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精选(九篇)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第1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简单高效,途径策略

一、问题缘起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而教学时间又特别紧张。赶进度的课堂教学渐渐变得繁琐而单调,难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请看某教师教学八(下)第六单元第三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中的第一框:“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的片断:1、导入:视频“处死查理一世”,思考:国王为什么会被处死?2、新课教学:⑴出示《新航路开辟》地图,观看视频“圈地运动”,让学生了解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找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⑵革命的经过:角色扮演,国王与议会的斗争,国王与议会唇枪舌剑,最后演变为内战。⑶革命的结果:通过《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请解答课本思考题:革命后英国国王和过去专制君主的权限有哪些不同?3、小结:革命的影响,包括对英国的影响及对世界的影响。整堂课教师都在使用幻灯片。下课铃早已响过,教师还在急急忙忙地补充着……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课堂教学场景,教师习惯于按课件上课,习惯于按部就班、面面俱到,不停地补充材料丰满课堂。我们对此心安,上课讲过了,强调过这些知识,可我们恰恰忽略了学生是如何学的。虽然新课程对教学内容的难度有所降低,但具体到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师难以作出明确的选择。因为教学所依据的课程标准也比较笼统,宽泛,难以把握,加上教师思想中的求全心理,不断补充旧教材中的内容进入新教材,无形中课堂教学变得臃肿而笨拙,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而精彩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朴实、简单的。那么,教师如何实施简单高效的课堂教学呢?

二、简单高效教学的途径与策略

(一)立足实际:依据课标把重点课标分解为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上课要做到心中有课标,眼中有学生。课程标准不能在一节课上全部达成。课程标准不等于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有机分解并落实。例如“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它涉及的课标是2-3-3“讲述欧美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重大事件及其代表人物,说明它们对各自国家历史进程的影响。”“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是第一框,课标难以在一课时中落实,怎么办?把落实课标的范围缩小,根据教材内容,把重点放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阅读教材,结合教学活动的说明,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之后把课程标准分解为如下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利用资料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革命后建立新体制的特点及其历史进步意义。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因很简单,学生如果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就为理解新体制的特点及其历史进步意义做了铺垫。至于革命的过程,教材中有叙述,学生能看明白。本节课的重点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其历史进步意义。这一重中之重的教学目标明确后,教师的课堂教学大方向既定,专注重中之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底气就足。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依据课程标准来确定课时教学目标,首先要对课程标准有侧重点的落实,少而精。其次,针对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把选定的课程标准转化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第三,对照学生的学情,教师帮助学生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二)抓大放小:围绕重点目标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重点教学目标确定后,如何处理教材很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课堂教学是用教材的观点流行已久,但课堂教学具体操作上,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还要补充大量细节的知识。“英国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教材内容只占两页多一点,约1100字,学生阅读5分钟即可。可按照教师甲的教学流程,要50分钟才能完成。用教材的本意是抓大放小,“大”即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不容易理解的难点知识,是指课堂教学中关于“为什么”的那部分知识。“小”即一般性知识,学生看看就明白的知识,也就是课堂教学中关于“是什么”的那部分知识。按郭思乐教授的生本理论,强调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学生能掌握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抓大放小是教学的气概,是哲学当中学会抓主要矛盾的魄力。1、解读课标,琢磨教材,从标题入手抓课眼。课眼是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聚焦点和抓手,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方案。第三课的课眼是什么呢?标题里往往含着课眼,新体制的创立就是课眼。标题既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又揭示了结果,言简意赅。标题就激起了读者的疑问,新体制是什么?新在哪里?新体制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就会明白,教学的关键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史实说明新体制新在哪里?(新体制的特点)。这一标题正对应课标2-3-3“讲述欧美建立资产阶级国家的重大事件及其代表人物,说明它们对各自国家历史进程的影响。”再如八(下)“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中的第一框“皇权膨胀”,“皇权膨胀”就是课眼,它与课标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相对应。解读课标之后,反复阅读教材,琢磨编书人的意图,认真分析每一课每一框的标题,课堂教学的课眼就成为提醒学生学习的中心词。2、以课眼为引领,围绕教学目标,大胆处理教材,抓重点难点。找出课眼之后,如何处理教材也体现出了教师领会课标把握教材的能力。教材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内容的取舍用教学目标来衡量。正是这样处理教材,教师乙把课文内容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要解决的四个问题:①谁革谁的命?②为什么要革命?③怎么革命?④结果怎样?为什么?学生阅读课文,自主思考解决以上问题。这四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②个问题其实就是回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第④个问题稍作引申,学生就能找出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其历史进步意义。教师根据学生对四个问题的回答,梳理出一张知识结构图:第①和第③都是小问题,学生阅读教材之后就能化解,第②和第④难以理解,是必须掌握的大问题。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了,掌握了,教学目标就实现了。没有必要一定按革命背景、革命经过、革命结果等步骤来教学。教学当中,“是什么”是基本史实,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就会明白,“为什么”是史实之间的联系,学生不容易理解,这就是教师要花功夫,花力气重点帮助学生理顺的知识。教师乙的教学过程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以四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

(三)化繁为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是课堂的中心环节,因此,如何优化教学过程,组织好课堂学教活动是关键。教学是有规律的,学生的认知也是有规律的,教师的教学按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1、以认知规律为指导,突出重点难点的教学环节设计。从认知心理学常识看,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意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每节课重点与难点也就那么多,教师只有把教学强度和教学时间应用在教学重点与难点上才有效率,才有意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君主立宪制为什么是新的政治体制?要求学生以史实为依据来论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针对这个重点和难点的教学环节,教师乙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和展示,时间为15分钟。四个小组展示,一个小组点评与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对本课教学作如下小结:君主立宪制是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资产阶级)的制约。国王再也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实行专制了,这是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权力的开始,英国在世界上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所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教师在重点难点教学环节要精心设计,耐心引导,细心组织同学讨论展示,使这个环节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讨论、思考、交流和展示,解决学习中重点难点问题有广度也有深度,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2、优化教学环节设计,减少作秀式的学生活动的教学环节。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学生阅读教材基本上能弄明白即代表资产阶级的议会与国王有矛盾,国王征税直接损害资产阶级的利益,对资本主义发展不利。教师甲设计学生角色扮演,扮演议会与国王的唇枪舌剑,设计挺有创意,这是一种体验性的活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如果仅仅用于展示议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感觉有点作秀,那比较可惜,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换个角度,学生角色扮演作为情景铺垫,让学生讨论分析,揭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这种角色扮演的活动,达到深层次引发学生思考的作用,而不是作为课堂花絮来活跃课堂气氛。把甲乙两位教师的学教活动环节重新修订,即可组织两个环节,一是角色扮演,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二是小组讨论及展示,分析说明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及其历史进步意义。整节课既有学生的自主阅读,又有学生有实效的活动,教学环节简洁,便于教师组织引导。教师甲把圈地运动的视频播放给学生看的目的是什么?一定要看这个视频吗?不知教师甲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吗?冷静观察我们的课堂,有多少热闹的活动带给同学的只是作秀和喧嚣,如果用简单的手段就能达到教学目的就用简单的手段,教师要克服把问题复杂化的毛病。

三、结语

学生心目中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往往是那些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帮助学生把书读薄,又能把书读厚的教师。历史与社会教师什么时候都别忘了学生的需要,在现实教学中修炼自己的教学智慧,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既简单高效又优雅灵动。

参考文献:

[1]丁艳辉.还原课堂教学的本色——教与学之辩[J].现代教育科学,2014,(04).

[2]陈惠.多元文化教育视角下的历史与社会教学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2).

第2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一、课前预习和师生互动策略

做作业的效果取决于课堂学习的效果,而课堂学习的效果取决于课前预习的效果。经常预习的学生数学成绩较好,因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问,了解新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合作交流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从而把被动接受的过程转化成主动求知的过程。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的,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采取策略,实现师生互动。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想象力。

二、创设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情境的策略

教师要把数学学习引入丰富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创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给学生留有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能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趣味化,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个体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都应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案提纲预习本节内容,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做好标记,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真正实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并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就是避免学生对教师过分依赖。当然,若学生在归纳定理和公理时遇到困难,教师则应适当点拨和强调。

三、营造良好氛围,扩大学生参与面策略

“主体参与”应当是学生的一种积极自觉的自然行为,“强迫命令”是不能奏效的,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创设情趣盎然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活动中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有一种安全感,既不担心“张扬冒尖”,又不害怕“失败丢丑”,思维的真实状态便于教师及时采取对策,从学生智慧的闪光点中采集创造性思维的精华,从误入歧途中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

数学课堂应该是群言堂,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应是少数“高材生”的“才艺表演”,教师必须发动学生群体展开对课题的研讨,对优秀学生固然要让他们“吃好穿暖”,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但对所谓的“后进生”也绝不能让他们“饿着冻着”,而要量体裁衣,提出适合他们的问题,让他们在解决之后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群体参与互相启发所产生的互补、互促效应是个人单打独斗无法比拟的。

四、优化教学内容,促课堂教学增效策略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要看教学的内容是否与课程标准吻合,是否能够体现事先制定的课程教学目标。我们说的教学内容优化,不能只是停留在教学内容是否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层面上,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吻合是对课堂内容优化的最基本标准。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关注的教学内容的“量”不单是知识、方法的多少,还要关注难度带给学生思维量的多少。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该考虑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过难或者过容易或者不适合,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将是无益的,教学将是无效的。教学效果的强弱不取决于教学内容知识、方法的多少和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的大小。学生已习得的知识,或者是他们听不懂和无法接受的内容,都是无效的教学内容,因此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学生的智力发展、思想水平提高都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内容的“量”与“度”的把握是教学内容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五、构筑新型师生关系,加大感情投入策略

第3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09-02

本文从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和高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来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背景,接着对"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接下来,文章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和提高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这也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内容。文章先从教师、学生、环境三个方面出发,对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前人大量研究的前提下,本文提出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提高,教师应做到以下七点:(1)转变教学理念,具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观念;(2)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和出发点;(3)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并体现教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4)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5)教师的情感投入;(6)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成就感;(7)教学生"学习"而不仅仅是"知识"。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提高,学生具体应做到以下六点:(1)端正学习态度;(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4)课前进行有效预习;(5)积极参与课堂活动;(6)有效利用课后时间。再次,分别从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三个方面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建议。此外,还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要求,教师应注意:(1)端正教态;(2)主次分明,重点突出;(3)言简意赅;(4)重视课堂生成;(5)课堂提问不能徒有其表;(6)注重课堂反馈。学生应注意以下问题:(1)端正学习态度;(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3)主动思考;(4)提高学习能力。同时,在参阅其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还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测试做了相应研究。最后,文章对两个具体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的有效性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前人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探索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

效性的因素,提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科学有效的实施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以能够更好的指导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

高中数学是高中教育阶段一重要科目,其直接影响高中生的综合能力,而导致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愈加迫切。所以在现代教育中教师需依据现代社会所需人才而改良自己的教学模式,使得高中生在数学这块阵地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但是在此之前,教师需认清本校高中数学中的现存问题。

1.现代高中教育阶段中数学所存的隐性问题

现代高中数学的教科书与从前的课文内容已大为不同,因其删除部分重要知识,但是在高考中却是必考知识,致使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另外,还有一重大的问题就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知识作为铺垫,导致现代高中生的欲望急速下降。而又因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未得以解决,而使得学生的思维受限,所以教师需要在现代高中教学阶段逐步改良教学,帮助学生提升其学习质量。

2.提升高中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

在高中数学的教育中,其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一位值得信赖的教师以及这位教师是否可提供完善的教学模式。因为高中生只有在内心深处接受教师并尤为喜爱这位教师,那么学生才会因教师而接受高中数学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所以要求教师巧妙的运用教学而引导高中生有效的学习新知识。

2.1 教师需学会巧妙运用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技巧。知识时学而无止境的,但是教师必须了解新知识都是环绕其核心而出现的,所以要求学生能够在高中教学阶段学会温故知新的学习技巧。但是在现代教育系统中,于学生而言,温故比知新更为枯燥,所以需要教师巧妙的运用温故知新的教学技巧,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所涉及的相应知识。例如:某校教师心知复习从前所学知识的枯燥,教师巧妙的运用其中的联系,把两者有效的结合,而不会导致高中生出现"学后忘前"的较为严峻的状况。比如说:这位教师早讲授某方面知识时,首先导入从前学习的旧知识便于高中生在课堂中的利用与温习,最后在由旧知识而过渡到所学的新知识中。

2.2 教师必须重视高中生现阶段的课堂训练。高中生因还未成年,对自己的要求并不高,所以大多数学生在课后并不喜爱做家庭课业,所以在此时课堂训练就显得愈加重要,因为课堂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成绩,所以教师必须重视高中生的课堂训练。例如:某校教师明白高中生现阶段的性格特点。其不喜布置课后训练,而总是留予课堂最后10到20分钟,给予高中生对课堂所讲知识的消化及吸收,比如:这位教师在课堂最后10分钟给学生3至5题较为典型的类型题,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或与同学互相讨论研究而得出其中的答案。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直接影响高中生的综合能力,而现代教育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所以教师需依据现代社会所需人才而改良自己的教学模式,使得高中生在数学这块阵地中提升自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宏. 对课堂教学评价失衡的思考[J]. 教学与管理. 2012(15)

第4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华蓥市观音溪初中罗付勇

摘要:本文通过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审视和剖析,提出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课堂教学

实效性的策略,为日后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效性 策略

引 言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已成为教师们关注的焦点。课堂教学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主体创造性的发挥。衡量课堂教学最优化有两条标准:一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即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尽可能大的成效。二是时间消耗的最优化,即师生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所规定的标准,即用合理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成效。为此,就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选择最优化的教学,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实效性具体指什么?

课堂教学的实效主要指课堂教学整体的效果。它包括:教学目标和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教学资源;设计教学环节是否进行了有效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是否通过有效地评价与调控,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课堂教学是否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为学生的发展注入了后劲。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方法、途径)

本人结合近几年数学教学谈一些肤浅的认识:我觉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脱离不了生活,它可以作为交流信息的手段,也可以作为一门技术,帮助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进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不应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以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提高教学实效性,应该:

一、 注重合理的预设与巧妙的生成(目标性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

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师要精心预设,会为巧妙的生成创造可能,所以,教师在挖掘教材、研究学生、确定目标、考虑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上,应浓装重彩,大下工夫,给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因此,教师要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经验基础、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关注学生思考,真诚地倾听学生心声,用宽容的态度接纳课堂生成。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

二、 注重用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志趣性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新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所不在,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听“山上有座庙,庙里传出不断的钟声”的故事,再听闹钟“嘀嗒、嘀嗒„„”的声音,出现了不断重复的效果,此时教师适时引入数学上有一种特殊的数,就象闹钟的嘀嗒声一样,某些数字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就叫做“循环小数”。这样,就建立了“循环小数”的概念,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也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三、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揭示规律(活动性策略)

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测、科学实验、验证猜测的过程中揭示出来的,如果在数学教学中能让学生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学生或许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以验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获得提高。如在教学圆周长时,学生掌握了怎样测量圆形物体周长后,让学生对自己已经测量过的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形物体进行观察比较,组织学生讨论,圆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地提出了圆周长可能和圆的大小、直径、半径有关。接着老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圆周长可能与直径、半径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学生从测量的有关数据中不难发现圆周长与直径、半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这时,学生自然迫不及待地动手测量计算,去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实验,整个过程完

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感受到数字来源于生活实践,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要努力,到处都可以探究出融于生活中的数学规律。

四、模拟生活实况,开展演练(实用性策略)

数学知识和技能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因此把讲台变舞台,让教师做导演,让学生做演员,这对巩固数学知识和技能是非常有效的。例如数学中的“相遇问题”,对于相遇问题的关键要素:相对(相向)、相背、同向、同时„„学生第一次接触理解不透,容易混淆,教师可以编导几个情境让学生两个两个表演:1、同时从两地相向(相对)而行后相遇;2、同时从两地相向(相对)后不相遇,而是相距;3、同时从某地相背而行相距„„表演完后,并能用语言编题叙述,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同时、相向、相背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再如,在教学打折时,让学生模拟开办了一个百货商店,进行换季倾销,在购买的过程中,学生既要挑自己喜欢的商品,又要看哪件商品打的折扣多,还要看是否对自己有用,从而培养他们合理、正确消费的观念。在这些模拟实境中,它用的是数学知识,解决的是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真有趣,生活真有趣,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是生活。

五、以生为本,高效组织自主、合作、探究的策略(主体性策略)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挖掘教材、研究学生、确定目标、考虑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实施科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目前来看,教学可分别以“创设情境”“质疑问难”“学法指导”“合作学习”“活动参与”为主要策略,这些策略都要集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在这些策略中,应当摆正自己的地位,扮好组织、引导角色。当课堂松散、学生无心学习时,你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活动情景;当学生有疑难或不同见解时,你要鼓励他大胆提出,并给予正确引导;当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时,你要给出有益的指导;当学生满怀激情活动时,你也要真情投入,积极参加;当课堂过分活跃,你要能恰当收拢。总之,教师良好的课堂驾御艺术能把学生有效地组织起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按照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有条不紊地听课、思考、讨论、发问和实践。

六、返回生活天地,让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创造性策略)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因此,笔者作了一些尝试:

1、增加实践题,如教学比例尺,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后,画出这个房间的平面图。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

2、改变题型和内容,如一般三步计算应用题,选取生活中学生们常见的购物事物,题目为形式作了变化,编了这样一道题:小林带10元钱到商店买了5支铅笔,他还可以买几支圆珠笔?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使学生明白数学问题并不象我们以往的应用题,每一个条件都有用,要学会选择有利信息。

3、设计开放题,用2个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 ),也可能是( )。这样的题目,使学生养成一种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第5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62-02

一、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和要求

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所谓“有效教学”,即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包括三个维度: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益、教学有效率。

教学有效果强调教学所产生的结果,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学上。教学有效益则注重教学及其结果的目的性、价值性。教学有效率则是指教学的各个要素、各种资源进入最佳的状态,与教学时间紧密联系。

二、课堂有效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体现

课堂有效教学包含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缺一不可。首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清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是达到教学有效果的重要前提。其次,教学有效益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也是重要的一环。学生没有真正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即教学没有效益。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应用、学会学习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这样的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最后,师生教学负担过重是当前教学中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是将师生从负担过重的学业中解救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将课堂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整合起来,三者并重,运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使教师更有效地传授化学知识,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化学知识。

三、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

化学作为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也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组成和结构特性,重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阐述化学基本原理以及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因此,记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显得极其重要。记忆要有效果,可以采用形象化策略。把枯燥难懂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对“氢氧化铝两性”的记忆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向铝盐中加一定量的氨水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向生成的白色沉淀中加入过量的强酸或强碱,沉淀溶解,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形象记忆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记忆有效益则可以利用实践化策略,化学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记忆时通过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使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的用途从而有深刻的记忆。例如,对于《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抓住单质、氧化物、过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等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构建知识网络,有利于记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这样的策略也可运用于其他的知识体系中,训练学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每一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学科特征,化学也不例外,形成反映化学学科特征的总体性认识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前提,而理解在形成化学学科观念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深入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系统,从而灵活、综合、全面地解决问题。理解要有效果,可采用异同比较策略。高中化学学习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用概念的本质加以区别,达到理解的效果。例如,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位素、同素异形体这四个概念,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混淆,弄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教学时可以从概念的定义、研究的对象、判断的条件几个方面入手,找出它们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理解要有效益,可采用启发引导策略。理解的实质是促进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一般认知方法,让学生学会理解才能使理解具有效益。例如在学习有机物的性质时,学生容易感到繁杂难懂,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从官能团决定性质及官能团互相影响入手,让学生自由选择理解的方法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解途径,在接下去的学习中便能轻松许多。知识点融合策略则是使理解有效率的重要途径。在高中化学学习中,不能把知识点分割开来,而是要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以理解,课堂教学中需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学生不能有效率地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快速有效地分析反应中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融合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将学生在初中已经建立起来的关于失氧被还原,得氧被氧化的概念与化合价升降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迅速建立起一个新的氧化还原反应体系。这样,可通过知识点的融合使学生快速利用已有经验理解新的知识。

多数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时没有太大阻力,但是当独立运用知识解决千变万化的习题或者实际问题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是因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应用没有达到有效。知识的条件化策略可以让学生在应用知识时达到有效果。化学概念和规律是从大量实践中抽象归纳出来的,并不是在所有的条件下都成立,它往往只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向学生强调概念和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避免学生在运用时感到困惑。例如,盐与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但是这个规律有例外,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这时候,教师就应适时归纳知识点的条件要求,以达到应用有效果。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设置教学情境策略,使得学生在应用知识时达到有效益。例如,在学习“醇的性质和应用”时,通过引入“乙醇的医用价值、山西假酒案、过度酗酒对人体的影响”等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增加应用的效益。而要使应用有效率,自主探究策略可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自主运用知识解决一系列问题。例如,在提供检验蛋白质的方法后,让学生设法证明豆浆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学生便会根据资料设计实验并自主探究,提高知识应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9.

[2]王美华.如何高效地记忆化学知识[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0,(5):35-37.

[3]全芙君.化学课堂上有效教学的提问策略[J].化学教育,2007,(2):26.

[4]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37-154.

[5]杨明生,邱寒.谈氧化还原反应的有效教学[J].化学教育,2010,(10):23.

[6]余松良.如何提高化学知识的应用水平[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12):33.

基金项目:福建师范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基金(2008100226)。

第6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 有效策略

数学是我国开展小学义务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教育课程。学生认真学好数学知识可以提高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综合素养,为高效课堂打下基础。为了使教育事业达到新时代的成长要求,教师在实际的讲课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授课,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从生活中拓展数学教学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应搜集整理学生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和数学相关的案例,提取出来,并用数学来解释和处理这些问题,这样就会让学生更容易地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对数学课程产生好感,更积极地、更有兴趣地对数学进行学习研究。所以把数学和真实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是十分有必要的。另外,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东西来对数学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性和乐趣性,被数学的这个课程深深吸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日常教课过程中应试着改变以往只在课堂上单调地讲解数学知识这一习惯,应该把如何让生活和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授课的重点。例如,在“简单推理”一课中,我先以学生喜欢的猜拳为话题引出知识,然后逐步加深,使学生对新知识有深刻的理解。然后,我通过推算某一个班级的课程表或者推算校长的电话号码等这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实际案例,使整个授课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大大地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最后,我通过让学生扮演小神探破案或者推算班上某一同学的年纪,使新知很好地融入于生活实际,充满趣味性,从而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升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喜爱度

我们应该和蔼可亲地给小学生讲授数学课程,要融入到学生当中,调动他们的学习激情,而不是冷冰冰地讲自己的课。教师也只有走到学生中去,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掘出学生的潜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认识分数”这节课中,我通过制作一些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之类的纸片,让学生从这些纸片中选出自己喜欢的,然后指导他们对这些纸片进行折叠、涂抹、标记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学习新知,从而都很喜欢“几分之一”的授课环节。从授课结果来看,班里竟然出现了1/35,1/56这样的分数,我不得不感叹学生的创造力。又如,在讲授“可能性”时,教师可在提升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做一个充满趣味性的授课环节。教师可先让学生从摸球的游戏中体会到“可能”“不可能”“一定”的含义,再让学生依据结果思考放笔的方式,最后进行举旗游戏、商场摸奖。这些都充满了趣味性,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课堂效率非常高。

三、加深数学授课的深度

数学作为人们用来理性思考的工具,以其紧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的特有魅力深深吸引着学生。所以,数学授课就要通过让学生具有数学的思考方式,来体现出数学所独有的特点。这可以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所以,教师应对教材所反映的内容实质和教材后面所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做深入研究和发掘,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授课深度,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教师在数学授课过程中,应选用逻辑性和结构化强的资料来开展教学。

以“认识分数”举例,教师要以让学生生成理性认知为方向,充分地挖掘出分数的实际意义。教师要先通过引导学生用各不相同的方法对同样的长方形纸进行对折,得到相同的1/2,然后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判断涂色部分是不是1/2,判断为什么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都是1/2。这两个层次的抽象,使得学生剔除了分数的非本质属性,而建立起了分数的几个要素概念。再如,这个案例的结尾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判断科学天地占黑板的几分之几,这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简单的。第二层次,艺术天地占黑板的几分之几,这需要学生对已有图形进行再划分,这是对第一环节的递进。教师进而再追问:艺术天地又占谁的1/2呢?这里巧妙地将单位“1”进行了转换。第三层次,科学天地占黑板的四分之几。这样,教师顺势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下节课的内容进行了衔接。这个过程的处理加深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也加深了知识的深度。

四、结束语

总之,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是在时刻发生变化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要站在如何让学生做到协调、综合、健康成长的这一高度来认知教学过程,严格做到加深教学深度、拓展教学宽度、提高教学温度这三个“度”,努力把这“三个度”协调统一好,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 。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M].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7(11).

第7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因此数学基础教育质量极其重要。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成绩得到有效提高,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加强学生对于理性思维的拓展和延伸,同时还能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起来。

1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学生开始接受小学教育的年龄在6周岁左右,该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故事的兴趣比公式的兴趣大的多,因此,教师可以在数学课程开始之前让学生先了解该节课程涉及到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不要认为数学是很难理解的课程,让学生在更加放松的心态中去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育中,数学教师都会给学生大量的题目来巩固知识点和公式,部分学生在还没有完全理解课堂内容时就开始做题,答案准确率肯定很难得到保障。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先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再开始做习题。同时,教师应当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提问和解疑的时间,教师在和学生的问答互动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度和敏感度。

2积极开展数学情境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的开展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性作为支持,如果教师只用数字的形式为学生讲解无实物情境下的运算知识,很难让学生理解这个运算在生活中的价值,而且单纯的思维计算会对小学生产生很大的困扰,小学生更倾向于涉及到生活经验的数学情境模式。教师在开展运算知识点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种类的水果来创建情境教学的条件,将水果的价格和数量制定好,让学生随意取用一部分水果来计算这些水果的总价格。学生在计算水果价格的时候会减轻对数学的抵触,把思维的重点放在水果的种类和形状上,教师可以在学生分组计算的同时查看学生对于价格结果的讨论情况,发现公式以及口诀上的问题及时提出并解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牢记乘法和加法的运算规律,减轻公式记忆法的枯燥和乏味,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3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质很强的学科,解题过程中需要对课题内容及运算方式进行思考,而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掌握,教师应提前告诉学生即将学习的单元和知识点,让学生在有准备的情况下,更有信心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陪同家长购物时关注买卖运算的方式,然后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理解和发现的问题进行阐述,教师可以在与家长互动之后将学生反馈的问题一一解答,并就超市买卖中遇到的问题和课本上的知识点有效结合,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也会加深对运算公式的印象,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让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更加高效。

4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

数学并非一种固定思维的学科,很多数和图形的运算都不止一种解题方式,虽然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但是其过程有着很灵活的多变性,因此,教师应当在数学课堂上鼓励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解决问题。教师在发现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不同时,应该首先询问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不是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否则很容易打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尽量使用解题方式不唯一的例题,让学生了解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之后的课堂小组讨论中也能更加用心,有助于活跃教学气氛和教学效果,做到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综上所述,学生对于科目的兴趣和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会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更加优秀。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数学概念、课堂情境、课前预习以及思维扩展带来的高效影响,为学生探索欲和求知欲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小生.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三•三”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1):21~23.

[2]潘海燕.探究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02):72.

第8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所在,新课改以来,追求高效课堂成为广大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一堂高效的语文课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而根据自身教学的条件、特点,探索出适合的教学策略,则是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重要途径。在我区“三研三说一比”高效课堂实践中,我作了如下有益尝试。

一、研读课标课本和学生,抓好资源预设与生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上一堂高效语文课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深入钻研课标,透彻理解文本,明确三维目标,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离不开精心的预设和动态的生成。教师在预设导学案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资源、社会生活资源、网络资源等。一方面,教师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筛选,拓宽信息渠道,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阅读课外书、生活中观察、社会调查采访等查找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新教材在给予学生更大探索空间的同时也给了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如备古诗《赠汪伦》时,我让同学们搜集学过的“送别诗”,抓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学习模式。备《海底世界》时,我搜集众多海底生物、矿产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使得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长城》这堂课时,针对题目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课堂上学生毫无顾虑地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长城在哪里?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修建长城?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一些老师陷入学生不会思考,不会提问,教师唱“独角戏”的困境,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课堂上教师致力于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迫在眉睫。我认为以下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尝试:1.创造和谐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妙用肯定、奖励、竞争的方法,比如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看哪一组问题质量高,在竞争中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精神。2.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①创设游戏情境,在参与中提出问题。②注意观察比较,在异同中发现问题。③组织汇报讨论,在评价中发现问题。④开展课外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3.重视对比筛选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做好指导者,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与汇报、师生共同评价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

三、巧妙利用多媒体,增添课堂教学趣味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图、文、声、像融为一体,是未来教育走向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多媒体技术手段的恰当应用可以有效简化教师的课堂操作,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那一幅幅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妙趣横生的画面呈现,为学生创设了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让每位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刺激,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

比如教学《荷叶》一文时,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了如下设计:(1)配乐示范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境之中。(2)学习荷花的样子时放一段有关荷花的录像片,师配乐解说,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展开讨论,体会荷花的千姿百态,荷叶的挨挨挤挤。(3)学生配乐读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4)填空练习,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加大训练力度。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给予学生美的享受,陶冶情操,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从而加深了对荷的认识,丰富了观察的感受。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想实现真正的高效,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在“实”上做文章。语文教学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打破条条框框的模式定位,重视精心的预设和动态的生成,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组织开展双边活动,才能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最新修订版】.2011年12月28日.

[2]张金凯.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2010(2).

第9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 有效课堂 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渠道。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须是有效的。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进步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效教学与教学最优化可以划等号。即以时间最短、教学信息量最多、成本最低、负担最轻、成绩最高来达到教学最优。本文将结合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探讨几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营造情景策略

情景教学策略是指利用情景的创设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的策略。这种情景可以是由教师精心设计呈现在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亲身体验或实践。因此,情景教学策略主要可以从课堂教学、实地体验等方面来进行。

1、课堂情景教学

教师应把握好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设计教学情景。教学情景的设计是课堂情景教学策略成功的关键。情景教学策略所选择的情景必须与主要教学内容有密切的关系,且在学生的心理上能够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时,我一上课就用多媒体展示了如下两张图片。

接下来讲,同学们都见过生理食盐水,生理食盐水的渗透压与人体血浆的渗透压相等,浓度是0.9%,这是我们初中学过的质量分数。图二是一张医院的化验结果报告单,这里的U/L、umol/L、g/L、mmol/L都是表示溶液浓度的单位。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物质的量浓度”又是如何表示溶液浓度的呢?这一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使其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又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我播放了一段这样的视频。将一张用砂纸磨去表面氧化膜的铝箔折成一只小白兔,然后将小白兔在硝酸汞溶液中洗个澡,再用棉花把小白兔身上多余的溶液吸掉。不久,原来光秃秃的小白兔身上渐渐长出了白绒绒的毛!学生们看到这里,惊讶地瞪大了双眼。

从上述两例可知情景教学策略所采用的情景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直观性;二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三是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第二环节: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创设宽松、愉悦的环境。

学生的情感是影响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没有学生对教学活动的积极情感,教学活动就无法顺利进行。教师要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就必须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情景教学策略就是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产生强烈的情绪感染,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情境中不应有来自外界的强制性因素介入,以致使学生过度紧张或产生过大的心理压力。教师要尽量以表扬、激励代替批评,要有和蔼可亲的姿态,而不使学生产生戒备、防御心理以及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厌恶和敌视。除了宽松的心理环境,优美的物理环境也很重要。如教室的采光、通风、色调等。学生情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环境中的一切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情感投入。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

第三环节:促进升华,追求质量。

情景的创设是情景教学策略关键的一环,但并不是终结。情景教学策略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还需要教师以具体的形象为“跳板”,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借助语言,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和点拨,把具体活动内化为抽象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迁移,达到发展学生的目的。

2、实地体验教学

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到科技馆、博物馆、展览会、机关、工厂、农村、部队等处参观考察,做一些相关的社会调查,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程序、特点以及从业人员的精神风貌,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中。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接触社会,可以促使学生了解自我,改造自我, 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如,学习《硫和氮的氧化物》时组织学生参观硫酸工厂和硝酸工厂以及考察周围环境被污染的情况。实施这一策略时应注意参观考察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要做好后续工作(如学生的书面体会、调查报告等),把工作做到位,切记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二、主体确证策略

学生只有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吸收和同化教育信息,教学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学生主体发挥的程度决定其信息内化的程度。主体确证教学策略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创设和谐情景,实施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师生互动中信息主体化的教育。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就无法有效开展。因此,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本身的客观要求。

如何创设和谐情景,实施合作学习呢?第一,要在师生、生生之间建立起合作学习的心理环境。首先,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多给学生以关爱和赞美,同时以自己的良好情绪感染学生,把学生带人一个春风化雨的教育环境。其次,教师要民主地接受学生的意见,不断地对教学行为作出调整,不断地改进教学,形成民主的教学氛围。再者,学习小组的建立要注意小组内成员态度的类似性、需求的互补性和情感的相悦性。第二,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物理环境。教室桌椅的摆设要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如马蹄形、圆形、半圆形等。

2、引导学生学习,鼓励积极参与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完成,只有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亲身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体会。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探究实验;(学习钠与盐溶液反应时,直接让学生做了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接着学生就主动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钠首先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硫酸铜反应。)上网查阅资料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各种类型的竞赛等。第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教给学生应用分类方法、对比方法、归纳总结的方法、实验探究方法等。第三,提供主动参与的条件,如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

三、组织者策略

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内容的学习,可采取组织者策略。组织者是奥苏贝尔等人在用认知结构的观点考察迁移时提出的概念。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如果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没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点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那么,常用的方法就是机械学习。其结果是新知识不能有效地被固定在认知结构中,从而引起不稳定的记忆,并导致迅速的遗忘。有时,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点,但他自身却不能充分利用,结果也会出现机械的学习。鉴于以上两种情形,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可以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先介绍一些引导性的材料。奥苏贝尔把这种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称为“先行组织者”。它能清晰地把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起一道认知桥梁,使他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组织者”可分为两类:

1、陈述性组织者

陈述性组织者与新的学习内容产生一种上位关系,目的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适当的陈述性组织者,可以使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快速发生联系,有助于学习与保持。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之前,先学习了一个陈述性的“组织者”―质量分数。这一组织者特别强调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中分子是溶质的质量、分母是溶液的质量。紧接着学生学习物质的量浓度时,很容易理解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中分子也应是有关溶质的一个量、分母是有关溶液的一个量。两种表达浓度的差别是前者用质量,后者溶质用物质的量表达、溶液用体积表达。通过这一陈述性的“组织者”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适当的知识固定点,而且促进了他们的有意义学习,避免了不必要的机械学习,提高了教学的效益。

2、比较性组织者

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例如,在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之前,先学习了一个比较性“组织者”―化学平衡。因学生最近才学习了化学平衡,故对其方方面面知识比较熟悉。紧接着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学生能很轻松掌握化学平衡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异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而且增强了对化学平衡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同样,在学习水的电离平衡之前,先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这一比较性“组织者”。在学习盐类的水解平衡之前,先学习了水的电离平衡这一比较性“组织者”。在学习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之前,先学习了盐类的水解平衡这一比较性“组织者”。同样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从上例可看出,在基本理论的学习中,呈现一系列相关的比较材料,有利于连续比较相关知识的异同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