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思维培训范文

中小学思维培训精选(九篇)

中小学思维培训

第1篇:中小学思维培训范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必须做好的一件工作。首先在心理上,教师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就是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巧妙地利用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这将对学习数学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应做到:

一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数学不是简单的计算,更不是数字的游戏,数学有很强的逻辑性,有小学教学中,要数形结合,才能让小学生易懂,易学,产生兴趣。如:我让学生思考6根火柴能摆几个三角形。学生开始时只是坐有那儿想,结果很不容易想出正确的答案。我就让学生在纸上画,很多学生也不能得到正确结论,学生的探索使气氛越来越激烈,兴趣也越来越浓。我又让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用火柴摆。通过动手,动脑,相互协作,共同探究,最后学生终于得到了正确答案。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抓本质,找规律,不断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大多是通过观察,然后思考最后得到结论的。没有兴趣就不会去钻研思考,就不可能对知识进行探究,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地安排学生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二在教学中要变枯燥为有趣,培养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之间的矛盾,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很差,形象思维较强,“直观”的东西能直接说明问题,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好懂的印象,使学生抽象的学习变成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使学习变得简单易懂,并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把“抽象”的东西变成生活中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东西,用实物展示数学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易懂好学,然后教师在把直观东西慢慢地上升到抽象东西再加上理解,学生学起来不感到难,才会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更加努力地去钻研去学习。

三教学中的操作,既培养动手能力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多年的教学证明动手做,比枯燥的讲要使学生感谢兴趣得多,同时学生又容易理解,记忆又深刻。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桌子的长和书的厚薄,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实际大小的区别。让学生制作一个正方体,然后分割开来,得出一个正方体是由几个正方形的面围成的,从而得到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6倍正方形面积。在讲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作一个圆柱体,然后按教师的要求展开,让学生观察圆柱体展开后原来是两个相等的圆和一个长方形,然后学生就能轻松得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记牢计算公式。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好理解好掌握。

四在教学中激发兴趣和培养思维要结合起来应做到以下三点:

1启发小学学生的思维,要从有趣的问题开始。

一个优秀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思维能力差异,采取不同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用通俗简易的讲解或图形来化繁为简。增加学生的兴趣和探研。如我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让学生讨论这样一题:有两个同学一起到文具店买一支圆珠笔,他们中的一人差一元钱,另一人差一分钱,两人的钱合在一起后还是不够买一支圆珠笔的钱,问这支圆珠笔价值多少元?同学们经过热烈地讨论,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动脑筋,积极思考,终于得出了正确结果。通过学习学生产生爱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2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数学知识要过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例题、习题和拓展思维题,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和思维训练。例如:池塘里的浮萍面积每天扩大1倍,经过20天盖满整个池塘,那么经过多少天浮萍盖满半个池塘?这个思维能力训练题,如果一步一步地推,很难推出来,如果倒推,20天盖满,则19天就盖一半,因为每天扩大1倍。小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3利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巧解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一题多题解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例如:甲班有56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2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7人。如果两科都没有参加的25人,那么同时参加语文、数学两科竞赛的有多少人?

第一种方法:分析:要求两科竞赛同时参加的人数,应先求出至少参加一科竞赛的人数:56﹣25=31(人),再求两科同时参加的人数:28+27﹣31=24(人)。综合算式:28+27﹣(56﹣25)=24(人)。

第二种方法的综合算式是:28﹣(56﹣25﹣27)=24(人)这种方法的原因要求学生思考并解释。

第三种方法是:27﹣(56﹣25﹣28)=24(人)这种方法又是为什么呢?从上面的解法中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催化剂,思维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多数是老师在教学中培养的。

第2篇:中小学思维培训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散思维;有效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所以强化学生数学的发散性思维训练,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学生智力和能力的目标,最终实现素质教育。下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效培养的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并主动探索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帮助学生打开智慧的“天窗”。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生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定期的评价与纠错,建立错题档案对知识加深印象。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故事、游戏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习分数时,可以从学生切蛋糕的游戏导入教学,在讲分数的除法时,也可以通过切水果的方式来进行形象的教学,能够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起着积极作用。另外,还可以在教学的时候,通过小型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进行竞争,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它是指根据同一来源根据不同的思维方法而产生的相同的答案。发散性思维的基础是思维朝着不同方向进行思考,它与定向思维相对,其主导从多个方位或者新的思维和视角来思考问题。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可以采取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方式。

四、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如果思维比较狭窄,那么学生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多指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至少想出3种不同的解答方案,在布置课外习题时,也要求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以一道题为基础题,让学生自己进行习题的变化,并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其他的学生进行思考、解答等方法。通过长期的坚持训练,既能够增长学生的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对训练的内容进行有层次、有坡度的精心设计,通过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性思维的佳境。

五、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思维的联想性是发散思维的重要标志,联想性思维指的是在思维的过程中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也称为数学的“转化思想”。在进行思维广阔性训练时,让学生寻求多种解题思路时,就可以通过思维的联想性来进行思维转化、从而获得解题思路的捷径。特别是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通过思想的转化、数学方法的转化,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对学生思维联想性的训练。比如一些应用题,表面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是通过思维的转化,都可以按照工程问题中的整体思想“1”来进行解答,并且会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比如,四则运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甚至是相对的,但是通过思想的转化,可以发现加减法之间是互逆的,乘除法之间也是互逆的,当知识之间建立了联系,就能形成知识的体系。因此“转化思想”不仅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显著的帮助,更是对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联想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进行有目的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02):154-155.

[2]廖明侠.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8):60-61.

第3篇:中小学思维培训范文

关键词:贯穿教学;一题多变;思维深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289-01

小学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下,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创新意识,是否能够创新,是否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譬如,一题多解,把概念形象化等。思维能力培养,从某种方面说,也是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们才会乐学、好学。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意四个问题。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怎样贯穿于整个教学中的问题

小学数学的编排,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很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以一年级为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这就是对学生比较能力的培养;10以内加减的计算,这就是一项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训练。又如六年级的圆柱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的计算,这是对学生归纳概括、分解能力的训练。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与语文等学科的训练迥异不同。在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训练中,最切忌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给学生思维造成的伤害是长久的,它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学生变成了“闷罐”学生,整个课堂,看上去没有一点活跃的气氛。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各个年级,教师在这个“贯穿”的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选取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达到极致。

二、每一节课中怎样做到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小学的各个年级,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得注意每一节课都要有思维能力培养的训练,切不可认为掉一二节课也无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教师在每堂课中都应该有自己独到的思维能力培训计划。以教学两位数乘法为例:教学两位数乘法,教师要通过直观引导,让学生把两位数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引导学生去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总结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在这个思维培养计划中,学生从直观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他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发展。在每一节课的思维能力培养中,有些老师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只在课的开始或者课的结尾,或者课的中间来一个思维训练,形成了一个“断代”。出现了断代,学生的思维衔接不上,感觉整个学习过程突兀而不好而一些学生,尤其是一些腼腆的学生,他又是不好意思问的,只能将沉疑埋于心头,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郁闷,影响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故以为,思维培养计划在每一节课中,应该像讲一个故事似的,有开头,有发展,有结果,让学生一目了然,触类旁通。

三、“一题多变”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小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渠道和方式是很多的,只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法,我们都可以“拿”来用。就譬如说习题设计的方式,“判断对错”,“多项单项选择”,“奥林匹克冲刺”等可以运用。这里以“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这个选择题为例。学生要对此问题作出正确判断,他就要去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要弄清这一点,学生就会去反馈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他会用这两个概念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1和它自身。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这样就可以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在整个“判断”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无形中就得到了发展。“一题多变”也是思维能力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一道应用题,换种方式提问,就能把学生给难住。譬如告诉了时间,速度,求路程,就可以这样变换:把路程、速度作为已知条件,让学生去求时间;或者把路程、时间作为已知条件,让学生去求速度。“奥林匹克”冲刺,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后向数学高峰攀登的一种训练方式,这种方式的题目比较难和深奥,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开展,选取那些与教材最能紧密结合的,最生动有趣的,跟生活最密切联系的题型。切不可选空洞的,只有说教意义的题型。

四、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三点:

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2、让儿童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还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生模仿获得成功后,就与他们一起总结步骤。

第4篇:中小学思维培训范文

(一)微微暴露的思维训练

课文中的细小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思维内涵;存在着很大的训练价值。在这些地方我善于“小题大做”,促使学生在“显微”中暴露过程,达到训练的目的。对教材细微处开掘并由此而引起的思维碰撞,成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的良好契机。正是暴露中,使儿童的认识能力和言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二)填补空白的思维训练

艺术家的创作手法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有意不透透彻彻地表现,而留下一些空白,让人们用各不相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实质上也就是充分展示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思维过程。

(三)在语言过程中求失暴露

就是教师在为学生匡谬救失时,重视思维过程的展现,以便从深层次上作诊断和矫治。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错失和定式偏差,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又具有普遍性。抓住它作剖析治理,有较大的训练价值。但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谬误有的比较隐蔽,带有深层次的特点,不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就会“治”不到点子上,“挖”不到根子上。

二、在段的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

(一)首先培训学生的分段能力

段的教学实质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在段的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正是达到这个目的有效方法。这是由于客观上它思维训练融为一体,特别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上,在这个教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段的训练,掌握句意必须要进行分析,划分段落必要进行比较、判断、归纳段意,必须进行综合。按这个思路进行段的教学思考是分段的依据,揭示的是分段的思维过程,着力寻找的是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二)抓重点、抓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1.要抓重点,读懂一句话,进行段的教学,首先要培训学生断句的能力,使学生知道一段话是由几句话组成的,每一句话说的是什么,并能找出重点词语,重点句子,通过他们了解这段话主要说的是什么。

2.要抓联系,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再读懂了句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在段的训练练习上,还包括一个主要方面,那就是在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划分意义段。

三、利用课文结尾培养思维品质的思维训练

(一)利用结尾的迷惑性,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某些文章的结尾,犹如一个“迷魂阵”,令学生得出相反的结论,具有很大的迷魂性。如《草船借箭》中的结尾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周瑜临死前还在说“既生瑜,何生亮。”这证明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一直到死都没有放弃。《草船借箭》中的结尾句,不能说明周瑜佩服诸葛亮,只能说明周瑜对付诸葛亮的妒忌升级了。学生的认知建立在一个较为广阔的基础上,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了培养。

(二)利用结尾的矛盾性,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某些文章的结尾,表面看来,似乎矛盾,但细细品味,却意蕴无穷。例如课文《金色的鱼钩》结尾句:“在这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鱼钩”长满了“红锈”却能“闪烁光芒”,这貌似是充满了矛盾,怎样准确认识这句话的含义呢?我是这样处理的:师: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会发出光芒吗?那么作者为何偏要说这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呢?生:不会,老班长用这鱼钩救活了三个战士,自己却因饥饿和疲劳而光荣地牺牲,它的品质崇高伟大,光彩照人。说鱼钩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实际上是说老班长的品质,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通过问答,学生得出了准确答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三)利用结尾的总结性,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某些文章的结尾,虽短短一句,却提纲挈领,既总结了全文内容,又暗示行文条理,给人以明白晓畅的感觉。例如课文《乡下人家》中的“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让学生抓住了这种总结性的结尾,顺藤摸瓜,无疑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条理,使思维具有条理性。

(四)利用结尾的抒情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第5篇:中小学思维培训范文

变式性问题创新方法思维培养训练能力一、前言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应试教育的倾向,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抑制。数学课堂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要充分以各种手段与方法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用这种强大的推动力驱使学生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去探索新知识。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培养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训练与培养,而这正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非是授人以鱼。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从激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的角度出发。

二、设计发散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想出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是从相同的问题寻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校有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相当于住宿生人数的3/5,外宿生人数是多少?”这种具有发散性的问题,教师不能只注重结果,而是要刻意的指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来探讨:①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住宿生人数是外宿生人数的5/3,外宿生有多少人?②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是全校总数的3/8,外宿生有多少人?③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住宿生人数比外宿生人数多2/5,外宿生有多少人?④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比住宿生人数少2/5,外宿生有多少人?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像这种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非常之多,我们只要加以分析、探索,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从不同方向思考就能想象出多种可能。只有这样穿插运用才显出效果,才能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培养和训练。

三、设计变式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一个机器零件厂完成一批零件,第一工作区需要3天完成,第二工作区需要5天完成,如两个工区合作,那么一共需要几天能完成?②一客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3小时,一货车从上海到北京需要4小时,如果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多长时间能够相遇?③妈妈给了小明一些钱,叫小明买铅笔和橡皮,可这些钱只能买8块橡皮或12支铅笔,如果铅笔和橡皮成套购买的话,能卖多少套?这几道题从表面上看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分别是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和单价、总价、数量问题,但是在教师精妙的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比对等,就很容易地概括出他们的共同道理及其互相关系,它们都是工程问题中的特殊形式――归一问题。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用简练的数学语言,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序的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变式性问题的训练,既使学生获取了知识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大大激起了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养成探讨、动脑思考的习惯,更有利于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为了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在对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精心设计了较多的探究性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如在学习“分数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两段一样长的钢管,第一段用去了它的4/9,而第二段用去了4/9米,两段钢管剩下的部分,哪一段长?为什么?本题按常规解法是先求两根钢管原来有多长与分别用去多少米,但钢管的原长无法求出。这时教师就应设计探究性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怎样的条件下,用去的钢管会同样长;在怎样的条件下,用去的钢管不一样长?这样的探究性问题的提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积极思考。因此,在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行思维训练时,我们教师在问题设计上一定要融会贯通,有的要加以系统化,有的要进行综合比对,尽量突出训练思维能力这一重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学有所得。正如一位哲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就是两种思想。”把所学到的知识准确的运用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与提高。

五、设计相近的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设计与新知识相近或类似的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多构思几种方法,以便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开拓思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训练。如在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引入新课时,我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法则是怎样的?②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时,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吗?学生回答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相近的问题:③异分母的分数单位相同吗?能直接相加减吗?④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加减,应怎么办?⑤怎样把异分母的分数变为同分母的分数?针对这些类似的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掀起学生思想的涟漪,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逐一思考,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行类比思维,很容易的找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事实上,任何科学成就都是在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去训练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古人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不无道理的。因此,只有在学习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六、结语

总之,数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相关学科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杠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思维能力又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6篇:中小学思维培训范文

一、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而观察力是与事物的形象性密切相关的。形象性是人们接触事物中的第一感觉,小学数学教学自不例外。只有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其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例如:对立方体(长方体)的认识,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画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要他们从三个方面(面、棱、顶点)观察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然后由学生报告观察结果,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列出来。据此,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已有许多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就是: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都有12?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都有8?个顶点。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对长方体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问学生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讲解过程,使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二、对学生逆向性思维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如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创新。

因此在数学课上可以采用引导和训练学生用逆向思维解题,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

如:在讲解“有一筐苹果,甲取出一半又1?个,乙取出余下的一半又1?个,丙取出再余下的一半又1?个,这时筐中只剩下1?个苹果。问筐中原来共有多少个苹果?”此题如果从正面解题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由此可以这样引导:丙取之前共有多少个苹果呢?(4?个)乙取之前有多少个苹果呢?(10?个)甲取之前有多少个苹果呢?(22?个)这即为筐中原来总的苹果数。这样,既训练了逆向思维,又解决了数学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三、引导和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向性

多向性是指同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相对应的一种融流畅性、独特性、灵活性为一体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这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之间关系的实际例子是最好的训练素材。比如教学练习题“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出发去同一目的地,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5?千米,途中甲车停了3?小时,结果甲车比乙车迟到1?小时到达目的地。问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在指导学生解答这道题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要以各个条件为出发点,探求解题的多种思路。由于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们从路程、速度与时间三点出发找出了不同途径来解答此题。

四、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第7篇:中小学思维培训范文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矗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第8篇:中小学思维培训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思维;语感

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不仅让孩子从小就能多掌握一门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鉴于此,教师对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小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巧用图片资源,引发学生思维积极性

小学生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学习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动画等形象事物来增强语言学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加速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理解。教学挂图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形象生动,且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将教学挂图有效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及想象力,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与事物建立直接的联系,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英语语音语感,训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是指个体根据已有知识经验从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进行的不拘泥于一个途径的思考,多渠道、全方位地探寻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和开放式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重要地位,发散思维提出者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标志。”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知识爆炸”时代的需要。教师应从听、说、读、写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英语语感习惯。

小学英语以训练学生多听、多读为主。输入越多,语言掌握得越好,运用也就越自如。交际语言愈快,语言表达愈流畅。讲得愈多,语言表达流畅性愈高。在听的方面,除用英语组织教学多为学生提供听的机会外,课堂上还要充分利用录音机进行模仿,培养语感。根据小学生英语知识面窄,思维起点低等特点,我精心设计问题,有意识地安排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以全方位的思想来进行思考,训练其思维的灵活性。

三、开展启发性游戏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思维

学生要学好英语这门学科,不仅需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还要有深入学习的兴趣。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而言,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生成感受新知的愉悦,产生思考和提升的渴望。如低年级英语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以游戏的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表现自我,在表达中提升英语的听说能力,形成一定的英语学习思考和动力。如“ My family”一课的学习重点是认识家庭成员的英语单词及读法,会用句型“This is...”向别人介绍家庭成员,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理解story的内容,在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常见家庭成员的英语单词的读法之后,我们可以开展游戏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口语和表达时的思维,可随机举出家庭成员的头像让学生快速抢答;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互问互答。当然,因为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我们可把brother和sister换成grandpa和grandma等让学生操练。然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让他带着Mike的头饰来介绍Mike的家庭成员,这样,我们的学生在不断的富有创意的学习活动中就能愉快地掌握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也能形成活学活用的意识。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发音和口语表达能力。

当然,我们的课堂要以学生主体性学习为主,我们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新的情景中思考和运用。如“Asking the way”主体内容学习之后,我们在巩固句式、单词,检查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英语思维的时候就可将教室布置成街道和建筑物,让孩子们自己去设计,然后在全班开展问路活动。如此富有启发性的游戏、表演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创新,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离开思维英语学习将寸步难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堂进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力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让学生不断地运用英语,思考如何运用英语,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激发学生的跳跃思维,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还要给学生留足自由发挥的空间,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出不一样的句子,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第9篇:中小学思维培训范文

          ------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大约一个礼拜的学习,让我这个小小的中学数学教师对教学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知道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知道了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思维是素质差异的主要特征。那么,在我们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粗浅体会。

       一、巧妙设计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现在的孩子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之中,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和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小的时候特爱玩弹弓,可小时却射的不太好,总是打不中,那现在老师就想求助大家,谁有办法告诉我,用什么方法才能射的准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里充满了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让学生形成悬念,从而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此外,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问题,让学生乐于动脑,提高他们的思维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因此让学生自制学具,做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如在教学“三视图”时,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边长为10厘米的小正方体,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小正方体沿着棱角剪开平铺,然后让学生讨论它有哪些展开图,从而归纳得出。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这样,学生学习兴趣高,利于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农村的孩子较缺乏变通能力,思维比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能不拘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如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走了全程的 几分之几时,还距离中点20千米,求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教学时,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启发学生去找对应的量,激发学生大胆尝试,想出了几种解法。

这样,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并让学生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把问题拓展开,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学生提出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提高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计算的快慢,直接影响思维的发展,因此,进行提高计算速度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行计算速度的训练,在课堂中要通过心算、抢答、游戏、限时计算、限量竞赛等形式进行。并要注意教给学生简算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中自觉运用。

     四、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很多孩子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表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大纲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说,培养学生会说,引导学生说好。所以,教师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要强调学生对每个算理的正确表述,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讲述式。如用“首先……然后……最后……”, “之所以……是因为……”等句式去说;学习应用题时,强调学生叙述思路,可按照 “已知……和……,  可以求出……”,或 “要求……必须先求出……”的句式去叙述;而学习一些规律结论计算公式时,要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有序地表述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要加强复述,让学生多说,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获取知识的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既会说,又会想,通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当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还很多。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为学生自主性,灵活性的学习提供机会,只要科学地、经常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能力,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