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园区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农业园区科普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农业园区科普工作计划

第1篇:农业园区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2019上半年,全区科技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科技局大力支持下,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新发展理念,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进展顺利,现总结如下:

一、落实机构改革政策平稳顺利

根据省、市、区机构改革的相关政策要求,将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职能整合,组建新的庆阳市西峰区科学技术局,将专利管理职能整合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新单位于2019年2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领导班子、工作人员陆续到位,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连续稳定,衔接紧密、不留空档,没有出现无人问津、推诿扯皮的情况,顺利完成组织构架重建、实现机构职能调整。

二、全面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

为了全面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我局通过宣传申报、考察论证,最终初审合格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科技项目40项。为切实提高区列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质量与水平,保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客观与公正,2019年7月4日,组织召开了2019年科技计划项目专家评审会,邀请了来自市、区农业、工业、医疗卫生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5位专家对征集的40项科技项目进行了现场评审打分。通过组织此次的专家评审会,不仅规范了科技项目的管理,显示了科技项目评审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同时也有利于把真正有潜力,有实力的项目挖掘出来,帮助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积极开展科技宣传培训

为了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我局坚持以“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周等有利时机为契机,全面开展科技宣传培训活动。5月19日,由区委宣传部、区科技局、区科协主办,在东湖公园西门广场举行2019年西峰区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活动现场,举行了大型科普挂图展、科技政策咨询、科普知识宣传、医疗专家义诊、人工智能和航模实物展示、赠送科普书籍等活动,向群众普及科技创新、医疗健康、应急避险、农业技术等热点问题基本知识。在科技活动周期间,西峰区科技局开展了科技成果集中展示、科技场馆参观体验、健康知识宣传及医疗专家义诊、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宣传、消防地震科普知识宣讲及应急演练、果园科技推广观摩指导等主题活动,使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普及活动真正惠及全区广大人民群众。

四、举办了“人工智能科普体验进校园”特色科普体验活动。

为培养我区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和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科技素质,区科技局邀请“斯迪姆教育空间”专业团队,携带人工智能专业实验器材、设备,安排指导老师深入西峰区南街小学、新建小学开展人工智能青少年体验课。课堂上,专业老师对人工智能制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学生们积极发言,表现出对人工智能的浓厚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青少年学生们对人工智能的兴趣,还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潜能。

五、不断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

为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甘肃省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方案》和《庆阳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方案》文件要求,今年,西峰区科学技术局面向中央在甘及省属高校、省市科研院所技术人员、区直单位技术人员、各乡镇科技专干、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等,发出科技特派员选派通知,经本人自愿申请,所在单位推荐,初选马杰等41同志为2019年科技特派员,并计划近期向区政府汇报相关工作。

六、其他工作

一是配市科技局做好部级农业科技园区调研工作。4月19日,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市科技开发中心主任冯鹏翔一行赴西峰区就庆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果畜产业发展进行调研并召开座谈会,调研组一行先后到甘肃中盛华美羊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庆阳恒丰源苹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庆阳市西峰区三姓林果专业合作社和庆阳居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深入了解园区核心区彭原镇、董志镇、温泉镇和什社乡果畜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以及示范带动等情况;二是完成了庆阳市科技局调研西峰区科技创新相关工作。6月6日,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邓世锋、王志勇带领相关科室负责人,调研西峰区科技创新工作,区科技局局长安高奎陪同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西峰区三姓林果专业合作社、庆阳阳光惠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和西峰区耀辉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等方式,详细了解西峰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科技特派员示范点建设等相关情况;三是组织西峰制药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区内优势企业申报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型中小企业工作。

七、下半年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务,积极担当,勇于作为,持续提升全区科技创新工作质量和发展水平。

(一)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机制。继续全面宣传实施好《庆阳市西峰区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轻装上阵,进一步激发其创新创业热情;鼓励企业和科研人员先行投入和组织开发,政府再按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同阶段的需求给予支持;鼓励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分配制度,充分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力。并落实好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奖励制度等市级科技创新政策,打破“唯论文、唯职称”倾向,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根据市科技局工作安排,今年西峰区要完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申报工作。据省上管理办法,按照“突出苹果、加强草畜、果畜互动、绿色循环”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多元投入、农民受益”原则,以西峰区董志、温泉、什社、彭原4镇为核心,形成了园区规划讨论稿,计划汇报区政府领导、征求各部门意见后准备申报。将在带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带领农业体制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培育现代农业企业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2篇:农业园区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景观规划;文化

收稿日期:2011-10-17

作者简介:陈科东(1963―),男,广西玉林人,教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设计与施工教学及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150-03

1引言

广西柳州钢星高科技农业生态示范园规划用地位于柳钢集团西北面,距柳州市区约9km,离柳钢厂区约3km。东与柳钢厂区相接,南邻柳州市快速北环道,西临柳江,并处于新建维义大桥(又称白露大桥)与湘桂新铁路线大桥之间,隔河与太阳村连绵丘陵山地景观相望,北接湘桂新铁路线及广西凤翔集团大型种鸡场。规划核心区为前劳改农场旧场部至“五马归槽”接现园林花木区,规划面积838 853m2。

示范园地处柳江边,属于平地丘陵,最高处“五马归槽”主山海拔105m,地势由北向东稍斜,但比较平缓,以砖红壤、沙壤土为主,土层比较厚,比较肥沃。沿河一带土质较松,存在一定程度水土流失。山地部分土层较薄,石砾含量高,比较贫瘠。规划园址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较为明显,年平均气温20.5℃,年平均水量近1 450mm。原生植被少,多为人工群落,分散种植有桉树林、竹林及园林花木,植物种类以人工选育为主。通过调查,种类最多的为速生桉、甜竹、小叶榕、柑桔、龙眼、木瓜、芭蕉、白玉兰、象胶榕、竹柏等。

2农业生态园区规划分析

2.1规划指导思想

在原红星园艺场土地利用之基础上,发挥土地优势,整合人力资源,协调柳州市柳北区全力打造柳北沙塘片区“中国农都”的需要,合理构建柳州北郊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区域,以特色农业产品生产、营销、展示为起点,融旅游休闲、科普教育、观光体验、运动康乐、风景欣赏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在充分保护现有旅游资源的条件下,着力挖掘生态文化资源,采用适当超前的原则,以郊野公园的建构理念,建设并使之成为柳钢支撑型景观绿地,成为柳钢调整生产结构、发展非钢产业、转型生产模式的典范,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发展力。

2.2园区定位

根据规划区旅游资源特点及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结合柳钢企业产结构调整之需要,将规划园区定性为以现代特色农业产品生产与展示为前导,突出原有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融休闲娱乐、观光体验、生态科普、游览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并打造成柳州市郊区域性公园式高科技农业生态示范园。

2.3园区资源特色

(1)山水风光秀丽。秀丽大气的柳江从园区南部流过,园区内山林繁茂,江上沙洲吐翠、白鹭轻飞。登高远望,远山如黛,虹桥飞跨,形成一派山水相依的旖旎风光(图1)。

图1园区柳江“崖壁回澜”

(2)自然生态环境幽雅。园区远离城市喧嚣的环境,柳江更像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得整个园区犹如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幽雅。园区内山林茂密,竹林郁郁葱葱,自然生态环境优良。

(3)乡村气息浓厚。园区周围,稻田、菜地、苗圃然有序,到了收获的季节,稻花飘香,菜花吐芳,微风吹过,绿浪起伏,一派美不胜收的乡村建设风光。绿化苗圃内更是开展乡村休闲活动的天然场所,可开发花木观光、果蔬采摘、乡村美食等活动。

(4)人工建筑空间与自然景物空间相互烘托。在建公路与铁路大桥正好落在规划区河段,规划区几个高点均能成为沿河景观的观赏点。

3规划中生态环境理性思考

3.1功能区的划分

生态山庄休闲区:凸现餐饮乡村风味,凝聚山水佳景,打造建筑笼荫婆娑,汇聚山珍野味;体育健身区:体现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品味生活、志存高远;特色农业展示区:展示特色现代农业,品味生活劳作,感知种植养殖氛芳,浓情科普之间;森林游乐区:突出森林气息,融宗教、传说于一体,着墨人性关怀,营造幽静空间;商贸服务接待区:注重入口管理、商贸服务、人文交流,营造旅游产品设计、体验场景;花木展示区:有园林花木科普教育,跑马观光特色挖掘。

3.2重点项目规划分析

重点项目规划是本园区生态功能发挥的重点,根据功能要求及示范园发展,突出旅游产品的特色,为此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科技产品生产与展示、休闲娱乐、观光体验、生态科普、游览度假5大旅游产品。着力于柳江河段风景资源的保护与景观创作,形成相关游憩产品;对原红星园艺场既有农业资源的产品升级,开发名优果林、中草药园、花木大棚等示范节点;融自然生态资源于旅游产品策划,以“五马归槽”景点创作为重点,重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交融;展示园区资源多样性,园林苗木、时花栽培、经济作物生产、现代养殖等多种产品归于一园,突出科普功能;运动休闲、农业产品体验、公园式观光、特色餐饮等切入,大大提高产品丰满度。

3.3服务设施规划倡导对生态环境与人性的关怀

3.3.1旅游线路

从时间序列、空间序列、流动序列等来突出对园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关怀。考虑游客在特定时间内对全园游览的时间序,以景物空间布局引导游人观赏的景物组织,将生态保护自然教育融于重要线路组织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充分考虑景点或空间的流量,切入环境容量,有效畅通高峰期游人量(图2)。

图2通过导游线路突出景物空间布局

3.3.2基础设施规划

以停车场、游船码头、环园作业道、游山步道等为框架路网,形成既能生产、又能旅游的生态园路交通网络。

3.3.3解说系统

如入园前引导标志(入园主路处、快速环道、柳江河段露大桥和铁路大桥均设置醒目的双语引导牌。利用原红星园艺场之“红星”、或现代果蔬图片做形象标志,使其成为入口标识);园区语音系统(运用音响设备、电脑、无线技术、语音压缩、GPS技术等形成旅游导音系统);园区牌识设计(全面采用导游图、导游手册、影视、幻灯片、多媒体、展示栏等构成完善的解说系统。在园区主入口设置全景式宣传牌,及景点分布图、服务示图等);人性化接待导示(酒店、餐饮、旅游购物、游泳、科普活动场所等,设计温馨提示,如“小心路滑”、“注意用扶手”、“植物有刺,请小心!”等);媒体推介(将示范园纳入柳州市“风情柳州”旅游产品链,并在电视、网络、报纸、画册、旅游书籍、杂志进行全面推介)。

3.3.4植物景观规划

依据保护现有植物在先,适当改造的原则,发挥植物规模景观的原则以及园林景观化原则来营造植物景观,突出景面层次,丰富游览空间。通过点、线、面组合,将沿江岸线、园区道路两侧、水渠两侧以线状配置为主(图3)。

图3依江而建的望江亭

景观建筑、房前屋后、停车场等处多以点绿化;竹林、红叶林、果蔬、果树林、中草药、园林苗木等片状、块状种植,构成面的绿化。通过时间序列配置,突出四季春夏秋冬选择植物类型,春用竹、夏用荷、秋用枫、冬用榕;在特色农业展示区,通过水塘改造成荷花池,岸边植柳;放鸟园山顶采用红叶植物种植;“五马归槽”主路小叶榕生长良好,透视感强。通过层次空间配置,阴生植物区采用层次性种植,下层用阴生铺地植物,如绿萝、合果芋、山芋等;中层选用阴生的灌木,高层采用乔木,如泡桐、木棉、构树等,藤本植物选用绿萝、紫藤等。通过观赏性种植,如花卉棚花、果蔬大棚、中草药棚架等均采用导游线观赏式种植。通过意境式配置,在小叠水处与景石配置;建筑转弯点点种植物,如植芭蕉、枇杷、石榴、紫薇等;水际边,荷花、柳树、桃树间种等,都反映了对自然环境的关爱。

3.3.5环境保护规划

(1)分级保护。规划区分一级核心保护、二级重点保护、三级一般保护,进行层次保护,对森林游乐区中森林与水体、特色农业区中名贵药材、柳江河段等重要资源进行重点保护。

(2)制定卫生保护技术措施。加强景区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对景区内的各种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景区内设置垃圾箱,垃圾实行分类收集,设专门的环境卫生人员负责景区的卫生;提倡使用可降解快餐盒,防止白色污染。

(3)旅游容量控制。遵循可持续性、舒适性、安全性等预测原则,保证园区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确保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不“超负荷”运转,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规划目标期内,旅游区的日接待游客量按日环境容量的80%进行控制,即年接待游客不超过25.5万人次为最佳。

(4)噪音控制。示范园内严格控制新的噪声污染源,与园区交接处规划植树,设置防护林带,保证园区不受干扰。园区内建设新项目产生的噪声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示范园区内的娱乐场所加强隔音设施建设。

(5)森林环境控制。森林环境控制主要是以森林保护为主,严禁砍伐景区内的森林,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园区内有大片的竹林、果树、桉树林,在保留植被现状的基础上,增种银杏、木棉、红花羊蹄甲、枫香、桂花、桃花、柳树等树木以及园林花灌木,丰富林相得色彩层次。对桉树林逐年改造,加大药用植物的种植,扩大农业经济作物培育,引入高科技特色农业产品。

3.4生态文化规划

3.4.1旅游产品设计

通过举办各类节庆活动推介旅游产品是很有效的方法。可结合园区特色产品,如维山、水果、花木、中草药、甜竹等适时举办“名优水果节”、“农产品展销会”、“竹笋美食节”、“维山节”等节庆活动。开发文化节型特色产品,结合中草药园圃开展药浴,现收现煮,以产品名称“原味生态药浴”体现对人性的关注。融合甜竹笋、野菜、特色果蔬、养殖及其他农产品策划出餐饮类主打产品,如“竹笋鸡”、“竹笋扣”、“笋蒸柳江鱼”、“维山莲子笋”等。旅游纪念品可开发出树叶书签、红叶贺片、菩提许愿饰物、花材、小盆景、包装果品、中药盒、干菜系列、笋干等。

3.4.2科普教育产品

阴生植物区、蝴蝶馆、珍稀植物馆(仙人掌类)、各种大棚、农业产品等均可开以成为地方性科普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中小学生近距离体验自然生态,培养其关爱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3.4.3产品营销设计

示范园是无公害农业产品培育基地,通过特色产品包装、宣传让更多的市民认识现代农业产品培育的生态种植过程,营造一种人人关注良好人居环境的氛围。

2011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

4结语

生态型农业观光旅游已成为现今人们最为期盼的旅游方式之一,近郊生态农业产品展示尤其受到市民喜爱。柳州钢星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生态景观创作融入了许多人文元素,在尊重现有生态环境资源之基础上,通过项目规划,使两者更加有机交融、和谐相益。因此,生态旅游规划的重点是依赖于环境因子的严格保护,渗入区域性文化资源,才能提升规划地综合景观水平。

(上接第149页)

参考文献:

[1]

陈章体,周东鸣.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1):12~15.

[2] 汪恭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J].中国经济周刊,2008(36):62~63.

第3篇:农业园区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都市农业;规划设计;农业结构调整;产业融合

近些年,农业在我国一直是热点话题,也由传统农业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新城镇化的背景下,都市农业依托自身区位、资源优势,迎来大好发展机遇[1]。都市农业的特点、功能,促使其在整个农业新时期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未来都市农业发展还需落实到具体的都市农业园区建设中去,在此之前,需要先行谋划,保证长远发展。

1都市农业概述

1.1内涵及国外模式

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农业经济地理》中提到都市农业受都市经济的影响,是分布在都市中或围绕都市的特殊农业形态,集约化、专业化种养殖生产和经营[2];到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提出“都市农业生产区域”“都市农业生产方式”概念[3];在1977年《日本农业模式》中正式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韩国、新加坡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也开展了都市农业的研究。中国的都市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概念引自国外,以国外都市农业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的研究和实践。对于都市农业虽然争议颇多,但综合起来,从范围、体系、内容和功能等角度来说,都市农业范围有3种:一是镶嵌在城市内部;二是处于城市边缘近郊地带;三是城市化程度高的都市经济圈内,辐射半径2h的交通圈。依托现代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等,创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生产、休闲观光、绿化、市场创汇等目的,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科学、文化与教育于一体,是服务于城市的新型农业[4]。都市农业在国外发展较为前沿,形成了几个典型模式:①美国模式———典型的都市区域内的农业,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引擎,构建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其主要形式是农场与社区的结合,风险共享、利益共担,搭建了固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形成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都市农业模式。②德国模式———人地矛盾并不突出,城镇化率较高,城市的公共设施也比较完善,整体土地利用较为均衡,经济上也属于发达国家行列,“德意志森林”和“自然崇拜”文化盛行,注重生活品质,农产品以进口为主,林业非常发达,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③日本模式———插花型都市农业,人地矛盾相对突出,都市农业镶嵌在城市中。政府通过立法和改变税收政策推行都市农业,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实现防火防灾、绿化城市空间、形成城市景观、科普教育及休闲娱乐等功能。同时从事都市农业的农民平均收入甚至高于城市居民平均收入,都市农业发挥重要的经济功能。以功能进行划分,即经济功能型都市农业、生态社会功能型都市农业以及经济、社会、生态功能兼具的都市农业模式。

1.2发展意义

我国的都市农业原型由20世纪90年的城郊农业发展而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趋势,人均收入的提升,人们对农产品需求发生了转变,不仅需要绿色无污染的鲜活农产品或初级加工农产品,还要满足体验、消费等需求。从农业供给侧来说,由农产品的供应发展为满足城市“三生”需求多元化供给状态,而且城市对供给质量要求更高,业态要求更多,旅游、休闲、体验功能需求上升。从经验上来看,城市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的时候,才可能进入都市农业阶段[5],以此标准来说,我国大多数地区已进入了都市农业阶段。早期的都市农业实践主要集中在北京、广东、上海、成都等大中型城市,依托自身积累的都市资源和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率先实现了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型,到现在形成了以农业公园、农业嘉年华、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场、观光农园、民宿农庄等形式为主的都市农业模式,但离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还有很远的距离。都市农业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发展前景远大。都市农业涉及产业链的延伸、生产要素集聚、利益联结等多方面,不仅满足市场需求,还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都市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与二三产业互相促进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市农业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体现形式,有利于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都市农业也是保障社会稳定、公共安全及城市经济的基础[6]。发展都市农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政治、社会意义。

1.3规划的必要性及目的

都市农业在调整农业结构和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农民增收等方面承担了重要的作用,而都市农业园区是都市农业的一个具体展现形式,也是都市农业发展中引进资金、人才、科技等的落脚点,承载着都市农业多样功能。我国各地发展不均衡,土地、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各不相同,对于发展都市农业、建设都市农业园区,没有现成的既定模式和建设条件可以生搬硬套,投入的资源要素也有限,如何制定合适的规模、如何定位、采用何种发展模式、如何正常运营,为了避免重复改造、浪费资源,需要规划先行。规划是园区发展的蓝图,以宏观层面的战略性、区域性规划为前提,通过总体规划制定园区发展方向,融合微观层面的农业技术,以中观层面的园区规划,确定园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整体平面布局、具体的建设内容,细化道路、景观及园区内的基础设施规划,预测投入产出值,探索适合园区发展的运营模式,进一步指导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与运营。

2规划原则

2.1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原则

充分研究国家及省、市(区)相关政策,依据上位规划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的规划,保障都市农业园区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在规划前,要进行详细的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因为城市及周边都在不断发展,对待当地的情况也应以发展的眼光去判断和评估;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基础、交通区位、农业及相关产业、经济条件等情况,分析与周边的相容性和产业结合性,选择都市农业园区类型或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布局,选择恰当的配套内容,确定合适的规模体量,预测评估开发价值。因地制宜,彰显地方特色。

2.2主题突出、产业明确原则

主题的确定依赖于都市农业园区的区位优势、区域地位、政策支持、传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结合都市农业生产、休闲观光、科技展示等多功能,确定园区主题定位,主题也决定了园区未来的运营模式。既要充分利用政策,结合资源条件,还要综合考虑市场因素,合理划分园区一二三产业比例,产业突出优与特。

2.3质量优先、保持生态原则

都市农业园区坚持质量优先原则,一方面要引入高质量的项目,设置严格的引进入园标准,通过高质量的项目,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打造核心品牌;另一方面是确保产品质量,产品的高质量是价值和销路的前提。在规划和实际开发中,通过引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高效生态的设施种养殖技术,达到提升品质的目的,同时通过必要的措施处理好生产中带来的污染,整合土地、环境、水及产业等多方面资源,兼顾质量与生态,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4市场导向、政策支持原则

一个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产品、服务、经营模式,是否有自己的“造血”功能,决定着园区的成功与否。紧跟市场,瞄准都市消费需求变化,融入农业高科技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科普教育产业、农业旅游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等新产业,融入农业嘉年华、农业奥特莱斯等新业态及新业态产业集群,集多功能于一体,满足都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提升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自我造血。同时,为了推动都市农业稳定发展,政策支持也必不可少,基础设施的资金支持、经营主体的税收优惠、建设融资等方面,起到辅助作用。

3功能定位

都市农业的兴起依托于城市,距离城市比较近,拥有区域、人才、市场、科技等得天独厚优越条件,同时也是农业功能拓展需求最大的区域[7]。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市农业由最初的生产特性,演变为现在的城乡融合性、功能多样性、现代集约性以及高度开放性。都市农业园区中,可以具体体现为生产加工、科技示范引领带动、观光体验休闲、企业孵化、科普教育等功能。

3.1生产加工功能

都市农业园区中,生产加工是最为基础的功能,在国内除了公共性比较强的农业公园,其他模式的都市农业还是很注重园区开发的经济价值,生产加工是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基本保证功能。内容可以涵盖标准化生产、初级及精深加工,延伸市场交易、仓储物流配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

3.2都市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功能

以不为城市居民熟知的农业生产过程、农事体验为主,结合园区和当地的文化、产业资源及自然景观,达到满足休闲、旅游、享受田园、体验民俗等需求,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目的。

3.3科技示范引领带动功能

研究和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新品种、新材料,通过智能温室、无土栽培、植物工厂、农业机器人及数字农业、物联网等农业高新技术,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对其他地区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3.4企业孵化功能

都市农业园区科技和品种等研究,需要各方面的资源,通过引进国内外新型技术进行中试推广,结合园区的辐射和传递作用,可以吸引多方资源集聚,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在农业科技园区中体现比较明显。

3.5科普教育示范功能

都市农业园区中不管是种植还是养殖还是以其他模式为主,里面涉及到现代化科技、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控制平台以及生产技术等,一方面可以为青少年进行科普展示、拓宽知识面起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同时这种新模式、新技术、新装备的引用,在农业领域的创新探索,在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提高从业人员技能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第4篇:农业园区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了一座现代化的小城市。陌生人到此,都以为这里是一

个大型高级住宅发展区。其实它只是一个国营华侨农

场,2006年改为普侨管理区,属县一级建制(下简称普

侨区)。两年前这里还是杂乱无序,经济滞后,人心涣散,

归侨难侨都居住狭小破旧的房子。2006年初夏,普侨区

更换了领导班子,以新的路线发展,2007年财政收入便

增加两倍,创造两年翻一番的神话。有上级的支持加上

自身财政充裕了,他们便兴建、扩建、改建归侨难侨场员

的安居工程,兴建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广场,还提高生

活补贴标准,让干群生活“水涨船高”。农场归侨难侨无

不感慨地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盼了几十年,今天终于

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的。”

2008年3月广东省政府在普侨区召开全省36个

华侨农场会议,普侨区这一几乎完美的“范本”成为会

议的“读本”和热点议题。

大力发展工业,扶持特色农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反华排

华,中央和广东省政府为安置被驱赶迫害的华侨、华人,

在全国兴办了86个华侨农场。普宁华侨农场是在这个

历史背景下办起来的。该场地处丘陵地带,总面积

15.65平方公里,人口1.06万人。由于该处地质属酸性

红土壤,不宜粮油等作物生长,建场前是无人耕作的生

荒地。国家为农场投入大量资金、物力,由于体制和基础

不佳,虽经几十年经营面貌改变不大,还要国家长期补

贴。2006年更换新的领导班子,他们上任后大力发展工

业,发展扶持特色农业,积极开发旅游等第三产业。工业

强调发展医药、新材料、家电、纺织、食品等作为支柱产

业;农业则以种植珍稀名贵中草药,种植名优茶树、优质

果树为主。为实现目标,他们首先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投

资环境。2006年他们率先出台了投资优惠政策,建立南

北两大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园,修筑连接市区的公路,

引凤筑巢。这一招果然吸引了省内外大企业家的青睐,

截至2008年2月该区工业园共引进企业11家、资金

27亿人民币。其中上10亿的大企业2家,省名牌企业2

家。农业园引进了广东省中药研究所在此建立中药GAP

技术推广示范基地,揭阳市建立降香GAP种植基地。该

区还发展各种茶园8000亩、果园3000亩。真是群星灿

烂,一片兴旺。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是普侨区在制

定发展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方针时同时提出的一个科

学、可持续发展、具时代精神、造福千秋万代的要求,于

是“工业普侨、生态普侨、和谐普侨”的目标便在普侨区

普遍推行。

为此,他们聘请了广东省知名的规划部门――中

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的专家授课,并对全区作

出2006年-2020年三个阶段(近期、中期、远期)的规

划。还对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第三产业(旅游区)、行政

中心区、生活区作了具体规划,同时定出建设时间表。

如果你今天走进普侨区,你会看到一个个激动人心的

镜头:不少工厂大厦隐藏在绿水环绕的矮树丛中,农业

园区挂满优质硕大的瓜果,茶园葱绿飘香,归侨难侨居

住的安居工程错落有序、洁净卫生,一幢幢标准化的小

学、中学校园和人民医院突兀出现,现代化的职业技术

培训基地教学大楼已破土兴建。它让所有人看到:少年

有书读,年长学专业,有病不

犯愁的幸福社会。最抢眼的镜

头是文化体育广场,面积40

亩,新颖壮观,可与广州市天

河火车站东站的广场比美。入

夜广场上穿着东南亚风情服

装的归侨难侨三五成群在此

闲溜,有乘凉的,有嬉戏的,有

为儿孙讲故事的,有准备参加

演出紧张排练的,更有泡上功

夫茶摆起龙门阵的……一派

祥和景象。

建设中,普侨区领导没有

忽略人才的引进。他们要求教

师、医生须大学本科毕业才能

上岗,有行医

经验和教学

经验的优先

录用。本区人

才缺,就到外

省招聘。因此

医院现在开

设了内科、外

科、妇科、儿

科、骨伤科、保健科、检验科7个科室,医生医术都过硬,

骨伤科与妇科更是强项。学校的教学质量亦大大提高。

邻近区镇农村的老百姓都把普侨区人民医院和学校视

作名医名校,前来求医求学者甚众。

向谱写华章的“作者”致敬

“政治路线决定以后,干部是重要因素”。这是老一

辈政治家的经验总结。普侨区新班子共7人,平均年龄

45岁,原本都是揭阳市各战线富有工作经验和朝气勃

勃的好手。第一把手方赛妹30出头,原是揭阳市团市委

干部;第二把手朱享生不到40岁,原是大南山华侨农场

财政局局长,是个理财好手。新班子组成后,他们目睹农

场贫穷落后的局面,深感肩上担子沉重。为不负所托,他

们吃住都在办公室。家属来了在职工饭堂开餐,没有星

期天和节假日的概念。为了招商引资,他们四出奔跑,特

别是“绿色”工业优质项目,领导亲自上门谈,不成功不

放手。好些名牌大企业就是被他们的真诚感动而到普侨

区投资的。有人为普侨区领导班子作了统计:第一把手

方赛妹2006年6月到2007年12月公务出差,行车达

14万公里;第二把手朱享生7个月的车程5万公里以

上。为了普侨的发展,他们人人“踏破铁鞋”,呕心沥血。

值得一说的是他们对普侨区老干部和在职的归侨

难侨老职工关怀备至。无论干部会议或在公众场合都赞

扬前人的贡献,称赞他们是开拓者,为他们兴建标准的

“安居房”,积极倡议让他们享受国有企业退休保障和医

疗保险体制。

2008年是普侨区“风调雨顺”的大喜日子,各个指

标超计划完成,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为慰问现职与退休

的归侨职工,以及慰问10几家外来企业员工,元宵节

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节目,白天请了“英歌舞”演出,晚上

燃放烟花。当天普侨区领导还特别邀请数十名上世纪

六十年代曾到普侨上山下乡的归侨知识青年回普侨共

庆元宵佳节,食住、交通全由普侨负责,宴席和演出均

坐上席,并赞扬他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普侨献出

青春热血。使这批如今已退休在各地和港澳的归侨激

动不已。

普侨区领导对涉及自身利益之事却是淡然置之,

干部办公楼还是爬楼梯的老建筑。去年揭阳市政府为

表彰普侨取得显著成绩,给第一把手方赛妹奖励人民

币十万元,她却全数捐给普侨教育基金。各企业家被他

们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纷纷解囊,为教育基金捐了180

多万元,修道路捐了100万元。普侨班子团结协作,为

侨干实事已声名远播。广东省政府侨务办公室把“广东

粤东华侨农场职业技术培训基地”的重任,委托该区承

办,基地的设计筹建亦由普侨操办,首笔启动资金300

万元已到位。这可看到省政府有关部门对普侨区的高

度信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到普侨搞规划,

第5篇:农业园区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1开发现状

农业科技园区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从事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2]。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致力于高新技术成果向农业领域的转移,在全国创办了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根据农业部科技司的初步调查统计资料,截至2000年,我国已有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42个,地级开发区362个,县级3000多个,已初步形成国家、省、地区、县4级农业科技园区体系[3]。随着各地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迅猛发展,园区内环境、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其旅游价值日益突显。

农业科技园区所具备的天然旅游资源与农业旅游这一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相结合,必将迸发出耀眼的火花。目前,虽然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功能开发还不够完善,但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研究表明,我国公众对科普示范基地的年造访次数超过3次的比例远远高于科技馆、动物园、科技博物馆等科普旅游地,这说明农业科技园区旅游已经成为本地游客经常光顾的旅游休闲场所。同时,我国乡村背景的农业旅游规模也优先于其他产业类旅游,农业园区科技旅游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科技旅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3]。

2开发的意义

2.1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功能,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开发,有助于发挥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吸引游客,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2促进城乡协调互动通过农业科技园区旅游功能的拓展,一方面为都市居民提供了接触自然、体验农业的场所,有利于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科普教育功能及示范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园区也可利用农业资源,通过清新自然、独具特色的田园景观,使城市与周围农村自然景观连为一体,实现城市和乡村互相融合。最后,它有助于加强城乡交流,促进郊区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将实现城乡一体化[4]。

2.3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经营和石油农业的掠夺式生产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科技园区中的高科技农业,力图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业收入的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一方面有助于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另一方面,其本身也是一种可持续的产业业态,符合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还能有助于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防治城市环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防止城市的过度扩张。

3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功能开发势头良好,但由于农业科技园区旅游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3.1规划不合理目前,农业科技园区规划不合理对其农业旅游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与区域旅游产品体系脱节。由于在规划时,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发展规划与区域旅游规划衔接不当,导致大多数农业科技园区仅是作为孤立的旅游景点存在,其旅游发展没有纳入区域区仅是作为孤立的旅游景点存在,其旅游发展没有纳入区域旅游线路组织和产品体系。因此,同发展较成熟自然类景区相比,单个农业科技园区在旅游发展中从形象塑造到产品营销各环节,无法发挥规模优势[3]。②由于缺少区域性总体规划,导致众多相似农业科技园区一拥而上发展旅游,许多相似旅游项目重复开发,不仅浪费了资源,还极易引发恶性竞争。③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规划缺乏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规划理论的指导,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背离了农业科技园区拓展旅游功能的初衷。

3.2管理不到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也是影响农业科技园区旅游功能拓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农业科技园区旅游认证工作滞后。目前,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已经完成从国家、省、市、县级的等级认证,但生产和科学研究的行业认证并不为普通游客所知,影响了国内游客对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的认知程度。②政府管理不畅。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开发涉及林业、农业、环保、国土、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单个部门无法制订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旅游的发展政策和切实可行的管理法规,导致开发经营管理中重复开发建设、布局缺乏统一规划、产品质量偏低和资源浪费等现象层出不穷。③经营体制问题。由于农业科技园区的特殊性,旅游经营实体与园区本身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如何在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等方面合理处理好各方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的成败。

3.3特色缺失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项目都存在着特色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定位模糊。很多园区在旅游项目的规划过程中,没有对园区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而往往是简单地照搬国内外其他优秀农业园区的项目,最终导致项目设置雷同、杂乱,园区缺乏特色,从而丧失对游客的吸引力和自身竞争力[5]。②文化底蕴不足。许多园区旅游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缺乏对乡俗民情文化的深入挖掘,难以再造与重塑乡土文化,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特色。③品牌意识不强。园区经营者的品牌意识比较淡薄,不重视品牌建设的长线投入,导致园区形象模糊,后续发展乏力[6]。

3.4开发滞后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市场开发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①市场定位。以科技园区为主题的农业旅游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其科技含量高。但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游客的需求是多样的、复杂的、多层次的,而单一的农业科技素材不足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旅游需求。因此,面向不同的客户,园区要有不同的内容和元素。园区的定位是建设之初就应该首先明确的问题。②市场营销。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功能并不是其主要功能。因此,多数园区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营销观念不足,景点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某些农业旅游项目除了当地城镇居民外,其他游客对它们都不熟悉,甚至从没听说过。由于旅游项目不能被游客认识和了解,潜在客源市场难以变为实际的旅游消费者,园区也难以获取更多收益[4]。

3.5功能冲突农业科技园区最主要的任务有3项:农业生产;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传播。但是,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开发对园区的科研和生产工作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冲突。科技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必然会占用科研工作的时间。某些科研场所由于保密需要等原因不能向公众开放,而大规模的公众进入园区必然会占用园区内的公共活动空间,可能对正常科学研究和生产造成一定的干扰[3]。

4开发思路

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开发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在政府、社会、科研机构的配合与支持下,以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美学的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企业文化特色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集观光、生产、科研、科普、加工、商贸、娱乐、文化、度假诸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园区。通过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特色,大力发展精致农业与观光农业,建立高投入、高效益的,以农业开发、度假休闲、游憩娱乐、观光游览为主的农业科技特色旅游园区。强调从园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通过人工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实现全园景观与人文要素的和谐统一[7]。

4.1政府支持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农业科技园区旅游功能的拓展同样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具体而言,首先政府应提供配套优惠政策,以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如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以扶持园区的发展。其次,政府应同步制订包括农业科技园区旅游的定位、目标、基本原则、准入条件、日常管理、审批程序、规划布局、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以确保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规范有序的发展,使得园区旅游项目做到程序到位,手续合法,依法经营,从根本上杜绝园区的违法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8]。最后,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招商引资等方式,为项目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4.2加强规划和管理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是农业科技园区旅游开发的重要前提。在规划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合理明确的发展定位。根据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的特点和条件,应将“以生态为基础,以农业科技为核心,以观光休闲为载体”作为其总体发展定位。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产品体系的设定都应符合农业旅游的要求,其营销策略应以传递农业科技“新奇特”的信息为核心、体验农业休闲为载体,突出农业科普旅游的形象,彰显农业科技园区的高新科技优势。②规划间的协调。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项目规划应与当地的各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特别是要与旅游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等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③园区内部的科学合理规划。应通过制订科学统一的园区旅游发展规划,按照游客行为特征来组织园区科技旅游线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统一园区的建筑风格和景观布局,科学构建解说系统,从而营造具有整体感的园区旅游形象,增强园区的吸引力。

4.3营造特色特色是所有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项目开发同样也不例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园区旅游产品的特色。①突出农业科技园区的特色。与其他农业旅游项目相比,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项目有其特殊性。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找好科研生产示范和旅游经营开发的平衡点,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尽可能地挖掘出科技园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②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各类自然要素的地域差异极大,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各地的农作物种类和耕作方式大相径庭;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孕育了各地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这些农业地域特征是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开发中应牢牢抓住的着眼点。③打造品牌。应将农业旅游与园区的高科技底蕴紧密结合,打造出深具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和农业旅游品牌,凸显园区特色。

4.4优化功能农业科技园区具有科学研究、生产实验、成果推广、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在进行园区旅游项目开发的时候,应对各种功能进行优化组合,真正做到旅游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如通过在规划过程中对园区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在管理中对旅游活动与其他活动进行有效协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运用产、供、销、游等多种功能的有机统一等手段,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各种功能进行优化,最终实现互补共赢。

4.5开拓市场市场是所有项目成败的关键。在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的市场开拓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纠正观念。必须纠正把旅游活动当成农业科技园区中可有可无的鸡肋产品的观点。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项目并非只能为园区提供一点门票收入,它还是园区成果转化、科普宣传、市场开发的重要环节,是园区走向市场化的重要桥梁。②加强政府的管理和引导。通过制订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规范和完善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的立项、认证、开发、运作、管理体系,使其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道路,这对于园区旅游市场的拓展和长远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③通过相关培训,提高农业科技园区相关从业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④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旅游开发应引入市场运作手段,通过网站、报刊等媒体和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等多种渠道宣传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项目。同时,也应积极融入旅游景区景点体系,使得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项目成为线路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6篇:农业园区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所承受的负荷越来越大,在某些大城市碧水蓝天已经成为奢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向往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享受,这也是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备受青睐的主要原因。农业生态观光园区的建设是在地区特有的农业资源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因此以农业观光旅游为支撑的生态观光园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本文通过对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心理需求分析旨在总结出人们对农业生态旅游环境的整体要求,进而提出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和生态旅游区规划应注意的问题,为农业生态旅游环境规划设计提供有实效性的指导意见。

一、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特点

(一)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发展前景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规模扩张、自然环境不断被挤压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生态观光旅游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互融合形成的,与传统景点旅游相区别的一种新型田园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形式。人们对生态旅游的热衷实际上是体现人们对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追求与渴望,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以及政府部门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必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二)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传统旅游的区别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一种可居、可观、可游的综合旅游形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带给人的的是回归田园、体验农业生产的快乐,农业生态旅游自然环境是第一要素,游客以小规模散客为主环境负荷小,有利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传统旅游往往是大规模旅游团队以参观浏览的形式进行,旅游区规划设计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改造较明显,同时传统旅游时间过于集中、游客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因此传统旅游区每逢旅游高峰期在社会服务、环境设施保护等方面压力倍增,这种模式不适合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农业生态观光游客特点

农业生态观旅游多为以家庭主体短途游客,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体验农业生产寓教于乐是这类旅游的主要目的。

(一)向往田园、环境保护素质高

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者大多是周边城市居民,在紧张的城市工作、生活之余向往没有污染的田园美景和区别于城市喧嚣的特色文化,在体验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农业生态观光游客以欣赏生态环境、体验农业生产为目的,环境保护素质比传统旅游的游客普遍较高。

(二)欣赏农业、教育意识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对于很多城市年轻人尤其是生长在城市的儿童来说普遍比较陌生。家长对孩子的传统教育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生态光旅游者重视子女农业生产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这是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近年来倍受青睐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业提供了良性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休闲娱乐、消费潜力高

我国现代旅游业发展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目前人们旅游消费已经趋于理性,传统观光旅游纪念品、购物消费表现明显后劲不足。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是休闲娱乐为目的短途旅游,旅游活动总体消费不高,这就为以农产品主导产品销售让出了足够多的空间,同时生态农业旅游的形式也使人们愿意为自身参与的生产活动消费。

三、农业生态观光游客心理需求特点分析

农业生态观光园区规划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是在原有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特点对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游客的需求是影响农业生态观光园设计的重要因素。

(一)放松身心,追求健康的心理

当今社会城市生活节奏快,各个行业的工作压力和竞争都普遍较大,因此人们非常渴望能利用短暂的时间出行来调节身心、放松心情。农业生态观光园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城市的喧闹形成的鲜明的反差,人们可以在欣赏美景、体验农业生产带来快乐的过程中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争名逐利,使身心接受一次自然的洗礼。

(二)走进自然,体验农业生产快乐的心理

农业生态旅游者与传统现代旅游者在心理需求上是有一定差别的,前者对自然环境的心理需求更高,心理上对农业生产与农业科技的亲和力更强,因此针对上述人群的心理需求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应侧重体现自然文化与采摘农业相关的经营项目。

(三)寓教于乐,开拓眼界的心理

走进自然生态、认知农业科技、体验农业生产是农业生态旅游者的一个重要动机,在欣赏自然田园与体验农业生产的同时丰富知识、了解自然,从而更加热爱自然、更加珍惜劳动果实,这正是生长在大城市的人们尤其是儿童所缺失的东西,农业生态旅游这种环境保护与农业知识的教育性是其他传统旅游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四、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建设意见

针对上述对农业生态旅游者心理需求的分析,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在规划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生态观光园区规划设计尊重原始自然条件

农业生态园区设计是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一种形式,在设计、建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对自然环境中原有景观生态造成影响,因此规划设计开始前要对周围的环境进行充分认识、理解环境自身固有属性和价值,结合地形、地貌、植被等特点因地制宜的设计建造与周边环境相适应的景观项目,做到尽可能少的破坏和影响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使人造生态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适应游客心理需求采摘农业和观赏农业相结合

农业生态观光园最大的特点就是使人们参与农业生产的同时领略现代科技农业丰硕成果,在紧张的都市生活之余即放松了心情又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生态农业观光项目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以上两点即采摘农业与观赏农业相结合的原则,参与的是科技农业的成果,观赏的是农业科技支撑的自然生态奇观。

(三)结合农业生态观光游客心理合理引导消费

生态农业观光园服务项目设计首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布局与分区,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区、娱乐休闲区、餐饮住宿区等。生态农业区规划设计中可以设置如农业体验区、科技农业观光区、产品销售区与生态养殖区等;娱乐休闲区规划设计可以结合园区景观设置儿童游乐区、农作物展品艺术展示区、餐饮住宿区等,充分挖掘每个园区潜在的经济价值,整体的规划设计都应是生态性、艺术性、科技性、经济性的综合

第7篇:农业园区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一、工作目标

到2020年,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实现分数大幅提升,达到60分以上,排名提高至少10位(含),力争提高15位(含),跃升至B类及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加大县域科技创新投入力度

1.大力增加科技投入。县级财政要继续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支持,确保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只增不减。到2020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以上。设立县域科技创新奖励资金和校企合作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发改局、县发改局(工信)、县财政局)

2.落实税收激励政策。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等方面普惠税收政策落实力度,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到2020年,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工信)、县税务局)

(二)培育壮大县域创新主体

1.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落地,调动企业申报和创建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千家工商注册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比。(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市场监管局、各园区、各乡镇)

2.加快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通过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差异扶持、扩量提质,培育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千家工商注册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占比。(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市场监管局、各园区、各乡镇)

(三)完善县域创新条件建设

1.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加强与大学、农业大学等高校战略合作,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重大产业,采取“高校院所+行业+企业”共建模式,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争创省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020年,新增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2个以上。支持建立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科协、各园区、各乡镇)

2.加强创新园区、基地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推动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新中国成立家农业科技园区。推进产业园区与国内外园区、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合作,共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创新平台。(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科协、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园区、各乡镇)

3.开展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达标行动。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认定标准和流程,按照“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经费、有项目”的要求,建立多种形式的研发机构,持续提高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数量和覆盖率。加强对企业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的政策支持,引导已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实施研发机构提档升级。力争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比例达到30%。(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工信)、各园区、各乡镇)

(四)加快县域产业创新产出

1.加强专利创造运用,实施发明专利倍增计划,加大发明专利授权资助力度,调动全县企业、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积极性,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0.4件,达到1件。(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各园区、各乡镇)

2.加快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加快特色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将竞争着力点和转型突破点聚焦到质量提升、品牌效益、绿色生态和创新驱动,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重点建设精密轴承、液压传动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省轴承产业技术研究院,立足产业制高点、聚集轴承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难题,为轴承企业的科技研发及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撑;为省轴承产业发展方向做出研判,核心技术做出探索。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加快培育规上高新技术产业,确保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连年递增。(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工信)、县科协、各园区、各乡镇)

3.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提高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发挥好农业科技特派员作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种质资源创制及育种技术创新,培育转化示范小麦、谷子等新品种。到2020年,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以上。(责任单位:县农业农村局、各园区、各乡镇)

(五)建立县域科技创新管理体制

1.加强科技工作组织领导。成立由县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副组长,科技、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税务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谋划、协调和督导。(责任单位:县科协、各园区、各乡镇)

2.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与奖励。抢抓国家、省、市奖励政策机遇,鼓励企业打破固有思维,强化创新意识,瞄准市场需求,采取自主研发、联合研发的形式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鼓励他们加强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引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在本企业进行转化。(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发改局、县发改局(工信)、各园区、各乡镇)

3.推动科学普及。加强科普基地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普条件。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科普活动、科技扶贫活动,积极推动科技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依托各级学会、企业科协、农技协组织开展科学普及和信息服务,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责任单位:县科协、县农业农村局、各园区、各乡镇)

4.推动科技金融深入融合。组织开展“政、银、企、保”对接活动,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项目,努力解决企业运行和发展资金问题,加大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责任单位:县科协、县金融办、各园区、各乡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县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本方案的组织实施,指导协调推动全县科技创新重大战略研究、重大政策安排、重大工作部署。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科协。

第8篇:农业园区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都市农田,生态修复,湿地公园,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具有深厚的农耕文明底蕴,几千年来这种农耕文明很好的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东方哲学,然而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现代“城市病”也日趋严重:农耕地日益贫瘠、生活垃圾污染严重、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城市景观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失衡,人居环境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主要课题。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将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定义为生产、加工、销售食品和燃料的特定产业,主要为了应对消费者在城镇、城市或大都市圈的日常需求,一般分散在整个城市或城郊的陆地和水系之上,应用集约型生产方法,使用和重复使用自然资源、城市废弃物来生产多种农作物和牲畜。修复在城市中的农耕文化有利于物种的栖息地改善,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对城市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改善有重要的作用。

1、都市农田景观

都市农田景观是指在城市中创造新的农耕形式,解决都市人粮食需求的同时又能供市民耕作的一种新型城市景观。在城市中引入农田景观对城市景观生态系统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增加景观异质性、保护物质多样性。目前都市农田景观主要有以下实践途径:市民农园,有地方政府或管理部门出租给市民,进行农耕体验活动,规模跨度大,有院落或社区小尺度农田,也有位于城市郊区的大尺度农场。都市农业公园景观也是都市农田景观的主要实施途径,这种将农耕体验与城市户外活动,生态环境保育巧妙结合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校园农场景观,将校园中的闲置空地进行农业生产,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如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

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的天津城区,蕴含丰富的自然景观与湿地资源、水量丰沛,同时也是很多部级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也是天津很多自然资源与生态景观呈现破碎化的发展趋势,如何构建天津地区的绿色基础设施,连通城区间的各种尺度的景观资源,构成生态网络,成为解决天津地区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拟选取天津城区自然特征明显,污染严重的地段进修复行改造设计,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连接构建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恢复其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自然景观,更一方面变废为宝,提出建设体验型“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的创新设计理念,为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农耕体验活动。

2、研究区域概况

天津农业为城郊型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的产业结构皆比较合理,已建立了七大副食品商品基地。北部蓟县山地丘陵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区,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果林,还有相当规模的畜牧业。中部偏北的冲积平原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地,以种植小麦、玉米等旱粮作物为主。

2.1区位概况

本案位于天津市西青区大学城北侧,占地面积约160公顷,西侧为地铁3号线,南侧为宾水西道,紧邻天津师范大学、理工大学,东北侧为外环西路,紧邻华苑居住区。基地四周被居住区和大学城包围,有着良好的土壤条件,发展景观型农业公园对于城市农业的发展将有着深远的影响。该课题的研究,同时可适用于各种城市农业的类型,以探索引入农业思想后的城市景观在生态、功能、空间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2现状问题

基地属于城乡交界处,路况较差,大量外来人员在此搭造简易民用房,分布相对分散,既不安全,又影响周边环境。现有水系功能单一,生态价值较低,周边水系多为人工开挖河道,水质较差,需要进行改善以提高水体的净化功能和环境价值。交通道路不连贯且道路无硬化,全部为土路,车行、人行道路混乱,交通路线不明确。 植被区域零散,多为早年农户随意栽植的国槐、 白蜡等北方常见树种,植被种植单一,没有人员管理与维护,植物生长不规律,基地有行道树,树龄不长。水系间不明确,污水污染到邻近净水体,湿地岸边堆放各种生活垃圾,严重污染水体,模糊了水岸路线,缺乏生物通道,生物多样性差,地面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

3、设计目标与设计策略

3.1设计目标

针对基地现状问题提出方案设计目标,结合项目的栖息地恢复、农耕体验、休闲游憩三大基本功能需求,打造宜产、宜游、生态的立体化“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相互联系又独立的复合型体系,便于管理组织与各项功能的有序开展。针对全园建设后需满足合理的农耕生产、生态旅游等功能,完善一体化管理促进各功能区的紧密联系,强化区域流通性。

3.2总体设计

依据基地用地适宜性分析及功能定位进行科学、实用的合理规划,力求农耕体验与湿地修复,农业景观与生态景观的完美融合。在场地中建立禁止开发建设的湿地核心保护区域,限制开发建设的缓冲区一级优先开发建设区。规划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农田体验区、观光采摘区、设施栽培区、湿地休闲小镇、儿童游乐园、游船区、公园管理区、湿地植物园区、垂钓区、栖息生态岛、湿地净化区。恢复基地生态本底,连通基地内部水系,建立生态湿地净化区,作为基地农田体验区的主要灌溉来源,营造集约、低碳、生态、有机、休闲的可循环特色农业湿地公园景观,满足游人游、赏、娱、憩、购、听、学等多种需求。(如图1)

3.3设计策略

3.3.1 建立人工湿地系统

建立人工湿地系统以保护场地内部原生湿地。湿地作为场地自然资源中的一个“缓冲带”,能够起到减缓水流速度,滞留污染物的作用,将场地内部零散的水系整合重构,连通基地南侧的自来水河建立湿地水体循环系统,实现处理与净化水体的功效。原有的湿地水面保持不变,作为自然湿地景观和生物栖息地保留下来。湿地的南北部分的空闲地开发为游憩用地,用于湿地生境体验和湿地科普教育,其中鸟类招引区开展湿地植被群落恢复和鸟类栖息地恢复区,营造大面积的湿地植被景观。在此建设湿地物认知园、生态驳岸展示区,用于科普展示,北部规划滨水景观,成为生态旅游的集中活动点,湿地中央部分为保育区,开展湿地植被群落恢复,将不进行任何旅游开发项目。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多种生物栖息,同时适宜人工养殖的开展。东部以湿地净化滞留与雨水收集区,场地内水位基本恒定,恢复自然形态的水网岸线,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将水资源达到循环利用。

3.3.2 利用废弃耕地设计都市农田体验区

利用废弃耕地设计都市体验农田,该设计通过都市农庄的理念来表达未来城市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新景观模式:农庄建筑屋顶种植农作物和雨水收集系统进行循环利用资源。整个农庄分为农产品对外展示区、设施农业、科普教育区,和服务基地包括田园超市和特色葡萄酒庄。农产品对外展示区、设施农业及科普教育区,分区明确,重点突出展示、科技、科普等主题,采取温室大棚的建筑形式。农产品对外展示区为游客与市民提供自产自销的有机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作物产品,成为天津特色农业展示展销平台,成为公园日常维护成本的主要来源。科普教育区为市民、学生、游客介绍本园区农业循环生产系统,公园生态净化的科普知识。农田体验区由农作物体验区、休息区、蔬菜园、果园组成,并由一条环形景观带串联而成,成为本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农田体验区周围设有灌溉水渠,利用基地水体资源形成灌溉系统。

3.3.3建立慢行科普游憩路线

科普教育意义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属性之一, 湿地优越的生态条件适宜各项科研的开展,因此应有效利用场地条件,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湿地学科的不断发展。作为鸟类保护区的中心保育区,设有专门的湿地研究中心以及观测站等,以进行湿地气象、鸟类等的观测分析。游客可以在本区欣赏特色湿地植被、生态滤水系统以及观赏野生鸟类。

4、技术应用

4.1灌溉方式

农田体验区的灌溉水源主要有湿地自净与雨水收集。

4.1.1湿地自净

通过修复湿地,完善生物群落、植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使基地原有湿地具有多功能的生态系统,不仅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健康的湿地具备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基地外部水系与内部湿地连通有利于建立整体湿地生态系统,成为农田体验区灌溉系统的主要水源,同时为城市提供更多优质的空气、良好的环境。该设计通过湿地自身的自净作用来达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同时具备收集雨水的效果。

4.1.2雨水收集

针对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城市出现的城市内涝、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雨水收集系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雨水收集是通过对雨水资源进行收集、过滤、净化、贮存、再利用的一项可持续化的设计程序,将城市中的雨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该设计建立的雨水收集系统由三方面组成:通过景观建筑的屋顶种植来过滤收集较为清洁的雨水;园内一级道路旁设置生态滤水池;在基地东侧建立户外贮水池进行雨水收集,雨水收集系统的建立能保证公园内部饮用水、灌溉水源、日常生活用水,真正实现低碳、集约、可持续的生态型都市农业公园。

4.2 垃圾回收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日益突出。原有基地内有大量垃圾堆放,将部分垃圾填满进行景观微地形设计,成为植物关景区。通过建立垃圾处理中心将游客中心的日常生活垃圾集中回收起来,将其进行分类处理,将其中的有机腐块进行生化处理,将其进行堆肥为农田体验区的土壤利用,从而达到循环利用。

结语:

发展都市农业对农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研究选址在城市边缘区一处废弃的场地中,自然特征明显,污染严重,一方面进行生态修复、景观重建,恢复其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自然景观,更一方面变废为宝,提出建设体验型“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的创新设计理念,为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农耕体验活动。针对基地现状问题提出方案设计目标,结合项目的栖息地恢复、农耕体验、休闲游憩三大基本功能需求,打造宜产、宜游、生态的立体化“都市农田”生态湿地公园,提出连通内部水系建立人工湿地系统、利用废弃耕地设计都市农田体验区、建立慢行科普游憩路线的三大设计策略。通过研究都市农田生态公园景观的模式来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农业景观创新发展的思路,为我国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探求一条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邰杰,汤洪泉,曹晋,陆. 国外城市农业景观(Urban Agriculture Landscape)案例评析.广东园林.2013,6:45-49

第9篇:农业园区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年工作回顾

20*年,是*区发展史上极不平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按照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攻坚克难,顽强拼搏,经受住了“5·12”特大地震的考验,取得了抗震救灾重大胜利,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实现了区委“三年上台阶”的既定目标,综合目标考核在二圈层首次排名第二(未含市领导评分)。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1.42亿元,同比增幅18.7%,名列全市第一;全口径财政收入21.79亿元,同比增长45.6%,地方财政收入14.92亿元,同比增长69.2%;固定资产投资86.4亿元,同比增长3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6亿元,同比增长2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33元,同比增长15.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6元,同比增长19.2%。

一、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

(一)迅即组织抗灾自救。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干部群众开展抗灾自救。及时救治本区伤员135人,安置受灾群众8899人。迅速对路桥等基础设施和学校、企业开展检查,排除安全隐患。狠抓卫生防疫,坚持灾区入境车辆、人员消毒制度,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

(二)积极开展帮扶援建。共向重灾区派出救援队伍21批778人次,车辆机具940台次,捐款捐物2477万元,救治伤员600余人,安置灾区群众865人。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率精干力量赴彭州葛仙山镇、敖平镇开展对口援建,投入资金4700余万元,建成30个过渡安置点、4所学校和1所医院共7528套活动板房,提前10天完成援建任务,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和灾区群众高度赞扬。

(三)加快实施灾后重建。坚持“救灾与发展结合,援外与安内并举”,及时谋划灾后重建项目,启动灾后重建工作,农村住房重建符合规划原址重建646户、集中自建469户、城乡住房维修加固118户,均已全部完成;统规统建和社会资金开发重建666户,已全部开工;发放农房重建和维修加固补助金3505.3万元。

二、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90.5亿元,同比增长2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3亿元,同比增长26.5%;工业投资55亿元,同比增长15.9%。攀成钢Φ159连轧管机组配套石油管、巨石四期、天马精密大型轴承生产线、台玻镀膜玻璃、望晖热轧无缝钢管车丝生产线等重大产业化项目先后竣工投产。攀成钢公司成为全市首个主营业务收入突破百亿元的工业企业。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203%,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达64%。

(二)服务业取得重大突破。启动西部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完成用地拆迁7075亩,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完成投资3.9亿元,引进了投资2亿元的四川东方物流和投资3.2亿元的西部旗舰物流项目。*市粮油储备(物流)中心建设进展顺利。举办区第三届房交会,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积31.66万平方米,成交面积21.81万平方米。完成城乡商业网点规划。举办首届杏花节和“迎春购物月”等活动。启动天府怡都休闲走廊建设,初步形成姚渡桃花山、清泉花园沟、福洪杏花村等景点,实现旅游收入5958万元,同比增长39.28%。

(三)现代农业稳步增长。按照“一乡镇一园区,一区域一主业”的思路,切实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启动现代农业港建设,完成产业布局规划修编。初步建成8万亩伏季水果基地、2万亩特色蔬菜基地和2000亩热带苗木基地。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基本建成。祥福生态农业示范园初具规模。启动西部地区较大的玉米全程机械化制种基地建设。新发展农民专合组织30个,累计达94个;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累计达35家,其中,新发展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累计达9家。农业产业化带动面达85%。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9.71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居二圈层第一。

(四)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果。全年到位市外资金43.7亿元,同比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1.27亿美元,同比增长26.7%。全年签约项目39个,其中天马精密风力发电设备项目、吉迪斯石油钢管项目等5亿元或5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7个。全年新增外贸出口获权企业2家,累计达40家。出口总额8848万美元,同比增长87.7%。川化股份公司被市政府确定为50户重点出口企业之一。

三、城乡统筹深入推进

(一)城乡规划编制更加完善。完成了区域总体规划,*区分区规划,农村产改试点镇村规划,产业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工业南区控制性详规,弥牟汽车新城规划,大同南北片区控制性详规。调整完善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启动了北部新区城市设计工作。城乡规划编制、执行、监督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规划龙头作用更加凸显。

(二)三个集中取得新成效。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1亿元,实现了8平方公里道路“全覆盖”,景峰110KV变电站基本建成,启动消防一级站建设,园区承载力进一步提升。入驻项目114个,总投资229亿元,工业集中度达90.1%,居全市前列。促进土地集中规模经营,新增耕地流转面积4.15万亩,累计达12.5万亩,规模经营集中度达52.52%。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建成安置小区和新型社区4个,面积27.8万平方米,在建面积12.1万平方米。切实推行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实现农村新型社区公交全覆盖。

(三)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承包地、宅基地、房屋分别颁证4.65万户、2.07万户、6653户,颁证率分别达79.42%、35.35%、11.36%,居全市非试点区(市)县前列。搭建农村产权流转平台,建立区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和乡镇服务站,制定流转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27个。全年共办理承包地经营权流转13宗8400亩、林权流转11宗4192亩。

四、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共投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25亿元。加大城市经营力度,全年争取计划外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指标5750亩,争取金融机构贷款24亿元。启动主城区旧城改造,完成红阳南路风貌整治、同华大道建设等工程,加快实施20条中小街道整治、北部新区路网建设、华金大道四段改建等工程。全年完成城乡道路建设投资7.23亿元,启动川陕复线新建工程,加快实施大石路、桂红路(清人段)建设,建成农村道路34.2公里。实施农村生产用水保障工程,新增和改善灌面1.56万亩,基本缓解丘陵地带农业用水困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农村3万余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快推进优先发展重点镇城厢镇建设,全年完成投资1.2亿元,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2平方公里。

(二)城乡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深化城乡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设478处57589平方米。深入开展主城区静态交通管理和城乡清洁大行动,市容、市场和交通秩序进一步规范,城乡清洁大行动全年综合排名居二圈层第二。完成区交通智能平台(一期)建设。完成了姚渡、龙王、福洪、人和4个乡镇增设街道办事处工作。村级治理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创建市级村民自治模范镇3个。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21‰。

(三)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启动部级、省级生态区联创工作。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全年共栽植乔木9.9万余株,新增绿地65.9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0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完成华金大道二段三段、同华大道等绿化工程和*大道景观配套工程,启动30米带状森林公园建设。深入开展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年度减排任务。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7天,高于全市36天,优良率达95.1%,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实现8个月达标,比2007年增加3个月。实施农村环境整治,新建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30座、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口,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45%。实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深化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大同镇、祥福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姚渡镇通过省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成功创建市文明生态村(社区)11个、省工业生态园区(企业)1个、省农业生态园区(企业)1个。

五、社会公共事业全面发展

(一)就业保障更加完善。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乡居民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城镇新增就业521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技师学院*分院在全市率先开学;历年累计失地农民社保医保资金已基本解决;稳步推进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参保率达10.01%;提高“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到80元/人•年,实现“新农合”村卫生站电脑自主下账,进一步方便农村居民报销医疗费用。向生活困难群众发放消费券124.13万元。按月向9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长寿金。在全市率先成立统筹城乡敬老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实现全区敬老院一体化管理,五保集中供养实现“满覆盖”,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月人均170元提高到3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月人均130元提高到180元,低保规范化建设获得民政部表彰。全面实施免费婚检,婚姻登记工作受到民政部表彰。建成村级留守儿童服务站11个。完成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启动144套7338平方米廉租房建设。

(二)科教文卫不断发展。科普惠农兴村“一站一栏一员”覆盖面达90%以上。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全面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启动川化中学及外国语小学迁建工程;筹资847万元化解了农村“普九”债务;拨付义务教育补助资金1783万元,受益学生36509人;顺利通过省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评估;教育工作被省政府教育督导团评估为优秀。改善区图书馆条件,建成乡镇(街道)文化站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60个;组织开展第23届桃花诗会、民间文艺闹新春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5次;新建农民健身工程15个、健身路径2条。新建农村便民信息服务工作站42个,覆盖率达95%。率先在全市实施“母婴安康”工程,院前急救指挥系统投入运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获省政府表彰。荣获省“双拥”模范区称号。民族宗教、档案、地方志、侨务、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三)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成功创建第二轮省级平安区。完善区、乡镇(街道)、村三级排查调处长效工作机制。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化解积案68件,总量件次和人次同比分别下降10.4%和19.5%,被评为全市工作先进单位。“五五”普法深入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受到司法部表彰。加大违法犯罪案件打击力度,确保了奥运会、残奥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社会稳定,被评为全市维稳工作先进集体。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深入开展“隐患治理年”和“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政府效能建设切实加强

(一)依法行政不断深入。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共办理区人大代表意见和建议82件,政协委员提案97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强力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区,完善了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开放制度,坚持重大行政决策专家咨询、论证、评估和听证制度,政府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公开、透明。

(二)行政效能不断提升。大力推进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机关行政效能工作,全区37个部门2个街道和4家企事业单位共256项审批、服务事项入驻区政务中心,基本实现“应进必进”。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由271项精简为94项,精简率达65%。清理后确定合法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340项。实施建设项目分段式并联审批,建立企业投资“绿色通道”。深入推进“两集中、两到位”,集中行政审批权,推进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窗口办事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受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270余万件,办结率达100%。

(三)廉政勤政不断加强。进一步完善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力度,全年节约资金1334.12万元,节约率7.67%。严格执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压缩10%的规定,倡导勤俭节约,减少公务接待。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全年促进财政增收节支9853.6万元。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区行政机关干部队伍自觉拒腐防变能力得到加强。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区上下齐心协力,风清气正,逆势而上,共克时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监督支持、通力协作的结果,是区政府历届班子及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同志们,向给予政府工作监督和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驻区部门和企业,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我区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问题:城乡统筹发展的二元结构性矛盾和体制仍较突出,毗河以南地区加快发展和城乡统筹集群式推进任务繁重;工业、服务业重大项目促建和大企业集群培育,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仍面临较大压力;拆迁安置房建设等民生问题还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行政效能还需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切实解决。

2009年工作安排

2009年,区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工作会议、区委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三个集中”为核心,牢牢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三大机遇,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面落实“两个加快”,坚决打赢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硬仗,确保经济快速增长,奋力开创*区统筹城乡发展新局面。

2009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确保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一)加大项目投资。以财政性资金为杠杆,争取金融机构的支持,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和产业项目。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制,实施项目动态管理,全力推进“项目大会战”,全年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66亿元,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2.5亿元,服务业投资15亿元,城乡基础设施投资11.3亿元,拆迁安置房建设投资12亿元,社会事业项目投资3.2亿元。

(二)扩大农村内需。加快拆迁安置房建设,完成集装箱中心站安置房、大弯长流河安置房一期、弥牟安置房三四期等11个安置房项目建设,启动大同同湾春晓等9个安置房项目建设。大力实施拆院并院、土地综合整理项目,全年计划净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指标3000亩,集中居住6000户1.8万人。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创业,切实提高消费能力。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继续开展“家电下乡”,激活农村居民消费。

(三)扩大对外开放。立足“一区一主业”,充分发挥我区工业基础、物流配套的优势,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继续承接产业转移。抓住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契机,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国内冶金、建材等行业100强企业进行重点招商;依托攀成钢、川化、王牌、巨石、台玻等企业,做长做粗产业链。力争全年引进市外到位内资50.3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确保分别增长15%。

二、确保“三个集中”提升拓展

(一)提高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水平。加快主城区企业向工业集中发展区搬迁,进一步完善工业区基础设施及经营性配套建设,加大园区内项目促建力度。加快工业南区规划和建设,力争年内完成祥虎大道和同心大道南延线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外延,积极推进物流、商贸业向园区集中。强力推进会战项目“1号工程”西部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加快集装箱保税物流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引进1-3家知名物流企业入驻;编制完成载货汽车园区控制性详规,支持王牌公司完成10万辆载货车技改工程;启动大型商品市场集中发展区规划和建设,形成道路、管网等配套设施,争取年内引进企业入驻。

(二)提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质量。全年计划建成新型社区1个,集中安置区11个,面积84.45万平方米。强力推进城厢、清泉等重点镇示范项目建设,推动一般乡镇场镇改造试点,分期启动毗河以南场镇改造,力争完成2个以上场镇改造。深入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水平和质量。

(三)扩大土地规模经营集中的范围。创新土地规模经营模式,按照“一乡镇一园区,一区域一主业”发展思路,吸引鼓励投资者采用独资、租赁、合资、入股等形式开办乡村酒店、都市农场或农庄,大力发展园区农业、农业主题公园、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现代农业物流业,推进规模养殖、乡村旅游观光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力争全年新增土地规模经营面积3.4万亩。

三、确保产业结构加速优化

(一)大力提升工业竞争力。支持冶金、建材、机械、化工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继续做强工业品牌。鼓励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和品牌创新。继续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培育战略,力争年内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户,培育销售收入上25亿元的企业1户、上15亿元的企业1户。努力为攀成钢年产50万吨高速线材、A-R轧机重建、川化年产4万吨亚氨基二乙腈等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尽快竣工投产做好服务。创新和落实中小企业担保、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切实帮助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解决能源、融资等问题。

(二)强力推进现代服务业。促进东方物流和西部旗舰物流项目加快建设。借助产业大发展的势头,聚集人气和商气,推动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加快好日子四星级公寓式酒店、大邦公寓式酒店等项目建设,力争引进家乐福、欧尚等知名商贸和大型餐饮娱乐企业落户。推进天府怡都生态休闲观光走廊、乐斯温泉酒店、农业休博园、生态谷、人和山野休闲等旅游项目建设。落实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措施,完善环境、商贸、文化、教育等配套,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营销力度,适时适度供应土地,加大房地产市场培育力度。

(三)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现代农业港建设,规划建设农产品初加工园区,加快祥福生态农业示范园、城厢南方玉米科技园区、龙王韭黄标准化基地、福洪高校后勤蔬菜基地等项目建设。大力引进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力争全年新增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业产业化项目2个,打造市级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培育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

四、确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

(一)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面提速,力争4月底前在全市非试点区(市)县中率先完成全区承包地实测和确权颁证工作。促进农村产权流转,力争4月前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挂牌出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产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取得实质性进展,进一步拓展林权抵押融资途径,促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化。大力推进城乡统筹综合典型建设,全年力争形成统筹城乡综合示范村等各类典型11个。

(二)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制定我区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实施办法,依托融禾公司建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担保平台。积极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鼓励区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等开发农村金融产品,充分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发展面向农户的融资和小额贷款,扩大涉农金融服务范围,引导资金投向农村。

(三)加强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以重点镇和示范村建设为重点,探索城乡统筹下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农村地区尤其是毗河以南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向农村地区倾斜的绩效激励机制。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村级自治组织治理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确保民生改善不断加强

(一)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全年计划投入2.3亿元,深入实施以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百姓安居等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全面实施城乡就业保障“3+1”工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加强对城乡劳动力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完成各类就业培训9500人,城镇新增就业27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2200人,强化劳动合同管理,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新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站6个。继续实施教育助学工程,确保全区无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扩大保障面。推进安居房建设,年内新增廉租房144套7338平方米,启动600套4140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建设、204套18000平方米教师集中居住房建设,完成地质灾害避让搬迁152户、“安居新村”工程300户。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清泉、人和等5个乡镇3.5万人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

(二)切实推进社会事业。实施“科技富民推进行动计划”,推动城乡科技事业均衡发展。促进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区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川化中学及外国语小学迁建工程,实施10所学校灾后重建、2所农村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完成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0个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15个农村体育健身工程、152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启动区体育中心建设,逐步改善老年群众活动条件。加快区医疗中心建设,建立健全三级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实施生殖健康普查和出生缺陷干预,力争建成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完善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人民武装、档案、地方志、台侨、人防等工作。

(三)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生产、制假售假行为,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扩大基层民主,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维护司法公正,完善法律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法律援助。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巩固平安创建成果,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抓好基层基础工作,建立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秩序。

六、确保城乡环境持续改善

(一)加强生态建设。巩固省级环保模范区成果,深入开展省级、部级生态区联创工作,力争年底前建成省级生态区。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完成30米带状森林公园建设。完成姚渡坪家等6个微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启动龙王等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治理畜禽养殖场6户,建成中型养殖场粪便集中堆沤场25座、农村户用沼气池500口、大中型沼气工程1500立方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速推进川化集团、攀成钢公司企业间循环经济合作,基本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确保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

(二)加强城乡建设。实施加快毗河以南地区发展战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成大石路改建和“321”达成铁路立交桥建设工程,完成桂红路(清人段)、龙赵路(姚日段)、云石路(清福段)改建工程,力争年内形成毗河以南地区路网骨架。加快城市经营建设步伐,完成华金大道四段、唐巴路(城厢段)、北部新区12条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力争5月1日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正式开放,加快怡湖老花鸟片区、大同片区、蔡家庙片区、大弯三角地带等旧城改造步伐。分期启动厂区道路改造。

(三)加强城乡管理。健全城乡综合管理联动机制,进一步理顺重点镇管理体制,努力提升城乡综合管理水平。继续实施城市建筑立面、街道景观改造和农村风貌整治,加大拆除违法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数字化城管,构建城乡一体的城乡环境管理格局。加快主城区环卫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公厕6座。加强交通标志、信号灯维护,进一步规范停车点位。

七、确保政府效能全面提升

(一)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深化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认识。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解放思想,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创新机制,重过程,更重结果,提高落实的水平和能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加班加点,超常工作。提倡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目标督查考核,推行末位问责、问题问责、作风问责,对不作为、乱作为、迟作为的,严格追究责任。

(二)进一步深化廉政建设。认真落实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注重发挥监察、审计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征地拆迁资金等的管理力度。厉行节约,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杜绝铺张浪费。

(三)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严格执行重大行政事务调研、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责任制,主动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的监督。全面落实和深化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社会评议制。深化政府信息公开,确保政府工作公开透明。

各位代表,各位委员,2009年,我们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正确把握形势,坚定发展信心,不断解放思想,实干苦干巧干,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奋力夺取*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胜利!

名词解释

1.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指从企业的获利能力、发展能力、经营风险大小、再生产循环速度、降低成本获得的经济效益、生产效率、产销衔接情况等7个方面综合衡量工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总量指标。

2.一乡镇一园区,一区域一主业:指各乡镇按照*区产业布局规划,结合实际,建设一个产业优势突出的农业园区;也可以打破区域界限,一个或几个乡镇在一个区域内共同打造一个产业优势突出的农业园区。

3.工业集中度:指工业集中发展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所在区(市)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4.静态交通管理:指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机动车辆由动态转为静态情况下的管理,主要管理内容有:禁止停车地点的管理和允许停车地点的管理。

5.两集中两到位:指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内设机构集中,该内设机构向政务服务中心集中,确保部门行政审批权限对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行政审批事项在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到位。

6.项目分段式并联审批:指将项目涉及的多个部门所有的行政审批事项,按照项目建设和审批周期,把审批过程划分为几个手续节点,在每个节点(分段)内由各审批部门并行进行审批。

7.西部铁路物流中心:也称为“两站两园区”或“西部物流枢纽”,包括*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铁路局大弯货站、*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和**散货物流园区。

8.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指通过对农村土地、房屋、林地和林木的确权颁证和流转,建立健全归属明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市场化配置资源机制,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加快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

9.村级治理:指对农村村级组织的结构、职能、运行机制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推进基层民主,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10.科普惠农兴村“一站一栏一员”:指2006年起由省科协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行动计划中要求建设的“科普惠农兴村服务站”、“科普惠农兴村宣传栏”、“科普惠农兴村技术员”(简称“一站一栏一员”)。

11.科技富民推进行动计划:指2006年5月由省科技厅实施的全省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计划。该计划强调围绕产业抓科技,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旨在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突出龙头企业主体地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2.一区一主业:指按照“全域*”发展理念和全市产业布局规划,结合各地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每个工业集中发展区确定一个重点支持发展的主导产业。

13.两个加快:指四川省委提出的工作要求,即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