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

第1篇: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关键词】:标准化测试;考核评判;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创作和经验积累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在传统课程设置中一般都会开设设计基础理论类型的课程,这类课程的成绩评定办法,一般是出试卷,开卷或者闭卷考试。这种考试由于设置有标准答案,所以也称为标准化测试,其运用广泛,最远可以追溯到1900年,法国实验心理学家,智力测验的创始人――阿尔弗莱德・比内设置了一套测试题目,来测试学童和士兵的智商,开始了人们的标准化测试的历史。在此之前人们依靠直觉来判断评估人的聪明程度,在这种标准化测试出现后,智商的测定变成了一种可以量化的,标准化的过程。这也是我们今天课程考试的最初的来由。标准化考试的优点是,在需要逻辑推衍、记忆能力和有确切标准答案的问题上,它能提供足够的公平性和可量化测量的参照。应用于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中,对于理工科类型的课程来说其考题答案单一确定,确实是一种方便有效且公平的测评方式。可是对于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类型的课程来说,要出具具有标准答案的试题,最好的选择类型是考查学生对于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知识点的记忆的准确性。但是,这种为了适应标准化测试而衍生出来的测试题目对于主观性较强的设计基础理论课来说并不是很适合。

标准化考试意味着标准化的答案,但是设计类基础理论课程的作用不是要学生背记理论和历史,而是希望通过学习和理解,掌握历史上出现的优秀的审美经验和设计经验,锻炼学生对于设计和审美的感受力和分析能力。这种能力对于设计观点的形成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借鉴和经验,但是由于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文化背景不同,对于设计理论和历史的理解和认同感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最终形成的设计风格特点和观念也有很强的主观性。作为以创意和创新为贵的设计行业,我们是要保护和推崇这种主观性上的不同的。标准化测试的缺点就是,标准化答案不允许差异的存在,或者对差异的容忍度非常的低。这种测试的办法对于设计艺术教育目标达成是不利的。在教学实践中,标准化测试所表现出来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测试会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上的活力,让学生陷入填鸭式背记的痛苦中,更有甚者会引发学生对于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挫败感,而导致逆反心理;其次,会误导有学习主动性的学生,以正确性和高分数为学习的最终目标,而背弃了课程开设的初衷和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再次,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也不会像设计技法和实践课程那样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在面对标准化测试的时候会突击背诵,然后考完就忘,对于设计实践的指导和帮助和学生观念的形成效果微弱。这会让学校认为设计基础理论课程已经不适合当今的设计教育,而对其产生偏见。虽然现今高等教育大提特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但是优秀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除了大量的实践练习和手头功夫的传授之外,思想上的储备和理解创造思维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这二者之间其实并不矛盾对立。

如何让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成为酝酿学生创造力的充电器,我们要从多方面对于设计基础理论课程进行改革,让它能真正对设计实践产生正面的促进作用。所以关于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测评方式上我们可以考虑更为开放的,包容的,对设计实践更有助力的方式来完成它。

首先:不再设置标准化的考试形式--那种使用纸面试卷,并出具标准答案来给学生评分,改为采用主题作业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成绩,要求学生把课程中所理解的对象以一种可以展示的设计实践的形式或者是演讲来完成课程的考核,不设置标准答案,以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的表现和最后完成的结果来评定学生的成绩。

其次:考核的成绩不再集中于一次作业即最后的考试作业,评分的过程涉及到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这种方式的设计可以督促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要保持一种适当的紧张感和适当的压力。把学习――理解――形成观念――创造的过程不断的重复,并在这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认知,让其可以帮助设计实践。

再次:考核评判的标准应该由多种部分构成,对于设计的技法课程和实践课程来说,掌握各种技巧是这类型的课程的最终目的,但是对于设计基础理论课程来说,掌握一种对设计对象的观察理解的方式,以及对设计对象的批判能力才是课程的最终目标。对于中国的传统教育来说,教学结果的展示显得尤其重要(例如分数成绩,古代的科举),这也是标准式测试能够长时间存在的重要的文化背景土壤。改变了评分方式,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进行评判,可以判断出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程度,这种理解是一种通过表面进一步深入挖掘深层次问题的能力、分析对象、并质疑和提出问题,寻找问题解答的过程。学生只有在理解了对象之后,才能感觉得到“对象”的存在,并将成功的设计对象的经验学到手,对应的也可以举一反三给这种经验找到适用的设计语境。那么在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解――形成观念――创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即包含了学习的技巧、学习的态度,也包含了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和合作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批判能力。这个过程在思维的内部发生,它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教师通过多种标准的设立对每个方面进行评判,最后组成了学生的最终成绩,而不是仅仅通过一次考试上的多道答案统一的试题来评判学生的成绩。这种过程式的评判实际上是在最大程度上对将来学生所要从事的设计工作中的思维过程进行的一种模拟和培训,也是尽可能缩小学校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之间思维差异的一种办法。

最后:要建立起不同课程之间的评价主题的互补性,总体来说设计基础理论课程本身就是对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一种互补,在设计基础理论课程内部,还存在一种内容和思想上的互补,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经验的积累,对于设计的思考层次应该是逐渐加深的,课程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不断深入的,这要求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设置的时候要整体考虑。学习和思考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状态,而不是断层式的台阶上升。

结语:总体来说,设计理论类课程改革的动机源自于对于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种培养补充于专业课的手上技能,成果和经验积累于思维中。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变革来激发学生的自由思考和独立批判的思维能力,为设计实践的未来阶段积累经验。

第2篇: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关键词:专科院校 食品机械 课程设计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086-01

当前,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是以一线就业为直接导向的专业技术教育,这就要求专业基础课教学中需要更加系统的介绍专业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基础知识综合应用分析实际生产问题,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1]《食品机械与设备》是食品类专业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综合运用能力。目前,该课程主要沿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往往是考前突击,应付考试,教学效果一般;而一些学者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2],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空缺。

一、课程设计概述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内容完成后,集中一段时间,以单独或分工合作的形式,绕某一设计课题,通过查阅资料、确定方案、设计计算、绘图等步骤[3],完成既定任务的专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运用能力,具体作用如下。

首先,课程设计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其次,培养学生对文献材料的收集、整理、再加工能力;再次,课程设计是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效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此外,课程设计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思维和创新能力[4]。

2.课程设计流程

课程设计主要由选题、指导与管理、考核三个环节组成。其中,选题是关键,指导和管理是过程控制,考核是最终的检验。

二、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实施

1.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课程设计题目为《**生产线设计》,拟从焙烤、饮料等常见食品中选择一个或一类产品,结合其生产工艺特点,制订生产方案,选择、装配生产设备,完成生产线设计示意图,形成设计报告书及答辩PPT。

1.1设计报告书应涵盖以下内容:(1)产品方案,包含产品名称、配方、工艺参数等;(2)生产方案,计划年度或月度产量,班组生产产量及人员需求;(3)生产线设备,包含设备选型,拟定选用厂家报价等;(4)生产线示意图;(5)物料衡算;(6)投资估算与利润预测等。

1.2课程设计要求:(1)设计报告内容要求:产品方案应符合食品加工科学要求;生产方案和设备应科学合理;物料衡算可只考虑生产消耗;投资估算和利润应符合基本财务准则;(2)设计报告格式要求:设计报告最终形成word文档,按毕业论文格式整理;(3)设计报告不得出现雷同卷,否则不计成绩;(4)时间要求:答辩前一天提交电子版和纸质版设计报告书,以及答辩PPT文档。

2.课程设计的过程和管理

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首先,下发设计任务及要求,组织学生选题,拟定设计方案和工作计划;之后,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生产线设计;然后,撰写设计报告,制作汇报PPT;最后,举行答辩,评委评比。

设计过程中的教师指导采用现场答疑和在线答疑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安排老师在固定时间在教室针对高难度及公共问题进行集中答疑;同时通过微信和QQ群等网络工具构建学生自我讨论和教师点评指导的在线答疑平台,随时为学生答疑,解决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管理,记录学生出勤情况,并最终根据出勤情况给出平时成绩。

3.课程设计的考核

课程设计考核从平时表现、设计报告、答辩成绩等三个方面分别计分,满分100分,其中平时表现占10%,设计报告50%,答辩成绩40%。最终课程设计成绩以40%权重计入课程考核。

3.1平时表现是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出勤情况综合给分,由指导老师给出。

3.2设计报告成绩按内容、格式、科学性等三个方面分别给出成绩,且以给定权重合计得到报告成绩,评分要求如表1所示,该部分成绩由指导老师给出。

3.3答辩成绩于答辩结束后由三位评委老师按照PPT制作、问题回答、个人仪表、语言表达等四个部分分别给出,各项之和为该评委总分,最后取平均值即为该生答辩成绩。

三、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设计实施中的问题与讨论

1.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化和匹配性问题

《食品机械与设备》作为食品类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第三学期开设,此时食品专业课程学习并不充分,只有《食品工艺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同步开设,这使得食品机械课程设计的开展出现系列问题,影响了课程设计的最终效果。课程设计规划时可整体考虑专业课程先后顺序与衔接,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达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2.学生材料收集整理能力亟待提高

实践表明,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对资料收集整理能力欠缺,特别是对学术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整理能力,部分学生在设计开展前从未了解过文献资料。通过课程设计的开展,普及了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方法,为学生以后求知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3.课程设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课程设计之初,学生普遍表现态度不端正,出勤情况差,缺乏必须的职业素养。课程设计中通过企业生产流程的模拟、工作态度的培养,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课程设计中,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多次实践证明,食品机械课程设计深化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可以更好地实现实践教学环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宽度,提升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全面思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了学生就业中的竞争力。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大专院校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亚珠.调整高职《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结构[J].科技信息,2012(35):301.

[2]段续,朱文学,张仲欣.食品机械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J].科技咨询,2009(26):201-203.

第3篇: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关键词:作业管理系统;B/S模式;ASP技术;SQL server数据库;《大学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3-5312-05

针对我校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作业管理现状,由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作业管理往往是粗放型的,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作业批改过程(包括作业提交、在线批改、将批改情况及时反映给学生)各个环节的管理很难到位,老师布置作业,学生把作业做在作业本上,然后再交给老师,老师批改之后再把作业本返回给学生,步骤繁琐,效率低,因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兴起,突破了传统的人工作业管理模式,使高校的作业管理方式和效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现代化技术来完成作业管理工作,把作业管理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使作业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系统化、规范化”。

1 存在的问题

由于公共计算机课的特殊性,一个教师布置的相同作业要重复批改多次,使教师重复工作量增大,效率低。本系统既能满足《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计算机公共课程作业管理的需求,同时也能向全校进行推广。甚至可以将成功的案例像其他学校进行推广。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作业环节的工作进行管理,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效率高、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无纸化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师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实现数字化教学的重要条件。

基于这些问题,有必要建立一个在线作业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方便教师对学生作业的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对教研室教学资料的管理与保存。使作业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了传统管理方式的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查询和修改作业情况,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效率,降低管理的成本。

作业是师生双向交流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可以考核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消化吸收程度,而且也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高等学校是Internet网络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较早单位之一,计算机的普及、校园网的出现,为学生作业管理的网络化和正在兴起的远程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1]。目前,国内外作业管理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网络电子邮件发送;另一种是存放到教师电脑上的一个共享目录内。但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弊端:前一种方法易受网络因素影响、电子邮件服务商的存储空间限制;后一种方法却存在一个更致命的缺点:学生可以随意查看、更改和删除其它同学的作业,造成大量如抄袭作业、恶意删除或修改其他同学作业的事情发生;老师在帮学生修改作业时,也很容易弄不清楚作业批改与否;作业是谁的或是旧作业没删除掉,跟新作业搞混了等情况,虽然有些可以用严格的纪律来实现管理,但仍然会给学校和老师带来很多的麻烦。

2 研究内容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开发系统,系统分析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软件的需求分析是软件生存周期中重要的一步,只有通过对软件进行需求分析,才能把软件功能和性能的总体概念描述为具体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进而建立软件开发的基础[2]。

软件需求分析分析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整个系统功能的完善性以及稳定性。在该阶段需求分析人员需要确定整个作业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并且将现实事务抽象成对象并建模[4]。

经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业管理系统分析,将系统划分出了学生用户、老师用户、管理员、课后习题库、标准答案、实验报告提交时间、课后习题作业提交时间、课后习题作业答案、实验报告作业答案、作业要求等几个实体。系统的最终用户是面向管理员、老师、学生。后台管理系统(即管理员模块)主要对学生和老师的信息管理、以及对课后习题作业和课后习题作业答案进行管理、修改用户的密码等;老师模块主要对作业要求和学生成绩进行管理、以及批改作业等;学生模块主要实现提交作业、查看成绩等。本系统要实现功能模块,具体如下:

1) 老师信息管理

修改、删除、添加老师信息,并将老师信息入库;登录系统时,根据老师编号和密码进入。

2)学生信息管理

修改、删除、添加学生信息,并将学生信息入库;登录系统时,根据学号和密码进入。

3)课后作业管理

管理员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后习题录入数据库,以供老师、学生查用,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作业要求,并将作业要求入库,再规定一个上交时间;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然后提交作业,并将作业入库保存。

4)实验报告作业管理

老师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实验报告作业,将作业要求入库,并规定一个时间;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然后提交作业,并将作业入库保存。

5)标准答案管理

管理员将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入库,供老师批改作业时参考。

6)成绩管理

老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打分,分为A、B、C、D、E五个等级,并保存到数据库,学生只能查看个人成绩,老师可以查看整个班级的成绩信息。

3 业务流程

在线作业管理系统流程图描述为:管理员通过后台管理系统进入之后,将学生和教师信息、习题及标准答案导入系统中;教师通过前台系统,使用自己的账户和密码登入系统,修改个人密码,布置相关习题或实验报告,并设置习题提交时间;学生通过账号密码登入系统,可修改自己的账号密码,可查看老师布置的相关习题并进行作答,做完之后在教师规定的上传时间之前上传作业;教师通过登录系统查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并对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打出分数;之后可查看成绩。

在线作业管理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

4 系统的ER模型

经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业管理系统分析,将系统划分出了学生用户、老师用户、管理员、课后习题库、标准答案、实验报告提交时间、课后习题作业提交时间、课后习题作业答案、实验报告作业答案、作业要求等几个实体,其各个实体的属性如下:

学生: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所在院系,所在年级,所在班级,任课教师编号,密码;

教师用户:教师编号,教师姓名,所教班级,密码;

管理员:用户名,密码,系统最大在线人数;

课后习题库:习题章节,习题内容;

课后习题标准答案:习题章节,答案内容;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实验次数,提交时间,教师编号;

实验报告作业答案:自动编号,学生学号,实验次数,实验报告成绩,实验报告内容,是否提交,是否批改;

课后习题作业提交时间:习题章节,提交时间,教师编号;

课后习题作业答案:自动编号,学生学号,习题答案,习题章节,成绩,是否提交,是否批改;

作业要求:教师编号,习题章节,实验次数,习题作业要求,实验报告要求。

本系统的ER模型如图2所示:

5 系统分析与设计

本系统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简称MIS)现阶段普遍认为是由人和计算机设备或其他信息处理手段组成并用于管理信息的系统,是用系统思维的方法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基本信息处理手段和传输工具的、能为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通过系统设计这个阶段的工作将划分出组成系统的物理元素——程序、文件、数据库、人工过程和文档等等[9]。总体设计阶段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设计软件的结构,也就是要确定系统中每个程序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以及这些模块相互间的关系。

经过需求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后,得出本系统所需的与教务系统的接口、管理员添加删除修改课后习题和课后习题答案、老师布置和批改作业、学生提交作业等功能是可以实现的。

本系统通过强大的技术支持,为作业的管理带来便利,不但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学生的学习任务,而且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外,还方便了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考核,减少人力与管理费用,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建立高效的管理和服务平台以提高作业处理速度和管理的效率,界面精美、友好、快捷,人性化设计,后台管理功能强大且效率高。

6 系统实现

本系统前台登录分为学生登录和老师登录,打开系统登录首页(index.asp)后选定是何种用户登录(其中默认的用户类型为学生),然后输入用户编号和密码,如果用户编号和密码正确,就可以成功的登录本系统。如果输入的用户名错误,则会在标签控件上显示:“该用户不存在或用户名输入错误,请检查后重新输入!”;如果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在用户信息表中存在,但密码错误,则会在标签控件上显示:“您输入的密码错误,请检查后重新输入!”。其中登录流程如图3所示。

7 导入学生、老师信息

本系统支持与教务管理系统的接口,管理员登录到后台管理系统后,在系统设置栏目中下载学生信息表和老师信息模板(excel表格),然后将教务管理系统里导出的学生信息按模板做好,并将这两个Excel表格上传到服务器上,再执行信息导入操作(执行导入功能的shujudaoru_add.asp源代码参见附录),当学生信息和老师信息成功导入后系统会提示“成功导入信息”,最后调用存储过程建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一个学生对应一个老师)。

导入学生、老师信息数据流程图如图4所示:

将教务系统导出的学生信息Excel表中的信息按本系统的要求保留其中需要的几列,然后将其按系统提示导入到数据库中;将教务系统导出的老师信息Excel表中的信息按本系统的要求保留其中需要的几列,然后将其按系统提示导入到数据库中,其中一个老师教多个班时中间用英文格式下的逗号隔开

8 建立老师信息与学生信息关系

学生和老师的信息导入成功后,点击系统设置菜单下的建立老师表和学生表关系,调用存储过程updateTeachernumofStudents,建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与老师是一对一的关系、老师和学生是一对多的关系)。其中,将任课老师编号填入学生信息表中。

9 录入课后习题和答案

管理员登录系统后,可以进行录入课后习题和系统答案操作。

点击习题的操作中的上传课后习题,显示出上传课后习题操作界面,选择习题章节并填入习题内容,点击提交即可,当该章节习题已经存在时系统回提示“该章节习题已存在”等人性化的提示信息,点击习题的操作中的上传课后习题,显示出上传课后习题操作界面,选择习题章节并填入习题内容,点击提交即可,当该章节习题已经存在时系统回提示“该章节习题已存在”等人性化的提示信息。

10 系统安全设计与实现

系统安全包括数据库安全和用户权限控制,本系统基本实现了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的安全,充分考虑了用户权限的控制,以提高系统的安全系数。

本系统在数据库安全方面,实现了防数据库下载、防SQL注入、对密码进行加密、数据库定期自动备份、限定系统最大在线人数等,以保障数据库的安全。

防数据库下载是在数据库文件夹名中加入“#”来实现的;防SQL注入是通过ff_system.asp对表单的值进行判断,如果出现了本系统限制的特殊字符,系统制动提示“对不起,这是防SQL注入的系统,请正确输入值”;采用不可逆的MD5算法对密码进行加密,保证密码的安全;在SQL Server 2000中设置数据库定期自动备份,以保障数据库的安全;限定系统最大在线人数是通过Application属性来实现的。

给每个用户分配了访问目录,使用正则表达式来实现目录访问权限控制,和用Session中保存的用户编号user_id来进行判断限定用户的访问目录的权限,当用户误操作时系统弹出人性化的提示。限于篇幅,只对用正则表达式来实现目录访问权限控制进行描述。

11 总结与展望

本系统开发中遵循软件工程的开发流程,经过系统前期需求调研阶段、软件设计阶段、系统开发阶段、以及论文编制阶段,在线实验课选课系统终于完成了。这期间,通过充分的论证和艰苦的程序开发,本系统已完成了程序设计,并已经在重庆三峡学院《打算学计算机基础》教研室作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在本课题研发过程中,实现了系统预期的功能: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业进行在线的管理。首先对我校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业管理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然后根据老师和学生的需求制定了一套作业管理规范,最后采用ASP技术和SQL server技术设计与实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管理系统。本系统充分考虑教研室的实际需求,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将最需要、最实用的功能呈现在学生及教师面前,去掉了华而不实的功能,真正为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及决策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本系统彻底摆脱了桌面上沉甸繁杂的纸张文件,使得繁重的选课工作变得轻松自如,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本系统主要实现了与我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接口(导入学生、老师的信息),管理员上传课后习题和答案,老师布置作业并设置作业上交时间,学生在线提交作业,查看相关信息等功能。在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切合实际,按照系统工程的方法实施,在本系统的实现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平时学习都没有思考过的问题,通过多方的资料查询和在陈恒鑫老师的指导下实现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业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参考文献:

[1] 李书杰,李志刚.B/S三层体系结构模式[J].河北工学院院报,2002,24(1):2.

[2] 丁昊凯网站模块与实例精讲[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255-270.

[3] 郑人杰,殷人昆,陶永雷.实用软件工程[M].2 版.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4.

[4] 何林芯,张利, 毛逢迎. 谭孝翠;基于“实验项目”的排课选课系统设计与实现[J].

[5] 江广顺,余松. +SQL Server 热门网络应用开发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67-169.

[6] 邝孔武.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18-112.

[7]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7-165.

[8] 曾凡奇.基于 Internet 的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8-23.

第4篇: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关键词:导学案;课前预习;课堂检测

一、导学案与高效课堂

导学案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很好地学习,尤其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的目标,规划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需要掌握的内容和学习流程,总而言之就是学习活动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学案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方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因此从学校的层面进行分析,学案在教学活动中的出现是以学生为本;从教师的层面分析,学案就是教师课前准备的精华所在;从学生的层面分析,学案是学习过程中的任务导航。导学案的应用实施能够将教师和学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再是固有的师生关系,而是学习中的伙伴,地位是相对平等的,互相之间起到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师生的双主体地位。

基础较为薄弱的学校所开设的英语课堂教学时常达不到既定的目标,而要想实现高效课堂,就需要打破无序性、低效性的课堂教学,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育者经常为课堂低效感到困惑,所以英语教师就更加变本加厉地“满堂灌”,学生也就随之无目的地学习。要想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需要教师在一般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发动思维,积极地进行互动,在固定的时间之内达到预计的效果,提高教学任务的质量水平,推动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二、学案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1.利用“学案”开展课前预习

在新课的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的思路来确定自身的学习目标,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带着问题思考。但是这也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能够按照学案之中的各个环节展开,一步步地掌握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攻克重点和难点。例如Good Friends这个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朋友”,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有关描述朋友和友谊的词汇,并且表达自己的观念,根据话题写出相关的电子邮件。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一般会遇到较多的问题,需要在树上做好批注,在得知答案后可以写在学案上。教师可以课前就在学案中写下预习目标:Talk about friends and friendship,在各自得出答案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使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式,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会更加有利。

2.利用“学案”展开课堂交流

在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之后,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学案设计的环节一步步地带领学生收获知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内成员进行充分交流后,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分享给其他组员,一旦有所疑惑可以积极地寻求组员帮助,同时教师从旁通过提出问题和解答疑惑来引导学生。例如,在教授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不同小组的学生按次序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学生A回答:“First,we went to Le shan!”学生B回答:“Next,we climbed Mount Emei.”学生C回答:“Finally,towards evening we were on the way back to Chengdu!”这时教师从旁提出问题:“Is it true?If you also said that a less well?”学生A补充道:“After climbing the mount Emei we played with some monkeys!”各个小组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将自身从文中感悟到的表达出来,学生在互相争论、补充和启发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

3.利用“学案”展开课堂检测

为了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紧凑,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认知水平的目的,教师可以利用“学案”来检测课堂教学的成效,检测的形式可以分为学生自测、小组评价和纠错改正三种。通过学生自测,教师可以利用学案设计中的问题,不依靠小组成员独立解答,查看自己是否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通过小组评价,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做完练习后,给予组长正确答案,交给组长批改。通过纠错改正,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从而及时进行点拨改正。

综上所述,导学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尤其是针对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校,要想实现高效课堂,就需要运用“导学案”构建高效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第5篇: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关键词】竞赛式教学 会计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众所周知,教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过程,在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此时孩子的学习也是快乐的。”经过长期探索,笔者发现,恰当地运用竞赛式教学,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较好的作用,在竞赛中,学生能够体会到竞争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本文通过对中职财会专业《基础会计》课程中错账更正一节的教学设计,展示竞赛式教学在会计理论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以期抛砖引玉。

一 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高教出版社《基础会计》第三版第五章会计账簿中的第四节错账更正。基础会计是中职教育国家规划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会计账簿是全面记录经济业务的主要工具,在《基础会计》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而本节教材是对会计账簿记账规则的进一步深入和补充,同时也为今后的实践性教学奠定了基础。因此,错账更正在《基础会计》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中,我对本节教材做了简单的处理,即先讲划线和补充,最后讲红字冲销法。

学习这门课程是进入职业学校不久的高一学生,在学习习惯及知识理解能力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在学习专业课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然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原动力,学生已经学习了包括借贷记账法、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等在内的基础知识,为学习错账更正奠定了专业基础。

根据学生的差异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我设定了三维梯度式分层教学目标,以促进不同智力结构学生的发展。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掌握三种错账更正方法的步骤,理解和把握三种错账更正方法的适用范围,自主探究电算化条件下错账更正的方法;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体验,学会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得出结论,强调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参与的全员性和合作性;第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在竞争中体验相互协作、共同提高,通过学习更正错账,培养学生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通过竞赛激励进取、张扬个性。

本节课的重点是三种错账更正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以及学生在竞争中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的情感体验。难点是通过教学,如何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把握三种错账更正方法的适用范围及红字冲销法的更正步骤。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竞赛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竞赛式教学法是基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论基础上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方法。本节课的竞赛式教学是建立在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

在学法上主要包括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协作讨论和学生实践操作等方法。

二 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课前,我将全班同学分成6 个小组,每组6~7 个人,课桌摆放成5 个方阵,同时下发活动资料。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4个模块5 轮竞赛组成。

第一模块是导入,大约需要3 分钟。

首先多媒体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高年级学生去工厂实习,师傅正好有几笔账还没做,要求实习生完成凭证的编制和账簿的登记。然后展示其中的两笔业务。第一笔凭证没错,账簿中文字和数字错误。第二笔凭证科目、方向正确,只是金额少记导致账簿金额少记。

然后提问:他做的对不对?如果不对,正确的结果是什么?

要求学生抢答,回答正确,小组加5 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录像一下子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为创设问题情境埋下伏笔。利用一开始就抢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模块是新课讲授,大约需要20 分钟。在这个模块里,我主要使用了竞赛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等。本模块由三个回合的竞赛组成:

第一回合:照猫画虎

根据实习生的两笔错账提出问题:这些错误应采用何种方法予以更正?更正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要求学生在4分钟内完成教材相关内容的自主学习并进行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板书本节课标题并巡视指导。

小组完成讨论后,三组一题分两轮,由组内代表口头回答更正过程,满分10 分。

教师在点评学生答案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分别归纳画线更正法和补充登记法的要点。

画线更正法的要点可以归纳为:错字正中画红线,保持清晰容易辨,若是文字单个画,若是数字要画全,正确结果写上面,改完签章记心间。

补充登记法的要点可以归纳为:错误凭证有特征,科目方向俱分明,只是金额少记了,最佳方法是补充,少记金额用蓝字,补充登在账簿中。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理念。同时,根据教材步骤照猫画虎,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知识。

第二回合:乘胜追击

先对第二笔业务的错误类型提出两种假设,假设一:凭证中科目、方向正确,只是金额多记导致账簿金额多记;假设二:凭证中科目错误导致账簿错误。然后提问,采用何种方法予以更正?具体步骤怎样?

要求学生在7 分钟内完成教材自主学习及小组讨论,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然后由教师每组随机抽取一份投影仪展示。答案完全正确,小组加20 分。

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归纳红字冲销法更正步骤的要点:红字凭证与前同,原因摘要要说明,若非冲销多记数,蓝字再编一凭证,无论红字与蓝字,均要登在账簿中。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第二笔业务错误类型的修改,使学生体会不同更正方法的适用范围,同时,利用随机抽取答案的方式促使组内同学间相互帮助,达到共同提高。

第三回合:快速链接

要求根据活动资料一,在2 分钟内快速将错账类型与适用的更正方法进行链接,然后以组为单位选送代表做到投影仪展示,每答对一小题得2 分。

教师在点评学生答案的基础上,由师生共同归纳各种错账更正方法的适用范围。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这个环节来突破本堂课的难点之一,即错账更正方法的适用范围。

第三模块是重点巩固,也即第四回合的比赛——“闭关修炼”,大约需要12 分钟。

竞赛规程是在10 分钟之内,每位同学完成活动资料二,在此过程中,组内成员间可以相互讨论,完成之后每组随机抽取一份答案到投影仪展示,每答对一题得5 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本轮比赛进一步巩固重点知识,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最低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实现以学优带学困的目的,达到共同进步。在展示学生答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查漏补缺。

第四模块是拓展提升,也即最后一个回合的比赛——“绝地反击”,同时也把它作为本节课的小结,大约需要9 分钟。竞赛规程是在2 分钟之内,设计错账类型,然后要求其他任何一组口头回答更正方法及步骤。问题设计得当加5 分,对方回答正确不加分,回答错误扣10 分,总分最低的组先提问,以此类推。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由学生设计错账类型这种逆向思维方式,对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回顾和总结,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各种错账更正方法适用范围的理解和对错账更正步骤的掌握。

在这一回合结束之后,结算各组得分情况,前三组分别增加平时成绩,其他三组口头表扬。

最后是家庭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这样既照顾了学困生,又满足了学优生,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都能得到发展。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最后我为学生提供了几个学习的网站,让同学们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在黑板的利用上,我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即板书区、机动区和小组记分区。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采用竞赛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但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其次,在分小组时需要考虑学优生与学困生的搭配问题。

第三,教师要始终带着愉悦、微笑,宽容、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利用自身的幽默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欢快的课堂气氛,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理念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归宿,利用竞赛式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角色定位,把课堂教学真正演化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收获知识、收获希望!

参考文献

〔1〕张玉森,陈伟清.基础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92~99

第6篇: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课堂;踊跃展示;策略

时常会听到周围一些同事发出这样的抱怨:我的这届学生比前几届差远了,基础太差,上课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屈指可数。每当听到这样的抱怨,我总是会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思考。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在想:难道真的是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还是另有原因?我们不妨变换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举手回答问题呢?不外乎这样三个原因:其一,我不会;其二,我不敢;其三,我不愿。学生“不会”是因为问题对他而言太难了,那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问题;学生“不敢”是因为他不能确定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让他从其他人那里获得证实;学生“不愿”是因为他觉得不管他回答还是不回答,结果好像都是一样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他进行多元评价,让他获得成就感。下面笔者将在借鉴其他学科课堂经验的基础上,简单论述一些促进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踊跃展示的策略。

一、层次――踊跃展示的前提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积极,展示学习效果不踊跃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对相关的内容不会。针对“不会”这个原因,教师在课前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设计活动、设置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如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但愿人长久》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作为初读课文的要求:(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为什么众人皆欢喜唯独苏轼心绪不宁呢?(2)苏轼为什么要把中秋节“圆圆的月亮”称作是“无情的月亮”呢?(3)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事?问题一在课文中直接就能找到答案,是针对学困生设计的;问题二需要根据整段意思去分析,是针对中间学生设计的;问题三需要根据整篇课文归纳总结,是针对优秀生设计的。通过分层设计,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乐意展示学习效果。

二、合作――踊跃展示的基石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积极,展示学习效果不踊跃的原因之二是学生不敢展示。针对“不敢”这个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他们通过交流产生共鸣,找到自己答案的“支持者”。仍以《但愿人长久》这课为例,在学生初读完课文之后,教师抽了一名学困生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回答。当教师继续发问,想让中间生来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教师用鼓励的目光扫视整个教室,看到的都是犹疑、躲避的目光。这时教师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原委:他们是对自己的答案不够确定。于是,教师让他们分小组展开了讨论,进行了交流。片刻之后,由于他们讨论交流并达成了共识,各个都想踊跃展示。通过合作交流,促使犹豫不决的学生都敢于展示学习效果。

三、评价――踊跃展示的推手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积极,展示学习效果不踊跃的原因之三是学生不愿展示。针对“不愿”这个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展示完学习效果之后,一定要给予学生及时的、中肯的以及多元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以《但愿人长久》这一课为例,当学困生初读完课文之后并从课文中找到“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为什么众人皆欢喜,唯独苏轼心绪不宁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兴奋啊!恰好在此时教师让他进行了展示汇报,他准确无误的回答或许换来了教师赞赏的微笑,或许换来了同学鼓励的眼神,或许……这些及时的、中肯的、多元的评价对这些学困生而言是难能可贵的,对他以后是否踊跃参与课堂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对能否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早日“脱困”是意义深远的。通过多元评价,促使满不在乎的学生都愿意展示学习成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考虑层次、分层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让学有所获的学生都乐意展示学习效果;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合作交流,让飘摇不定的学生自信无比,让畏首畏脑的学生都敢于展示学习效果;通过师生多元评价、评价及时,让不以为然的学生争先恐后。总之,学生哪怕短短“一分钟”的输出学习展示,都需要教师花费近乎“十年功”的输入教学作为铺垫。

参考文献:

[1]周宏.引导学生互评 促进“踊跃展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6).

第7篇: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下面是我校组织的一次期末模拟检测中的一道分析说明题:

苏州市某校九年级(5)班师生组织了一次“情系江苏发展,畅想美好未来”的主题班会。他们搜集到很多相关材料,并通过班级QQ群开展探讨。以下是他们交流探讨及发帖的部分内容:

探讨一:

发帖: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出哪些经济结论?根据上述材料,江苏应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1)请你运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情系祖国”的相关知识。回答上述帖子中的两个问题。(友情提醒:至少要列出三条江苏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措施,多写不扣分)

探讨二:今朝莘莘学子,明日建设栋梁。每一个面临初中毕业的学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都有着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而有关资料显示,很多青年学生往往把“在大城市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作为选择职业的主要标准。

对此,在讨论中有同学发帖:中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应如何正确对待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

(2)请你运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放飞理想,立志成才”的相关知识,说说中学生应如何正确地看待职业和选择职业?(友情提醒:至少答出两个观点,多写不扣分)

一、通过阅卷反馈,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

1.答案书写不规范

一些学生在书写答案时字迹非常潦草,难以识别,或涂改过多,卷面不清晰;一些学生堆砌答案的现象比较严重,书写答案时不分段落,不分层次,直接影响了教师的阅卷效率;一些学生不能在答题卡规定的答题区域内书写答案,如上题,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将第一问中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书写到了本题第二问的答题区域,然后用交换箭头标明。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市中考都实行网上阅卷,要求考生必须在答题卡规定区域作答。特别是主观题的批阅,阅卷教师是有任务分工的,一位教师往往只能批阅卷中某一道主观题或其中某一问。因此,阅卷教师看到的只能是他所批阅的这道题或这一问的答案扫描切片。如果考生随意调换答题区域或答题时超出答题区域,阅卷教师将看不到或无法完整看到答卷图像,从而导致考生因答题无效而失分。

2.基础知识不扎实

在回答上题第一问“江苏应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时,部分学生书写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分配制度”“坚持以改革开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两种错误答案。第一种错误答案混淆了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而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二种错误答案混淆了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即“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不同地位。在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而“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实际上解答本题可将问题转换为: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必须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等。此外,联系第四单元“情系祖国”中第八课“拥护党的领导”的相关知识,实现共同富裕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居民收入,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等。

3.审题能力不强

如在回答上题第一问中第一个问题时部分学生照搬了苏人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四页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表述,书写这种答案的部分考生在审题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试题图表表头中“江苏省‘十一五’期间”这一“地域”和“时间”限定词,且在提取信息的过程中仅看到“成就”却忽略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这一问题的存在;部分学生在回答上题第一问中第二个问题时书写了“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等原因,由于职业岗位、文化水平、技术能力的差异等因素,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收入悬殊、先富后富的差别”,这种答案回答的是“我国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存在差距的原因”,而试题是要求考生就“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显然这部分学生答非所问。

4.缺乏必要的解题技能

部分学生在回答上题第一问的第一个问题时直接书写“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书写这种答案的考生直接简单复述表格信息,显然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掌握图表题的解题技能。

解答图表题必须学会:一“审”。(审标题,对图表所要反映的中心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某些情况下还需要注意审读表格后通过文字呈现的“注”,它往往对表格起着补充或解释的作用)两“比”。(注意对图表的内容进行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两“联”。(分析图表比较项目之间的联系,分析图表内容与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上面的思路,从上题第一问图表中可以得出的经济结论有:我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省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我省城乡发展还不够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差距较大;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等。

此外,在阅卷中,我们还发现部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口语化现象严重,学生对学科专业术语的掌握欠缺,甚至自编自造某些词句,且错别字现象较为严重。

二、以上问题对考生复习备考的启示

1.强化基础知识的落实,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当前全国各省、市在思想品德学科中考命题过程中都强调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考试内容的基础性。考查基础知识时不仅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更多的是将基础知识的考查融入生活化的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探究、感悟,注重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本年度学科“考试说明”规定的考点知识范围与不同能级要求,全面、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知识,注意易混易错知识之间的比较辨别,能够对一框、课、单元、册甚至不同年级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尝试建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我们绝不能满足于“死记硬背”,在中考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背诵教材中的一些核心观点,这样可以避免学生考试过程中在解答一些基础性试题时频繁翻阅课本,从而提高解题速度。我们更需要关注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创设形式多样的情景材料,并辅之以巧妙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将自己融入情景,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判断以及相应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活动来培养主动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灵活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基于现实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遵循“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理念,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年度范围内重大时事热点话题,精心创设情景材料,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主动思考与合作交流,从而使复习课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新鲜的探究味道。

如对“日本非法国有化我国领土”这一学生广泛关注的时事热点,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创设如下情景材料:

2012年9月,日本政府妄图侵占中国的购岛行为,激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强烈抗议。大陆180多个城市和香港、台湾及美国纽约、旧金山等地的华人都举行了保钓游行。但在个别城市的保钓活动中,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如堵塞交通要道,破坏马路栏杆、砸毁日系车辆等行为。

呈现以上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

(1)日本购买的行为为什么会激起海内外华人的强烈抗议?

(2)上述材料对我们青少年学生有哪些启示?

通过对问题一的探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日本政府的购岛行为侵犯了我国的国家与国家利益;通过对问题二的探究,可以引导学生懂得:我们青少年学生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基本义务。但同时应当学会理国,必须树立法制观念,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同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及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照法定程序等。

3.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学效果检测与反馈的重要渠道。

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必须体现:

(1)针对性

要紧扣课堂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知识有目的地设计练习,做到有的放矢,防止题海战术。

(2)科学性

练习的设计要科学严谨,杜绝错误或有争议的表述,力求问题指向明确、答案准确规范。

(3)层次性

根据学生的不同思维水平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层次,按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变式的顺序设计有梯度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课堂学习之后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4)新颖性

选取时事新闻、寓言故事、流行歌曲、图表、漫画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5)模拟性

精选近年来本地中考或改编其他省、市相关的典型中考真题,引导学生体验中考命题特点,拉近学生与中考的心理距离。

学生练习过程中必须注意:

(1)引导学生学会审题

通过对习题材料的认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寻找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的关联点,明确试题的考查角度。

(2)重视变式训练

对课堂上引用的典型试题在学生解答后,尝试变换设问的角度,做到“一材多用”,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与归纳

学生练习结束后,教师要走出简单“对答案”的误区;若学生的答案是正确的,要引导学生简要分析原因;若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要给学生必要的点拨,引导学生自我纠错。在讲解练习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常见题型解题方法与思路的点拨和归纳。

第8篇: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案例教学 VB

中学职业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渐渐融入到教学改革的潮流中,中学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在教学方法方面具有独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由此来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需求。

一、案例教学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意义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案例教学实际上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相关案例作为教学基础,创造形象生动、情境真实的教学环境,带领学生逐步进入教学环节,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VB案例教学的策略分析

1.案例确定

教师应该对案例教学进行合理设计,由较浅层次向较深层次逐渐延伸,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设定的实践任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VB基础知识的巩固,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理念,掌握VB程序设计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2.演示讲解

在教学案例演示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组织分组讨论,在辩论的过程中注意仔细分析问题,从而有效解决教学案例中的问题。教师在组织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加以宏观指导,创造愉快轻松的环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

3.问题提出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现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和学生共同思考、积极探讨。

4.分组实践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积极创新,这就需要全体同学进行动态分组讨论和实践。教师根据教学案例的难易程度和全体学生的人数,将4~6人分为一个小组,随着案例教学的实施开展,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动态调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的最终目的。

5.总结评价

教师通过对全体同学讨论情况的总结评价,分析出对教学案例内容提出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有哪些地方明显不足、明确不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上机操作时,学生可以根据在课堂上讨论得出的方法来分析案例、设计案例和实现案例,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还能够提高学生的VB编程能力,达到教学大纲的目标和要求。

三、VB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设计实践

1.确定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的选定目的是能够对学生在背景和理论知识方面做一定的铺垫,使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熟悉度,例如:熟悉VB的编程环境和语言、熟悉VB界面的操作按钮位置、熟悉面向对象设计理念等等。案例演示讲解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灌输式讲解的弊端,本文选择“加法练习程序”作为VB教学中的案例。

2.案例的展示

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加法练习程序”的案例向学生做出展示,引导学生熟悉相关概念和原理。对该程序进行执行命令之后,单击“出题”按钮,第一个显示框和第二个显示框内就会出现两个0至100之间的随机数字,由学生在第三个显示框内填写出正确答案,再单击“判断”按钮,如果输入的答案正确,就会显示“你真聪明!”,如图1所示。

图1 VB“加法练习程序”

3.讲解案例

在VB的“加法练习程序”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主要对以下几方面做出详细讲解并提出问题:

(1)如何在Visual basic6.0中建立一个新的应用工程;

(2)在可视化界面中,对窗体文件保存、文件执行等基本操作进行讲述;

(3)熟悉可视化操作界面中的基本控件,例如:label、Text、Command Button 等命令按钮;

(4)对程序源代码的结构和意义进行详细分析;

(5)如何对已经完成编程的VB程序执行编译命令。

教师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对“加法练习程序”教学案例逐步进行分析和讲述,由此引出一些理论性基础知识和概念,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为了能够使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加深记忆,在以后的案例教学设计中应该加入对基础知识的巩固环节。

4.实践思考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别进行上机操作实践,并对该案例涉及知识进行扩充,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可以就以下几点提出问题:

(1)Dick事件在按钮中的作用是什么?

(2)如果在第一个显示框或第二个显示框内产生的是0至1000的随机数字,应该如何对程序加以修改?

(3)怎样对输入错误的答案重新进行测试?

学生在进行分组讨论后得出不同结论,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总结和评价,最终使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

“加法练习程序”教学案例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让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VB程序事件驱动的具体效果,感受VB语言与C语言,或者其他编程语言的不同之处,有效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VB程序设计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问题做更深一步的自主探究。

5.教学反思

在完成对基于案例教学法的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案例的开发和设计过程中,案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悉VB编程环境,激发学生对下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从实际案例分析来看,学生虽然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给予回答,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概念,但是对问题的深入探究程度不够。

四、总结

本文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VB软件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学生能够很好的体现自我价值,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激发了对学习的较高兴趣,在面向对象理念、程序设计思想等方面得到一定锻炼。

参考文献:

第9篇:基础会计学课后答案范文

【关键词】学习态度;立足基础;精讲多练

学生学科成绩的好与差,很主要原因是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如何。学科成绩好我认为第一是充分信任老师,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起步比较早,学生较早进入状态,作为文科历史,就是学生早做打算,学校早操作分文理班。所以根据我校的做法和我的教学经验,下面我就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大家做个交流:

一、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文科一般是女生多,男生少。一般情况下,除个别男生历史知识面较广外,女生的历史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针对这种现状,我在备课时尽可能的补充与每一节课内容相关的历史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除习题评讲课外,我基本上每一节课都制作ppt,特别注意补充与内容有地图、图片、诗歌、对联等等;其中地图的运用尤其重要,学历史必须要掌握地图,才能培养历史的空间感,才能更形象立体地把握历史。而我班的学生基本上是东西南北不分,中国外国不清,为此,我的第一次历史作业是地理填图题―中国省区和世界大洲大洋图。

在讲课时我也尽可能地细致入微,我们的学生你课上少交代一句都不行,比如说在讲渡江战役的时候,我选用了渡江战役示意图,的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结果后来练习里题目问“百万雄狮过大江”里的大江是哪条河?答黄河的答金沙江的居然有七、八个人;还有在学习九一八事变时,选了歌曲《松花江上》,那次我们校长去听了课,下课后问学生关内关外的关是什么关,学生也一无所知。

当然,课堂上我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不是对知识点的简单了解和记忆。

二、立足基础,以不变应万变

高三的三轮复习,我把重点放在第一轮的基础知识复习上,复习时尤其注意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从整体到部分,从阶段到单元再到每一课,力图让学生首先从宏观角度去把握历史,再从微观去认识历史,我将每一课的知识体系放在课件的前面,方便学生掌握,利用早读课进行默写,默写要求我注重的是体系而不是具体的知识点;考纲下来后,我按考纲要求将知识点设计成填空题型,让学生课后完成,这样一轮下来大部分学生能比较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

二轮复习在讲专题时,仍然注重基础知识的回顾,在每一专题的自编讲义前将专题相关的知识点填空题要求学生课前复习完成,课上主要是将这些知识点串成线,换个角度复习基础知识,即使这样还是有不少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课堂效果不明显,但起码保证了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的重温。

三轮复习分阶段进行了中外知识的横向比较和热点,最后还留了一周半时间回归课本,根据考纲编写读书提纲指导学生读书,重温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水到渠成,以不变应万变。

三、精编精讲练习,注重能力培养

(1)由于是新教材,没有现成的试卷和习题可用,为此我搜集了近十年各地高考题和本地区去年的模拟考题,自编同步练习,单元练习,让学生多接触各地高考题型,外省的试题一般比较深、难,理论性强,本地的试题较新颖、灵活,时代感强。各类考题多接触,可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视野,培养解题的悟性和感觉。

(2)练习的批改和评讲也很重要。如果课堂侧重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理解,而练习则侧重的是基础知识的运用,由于高考的评分标准是看学生的思维层次,而不是采点得分,即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再好,如果答题只知道简单罗列知识点是行不通的,答题思路不对不能拿到高分,这往往是许多学生考试时自我感觉良好却考分不高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