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精选(九篇)

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

第1篇: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 儒学精粹 大学生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与核心,对中华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所谓“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凝练传统文明之果而迸射的时代之花。引领当代大学生把握历史传承,吸纳儒学精髓,树立主流价值观,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把握历史传承,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想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正经历着巨大的考验与变化。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多元价值观的形成也成为必然。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尽管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多元格局中,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仍居主导地位,但是道德失范现象也令人担忧。掺杂到现代教育中的功利性、竞争性、排他性冲击了儒学以和为贵的价值核心,高校在强调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普遍弱化了人文素质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中,弱化了儒学精髓在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中的地位。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把握历史传承,吸纳儒学精髓,树立主流价值观,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广大青年学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的形成,都离不开历史的传承,它既是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诸种因素互动的结果,也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产物。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其历史传承来看,传统文化的主流、传统道德的主体可谓儒学文化。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儒学的精华还是糟粕已渗入到社会机体的每一个领域。儒学文化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而且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乃至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华文明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儒学精髓包括仁爱、责任、和谐、厚德、诚信等理念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普适性,可以与西方民主、自由、人权、法治、信用等价值进行综合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吸纳这些精华的基础上,应时展的需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形成的。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的栋梁,在跟随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追逐中国梦的过程中,当在研究与吸纳儒学精华的基础上,方能承载历史的厚重,传承中华的文明。唯有如此,才能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坚守。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儒学文化有着无比深厚的渊源,儒学历经千年洗礼,集百家之长,成为中华民族主流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特征和民族精神。儒学的价值观、道德观已经成为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道德人心的伦理道德体系,构成为中华民族社会评价的基本内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根基。

党的十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最新概括,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层次的理念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剥离儒学文化的阶级性,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汲取了儒学价值观的精华,比如儒家经典大学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学的精髓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取向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儒学其中就蕴涵着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深刻思想根基。善于挖掘大学生德育工作与儒学教育的契合点,对增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大学生德育工作一系列现实问题。充分发挥中国儒学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将儒学运用于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可以促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

3. 有利于唤醒大学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对于当代大学生提高精神品位、丰富心灵世界、增强道德意识、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儒学倡导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精神,“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等高尚道德精神,在历史的沉淀中已经赋予了时代新意,成为生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文化根基。

把青年个人的奋斗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把青少年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中去,是我国高校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所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共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溯本求源,研读、吸纳儒学文化的精华。儒学文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维护大学生心理平衡、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完善的人格、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的终极关怀等提供了深刻思想根基。引导当代大学生研读、吸纳儒学文化的精华,赋予时代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地理解儒学, 培育民族感情;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身心, 提升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使他们尽快融入社会。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形成有竞争力的人才群,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二、引领大学生研习儒学精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把引导大学生进行儒学精华的研习纳入到教育教学内容中,以儒学精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塑造大学生人格、升华大学生的境界、修炼大学生的心态、点化大学生的人生困惑,可以更好地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以儒学精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将儒学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力求使大学生对儒学的精华予以认同,从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运用儒学观念解决对应的道德失范,例如:用“中庸之道”纠正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嫉贤妒能”“妄自尊大”“妄自菲薄”等不健康心理;用儒学“严以待己、宽以待人”化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愉快;用儒学的“忠恕之道”教育大学生懂得人与人在生存发展中形成的关系是宽容、沟通和双赢;用“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的精神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耐挫能力。儒学提出了“学思并重”“反思自省”和“慎独”等观点,重视内省,见贤思齐,自我磨炼,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不断反省,尽量减少缺点,防止错误,同时应在实践中做到,知过不讳、有过必改、除过不惮、改过不吝,这样定能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增强道德修养。

2.以儒学经典塑造大学生人格魅力。人性趋善是儒学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出发点,儒学主张人应当除恶扬善做有道德、有操守、有善性善行的善人、仁人。“修身立德”“为仁由己”是儒学追寻的内心的自觉和自我完善,实现的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遵循自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形成了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和谐。儒学价值观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用“修身之道”使大学生人格至善至美;儒学追求求真务实,以“乐群贵和”作为处世之道;儒学崇尚实际,孔子主张“经世致用”,自己的行动态度要适度,避免极端言行。同时孔子说:“君子不器。”是说君子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无论身处顺境、逆境或常境,都能正常发挥自己应有的潜能和智慧,处理好各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事情,使身心不受到伤害[1]p75-77。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个人私利的正确态度是“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然后取”[2]p357-359。中国儒学的思想人格是君子,即成为有知识、有才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达者兼善天下,复合担道,利济苍生,不达严于律己,独善其身,修身养性” [3]p22-28。这些思想传递着大学生的德育工作的正能量,是大学生塑造人格魅力的有力杠杆。

3.以儒学魅力修炼大学生平和的心态、升华生命的境界。用“安身立命、乐天知命”的人生观,教育当代大学生善待生命,重视生命, 提升生命的境界。安身立命意味着人活着生命要有着落,精神要有寄托。乐天知命是说要正视自己的生存条件,悦纳自己。儒学这种“安身立命、乐天知命” 的人生观,事关生命的重大课题,这种生存态度,有助于人的心灵的和谐,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于大学生善待生命,包括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自杀和滥杀,提升生命的境界是大有裨益的。

儒学主张“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要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实现身心内外的和谐。儒学经典《大学》把“修身”看做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条件,积极入世,自强不息,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思内省也”。儒学认为应正面控制,即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控制引发心理冲突或困惑的事件,通过认识的转换和个体的积极修养来解决道德失范。

4. 以儒学智慧点化大学生人生的困惑。大学生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只渴望别人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而忽略了自己应该先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其次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功利化倾向严重。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价值观在目前大学校园里备受推崇。再次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空余时间选择上网,忽视群体关系,缺乏感情依赖和理解,缺少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基于上述情况,我们经常可以在大学校园里听到“郁闷”“无聊”“孤独”等词语。儒学的仁爱思想,提倡“仁”“义”之信念。所谓“仁”即“爱人”,“二人为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要有“克己”“爱人”的广阔胸怀。儒学劝诫人们奉行“忠恕之道”,强调通过外在的社会规范展现仁爱精神,以尊重、友爱、宽容、恭敬的人道原则和平共处[4]p91-93,营造出一种人人将心比心,关心他人,互相宽恕、忍让、谅解的和谐气氛。在对自我欲求的思考中,一定要重视对他人欲求的尊重,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还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到“善”的境界,为自己找一安身立命处,实现人际关系和谐、身心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社会氛围是德育培养的基础。

三、研习儒学精华,提升道德境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既借鉴了西方先进文化的价值优势,又赋予了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传统,有着浓重的儒学文化的渊源。引导当代大学生研习儒学精华,可以使高校学子更好地提升道德境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恰恰是儒学所特别注重的,孔子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中就规定了“行”的内容。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大学生“知、情、意、行”不平衡,智商比较高,情商比较低,意志力薄弱,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学校、家庭乃至社会在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给予大学生的心理关照和疏导缺失,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稳定,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心理上的矛盾冲突突出。这些矛盾解决不好,就可能引发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道德失范甚至极端行为的产生。只有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社会实践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提升道德境界,担当国家、人民、历史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道德失范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学生个体在价值观上的矛盾、混乱与冲突,是影响其道德境界的最根本的原因。以“90后”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普遍处于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生活阅历相对简单,社会经验明显不足,对成功和荣誉体验多,对风浪和挫折体验少的状态。这些状况,往往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深度不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矛盾冲突容易产生世界观、人生观乃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摇。因此有必要通过吸取儒学中的精华来化解大学生价值观的矛盾冲突与混乱,重塑科学价值观,形成和谐的心理环境,解决道德选择中的偏差。

以儒学教育引领大学生德育工作就像举世闻名的中药针对病人一样,要对症下药才能治标也治本,保证确实管用。渗投到大学生的心灵深处需要一个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学习、研究儒学文化的精华,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传承,把儒学文化的精粹赋予时代特色,可以使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承载历史的厚重,传承中华文明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进而夯实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坚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用儒学“安身立命、乐天知命”教育大学生珍爱生命;用“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的精神促使大学生提高增强适应能力和耐挫能力;用“修身之道”使大学生人格至善至美;用“经世致用”教育大学生“乐群贵和、重义轻利”, 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用“中庸之道”使大学生保持内心世界的动态平衡[5]p246。

综上所述,引导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健全人格,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充分挖掘儒学中蕴含的道德智慧,促进国家、民族兴旺的价值观,凝聚当代大学生共筑中国梦的正能量,使其加强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愿青年学子在儒学精华的润泽下争做“最美的人”,铸就天人合一的中国梦,谱写美丽中国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周执前,姜巧玲.儒家思想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

[2]宋健.从中国儒学看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文学界(理论版),2010(09).

[3]董云波,陈中永. 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初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第2篇: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8例牙齿烤瓷牙修复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以随机双盲法为依据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49例患者中,男23例,女26例,年龄19~73岁,平均(45.6±2.3)岁;对照组49例患者中,男24例,女25例,年龄20~75岁,平均(44.9±4.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均衡性检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患者牙体少部分保留,充填效果较差;

(2)患者残根面位于牙龈下方2mm;

(3)患者牙根无松动症状;

(4)患者牙根长度充足;

(5)患者牙根有牙槽骨支撑;

(6)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1)排除伴有根尖周感染症状的患者;

(2)排除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

(3)排除牙槽骨吸收程度大于根长1/3的患者;

(4)排除瘘管有分泌物的患者;

(5)排除伴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6)排除哺乳期及妊娠期患者;

(7)排除未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修复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常规修复治疗的基础上融入口腔修复医学美学理念,即在制作烤瓷牙时加强对牙体修复后光泽及色比度的重视,特别是对于伴有牙齿功能前牙缺损患者,不仅要加强对患者修复后咀嚼、发音功能的重视,同时还应加强对牙体稳固、坚实、美观及舒适度的重视。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并对两组患者修复后的功能性及美观度进行比较,同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修复1年后根折、牙龈炎症的发生情况及对修复结果的满意情况。

1.4评价标准

1.4.1功能性主要是指以患者自我感知为依据,明确牙齿对咀嚼、发音等相关部位功能的影响度及佩戴的舒适度;

(1)舒适:戴义齿不影响患者发音、咀嚼等功能;

(2)尚可:佩戴义齿稍影响患者发音、咀嚼等功能,但不明显;

(3)不舒适:戴义齿对患者的发音、咀嚼等功能造成明显的影响。

1.4.2美观度

(1)美观:义齿美观、色泽等协调一致,且和自然牙齿无区别,不会对面部结构造成影响;

(2)尚可:义齿和自然牙齿稍有区别,但不明显,不会对整体协调性造成明显影响;

(3)不可:影响整体美观性及面部协调性。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口腔使用功能性比较

两组患者的口腔使用舒适率、尚可率及不舒适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随访1年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49例患者在采用融入医学美学理念的方式进行口腔修复后仅1例患者发生根折现象,其发生率为2.0%;而对照组49例患者仅采用常规修复方式进行空腔修复,随访1年发现8例患者发生根折现象,其发生率为16.3%,6例患者出现牙龈炎症,其发生率为12.2%;观察组患者根折、牙龈炎症等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对修复结果的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采用融入医学美学理念的方式进行口腔修复后其对修复颜色、功能、形态等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仅采用常规修复方式进行口腔修复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美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在口腔修复过程中也逐渐加强了对美的要求,使单纯以治疗、修复为主的口腔修复工作逐渐向功能恢复及整体美观等目标转变,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学美学在口腔修复中的应用,将口腔修复医学有效地和美学进行了结合,从而对口腔修复医学的理论进行了丰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口腔修复医学的发展。口腔修复中医学美学主要是指在口腔修复制作过程中不仅要确保制作体造型设计要符合解剖学生理学原则和生理力学原则,促进患者咀嚼、发音等功能恢复,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美学价值,提高患者美观度。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而且还应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特别是在进行牙齿修复中更应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同时为有效地提高修复的美观度,口腔修复美学中还应加强对以下几点的重视:

(1)加强对人工牙形态选择及排列的重视。通常人工牙齿在形态应和患者性别、年龄相对应,对人工牙进行选择时应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确保人工牙形态符合患者的形态美规律。通常对于年轻的女性患者应选择贝壳状、圆钝状的人工牙齿,且排列应以均衡、对称原则进行。男性患者则应选择具有明显角度的人工牙齿,在进行排列时应确保中切牙呈平直角度,以突出中切牙。而对于老年患者则应选择有磨损痕迹的人工牙齿,以体现沧桑感;同时还应保证人工牙颈端呈尖型,以暴露出患者压根部位。

(2)加强对牙齿选择的重视。在选择人工牙时应选择和天然牙颜色较符合的牙齿,且人工牙颜色应和患者自然牙颜色相配,以免产生突兀感。

第3篇: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一、高三地理复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突破技巧

1.“整体说”:启示学生树立高考整体战的价值观

在复习“地理环境整体性”时,笔者从三方面把握:第一,学生自主填出组成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用箭头标出五大要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第二,让学生列举案例来说明整体性的两大表现。第三,认识整体性对资源综合开发的意义。让学生畅所欲言,“整体性”知识内涵均能掌握。笔者突然一想,“整体性”虽说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特质之一,但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都是“整体性”的表现吗?于是笔者话题一转:江苏省的高考方案为“3+2”,语数外和选修的历地不就是一个整体吗?高考以语数外画线,所以学校采取减少选修课时去“血拼语数外”,这对地理复习非常不利。虽然高考方案微调,取消选科2B等级的要求并不意味着放弃选修,选修与语数外同样重要。语数外成绩不错的学生,选修课一定不能放松,否则很有可能在总分达线的情况下,因选修课达不到学校的要求,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选修课成绩不错的学生,选修科目达到B级以上只有在语数外达线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这样既突出语数外的学习,同时强调选修科目决不能放松,“匹配”非常重要。

2.“方法说”:启发学生形成遵循正确方法的态度

高三开学初,市区调研考试后,平时学习刻苦的张某地理成绩不太理想。她拿着试卷找到笔者,抛出一个问题给笔者“为什么我辛苦耕耘,却没有收获?”她说到的“耕耘”提醒了笔者,是啊,“学习”跟“农业生产活动”何等的相似!耕作的对象与学习的对象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独特性。于是笔者便问她:“农业生产活动有哪些投入?”她不假思索地说出农业投入的各要素,“各投入要素与产出的关系”她也能说得头头是道,“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因素是什么?”“科技!”“投入必要的时间,去‘耕耘’那只是必要的投入,如同提高农业产出的关键是靠科技投入,学业要有所成,除必要的时间,讲究科学的方法是关键,尤其像自然地理的学习,重视基本原理的掌握,忌死记硬背,应以理解为主”。笔者以“大气运动”为例,以画图的形式从最简单的——热力环流说起,说到全球有规律的大气环流,从三圈环流说到季风环流,说到它们对气候的影响,介绍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说得她有所领悟。她腼腆地说:“怪不得我以前做题老错,是我没真正弄懂原理。”后来市区组织的二模、三模考试中,张某均取得比较大的进步。不光是地理成绩,其他功课也进步了。

3.“压力说”:引导学生化解压力过度的不当情感

高考前夕,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心理负担与日俱增,表现症状:焦虑烦躁,直呼“吃不消”。恰好评讲练习时,有一道考查“地质构造”的题目,笔者提问“为什么良好的储油构造是背斜”,学生不甚了解。于是笔者在黑板上绘制背斜示意图,告诉学生某岩层的分布,问“岩层中石油、水、天然气这三种物质分布的位置有何不同?如果从上向下打通,则会出现什么现象?”看到图,学生心领神会,由此看出“良好的储油构造是背斜”,“正因为有了压力,所以油气就会自动上喷。如果压力过小,油就不上涌;压力过大,反而会井喷。这就像高考前的我们,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有来自学校、教师、家长各方面的压力是很正常的。如果压力过大,会压抑你平时的学习,如果没有压力或压力过小,你就会缺乏前进的动力。非洲大草原奔跑的“健将”是羚羊,是草原的“猎手”狮子成就了它们,动物尚且如此,人也需要适度的压力。无压力也就无动力,无动力就挖掘不出潜力。 “压力是人生的香料”,所以,压力会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追求、有毅力的人;有压力的人,他奋战、拼搏,在压力的激励下不断向前,直到成功。当然,压力应该有个“度”。一番“压力说”说得学生“淡定”了许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应毫无例外地找出本门学科中包含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可能性,并充分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而现实中许多课堂都只是把知识教成“冷冰的真理”,它忽略了人这一主体以及对于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失败的教育。

二、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突破的意义

1.课堂因“理”而生动

如上的几个教学案例运用,不仅夯实了知识技能上的“双基”, 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了解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等知识点,还生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说”取得观念上的突破——高考中选修课的重要性;“方法论”辅导——学好地理的制胜法宝;“压力说”教学——减压迎战高考,深刻地认识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些地理知识可用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升了包含兴趣和行为习惯等在内的综合素养,将地理课程从“纯粹的科学世界”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的课堂少了空洞的刻意说教,充满生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共建和谐师生关系

总理说:“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缺乏了教学艺术的学习一定是冷酷的苍白的过程。以上小小的案例,蕴含着大大的智慧。这样的教学资源可能是即兴的、灵动的,是瞬间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堂中的这些资源,生成智慧的火花,绽放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教学多姿多彩。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学业,另一方面也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又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如坐春风,便会好好地学习,自觉要求上进。师爱成为一种推动学生进步的巨大力量,这样教师对学生产生“亲和力”,良性循环的情感流动就能促进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情感品质不断上升。

3.参与班级管理

第4篇: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通信作者:宋维,Email:

【摘要】目的 评价休克指数和体温修正休克指数(以下简称“修正休克指数”)评估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以心肺复苏Utstien模式前瞻性注册登记并分析111例院内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患者的生命体征等资料,以进一步评价休克指数和修正休克指数评估其预后的价值。结果 收缩压、心率在成活出院组与死亡组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休克指数和修正休克指数[(1.109±0.428)和(1.082±0.410)]明显高于成活出院组[(0.899±0.303)和(0.844±0.265)],P1.1的患者死亡风险比为5.4,明显高于收缩压100 次/min组(3.1),P>0.05。休克指数>1.1预测该组患者死亡风险的比值比为2.8。结论 休克指数和修正休克指数是易于记忆和获取的有效评价指标,有助于预测诸如心脏骤停循环恢复患者最终死亡或成活出院等病情预后。

【关键词】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休克指数;修正休克指数;收缩压;心率;体温;成活出院

To asses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after cardiac arrest by shock index and adjusted shock index Liu Yuanshui, Song Wei, Zhang Leilei, Ouyang Yanhong, Gao Yunsuo.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Hainan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Haikou 57031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Song Wei, 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usefulness of shock index (SI) and adjusted shock index (corrected to temperature) (ASI) in predicting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after cardiac arrest. Methods A prospective study, which data such as vital signs of the cases were collected by the Utstein template, was conducted in 111 of cases with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after cardiac arrest to assess the value of SI and ASI for predicting their prognoses. Results There was no evidence to show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ases with survival to hospital discharge and the ones who died about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P>0.05). SI and ASI [(1.109±0.428) and (1.082±0.410) ]of the group of death were higher significantly than the ones [(0.899±0.303) and (0.844±0.265) ]of the group with survival to hospital discharge, P1.1”, which odds ratio (5.4) higher than the ones of “systolic blood pressure100 beat/min” (3.1) significantly. The odds ratio of death with “AS>1” was 2.8. Conclusions Shock index and adjusted shock index are easy to derive and conducive to predict effectively diseases prognosis such as survival to hospital discharge or death of patients with ROSC.

【Key words】Post-cardiac arrest;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Shock index; Adjusted shock index; Systolic pressure; Heart rate; Body temperature; survival to hospital discharge

心脏骤停是临床最急危重症之一,其自主循环恢复率并不高,而自主循环恢复后又面临能否成活出院的问题。心脏骤停后成活出院率一直比较低[1-2],该类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价仍将被长期重视和反复研究。既往已有不少休克指数应用的研究,但多不考虑体温对其指标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心肺复苏Utstien模式注册登记分析2010年1月1至2012年10月31日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ICU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体温修正休克指数(以下简称“修正休克指数”)、休克指数、收缩压及心率,以对比评估评价自主循环恢复患者能否成活出院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

1.1.1 入组标准 ①2010年01月01日至2012年10月31日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ICU发生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②年龄18岁及以上。

1.1.2 排除标准 心脏窦房结功能异常或房室传导异常类疾病,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导致心动过缓的心肌炎和心肌病等。

1.2 定义及复苏措施

1.2.1 定义 根据心肺复苏评价Utstein模式指南文件,心脏停止指无循环体征的心脏机械收缩活动停止。心肺复苏指通过胸外按压、心脏除颤和/或呼吸道通气、复苏药物等以期恢复自主循环呼吸的措施。自主循环恢复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指经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或扪及脉搏并持续20 min以上。成活出院指自主循环恢复后经医院治疗维持自主心跳伴或不伴神经功能损害成活出院[1]。休克指数:心率与收缩压的比值(心率/收缩压)。修正休克指数:体温修正后的心率与收缩压的比值。体温升高1 ℃(以腋温37 ℃为基准)则认为心率随之升高10次/min,将体温升高1 ℃的患者心率减去10次/min所得结果同收缩压的比值即为本文所指的修正休克指数。同理,体温升高2℃的患者心率减去20次/min后进行计算,以此类推。其计算公式为修正休克指数=[心率-(体温-37.0)×10]/收缩压(注:如体温小于37 ℃者视为37 ℃进行计算,此时等同于休克指数)。

1.2.2 复苏后措施 ①脑复苏包括亚低温治疗等;②炎症反应综合征治疗包括乌司他丁和血必净等药物治疗及床边血液净化;③循环复苏,如补液扩容,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去乙酰毛花苷、胺碘酮、阿托品、血管加压素等血管活性药物应用及主动脉球囊反搏等;④原发病治疗,包括感染者抗感染、化痰、平喘,急性冠脉综合征者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扩冠等药物治疗及急诊PCI术等。

1.3 分组与方法

1.3.1 分组 以患者预后不同进行分组,评价成活出院患者与死亡患者之间收缩压、心率、休克指数及修正休克指数的差异。

1.3.2 研究方法 在所有入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开始分别连续三次检测患者收缩压(mm Hg)、心率(次/min)、体温(℃)并各自取平均值,计算休克指数和修正休克指数,比较收缩压、心率、休克指数、修正休克指数等四个指标在成活出院组和死亡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评价休克指数和修正休克指数评估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患者预后的价值。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使用四格表卡方检验和R×C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111例患者入组研究,年龄18~86岁,男性74例,女性37例。本研究组患者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肺脏疾病及心力衰竭等。本研究组患者成活出院者26例(23.4%),85例(76.6%)死亡。年龄、性别、既往慢性病病史等在成活出院组及死亡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在生命体征评价指标方面,成活出院组患者心率均数小于100次/min,死亡组患者平均心率大于100 次/min,但两组患者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在二者之间的差异亦然,不具统计学意义。休克指数及修正休克指数在成活出院组与死亡组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死亡组患者休克指数和修正休克指数[(1.109±0.428)和(1.082±0.410)]均数均大于1,明显高于成活出院组[(0.899±0.303)和(0.844±0.265)],P1.1”预测本研究组患者死亡风险的比值比最高,为5.4。其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分别高达84.6%和91.3%。以“收缩压

3 讨论

本研究病例中男性患者居多,占66.7%,考虑与本研究中心心脏骤停患者中男性患者比例较高有关(可能与创伤、心血管疾病患者中以男性患者占比相对高有关)[3]。既往慢性病为心脏骤停基础疾病,其在本研究成活出院组与死亡组之间的分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收缩压、心率、休克指数及修正休克指数等四个指标中,仅休克指数和修正休克指数在本研究心脏骤停循环恢复后成活出院组和死亡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患者休克指数及修正休克指数明显高于成活出院组,这也说明较高的休克指数或修正休克指数将可能预示着死亡。在本研究组患者中,“修正休克指数>1.1”和“修正休克指数>1.0”预测心脏骤停循环恢复患者死亡风险的比值比最高,分别为5.4和3.4,明显高于“收缩压100 次/min”、“ 休克指数>1.1”、“ 休克指数>1.0”。前二者对心脏骤停循环恢复患者最终死亡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1.3%和86.4%,预示着当修正休克指数大于1.1或1.0时,虽经积极治疗,这些患者中仍有91.3%或86.4%的患者最终死亡。其中“修正休克指数>1.1”特异度最高,达84.6%。 “休克指数>1.1” 预测心脏骤停循环恢复患者最终死亡的比值比也较高,为2.8,特异度为86.0%,对评价心脏骤停循环恢复患者预后也有较高价值。虽“心率>100 次/min”有3.1的死亡风险比值比,但死亡组和成活出院组心率差异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指标的敏感度稍偏低。休克指数和修正休克指数对评估心脏骤停循环恢复患者预后可能具有较高价值,其中“修正休克指数>1.1”可能为最有效指标。

目前广泛学者已认同早呼救、早心肺复苏、早除颤、早高级生命支持可增加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的观点[4-6]。虽院内患者心脏骤停基本均在较短时间内启动心肺复苏(尤其在ICU)[2],这些患者复苏后仅少数恢复自主循环,之后仍有大多数不能避免最终死亡[3]。故提高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率及成活出院率已成为复苏学研究重点,而其预后的评价指标有助于评判新技术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和科研意义。美国心脏协会、欧洲复苏联盟等组织推荐用脑功能分级(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ies, CPC)评价复苏近期效果[7],而Lederer等[8]研究却提示出院时CPC明显好于出院后1个月CPC,与1~2年时的状态仅中度相关,说明早期CPC评估结果过于乐观可能延误患者的康复治疗。Jerry等[9]亦提出CPC的敏感性较差。本研究尝试应用休克指数和修正休克指数评价院内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患者的近期预后。

来源于患者生命体征的休克指数用于评估患者病情早已被认识和推广。十几年前Birkhahn等[10]已发现休克指数能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识别宫外妊娠破裂,以提醒临床医生及时采取措施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救治。随后Birkhahn等[11]对健康献血者的研究发现,在献血450 mL并站立1 min及5 min时,同献血前比较,休克指数发生显著改变,而收缩压和心率仍处于正常范围。其研究表明休克指数评价早期血容量改变优于收缩压或心率的单独使用。Myint等[12]对190例年龄区间为18~101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休克指数是评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有用指标,比CURB-65更易于记忆及观察,尤其在评价年龄不详患者时其价值更为突出。Bilkova等[13]针对6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发现休克指数与Killip分级呈正相关。该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休克指数>0.8组患者病死率为20%,远高于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已在临床多领域得到应用和价值认定,但临床工作

熟知,体温改变将对心率产生一定影响(除外心脏窦房结功能异常或房室传导异常类疾病,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导致心动过缓的心肌炎和心肌病等),体温改变1 ℃,心率同向改变约10 次/min),从而进一步影响休克指数及其评价病情的准确性。故本研究将温度所产生的影响去除后的心率作为休克指数中的计算参数,从而计算出修正休克指数并尝试研究其在临床工作中的预后评价价值。经研究表明,修正休克指数在本研究中对心脏骤停循环恢复患者最终死亡的阳性预测值高于休克指数,并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预测比值比,见表3。San kanan等[15]也认同体温改变对休克指数的影响,其研究亦将休克指数以体温进行修正,并研究该指标与社区获得性肺炎预后的关系。经过研究发现,修正休克指数>1.0组患者同1.0的患者就诊后6周内死亡的可能性高于休克指数

休克指数和修正休克指数均来自基础生命体征(前者来自心率和收缩压,后者来自心率、收缩压及体温),是易于记忆和获取的评价指标。二者(尤其后者)有可能在评价诸如心脏骤停循环恢复患者最终死亡或成活出院等病情预后中起到有效的评价作用。

参考文献

[1]宋维,刘元税,吴世畅,等. 海南省多中心心肺复苏Utstien模式注册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 20(9): 904-910.

[2]万健, 李国民. 3796例院内心肺复苏患者的回顾性研究[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5, 14(9): 746-749.

[3] Song W, Chen S, Liu YS, et al. A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pidemiology of in-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Utstein reporting style [J]. HK J Emerg Med, 2011, 18(6): 391-396.

[4]徐惠梁, 陆峰, 管敏, 等. 123 例心脏骤停院前复苏成功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7, 16(10): 1105-1107.

[5] 陈寿权,李章平,王姗姗,等.窒息法致大鼠心脏骤停模型复苏的影响因素[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10): 814-817.

[6]毕延萍, 刘纪改, 蔡卫东, 等. 持续胸外按压自主呼吸恢复的临床意义[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 20(2): 205-207.

[7] 王晓晖, 钱素云. 用脑功能量化评估方法评价脑复苏患者预后[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1, 20(4): 443-445.

[8] Lederer W,Lichtenberger C,Pechlaner C,et al.Long-term survival and neurolog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who received 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igen activator during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Resuscitation, 2004, 61(2):123-129.

[9] Jerry P,Neuma RW,Adrie C,et al. 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Epidemiology,pathophysiology,treatment, and prognostication[J].Resuscitation,2008,79(12):350-379.

[10]Birkhahn RH, Gaeta TJ, Van Deusen SK, et al. The ability of traditional vital signs and shock index toidentify ruptured ectopic pregnancy[J]. Am J Obstet Gynecol, 2003, 189(5):1293-1296.

[11] Birkhahn RH, Gaeta TJ, Terry D, et al. Shock index in diagnosing early acute hypovolemia[J]. Am J Emerg Med, 2005, 23(3): 323-326.

[12]Myint PK, Musonda P, Sankaran P, et al.Confusion, Urea, Respiratory rate and shock index or adjusted shock index (CURSI or CURASI) criteria predict mortality in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J]. Eur J Intern Med, 2010, 21(5):429-433.

[13] Bilkova D, Motovska Z, Widimsky P, et al. Shock index: a simple clinical parameter for quick mortality risk assessment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Can J Card, 2011, 27(6): 739-742.

[14] Cannon CM, Braxton CC, Kling-Smith M, et al. Utility of the shock index in predicting mortality in traumatically injured patients [J]. Trauma, 2009, 67(6):1426-1430.

[15]Sankaran P, Kamath AV, Ruffell H, et al. Are shock index and adjusted shock index useful in predicting mortality and length of stay in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J]. Eur J Intern Med, 2011, 22(3): 282-285.

第5篇: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虚无;静;明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31-0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指出,“道德,艺术,科学,是人类文化中的三大支柱 ”。这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也同样是人间的性格,是一种玩世的性格,所以在它的主流中,不可能含有反科学的因素。然而在人的本性中,具体生命的心,性中,同样要发掘出艺术的精神。把握到精神自由解放的关键。并因此产生了在绘画方面的许多著名的画家和出色的作品,中国文化在这一方面的成就,不仅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样对我们现在的艺术和将来的艺术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是由音乐探索开始,以孔子为研究基础来讨论中国的艺术精神的。徐复观认为人类精神文化最早起源可能是以游戏学说最为吻合,游戏说与艺术的本性最为合适,由游戏展开的歌谣,舞蹈,不仅是文学的起源,同样也是绘画艺术的起源。孔子重视乐,不仅是因为乐自身的艺术境界,同样也是因为他认为音乐和人性本身,与艺术修养本身的一种“和谐”的统一。同样也是一种“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最高艺术境界。要求一种美与善的统一,并且在最高境界中得到自然的统一,而在自然的统一中,仁与乐也是相得益彰的。艺术也是人生重要的修养手段之一,而艺术的最高境界,同样也是一种人格自身修养的完善。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虽然老,庄较之儒家,是富于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其出发点及归宿点其实依然是落实在了现实的人生之上。在中国的道家思想中,同样也是落实在现实人生之上的,假定这种思想含有真实的价值,则在人生也同样也必有所成。徐复观认为老,庄思想其实是一种“上升的虚无主义”。老庄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虚无的,无为的,处下的生活态度 和方式,所以的他们在 否定人生价值的另一方面的同时又肯定了人生的价值。既肯定可人生的价值,则在人生上必须有所成,所以老庄思想也是一种虚静的人生态度。表面上是一种虚无而一无所成,实际上是有所成。

中国艺术的精神在老庄思想中,是要成就艺术的人生,人生的价值。正如庄子所说的“至乐”“天乐”。同样也是使人的精神得到解放。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以人类精神世界的最高阶段为“绝对精神王国,艺术乃在此王国中保有其位置”。在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也指出,庄子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有来自相求的精神的安定,发展而成的精神上的解放。

顺着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一书 ,很容易发现庄子的 又一重要的思想观点, 那就是“虚”“静”“明”。这也正是庄子的心斋,庄子说“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无物无足以桡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境乎!”从庄子的这段话中,他并不是把静做为一种理念去追求,而是说在由万物而来的是非,好恶得到解脱时,便是自然而然的虚静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人生的生活状态,一种虚无的状态。

庄子的《齐物论》中所说的“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这都是庄子的一种虚无忘我的境界。同样也是庄子自己的虚静之心所折射出来的物的虚静的本质,是一种通向自然的之心,是直观事物的本质。也正是庄子心境中所呈现出的“一”,实际也是艺术精神的主客两忘的境界,我认为庄子称此境界为“物我”和“物忘”,这是由忘我而必然呈现出的一种精神境界。不知有我,不知有物,而之与物相忘,这正是以虚静为体之心的主体性上的不自觉的结果。

道家发展到庄子,发展到了虚静之心,而人的艺术精神的主题,在过去的艺术家里,只是偶然而片面的说到这里,但是庄子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无意识”的在精神上发挥作用,在坡的《送叁廖师》一诗中提到“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但他的精神同样也是艺术性的,是一种朴素的美,纯粹的美,一种“平淡天真”的美。同时也表现出一种人格魅力的美。

徐复观的《中国艺术精神》这本书给我们详尽的阐释了中国传统庄子思想在中国文人绘画中的融合和影响。笔墨的技巧和心的相融相通,从而艺术家的心灵也得到了解放。把庄子的精神带入到艺术家自己的心灵里。同样,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的学生,文人,艺术家都同样有莫大的帮助,学习了解庄子的思想,可以培养我们的人格修养。对当今和后世的艺术家都有莫大的影响和帮助。

第6篇: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来这里学习绘画修复,要想成为修复师,首先要忘掉自己的个性,不以作者的名气大小和个人的价值取向,要以职业的心态平等地对待每一幅待修复的作品”。这是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架上绘画修复专业学生最先接受的教育。油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有其特殊的艺术语言和感染力,这种感染力通过视觉来传达。保存和恢复作品原始的的视觉效果,不仅是对艺术的尊重,也是对作者的尊重,在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时更应注重作品的历史意义。

俄罗斯列宾美院是培养克拉姆斯科伊、列宾、苏里科夫、希施金等许多杰出艺术家的摇篮,是他们共同铸就了苏俄文化艺术的辉煌,曾被鲁迅称为“黑土中长育了文化的奇花乔木”,徐悲鸿先生也不啬赞美之词:“皆世之杰也”,“创作之才,近世罕俦”。后来者,如恰尔金、梅尔尼科夫、巴伯洛夫等都耳熟能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列宾美术学院是俄罗斯绘画艺术的重要传承者,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一直坚持着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治学严谨,注重对学生基本功、创作技法的培养。遵循着从易到难的教学原则,从基础、简单的景物写生开始,一直到人的部位、人物肖像、人物群体肖像。强调的是夯实基础,重视的是理论体系,秉承的是民族特性,恪守着艺术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原则:“最美好的是生活。”细细想来,在纷繁求变的今天,厚重朴实的现实主义风格博大精深,宛如窖藏百年的伏特加,如今品来其味会更加坚实浓烈,值得尊重。同样的教学原则在延伸的油画修复专业教学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架上绘画修复专业学制6年,包括文化、史论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涵盖绘画修复史、修复理论、博物馆环境保护、材料技法、理化检测、研究方法、档案管理等,其教学特色是注重基础、突出实践。其范围涉及油画和木板丹配拉的修复,有时也兼顾壁画保护。在整个绘画修复教育体系中,从一年级起课程就设置了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破损作品的修复,逐年由易到难,学生每年还要到不同博物馆进行修复实习,在博物馆严谨规范的修复过程中进行实习的教学,收获是巨大的。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来自不同博物馆、不同时期、不同技法风格、不同材质的大师原作,尤其是在国家博物馆和冬宫(埃尔米塔什博物馆)实践期间,当学习研究列宾、列维坦、鲁本斯或伦勃朗的原作时,会让人兴奋,让人陶醉,让人执著。绘画训练和原作临摹作为修复专业的必修课,自始至终穿插在学业中,并作为毕业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评估学生对绘画作品、所使用材料和作品结构的了解。实践出真知,现实生活、绘画基础、绘画技法、材料和媒介以及创作者的内心情感都能帮助学生提高对作品构成、材料技法特性、作者的创作意图等的理解,是作品修复最终准确完成的重要因素。扎实的绘画功底和大量的修复训练与社会实践,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首先成为一名合格的修复师和一名油画保护保全的社会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是俄罗斯油画修复专业极具内涵、最具特色的培养路径。

俄罗斯油画修复保护体系完整,法制健全。馆藏珍品修复前,遴选的修复师必须签订法律文件,承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值得推崇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修复委员会制度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商业行为的副作用和减少修复工作的失误,确保修复圆满完成。修复委员会由政府职能部门、博物馆文保专家、修复专家、资深理论家、艺术评论家、著名艺术家、承接单位领导、专业负责人、修复师组成,对破损作品共同研究制定缜密的修复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工作进度,在修复专家的监理下严格执行,碰到问题随时讨论解决。修复工作遵循油画修复中安全性、可逆性、稳定性、真实性四大原则,选用的修复材料和采用的修复技术必须具备安全性和可逆性,不会对被修油画造成伤害,每件作品修复完成后立即进行保护处理。

俄罗斯油画修复偏爱天然材料,但也不排斥合成材料,天然亚麻、动物胶、蜂蜡、蜂蜜、碳酸钙、淀粉酶、蛋黄等是最常用的,如今黑海鲟鱼胶已非常珍贵。俄罗斯博物馆、美术馆的传世作品至今都保护保全得非常好,这或许是在修复保护中因对合成材料长期预后的未知性,而对天然材料的偏爱与谨慎考量的结果。

关于油画的修复标准,不同时期总有不同的声音,是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虽然两者都强调作品的原始状态,只不过修旧如旧强调的是保持当前历史的真实;而修旧如新强调的是还原当年历史的真实。油画是一种用色彩来表现事物的视觉艺术,色彩的真实和画面的完整集中体现出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在科技和艺术水平不断进步的条件下,从社会的总体评价而言,油画作品选择修旧如新,力求恢复油画在创作时的原貌应该更有价值,使人们能够真实地从视觉上感受到作品的原始色彩和创作精神。此时采用天然材料修复作品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

俄罗斯馆藏油画都立案存档,并定期体检进行完好或残损状况登记,修复保护前后同样要及时补充完善,除了文字表述法外,特别引入了图形标识介入法,如下表所示:

将不同的图形标识在作品的电子图片相应位置上,操作简便,形象直观,表述规范,表达准确,尤其利于作品数字化信息化档案管理。只要熟知标识的含义,完残状况一目了然,统一标准的图形标识还有助于国际交流,消弭语言障碍,强化文物档案的管理。

参观俄罗斯最负盛名的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参观者往往会被列宾的画作《伊凡雷帝杀子》所震撼,作品揭露了俄国16世纪一个生性孤僻怪异的沙皇,在杀害皇储后精神上的恐怖与崩溃,画面构图精美,主人的病态神情与内心变化被刻画得精致入微。但因当时画面有影射沙皇镇压革命者之嫌,曾遭严重破坏后被修复还原。当听着故事穿越时空领略作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时,修复保护研究的重要性彰显无遗。

第7篇: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 水经济 模型 水产业 产出 现代水经济

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对人类至今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也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将对人类未来的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这种资源,就是水资源。水资源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已经显现出其绝对重要的地位,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水经济”,已经开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1 水经济系统

从有生产活动开始,人类就在不停地探索利用水资源创造财富的途径,这些途径日益得到拓展,时至今日,人类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已经建立起各具特色的经济系统,我们称围绕水资源属性建立的经济系统为“水经济系统”。

2 水资源

大家都知道“石油经济”的概念。但是,对于人类而言,水比石油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这是因为,水具有比石油复杂得多的资源属性。认识水的复杂资源属性,对于形成现代水资源价值观念,建立现代水经济系统,意义重大。

2.1 按水资源用途划分的属性

(1) 水的自然资源属性。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是指其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所体现的特征。与铁矿作为投入物经过冶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钢材、铁等生产资料和其它如汽车、水管等消费品等一样,水经过提炼和加工以后能成为工业用蒸馏水和生活消费用的饮用水、洗漱水等。当然,水还可以作为工农业生产过程中其它必不可少的直接或间接投入物。水资源的这些属性,表现的是其自然资源属性,它能为人类提供效益,能够产生经济价值。

(2) 水的资产属性。水的资产属性,是指仅仅通过水的所有权的运用便能为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所体现的特性。当某一社会单元取得一定的水域的所有权后,便能将其作为生产的工具,为产权(使用权)所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水的资产属性有如铁路、公路、土地,但比它们具有更加复杂的特点,如一定的水域不仅可以作为交通运输的资源,还可以作为养殖业、水力发电等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水的这种特性与其自然资源特性的重要区别在于,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直接消耗掉,而是像工业生产的设备和厂房一样,其物质形态并不会被直接转移到产品中,而是通过占用方式将其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中。与工业生产设备一样,水资源在作为资产使用时,由于水质在降低,水的使用价值也在降低。就像企业的资产在经营过程中要通过修理、更新来实现保值增值一样,水资源的保值增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水的环境资源属性。自然环境可以接受、分解、还原、转化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物和其它有害影响,从而满足人类的生产和发展的生态需求。这是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资源特性,它已经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范畴。自然资源所具备的这部分特性,环境和生态学家们称其为环境资源特性。它包括依托自然资源的物质实体产生的景观的可观赏性与舒适性(景观优美性)、环境容量与其自身的调节(分解、转化废弃物)能力。水具备以上环境资源定义的所有属性,这一属性的意义在于它能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功能。

(4) 水的生态资源属性。水资源还具备与人类生产生活间接相关或无关的生态功能。这部分生态功能表现为:水不仅是生命的构成要素,而且是包括生命系统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的必备要素。所有的自然生命体都包含水,所有的自然生命系统需要水来维持,部分非生命系统缺乏水将会退化。在沙尘暴肆虐、土地大面积沙漠化、人类付出惨痛代价的今天,人们开始意识到水的生态资源特性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2.2 水资源的经济学特性

(1)系统性。以上使用特性不仅构成一个复杂的经济学系统,涉及经济学的供给、需求与市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均衡、边际效用等问题,还涉及目前的前沿学科和理论,包括资源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系统性决定水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复杂性。

(2)稀缺性。理论上说,任何资源都具有稀缺性,对于水资源而言,存在现实的稀缺(中国北方的水资源状况)、潜在的稀缺、结构性稀缺和季节性稀缺四种情况。稀缺性为发展水经济提供了基础。

(3)竞争性。表现在同类厂商之间对水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水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竞争性(作为自然资源投入和作为资产、环境资源、生态资源之间的竞争性)。竞争性决定了水资源产权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必要性。

(4)兼具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特性。水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在水经济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而水作为自然资源和资产的准公共物品特性决定市场机制在水经济中的地位。

3 水产业

水产业是水经济的主体。根据水资源的用途,水产业涉及的产业领域,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从水的自然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利工程、自来水供应、其它水产品、节水技术和产品等,作为现代水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节水技术和产品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2)从水的资产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水电工程、水产养殖、水运、港口、码头、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等。其中,运动、休闲、水权价值评估与交易是现代水经济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

(3)从水的环境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房地产、旅游、水环境监测与评估、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其中非接触性旅游、水环境监测、污水收集、处理、水体修复、水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技术、产品和服务是现代水经济未来的重点发展领域。

(4)从水的生态资源属性发展的水产业,包括绿化、植被建设与恢复、湿地保持与再造、地下水保护等。这类水产业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4 水产业的产出

4.1 水产品和服务

水产品和服务与一般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相同的特性,水产业的这部分产出具有完全的私人物品特性。因此,具有完全的市场化特征。由于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一般国家都采用的是政府垄断经营的方式,但是,这种经营是按照市场化的机制在运作。

4.2 水环境质量

传统观念上,人们一般认为水环境是产业的投入要素,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水环境资源在可以作为生产过程的投入或消耗的同时,就像制造业使用的钢材本身就是冶金行业的产品一样,现代经济系统中水环境质量本身就是产品和服务,并且存在现实的市场需求。

4.3 生态平衡

以水作为重要一环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标准的公共物品。人类从事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活动,是关系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水环境的生态效益是一种社会效益。作为水产业的重要产出内容,生态系统的恢复必须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和社会公众的参与。

5 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5.1 政府的作用

包括:水资源产权的所有权属国家和集体所有,各级地方政府的水务管理部门行使该权利;水资源的使用权实施部分市场化的原则;政府保留水资源用于生态保护的使用权,并行使生态保护的一切职能;确定不同水域的功能,制订水资源产权相关法律和规划;制订一般水产品和服务产业的市场运作规则;建立水资源产权交易市场和污水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水资源“使用者付费”机制,控制水资源的定价权,利用价格调节水资源的使用,并获得水资源使用收益;建立水环境“受益者付费”机制,获得水环境收益; 建立水环境“保护者受益”机制;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建立水资源(包括水环境)使用监督机制,行使监督职能;建立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5.2 市场的作用

包括:按相关法律和规划配置水资源的使用权;由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决定水产品和服务的供应数量和价格;优化配置水环境保护资源,包括资金、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等;刺激技术进步机制。

6 现代水经济

6.1 传统水经济

传统水经济,是主要是围绕水资源的自然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而建立的经济系统。传统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七个“强调”和七个“忽视”:强调由自然资源属性所体现的经济价值,忽视其环境和生态资源价值;强调直接效益和直接费用,忽视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强调利用,忽视开发和节约;强调占用,忽视保值增值;强调自然资源产权,忽视环境资源产权;强调产品价值,忽视资源价值(产权价值);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忽视市场的作用。

6.2 现代水经济

现代水经济,是围绕水资源的属性体系建立起来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经济系统。现代水经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经济价值与环境生态价值并重,强调可持续发展;直接效益、间接效益、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并重;开发、节约与利用并重;自然资源产权和环境资源产权并重;在水资源配置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并重;形成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在使用上的优化配置机制;形成水资源价值评估体系;注重水资产的保值增值,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建立水资源价值核算体系。

7 结束语

水资源具有复杂的资源属性和经济学属性体系,现代水经济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系统,本文只是对其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由于现代水经济在国民经济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对环境和生态具有复杂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对水经济系统的深入系统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第8篇: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关键词 文明修身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Normalized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ivilization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O Jinling, ZHANG Shizhen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Automotive Engineering, Yantai University, Shandong Yantai 264005)

Abstract Civilization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cultivating high quality talent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tent of the engineering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ormalized civilization cultivation of one's morality and way three aspects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ivilization.

Key words civilization cultivation of mor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1 高校文明修身工程常态化建设的意义

1.1 高校文明修身工程常态化建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也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在详细考察、分析了人类生活、生产方式变迁的基础上,相对于私有制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的情况,提出了未来社会人类生活的理想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即使人的潜能和天资、兴趣和才能得到空前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人的身心、精神(道德)、才能、个性全面而丰富地发展。

在当代中国,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既是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党的最高纲领的需要。道德水准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基本标志。但全面发展的人首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这在全面发展的人中是属于灵魂和核心的内容。因此高校推行文明修身工程常态化建设,创新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改善和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校园文化氛围的提升,有利于建设好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 高校文明修身工程常态化建设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具体到工作层面,就是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提倡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和管理。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自我教育的主体,高校开展文明修身工程提升学生整体素质正是坚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思想的展现。高校在推行文明修身工程常态化建设的时候,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成长的规律、了解学生成长的特点,强调自我意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创新,注重开拓文明修身工程常态化建设的内容、形式与途径,重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通过文明修身工程常态化建设进行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实现其校园主体地位,培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自立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

1.3 高校文明修身工程常态化建设彰显了我国儒家传统的修身思想

修身是儒家提出来的人的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个体活动方式。在儒家看来,实现人生的最高理想,造就道德上的完美人格,修身是最根本的手段和途径。《礼记·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段关于修身的文字,把传统的修身目的和意义,以及如何修身等问题,作了经典的论述。儒家学说主张通过反省、内省、主敬、慎独、学与力行等功夫进行修身养性,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水平,并使之达到一个理想高度。

现如今,高校推行的文明修身工程是传统修身观念的传承,是指以目前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作为衡量大学生自身行为的根本准则,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树立良好个人形象,营造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良好氛围,激励广大大学生奋发图强、自觉成才。因此说文明修身教育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需要形成常态化建设。

1.4 高校文明修身工程常态化建设抓住了大学生的薄弱环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全面推进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普遍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培养既具有丰富知识又具备高尚品德的优秀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前进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继而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纵观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日益趋于多样化的同时,现实生活中滋长的一些不良现象与风气、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等等对高校在读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但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不强;思想敏锐、情感丰富,但性格弱化、原则性不强很容易被腐败等同化;竞争意识较强,但集体主义精神欠缺;崇尚文明生活,但缺乏基本文明礼貌等等。因此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文明水准,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已势在必行,需要在高校将文明修身工程常态化。

1.5 高校文明修身工程常态化建设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思路和方法

目前,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快餐文化盛行,各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校园生活环境,大学生产生了诸多的精神困惑、思想冲突和心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复杂、任务更繁重。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有效的方式与方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需要及时补充新鲜的内容,而高校大力推行的文明修身工程常态化建设正好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性。因此将二者有效地融合,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地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有利于有效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陈出新。

2 高校文明修身工程常态化建设的内容

2.1 开展基础文明修养教育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想成才,成为祖国的栋梁,首先必须要学会做人,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这是成才的基础。只有加强基础文明习惯和礼仪规范的学习,做到谦虚礼貌、语言文明、举止文雅、行为端庄,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提高遵纪守法意识和自身素质,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烟台大学启动的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从“校园现象美与丑”大讨论出发,围绕“净化教学环境,杜绝教室用餐”、“约束双手,文明用餐”、“礼让斑马线,文明看交通”等主题,通过摄影展、沙龙、读书会、志愿服务、劝导小组等形式,号召广大青年学生摒弃生活陋习,以点带面筑文明,修自身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开始,进而促进校园文明建设。

2.2 开展思想道德修养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承担着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摇篮,在人才质量把关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校园文明修身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人才质量关上起着重要意义。高尚的道德品质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形成的,在大学期间,树榜样、学榜样、赶先进,加强道德修养教育需要常态化的建设。

2.3 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在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发掘与继承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乃是一个人应有的崇高品德,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让学生在阅读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过程中,去自觉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人格精神,使这种人格精神对其产生潜在而深远的影响,从而达到文明修身的目的,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常态化建设。

3 高校文明修身工程常态化建设的途径

3.1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文明修身常态化建设的主要渠道

在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和内容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课”是大学生进行文明修身常态化建设的主阵地。尤其是其中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在大学生文明修身常态化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一门直接针对道德认知,进行道德教育的课程。高校的德育教育需要新的本体理解,需要面向生活现实,需要向关注学生生存和体验方式转型,尊重和鼓励学生作为主体的道德体验和实践,使大学生提高对文明修身的认知水平,自我建构和内化升华人格素养,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高校开设的众多的选修课是进行大学生文明修身常态化教育的必要的延伸平台。目前烟台大学开设了许多涉及人文社会、心理健康、传统文化、艺术欣赏、文明礼仪等方面的选修课程,要求毕业生必须修满人文类的学分,对于大学生进行自我了解、自我认知、沟通表达、批判思考、社交礼仪、艺术涵养和多元视角观察社会等诸多方面素质的培养都产生了积极作用。

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既要靠教育,还要靠管理,应把加强对学生道德教育和严格科学的管理结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风、校纪、学风和考风建设,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3.2 多元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文明修身常态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为全校师生员工所认同,而且是具有本校特色的理念和精神。它包括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行为准则,以及蕴含在学校规章制度和学校环境之中的文化特色。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文明修身建设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终极目标就是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精神风貌、文化内涵等都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需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积极向上、活泼新颖、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来展现,因此高校大学生文明修身常态化建设要依托多元的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高雅性,从而使校园文化质量得到提升和优化,使高校学生的文明修身建设常态化。

3.3 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文明修身常态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良好的道德结构是知、情、意、行的完整统一。不论道德认知,还是道德情感,其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将内化的教育外化为道德行为,这也是大学生修身教育的实践性所要求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大学生由道德认知到道德实践,进而内化为道德品质的桥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社会调研活动等,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点不断地判断和实践,能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认同;通过对祖国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了解,能够激发大学生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服务社会,可以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协作精神;通过深入基层和接触人民群众,可以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总之,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可以了解自我、实现自我,接触社会,发现不足进而提升自我,达到文明修身常态化建设的目的。

文明修身工程不仅仅是大学阶段瞬间的火花,它贯穿于学生成长的一生,应该结合自身的学习特点、思想状况,能够从进行人生设计高度去思考实践,最终达到文明修身立国、立人的目标。文明修身工程不能浅尝辄止,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坚持常态化建设的思路,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自身,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修养。有了坚持到底的决心,陋习才会慢慢改掉;有了坚持到底的决心,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得以形成;有了坚持到底的决心,才能将大学生文明修身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 倪鸿燕,施进华.文明修身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6(4).

[2] 李冬平.高校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第9篇:生态修复的意义和价值范文

在推进工业化和市场话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企业只顾眼前从大自然中过度攫取的经济价值,忽视了生态系统具有的生态整体价值,造成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不顾自然规律,盲目地开发利用自然,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和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现象举不胜举。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在内在欲望的驱使和外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更要懂得发展虽离不开利用自然资源,但是开发利用需要保持在合理的“度”之内,需要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以免使自然发生恶的“质”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整体价值

1.哲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谈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们在认识各种事物呈现价值的基础上,抽象出价值的一般观念,就是我们常说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即“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既然具有导向作用,如果人类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那么生态系统必然遭到破坏。反之,倘若人类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整体价值观作为行动理念,那么生态系统将得到良性运转,于人类和万千物种将大有裨益。

2.教育应以合理的哲学价值观为导向

如果说劳动创造了人类,那么文化使得人类长足发展。文化理念的传承载体多样,主要当数教育。教育应当以确证价值观为导向,正确以否,其中一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全人类的利益。生态整体价值观提倡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符合全人类利益的,因而我们的教育应以之为导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子集,是一门引导学生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科,更应担当起传播先进价值理念的重任。笔者认为,虽然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必修)的课程内容没有系统化讲述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价值理念,但是这种价值理念分散于必修生活四本书之中。在明晰生态具有整体价值的基础上,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也提供了进行教学的内容。针对分散的与生态整体价值理念有关的教材内容,笔者想用系统思维梳理出有关遵循生态系统整体价值的内容,并力求将其建构成有内在联系的体系。

3.与生态整体价值相关的教材内容

以生态整体价值为取向,把四个板块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首先需要厘清哲学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关于四者的关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中的一段论述已非常清晰的阐明,即“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对此,必修3《文化生活》也有相关论述,即“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笔者在此之上,将四者关系进一步阐述如下:必修一《经济生活》谈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通过价格的涨落、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市场竞争来调节资源的配置。市场调节并不是至善至美的,市场调节有其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不足。在市场经济“无形的手”的指挥下,企业往往只重视经济利益,不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需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干预。当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既是宏观调控,就需要利用到除经济手段以外的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政治是一套规范市场良性运行的强制性力量。这就很自然地由谈市场经济过渡到必修二《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的内容。必修二写道“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其基本职能包括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可以说,经济活动的规范需要法律约束下的政府权力的行使。政府权力的运行又可以涉及到《政治生活》中政府权力的行使和监督。相对于上述的经济和政治,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就是文化。必修三《文化生活》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可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根据这一定义,哲学价值观是文化的子集,要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建设生态文明,就需要建设生态文化。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