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范文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精选(九篇)

小学家长教育困惑

第1篇:小学家长教育困惑范文

论道德想象力及其培养

“德智一体化”辨析

“男孩教育”研究综述

美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分析及启示

课堂里的和谐与关怀: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内心需求

进城务工人员亲子两代对亲子关系感知差异的比较研究——以某公办小学的调查为例

让所有流动的花朵都绚丽绽放——上海市华灵学校的融合教育实践

户籍改革困境下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对人的关切是一切教学艺术的灵魂——记钱梦龙老师的为师为学为人之道

“沉默的大多数”,需要怎样的教育?——论班级建设实践之教育理论内涵

习惯养成:学生成长的重要引擎

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绩效考核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以人为本,改进中学哲学教学(二)

从“年”的传说故事、图画书、图像话文化传承和时代变迁——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发展性问题

党组织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的思考

不换不知道 一换吓一跳——在“角色换位”中体味师德内涵

给儿子的信——谈爱情

我拒绝接受你的礼物

以小见大:班主任的工作智慧

让德育活动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实效

教师的“礼”:“选举意外”考量民主管理的真实和有效——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这样的民主程序何以会出现意外?——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并非什么事情都必须走民主程序——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如何完善民主程序——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对班级民主建设的辩证思考——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尽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教育因生成而美丽——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程序公正大于结果公正——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民主教育,我们还需要探究——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德国学校职业指导简介

日本着手解决“小一问题”

南京市中小学教师的15条礼仪中美学生责任教育的比较分析——简析奥巴马对全美中小学生的讲话

价值分层: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论道德教育的“高标”与“底线”

家长组织建设的理论意义、实践特点及发展趋势

演绎世博主题回归生活德育本位

世博科技点亮未来希望

世博“低碳盛宴”的“绿色财富”

文化:震撼心灵的力量

把握世博育人契机 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党员教育培训:党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党工委“党员进党校”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校团委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生命,责任与爱意——怀念霍懋征先生

博客,承载教育反思

班主任工作中的语言策略

高中校园民主模式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从学科知识到课程价值

历史教学莫忘“国际理解教育”

活用教材,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从特殊个案看校园危机干预

当教育遭遇“科学”——一个“多动症”学生的个案研究

学生偷窃:一个值得深思的教育问题

母女之争:你的头发你做主

学生教会了我宽容

清明的思念

笋娃娃漫游聪明国——“00后”学生的习惯教育

苦恼的一年级

“摘菜”

唤醒自尊——回应《信任》

给他个台阶——回应《信任》

批评教育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回应《被激起来的耳光》

在教育叙事中凝练出实践智慧——回应《被激起来的耳光》

第2篇:小学家长教育困惑范文

教师和家长如果自己思路都一片混乱,跟孩子谈性,孩子会更糊涂的。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我研究青少年性教育的这几年,总结了一套“性教育思路”,可以作为教师和家长答疑时的参考。

当前性教育的困境是,青少年不会向我们发问。所以,许多时候,教师和家长即使知道了这些规定动作,也不要坐等他们来问。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应该把这些“性教育思路”主动地传达给他们。

困惑:月经

性教育思路:

来月经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你长大了,是一个女人了,应该祝贺你。月经不是一件羞耻的事,而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你应该为之感到骄傲。

来月经会有一些生理上痛苦的体验,这是正常的,每个女人都会经历。这提醒我们更应该爱护自己、关心自己。月经期要注意休息、卫生。

有了月经,还说明你的生理上有了怀孕的能力。所以,更要注意保护自己。

困惑:同性恋

性教育思路:

这个世界上有人爱异性,有人爱同性,无论爱异性还是同性,都是他们的自由。这完全是他们个人的事情,只要他们彼此情投意合地相爱就可以了,别人不应该干涉,也不应该嘲笑或指责。爱异性与爱同性,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正确或错误之分。

虽然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爱异性的,但这不能说那少数爱同性的人就错了。我们永远不应该把多数人的选择作为标准,要求所有人。

尊重性倾向多元选择是一个具有人本思想的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标准。

困惑:对大小等现象的担心

性教育思路:

首先,发育有早有晚,不必过于担心。青春期正是发育的时候,要尊重这发育,不要为了掩饰的发育就勾肩驼背。

小,也不要自卑或焦虑。东方人的普遍偏小,不能和媒体渲染的明星们的比。

有男人爱大,就也有男人爱小,大小不会影响到你的恋爱与婚姻,也不会影响到哺乳。

一大一小也属于常见现象,不必惊慌。

要时常触摸、检查,如果发现硬块,要及早和母亲说,去看医生。

困惑:男友(女友)总想,我还不想,怎么办?

性教育思路:

无论因为什么原因,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自己对自己的身体使用做出决定的权利,以及做出这决定的过程不受干预的权利。所以,无论对方说什么,比如要把性作为爱的表达等等,你如果没有想好,也要拒绝。

告诉他或她,给你时间,让你准备好,只有那时候的,才是美满的。

他也许会对你说:“如果你爱我,就应该和我。”不妨这样回复他:你爱他或她,爱不需要用性来表达和确认。相反,如果他或她爱你,就应该等你。

不要因为对方发出“不,就分手”的暗示或明示,而使自己勉强接受没有准备好的性,用性来留住感情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做法,不会有效的。

困惑:我发生了性关系,我就是不纯洁的女性吗?

性教育思路:

你当然还是纯洁的女性!

那种认为有过的女生不再纯洁了的观点,一方面是否定性的价值的,把性看成是不好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性别歧视,是针对女性的不公正。因为没有人会这样看待有过性关系的男生,男生们甚至会觉得自己有过性关系后就更像一个男人了。

女性要清楚:身体是你自己的,你对它最有主动权。它不属于某一个男人,也不属于社会的规范,它只属于你自己。性与“纯洁”原本不应该联系在一起,性只是一种生理功能而已,是否有过性关系不会影响你内心的纯净与美好。

对于那些认为“女生有过性就不再纯洁”的男生,最好早早远离他,因为他是自私和狭隘的,是不懂得平等地与女性相处的,所以不会给你带来幸福。

困惑:我喜欢上了一个同班的男同学,总幻想着和他发生,是否是性变态?

性教育思路:

这当然不是性变态。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所以,你不应该为此感到羞怯。

性幻想不是道德问题,性幻想不属于任何一种过错,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只要不让性幻想影响你的生活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如果整日沉湎于性幻想,无法学习和正常生活,那就是心理问题了。

还有一点,性幻想也并不一定都要去实现。许多东西,正因为幻想才美好,实现后的感觉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你对那个男生的性幻想,也是一样的道理。

困惑:已婚老师说很喜欢我,要和我发生,我也很喜欢他,我该怎么办?

性教育思路:

他确实可能很喜欢你,你也确实可能很喜欢他。但是,这里有一个特定情境中的权力关系的问题。在学校里,在师生之间,权力关系其实是不平等的。教师更多控制权力,这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主选择,即使这学生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被这权力影响着。

而我们认为,只有彼此不受影响的、自主决定的性关系,才是真正符合性人权的,才是最美好的。而无论是直接表现出的强迫,还是以权力优势为背景表现出的“强迫”,都是应该反对的。

何况,教师和学生的性关系,仍然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你们要承担的风险很大,这也是需要考虑进去的。

所以,我建议:让你们的感情等一等,等到你毕业之后,他不再是你的老师的时候。那时,你可能会对这份感情有更清晰的理解。

困惑:我男友和我的时候总是不用,我要求用,他说我不爱他,我该怎么办?

性教育思路:

告诉他:如果他不使用安全套,才是真正地不爱你。

你爱他,并不等于要冒着高风险发生性关系,而且这种风险是针对你们两个人的。所以,只有使用安全套,才是对你们两人的最爱和最负责。

相爱,就用安全套吧!

困惑:意外怀孕怎么办?

性教育思路:

没别的可说,立即告诉父母。他们是最爱你的,一定会帮助你。他们的帮助将最为可靠和安全。父母这种时候通常不会责怪孩子了,孩子的心里已经很难受了。即使有个别父母仍然责怪孩子,你们也应该告诉父母,与不告诉父母可能产生的后果相比,被责骂的代价实在太轻微了。

千万不要想自己解决,更不要去找“江湖医生”,那是极其危险的。

父母对怀孕孩子的帮助,除了解决生理问题之外,更主要的是解决心理问题。如果必要的话(学校已经知道了),还应该和学校协作解决可能面对的任何问题。但是,所有这些过程中最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地体谅孩子和爱孩子,原谅他们因为年轻闯的祸,给他们加倍的关爱,呵护他们的身心。

困惑:可以恋爱和学习两不误吗?

性教育思路:

可以,但是有非常大的难度。

恋爱是一件需要投入很多感情和时间的事情,不是你想控制就能够控制好的。以往的经验是,处于恋爱中的青少年很多人的学业都受到了影响。所以,你必须对此有所了解和警惕。

但是,也有一些青少年没有因为恋爱影响学习,甚至促进了学习。这靠的是双方的积极努力,靠的是他们的进取心,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你一定要在中学就开始恋爱,希望你能够努力处理好这件事。

困惑:我不够男子汉(女人味),让同学笑话怎么办?

社会性别对男人和女人的要求是一种刻板印象,这原本就是不对的。同学们笑话你,是他们无知,他们也受着这些刻板印象的影响。

第3篇:小学家长教育困惑范文

关键词:心理咨询室;心理困惑;心理健康;安慰式;前瞻性

许多学校都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由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组成,其主要工作职责是为那些由于遭受各种各样心理困惑及生活变故而处于心理困惑状态的学生尽快摆脱困境提供心理健康援助。例如,突发自然灾害、突如其来的疫情、家庭变故、身体遭受意外伤害、人际关系不和谐、遭受欺凌、学习困难等。从这个角度而言,心理咨询师提供的心理健康援助很像是问题发生后为了弥补问题导致的个体心灵困惑而实施的“安慰式”行为。当学生的心理困惑产生后,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是化解心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但并非心理健康援助的全部。

一、“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存在的缺陷

问题发生后,对遭遇心理困境的学生实施类似于“安慰式”的心理咨询服务,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焦虑,对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惑很有必要,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1.心理咨询服务现场过于形式化。走进各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内部建设设施虽然各有不同,但却大同小异,例如:在咨询室门口悬挂“×××心理工作室”的牌子,并附有心理咨询师简介、联系电话及咨询室值班表;室内光线柔和,色调以中性为主,在桌子上摆放纸巾和鲜花(或盆花),两张椅子摆成90度直角,茶几及墙壁上布置一些温馨的装饰,书柜里有一些心理辅导类书籍,有些心理咨询室还配备了音乐放松椅、沙盘等设备。心理咨询师在与接受心理援助人员交流的同时,一边说一边在咨询记录表里记录着来访人员的案例。部分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援助的学生如同去医院看病一样,拘谨、彷徨、紧张,甚至怕被别人看见,这样的心理状态很难让他们彻底打开心扉去坦然接受心理健康辅导。2.心理咨询服务大多是坐等求助者上门。“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问题发生后,需要心理援助的学生主动求助,心理咨询师根据需求者存在的困惑,利用心理健康知识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即:坐等需求者上门。以校园欺凌为例,欺凌行为在每所学校都发生过,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在校园欺凌中,容易被发现的是身体欺凌。身体欺凌一旦发生,学校心理咨询室会立即启动对遭受欺凌学生的心理健康援助。显性问题发生后的心理咨询服务,大多属于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主动行为。而一些隐性欺凌,例如言语欺凌及网络欺凌却不太容易被发现。有的学生长期遭受软暴力欺凌,但由于种种原因,受害者没有把自己遭受欺凌一事告知他人,他们长时间独自忍受各种软暴力,心理上的创伤远大于身体欺凌中的被欺凌者,但由于这种欺凌行为没被发现,当他们不主动寻求援助时,基本得不到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健康援助。3.心理咨询服务局限于就事论事。以中等教育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例,其接待的学生很多与男女生交往有关。比如,当处于暗恋痛苦的学生向心理咨询室老师诉说自己的心理困惑之后,心理咨询师大多就事论事: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如何与异性同学相处、如何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调整自己等。这种就事论事的心理咨询服务,有点类似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部分性格内向、较少接受过心理健康专业教育、身心健康水平本就不高的学生而言,由于缺乏对心理健康认知的知识基础,很难从遭遇困惑后心理上的“死胡同”中走出来。因而,“安慰式”的就事论事的心理咨询服务,对部分受助者所起的作用很有限。4.心理咨询服务缺乏对咨询者的系统了解。再高明的心理咨询师,在进行心理咨询服务时,如果对需要帮助的人缺乏一定的了解,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就如同教师备课及上课时不了解学情一样,只是按照教材把知识讲了,即使课讲得无可挑剔,但却不一定符合学生的教育需求。在对受助人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前,如果对受助者的家庭状况、成长经历、性格特征、心理健康指标、心理健康教育经历、心理困惑的系统诱因、心理发展期待等一系列问题缺乏一定的了解,自然很难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因而,“安慰式”心理健康援助由于缺乏对咨询者的系统了解,甚至心理咨询师与需要心理健康援助的学生根本就不认识,片段式的心理咨询服务其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的目标。5.心理咨询服务受助面较小。以本次肺炎疫情为例,当疫情还处于较为严重时期,很多心理辅导机构就做好了如何对失去亲人及感染了肺炎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的计划。当疫情形势逐渐向好发展,特别是在武汉解封后,部分心理辅导团队将心理健康援助的重点放在被疫情夺去父母生命的青少年身上。这部分青少年毕竟是少数,还有一大批青少年在长达三个月左右封城、封路、不出门、停课不停学的日子里,由于适应不了被疫情打乱的生活节奏而使得生活与学习长期处于无序状态,由于父母亲子陪伴能力的缺失而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由于熟悉的人在疫情中倒下而导致严重的心理恐慌。因为疫情,他们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但与那些在疫情中失去亲人的青少年相比,他们的心理问题却不太被关注,较少接触到心理健康援助。6.心理咨询服务缺少与家长的互动。问题发生后,心理咨询团队对遭受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援助,大多局限在与受助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较少与受助学生的家长及班主任取得联系。教育离不开各教育主体之间的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确切地说是周期更长、难度更大、情况更复杂的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援助必须要靠受助学生父母、亲人、老师、玩伴等多方人际关系的合作,仅靠“安慰式”的心理健康援助很难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效果。

二、提升心理咨询室前瞻性身心健康指导能力

“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当把心理咨询服务仅仅局限在问题发生后的安慰层面,对相当多的接受心理援助的人而言,其效果并不显著。因而,在做好“安慰式”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十分必要。1.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咨询服务的研究。将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让心理咨询服务从问题发生后的“安慰式”状态中走出来,首先需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从课程建设的高度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不确定性灾害的种类及对人类造成的危害;(2)不确定性灾害容易引发青少年哪些心理困惑?(3)各种心理困惑的特点及对受害人可能的影响程度;(4)各种心理困惑的干预措施;(5)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对心理咨询师业务能力的要求;(6)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接与融合的研究;(7)不确定性灾害发生后,如何在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8)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9)系统性心理健康援助体系的构建。2.提升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能力。许多学校都有针对学生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承担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指导工作。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都采用学生求助在先,教师指导在后的类似于“补救式”心理健康辅导,例如:在心理咨询室门口挂一个信箱,张贴一张心理咨询师的简介,并在简介中公布每个心理咨询师的联系方式,心理咨询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及需求,采用面谈或书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健康辅导。能主动确定心理辅导主题并对学生进行前瞻性心理健康指导的心理咨询师非常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是育人的阵地之一,要从教育的角度、育人的高度,将心理健康指导及心理健康援助的范围扩大、端口前移,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研究,构建系统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应对各种逆境的能力。3.将应对突发灾难的心理调节纳入教育环节。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很多学校将训练学生地震逃生能力纳入学校教育,特别是在每年的5月12日,很多学校都对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本次肺炎疫情的爆发,也让很多学校将疫情防控纳入到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多措并举提高学生预防传染病的能力。灾难发生后,用类似于“补救式”的方式落实应对灾难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但是,学校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学生应对各种突发灾难的技能,还应加强对学生心理上应对灾难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心理上应对人生灾难的能力,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共青团(少先队)及学校社团组织,在教育教学及各项活动中,润物无声地加强对学生心理上应对灾难能力的培养。4.提升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靠相关教师及心理咨询师是无法完成的,该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每个教师要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认真学习与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认真探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教师在进行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及时干预,而且还要能够预测到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将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从“安慰式”的心理健康援助中走出来。认真探讨如何以学科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心理世界更加强大;探讨如何通过学科教学,让学生的知识及各种隐性能力得到综合提升。5.加强与社会心理辅导机构的合作。以本次肺炎疫情为例,不出门、延迟开学、停课不停学等应对疫情的举措出台后,学校教育大多侧重于如何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通过一天数小时的网课规范及充实学生停课不停学的超长假期,但对学生应对灾难的心理辅导却做得不够。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仅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对需要接受心理援助的学生进行类似于“安慰式”的心理健康援助。由于学校教育与社会心理辅导机构各成一体、相互分割的现象较为明显,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很好化解。无论对学生进行哪个层面的教育,仅靠学校及某个社会组织是无法有效实施的。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援助时,需要学校主动与专业的社会心理辅导机构及家长进行合作,让各教育主体在相互协调、合理分工、密切配合中,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辅导。6.让心理健康援助在润物无声中进行。真正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在润物无声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援助也是如此。过于形式化、特别强调、主题鲜明的心理健康援助方式,虽然强化了教育的仪式感,但也让辅导教师及受助人多了一份拘谨与防备。在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升全体教师心理健康辅导能力、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援助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援助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润物无声地将各种心理健康援助的端口前移,让学生面对突发灾难时不恐慌,当学生遇到困境、陷入心理危机时,相关教师及社团组织能够润物无声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类似于“补救式”的心理健康援助,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教育环境中,化解心理困惑,让心理世界走向丰富及强大。7.加强对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质量如何?教育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学校的重视及全体心理咨询师的共同努力,也取决于对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学校及相关学术机构,应将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纳入到课题选题计划,成立研究团队,制定研究方案,对心理咨询室定位、课程实施、发展目标、心理健康援助能力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等提供科研引领。每个人都会无法预测地遭遇各种难以承受的打击及突发灾难,都会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出现心理困惑。当心理困惑出现时,需要用类似于补救及安慰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援助。但是,补救再好,安慰再到位,即使能把心灵的创伤弥合,却很难与受助个体的心理纹路完全畅通对接。将心理健康援助端口前移,加强对前瞻性心理健康援助的系统研究,不仅是提高心理健康援助效果的现实需要,也是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韦雪艳,周琰,钱芸施.班级心理环境与初中生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9(03):24-27.

[2]朱夏艳.论心理健康教师咨询力的提升[J].江苏教育,2019(12):16-18.

第4篇:小学家长教育困惑范文

关键词:困惑;思想政治;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越来越浮躁,什么事情都追求高效,有时真恨不得一步登天。当然学生也不例外。现在的学生们在越来越“成熟”了,越来越现实。我们开始怀念那些中学时代过得单纯的日子,希望今天的中学生也能跟过去一样。这是绝不可能的,因为今天的社会已经不是昨天的那个了。但是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刻不容缓的。要想改变,比思想先行。我们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的,而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身理、心理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我们这时候抓好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我在教学中却产生了很多困惑。

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现实脱节

思想政治课本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起着引导作用。但因为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时,我发现教材中的观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段距离,学生感觉较陌生,理解和实施教学活动比较困难。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思想不再单纯,而是更加复杂。对物质的渴望使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变得可有可无,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放松了,有的甚至是产生了一种知识无用论,放弃了学习。这样的思想自然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们觉得这些现实与教材中教学的内容产生矛盾,由此而产生了迷茫心理。政治课理论性较强,如果单靠老师在讲台上讲解,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更是觉得枯燥无味,不想学习。

二、学校的教学与家庭教育不协调

在教学活动中,每位政治教师,不仅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基础文明、伦理道德、法制纪律、理想情操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与培养。这是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需的,也是思想政治课在实现整个中学教育目标方面所承担的重要任务。然而,现在的学生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家长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因为客观的原因从整体上看是较差的,这就制约了家庭教育水准的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之间形成的“偏差”,必然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老师在课上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助人为乐,许多家长教育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学生在校“学雷锋”,学生回到家里,却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和享受,在家当“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这就是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寻找对策,为实现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对政治教学的错误理解而学习方法不对

在人们的认识中,总以为政治属于文科,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知识,有的只是一些政策纲领,上课根本没有必要认真地听,只需要考试之前临时抱抱佛脚就行了。这种思想在学生中并不是少数,反而占了很大一部分。这其实是对政治教学的误解,究其根源,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应试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实行的是灌输式教学,不管学生对教的知识理不理解,只要他们能够背下来,考个好成绩即可。久而久之,不仅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而且长期以往老师想要改变也很难了。 那么,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改变学生和教师的这种错误观念,必须坚决地贯彻实施新课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关注学生的身理、心理健康,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事物。同时也学会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政治、思想问题,让他们觉得政治并不是“假大空”的代名词,跟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也很实用。这样学生自然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四、单一的教学评价制度

第5篇:小学家长教育困惑范文

1.单亲家庭学生

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单亲家庭的学生存在问题较多,比较突出的有几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处理存在障碍,与老师长辈相处不懂何为礼仪,与同学相处极易闹矛盾,对人和事的容忍度较低;二是容易走极端,正常情况下没有很特别的表现,但当涉及失恋等情感挫败体验的时候,容易闹自杀,或者有威胁对方甚至给对方造成人身伤害等诸多不理智的行为;三是经济上陷入困顿,成为贫困生,尤其是由单亲母亲抚养长大的学生,倘若还是来自农村单亲家庭的学生,经济条件更是雪上加霜。这类学生表现上一般爱走两个极端,一个是极度自尊,虽经济上极其困难,但拒绝接受任何救济,认为面子上过不去;一个是极度自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自我认知上存在严重问题,甚至有学生拿着贫困补助去买苹果手机或逃课去网吧玩网络游戏。

2.贫困家庭学生

统计数据显示,高校每年大约有20%的学生属于贫困生,[4](p31-34)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占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比例为5%左右。贫困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贫困带给人们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挫折和冲突。能正确对待贫困问题的学生,往往是有远大志向的学生,认为贫困是生活给予自己的一种磨砺,养成的是正直、善良、勇敢、百折不挠的优秀品质,能真正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可惜的是,更多的出身贫困家庭的学生往往伴随的是自卑的心理、懦弱的个性。这是由于贫困家庭的学生往往生活环境比较简单、缺乏丰富的社会沟通,这通常会形成较为内向的性格,父母的教育不能及时跟进,对孩子的性格缺陷也不能及时进行修正。有学者对此进行的实证性研究表明,[5](p102-104)贫困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低于非贫困大学生,难以接纳自己,比较缺乏自信,对生活的满意度较低,具有更多的消极情感。

3.心理问题学生

严格来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心理困惑,不同的是,有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在别人的帮助下把困惑顺利解决了,有的人不能解决所遇到的困惑,这就有所谓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人生最盛的成长期,难免会遇到生理或心理上的困惑,许多大学生在刚入校时心理很健康,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尤其在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都免不了会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只是这种心理问题没有引起严重的后果,所以没有引起人们过分关注。这里所指心理问题学生,包括在学校心理测试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和虽在心理测试中没有表现出问题,但由于遭受挫折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重点关注的群体。该群体和单亲家庭学生群体、贫困家庭学生群体处于交叉状态。实践和研究都表明,出身单亲家庭的学生和出身贫困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除了以上群体外,还有学习存在障碍的学生、恋爱受挫的学生、就业困难的学生、家庭突发事故陷入困顿的学生等,都容易成为心理问题学生。

二、特殊学生群体的特征

特殊学生群体虽然有别于普通在校生,但并不属于弱势群体,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容易自卑,缺乏自信。以上所说特殊学生群体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或者说简单封闭性,很容易形成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养成自卑心理。在处理自我关系、自我与外界的关系时很难把握合适的度,容易形成自我封闭圈,不光是自我认识、自我悦纳成问题,同时也将别人的好心、外界的关爱统统封闭在自我之外,陷入自我否定的封闭圈,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人格和情感的障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从而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

2.缺少关爱,缺乏安全感。尤其是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缺少关爱,对同学、老师给予的友善、关爱总是抱以怀疑的态度,总是怀疑别人无缘无故对自己好是不是抱有别样的目的,不敢坦然接受的同时也就不敢勇敢付出,这种缺乏诚意的相处方式会让自己越来越淡出人际交往圈,结果就是把自己搞得越来越来孤单。这种消极心理如果不能及时纠正,会影响到将来的就业、婚恋,乃至影响到家庭的幸福。

3.缺少指导,自我认知有问题。不管是过度自尊的学生还是过分自卑的学生,都是对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存在问题的学生。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无法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姜波对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的调查研究表明,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47%的人不会向其他人倾诉,另有13%的人选择了无奈等待,[2](p107-110)这都是典型的认知反应不当,这种认知反应不当极易导致他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应对失败,从而产生不良后果。

4.心理脆弱,易行为过激

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有限度的,无论是家庭贫困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还是心理问题学生,由于背负着比别人更重的心理负担,所以他们比普通学生的心理更脆弱一些,心理承受能力更弱一些,承受的压力更大一些。尤其是遇到突发性事件的时候,比如突然间的失恋,很容易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如果心理疏导及时,尚不至于酿成不良后果,如果疏导不及时,很容易诱发过激行为,导致无法收拾的局面,如自杀或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等,也有极少数情绪失控的学生走上了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三、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思想教育体系

1“.”思想教育体系的构成

“两线”是教学线和学生线的简称,“五面”指的是“两线”所涉及的五个方面,分别是:思政课教学、辅导员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和引导、党团专题教育、社团自我教育。五个方面既有课堂教育,又有课下教育,构成一个多方位思想教育体系。从“线”上看,两条线是相互分工,看上去泾渭分明。教学线是通过思政课的课堂教育来达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导引作用。而学生线则通过课下辅导员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与引导、党团专题教育、社团自我教育来促进学生思想的成熟,起推动作用。从“面”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教育作为最传统的方法,其教学效果不可盲目夸大,但绝对不容忽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接受和对师德优秀教师的接受都可以改变或修正自身的价值观念。[6](p167-169)辅导员思想教育功夫下在平时,经验表明,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教育基本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是花在少数特殊学生群体身上的。党团专题教育不仅仅是用来培养教育党员,其更重要的作用是普及学生对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党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而社团的自我教育,则是通过兴趣爱好的不同,将学生吸收到不同的学生组织中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从逻辑上看,思政课如果不能起到预期的思想教育作用,发现问题后可以立即启动学生线的几个方面。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辅导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与相关授课教师的沟通,可以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如果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可以跟学校专业心理辅导教师联系,辅导员思想教育和专门心理辅导相结合,比较容易解决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和思想困惑。在以提高学生对党的认识的专题教育活动中,可以有针对性地侧重于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不光是要解决学生的困惑,而且要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最后,高校各级各类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不可忽视,要充分发挥这些社团的作用,将有兴趣的学生吸收进来,通过朋辈朋友的相互交流,实现特殊学生群体与朋辈的有效沟通,通过参与社团的活动,提高自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升自身的存在价值。从实施教育主体来看,除了社团自我教育之外,其他四个方面的教育实施主体都是教师,思政课教师往往也担任党团专题教育主讲人的角色。在不少高校,辅导员经常也是思政课教学任务的主要担当者,也是党团专题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2“.”思想教育体系的应用

第6篇:小学家长教育困惑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认同困惑 对策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强调指出:“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是重要而光荣的一项职业,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许多复杂因素,使得辅导员常常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到迷茫,出现职业认同的困惑,直接影响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工作的开展。因此,如何破解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困惑,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水平,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困惑

人们一般所说的职业认同,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职业认同主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性评价。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是指辅导员对于所从事辅导员职业的肯定性评价。

高校辅导员最早是在1953年由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提出设立,至今已有50多年的较长历史。但是,据一项调查显示,辅导员队伍存在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等问题,很多专职辅导员刚上岗就抱着“转行才是出路”的想法,兼职辅导员更是盼着早日“脱离苦海”,出现“专职不专,兼职不兼”的现象。以上问题和现象的出现和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辅导员的职业吸引力较弱、职业认同度较差。

1、角色困惑。目前,在多数高校中,凡是涉及到学生的大小事务,都需要辅导员的组织和参与,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但实际上却往往会陷入巨量事务性工作的泥潭,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一切与学生有关的繁杂琐碎的事情上。由于事务性工作的拖累,辅导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真正的本职工作,相应地影响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主业”,以致许多辅导员发出“我到底该干什么”的感叹,出现职业认同的角色困惑。

2、待遇困惑。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所规定的“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扩大,辅导员缺编,以致一些高校师生比远远超过1200的比例。这样,就在无形中加重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量,学生事务性、突发性工作随之增加。由于辅导员带的学生较多,他们不仅需要完成学校各个职能部门下达的每一项任务,还要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心理状况,使得辅导员的每根神经经常都绷得很紧,除了正常的上班时间外,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到了学生身上,加班加点成为家常便饭,夜间值班每天不断,辅导员几乎成为学生的“保姆”。辅导员付出了艰辛劳动,心力和体力严重透支,但他们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相对于同工作强度、同学历的职业或岗位而言,他们经济上获得的只是一种低程度的满足,出现职业认同的待遇困惑。

3、工作认可度困惑。由于学生工作需要投入很多的激情、时间与精力,而工作方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很多成果都是无法短期见效的,很难立马见到显著的效果。学生工作成果与科研成果相比,工作认可度偏低,以致很多人认为高校辅导员工作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任何人都可以承担。由于辅导员所从事的学生工作见效周期长、成果无形化、评价标准模糊,辅导员得不到外界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自我满意度较低,存在着职业认同的工作认可度困惑。

4、发展困惑。传统的观念一般认为,辅导员岗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过渡性或阶段性岗位,应属于年轻人或精力和体力旺盛一族,自然就很少有人考虑在此岗位上的长久发展,于是在事实上形成了“想发展就换岗”的局面。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狭小、职业寿命短暂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辅导员亲身感受着工作压力过大、提拔无望、福利待遇偏低和社会地位不高等职业发展中的困惑,也无法从前任同行和实际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可能“自我实现”的价值,更看不到今后自己的从业方向和努力目标,不得不把辅导员作为职业生涯的一个过渡,时机一到,就想着去跳槽发展,严重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二、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也可以说是指导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指出,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并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败。高校要想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学生辅导员队伍,破解他们职业认同的种种困惑,应当遵循“重视优待,明责精育,优升发展”的原则来开展工作。

1、重视优待。高校党委行政作为国家政策的实施执行者、学校工作的领导者,应当把学生工作放在与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深化对辅导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确立辅导员也是高层次人才的观念,对辅导员高看一眼,营造一个人人重视、关心辅导员成长进步的良好校园氛围,提高辅导员在学校中的地位。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有关部门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具体有效的相应配套措施,切实解决好辅导员的编制安排、级别晋升、职称评定等事关他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使广大辅导员真正在工作岗位上长期“安营扎寨”,安居乐业,让辅导员职业真正成为人人羡慕和乐于从事的职业。

高校要像优待教学科研业务学术骨干一样,建立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政策优待机制,从完善辅导员职称评聘办法、规范辅导员提拔使用机制、改善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入手,大力提高辅导员的待遇和地位,在政治上爱护他们,在工作上支持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向职业化、专业化方面发展。

2、明责精育。只有明确辅导员的职责定位,才能使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明确定位:“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这充分说明,辅导员在工作中至少要承担三个角色的职责:一是承担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指导的职责。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骨干队伍,要紧密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二是承担做好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职责。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辅导员作为特殊的教师,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感悟,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和做事,发挥着特别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三是承担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的职责。辅导员比青年学生具有更丰富的人生经历,又与青年学生容易沟通,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应对成长的困惑和问题,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能够跟他们打成一片,做知心朋友。有人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做了这样的总结:辅导员不是学生的“保姆”,不是机关的“勤务兵”,不是院系的“服务员”,而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学业的辅导者,是学生无助中的“110”、痛苦中的“120”、最需要帮助时的“119”。

明确了辅导员的职责定位,就要做好对他们的精心培育。首先,高校要强化对辅导员的培养机制,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采取日常培训、在岗培训、骨干培训、脱产培训等形式,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国内形势、法制安全知识、心理知识、学生管理、就业指导、学生工作技能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提高其职业素养,培养其职业技能,强化其职业认同。其次,高校要建立健全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保障机制,落实全员育人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育人职责,把一部分不属于辅导员的工作分离出去,为他们减负,使辅导员回归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最后,高校要建立辅导员评优表彰制度,加强对优秀辅导员的表彰奖励,树立一批优秀辅导员标兵,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挥他们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来增强辅导员工作的光荣感、成就感、职业自豪感。

3、优升发展。高校要统筹规划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体系,拓宽他们的发展渠道。高校可以把优秀辅导员向教师岗位、校内管理岗位输送,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为有专业发展前途的辅导员创造条件,培养他们成为骨干教师。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上海大学设立辅导员职级制等。具体来说,高校要想解决好辅导员的优升发展问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鼓励和支持优秀辅导员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其次,要允许和支持优秀辅导员根据自己的条件、志向、要求,向教学科研岗位转岗。再次,要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学校党政后备干部加以培养,提拔和重用优秀辅导员到学校各级领导岗位。最后,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优秀辅导员报考国家党政干部和公务员,并积极做好向有关组织人事部门的推荐等工作。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家长教育困惑范文

关键词: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发展支持需求;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1-0042-07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探究与反思,提升自我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贯穿于职前、入职、在职直至结束教职为止的整个职业生涯过程。

从20世纪60年代起,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70至80年代进入研究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多种成熟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勒(Fessler,1985)从生命的自然老化过程和周期的角度将教师发展分为职前教育、入门、能力建立、热心成长、生涯挫折、稳定和停滞、更新生涯、退出生涯八个阶段,教师任教的前几年一般处于入门和能力建立阶段,主要任务是适应教师角色和学校运作系统,在此基础上改善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效率。美国心理学家伯林纳(Berliner,1988)根据教师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新手、熟练新手、胜任、业务精炼和专家五个阶段,认为新教师需经过5-7年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方可以成为胜任型教师。美国心理学家休伯曼(Huberman,1993)将教师专业发展置于个人生活和工作场景中考察,把教师生命周期分为入职期、稳定期、实验和歧变期、平静和保守期、退出教职期,并提出了每一阶段的发展主题:工作前3年为入职期,新教师想尽快步入正轨而急切地希望获得教学的知识和技能;4-6年进入稳定期,他们初步掌握了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技能,开始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国学者连榕、孟迎芳(2002)从教龄和职称这两个反映教学水平发展变化的指标出发,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新手、熟手、专家三个阶段。其中,教龄4年以内、职称三级的教师为新手教师,在教学策略、成就目标、人格特征上均面临诸多问题,需要专业训练和自我反思方可获得成长。此外,富勒(Fuller,1969)、卡茨(Katz,1972)、司德菲(Steffy,1989)等学者也从各自角度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进行了研究,综合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职后五年是教师专业发展任务最为集中的阶段,他们既需要适应学校环境,熟悉教育教学工作内容,积累实践经验,又需要逐渐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养成专业精神与专业技能。而要达到这些目标,仅靠短期的入职培训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专业成长需要持续、系统、有效的专业支持。

本研究旨在调查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及对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需求,为构建适合无锡地区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提供实践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无锡市区、江阴市、宜兴市的30所小学,从中抽取300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共获取有效样本297个。样本选择注重了五年内小学教师教龄的均衡性和性别、学历、专业、任教学科的代表性。有效被试的基本特征见表1。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调查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支持服务需求。为方便教师作答,问卷主要采用选择题形式,问卷内容除教师背景资料外,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专业发展支持需求两个维度。专业发展现状主要从专业发展阶段的自我认知与满意度、专业发展自主规划意识、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及应对策略等角度进行考察;专业发展支持需求从专业发展支持的价值取向、支持主体、支持内容、支持项目、评价与激励机制以及现有培训的不足等角度进行考察。

问卷由课题组成员到学校当场集中发放、施测并回收,运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1.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自我认知与满意度

问卷列举了伯林纳提出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及基本特征,由被试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做出自我评估,并进一步追问被试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现状的满意度,结果见图1、图2。

图1 教师对专业发展阶段的自我评价(N=297)

图2 教师对专业发展阶段的自我满意度(N=297)

由图1可见,分别有45.45%和40.0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发展处于新手和熟练新手阶段,只有10.77%和3.70%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胜任和业务精炼阶段。这与伯林纳提出的新教师需经过5-7年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方可成为胜任型教师的观点是一致的,也表明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有着比较清醒客观的自我评价。由图2可见,48.15%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持肯定态度(满意和较满意);44.44%的教师对此持中性态度(一般);还有7.41%的教师对此持否定态度(不太满意和不满意),总体来看,职后五年内教师的专业发展满意度较低。

2.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与规划意识

专业发展自主性强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着明确的专业奋斗目标,并能为之不断付出努力的人。据此,问卷将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分为五种状态,统计结果见表2。在此基础上,问卷进一步调查了教师的生涯规划意识,统计结果见表3。

表2 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性(N=297)

由表2可见,47.14%的青年教师既有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又有相应行动,自主性强;45.46%的青年教师或目标模糊,或只有目标没有行动,自主性较弱;6.06%的青年教师有发展倦怠的现象。经χ2检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表3 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情况表(N=297)

由表3可见,63.30%的教师有短期专业发展规划;27.27%的教师有系统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没有专业发展计划的只有9.43%。说明大部分青年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所规划,但还不够系统。经χ2检验,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情况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3.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困惑

问卷在整体调查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深入调查了他们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育科研方面的具体困惑,结果见表4和图3、图4、图5。

表4 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N=297)

由表4可见,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专业的最大问题依次是教育科研、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尤其是教育科研,46.46%的青年教师深感困惑,急需专业支持。经χ2检验,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图3 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困惑(N=297)

图4 教师班级管理中的困惑(N=297)

图5教师教育科研中的困惑(N=297)

由图3可见,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中最大的困惑是教学设计,其次是课改理念的落实,再次是关注全体学生和教材解读。总体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课改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并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是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由图4可见,在班级管理中,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最困惑的是问题学生的教育,占44.11%,其次是常规管理要求的细化落实,占22.90%,再次是偶发事件的处理和多元评价学生,各占10.77%和9.76%。由图5可见,在教科研方面,职后五年内青年教师觉得最大的问题是成天忙忙碌碌、没时间进行研究,占50.17%之多;在具体研究中遇到的困惑依次是缺乏研究方法的指导、找不到合适的课题和研究论文的撰写。

4.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困惑的应对策略

面对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困惑,职后五年内青年教师的应对策略见图6和图7。

图6 小学教师教学困惑的应对方式(N=297) 图7 小学教师班级管理困惑的应对方式(N=297)

由图6和图7可见,无论是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困惑,还是班级管理中的困惑,职后五年内青年教师首选的应对策略都是向有经验的资深同事请教,分别占52.53%和61.62%;次选的应对方式是向带教师傅请教,分别占30.98%和25.25%。总体来看,向资深同事和带教师傅请教是职后五年内青年教师最常用的专业求助方式。

(二)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支持需求

1.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

专业发展动机是指在一定教育信念的指导下,对专业发展结果的预期。问卷对职后五年内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机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5。

表5 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机(N=297)

由表5可见,职后五年内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机依次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34.68%)、获得专业荣誉(23.23%)、评职称、获得职业幸福和提高学历层次。经χ2检验,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机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2.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对专业发展支持主体的需求

问卷以多选题的形式调查了职后五年内青年教师对专业发展支持主体的需求,结果见表6。

表6 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对专业发展支持主体需求(N=297,多选)

由表6可见,职后五年内青年教师最希望获得同伴教师和带教师傅的支持,分别占69.36%和67.34%;其次是希望获得教研员、校领导和学科专家的支持;最后是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专家的指导。

3.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对专业发展支持内容的需求

问卷以多选题的形式调查了职后五年内青年教师对专业发展支持内容的需求,结果见表7。

表7 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专业支持内容需求(N=297,多选)

由表7可见,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最需要的专业支持内容是有效教学策略,占90.57%;其次是班级管理策略,占52.86%;再次是新的教育理论,占46.80%。总体来看,他们需要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这些常规工作中获得更多的专业支持。

4.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对专业发展支持形式的需求

问卷以多选题的形式调查了职后五年内青年教师对专业发展支持形式的需求,结果见表8

表8 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支持形式需求(N=297,多选)

由表8可见,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最需要的专业支持形式是赛课评课,占73.40%;其次是师傅带教,占61.62%;再次是教研员的直接指导,占43.43%。总体来看,职后五年内的青年教师希望有师傅带教,能经常参加赛课评课活动,在此过程中得到教研员的直接指导。此外,他们也希望能多参加课题研究、聆听专家讲座。

5.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对学校的专业支持需求

职后五年内青年教师对学校的专业支持需求,结果见表9。

表9 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对学校的专业支持需求(N=297)

由表9可见,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最希望学校能够给他们配备一个优秀的带教师傅,占32.32%;其次希望学校能多提供一些参加业务进修的机会,占23.91%;再次希望学校能多提供参加赛课等业务比赛的机会。经χ2检验,职后五年内小学教师对学校的专业支持需求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5.改革评价机制:从鉴定甄别走向激励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本人不断地学习、实践与反思,还需要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环境的支持、指导与激励。对于教师来说,内部动机往往比外部压力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因此通过评价激励新教师的提高与发展往往比鉴定甄别他们的工作成效更有意义。当前,对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过分依赖于他评,尤其是各类专家、骨干教师和学校管理部门的评价,新教师在评价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容易导致新教师被动应付和盲目迎合心理,不利于新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形成和自我效能感的获得。建议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他评为辅的评价机制,使评价的过程同时成为自我反思与自我激励的过程。此外,现有的新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多采用以学生学业成绩、教师赛课成绩、论文获奖发表为指标的定量评价方法,这类方法用数据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快慢比较客观,但也容易造成评价目的和功能的窄化与异化。建议增加档案袋评价法,用一些陈述性、表现性、定性的方式描述教师专业发展情况,找出评价对象的优缺点,并帮其改进、提高。

Survey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upporting Requirement of First-Five-Year Post-Servic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Wuxi

SUN Ling & HUANG Xiao-qun & YANG Hua

(Wuxi Branch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Wuxi 214153, China)

第8篇:小学家长教育困惑范文

鼎屏二小现有学生2859人,教职工117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53人,四川省特级教师1名,四川省骨干教师5名,广安市骨干教师32名。近年来,学校秉承了“润德启智”的核心理念,确立了“玉石精神(仁、智)”作为学校的精神内涵,把校训定为“尚玉立人”,着力打造“抱璞守真,智圆行方”的校风,要求教师形成“博学敏行,玉成于爱”的教风,学生形成“乐习诗书,知行共进”的学风,学校定位为“书香校园,智慧校园”,确立了四个治校理念,分别是办学理念:“德化良器,智育人生”;教育理念:“仁・智教育”;提炼出了学生培养的五大核心素养――宽厚、忠贞、智慧、坚韧、清廉,并由此确立了我们的培养目标:“育秀外慧中,睿智儒雅的谦谦少年”。鼎屏二小一路破执求真,负重自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后被列为“四川大学科技园外语实验学校”“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实验学校”“邻水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实验学校”“广安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全国小学生创新作文教育实践基地学校”“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单位”。

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与成效

(一)综合实践丰富课程资源――“学校特色观”

当基础教育异化为“升学准备教育”时,我感到忧虑,小学阶段应该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留下幸福成长的记忆。在吸取当代教育家思想和反思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我开始追求充满生命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境界,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教育。综合实践课程作为一门伴随新课改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能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挑战性。结合鼎屏二小学生活动场地受限这一具体情况,我校迫切需要丰富课程资源,拓展综合实践基地,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发展。于是“综合实践课程”作为我校的特色课程得以延续开展。

(二)探索校本教研新途径――“教师成长观”

教师是学校改革发展的主力军和推动者,我校把教师和谐成长当成第一要务,让教师在学校搭建的发展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其一是构建教师内在“人文情怀+专业精神”的感应场;其二是构建教师外在“目标导向+校本研修”的反思场;其三是构建教师多向“教育科研+三课展示”的辐射场。我们结合课堂、教师和学生成长的实际,开展了常态化的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每周教育微讲座、周际明星教师评选活动、开放的校本研修模式和“三课”展示活动(即新进教师合格课、中青年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双主双优”优质课的“三课展示”),为教师展示自我搭建平台,充分调动全体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三)给学生个性发展空间――“课程设置观”

1. 校内活动课程化

(1)推动海量阅读,打亮学生人生底色。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规划和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打亮学生的人生底色,我们加大了学生海量阅读的推进力度,让学生真正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创新作文大赛,发掘学生写作潜能。为更好地让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创新作文大赛,我校三至六年级一千七百余人参加了这次比赛,在比赛中,采取班级进行预赛、校内进行复赛,推出作品参加市县比赛的方式进行。

(3)规范升旗仪式,开展学生自我教育。升旗仪式是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学校仪式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训练教育与综合实践成果展示的重要场所。

(4)做实社团建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是学校成立了各类社团,丰富学生的校内生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二是重视大课间活动,加强指导和管理;三是重视器乐进课堂;四是成立了“玉翌”文学社,定期开展活动,出版了玉翌社刊;五是学校开展了“四节”(读书节、艺术节、运动节、科技节)活动。

(5)课前进行演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好处。

(6)活动志愿服务,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在每次举行大型活动时,都要给学生设置志愿者岗位,经过统一培训后上岗,由辅导员老师进行全程的指导与考核,大型活动后,都要进行表彰。

(7)设置校长小助理,真正做到自我管理。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谐共处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同时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校外活动常态化

我校活动面积极为狭窄,是一个典型的袖珍学校。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得到发展,学校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整合各种资源,将课堂搬出学校,把学生活动的触角伸向了社区这个广阔的空间。

3. 统筹活动主题化

为使活动开展得更系统,为使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统筹起来,一月设计一个主题,在主题下开展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更有教育意义。

(四)促进学生幸福成长――“特色发展观”

1. 开设“润玉”课程,搭建成长舞台

除综合实践课程外,我校多年来大力开设“润玉”系列课程,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第三节课为全校统一课外活动时间。星期四下午为选修课开设时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各种活动。

2. 开发校本教材,发展学生潜能

为了加强幼小衔接,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一年级学习生活,我校编写了《我上一年级啦》幼小衔接校本教材,以学生养成教育为重点,让学生在开学第一周(养成教育周)熟悉校园环境、校风、校训、作息时间、生活常识等,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言行。

3. 加强安全工作,创建“平安校园”

我校共有师生近3000人,人数多,场地窄,给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学校突出加强了安全防范,始终如一地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排查、监控、防范等制度,以确保万无一失。

三、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1. 困惑:师资队伍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思考:或教师跨校使用,或向社会聘请专业人员,或发掘非专业教师的专业特长,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因地制宜开设课程,只要课程的结构合理,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

2. 困惑: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

思考:把教师当作宝贵资源去开发,把教师当作学校主人去对尊重把教师当作生命个体去对待,各校有各校的高招,不一一列举。

3. 困惑:学校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

思考:场地不足可利用好时间,校内无场地可以到校内。

4. 困惑:外出集体活动安全压力问题。

思考:设计好预案,找领导审批,安排好人员,家长尽力配合,做好师生活动培训工作。

5. 困惑:综合实践活动无法开展,基地开发困难。

思考:开动脑筋总会有办法。先在校内找资源,在校外有工厂找工厂,没有工厂找企业,没有企业找商场,没有商场找农场。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五大部分,除去信息技术教育为规范课时以外,其余的都可以统整到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去,每周可以安排3-4课时。

6. 困惑:功能室缺乏的问题。

思考:每周可以集中一个或两个时段,在整合学校教师资源和硬件资源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开设校本课程的办法。

7. 困惑:特殊困难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

思考:用爱心去暖化那幼小而受伤的心,用责任心去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用班集体和学校这个大“家”的集体行动去唤醒沉睡的心灵。

8. 困惑:学校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问题的处理往往有左右为难。

第9篇:小学家长教育困惑范文

然而,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环境下,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荣辱观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便会遇到不同以往的巨大挑战,尤其是农村中学,即便是有十几甚至二十几教龄的班主任或教师,都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知怎么了,以前的管理经验、方法都不管用了。”“现在的学生真难教。”班主任现成的经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班主任工作面临困惑,农村中学班主任教育工作实在令人担忧。

一、留守儿童带来的困惑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经济发展的快速与不均衡,造成千万打工大军涌入城市的局面,农村教育的又一新课题“留守儿童”随之出现,这无疑又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挑战。留守儿童数量之惊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据全国妇联统计,我国现有留守儿童约6000万。我所在的学校有922人,留守儿童人数就达193人,占总学生数的20.93%。我所在的班级52人,留守儿童人数就达18人,占班级人数的34.62%人。留守儿童有如下共同的特点:一是受身边监护人溺爱;二是监护人不会教育和无暇教育;三是父母失责与漠视。这给农村教育无疑又带来极大困惑:这部分孩子自控能力极差,迟到、旷课、上网、玩手机等等。你跟他讲道理,他当耳边风,甚至变本加厉。但老师又说不得,批评不得,当你把这种情况告诉家长,部分家长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教师的真诚联系抱以不闻不问。连家长都放弃了自己的孩子,那我们又能如何?在不能采用惩罚措施的情况下,教师对于那些无所畏惧的学生该如何教育?

二、学生沉迷网络,困扰着班主任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近年来,偏远农村的网络也开始慢慢普及,农村的学生也能像城市的学生一样,可以上网了。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不法商家,把网吧开到了学校附近。网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对中学生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途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生动性,加速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化。但另外一方面,网络对中小学生也有着一定的消极影响。网上大量不良信息的传播造成了青少年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缺失,社会责任感弱化,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逃学上网的学生,又有哪个是为了学习而上网的呢?他们上网,大都是聊QQ、玩网络游戏,看等。部分学生,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学生,过度沉溺网络,一上网就是通宵。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网络中的我可以不是现实中的我,我可以肆意妄为,不受任何人、任何条条框框的制约。因此,人潜在的一些不良心理就会得以引发或强化,其中以撒谎最为严重,骗班主任、骗老师、骗同学、骗家长。骗钱、骗物等。网络的互动以及虚拟的权威偶像,使学生的价值观念向个人本位偏移。主要表现在“长辈权威”向“网络权威”转移,唯我独尊,丧失社会责任感,产生角色认同危机或发生角色混淆,影响其正常的社会化。由于网络上虚拟交往的魔力,使得中学生往往迷恋其中,乐此不疲,随之而来的中学生“网恋”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都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道德品质,考验着人们的自律道德。班主任的苦口婆心、大道理、小道理都于事无补。

三、校园暴力成为班主任的又一大困惑

一般情况下,农村学生的家长很少与学生沟通,并且家庭暴力较为突出。因此,农村学生,特别是近年来的农村学生,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现象。据调查,本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