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小学数学优化精选(九篇)

小学数学优化

第1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握着整个教学过程的导向;拟定最优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前提。最优的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适度性和区分性。(1)全面性。指教学要完成教养、教育和发展三大任务。在拟定教学目标时要深挖教材中的潜在因素,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条件和学生现状,定出具体教学目标,确定认识、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四级要求,区分出知识和方法、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数学语言能力、建立初步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抽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等多种要求要有计划地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使每节数学课尽可能地完成多项任务。(2)适度性。拟定教学目标时不能片面追求全面性而牵强附会,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分主次,不要认为目标定得越高、越全面越好。应该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相适应。如: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在不同年段有不同的目标,同一年段在不同阶段所培养的目标也不同。(3)区分性。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教材内容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存在着层次性。在拟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前后课时之间相互依存、发展、铺垫、延伸的关系,要体现出每个课时教学目标的层次和侧重点。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如果将教学目标比做骨骼的话,那么教学内容就是肌肉,教学目标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合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实现“省时”、“高效”。教师手中的教科书只是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前提条件,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时教学内容,克服随意性。教师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编排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坡度适当、深度得当。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以利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另外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这样,可以从教学内容上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选择最佳教学方法。

第2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教学法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于201 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师应优化数学活动策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建构数学知识模型,发展学生学习数学能力。

一、利用活动情境,激发积极参与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景,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情境,有效地丰富数学学习资源,从而让学生在各种具体、有趣的活动情境中,唤起了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激发学生乐于思考、积极探究、深人体验,积极地发现和探究数学问题。教师利用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探究,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例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图形”时,教师提出:“我手里有几张我们班一个同学的相片,大家猜猜看,他是谁?”先出示这个学生背面的相片,学生做了自我判断后,教师继续出示这个学生侧面的相片,大部分学生已经猜出这张相片是哪个学生了,最后,教师再出示这个学生的正面相片,提出:“同一个学生,为什么从不同方向观察,看到的却是不同的样子?”每个学习小组分别坐在一张方形课桌四周,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坐好,教师提出数学问题:“同学们坐在各自的位置上,仔细观察一下,你所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分别交流了各自观察结果,教师就让学生依次调换位置继续观察,要求学生交流调换位置后观察的结果,交流完毕再次换位置观察,直至学生坐回到原来的座位上,学生在互动交流探究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茶壶的样子是不同的。教师利用活动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探究,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经历实践过程,体验模型建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化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主探究与思考,在活动中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亲身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体验从已知到未知的形成,获得和丰富新的数学经验,概括或发现有关数学结论,建构数学知识模型,形成探索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会思考,理清数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建模过程时,要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化地思考,为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提供理想的途经,让学生要进行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不断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综合、概括遇到的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假设,对假设进行验证,形成了个性化见解,建构知识的模型。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时,屏幕上出示:4.5÷0.5=?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道算式,说说这道算式跟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何差异?怎样进行计算?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已有的概念与遇到的现实问题发生冲突:已学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出现的除数是小数除法形成冲突,学生自然提出质疑,生1:“怎样才能把除数0.5转化成整数呢?”生2:“当除数0.5通过扩大10倍后转化成整数5后,如果要使商不变的话,被除数4.5又该如何转化?”生3:“小数转化后,商的小数点应该怎样写呢?”教师把学生的质疑一一列举在屏幕上,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通过思考与分析后,学生代表上台讲解各自思路,生4:“除数0.5扩大l0倍后成整数5,为了使商不变,被除数4.5也要同时扩大10倍成45,45除以5,商就是9。”生5:“如果被除数和商同时扩大到相同的倍数时,如果出现被除数的位数不够,又该怎么办呢?例6的算式12.6÷0.28=?就是这种情况。”学生对这道题目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感悟了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了几位,被除数中的小数点也要相应地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时,少几位就要补上几个“0”。学生通过思考,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让学生经历了数学模型地建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思维。

四、重视多样策略,促进问题解决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引导学生立足于已有经验和知识,采取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发学生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自主去探究、体验、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想;提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176-01

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炼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育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之所在。因此,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是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充分揭示和反映数学的发展,积极引导和参与数学活动,发挥想象和创造力,注重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把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技能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巧妙设计教学内容,提炼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内容设计上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包括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来的各种情境,让他们以一种积极的状态,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来,在这样的气氛下,我们的老师即可以启发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然后逐步领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出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系。比如在教学数字编码时,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准确把握概念、定理、公式,提炼数学思想

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恰当地展示其形成的过程,拉长被压缩了的“知识链”,是对数学抽象与数学模型方法进行点悟的极好素材和契机。在定理、公式的教学中,不要过早地给出结论,而应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的过程,搞清其中的因果关系,领悟它和其它知识的关系,让学生体验思维活动中所经历与应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通过分割一个表面形成一些简单的小块,并且用一种不同的方式重新组成这个图形来求它的面积值。在此探索过程中渗透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与同伴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身的理解消化,对比得出它们的异同。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创设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对比,感悟优化数学思想

通过小组合作、操作尝试,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观察、推理、迁移,教师恰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充分感悟,形成经验。

四、及时点拨,激发学生数学思想方法

随着运用同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不同数学问题的机会的增多,隐藏在数学知识后面的思想方法就会逐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索,直至产生某种程度的领悟。如: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教师通过教学两到三个相关问题后,可点明主题“今天研究的就是由植树的问题引发出来的数学问题,在整理这类问题的本质特征后再进行相关问题的延伸、转化。”通过教师的及时点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归纳法、化归法等数学思想方法。

五、引导探究,应用转化,渗透数学思想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受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的制约,往往考虑问题不缜密,有时还受旧知识、思维定势等影响产生负作用,导致解决问题的失败。如一道思考题:妈妈的年龄是小芳的4倍,妈妈比女儿大27岁,你知道妈妈和小芳各是多少岁吗?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差差对应”的数学思想,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教学时我采用将抽象转化为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探究不仅帮助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向学生渗透了“从简单想起寻找规律”的数学思想。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数学思想的熏陶。

六、循序渐进训练,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第4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一、唤醒学生精神生活,优化课堂文化

教育是心灵浇灌心灵,真诚赢得真诚的事业。重构数学课堂文化,首先是优化课堂文化环境,创造心灵融通的交流场――课堂精神文化的构建。

(1)在充满精神文化的课堂当中,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民主,民主的核心是尊重。营造师生互尊互爱互动的课堂心理氛围与教学空间,必须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个带进”: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趣味带进课堂。这几年对新课程理念的琢磨和体会,我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要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例如,对上课不专心听讲的,我就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不点名地说:“假如你们的家长是个农民,种不好庄稼,收不下来粮食,你们可曾想一想,他这个农民当得好不好?再想一想,汽车司机违反交通规则,出了安全事故,那他是不是个称职的司机呢?我们是学生,不守纪律,不努力学习,试想这个学生,当得好不好?”针对我提出的问题,学生们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还尝试让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来回答,结果让我很满意。我更是给他们鼓劲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如果说到做到才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真的,这几个同学慢慢有了好转,逐渐地变成了好学生。

(2)在充满精神文化的课堂当中,学生的错误是学生成长的契机。例如:在一节数学分数认识的练习当中,一个学生上来板演,结果出现了这一种情况:1分米的5分之4是多少厘米,学生这样解:“1分米的5分之4是4厘米。”我没有责怪学生,而是反问他:“这道题目做错,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我分数的意义还没掌握!”“那你应该怎么办呢?”学生马上就意识到自己该努力把这方面的知识补起来了,让错误点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良好的课堂精神文化,目的不是控制学生,而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建构课堂内驱力,优化行为文化

如何能在课堂上重构数学文化,就要重视教案设计,铺平与学生交流的绿色通道――课堂行为文化的构建,主要以互动为原则组织教学。实现师生互动,要做到三点:

(1)信任、鼓励学生,在平等前提下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

(2)学生能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的法则时,我出示问题:一条丝线长4/5米,如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米?学生列式并尝试计算,学生交流算法。

生1:我猜想结果2/5,因为两个2/5是4/5。

生2:我的列式是4/5×1/2,因为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条丝线的1/2。

生3:把4/5化成0.8,列式是0.8÷2。

生4:4/5÷2我用4除以2得到分子,分母不变,结果是2/5。

我问:“这么多方法当中,哪一种方法最好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数学经验进行验证。”学生又继续自主探索下去了。

(3)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学生探究离不开问题,课堂探究活动主要围绕问题进行,既探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又在探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问题,更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可以先复习分数比较大小的题目,然后向学生们抛出问题:当分数的分母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呢?如1/2和3/8,哪个分数大呢?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在教学重点处设问,使学生的思维大门始终敞开。

三、架起生活课堂,优化时空文化

课堂文化的建构要从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开始,搭建起时空文化之桥。探究性学习深入课堂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内容,更解决了教育远离生活、远离社会的问题。它大大拓宽了学科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如,“年、月、日”学习课后可以安排操作性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做一份年历表,可以请爸爸妈妈一起参与完成。再如,学生学习了“不规则形体的体积的测量”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件不规则物体,要求学生回家测量出体积并做好记录。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课堂数学,也体会到了时空数学的价值,在学生探究出解题方法后,利用所学的知识走进时空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第5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优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是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提高觉悟的活动。根据不完全统计:一个学生受完普通教育要上完一万余节课,一名小学生有90%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教学中渡过的,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课堂教学的成败也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客观依据。尤其广大教师在数学教学改革第一线所遇到的的实际状况,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课题,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本文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思考。

1.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交流

在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传授,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使小学生的学习更加简便,但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造成很大的限制。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许多数学内容中的问题要由教师组织协调,让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结果。例如在做“250×4的结果有几个零”这一判断题时,学生有认为一个、两个的,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鼓励其发散思维,就能使学生积极地解决这一问题。也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发言、大胆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树立整体观念,系统思考教学

为了解决过去单项、片面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的弊端,要以系统观念为指导,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系列性探讨。

在教师方面要认识到: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的指导观念以及教师教学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把研究的着眼点首先放在为教师教学指导观念指明方向和提高教师教学基本素质两个方面上。在提高教学基本素质的工作中,从教师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教学业务才能;教学理论素质三小方面努力。

在学生方面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对象,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他们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合格人才。因此,要把重点放在研究与实践“学生认识系统最优化”和“学生心理动力系统最优化”上。通过调查研究,找出认知过程中与思维过程两个方面的障碍,采取最优化教学措施,进行强化性训练。

比如学生在学习乘数是两三位数乘法的过程中,错误率很高。可以根据这一实际需求,确定以“乘数是两三位数乘法教学优化探讨”研究。首先找到好、中、差有代表性的几名同学,让他们实际完成一两道习题,认真观察分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当发现学生认知障碍是在新旧知识的交接点处之后,再进一步分析中差学生思维上的障碍及原因。如:64×8=?以前4×8=32是直接写结果或是“进3写2”,而如今增加了第二步“6×8=48”进4但不能直接写8而要用8加上进位数3。这儿是新的知识,学生难于理解,中差学生又记不住第一步的进位数,思维的存储能力弱,故此出现错误。当找到问题的症结后,在此放手,由教师自己去创造解决障碍的具体招术和办法。

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于陌生事物的认知没有足够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素材的选取应该尽量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现象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生活中的任何事物或新奇的东西都能对小学生造成极大的诱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精心创设与之相符的教学情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身边的事物来感受数学,增加对数学学科的认知;另一方面有助于其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习惯,并增强其求知欲望,主动学习。如在进行“圆的认识”教学时,对于其中“同圆或等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自行车、汽车的轮子等,并提出“为什么车辆的轮子不用其他形状,而做成圆形的呢?”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深刻了解圆的特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2创设知识迁徙的途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知识迁徙的途径,引导学生自主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已有的知识上构建新的知识。如在进行“圆柱体的体积”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回顾其他形状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推导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当学生推导出来以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推测其与其他形状面积计算方法的关系,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推导,极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构建新的知识,并通过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加强数学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新颖奇特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如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将静态的教学内容经过计算机技术变为动态直观的图像,使学生通过感官感受,并保持愉悦的心情进行主动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在进行点线面或者其他形状类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上动态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数形的性质特点及其联系、区别等,这样既能够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地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映像,加强其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全面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备课阶段的趣味性设计,以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总之,小学教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师和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好的最有效的教学效果。这在“减负”的今天,提出这个课题,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探讨的课题。

第6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活动

一、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现状

1.教学模式呆板,无新意,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如,在学习“生活中的数”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己去寻找问题,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认为让学生进行自我讨论往往不会有什么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时,他们普遍坚持采用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课,学生只是听、写的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可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感。

2.过于强调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从而忽视了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教学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如,在学习“比较”这一章内容时,课本上给出了很多的例子,但这些都是相对比较抽象的东西。所以就算老师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学生的理解仍然会有一定的障碍。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存在比较,比如说桌子和凳子,通过具体明了的事例,将课本与生活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更加促进数学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优化课堂活动的作用

1.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

如,在学习“认识图形”时,老师可以拿出提前做好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认识。同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所见画出自己所说的图形,然后让他们在画好之后进行展示,让他们比一比,看谁画得更快更好。通过竞争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

2.提高课堂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时,只有使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有意思,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一分钟能做什么”时,由于教室活动面积有限,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互相之间进行“拍手游戏”,然后计时一分钟,看看他们能拍多少下。或者还可以让他们按着自己的脉搏,同样是计时一分钟,让他们数一数一分钟内自己的脉搏跳多少下。这样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对“一分钟”有更加准确的认识,也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将注意力更加集中起来,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措施

1.组织积极有益的教学活动,将游戏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中

如,老师在讲授“乘法口诀”这一章内容的时候,就可以举办乘法接龙的游戏。老师可以起头,把学生以一竖列为单位分成一组,依次念“一只鸭子两条腿、两只鸭子四条腿……”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又如,在认识了“元、角、分”之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用文具做一个“文具店”,给他们分发一些用纸做的钞票,然后让他们进行“售买”,这种游戏不仅让他们对元、角、分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也学会了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2.依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比较复杂、难以想象的问题,老师就可以通过电子媒体设备,将问题形象化,这样问题会更加形象生动,更便于学生理解和解决。如,在学习“图形变换”时,有些学生的想象力相对较差,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较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可以利用电子媒体设备,通过形象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和理解。同时,对于“三角形旋转形成圆锥、面旋转成球……”等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通过电子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更加具体的形象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概念进行更加准确的把握。

3.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在学习中发现乐趣

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可以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如,在“分糖果、苹果、桃子等”时,学生就可以互相之间分发铅笔等,分别进行公平和不公平的分法,从而感悟数学学习的妙处。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都是当前教育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顺应新课改发展要求,改革后的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建设模式将会使学生爱上学习,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吕素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5(5).

[2]李鲜丽.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A].2016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3).

[3]郑端丽.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第7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思维发展、学习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阶段,数学教育内容有效地衔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自主锻炼能力,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数学思维模式的转变,还可以为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总结了目前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数学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数学教育的优化对策,为幼儿园向小学转变过程中的数学教育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

数学教育;幼小衔接;对策

作为幼儿启蒙时期的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幼小教育中数学教育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从以游戏为主的学习环境过渡到了以正规的教学为主的学校环境,这对初入小学的幼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不仅需要幼儿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工作,更需要小学、幼儿园老师以及家长做好各方面的应对工作。因此,剖析幼小衔接数学教育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应对措施,既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又有助于减缓幼小数学教育衔接的坡度与难度,使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一、国内幼小衔接的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较为丰富,李小培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课程与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幼小衔接教育最终还必须借助于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来进行[1]。栾萍萍2011年分析了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幼小衔接的单向性、幼小衔接表面化和片面化和家长理念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等[2]。翁飞燕2012年以课程为突破点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管理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调查为实例支撑,说明了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步构建出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3]。幼小衔接课程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幼小衔接课程的各个方面普遍存在着人人差异、校际差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只有从全局性的角度构建幼小衔接政策才能保障幼小衔接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

二、呼和浩特市幼小衔接教育现状

1.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衔接缺失。

通常,幼儿园对幼小衔接教育非常重视,不管是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上都积极主动地向小学教育形式上靠拢,而小学则缺乏这方面的准备,造成了幼小衔接教育的单向性。一些小学低年级老师认为幼小衔接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小学关系不大,因此这种单向的教育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

2.多数幼儿园小学化教育现象严重。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幼儿园对幼儿的小学化教育现象非常严重。通常幼儿园幼小衔接班的幼儿学习任务跟小学差不多,如背诵课文、识字、做作业、算术等,而不是注重幼儿的综合能力培养。幼儿园的办学宗旨本应该是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这种学习并不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综合性的素质,其中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说话能力、动脑能力、创造能力等。

3.低龄段的小学老师希望幼儿在幼儿园提前学习各种知识

这样教师在上课时的教学进度快,幼儿易掌握,幼儿完成作业好,教学起来比较容易。

三、呼和浩特市幼小衔接过程中数学教育问题

笔者走访了呼和浩特市几家幼儿园,发现在当前家长过分追求孩子学习成绩的背景下,本应在小学中出现的数学知识也逐渐提前到了幼儿园。幼儿园老师为了让家长达到他们的目的,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逐步将小学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渗透到了幼儿园。尤其是幼儿园数学教育为了能与小学接轨,将大量的计算内容带进了课堂。缺少了引起孩子兴趣的实物玩具、教具,急于求成的心态只追求短时成效,忽略了长远意义。孩子在幼儿园就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甚至是产生了厌恶的情绪,等到上了小学后不可能把精力集中在数学课上,更难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将小学提前搬到了幼儿园,这种超前的教育模式对于幼儿教育毫无意义,对幼儿也是有害而无益的。

四、幼小衔接过程中数学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建立数学活动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模拟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渗透相关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愉快、轻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带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之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设计游戏活动。好奇心、求知心是幼儿参与数学学习的动力来源,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数学学习的动力。诸如在“认数”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语言、动作描绘相应的数字,让幼儿来猜,诸如“哪个数字立如笔”“哪个数字像耳朵”“谁像镰刀能收割”等,让学生来猜是哪一个数字,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设计动手实践活动。动手实践可以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记忆能力、动手能力,促进智力发育。在教授“数的分合”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废旧材料,设计成耐玩的学具,供幼儿选择、整理,让学生发现数的分和规律。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难度系数低,利于幼儿参与,能够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积累操作经验,不但使幼儿在动手活动中得到了快乐,也为其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养成良好数学习惯

幼儿园大班到小学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大的过渡,在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学习习惯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为了让学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就需要让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听、看、模仿是幼儿园的教学侧重点,然而进入小学,课本知识更为重要。为此,在幼儿园大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其二,培养幼儿的思考习惯。幼儿多比较感性,对事物的认知比较直观,思维具有较强的外部依赖性。而小学阶段的学习需要幼儿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为此,教师要注重对幼儿思考习惯的培养。诸如在“数的整理归纳”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置一系列的渐进式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么?”诸如此类。这样渐进式的设问,能够促进幼儿思考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通过观察,幼儿能够更好地发现组合记录的异同点,在实际的过程中能够刺激他们主动思考,并拓展他们的横向思维。总的来说,只有让幼儿园大班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才能减轻其小学适应、融入的阻力,完美地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

(三)做好数学知识衔接

小学一年级的很多内容,幼儿都没接触过,诸如1~20以内数的认数、认识几何形体、加减运算等。为了避免幼儿进入小学面对过大的阻力,影响学生数学的兴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框架,为幼儿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可采取如下措施:其一,注重幼儿的体验。利用幼儿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去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构建数学知识框架。在体验、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幼儿的认知规律、活动情境,站在幼儿的视角上设计相应的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幼小衔接的关键数学概念。其二,加强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数的学习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幼儿已掌握的基础知识,渗透数的基数、顺序、序数、组成等相关概念,并设计一系列的观察、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数的概念。

(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幼小衔接同样也是学习能力的衔接,教师要注重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避免进入小学幼儿存在过大的应激反应。不但要让幼儿学会,还要提高其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来说,应该着力提高幼儿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其一,听讲能力。教师要培养幼儿专注、集中的状态,提高其课堂听讲效率与能力,使其能够根据教师授课内容、速度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其二,观察能力。教师要培养幼儿对图文、图形、数字的观察能力,以便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加强记忆效果。其三,思维能力。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学会思考,建立知识之间、经验之间、知识与经验之间的广泛联系,做好融会贯通。

作者:黄以瑾 单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第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小培.呼和浩特市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栾萍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1,(8).

[3]翁飞燕.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第8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化方法

概念是在数学学习中进行推理和判断的主要依据,没有概念作为基础,就谈不上所谓的正确推理和判断。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数学教师须先找出优化的概念教学方法让学生将基本数学概念牢牢掌握。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数学概念教学经验,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方法,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走进概念教学

数学是一门综合了思维的逻辑性、系统性、抽象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它反映客观对象的最基本思维形式就是概念,概念是在感觉、感知和表象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方式形成的。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做合一。”确实如此,教育的最终目的正是将概念性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所以,若让小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性的概念,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数学概念教学时多调动学生感官,通过概括、抽象、判断形成概念。

例如,在向学生讲解“分解质因数”这一节知识点时,如何让学生理解“质因数”这一概念呢?鉴于“质因数”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抽象的数学概念,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已有的“几乘几”作为讲解“质因数”的突破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理解“质因数”的概念。教学时可以设定以下的教学情境:(1)动嘴说一说,在了解到6的质因数是2乘3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34的质因数是几乘几,12的质因数是几乘几。(2)动手写一写,随机抽选一名学生,让这名学生走到讲台上运用短除的方法板书24分解因数的结果。

二、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促进概念理解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学设备也由传统的黑板粉笔板书开始向现代化的多媒体设施转变,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全方位、立体化地对学生进行视觉和听觉刺激,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对小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也能起到很强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向小学生讲解“几何图形”时,如何让小学生理解“几何”这一概念呢?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已经理解的“三角形”这一概念开展教学工作,具体来讲,小学生肯定见过红领巾和数学教学用具三角板,那么,教师将这两样实物用照相机拍下来,然上传至电脑,再用电脑的绘图软件将实物的颜色去掉,只留下三角形的外边框,数学教师指向其外边框细数外边框的线段构成数量,这样就将抽象的“几何”概念直观地展现了出来。紧接着,电脑屏幕上的三条外边框交替闪动并发出声音,通过这样的方法,对“几何”这一概念加深了印象,对数学概念教学起到了言语表达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以灵活的练习巩固概念认识

通过运用感官感知、多媒体辅助这些方法后概念已基本形成,但是这仅仅是从已掌握的概念中理解了新的概念,那么,怎样才能让概念学习法真正成为小学生日后学量数学的基础呢?要真正实现这样的学习效果还必须通过灵活的练习,以此巩固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几何图形的概念初步形成后,要想巩固它,就需要一些练习来加强。具体来讲可以利用一些灵活变化的是非题,就是学生常常会遇到的将原来概念中的法则、定义、性质等进行添字、删减、换词之后再重新拿来判断的题目,小学生在判断这些题目时,可以依据原来的定义、定律、运算法则等进行比较,看是否相符,哪里有出入。若与原概念相符证明该题目正确,不符则为错误。

例如:在了解了三角形和三角形的分类的概念后,可以对小学生开展如下概念教学练习:(1)由三条长度相等的直线段所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3)由三条相等的边组成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

总而言之,概念教学并不限于单纯的“阐述概念”,教师仅仅满足于学生知道“是什么”还不够,更需要教师深入、全面地抓住概念的本质。发力于数学概念背后的思想办法,让学生知道这一概念产生的原因,熟练发挥它在建立、发展理论或解决问题使产生的作用。通过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积极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以及灵活的练习之后,相信能对优化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只有小学生学好了数学才能为将来在实践中熟练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第9篇:小学数学优化范文

一、数学优化问题的价值与教材编排

通过数学优化问题的教学,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能。

在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排中,数学优化问题作为专题学习内容,主要有小学低段二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两位数”、三年级上册“简单的排列——三位数”以及“简单的组合”,小学高段安排了三个典型的活动材料对优化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学习探究,具体内容如下:

二、现阶段数学优化问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优化问题的教学,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对优化问题进行认知和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的优化策略,培养在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它当成一个普通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教学,以学生掌握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为目的,忽视了学生优化意识的培养和优化能力的发展。

下面笔者就高段教材中的三个数学优化专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烙饼问题:为什么烙饼(两张以上)的次数总等于饼的个数?

教学“烙饼问题”时,教师先出示烙饼的方法情境:烙饼的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于是在烙一个饼和两个饼时,学生能很快说出烙饼的时间(都是6分钟)。但是在烙三个饼时出现了分歧,有的说要12分钟(先烙两个,再烙一个),有的说只要9分钟(先烙1号饼和3号饼的正面,再烙2号饼和3号饼的反面,最后烙2号饼正面和1号饼的反面),然后通过演示和比较,学生认识到后者更优化、更节约时间,教师也只引导启发:烙饼锅一次可烙两个,若只烙一个就浪费时间,要尽量每次烙两个。

进而讨论烙4个、5个…10个,学生始终停留在“尽量每次烙两个就不浪费时间” 上进行探究,虽然能找到烙的方法:如果是双数个饼就两个两个烙,如果是单数个饼就先两个两个烙,最后三个按前面优化的方法烙;也发现了烙饼的次数等于(两个以上)饼的个数。虽然这样的数学问题看似能解决了,那么,为什么烙(两个以上)饼的次数总等于饼的个数呢?

打电话问题:“打电话” 问题的教学重点是为了找到规律吗?

教学“打电话”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围绕着“分组方案”进行不同的设计,在对学生提出的“分成3组、4组和5组”的观点进行逐一否定后,教师引导:要想时间最少,那么应让每个通知到的人都不空闲(参与打电话)。于是在图直观演示这种打电话方式的基础上重点总结出了下面的规律,见下表。

在接下去的时间里,教师针对表格进行大量的分析,甚至总结了计算公式:第n分钟新接到通知人数=2n-1;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和老师总人数=2n;n分钟所有接到通知的队员数=2n-1。然后根据这样的规律和公式,解决打电话的问题就简单了。

试问:“打电话” 问题的教学重点和目的是为了找到这样的规律吗?

找次品问题:“找次品”就意味着每次对物品尽可能平均地分成三份吗?

在“找次品”教学中,例1用天平通过对5件物品中1件次品的寻找,知道寻找策略的多样性,然后通过例2对9件物品中1件次品的寻找,明白要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进而发展到对不是3的倍数个数待测物品的研究。让学生发现找次品的最佳策略:尽可能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如27—9、9、9);不能平均分的每份相差也最多是1个(如8—3、3、2),这样找到其中1件次品的称量次数最少,见下表。

因为把待测物品尽可能平均分成三份,进而教师又引导学生有这样的发现:

当待测物品总数是:

2~3个(31以下)——1次

4~9个(31以上~32)——2次

10~27个(32以上~33)——3次

……以此类推。

那么,为什么要把待测物品这样分呢?“找次品”就意味着每次对物品尽可能平均地分成三份吗?

三、数学优化问题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优化策略的深层探究

(一)数学优化问题教学,应重视深层问题的优化认识

数学优化问题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对知识本身表面的认识,应当认识到这样的优化可以延伸到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在“烙饼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解决烙3个、4个、5个…10个甚至更多饼烙的优化方法,而且要认识到为什么烙饼(两个以上)的次数总等于饼的个数,教师不妨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

3个饼: 于是,n个饼就有:

(注:线上的表示烙第一次,线下的表示烙第二次)

可见,按照这样的烙法,把第一个饼的第二面空着,总存在这样一个饼——它的第二面与第一个饼的第二面可以同时烙最后一次,也就意味着有几个饼(不少于两个)就可以烙几次。因此,如果一次能烙两个饼,每个饼烙两面,始终有这样的优化方法存在,因为锅子可以同时烙两个饼而每个饼正好都是两面烙。但是,如果锅子一次能烙三个饼或四个饼,情况就不一样了。那么每次可以烙三个饼或四个饼,优化的方法与之前又有什么联系呢?

一次烙三个饼:

一次烙四个饼:

可见,一次烙三个饼,烙饼的个数必须是3的倍数才能达到最优化;一次烙四个饼只要保证饼的个数是大于2的偶数就能达到最优化。

以知识为载体,需要去挖掘更多方面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才能使同一类优化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优化意识得到形成和发展。

(二)数学优化问题教学,应关注优化结果的形成过程

教学数学优化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优化意识上得到发展,因此教师的优化问题教学不仅是通过优化过程寻找优化的方法和策略,更应关注通过优化策略的寻找,体验优化的过程。

在“打电话”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分组(3组、4组或5组等)通知方法的否定,不应建立在“还有其他方法使通知时间更少”,而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探究体验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自主领悟“策略不够优化”的原因——有的队员没有参与打电话,因此,要使打电话通知的策略最优化,必须将接到通知的人都发动起来。基于这样的认识,让学生主动探究“第1分钟、第2分钟、第3分钟…第7分钟”接到通知的人数,教师并不一定要学生牢记有一个规律或公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而要让学生体验参与过程,从中获得感悟、启发和意识——人人参与总能使下一分钟通知到的人数在前一分钟基础上增加1倍,同时在遇到这类情况时,学生解决起来比较快捷。

比如,“发作业本”的情况就比较类似,全班有48名学生,教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作业本下发到每个学生呢?不妨采用这样的办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见下图。

其中加“。”的表示留给自己的本子数。

可以发现,这样的优化方法只要四五次就能把本子发给每个学生。而实际操作时,教师不可能一边数一边发,这时,教师就可以尽可能掐出一半本子分给别人就可以了。如果学生能在活动中体验到这样的思维方式和意识,那么优化问题教学效果就能在教材知识点以外的其他方面得以施展了。

(三)数学优化问题教学,应突出优化策略背后的原因分析

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往往都只关心“可以怎样优化”,而不去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优化”“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事实上,只有把握优化策略背后的根本原因,才能使这样的优化策略研究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运用得更广泛。

在“找次品”教学中,到底为什么要把待测物品尽量平均地分成三份呢?——作为教师,要把学生引导到这样的领域去思考,才能有最根本的收获。实际上,“把待测物品尽可能平均分成三份”——这是由天平决定的,因为天平有两个托盘,一次能同时比较两份,于是教师就可以去判断第三份(再加上“次品是唯一的”),这是“物尽所用”而不是“人尽所能”。同时次品在哪一份中又是不明确的,为了公平起见应当三份尽可能分得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