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精选(九篇)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

第1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前,根本没有社区卫生服务这个名词,我们被叫做门诊部,那个时候我们自力更生,单位挣得多,个人就开得多,也没有哪个部门管我们,属于姥姥不亲,舅舅不爱。随着医改的推进,我们不仅不用自力更生了,还有人给我们投钱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机遇来了,就诊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很多高学历的医生被分配进来,输入了新鲜血液,我们也鼓足了干劲,准备打拼一场。但不知从哪天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好像成了所有单位的下属机构,今天来一个领导分配活,明天来一个文件分配活儿,如果是我们职责范围内的也好,但好多与我们的本职工作无关,让我们 ‘白加黑和五加二(白天工作夜晚加班,不仅周一至周五工作,周末两天也加班,被社区医务人员戏称为白加黑和五加二)’都干不完,真的是有点支撑不住了。”王玉杰说。

其实还有很多的社区医务人员都像王玉杰一样,对目前的工作状态充满了怨气和不解。调查显示,有89.3%的社区医生认为工作已经不堪重负,且不属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范畴的占到50%以上。也有78%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现出消极情绪,明确表示,面对干不完的工作,他们只能选择干多少算多少。

谈到社区医务人员为何不堪重负的原因,45.7%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是由于“婆婆多”所致,29.3%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是因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严重缺编;还有25%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岗位职责不明确”是主因。

卫生部妇社司社区卫生处处长王斌表示,调查数字虽然不能代表全局,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区医务人员的心声。尤其是占被调查者89.3%的社区医务人员的心声,反映出社区医务人员工作超负荷的问题已不容忽视,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社区医务人员需要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

调查主题:社区医务人员工作现状

调查组织:《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社、中国社区医师网、医师网

调查对象:社区医务人员

调查时间:2010年5月1日~9月1日

发放问卷:1 000份

回收情况:回收789份,回收率78.9%。来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的问卷695份,约占总数的88%。其中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504份,社区卫生服务站191份。社区医生

345份,护士105份,医技人员215份,药剂人员30

份。来自卫生院51份,约占总数的6.5%。来自农村

卫生室43份,约占总数的5.4%。

89.3%的社区医生表示工作超负荷

以往多数人会认为大医院的患者多,医生非常累,而社区卫生机构患者少,应该非常清闲。但本次调查的结果却出人意料,有89.3%的社区医生表示,“工作超负荷,已经不堪重负”;仅有10.7%的社区医生认为,“工作分配相对合理,在承受范围之内”,见图1。

杨月是山西省太原市屯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生。她告诉记者,“我已经半年没有休过‘大礼拜’了,每天走的时候孩子还没有醒,回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睡了,两岁半的小儿子都快不认识我了,想起来就揪心。为了工作,能怎么办呢?我们中心所管辖的固定人口有3万多,但加上流动人口,总量在5万以上。管理部门要求我们在2010年底完成所有管辖地区人口的健康档案建档工作,我们中心在编的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只有两名,建一份健康档案至少需要40~50分钟,加上介绍健康档案的用途和花费在路程上的时间,每天一名公共卫生管理人员最多建档8~10份,365天最多能建立3 650份,这和管理部门要求的数量相差甚远。增加这些工作还可以理解,毕竟这项工作属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范畴。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原来由街道居委会负责的防鼠、防蚁也让我们社区医务人员做。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我们中心无论是社区医生,还是社区护士,甚至是药剂师都被征用去工作。除此之外,我们不仅白天要出诊,下了班还要完成其他的工作,真的是有些力不从心了。”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指出,社区医生工作超负荷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上涨。以往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不认可,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水平低,不能满足他们的医疗服务需求。随着国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水平和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度得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大幅上涨。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并没有随着门诊量的增多而增加,致使社区医生的工作量成倍增加;第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工作内容增多。以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主要以基本医疗为主,辅以较少的计生指导工作。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赋予重任,预防、保健、健康促进、康复等工作也逐渐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重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增多后,不仅是社区医生,所有的社区医务人员工作量都呈现成倍增长的势头。

50%以上工作不属于职责范畴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76.9%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超出岗位范畴工作量已经达到了50%以上,只有23.1%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超出岗位范畴的工作量在50%以下,社区医务人员超出岗位范畴工作情况调查,见图2。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一份子,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门诊量大幅提升,门可罗雀的现象得到了改善,老百姓也开始信任社区卫生服务,我们的干劲越来越足。其实,我们对职责内的工作量增长是可以接受的,但无限制的职责外工作让我们受不了。”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毅举例说,接种免疫其实不在社区医生的工作职责内,但由于社区中心的防保人员少,为了完成工作,中心便安排医生每天参与接种。其他上级单位派来的活儿也一样,只要一个部门不能完成,就让所有的人员参与,也不管是哪个岗位人员。这不仅占用了医生们正常的工作时间,也占用了他们学习知识、提升技能的时间。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郭爱民指出,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但目前仅仅是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人才的供给还存在较大的困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编少人现象非常严重,这使得许多社区医务人员除了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要承担一些额外的工作。

“其实,我们也知道应该让社区医务人员各司其责,在自己负责的领域有所建树,但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的很缺人。上级主管单位委派的活儿太多,我们只能根据不同的工作,临时将可用的人员组成团队,去一项一项地完成任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者,我真的很担心,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只能让社区医务人员疲惫不堪,甚至最后选择逃离。”韩如是说。

78%社区医务人员选择能干多少算多少

面对干不完的工作,很多社区医务人员都显出无奈的表情,甚至有些医务人员被迫选择离岗。调查中,78%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示,“如果干不完,就能干多少算多少”;也有11.5%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示,“为了完成工作,只能选择应付”;还有10.5%的社区医务人员态度非常坚决地表示,“不干”,见图3。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望江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罗必客说,“学习过‘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医务人员都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职业责任和道德,只要属于我们工作范围内的职责,我们就是天天不休息,也一定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但如果工作不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我们真的不情愿干,说实话也干不好。真的希望上级管理部门能在派工作任务的时候,考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范围和人力物力。”

“目前,国家是按照人头计算为百姓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然后再由各级政府的医疗卫生职能部门,根据当地的医疗资源和百姓需求,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任务。这就要求各级医疗卫生职能部门一定要实事求是,根据居民的需要和现阶段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去分配和实施工作,不能将所有的工作都推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要时要协助完成。同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考虑到该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情况,是否有能力和人力承担这项工作。”卫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洪伟举例说,上海市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早,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相对完善,较多地承担了这座城市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但新疆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相对不完善,这时新疆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就要根据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去分配工作,绝对不能效仿发达城市,将太多的工作分给身单力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王斌指出,“不能什么活儿都分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干,要根据当地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量体裁衣,否则就会造成恶性循环,最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会变成什么都干,什么都干不好的医务人员。”

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基线调查报告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医生比例不到35%,站的比例更低,不到30%,大部分医生的学历为专科及以下(超过60%);从职称方面看,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低于15%,医生职称以中、初级为主,初级职称者占46.38%,具有中级职称的医生比例不到40%,通过国家全科医学专业中级技术资格考试的医生只有6.89%。

“这足以说明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区卫生服务诊疗水平偏低,医务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如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每天都扔给社区医务人员很多机械的工作,占用了他们刻苦专研的时间, 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素质如何才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如何才能发展?”郭爱民教授表示。

45.7%社区医务人员认为工作超负荷是“婆婆多”所致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原因造成社区医务人员工作超负荷。其中,45.7%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示,工作超负荷的主因是管理社区卫生机构的上级部门太多,管的部门多,自然派活儿的部门就多;有29.3%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严重缺编是造成工作超负荷的主因;还有25%的社区医务人员指出,岗位职责不明确是主因,见图4。

太原市小店区坞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萍说:“以前,我们的主管部门是区卫生局基妇处,后来区政府又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我们多了一个‘婆婆’。现在爱卫会、残疾人联合会、街道居委会都给我们派活儿,一下多了好些‘婆婆’。现在同事们都说,谁让人家给你投钱呢!残疾人联合会向我们捐赠了康复设备,同时也派来了很多活儿,但我们单位的康复科医护人员加起来只有3名,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单位领导只能让其他科室一起跟着干,例如为残疾人体检,帮残疾人做心理健康等工作,现在都压在了我们的头上,真的是让我们无法透气了”。

本次调查也显示,76%的社区医务人员指出,自己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级管理部门在5家以上;仅有24%的社区医务人员表示,自己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级管理部门在5家以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级单位数量调查,见图5。

王斌表示,目前社区医务人员工作超负荷的现象非常普遍,据了解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部门太多,这和社区卫生服务的转型有很大关联。众所周知,现阶段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不都是国家所办,有很多是原来的企业医院和大医院门诊部等机构转型而来,但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很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没有脱离原来的组织机构,所以原来的组织机构也管,其他卫生行政部门也管,甚至帮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机构也管,便出现了“婆婆多”的问题。“婆婆多”了,下派的工作任务自然也多,很多医务人员因为工作压力大、待遇低等问题离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来说是极大的损失,“我们不能让原本就人力匮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再流失人才了。”

2009年,北京市卫生局的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社区医务人员中有36.9%的人有离职意愿。其中,78.3%的社区医务人员是因为工作忙、收入低。据统计2007年以来,北京市社区医务人员中有2 235人离开了本单位,约占北京市社区医务人员总数的10%。

第2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一、着眼于功能提升,促进区域性卫生规划日趋完善

立足于系统化改革思路,实施区域卫生资源向二级服务功能转变。以提高区域内居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和合理配置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资源,逐步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二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新型医疗卫生体系中区域大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区域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主要功能是以治疗为中心,开展针对疑难重症患者的诊疗和急诊急救服务,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提供技术支持。预防保健机构的主要功能是面向群体,对辖区内预防保健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评价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具有公益性质,主要功能是以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面向全体居民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立足于调整现有资源,引导卫生资源合理配置。调整现有医疗、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将适宜在社区开展的基本医疗、康复、护理及预防保健工作移交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承担。区属二级医院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专科医院转型,完善社区卫生机构和专科医院的结构和功能,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在转型过程中,坚持做精专科、做强社区的原则,正确处理区属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引导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使卫生资源配置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功能合理的,方便群众的区域性卫生服务网络,合理引导病人就医流向,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延伸区域预防保健机构的功能,通过疾病预防控制、生命周期健康维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三条脉络,实现公共卫生与社区卫生职能对接,切实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

二、着眼于统筹协调,提高区域公共卫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

以区公共卫生大厦高效运行为标志,促进公共卫生“一个机制、四个体系”之间的有机连接,通过流程再造,实现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功能的融合和拓展,建立“条专块统”的综合管理模式,打牢管理工作基础,提升体系运行效率,建立各业务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制度,提高体系间协调配合程度,加强政府在常态和应急状态下公共卫生管理和调度力度。

提高重大活动和应急状态下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动物疫病情应急机制趋向完善。一是健全制度,夯实基础,完善卫生行政部门等应急组织体系内部职责和工作流程,进一步加强和市区应急指挥系统的协调联动;二是对应急方案实施逐一演练和人员培训。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启动标准,对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动物疫病情、医疗救治应急预案为总纲,涵盖非典型肺炎疫情、禽流感疫情、流感大流行、甲类传染病等25种传染病以及食物中毒、职业危害、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分预案进行演练,确保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及时调动资源,有效控制疫情,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三是积极作好奥运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筹备工作,根据市政府《20*奥运行动规划实施纲要》要求,制定*区奥运(残奥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方案,逐步落实进入实战状态。

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机构综合管理服务能力。一是在预防保健机构整合基础上,进一步对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功能融合,明确职能定位,深化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工作,提高疾控体系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总体服务能力。二是提高疾病监测和预警控制,完善强化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采集、分析、预警、控制、评价,实现日监测,周报告,月分析,年总结,加强公共卫生对社会影响与贡献的研究,提供实时动态信息。三是实现了公共卫生职能与基层社区卫生网络对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派驻专业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和督导,将预防保健工作的触角延伸至社区,提高覆盖面和运行效能。四是继续落实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措施,做好重点传染病监测防控。推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规范管理工作,在全区推广社区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四类慢性病规范化管理。五是提高全区计划免疫工作规范化程度,在全区推广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免疫门诊建设模式,建立流程科学、管理规范的疫苗接种计算机系统管理模式。六是在妇幼保健工作中全面推行生命周期健康维护工作模式,逐步建立围生和婴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晚年期的妇幼保健工作内容和规范,立足于社区卫生机构,使妇幼保健工作深入百姓、深入社区。七是强化精神卫生防治管理工作,恢复*区精神卫生防治所机构编制。健全精神卫生防治网络,完善突发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救助绿色通道。八是适应*区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区老年病医院的建成开诊为契机,逐步建设老年病医院为龙头、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地段保健科为基础的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九是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公众防范能力,建立人的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探索新型的“知、信、行”工作机制与模式。

提高卫生监督和依法行政能力。以重大活动的保障和20*年奥运筹备工作为契机,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不断完善卫生监督机制,健全监督职能,推进综合执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和考评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推进定岗、定责、定人、定时管理模式,提高监督工作效率。在做好公共卫生监督的同时,完善对医疗卫生服务监管的机制,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下力量维护医疗服务秩序,维护群众利益。提高食品卫生、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的监督执法效率。

积极落实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动物卫生规范管理,推进“风险分级、量化监督、档案管理”工作。做好*市对宠物犬植入电子芯片试点工作,实现免疫注射率达100%的目标。

提高公共卫生信息化网络沟通能力。以区卫生局信息中心为基础,建设区域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整合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社区卫生信息系统资源,提高预防、救治、监督等核心业务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区域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哨点监测作用,提高疾病监测和疫情预警能力;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化管理,按照服务区域、服务人群、功能任务等建成统一的数字化社区健康档案系统,与医院建立双向转诊的信息网络平台,与民政、计生、残联、劳动保障部门工作数据对接,对社区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动态监控管理;在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危害时期,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投入使用,担负区域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和医疗救治统一调度职能;实现公共卫生大厦内部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办公。

三、着眼于公益性质,建立惠及百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20*年是贯彻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关于社区卫生改革精神,推进社区卫生体制改革关键性的一年。要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体系。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主管领导为副组长,全区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工作的领导。区委区政府将召开全区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下发*区《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推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社区卫生运行管理机制。成立*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要负责辖区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管理、绩效考核、人员培训、运行管理、药品及医用耗材的配送结算管理、信息统计等工作,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管理水平。

完善设置规划,加快标准化建设。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规划、区属医院调整和城市建设的进度,20*年底前完成4个社区卫生中心和29个社区卫生站的标准化建设,20*年前完成全部中心和站的标准化建设。实现基本设施设备齐全,环境温馨,符合人性化、无障碍的要求,逐步实现“八统一”,即统一服务理念、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服务标识、统一基本设备、统一信息管理、统一绿色抢救通道、统一服务用车,满足社区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功能的需要。

突出公益性质,改革社区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切实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公益性,切断社区卫生服务业务收入与个人分配的关系。根据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行试点,进行运行机制、服务模式、人事分配制度、考评制度、后勤社会化等改革。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20*年逐步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推开。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所属医院功能分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独立设置财务帐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员、设备、资金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调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人事关系可隶属于原所属医院,日常的运行和质量管理、绩效考核、人员培训等由区社区卫生管理中心统一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保持与所属医院在人才培养与交流、双向转诊、技术支持、设备共享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依托所属医院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推行生命周期健康维护模式。一是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逐步建立生命周期全程健康维护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将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康复、基本医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功能有机融合,按生命准备期、生命成长期、生命保护期、晚年的生命质量期实施健康维护,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指导、社会力量参与、居民自我管理,使社区健康维护工作的重点从患病人群转向全人群;从老年群体转向儿童、青少年群体,工作力点前移,建立具有全程性、系统性、整体性、示范性的健康维护模式。二是推行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工作模式。逐步建立由全科医师、防保人员、社区护士、健康管理师、康复师组成的社区卫生工作团队服务模式。明确团队的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及工作制度和操作常规,形成分片包干、合理分工、相互合作的团队工作模式,实现按生命周期健康维护实行的连续性、综合性的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三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困难救助、医疗康复、居家养老五个网底功能。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设。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作为公共卫生网底应履行的职责,制定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预防保健机构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指导和参与社区卫生工作;继续完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建立社区首诊制度,建立医疗与健康维护环状管理的模式,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作为全区困难群体医疗救助的网底功能,对辖区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困难群体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将社区卫生作为残疾人康复训练的网底,为残疾人员提供有效、可及、连续的康复服务;将社区卫生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网底,对居家养老老人提供免费测量血压、咨询、健康教育,免费物理体检等医疗保障措施。通过五个网底功能的建设,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

建立科学评价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在新型社区卫生管理运行体制下,确保政府投入的资金效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效率,必须以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为前提。一是建立以服务数量和质量、工作效率、社会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居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多方面的社会民主监督作用,将社区居民满意度作为评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从业人员的重要标准。二是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置条件和标准,明确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三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各岗位的考核,对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整、退出,保证服务质量。区卫生局、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监督考核的机构,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两级考核,两级分配。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考核结果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行动态管理,并作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工作人员资金投入的依据。

四、着眼于规范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继续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各医院要树立服务理念,注重充实内涵,继续发挥专家指导组作用,抓好基础训练,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医疗服务。改革医院不适当的经济激励机制,加大医院院长的管理责任,严格落实卫生部要求:明确院长是医院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院长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医院管理、维护医院的公益性质上来。加强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人员资格准入管理;继续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和社会公示制度;纠正医务人员收入分配与科室效益直接挂钩的做法,各医院要规范收支管理,控制盲目创收倾向,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依法行政,从严治理。强化医疗机构及工作人员依法行医的法律意识。加强卫生行政人员和卫生监督人员的法律法规和执法程序培训,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提高依法办案水平和能力。严格依法进行医疗机构行政许可审批,对违法行医行为进行查处。要建立健全卫生行政执法的内部稽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查处内部渎职、不作为、乱作为、乱审批、滥审批等行为。

完善应急机制与应急队伍建设保证奥运会医疗服务。为迎接20*年奥运会及残奥会,要进一步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各级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强化应急反应流程;改善必要的应急装备,进行应急指挥人员和应急救护队员的指挥能力和基本抢救技能的专业培训,开展有实战背景的应急演练,整体提高我区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水平,确保出色完成20*年奥运会的卫生保障服务。

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维护良好执业环境。要通过对医德医风的教育使广大医务工作者正确认识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和崇高价值,同时医疗机构要通过努力改善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患沟通、完善应急机制、及时化解纠纷苗头、采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等举措维护执业环境,构建“人民满意医院”医院。

抓住有利时机,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要正确认识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以临床实践为核心。我们必须把保持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来抓,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进一步做强做大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疑难病以及预防保健等方面的优势领域,进一步发展巩固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应用。在推进中医药学术和事业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中医药的宣传,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医药的理论、技术、方法、特色与优势,以提高人们对中医药科学特征和文化特征的认识,让中医药深入人心,让民众在选择使用中医药时能够安心、放心。

五、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落实《*区卫生系统“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一是在做好人才预测的基础上,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管理、公共卫生、专业技术和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保障各类卫生人才的可持续供给。二是继续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十、百、千”工程,招收应届毕业生进入规范化基地,到“十一五”末期培养一支以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为主体,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结构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三是加强实施在职人员的人才培养规划,继续和首都高校联合培养卫生系统公共管理硕士。通过学历教育、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落实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目标。四是加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和*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院培训基地的质量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科医学学科体系。

岗位练兵,锻炼队伍,提高素质。为了迎接20*年奥运会的召开,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与健康需求,建设一支具有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卫生人才队伍,对于提高全区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非常重要和紧迫。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是今年全局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一项中心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来锻炼队伍,依靠医德医术保证医疗和卫生服务质量,满足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加强实用型、适宜性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这既是解决当前急需的重要措施,也是卫生事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今年全局要本着“全员参与,强化基础,注重实效”的原则,以科技练兵、技术比武、业务竞赛为手段,不同岗位职责和不同专业技术职务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制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实施方案。各单位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按照卫生局统一部署明确职责、周密组织、整体推进、加强落实,通过大力开展以“三基、三严”为重点的岗位练兵活动,加强全体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建设,提高卫生系统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提供安全可靠的卫生服务。

六、着眼于责任制落实,保证系统安全稳定

提高对安全工作认识。安全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安全责任。医疗卫生机构既是人员密集场所,更是行动不便就医群体的驻留场所,加强安全生产是每一个卫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医疗部门的生产安全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毫不懈怠,克服侥幸心理,把工作做细,消除隐患,以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安全工作。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各单位必须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安全生产宣传监管工作;开展对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教育和自救演练;在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完善隐患排查和应急方案,对本单位易发事故的重点部位、设施明确责任人,进行重点防范和监管。各级负责人应熟练掌握应急救援预案的内容和实施程序。对违反规定未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不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或对安全隐患不进行整改而造成损失的单位负责人,将进行责任追究和经济处罚。

明确工作目标。要严格执行国家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开展诊疗活动,保护患者合法权益,保证医疗安全。严格执行有关药品、急诊抢救、医疗设备、危险化学品使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品及等特殊药品购入、保存、登记、使用及销毁的管理。做好“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救治的准备工作,加强人员培训及专业队伍建设,做好应急物资储备。抓好传染病的诊疗疫情报告、消毒、隔离等重点环节,防止医源性疫情的发生及蔓延,做好医疗废弃物的收集、贮存及交接管理工作。

完善安全工作措施。要及时地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和危险苗头,防患于未然。所有病区和门、急诊必须保证安全出口通畅;对行动不便的病人要指定救生责任人。每名职工应熟练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本岗位应急救援职责,防止事故灾害扩大。完善营养食堂、职工食堂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专人负责食品卫生工作,杜绝食物中毒事故发生。要加强安全防范预案的演练,不断提高处理各种安全事件的能力,保证群众的生命安全、就医安全,杜绝恶性事故的隐患和发生。

坚持预防为主,确保系统政治稳定。认真落实《*市条例》,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源头上预防、非正常访发生,实现不发生影响安全稳定的,认真做好防范和处理问题等工作,切实维护卫生系统的和谐稳定。

七、着眼于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卫生事业发展的本领

卫生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卫生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保证群众健康权益是卫生系统各级党组织的重要职责,实现*区卫生事业的腾飞与发展,关键在全区卫生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实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使各级党组织更富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使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要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经验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教育党员、培训干部,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思维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真研究解决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认真研究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使科学理论成为推动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执政素质的提高,班子建设要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效能为目标。各级领导班子要立足于区域功能的定位和所承担的任务,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提高谋划发展,实现发展的水平,推进全区卫生工作目标的实现。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严格党内生活,增进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提高领导班子的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注重有计划地培养和提升中青年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加强和加快后备干部的培养和锻炼。突出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党政管理、公共卫生管理、高级专业技术和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构建“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人性化”的*区卫生事业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服务党员和群众的实效。发展卫生事业,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重心在基层。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坚持分类指导,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和职责定位,整体推进卫生系统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坚持把做好服务作为各级党组织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切入点,积极探索党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有效方式,切实发挥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切实保障党员的民利。不断完善党员长期受教育、永保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积极探索卫生行业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为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保障。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按照贴近卫生工作实际,贴近干部职工生活,贴近人民群众健康的要求,积极探索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性、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新方式,使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努力做到思想理论建设有新成果,党员职工教育取得新成效,舆论宣传和对外宣传工作有新突破,思想政治工作有新加强,卫生文化理念有新提升,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医德医风建设有新变化,创建学习型组织有新进展,努力为我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思想动力和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3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本人在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工作二十余年,见证了一级医院以医疗为主向“六位一体”功能转化全过程,先后担任过科主任、副院长、院长以及今天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副主任,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和管理有一定深度的认识,也有志从事该项事业。下面谈谈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转化后业务管理的认识:

业务副主任既是决策层又是执行层,工作中要充分领会主任和上级文件精神,全面落实院长办公会决定的事项,并对各科业务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及时发现业务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找出解决办法。收集和整理业务信息,在院长办公会上提出业务管理建议。要了解国家卫生政策,把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发展方向,创新地开展业务活动。

一、正确认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的必要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六位一体”功能体现的是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及充分履行民生的管理责任。社区卫生改革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强化政府主导、机制创新、功能完善,使得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实现“三个回归”,即: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回归、居民就医的回归、公益性质的回归。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要防治并重,重视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不断探索适合社区卫生的服务模式;要重视人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要健全服务网络,优化服务流程 ,完善服务功能;要完善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充分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把居民健康、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奋斗目标。

二、      稳步推进“六位一体”功能转换,探索适合居民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1、              推进“镇村一体化”建设,保证医院触角延伸到各个居委、村委,同时把乡村医生的业务管理纳入中心业务管理内容。目前各镇存在两支医疗队伍,即乡村卫生室(或卫生点)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们的人事、待遇、业务管理等分属不同。乡村医生人缘熟,贴近居民,工作方便,工作时间弹性好;但业务水平低,知识更新慢,后继乏人。把两支队伍的业务统一管理、有机结合,建立适合社区卫生工作的服务团队,保证医院触角延伸到各个居委、村委,有利于“六位一体”功能的真正落实。

2、              利用中心的医疗业务优势,建立并培养一支公共卫生员队伍,使之成为居民健康的宣传员,中心与居民的联络员。在取得政府和居委、村委的大力支持下,从社区选拔一批年纪轻、有文化、沟通能力强、贴近居民的公共卫生员进行系统公共卫生知识培训,使之成为中心同居民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居民对中心工作的理解和“六位一体”功能的深入开展。

3、              临床医生深入社区,并组建集医疗、护理、康复、预防等于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探索适合居民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根据“六位一体”功能的要求确定团队的人员结构和组成形式,探索精简高效、形式多样、功能完善的全新服务模式和服务方式。

4、              在居民中推广“首席医生”制,给“首席医生”相对固定的村和居委,在居民中开展健康宣教、慢性病管理、康复指导、电话咨询、约定或上门服务等,把提高居民卫生知识和健康体魄作为工作目标,让“首席医生”做好医疗卫生的“守门人”。

三、      加强中层干部培养,提高管理水平。

“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中层干部的选拔培养是一个单位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1、把中层干部建设成具有战斗力的核心团队。要制订干部例会制度,创造沟通平台,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创新意识。

2、对中层干部要合理分工,明确目标,并制订中层干部考核细则,科学合理的分工能有效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磨擦,有利于工作高效有序的开展。原来的防保、业务、后勤等概念已发生变化,条线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随之也在改变,现今的业务和防保交集增多,业务的概念大范围外延,相互间工作协作有利于克服原有的先天缺陷。

3、建立中层干部选拔考核机制,加强中层干部培养。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直接影响中心业务工作的成功与否,重视中层干部培养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方面。建立医护人员考核制度,引进竞争机制,择优录用。全面签订质量、安全、绩效目标管理责任状,把质量、安全、绩效、政策执行效率、科室凝聚力列为干部考核的重点内容,把中层干部队伍锻炼成一支懂政治、会专业、能管理、清新高效、执行力强的队伍。

四、      制订并完善适合业务工作开展的各项制度,把制度的落实放

到重要位置。

建立职称、职务评聘制度、劳动管理制度、医疗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工作制度、各项奖惩制度等,适时淘汰和修订不适合社区卫生工作的制度;切实抓好制度落实,做到制度管理,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职工工作有方向,操作有流程、行为有规范,奖惩有依据。培养职工对制度的认同意识,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形成促进社区卫生工作开展的制度文化。

五、      重视科教工作,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人才成长机制。

人才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创新的原动力和不可缺少的资源。重视人才培养,营造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建立人才成长的机制是社区卫生中心的责任。

1、              抓好职工继续教育工作,多种形式培养人才。采取“请进来、送出去”以及多种形式的业务活动、业务考核提高职工专业能力;重视学历教育和学分教育,鼓励职工参加与专业相近的其它专业学习,提高职工综合素质,把继续教育作为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2、              以科教工作为抓手,不断提高职工专业素养。重视科教工作,成立科教管理组织,切实制订科教工作计划、科教管理制度、科教奖励办法,加大科教经费投入,保障科教工作顺利开展。提倡职工书写工作总结和撰写论文,鼓励开展科研项目,以教促学,以科研促质量。

3、              建立职工业务档案,把职工的继续教育情况、论文、科研、获奖、业务考核成绩、医疗安全、业务活动参加情况等信息记录其中,并把业务工作情况同评优和职称评聘、干部选拔相联系,促使职工自觉学习,不断进取。

六、正确认识医疗业务发展同“六位一体”的关系,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健康教育“六位一体”的服务,它要求医护人员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对医护人员的社会经验、居民文化、沟通技巧、以及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调整医护人员专业知识结构,抓好医疗业务管理,正确认识医疗业务发展同“六位一体”的关系, 把抓好医疗业务、医疗安全管理继续放到管理的重要位置。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建立质量、安全管理网络,制订各项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把医保、农保、以及是否过度医疗列入质量管理内容。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和业务知识考核,积极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重视质量、安全目标管理,为居民健康保障培养合格“守门人”。

七、      重视中医工作,广泛开展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在治疗疾病、养生、康复等方面有着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加强中医宣传,弘扬中医文化。要在社区建立独立的中医区域,大力宣传中医名人,向居民介绍中草药等,要形成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让中医文化进社区、进家庭,帮助居民了解中医,自觉地应用中医治疗和中医养生保健。

2、          重视中医人才培养,采取进修培训、人才引进、名师传承等多种方式培养中医人才,让中医科室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使中医事业后继有人。

3、          大力开展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火罐、牵引等中医适宜技术,每年选派1—2名年轻人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适宜技术培训,不断增加新的适宜技术项目。将适宜项目逐步向乡村卫生室、卫生站点推广。

4、          重视中医“治未病”工作,将中医技术广泛应用到疾病的预防保健领域,使中医在慢性病的管理和慢性病的防治方面作出更大贡献。

八、在全院树立公共责任意识,保证重大公共安全和应急事件中

反应迅速、措施有力。

高度重视公共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国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体系得到了有效的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国家三级卫生网络的网底,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和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加强职工公共安全教育,让职工牢固树立公共安全责任意识。重视卫生法律、法规培训和相关传染病知识培训,不断增加职工卫生法律意识、公共安全意识、公共卫生责任意识。

2、              制订突发公共应急救援预案、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含各项子预案),对中心职工进行全员培训。建立强有力的应急组织体系和各项保障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开展好应急演练,保证应急事件中处置有序、措施得当。

3、              通过宣传栏、画报、多媒体讲座、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居民卫生安全意识。

九、      依托和利用好医疗联合体平台,提高医疗质量,缓解居民看病贵、 看病难问题。

大部分社区医生毕业后一直工作在社区,专业很少得到深造,知识更新慢,业务水平偏低,很难获得居民信任。充分依托医疗联合体平台,同上级医院建立紧密的业务协作关系,利用上级医院的技术、人才、设备优势,加强社区医生的业务培训,并在其指导下开展科教活动,提升社区医生服务能力。

1、          根据居民医疗需要,邀请上级医院各科专家定期来社区坐诊,中心医生遇到疑难病时请会诊,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医疗专家服务。

2、          中心与联合体的上级医院开展双向转诊工作,让急重病人向上级转诊过程简便、快捷,切实缓解居民看病难问题。

3、          定期邀请上级医院专家下社区讲课,中心医生到上级医院各科轮训,提高社区医生医疗水平,加快全科医生培养。

十、优化服务流程,推进健康档案动态管理,全面促进信息化建设。 

第4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关键词:上海市 城市郊区 公共卫生 队伍建设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由卫生院转变而来,人员多以医疗专业技术型为主,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明显不足。为适应新形势条件下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转变,上海市某区对全区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城市郊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方案。

一、资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上海市郊区某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调查方法。第一,下发调查问卷到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公共卫生人员的基本情况,问卷内容包括公共卫生人员的数量、专业组成、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第二,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管公共卫生条线的主任进行访谈,了解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测公共卫生队伍中护理、临床、预防专业人员的最佳配置等。第三,聘请人力资源专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等获取对预测比例的意见和建议。第四,使用epi-data软件统一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公共卫生人员的基本情况。某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公共卫生人员251名,以女性为主,有202名(80.48%);以40岁以下的中青年为主,30岁及以下者60名(23.90%)、30至40岁者118名(47.01%);以大专、本科学历毕业的工作人员为主,大专118名(47.01%)、本科93名(37.05);以初、中级职称工作人员为主,初级职称者139名(55.38%)、中级职称者94名(37.45%)。

2.公共卫生人员的专业分类。某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公共卫生条线的工作人员主要分为四类,分别为护理专业技术人员、临床专业技术人员、预防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类人员。人员配备比例分别为41.43%、29.48%、23.90%、5.18% ,其他类人员多为医技类、无职称人员。

3.公共卫生人员中护理、临床、预防人员的最佳配置。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条线分管主任的访谈,我们梳理总结出了公共卫生队伍中护理、临床、预防人员的最佳配置比例。

4.开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存在的困难。在访谈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管主任普遍反映,就常规工作而言,10家社区目前的人手配备能够顺利完成日常工作,但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的日益重视,一些政府性公共卫生项目不断开展,由于公共卫生人员人手不足,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的专业人员更少,但民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造成工作做得不够细致,服务不够到位,甚至不能及时完成任务,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讨论

基层公共卫生队伍是全面做好社区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工作的一支重要业务力量。是绝大多数公共卫生工作的落脚点和执行者,其人员数量、结构和业务水平都会直接影响预防工作的开展和质量。调查显示,目前某区基层公共卫生队伍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人员有进一步年轻化、专业化的趋势,但仍有以下方面的不足。

1.公共卫生人员规模尚有不足。按照《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2001-2010年)》的有关发展要求,公共卫生人员应达到每万人口配备4.73―6.27人。目前政府性项目工作量大,预防条线工作量突飞猛进,工作负荷增加,以现有的人员规模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预防保健需求。

2.公共卫生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目前公共卫生队伍中护理、临床、预防专业的比例分别为41.43%、29.48%、23.90%。与我们得出的最佳配置比例35%、30%、35%相比,预防专业医师比例偏低。这表明了实际工作中护理和临床人员承担了公卫医师的部分工作。同时,仍然存在5.18%无职称、不具备执业资格的其他类人员。

四、建议和措施

1.规范岗位用人制度。进一步完善岗位准入制度,规范岗位用人制度。对现有无职称人员将采取清理规范、逐步淘汰。同时,要严把准入关,杜绝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其他人员转入公共卫生工作岗位,以保障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第5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非常欢迎各位上级领导与专家莅临我中心检查指导,在此,我代表我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向各位领导与专家致以衷心地感谢与崇高的敬意!

我中心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有8个年头,今年又被列为我市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单位和卫生为民办实事项目单位,我们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根据《我市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精神要求,制订了具体实施计划,在我市卫生局和街道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加强软硬件建设,完善各项制度,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认真发挥“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有序开展,现就我中心的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中心的基本情况

我街道是我的商业中心,文化底蕴、历史沉淀深厚,辖区面积?平方公里,下辖?个社区、?个行政村,总户数?户,户籍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人,7岁以下儿童?人,育龄妇女数?人。我中心创建于?年,现有职工?人,退休人员?人。其中副主任医师?名,主治医师?名(中医类别主治医师3名),医师?人,执业助理医师?人,公卫医师1人,主管护师1名,执业护士?名(护师?名、护士?名),已经取得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合格证书?人,在培训?人,全科规范/:请记住我站域名/化培训1人(在读),药学人员?人,其它卫技人员?人,卫技人员占?%。

二、创建工作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狠抓落实

为使创建工作有序开展,我中心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中心主任亲任组长,各职能科室长为成员,在组织上给创建工作提供了保证;领导小组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集中开会商讨创建大计,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分工负责,认真履行管理职能,健全各项制度、奖惩、考核机制,部署、督查各项创建工作的落实;同时,多次召开全院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创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要意义,广泛宣传创建工作的具体事宜,从提高思想认识着手,使人人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投身到创建工作之中,形成了浓厚的的创建氛围。

(二)措施到位,全面开展创建工作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设备。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要求,依照《我市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审细则》,本中心投入?余万元用于装修房间、添置设施设备和信息化建设;根据规范要求,进行了功能分区,调整或设置了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办公室、健康教育室、全科诊疗室、中医诊疗室、康复治疗室、预检分诊室等;同时各社区新设置一个专用健康宣传栏,进行至少每年四期的健康教育宣传。

2、有序推进组织管理工作

(1)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办公室,由中心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接受上级各项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督导社区责任医生及驻村医生落实。

(2)建立健全责任医生团队会诊制度,双向转诊制度,重点疾病管理制度等。结合考核方案逐一落实。

(3)各科室分布示意图、服务项目及价格、各项惠民措施等上墙公示。

(4)制定社区责任医生工作目标,公共卫生考核分配方案,公共卫生各项经费按费随事走的原则,依照市卫生局的公共卫生基金分配指导意见落实。

(5)制定(来源:文秘站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村一体化管理文件,健全中心对站的管理考核机制。

3、以群众满意为基准,深化社区卫生服务。

(1)我们把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指标,把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内涵、关爱弱势群体、开展爱心服务作为工作重点。今年本中心组织?余人的医疗体检队,到?个社区开展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共检查?人,充实了健康 档案,针对检出的社区慢性疾病,责任责任医生纳入了动态管理,定期进行上门随访与健康指导,得到社区干部与居民的好评。

(2)实行重点人群与重点疾病的服务,以慢病人群、特困、残疾人、低保、五保户等群体为工作的切入点,提高疾病知晓率、控制率、治疗率。现管理高血压病?人,肿瘤?人,糖尿病?人,精神病?人,冠心病?人,肺结核?人,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或解除他们的病痛,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3)在社区的健康教育宣传栏上公示社区责任医生照片、联系方式等,同时印发责任医生联谊名片,注明服务内容、方式、联系电话,便于提供服务、接受监督。

(4)结合参保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开展社区居民健康调查,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多少份,签订健康保健合同?多少份,与社区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积极推行责任医生制度和团队服务模式,与市级医院签订支援协议,落实双向转诊制度,准确及时收集社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动态跟踪管理,受到广大居民群众的欢迎。

4、加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今年,针对我市出现的儿童手??病流行情况,全体责任医生挨家挨户调查摸底,及时做好宣传指导、预防、消毒等工作,共发放宣传资料?余份,并且对患病儿童进行了医学跟踪观察,每天上门随访服务,通过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我街道手??病得到了及时控制,累计只发生病例?例,无一例出现不良情况。在“?奶粉事件”中,全体责任医生发挥了连续作战的精神,对全部3周岁以下儿童进行了大筛查,及时掌握了本辖区儿童食用奶粉的情况,为控制事态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中心进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无发生漏报、迟报与瞒报的情况。

5、努力推进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我中心在中医建设方面颇具特色,现有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名,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名,中医科室有:内科、骨伤科、甲状腺科、推拿科及中药仓库与中药房等,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有:推拿、拔火罐、刮痧、敷贴、穴位注射等。现有中药品种?种、中成药?种、中药人员?名,中医药收入占全院总收入的一半。?年?6月,我中心被评为?建设先进单位。

6、创建工作实效

通过创建活动,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社区责任医生的满意率、知晓率明显提高,发放问卷调查100份,满意率达90%以上。

三、创建活动存在的困难和打算

(一)创建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如下困难:如公共卫生财政、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不足,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人才缺乏,全科医师培训需要一个过程,人员入编尚有待政策的支持;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存有距离,上门建档服务有阻力;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软件急需使用。

(二)今后打算:争取以政府为主导,强化职能,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加强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创新运行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速度;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居民积极主动参与和享受社区卫生服务,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6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和效率,着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合理调整和配置卫生资源,促进优质资源进入社区,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必须坚持公益性质,健全和完善补偿机制;

2.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3.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调整现有卫生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4.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综合服务,防治结合;

5.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三)工作目标。20**年底前,基本建立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厂矿和企事业单位卫生室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基本框架,逐步建立设置合理、服务规范、功能比较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二、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明确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性质,坚持预防为主,强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突出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及时掌握社区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计划地实施干预措施和预防保健服务;开展常见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传染病防治、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老年保健、社区康复、精神卫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为居民提供综合性健康管理与服务。

(二)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统筹规划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原则上按照1个乡(镇、区)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政村每3000人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相邻的、人口少于3000人的,合并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口超过3000人或面积大于2平方公里的,根据需要设置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市区每3—5万人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1万人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立足于现有卫生资源的调整,原则上不再举办医院和综合门诊部。市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现有的一级医院转型,各乡(镇、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各乡镇卫生院转型,社区卫生服务站由现有的一级医疗机构设点或由现有的厂矿、企事业单位卫生室、个体诊所等医疗机构按照平等、择优、竞争的原则,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通过公开招标形式转型或改制。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实现重组、联合和合作。辖区卫生资源相对短缺的乡(镇、区),由政府举办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三)按标准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善服务条件。根据人口数量、地域环境和社区类型等因素,参照国家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分类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规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及设备配置应当满足开展全科诊疗、疾病康复、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信息资料管理等工作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一般要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一般要达到150平方米以上,功能分区合理,符合人性化设置。

(四)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机构的职能,将适宜社区开展的计划免疫、妇女、儿童系统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机构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逐步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制。

(五)建设网络化、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到20**年底,全市要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化管理。要按照服务区域、服务人群、功能任务等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落实到责任单位和具体责任人。要建成全市统一的数字化社区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公共卫生直报系统和社区卫生工作评价系统。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对社区居民健康信息进行动态监控管理,实现家庭、社区、医院和管理部门信息互动共享。

三、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一)依法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依法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开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必须符合设置规划,达到设置标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申报、审批、注册登记手续。未经批准注册、擅自开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依法予以纠正;对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及时调整、清退;对不履行职责的,督促其整改;逾期不改正的,注销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资格。要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执业监管,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将居民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监管,确保就医用药安全可靠、价格合理。

(二)积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按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需要和精简、效能的要求,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人事管理办法,对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实行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办法,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其离退休人员费用,属事业单位的人员根据有关规定予以解决。积极探索和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运行管理机制,规范收支管理,积极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获取经费补助。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收入不得与业务收入直接挂钩;社区卫生服务常用药品按照基本用药目录规定配置,也可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

(三)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需求,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积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定期为65岁以上的常住老年居民进行健康检查,积极开展针对老年人、慢性病人等重点人群的个性化健康指导和疾病管理,做好社区巡诊、预约转诊、家庭病床及家庭护理等服务。推行家庭契约式服务,逐步建立家庭保健医师制度和居民健康管理制度。

(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合理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和服务人员,开展中医药防治及针灸、推拿、养生保健等非手术、非药物疗法的特色服务。积极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创建一批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积极开展全科医学、社区护理的系统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基本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定期进修学习,参加继续医学教育。鼓励退休医护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

四、完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措施

(一)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落实相关政策措施。社区卫生服务建设要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需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在城乡新建和改建居民区中,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并同步投入使用。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提供免费业务用房。

(二)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市政府从20**年起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支出项目。按照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方式,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人口数落实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年按人均不低于15元标准安排,到20**年达到人均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础设施改造、设备配备、人才培养等专项经费投入。

(三)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逐步完善医保政策,不断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并作为首选定点医疗机构之一,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住院、门诊、急诊(包括慢性病诊治)及家庭病床等符合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并适当降低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个人支付比例。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四)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税收优惠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收费价格取得的医疗卫生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部分,享受国家规定的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优惠政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的房屋和土地等不动产,在无偿提供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期间,按国家规定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通过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捐赠,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在计算应纳税额时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扣除。

五、切实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由主管领导任组长,市卫生、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建设、规划、人口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主管负责人参加的市社区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及时制定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政策,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健康发展。

卫生部门:负责制订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行业监督管理,严格机构和人员准入;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物价部门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的监管。

民政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建设规划,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做好社区卫生服务的民主监督工作。新晨

财政部门: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及财务收支管理办法。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制订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办法和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意见;根据国家出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研究制定机构编制意见;制订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

建设(规划)部门:负责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并依法加强监督。

教育部门:负责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学科教育,将社区卫生服务技能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7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论文摘要]412份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不高。原因主要在于:收入和其他福利待遇较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现实处境不佳,个人职业发展受限。文章提出的对策是:加大国家投入,改善从业者的收入和待遇;让社区卫生服务更具有吸引力;为社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

    为更好地了解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从业状况,以利于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医务工作者从业状况调研”课题组于2008年对5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研。根据调研资料及数据,本文主要分析了卫生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调查对象

    课题组在北京、苏州、济南、昆明、西宁等城市各选定一个城区,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了目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生、护士、管理人员和医技人员为调查对象。课题组共发放问卷500份(每个城市100份),回收问卷412份,有效率82.4%,用SPSS14. 0进行数据处理。其中,男140人,女272人;年龄在30岁及以下的占28.4% ,3140岁的占33.7% ,41 } 50岁占23.8% ,51 -.60岁之间的占11.4% ,61 } 66岁的占2. 7 %;中专学历的占22.8%,大专学历的占37.4%,大学本科的占32.3%,研究生占5. 3%,其他占2. 2%。初级职称占36.4%,中级职称占41.7%,高级职称占14.0%,未定级的占7. 9 % o

    2调查结果

    对于“您对当前工作岗位的总体满意度如何”这一问题,回答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30.6%,感到一般的占53.1 %,感到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合计占16.3%。表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当前工作的满意度不高。调查显示,当初自愿选择现从事专业的占51.2%。如果有再次选择的机会,有58.0%的人不愿意再选择当前岗位,有68. 0%的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将来做医生。这表明,被调查群体有较高的离职意向。

    3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原因分析

    3. 1收入和其他福利待遇偏低

    调查显示,在影响到工作满意度的基木因素方面,被调查者主要考虑到了收人和其他福利待遇( 77.9 % )、医院前途(46.6 % )、个人发展空间(40% )、职业风险(39.1 % )。排在首位的是收人低和其他福利待遇低。

    调查发现,被调查者薪酬在1 000元以下的占18.4% ,1 001 } 2 000元的占43.2% , 2 001 - 3 000元之间的占31.1%,高于3 000元的占7. 3 %。超过八成(83.0%)的人认同“当前仅靠工资难以维持生计”的观点。超过八成(83.5%)的人认为自己的薪酬(工资和奖金)小于或远远小于他们的付出,薪酬不公平感较强。分别有35. 0%的人和36. 7%的人认为现在的薪酬仅“部分体现”或“几乎没有体现”工作的技术含量和技术风险。薪酬水平不高也影响到了医德医风水平。当收人与付出不符,收人远远少于付出,工资待遇与理想情况相距甚远,报酬低于劳动付出,且有条件收受红包或回扣,此时有60. 2%的人选择完全能做到和基本能做到“廉洁行医”。在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情况下,希望他们为患者无私奉献恐怕是一种奢望。

    3.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条件和转诊状况不佳

    近年来,通过政府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但也存在问题,如社区卫生机构工作面积小、服务设施差,服务项目单一,又要靠医疗竞争生存,社区医师社会地位低,群众信任度差,工作局面尴尬。[‘]

    调查显示;对当前我国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情况选择满意的仅占14.5 % 0 50. 7%的人认为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制度困难。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制度条件在有些地方还不是很成熟。基层医疗机构设施条件差、医疗技术水平低,患者宁愿跑更远的路、花更多的钱,也要去大医院看病。由于技术、设备等各方面的原因,被调查者自身都对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制度感到困难,这将影响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满意程度。

    3. 3个人职业发展受限

    社区卫生服务“总量”指标不足限制了医护人员能力发挥,削弱了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调查显示,有45. 6%的人认为当前的岗位不能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才能;有53. 9%和19. 4%的人认为科室主任对人才梯队建设关注程度一般或不关注;有46. 6%的人认为单位没有为自己的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便利。目前,基层卫生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低、知识老化,又缺乏进修、深造的机会,这会加重患者的不信任感,影响社区卫生机构的业务工作量和个人收人。

    在职称评定方面,有60%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技术职称晋升方面有些不公平。职称评定系统不仅决定性地影响着医务人员个人的工资待遇和荣辱升迁,作为人才调配的重要杠杆之一,它也直接造就了当前基层卫生系统人才缺乏的困局。职称问题不解决,社区卫生人员这支队伍就很难长期稳定下去。〔’〕在基层工作的卫技人员在职称晋升时与城市大医院卫技人员依照同一标准执行,这使许多符合基本条件的基层卫技人员被论文、外语、计算机及技能考试等多重关卡淘汰。基层医务人员晋升职称,更应该侧重基础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2〕

    4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政策建议

    提高医务人员满意度对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让患者满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建议如下:

    4. 1加大国家投入,改善从业者收入、待遇和工作环境

    对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政府应加大财政投人,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应适当考虑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待遇,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队伍的稳定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为防止新的“大锅饭”现象的产生,各级政府部门将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项目的质量、数量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对服务效果差的扣减补助,以提高政府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率。有关部门需要更新和添置社区卫生机构必要的医疗设备。

    4. 2解决人才问题

    要解决人才问题,使社区有让老百姓放心的医生,解决的办法也可以是多种多样。其一,社区卫生服务起步由大医院领办,实行属地化分制,由综合性大医院牵头,在技术上负责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以若干综合性大医院为骨干的医疗服务群体,承担基本医疗服务职能。其二,对于全科医生不足的问题,在起步阶段可以采取领办医院专家巡回到社区开展医疗活动,技术、人才、设备、资源共享,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等方法,帮助社区医生提高技术水平。其三,建立大医院人才下沉激励机制。城市三甲医院可把门诊的主治医生合理配置到周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些医生的人事关系和劳资分配还留在大医院,服务社区一、二年后再回来,医院给予职称、补贴等奖励。其四,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侧重于解决医生的工资、编制等他们特别关心的问题,以吸引适宜医学人才进社区。总之,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生现实需要等情况,加大投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医务人员下基层、到社区,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4. 3完善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构建城市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共同体,开通绿色通道,对有关检查、预约建立互认制度,可缓解医院和社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大医院要为社区转诊病人按一定比例动态预留病房,保证接受和诊治受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上转慢性病人,同时将诊断明确、可以在社区进行康复治疗的病人及时转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共同体模式下建立各医疗机构间的功能互补关系,可有效解决大医院不堪重负和小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闲置的问题。开展有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如开展社区心理咨询服务、提供的上门服务、开展预防住院项目等也是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吸引病人前去就医的方法。扩大参保者在大医院和社区机构的就诊费用的报销比例差别,让病人有足够的动力主动要求下转。城市医院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同时,采取增强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4],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第8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市政发〔2006〕12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城市卫生资源结构,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满足城市居民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结合我区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统一思想,确立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框架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从适应我区经济需求出发,将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切实履行政府责任,努力保证经费投入,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城市卫生资源结构,积极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连续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转换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

坚持政府主导。

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城市卫生资源,辅以新建和改扩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坚持实行属地管理,强化区政府责任,发挥区政府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主体作用,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监督。

(三)目标框架

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60%,到年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在城区基本建立起机构设置均衡、服务功能完善、人员结构合理、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筹资机制稳定、政策措施配套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二、统筹规划,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或3-10万居民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距离中心较远的社区,有条件的按照1-2万居民设立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优化整合、填平补齐的原则,调整和综合利用现有卫生资源。我区按设置规划,以街道办为单位,拟建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中医院,保留中医院牌子,转型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四一医院设立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三零职工医院、一飞院职工医院、西航院各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城市新建区域,根据人口数量,补充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

(四)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标准化建设,切实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条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房屋建筑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应有专门的基本医疗、规范药房、计划免疫、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康复训练等工作用房。从2007年起,对于中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非经营性基本建设投资,安排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经费,并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安排基本的设备投入计划。

三、改革创新,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五)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合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承担健康教育、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康复训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诊疗等服务功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设置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中医、社区护理、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康复指导、老年保健和慢病管理等专业技术岗位。

(六)完善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补偿机制。政府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相关成本核定财政补助。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运行机制,规范收支管理。条件成熟后对区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机构要实行全额预算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公益性特征,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要实行独立法人,独立核算的管理机制,享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费优惠政策,严禁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征收国家规定之外的任何税费。

四、强化培训,提高社区卫生队伍综合素质

(八)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将社区卫生队伍建设作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工程和长远战略抓紧抓好。加强全科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的培训,积极开展对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综合素质、服务能力和岗位技能。使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技能规范化培训率达到80%,全面完成在岗人员岗位技能规范化培训。

(九)创造吸引全科适用人才进社区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对在社区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晋升专业技术职称时应给予适当倾斜。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医院中的医护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五、规范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监管

(十)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技术项目的准入。区卫生局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审核办理符合规定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审批、注册等手续。未经批准注册、擅自开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依法予以取缔。

(十一)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人员实行监督管理。区卫生局要严格按照本区域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日常考核、审验登记,提供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指导,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日常监管,进行公共卫生项目年度考核等工作。

(十二)建立全区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机制。推行和完善居民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卫生诊疗信息系统、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和社区卫生工作评价系统等综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水平。

六、加大投入,切实提高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十三)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将社区卫生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社区卫生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房屋修缮、改建、基本设备配置、人员培训和信息系统建设等。

(十四)实行社区卫生服务定额与定量相结合的补助方式。中央财政按社区服务人口人均4元的标准给予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省级财政按城市常住人口每年每人不低于2元、市级财政不低于4元、区级财政不低于4元的标准给予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区财政应随经济发展和服务项目扩展,逐步增加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经费。

七、明确职责,认真落实部门相关配套政策

(十五)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完善管理制度。

——区卫生局负责拟定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置规划和实施计划,完善准入标准和管理规范,制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行业监督管理,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区机构编制办公室牵头,负责制定区级社区卫生管理机构及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

——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争取上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区物价局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状况,加强社区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和药品价格监督管理。

——区财政局负责制定社区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政策,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完善财务收支管理办法。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协调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有关政策措施。

——区民政局将社区卫生建设纳入社区服务建设规划当中,积极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机制。

——区人事局负责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晋升办法,落实国家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聘用办法和制定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的有关政策,与卫生局共同做好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技术职称的聘任与管理工作。

——规划分局、区建设局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在审批新建或改建居民小区时,要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设施建设纳入建设规划,与其他公益性设施统一规划建设。

——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负责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指导和管理。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

——区残疾人联合会同卫生局制定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具体办法,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八、加强领导,推动社区卫生协调发展

(十六)各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责任。

第9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职能范文

[关键词] 全科医生; 定期; 述职; 社区参与

[中图分类号] R126.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324-02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CHS)机构建设是我国卫生改革基本目标之一。而社区参与是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有效开展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改善居民健康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各国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对社区参与一直很重视,认为它是卫生改革和发展初级保健的基本原则[1]。那么,如何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卫生?它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本文就此对我中心自2005年以来开展的全科医生定期在居民代表大会上向居民代表述职的做法对社区参与的影响进行分析。

1 全科医生述职

1.1 全科医生述职程序 2005年起,我们开展了有社区团队内涵和作用的全科片区网格化服务工作,在区卫生主管部门及街道办事处的共同支持下,同时进行了全科医生每半年在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上与社委会干部、片区民警同时向居民代表述职活动,居民代表同时参与对各位工作的评议,还接受居民代表对各位工作的综合考核。

1.2 述职的内容 由全科医生代表全科片区网格化服务的全体成员向居民代表介绍他们团队的主要工作任务;以及所管理辖区内居民的健康状况;对影响本辖区内居民健康不良因素提出的防范与干预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将已开展的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管理、健康教育、为独居老人定期、随时服务、残疾人康复、精神病人管理以及出诊、巡诊、家庭病床、家庭访视、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社区卫生的主要服务内容、服务数量、服务成效向居民代表汇报,面对面地与居民代表交流,倾听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与需求。

1.3 述职的效果

1.3.1 调查方法 2006年至2008年3年间,我们采用自行设计的评议调查表,对参加居民代表大会的居民代表,现场随机共抽取600位居民代表,进行现场发放、填写、收回调查表593张(593/600),以掌握居民对全科片区网格化服务的需求、理解、参与等情况。

1.3.2 统计方法 应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1.3.3 结果 在接受被调查者593人中男性278人,占46.88%(278/593),女性315人,占53.12%(315/593),60岁以上为217人占36.59%(217/593)。调查可以发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利用率、满意率及健康教育参与率逐年增加,(见表1-3)而且60岁以上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用率占在接受被调查者有较高的比例(见表2)。

表1居民代表对社区服务知晓率与满意度(%)

表2居民代表/及60岁以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咨询率(%)

表3居民代表/及60岁以上老人健康教育参与率(%)

2 影响因素

2.1 政策的影响 国务院国发[2006]10号《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颁发以来,各级政府迅速行动起来,对社区卫生服务(CHS)都给予高度关注;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地位、作用日益显现,各项配套政策相继推出并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监督管理。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2],这是明确了社区参与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有着特殊重要作用。

2.2 地方组织的配合 街道、社委会是我国社区的法定基层组织,是社区参与的主体之一。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同样体现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我们自2000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来,就极为重视与街道、社委会的主动沟通,定期以联席会议的方式向他们介绍、汇报相关工作,并得到他们对社区诊断、规划、执行和评估的支持与参与。2005年以来开展的全科医生定期在居民代表大会上向居民代表述职工作,就是在得到了他们理解、支持与配合的基础上得以开展的。

2.3 全科医生的主动性 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与居民之间、健康教育与健康干预、社区卫生和全科医学理论实践之间的桥梁,他们工作的主动性、提供健康信息的能力、社交的范围以及在社区居民中的影响力等,对促进社区参与有着较深刻的影响。全科医师定期述职,主动与居民沟通,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加强彼此的理解和融洽彼此的关系。

2.4 社区居民的认同度 社区居民不仅是全科医师服务的对象,也是社区参与的主体。他们的参与是对自身应有权利与责任的分享,是实现社区诊断与干预的必要条件。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决策的理解、对参与社区卫生认识的水平、对不良生活行为改变的目标与社区参与程度都是密切相关的。

3 讨论

3.1社区卫生是在政府领导、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 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弱势群体为重点,以解决社区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医疗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而成功的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取决于社区及其组织的参与和贡献程度,公民社会对卫生系统发展的贡献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从理念到实践需要不断地探索。被称为“公民社会与卫生系统发展关系的一个里程碑”[3]的1978年前苏联阿拉木图宣言中提到:要求最大限度的推动社区和个人自力更生并参与基本卫生保健的规划、组织、运作和管理,社区参与是改善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要手段[4]。并将其列为卫生发展和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当成保障社会健康的重要动力,因此有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参与是社区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实施的基础和核心,是实现健康促进和干预前提,重要保证,是提高干预效益与效率的必备条件。

3.2 在宏观层面,各级政府都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卫生主管部门制定了区域社区卫生服务的规划和目标。

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全科片区网格化服务团队就是将政府的明确任务、目标、内容、规划在日常的社区卫生实践中加以实施,全科医生定期在居民代表大会上向居民代表述职,就是汇报其已开展的卫生服务工作情况,向社区居民就社区健康状况进行客观分析,让社区居民以获得必要的、足够的卫生服务范围和具体内容等方面的信息,同时对影响居民健康的不良因素,提出建设性的防范与干预措施意见,以面对面方式动员社区成员参与实施,这样不仅可以让社区居民认识到社区自身存在的健康问题及原因,还可以逐步培养其对社区卫生和健康问题关注的意识及认知能力,使得有关健康方面的建议能得到社区居民的理解和配合。并能按预期完成相应干预计划。

近四年的实践,证明了全科医学理论关于社区参与的基本原则,对指导全科医学的实践,具有很大帮助,也进一步论证了WHO在1989年提出的两种社区参与模式,即一种是作为手段的参与,又称自上而下的参与;另一种是作为目的的参与,又称自下而上的参与,在对以全科医生定期向居民代表大会述职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

3.3 社区居民的参与 街道、社委会这些基层组织的参与,是社区参与的主体。这对全科医生遵循全科医学理论,以社区为范围,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样的社区参与,不仅是简单的让他们“协助卫生工作”,而是社区卫生工作者与社区和社区居民的共同行动。利用全科医学、流行病学及预防医学的方法及健康促进等原理和技术,筛查社区范围内存在的影响健康的问题,并制定出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为社区居民传授能够认同的、易学、易行的技能,而且乐于参与的健康维护的实用干预方法。从表二与表三可以看出,60岁以上老人社区参与群体中占了相当的比例,为这些群体提供周全的服务,可以带动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并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及时得到健康的信息,充分利用社区的卫生资源,获得改变其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的能力,满足其参与决策的卫生综合需求和需要,分享卫生发展的成果。不能用简单的“规模轰动突击式的群众运动”来代替严谨的科学方法,这样就失去社区参与的实际意义。

3.4 全科医生面向反映不同群体意愿的居民代表述职 是公开、平等、坦诚和尊重社区居民的参与,面对面、零距离的进行健康及卫生服务信息交流与沟通,使全科片区网格化服务团队成员了解居民对他们提供服务的真实看法和诚恳意见与建议。这种社区居民参与形式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提供了与居民共同商量解决问题方案的机会,可以启迪完善全科医学服务的思路,把握社区健康需求和需要,密切了与社区居民的伙伴关系,共享社区资源的权力。

社区居民、社委会及街道对全科片区网格化团队服务的评价与考核,也反映了社区各方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真实概况,这不仅仅是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方的确定内容,而更多的体现在社区居民的多方面健康需求满意的真正感受,下一阶段,我们还将完善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解亚红.WHO的观点和经验-卫生服务中的社区参与[J].中国全科医学,2006,9(9):769.

[2]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S].国务院[2006]10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