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学研究范文

新闻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闻学研究

第1篇:新闻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厚基础 精专业 辅修制 问题探究式教学

由于多种社会原因,大学生的社会职业逐渐变得不稳定,衡量一个大学生能力的标准也不再是单一的“基础扎实”和“专业对口”,而是对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甚至要再创造,适应社会千变万化的综合能力。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融入职业教育,研究实施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早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当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媒体人唯有在观念、意识形态上不断创新,在报道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在新闻语言上不断创新,新闻作品质量才能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所以,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职业能力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与急迫。

如何培养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注重培育学生具有新闻从业者的讲故事能力

2005年5月,美国卡内基基金会与耐特基金会合作发起了“新闻学院课程改造”项目,该项目明确提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闻消费世界,新闻学院应该从科技、知识、艺术、文学等各个方面来最大限度地发展新闻学,并且应该极力扩充并发展媒体全面、深入并以有趣的方式将信息告知公众的能力,无论实践是多么复杂或重要。”也就是说,第一,作为社会信息的储存者,新闻从业者要有公道心,筛选好内容守好门;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传播者,新闻从业者最重要的能力是以吸引人的方式来讲故事的能力。

有创意地选择一个新闻故事,并有创意地讲好这个新闻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新闻从业者既要有足够的新闻敏感度捕捉到有意义的新闻故事,又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采访好这个故事,并能迅速收集到这个新闻故事深层次的背景材料,挖掘出该新闻事件的特点和本质。

1.厚基础,培养学生新闻敏感度

如何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度呢?曾担任过《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当代著名新闻人范敬宜先生认为,除了深入采访、认真思考及人生阅历之外,新闻敏感度还来自于“丰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积累”。范先生少年时代阅读过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及杂书,积淀了一份厚重的文化素养,在他以后的新闻生涯中,“它们像储存在大脑细胞中的某种信号, 又像融化在血液中的某种基因, 平时它们沉睡着, 无所感觉, 一旦与眼前的场景接火,立刻苏醒过来, 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灵感。”所以,要培育学生具有新闻从业者的讲故事能力,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坚持厚基础的原则,在学科基础课的开设上,既应强化传播类的基础课程,开设传播与社会、公共关系、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等传播类基础课程,又应坚持利用文、史、哲学科性质的相关性及培养方向上的相通性,开设大学写作、哲学通论、世界文明史、中国语文等课程。

2.精专业、重实践,提高学生新闻采访能力

学生有了新闻敏感,还是不够,新闻故事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想象臆测,新闻故事的所有细节必须来自于实地采访,所以,要讲一个有创意的新闻故事,还需要新闻从业者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能将采访工作做好。特别是广播电视新闻,若是现场没有拍摄、录音好素材,后续制作根本无法跟进,这就要求从业者的摄录技能也要过关。体现在课程体系上,就是要开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体现在实践体系上,就是要构建好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课堂、课外、单独实习相互贯通的三层次实践体系:课堂内精讲多练,尤其多进行实验实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课堂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多举办DV比赛,以赛代练促实践;校外专业见习、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此外,还可以以项目模拟为突破口,强化实践应用,如,对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等操作性强的课程,增设实验学时与课程设计,组织兴趣小组,进行项目模拟。

3.推行辅修专业制,培养双专业学生

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个人微博都可成为新闻的平台,碎片化的新闻随处可见,它的即时性远胜于传统媒体,这就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传统媒体如何来应对挑战?最关键的战术就在于,将新闻往精、深、厚方向做。所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应比任何时候都注重挖掘深层次背景材料。只有掌握了深层次背景材料,才能站在这个基础上以全局高度,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恰当地估量每个材料在整个新闻事件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充分发挥思维的深刻性,深入到新闻事件的本质中去,揭示新闻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后果,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厚度与深度。要做好这一步,就需要新闻从业者除基本的新闻基础知识与技能外,还具有行业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在培养学生时,实行辅修专业制度,即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以外,还自愿选择一个辅修专业,毕业以后,不但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知识与技能,还拥有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在从事某一学科的新闻报道时,自然就能将新闻故事讲深讲透,讲得吸引观众。

二、改革教学方法,以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探究教学不是先将需要学习的新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将这个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问题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供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一番探究,最后通过问题的完成去实现对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仅是需学知识,更是学习方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以及科学探索精神。而独立自主的个性和科学探索的精神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人格也称创作性人格,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

如何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呢?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的做法堪称榜样。李先生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工作,他非常有创意地将对话式练习、作坊式课业、大篷车课堂及案例学习法融会贯通,使学生受益良多。这里,笔者借鉴李先生的经验,引申出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需要,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

例如:在讲授电视作品分析课“长消息”时,可以先就几个主题各收集几段视频,作为实例,放给学生观看。在每一段短暂的消息类视频之后,教师都让学生迅速回答提问:“发生了什么?新闻是什么?故事是什么?读者想要了解什么?” 以实例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个人探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增强探究意识

在提出问题,并作分析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转向主动探究。带领学生观看视频后,让学生比较同一主题的几段新闻各有什么不同。教师先不要提示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可让学生分组先讨论几分钟,然后让小组推荐代表回答,教师则要在学生答问时巧妙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强探究意识;第二,有小组互动,在小组互动中,学生既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也倾听他人意见,并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从不同角度改进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情境模拟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

学习案例以后,学生已基本掌握长消息的相关知识,并知道从哪些角度对一则长消息进行分析、评论。这样,课堂教学任务其实已经完成。但仅仅就停留在这一步,还是有所欠缺,因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能融会贯通地灵活使用而非仅仅记住所学知识。接下来,可布置采写一则主要内容确定的长消息的任务,让学生自主设计采访场景,并写出新闻概要。这样训练可以为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提供机会和保障,使学生体验到创新活动带来的喜悦,进而在专业实习阶段,学生能很快独立进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选题、拍摄、编辑、制作,真正具有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能力。

第2篇:新闻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新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的新闻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新闻的产生和传播途径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基于此,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和新闻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这就需要各大高校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创新相关专业课程以及明确社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复合型培养。

1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业的工作背景已经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进行转变,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业从业人员的要求已经由最基础的采访和撰稿,向录音、采访、撰稿、编辑等多方面发展过渡,除此之外,由于网络上各大新闻客户端、相关网页以及手机软件的兴起,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还需要对网页、微信、QQ等各个平台的运行和管理拥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新闻通过各个渠道进行传播,达到将新闻的影响力最大化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摒弃应试教育下“成绩高于一切”的理论,将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目标,为新闻业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想要开启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仅仅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由于每个学生自身差异性的存在,要想进行高效的教学,就需要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会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赞赏有加,而忽略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例如,有些学生性格安静、内向,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较强,而有些学生则性格活泼、外向,喜欢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秀之处,并且进行引导和鼓励,将学生的优点发扬光大。

2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和途径,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新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除了传统的书本教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投影仪、幻灯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让学生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体会到学习新闻学的乐趣所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最终达到加深印象和理解的目的。而在进行能力训练时,教师可以对学校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达到教学成果最优化的目标,例如模拟新闻播报厅,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加深对新闻播报环节的印象,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组织竞赛或活动,例如让学生进行广告制作、主题视频短片制作等,使学生通过良性竞争的方式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这对于学生自身的能力进行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而教师也可以在竞赛或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发现每一个同学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这样做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效果,最终为新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出宝贵的力量。

3 创新相关专业课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环境逐渐完善,各大院校新闻学专业的课程必然会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许多高校在进行新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新媒体导论》等与当代新媒体背景息息相关的科目,并且着重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例如网站制作、网页设计等,同时针对学生的选修科目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由与专业相关的科目逐步拓展为经济、民俗、艺术、文化等多个方面。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创新相关专业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达到为我国新闻事业输送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4 明确社会需求

新媒体背景下对新闻业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具有创新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只有在明确了社会的需求后,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对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任务的首要目标,通过设立双学位、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选课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从业人员奠定良好的基础。

5 结论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业正在飞速发展,所以新闻业的从业人员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各大高校教师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最终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为我国新闻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蕾.论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2] 王影.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创新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教育,2016(01).

[3] 马淑丽.我国文化传媒人才培育研究[D].湖南大学,2013.

第3篇:新闻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研究

新闻传播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和重要,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为新闻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直接与明显。新闻传播事业在中国,已成为联接新闻信息产业和以高科技为特征的传播技术产业的桥梁,不仅有其经济效益,而且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迅猛发展,给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的研究带来了重大的契机。

一、新闻传播学的发展特点

1.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互融合。传统的新闻学研究有较强的实用性质,但理论色彩较弱。传播学被引入新闻学界以后,许多传播学的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已成为新闻理论研究的一部分。新闻学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报,它包括广播电视、网络传播等各种传播媒体或形态,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闻类的媒体传播的内容,以及广告、公共关系、媒体经营的研究等等。

这种融合不仅是原来两个学科的融合,而且与传媒活动相关的各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法学、经济学等等,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相互融合,新传媒的研究发展迅速。

2.传媒经营、新闻法治与职业道德成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中国的传媒处于大整合的时期,各媒体不再仅仅是党的机关报或国家的广播电视台,也是经济实体和利益单元,报业和广电业的集团化,传媒之间的竞争内地传媒与境外传媒的竞争,都要求各媒体的负责人懂得传媒经营。把受众接受传媒作为消费行为的研究,将传媒娱乐视为经营策略考察也纳入了传播经营的理念之中。

随着中国传播业近几年的急速膨胀,传媒每日每时与社会发生互动,矛盾冲突的频率上升,新闻官司增加,社会对传媒职业道德不规范的指责增多。因此,传媒业自身的法治建设和职业行为的规范化,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该研究扎实而有成效,涉及新闻官司的各个方面,从各种新闻侵权现象到著作权问题,从隐性采访到隐匿权、更正与答辩,就论证的范围而言已经相当全面而完善。

3.舆论监督的内涵发生变迁。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广播电视,特别是电视(包括卫星电视)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有的学者从行政、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三个角度看中国电视产业的市场格局,指出中国电视产业的三人发展趋势:政府导向让位于市场导向;民营电视业将成为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电视资源要素的流通和集中同时进行,形成区域性传播中心。

目前,舆论监督成为与新闻理论、新闻法治和职业道德相关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并涉及到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公民权利的研究等等。中国的新闻学从传统的党报理论转向一般新闻学理论,其背景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环境变化,“舆论监督”的内涵发生了变迁。[论*文*网]

二、现阶段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特色的研究

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与条件,也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只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看问题,坚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办实事,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局面一定能够开创。

现阶段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的研究当中,关于教育特色的研究最为重要。怎样形成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特色呢?首先,要充分依托自己学校的特色,根据自己学校的性质地位和特点来办专业。这样才能把专业和学校紧紧融合在一起,充分集中和整合学校的所有学科的优势,扬长避短,突出自己专业的特色。比如一所体育学院的新闻传播专业,就正好从体育上做文章,努力探索体育新闻办学的途径,着重在培养优秀的体育新闻从业人员上突出特色。其次,要充分考虑自己学校所处地区、城市的特点,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区特点,在区域文化、社会、经济发展上做文章,紧密与当地党政部门和新闻传媒单位结合,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如一些地方民族大学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就可以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有优势,在民族新闻的教学与研究中独树一帜,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做出有特色的突出贡献。第三,要充分调动本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发现与培育教师们有特点的教学与科研新经验、新成果,不断努力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某一方面、某一项目、某一课题上,做出新的突出的研究成果,并以此为契机,不断培育出特色。第四,突出特色,还要善于和勤于在办学中不断总结与积累经验,每学期、每学年都要认真回顾一下在办学中哪些事情是做得好的,哪些地方还有不足,师生们的反映如何,新闻传媒界和社会的反响如何,从而去发扬和推广好的办学方法、模式与经验,克服与改进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是一项正在蓬勃发展的事业,其前景十分广阔、光明。但同时,也面临着十分激烈的挑战与竞争。常有一句话叫“不进则退”,实际上现在的情况是,进步慢了,也是后退。因此,我们一定要以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的精神,努力发展新闻传播教育。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不断推进教学科研改革,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闻传媒人才,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

第4篇:新闻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一、以学生为主体,“课上课下”深度融合

(一)以行业前沿动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过去“填鸭式”的单向性授课方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实际。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对其进行启发性、互动性的教学,在强调知识建构自主性的同时,注重构建建师生互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即师生之间形成双向、交往、理解的关系。因此,增强教与学的粘合、互动与理解,充分引导、挖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对学生专业学习的培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

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基础,是学生实践创新的源泉。新闻传播学院建立学生学理论研究会,开设了“荟文有约”“荟文讲坛”等主题活动,邀请学界、业界一线人员做讲座,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拓宽专业视野,进而对自我有一个全新的审视,对行业和职业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并根据行业及职业需求进行自我学习的调整,从而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此外,学院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学生学理论课题立项,项目期间均有科研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近五年,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均有学生申报成功。

(二)第二课堂:做“专业”的志愿服务

新闻传播实务课程在教学方式上除了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视实践操作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融合,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开辟专业时间的第二课堂对于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十分必要。

结合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和精神培养,新闻传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定期组织学生走进清滨小学开展别具特色的第二课堂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结合播音发声、新闻写作等专业知识,对小学生进行口才、写作等方面的训练。不仅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建立了与该小学的长期志愿服务,培养了学生奉献精神与服务意识。该项目还连续两年成功申报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希望工程星光行动项目。除了志愿活动“专业”化外,学院学生通过考核进入校史馆担当解说员或者进入校有线广播台担任记者、主持人,既锻炼了自身的新闻采访能力、增强了播音主持技巧、提升了仪容仪表等,还培养了学生爱岗爱校的服务意识,将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正能量传递下去。

二、以专业为依托,打造品牌学生活动

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为了引导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优质学生活动平台,新闻传播学院坚持以专业为依托,创新学生活动形式,打造与专业相适应的品牌学生活动。

(一)广告学――黑龙江大学广告创意文化节

2002年创办的黑龙江大学广告创意文化节是东北三省高校创办最早的广告节。它最初只是学院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凭借对专业的热爱而举办的,而这一办就是14年。每年一届的广告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或团队创意的平台,在学院的支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热情参与下,其影响已从黑龙江大学扩展到省内各主要高校,其独特的创意和文化也吸引了世界顶级广告公司的目光,让拥有激情的“创意先锋”们得到业界的认可。

现如今,黑龙江大学广告创意文化节已经成为了包含启动仪式、策略单宣讲会、广告创意大赛、饕餮之夜、专场招聘会、学术讲座、闭幕式暨颁奖典礼等多个环节的品牌活动,为广告学专业学生及爱广告、有创意、想表达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能力、提升素质、了解行业的良好平台。

(二)广播电视编导――朗诵节/青春诗会/微电影展映会

为了扩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专业课外延,提升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学院近年来打造了多个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活动――2013年的户外朗诵、2014年的朗诵大赛、2015年的“五四”青春诗会和已经连续举办4年的微电影展映会。

朗诵大赛和户外朗诵成为学生走出课堂实践的新舞台。朗诵节期间,以系主任、专业教师组成的导师团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专业教师结合电视节目主持、文体播音等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并邀请黑龙江人民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与专业教师共同担任评委。户外朗诵这种自由、无拘束的新型竞赛形式,使学生以更加轻松的状态进行表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素质,更为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成专业实践搭建了平台。

微电影展映会作为专业课《电视摄像》与《非线性编辑》的考核环节,也成为了每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所期待的一次机会。在微电影展映会上,学生分组拍摄的微电影将面向全体专业师生展播。而这些微电影全部都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行完成后期制作的。通过微电影展映会的形式,学生锻炼了自己的策划、统筹、编剧、拍摄、剪辑和表演等方面的能力,也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有了更好的落脚点。

(三)传播学――网络新媒体平台

新闻传播学院现拥有拉片室、录音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和演播厅,学生坚持内容为王,借助新技术,利用专业平台,将所学、所想付诸实践,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最大程度的结合。

学院借助网络与新媒体技术,以及传播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的培养侧重,创办黑龙江省高校首个以学院为单位的微信公众平台――黑大新传播学院。在微信公众平台中,突出体现学院特色的新媒体、校友、映像、学院微电影团队等特色板块构成,及时更新学院学生会、青协、理研学生组织、创业团队的动态。此外,在研究生实践教学层面,学院组建硕导团队,由青年硕士生导师带领研究生团队创办了“黑大新闻传播研究”,传递学界动态、学院教师、研究生科研成果以及学术论坛信息等;广告文化创意节组委会也创建了“黑龙江大学广告创意文化节”,日常更新广告行业前沿,广告文化节期间推送活动重要信息等。这三个不同角度的微信平台,学院微信平台申请了创业教育学院的创新实验室课题立项。“黑大新闻传播学院”公众号已连续推送1 029期(截至2016年11月22日),3 500余人次关注量,单篇阅读量超2 000次(需要更新数据),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这正是专业课教学中的“内容为王”创作理念的真实体现,也是学生网络与新媒体理论与技术活学活用的实践成果。

(四)新闻学――主题摄影比赛/“老梁”新闻评论人才实验班

针对于新闻学专业新闻摄影的实践教学要求,学院已经连续3年举办了“我与图书馆合个影”主题摄影比赛,以赛促学,以学助赛。在“我与图书馆合个影”主题摄影比赛中,学生用镜头记录自己在图书馆学习、与图书馆“亲密接触”的精彩瞬间。这不仅有利于打造优良学风,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新闻摄影技术。

2014年,新闻传播学院92届毕业生,著名媒体评论人、出版人梁宏达(老梁)回到母校,为在校的学弟、学妹带来讲座的同时,还捐献了“老梁”新闻评论人才基金,设立“老梁优秀新闻人才培养基金”,以培养优秀的传媒人才为目标,以激励广大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勤奋学习为目的。学院也于2016年4月份完成了首期“老梁新闻评论班”学员的选拔工作并开始了专门学习。学院将充分发挥其在新闻评论学界和业界的优势对评论班学员进行重点培养,努力打造媒介融合时代下的有竞争力的传媒人才。

三、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校内校外联动共赢

(一)实习基地:建立订单式培养计划

实习基地是学生检验专业学习的练兵场,专业的实习平台不仅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而且对学生顺利就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学院应积极建立与优秀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目前学院已经与国内排名前十的广告创意企业中的3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署实习基地的合同,每年选派学生去北京、上海实习,考核合格的可进入公司工作,提供专业的实习基地为专业优秀的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就业平台。其中,2014年北京电通公司推出实习生项目“小鬼计划”,在全国高校选拔39名学生参加训练营,其中11名来自黑龙江大学广告学专业学生被录取,占比近30%。

(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技能:拓展就业新渠道

第5篇:新闻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学科化建设

进入21世纪后的我国体育新闻教育专业为适应媒体行业的需求,纷纷引入实践教学活动,并作为解决教育与行业脱节,落后于行业发展的有效办学路径,逐渐朝向“社会服务站”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亦有诸多问题不断涌现。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现在开展的体育新闻实践教学活动,大多处于一种零打碎敲式的状态,不成体系,没有规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框架、纲要等基础性建设尚无规则可循,缺乏规范化的组织、管理;在教学研究、教学效果、教材编撰等学科建设方面更是缺乏明确的指导意见、量化评价体系,使得实践教学活动如散兵游勇般毫无章法可依。由此产生的后果,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一个点缀品,实践教学成果得不到重视,实践教师受重视程度不够,发展受限等问题。本文从系统化、学科体系建设视角出发,以学科化标准构建体育新闻实践教学作为叙述重点,并探寻其发展路径、维度。

一、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性、重要性

对于实践教学的理解,如果仍停留在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那么显然已经过时。当代的实践教学观,更多的是指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活动, 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造性精神的挖掘。

鉴于体育新闻专业的直观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教学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有机融为一体。其意义有两点:

1、实践教学解放了多年来国内体育高校教育的狭隘教育观,使得学生能够以更开放、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流、吸收知识;打破了以往单调的授—受讲课之道;摒弃了过往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以一种更自如、自主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为充分发展大学生个性教育开辟了道路,提供了良好平台。

2、新闻实践教学是促使学生迈向社会的助推器、剂。各种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组合环节,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频率、机会,在拓展学生求职机会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求学目标、学习目的和方法的认识。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思维深度、生活体验、行业规则,形成更为开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知道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以实践为导向体育新闻实践课程并非停留于对简单技能的操作学习上,更多着眼于未来行业工作的要求,超越固化问题的解决,强调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旨在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未来工作任务中所需的综合能力培养。

二、实践教学学科化建设

目前,体育新闻实践教学的无序、零散状态既干扰了体育新闻教学的健康发展,亦阻碍了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学科的建设是具有严格系统化的一套知识体系,因此开展实践教学学科化建设以学科化建设为标准,通过推理、论证, 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严密的逻辑系统。下面以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本科生培养方式为例,阐述实践教学学科化建设的几个重要层面。

1、课程建设

目前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包括必修课程37门课程,总学时达到1664学时,其中实践学时422学时,专业基础课24门,总学时880学时,其中实践学时192学时;限制选修课程共有39门课程供学生选择,总学时为712学时,其中实践学时440学时。一个本科生要在四年中修满181学分方能准予毕业。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践课程在体育新闻教育中所占比重近一半。但在这些课程的设置中我们遗憾的发现,课程设计特别是实践课程设置呈边缘化状态存在,如重点课程不突出、课程逻辑顺序、结构不够合理,知识体系内各门课程缺乏共同的逻辑基础,造成专业知识的内在不统一,知识点连续不上,从根本上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二元分化等问题。因此体育新闻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改变现在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本位关系。现有课程纲要科目缺乏系统化,实践课程开课时间、授课年级与课程内容缺乏有机的联结。二是理顺现有新闻实践课程逻辑关系。调整和优化现有的实践课程,适当增加实践主干课程,遵照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进行划分,而不是完全按照学科体系的逻辑顺序划分,开课时间也以此为据,避免专业课程体系内的分化、零乱现象。如大力推进画面编辑、体育新闻报道、体育新闻采访、体育新闻策划、体育媒介宣传、实践、实训等课程的安排。另外需强化与专业相关的软件应用能力,机器操作能力,新闻实地采编能力等课程设置,还要有一定比重的校外实践课程如采风、实训课程等(要和本科生四年级的实习区分开),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避免由于划分过细造成知识的零散,难以成为一个体系,使得知识的传授和吸收建立在内在一致的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内。总体说来,体育新闻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原则应以学生为本,着重探索式学习方式,与行业岗位对接的实践课程建设。

2、内容建设

对教学内容的建设是实践教学学科化建设的重点,是解决现有实践教学内容落后,偏重理论化,学科内容交叉、重叠的有效方法。目前,主要开展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基础层面的技能掌握训练、观察、分析方面训练;拓展层面的行业、专业知识、能力训练;综合全面素养训练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

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的编排、梳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即兴性。课程的难易程度,专业程度,实践程度没有凸显。这需要除了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制定要做到严谨,依循章程,还要使得实践教学内容能够与时俱进,不能固守一方,一成不变。在具体内容的编制中,要密切联系当下行业现状、趋势,最好每2年编一次,甚至是1年编一次,充分体现当下媒体环境变化,改变课程内容繁、旧、偏,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最后注意实践教学内容编排要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相互补充。

3、学术研究建设

一门学科或一种理论的进步与发展,既来自于不断变化的实践推动,也得益于学科或理论自身的反思与批判。但长期以来实践教学被定位于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 蛰伏于各院系的新闻专业理论学科之中,没能有效地在学科教育领域中提升其学术品位。加强体育新闻实践教学的学术、理论建设,既有助于实践知识的积累创新,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1)加强体育新闻实践教学的各种交流会、报告会、学术论坛的召开,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实验教学中去,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的参加科研或创新活动。

(2)加强体育新闻实践教学研究水平,打造实践教学研究梯队,带动实践教学产业、科研工作的开发,达到提高实践教学学科的整体水平。通过科研养教学,以教学促科研,形成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的良性循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学生实验教学内容中以及实验教学内容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 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或创新活动

4、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保证——实践教师,其所具备的“实践性知识”,包括旨在问题解决而综合多种学术领域的知识所需要的知识;不仅作为显性知识,而且作为隐性知识发挥作用;是以每个教师的个人经验为基础的,即实践教师所讲授的实践知识与其自身的实践经历、行业知识储备、业态现状更新、教师的实践智慧、将经历转化为知识的能力等因素联系密切。

从这一层面来看,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力求从有经验、有经历的专业人士中进行挑选,尽量挑选那些充满创造精神,并且勇于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找到探究实践,创造实践的道路。除此之外,一名合格的实践教师还需要从其日常教育实践中,发现和记录自己亲身体验,通过教育叙事探讨其经验的意义,用这种贴近生活的叙事反馈实践教学。坚决拒绝那些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的高材生;坚决拒绝那些墨守陈规,害怕改变,从不更新自己知识库的“名师、高师”。

5、评估体系建设

教学评估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广义的教学评估泛指影响教学活动的一切因素;狭义的教学评估则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进行系统检测,评出优良差,以便改进。

体育新闻实践教学引入学科化的评估方法来管理,规范实践教学,可使其逐渐步入可量化的轨道。评估举措很多,如五年一次的定期评估,或每年一次的短周期性的评估,不论何种形式都是为了建立起具有实践特色的体育新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与此同时,要避免评估过程中的一些不良操作,如部门领导对实践评估工作认识不到位,存在一定的走过场,期望值过高,给实践教师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造成压力过大,偏离了评估工作宗旨等问题。

运用学科精神来构建体育新闻实践教学,用学科制度来支撑新闻实践教学,用学科建设来规范实践教学,才能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才能吸引到高水平的实践教育者,研究者;才能避免“打游击”,用学科化建设方法去规范、梳理它。体育新闻实践教育的学科化建设进程需舒缓得当,持之以恒,并且坚持把这一举措作为当前体育新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来推进,惟有如此才能有效地为新闻行业输送高素质的新生力量,才能使体育新闻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①Leonor Margalef García,Natalie Pareja Roblin:Innovation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Learning from our own experience.New York

②J.Brown hill(1983).Edueation and Nature of Knowledge.Biddles Ltd,53

③[美]约翰·杜威 著,王承绪 译:《民主主义与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④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⑤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⑥王鉴:《实践教学论》[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4

第6篇:新闻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闻专业;现代汉语;针对性;趣味性

现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过去人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上,而作为新闻专业的必修课关注得较少。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课堂教学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定位不明确

新闻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定位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有所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是要教会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新闻专业主要培养媒体记者或者新闻宣传工作人员,对他们而言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熟练的语言应用能力是其必备的基本素质。现代汉语课的学习是为他们提供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教学应侧重于其专业性,重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课堂上如果仍采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是不合适的。应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及时进行调整,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所不同。

(二)教学内容繁多,实用性不强

现行的许多《现代汉语》教材都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上制定的,教学内容繁多,理论性强,而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的课时量只有三十多课时,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4,要在这么短时间内学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既不符合实际,也是没有必要的。现在市面上专门针对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教材不多,仅有邵静敏先生的《现代汉语通论精编》,黄李版的《现代汉语》等,即使使用这些教材,仍需教师在课前精选教学内容,并适当补充符合新闻专业未来工作所需的语言文字知识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目前高校新闻专业学生对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的认识不足,一些同学认为,他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汉语交际,没有必要再开设这样的课程,而且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又很强,所以学生学起来兴趣不大。因此要上好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在教学内容和练习的专业性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增强教学内容和练习的专业性

针对新闻专业的专业特色,应该把汉语基础知识和基础运用能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一)增强教学内容的专业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知识分类比较细致,知识点讲解比较深入,比如语音章节时学习了音位、音位变体、四呼等知识,对新闻专业的同学则可以不讲,只需要加强元音、辅音等基础知识的了解和训练即可。同时涉及古代汉语的押韵等知识也可以不讲,侧重于现代的、实用性强的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具体到教学内容上,每个章节可做如下调整:语音部分,淡化音位分析法、押韵、合辙等理论知识,注重汉语拼写规则、普通话训练等内容;文字部分,淡化对古代汉语“六书”的分析,侧重现代汉字的规范化;词汇章节,不讲语义分析法,侧重同义词的辨析、词汇的规范化等内容;语法章节,在句子成分分析、病句修改上下功夫,淡化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词类辨析、特殊句式等知识的讲解,旨在提高学生的编辑能力和语句分析能力;修辞部分,应侧重词语的锤炼和句式的选择,可与同学们共同分析一些好的新闻稿件的辞格、句式的变换等,旨在让学生体会新闻稿件的撰写和润色。在章节时间的分配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重视语音、词汇和语法章节,对于新闻专业的同学而言,应加强文字和修辞章节的教学比例,因为这是编辑、新闻记者所必须对面的问题。他们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这需要良好的文字和修辞基本功。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可以从语音和词汇章节中匀出部分课时向文字和修辞章节倾斜。此外,还需要增加一些新闻专业特有的内容,如语音部分列举电视新闻稿中易读错的字;文字章节增加“报纸版面设计”中的排版、字体、字号等内容;词汇部分可加入新词新语的讨论、报刊用语用句调查、媒体禁用语等内容;语法章节区分语法规则的超常规组合;修辞部分增加新闻标题与修辞等内容。一批与现代汉语用语用字规范化相关的表格、法规,如《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标点符号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等内容也应该在授课过程中补充进去。

(二)增强练习的专业性

课堂练习能够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领会、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选课堂练习。老师的讲解一定要透彻,根据学生的回答有的放矢地分析,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针对新闻专业的同学,可以布置以下课后练习:词语拼写、不规范字的修改、同义词的辨析、标点符号的修改、新闻稿件的修改等作业。总而言之,新闻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应充分重视其专业特点,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有针对性地教学,适当降低理论难度,注重讲练结合。

三、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趣味性具有使人愉快、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现代汉语课由于理论性较强,常常调不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形象化,把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会愿学、爱学。

(一)知识点讲授的趣味性

在知识点的讲授中插入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能够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在讲方言部分内容时,最好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方言,或者播放一些方言的音频材料,会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如邵静敏先生的教材(2012)光盘中就有方言音频材料,录制了某句话的全国各地的语音,选择一些播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各地方言的差异,同学们兴趣很大。在汉字章节的学习时,可以采用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如“表里如一(回)、打断念头(心)、黄昏前后(昔)、拉她也不来(接)、人人都走横道线(丛)”等等。还可以组织班上同学开展“汉字英雄”比赛,让同学们辨别常见的错字、别字。另一方面,讲授的知识要时时更新。在问卷调查中询问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时,排在第一位的是“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这要求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了解当下汉语的面貌,与学生拥有共同的话语,尽可能以这些共同的话语为讲解、分析的对象,才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使课堂具趣味性。

(二)例文引用的趣味性

同学们在学习现代汉语的时候之所以感觉趣味性不强,是因为教学内容与文学课相比,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感人的艺术形象,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在课堂上渗透一些趣味性的语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兴趣。丁声树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引用了很多自赵树理、老舍、等作家的小说中的例句,这些例句风趣幽默,能激发学习者不由自主地学习,在教学中也应向这些经典的语言学著作学习,精选例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经典例文的教学方面,还可以学习一些名人的事例,如赵元任先生在《语言问题》中讲到语音的平仄时,曾写过一个著名的小故事《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全文百余字的故事却只用一个音来描述,以表达如果没有四声,就无法理解汉语语意。我们将这个小故事引入课堂,引起了同学们的啧啧称奇和浓厚兴趣。邢福义先生的《汉语语法学》中引用了一个明代小故事:“张老便叫人请女儿女婿过来,嘱咐了几句,就把一纸遗书与他,女婿接过看道:'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女婿看过,大喜,……”。“知县对那女婿说道:'你妇翁真是个聪明人,若不是这遗书,家私险被你占了。待我读与你听:张一非,我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初刻二刻拍案惊奇》初刻卷三十三,岳麓书社,1983年9月版)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汉语篇章句法具有流水式的特点,在没有标点的情况下断连会十分随意,断连不同语义会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截然相反。把这个充满悬念的故事引入课堂中,受到同学们的喜欢。

(三)教学媒体手段的改进

在调查问卷中询问需改进的教学手段时,不少同学建议增加一些视频音频资料来丰富教学,适当的视频动画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具体方法如下:语音章节通过视频展示人的口腔、鼻腔发音动画学习元音、辅音的发音方法,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每个音的发音;汉字章节以动态形式展现易写错汉字的笔顺、部件、构造,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修辞章节通过一些作品配乐片段的欣赏,让学生感受经典作品的语言魅力。如果课堂上教师精心准备好每一堂课,把趣味性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四、结束语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以其专业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对于现阶段新闻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而言,专业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欠缺是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新闻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师只有结合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让课堂活跃起来,使学生真正从课堂中受益,增强学生的语言功底,为未来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唐昱 雷鹏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邵静敏.现代汉语通论精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黄伯荣,李炜.现代汉语[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商务印书馆,1961.

[4]赵元任.语言问题[M].商务印书馆,1980.

[5]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彭巧燕.高校“现代汉语”课程的实践教学及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第7篇:新闻学研究范文

一 基于“订单式”的新闻人才培养

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地力高校的教育功能定位。在教学与就业的对接过程中,“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青睐,即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用人规划和培养计划,力求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无缝对接”,实现学生的学习、实训、就业一体化。在实践中,“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多见于工科类专业,其与企业的生产直接关联,该类企业的岗位吸纳能力强,学生经过学习和实训,形成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文、史类专业定向单位因岗位流动性不强、数量少,高校与其开展“订单式”培养的成功案例还不多,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有待提高。

2014年百色学院中文系与广西工人报社达成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共建“数字新媒体班”,进行“订单式”的培养人才,办学模式确立为“工学交替、融合管理”,培养面向行业一线的新媒体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的构建上,摒弃以往“大而全”的模式,改为针对性强、精细化的课程设置,在充分调研岗位需求和媒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并以其为导向,在教学改革中有所体现,在专业实训中巩固和提高,辅以正确的评价体系,完成专业课程的改革,流程如图1所示。本文以下阐述以课程改革为切人点,在文科类专业开展“订单式”的合作办学。

二 定向的课程设置

(一)确定三大培养模块

传统的新闻学专业课程致力于培养“新闻全才”,但对于“订单培养”的数字新媒体班来说则过于冗余,某些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对这些学生而言难度过大,学起来吃力且容易导致学习情绪上的疲劳,而他们的成才目标并不是成为研究型的高端人才,而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因此,在确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时,摒弃“求大求全”的思路,与合作单位的岗位和业务需求、未来发展规划高度融合,力求实现毕业生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广西工人报社除了《广西工人报》,旗下媒体还有桂工网和“职工在线”客户端,除了履行宣传和提供信息的媒介职能,还拓展了报社的媒介经营范畴,是接纳毕业生实习实训和将来就业的重要平台。“数字新媒体班”的培养目标就是适应该新媒体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再结合当前我国的媒介发展趋势,确立了三大培养模块,即网络新闻采编和策划能力、摄影摄像(微电影)能力、广告策划和执行能力,对应网站和App的文字采编、视频采编、广告策划三类岗位。 (二)理论与实践融通的课程群构建 除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发展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史、世界新闻史、广播电视学等课程,而专业发展课程群则对应三大培养模块,具体划分如表1。课程的设置和分配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侧重于实践的原则,在课时分配上,除了诸如网络传播学等少数强调理论的课程,实践与理论课时比例均大于3:1,有些课程甚至全部设置为实践课时,让学生每次上课在实际操作经验方面都能有所提升。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岗位技能对应的课程方向,学生只需修满学分即可。

(三)课程内容体现“媒介融合”和“技术应用性” 目前,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加速更新换代,众多媒介机构纷纷开拓新媒体的新闻生产领域,如微博、微信、App等,都成为媒介产品的重要组成,这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介融合”的课程构建成为新闻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就是技能和知识要与岗位要求、新媒体的发展契合,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将内容集中在如何写好网络新闻和短评,以及开展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淡化或取消传统新闻写作课中的通讯和深度评论写作;又如网络新闻编辑课程,除了传统的网络新闻编辑外,加入如何编辑适应微博、App用户群阅读习惯的新闻;而新闻摄影摄像和专题片策划与拍摄,则重在训练学生拍摄主题鲜明的微视频的能力,以及后期的视频处理技术。

三 教学方式改革 (一)教学“微课”化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如果按照传统的系统化教学方式,信息量大且容易形成知识链的割裂(如一个章节的内容跨两周以上的时间),对于数字新媒体班的学生能力而言是较难接受的;因此,将课程内容“微课”化,每一次课均设置一个问题,上课的初始阶段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后续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解决预设的问题,当课堂结束、问题解决后,技能也就习得了。在“微课堂”中,理论讲授大概只占用15分钟,其余时间学生则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例如,网络新闻编辑课程中的“标题”一节,让学生在多媒体实训室为缺失标题的新闻添加标题,之后与原标题进行对比,从中发现规律,教师讲解后学生再进行相同性质的实训,两节课内就能获得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初步经验。

(二)项目驱动教学

项目驱动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整个项目,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对于某些课程,一个项目可以囊括绝大部分知识点,教师可以在刚上课时就向学生讲明课程要求,今后的学习就是不断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让他们明晰课程的主线和思路,形成体系化的知识脉络。例如,专题片策划与拍摄和广告策划与文案课程,就可以以一个项目支撑整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拍一部主题鲜明的微电影,针对某类客户设计一个广告(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文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学习理论知识点和技能,并随时能够付诸实践。这些技能习得针对广西工人报社的视频采编和广告方案岗位,实用性强,学生在实训和就业时可以直接应用。

四 评价体系的改革

首先,改变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即注重过程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以往的评价方式是重视期末考试对学生的评价,平时成绩只凭教师对学生上课的印象、作业、到课率等情况模糊地给出一个分数,且期考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造成学生平时懒于锻炼技能,将精力花在期末的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上。改革后,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考成绩只占40%,因为课程大多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完成,项目完成的阶段性成果就是平时成绩评判的主要依据,其他的考量因素还包括参与的态度、对项目完成的贡献率、体现的进步空间等。而在期考的试题设置方面,减少客观题的分数,增加主观题和开放题的比例,有些题目甚至可以不设标准答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进行打分,考量学生获得技能的水平、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增加订单合作单位的评价比重。以往的评价方式是全部由教师大包大揽,从平时成绩到期考成绩,都由教师决定,这一方面给教师过大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容易出现“感情分”,评价的主观因素过强。对此,除了期考成绩是教师评定外,平时成绩的分数组成由订单合作单位和学生共同给出,比例依次是桂工网记者、编辑占50%,项目小组长占40%,个人占10%。桂工网记者、编辑面向的评价对象是学生的最终作品,以作品与桂工网岗位要求的契合度作为主要评价依据;项目小组长根据组员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贡献度给出分数;组员个人对自我表现进行评价,但占比较低,避免部分学生人为拔高自己的分数。专任教师尽管不直接给出分数,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纠偏,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总之,文科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与工科类专业相比,还处在探索的阶段,尚未有较成熟的模式。以课程改革为切人点,大幅度增加订单合作单位参与教学和管理的程度,创新教学和实训的方式,能较快让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定向岗位相契合,减少就业后的适应期,为订单合作单位培养适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新闻学研究范文

一.可异中求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教学《曹冲称象》一文,可让学生说说是否还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教学《捞铁牛》一课时,说说有没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等等。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求异后的求同,让学生说说这么多方法中,结合课文中的实际情况,哪一种最好及原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写人所未写,敢说人所未说,力求选材与众不同,构思标新立异等。

二.可想中求新。“想”即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①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记金华双龙洞》一文在描写“双龙”后,作者写道:“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物名目有四十多。”教师可利用这一概述句,让学生进行扩想,写出一种石钟乳和石笋的奇异样子。②续想:有的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写续想象作文。如教学《粜米》、《凡卡》等文后,以《粜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为题说话、写作。③联想:联想是由此物想到某一点相关的彼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联贯的思想片断联接在一个思维链条上。联想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开端。为此,我一是利用教材学联想。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中要求学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结合现实,开展评说。然后,要求学生写“读《落花生》所想到的”,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举一个实例来说明什么样的人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二是指导学生打比方。打比方需要联想,比喻新奇巧妙需要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三是开放课堂搞创新。结合一年一度的科技月活动,要学生结合现实事,寻找联想物,动手搞创新,学写小设想等。④改想:利用有的课文的特殊性,在不变原意的前提下,变换课文的叙述方法。如把《渡船》的第四自然段的陈述句改成围绕中心能表达人物身份以及神态动作的对话形式;把常识性课文《太阳》,改成童话式的《太阳和地球的对话》等。⑤假想: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事,凭借想象来假设情况。如学了《海底世界》《富饶的西沙群岛》之后,联系课外阅读、影视,让学生写《海底世界漫游记》、《海底探宝》等假想作文。教师要抓住课文及课外能触发学生展开假想的诱导物,步步引发,务使“假”得有理,“想”得有据。⑥反想:有的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思维来一个急转变,从而以反衬正。如学了《舍身炸暗堡》后,教师可提问:如果不舍身没有把暗堡炸掉,那又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没炸掉的后果:成百的战士倒下牺牲;隆化的敌人还将耀武扬威;人民还要受苦受难……⑦补想:课文中有许多“空白”之处,教师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补想。如《丰碑》一课中,将军在得知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当中留下了将军由愕然、沉痛转为自豪、崇敬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教学时,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补一补当时将军的心理活动,并体会作者为什么不写上的原因。⑧推理:这是一种在严密的逻辑事理指导下的想象。它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现象想到结果等。如《蜜蜂引路》、《找骆驼》等文是对学生进行推想的很好的载体。

三.可疑中求新。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素质。

四.可破中求新。即突破定势,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如教学《小猴子下山》时,在批评小猴子做事不专一、三心二意的同时,可让学生说说小猴子如果最后捉到小白免,它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从而另辟蹊径,使老课生“新意”,让学生认识到小猴子的永不满足、积极进取是可取的。又如:寓言《买椟还珠》的寓意是:看待一件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而应抓实质,要防止受蒙骗。无疑,这时正确的,已形成定势。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定势,产生新的认识,可进一步启发学生:假如你是一位商品生产者,你很想使自己的产品畅销,你会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除了要质量好外,还必须要包装好,才能更多地吸引顾客。”等等。

五.可作中求新。“作”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和升华,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作”字上下功夫,设计那些既能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包含创新成分的作业题,可使学生一举两得。如在教学《青蛙的眼睛》一文后,教师设计了如下三题:

第9篇:新闻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基本原则;创新策略

小学既是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巩固学习的关键时期,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的兴趣,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

1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

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瞬息万变,教师的教学思想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适时地作出调整,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原则,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先进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营造生动的情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加强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增强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得到提高。

1.2 坚持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原则。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大都非常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只会学习死知识,而无法将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课堂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强大魅力,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

1.3 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将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使学生的管理者,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现代教育应该积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价值,鼓励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 改进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2.1 积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秉承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及时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例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给了学生课堂参与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了主体地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大家进行讨论学习,这是区别于学生个体学习的集体学习方式。

2.2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了现实的教学过程当中,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技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原来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还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元素相融合,使语文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有效地改善了语文教学的环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2.3 采用提问式与鼓励式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问式的教学策略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合理地设置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并且对教师讲解的知识能够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理解。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和欣赏。赏识与鼓励能让学生信心百倍,导致成功,而抱怨往往会让学生自暴自弃,导致失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抱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激发其创新兴趣,发散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从而更加有效开展创新教学。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不仅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积极影响,而且对于小学老师提高语文教学策略有重要意义。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创新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有些问题学要提出与解决。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