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经济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社区经济发展规划方案精选(九篇)

社区经济发展规划方案

第1篇:社区经济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一、职能调整

划入的职能:原由区委区政府政策研究室的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承担的研究和制定全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实施方案和主要措施的职能。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研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研究提出本区经济、社会和城镇发展战略,组织编制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研究提出总量平衡、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的目标及调控政策;衔接、平衡各主要行业的行业规划,推进可持续发展工作。

(二)研究提出本区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汇总编制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的预测、预警和监控;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提出调控政策建议;负责重要综合经济信息。

(三)研究和制定全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实施方案和主要措施。

(四)根据国家、市产业政策,提出本区产业发展的导向意见;加强各产业间的发展协调,推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研究拟定生产力布局规划方案及重要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

(五)负责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投资结构及实事、重大项目建设计划;负责安排政府财力建设项目;审批和上报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和国家、市规定应报批及本区需控制的项目。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对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项目的稽察。

(六)分析全社会资金动态,研究拟定政府性投资的重大项目融资方案;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实际可能,对全社会资金包括财政预算资金平衡协调提出意见。

(七)研究拟定价格政策和重要价格调整方案,监督价格政策的执行;制定和调整政府管理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负责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中介服务机构等收费管理,核定收费标准;依法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和价格违法案件。

(八)组织对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成本进行调查监测、调查分析,实行调查监测管理。必要时,也对市场调节价商品和服务价格进行成本调查监测。

(九)负责人口、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及国防经济建设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衔接平衡;协调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和重大问题,推动社会事业产业的发展。

(十)组织编制城镇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和计划;组织制定和协调交通、能源、环境规划和政策;组织协调城镇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等前期工作。

(十一)宣传贯彻国家、市有关散装水泥管理的法规、政策,积极做好本区散装水泥的推广使用,提高散装率。按照国家、市有关要求,编制区发展散装水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生产、用散计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本区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征收、上缴和使用的预算审批工作,并按有关规定做好专项资金的管理等工作。

(十二)根据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加强农村能源综合建设,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节能灶、生态净化池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能源节约、新型节能技术和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根据区域内35千伏以上变电站的现状和区经济发展对用电的需求趋势,配合供电部门编制电力设施建设发展计划和供电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做好农村电网建设,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十三)承办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主要职责,市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8个职能科(室),即:办公室、综合规划科(挂经济动员科牌子)、产业发展科、投资管理科、经济体制改革科、信息管理科、价格管理科(挂价格投诉中心牌子)、价格监测科(挂成本调查队牌子)。

(一)办公室

协助委领导组织协调日常政务;负责委内有关文件、文稿的起草;督察各科室落实区委、区政府督查件及委领导交办事项的执行情况;负责会议组织、文秘、信息、档案、接待、、车辆管理、保密、保安等工作;负责机关财务、资产管理及后勤管理、服务;负责委内组织、人事、干部培训、离退休干部管理、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协助组织行政复议工作。

人员编制4名,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

(二)综合规划科(挂经济动员科牌子)

研究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提出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目标、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政策建议;汇总编制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的研究论证;对全社会资金包括财政预算资金平衡协调提出意见和方案;负责年度计划及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分析宏观经济形势,负责开展对全区经济运行的预测、预警和分析,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及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做好经济动员工作,承担国民经济和应急生产储备方面职责,以及市经济动员办公室和区国防动员委员会交办的任务。

人员编制3名,设科长1名、副科长1名。

(三)产业发展科

贯彻国家、市产业政策,提出本区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和政策建议及重大技术经济政策;提出全区一、二、三产业发展战略,汇总编制三次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跟踪分析各类工业区开发建设的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审批和上报政府性投资及限额以上非政府性投资(含外商直接投资)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制订全区生产力布局规划方案及重要布局调整的实施意见;提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负责安排重大农业项目;协调电力等能源的供求平衡和相关政策,推进能源结构调整;负责审批和上报利用外资、境外投资项目的基建部分;负责工业技改基建项目的审批。

人员编制3名,设科长1名。

(四)投资管理科

负责编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结构安排和资金平衡意见;组织编制本区市政、能源、交通等重大城镇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提出全区投资政策、措施及改革方案,合理引导社会投资;提出区级建设财力资金年度总规模及资金配置意见,安排使用区级建设财力资金的建设项目和拟定实事重大项目初选;负责安排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环境治理等重点建设项目,审核项目投资概算,审批和上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参与制定土地利用与供应年度计划;监测分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状况;负责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的建设;开展对政府投资项目和实事重大项目的稽察和协调;协调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和推进实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的政策;组织协调区人大、政协建议和提案的处理、回复和跟踪落实工作。

人员编制4名,设科长1名、副科长1名。

(五)经济体制改革科

研究宏观经济形势,提出我区经济发展、经济监测、经济调节、综合政策的预期目标、思路、建议、对策;组织调查研究,参与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的研究论证。开展课题研究,组织、论证和拟定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研究和制定全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实施方案和主要措施;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及负责有关审批、协调、指导工作。

人员编制3名,设科长1名、副科长1名。

(六)信息管理科

负责本委网站、局域网和数据库的建设、维护、管理;负责本委工作动态、有关信息的采集、编辑并在网上公布;负责电子简报的编辑、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开通网上办事;开发与工作相关联的软件,负责多媒体制作;负责对本委人员电脑操作等方面技能知识的培训;负责对电脑等办公现代化设备的保养、维护、管理。

人员编制2名,设科长1名。

(七)价格管理科(挂价格投诉中心牌子)

负责全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审批和发放收费许可证,并组织实施年度收费审验工作;按照管理权限,拟定重要商品和重要公益的价格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制定强制性或垄断性中介服务和经营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负责全区企业、农民、消费者减负工作;做好价格投诉、工作。

人员编制3名,设科长1名、副科长1名。

(八)价格监测科(挂成本调查队牌子)

负责物价局日常行政事务工作;做好商品价格监测工作,依法对重要商品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时采取相应的行政干预措施;负责本区成本调查、监测和农产品成本调查工作,为政府对市场宏观调控和收费制度改革提供依据;指导相关行业协会价格工作。

第2篇:社区经济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论文摘要:提出了在健康水循环思路指导下的以供需水预测、节制用水、水资源保护为基础的,综合考虑水资源配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根据水量需求单纯扩大供水规模的以需定供规划方式。在水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从依靠技术管理提高用水效率、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降低用水定额、兼顾经济社会用水与生态用水等方面对需水加以控制管理;从一次性水源向再生性水源转变,挖掘供水潜力;对饮用水水源地和一般水体涵养保护、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再生回用进行全过程管理,实行地表水、地下水统一保护。最后,以北京市新城顺义区为对象进行了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应当由以前水厂一用户一排放的单向利用转变为水厂一用户一再生的循环利用,即实现水资源的健康循环,使水资源的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能够相互协调。

1水资源规划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0年代,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强调以自我发展为中心,导致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们逐步认识到环境与水资源的内在联系,在进行水资源规划时更多地考虑了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目前国外水资源规划方法主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防止生态系统进一步恶化和改善生态系统质量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积极地开展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工作。水资源的规划重点放在控制水资源需求量上,采取多种节水措施,以保证现有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只有当现有水资源量不足、确实需要增加水资源量时,才考虑开发新的水资源或寻求替代水源(如再生水)。水资源规划的目标则转变为满足现状和将来经济社会开发的适度水资源需求量。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应用经济措施和价格手段,以及公众参与的透明规划方式逐渐成为发展趋势。

国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以需定供的水资源规划方法,这种方法隐性认为水资源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由此也造成了如河道断流、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等不良后果。在2002年以后,全国进行了新一轮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迫切需要,进一步查清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2规划目标及方法

2.1规划目标

健康水循环框架下的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应当为区域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规划方法

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方法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在传统规划方法——现状调查评价、供需平衡分析、方案比选的基础上,以“健康、循环”为核心进行规划。

“健康”即在规划的全过程中体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

在需水预测中,除进行生产和生活需水预测外,还应进行生态需水预测,其目标为各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级不低于现状,多数能够有所改善。

增加了水资源保护的规划内容,通过水资源污染现状调研及预测,结合保护目标,制定污染源治理及地表水、地下水的保护措施,重点是建立规划区污水收集、处理和回用系统的布局方案。

在建立水资源配置方案集的过程中,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衡量标准之一,去除无法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方案。

在规划方案比选过程中,除考虑传统的水资源量和社会经济因素外,还应加入生态环境保护因素,共同进行多目标的优化决策,形成推荐的规划方案。“循环”的核心是规划区内污水的收集、处理、再生和回用。再生水回用应根据需水预测成果分析可应用再生水的项目,确定不同回用目标的水质要求及水量需求,由此确定不同规划水平年再生水厂的规模、工艺、分布和服务范围。

雨水收集利用也是“循环”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应在规划区内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雨水收集利用方案。

在健康水循环的框架下,应改变传统“以需定供”的规划理念,通过“节制用水”抑制需水预测中不合理的部分,减少需水量。产业结构调整、节约用水和提高用水效率是节制用水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农业及工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控制高耗水行业的发展规模,鼓励耗水量小、利用率高的行业发展;通过节约用水的分析来减少不合理的需水量。

通过上述围绕“健康、循环”而建立的水资源综合规划,将得到由强化节水的需水方案和包含替代水源的供水方案所组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集。综合考虑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因素后可得到优化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3应用案例

3. 1背景介绍

根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顺义区将作为北京市东部的重点发展新城之一,承担主城区疏解出来的部分城市功能,是未来北京东北部城市化发展的核心地区。随着顺义区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会发生较大变化,进行新的水资源规划,协调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势在必行。为此,在健康水循环的框架下研究和制定了顺义区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了2010年-2030年顺义地区工业、城市及农业的发展规模、结构与用水布局,在综合考虑总体用水和供水方案后,给出了顺义区水资源总体布局方案,对地下水、地表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等各种供水利用方式进行了规划,同时也对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的用水来源进行了规划,满足了顺义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

3. 2相关规划成果

①需水预测及节制用水

在生产需水预测过程中,考虑了顺义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限制了高耗水行业的发展,合理抑制了需水量。

生态需水预测的目标是各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级不低于现状,尤其是重点保护地区。生态需水预测分别讨论了河流、林地、湿地、城区绿地、城镇景观水体的生态需水。通过计算给出了顺义区的生态需水量及参与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水量。

节制用水除应用产业结构调整手段外,还对工业、农业和生活的用水节水进行了调查,制定了工业、农业和生活的节水标准与指标,由此进行了节水潜力计算并给出了可行的节水措施。2030年顺义区工业、农业和生活相对节水潜力如图2所示。

根据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水的预测及节制用水分析汇总得到基本方案与强化节水方案下的顺义区需水量(如图3所示)。

②水资源保护

首先,结合水功能区划及现状水质,确定了地表水分阶段保护目标,并计算了相应的纳污能力。根据对污染源现状的调研,进行了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和预测。由此制定了相应时期污水处理厂的布局、规模及处理深度方案。

其次,从工业、城镇生活、畜禽养殖污染源治理和水环境监测、综合整治等方面对地表水资源保护策略进行了规划;由开采量和主要污染物因子控制提出了地下水资源保护对策。

③供水预测

根据顺义区的水资源调查评价,预测了不同规划年顺义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供水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雨水集蓄利用方案。

在污水集中处理处置方案的基础上,对再生水用途及回用潜力进行了分析,主要回用于生态用水,同时兼顾农业、工业及市政杂用用水。

④水资源总体布局

由需水预测、节制用水、水资源保护及供水预测的研究成果,给出了顺义地区的6个水资源配置方案,综合水资源量、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指标,经过供需平衡分析以及不同方案的比选,给出了推荐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并形成了水资源的总体布局(见图4)。

⑤规划实施的效果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给出了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推荐方案,该方案实施后,顺义区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将逐渐得到缓解,地下水储量亏损、地表水生态环境恶化等情况将逐渐恢复,最终形成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规划实施后,将集中力度实施水资源保护方案,其中包括城镇污水集中治理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及地下水源保护工程等,以上工程实施后顺义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将有很大改观,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要求,地表水因水质原因而无水可用的状况会彻底改变,地表水环境安全得到保障。除此之外,地下水也将逐步得到回补,水质也将有所保证。

4结论

第3篇:社区经济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森林经营方案;技术环节;可持续经营;森林经营措施

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经营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编制的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对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规划设计。森林经营方案是科学经营森林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经营森林的法定性文件。

现行森林经营方案与过去的森林经营方案最显著的区别在于现行森林经营方案强调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而过去的森林经营方案则突出木材的永续利用。森林可持续经营时通过现实和潜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合理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过程,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森林产品及环境服务功能的需求,从而保障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森林产品主要包括木材、木质产品、水、食物、饲料、药物、燃料等,环境服务功能主要指保护功能、就业、游憩、野生动物栖息地、景观多样性、碳的减少和贮存等,这些森林产品及环境服务功能都有依靠森林经营活动来实现。因此,森林经营方案是指导森林单位科学经营、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资源三大效益的重要举措。衡量一个森林经营方案好坏的标准时看其是否建立起生态上合理、经济上可行、社会可接受的经营运行机制。生态上合理、经济上可行反映了方案在技术层面上的先进性,社会可接受反映了方案与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符合性,同时也反映其他利益主体的参与等,即方案的可操作性。这就要求编制方案的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熟悉林业法律法规及制度。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编制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工作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重点技术环节。

1.森林资源主体功能的提出

确定提出森林经营单位特定区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需要森林可持续经营过程提供什么样的物质产品和环境服务功能。无论是哪一类编制单位,都应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需要进行考虑和布局安排,从宏观上把握该区域森林资源的主体功能和作用,因此,组建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编制班子很重要。

2.调查分析

调查分析特定区域能提供森林经营的自然基础、社会经济条件及成败经验教训,目的是将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的需求与上述基础条件相耦合,明确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目标。

2.1自然条件

分析水平区域、垂直区域与发展方向的适宜性,主要有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自然地理区划、经济地理区划等;地质地貌包括海拔、主要山脉及走向、地形切割、基岩等;气候包括降雨量、无霜期、有效积温、最高最低温度等;水文包括主要河流、河床特点、洪水危害、水土流失等情况;土壤包括母质、地带性土壤和非地带性土壤、土层厚度及理化性状等;植被包括地带性植被种类、生长状况等。

2.2社会经济条件

分析林业及林业经济在当地的地位与价值,包括行政区划是否吻合到森林经营系统。人力资源包括人口与民族组成等,经济收入结构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及结构,交通条件包括水运条件,分类调查落实在图上,通讯,电力,林区发展(科教、文、卫、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

2.3森林资源

评价现有资源的特点、利用程度、水平及林地潜力,要求确定是否通过补充调查修正到编案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专业调查包括数、表检验,生长量与消耗量,不同材种出材率,立地类型划分等。

2.4森林经营现状及成败经验教训

包括机构及人员、营林生产、森林采伐利用、森林多资源利用、林政管理与森林保护、林业科技与推广、林业基础设施、林业重点工程等。

3.划分经营类型

根据森林资源现状,本着分类施策的原则,在公益林、商品林、天然林、人工林类型基础上,重点突出以市场为导向,与培育目标相符,实现定向培育,利于集约经营,区划更详细的经营措施类型。如以培养不同材种为目标的森林要划分不同类型,以经营林化产品为主的森林也要单独划分类型,原则上可参考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时编制的经营措施类型表并进一步细化。

4.确定经营方针

经营方针是编案单位未来的经营方向。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方案中具体体现,应具有时代性、针对性、方向性和简明性,统筹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经营主体与社区利益,协调好森林多功能与森林经营多目标的关系。如国家林业局对今后五年森林经营管理的指导方针是: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永续利用。

5.明确经营目标和任务

既有总目标,也有终极目标 。经理期的终极经营目标是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发展战略总目标的阶段指标;森林经营发展总目标是当地国民经济或企业经济发展目标的一部分,既要考虑经济指标,还必须把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与建立和谐社会作为重要目标一并考虑。经理期的经营目标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基准,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林地高效利用为原则,以规划设计为依据进行制定;要求森林功能、产品效益、森林结构、基础建设等直观明确,切实可行,依据充分,;利于评估,并且具体化和定量化;充分体现经营单位经本理期内森林资源结构调整方向和产品生产与森林社会化服务方向。为实现目标所要完成的全部工作就是任务。制定目标任务要积极稳妥,不能过于保守,也不能好高骛远,应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6.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经营措施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目标的途径,是整个经营方案的技术核心,涵盖林业产业。合理年伐量的测算与确定;要分类确定主伐年龄、计算轮伐期,根据编案单位具体情况选择森林成熟年龄和采伐量计算公式,并对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主伐方式。其次。根据营林工作需要,选择实施抚育间伐、低产低效林改造或其它采伐措施。确定生态公益林经营措施在;包括现有林管护、抚育间伐、低效林改造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及更新采伐。确定商品林经营措施:现有林培育、人工更新、抚育间伐和低产林改造。主要考虑树种选择、整地方式规格、造林密度、幼林抚育次数与季节、科技新成果应用等。确定木材产品方案:对采伐蓄积量进行商品性与非商品性采伐蓄积分配,并以商品性采伐蓄积为基数规划木材工业,得出木材及木质产品方案。选择非木质资源经营项目及确定产品方案:根据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和技术保障确定非木质资源利用项目包括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及林下资源开发等。

第4篇:社区经济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规划;研究方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一、区域经济规划概述

什么是“区域经济规划”?长期以来,人们对区域经济规划的定义莫衷一是。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以及不同的目的,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传统意义上的区域经济规划,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对未来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1]。这是从宏观上定义区域经济规划。到目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则是孙久文先生在《区域经济规划》一书中的定义:区域经济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策划和产业发展与布局的方案设计及其实施对策的总和[2]。

区域经济规划以区域为规划对象,其基本职能是从总体上进行综合协调,不同于行业规划、部门规划、专题规划。不仅要对经济、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等进行协调规划,而且要对条块之间、块块之间、区内区外之间进行协调规划。除此之外,还要对主要产业部门这间、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之间进行协调规划。不同层面形成的规划一般是单项规划。单项规划是综合规划的基础。它与综合规划相互联系,构成了区域经济规划的体系。

二、区域经济规划方法

(一)常见的区域经济规划方法

区域经济规划方法的选用与规划的目的、规划的任务、规划的工作时间和经费等因素有关。区域经济规划工作者必须了解规划的特性、规划的目的和人物要求,采用相适宜的规划方法。区域经济规划作为区域经济学与规划学的交叉科学,它有自身的一套理论与方法。常见的区域经济规划方法有系统法、综合平衡法、比较法、数学模拟法等[3]。

1.系统法

系统法又称系统分析法。系统法的理论认为区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有着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完整综合体。区域的组成要素,如土地、水域、植被、人口、工业、农业、城镇、中心村、各种基础设施、建筑物、生态工程等等,都是区域系统中的一个要素,一个子系统。

系统分析法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首先是系统问题的形成,即确定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目的要求和发展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第二,系统分析,即对系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系统的组织、结构、状态和可能的变化,通过综合处理,建立模型,反复验证,以做出判断,并提出抉择方案。第三,分析设计方案(包括书面报告、图件等)提出后,或者分析设计方案实施过程中,根据效益、成本、影响等基本指标,对规划设计方案做出综合评价。

2.综合平衡法

综合平衡法是传统综合方法中的一种,是编制国民经济长期计划采用的方法。同时,综合平衡法对产业布局规划、特别是区域经济规划十分也十分重要。

所谓平衡,就是各种关系的处理。综合平衡法的具体含义包括,一是它要求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及内部各具体产业部门之间协调平衡;二是对各产业部门、区位布局和厂址进行选择时,应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协作与专业化分工;三是尊重区域间的经济、社会、人文联系,立足本区,广泛开展区际分工与协作,使各区域平衡发展;四是使生产发展与各种条件和资源在空间配置上协调平衡,以便使自然条件和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五是合理分配使用人、财、物,安排建设速度和顺序,使生产与基础设施建设、生产与资金、技术和劳动力以及生产与生活之间相互协调配套,加快建设步伐,调高投资效率。

综合平衡法一般分为3个步骤:①确定综合平衡的内部内容和指标体系;②预测发展需求,包括部门发展和地区发展的预测,确定各项目的需求量;③综合平衡,通过供需双方的比较,反复调整,最后确定规划方案。

3.比较法

比较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地理学认识区域特征和规划学进行方案论证、择优方案的基本方法。比较法在规划工作中被广泛地运用。比如:第一,通过规划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对比,认识区域的优势,明确其发展方向。第二,发展目标与具体指标的制定。社会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只要条件类似或大体相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同一社会经济现象会表现出某种共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因此区域规划自标和具体指标经常是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同类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才加以确定的。第三,重点开发地区和经济建设项目布局地点的选定。它们都是以区域的宏观研究为指导,以区域内各地方微观研究为基础,根据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地区关系,选择多个方案加以比较的结果。

比较法的工作步骤一般是,①选择比较对象;②确定比较标准;③分析评价。

4.数学模拟法

在区域规划中采用数学模拟法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如果规划研究只停留在定性描述、定性分析、定性下结论的话,往往分析不准确,论证不充分,结论不确切。在规划研究中引入数学模拟法,可以使规划建立在更加理论化、科学化的基础上,提高规划成果的质量和实用价值。另一方面,采用数学模拟法,能比较有效地掌握多方面的大量信息并进行有效地整理,解决多目标、多方案、多种结构所提出的复杂要求。实践表明,自从6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模拟方法应用于区域规划研究,使得以多目标、多要素、复杂结构,多方案和动态变化为特征的区域发展规划的许多问题得到了较为满意的解决。

当然,因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在区域经济规划中也逐步应用了一些新规划方法和手段。比如采用多学科综合的方法,而不单是采用少数学科的简单的方法。又如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网络、GIS技术、决策支持系统(DSS)技术、遥感测绘、航空照片、卫星观测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技术,在数学应用方面广泛采用模糊学等不确定因素分析方法[4],并采用数学模型和模型体系。

(二)区域经济规划方法的发展

1.国外发展状况

区域经济规划方法是伴随区域经济规划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国外区域经济规划已有较长的历史。规划的方法在漫长的研究历程中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现已十分先进。

国外的区域经济规划建立在城市规划和工矿区位规划的基础之上,如1922年至1923年英国卡斯特煤矿区的规划和1929美国纽约的城市区域规划[5]。但这个时期的规划范围较小,相对比较简单。直到在上世纪40年代以前,区域经济规划的方法大多比较单一,主要采用工业区位方法和地理学法[6]。到了20世纪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推进,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显要,城市的规模大了,辐射和带动的区域范围也不断扩大,建设和规划工作面临着不少难题。英国在1944年首先编制大伦敦区域规划,随后大范围的区域经济规划先后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原苏联及东欧国家普遍推开。这一个时期,区域经济规划的方法有了长足的发展,投入产出法和线性规划得到广泛应用。投入产出法的应用,为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际贸易往来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线性规划则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了方便。

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问题的研究,区域经济规划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区域经济由单纯的经济向着经济、人口、社会、环境和资源五位体的综合性规划演进。为了适应区域经济综合规划的复杂性,这一时期区域经济规划方法又演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西方,区域经济规划规划方法逐渐由定性描述、区划及分析等传统方法转变为使用系统工程、灰色控制系统、AHP法、系统动力学(SD)模型、多目标决策规划等方法[7]。进入1990年后,不少地区又将决策支持系统(DSS)技术引入区域经济规划编制工作,是规划方法手段革新的又一大转折点。这些新技术能帮助规划师与决策者们更好地解决规划实践中的种种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弱化人为因素产生的主观性影响,并重视规划中的量化问题[8]。如今,区域经济规划不单是采用少数学科的简单的方法,而是采用多学科的综合的方法。如各国在区域规划中充分运用了RS,GIS,GPS等高新技术和以计算机作为主要工具的数学建模技术;这一方面方便于公众快捷、方便地参与规划,了解规划结果;另一方面改变了以往以定性研究为主的规划方法,对区域进行定量研究,使区域预测的发展目标尽可能接近区域实际发展[9]。在数学应用方面广泛采用模糊学等不确定因素分析方法,并采用数学模型和模型体系。目前,西方区域经济规划方法正向着数量化、模型化的综合模式演进。

2.国内发展状况

在我国,区域经济的规划方法的应用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1953年至1957年,为了配合工业新区和工业城市建设,我国曾经进行过以联合选厂为基础的区域规划。当时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简单区位方法、地理学方法和数学方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央决定发展国土规划工作。大部分省、市、区相继进行国土规划,并取得了一定成效。1982年山西省率先编制了省级、地区投入产出表,接着不少省、市、区也编制了投入产出表。此后,新疆编制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中,系统动力学得到了应用。而在天津和青海在区域宏观经济模型中,计量经济方法得到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区域经济规划的编制水平;模型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区域经济规划进行定量分析,提高规划的质量[1]。

后来,随着区域经济规划研究与实践的逐步展开,各种不同的区域经济规划方法相继呈现。1990年,李德贵和李坚建立了一整套基本指标模型体系和诱导指标动态滚动模型体系,用于在制定云南思茅地区、昆明市晋宁县的发展战略规划,使所指定的战略目标和规划,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自适应能力[4]。1997年,高荣兴把正特征矢量法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给出了一类区域经济网络模型,并提出一种寻求有效解的Pareto最优算法[10];1998年,姜爱林、包纪祥等对区域经济规划的模型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尝试将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组合起来研究区域的规划问题[11];2001年,李树桂就区域经济规划的理论、原则、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与阐述[1];同年,齐新安在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多目标最优化问题的基本定义基础上,对运用多目标最优化方法解决区域经济规划问题的思路、建模步骤和原则等进行了讨论,并结合一些具体的应用实例做了分析[12];2003年,李文实等探讨了GIS在区域规划研究中管理数据、分析数据、辅助决策和表达规划成果等几个方面的应用,并就GIS在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给出了一个探索性的实证研究,最后得出GIS技术方法在区域经济规划中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结论[13];2005年,毛汉英就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进行的探讨,文中提出新时期的区域规划应该普及遥感和GIS技术的应用,使区域规划从野外调查、资料收集、数据处理、计算模拟、规划制图到实施监督全过程实现信息化[14];同年,赵红蕊、饶顺斌开展了把GIS技术用于重庆市宏观经济规划辅助决策中的研究[15];唐景峰也对区域规划理论和方法做探讨,提到地理比较法是应用于重点开发地区和经济建设项目布局地点选定中的重要方法[16]。2007年,周庆文等将模糊综合评判应用于西部区域规划中,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西部地区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17]。同年,又将灰色关联决策与层次分析法结合应用于区域经济规划中,两者的结合使决策过程中灰色信息的“白色”化而且使决策因素量化,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18]。

第5篇:社区经济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党委书记

主持局党委全面工作。负责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党委全面工作,配合局长工作,完成区委交办的各项临时性工作。

局长

主持本局行政全面工作。负责抓好全区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工作、招商引资工作等行政全面工作,配合党委书记工作,完成政府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副局长

协助局长工作,具体分管国民经济发展科、社会事业发展科工作。

副局长

协助局长工作,具体分管经济协作办公室工作。

机构设置

综合办公室

协助局党政领导组织协调日常党务、政务工作。负责信息、人事、财务工作;负责档案管理、综合治理、会务、机要、保密、、新闻宣传、文印等工作。

(一)工作人员

综合办公室科员

综合办公室科员

综合办公室科员

(二)工作职责

1、负责局机关会计工作;

2、负责局后勤保障工作;

3、负责处理原企业遗留问题;

4、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1、负责出纳工作;

2、负责行政文件的收发、登记、传阅、管理、归档报刊杂志的征订等工作;

3、负责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的日常工作。

4、负责本单位人员的年度考核和人事劳资工作;

5、负责保密工作;

6、负责本单位的维稳工作和年终考核档案的整理;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1、负责党务日常工作,协助党委书记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

2、负责组织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3、负责党委会议记录、中心组学习记录;

4、负责党委文件的起草、收发、登记、归档;

5、组织党务类文件的收文、传阅、管理;

6、负责收集各业务科室信息,完成报送工作;

7、负责年终党建考核档案的整理;

8、年终向各承担实绩考核任务的科室收集考核档案,汇总完成情况,完成半年和年度工作总结任务;

9、负责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党费收缴工作;

10、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国民经济发展科

组织拟定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监测全区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综合分析全区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情况,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拟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统筹全区产业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和和浩特国民经济动员政策、规划、计划的措施办法,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动员有关工作。监测分析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拟定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结构的调控目标和落实措施;负责全区国内外经济技术协作与联合规划、计划执行情况和综合分析、检查考核工作;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有关工作

(一)工作人员

国民经济发展科科长

国民经济发展科科员

国民经济发展科科员

(二)工作职责

1、研究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中得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建筑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提出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的目标办法;撰写年度计划和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草案)的报告;

2、监测分析全区经济形势和发展情况,进行宏观经济的预测、预警;研究涉及全区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提出经济调节的政策建议,协调经济运行中得有关重大问题。

3、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拟定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

4、研究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及资金投向和投资办法;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负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的统计工作;

5、规划和安排国家、自治区、拨款经济建设项目和全区经济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利用外资项目、境外投资项目,监督检查经济工程项目建设;

6、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提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分析城镇化发展状况,提出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1、贯彻国家、自治区、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的方针、政策,并提出在全区的实施意见和办法;

2、负责全区政府投资项目综合管理,编制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上报项目月形象进度及投资计划完成情况;

3、参与重点建设项目的跟踪、协调、督察、考评等管理工作;

4、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1、协助科长工作。

2、制订服务业发展规划及政策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研究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商贸流通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撰写年度计划和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草案)的报告;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实施技术进步和产业现代化的宏观指导;负责全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全区国防动员工作;

3、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组织实施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

4、负责全区财政税收计划工作;

5、负责全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月报工作;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社会事业发展科

负责综合提出社会发展战略和措施,组织拟定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协调人口计生、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旅游、民政、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环保等方面的政策及有关重大问题,以及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衔接平衡;提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办法和措施,协调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一)人员设置

(二)工作职责

1、研究提出社会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撰写年度计划和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草案)的报告;

2、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城区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衔接平衡;提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办法和措施,协调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3、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重大问题;

4、规划和安排国家、自治区、拨款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和全区社会事业重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社会事业工程项目建设;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1、协助科长工作;

2、研究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组织拟定综合性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工作;

3、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经济协作办公室

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和有关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经济合作交流、统筹对外开放发展战略、方针和部署;组织研究提出对外开放工作的发展战略、指导方针、工作原则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区国内外招商引资统筹规划和区域经济合作中长期规划的宏观指导、协调工作,制定年度目标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区招商暨经济协作项目的收集、整理、筛选和项目库建设、;负责招商网络建设工作;组织规划论证全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分析研究全区招商引资情况,向区委区政府报送有关动态;负责国内外投资合作项目的洽谈、签约;负责组织、参与国内外各类项目洽谈会、展销会、博览会等经贸活动并提供协调服务;负责全区招商引资指导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综合分析和检查考核工作。

(一)人员设置

经济协作办公室科长

经济协作办公室科员

(二)工作职责

1、负责招商引资指标任务下达及运行中的统计、监控、政策咨询、协调服务等工作;

2、负责相关业务材料的起草、综合分析和检查考核工作;

3、负责组织、参加与国内外各类项目洽谈会、展销会、博览会等经贸活动并提供协调服务;

4、负责全区招商暨经济协作项目的收集、整理、筛选和项目库建设、;负责招商网络建设工作;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1、负责招商引资报表、信息报送及档案建立工作;

第6篇:社区经济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首先要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做到不过分开发水资源,节约用水,同时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以此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实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给生态环境带来负担和难以承受的负面影响。其次,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要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并秉承社会公平原则,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用水要求,进而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有序进行。最后,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要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但同时也是为了经济收益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应该努力用最低的成本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与此同时,要利用最有限的水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利益和经济收益,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2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

规划的目的也是为了以最合理和最优的方式满足社会各层面对水资源的需求,目前,我国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规划思路主要是:以流域和含水系统为主要的基本单位,同时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统一的调配,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可开发的水资源,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水利工程,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所能起到的作用,统筹各种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元素,优化目前的供水体系,在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农业、工业以及生产、生活用水等。基于此目的,首先要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城乡供水的现状,还有在供水过程中以及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供需平衡分析的结果和水资源评价体系,提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合理配置方案,评价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并分析工农业与城乡生活的主要供水方向,制定出改善供水结构的具体措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水资源的规划和分区,其中涉及到开采方案的调整和开采数量的增减,划分增强开采区、控制开采区、调减开采区和禁采区,并针对一些专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同时,要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还要结合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城乡供水现状设计方案,其中应该包括不同水源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并且要对开采量有初步的预定和评估。同时,在查明水文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在内的水资源系统的概念和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识别,所以,模型要尽量简化,以便日后的工作,之后,要将之前的设计方案输入模型,通过不同程度的计算和调节,观察并总结模型的输出,进而分析水资源系统在不同激励下的长期反应。最后,在大量的方案之间进行选择,并按照特定的决策目标进行理性选择,选择好相对满意的方案之后,按行政区划分资源的目的就实现了,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开采数量,还有具体的开采布局作为指导,将现有的方案与选定的方案相比较,就可以分析出现有方案合理性与否,以及该如何进行调整和修订,这样一来,就可以轻松的做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重大问题的论证。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必须以流域或含水系统为基本单位进行计算,同时,也必须将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孤立的规划会降低其规划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相关的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准确评估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现状,以确保降低开采水资源引发的生态问题。

3结语

第7篇:社区经济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一、宽带网络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近年来,宽带网络正加速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全面渗透,推动着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新一轮浪潮,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创造就业机会、支撑科技产业创新、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基石。首先,宽带网络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产要素和扩大信息消费的基础平台,加快向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等经济运行各环节渗透,并孕育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和信息消费热点。其次,宽带网络已成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抓手,是聚集全球科技资源、推进协同创新的新平台。第三,宽带网络已成为政府改善民生服务和宣传先进文化的新载体,通过宽带网络提供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已成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方式。第四,网络空间竞争形势日趋复杂,信息安全挑战日益严峻,高速安全、自主可控的国家宽带网络,是构筑网络空间竞争优势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基础。

从世界范围看,大力发展宽带网络已成为共识。截至2012年底,超过127个国家和地区并实施了宽带国家战略,把加快宽带网络发展作为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先导领域,力图通过战略指引,统筹政府和市场力量,加大政策扶持。从我国情况看,近十年来,我国宽带网络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网络能力不断增强、用户普及水平不断提高、技术储备和产业支撑能力不断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宽带网络发展还面临着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宽带应用不够丰富、宽带产业链上游环节对外依存度较大等问题,既不能满足在国际竞争中塑造国家发展新优势的外在需要,也不能满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需求。为此,亟需在国家层面启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动我国宽带网络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健康发展。

二、《战略方案》基本考虑

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和《“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为科学统筹和系统推进我国宽带网络建设、服务应用和产业发展,201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原广电总局等部门共同启动了《战略方案》的编制工作,组织成立了“宽带中国战略”研究工作小组及专家组。此后根据研究需要,工作小组又增加了交通部、环保部和原铁道部三个部门。在组织座谈调研、深入研究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工作小组和专家组历时1年半时间,形成了《战略方案》。

《战略方案》根据国内外宽带网络发展形势和现状,提出了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并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和政策保障措施。

(一)关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战略方案》主要有以下考虑:一是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以支撑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为着力点,深化宽带网络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二是坚持政府统筹引导。发挥政府战略引领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宽带网络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企业主导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宽带网络建设和投资模式。四是坚持产业链协调发展。紧抓网络建设、技术研发、应用创新、安全保障等关键环节,推动网络和产业链协同发展。基于上述考虑,《战略方案》提出了应坚持的五个原则,即: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统筹规划与分步推进相结合、网络建设与应用服务相结合、网络升级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宽带普及与保障安全相结合。

(二)关于战略目标、技术路线和发展时间表。在编制过程中,《战略方案》注意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指导意见》、《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家重大规划保持有效衔接,也充分参考了《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行业规划,以及美、欧、日、韩等国家或地区宽带网络发展规划。结合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经过详细评估和科学测算,提出了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并细化为3个发展阶段、5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战略方案》提出到2015年,初步建成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到2020年,我国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战略方案》在宽带网络覆盖、网络能力、应用水平、产业链发展、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为保证目标实现,《战略方案》将我国宽带网络2013-2020年发展进一步细化为全面提速阶段(到2013年底)、推广普及阶段(2014-2015年)和优化升级阶段(2016-2020年)三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发展要求,发展任务也各有侧重。

(三)关于重点任务。针对我国宽带网络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战略方案》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一是推进区域宽带网络协调发展。针对当前我国区域和城乡宽带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同地区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二是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针对当前我国宽带速率整体偏低的情况,提出要加快骨干网、接入网和网站等多个关键环节的优化升级,提升网络总体性能。三是提高应用水平。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要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文化建设、应用普及等方面深化宽带应用。四是促进产业链不断完善。通过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品产业化、智能终端研制和支撑平台建设等,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自主能力。五是增强宽带网络安全保障能力。通过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完善安全防护体系、构建应急通信系统和建立安全管理机制等措施,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为落实各项任务,《战略方案》以专栏的形式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将组织实施的具有重大引导作用和示范意义的7项工程。

三、《战略方案》提出的主要政策措施

《战略方案》在政策措施方面的总体思路是,在首次明确宽带网络的公共基础设施定位基础上,以整合利用好现有促进宽带网络发展的各类政策为主,加大贯彻落实力度,加强政策法规文件的衔接协调,同步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激发产业链发展活力,针对市场失灵领域,推动出台财税优惠政策,明确完善普遍服务机制,缩小区域及城乡发展差距。围绕这一思路,《战略方案》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以确保实现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目标。

(一)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宽带网络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这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突破,将宽带定位于与水、电、路等同等地位的公共基础设施,这为我国宽带网络后续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有助于解决当前社会各界对宽带网络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统一的问题,凝聚多方合力,共同推动我国宽带网络加快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在国家层面成立“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协调小组,加强横向跨部委及纵向跨中央地方两级的组织协调,同时,要求各地将宽带网络发展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规划,实现从中央到地方在宽带网络发展上的超前规划部署,并与地方发展做到有效衔接。

(三)加大财税支持力度。针对我国城乡区域宽带网络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战略方案》提出了多项财税优惠政策,争取多渠道投入。如提出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将宽带网络建设和运营纳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完善电信业增值税抵扣机制;优化基础电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机制等。通过加大财税支持,将有效加快西部和农村地区宽带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制度环境。《战略方案》提出多项措施,以进一步健全我国宽带网络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市场环境。在市场准入方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和业务运营,推动形成多种主体相互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在规范市场行为方面,保障宽带网络在住宅小区及机场、高速公路、地铁等公共服务区域的公平进入。在推动开放竞争方面,提出建立网间互联带宽扩容长效机制,保障网间互联畅通。

(五)进一步规范建设秩序。针对宽带网络建设和改造难等问题,《战略方案》提出要将宽带网络建设纳入各地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贯彻落实住宅小区宽带网络设施的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等两个强制性规范,实现规划、建设和验收三同步。公共设施场所应向宽带网络设施建设开放并提供通行便利,网络设施要进一步实现共建共享,减少重复投资。

此外,《战略方案》还在频率资源规划、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如制定频谱中长期规划,明确无线频谱综合利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创新宽带网络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公共政策与规则的制定等。

第8篇:社区经济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1循环经济理念概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资源及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循环经济是指将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集约利用来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再生资源得到大量使用,各种资源也能得到合理利用,并且自然环境的污染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在循环经济理念下,能源资源的消耗总量大幅减少,而且多种资源得到了重复利用,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幅提高,废弃物的排放数量也呈现大幅减少的趋势。当前,在循环经济理念的实践上,全国各地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如深圳海上田园城市湿地项目、深圳水库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茅洲河水环境整治规划等。

2循环经济理念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2.1环境规划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环境规划过程中,首先应当对原有的环境规划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思想,确保环境规划质量的提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地应当积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并大力实施环境保护工程,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地方不能充分重视环境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为此,应当在环境规划指标体系中加入新的评价指标——循环经济指标,以促进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的齐头并进。例如,在开展中长期的环境规划工作时,可以加入单位GDP环境负荷的年下降率这一指标,而不是只看年GDP的增长率。与此同时,可以使用著名的环境压力控制模型(I=PAT,其中I表示环境负荷,P表示人口,A表示人均GDP,T表示单位GDP的环境负荷),这样就能够把循环经济理念以具体量化形式体现到环境规划的各项指标当中。

2.2环境功能区划中的应用

功能区划是城市环境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在进行功能区划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地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在确保各功能区物质资源能够循环流动的基础上对空间地域进行优化布局,尽可能地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进而打造一个有利于物流和区域能量循环交换的良性经济网络。通过循环经济理念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功能区内部以及各功能区之间的环境资源消耗,进而在整个环境系统的层面上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最终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赢。例如,江西丰城曾经是重度污染城市,金属矿山千疮百孔,2016年该城市依托循环经济理念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城市开发区功能规划,把高效企业请进来,让高污企业清出去,加速产业集聚良性发展。开发区聚集了以格林美为龙头的回收拆解产业群,以江西宏成、江西恒泰企业为龙头的再生金属熔炼产业群,以中国瑞林、东江环保、江西明大为龙头的再生金属精深加工产业群,以赣中再生金属集散市场为主体的专业市场产业群。2016年,全市再生资源实现产值240亿元,完成税收1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2%及59.4%。

2.3环境规划方案优选中的应用

环境规划方案的选择就是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论证,从中确定一个满足环保目标、成本较低、技术可行的最佳方案。将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环境规划方案中,有助于建立并丰富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最终促进环保系统的顺利运行。规划者在进行环境规划的过程中融入循环经济理念,不但能够促进经济的高效运行,而且能够促进环境的改善和协调,实现经济效益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

第9篇:社区经济发展规划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08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09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09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