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科学工程范文

农业科学工程精选(九篇)

农业科学工程

第1篇:农业科学工程范文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源于1985年建系之初的食品工程专业,随着多年建设,食品科学专业已建立了学历层次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着眼于学科建设需要,择优引进归国人才,加强在职教师深造。

强化教师素质、改善科研条件、提高科研水平、全方位争取科研项目、注重产学研联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社会服务是其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广纳全国各地优秀生源,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历届毕业生现已成为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的专业骨干。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农业科学工程范文

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这一主题,抓住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切实在“五个着力”上下功夫,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推进内部改革,领导科学发展,促进学院和谐的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好地把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促进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努力实现干部受教育、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

1、统一认识。就是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实现学院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提高能力。就是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各部门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学院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科学发展的理念举措,构建和谐平安的实际能力,提高学院党委班子和党员干部开拓创新能力、解决工作中冲突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和用于促学的能力。

3、解决问题。就是要坚持准确运用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解决困扰和阻碍学院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问题。

4、创新机制。就是要引导党员干部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业绩观,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建立健全科学发展观的决策指挥、操作执行和监督管理机制,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核和选拨任用机制,推动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5、推动发展。就是要把开展试点活动作为提升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作为推动学院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做到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教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成绩,在促进校园和谐上看到新成效,在加强党建工作上取得新进展。

6、积累经验。就是要坚持高标准做好规定动作和创造性设计自选动作相结合,扎实有效做好试点工作。要认真研究解决中央提出的如何在活动中突出实践特色,引导广大党员把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与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如何在活动中突出抓好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如何在活动中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务求实效;如何从实际出发,确定活动的阶段和具体步骤;如何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搞好分类指导;如何坚持群众路线,吸收群众参与,组织好群众评议;如何评价活动取得的成效;如何巩固、发展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等八个方面问题积极探索,认真总结既有实效又出亮点。

三、基本原则

我院这次试点工作范围主要是学院领导班子、党员干部和全体党员。重点是学院领导班子和副科以上党员干部。试点工作中,要坚持四条原则。

1、正面教育为主。着眼于保护和调动广大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重在自我提高,重在总结经验,重在明确方向。对过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吸取经验教训,不纠缠个人责任。

2、突出实践特色。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与推动学院各部门工作结合起来,与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突出问题结合起来,确保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

3、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吸收师生员工参与,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真诚接受师生员工的评议和监督,把师生员工满意作为衡量学习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

4、解决突出问题。要把查找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在解决影响和制约学院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下功夫,以实工作取信于民。

四、方法步骤

这次学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从现在开始,到七月份基本结束,历时约三个半月。采取统一部署、领导带头、压茬推进的方式进行。具体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解决问题、完善制度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2008年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

1、思想发动。学院党委安排专题研究和召开动员大会,对试点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制定《*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实施方案》,报厅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查备案。

2、学习培训。全体党员、干部通过自学、专题辅导、集中交流等形式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同志的重要论述,学习中央、省、厅有关文件及学习材料,党委中心组成员和党员干部、支部书记要认真研读《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试用本)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学院党委邀请有关专家做专题讲座。

3、专题调研。结合本院、本职、本部门工作科学发展的课题,开展调研活动,形成专题调研报告,进行交流研讨,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探索。

学院专题调研课题:

(1)如何把思想建设作为学院改革发展稳定的保证;

(2)如何把质量建设和内涵建设作为学院发挥优势的重点;

(3)如何把服务育人,规范管理做学院有序发展的关键;

(4)如何把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作为促进学院发展的动力。

第二阶段:分析评议(2008年5月中旬至5月下旬)。

1、分析总结。学院领导班子要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重点围绕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和创造力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2、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生活会。召开学院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重点分析查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统一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认识。党支部召开党员组织生活会,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开展民主评议。

3、通报分析总结情况。学院领导班子向党员反馈分析总结情况,重点通报存在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学院领导班子的分析总结报告要上报厅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一定范围内以适当方式向群众通报。

4、分层面组织群众评议。学院领导班子将组织师生员工、院属党支部、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对学院领导班子分析总结报告进行评议。

第三阶段:解决问题(2008年6月上旬至6月下旬)

1、制定整改方案。学院领导班子就分析总结报告进行专题研究,进一步开阔视野,理清思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措施,规定时限和责任,制定整改方案。党员干部要针对梳理出来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2、集中解决问题。把解决问题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对关系学院的重大问题,学院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统筹协调,集中力量重点研究解决。对一些矛盾突出、错综复杂的难题,成立专门小组,综合治理。对应当解决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作出说明,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对解决问题效果不好,多数师生员工不满意的,要重新整改。

3、向群众公布问题解决情况。采取适当方式,把存在问题、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采取的措施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进展和结果等情况向群众公布,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第四阶段:完善制度(2008年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

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完善有利于学院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力争在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后勤、党建等工作方面取得制度新成效。

试点工作基本结束时,将采取适当方式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主要对解决问题的满意度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际效果的满意度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多数群众不满意的,要及时进行“补课”。

1、群从满意度测评。主要测评师生员工对解决影响和制约学院科学发展突出矛盾的问题的满意度、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实际效果的满意度两个方面。参加测评对象,原则上由已参加第二阶段群众评议的人员组成。采取集中评议、无记名投票、随机抽样调查等形式,分层面开展评议。测评由学院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要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

2、总结试点经验。对开展活动情况进行认真总结,重点总结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实际成效和意见建议,形成总结报告,报厅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五、工作重点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试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我们要按照省委和省农业厅党委的部署安排加强学习调研,积极探索实践,取得扎实效果。要重点抓好四个“结合”。

1、坚持深化学习与深入实践相结合,以思想认识的提高推动学院又好又快发展。这次试点工作的主题非常鲜明,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主题,并贯穿于试点工作的全过程。要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深入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习,使开展试点工作的过程成为统一思想,解放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性和坚定性的过程;成为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推进学院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过程。

通过学习,要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学院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思想方法,工作指针和行为规范。要强化学用结合,要把学习的收获、认识的成果转化为加快发展的政治觉悟,转化为谋划学院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和谐的工作措施,转化为领导治校理教的实际能力。

2、坚持高标准做好规定动作和创造性设计自选动作相结合,扎实有效推进试点工作。我们既要按省委和省农业厅党委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严格遵循试点工作的方法步骤,高标准启动,严要求推进,高质量落实,确保不走过场,不出偏差,又要把省委和厅党委的精神与我院实际结合起来,选准和创新自选动作,确保试点工作有声有色,既见成效,又出亮点。在活动内容与方式方法,加强领导与具体指导等方面,注重灵活性,尊重差异性,体现特色性,增强针对性。要重视对学习实践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阶段和全过程进行总结,尤其要重视对一些新观点、新思想、新措施进行总结。

3、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既切实解决现实问题,又着力建立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能否解决影响和制约学院发展的突出问题,能否让师生员工满意,是衡量我院试点工作质量高低、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志。我们要紧紧抓住学院存在的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薄弱环节,对照要求,查找差距,剖析原因,解决问题。重点在解决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问题,解决利益驱动问题,解决服务效能问题三个方面要有明显起色,使学院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精神状态更加振奋,表率作用更加突出,服务意识更加强化。

4、注重发扬党内民主和坚持群众路线相结合,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又要开门搞教育,凝聚和调动各方面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全体党员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体,要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引导党员干部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学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发挥好领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要带头学习理论,带头转变观念,带头查找问题,带头研究和落实整改措施,推动我院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要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学院活动试点工作的主要步骤,重大活动和关键环节都将请师生员工参与,让群众评价,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听取民意找问题,顺应民意抓改进,依据民意看效果。特别是在解决问题阶段,会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整改方案和整改结果,让师生员工知道改什么,如何改,什么时候改,达到什么目的。

六、组织领导

搞好试点工作是我们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并切实增强做好试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我院活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学院活动试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根据厅党委的要求,学院党委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等工作,院党委书记、院长马保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曹端荣、党委委员、副院长廖冬如、张辉,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简学义、党委委员副院长章小朋、工会主席刘金梅为副组长,党委办公室、组织人事处、院长办公室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委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和协调学院试点工作。

2、学院领导带头示范。学院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认真抓好试点工作。建立学院领导联系支部制度。每个院领导都要联系一个党支部。

3、实行分类指导。试点工作政策性强,因此必须精心调度,分类指导,强化督导。对学院领导、中层干部和其他党员应分别提出要求,考虑部门岗位等情况使试点工作切合实际,确有成效。

第3篇:农业科学工程范文

新疆是我国内陆地区,属于沙漠绿洲。新疆资源特别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在全国位于前列。新疆的冰储备量大约有2.58亿立方米,是天然的固体水库,新疆的河流大约有500多条,使新疆农业生产有足够水资源来调配。但是新疆由于地形原因,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南疆的水资源不够丰富,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灌溉利用率低,所以要修建更多的农业水利工程,促进南疆农业生产。但是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对新疆的区域环境影响非常大,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新修建水利工程时一定要评价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新疆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农业水利工程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新疆是我国四大农业省份之一,由于特殊的气候因素,新疆资源物产丰富。它穿过我国三大山脉,三大山脉的冰川融水能为新疆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用水。新疆从古代开始就修建对农业生产有利的水利工程系统,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坎儿井属于在沙漠地区利用对地下水的开发而建立的水平集水建筑物,是一种特殊灌溉系统。主要由竖井、地下渠道、地上渠道和小型蓄水池组成,水资源主要是利用夏季时山脉积雪和雨水的注入。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设计了坎儿井,储水并在农业生产时引水灌溉农田。坎儿井的设计使水流量比较稳定,能在气候干旱时满足新疆农业生产的灌溉要求。但是水利工程的修建在给农业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会影响环境。因此在设计水利工程时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好环境评价工作,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使水利工程可以更好地造福于民。

2农业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2.1对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一般是采用对地上水资源的拦截,对河流等修筑拦水建筑,以保存河流等的水资源;地下井主要是用竖井进行地下水的抽取,两种农业水利工程的目的都是利用地表水或地下水对农田进行灌溉。因为根据地域情况不同会修建不同类型的适合地域条件的水利工程,类型不同的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水库的修建对环境影响最大,容易导致区域土质条件发生变化。

2.2对自然河流的影响

新疆境内大大小小的河流有500多条,其中喀什地区是新疆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区域,2015年的水利工程项目就有127个,这些项目中有21项是防洪项目。水资源的平衡需要河流水量的维持,而水利工程中闸坝的修建会影响河流上流的水位,水位的变化会影响整条河流的水流速度。水流速度降低后,冲击力变小,会导致河流中有非常多的泥沙沉积在河底,影响河流中水和沙的平衡,最终影响的是河流水势和水质的变化及河岸稳定。影响严重的会导致整条河流下游水量的减少,甚至河流断流,地表水干枯和地下水位降低。

2.3??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89.html" title="地质论文" target="_blank">地质结构的影?

农业水利工程在建设前要进行严格考察调研,水利工程会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使地下的静水和动水的压力都发生变化。特别是新疆的地理位置特殊,地处地壳板块运动边缘,如果水利工程修建前没有严格调研,可能会导致地面崩塌或发生地震。

2.4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结果是对水资源的无限开发,这种开发对水中生物的影响非常大。水中生物生存的基础是河流的水资源,如果修建水闸或水坝,会对河流进行拦截,会阻碍水中生物的洄游,这样就破坏了水中生物生活的自然环境。据相关调查显示,河道内水流速度的平均值在30%左右,水中生物才能有最佳的生活栖息条件。塔里木河就是其中一个例子,20世纪在70年代时各种鱼随处可见,且个头大、数量多。但是现在基本看不到新疆鱼类的影子,河流里的其他生物品种和数量也在呈下降趋势。

2.5对土壤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修建,河流中的水闸或水坝会对河水进行拦截,导致河流水流速度变慢。河流速度变慢会导致河流中的水被灌溉到农田后,盐分不能及时排出,而土壤里水分又蒸发快的情况下,盐分就会积聚在土壤的表层,使土壤的营养能力变差,生产能力退化。地下水的大量开发,带来的后果是地下水位下降,加速了土壤沙漠化的进程。水闸和水坝对水流的拦截使水流速度变慢,水对自身的净化能力减弱,河流中会积聚一些有害物质,污染河水的水质。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的一些农药会随着时间的积累慢慢渗入到地下水中,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2.6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第4篇:农业科学工程范文

关键词:农机工程;科技;创新

农机科技主要指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为农村生产活动提品加工技术或手段,以提高农村生产效率与产量。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农业生产劳动是人类发展延续的物质保证,将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活动相结合,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中的不足之处

(一)对农机工程科技研究不够重视

当前我国农机工程技术不断进步,在农机工程科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研究成果并未与农业生产过程充分结合,无法取得实际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由于当前我国偏重发展生物科技,农机工程技术研究未得到足够重视,使得农机工程科技研究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农机工程技术成果未能在广泛范围内普及,无法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不利于农机工程科技创新发展。

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较为落后

我国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较为滞后,尽管国家逐渐重视农机工程基础建设,但在农机基础设施、农机综合生产能力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农机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农产品加工技术现状与农机装备仍处于发展过程中,农产品运输体制不够完善,常常出现农产品滞销的情况,对农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同时,由于我国工业化不断发展,农作物生产环境造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不利于农机工程的长远发展。

农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不完善

由于我国农机工程科学处于发展起步较晚,农机工程技术人才极度缺乏,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机工程科学内容广泛,与机械学、生物学及管理学等知识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对农机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机工程人才待遇欠佳,缺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与评价激励机制,使得农机工程学科无法吸引具有专业人才的加入,农机工程科研成果尚处于理论阶段,造成农机工程技术人才断层。

二、推动我国农机工程科技创新的方法

(一)构建现代农机产业管理系统

农业生产与农业基础设施及机械设备息息相关,农机工程的发展对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我国政府需要制定农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加强农机工程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利用农机生物技术及工程技术的优势,促进农机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机工程科技创新。同时,我国需要形成规范系统的农机工程技术研究工作机制,推动现代化农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开发农机基础研究成果与核心技术,加强农机技术与农机建设工作相结合,形成完善的现代农机产业管理系统。例如农机生产企业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加强新型生产设备和工艺材料的研究力度,同时对现有的环保材料进行改良,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从原料供给、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入手,构建农机节能产业链。

完善现代农机工程技术成果评价机制

当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力度远超现有农机工程技术,将育种、农艺等内容作为农机工程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使得农机工程基础设施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对农机工程技术研究支持力度,为农机工程科研项目提供足够经费,保证现代农机工程科研的顺利进行。同时,我国各级科研部门需要构建完善的农机工程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推动农机工程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促进现代农机工程技术理论发展。

培养农机工程科技创新人才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单位发展的重要资源,农机工程学科人才是促进农机工程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需要加强农机工程学科教育,培养农机工程科技人才,在国家重点高等院校中设立农机工程学科与科研项目,完善农机工程学科软硬件设施,构建一支高专业水平的农机工程人才队伍。相较于其他先进国家,我国农机工程学科尚处于发展早期,农机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机制不够成熟,因此需要国家设立农机工程重点学科,给予农机工程更多的关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机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例如可采用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将院校储备人才安排进农机企业进行技术研究,同时安排企业核心技术人员到院校进行技术交流或开展技术研讨会,校企双方实行资源、利益共享,一方面可提升院校专业水准,另一方面可为企业源源不断的提供科技创新力人才,达到双赢。

第5篇:农业科学工程范文

与农业水利有关的学科包括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和农业水土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隶属于水利类学科,由原来的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经学科调整而发展起来,主要培养具备农业水利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农业水利、水电、水保等部门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试验研究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以灌溉排水、农田水利及水工建筑物等为基础,研究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和改变区域水情分布,消除水旱灾害,科学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生态环境服务[2]。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是农业工程学科的分支[3],介于工程、农业生物和资源与环境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强调水———土———作物之关系,把土壤、植物、大气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表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规律及其工程调控措施与技术装备,最有效地利用水土资源,以土壤———作物———水关系为中心的农田水分循环规律与有效的调控措施,达到持续性土地利用的目的。目前,开设农业水利工程(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和从事农业水利研究与教育的高校主要有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太原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广西高校尚未开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和农业水土工程专业。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水危机的日益加剧,中国农业水利的相关学科已经由过去的以农业生产服务为中心内容,扩展到了水利现代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诸多领域。由于水资源总量有限,城市和工业用水日益增加,农业水利研究在解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水危机中将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广西农业水利研究与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广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880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12%,居全国第5位。虽然年降雨量比较丰富,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全年70%~80%降雨集中在4~9月份。加上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水管理水平不高,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广西耕地总面积为261.42万公顷,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11.04%。其中水田为154.03万公顷(保水田为108.47万公顷),占58.9%;旱地107.39万公顷(水浇地5.76万公顷),占41.1%。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总人口485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446万人,占总人口的70.9%。农村农业人口比重大“,三农”问题一直是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农田水利灌溉的问题,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是促进农业增收的重要前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西已建成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喷灌工程、江海堤围工程、水土保持、水力发电工程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各类型水利设施29万多处,其中大中小型水库4439座,引水工程136499处,初步具备了有一定规模的防洪、灌溉、水土流失的治理,山区人畜用水等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工程体系。但是,广西多数大中型水利工程建于20世纪60~70年代,已运行30~40年,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尚未摆脱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没有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加以改造升级。另外,农田基本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加上渠系水管理技术落后,一些灌溉渠道分布在溶洞、裂隙等发育的岩溶地区,渠系渗漏严重,造成渠系水的渗漏损失,使得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部分区域的农业灌溉用水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目前,广西水利人才队伍整体层次构成严重偏低,其中高级人才仅约占人才总量的1/17左右,比重太小。广西农业水利科技水平仍比较落后,农业水利高级人才匮乏,农业水利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低,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4],难以在水土资源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等农业水利重要领域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加强农业水利研究与教育,可为水利建设和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广西农业水利研究与教育的意义

国家十分重视农业水利和灌溉农业的发展,加强农业水利建设,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保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水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粮食安全的保证条件[5]。农业是广西用水大户,占广西水资源总利用量的70%左右,而且广西农业灌溉用水浪费仍然非常严重,与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广西目前农田灌溉用水量为全国的2.4倍。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为0.51,广西为0.47,而发达国家为0.7~0.8。广西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及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任重道远,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才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使农田水利基本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广西耕地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发达、溶洞较大的岩溶区,该区地表土质疏松,土层比较浅薄,土质保水性能差,地表水径流损失大,地下水开发利用难度大,加上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季节性干旱缺水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加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对于广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广西水利发展对农业水利研究和教育的需求

随着广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土资源和农业水环境负荷日趋加重,人口———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形势日趋紧张。广西水土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洪涝灾害依然严重,农业水利问题已经成为广西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和重大瓶颈问题。要应对农业水利领域的重大挑战,广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充分发挥农业水利研究和教育在农业水利发展中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

第6篇:农业科学工程范文

1农业水利相关学科介绍及其研究、教育现状

与农业水利有关的学科包括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和农业水土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隶属于水利类学科,由原来的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经学科调整而发展起来,主要培养具备农业水利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农业水利、水电、水保等部门从事水利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试验研究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以灌溉排水、农田水利及水工建筑物等为基础,研究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和改变区域水情分布,消除水旱灾害,科学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生态环境服务[2]。农业水土工程学科是农业工程学科的分支[3],介于工程、农业生物和资源与环境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强调水———土———作物之关系,把土壤、植物、大气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表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规律及其工程调控措施与技术装备,最有效地利用水土资源,以土壤———作物———水关系为中心的农田水分循环规律与有效的调控措施,达到持续性土地利用的目的。目前,开设农业水利工程(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和从事农业水利研究与教育的高校主要有武汉大学、四川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太原理工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广西高校尚未开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和农业水土工程专业。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水危机的日益加剧,中国农业水利的相关学科已经由过去的以农业生产服务为中心内容,扩展到了水利现代化、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诸多领域。由于水资源总量有限,城市和工业用水日益增加,农业水利研究在解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水危机中将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广西农业水利研究与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广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880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12%,居全国第5位。虽然年降雨量比较丰富,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全年70%~80%降雨集中在4~9月份。加上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水管理水平不高,灌溉用水浪费严重,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广西耕地总面积为261.42万公顷,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11.04%。其中水田为154.03万公顷(保水田为108.47万公顷),占58.9%;旱地107.39万公顷(水浇地5.76万公顷),占41.1%。广西是一个农业大省,总人口485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446万人,占总人口的70.9%。农村农业人口比重大“,三农”问题一直是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农田水利灌溉的问题,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是促进农业增收的重要前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西已建成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喷灌工程、江海堤围工程、水土保持、水力发电工程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各类型水利设施29万多处,其中大中小型水库4439座,引水工程136499处,初步具备了有一定规模的防洪、灌溉、水土流失的治理,山区人畜用水等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工程体系。但是,广西多数大中型水利工程建于20世纪60~70年代,已运行30~40年,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尚未摆脱粗放型的管理模式,没有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加以改造升级。另外,农田基本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加上渠系水管理技术落后,一些灌溉渠道分布在溶洞、裂隙等发育的岩溶地区,渠系渗漏严重,造成渠系水的渗漏损失,使得渠系水利用系数偏低,部分区域的农业灌溉用水得不到充分的保障。目前,广西水利人才队伍整体层次构成严重偏低,其中高级人才仅约占人才总量的1/17左右,比重太小。广西农业水利科技水平仍比较落后,农业水利高级人才匮乏,农业水利科技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低,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4],难以在水土资源利用、水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等农业水利重要领域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加强农业水利研究与教育,可为水利建设和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广西农业水利研究与教育的意义

国家十分重视农业水利和灌溉农业的发展,加强农业水利建设,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保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水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粮食安全的保证条件[5]。农业是广西用水大户,占广西水资源总利用量的70%左右,而且广西农业灌溉用水浪费仍然非常严重,与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广西目前农田灌溉用水量为全国的2.4倍。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为0.51,广西为0.47,而发达国家为0.7~0.8。广西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及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任重道远,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才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使农田水利基本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广西耕地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发达、溶洞较大的岩溶区,该区地表土质疏松,土层比较浅薄,土质保水性能差,地表水径流损失大,地下水开发利用难度大,加上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季节性干旱缺水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加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对于广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广西水利发展对农业水利研究和教育的需求

随着广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土资源和农业水环境负荷日趋加重,人口———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形势日趋紧张。广西水土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洪涝灾害依然严重,农业水利问题已经成为广西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性问题和重大瓶颈问题。要应对农业水利领域的重大挑战,广西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充分发挥农业水利研究和教育在农业水利发展中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

4.1水利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亟须提高

广西水利人才总数为21271人,水利科技人才总数为13283人,其中高级科技人才736人,占科技人才总数的5.54%;中级科技人才3012人,占22.68%;初级科技人才9535人,占71.78%,比重很大。水利人才队伍存在以下方面不足。#p#分页标题#e#

4.1.1人才队伍文化层次偏低

在人才队伍中,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文化的仅占0.09%,本科生以上文化仅占人才总量的8.38%,高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的人才数量合计占43.44%。科技人才文化层次低,科技人才中本科文化占9.65%,高学历人才不足,形成不了强有力的科技人才队伍,提高水利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迫在眉睫。

4.1.2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人才队伍中高级人才趋于老龄化,中青年高级人才比重不足。人才总量中40岁以下的高级人才仅占高级人才总量的12.77%。科技人才中高级人才的老龄化更为突出,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才中,40岁以下的仅占6.26%,51岁以上的占76.68%,科技人才“老龄化”现象突出,没有形成合理的人才队伍,缺乏应有的活力。

4.2水利科研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1980年至今,广西水利系统共获得国家及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300多项,这些成果有效地解决了广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但与全国先进的省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和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尚未开设农业水利类本科专业及硕士点,对农业水利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2)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够活,科技运行机制和人才管理体制不尽完善;(3)科研实力不够强,中青年科技骨干不足,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缺乏;(4)科技整体水平不够高,高新技术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要解决广西水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大水利科技投入,重点进行水利人才培养和教育。水利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是水利科技发展的关键,水利科技的健康发展才能促进广西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第7篇:农业科学工程范文

会议总结了科技套餐工程2011年工作,部署了2012年工作任务,北京市区县农委、区县科协、科技社团、专家和农民代表做了典型经验介绍。会议还表彰了自2006至2011年间表现优秀的北京气象学会等61个先进集体、陶铁男等60名优秀组织工作者和王玉柱等60名突出贡献专家,同时对给予科技套餐工程大力支持,但已退休或退居二线的王伟等12名区县科协负责人授予荣誉

证书。

马荣才代表北京市农业主管部门讲话,解读了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部分的文件精神,介绍了北京市农业科技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针对科技套餐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夏强在会上作了讲话。他充分肯定了科技套餐工程取得的成绩,一是创新的工作模式、服务方式形成套餐特色;二是科技团体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得到充分体现;三是新型农民培养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四是扎实的工作得到领导肯定和社会好评。他指出,科技套餐工程是集成首都科技资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的有益探索,是科技团体服务“三农”工作的有效模式。

针对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促进年的形势,夏强要求科技套餐工程要结合北京实际,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服务农业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北京市科协要充分发挥首都科学共同体的作用,通过加强涉农学科联盟建设,使科技社团更加紧密地联系首都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把科学研究同生产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科技支撑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是要在服务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上下功夫。要鼓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中央及市属单位的科研人员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深入郊区农村,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各科技社团要进一步加强会社、会企合作,帮助农民合作社通过农业科技进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

三是要在培养科技型、创业型农民上下功夫。发挥科协组织的人才优势,坚持开展高水平、高频率的农业科技培训。要对农村生产、生活的各类人群进行定向分类培训,在巩固对农村一、二、三产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科技型、创业型农民的培养,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深入推进提供人才支持。

四是要在主动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上下功夫。要把科技套餐工程自觉地融入到首都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局中,将科技套餐工程的科技服务志愿者队伍纳入到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中,服务于首都农业科技创新、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以及农村弱势群体的科技扶贫工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同时,要把科技套餐工程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有机对接,使科技套餐工程在更高的层面、更宽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夏强强调,面对首都农村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在构建“一主多元”的现代农技推广体系中,科协系统、科技团体作为科技支农力量中的一支生力军,应积极配合、协同科技推广主渠道开展工作。要找准新形势下的着力点,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推进科技套餐工作。

一是推进科技团体、专家在科技套餐工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一方面北京市科协要为科技社团和专家尽可能多地给与支持,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为他们与农村基层单位和农民“牵准线、搭好桥”;另一方面,科技团体、专家要主动与政府主渠道的工作紧密结合,积极参与到国家农业现代科技城、田间学校、全科农技员培养等首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工作中去。科技团体和专家,要借助涉农学科联盟这一平台,充分地沟通交流,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集成创新科技资源,着力突破农业重大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的难点问题。要发挥学会工作组织形式较为灵活的优势,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便捷通道,帮助科技工作者将其科研成果直接落地,科研成果科普化,使科技成果更直接地惠及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

二是推进北京市区县科协与区县农委等相关部门、科技社团的沟通配合,切实做好科技服务供需对接。区县科协在提出科技服务需求时,要紧密配合区县农委的工作,主动联系、了解本地区农业发展重点,提高配送服务的针对性;在组织开展科技服务时,要增强为供需双方服务的意识,使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在调研农民科技需求时,不仅要听取农民的意见,还要注意听取乡镇、村、农民合作组织的意见,把农民的科技致富同所在乡镇、村、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结合起来。

三是推进科协系统与其他委办局及相关单位的协作联合,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科协系统作为首都整体农技推广体系中的一支队伍,各级科协组织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中央与地方科研团队的纵向协作,加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龙头企业等涉农科技力量的横向联系,加强与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联合,扩大科技套餐工程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形成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的工作新格局。在巩固与市园林绿化局合作开展的“乡土专家行动”、与市残联合作开展的“科技指导扶贫助残基地”等工作的基础上,要借助科技套餐工程资源平台,探索同其他单位部门开展更加广泛的协作与联合。

四是推进科技套餐工程品牌建设,大力宣传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精神。要宣传科技套餐工程的工作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引起更多的重视和社会关注;宣传积极参与科技套餐工程的科技团体、专家、区县科协和区县农委,特别是那些无私奉献的科技工作者在服务“三农”工作中的感人事迹,鼓舞感召更多的科技志愿者加入套餐工程;三是要对基层受益的单位、示范点和农民进行宣传,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四是借助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宣传科技套餐工程推荐的新技术、新品种,扩大工作覆盖面,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服务更多受众人群。

夏强希望各单位根据科技套餐工程工作会的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北京市有关农村工作的精神,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使科技套餐工程更好地服务京郊农民、促进京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以服务“三农”的新成绩,迎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党的十胜利召开。

第8篇:农业科学工程范文

我国农业高校通过多年的探索,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种典型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一是河北农业大学坚持“走进山区、走进农村、走近农民”,创建了“领导—科技人员—农民”三结合、“教学—科研—服务”三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三结合的“太行山道路”模式;二是南京农业大学以科技扶贫、送物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科技大篷车”活动的形式送科技到农村,通过开展科技讲座、现场咨询指导、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服务于地方农村经济发展,形成科教兴农的新模式;三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不同区域主导产业的农业试验示范站(基地)为载体,以多层次科技培训和多渠道信息服务网络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科技推广新模式;四是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合作共建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平台”,实施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城乡综合改革“工程”,形成独具特色的“湖州模式”。这一系列在实践中摸索创建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充分发挥了农业高校在科研技术、人才储备和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新农村建设,湖南农业大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先后探索多种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主要有20世纪90年代初基于校办科技企业的农业推广模式、20世纪90年代中期基于农科教结合的职教推广模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基于“六边”人才培养的农业推广模式。基于校办科技企业的农业推广模式主要通过企业直接转化学校的科技成果,把学校的学科优势、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由此实现学产研紧密结合;农科教结合的职教推广模式主要以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基地为平台,利用与农村职业中学的紧密联系,实施教育、科技、推广于一体,学研产紧密结合,创建“高校—职业中学—农户”推广新网络;基于“六边”人才培养的推广模式主要针对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和“专才教育”弊端,学校在探索“横向拓宽专业口径”和“纵向拓展专业内涵”模式基础上,实施农学专业“两段制”教学和“六边”人才培养模式,以国家水稻科研推广示范工程为平台,边实习、边教学、边科研、边科技推广、边搞生产社会调查、边学习做群众工作。2005年在湖南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学校推陈出新,创立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即由学校各学科领域知名专家教授牵头组成100个以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为骨干,相关学科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参与的科技服务小组,在全省不同的经济生态区域范围内选择100个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专业户、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等示范基地(覆盖了全省80%的县市)实行对接,开展先进实用技术示范和培训,并以示范基地为辐射源,带动周边地区和企业协调发展。

2“双百”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取得的成效

“双百”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实施8年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推进产学研结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一是加强与农业企业的联盟对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在实施“双百”工程进程中,通过与龙头企业联合共建工程技术中心或中试基地,联合开发和推广高新技术、高新产品等方式,强化与龙头企业联盟对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带动提升了传统产业,培育了新兴产业,打造了产业品牌。如熊兴耀、谭兴和教授领衔的团队,通过加强与湘西龙山县金山公司的联盟对接,率先在湘西推进马铃薯工业化发展示范,从产前的马铃薯品种选育、产中的冬闲田马铃薯栽培技术、产后的薯类燃料乙醇转化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一系列配套的马铃薯工业化技术体系,带动了湘西马铃薯年种植面积由667万公顷迅速增至20万公顷,特别是应用薯类燃料乙醇转化关键技术,使金山公司生产燃料乙醇能力在3年之内提高10倍,年产值增加15倍。目前,学校已与唐人神、湖南正虹、金健米业、湖南省茶叶公司、洞庭水殖、湖南中烟等200多个涉农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110多个,增加经济效益40多亿元。二是加强高校与农业生产服务需求对接,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我校在实施“双百”工程进程中,引导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深入农村第一线,开展对接服务,推进了农业成果快速转化。8年来,我校师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把新品种、新技术送到企业、送到田间地头,共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和新技术200多个(项),带动农民增收20多亿元。如以石雪晖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利用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使没有种植葡萄历史的澧县,已发展成为种植面积达027万公顷、年产量达9000万公斤、年产值达3亿多元的葡萄特色产业基地,被誉为“南方吐鲁番”。三是加强与农业产业的创新对接,支撑了湖南省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实施“双百”工程,为我校科研搭建了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的平台,促进我校科技创新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有力支撑了我省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如官春云院士领衔的油菜团队,针对南方“稻—稻—油”三熟制生产要求和大量冬闲田土资源闲置以及油菜生产比较效益下降的问题,提出实施的“湖南双季稻区油菜特早熟育种与油菜机械化生产技术”项目,得到了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

2.2实现与地方政府高端对接,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显示度和贡献率以“双百”工程为平台,学校先后与娄底、益阳、株洲、湘西州、郴州、常德、永州7个市(州)和20多个县(区)签订科技合作协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如中方县人民政府通过“双百”工程基地对接建设,主动提出无偿提供133hm2土地和专项资金,与我校共建农业区域综合试验站,将科技合作提升到更高层次;凤凰县政府在工程建设中,尝到了“甜头”,强烈恳请我校在现有基地基础上,再增加15个基地进入“双百”工程。此外,应地方政府要求,湖南农业大学先后组织20多个专家小组,深入市(州)、县(区)、乡村和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围绕农村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当“高参”,其中有10余个专家组还帮助地方政府制定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规划。通过“双百”工程平台,湖南农业大学与7个县(市)政府开展联合共建科技富民强县示范县和30个新农村科技示范乡镇。

2.3打造学研产结合的综合性平台,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双百”工程实施进程中,学校将科研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与基地产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基地这个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打造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综合性平台,取得显著成效。8年来全校共有2万多人次的本科学生到“双百工程”基地完成了实习、实践和科研活动,有10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到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完成了毕业论文。广大师生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磨练,进一步树立了“学农、爱农”的思想,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3“双百”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双百”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但2011年学校调研小组分别深入到28个基地采用直接访问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各基地负责人以及对口服务基地的专家教授进行访问调查,发现该模式仍存在以下问题:(1)服务内容与基地需求仍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基地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与专家实际解决的问题有差异。在此次调研中,受访的种植专业户和养殖专业户表示最希望解决的问题依次是“人才培养与交流”、“解决技术难题”和“引进新产品”;然而,专家实际为种植专业户和养殖专业户解决问题程度最高的前三位依次是“一般性技术指导”、“引进新技术”和“解决技术难题”。由此可见,种植和养殖类基地最希望的是通过专家服务来改善基地人员的整体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才是强调解决技术难题和引进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引进新产品”和“引进新技术”;然而专家实际为产业化龙头企业解决问题程度最高的前三位依次是“解决技术难题”、“一般性技术指导”和“引进新产品”。可见企业最希望的是通过双方合作开发从而提高自身整体技术能力,实现产品技术升级,而不仅仅只是一般性技术服务。同时,多数基地都普遍反应了校基、校企合作范围狭窄、合作项目偏少等实际情况。(2)服务方式与基地需求存在差距。根据受访信息统计,基地负责人期望专家采用的服务方式按期望程度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根据基地需要进行现场指导(267%)、定期主动到基地进行指导(188%)、集中培训授课(183%)、电话或网络咨询(102%)、基地负责人根据需要上门向专家请教(89%)。其中,基地负责人最期望专家采用的服务方式是专家根据基地需要进行现场指导。而专家实际对基地进行服务采取的方式按比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电话或网络咨询(224%)、根据基地需要到现场进行指导(211%)、基地负责人根据需要上门向专家请教(176%)、集中培训、授课(166%)、定期到基地进行指导(158%)。可见专家对基地进行服务采取最多的方式是电话或网络咨询,并非现场指导,所以专家实际采取的服务方式与基地所期望的服务方式存在较大差异。(3)专家服务时间较短,服务次数偏少。由于专家除了负责农业科技推广外,还在学校承担有科研和教学任务,大多数专家每年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交流的次数多为1~4次,且每次在基地停留的时间仅为1d左右,而大部分农户由于受文化素质的限制,更偏好面授而非电话或网络咨询方式交流,从而导致基地方的农业科技需求无法得到彻底满足。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目前我国财政对高校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资金支持有限,学校能够给予专家教授深入基层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经费总体偏少。经费保障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基地运转的效率;二是专家服务动力呈现不足。因为缺乏必要的常态性经费支撑,专家得不到与服务工作付出相等的物质报酬,加之目前学校并没有将这种社会服务工作严格纳入个人的科研工作量计分体系,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措施,因此缺乏长期服务的动力;三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双百”工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地数量多,专家数量大,对专家服务能力要求高。学校虽制订颁发了《“双百”工程实施管理办法》和《湖南农业大学“双百”科技富民工程科技服务小组工作方案(实施办法)》,为保障“双百”工程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但后期却没有对如何管理好这些合作项目进行完整详细的制度设计和激励约束机制设计,没有配套政策予以支撑。且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着各学院的专家教授之间缺乏深系,地方农业部门与学校的联接关系不协调等问题,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遇到瓶颈。而作为“双百”工程的主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学校科技处工作人员有限,工作任务重,时间和精力不足,导致管理起来力不从心,学校、专家、基地三方信息沟通渠道无法畅通,致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4“双百”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优化

(1)稳定经费投入。从国外经验看,以大学为依托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均有稳定的公共财政支持,而我国则长期存在着农村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若得不到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就难以提高。所以,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迫切需要由政府财政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学校应当加大力度向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推动争取建立国家公共财政支持农技推广工作的长效机制,并在政策类引导计划如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项目中争取国家加大对高校教师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支持力度,同时切实改善服务在基层第一线的专家教师们的工作、生活条件。

(2)创新制度安排。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是公益性事业,要确保该项工作持续开展、良性运转,也迫切需要学校乃至上级部门给予政策层面的支持和保障。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指出“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把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在目前的人才评价、成果评定、职称评审等各类评价体系中,对农业科技推广型教师和学术型教师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难以调动农业推广型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可以适时制定某些灵活的政策措施,充分考虑农业推广型教师在田间地头的工作成绩,使他们摆脱论文、专著、奖励、项目等条框束缚,从制度设计上调动从事农业推广工作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在基地运行过程中,学校应落实科学考核和规范管理,对专家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进行半年度或年度考核,定期调研基地负责人对专家服务的满意度,及时反馈,并将专家服务状况与奖金等酬劳、科研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等直接挂钩,建立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9篇:农业科学工程范文

1.1工农的性质改变

通过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的了解,对其工业化的过程分析,了解到在这个过程的早期发展中,是以农业发展为主体。在农业生产中投放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再把农业发展产生的资源投放到工业发展中。在工业化过程的中后期,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2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工业渐渐取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我国的工业会发展到现在的这个地步,工业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取得如此大显著的成果,离不开农业资源的提供、农业经济的大力支持、农民的伟大奉献。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积累的能力在逐步提高,我国政府也随之改变了相关的政策,为了保证工农产业的平衡发展,缩短工业与工业之间的差距,改变城市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规定用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发展来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全力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开始使用现代的工业、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方法,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的农业逐步改变为现代化的农业。它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手段。现阶段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不仅会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生产力,创新农业经济的生产技术,还会为创建社会主义下的农村,实现现代化和城镇化,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经济也可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增强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的竞争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增强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国际和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加快执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的农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有着很大的意义。

1.3城乡一体化

在我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不平衡,农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产组织能力不高、生产设备匮乏、生产力低、增长过慢、农民收入较低。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过快,造成了工业与农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农民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更加剧烈,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消除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富裕。

2农业经济的转型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学科带来了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并给农业经济的管理学科也带来一些影响和改变。

2.1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的增多,传统农业经济逐步被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所取代,农业的发展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关于农业的学科渐渐增多,管理学科的对象应着重放在农业的产业链上,注重农业生产的过程,保障农业产品安全质量。

2.2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当前主要的城乡经济结构。城乡传统的经济结构被打破。在社会经济的转型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定会得到极高的重视,管理学科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现代也是一个注重环境的时代。农业本身就是经济和环境的再生产结果,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农业产品的再生产,所以环境保护理论也成了管理学科关注的重点。

2.3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方针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现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逐渐深入到农业发展中,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方针渐渐变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并且进行了一些探讨,主要体现在:政府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理念,把可持续性的使用和保护环境当作农业经济转型期的管理学科重点,以至于农业经济的管理理论发生了质的变化;怎样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将会成为农业经济转型期管理学科的重点。

3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改变

3.1确定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社会经济的转型显示出很好的发展趋势,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是转型过程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济存在的矛盾。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很少,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还是比较零散的,没有形成农业产业的整体形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去农业发展只注重产品的重量,转变成现在注重农业产品的安全质量。这就激发了过去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2者之间的矛盾,所以要管理好农业,就要确定好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充分利用土地和劳动力,极力解决2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3.2分析农业经济管理,着重变现学科之间的特色

在分析了转型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管理学科的探讨对象的一些变化,了解到其中的差异,执行差异化的学科战略,把工农的性质结果、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农业经济转型期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注重农业经济的整体分析,注重生产之前、生产中和生产之后3个阶段的生产步骤,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注重环境和国际方面的问题。

3.3加强人才的培养

从差异性的学科中可以发现,针对不同的重点有着不同的方针,这样就导致了需要不同的人才。可以提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和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选取农业经济在转型期管理学科所需要的资源,例如教学教材、教师辅助教学所要用的资料和理论。恰当调整研究重点,将教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技术融入到管理教学中,培养探讨重点所需要的人才。政府应加大教学的改革和规划,推出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教学中的人才培养对策,重点培养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和优秀的人才,增强培养力度。

3.4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