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保险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保险行业前景分析精选(九篇)

保险行业前景分析

第1篇:保险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弱信号风险识别信息碎片 情景分析

[分类号]G359.25

风险识别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对企业面临的、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保证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准确性是企业有效风险管理的关键。因此,探索客观、全面的风险识别方法是当前企业关注的焦点。笔者利用弱信号的分散性与广泛性特点,提出基于弱信号的风险识别方法,并尝试以Wiki为媒介,建立一个企业弱信号积累一风险识别平台。

1 基于弱信号分析的风险识别

1.1弱信号的概念

目前,无论是影响全球的COSO(The Committee ofSponsoring Organization 0f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0f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委员会)报告还是国家有关的规范制度,都强调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企业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市场变动,也积极采用多种方法来识别风险,SWOT分析法、环境分析法等最为常用,但这些方式多根据已制定的风险指标来识别风险,对环境中突发性、不常见的信号不甚敏感,而恰是这些因素可能会造成企业巨大的损失。

弱信号是有预见性的、模糊零碎的、形式和来源多样的迹象符号,从竞争情报角度看,弱信号即预警信号,由于其信号含量不大,涵义不明确所以通常被忽视。以弱信号分析为基础,即广泛接触人群、关注市场变动,广泛跟踪、搜集零散的弱信号,再分析辨识信号真伪、实行信号拼凑,得出相关的竞争情报,分析企业面临的风险,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风险识别客观性、全面性的问题。

1.2基于弱信号分析的风险识别优势

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引入弱信号分析,是当前市场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必然选择。企业及时预知市场中的各种变动因素,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风险控制。而基于弱信号分析的风险识别正是将重点放在弱信号搜集与弱信号整合中,这种方法相较以往的风险识别方式,具有以下优势:

・客观性。先前的风险识别方法是基于已有的风险指标观察市场,但基于弱信号的风险识别是通过扫描环境中存在的弱信号,再拼凑成完整信息得出市场情报,从而排除主观判断、先入为主地侦查信号的可能性,确保了风险识别过程的客观性。

・全面性。在复杂而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专注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弱信号来源多样,不仅包括以往的信息跟踪以及情景分析,还利用企业广泛的人脉资源,通过信息交流平台侦查等方式获取,内容涉及员工的谈话片段、电子数据的碎片、竞争对手的货运安排等各种零碎信号,较大程度减小目标专注的危险,从而保证风险识别的全面性。

・有助于建立高可靠性企业。重视弱信号的企业具有高可靠性。弱信号往往包含竞争对手与客户意向变化的最新动态,重视弱信号分析并在风险识别中加以利用能有效避免企业战略决策的偏差,甚至会观察到潜在的商业机遇,如德国一家吉他公司了解到美国内部的吉他销售低于进口,从而提前分析得出关税将会提高的情报后借此获得大量利润。

2 基于弱信号分析盼风险识别流程

企业在进行风险识别时,必须注意两个问题:①弱信号包含信号含量低,单个弱信号不具有意义;②由于企业竞争激烈,市场中存在企业释放的假信号。所以笔者将基于弱信号分析的风险识别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来完成:①弱信号积累,侦查外界环境中的弱信号;②弱信号整合,辨识弱信号真伪并完成信息拼凑;③确认信息准确性,识别企业面临的风险。

2.1弱信号积累

弱信号一般以次要缺点(minor defect)、不和谐音(dissonance)、意外(severdipily)、似是而非的情况(par-adox)等形式出现,在早期阶段是模糊的、零碎分布的,所以要侦查市场的弱信号,需要扩大情报网络,建立情报驱动的企业文化,将情报活动融入到员工的日常生活中。即企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具有可视化、合理的信息交流渠道,便于弱信号的公开、传递;②存在适合信息分享的企业氛围。这为弱信号侦查提供了物理平台,然后再利用以下三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侦查弱信号,尽可能保证搜集的全面性:

・构建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监视企业内外的弱信号。那些处在企业边缘、无知无权的员工通常握有关键信号却不表达,所以建立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为其提供一个平等、协作的信息场所,吸引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弱信号累积过程。让各部门、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都能够贡献出从不同的业务视角、人际关系观察到的小道消息、行业动向,如行业某个公司业务员的增加、广告部门投入的增多,可能都预示某种重大变化的发生。交流平台由竞争情报技术人员进行后台管理,监视信号,实时收集并处理弱信号,实现弱信号的积累,但整个过程需确保企业信息安全与弱信号收集的均衡。

・情景分析。信息交流平台有助于企业挖掘隐藏在市场中的弱信号,却忽略了信号搜集与企业目前任务的相关性。情景分析聚焦于企业现有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明确预测范围,识别关键的情景因素,综合考虑各种政治、竞技、技术变动,并以其为框架设计情景模式,预测未来的事件发展演变过程,分析相互关联的趋势/事件/问题,联想、推测事件的可能发展、竞争对手反馈以及市场变动”等弱信号。在情景设定之前,人们需要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回顾分析,然后对事物对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一系列大胆的、合乎逻辑推理的假定,或者说确立某些未来希望达到的目标。情景分析得到的各种信息,可作为分析弱信号的关联背景,利于辨识搜集信号的真伪。由于实际情况中包含的因素众多,所以在情景构建的过程中需要选取包含主要因素的情景,并剔除零概率情景。

・竞争对手学习与竞争对手跟踪。竞争对手信号始终是企业关注焦点。学习竞争对手的优势,了解其人员安排、广告策划、售后服务等,有利于企业更合理地制定管理策略与保持竞争优势。动态地跟踪、监视竞争对手的举措、高层管理人员在不同场合的讲话、在各类杂志上的介绍、推出政策等各种行动,注意潜在的进入者,保持企业对竞争环境的警惕。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有张有弛、经常性地观察企业所处市场环境中的弱信号,奠定风险识别基础,任一弱信号都可能预示着企业即将面临的风险。例如竞争对手业务人员的增加或广告的更换,可能代表其即将推出新产品。

2.2弱信号整合

孤立的弱信号是零散的信息碎片,没有明确含义,但一旦将积累的大量弱信号有机地串联起来,就会了解者隐藏的真实意图。弱信号整合就是通过一定

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将那些表面上看似无关而实质上却息息相关的弱信号串联在一起,重现具有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的“信息全景”。

成功的弱信号整合关键在于情报人员如何在不完全的信息条件下进行情报推理,凭借本行业的知识以及管理假设寻找情报与信号之间的联系,运用逻辑学、系统分析、统计学、预测学方法等,了解特殊的现象和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变化,解释现象的意义,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弱信号是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的:-言语、行动和组织属性,直接或间接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清晰或模糊的,令人困惑的或相互矛盾的,弱信号的发送可能是随意的或故意的,对代表对方意图的弱信号描述也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另外,虽然我们利用多种方法积累弱信号,还是不可能得到市场中所有的弱信号。所以弱信号整合首先必须了解弱信号的意义,将杂乱无章的信号按事物发生的规律进行序化处理,剔除假信号,然后将不完全的弱信号相互关联,放在背景环境中考虑,实现弱信号―信息碎片-情报原型的转变,该过程遵循以下规则完成,如图1所示:

情报分析人员在弱信号整合的过程中,尤其应注意以下问题:

・竞争情报分析人员分析每个弱信号时,必须了解以下6个要点:内容是什么;信号的环境背景是什么;信号的意图是什么;信号揭示了什么;是否存在确认和否定信号;潜藏于信号之下的动机是什么。

・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将收集到的所有弱信号放置在一个“时间轴”上面,分析之间的衔接关系,因此即使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以预测相关行为。例如将随机排列的信号―_14,7,1,3,2,6,5,按照其发生的时间进行排列――1,2,3,4,5,6,7,因此即使在缺失信息时-,2,3,-,5,-,7-仍然可以看出行为的时间模式和信号的导向。

・注意从用词方面解读信号。注意辨识信号中使用频率高、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术语,如果出现了过去没有出现的新词,可能预示新的研究方向。许多公司都利用计算机扫描大量文件,以从中发现规律。

2.3确认信息的准确性,识别风险

了解市场中的情报原型后,首先确认其准确性和相关性,再据此识别出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进行风险排序。情报确认通过头脑过滤(mentality filter)与管理层过滤(power filter)两个步骤来完成。头脑过滤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平台,将情报在企业内部讨论,由员工列举例证来支持或反对该情报,同时竞争情报人员进行幕后监控,及时将反馈添加到弱信号整合步骤中重新进行信息拼凑,进一步充实弱信号整合过程。最后是管理层过滤,即由中层管理人员判别情报与企业决策的相关性。确保信息的相关性、准确性后,再将其与企业已有的风险数据库或风险指标进行风险主题配对。配对过程中,竞争情报人员需运用逻辑判断能力,确定该情报是否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另外对于弱信号整合中得到的新词汇,或不能配对的情报,需要相应地更新风险指标类型或扩充数据库内容。

风险配对后,将确定的潜在风险根据类别、发生概率、严重程度以及企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排序,以便于制定相应的风险回避或风险控制方案,最大限度降低战略威胁、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企业可利用影响矩阵,以风险的不确定与潜在影响分别为x、y轴,建立风险影响矩阵,实现风险排序,其中不确定性越高和影响越大的风险正是企业需要迫切处理的。

同时,企业必须认识到,风险识别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弱信号侦查,信号整合,风险确认,弱信号再侦查、再确认等等,这样才能保证风险识别的准确性与持续性。

3 构建风险识别平台――企业Wikl

Wiki是一种思想交流、智力创新的网络空间,支持面向群体的协作式写作,用户可围绕每个主题进行探讨、修改与扩展,系统自动保存修改记录方便事后查验、追踪、复原。基于弱信号分析的风险识别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企业内部的强会话与全体员工的知识协作来完成,所以笔者尝试利用Wiki构建企业内部平台,完善上述弱信号积累与风险识别流程。

3.1企业Wiki在风险识别中的功能

企业Wiki主要是通过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来探察企业潜在的风险。首先利用Web2.0技术。构建一个Wiki框架(或者直接下载原型,如pmWiki),首页设置用户注册与企业资讯页面,其他主要功能模块与首页链接。为确保信息安全性,用户主要分为三种:一般用户,企业内部员工均可注册,随意参与信息交流;管理层用户,企业决策者注册,可以查看风险识别结果;管理员,技术人员与情报分析人员注册,Wiki技术支持,可以查看所有信息。权限设置虽有不同,但Wiki内信息交流是平行自由的,没有上下级限制。企业Wiki的主要功能模块实现以下任务:①协助弱信号侦查,企业员工在该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内容可能涉及行业内外不同现象、偶然事件或者其他企业人员安排,竞争情报人员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实施信号积累;②协助弱信号整合,Wiki利用已有或创新的主题,自动实现弱信号聚类,判断出弱信号表征,协助信息拼凑;③辅助情报确认与风险识别,管理员在弱信号整合后,将部分完整情报到Wiki上,用户可以自愿参与讨论,支持或反对该情报,发表观点或举例证明。

3.2企业Wiki的功能模块设计

为实现风险识别功能,企业Wiki必须与内部风险数据库连接,便于将情报人员还原的情报与风险主题配对。另外设置信息交流、弱信号整合与风险数据库链接模块,其结构如图2所示:

信息交流模块(模块1)通过平等协作的自由交流,激发企业员工创新能力,同时也辅助实现弱信号积累与情报确认功能。该模块是整个平台的核心,也是整个平台中最开放、互动性较大的部分,所有注册用户均可参与。该模块利用Wild平台的开放性和协作性,允许用户消息、自由交流;另外情报人员将弱信号整合后的部分情报在此模块,接受用户的讨论,辅助信息过滤;企业也可以公开通知。弱信号积累模块的整个操作过程由系统管理在幕后实施监控,以便及时搜集弱信号。

弱信号整合模块(模块2),只允许管理层用户与系统管理员参与。该模块中,情报分析人员将收集的弱信号按照时间序列排列,并利用相关工具进行聚类分析,识别不同弱信号之间的联系,构建信息的认知图(cogni。tire map),同一主题的弱信号用连线连接,并将得到的主题与前期的分析结果综合考虑,删除噪音信号,拼凑出完整的情报。在此模块中,管理层用户有权查看弱信号整合的结果,管理员用户则完成弱信号整合过程。

风险数据库链接模块(模块3)是企业Wiki平台与企业风险数据库联接的部分,安全性要求较高,只允许管理员用户参与。该模块实现平台内情报与风险数据库的风险配对,识别潜在风险,一方面,根据数据库中已有的风险主题,模块自动实现号情报的配对,识别出企业面临风险;另一方面,根据情报预测的新风险类型,由技术人员将其添加到数据库,实现内容更新。 企业Wiki的各个模块相互链接,逻辑上相互贯通,弱信号积累模块为认知图模块提供弱信号并确认情报真实性,认知图模块实现弱信号整合;风险数据库模块提供认知图模块的风险配对,反过来认知图模块为其提供新的风险主题。企业Wiki仅供企业内部访问,用户与权限需要严格限制,保证信息安全与保密。

第2篇:保险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及必要性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会计系统的两个分支,财务会计重在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计量、记录和报告,旨在为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管理会计与此对应,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旨在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所以相对而言,管理会计通过对相关财务数据的进一步加工,侧重于为内部管理者提供服务,更重视对当下的把握和未来的预测,所涉及的内容也更为宏观、广泛,更具有整体性和灵活性。

 

旅游业是我国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的行业,但是旅游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却是高风险、易受到经济波动影响的窘境,为旅游景区的运营管理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由于旅游景区收入周期性强、季节差异大,景区对城市的配套设施依赖严重,投资运营成本大,使得旅游景区的财务管理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旅游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不足、投资决策不够科学合理,面对这样的问题,加强管理会计在景区运营中的运用可以帮助管理层更好地进行决策,有效降低甚至规避财务风险,保障旅游景区的良性发展。

 

二、旅游景区运营中存在的风险

 

(一)旅游景区收入波动性较大

 

旅游景区的运营首先存在收入波动性较大的风险,这也是旅游景区运营的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的旅游行业尚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很多方面还不成熟,行业中的竞争压力较大,而旅游企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虽然旅游景区给予的消费体验具有独特性和排他性,但是相似的旅游景区存在着彼此替代的关系,旅游景区间的竞争加剧了这种替代性;另一方面,旅游景区一般以文化、自然环境为依托,因而会受到自然灾害、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可控的因素较大;此外,旅游景区存在明显的旺季和淡季之分,季节差异性也是旅游景区主要的风险成因之一,这几乎是无可避免的,旅游景区也唯有积极采取措施来降低损失。

 

(二)资金管理不善,资金运营中存在潜在风险

 

景区运营往往会占用较大的投资运营成本,因而资金的管理对于旅游景区来说十分重要,旅游景区的资金运营管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景区的资金管理不到位,没有建立起完善的SOP流程,精细化程度不高,或者流程建立之后并未严格得到执行,而较之于其他企业,旅游景区的在途资金、库存资金金额较大(如较多的门票现金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旅游景区的资金管理带来了难度;二是资金的需求量控制不准确,虽然旅游景区的现金流量很大,但景区运营投资大、回收期长,因而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景区在进行资金使用规划时难度较大,很容易出现资金紧张的情况;三是对应收账款的控制薄弱,景区是围绕着消费者建立起来的复杂系统,涉及衣食住行、购物娱乐,旅游景区与多方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景区也并非强势的议价方,在应收账款的回收控制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景区财务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短期借款

 

旅游景区的开发、运营对资金的需求量大,而旅游企业的自有资金往往难以满足需求,加上收入明显的周期性、季节性,旅游企业在进行景区运营时势必会涉及到筹资问题,但就目前来看,主要的融资渠道仍旧为银行短期借款,融资渠道单一,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融资环境所致,金融环境的不完善使得企业的融资渠道有限,另一方面也是旅游企业不重视金融创新,缺少必要的财务管理意识所致,很多企业对于筹资的管理意识仍旧停留在“钱不够了找银行借”的层面,忽视了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匹配。同时,融资成本的高低与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结构有关,旅游景区投资又是一个风险性较大的项目,对短期借款的过度依赖使得旅游景区的财务结构不合理,增大了财务杠杆,提高了财务风险,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

 

三、管理会计在旅游景区中的运用

 

(一)对收入波动进行分析预测,协助成本的分析管理

 

针对旅游景区的收入波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对收入波动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实际收入散点图,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收入的波动幅度以及增长趋势,找出波动的规律对未来的收入进行预测,同时,还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对旅游景区的收入结构进行分析,包括散客游的收入占比,团体客的收入占比,观察二者的增长特点;其次是针对季节性差异收入,旅游景区可以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不同年份、季节、日期导致的时间序列数据波动进行分析,将连续的四个季度进行移动平均,找出每次的平均点,然后分析每个季度收入偏离平均值的情况,以均值的波动趋势为基准,将偏离情况作为波动增加值,对未来的收入进行预测;再次,旅游景区可以建立成本分析系统,加强对成本的管控,目前常见的成本分析方法有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成本相关性分析等,其中,成本性态分析就是将旅游景区的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决定了景区的经营杠杆,变动成本则决定了景区的边际利润,为景区控制成本提供了视角,本-量-利分析则是分析盈亏临界点,可以帮助管理层预先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出现亏损,成本相关性分析则是分析旅游景区的成本是否可控,对于不可控的成本,景区无需过多关注,而对可控的成本,就需要梳理成本的构成,找出是否存在不必要的成本;最后,旅游景区可以加强费用管理,重视对费用的分析和审核,这也可以通过预算制度来进行保证,避免过多的开支。

 

(二)加强资金管理,对资金运营进行统筹规划

 

将管理会计运用到资金的管理上,可以协助管理层更好地对资金进行安排。首先,旅游景区可以加强资金的预算管理,通过资金预算编制、执行来对资金的管理进行有效监控,同时也可以解决对资金需求量预测不准确的情况,依靠预算管理,旅游景区可以对所有的资金收入、支出进行全盘考虑,增强资金的计划性,进而改善资金管理的粗放状态,针对运营支出、项目支出制定出合理的标准,按照事情轻重、金额大小、进度等进行支出规划,也有利于收入和支出的匹配,降低景区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同时,对于编制的预算,要做到严格执行,并建立预算修改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对资金使用的监测,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实际运用中监测预算的合理性;其次,旅游景区要增强资金的管理意识,降低资金被盗用的风险,由于景区拥有相当部分的门票现金收入,因而在日常中会涉及较多零散资金的管理(尤其是在旅游旺季),需要景区不断加强管理,确保资金及时、安全地入库,做到现金日清月结,及时送存银行,并考虑进行不定期或定期的盘查,保证现金账实相符,此外,由于旅游景区的门票也属于潜在的资金,变现能力强,因而也需要将其视为现金进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盘点,并将数量、金额在备查账簿中进行登记;最后,针对应收账款的回收问题,景区可以建立应收账款管理体系,进行动态更新,并针对不同等级的客户建立起不同的信用优惠制度、应收账款额度,在保证业务顺利开展的同时降低坏账风险。

 

(三)协助管理层进行筹资分析、决策

 

不同的筹资渠道可以对旅游景区的财务结构进行调整,在进行筹资决策时,景区管理层可以通过对不同筹资方案的分析来选择最有利的筹资方式,避免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以及债务到期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首先,鉴于旅游景区明显的季节性,景区可以分析历年不同阶段的资产构成,将资产区分为长期资产、稳定性流动资产和波动性流动资产,长期资产和稳定性流动资产是旅游景区在淡季也必须持有的资产,而波动性流动资产则是为应对旅游旺季而增加的资产,针对稳定性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可以用长期负债、股东权益以及自发形成的负债(如应付职工薪酬,信用期内的应付货款)来维持,而对波动性流动资产则采用短期借款这种临时性负债来维持,如果过多的短期借款支撑稳定性资产,就需要不断地举债、还债,加大了筹资的困难和风险,如果用较多的稳定性负债来维持运营,可能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其次,旅游景区需考虑各负债的构成,例如长期借款、股东投入占比,长期借款固然可以保证景区的正常运营,但是成本较高,银行又是议价强势方,因而可以考虑采取私募债券融资,向特定方发行长期债券,或者将收票权进行资产证券化,这也是获得长期资金的一种有效手段;最后,旅游景区需要分析股利分配政策,较高的利润留存率可以缓解资金压力,但为下次股权融资带来困难,而较多的利润分配又对于景区运营不利,景区可以将利润留存视为内部融资渠道,根据资金预算来决定利润留存率。

 

四、结束语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旅游景区的运营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在激烈的竞争中已难以为继,利用管理会计的视角分析问题,可以帮助管理层更好地应对风险,科学地进行决策,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为企业参与更加激励的角逐奠定基础。

第3篇:保险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关键词:期望效用理论 前景理论 公司治理理论 风险 回报

企业风险对效益的影响是战略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近年来,风险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与前景理论在分析风险回报关系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值得我们深思。

一、风险与回报关系研究综述

( 一 )期望效用理论的风险与回报关系研究综述 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是由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 and Morgenster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认为,期望效用值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各种决策选项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人们作出决策时是根据主观期望效用值的高低来进行的。通过了解概率和一系列决策选项的效用,就可以根据这个模型预测出一个“合理”的或内在一致的选择。期望效用理论成为处理不确定条件下理性人(rational actor)风险决策问题的分析范式。(1)期望效用理论研究的文献回顾。理性人假设是期望效用理论的假设前提。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大多数文献在研究中都是假设决策者是风险规避的,认为大多数企业厌恶风险,一般不会做出风险大的决定,除非有高的期望回报作为补偿,即对于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只有在期望回报也高的情况下,决策者才愿意投资。由此认为风险和回报必然是正相关关系。如Conrad和Plot kin(1968)选取1950-1965年间美国59个行业的783家公司,以行业影响为变量,得出风险回报之间是正相关的;Cootner和Holland(1970)对1946-1960年间美国39个行业的315家公司,以行业影响和时间为变量,得出不论是公司还是行业水平,风险回报之间都是正相关,而且对于行业水平来说,每一年都有效。(2)期望效用理论的评价。期望效用理论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模型,应用起来比较方便。但后来的研究发现期望效用理论与现实决策不符,风险回报关系也并不总是正相关的。正是由于期望效用理论存在的缺陷及其受到的质疑,激发了研究者对不确定条件下的风险回报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二 )前景理论的风险与回报关系研究综述 1979年卡尼曼和沃特斯基(Kahneman and Tversky)提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通常小心翼翼,不愿冒险;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通常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根据前景理论,风险和回报之间呈现非线性的函数关系,大多数的个人既风险规避又风险爱好,这与回报的波动有关。当回报高与目标时,个人会规避风险;当回报低于目标时,个人会寻求风险。同期望效用理论一样,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其行为倾向也是可以预测的。(1)前景理论研究的文献回顾。前景理论为解释人们在风险决策中的奇异表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但从研究角度看存在一个重要问题,作为研究个人风险态度和风险行为的前景理论能否适用于组织。对于这一问题,Bowman(1980)在研究问题企业(Troubled Firm)的风险倾向时即予以注意,他发现此前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文献已提出理性行动者(Rational-Actor)模型,并提出组织行为与个人行为相似的命题。Bazerman(1984)则通过对情景与组织行为关联性的考察,证明前景理论可以用于对组织行为的研究。Fisherbu和Kochenberger(1979)、Kahneman和Tversky(1979)在分析风险选择的时候已经强调了参考点(或目标水平、标准)的重要性。Kahneman和Tversky (1979)指出风险的态度不是由结果决定的,而是与一些参照点(即目标水平)有关。以上研究强调了目标水平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确定目标水平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规则。因此,应用前景理论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确定目标水平。Payne和Crum(1980)描绘了一个在目标回报水平和参考点之间近似的类比,但是对于每一种情况来说,还没有一个通用的规则来界定是否是正确的目标水平。由于目标水平是企业的战略水平。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回到战略管理理论和财务分析理论中去,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应用对其进行确定。Porter(1985)认为,当不能准确确定竞争对手时,将行业平均获利水平作为企业的目标或制定战略的参照是适当的,并各以通过和该水平的比较来判断企业是否取得了竞争优势。在财务分析理论中,Lev(1974)指出公司使他们的效益与行业平均适应,他强调把公司财务水平与预定的目标相适应,这种预定目标通常是基于行业平均的。Lev还对美国900多家大公司进行了实验研究,证实了假设:公司周期性的使他们的财务比率与行业平均比率相适应。Frecka和Lee(1983)用其他数据研究公司财务比率,结果支持了Lev的假设。现实中,很多企业也是把行业平均水平看作经营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不过,在对企业风险倾向的研究中,为了考察企业的风险回报关系,需要进行列联表分析,此时继续使用平均回报作为目标水平就会带来很多问题。因此,自Bowman开始人们更倾向用行业回报的中位数来代表目标水平。曾进(2008)在确定目标水平时,对样本观察期内的企业净资产收益率(ROE)的均值进行排序并确定中位数,以该中位数作为目标水平。通过前景理论知道,风险与回报是非线性函数关系。Cyert和March(1963)试图描绘组织决策的方式,理论集中在内部的组织决策准则和程序,他们对以组织效益和期望水平作为决策的决定因素给予很大关注,指出组织通过多种维度来测试效益,这些维度包括产量、库存、销售额、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强调任何效益维度的关注程度是由高层管理的优先项目和以前经验来引导的。Mao(1970)指出高管界定风险是以是否没有达到目标水平为标准的。当效益处于一个稳定或稳定上升的情形时,大多数公司部会采取风险行为,如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广告等。Neumann,Bobel,Haid (1979)对1965-1973西德334家股票行业的公司,以公司规模为变量,得出在整个样本中风险回报之间正相关。但是样本分成大、小公司两组时,分别是正相关和负相关。但是Bowman(1980)选取了行业内公司进行经验研究,发现大部分公司的风险与回报是负相关的,他将这个研究称为风险悖论。Singh(1986)用前景理论作为研究框架调查组织效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由低于可接受水平的效益所引起的风险和回报是负相关的。March和Shapira(1987)指出当想到风险的时候,被调查的高管中80%只考虑消极的结果。Fiegenbaum和Thomas(1988)用会计数据检验前景理论,以回报的中位数作为目标水平,把公司分成两组:高于目标水平组和低于目标水平组,证实了前景理论的预期,在行业内部亦如此。曾进(2010)应用前景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风险倾向进行研究,发现:业绩低于目标水平的企业,风险-回报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业绩高于目标水平的企业,风险-回报没有相关关系。这一发现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中的问题企业同样更倾向冒险;我国上市公司的风险倾向不完全符合前景理论的预期;我国企业较欧美企业具有更强的冒险倾向。微观经济分析松弛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松弛水平高,回报差。Cyert 和 March(1963)认为尽管松弛对未来回报的直接影响不确定,但是在一些组织决策中,低回报能产生高风险,并且高回报与高松弛并存。这些发现表明回报对风险既有直接关系又有间接关系,直接关系是当回报可观时,风险就会降低,反之亦然;间接关系是高松弛对应着高回报和高风险。Kent D. Miller和 Michael J. Leiblein(1996)基于风险与未来回报以及回报对未来风险的关系建立模型,得出风险和未来回报之间是正相关,并且回报对风险是负向关,对所有时期来说是一致和显著的。支持了下滑的风险和未来效益之间正相关关系和效益对下滑的风险是负相关关系。实际上,当在研究中应用可替代方法时,风险回报的负相关关系就会显现。这些方法涉及到行业性质、时间、公司规模、多样化战略和风险态度。如与采用1960年以后的数据相比,采用1970年以后的数据风险-回报负相关关系更为普遍。Bettis和Hall(1982)、Bettis和Mahajan(1985)基于多样化战略和风险的研究揭示了风险-回报的负相关关系。Fiegenbaum和Thomas(1988)研究表明,分别以行业水平和公司水平作为目标水平时,在目标水平之下的公司,回报越低,风险越大;在目标水平之上的公司,回报越低,风险越小。(2)前景理论的评价。前景理论在解释风险回报负相关关系时认为,目标水平的存在导致问题企业的管理层在面临风险时作出了不同于期望效用理论下的选择,即倾向风险寻求。但这一结果未得到实证研究的证实。如Bowman(1980)研究发现大部分公司的风险与回报是负相关的。1982年他对这种风险回报负相关进行了解释:问题企业(Troubled Firm)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然而通过对公司年报的分析,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由此可见,仅仅依据前景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复杂的风险决策和风险回报问题。

( 三 )公司治理理论的风险与回报关系研究综述 公司治理理论是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中对经营者的监督与制衡作用,也强调如何通过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来保证公司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从而维护公司多方面利害相关者的利益。由此可以,管理层的风险态度、风险决策及由此产生的风险回报关系不仅受到行为科学的影响,还会受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1)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文献回顾。从公司治理角度研究风险回报关系的文献还较少。Amihud Y.和Lev B.(1981)通过研究发现,在两权分离的公司治理模式下,由于管理者和股东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管理层有可能会出于赌徒心理拿企业去冒险,或者放弃能够给企业带来正的净现值(NPV)的投资项目而给股东带来损失或机会成本,从而导致企业面临高风险和低回报。Palmer 和Wiseman(1999) 进行实证研究,发行股权对经理人的冒险行为有正向的影响,监督机制不同的企业,其管理层的风险倾向也具有显著的差异;John、Litov 和Yeung (2008)对公司治理与管理层冒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良好的投资者保护与企业的成长正相关,原因是它可以有效地降低管理层出于自利动机而导致的过度避险,进而促使企业承担更具风险同时也更富有价值的投资项目;而在投资者保护较差的国家,企业往往被大股东所控制,利益相关者也会由于趋向保守而向企业施加负面的影响。曾进(2009)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风险回报问题,发现公司治理水平对企业的风险具有负向的影响,对企业的回报具有正向的影响;公司治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企业风险-回报的表现。(2)公司治理理论的评价。公司治理理论更多从企业管理者所处的环境出发,分析其做出的风险决策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回报问题。与前景理论相比,对情景的考虑更加全面。因此,公司治理理论较完美的解释了问题企业中的风险回报负相关关系。

二、结论与启示

国外对风险与回报关系的研究经历了从单一理论到多种理论、从表象到深入实质的过程,形成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使企业高效益、高质量的长期运行。这对我国在风险回报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都应有所启发。通过风险回报的理论研究有利于风险管理者设计总体风险管理战略,建立详细的风险管理方法体系,寻求更好的方法来了解和控制风险,监督风险管理的应用和效力,保证企业的健康运转。但我国目前关于风险回报的研究还较少,已有的研究大多都是基于前景理论的,虽然这些研究者都是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且在各自的研究中对变量的选择、模型的建立、样本的选择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上有所改进,但是缺乏对理论的创新和综合运用,制约了研究结论的适用性。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还表现出较强烈的风险寻求倾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避免“高风险-低回报”。同时,随着对风险回报研究的重视,企业风险管理者的角色也应引起关注。风险管理者的角色不是让风险从企业中消失,而是促进风险管理的发展,寻求更好的方法来了解控制风险,监督风险管理的应用和效力,协调向董事会的风险管理活动报告,在风险和风险管理之间起导管作用,从而使得企业高效益、高质量的长期运行。

*本文受新疆自治区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曾进、刘勇:《我国上市公司风险-回报的相关关系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3期。

[2]曾进:《我国上市公司的风险倾向研究》,《预测》2010年第4期。

[3]余明江、谭小梅:《行为财务理论:综述与启示》,《新疆财经》2004年第4期。

[4]Jitendra V. Singh Source,Performance, Slack,and Risk Taking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6 .

[5]Bowman, E. H. a risk-return paradox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80 .

[6]Bowman, E. H. Risk seeking by troubled firm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82 .

[7]Fisher, N., & Hall, G. R. Risk and corporate rates of return.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69 .

[8]March, J. G., & Simon, H. A. Organiz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58.

[9]Padgett, J. F. Bounded rationality in budgetary research.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80.

[10]Shepherd, W. G.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nglewood Cliffs. 1979.

[11]Bettis, R. A., & Hall, W. K. 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ccounting-determined risk, and accounting- determined retur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2 .

[12]Fiegenbaum, A., & Thomas, H. Attitudes toward risk and the risk-return paradox: Prospect theory explan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8 .

[13]Kahneman, D., &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s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1979.

[14]Lev, B.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perating leverage and risk.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74.

[15]Singh, J. V. Performance, slack, and risk taking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6.

[16]Bettis, R. A., & Mahajan, V. Risk/return performance of diversified firms. Management Science, 1985.

[17]Cyert, R. M., & March, J. G. 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3.

[18]Kahneman, D., & Tversky, D.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s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1979.

[19]Crum, R., Laughhunn, D. J., & Payne, J. W. Risk preference: Empirical evid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apital budgeting. In F. G. J. Derkindren & R. L. Crum (Eds.), Financing issues in corporate project selectionBoston, Mass.: Martinus Nyhoff. 1980 .

[20]Markowitz, H. Portfolio selec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52.

[21.Mao, J. C. T. Survey of capital budg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Finance, 1970.

[22]Kahneman, D., &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1979.

[23]Armour, H. 0. AND D. J. TEEC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A Test of the Multidivisional Hypothesis,"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8 .

[24]MARCH, J. G. AND Z. SHAPIRA "Managerial Perspectives on Risk and Risk Taking," Management Science, 1987.

[25]Stephen Ward. Exploring the Role of the Corporate Risk Manager .Risk Management, 2001 .

[26]Frecka, T. J., & Lee, C. F. Generalized financial ratio adjustment process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3.

[27]Porter M 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M.. Free Press, New York, 1985.

[28]Kent D. Miller and Michael J. Leiblein, Corporate Risk-Return Relations: Returns Variability versus Downside Risk.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996 .

[29]BazermanMH.The relevance of Kahneman and Tversky’s concept of framing to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84 .

[30]Conrad, G. R., & Plotkin, I. H. Risk return: U.S. industry patter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68 .

[31]Friedman, M., & Savage, L. J. The utility analysis of choices involving risk.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48 .

第4篇:保险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联合论坛(Joint Forum)工作组的调研成果显示,在风险加总方法上的新进展,将带来对当前风险加总方法的改进。本文还将提出对中国银行集团监管的启示。

改进当前风险加总方法

一、风险识别与监测

风险加总流程或方法对资产组合风险的变化应高度敏感、精细、灵活和清晰:

1.敏感。能从风险敞口(加总的)的趋势和水平中快速分析出变化和偏差。不仅关注时点水平,更要关注风险的动态变化。

2.精细。能够“深入”到风险细节,识别引发变化的风险暴露、形成对上述变化的理解与解释,并找出可能导致变化的潜在风险驱动力。

3.灵活。能灵活捕捉并适应投资组合的特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加总非标准风险类别或临时的风险类别。

4.清晰。风险来源及其影响清楚明了。这些方法并不意味着将风险加总成一个数字,因为这可能会严重模糊或掩盖风险源头及其变化。

二、偿付能力评估与确定

风险加总用于偿付能力评估时必须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有效评估风险的绝对水平,并考虑极端情况。这要求从根本上理解资产组合风险特征和潜在影响因素,掌握行业和外部环境的相关变化,还应采用更恰当方法捕捉、反映极端事件。

2.合理评估风险、资产组合、法人实体内部或相互之间的相关性。评估相关性需特别谨慎,因为相关性取决于不同风险敞口的性质。因此,金融企业和监管机构应慎用某一“普适”的相关系数。

3.审慎计量集团层面的多样化收益,应充分反映其真实经济决定因素,并达到一定的精细度,充分考虑尾部事件,以确保与实际的多样化收益相一致。

三、作为风险加总工具的情景分析及压力测试

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应尽可能考虑和充分模拟出历史数据中尚未出现、但将来可能出现的事件,将一个“真实世界”引入风险加总过程:

1.要识别风险动因,并分析其行为、趋势、变化和潜在相互作用。

2.可采用“逆”压力测试(Reverse Stress Testing)以识别那些可能导致极大损失的情景以及用传统分析方法无法识别的情景。

3.将情景转换成相应的风险参数事实上非常困难,高度依赖管理者的判断和定性分析,对结果的运用要充分考虑这些约束。

四、风险加总框架的治理(governance)

金融企业应增强对专业判断、商业运用测试及其潜在影响的管理。企业应增强对专业判断的管理,以使加总结果的最终使用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加总方法的局限性。对回溯测试、基准比较等验证方法缺乏尾部数据和难以确定合适的基准点等缺陷,要加以改进,同时要提高商业运用测试验证加总方法的可靠性。

对中国银行集团监管的启示

跨境跨业经营的开展使中国银行集团承担了较之以前数倍并且更加复杂的风险暴露。当银行越来越多地从事各种跨境跨业业务时,监管方法应该更加精细。尽管风险加总方法本身还存在大量技术和实践层面的问题,但国际上风险加总方法的框架及其发展,为我们提高银行集团并表监管水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着力推进银行集团层面的风险评估技术发展

在单个机构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应建立起一套可以涵盖银、证、保各类专业附属机构风险特征的银行集团风险评估体系。银行集团下属的附属机构竞争环境、业务特征、风险根源不同,需要监管者具有对不同行业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的技能。银行集团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也各不相同,对集团的风险评估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集团层面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至关重要,对风险的并表处理不仅要建立在并表口径的风险指标和财务报表信息基础之上,而且要有效评估集团内各个附属机构的风险并进行风险加总,可采用多种风险加总方法,进行相互比较和印证。监管者要深入掌握从附属机构的风险特征加总分析得出集团层面风险判断的技术,要清晰地了解应从哪些方面对集团进行风险评估、什么样的并表风险是集团不能承担的,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测应尽可能敏感、精细、灵活、清晰。

二、建立有效的风险相关性评估方法

监管者不仅要引导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恰当地评估相关性,更要了解集团内部风险传染的路径,要分析什么样的风险在内部得到了对冲、什么样的风险会传染。中国银行业能够用来衡量相关关系的数据非常少,模型设计和相关性分析本身还非常初步,相关性的衡量结果又受到前提假设和方法选择的影响,因此使用时必须谨慎细致,以确保所包含的相关关系是合理的和适当的。此外,在银、证、保等市场都同时发生变化之时,即使很短的时间内,不同风险类型、业务单元的相关关系也会变化,而且可能并不沿着同一个方向变化。因此对相关性的评估不仅要考虑非线性相关关系,而且要考虑市场处于不断变化时的情景,加入时间因素,并定期重新评估。

三、建立与完善并表层面风险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框架

中国银行集团并表层面风险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对风险加总和并表监管的有效性构成了挑战,特别是跨行业附属机构信息的获取和汇总分析比较困难。监管者应建立统一、专门的并表数据信息报送要求和报表体系,加入控股股东、非银行附属机构的风险信息,掌握“向上”、“向下”关联机构的风险对银行集团整体风险的影响;应加强对并表口径风险数据信息的监测、分析,完善并表层面风险分析框架,增强对银行集团整体风险进行分析和预警的能力;同时,监管者应推动银行集团建立健全符合并表管理要求的信息系统,探索建立具体相关性函数,为风险加总和并表管理奠定技术基础。

四、科学评估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效应

第5篇:保险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风险将日趋严峻、传统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思路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新的理念和创新制度框架,以适应新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

一、社会风险管理策略框架及其重要决策意义

社会风险管理(SocialRiskManagement)是世界银行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于1999年提出的社会保护政策的全新理念,旨在拓展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思路,强调运用多种风险控制手段,多种社会风险防范与补偿的制度安排,系统、综合、动态地处置新形势下各国面临的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风险管理是在全面系统的社会风险分析基础上,强调综合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手段,合理分配政府、市场、民间机构及个人的风险管理责任,强调通过系统的、动态调节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思路,有效处置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和协调发展的新的策略框架。概而言之,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决策价值。

其一,社会风险管理强调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框架用于社会政策领域,尤其强调系统思维、综合控制和整体协调的管理哲学;强调运用新的方法和工具,包括社会风险的在险价值(VaR)测试、社会风险心理测试方法,并在社会风险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实现对社会风险的有效控制。在变化、动态的社会风险背景下,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和政策框架必然四处受阻,而系统、综合、整体协调与动态调整的思维方式和制度框架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决策及政策效应。应当说,社会风险管理正是适应变化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变迁而提出的创新理念。

其二,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强调综合协调政府社会保障制度、市场保险机制、家庭及民间互助机构在处置社会风险与实现社会稳定上的重要作用。既注重强化并发挥社会保障这一政府主导的正式制度安排的支柱作用,又充分运用市场保险机制,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的经济保障功能。同时,充分发挥各种传统的非正规制度安排机制在社会稳定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重视家庭保障、民间互助援助在社会稳定上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和调动传统文化心理、习俗的社会风险自控机制的潜在价值。惟有综合发挥社会保护的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处置社会风险并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社会保护机制。

其三,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框架强调综合运用风险分析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风险控制工具、风险补偿工具的重要作用并构建社会风险预警系统。与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强化基本生活保障的作用相比,社会风险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无疑更为宽广,它拓展了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性框架的作用,体现了一种新的社会风险控制理念和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思路及创新制度框架。社会风险管理体系自身的综合优势,无疑为在新形势下进行社会保护的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制度和管理框架,对有效化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实现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决策意义。

其四,社会风险管理策略框架是在极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提出的系统处置社会风险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思维。它强调运用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方法,探索社会风险管理的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预警,风险补偿系统及其各系统的有机组合、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政策取向,强调层次结构、功能结构的结合,静态与动态的融合,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控制、预警与补偿的结合,分析、决策与反馈机制的结合,寻求最佳的社会风险管理绩效。

在我国社会风险日渐凸显的背景下,强调实施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具有更为重要的决策价值和现实意义:(1)运用创新思维对我国加入WTO之后的社会风险管理策略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为测度我国入世后社会风险的复杂性,探索系统处置社会风险的方式,提供新的理论分析视角。(2)将为我国入世后有效处置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提供新的策略框架和政策思路。(3)有助于我们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探索分析复杂的经济社会保障系统的新途径。

二、加入WTO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改革面临的新风险和新挑战

其一,在转型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自身存在复杂性和脆弱性,这能否应对和有效处置入世后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转型的复杂性及其社会保障改革进程的受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正是在我国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企改革尚未到位的特定背景下,入世所引发的外部压力,无疑会加剧国企下岗职工分流与再就业的压力,对正在推进的下岗制度与失业保险并轨的改革,产生严重的资金短缺矛盾。同时,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覆盖到城镇所有劳动者,即便加速扩展步伐,在短期内也较难积累WTO压力下所需的巨额社会保障基金,并对制度稳定运行带来压力。显然,企业改革短期内难以走出困境,随着失业和下岗人数的增加,一方面失业保险金需求在短期内会增大,而下岗分流的人提前退休形式则又会构成长期养老保险金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企业缴费机制受阻,将减少社会保障的资金供给来源。尤其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隐性债务未能有效吸收的条件下,新增社会保险金的较大需求,亦会给制度运行带来潜在压力。在近几年内,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供求矛盾将显得格外突出,并可能大大超出人们目前的估计。

其二,入世后,收入差距拉大的风险难以避免,弱势群体人数的增多,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行格局产生严重压力。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TO的各项规则的实施,将程度不同地制约和影响各国的社会发展。富国越富、穷国越穷是经济全球化演进中隐含的重要逻辑。在此意义上,入世可能会加剧我国业已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在短期内,我国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将会更为突出,部分农民贫困问题将对我国现行扶贫战略带来严峻挑战。同时,加入WTO将对我国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带来极为严重的挑战。强化非常规的政策思路以缓解收人差距的继续扩大,强化临时性救助显得格外重要。

其三,WTO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新旧模式的转型带来巨大的潜在压力。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历程表明,社会保障改革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社会保障的若干深层次矛盾正逐渐凸显,如隐性债务的吸收与消化,三条保障线与失业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等对近期和长期的社会稳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入世后的全方位挑战,无疑会使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的诸多改革措施受阻。加入WTO引发的新的社会风险,又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且会较大幅度地增大改革的成本。因而,加入WTO对我国社会保障的近期与长期的严峻挑战不应低估。

最后,除上述已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关注的各类显性社会风险外,由于经济保障、就业保障、企业单位保障逐渐缺位和社会保障改革滞后,长期积累的隐性社会风险及其严重性不应低估。这主要表现为下岗职工以及基本收入保障难以得到保障的社会群体长期的心理压力及对收入差距悬殊等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心理压抑。这形成不可低估的潜在社会风险,若不有效防范,加以引导或疏导,在特定背景下将可能酿成重大的社会问题。因而,基本经济保障和心理疏导并重,乃是社会风险策略框架关注的一个重要政策层面。宣传舆论机构的正确导向和政府部门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将有助于缓解长期积累的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当代风险社会理论认为,风险被定义为违背社会文化规范的行为与不幸事故。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尤其是收入与分配的过分悬殊及城乡贫困人口的增加,无疑会使我国特定制度背景下的潜在社会风险更趋严峻,迫切需要新的思路和新的策略框架。因此,尽快实施社会风险管理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用创新思维构建我国社会风险管理体系

如何应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背景下面临的严峻挑战呢?笔者认为,应突破现有制度框架,用创新思维制定应对策略,构建我国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积极的、动态调整的社会风险管理策略。

首先,在对WTO引发的社会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和准确测度的基础上,尽快构建我国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应对WTO的挑战,固然需要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但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运用创新思维来构建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我国应对WTO挑战的社会风险补偿新机制。即在强化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拓展社会保障空间,强调构建政府——社会保障机制,市场——商业保险机制,社会——家庭、社区、民间救助机制三位一体的、系统的、动态调整和迅速反馈的社会风险补偿机制,研究相应的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思路,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入世后对我国近期内的社会稳定所形成的严峻挑战。显然,如果对现有社会风险缺乏充分的估计、没有决策思路乃致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空间和保障力度可能会陷于未曾预料的困境。应强调发挥既有家庭保障、民间组织及个人防范与化解社会风险的作用,强调政府、企业、家庭、个人及社区组织的社会风险管理责任,对有效控制WTO背景下的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

第6篇:保险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风险将日趋严峻、传统社会保障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思路面临诸多挑战,迫切需要新的理念和创新制度框架,以适应新形势变化的客观需要。

一、社会风险管理策略框架及其重要决策意义

社会风险管理(Social Risk Management)是世界银行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于1999年提出的社会保护政策的全新理念,旨在拓展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思路,强调运用多种风险控制手段,多种社会风险防范与补偿的制度安排,系统、综合、动态地处置新形势下各国面临的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风险管理是在全面系统的社会风险分析基础上,强调综合运用各种风险控制手段,合理分配政府、市场、民间机构及个人的风险管理责任,强调通过系统的、动态调节的制度框架和政策思路,有效处置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和协调发展的新的策略框架。概而言之,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决策价值。

其一,社会风险管理强调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框架用于社会政策领域,尤其强调系统思维、综合控制和整体协调的管理哲学;强调运用新的方法和工具,包括社会风险的在险价值 (VaR)测试、社会风险心理测试方法,并在社会风险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实现对社会风险的有效控制。在变化、动态的社会风险背景下,孤立、静止、片面的思维和政策框架必然四处受阻,而系统、综合、整体协调与动态调整的思维方式和制度框架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决策及政策效应。应当说,社会风险管理正是适应变化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变迁而提出的创新理念。

其二,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强调综合协调政府社会保障制度、市场保险机制、家庭及民间互助机构在处置社会风险与实现社会稳定上的重要作用。既注重强化并发挥社会保障这一政府主导的正式制度安排的支柱作用,又充分运用市场保险机制,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 的经济保障功能。同时,充分发挥各种传统的非正规制度安排机制在社会稳定上所起的重要作用,重视家庭保障、民间互助援助在社会稳定上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和调动传统文化心理、习俗的社会风险自控机制的潜在价值。惟有综合发挥社会保护的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处置社会风险并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社会保护机制。

其三,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框架强调综合运用风险分析技术和方法,充分发挥风险控制工具、风险补偿工具的重要作用并构建社会风险预警系统。与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旨在强化基本生活保障的作用相比,社会风险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无疑更为宽广,它拓展了传统社会保障制度性框架的作用,体现了一种新的社会风险控制理念和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思路及创新制度框架。社会风险管理体系自身的综合优势,无疑为在新形势下进行社会保护的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制度和管理框架,对有效化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实现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决策意义。

其四,社会风险管理策略框架是在极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提出的系统处置社会风险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思维。它强调运用复杂性科学的基本方法,探索社会风险管理的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预警,风险补偿系统及其各系统的有机组合、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政策取向,强调层次结构、功能结构的结合,静态与动态的融合,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控制、预警与补偿的结合,分析、决策与反馈机制的结合,寻求最佳的社会风险管理绩效。

在我国社会风险日渐凸显的背景下,强调实施社会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框架,具有更为重要的决策价值和现实意义:(1)运用创新思维对我国加入WTO之后的社会风险管理策略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为测度我国入世后社会风险的复杂性,探索系统处置社会风险的方式,提供新的理论分析视角。(2)将为我国入世后有效处置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提供新的策略框架和政策思路。(3)有助于我们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探索分析复杂的经济社会保障系统的新途径。

二、加入WTO背景下我国社会保障改革面临的新风险和新挑战

其一,在转型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自身存在复杂性和脆弱性,这能否应对和有效处置入世后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转型的复杂性及其社会保障改革进程的受阻,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正是在我国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企改革尚未到位的特定背景下,入世所引发的外部压力,无疑会加剧国企下岗职工分流与再就业的压力,对正在推进的下岗制度与失业保险并轨的改革,产生严重的资金短缺矛盾。同时,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尚未覆盖到城镇所有劳动者,即便加速扩展步伐,在短期内也较难积累WTO压力下所需的巨额社会保障基金,并对制度稳定运行带来压力。显然,企业改革短期内难以走出困境,随着失业和下岗人数的增加,一方面失业保险金需求在短期内会增大,而下岗分流的人提前退休形式则又会构成长期养老保险金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企业缴费机制受阻,将减少社会保障的资金供给来源。尤其在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隐性债务未能有效吸收的条件下,新增社会保险金的较大需求,亦会给制度运行带来潜在压力。在近几年内,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供求矛盾将显得格外突出,并可能大大超出人们目前的估计。

其二,入世后,收入差距拉大的风险难以避免,弱势群体人数的增多,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行格局产生严重压力。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TO的各项规则的实施,将程度不同地制约和影响各国的社会发展。富国越富、穷国越穷是经济全球化演进中隐含的重要逻辑。在此意义上,入世可能会加剧我国业已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在短期内,我国弱势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将会更为突出,部分农民贫困问题将对我国现行扶贫战略带来严峻挑战。同时,加入WTO将对我国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带来极为严重的挑战。强化非常规的政策思路以缓解收人差距的继续扩大,强化临时性救助显得格外重要。

其三,WTO将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新旧模式的转型带来巨大的潜在压力。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历程表明,社会保障改革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社会保障的若干深层次矛盾正逐渐凸显,如隐性债务的吸收与消化,三条保障线与失业保险制度的平稳过渡等对近期和长期的社会稳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入世后的全方位挑战,无疑会使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的诸多改革措施受阻。加入WTO引发的新的社会风险,又对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且会较大幅度地增大改革的成本。因而,加入WTO对我国社会保障的近期与长期的严峻挑战不应低估。

最后,除上述已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关注的各类显性社会风险外,由于经济保障、就业保障、企业单位保障逐渐缺位和社会保障改革滞后,长期积累的隐性社会风险及其严重性不应低估。这主要表现为下岗职工以及基本收入保障难以得到保障的社会群体长期的心理压力及对收入差距悬殊等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心理压抑。这形成不可低估的潜在社会风险,若不有效防范,加以引导或疏导,在特定背景下将可能酿成重大的社会问题。因而,基本经济保障和心理疏导并重,乃是社会风险策略框架关注的一个重要政策层面。宣传舆论机构的正确导向和政府部门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将有助于缓解长期积累的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当代风险社会理论认为,风险被定义为违背社会文化规范的行为与不幸事故。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尤其是收入与分配的过分悬殊及城乡贫困人口的增加,无疑会使我国特定制度背景下的潜在社会风险更趋严峻,迫切需要新的思路和新的策略框架。因此,尽快实施社会风险管理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用创新思维构建我国社会风险管理体系

如何应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背景下面临的严峻挑战呢?笔者认为,应突破现有制度框架,用创新思维制定应对策略,构建我国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实施积极的、动态调整的社会风险管理策略。

首先,在对WTO引发的社会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和准确测度的基础上,尽快构建我国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应对WTO的挑战,固然需要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但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运用创新思维来构建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构建我国应对WTO挑战的社会风险补偿新机制。即在强化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拓展社会保障空间,强调构建政府——社会保障机制,市场——商业保险机制,社会——家庭、社区、民间救助机制三位一体的、系统的、动态调整和迅速反馈的社会风险补偿机制,研究相应的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思路,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尤其是入世后对我国近期内的社会稳定所形成的严峻挑战。显然,如果对现有社会风险缺乏充分的估计、没有决策思路乃致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现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政策空间和保障力度可能会陷于未曾预料的困境。应强调发挥既有家庭保障、民间组织及个人防范与化解社会风险的作用,强调政府、企业、家庭、个人及社区组织的社会风险管理责任,对有效控制WTO背景下的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

第7篇:保险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一)风险财务的定义和特征。很多研究结果提到了财务风险的概念,但是在现代企业中,通过比较和深入分析,笔者认为使用风险财务的概念更为合适,不仅突出了财务具有风险性的特征,而且能够与传统的财务风险概念有所区别。本文论述的风险财务主要是指企业在运营或者管理中,由于很多不确定因素,使得企业的财务都会呈现出一定的风险性,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出现较大的偏差。风险财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综合性的特征,企业的风险财务不仅仅包括资金筹措和资金结算的风险,而且还包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企业的资金风险,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第二,不确定性的特征,造成企业风险财务的原因是比较模糊的,而且这些原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后使得企业的财政具有一定的风险。这些因素难以被完全认识和把握,因此造成了企业财政管理工作的困难;第三,严重的损失,当企业的财务结果与财务目标出现较大差异时,如果这些差异超出了企业的承受能力,那么企业可能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风险财务管理的概念及特点。风险财务对于企业发展和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不正确地面对,很可能对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是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的稳健发展。这其实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相比,风险财务管理的覆盖面更加广泛,对于企业的各个部门和人员来讲,与企业的财务息息相关,因此风险财务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第二,与普通的财务管理相比,风险财务管理工作更注重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够更加理智科学地应对企业财政上的风险;第三,管理的手段更加先进,风险财务管理需要分析大量的数据,从而找出影响企业资金风险的因素,因此需要科学的管理手法,所以必须要采用更加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才能使得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更有效率。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基本方法

(一)风险财务预测方法。风险财务预测方法主要是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家预测法,主要是利用专家在企业风险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然后深入分析企业的财务现状,进而能够识别企业财务存在的风险;第二,幕景分析法,在风险财务预测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判断它们对企业财政的不同影响;第三,资金分析法,通过对企业资金的分布和运动状态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资金在运转或者使用方面的风险,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风险财务预测方法。

(二)风险财务决策方法。在进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与财务工作有关的决策,正确的决策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但是,错误的决策可能会为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因此,风险财务决策也是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它主要是在风险财务预测方法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然后从多个备选方案中挑选出一个较好的方案。风险财务决策方法是否有效与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量、财务决策者自身的素质以及他们应对风险财务的态度密切相关。

(三)风险财务控制方法。当企业的财务出现一定的风险后,应该及时控制财务风险的消极影响。因此,企业的风险财务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回避风险,当企业面临财务风险时,可以采取有效的回避措施,能够避免财务风险或者是避免财务风险带来的全部损失,能够确保企业在可以承担的范围内正常运营;第二,自担风险,当企业的财务出现一些问题时,企业可以对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合理预算企业的开支,从而能够承担企业的财政风险。

(四)风险财务处理方法。当企业面临着财务风险并且选择承担财务风险时,必须要正确处理财务风险问题。例如: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有效地结算,能够正确了解企业目前的财政状态。包括企业遭受财政风险后的损失、企业的剩余资金量等等,能够对企业目前的财政状态有着正确的认识。同时,当企业的财政资金出现不足时,需要想办法尽快进行资金的筹措,从而能够转变企业目前的财政危机,确保企业能够顺利渡过难关,降低企业的资金损失。

三、企业风险财务分类

管理由于企业的风险财务涉及到很多方面,因此可以对企业的风险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企业风险财务管理:

(一)自然风险财务管理。自然风险财务管理大多数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依靠人力几乎无法改变,只能减少或者尽量避免自然风险。自然风险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保险的方法进行:企业通过购买保险,在企业财产遭受损失时,保险公司能够给予一定的赔偿,从而尽量降低企业的损失。虽然保险的方法不能避免自然灾害的损失,但是可以将企业蒙受的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因此对自然风险财务进行投保是一种有效的风险财务管理方法。

(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企业难免会受到市场的影响,市场因素是其财政风险的构成因素之一。尤其是随着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企业在面临国内市场风险的过程中,还需要面临国外市场的风险。幕景分析法在企业的市场风险财务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将市场中影响企业财政的各个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揭示其影响企业财政的轨迹。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能够使得幕景分析法更加有效和直观,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

(三)企业经营风险财务管理。由于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很多企业进行自主经营,所以需要企业自己承担经营的风险。企业在进行经营风险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筹资和投资的方式,这是企业最重要的决策内容。企业通过分析多种筹资或投资方式,进而选择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投资或筹资,能够更好地降低企业经营中的财务风险。

四、小结

第8篇:保险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一、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一)对中小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一是对企业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地方财政收入情况、财政开支情况等经营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二是对企业所处的行业进行分析,主要是对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阶段、该行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及市场结构、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政策、行业景气度、企业在行业间的竞争能力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分析,从另一方面反映企业未来的成长空间和发展能力,来印证给予企业的信用等级是否准确、合理。

(二)对中小企业自身进行分析

一是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企业的历史沿革、技术水平、资产质量、规模优势、制度建设、竞争地位、外部支持等情况。二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分析,通过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业务经营发展能力来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竞争能力,从企业发展的质量上反映其信用等级是否准确、合理。

(三)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

通过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定量化分析,来评估企业财务管理上的风险取向,判断企业财务结构的稳健程度,以及各项财务指标信息的真实性,以此来量化信用等级的评定是否准确、合理。

二、建立合理的授信审查程序

授信一般意义上来说是银行通过度量客户信用风险,以此来决策可承受最高风险的过程,与客户生产经营周期及信用风险变化相匹配。一般从以下方面对中小企业客户进行授信审查:

一是要重视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素质的评估。应通过实地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对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主要控股、参股股东)及企业高管人员的学历水平、家庭背景、工作经历、个人品行、管理能力、经营理念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通过以上分析,进一步增强对中小企业实现资本积累整个过程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有效防范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对中小企业授信的影响。

二是要考察中小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应通过现场实地考察和相关调查了解,分析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状况,如企业股权结构是否合理、清晰,内控机制是否健全、完善,企业组织架构是否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完备,企业发展战略方针是否科学、合理,企业制定的各项决策部署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贯彻执行等。

三是要加强中小企业关联关系的审查。要深入调查分析企业的股权结构状况,切实厘清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主要参股股东)、高级管理层之间的家族或裙带关系,充分了解关联企业等各关联方的历史发展、资产状况、信誉程度、经营管理以及关联交易等情况。透过企业管理、资金营运,了解资金的实际控制者,并据以制定有利于风险控制要求的授信方案。在财务分析中,应特别加强对应收应付、预收预付款项等常用关联性科目的调查核实,充分获取关联交易信息,并结合关联企业相互之间的资金往来,分析其关联交易的公允性,严格把关过滤,防止掉入“关联陷阱”。

四是要加强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要重点核实企业的注册资本或实收资本的结构和形态,确保企业实收资本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对发现人为虚假的财务信息,必须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对相关科目进行还原调整后再开始分析。要深入分析企业总体的债务水平,重点包括期限结构、或有负债以及对短期债务的依赖程度等。要结合企业预期经营性现金流和资产流动性指标情况,考虑企业融资需求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经济周期变化对企业长、短期偿债能力的影响等。必要时,可要求由信用社认可的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第9篇:保险行业前景分析范文

在现代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大数据时代悄然到来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商业银行在大数据的推动下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面临诸多的挑战,比如风险诱发因素不断增多、风险涉及的范围不断拓宽、风险的影响不断加大、风险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加等,这些都加大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因此,借助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应该对其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进行相应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全面提升商业银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风险管理能力。

2.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2.1风险诱发因素不断增多。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也不断增多,其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时代,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其风险诱发的因素不断增多,任何一项风险隐患都将会带来严重的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大数据时代使得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当前,使得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集中更多的资源用于风险防范。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就是风险诱发因素不断增多,且难以进行有效控制。2.2风险涉及的范围不断拓宽。通常情况下,金融风险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且影响范围较广,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主体,一旦产生风险将会对其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当前,在大数据时代的推动下,商业银行风险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拓宽,商业银行的业务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由原有的线下业务逐渐拓展到线上,其渗透力度较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商业银行各项业务运行,也使得金融市场变得更加活跃,商业银行各项业务与经济发展的融合度不断提升。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商业银行风险所涉及的范围,使其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难度不断加大。2.3风险的影响力不断加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在现代信息科技的不断推动下,金融市场实现了飞速发展,商业银行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各类风险具有不断被放大的趋势,尤其是其各类业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在短时间内波及整个金融市场,甚至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2.4风险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涉及诸多层面,其各类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得风险管理的复杂程度大大提升,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难度也不断提升。现阶段,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已经不适应其发展的需要,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和策略的制定与实施还存在时间差,这就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埋下了诸多的隐患,使其风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多。同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会受到外部金融机构的影响,尤其是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金融形式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使其风险管理的难度居高不下。

3.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