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社会的认知范文

对社会的认知精选(九篇)

对社会的认知

第1篇:对社会的认知范文

社会认知偏差这条暗流,同样侵蚀着一座座美丽的象牙塔。比如某大学生伤熊事件、马加爵事件,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在接受了先进知识、先进理念的大学生身上呢?这些行为背后是什么呢?据一些研究表明:这些学生的不良社会行为是由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有所偏差引起的。为此,我就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的原因及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主要对策进行论述,以达到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的目的。

一、学生社会认知偏差产生的原因

(1)主观原因。现在学生中经常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学生之间出现问题时,他们经常把自己的错误归于外部环境因素。比如:考试没考好是复习的都没考到;同学比赛获了奖,是他“瞎猫碰上死耗子”; 毕业后找到了好工作,是他家里有关系。这种错误的认知看不到别人身上的优点,也看不到自身品格上的缺点,形成了认知偏差。这种情况都是片面割裂了事情成功失败外部与内部的关系。一般来说,我们应结合多方面的原因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2)客观原因。如今,有的学校、家长更看重的是成绩,对学生的心理、个性的发展往往忽略,使他们从开始就没有养成正确的认知,再加之现在的学校也重视不足,开设的专业课程少,导致学生社会心理学知识欠缺。而且传播途径单一,有时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老师大多是照本宣科,并没有真正把学生从外化教育的客体转变为内化教育的主体。

二、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对策

(1)积极引导正确归因。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学校、家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积极引导正确归因。我校安排了心理课,而且心理老师会在课堂上组织有趣的心理游戏,有时还会在户外组织相关活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参与讨论并进行指导。这种不僵硬地灌输理论的形式,可以达到内化的目的。要把正确的归因理论寓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并进行有逻辑且全面地分析。

第2篇:对社会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绿色超级稻;转基因产品;认知;社会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8;S-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3-3207-04

Social Cognition of Green Super Rice by Public

JIANG Xue-ying1,JIN An-jiang2

(1.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

2.National Popular Science Bas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The social cognition of Green Super Rice as a kind of GM product by residents was and investigated. It is advised to enhance the knowledge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n green super rice,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us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to popularize science.

Key words: Green Super Rice; GM product.; cognition; social investigation

为应对我国水稻生产所面临的病虫害严重、施肥增产效果不明显、水资源制约等挑战,保障我国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培育绿色超级稻的战略构想,其基本目标是“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1]。

在绿色超级稻的培育实践中,转基因技术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具有绿色超级稻性状的水稻材料属于转基因产品。鉴于转基因产品在社会上存在较大争议,人们对绿色超级稻的社会认知态度关系到其研制和推广,也关系到政府部门对于转基因食品管理策略的制定,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以武汉市居民为总体,由调查者分别在武汉三镇随机选取3家大型超市,分两个时间段(周六上午9:00~12:00和下午2:00~5:00),在超市外采取等距抽样的方法选取200位调查对象。其中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98份,有效回收率99.0%。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同时采用了访谈法,以期更为深入地了解人们对绿色超级稻的认知情况和态度倾向。表1中列出了调查对象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收入的分布频次和百分比。

从表1可以看出,样本中男女基本各占一半;年龄均在18岁以上,且47.4%的人集中在18~29岁,其次是30~44岁(22.2%)和45~59岁(17.7%);文化程度各个层次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高中(中专)至本科阶段;工作单位近1/3集中在企业(29.8%),其次是事业单位(17.2%)和在校读书(18.7%);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内的占57.6%;在居住地方面,以武汉市城区的为主(70.5%),郊区的次之(21.0%),只有极少数的为武汉市外的。

2 结果与分析

2.1 知晓情况

由于绿色超级稻属于转基因产品,所以本研究直接考察了受访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情况(表2),其中56.6%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转基因食品,19.90%的表示比较了解,仅有22.96%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其中,受教育程度与知晓情况呈正比,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知晓度越高,两者相关系数达到51.90%。

从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上看,大豆油是人们知晓程度(67.2%)最高的转基因食品,其次依次为水稻(52.0%)、玉米(41.4%)、番茄(69.2%)、棉花(75.8%)、甜椒(15.2%)、矮牵牛花(6.6%)和烟草(6.1%),其中对于矮牵牛花和烟草的了解程度普遍低于其他转基因食品。

在人们的眼中,绿色超级稻最重要的特征是“有利于健康,如基本无农药残留”(48.5%)以及“优良的品质,如更好的口感、外观、营养功能等”(32.3%),而认为“对环境友好”及“高科技含量”的受访者较少,分别只有7.6%和6.1%。

在关于转基因产品进入市场前是否要经过严格的政府安全评估这一问题上,51.5%的受访者表示知道这一程序,其中89.4%的受访者认为转基因产品进入市场前要经过严格的政府安全评估,并且高达97.5%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在上市的转基因产品上加以标示。

综上可知,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情况不甚理想,大部分人对于转基因食品的了解仅仅局限在听说过这一层次上,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特征认识不清,但大部分受访者都希望政府能够严格把关,做好安全评估工作。值得关注的是,在已列出的绿色超级稻特征属性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跟自身有直接关系的品质,而不是对环境友好等公共性的品质。

2.2 认知途径

大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开始的。从调查情况来看,电视和报纸杂志是人们了解转基因食品的重要途径,分别占受访者比例的53.0%和48.5%;其次依次为互联网(36.4%)和超市(20.7%),最后为周围朋友(16.2%)及户外广告(3.5%)。这个调查结果比较符合当前大众接触传媒的特点,即电视是人们生活中了解信息和接受信息最重要的渠道,也是人们知晓转基因食品最主要的途径。

2.3 态度倾向

大众对于转基因产品的认知态度主要包含了两种涵义,一是由认知需求而决定的认知迫切感,表现为积极认知、消极认知、无所谓等,二是由价值取向而决定的认知好恶感,表现为支持、中立、反对等。调研发现,80.5%的受访者表现出无所谓的认知迫切感,访谈得知大部分人认为转基因产品离自己的生活比较遥远,所以不会迫切地想要了解转基因产品,但也不会刻意地避开转基因产品,表现出顺其自然的态度。这与第二项调查表现出类似的结果,即78.6%的受访者对转基因产品持中立态度,仅有11.4%的受访者表示支持转基因产品,另有10.0%的表示反对。

2.4 认知偏差

调查中发现,对转基因产品持否定态度的人群中67.5%来源于对转基因产品的首次认知,并由首次认知而产生了较强的抵触情绪,并且即使以后看到有关转基因产品的正面宣传,也有49.5%的人群很难转变对于转基因产品的首次认知。从社会认知偏差上看,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常常不由自主地受一些心理效应的左右,其中首因效应[1,2](又称第一印象,是指对他人所获得的第一印象比较不易改变的偏见)是重要的心理效应之一。尤其在食品安全问题上,人们更显谨慎保守,对于产品的首次认知对于大众的接受会产生重要影响,一般而言,负面影响产生的首因效应要远远高于正面影响产生的首因效应,这在本次调查中得到了证实。

2.5 购买意愿

调研数据显示,人们选择购买大米时最重要的三个考虑因素依次是口感(28.2%)、价格(25.0%)和营养价值(24.0%),远远高于其他考虑因素,如产地(11.7%)、外观(6.0%)、品牌(4.6%)等。

具体到购买行为上,人们对于上市的转基因食品表现出的消费态度基本上以接受为主,50.0%的受访者表示既会购买转基因的水果和蔬菜,也会购买转基因的稻米,仅5.6%的受访者既不会购买转基因的水果和蔬菜,也不会购买转基因的稻米,而只选择购买其中一样的受访者约有7.0%左右,不确定的占有25.3%。另一个方面说明人们对作为辅食的转基因产品(水果、蔬菜等)的选择和作为主食的转基因产品(大米等)的选择并没有差异。而在这个问题上,研发者和政策问题专家们常常担心消费者们会做出差异化的选择。

对于愿意购买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来说,49.0%的受访者表示会“根据实际需要决定购买行为”,23.2%的受访者认为“少量购买可以,不会大量购买”,16.7%的认为“偶尔购买可以,不会长期购买”,表示“无所谓”的有9.6%。这说明人们在具体消费转基因食品时,抱着尝试心态的占相当的比例,其中隐含的信息是这一部分群体对转基因食品的不了解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戒备心理。

当受访者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大豆进口国,目前食用的大豆油及豆制品绝大部分是由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做成的这一消息时,48.5%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会继续按照过去的习惯购买和食用”,18.7%的认为“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继续购买和食用”,而表示“尽量不购买标明含有转基因成分的大豆制品”的比例也很高,占到29.8%。这说明当人们知道已经开始使用到转基因产品时,并没有像原先预测的那么“冲动”,而是态度较为平缓,大部分还是会接受这一既定现实。

2.6 影响因素

最能够影响人们对转基因食品评价的是检测机构(20.5%)和农业科学家(20.0%),然后是政府部门(10.9%)和消费者协会(10.2%),最后分别是绿色和平组织(7.3%)、新闻媒体(6.3%)和亲戚朋友的介绍(6.3%)。可以看出,科学权威对人们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政府权威和其他权威。其中,新闻媒体的比例很低,主要在于当今各种媒体的泛滥以及媒体权威的弱化,导致人们对其信任度减低。

在价格方面,当绿色超级稻价格高于传统稻米时,约有52.5%的受访者会选择绿色超级稻,当两者价格相等时,高达72.7%的受访者会接受绿色超级稻,而当绿色超级稻的价格低于传统稻米时,反而只有66.7%的人们会选择绿色超级稻。可以看出,价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绿色超级稻的消费产生影响,也说明尽管消费者认为自己非常关注食品安全和营养问题,但在实际购买中,他们更多考虑的是价格因素,这与国内学者侯守礼等[3]的研究是统一的。

食品安全事件的负面影响。在开始进口转基因作物的最初几年,欧洲的民众并不怎么反对转基因作物,只是在疯牛病、二f英污染等一连串的食品恐怖事件给民众涂上阴影之后,他们才强烈反对转基因作物[4]。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一系列在公共领域影响巨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如瘦肉精事件、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这对公众接受转基因食品造成了负面影响。

大众媒介的设限对转基因食品造成的负面影响。大众媒介对转基因食品采用了非理性的报道方式,没有科学、公正地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而是以偏概全,过分地渲染了潜在的风险。

3 讨论

3.1 消费态度呈现出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构造,流动性较大

调查中不难看出,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状况一般,但都希望有知晓权,即在转基因食品的包装物上加以标示,在消费的态度上,呈现出一种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构造,即明确表示愿意购买和不愿意购买的人数较少,表示说不清、看情况而定或者愿意少量尝试的人数较多。

从社会运行的角度上说,菱形构造的社会结构较为稳定。但在态度倾向上,这种菱形构造并不稳定,呈现出流动性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状况较差,有种随大流消费的态度,尤其是这部分中间人群,他们由于对转基因食品是否健康和安全缺乏准确的判断,掌握不了准确的信息,在这种认识模糊的状态下极易产生从众心理,既有可能在媒体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都去购买和消费绿色超级稻,也有可能陷入一种对绿色超级稻的莫名的恐慌,而不去购买这种产品。这与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极其类似,即对转基因食品尚未形成某种态度的消费者比已经形成某种态度的消费者更容易受到提供的信息的影响,而且对负面信息的敏感性高于正面信息[5]。正因如此,这群尚未形成某种态度的、认识上较为模糊的中间群体呈现出不稳定、流动性的特点。

其中,可以促使这种菱形构造向某一方向产生流动的重要因素是信息的透明和有效传播,当中间群体在对于转基因食品信息的全面掌握下,由他们心目中权威的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引领,势必会促使中间群体向某一方向的流动。

3.2 在影响力上,呈现出科学权威大于政府权威和其他权威的特点

结果显示,最能够影响人们对转基因食品评价的是检测机构和农业专家,其次是政府部门、消协和其他组织等。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人们会首先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作出判断,而这个可信性主要包含有两个因素,一是传播者的信誉,包括是否诚实、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二是专业权威性,即传播者对特定问题是否具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不难看出,检测机构和农业科学家所代表的科学权威最具专业性,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和发言资格,并且科学权威本身体现出了科学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因此,人们对其最为信任。而其他组织或个人较政府部门而言,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选择性,有的组织、个人甚至会出于某些利益的考虑而妄作判断,并且在转基因食品这一高科技产品的安全问题上不够专业、权威,因此信任度最低。对于科学权威的信任同时也表明,作为受众,人们变得更加理性,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选择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业科学家这一“意见领袖”在绿色超级稻宣传和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1)加强对绿色超级稻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势在必行。要使人们对绿色超级稻有一个科学的社会认知,首先要使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关键性问题有一个科学的社会认知,比如安全性问题,这是决定人们对转基因食品认知态度的第一要素。其次,要使人们充分了解绿色超级稻不同于普通水稻的优良品质,特别是与消费者有直接关系的品质,如基本无农药残留,口感更好、营养价值更高,价格更有优势等,这有利于树立绿色超级稻的特色形象,激发人们的消费偏好。

2)要采用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科学普及策略。从传播的主体来看,农业科学家和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价机构应该在科学普及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承担更多的责任。政府应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与治理,包括媒体管理和舆论环境建设。从传播的受众来看,应根据受众的特点采用差异化的方法,如对尚不了解的公众应尽早开展正面的科学普及,以帮助树立正面的首次认知;对持谨慎或反对态度的公众应及时做好解惑性的科学普及,以帮助其消除认识误区。从传播媒介的选择来看,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应成为主流载体,同时也应重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启发.绿色超级稻的构想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 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 侯守礼,王 威,顾海英.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意愿支付:来自上海的经验证据[J].农业技术经济,2004(4):63-66.

第3篇:对社会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社会公平认知;大学生;自杀行为;心理危机;干预

一、问题缘起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竞争逐渐增多,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增加,而这些压力往往成为大学生自杀的根源。据统计,近10年来,在我国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中,自杀的比例排在第一位 。②

2015年5月18日,28岁的中南大学研三学生姜东身从学校图书馆六楼跳楼身亡。事发5天后,姜东身哥哥姜东中向媒体公布了弟弟死前在网上留下的五千字遗书,称弟弟因论文答辩遭导师为难无法通过,心里感到强烈不公平与愤慨,最终选择了跳楼自杀。我们通过对姜东身遗书的分析,出身微寒的姜东身确实因为感受到来自导师的不公平对待而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通常而言,当人们处于不公平状态时都会想着努力地改变这种状态,极不公平的境遇会令人感到屈辱,愤怒。本案例中,姜东身选择留下遗书,然后自杀,以此控诉自己导师的种种恶劣行径,既是他的反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他对给予自己不公平对待的人和社会的报复。

大学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家庭和社会发展的希望,也是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这就使得大学生的自杀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因此,大学生自杀问题便成为了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社会公平认知视角出发,在对中南大学研三学生姜东身自杀事件进行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平认知,并对如何有效预防大学生自杀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公平理论

社会公平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解释人们公平感的一种观点。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S.亚当斯等人提出。通过对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结果的整合,在目前的中国社会,人们社会公平感的结构应包含5个维度(张媛,2009):权利公平、机会公平、程序公平、互动公平以及结果公平。

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公平的认知直接影响其情绪的变化和发展,对其自身行为也会产生不同作用。我们将个人对他人、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和认识称为社会认知③。社会公平认知,简而言之,是对社会公平的主观认识,是人们对于自身是否受到来自他人和社会公平待遇的直接感受。

显然,在社会公平认知方面,是对机会公平和程序公平的认知导致了姜东身的自杀。在姜东身看来,“前程为人人开放”而自己的前程却一片黯淡,尽管自己有能力、有实力依然得不到公正待遇,这种竞争根本上就是不规范和不公平的。自己的抗争没有任何作用,消除这种不公平感的方法只有自杀这种极端行为。

(二)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西方社会认知领域最为重要的理论流派之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界逐渐形成了主导归因研究方向的新领域――成就归因研究,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韦纳。韦纳的主要研究点有三个:成败归因的原因、维度及其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成就动机水平与成就归因;能力自我知觉水平与成就归因。他不仅开辟新的归因研究领域,也建立了归因的研究体系,将归因的分类总结为内外归因、稳定或不稳定归因,可控或不可控归因。

20世纪80年代末期归因理论被引入中国,国内归因理论的研究集中在教育领域,大多继承了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研究聚焦于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动机,研究学生的学业成就归因及其影响因素。有些学者也探寻除学业成就归因之外的领域,以归因理论为基础,研究社会行为的归因以及人际交往的归因,逐渐增强了对社会群体归因模式的关注。

姜东身选择自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将毕业答辩未通过这件事归因于导师对自己的不公平,甚至是整个学校、整个社会的不公平。在研究中,我们将根据归因理论,来深入探讨姜东身是怎样对学习和生活上遭遇的一系列挫折和打击进行归因的,并揭示这种归因与他自杀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案例分析

姜东身自杀事件中,姜东身自身感到来到导师的强烈的不公平感,因而选择自杀。这种对不公平的认知主要是指对“机会”和“程序”的不公平的感受,有同门同学、非同门同学、其他导师三个参照对象,正因为有这些比较,才更加深了姜东身自身的不公平感,继而是愤怒情绪难以遏制,因想报复和寻求解脱而选择自杀。

(一)不公平感的来源

(1)与同门同学相比:“近乎虐待的苛刻”

姜东身遗书中多次提到导师杨忠炯对同门的其他同学“宽容”,而对自己是近乎“虐待”的苛刻。

在写论文方面,他写道:“你也说过同门的论文看不懂,可是你随便就让改了发了!我的你看不懂,就着不让发,把学生论文拖到3月初的,机电院有你,很难再找第二个!”在平时的学习中,姜东身也是郁闷不堪,在遗书中他写道:“我忙几个月,不敌老板一个意见!也不敌老板的势利眼,毕竟两个同门中南本校的,不时去给你修电脑,也不及同门的家底殷实!”

所有这些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被姜东身归结为:不是中南本校、家境不好而导师又势力。“也确实,穷点儿世面短,被你当傻子也无所谓了。”“还要等你说6月份答辩吗,明摆着要延期,要保宾宾和耀中。也不想想,他们仿真怎么做的,模型参数造假,实验造假,你不清楚吗?”在姜东身看来,导师总是可以维护同门其他同学,对他却十分苛刻,是个“势利小人”。

(2)与其他同学相比:“被故意刁难的不甘心”

在网传遗书中,姜东身指称,导师杨忠炯故意为难他,别人“很水的论文”都通过了,唯独对自己的论文十分苛刻,还要求其延期答辩。除了同门同学,与非同门的同学们相比,姜东身也深感不公平。

“论文建模仿真造假,实验造假,你不知道?偏偏揪着说我的可靠度怎么来的?我的都是计算出来的,没假!你再看看别人的,那有多么造假。你不知道?势利的小人,找个学生垫背踩,你很得意么?延期?不能接受,我尽力了,很多同学还没我努力呢,论文还没我写得好呢。”“答辩有几十号人了吧,怎么样你不清楚?势利小人,伪君子。”

遗书最后也曝光了其他老师的学生们的论文情况,不乏造假的“很水”的论文。“张怀亮老师,你的学生邹伟建模造假,你知道吗,基于环形缝隙流的建模,参考流体力学文献?我看了,压根没有。遗书最后,姜东身两次说到自己“不甘心”,可见,姜东身对自己论文没通过这件事怎么也想不通。

(3)与其他导师相比:“势力、爱面子的伪君子”

遗书中姜东身曾不止一次说道自己跟错了人,与其他导师相比,姜东身觉得自己的导师杨忠炯对自己极度苛刻,完全是个势利小人。“听说过别的同学也有挨老板批的,说的不过是被批成狗,这感觉我不懂。”“大家论文差不多,你不会不懂!别的老师放过的往届的论文,知网上已有很多,对于别人的成果,你是相当跪舔的,要我查,要我看别人怎么做!呵呵。”遗书中甚至说道,鉴于自己导师的权位,其他导师也不为自己说公道话。“周老师也看了我的大论文,直摇头。呵呵,周老师什么人,那不是仰你鼻息,你心里什么蛔虫,他不知道?装什么清高?”

在对于自己导师的评价中,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姜东身的愤怒不平。“别的老师基本上不会为难自己的学生,即使有,那也是答辩之前吧。你不同,势利,没能力,办事抓不住重点,舍得把学生往死里整。”

(二)不公平感的表现

五千字的遗书中,字里行间全是对导师杨忠炯的控诉,控诉自己在平时和毕业时处处都受到不公平待遇。他提到:“明摆着要搞我,明摆着表明你科研严谨,明摆着表明你无能嘛?”他也不止一次提到自己“不甘心,因为付出被鄙视,也因为很多水论文轻松通过。”“我忍不了师兄弟的眼光,忍不了那种鄙夷,当然,更对不起我的努力。虽然我的努力在你眼里都是狗屎,我很努力,可是你不在乎。”

甚至,在遗书中,姜东身不断口出脏话,“说我毕不了业,要延期,你都放了N次屁了,无所谓了。说要我延期,扯到了同门论文比我强,比我说得过去;扯到了教育部让你审已上传论文的事儿;还他妈扯到了伟人的挫折。尼玛,当时我笑了,说这太远了吧。他妈把我当傻子糊弄呢。”“跟了你,真是瞎了眼。。”“你是什么人,头天坑死人,第二天再泼粪的人。我不信了,论文再花几年又能改成什么样,你不知道?”从这些言辞中处处可见姜东身对自己导师杨忠炯的怨恨和不满。在他看来,自己毕业论文答辩未通过这件事完全是自己的导师造成的,是导师的势力、故意刁难造成的,导师对自己如此的不公平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在这封五千字的遗书中,姜东身将自己所有的愤怒、不甘心都不遗余力地宣泄了出来。

(三)原因分析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是复杂和多重性的,单一的消极因素不可能导致大学生轻易地选择自杀的行为。导致姜东身有此认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调查发现,姜东身家境贫寒,这样的家境出身使姜东身的性格变得敏感、自卑。遗书中,姜东身就说道,自己“没家底”而导师又非常势力。“学生的心血在你眼里可以是狗屎,但是,这也要看人的,势利的人看到家里有点儿底的,那他的心血可能就是盘不完善的菜!”据哥哥姜东中说,原本姜东身读研就是为了毕业后找一份好的工作。这次论文答辩未通过给了姜东身致命打击,或者可以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读研三年期间因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而积压在心中的愤懑在毕业论文答辩未通过这件事情上完全爆发,最终致使他走上了绝路。这可以说是导致姜东身自杀的内因所在。

此外,在姜东身的愤怒和郁闷难以纾解的时候,唯一可以给他安慰和鼓励的家人也没有在他身边,及时给予他支持。姜东身的哥哥姜东中事后也很懊恼和自责,自己没有多关心弟弟,给予弟弟及时的安慰。

然而,姜东身选择自杀除了不公平的认知情绪难以纾解,还有他的报复心理。“算了,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遗书中除了控诉导师对自己的不公平,姜东身还曝光了导师杨忠炯套取科研经费等一些不光彩的事。“记得跟纪委说说你套取科研经费的事儿,跟教育部说说你为人势利,弄虚作假报账的事儿,跟基金说说基金申请赚大钱一本万利的事儿。”而导师杨忠炯在之前就嘱咐其他学生注意姜东身的状态,他也明显感到姜东身对自己的不满和可能做出偏激的行为。“上午批完,下午叫同门注意我的状态,怕我跳楼了呗!”但最终,缺少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的姜东身还是选择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痛苦,用自杀行为报复对自己不公的导师杨忠炯。

四、结论与讨论

导致自杀的原因十分复杂,从群体角度看,自杀与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等有密切关系④,从个体角度看,自杀是遗传、神经生物学、人格特质和负性生活事件综合作用的结果⑤。Kees(2003)将公平判断作为结果变量,对影响它的因素进行探讨。他研究了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情绪对人们的公平感的影响作用。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依靠他们对事件的感觉来进行公平感判断,这使得他们的公平判断极大地受到情绪的影响。实验的结果也显示,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的公平判断会变得非常主观,他们甚至会依靠于跟事件本身没有什么逻辑关系的情绪感受来做出判断。

通过案例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姜东身对于社会公平,尤其是机会公平和程序公平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从而将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困难以及毕业论文未被通过都归因于导师的不公平。姜东身心里早已蓄积了悲观、失望、孤独、厌世、报复等消极情绪,而毕业论文未被通过成为了这些情绪爆发的导火索,最终走上了以报复导师和寻求自我解脱为目的自杀道路。

由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社会公平感较低。个体在同与自己教育程度相同的个体比较时,若认为自己不如他人,会产生不公平感(史耀疆、崔瑜,2006)。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尤其是社会公平认知,对预防此类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的内容。通过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认知情绪的调节对自身行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应该以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作为新的切人点,同时,学校和社会在涉及到学生利益的事情上面应该做到规范、透明,让每个学生都有公平的竞争机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公正的对待,并引导大学生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正确归因。

最后应明确的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中所预设的一些大学生公平认知对自杀行为的影响,仅仅从结果上给予一个描述性验证。影响有多大,以及如何调整认知都有待于在实践工作进一步去发现。大学生自杀问题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的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和管理措施,减少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6-198.

[2]埃米尔-迪尔凯姆著,冯韵文译.自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9-57.

[3]杨雪龙,朱坚.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对应激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关系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3,04:423-425+429.

[4]曹加平.大学生自杀:归因及预防[J].现代预防医学,2012,19:5040-5042+5045.

[5]郭砚君.社会成就归因认知与社会公平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02:147-154.

[6]李辉,刘倩倩,方晓义,蔺秀云.云南省大学生自杀行为及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3):56-61.

[7]巢传宣.基于心理解剖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06:241-245.

[8]李艳兰.大学生自杀行为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02:263-266.

注释

①吴亚男(1991―)女 河南人 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

②杨宁坤,康永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杀心理剖析.当代青年研究,2012.

③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6-198.

第4篇:对社会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社会资本;认知度;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03-02

一、社会资本办医发展概述

自2013年下半年新一轮公立医院改革以来,国家不断加强社会办医力度,鼓励社会资产参与公立医院改革。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办医;2014年1月《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2015年6月《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具体提出五大鼓励发展举措。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体F了国家大力发展社会办医的信心和决心;相关政策落实完善,也使得国家大力发展社会办医的举措得以具体化,社会办医迎来空前的利好局面。

二、医院对社会资本办医态度的实际调查

本文以南京市区为调查区域,选取南京市各三级、二级综合或专科医院中的部分医院的医生(非实习)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询问方式,共获得200份医生的调查数据,其中有效问卷186份。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如下:

(一)对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机构的态度

在调研中,有125人支持医药企业投资公立医院改革,占67%;有61人持无所谓的态度,占33%。而对于社会资本与医疗机构投资合作是否应该改变公立医院性质,有56人支持,占30%;有57人反对,占31%;有73人持无所谓态度,占39%,频数分布比较分散。

对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机构有利之处的调查中,大多数人认为能够完善医院设备设施建设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能够带来企业现金管理经验;另外,也有一小部分人认为可以邀请有经验的骨干专家来院指导;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人都对职称评定、福利待遇、职业培训以及职业发展这些关乎自身切实利益的方面存在担忧;而对于医院单位性质是否变更,多数人没有那么在意(见表1)。

(二)医务人员认为医院、政府应尽的职责

在对医院应尽责任的调查中,有175人(占94%)认为医院引进医药企业投资时应该承担维护医护人员利益的责任;仅有11人(占6%)认为无所谓,关系不大。调查显示,医生大多数都认为医院应尽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责任:沟通协调与企业的矛盾、维护福利待遇、保证职业发展前景、确保培训教育质量。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医院应做到信息公开(见表2)。

在对政府应尽责任的调查中,有115人认为政府很有必要对医药企业投资医疗服务机构进行监管,占62%;39人认为有一定意义,但主要依靠企业,占21%;32人认为没有必要,交由市场引导,占17%。而对于政府在投资过程应当发挥的作用,监管投资全过程占绝大多数。另外,选择给予政策扶持、提供财政补贴、监管对医院管理也相差无几(见表3)。

三、结论

通过对调查样本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医生对于药企投资公立医院表示支持;并且认为投资对医院建设,尤其是基础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多数医生还是对引进投资后是否会影响切身利益存在担忧。而对于是否会改变医院单位性质,多数医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在意。同时,大多数医务人员认为在企业投资公立医院的过程中,医院和政府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医院方面应该维护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企业应该尽到相应的监管责任。而国家和医院在这些方面都还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来应对可能发生的不当行为。通过问卷调研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办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闫磊磊.我国社会资本在公立医院的发展状况及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2] 闫磊磊,鲁盛康,李萍,等.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中的政府责任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2,(6):11-13.

第5篇:对社会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 SNS 大学生自我认知 大学生社会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Self-cognitive and Social Role Positioning in the SNS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Taking University in Wuhan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e college students' self-cognitive and social role positioning are subject to the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in SNS. Research f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 indulged in the SNS information not only affects the physical health, but also influence the thinking ability; College students have obvious of pragmatism when using of SNS. This article suggests instructing them according to enrich teaching contents, innovating campus culture, and optimizing the SNS information content, then guiding students to the real social attention.

Key words SNS; college students' self-cognitive; social role positioning

SNS是英文Social network site的缩写,指一种多人参与的网站,在这网站上,用户公开自己创造的内容并与他人分享个人或专业信息。目前,活跃和前卫的大学生是SNS中的先行者和主力军。研究SNS中的信息交互对大学生的影响,对于高校改善管理、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并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自我认知和社会角色定位的影响机制

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它本身包含着多个层次,主要有对自己机体功能和状态的认知;对自己心理活动的认知;对自己外部形象的认知等。在自我认知基础上形成的角色知觉影响到大学生对自我社会角色的定位。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受到内在主观因素、认知对象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个体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理想、世界观等是自我认知的决定性因素。但大学生这一群体价值观和世界观处于不稳定阶段,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SNS充斥着大量信息,而且SNS信息传播带有病毒式传播的特点。这种特点以其特有的渗透力改变大学生认知方式,影响他们的社会角色定位。

2 SNS使用现状及对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影响的调查

为了解大学生在SNS中的自我认知状况,笔者对武汉市的大学生进行了调研。样本选取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武汉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进行了问卷发放和访谈。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0份,有效问卷309份。

2.1 大学生对SNS的使用现状

SNS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青睐。大于80%的受访学生了解SNS;不了解SNS的受访学生表示接触或使用过QQ空间、微博等SNS。对于每日花在SNS上的时间,有44%的受访者表示每天大于1小时。而使用SNS的地点,有约84.8%的受访者表示会在课堂或者朋友聚会上使用,只有15.2%的学生从来没有在上述地点使用。可见,大学生对SNS表现出极大的热情,SNS基本实现了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的覆盖,且部分学生使用时间长,使用地点延伸至课堂和朋友聚会等需要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或者交流的地方。

2.2 SNS信息交互中的大学生自我认知与社会定位

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定位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目标。大学生能否形成一个符合自身实际的自我认知,决定了其本身成长的方向,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的担当。

2.2.1 身体自我认知:健康问题成为担当社会责任的羁绊

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是否能承担起原本应该承担的责任。身体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身体自我不同方面的认知及评价,包括身体的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知觉和身体自尊等,是自我概念最基础的部分。高达33.3%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身体健康因为长时间浏览社交网站而受到了影响。这可能与当今大学生的主要娱乐休闲方式有关,我们发现56%的学生娱乐休闲活动逐渐转移到网络,传统的体育竞技等休闲项目被网络替代。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必定会给大学生带来诸如眼睛干涉,颈椎病等病症。对于一个疾病缠身的大学生来说,学业、恋爱、奉献社会,都将受到影响甚至难以实现。

2.2.2 心理自我认知一:思维能力成为履行社会责任的瓶颈

心理自我认知是指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是指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活动,或由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引起的大脑一系列反射活动。大学生心理活动在SNS信息交互中的具体表现为对SNS信息的感知、思维等心理过程。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对信息的择取和利用效果,进而影响自我认知水平和社会定位方向。

调查中发现,有近50%的受访学生尚未形成固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容易受到SNS信息的影响。更有19.4%的受访学生表示对SNS的信息产生依赖性,独立思考能力受到影响。SNS中的信息削弱了部分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另外,学生从SNS得到的帮助因人而异,有少部分人(32.7%)得到了帮助,而大部分(67.3%)表示得到的帮助甚少或者没有帮助。

2.2.3 心理自我认知二:实用主义成为正确社会定位的痼疾

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生SNS的信息交互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获取信息成为大学生使用SNS的主要目的。大学生注册SNS,其主要目的为浏览朋友动态和新闻信息。二是娱乐生活成为大学生在SNS中谈论的主要话题。大部分学生通过SNS发表、讨论或者传播的话题主要集中在娱乐、文化、体育和日常生活琐事。三是时政要闻成为大学生在SNS中较少提及的冷门。对于、官员贪腐等信息的反应,高达36.6%的学生表示看过就算了,对时政热点表现得不够关切。

可见,大学生更加关注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具体问题,思想信念带有较强的实用主义色彩。对时事政治的冷淡不单单会造成大学生知识阅历的浅薄,更不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利于大学生认清自身的使命,承担社会赋予的角色。

3 网络信息交互背景下大学生认知与定位的引导

3.1 防SNS沉迷与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校园文化

针对SNS成为现实社交和课堂内容的替代,高校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校园文化。沉迷SNS说明大学生渴望获得咨询信息,带着求知的欲望,渴求交流,希望被关注。对此,笔者认为,高校一方面应注重提升课堂上教师授课内容的丰富性、创新授课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听课质量。另一方面,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一些针对性强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组织大学生喜爱的体育竞赛和锻炼项目,增强大学生体质;在朋友聚会中推广群体性参与的游戏,增加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丰富的课堂内容和社交活动定能帮助大学生摆脱SNS沉迷。

3.2 提高思维能力与优化SNS信息内容

针对大学生思维易受SNS影响的特点,高校教师可以积极入驻SNS与学生建立关系网络,定期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信息,引导学生把视野拓宽至一些严肃和现实话题,使其不仅仅关注生活娱乐,对人生、社会及友谊的本质有更深的思考。帮助大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增强大学生对SNS信息的获取和甄别能力,让大学生懂得从SNS上获取知识,而不是猎取种种不相关信息。

3.3 正确社会定位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面对大学生的实用主义和理想缺失,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定位教育。一方面,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学生的心智,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国情、民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缩短大学生与社会的距离,提升社会责任感。继而增加大学生的关注焦点,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总之,SNS正在深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使用SNS加以引导,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SNS信息交互方式,摆脱对不相关信息的沉迷;引导他们更多地对自身认知,明确自身的社会地位,领悟社会和国家赋予的社会期望。

参考文献

[1] 闫幸,常亚平.SNS 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0.29(11).

[2] 陈艳,胡天生.SNS 时代大学生人际传播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28).

[3] 康树华,王岱,冯树梁.犯罪学大辞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4] 朱明贤,郑克清.大学生的社会定位及荣辱观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

[5] 贺艳华.浅析SNS 的传播特征及影响[J].才智,2009(7).

[6] 戴霞,刘刚,路凤萍,叶明.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及健康行为管理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6(7).

第6篇:对社会的认知范文

【摘要】 目的 了解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与社会心理因素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方法 对22省市城乡和男女老年人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应用简单智力状态检查法(MMSE)的中文译文进行评测。结果 2 161名老年人认知障碍患病率26.42%,日常生活能力障碍者、不工作、不参加社会活动、不经常与亲人和朋友交流、与家人关系差、经常感到心里郁闷、丧偶、离异者认知功能评分低(P<0.01)。结论 应重视老年人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减少或延缓认知障碍的发生。

【关键词】 老年人;认知障碍;心理社会因素;日常生活能力

与年龄有关的认知损害主要是记忆、学习、语言表达、视觉空间、注意力、心理速度等能力减退〔1〕,对于认知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疾病及日常因素的影响和药物治疗、康复干预等方面。本文通过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及社区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2007年1月至2007年3月对河北、陕西、北京、内蒙、云南、湖南、浙江、海南等22个省的城乡老年人进行调查。纳入标准:年龄≥60岁的居家老年人;无严重听力、视力和语言障碍的老年人;采用城乡、男女比例分层方法,每省100人,城乡各50人,男女各半,调查表在调查员询问及测试下完成。调查2 200人,试卷回答完整者2 161人,有效回收率为98.23%。年龄60~97〔平均(69.77±7.31)〕岁。初中及以上学历792人,小学文化737人,文盲632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简单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2〕、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2〕及自行设计的相关因素量表(经专家审核和预实验重测信度为0.91)。MMSE共19项。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物品命名、语言复述、阅读理解、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描图合计30个小项。主要统计量为所有记“1”项目的总和,可称为总分,范围在0~30分,其总分与受教育程度有关,文盲组≤17分,小学组≤20分,初中及以上组≤24分,为有认知功能缺损。评定方法:向被试者直接询问,回答或操作正确记“1”,错误记“5”,拒绝或说不会记“9”和“7”。ADL共有14项,包括两部分内容,①躯体生活自理情况,②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情况。量表结果:总分<14分为完全正常,14~21分为有障碍,≥22分提示日常生活能力有明显障碍。

1.3 质量控制

①所有调查人员(22省市的在校学生)均经过严格培训。②专人进行现场指导并随机对已填好的调查表进行抽查核对,确保调查表的可信度。③对已完成初审的调查表审核其完整性,缺项者返回再收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老年人发生认知障碍情况

有571人存在认知障碍,占26.42%。其中男1 091(50.5%)人,认知障碍者260人,占23.8%,女1 070(49.5%)人,认知障碍者311人,占29.1%(χ2=7.61,P<0.01);农村1 088(50.3%)人,发生认知障碍者308人,占28.3%,城市1 073(49.7%)人,发生认知障碍者263人,占24.5%(χ2=4.01,P<0.05)。

2.2 老年人ADL与认知功能的方差分析

ADL正常者MMSE评分(n=1 365,25.75±4.38)高于ADL障碍者(n=796,20.44±5.94)(F=564.21,P<0.001)。

2.3 心理、社会因素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方差分析

老年人不工作、不参加社会活动、不经常与亲人和朋友交流、与家人关系差、经常感到心里郁闷、丧偶、离异者MMSE评分低,认知功能差(P<0.001),见表1。表1 心理、社会因素与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方差分析(略)

3 讨 论

于宝成〔3〕等报道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的平均年发病率为4.18%,轻度认知障碍者阿尔茨海默病(AD)的平均年发病率5.16%,而认知正常者AD的平均年发病率为0.18%。因此预防老年人认知障碍的发生尤为重要。杨丽娟〔4〕等报道高龄、低教育、独身、居住条件差、不与配偶同住等社会因素影响中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与本研究的有关结果相一致。结果还显示不工作、不参加社会活动、不经常与亲人和朋友交流、与家人关系差、经常感到心里郁闷、丧偶、离异者评分低。建议为城乡老年人提供社会和家庭支持。如社区活动场所与设施,鼓励老年人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发挥余热。建立亲情住宅,家人多与老人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老年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实施心理疏导。对于丧偶、离异者鼓励再婚或与其他家人共同居住,降低老年人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延长寿命,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书芳,倪朝民.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4):13941.

2 陈长香,余昌妹主编.老年护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02.

第7篇:对社会的认知范文

【关键词】 电子病案 社会学调查

电子病案(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的应用正在日趋普及,当今EMR与纸质病案并驾齐驱[1],然而,社会对医院使用EMR认知与心态如何,仍然不得而知,为此我们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

在医院和社区工作者选取受调查者4320人,发放调查表4320张,其中卫生行政人员410张、医护人员710张、社会各阶层人员2100张,来院就诊患者1100张。交回合格调查表者4089人,其中卫生行政人员309人(7.6%),医护人员706人(17.3%),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等社会各阶层人员2062人(50.4%),来院就诊患者1012人(24.7%)。接受调查者基本情况见表1。表1 接受调查人员基本情况(略)

2.调查方法

将有备选答案的5道问答题交给被调查者,要求其在20分钟内答毕并交回问卷。

3.统计学方法

问卷资料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各组构成分析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 果

受调查者对使用EMR 5道问题的回答情况表明知道EMR确切含义不多,仅占6.7%,但赞同使用EMR者占多数,为66.4%,同时也有部分受调查者对EMR的真实性等提出质疑。见表2。表2 使用电子病案问卷调查结果(略)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接受调查者中仅有6.7%知道EMR的确切含义,66.4%的人赞成医院使用EMR,74.8%者认为用EMR方便,84.1%者认为用EMR保密性差,容易修改,不真实,只有17.0%者认为用EMR可提高医疗质量。不同组别对医院使用EMR的认识和看法略有不同,其中卫生行政人员对EMR的知晓率较高(占29.8%),82.8%的人赞成医院使用EMR,23.6%认为医院使用EMR对规范医院管理有益,有42.4%者认为医院使用EMR存在保密性差、容易修改和不真实性,77.0%认为医院使用EMR可提高医疗质量;医护人员对电子病案的知晓率也较高(占21.0%),79.3%的人赞成医院使用EMR,28.8%认为医院使用EMR对规范医院管理有益,有74.1%者认为医院使用EMR存在保密性差、容易修改和真实性,36.8%认为医院使用EMR可提高医疗质量;社会各阶层人员对EMR的知晓率较低(占1.6%),64.7%的人赞成医院使用EMR,12.1%认为医院使用EMR对规范医院管理有益,有89.6%者认为医院使用EMR存在保密性差、容易修改和真实性,7.7%认为医院使用EMR可提高医疗质量;来院就诊患者对EMR的知晓率最低(占0%),55.9%的人赞成医院使用EMR,没有人认为医院使用EMR对规范医院管理有益,有92.8%者认为医院使用EMR存在保密性差、容易修改和真实性,仅4.0%认为医院使用EMR可提高医疗质量。

EMR作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已经为人类的信息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体质小、存储量大和网络传输等功能,调阅极其简捷,摆脱了纸质病案信息的时空限制,使病案信息能够充分发挥其资源共享,促进了病案资源的广泛应用。使用EMR是医院现代化发展的标志之一,其虽然是医院的行为,然而社会对使用EMR的看法将给EMR乃至医院的管理体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2~5]。 本组资料表明,知道EMR确切含义者不多,但赞同或支持使用EMR者占大多数,认为用EMR可提高管理质量,方便,高效,但有不少受调查者对医院使用EMR后病案资料的保密性和真实性等提出质疑。因此国家应当加强对EMR的原始性、真实性和法律效力等方面的研究,制订发展EMR事业的规划纲要,在EMR制作单位的认证制度,EMR使用单位的许可制度和EMR原始性、真实性的鉴定等方面进行广泛的试用和深层改革,消除社会对使用EMR顾虑思想。使EMR能够如愿以偿地在高科技领域中独领风骚。

参考文献

[1]李天资.电子病案的优越性和局限性的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221-5223.

[2]Sarkar U,Carter JT,Omachi TA.SynopSIS:Integrating physician sign-out with the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J].J Hosp Med,2007,2(5):336-342.

[3]Kazley AS,Ozcan YA.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hospital EMR adoption: a national study[J].J Med Syst,2007,31(5):375-384.

[4]Zheng K,Padman R,Johnson MP.User interface optimization for an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system[J].Medinfo,2007,12(2):1058-1062.

第8篇:对社会的认知范文

论文摘要: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是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元认知学习理论是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新的教学理论,必将对高校体育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主要运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考察了元认知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体育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教学中实施现有的提高元认知水平的方法、措施可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情况处于基本适应状态,与相关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元认知体育教学可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0前言

现代社会发展呈现出有别于传统社会特征的信息化、快节奏、高压力和高竞争等特征,这就对我们的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具备一定社会适应能力的合格劳动者。在社会学中,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体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与他人和群体的联系是体育活动的必要条件。4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不仅体现为个体认知性知识的积累、深化,更体现为个体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的改变等方面,具有参与性、实践性特点,因此学校体育课程在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面将承担重要的责任。籍此,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是高校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之一,并进一步提出“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

“元认知学习”是现代学习理念的一种新观念。这种新的学习理论在教育观念上强调的不仅仅是“学会”,而更主要的是“会学”,以及对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结果的调节与监控。元认知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是学生个体自身对学习的监督和调控及学习过程结束后的自我反馈,要求每个学习个体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元认知学习理论指导高校体育学习将彻底改变以往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并使每个学习个体对自身学习进行调节和监控,这也是元认知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理论依据。本研究旨在探讨体育的元认知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进而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社会适应教学目标的实现寻找一条可行途径。

通过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并进行综述研究之后,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①元认知教学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②元认知教学是达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社会适应目标的有效途径。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学一、二年级的大学生(开设公共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样本为某高校开设公共体育课程的大一、大二部分大学生,共75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39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掌握了有关元认知和社会适应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本次研究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本文采用国内研究者根据Gregory .Schrawd等人编制的元认知意识量表(Meta一cognition con-sciousness questionnaire)翻译修订而成的中文版量表。该量表采用10等级记分法,从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技能三个维度测量了被试的元认知水平。马建锋研究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信效度,适合中国背景下的大学生。

根据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大学生公共体育课程课堂教学实际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自编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卷,该问卷采用5等级记分法,并主要从对活动的规则、纪律的遵守、活动中的人际互动、活动中的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团队意识(竞争、合作、集体荣辱感)等社会适应方面对大学生进行考察。该问卷的重测信度:=0.94(时间间隔为3周),另外就问卷的内容效度对多所高等院校的心理学、体育学专家进行了访谈,最终的反馈结果表明该问卷内容效度良好(每个条目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 31-0.66之间),能全面、有效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为本研究服务。

1.2.3实验法。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等组前测后测实验设计方法并随机选取对照组与实验组(分组时对其元认知水平和体育社会适应水平进行了均衡化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相同,时间共16周,并由同一教师教授(实验组接受元认知教学培训)。对照组按教学计划学习,不进行任何干预。实验组在按教学计划学习的同时,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运用元认知的方法进行学习,二是实验者在学习现场进行言语指导,让学生注意采用元认知的方法进行社会适应训练。最初和最终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社会适应水平由同一教师按同一问卷进行调查。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到了教师及学生主观期望效应可能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加以控制。

1.2.4数理统计法。本研究测量所得数据均运用SPSS for Windows 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实验组进行的元认知教学培训说明

2.1教学目的

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另外的元认知能力培训,以提高其元认知能力。

2.2教学方法

一是采用课堂教学法对实验组学生讲授元认知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二是在公共体育课堂上采用现场言语指导的方法提示学生注意使用元认知有关的技能进行学习活动(主要是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

2.3教学内容

2. 3.1有关元认知理论方面的内容。元认知的基本含义、实质和要素。元认知与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体会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的元认知知识是指对体育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认知的知识,即学生对自己的体育社会适应认识活动过程与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的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个人、任务和策略。体育的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着体育认知活动的体育认知体验或体育运动的情感体验,它包括知的体验,也包括不知的体验。体育的元认知技能是指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对动作活动进行调节的技能。

2.3.2培养、训练元认知的一般方法。自我提问法:在元认知训练中,通过提供给学习者一系列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不断地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相互提问法:让学生每两人分成一组,给每个学生一份类似于上述自我提问的问题单,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根据问题单相互提问并做出回答。这种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竞争,提高元认知水平。

知识传授法:通过传授元认知理论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元认知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自觉地将元认知运用于学习中,以提高学习效果。

元认知培训和训练的各方法在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实施(主要与大学生体育课程活动的社会适应方面相结合而开展)。

2.4元认知理论教学进度安排

利用体育课程以外的时间,采用课堂教学的方法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元认知能力的培训,培训共4次课,每次30min,并布置课后作业。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课次1:元认知理论知识的培训。

课次2;元认知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课次3:训练、提高元认知的方法的培训。

课次4:对所培训内容复习,巩固所培训的知识。

3结果与分析

3.1元认知教学效果考察

实验组经元认知培训后,其元认知水平较对照组呈现下表所示变化(调查数据统计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

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经过元认知教学后,整体元认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实验组整体元认知水平实验前后比较P- I) . 046,达到显著差异),且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调控水平也都有显著性提高,而对照组无论整体元认知水平p=0.446),还是分维度水平前后测均未出现显著性变化。实验结果说明元认知教学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元认知水平,证实了研究假设。这进一步说明个体的元认知能力不仅是在个体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元认知能力是可以教授的,即经过系统、专门的教学培训,个体的元认知毙力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提高。该结果可解释为:通过提问、讲授等元认知培训方法的实施并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可使学习者个体更好地掌握自我的元认知知识,加深元认知体验,增强元认知技能,进而提高个体整个元认知水平。

3.2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考察

实验前对普通专业103名大学生(大一、大二)的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

表2显示大学生体育社会适应情况:规则适应方面相对较好,达到基本适应水平,且个体差异不大;人际互动、自我调控、团队意识方面表现较差,且人际互动、自我调控方面的个体差异较大。总体而言,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整体水平与我们的基本培养目标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由于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环境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缺乏足够的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实施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因此较难采取统一的培养措施。

对性别变量进行考察(表3),发现:男生在人际互动、团队意识方面好于女生,在规则适应、自我调控方面差于女生。除规则适应方面,女生显著好于男生外,社会适应其它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另外统计显示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 45,为中度相关,说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变关系。

3.3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考察

实验组接受元认知培训和元认知教学及相应体育教学,对照组接受相同体育教学。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的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水平前后呈现表4所示变化。

表4表明,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组别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交互作用不明显,即实验后实验组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较实验前有显著性改善,实验后实验组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各维度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改善。统计结果说明元认知体育教学可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体育社会适应水平,结合对元认知教学效果的考察,这一结论可理解为元认知教学提高了学习者的元认知水平,而提高的元认知水平又在个体的体育社会适应实践方面发挥作用,即在体育活动实践中通过比较、反馈、自我暗示、自我调控等手段,逐步提高自我的体育社会适应水平。元认知体育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在社会适应的教学中,学生不再处于从属、被动的“他控”地位,他们的社会适应是主动的,并对适应的过程和结果具有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对自我的社会适应具有高度的自控,因而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本实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教学中实施现有的提高元认知水平的方法、措施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提高大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情况处于基本适应状态,与相关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元认知体育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方面的社会适应能力。

4.2建议

元认知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紧密相关,并对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元认知教学手段,必将为体育教学的各学习目标的实现提高一条可行性途径。

4.2.1因本次实验条件的局限,还应进一步考察实验效果的外部效度,为其应用、推广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4.2.2应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元认知教学措施的渗透,如反馈、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与调节等与个体元认知水平提高有关手段的运用。

第9篇:对社会的认知范文

《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出版对广大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特别是对致力于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社会认知心理学》一书对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比较全面地概括了社会认知的主要议题及社会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该书不但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最新研究动态,还有助于我们研习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进而帮助我们科学严谨地开展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综观全书,主要凸显以下3个方面特点:

首先,该书对社会认知的概念进行了系统客观的界定。作者把社会认知分为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3个方面。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刺激属性直接的整体的反应,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则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复杂的社会认知。同时作者把社会认知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进行了对比,详细阐述了它们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这种对基本概念的全面、系统、详尽的阐述,有助于社会认知心理学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对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以及研究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次,内容丰富、经典,但又不失新颖。《社会认知心理学》一书比较全面地涵盖了社会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点议题,例如印象形成、态度加工、归因、偏见以及自我与情绪加工问题。这些研究问题同样也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或认知心理学非常关心的经典研究问题。该书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对这些经典研究问题进行了新的阐述与探讨,使我们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和深刻认识,既把握了研究问题的经典性,又注重新颖性。最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用一整章的篇幅来介绍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见此书第三章)。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我们可以借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技术手段来考察人类的社会认知加工,从神经的层面来揭示社会认知加工的本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引入必定引领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对该部分内容的介绍上,作者参考了大量关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文献。该部分内容都来自最新发表的研究结果,体现了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最新研究动态。因此,《社会认知心理学》一书,既能让读者比较全面地把握社会认知心理学的重点及经典议题,又能让他们了解社会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