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教学理念范文

初中教学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教学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教学理念

第1篇:初中教学理念范文

概念是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综合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初中生刚刚接触到物理的概念,对于物理科学还比较陌生,对于他们来说物理概念是抽象、枯燥的.概念是人们通过自身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的积累,对物理概念进行科学、有效的构建.想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好物理概念,就要通过创设情景,营造出良好、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分去感受物理现象的奥妙.以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教学内容,将枯燥、乏味的物理概念以有趣的物理现象表现出来,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趣味,不断丰富感性积累.让学生清楚、直观地观察到独特的物理现象,对其形成自身理解的印象,让学生将现象转化为自己的认知,有利于学生物理概念的高效构建.

一、实验辅助教学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探索物理的基本方法.纯粹的物理概念理论知识枯燥而乏味,观察和实验则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体验,为了科学地构建概念知识,初中物理教学强调概念教学的感性特点要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实验是属于学生的实验,但是当前的物理教学中经常出现忽视、轻视观察和物理实验的现象.物理实验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对物理现象产生真实体会,而不是用空乏解说代替的“演示实验”.教师的语言再精湛再具体,都比不过学生自己亲手操作的经验有说服力.实验是物理的基础,离开了实验,学生对物理的概念没有真正的理解,当然也就容易混淆了.

例如,在讲“浮力”时,浸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向上的浮力.那么浮力的效果又是怎样的呢?其中又蕴涵着怎样的规律呢?几个完全相同的容器,几个不同的物件就可以对其轻松进行探究.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对不同物体在同一装满水的容器中所受到的浮力情况、同一物体在密度不同的溶液中受到的浮力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并且探究.通过自己亲手的实验,学生对浮力的概念不仅可以深刻理解,还加深了对这个概念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充分运用媒体

有的物理概念抽象难懂,其实验对成本、条件、可看性等要求较高,难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展示,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一些图片、动画、视频和仿真实验室等,都是辅助物理概念教学的最佳选择.教师可以将教学中出现的抽象又难以实际操作讲解的难点,利用多媒体进行虚拟的展示,同时还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顺利地进行.

例如,在探究“声学”时,声音虽然是无时无刻存在我们身边的,但是其传播的原理却比较抽象,通过讲解,学生虽然对其概念略懂一二,但是要做到清晰地理解“声的传播”的概念,就必须利用多媒体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介质进行虚拟演示,让学生充分理解.

又如,在探究“光学”时,光给我们的感觉往往只是一瞬间便可以照亮整片大地,但是光其实是有速度的,只是非常快,快得我们难以用肉眼去分辨,这给教学增加难度.多媒体的辅助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个问题,利用多媒体对光的传播进行模拟,学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光速”这个概念了.教师通过科学、合理地应用媒体和软件,可以有效增强物理教学的感性特点,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科学建构.

三、渐进式教学

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在学习之前,学生或多或少地对物理带有一些印象和经验,它们是概念教学的起点.但是,学生的这些浅薄的经验大多数是零散、片面、甚至错误的.

第2篇:初中教学理念范文

一、通过演示实验,引出概念

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讲解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时,应选择典型的、能突出本质现象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印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能转化为明确概念的清晰观念,从而认识到物理概念的客观性和必要性。例如,教学“电阻”的概念时,我利用图1所示的电路进行演示实验,按下列顺序——在MN间接入一段普通导线,观察安培表的示数,可以看到电流有某一数值;在M、N间换接一段同样长度,同时粗细锰铜线,可以看到安培表示的示数减小了,在M、N间再换接一段同样长度、同样粗细的镍铬线,可以看到安培表的示数又随之变化,从而引出“导体的电阻”这样初步概念,指出:导体一方面具有导电的能力,另一方面又有阻碍电流通过的作用,这种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性质称为导体的电阻。要向学生指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的一种属性,将在讲“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再作进一步阐述。

在上述演示实验引出电阻初步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怎样量度一个导体的电阻值呢?”可以在导体两端加上相同的电压,观察通过导体的电流的阻碍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就可以找到这个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强弱(大小)。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设计出为此目的而设计的实验线路——“伏安法测定电阻”的实验线路,如图2所示(由于学生尚未学习过滑动变阻器,为了直观,可以采用改变蓄电池个数的方法来改变电路两端的电压,因为电池的内电阻很小,当电路中通过的电流很小时,可以认为蓄电池的路端电压是不变的。为此,演示对应选择电阻值较大的锰铜线和镍铬线做实验;安培表应采用安级的,演示时只需要读出具体的电流值)。进而分别选用两种不同的导体(例如一种用锰铜线,另一种用镍铬线)进行实验,分别测出几组U值和I值对应的实验数据。然后通过分析、概括和比较,就会发现:对同一个金属导体来说,它两端的电压值U跟通过它的电流值I的比值是一个定的值,但对不同的金属导体来说,比值 是不同的。

= = =……=R1

= = =……=R2

可见比值反映了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在相同的电压下 值越大,电流越小,说明这个比值反映的是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强弱,称为导体的电阻。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抽象,用R代表导体的电阻,抽象出电阻的定义公式:

R= = =

应该指出,R= R= 是电阻的定义公式,也是量度公式。一些物理概念用“比值”的方式下定义时,其定义公式仅表示量度方法,而不是表示物理间的函数关系。讲清这个问题,对学生正确理解物理概念能起着良好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弄明白:是I与U成正比,还是 标志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强弱,还应使学生搞清楚,电阻虽用比值来 量度,但它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的电流I无关。而是由它的本身物理条件所决定(讲“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再具体阐述)。这样学生就不会错误地认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中通过的电流成反比;更不会由R= 错误地认为U=0时,R也等于0,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应该简要地阐明导体为什么会有电阻,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概念,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

学生弄清了电阻的定义公式,电阻的单位就很容易理解了——电阻的国际单位是欧姆,它是从电阻的定义公式R = 来规定的,即当U=1伏特,I=1安培时,规定R=1欧姆,也就是1欧姆= 。

上述的整个教学过程既扎扎实实地抓基础知识的教学,又使学生透彻理解电阻这一概念是怎样在实验和分析的基础上被抽象概括出来的。这样,概念的形成过程就使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教学中有计划地遵循物理概念形成的这种科学思维过程来组织教学,就会使学生在形成概念中,反复经历思考活动的训练,并逐步学会抽象概念的思维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引导思考,理解概念

一切物理概念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的。物理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实验,通过实验演示,可以使学生对实验的物体从具体的感性认识过渡到抽象的理性认识,获得直观的清晰印象,加深对演示实验物体概念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形成的规律、本质、内涵和外延的思考,从而理解概念,提高能力。

第3篇:初中教学理念范文

摘要:新课改给所有老师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生物教学也要顺应新课改的潮流,提高课堂效率。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课堂教学本质,转变教学观念;还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发展的主人。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改革 新理念

1 转变教学观念,把握生物学科的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

1.1 突出生物学思路创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思路比方法更重要。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按照生物学的特点去观察、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网络,对学过的知识作出规律性的概括和理论上的总结,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初步培养学生灵活、敏捷、创新的思维品质。例如,在归纳总结“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①让学生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根据反应式找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机物和氧),条件(叶绿体和光)。②根据反应式描述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分析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③引导学生回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让学生明确试验目的、现象及结论。梳理光合作用反应式中每一环节的实验,如:如何证明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重点理清实验方法,变量的设计。知识总结归纳之后,学生掌握光合作用反应式这一条主线,就能把光合作用的内在联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立清晰的知识网络。

注重知识归类,反思学习思路,既训练顺向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又培养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思路创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1.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把握准教学深度,加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在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加大课堂知识信息容量,适当增加课堂密度,以期产生“拉动效应”。为此,教学中我根据学校的条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加大课堂容量和密度。难度过小,学生提不起兴趣,思维不活跃,不能引起共鸣;难度太大学生也会望洋兴叹,丧失兴趣。一般教学难度应控制在“抬头可见,跳起可取”的程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不断的在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1.3 协调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发挥。教师必须研究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的规律性,增强预设性,避免盲目性,有的放矢地设计好教学程序,从而,尽可能指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悟出道理。教师在关键、难点处适时、适当的、巧妙的点拨,就会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发展的主人,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

2.1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习共同学习,教师良好的认知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而学生时时闪耀着思维火花的认知方式,也不时地对教师的认知方式以触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上,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主导者,学生也不再是总受制约的主体者,师生之间可以有更多的眼神交融、语言交流。此时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语言都能使老师心神领会,而教师的一个指点、一句旁白往往主学生豁然开朗。把课堂还给学生,师生真正得到了民主、尊重、平等、友善、理解的心理情感考验,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课堂也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2.2 把讲台还给学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教人者不但能教人,也应教己;而学人者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教人、觉人,也即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教学相长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我在讲授某些内容时就尝试着,课堂上把学生请上讲台,让学生当“小先生”。上台讲课,收到了出乎意了的良好效果。

在讲授“动物的主要类群”时,我设置了“精彩展示”课堂。鱼、家鸽、家兔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动物,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基础,我大胆的放手给学生。主讲人由学生自愿报名,提前与教师共同备课,进行一系列的课前准备工作。课堂上便由主讲人带领学生去探究、学习,完成教学内容。整节课中,知识的讲解、问题的提出与探究、知识的归纳整合、目标的反馈及评价,均主要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讲台上,学生态度认真,板书工整,普通话标准,表达清楚、准确,完全没有了过去那种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时的吞吞吐吐、辞不达意的窘态。

第4篇:初中教学理念范文

一、在“做”中教,变“教授法”为“教学法”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等思想已为大部分教师所了解,但是课堂教学仍以教授法为主,教师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因此,坚持在“做”中教,变“教授法”为“教学法”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讲“负数”时,虽然有些学生在小学听说过负数,也可以举一些负数的例子,但他们对负数认识还比较肤浅,没有认识到负数比零小的本质,也没有将负数纳入到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列举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比0小的问题,如天气预报零下温度、财务报表中亏本等,鼓励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形成共识,然后适时互动、评价.这样,学生从初步感受存在“新数”到主动探索并解决“新数”带来的新问题,扩展了学生对“数”的认知结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应传授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开展一些思维拓展训练,让学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审题、解题经验策略.只有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学生才能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二、在“做”中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要学”就是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掌握知识,方法就是在“做”中学,从而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陶行知说:“‘做’ 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 含有下列三种特征: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实践,就是行动,就是“做”.但仅仅是实践还不够,还必须思考、分析,才能“产生新价值”,得出科学的结论.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体验,进而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我让学生课前准备40cm、30cm、20cm、20cm、10cm五根木棒,课堂上任意拿出三根(不能再换)摆三角形,大家兴致勃勃,努力地构造三角形.有的学生摆好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却没法摆出来,这时给学生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充分思考的时间,很快学生就会想到三根木棒的长度,并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最后形成一致意见.这样,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经历了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得出问题的过程,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互动中落实数学

n程的“三维目标”

第5篇:初中教学理念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59―01

在社会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其发展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最为明显的变化就体现在环境保护方面,并将环境保护理念逐渐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延伸。而绿色化学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体现,逐渐被引入到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当中,绿色化学简单的描述,就是清洁无污染化学,也就是说在使得物品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所排放的物质尽量对环境的污染少,最好不要有任何的污染存在。这种绿色化学理念具体表现在实践当中,就从初中的化学教学开始,初中作为学生们第一次真正接触化学的阶段,对于普及化学知识尤其重要,如果将绿色化学理念从初中的化学教学中就开始融入的话,对于整个绿色化学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一、教学内容结合绿色化学理念

初中学生开始真正接触化学,所以对其充满了好奇与兴趣,这是初中老师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到化学教学中最佳的时机。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将绿色化学与具体生产生活的联系进行讲解,同时在具体的化学实验中,讲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并且使学生们真正感受到绿色化学对生产生活环境的具体作用。让学生们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将绿色化学理念深深映入脑海里,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文化素养,比如说,老师在对现实生活中的酸雨现象解释时,可以说是生产生活中排出的多余的二氧化硫气体与环境中的水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这能让生活与化学教学紧密相连,丰富学生们的化学知识的同时,满足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好奇心,这对于以后学生的化学学习还是最后进入社会当中,环保理念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化学习题结合绿色化学

学生课后进行化学习题的练习或者是进行化学考试都是为了能够不断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并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老师在布置化学习题中,将大量的有关绿色化学理念的知识大量融入其中,不仅能够检验学生们掌握化学知识的程度,督促他们认真仔细地进行化学的学习,同时还能给予他们绿色化学的学习理念,并将绿色化学知识融入到具体生活当中,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难题,提高学生们将化学实践与理论进行充分结合的能力,促进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老师在布置化学作业的时候,并非为了习题而习题,而是采用比较多元化的方式,比如说在上课过程中,布置化学习题,让学生们对这些题目中的化学知识的具体内容有个充分的了解,让学生们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会如何具体使用绿色化学的产品,并通过自己的绿色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垃圾污染等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这种习题练习的方式,能够将绿色化学理念更加深入地传授给学生,并能够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开拓,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而不断努力。

三、化学实验结合绿色化学

第6篇:初中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教学;化学实验;生本理念

一、生本理念的概念

生本理念又称生本教育理念,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旨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近几年来,在国内已经有一百多所中小学学校开展了生本教育实验,并且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教育界的强烈支持。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它不仅能使教育者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而且能够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得到良好的发展。教育应该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教好而设计的教育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好而设计的教育,保证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健康地学习和发展。

在初中化学实践教学中,要运用生本理念就要转变老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观看的教学模式,尽最大可能地提供条件,让学生去亲自动手、认真观察思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达到实验的真正目的。

二、生本理念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在我国中学化学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有两个很明显的特点:一是实验教学以演示实验为主,比重可达到实验总数量的80% 以上;二是当前绝大多数教材中的实验是按验证性实验方式进行编排的,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演示实验也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首先由教师对有关新知识进行讲解;然后演示实验,对课本中给出的实验结果进行验证;最后把实验现象、结果等和新知识进行比较,并进行实验的概括和总结,这就是最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也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实验教学的价值只是把化学学科中已验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告诉学生结果正确无误,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但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答题目的能力。生本理念要求化学实验教学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帮助学生记忆基础知识,增加学生解答相关题目的能力,但这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提高学生的自己动手能力。比如,在有些实验中要用到试剂的定量滴入,才能看到实验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严格地掌握这些化学试剂的用量,这些基本的技能都是要靠平常多加动手才能获得的,所以一定要多增加学生自身动手的机会。

2.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传统实验教学过程往往只注重实验结果的验证,而忽略了实验的过程。要运用生本理念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就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多留心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以及实验后物质所发生的变化。比如在镁带燃烧的实验中,学生往往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镁带燃烧发出的强烈的白光上,而忽略了镁带燃烧后的生成物。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是一种很具有变化性的实验,往往由于一点的偏差就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或者在不同的条件下相同的物质也会发生不同的反应,又或者实验结果会随着时间而产生变化等。比如在酚酞刚开始遇到NaOH溶液就会变成红色,但过一会就会又变回无色。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思考和探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探究。这不仅仅能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问题进行探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想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要,我们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加强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生的自主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积极思考习惯的养成。在化学实验中运用生本教育理念,不仅能帮助初中生理解相关的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课本中的基本化学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勤于思考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应把实验能力的培养贯穿到个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去,在进行化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实验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发展道路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 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2,12(4):18―19.

[2]毛晓东.如何做好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1,10(3):101―102.

第7篇:初中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契合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课堂实施,而课堂实施的最好体现就是课堂教学,所以只有不断更新我们陈旧的教学观念,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课堂上的组织者、主导者以及设计者,出发目的就是为学生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采用合理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知识,尽量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出来的,教师绝不加以暗示,学生能经过探析出来的,教师也绝不代劳,从而让学生能养成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知识的好习惯,同时学生要根据自身掌握知识情况,解决学习中力所能及的问题,能让他们对自己多一点信心,多一点成功的感觉。

二、让所有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它体现的就是一种基础性和普及性,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够切实做到能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育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他自己独有的才华和能力,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另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都要及时的给出积极的评价,与此同时当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也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不要让学生的自信心在一次次的困难中被消磨掉。

三、提升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策略

学习兴趣指的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者是学习对象,产生的一种想要对它进行认识和探索的想法,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时,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所以我们经常说学习兴趣,它是带领学生走向知识成功彼岸的领路人。

(1)以情节激发兴趣。由于初中生具有喜欢新鲜感、好奇心强,但是学习的自觉性和注意力的持久性都比较不稳定等等特点,为了能在课堂中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到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推进教学的进度。例如在讲解不等式的时候,我就这样向学生提问:节假日时,商场都会做一些促销活动,当遇到全场打八八折或者是满100元立返现金20元的情况,要怎样去选择才是最经济最实惠的。由于这个问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情景,所以学生就能认真主动的去思考,然后积极踊跃的进行回答,这样学习氛围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2)以鼓励话语激发兴趣。在新课标里明确的指出了,教师给与学生的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清楚自己的进步之处,以及发现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潜能,让他能建立起自信心。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尽可能采用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罚的方式。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让学生能感觉到自己每天都有所进步,特别是对于那些数学成绩稍微差点的学生,更应该多给他们一点关心和鼓励,让他们树立起“只要我努力,那我也一定能行”的信念。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现自身的潜在能力,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成功感”,促使学生愿意去学,主动去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初中数学教学不仅仅着眼于传授知识,还必须要通过数学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之中,教师一定要将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具体而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1)在教学中设计思维情景。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思维始于问题和惊讶”,其实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和到最后解决问题的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设置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欲望,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般都是在遇到问题想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引发的。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当中,要细心的对思维过程进行设计,创设一种思维的情境,让学生能从中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采用合理教学方式构建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性思维它是一种不依照常规的、努力寻求变异的、从多个方面找寻答案的一种新型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核心,无论是哪一个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完整过程,都是要经过由集中到发散,然后再集中、再发散这样多次循环以后才能完成,在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忽略对其中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并且发散性思维还具有思路广阔、善于分解重组和多种方法间的变通,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造就一代敢于创新的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样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是对典型的例题进行解题训练,特别是像一个例题有多种的解题方法,以及举一反三的例题训练等,在让学生掌握和深化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只要我们能仔细的研究新课改的内容,不断的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时常关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模式,要想实现让初中数学的教学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就并不是什么难事。

参考文献:

第8篇:初中教学理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概念 有效教学 兴趣 探究

引言

我们知道,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本质和核心的部分。而初中物理本身就是一门概念较多、原理复杂、知识点前后连接较为紧密的自然学科。其物理概念常常也表现为绕口及难以理解。例如:加速度、势能、热能、欧姆定律等等。这一块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就十分必要。深入理解物理概念是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的前提,也是学生科学学习物理的保证。因此众多一线初中物理教师应予以重点关注。避免因为学生对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准确造成学习方式及理解方式的差错。

一、强化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通常物理概念是由黑体字标记出来,目的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会出现在教材的首末段。深化概念是学习物理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概念,才能够有效的将其转化为解题方法及学习策略。其次,概念知识的建立也是学生探究物理过程中的砌墙砖,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很好的培养。最后,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考物理的考查方向也随之改变,考查范围更广,基础性更强。再加上很多初中物理概念常表现为复杂绕口、晦涩难懂。很多学生在做题时常会出现理解模糊,对题干把握不准确。稍有不注意便会落入出题人设计的“陷阱”。同时,加强概念认识也是对当前新课程标准的有力响应,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

二、初中物理合理化概念教学的策略建议

1.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自身认知特点

我们知道,初中物理是一门逻辑性、交叉性很强的自然学科。物理概念也常表现为字面意思模糊,绕口难读等。而物理概念的有效教学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及效率。然而初中阶段又是学生心智及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对外界的认知能力有限,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也十分敏感。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在展开概念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身认知特点,熟知学生的心理机制。有效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因为学生在这个阶段对知识的认知常表现为由感性到理性;有表面到深层的过程。那么,教师在展开概念教学时要做到“感性――理性――抽象 ――具体”的认知过程。通过形象的教学辅助工具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例如学习“功率”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具体的了解功率。教师可以借助物理模型及事物、图像、影视等等形象的表现概念。我们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分组对实验大桶中装水,时间截止后分组称重。然后计算每组学生的功率。让学生具体的认识功率的概念,深化本章知识点教学。

2.借助情景教学、深化物理概念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的最好教师。只有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常,物理概念比较生涩,很多学生会出现模糊定义,认识不全面。甚至知难而退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将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情景化创设具体化,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在讲解“声音传播的介质”这一概念时候。学生对于“介质”的认识往往不够深入。而且“介质”本身就是很抽象,学生认识起来容易出现模糊不清的现象。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让学生加深对声音传播介质概念的认识。可以创设情景。让两个学生为一组的设置“口杯小电话”,也就是土电话。然后让学生站到距离很远,用正常的声音说话。分别对比普通对话与土电话对话的清晰度。也可以设置真空杯罩,里面放手机。在真空和常规状态下,分别拨打手机。听手机铃声等等。通过这种情景设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定然高涨。教师也可以趁机询问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思维。

3.建立概念知识联系、温故知新

我们知道,初中物理本身就是一门知识点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而教材的编写又是经过很多专家反复修订的,对于学生的认识特点把握也十分准确。知识点的安排也是由浅及深、循循渐进。那么,初中物理教师就要有效构建概念知识体系,方便学生温故知新。例如学习“机械效率”的概念时候。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必然有“有用功、无用功、效率、总功率、额外功”等等。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前后概念的联系,方便前后知识点的构建。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总结

综上可知,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及难点模块,也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本质和核心的部分。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就要合理做到概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从抽象到具体、从感性到理性的学习过程,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沈明全. 初中物理起始阶段教学方法探讨[J]. 考试周刊,2008(21).

[2] 焦爱华、景奉勇. 初中物理新教材的特点分析及应用[J]. 新课程(中学版),2008(Z1).

第9篇:初中教学理念范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05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倡导把科学教育与当前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技术素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型公民。STS教育具有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具体应用等显著特点。初中化学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如能在教学过程中渗透STS理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从化学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法,体会化学学科的价值。

本研究选取了“化学肥料”这一课题作为案例,分别针对这一内容进行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以及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比两种教学设计的差异,研究如何才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STS理念。

一、教学设计流程的对比

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的讲授,而不重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设计流程一般是先分析案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明确核心知识和知识线索,再进一步确定问题线索和学生活动线索,最后确定教学设计,具体流程见图1。

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知识线索,还需要找到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的结合点,选取合适的素材创设情境,设计情境素材线索;结合知识线索和情境素材线索,再设计问题线索和学生活动线索,最后确定教学设计。具体流程见图2。

对比两个教学设计流程可以看出,常规教学设计是一个“单线程”,主要从知识出发;而基于STS理念的教学设计则是“双线程”,不仅要考虑知识,还要考虑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将情境作为知识的“载体”,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 教学目标的对比

“化学肥料”在人教版教材中是第十一单元第二课题,课标的要求是“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认识合理使用化肥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导致了教学目标也存在很大差异,具体见下页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设计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更多的关注知识的落实,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凸显化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线索的对比

无论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还是渗透STS理念的教学,首先都必须确定知识线索。在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整理出该课题的核心知识:常用化肥的种类及作用、化肥对环境的影响、常见氮、磷、钾肥的性质、常见化肥的简单鉴别、常见氮肥成分的鉴定、铵态氮肥的检验、铵态氮肥的使用等。

常规教学此为知识线索为核心线索,确定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这些线索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具体见表2。

化肥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这一内容与STS中的“社会(society)”这一角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此在渗透STS理念的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化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然而如果只是老师说给学生听或者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不仅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会让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因此渗透STS理念的教学加入了情境素材线索,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面临真实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并在此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让学生体会化学对社会生活起到的指导作用,具体教学线索见上页表3。

比较两种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线索后不难发现,多了情境素材线索后知识线索的呈现方式会完全不同,相应的问题线索和活动线索也有很大的差别。以知识为核心的常规教学设计中的问题线索感觉颇为生硬,像是把一个个毫无关联的问题抛给学生,而渗透STS理念的教学设计由于多了情境线索,将这些问题线索、活动线索有序的穿插了起来,不仅更加流畅自然,也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片段对比

教学内容中,常见氮、磷、钾肥的性质以及铵态氮肥的检验是教学的重点,而常见化肥的鉴别、常见氮肥成分的鉴定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同时在教学中渗透STS理念,本研究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帮助农民张大叔解决问题”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常见化肥的性质、鉴别等知识。为了展现两种设计在突破重难点时不同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表4将两种教学设计中这一片段的课堂实录展现如下。

五、 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