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精选(九篇)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

第1篇: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关键词】:标准化测试;考核评判;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创作和经验积累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在传统课程设置中一般都会开设设计基础理论类型的课程,这类课程的成绩评定办法,一般是出试卷,开卷或者闭卷考试。这种考试由于设置有标准答案,所以也称为标准化测试,其运用广泛,最远可以追溯到1900年,法国实验心理学家,智力测验的创始人――阿尔弗莱德・比内设置了一套测试题目,来测试学童和士兵的智商,开始了人们的标准化测试的历史。在此之前人们依靠直觉来判断评估人的聪明程度,在这种标准化测试出现后,智商的测定变成了一种可以量化的,标准化的过程。这也是我们今天课程考试的最初的来由。标准化考试的优点是,在需要逻辑推衍、记忆能力和有确切标准答案的问题上,它能提供足够的公平性和可量化测量的参照。应用于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中,对于理工科类型的课程来说其考题答案单一确定,确实是一种方便有效且公平的测评方式。可是对于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类型的课程来说,要出具具有标准答案的试题,最好的选择类型是考查学生对于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知识点的记忆的准确性。但是,这种为了适应标准化测试而衍生出来的测试题目对于主观性较强的设计基础理论课来说并不是很适合。

标准化考试意味着标准化的答案,但是设计类基础理论课程的作用不是要学生背记理论和历史,而是希望通过学习和理解,掌握历史上出现的优秀的审美经验和设计经验,锻炼学生对于设计和审美的感受力和分析能力。这种能力对于设计观点的形成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借鉴和经验,但是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不同,对于设计理论和历史的理解和认同感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最终形成的设计风格特点和观念也有很强的主观性。作为以创意和创新为贵的设计行业,我们是要保护和推崇这种主观性上的不同的。标准化测试的缺点就是,标准化答案不允许差异的存在,或者对差异的容忍度非常的低。这种测试的办法对于设计艺术教育目标达成是不利的。在教学实践中,标准化测试所表现出来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测试会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上的活力,让学生陷入填鸭式背记的痛苦中,更有甚者会引发学生对于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挫败感,而导致逆反心理;其次,会误导有学习主动性的学生,以正确性和高分数为学习的最终目标,而背弃了课程开设的初衷和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再次,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也不会像设计技法和实践课程那样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在面对标准化测试的时候会突击背诵,然后考完就忘,对于设计实践的指导和帮助和学生观念的形成效果微弱。这会让学校认为设计基础理论课程已经不适合当今的设计教育,而对其产生偏见。虽然现今高等教育大提特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但是优秀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除了大量的实践练习和手头功夫的传授之外,思想上的储备和理解创造思维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这二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对立。

如何让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成为酝酿学生创造力的充电器,我们要从多方面对于设计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改革,让它能真正对设计实践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所以关于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测评方式上我们可以考虑更为开放的,包容的,对设计实践更有助力的方式来完成它。

首先:不再设置标准化的考试形式--那种使用纸面试卷,并出具标准答案来给学生评分,改为采用主题作业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成绩,要求学生把课程中所理解的对象以一种可以展示的设计实践的形式或者是演讲来完成课程的考核,不设置标准答案,以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的表现和最后完成的结果来评定学生的成绩。

其次:考核的成绩不再集中于一次作业即最后的考试作业,评分的过程涉及到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这种方式的设计可以督促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要保持一种适当的紧张感和适当的压力。把学习――理解――形成观念――创造的过程不断的重复,并在这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认知,让其可以帮助设计实践。

再次:考核评判的标准应该由多种部分构成,对于设计的技法课程和实践课程来说,掌握各种技巧是这类型的课程的最终目的,但是对于设计基础理论课程来说,掌握一种对设计对象的观察理解的方式,以及对设计对象的批判能力才是课程的最终目标。对于中国的传统教育来说,教学结果的展示显得尤其重要(例如分数成绩,古代的科举),这也是标准式测试能够长时间存在的重要的文化背景土壤。改变了评分方式,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进行评判,可以判断出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程度,这种理解是一种通过表面进一步深入挖掘深层次问题的能力、分析对象、并质疑和提出问题,寻找问题解答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理解了对象之后,才能感觉得到“对象”的存在,并将成功的设计对象的经验学到手,对应的也可以举一反三给这种经验找到适用的设计语境。那么在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解――形成观念――创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即包含了学习的技巧、学习的态度,也包含了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和合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能力。这个过程在思维的内部发生,它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教师通过多种标准的设立对每个方面进行评判,最后组成了学生的最终成绩,而不是仅仅通过一次考试上的多道答案统一的试题来评判学生的成绩。这种过程式的评判实际上是在最大程度上对将来学生所要从事的设计工作中的思维过程进行的一种模拟和培训,也是尽可能缩小学校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之间思维差异的一种办法。

最后:要建立起不同课程之间的评价主题的互补性,总体来说设计基础理论课程本身就是对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一种互补,在设计基础理论课程内部,还存在一种内容和思想上的互补,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经验的积累,对于设计的思考层次应该是逐渐加深的,课程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不断深入的,这要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设置的时候要整体考虑。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状态,而不是断层式的台阶上升。

结语:总体来说,设计理论类课程改革的动机源自于对于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种培养补充于专业课的手上技能,成果和经验积累于思维中。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变革来激发学生的自由思考和独立批判的思维能力,为设计实践的未来阶段积累经验。

第2篇: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关键词:专科院校 食品机械 课程设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86-01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以一线就业为直接导向的专业技术教育,这就要求专业基础课教学中需要更加系统的介绍专业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基础知识综合应用分析实际生产问题,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1]《食品机械与设备》是食品类专业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综合运用能力。目前,该课程主要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往往是考前突击,应付考试,教学效果一般;而一些学者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2],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空缺。

一、课程设计概述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内容完成后,集中一段时间,以单独或分工合作的形式,绕某一设计课题,通过查阅资料、确定方案、设计计算、绘图等步骤[3],完成既定任务的专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运用能力,具体作用如下。

首先,课程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其次,培养学生对文献材料的收集、整理、再加工能力;再次,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效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课程设计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思维和创新能力[4]。

2.课程设计流程

课程设计主要由选题、指导与管理、考核三个环节组成。其中,选题是关键,指导和管理是过程控制,考核是最终的检验。

二、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实施

1.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课程设计题目为《**生产线设计》,拟从焙烤、饮料等常见食品中选择一个或一类产品,结合其生产工艺特点,制订生产方案,选择、装配生产设备,完成生产线设计示意图,形成设计报告书及答辩PPT。

1.1设计报告书应涵盖以下内容:(1)产品方案,包含产品名称、配方、工艺参数等;(2)生产方案,计划年度或月度产量,班组生产产量及人员需求;(3)生产线设备,包含设备选型,拟定选用厂家报价等;(4)生产线示意图;(5)物料衡算;(6)投资估算与利润预测等。

1.2课程设计要求:(1)设计报告内容要求:产品方案应符合食品加工科学要求;生产方案和设备应科学合理;物料衡算可只考虑生产消耗;投资估算和利润应符合基本财务准则;(2)设计报告格式要求:设计报告最终形成word文档,按毕业论文格式整理;(3)设计报告不得出现雷同卷,否则不计成绩;(4)时间要求:答辩前一天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设计报告书,以及答辩PPT文档。

2.课程设计的过程和管理

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首先,下发设计任务及要求,组织学生选题,拟定设计方案和工作计划;之后,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生产线设计;然后,撰写设计报告,制作汇报PPT;最后,举行答辩,评委评比。

设计过程中的教师指导采用现场答疑和在线答疑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安排老师在固定时间在教室针对高难度及公共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同时通过微信和QQ群等网络工具构建学生自我讨论和教师点评指导的在线答疑平台,随时为学生答疑,解决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管理,记录学生出勤情况,并最终根据出勤情况给出平时成绩。

3.课程设计的考核

课程设计考核从平时表现、设计报告、答辩成绩等三个方面分别计分,满分100分,其中平时表现占10%,设计报告50%,答辩成绩40%。最终课程设计成绩以40%权重计入课程考核。

3.1平时表现是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出勤情况综合给分,由指导老师给出。

3.2设计报告成绩按内容、格式、科学性等三个方面分别给出成绩,且以给定权重合计得到报告成绩,评分要求如表1所示,该部分成绩由指导老师给出。

3.3答辩成绩于答辩结束后由三位评委老师按照PPT制作、问题回答、个人仪表、语言表达等四个部分分别给出,各项之和为该评委总分,最后取平均值即为该生答辩成绩。

三、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实施中的问题与讨论

1.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和匹配性问题

《食品机械与设备》作为食品类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第三学期开设,此时食品专业课程学习并不充分,只有《食品工艺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同步开设,这使得食品机械课程设计的开展出现系列问题,影响了课程设计的最终效果。课程设计规划时可整体考虑专业课程先后顺序与衔接,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2.学生材料收集整理能力亟待提高

实践表明,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对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欠缺,特别是对学术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整理能力,部分学生在设计开展前从未了解过文献资料。通过课程设计的开展,普及了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方法,为学生以后求知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3.课程设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课程设计之初,学生普遍表现态度不端正,出勤情况差,缺乏必须的职业素养。课程设计中通过企业生产流程的模拟、工作态度的培养,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多次实践证明,食品机械课程设计深化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可以更好地实现实践教学环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宽度,提升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全面思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了学生就业中的竞争力。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大专院校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亚珠.调整高职《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结构[J].科技信息,2012(35):301.

[2]段续,朱文学,张仲欣.食品机械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J].科技咨询,2009(26):201-203.

第3篇: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关键词:作业管理系统;B/S模式;ASP技术;SQL server数据库;《大学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3-5312-05

针对我校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作业管理现状,由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作业管理往往是粗放型的,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作业批改过程(包括作业提交、在线批改、将批改情况及时反映给学生)各个环节的管理很难到位,老师布置作业,学生把作业做在作业本上,然后再交给老师,老师批改之后再把作业本返回给学生,步骤繁琐,效率低,因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突破了传统的人工作业管理模式,使高校的作业管理方式和效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现代化技术来完成作业管理工作,把作业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使作业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系统化、规范化”。

1 存在的问题

由于公共计算机课的特殊性,一个教师布置的相同作业要重复批改多次,使教师重复工作量增大,效率低。本系统既能满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计算机公共课程作业管理的需求,同时也能向全校进行推广。甚至可以将成功的案例像其他学校进行推广。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作业环节的工作进行管理,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效率高、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无纸化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师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实现数字化教学的重要条件。

基于这些问题,有必要建立一个在线作业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方便教师对学生作业的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对教研室教学资料的管理与保存。使作业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了传统管理方式的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查询和修改作业情况,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效率,降低管理的成本。

作业是师生双向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可以考核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消化吸收程度,而且也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高等学校是Internet网络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较早单位之一,计算机的普及、校园网的出现,为学生作业管理的网络化和正在兴起的远程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1]。目前,国内外作业管理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网络电子邮件发送;另一种是存放到教师电脑上的一个共享目录内。但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弊端:前一种方法易受网络因素影响、电子邮件服务商的存储空间限制;后一种方法却存在一个更致命的缺点:学生可以随意查看、更改和删除其它同学的作业,造成大量如抄袭作业、恶意删除或修改其他同学作业的事情发生;老师在帮学生修改作业时,也很容易弄不清楚作业批改与否;作业是谁的或是旧作业没删除掉,跟新作业搞混了等情况,虽然有些可以用严格的纪律来实现管理,但仍然会给学校和老师带来很多的麻烦。

2 研究内容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开发系统,系统分析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软件的需求分析是软件生存周期中重要的一步,只有通过对软件进行需求分析,才能把软件功能和性能的总体概念描述为具体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进而建立软件开发的基础[2]。

软件需求分析分析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整个系统功能的完善性以及稳定性。在该阶段需求分析人员需要确定整个作业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并且将现实事务抽象成对象并建模[4]。

经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业管理系统分析,将系统划分出了学生用户、老师用户、管理员、课后习题库、标准答案、实验报告提交时间、课后习题作业提交时间、课后习题作业答案、实验报告作业答案、作业要求等几个实体。系统的最终用户是面向管理员、老师、学生。后台管理系统(即管理员模块)主要对学生和老师的信息管理、以及对课后习题作业和课后习题作业答案进行管理、修改用户的密码等;老师模块主要对作业要求和学生成绩进行管理、以及批改作业等;学生模块主要实现提交作业、查看成绩等。本系统要实现功能模块,具体如下:

1) 老师信息管理

修改、删除、添加老师信息,并将老师信息入库;登录系统时,根据老师编号和密码进入。

2)学生信息管理

修改、删除、添加学生信息,并将学生信息入库;登录系统时,根据学号和密码进入。

3)课后作业管理

管理员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后习题录入数据库,以供老师、学生查用,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作业要求,并将作业要求入库,再规定一个上交时间;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然后提交作业,并将作业入库保存。

4)实验报告作业管理

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实验报告作业,将作业要求入库,并规定一个时间;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然后提交作业,并将作业入库保存。

5)标准答案管理

管理员将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入库,供老师批改作业时参考。

6)成绩管理

老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打分,分为A、B、C、D、E五个等级,并保存到数据库,学生只能查看个人成绩,老师可以查看整个班级的成绩信息。

3 业务流程

在线作业管理系统流程图描述为:管理员通过后台管理系统进入之后,将学生和教师信息、习题及标准答案导入系统中;教师通过前台系统,使用自己的账户和密码登入系统,修改个人密码,布置相关习题或实验报告,并设置习题提交时间;学生通过账号密码登入系统,可修改自己的账号密码,可查看老师布置的相关习题并进行作答,做完之后在教师规定的上传时间之前上传作业;教师通过登录系统查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并对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打出分数;之后可查看成绩。

在线作业管理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

4 系统的ER模型

经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业管理系统分析,将系统划分出了学生用户、老师用户、管理员、课后习题库、标准答案、实验报告提交时间、课后习题作业提交时间、课后习题作业答案、实验报告作业答案、作业要求等几个实体,其各个实体的属性如下:

学生: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所在院系,所在年级,所在班级,任课教师编号,密码;

教师用户:教师编号,教师姓名,所教班级,密码;

管理员:用户名,密码,系统最大在线人数;

课后习题库:习题章节,习题内容;

课后习题标准答案:习题章节,答案内容;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实验次数,提交时间,教师编号;

实验报告作业答案:自动编号,学生学号,实验次数,实验报告成绩,实验报告内容,是否提交,是否批改;

课后习题作业提交时间:习题章节,提交时间,教师编号;

课后习题作业答案:自动编号,学生学号,习题答案,习题章节,成绩,是否提交,是否批改;

作业要求:教师编号,习题章节,实验次数,习题作业要求,实验报告要求。

本系统的ER模型如图2所示:

5 系统分析与设计

本系统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简称MIS)现阶段普遍认为是由人和计算机设备或其他信息处理手段组成并用于管理信息的系统,是用系统思维的方法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基本信息处理手段和传输工具的、能为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通过系统设计这个阶段的工作将划分出组成系统的物理元素——程序、文件、数据库、人工过程和文档等等[9]。总体设计阶段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设计软件的结构,也就是要确定系统中每个程序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以及这些模块相互间的关系。

经过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后,得出本系统所需的与教务系统的接口、管理员添加删除修改课后习题和课后习题答案、老师布置和批改作业、学生提交作业等功能是可以实现的。

本系统通过强大的技术支持,为作业的管理带来便利,不但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学生的学习任务,而且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外,还方便了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考核,减少人力与管理费用,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建立高效的管理和服务平台以提高作业处理速度和管理的效率,界面精美、友好、快捷,人性化设计,后台管理功能强大且效率高。

6 系统实现

本系统前台登录分为学生登录和老师登录,打开系统登录首页(index.asp)后选定是何种用户登录(其中默认的用户类型为学生),然后输入用户编号和密码,如果用户编号和密码正确,就可以成功的登录本系统。如果输入的用户名错误,则会在标签控件上显示:“该用户不存在或用户名输入错误,请检查后重新输入!”;如果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在用户信息表中存在,但密码错误,则会在标签控件上显示:“您输入的密码错误,请检查后重新输入!”。其中登录流程如图3所示。

7 导入学生、老师信息

本系统支持与教务管理系统的接口,管理员登录到后台管理系统后,在系统设置栏目中下载学生信息表和老师信息模板(excel表格),然后将教务管理系统里导出的学生信息按模板做好,并将这两个Excel表格上传到服务器上,再执行信息导入操作(执行导入功能的shujudaoru_add.asp源代码参见附录),当学生信息和老师信息成功导入后系统会提示“成功导入信息”,最后调用存储过程建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一个学生对应一个老师)。

导入学生、老师信息数据流程图如图4所示:

将教务系统导出的学生信息Excel表中的信息按本系统的要求保留其中需要的几列,然后将其按系统提示导入到数据库中;将教务系统导出的老师信息Excel表中的信息按本系统的要求保留其中需要的几列,然后将其按系统提示导入到数据库中,其中一个老师教多个班时中间用英文格式下的逗号隔开

8 建立老师信息与学生信息关系

学生和老师的信息导入成功后,点击系统设置菜单下的建立老师表和学生表关系,调用存储过程updateTeachernumofStudents,建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与老师是一对一的关系、老师和学生是一对多的关系)。其中,将任课老师编号填入学生信息表中。

9 录入课后习题和答案

管理员登录系统后,可以进行录入课后习题和系统答案操作。

点击习题的操作中的上传课后习题,显示出上传课后习题操作界面,选择习题章节并填入习题内容,点击提交即可,当该章节习题已经存在时系统回提示“该章节习题已存在”等人性化的提示信息,点击习题的操作中的上传课后习题,显示出上传课后习题操作界面,选择习题章节并填入习题内容,点击提交即可,当该章节习题已经存在时系统回提示“该章节习题已存在”等人性化的提示信息。

10 系统安全设计与实现

系统安全包括数据库安全和用户权限控制,本系统基本实现了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的安全,充分考虑了用户权限的控制,以提高系统的安全系数。

本系统在数据库安全方面,实现了防数据库下载、防SQL注入、对密码进行加密、数据库定期自动备份、限定系统最大在线人数等,以保障数据库的安全。

防数据库下载是在数据库文件夹名中加入“#”来实现的;防SQL注入是通过ff_system.asp对表单的值进行判断,如果出现了本系统限制的特殊字符,系统制动提示“对不起,这是防SQL注入的系统,请正确输入值”;采用不可逆的MD5算法对密码进行加密,保证密码的安全;在SQL Server 2000中设置数据库定期自动备份,以保障数据库的安全;限定系统最大在线人数是通过Application属性来实现的。

给每个用户分配了访问目录,使用正则表达式来实现目录访问权限控制,和用Session中保存的用户编号user_id来进行判断限定用户的访问目录的权限,当用户误操作时系统弹出人性化的提示。限于篇幅,只对用正则表达式来实现目录访问权限控制进行描述。

11 总结与展望

本系统开发中遵循软件工程的开发流程,经过系统前期需求调研阶段、软件设计阶段、系统开发阶段、以及论文编制阶段,在线实验课选课系统终于完成了。这期间,通过充分的论证和艰苦的程序开发,本系统已完成了程序设计,并已经在重庆三峡学院《打算学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作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在本课题研发过程中,实现了系统预期的功能: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业进行在线的管理。首先对我校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业管理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然后根据老师和学生的需求制定了一套作业管理规范,最后采用ASP技术和SQL server技术设计与实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管理系统。本系统充分考虑教研室的实际需求,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将最需要、最实用的功能呈现在学生及教师面前,去掉了华而不实的功能,真正为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及决策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本系统彻底摆脱了桌面上沉甸繁杂的纸张文件,使得繁重的选课工作变得轻松自如,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本系统主要实现了与我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接口(导入学生、老师的信息),管理员上传课后习题和答案,老师布置作业并设置作业上交时间,学生在线提交作业,查看相关信息等功能。在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切合实际,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实施,在本系统的实现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平时学习都没有思考过的问题,通过多方的资料查询和在陈恒鑫老师的指导下实现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业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参考文献:

[1] 李书杰,李志刚.B/S三层体系结构模式[J].河北工学院院报,2002,24(1):2.

[2] 丁昊凯网站模块与实例精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55-270.

[3] 郑人杰,殷人昆,陶永雷.实用软件工程[M].2 版.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4.

[4] 何林芯,张利, 毛逢迎. 谭孝翠;基于“实验项目”的排课选课系统设计与实现[J].

[5] 江广顺,余松. +SQL Server 热门网络应用开发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67-169.

[6] 邝孔武.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18-112.

[7]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7-165.

[8] 曾凡奇.基于 Internet 的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8-23.

第4篇: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关键词】中职物理 “稚化”教学行为 教学有效性

【案例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电热的计算选自中国劳动出版社王金雨主编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物理》第4版教材第七章第二节。它在研究了电流做功和电流功率基础上,解释电热的计算和焦耳定律,并为高压输电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为第七章的重点,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我将该节内容安排二课时完成,主要讲解焦耳定律、电功和电功率的计算、电热概念和计算、远距离高压输电原理。根据教学内容在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现有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理解焦耳定律;知道电流做功时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②能力目标:通过对电功的学习,能估算家庭的月耗电量;通过对电流功率的学习,会估算常用电器的电功率;通过焦耳定律的学习,能计算用电器产生的热量。

③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科学对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焦耳定律的应用。

②教学难点:焦耳定律的应用。

本案例的内容为第二课时授课过程中,学生在计算电动机消耗的热功率、电动机消耗的功率时偶发的课堂片段。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的对象为我校一年级,机械加工专业学生,班中男生19人,女生1人。班级学生通过初中的物理学习有一定的电学基础知识,对物理知识学习也有一定的兴趣,但物理学习基础不够牢固,学习习惯较差,上课容易开小差,有时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但是对于和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很感兴趣,并常有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法,全班学生每4人一组,共为5组。

【案例描述】

上课进行到20分钟时,学生在对焦耳定律应用的初步了解后,我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一道例题:一台直流电动机额定电压U=110V,电阻R=2.0Ω,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是I=5.0A。求:电动机消耗的热功率、电动机消耗的功率。学生得到任务后,都纷纷计算起来。

5分钟后,我让学习小组报告题目答案,A组学生报告答案为50w,我刚想表示同意这个正确答案时,B组学生大声说:“错了,是6050w。”C组学生马上说:“你们错了,是50w。”我看看周围,只见剩下的小组学生在小声讨论,教室里一片嗡嗡的声音。我该马上告诉他们正确答案吗?但看到这个课堂上难得一见的场景――学生积极地在讨论答案的正确性,我决定不马上当这个“判官”。我提高音量,追问:“到底是6050w 还是50w?你们讨论一下吧,建议你们仔细比较一下自己的运算过程,找出得到不同结果的原因。”各个小组立刻行动起来,不仅查看自己的运算,还跑去看不同答案的小组是如何运算的。我想:“看来一道不难的题倒真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过了一小会,他们找出原因了,原来得出不同答案的小组运用了不同的计算公式。得出50w用了公式:PQ=I2R;而得出了6050w用了Q=W =U2t/R推导出了公式:PQ=U2/R。我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两个公式好像看起来都对啊,我也不清楚哪里出了问题啊,同学们再讨论一下呢,到底谁对了?”

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得到答案50w的A小组首先报告:“我们审题时认为电动机不是纯电阻电路,流过电动机的电流就是流过电阻R的电流是I,根据焦耳定律,PQ=I2R。等于50w。另外,电动机总的消耗功率P=IU=550W,B组同学的PQ=6050W 比总的消耗功率还大显然是错误的。他们用的PQ=U2/R这个公式在这里能用,因为U不只是电阻两端的电压。”报告的学生话音刚落,其他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也跟着使劲鼓掌,看来他们不但都知道了哪个答案是正确的,而且做对的学生知道了为什么是正确的,而错误的学生知道错误的根源,真正明白焦耳定律的使用条件,他们自己找到了物理的“真理”。当学生明白这一切时,本节课也要接近尾声了,我原准备的第二题无法呈现了,最后本节课在学生轻松快乐的笑容中结束了,在我走出教室门时还听见他们充满骄傲继续讨论的声音。

第二天,当我翻开学生的作业本时,看着那一个个正确答案,我想他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了,那课上还未来得及讲的、未做的题不重要了。

【案例分析】

在授课时,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

第5篇: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关键词】竞赛式教学 会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众所周知,教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在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此时孩子的学习也是快乐的。”经过长期探索,笔者发现,恰当地运用竞赛式教学,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较好的作用,在竞赛中,学生能够体会到竞争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本文通过对中职财会专业《基础会计》课程中错账更正一节的教学设计,展示竞赛式教学在会计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以期抛砖引玉。

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高教出版社《基础会计》第三版第五章会计账簿中的第四节错账更正。基础会计是中职教育国家规划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会计账簿是全面记录经济业务的主要工具,在《基础会计》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而本节教材是对会计账簿记账规则的进一步深入和补充,同时也为今后的实践性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错账更正在《基础会计》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中,我对本节教材做了简单的处理,即先讲划线和补充,最后讲红字冲销法。

学习这门课程是进入职业学校不久的高一学生,在学习习惯及知识理解能力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在学习专业课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然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原动力,学生已经学习了包括借贷记账法、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等在内的基础知识,为学习错账更正奠定了专业基础。

根据学生的差异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我设定了三维梯度式分层教学目标,以促进不同智力结构学生的发展。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掌握三种错账更正方法的步骤,理解和把握三种错账更正方法的适用范围,自主探究电算化条件下错账更正的方法;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体验,学会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得出结论,强调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和合作性;第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在竞争中体验相互协作、共同提高,通过学习更正错账,培养学生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通过竞赛激励进取、张扬个性。

本节课的重点是三种错账更正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以及学生在竞争中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的情感体验。难点是通过教学,如何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把握三种错账更正方法的适用范围及红字冲销法的更正步骤。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竞赛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竞赛式教学法是基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论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方法。本节课的竞赛式教学是建立在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在学法上主要包括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协作讨论和学生实践操作等方法。

二 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课前,我将全班同学分成6 个小组,每组6~7 个人,课桌摆放成5 个方阵,同时下发活动资料。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4个模块5 轮竞赛组成。

第一模块是导入,大约需要3 分钟。

首先多媒体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高年级学生去工厂实习,师傅正好有几笔账还没做,要求实习生完成凭证的编制和账簿的登记。然后展示其中的两笔业务。第一笔凭证没错,账簿中文字和数字错误。第二笔凭证科目、方向正确,只是金额少记导致账簿金额少记。

然后提问:他做的对不对?如果不对,正确的结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抢答,回答正确,小组加5 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录像一下子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为创设问题情境埋下伏笔。利用一开始就抢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模块是新课讲授,大约需要20 分钟。在这个模块里,我主要使用了竞赛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本模块由三个回合的竞赛组成:

第一回合:照猫画虎

根据实习生的两笔错账提出问题:这些错误应采用何种方法予以更正?更正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要求学生在4分钟内完成教材相关内容的自主学习并进行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板书本节课标题并巡视指导。

小组完成讨论后,三组一题分两轮,由组内代表口头回答更正过程,满分10 分。

教师在点评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分别归纳画线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的要点。

画线更正法的要点可以归纳为:错字正中画红线,保持清晰容易辨,若是文字单个画,若是数字要画全,正确结果写上面,改完签章记心间。

补充登记法的要点可以归纳为:错误凭证有特征,科目方向俱分明,只是金额少记了,最佳方法是补充,少记金额用蓝字,补充登在账簿中。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理念。同时,根据教材步骤照猫画虎,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

第二回合:乘胜追击

先对第二笔业务的错误类型提出两种假设,假设一:凭证中科目、方向正确,只是金额多记导致账簿金额多记;假设二:凭证中科目错误导致账簿错误。然后提问,采用何种方法予以更正?具体步骤怎样?

要求学生在7 分钟内完成教材自主学习及小组讨论,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然后由教师每组随机抽取一份投影仪展示。答案完全正确,小组加20 分。

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归纳红字冲销法更正步骤的要点:红字凭证与前同,原因摘要要说明,若非冲销多记数,蓝字再编一凭证,无论红字与蓝字,均要登在账簿中。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第二笔业务错误类型的修改,使学生体会不同更正方法的适用范围,同时,利用随机抽取答案的方式促使组内同学间相互帮助,达到共同提高。

第三回合:快速链接

要求根据活动资料一,在2 分钟内快速将错账类型与适用的更正方法进行链接,然后以组为单位选送代表做到投影仪展示,每答对一小题得2 分。

教师在点评学生答案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归纳各种错账更正方法的适用范围。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这个环节来突破本堂课的难点之一,即错账更正方法的适用范围。

第三模块是重点巩固,也即第四回合的比赛——“闭关修炼”,大约需要12 分钟。

竞赛规程是在10 分钟之内,每位同学完成活动资料二,在此过程中,组内成员间可以相互讨论,完成之后每组随机抽取一份答案到投影仪展示,每答对一题得5 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本轮比赛进一步巩固重点知识,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最低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实现以学优带学困的目的,达到共同进步。在展示学生答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查漏补缺。

第四模块是拓展提升,也即最后一个回合的比赛——“绝地反击”,同时也把它作为本节课的小结,大约需要9 分钟。竞赛规程是在2 分钟之内,设计错账类型,然后要求其他任何一组口头回答更正方法及步骤。问题设计得当加5 分,对方回答正确不加分,回答错误扣10 分,总分最低的组先提问,以此类推。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由学生设计错账类型这种逆向思维方式,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回顾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各种错账更正方法适用范围的理解和对错账更正步骤的掌握。

在这一回合结束之后,结算各组得分情况,前三组分别增加平时成绩,其他三组口头表扬。

最后是家庭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这样既照顾了学困生,又满足了学优生,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都能得到发展。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最后我为学生提供了几个学习的网站,让同学们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在黑板的利用上,我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即板书区、机动区和小组记分区。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采用竞赛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但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其次,在分小组时需要考虑学优生与学困生的搭配问题。

第三,教师要始终带着愉悦、微笑,宽容、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自身的幽默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欢快的课堂气氛,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理念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归宿,利用竞赛式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角色定位,把课堂教学真正演化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收获知识、收获希望!

参考文献

〔1〕张玉森,陈伟清.基础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92~99

第6篇: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堂;踊跃展示;策略

时常会听到周围一些同事发出这样的抱怨:我的这届学生比前几届差远了,基础太差,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屈指可数。每当听到这样的抱怨,我总是会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在想:难道真的是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还是另有原因?我们不妨变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举手回答问题呢?不外乎这样三个原因:其一,我不会;其二,我不敢;其三,我不愿。学生“不会”是因为问题对他而言太难了,那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问题;学生“不敢”是因为他不能确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让他从其他人那里获得证实;学生“不愿”是因为他觉得不管他回答还是不回答,结果好像都是一样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他进行多元评价,让他获得成就感。下面笔者将在借鉴其他学科课堂经验的基础上,简单论述一些促进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踊跃展示的策略。

一、层次――踊跃展示的前提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积极,展示学习效果不踊跃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对相关的内容不会。针对“不会”这个原因,教师在课前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设计活动、设置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如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作为初读课文的要求:(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为什么众人皆欢喜唯独苏轼心绪不宁呢?(2)苏轼为什么要把中秋节“圆圆的月亮”称作是“无情的月亮”呢?(3)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事?问题一在课文中直接就能找到答案,是针对学困生设计的;问题二需要根据整段意思去分析,是针对中间学生设计的;问题三需要根据整篇课文归纳总结,是针对优秀生设计的。通过分层设计,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乐意展示学习效果。

二、合作――踊跃展示的基石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积极,展示学习效果不踊跃的原因之二是学生不敢展示。针对“不敢”这个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他们通过交流产生共鸣,找到自己答案的“支持者”。仍以《但愿人长久》这课为例,在学生初读完课文之后,教师抽了一名学困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当教师继续发问,想让中间生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教师用鼓励的目光扫视整个教室,看到的都是犹疑、躲避的目光。这时教师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原委:他们是对自己的答案不够确定。于是,教师让他们分小组展开了讨论,进行了交流。片刻之后,由于他们讨论交流并达成了共识,各个都想踊跃展示。通过合作交流,促使犹豫不决的学生都敢于展示学习效果。

三、评价――踊跃展示的推手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积极,展示学习效果不踊跃的原因之三是学生不愿展示。针对“不愿”这个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展示完学习效果之后,一定要给予学生及时的、中肯的以及多元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以《但愿人长久》这一课为例,当学困生初读完课文之后并从课文中找到“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为什么众人皆欢喜,唯独苏轼心绪不宁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兴奋啊!恰好在此时教师让他进行了展示汇报,他准确无误的回答或许换来了教师赞赏的微笑,或许换来了同学鼓励的眼神,或许……这些及时的、中肯的、多元的评价对这些学困生而言是难能可贵的,对他以后是否踊跃参与课堂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对能否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早日“脱困”是意义深远的。通过多元评价,促使满不在乎的学生都愿意展示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考虑层次、分层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让学有所获的学生都乐意展示学习效果;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合作交流,让飘摇不定的学生自信无比,让畏首畏脑的学生都敢于展示学习效果;通过师生多元评价、评价及时,让不以为然的学生争先恐后。总之,学生哪怕短短“一分钟”的输出学习展示,都需要教师花费近乎“十年功”的输入教学作为铺垫。

参考文献:

[1]周宏.引导学生互评 促进“踊跃展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6).

第7篇: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既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又要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又要注意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既要注重掌握解题的规律,又要注意解题技巧的训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搞好一轮复习,对学生整体复习备考十分重要。

一、一轮复习的主要任务

1.夯实基础,突出主干。以课标为根本,以教材为依据,通过复习加深对基本知识、概念、原理、理论、方法的理解,对基本知识进行重新整理、归纳、记忆、巩固。

2.归纳整理,构建体系。帮助学生揭示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着力体现学科知识的整体结构,从而使学生构建起学科知识网络。

3.学以致用,提升能力。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一轮复习的主要做法

1.精选资料,提高效率

一轮复习资料的选取有两个原则:一是要精,主要指学生使用的复习资料。现在市面上的高三一轮复习资料多而杂,各有各的优缺点,在选取时应在研究各种版本的基础上,比较材料的优劣,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选取;二是要多,主要指教师参考的复习资料。高三一轮复习,要让学生跳出题海,首先教师就要跳进题海。教师只有通过研究大量习题,精选试题,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提升一轮复习效率。

2.研究考纲,领会考题

精心研究《考试说明》,明确复习范围、考试要求;精心研究近几年高考真题,深刻领会试题设计理念,关注其调整和变化;精心研究课程标准,整合多版本教材,理清知识规律、思路、方法;精心研究高考命题专家的命题特点、近期科研动向,探索命题方向。

3.周密计划,稳扎稳打

教师要根据一轮复习时间和复习内容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明确集体备课的负责人、学案编制的负责人,教学要按计划进行,按部就班,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避免盲目赶进度、抢时间。

4.精编三案,加强面批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课前,教师要精心编制课堂导学案和自习案,周末编制周末导练案,精选复习内容和习题,并且加大学案的批改力度,掌握学生学情,提高复习效率。

5.重视基础,强化落实

基础知识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

教师要对地理学习中涉及较多的基础性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把整理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巩固消化,并可通过课堂提问、课堂听写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查落实。

6.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教师做好课堂上的“导演”角色,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内充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三、一轮复习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教学建议

1.书写潦草,层次不清,答题时间分配不合理

学生仍然存在答题时间分配不合理,答不完试卷,书写不认真而导致字迹难以辨认,用笔不规范导致卷面清晰度差,不按规定标记乱画线、乱涂改导致卷面凌乱。

教学建议:一是指导学生答题要注意“三化”:序号化、要点化、因果化。二是教师可对卷面规范的学生在班级公开表扬,并进行优秀试卷展评;对卷面潦草的学生,可单独约谈,向其指出问题,提示改正。

2.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力度不够

不少学生“双基”还不扎实,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还不清晰,“理解了,但记不住”“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眼高手低”等现象仍普遍存在。

教学建议:一是重视基础知识落实。教育学生学习上既要动脑,又要动口和动手。教师课堂上可拿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采取提问、听写等多种形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检查和落实。二是重视主干知识教学和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讲解;加强对课本和复习资料的研究,理清每节课的主干知识,对主干知识进行系列整理,把握体系,进行重点分析和讲解。

3.理解、运用专业术语能力差,答题口语化

一是学生不能正确运用地理学科语言、学术用语来答题,使用白话、网络流行语言甚至自创词语答题现象较多。二是学生不能准确理解专业术语,如:气温年较差和降水年际变化,表述上都是“年”的问题,但含义差别很大,一是气温年内的差异,另一个是降水的年与年之间的差异。

教学建议:一是教师课堂教学中要规范使用学科语言、专业术语;二是加强学生日常答题专业术语的训练和运用。

4.知识迁移和重组能力较弱

一方面,学生不能把平时学到的案例或知识迁移到考试的情境中去,不能把材料、课本知识以及生活实践知识有效地整合为答案,给人的感觉答题比较盲目;另一方面,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不够准确,答题容易进入误区。

教学建议:教师课堂讲解要加强知识的前引后连,加强对知识的重组和变式,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弱

一方面,学生不能充分利用题目所给的图表和文字信息,不能有效地把信息与知识建立联系,导致错答或漏答;另一方面,图表题的答案中有些是图表中显示不出的信息,这部分答案答题时感觉无从下手。

教学建议:一是强化图表解析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准确全面判读图表的能力;二是教学上可设置小专题,对图表类问题进行集中突破。

6.审题不清,答案凌乱

一方面,学生审题不细,思维不够缜密,导致失分现象普遍。原因类问题不能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影响类问题不能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条件类问题既要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还要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另一方面,学生审题不准,对题意理解不准,尤其是对一些新名词的理解。

教学建议:一是对常见题型,教师可总结答题模板,让学生结合模板答题;二是培养学生形成“看题—审题—构建答题框架”的正确的答题步骤。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招考院.2012年普通高考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2012-03.

第8篇: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关键词:基础力学;考核;理论知识;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58-02

一、对基础力学课程考核方式进行革新的意义

高校基础力学课程主要围绕《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门课程展开,在各专业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还会适当增加《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航海力学》等课程,虽然名称各有差异,但课程教授和考核的方式比较相似。

对于大多数工科类本科生而言,力学课程往往都是必修课程,而且大多数院校都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单纯的考试往往会由于学生盲目追求分数,教师只看通过率,使得其真正的意义或是效果达不到预期而流于形式。由于力学课程涉及大量的公式应用与计算,考试通过率相对较低,很多学生一看到“力学”字样,便眉头紧锁,出现了“厌学”和“厌考”的情绪,从而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要转变上述的问题,教学方式的革新无疑需要突破,但对于考核方式的创新[1-3],也应该引起重视。通过对考核方式的革新,有助于实现从书本为中心到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转变,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二、基础力学课程考核方式的现有模式

基础力学课程是现有高校设立时间较长、授课面较广的一类专业基础课,它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且能够应用相应的理论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目前,对此类课程的考核多数是沿用了课程设立初期所采用的闭卷考试方式,虽然题目的内容稍有变化,但主要的形式还是以选择、填空和计算为主。部分高校采用了题库命题的方式,虽然试卷的生成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达到了教考分离,但是题目的类型更新速度不够,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就出现了“背题”的现象。随着对过程表现考核力度的增加,平时成绩已被列入总评成绩的核算范畴,但其究竟应占多少比重,至今没有科学的论断。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的方式[4],而平时成绩也多以上课出勤、课后作业以及课堂实验等方式进行考核计分,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实际表现。所以,目前的考核方式不能够全面地测试一个学生对该课程所教授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对于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无法满足。

三、基础力学课程考核方式革新的建议

要解决现有基础力学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不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说要完全打破现有的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作为沿用多年的考核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特别是在考核学生的理论基础方面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但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应该作为考核中的重点。对于现有基础力学课程的考核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革新,在原有基础上更新考核的内容和计分方式,对于提高考核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具有一定的帮助。

(一)理论基础知识的考核

专业基础知识是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能够出色地解决实际问题,理论基础必须要掌握得牢固扎实。

1.重点考核解题思路。以往卷面考核的方式是先由教师进行命题,并且提供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分。在解答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虽然思路清楚,但是由于计算过程中的计算错误,而导致一定程度的失分。而有些学生思路较为混乱,为了解答某一问题,只是机械地写出相关的公式,并不知道公式如何应用。更有甚者,有些学生还存在公式错用,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在《材料力学》中,关于剪切强度的分析计算,有些学生只是记住了计算切应力的公式,但没有考虑公式应用在何种载荷条件下,最终造成分析结果的错误。对于此种现象,一方面要在教师讲授课程的时候讲解清楚,另外在考核中,可以考虑增加口试环节或是答辩环节,这样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口试回答,可以掌握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是否正确,逻辑分析的思路是否合理。对于此类考核的计分方式应采用“通过”或“不通过”。

2.适当增加解题精度要求。基础力学课程主要是面向工科学生开设的,而在工程领域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严谨。因此,在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时,计算结果的精度和合理性也应该纳入考察的范围。现在的大多数力学考试,该要求都已纳入评分标准中。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正确快速地解答题目,往往就可以在考试中得到较高的分数。但是,有些力学考试在时间和题量的配比上并不科学,有些题量较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成全部计算,只能写下解题的思路和基本公式,来不及计算最终结果。或者有些考试题量较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完成计算,这样对能力之间的区分并不明显。所以,如果要能够测试出学生在解答精度和速度方面的差异,对于题目和时间的配比是非常重要的。命题教师应该在考前对题目进行试答并计时,以此作为考试时间的参考依据。并且应在考试过程中,记录学生的答题进度,作为日后修正的依据。对于此类考核的计分,可采用“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来进行区分。

(二)实践能力的考核

对于知识的实际应用,应该作为基础力学课程考核的重点,只有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够证明学生真的掌握了该门课程的内容,达到了考核的要求。但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核一直未能实施,主要的原因在于考核的过程相对耗时,也受到材料、场地、人员等因素的限制。这类考核方式多在本科教学中的课程设计环节出现,但在基础力学课程中,还无人尝试。可以考虑,将实践能力纳入平时成绩中,一方面可以使考核的周期适当延长,另外,也可以根据授课进度,设定考核的题目,达到化整为零的目的。再根据实践考核的运行情况,适当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进而最终将实践能力的考核作为总评成绩中的主要部分。实践能力的考核应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每一组由若干学生组成。根据分配的设计任务,每个学生承担一定的工作量,通过协同合作,最终完成考核任务。

1.根据工程背景设定考核题目。很多学生总是疑问,学了力学究竟有何用处,造成这一疑问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联系实际,造成了授课和实际脱节。另外,也存在着考核的内容与实际脱节的现象。目前的力学题目,多数是对工程结构的简化,介绍了结构上的约束和载荷以及结构的运动方式等,但是对于该结构是来源于哪一工程背景,没有过多的介绍。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能将工程模型转化为力学模型进行分析,达不到活学活用的要求。因此在考核中增加来源于实际工程背景的题目,一方面使得学生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了解该门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是怎样的,便于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快速地与企业实际对接。以《工程力学》为例,该课程主要涵盖了结构的平衡分析,以及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评价等内容。在考核中,可以以工程中常见的桥梁、起重机吊臂、减速箱传动轴等结构为例,让学生在给定载荷的条件下,对其结构尺寸和形状进行设计,对相应的材料进行选择,以达到强度度和稳定性的要求。

2.根据设计方案评定团队考核成绩。传统的闭卷考试,往往答案只有一个,这对学生的创新性有一定的局限。在实践考核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最终的结果除了基本参数要求外,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各个小组根据给定的设计任务进行分析设计,包括对设计方案的计算过程,相应的参数指标的选择(比如结构的形状、尺寸和材料等),制造简单样机并进行测试,或者对设计方案进行仿真计算,对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进行验证。任课教师根据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定,给出“通过”或“不通过”的等级,再根据设计的经济性或者环保特性,给出“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的等级区分。另外,应建议学生对于设计方案给出优化方向,对于其合理性,给予适当的加分。同时,对于创意突出的设计方案,也应酌情加分。

3.根据团队合作评定个人考核成绩。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是工程师必备的素养之一,因此也应纳入到实践考核的范畴之中。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观测在考核过程中的团队个人表现进行打分。团队中各成员也需在考核结束后,提交对本团队其他成员的打分结果。另外,提交设计方案后,团队成员需对自己负责的部分进行答辩。综合上述三个部分,任课教师给出“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的等级评定。综合前面的团队分数,最终得出每个学生的实践考核成绩,以此计入课程的最终成绩中。

四、结束语

对基础力学课程考核方式革新的探讨只是对某一类特定课程给出的建议,不同的课程由于其性质的不同,考核的方式也多种多样。随着课程考试改革被纳入到高校课程改革研究的范畴之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任课教师开始关注课程考核方式的变革,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评价教学质量与效果,衡量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对于教学进度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都起了促进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综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徐晓娟,王凤花,许蓉艳.工科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实践与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26(12).

[2]罗玮,曾茂茂,王继成,等.理工科专业课程考试改革调查研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

第9篇: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教学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30-02

《基础会计学》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学习对象多为不具备经济类专业知识的大学生群体,专业术语多、结构逻辑强、学习过程枯燥等特点使得应当具备优质教学效果的基础课程往往表现出极差的教学效果,对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形成了阻碍。本文主要针对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观要素展开,对教学要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等多方面进行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兴趣第一,变枯燥为有趣

(一)精美的教学课件和良好的仪表,让美的第一印象定格

大学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其对待课程讲授的态度(包括课件的制作)以及仪表对学生的生活态度也有着较大的影响。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展示美丽的仪表、精美的课件提高自身的人格吸引力。

(二)生活案例的应用,提升课程的应用性和亲和力

《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相对枯燥,任课教师可借助于生活案例的应用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提高课程的应用性和亲和力。比如在讲到会计定义的时候,可以借助于学生自身的经历,将学生每学年的生活费、交通费等视作投入,将学生的毕业证等证书的获取视作产出,将学生四年来的投入与产出进行纪录,以减少投入,增加产出。还可以在课程中增加生活分录的编制等环节,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三)适当的关心和激励,缩短师生的距离感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扮演知识授予者的身份,在课外也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关心和激励,其对象以学习成绩优秀者和学习成绩较差者即两头为重点,充分发挥学习成绩优秀者的影响力带动中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缩减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群体,减少其负面效应。

(四)定期教学质量建议问卷调查,提升学生的话语权和成就感,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被尊重感

教师在教学之外定期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包括知识点掌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效果、学习参与程度、学习效果等多方面内容,了解学生,了解教学。

(五)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从享受学习过程的心理角度来学习

大学教师除了课程知识点的讲授外,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人格教育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给学生灌输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应充分享受学习过程。

二、精设环节,变难点为简易

(一)布局严密,有序实施

《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以一条线展示为:会计定义――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账户――会计分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工作底稿――会计报表。内容的逻辑严密,知识点的链接应用突出,基础就显得极其重要。教师需要在对此门课程授课之前充分准备,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作业的布置、考核方式等教学要素全盘考虑。

(二)教学内容分解与教学方法匹配

1.教学内容分解

《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分解为三大模块即:会计基础入门模块、会计记录入门模块、会计报告入门模块。

图1――《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模块

2.教学方法的选择

《基础会计学》的教学方法有:图解教学法、双篮子结转教学法、结合生活案例突破难点教学法、自学指导教学法、循序渐进习题教学法、手工记账教学法等。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匹配

会计基础入门模块涉及的是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定义的理解和准确分析,可以采用结合生活实际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和循序渐进习题教学法;会计记录入门模块可以采取双篮子结转教学法、手工记账教学法等;会计报告入门模块可以采取习题精炼教学法等。

(三)巧设途径了解知识掌握的难点

在《基础会计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和困境,可以采取的方法有:课堂提问与结果分析、课前知识点复习测验与结果分析、课后知识点测验与结果分析、课堂竞赛与结果分析等。教学中教师除了对学生知识重难点掌握程度的了解外,还要通过一定的强化手段对此进行突破。

三、巧设互动,变单一为多元

(一)课程教学讲授环节全过程互动

大学课堂氛围的建设对学生学习效果、学习能力提升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切忌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一言堂。《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知识点多,尤其是在会计基础入门模块,知识点构造简易,讲授中巧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基础会计学 》课堂氛围建设可采取的方法有:教师直接提问学生自主举手回答、教师直接提问随机点名回答、小组竞赛、教师板书错误学生自主纠正、教师板书错误随机点名纠正等。

(二)作业批阅环节全人员互动

《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中的会计基础入门模块和会计记录入门模块,知识点应用灵活,需要借助于大量习题练习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作业批阅过程中可采取教师批阅学生解答、学生批阅教师解答、学生互批共同解答、小组互批自行解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三)效果评价环节全方位互动

对于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大学教师通常采取的计分方式是平时20%、期中20%、期末60%,也就是说期末考试在学生总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多年的大学教学经验来看,学生能力培养应该是大学教育的根本,在对大学生的综合考评中,应综合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水平、理解水平和应用水平,期末闭卷考试的比重应该只是学生综合考评成绩中的一部分。

四、学生主导,变被动为主动

(一)手工记账环节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参与程度

《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会计记录入门模块中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讲解应结合手工记账教学法,将抽象的知识点演变为通俗易懂的手工操作,让学生在自主实践过程中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填制等,让学生的学习地位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操作。

(二)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分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