档案传输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网络信息安全,降低网络安全隐患,避免出现机密文件的泄露。

第6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廊坊市;信用档案建设;大学生;问题;对策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欧美及日本等国的信用档案管理也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中日渐成熟,形成了在当时看来较为丰富和完善的信用理论。在我国倡导打造信用中国,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大环境下,一些高校已经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实践,建立起了大学生信用档案。廊坊市目前共有5所本土本科学校,十几所大专院校,大学城里还有很多北京学校的分校。[1]廊坊要借鉴各地、各方面的经验,积极探索建设廊坊市大学生信用档案,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廊坊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

一、大学生的信用档案的内涵及特点

大学生信用档案是指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能够反映其信用状况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信息记录,其内容涵盖学生的学习、生活及经济活动各方面。解决大学生还贷率低的问题是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初衷,因此,学生的贷款信息是必不可少且需详细记录的内容。大学生信用档案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凭证性,个人信用档案是信用者在履约过程中产生的,它代表了个人的信用状况,是最原始、最真实的历史记录,这些原始信用记录具有一定的查考利用价值,具有凭证性[2];二是系统性,信用档案涉及到学生学习和生活各个方面的信用情况;三是动态性,信用档案要不断丰富、更新和优化信用记录;四是机密性,信用档案的一些内容会涉及到学生个人的隐私。

二、廊坊市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的问题

1.外部环境影响

我国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期,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还不成熟,社会上信用缺失仍然普遍存在,个人信用档案建设也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在这种失信现象多发与信用档案建设停滞并存的社会信用环境下,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的建立、发展与完善必然将受到极大影响。

2.信用信息收集困难

一方面,数据的采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取决于数据量的大小及各有关单位的合作程度,而后者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这其中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及法律法规的限制等。另一方面,按法律规定,如果要采集数据,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因为其中涉及很多属于个人隐私的内容。同时,如学生在校作弊、打架等一类敏感的违规违纪信息是否属个人隐私,是否应收集归档,该如何收集归档等问题,在目前仍难以确定;而一旦收集入档,这些信息又势必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3.学生对信用档案的态度不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廊坊市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和信用理念,本课题组于2014年初开展了一次大学生信用档案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范围是廊坊4所高校的本科生,调查分析表明,超过90%的大学生关注信用问题,并且对大学生的信用状况持乐观态度,3/4以上的大学生支持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由此可以看出,廊坊市的大学生对于建立信用档案是欢迎的、重视的,这使得廊坊市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设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但仍有一些学生持怀疑态度,甚至有少数学生明确说“不”。认为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立并不能够对学生整体的信用水平提高起到作用。

4.信用档案建设的技术手段缺乏

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设离不开现代化技术手段。目前,我国高校的电子信息技术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在大学生信用信息网络资源建设、信用档案建设的现代化监管手段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将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信用档案管理的研究开发还不够。

5.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在信用档案的建立过程中,信用信息的整理收集、信用数据的传播和使用、信用奖惩机制的建立等工作,都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规范和管理。目前,我国在信用制度方面的立法工作依然有着明显不足,缺乏完整的、系统的法律体系来进行信用活动的规范。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社会信用的缺失,就会导致信用档案的建设工作无法可依。目前廊坊市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的工作刚刚起步,再加上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缺失和制度建设的滞后,对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设造成了严重制约。

三、廊坊市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的对策

我国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2003年,上海近50所高校与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合作,在上海市个人联合征信系统中为大学生开设了“个人信用档案”。[3]但由于起步晚,而且一直以来受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廊坊市情况,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

1.建立与完善法规制度,重视信用档案建档和利用中的法律问题,为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保护受信人的合法权益

高校为大学生建立信用档案是以诚信为基础,体现了学生对校方的高度信任,如校方在未征得受信人同意的情况下收集超出信用档案征信范围的数据或擅自公开信用档案的信息,造成学生隐私权受到威胁甚至被侵害,学生就会感到人格受损,由此对学校产生不放心、甚至防范、敌视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信用档案建设的积极性。因此,要结合廊坊市高校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学生隐私权保护政策,促进与学生的沟通和理解,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信用档案建设中来。

2.合理运用当前的信息网络,推进信用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如此迅速,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来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才符合与时俱进的要求。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一个学生的信用数据库,对学生的诚信信息进行实时的记录与更新,使政府、高校、银行及其他相关部门都能及时地通过信息网络,全面、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的诚信情况,实现大学生信用信息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共享。

3.开展信用档案建设工作的宣传和诚信教育活动

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对信用档案建设的情况不太了解。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大对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的宣传和教育,使人们了解信用档案建设的相关知识,时刻关注个人的信用记录,约束自身行为,优化信用档案建设的社会环境。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的政策宣传与诚信教育力度,让所有学生都能全面了解大学生信用档案建立的目的、程序和方式方法,使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信用档案的建设工作中来,增强诚信意识,强化信用观念,不断提高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的效率。

4.可以把人事档案作为个人信用档案的载体,为每个人建立一个会伴随其一生的人事档案

我们知道,在国内各行各业基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需要了解个人履历的相关情况时,都习惯于去查阅相关人的个人档案,因为它记录着个人从小到大以来在社会主体活动中的真实情况。如果我们把个人诚信情况也加入到人事档案的记载中,那么当别人查阅时还会更清晰地了解到个人的“德”方面的发展,能更全面地反映出个人的经历、能力和信誉。

5.建立专门机构,健全征信体系

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不仅涉及学校和个人,而且涉及政府和社会组织,涉及若干个系统和行业,可以说是面广量大、错综复杂。对大学生的信用状况评价,不能仅以某一管理部门一时一事的反映或记录为依据,必须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和大学生自身活动的原始记录集中起来进行综合评价,才能体现信用信息的客观公正、全面系统,增加大学生信用档案信息的可信度。为此,必须由政府出面,建立一个专门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对各个职能部门的信用档案建设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将分散在社会上各行各业所形成的信用档案,按照统一制定的标准和规范加以收集和整理,集中整合信用主体的所有信用信息,并以动态的方式不断地补充和更新,成为社会信用档案建设的信息中心。高校与社会信用中心应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相互交换与共享信用信息,共同建设客观公正、全面系统的大学生信用档案。

6.加强队伍建设,为信用档案建设工作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涉及高校多个部门,且信息的录入、校核、分析等工作繁琐费时,必须整合高校各方资源,加强专门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学校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把信用档案建设纳入到学校日常考核管理中,建立责任人制度。选派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熟悉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的人员分管此项工作,统筹协调学工、教务、招生、就业等相关部门,整合各部门的系统信息。由档案主管部门负责人员的档案业务知识培训,按档案管理规范指导他们如何建立和管理档案,形成较为严密的组织管理网络,确保信用档案信息畅通、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廊坊市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对学生起到长期监督和教育的作用,而且可以在创造良好的校园信用环境、构建整个社会的信用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由于大学生信用档案属新生事物,在管理中尚存许多不足之处,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积累经验教训,建立覆盖全市的大学生信用档案统一运行体系,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爱萍.利用高校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廊坊市

为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2] 李文佳.试论大学生信用档案体系建设现状[J].云南档

案,2012,(8).

第7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档案管理;信息化;网络环境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历史真实记录的档案和档案工作,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变化。如何提高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增强档案服务现实需要的能力和水平,成为档案工作者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最具潜力的生产力,信息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以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信息化为档案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工作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1.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档案工作水平的重要举措。档案信息化建设为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有利条件。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提升对档案资源的采集、整合、加工和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节约人、财、物的投入,努力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档案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更好的地服务于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

2.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创新档案管理模式。网络与数字化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为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前提条件。档案信息化建设既有利于提升档案工作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宽档案服务领域,创新档案管理模式。传统的档案的保管和存放,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推进档案管理模式由既费时又费力的传统纸质媒介为主的管理,向自动化、网络化的数据信息管理模式转变,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任意转化为异质载体,实现档案信息数据的一次输入,长期使用,既方便快捷,又大幅度提高管理能力和效率。

3.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档案服务水平的必由途径。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动档案利用方式的改革,促进档案服务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档案信息化可以使档案查询和检索更为快速和便捷。通过扫描等方式,把这些纸质文档通过数字化加工后后,扫成可检索的图像文件,转化成电子文档,采用文档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利用计算机检索能够被快速查找到,为用户对所需档案信息的查询和利用带来很大的方便。另一方面,档案信息化管理减少大量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大量的查阅、浏览任务可以在网络上完成。档案管理实现数字化存储和利用,还可以使档案利用者通过网络数据共享查到需求信息,极大地位使用者带来方便。

4.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化的根本目标是加快档案的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信息化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拓宽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手段,不断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各级档案部门应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原始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和存储,逐步建立和完善档案资料数据库;利用专门网站开放档案信息,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1.档案信息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完善、不科学。从国家到地方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体系还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地区之间不平衡的现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现是:档案信息化软件建设受不同因素制约,缺乏顶层协调和设计,档案管理部门各自为战;档案信息化软件模块设计不同,数据标准不一,给档案信息应用系统整合应用带来很大不便;档案利用中的互相认证体系尚需建立。

2.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从总体上来看,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多数地区的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化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档案信息化建设放在推动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应有高度来对待。档案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信息资源地位没有得到广泛确认,以上因素导致档案部门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档案信息化的推进。

3. 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资金投入欠缺,数字化程度较低问题。我国目前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不平衡,离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差距还较大。无论是档案应用软件开发、系统平台建设、档案数据库建设,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大多数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建设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许多基层的档案馆设施设备非常缺乏,与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各级财政在档案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有限,严重地影响了档案信息化的推进。另外档案数字化滞后,档案数字化程度处于偏低水平,与建立覆盖全面的档案资源体系的要求还有差距。档案数字化因资金投入缺口较大,影响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利用。

4.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人员素质较低,建设和管理人才匮乏问题。档案信息化是档案领域的一项新的工作,需要高素质的档案建设与管理人才作支撑。为保障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不断提升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目前,档案管理队伍中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中所需要的复合型管理人才、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才严重匮乏,远远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制约了档案事业的发展。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应对措施

1.加快档案信息化的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档案信息化工作要加强立法、完善档案标准规范体系。档案信息化工作体系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在现行体制机制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一是理顺档案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协同统一的档案信息化工作体系。二是健全档案管理和应用的法规制度,规范工作行为。通过完善和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执法,使档案信息化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三是加强档案信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条件。

2.积极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规划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具体是要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存储技术做好档案的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平台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当前的重点工作是要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进程,建设统一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转换、生成、存储、利用全流程网上进行,畅通电子档案信息入口,着力推进档案数字化和资源共享。

3.建立完善档案信息化技术和资金保障体系。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离不开技术支撑和软件、硬件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化、网络化、数字化、现代化的档案馆建设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档案信息化应用软件开发、系统平台建设,数字化转换、数据库的建设,都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随着档案信息化工作的整体推进,各级各类档案管理机构,既要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还要加强技术支持,推动档案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打造档案信息网络共享平台。

4.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构筑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是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档案事业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确保档案信息安全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新形势下国家信息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加强档案信息安全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建立健全档案建设、管理和应用等各个环节涉及档案信息安全的规章制度,建立档案数据备份和应对突发灾难的档案数据恢复机制,增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总之,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网络时代,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对传统档案业务工作的变革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和推动,作为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应积极迎接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主动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推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求。

参考文献

[1]屠跃明,钱毅,黄建峰.回顾与展望——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研究报告[C].2010.

[2]张创新.中国当代政府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3]王小兰.“十二五”期间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发展战略之我见[J].中国档案,2011(2).

第8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度甘肃省检察机关检察理论研究重点课题《信息化条件下检察一体化机制的建设》的研究成果。

正在发生的当代信息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迈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政府的运作方式,加速了社会转型进程,而且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主体,检察工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和检察一体化是摆在各级检察机关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信息化给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和影响

(一)信息化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影响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社会结构被不断侵蚀,“网络社会”正在崛起。信息化给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兴驱动力量。网页、博客、论坛、电子邮件、微信、微博、即时聊天工具等极大地改变了信息的、传递和获取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信息网络也成为政府了解民意、接受监督和拓宽民意交流的重要渠道。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政府工作更加透明公开。以网格化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大联动”信息平台、精细化管理的新型社区为模式的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在管理社会、提高效能、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息化也有利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的均等化,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对象和范围。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增加了政府部门工作的科技含量,为有关部门掌控情报信息、整合社会资源、转变工作模式等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益。

(二)信息化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负面效应

信息化犹如一柄双刃剑。信息化在成为社会管理创新新兴驱动力量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主导的虚拟社会的迅猛发展,现实社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网络的虚拟性、无国界性等特点使信息传递泥沙俱下、沉渣泛起,容易导致信息传递的失真失实,任何微小的社会事件通过网络传播极易形成“蝴蝶效应”而被无限放大,其后果和余波必然要传导到现实社会,成为社会矛盾的助推器,从而对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构成威胁。对网络“意见领袖”的盲目 “跟风”也易形成网络的“民意暴力”。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网上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花样百出、屡禁不绝。网络渗透和网络安全问题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因此,在信息网络时代,如何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社会管理,以及如何应对由虚拟社会传导到现实社会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

二、信息化扩展了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手段和范围

(一)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

社会管理创新是指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把握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知识、理论、技术和方法等,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方法和机制,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实现社会善治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其根本职责在于通过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与检察工作密切相关,既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领域,也是检察机关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1]检察机关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然主体。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本身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检察机关通过行使检察权维护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依法打击刑事犯罪,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对诉讼活动实施法律监督,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这本身就体现了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责。检察机关立足检察职能,以执法办案为结合点和切入点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通过执法办案来化解社会矛盾,修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通过依法办案回应社会诉求,解决社会纠纷,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人身权利、民利,维护社会公正,实现对社会秩序的有力调控,这是检察机关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检察工作向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延伸、向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延伸、向促进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延伸,拓宽了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领域。

(二)信息化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新手段

信息化为检察机关以执法办案为结合点和切入点的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新手段。早在200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就提出了“科技强检”战略,其核心就是实现检察信息化。检察信息化的内涵是顺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深化检察工作改革,改进工作模式,在办公、办案、管理、服务等各方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整合信息资源,打造信息应用环境,实现检察业务、检察政务、检察事务全过程的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基于信息技术手段下推行的内部体制设计、机制构建和制度创新。[2]在检察工作中融入信息化元素,有利于增加检察工作的科技含量,有利于推动执法观念的更新、执法机制的创新和管理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执法办案规范化,有利于提高办案、办公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从而增强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

(三)信息化扩展了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范围

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并存,需要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向促进网络虚拟社会的建设管理延伸。信息化催生了许多新的犯罪手法,网络物品传播、网上盗窃、网络诈骗、手机短信诈骗、信用卡诈骗等新生犯罪手段层出不穷,智能化、高科技化、隐蔽性特征明显。与信息网络相伴而生的新型犯罪刺激了侦查办案手段的革新,侦查空间从现实社会延伸至虚拟空间,电子证据成为一种常见的证据形式,数字资源、信息化手段被广泛运用于侦查办案实践,这些都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检察机关以执法办案为切入点和结合点的社会管理创新范围。

三、以检察一体化提升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水平

(一)推动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对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检察一体化是提升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检察一体化有利于保障检察机关统一有效地行使检察权,从而维护国家统一和法制统一。从广义上理解,检察一体化对外是指检察独立,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法定机关、事项及程序以外的干涉;对内是指业务一体,即检察机关上命下从,作为命运共同体统一行使检察权。从狭义上理解,检察一体化仅指业务一体,主要包含上命下从的领导关系、跨区域的检察活动、职务继承与转移、职务等。[3]检察一体化原则既是建构检察机关的组织原则,也是指导检察实务的工作原则。从外延上讲,包括检察权行使即检察组织机构一体化、检察业务一体化和检察官一体化。

检察一体化反映了检察权行使的一般原理,体现了检察权的性质和有效实现检察职能的需要。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优化检察权配置,推进内部管理创新。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是检察工作的力量和源泉。没有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就无法整合内部资源,就无法优化职权和资源配置并统筹形成合力,也就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信息化拓展了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手段和范围,以信息化为依托,检察机关应当深化“检察一体化”改革,增强检察机关内部合力,建立快速、高效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进一步提高检察工作效能。

(二)以信息化为依托推进检察一体化

1.以信息化为依托推进检察组织机构一体化

检察组织机构一体化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根本保障,它有利于克服检察权地方化、部门化和分散主义倾向,有利于维护检察工作的整体性、统一性,有利于形成法律监督合力、增强法律监督能力和树立法律监督权威。为此,检察机关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推进内部管理机制改革:一是整合检察机关内部机构,按职能构成和需要,可以考虑将内设机构重新划分为职务犯罪检察部门、刑事犯罪检察部门、民事行政检察部门、控告申诉监督部门、检察工作综合部门、政治部等六个部门,进一步增强检察机关内部合力,积极探索内部配合协调机制,形成“大自侦、大监督、大预防、大稳控”格局;二是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办案办公效率。通过流程再造,实现机关内部和上下级之间的公文传输电子化、网络化,公文网上起草、网上审核、网上流转、网上传阅、网上归档,重要工作在网上通知、信息采集、信息审核、信息统计、视频部署、网上落实、网上反馈。通过业务办案动态管理系统,实现案件受理、分案、办理、撰写法律文书、审批网上进行。实现办公无纸化和网络化、网上办案流程精细化,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

2.以信息化为依托推进检察业务一体化

“检察业务一体化”是指以法律监督为主线,以集中统一管理为载体,以公正执法为目的,在检察业务工作中形成诉讼、监督、管理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使检察机关内部各项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

侦查一体化机制建设。①建立相对独立的侦查指挥中心。目前各级检察机关普遍设立了侦查指挥中心,尽管名义上它是检察机关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但实际上它还是隶属于反贪局,等同于反贪局的一个处室。为了进一步加强侦查工作的统一组织、指挥、管理与协调,应当在省级检察院和市、州(分)检察院设置相对独立的侦查指挥中心,使之独立成为检察机关内部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案件线索,统一交办案件。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最高人民检察院、省级检察院、地市级检察院、县区级检察院互联互通的职务犯罪侦查指挥网络,实现职务犯罪大案要案进行统一指挥和协调,统一管理案件线索和涉案信息,统一调配侦查力量,统一配置侦查资源。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侦查指挥能力,建设配置合理、安全实用、互联互通的侦查指挥中心、办案工作区和看守所检察讯问室信息系统,完善同步录音录像系统,逐步实现讯问、监控和指挥一体化。构建全新的数字侦查系统,通过无线传输、远程指挥、手机定位等高科技手段辅助侦查。跟踪并适当运用新一代通信技术实现移动实时侦查指挥功能。加快案件线索管理库、情报信息管理库、侦查人才库等“三库”建设,构建内部信息管理平台;加快公共信息渠道建设,构建外部信息查询平台,逐步实现与人口基础信息库、空间基础地理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等电子政务数据库的链接;加快网络系统建设,构建远程侦查指挥平台,利用二、三级专线网实现各检察院办案区网络互通,逐步建成检察系统联网、功能完备的远程侦查指挥系统。③赋予侦查指挥中心全新、权威职能,由侦查中心负责对案件侦查的指挥、侦查人才的统一调度、提供全面的情报支持、提供侦查设备支持、协调与相关部门的合作等事项。④完善侦查指挥中心的工作机制,在纵向上围绕侦查指挥中心,建立以上级院为龙头、下级院为支点、“上下一体”的职务犯罪侦查指挥协作机制,实现信息、人力、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在横向上构建大侦查格局,实现本级检察机关内部从线索受理、侦查、监督、追逃、预防等全方位、协调一致的工作框架。

侦、捕、诉一体化机制建设。①建立侦监、公诉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取证制度。经检察长决定,侦查监督和公诉部门可以提前介入侦查活动,熟悉案情,审查证据,引导侦查部门补充、固定和完善证据;侦查部门也可以就证据收集等问题主动征求侦查监督和公诉部门意见;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前,侦查部门应主动与侦监、公诉部门沟通,侦监、公诉部门应分别依据审查逮捕和审查标准指导侦查部门收集、固定、保全证据;侦查监督、公诉部门对职务犯罪侦查案件实现提前介入的日常化。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自侦部门与侦查监督、公诉部门相互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前置侦查监督、诉讼监督。侦查监督部门以正确行使决定逮捕权为目标,推行职务犯罪案件邀请侦查人员参与讨论机制,对重大疑难案件在审查逮捕环节征求公诉部门意见,及时消除在事实认定、证据采信和法律适用上的分歧,促进办案质量的提高。③建立办案联系制度。在侦查阶段,公诉部门办案人员在接到自侦部门通知后,及时对案件材料进行审阅,围绕标准提出补充、固定、完善证据的建议,引导自侦部门侦查取证;在审查阶段,公诉部门对犯罪嫌疑人提出的新证据、作出的新辩解,及时与自侦部门通气,在其协助下进行补证;出庭公诉前,公诉部门应充分听取侦查人员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出庭方案;开庭后,及时将判决结果反馈给侦查部门,对法院认定事实和证据再分析,总结经验,提升能力。④以信息化建设提升侦、捕、诉一体化水平。建立职务犯罪信息数据库,应用职务犯罪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和办案专用软件,逐步实现网上线索管理和案件审批;逐步建立个案协查与司法协助信息系统;建立侦查监督信息数据库,推进与公安机关的信息共享,建立刑事案件发案、报案、立案、采取强制措施信息与案件批捕信息交换、共享机制,实现网上办理审查逮捕案件;建立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信息库,推行与行政执法机关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建立公诉和刑事审判监督信息数据库,通过审查信息系统实现网上办理审查和复核案件;继续推行多媒体出庭示证系统的应用,探索建设出庭公诉远程指挥系统;建立控告举报申诉数据库,通过控告举报信息系统、刑事申诉信息系统和刑事赔偿信息系统,实现网上办理控告举报、刑事申诉和刑事赔偿案件;建立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监督数据库,通过民事行政检察信息系统,实现网上办理民事行政检察案件;建立检验鉴定信息数据库,利用检验鉴定信息系统,实现网上办理技术检案;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远程会检、异地文证审查等工作。

职务犯罪侦防一体化机制建设。主要是通过预防部门提供职务犯罪线索和信息、介入案件侦查和讯问,自侦部门移交案件资料、通报案件查处情况等工作形式,实现预防、侦查两部门职能上的配合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①健全介入侦查制度。侦查部门在立案后应及时将情况告知预防部门,预防部门接到通知后,经分管检察长批准,及时跟进,适时适度参加提审讯问、取证等侦查工作,并严格保守案件秘密,协作调查分析并搞好案中预防。②建立信息互通制度。侦查部门可以将案件查办过程中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询问被害人过程中关于其动机、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作案手段等多方面信息纳入预防视野,为预防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信息支持,使预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预防部门则通过开展警示教育、预防咨询活动等工作,时刻注意对职务犯罪的规律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注意发现案件线索,向侦查部门提供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方向。③完善职务犯罪预防信息系统,有效分析犯罪动态趋势,及时发现职务犯罪线索、总结预防经验,实现资源共享,为及时准确制定打击方案、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诉讼监督一体化机制建设。实行公诉、民行、控申三位一体的监督模式,侦查监督、公诉、监所检察、控告申诉部门就诉讼监督情况及时互通情况,完善诉讼监督衔接机制。侦查监督部门应当将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情况及时通报公诉部门,公诉部门实施跟踪监督,并将情况向侦查监督部门反馈。对于公诉部门正在办理的案件,其他有关内设机构接到有关控告申诉,或者发现有诉讼违法行为的,应当向公诉部门通报,以加强对侦查、审判活动的监督。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在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中发现的审判人员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可按照规定进行初查、侦查,或者根据检察长的指令移送并配合侦查部门查办;侦查部门在办案中发现的审判人员枉法裁判情况,应当在案件侦结后,及时向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反馈,以实施审判监督。在监所检察方面,以信息化建设为平台,建设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数据库,通过看守所、监狱、劳教所、监外执行检察信息系统,网上办理监所检察案件、网上查询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信息。借助在押人员诉讼管理系统,实现监所检察部门与其他检察业务部门、监狱检察部门与派驻检察室及监管场所之间的信息对接与共享。

3.以信息化为依托推进检察官一体化

利用检察队伍管理信息系统(含党建党务管理系统、离退休人员管理系统),建立检察队伍信息数据库,为干部考核、任免提供决策支持;利用网上绩效考核系统,围绕提高办案及业务工作质量的要求,科学记录检察人员实绩,形成工作和执法档案,逐步实现对检察人员的绩效考核和科学评价;利用检察机构管理系统、检察官等级管理系统、纪检监察信息系统、检务督察信息系统,推进内部执法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应用;依托检察专线网,建设最高人民检察院、省级检察院两级远程教育平台,积极推行远程在线教育、考试、考核等。

第9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民政档案 和谐社会 关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对构建和谐社会与民政档案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从中找出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点并采取措施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有助于提升民政档案的管理质量,维护社会稳定。

一、关于和谐社会的探讨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一种和睦、融洽、各阶层齐心协力共同发展的社会状态。其内容主要包括:诚信友爱、民主政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针对民政档案与和谐社会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

(一)民政档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主要的信息工具

民政档案是承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它使得人类的社会记忆可以代代相传而不被磨灭。它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地辅助作用。民政档案所记录的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以及科技等多个方面所遗留下来的发展轨迹,它是人类对以往发展过程中记忆的保存。民政档案通过在社会群体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从而达到辅的管理作用。其中的内容包括:各行各业中的模范代表的优秀事迹、革命前辈的道德品质、英雄事迹、道德行为等。因此,民政档案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德育教育作用。

(二)民政档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主要的战略性资源

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各种各样资源的支持,其中信息资源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把加强信息化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很到的战略发展价值。民政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内容,具有很高的信息参考价值、原生态价值以及文献价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政档案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地推动作用。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当前的民政档案工作提出了挑战

(一)挑战之一——怎样使得民政档案工作协调发展

要使得民政档案工作协调发展,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利用自身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或者经济手段重新划分民政档案管理的职责范围,避免民政档案的重复建设;二是民政档案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档案管理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当地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档案管理制度;三是要采取措施有效地整合当地的民政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建立民政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使得民政档案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二)挑战之二——怎样使得民政档案职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要使得民政档案职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就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增加对民政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加快档案管理的发展节奏;二是加大对民政档案管理的技术支持,强化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三是要加强对民政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工作,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素养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四是加强对民政档案职业的职责规划,实现民政档案的工作与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协同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当前民政档案工作的意义

(一)意义之一——和谐社会的建设拓宽了民政档案工作的思维方式

和谐社会的建设拓宽了民政档案工作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和谐社会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为民政档案的管理体系与服务方式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构建的民政档案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已经成型,可以为用户提供最方便快捷的信息通道;二是民政档案的馆藏结构与发展战略发生很大变化,比如说,开始向社会公众征集与民政档案有关的资料,变得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二)意义之二——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了民政档案工作的发展

和谐社会的建设推动了民政档案工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前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被贯穿到民政档案工作的全过程,给民政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与新的发展理念;二是和谐社会重点需要解决的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民政档案的管理领域正逐渐被拓宽,工作重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三是和谐社会关注民生建设的进程,给民政档案的工作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比如说,劳动力就业的档案问题、农村农业以及农民的档案问题、移民档案的问题等。

五、加强民政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措施之一——以信息服务为主要发展方向

要做到以信息服务为主要的发展方向,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拓宽民政档案服务的方式与渠道,为民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民政档案服务;二是要增强民政档案向民众的开放程度,参与地方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中去,为民众提供最为贴心的档案服务。

(二)措施之二——找准发展与服务的切入点

要找准民政档案发展与服务的切入点,就要坐到以下三点:一是采取措施做好移民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档案工作,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采取措施做好劳动力就业与城乡社会保障的档案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三是要依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做好农村、农业与农民的档案工作。

结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目标。这项目标给民政档案工作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因此,加强对民政档案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研究,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