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技术理论范文

数字化技术理论精选(九篇)

数字化技术理论

第1篇:数字化技术理论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 软件应用 音乐基础理论

当今的音乐课程教学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多媒体技术。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进行音乐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和潮流,特别是针对于技术性强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实现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更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数字化的多媒体教学容量大,内容丰富,可充分利用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手段,将可视化、临场感、交互、引导结合到一起,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使学生在动态环境的引导下,通过参与和感受,更加方便、正确地理解和熟悉所涉及到的学习内容。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其逻辑性与可变性很强,如果只简单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课件,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讲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可变性与拓展性的不足;其二,制作更为复杂,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要真正解决这两个问题,怎样去做呢?笔者通过教学与制作实践总结出了实现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数字化多媒体教学的一套方案,应从制作课件的实际出发来解决问题。

一、音乐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的特点

1.多媒体的平台特性。此平台可以插入文字格式、图片及音乐等文件,并能播放演示。

2.具有乐谱等图片的特征。这一点是音乐理论课件所特有和必备的,乐谱可以直接使学生看到所讲授的例子及技术的关键点。

3.具有软件直接操作的特征。对于所要做的课堂练习,教师所讲的范例,由于可变性和拓展性的空间很大,和学生的互动性很强,因此必须要在音乐软件里完成。这也是音乐基础理论课件有别于其他多媒体音乐课程的主要方面之一。如和声学的作题范例的实际配制讲解等,就必须要运用功能强大的专业乐谱软件。

4.声音文件的制作与处理特性。在实际的课件制作过程当中,音乐中必须要有声音。真实地让学生听到所学作品或创作编曲声音,这也是音乐基础理论多媒体课程的一大特点。

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熟练掌握所讲授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并形成自己的理论教学体系;熟练掌握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熟练操控音乐制作软件、乐谱制作软件和多媒体播放器。

有了以上几种能力,数字化多媒体音乐基础理论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完成才能够得以实现。音乐基础理论的数字化多媒体教学,不能将课件制成“傻瓜式”的,那样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课件应该由授课教师自己独立完成,因为每一位教师的理论体系都是个性化的。

三、课件制作所应用的软件

多媒体平台制作,主要交由PowerPoint来完成,运用这个大众化的制作平台可以实现文本、图片、声音等文件的插入与连接及多媒体的播放。

乐谱的制作主要交由Sibelius或者Finale来完成,这些制谱软件可以实现各种谱例的制作,也可以实现乐谱的播放,这对于音乐基础理论中的技术理论课程有着很强的实用性。教师可以结合PowerPoint软件,实现展示旋律发展或声部连接的各种变化,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解放,使教师的讲授更加灵活、自如。

图片的制作主要交由Snagit来完成,此软件可以实现各种规格的图片制作,包括捕捉图片和视频,可谓功能强大。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多数用它捕捉乐谱图片。

音乐的制作主要交由Nuendo来完成,此音乐制作软件可以实现各种音乐,包括MIDI、音频的制作。这对于音乐基础理论教学中的配器课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将配器写法及编曲想法随时通过音乐制作软件反映给学生,可以实现编曲的直接性及音响的实时性。如果只是编辑或剪辑现有的音频,包括音频格式的转换等,可以用sound Forge软件直接处理。

四、具体课程的软件应用方案

基本乐理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结合Finale软件的操作来制作谱例及音程、和弦调式等;和声学、复调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结合Finale软件的操作来制作谱例及和声学、复调课程的例题及练习;音乐欣赏、音乐史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结合Snagit 软件做图片的处理,用Sound Forge软件来对现有的CD、MP3等音频文件进行编辑处理;配器课程及作曲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用Finale软件制作谱例,由Nuendo软件来完成制作;作品分析课程以PowerPoint为主要平台,谱例由Finale软件完成。

当然,音乐的专业制谱、制作软件还有很多,如Sibelius、Encore、Sonar、Photoshop 等,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但目的是唯一的——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制作出适合自己的音乐基础理论教学的课件,最终来实现教学目的。

五、制作设计与实例流程

这里笔者以和声课为例,文字的讲授部分在PowerPoint软件中完成,乐谱部分由Finale软件完成,再用Snagit软件按图像缩放比300%、图像分辨率300 来捕捉乐谱图片,然后插入到需要播放的幻灯片中。如果想实时操控乐谱软件,可以按电脑键盘上ALT+TAB键进行幻灯片的页面与Finale乐谱页面进行切换。这样教师可以直接控制软件,直接进行交互来授课;另外也可以在软件中实时播放谱例。这样技术处理就很直观,从视觉、听觉两方面直接反映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味正确与错误及技术的艺术性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作欲望,课堂效果会更好。

综上所述,想要在音乐基础理论课中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除了具有良好的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外,还要有课程教学的良好设计。精心设计,巧妙构思,合理安排,熟练操控,是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数字化多媒体成功授课的法宝。

第2篇:数字化技术理论范文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发展 应用领域

随着信息化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信和计算机设备越来越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对数字信息处理技术需求也日益强烈。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通俗的来说就是将模拟信号(视频、图片、声音)转换为数字信号的处理技术,我们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得以实现的载体称为DSP(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也可以把数字信号转化成模拟信号输出。所以说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不是单一学科的技术,它是在众多学科理论基础上建立的综合技术,涉及到的技术领域非常广泛,下面我们通过以下几部分来探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

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历程

(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特点

最早对信号的处理方式是通过模拟的方法,这种方法对温度和环境的变化敏锐度不高,所以逐渐退出了主流的行列,应运而生的就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它主要采用与计算机一样的O、1二值逻辑,因此其对温度的变化以及环境中的噪声非常之敏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一般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可以通过软件来修改硬件的参数,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修改性;随着数字芯片的快速发展,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处理能力越来越强,这就使得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适用的领域也是日益广阔。

(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

任何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得经过一定的发展历程,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理论基础时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概念首先被提出,这个时期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实现对信号的处理;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第一台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诞生为标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这种处理器具有编程能力,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诞生使得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广泛的应用到语音通信、医疗、图像处理、军工等领域;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个阶段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既表现在理论方面也表现在技术层面,理论更加丰富能够在非线性频谱中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处理速度更快、精度更高,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

(一)在通信领域中的应用

当下,通信领域中的信道扫描、扩频、音频信号处理、链路质量分析、信道探测等通信领域中都在使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整个的处理流程就是中频信号经过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数字化处理后将输出三种信号分别为数字量化基带信号、音频信号和AGC控制信号,其中音频信号是终端用户直接可以使用的信号。

(二)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除了通信领域,数字信号技术应用最广阔的就是图像处理领域,无论是广播电视、手机图像、还是卫星图像都会用到活动图像的压缩,解压缩技术以及图像的编码/解码技术;在测绘和仪器测量等领域对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微型化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可以集成到测绘或者是测量的仪器中,这样大大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在这些领域中数字信号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就显得尤为重要,DSP、FPGA等高运算速度芯片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但是相对于对图像处理技术的需求来说,其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潜力巨大。

三、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

随着芯片集成度和运算速度的提升,其体积更加的微型化,所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将会在家庭智能化中广泛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最终会落实在DSP芯片的发展上,一方面,通过多线程、多通道、超标量结构等技术提高芯片的性能;另一方面将着眼于个性化和多元化定制中,可以制作出不同型号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供不同各户的个性需求。

未来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将立足于环保和微型化两个方面,个性化需求必然会追求更高的运算速度和底功耗以及小尺寸。低功耗是任何一个产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更高需求,只有生产出低功耗的产品才能扩展产品的应用领域,产品应用领域的扩展必然会促进产品的大规模生产,通过大规模的量产将会使得芯片的DSP器件的购买成本降低。

第3篇:数字化技术理论范文

关键词:摄影测量;数字;测量系统;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J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是随着摄影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新兴技术,是指对非地形目标进行摄影并确定其外形、形态和几何位置的技术。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融合了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计算机视觉的相关理论、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模式识别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利用数字像机获取被测目标的数字影像来得到物体的形态、位置、姿态和运动从而完成对物体的测量。由于该技术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属于非接触性测量技术。具有危险性低、信息容量高、信息易存储、可重复使用、精度高、速度快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科技研究和国防建设等领域。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数字工业摄影测量将向实时近景摄影测量发展,它将成为对非地形目标进行测量的主要手段,并且实时性、全自动源数据获取及仿真虚拟手段的研究将成为应用研究的趋势。

一、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发展历程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国外就开始了数字工业摄影测量的研究。将摄影测量的相关理论、算法及软硬件逐步应用到工业测量领域,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快速发展阶段始于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同时工业对高精度摄影测量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业摄影测量技术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目前,数字工业摄影测量理论趋于完善,技术趋于成熟。

国外已经有多家公司推出了自己的数字工业摄影测量系统:美国大地测量公司的“V-STARS系统”、挪威Metronor公司的“Metronor系统”和德国Aicon3D公司的“DPA-Pro系统”等。

(二)国内发展历程

国内对数字工业摄影测量的研究开始于70年代。当时,一些研究机构就开始着力于摄影测量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由于知识的落后和生产水平的限制,该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较为缓慢。90年代初,随着高精度摄影测量技术的进步,工业摄影测量技术大量应用在冶金、机械、车辆和采矿等工业领域,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高校及研究机构对有关工业摄影测量技术的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工程实践进行了研究,并针对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如何应用在工业测量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论,形成了一套新的。该阶段为初步发展阶段。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在理论和应用方面都有新的发展。目前,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摄影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内工业的飞速发展,许多研究机构引进国外的先进摄影测量技术、吸收新的工业摄影测量理念。 在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及应用工作。

目前,国内数字工业摄影测量产品主要有:天津大学研制的“汽车车轮定位参数激光视觉测量系统”、西安交通大学研制的“大型复杂曲面产品的反求和三维快速检测系统”和武汉大学研究的“Lensphoto”等。

二、数字工业摄影测量的关键技术

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是指对非地形目标进行摄影并确定其外形、形态和几何位置的技术。它属于高精度、大尺度三维坐标测量。为满足以上要求,需要解决以下关键性技术问题。

(一) 高质量影像的获取

获取高质量数字图像是高精度测量的基础之一。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需要对测量中使用的人工标志及其属性、光源特性、数字像机的设置和与成像质量有关的技术和设备等进行研究。

(二)摄影测量的人工标志

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使用人工标志作为测量的特征点。工业部件表面通常缺乏丰富、明显的纹理信息,在摄影测量过程中产生的图像,往往缺乏足够的、准确的特征点。为了避免这一不足,数字工业摄影测量中,采用设置人工标志点的方式产生足够数量且对比明显的特征点。发光二极管、投影激光、回光反射标志等均为人工标志点。

(三)圆形人工标志偏心差

在高精度工业摄影测量中,标志中心点定位偏心差是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确定偏心差数学模型以及模型矫正工作有利于提高测量精度。

人工编码标志

使用人工编码标志可以加快测量速度,实现测量的自动化。每个编码标志对应一个唯一的编码,因此能够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自动识别。设计编码标志应遵循以下原则:具有足够的编码容量、尺寸不宜过大、有唯一定位点和易于自动、准确识别。在数字工业摄影测量中,常用的编码标志有同心圆环型编码标志和点分布编码标志。同心圆环型编码标志采用二进制编码原理,具有原理简单、易于识别等优点。点分布编码标志由一组圆形标志点按照一定规则排列而成。

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发展趋势

现阶段,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在理论研究和工业实践方面都日趋完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技术逐步走向产品化、实用化和高效化。从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可以预测其发展趋势。

相机呈多样化、专业化

数字工业摄影测量常用的传感器主要是数码单反相机、红外相机、工业摄像头等。数码单反相机的价格低廉且成像性能强大,成为摄影测量的常用传感器。研究者也对单反相机进行了专业改进,使其更加适用于摄影测量。

测量精度、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工业部件制造精度、表面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也必然向着高精度、超高精度和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

三维数据分析软件专业化、精细化

获取三维坐标信息是数字工业摄影测量的基本功能。获取的三维坐标信息需要处理分析,才可以应用到所需的领域。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应用领域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用户开发各种专用的、精细的数据分析软件。

结语

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是随着摄影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新兴技术,是指对非地形目标进行摄影并确定其外形、形态和几何位置的技术。数字工业摄影测量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数字工业摄影测量将向实时近景摄影测量发展,它将成为对非地形目标进行测量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第4篇:数字化技术理论范文

关键词:数字时代;新闻理论;数字新闻学;创新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理论研究领域出现了数字新闻学这一新的理论研究概念。在数字技术的冲击下,随着新时期新闻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的不断变化,新闻理论体系原有概念框架逐渐呈现无法适应技术发展和环境变化的趋势,新闻学概念也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和用户的质疑。与此同时,依托数字化背景而产生的各种自媒体、新媒体形式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媒体的衰落,也造成新闻学在学科研究中的边缘化趋势。因此,基于数字时展进行新闻理论创新研究已刻不容缓。

一、数字新闻和数字新闻学

数字新闻主要指的是在数字时代,依托信息化渠道,以数字或图表作为呈现方式且具备一定新闻价值的新闻体裁。与传统新闻报道形式相比,数字新闻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随着数字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作为数字技术和新闻行业结合的典型,数字新闻丰富了传统新闻传播的途径和形式,同时也给新闻理论研究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一般来说,数字新闻具备几个特点:第一,产生于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环境;第二,内容经过更加精确的量化计算;第三,呈现方式多为数字和图表;第四,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第五,必须真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第六,一般具有简洁性和通俗性的特点[1]。数字新闻学是新闻学研究基于当前数字时展环境进行的范式创新。由于各种数字化传播途径的融入,数字新闻学的生态维度变得更加扁平和立体,同时打破了传统新闻学研究中的认知框架和认知纬度。数字新闻学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理论知识体系,研究人员积极融入了数字媒介的生态理念,对新闻学原有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了全新的理解和阐述,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规范性、描述性、批判性等多种特点的新闻学语言体系。数字新闻学理论研究有助于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积极把握数字时代的新闻生态发展趋势,进一步考察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关系,同时也为其他新闻研究工作提供新的研究工具和研究环境[2]。

二、数字时代新闻行业运作模式的变化

(一)新闻的内容编辑和生产

新闻生产工具的迭展是增强整个新闻产业生产力的重要保证,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许多具备现代科技元素的新闻生产工具不断涌现,推动着新闻传媒产业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在新闻采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新闻生产的整体效率和新闻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未来新闻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新闻机构数字技术及生产力的高低。以新闻的编辑过程为例,许多传统的新闻编写方式正被数字化、信息化的软件编辑工具取代,这一变化同时也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具备更高层次的数字化应用能力,具备更多软硬件的使用方法,以便为数字时代的产业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3]。

(二)新闻产品传播的变化

数字技术的应用对当前新闻传播的介质和新闻内容的呈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新闻产品由以往单一化的呈现方式转变为当前多元化、数字化的呈现方式。这一变化一方面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对新闻产品生产的环节和流程进行重新规划,不断融入新的运作模式和新闻编辑理念;另一方面,学术研究人员也要从全局出发,对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发展方向及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进行补充和阐释。在数字化背景下,新闻产品的生产、传播与接收不再受到传统新闻环境中时空的限制。这要求新闻编辑充分考虑到受众的新闻偏好和兴趣发展,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新闻传播效益的时间和新闻传播介质,从而取得更有效的新闻传播效果[4]。

(三)新闻媒介组织单元的变化

在数字化传播环境下,新闻产品更加依赖新闻介质的转换,尤其在多元的信息化环境下,新闻产品的有效传播往往需要借助许多不同新闻传播介质进行转载,因此涉及的传播主体和传播环节也更加丰富。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往往由广大受众决定,并且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受众的喜好和品位转变的速度越来越快,导致新闻热点和新闻产品的发展趋势也不断发生变化,这要求研究人员及时把握时展方向,理清新闻产业发展的潮流,优化不同新闻介质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融合与转换,从而更好地处理新闻理论体系创新和数字化变革的关系[5]。

三、数字时代新闻理论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数字新闻的生态性理论

新时期,许多新闻从业人员认为数字技术对新闻产业发展的影响并不是工具性的,而是生态性、全面性的,如许多信息化技术在新闻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中扮演了生态性的角色,这意味着数字技术不仅为新闻学的研究带来了外部形态上的改变,而且对其内在逻辑和机理也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一些曾经在传统新闻学理论体系中毫无争议的命题内容,在数字新闻学理论中却失去了应有的合理性。以新闻产品的真实性为例,传统的新闻工作者和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新闻的真实性属于其本质性特点之一,但在数字时代,新闻的真实性有时成为一种可操作的特性,这一定程度上与追求数据科学性、客观性的传统新闻理念是相悖的。针对这一转变,新时期的新闻从业者应正确认识数字技术对传统新闻产业的冲击和改造,尽可能摆脱固有的身份认同和认知惯性[6]。

(二)数字时代的新闻道义理论

道义理论最初用于讨论人类在社会交际互动行为中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和责任,在数字时代的新闻理论中,道义理论也应该成为新闻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媒体时代,传统新闻理论体系将社会责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随着数字化新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许多新闻从业者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观念,如一些人认为数字技术有助于新闻业继承并发扬传统新闻行业的社会责任,认为信息化、智能化的算法有助于受众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引导不同受众群体形成对社会发展思想的理性认识;但也有少数人对新闻业的社会责任持否定态度。因此,在新时期新闻理论创新研究中,相关从业人员要对新时期的新闻道义理论进行反思和探讨,以便更好地发挥新闻业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7]。

(三)数字新闻行业的技工性理论

从数字时代新闻研究的理论发展现状来看,许多新闻从业者对自我身份的人文性认知普遍下降,对专业性、科学性的认知明显提升。许多学者在新闻学研究过程中也曾提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和去职业化概念,他们从不同维度对数字化新闻媒介的发展以及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化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数字时代新闻从业者的转型发展来看,电台广播新闻从业者比电视新闻从业者的数字化转型显得更加顺利,这是因为不同新闻领域从业人员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结构认知存在差别。广播新闻从业者对“广播”这一媒介属性的认知高于“新闻”本身的认知,而电视新闻从业者对“电视”这一强势媒体的认知则高于对新闻行业本身的认知。同理,数字时代新闻从业者对职业化的认同也逐渐呈现强化数字媒介的科学属性,弱化新闻内容的人文属性的新趋势,呈现某种“技工性”的发展趋势[8]。

四、基于数字时代的新闻理论创新策略

(一)进一步丰富新闻理论创新研究的学术资源

对于数字时代新闻理论传播的理论研究,研究人员要充分结合当前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思想,以不断突破原有认识。因此,研究人员首先要对传统新闻传播理论和当前新闻传播研究相关文献、创新性研究成果等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收集和整理,以便辅助数字新闻理论研究人员明确创新研究的动因和现阶段的研究目标,明确数字新闻实践探究的重点问题。构建数字新闻理论体系创新的科学方法。与此同时,研究人员还应该综合国内外同行学者的数字新闻实践,积极将国际研究领域最先进的数字新闻理论和研究成果与我国当前新闻发展环境结合,不断丰富国内数字新闻理论研究体系,为未来新闻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奠定理论基础[9]。

(二)创新数字新闻理论探究的方式与手段

新媒体时代,数字新闻的理论创新与发展研究要综合多种研究方式和手段,其中既包括从不同研究角度考察涉及数字新闻创新发展的各种问题,还包括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检测和实践探究。例如,在研究数字时代不同算法对新闻推送的影响时,要充分考虑到算法对受众定向推送所造成的偏狭性认识和极端化观念等。研究人员要综合采用多种学术资源和各领域研究方法,以形成科学化的理论探究方案。例如,在实证探究和量化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内容分析、网络数据收集与整理、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为之后数字新闻理论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丰富的实证依据和数据支持。其中的量化研究主要是对数字新闻理论的相关概念进行的检测,其次从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等多种维度对数字新闻的理论概念进行综合性评估[10]。

(三)不断丰富数字新闻理论创新的各种途径

创新途径一般指的是在理论体系研究过程中应利用哪些具体途径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一种主动探究方式,有助于对传统新闻传播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补充。我国进行新闻传播理论的研究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并且已初步构建了覆盖多种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体系。但由于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许多新闻传播原有理论已无法解释数字新闻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性问题,因此要求相关研究人员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途径,如综合运用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研究方式,解决数字新闻传播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跨学科研究途径是当前数字时代新闻理论创新探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明确数字新闻理论发展与创新的目标

数字时代的新闻理论体系创新探究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研究人员不断从实践探索中发现问题,并结合自身专业研究的理论知识,探索新的研究方式。因此,在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之前,必须进一步明确数字新闻理论发展的最终目标,以及明确目前新闻传播领域最为迫切的发展问题,进而确定新时期数字新闻理论的相关内涵,在原有数字新闻实践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找出研究的重点问题,进而构建数字新闻传播理论的体系内容。要通过一系列的研究项目,对理论创新的过程和结论进行测试和验证,最终在经过大量实践检测文献积累的基础上,构建数字新闻理论体系。这不仅能为之后我国数字新闻理论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学术资源,而且可以为未来数字新闻实践探索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可以为世界其他国家或领域的数字新闻理论探索提供创新性理念,为专业领域研究作出更有价值的学术贡献[11]。

五、结语

数字时代,进行新闻理论创新和发展研究是我国新闻从业者和专业研究学者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都应该坚持的一项系统性研究任务。针对数字技术对新闻发展产生的影响,专业研究领域的学者要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和探索,有效指导数字新闻传播的各项实践活动,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理论研究的优势,促进数字新闻研究的高质量、深入性发展。我国几十年来所进行的数字化研究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数据和资料,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要在此基础上对实践中的各种新型数字新闻现象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广泛性考察和深入性探究,总结出数字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相信在新闻传播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为我国数字新闻的理论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梁军.数字化变革与新闻编辑理论创新问题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4(12):93.

[2]张秀杰.数字化变革与新闻编辑理论创新问题研究[J].科技传播,2013(21):32.

[3]常江,田浩.论数字时代新闻学体系的“三大转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4(4):44-50.

[4]白红义.数字时代的新闻理论创新[J].新闻记者,2021(10):13-18.

[5]黄雅兰,罗雅琴.可供性与认识论:数字新闻学的研究路径创新[J].新闻界,2021(10):13-20.

[6]常江,田浩.生态革命:可供性与“数字新闻”的再定义[J].南京社会科学,2021(5):109-117.

[7]白红义,张恬,李拓.中国数字新闻研究的议题、理论与方法[J].新闻与写作,2021(1):46-53.

[8]马特·卡尔森,李思雪.数字新闻流通与数字新闻认识论[J].新闻界,2021(10):4-12.

[9]王衢.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分析[J].传媒论坛,2019(11):4.

[10]吴飞,杨龙梦珏.重访人文:数字时代新闻学与新闻认识论的反思[J].中国编辑,2021(10):4-9.

第5篇:数字化技术理论范文

对于档案管理而言,数字化建设的作用十分显著。但依然存在诸多安全问题,阻碍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针对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是档案管理应当重视的工作。

1 档案数字化建设概述

1.1 内 涵

所谓档案数字化建设,简单的来说,就是将传统的纸质信息转变为电子数据信息的过程,需要通过借助当前先进的各种技术,包括扫描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构建完善的档案数据库,改变传统的以纸质作为载体的信息记录方式,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快速查询、共享,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1.2 内 容

在档案数字化建设中,需要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库,二是技术保障体系,其中,数据库是档案信息存储所在,必须保障数据库的安全可靠,避免数据的泄露,确保数据安全,为档案管理与应用奠定良好基础;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的,而互联网中安全风险远远高于传统纸质数据保存方式,对此,就需要通过完善、可靠的技术保障体系,来加强对档案数据信息的保护,包括限定访问权限、定期维护与升级系统、建立身份认证机制、采取密钥等措施。

2 档案数字化建设现存的安全问题分析

2.1 缺乏良好安全保护意识

安全保护意识是减轻安全风险的基础,但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安全意识的缺乏是一个十分普遍,但也较为严重的问题。我国档案管理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在管理机制上本身就存在一定不足,许多档案管理人员本身对档案工作认识存在偏差,对档案的重要性没有正确认知,在从传统档案向数字化建设转型过程中,这种理念并没有改变,导致数字化档案信息存在许多流失的漏洞,比如没有合适的分类保管,可以随意进行信息的拷贝与复制、在管理中未严格遵循相应的规范等,都严重降低了数字化档案的安全性,引发各种安全风险,导致出现安全问题。

2.2 技术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数字化档案是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存在的,必须有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才可最大程度的避免安全风险。档案数据与计算机是密切相关的,由于计算机病毒的存在,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也容易被计算机病毒所感染,加上恶意攻击等行为的存在,如果没有对应水平的技术保障体系,档案数据库很容易被侵入,造成大量信息的丢失、泄漏等问题,极大威胁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安全。

2.3 安全管理人员相对缺乏

档案数字化是一种新的档案管理模式,其安全管理与传统模式有很大区别,对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极高要求,特别是在计算机能力方面。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安全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能力水平只在中等甚至以下,是难以达到电子档案管理需求的,在此种情况下,一旦档案数据库被入侵,很难采取有效处理措施,安全风险得不到解决,引发安全问题。

2.4 档案数字化理论与资金支持不足

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依然处于探索论证的初级阶段,相关的成熟理论较为有限,理论水平相对较弱,依然有许多需要研究的内容,无法为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导致很多档案数字化建设隐患、缺陷未被及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对档案数字化安全造成了不良影响。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种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工作,在硬件、软件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入,也就是对资金有着较大需求,数字化设备购入、现有设备的运行使用、落后过时硬件的及时更新以及相关软件的开发升级等,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企业、事业单位,还是高校、行政部门,经费投入都较为有限,特别是在安全方面,经费严重不足,各种安全问题普遍存在。

3 档案数字化建设安全问题解决对策

3.1 提升档案管理安全意识

针对档案数字化建设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首先,应当加强对档案管理安全的宣传,了解档案管理安全的重要性,认识到档案的重要价值,从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主动采取并落实相应的安全措施,预防安全问题发生。

其次,建立责任制度,将档案管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到对应的岗位、人员身上,激发其责任心,使其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严格执行相应管理制度,减少因人为因素导致的档案安全隐患,提升电子档案安全性。

3.2 建立档案安全技术保障

在档案数字化建设安全工作中,采取适宜的技术,是实现安全有效途径,常用的安全保障技术包括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以及数字签名技术等等。其中,加密技术是应用最为普遍,也是最为经济、安全的技术措施,在档案数字化中应用加密技术,对于不同重要级别的档案信息,分别对其进行不同复杂程度的加密,给档案信息提供有力的防护,有效避免信息被截取或篡改,提升档案信息安全。

随着各种学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加密技术也越来多加多样化,为档案数字化安全提供了许多选择。对于电子档案来说,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常用的加密技术是“非对称密钥”,也就是指分别使用公钥、私钥两个密钥,来分别完成电子档案的传递、接收解读,在此过程中,电子档案的加密、解密对应的密钥是不相同的,即使文件被截获,也很难将其破解,大大提高了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3.3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对于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安全来说,人力资源是最为根本、最为基础的,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提升其整体素质水平,建设符合信息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对档案数字化建设安全提升是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此,首先,要严格档案管理人员的考核,在聘任人员时,需要选择具备相应专业技能水平的人才,保证其能力满足档案数字化建设安全的需求,更好地开展安全保护工作。同时应保障档案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能与当时社会消费水平保持平衡,尽量消除其在生活中的经济压力,保证能更专心地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更好地应对不断升级的档案工作需求。

其次,做好人员的专门培训,定期开展各种培训、交流活动,积极了解技术变化情况,了解并掌握先进安全技术等,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增强对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能力,有效保护档案安全。

3.4 加大档案数字化建设投入

在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在国家层面应加大对档案学会等学术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科研力量,不断完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术规范,引导整个档案行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具体到各企事业单位,则应当充分认识到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采购安全可靠的硬件与软件设备,建立单独的档案保存服务器,为档案数字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在足够经费支持下,可以聘请到高水平的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人员,提高电子档案安全防护水平,预防档案信息丢失或损坏,保证电子档案安全可靠。

第6篇:数字化技术理论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 分形图像技术 分形动画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5(a)-0194-02

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媒体的受众对于数字媒体的艺术性与表现性的期待越来越高。这些环境的变化促成了艺术的发展与创新,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的理念与思路也应该与时俱进。新媒体的发展要求数字媒体的形式更为多样,传播更加快捷,内容更加炫酷与震撼眼球。

分形理论强调整体对部分的依赖性,它超越了传统构成学,揭示了艺术形态新的构成规律[1]。分形艺术图形不仅丰富了传统的图形样式,更是以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引导着图形艺术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应该把握这一良机,将分形几何的理论,分形艺术的设计工具,分形动画的制作等引入到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习多维的艺术设计工具与理念。

1 分形艺术的特性

与传统的数字媒体设计相比,基于分形的数字媒体设计具有如下特性。

(1)数字分形艺术节省了存储空间,各种美丽复杂的分形图形不再由像素组成,而是有数学分形算法的不同参数计算渲染生成。存储图形只需要存储几个简单的参数以及迭代吸引子即可,一张分形图片渲染后的结果可能几M,但是参数与算法的存储却只要几K,存储空间的压缩比达到上千。

(2)降低了美学的门槛,曾几何时,艺术作品的生成至少需要十几年的艺术积淀,数字分形艺术可以让算法生成艺术作品,这样没有绘画功底也可以通过各种分形软件调整参数生成符合自己需要的分形仿真作品,如闪电,地毯,山脉,迷宫等,这对游戏与动画领域是一个福音。

(3)分形算法可以节省运算时间,分形作品具有自相似性,局部与整理具有相似的特性,因此对于分形图像而言,可以渲染局部,然后扩展复制到整体,可以较好地优化空间。

(4)性能配置灵活,比如在三维游戏贴图中,传统的方式需要准备三种不同画质和加载效率的图,往往低效图看起来画质很差,而在数字分形图像用于贴图时,针对不同的运行环境,可以根据需要调高或者调低画质,只需要修改分形的维度参数,生成的分形艺术图都照样清晰。

因此,将分形理论与分形艺术引入数字媒体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分形艺术图形的冲击可以带动传统艺术在空间形态上的延展与数字化转变,激发学生的创意与灵感,使其在数字化的图形与二维三维的动画创作中采用更广阔的表达与更创意的思维。

2 基于分形艺术的专业教学改革

2.1 分形数字化转型的教学改革

分形图形是以整体与局部的自相似性为特点的,当一个复杂、精美的图形以多次重复迭代的方式拼贴形成一个复杂的具有冲击力的图像。这种不规则的图形是由数学公式生成,且多个不同的数学公式可以进行拼贴,为图形的外观赋予更多的、更复杂的变换[2]。将这些数学公式按照不同的取值赋予不同的颜色,就可以生成色彩炫丽的分形艺术图。

分形艺术图是形象艺术与数学相融合的产物,是以数字化的方程作为基本的作图元,拼贴组合成具有无数变化可能的带有分形特质的艺术图。用分形的方式作图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字化想象力,也可以将复杂的图形用简单的数学公式符号进行存Γ极大地节省了存储空间,也实现了传统图形向数字化艺术创作的转型。

2.2 打破维度的分形空间应用

传统的艺术图形总是以二维或者三维的形式出现,而分形的物体打破的传统整数维的理论。分形的空间在不断的迭代重复过程中,可以对空间进行无限的分割,从而生成非整数的多维效果[3]。电影《奇异博士》中对于分形的空间维度理论有着很好的应用,奇异博士对空间的折叠、时间的操控等都呈现了炫酷的分形效果。

2.3 基于分形动画的教学改革

新媒体时代的图像与动画生成正逐渐向动态而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多元化表现方式发展。传统的媒体正在数字化,而艺术的传播形式正逐渐轻量级地数字化。对传统的动画而言,是存储的实实在在的图像信息,图像信息随着时间的变换形成了动画效果,一部动画成品的实现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关键帧的创作与绘制,耗时耗钱耗人力。而利用分形软件制作的分形动画艺术感强,且动画的生成是通过数学公式的参数调整完成的,存储容量小而且动画效果炫酷。

由于分形可以对大自然的具有自相似的分形图形进行仿真和模拟,因此对于植物、山峰、火焰等场景的生成也可以使用分形进行模拟,同时将过程通过参数调节做成动画[4],产生的分形效果视觉冲击力强。如电影《奇异博士》中大部分的特效都应用了分形技术与分形的空间维度理论。分形的理论与技术近年来已被大量地应用于影视特效、舞台美术、影像装置等多个动态视频领域。

由于分形图像的生成是通过数学公式迭代拼贴而成,因此要想改变图像的外观只要改变公式的参数即可[5]。而分形动画的生成就可以在关键帧中改变参数,存储的数据量也即使数学公式及其对应的参数取值,数据量非常小,还可以保证图片的精美画质,数据传输快,数据视觉效果好,充分体现了数字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实时性与高效性。

3 分形仿真引领教学改革

图像与动画、视频是数字媒体专业进行新媒体创新的主要载体,要培养面向新媒体时代的新型人才,需要打破传统媒体的创作方式,不局限于绘制图像、建模图像的传统方式,将媒体的创作与设计向数字化、动态化、交互化转型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分形艺术以数学公式引领艺术的潮流,既可以对大自然的实物进行仿真,又可以创新地设计具有分形美与混沌美的图像与动画视频,拓展了数字化媒体的创新形式。数字分形研究融合了科学与艺术,力争发挥科技的魅力,为艺术注入新的思潮与途径,为数字艺术带来了许多优势,也为数字媒体技术的教学革新带来了新思路。

4 结语

该文针对数字媒体时代对多维、动态的数字化作品的需求,提出了应用数字分形解决当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型所面临的问题。数字分形研究融合了科学与艺术,力争发挥科技的魅力,为艺术注入新的思潮与途径,为数字艺术带来了许多优势,为数字媒体技术的教学革新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朱华,姬翠翠.分形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王令中.艺术效应与视觉心理――艺术视觉心理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 徐桂楠.数字艺术设计中的科学美[J].科教文汇,2014(5):132-133.

第7篇:数字化技术理论范文

关键词:矿山测量;数字化发展

第一章 矿山测量数字化概述

随着我国矿山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矿山主流测量技术,测量技术在矿山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小觑。

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中主要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对矿山生产以及运营过程的各方面进行规划设计,数字化矿山测量技术大体上可以分为采集、调度、功能、包装四大系统,其中对于数据的采集是最为重要的。数据采集主要是对矿山各方面的重要参数进行收集工作,然后对数据进行保存传输等,也就是将矿上测量实现数字化,然后进行处理。人员调度是指对矿山生产过程中对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作内容的调度,以尽到人尽其才的效果。功能数字化是指将矿上生产中所使用到的设备进行功能管理,对各种设备进行全面利用,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尴尬局面。产品包装是指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包装,对包装的材料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进一步的设计,对产品进行包装,以便能够进行更好的销售。总体来说就是利用各种数字化系统或者设备对矿山实现精准测量。

第二章 矿山测量数字化技术发展分析

2.1矿山资料数字化处理

对矿山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是矿山测量技术数字化中最为关键的一种技术,主要包括对数据的收集、保存、处理以及后期管理等,需要处理的数据主要有文字、图形、表格以及数字等几种类型,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绘图工具以及测量设备进行数字化。从目前我国矿山数字化测量技术的发展来看,主要是利用CAD以及VB这两类软件进行辅助处理。

通过软件设计出的ADO,可以对各种数据收集的来源进行保密性,也可以提高数据收集的可行性,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建立辅助数据库提供便利手段。通过微软技术可以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共享链接,通过其他程序对内部对象进行置换,对各种不同程序进行跨越式调节,对数据收集对象的性质进行改变,比如通过利用VB可以对任何数据进行二次开发,使其效率得到提升,还可以进行维护,所以利用以上两种软件对矿山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大大改变数据收集以及后期管理效率,并且利用机器管理还能够降低人力成本,为矿山节约更多的成本。

2.2矿山基本信息数字化处理

矿山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空间信息、地貌形状以及矿体材质等,这些信息在进行采集处理的时候,可以将其设置成为一个三维视图,利用三维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可以加大处理效率,对后期的分析起到很好的作用。

对矿山基本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主要是将实际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三维立体处理,然后利用相关技术以及处理软件,为工作人员后期工作提供实际分析依据。我国矿山在对基本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中最常用的软件就是Maya,Maya所拥有的功能比较全面,基本功能是三维立体视图效果,另外还加上模型建立、测量布料以及测量动作动态化等,并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不是很复杂,所以这种感觉软件的应用前景比较广泛,使用者较后者多。但是这种软件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模型(数据模型),才能够进行后期工作,其数据模型主要是由点、线、面以及布线组成,并且还要求这四个组成部分必须和实际情况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更为精确的将矿山的实际测量情况以三维图的形式表达处理啊。另外在应用过程中还必须对相关因素的本质特点进行属性明确,也即是让建立的模型具备实际对象所具有的特点,也就是需要即视感,使其和周围环境产生共鸣。最后需要注意的就是对测量信息进行动画表达,同时还必须进行效果渲染,将建立的模型和实际环境相差不多,从而通过摄影,完成对整个矿山的后续测量提供理论依据。

2.3矿山绘图数字化处理

在对矿山进行开采的过程会因为井下地质条件以及开采通道的大面积挖掘,导致开采区矿质以及采层密度发生变化,之前对于这种变化采用的方法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更新,所以测量人员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这种变化进行掌握,能够对人力物力的消耗进行降低。

因为对矿山开采区绘图是需要很大的图纸,并且进行大比例的绘制,导致绘图难度比较大,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应用在矿山测量的各方面,利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对绘图进行数字化处理也成为必然。绘图技术数字化处理主要通过绘图软件进行开采区的实际记录,设计相关的绘图指标,一旦发现部分指标发生变化之后,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对绘图进行改变,不会因为部分因素产生变化导致整个图纸作废。这种处理技术还可以对矿山开采区具体数据进行及时明白的反馈,能够对矿山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改善提出可持续性发展。机遇数字化技术对于绘图的各种便利性,导致矿山测绘技术具备很好的科学性以及强大的有效性。能够对矿山的开发建设以及安全生产提供完善的决策,即使发现现行的模式中存在部分漏洞,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其进行完善补缺。另外利用数字化绘图技术还可以永远摒弃图纸限制这一缺点,绘制出来的图纸准确性较高,后期修改或者储存都比较方便,可以为矿山对开采区的管理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结论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渗透到矿山具体的测量中,传统的矿山测量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矿山日益提升的测量要求,而数字化技术对矿山具体的测量要求可以进行很好的满足,所以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中发展比较迅速,可以为矿山后期管理或者开采区的确定方面提供更为精确的指导,但是因为数字化测量技术更多的是趋向于理论,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阻碍,所以希望相关学者对其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鉴于本人学识有限,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望各位同仁能够及时指出,以便后期能够及时进行修正。

参考文献

[1]韩小庆.浅论我国矿山测量技术的发展及创新[J].科技致富向导,2012.

[2]吕春玉.解析数字化测量技术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

[3]李吉才. 矿山测量技术的发展问题[J]. 科技传播,2011.

第8篇:数字化技术理论范文

【关键词】摄影测量;数字地球;地理信息系统

0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测绘科学也在不断进步,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其对测绘技术发展影响更深远,现代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与传统的摄影测量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数字摄影测量的“全计算机化”以计算机为硬件依托,以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的空间化、实时化,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为主要特征。计算机、传感器及摄影测量理论的发展使摄影测量由数字化向信息化更近一步。

数字地球是对地球的三维多分辨率表示、它能够放入大量的地理数据,是关于地球、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产物,其中关键问题包括海量数据的存贮、卫星遥感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等。

1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为摄影测量发展到第三阶段,从典型的摄影测量发展成为摄影测量与计算机视觉想叠加的新技术,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图形自动化三维成像和制图。利用高精度卫片或者遥感影像进行内定向,来确定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进行解算。利用影像匹配结果进行人工交互编辑,用于获得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DEM和原始影像获取DOM产品。通过量测地物来获取数字线划图(DLG)即矢量数据。

图1

2 数字摄影测量与GIS结合

地理信息系统(GIS)由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地理空间数据和应用等几部分组成。GIS主要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管理及分析。空间数据能够表达计算机信息描述地理实体,能够被计算机识别并且具备多种形式。空间数据以一定的空间参照为基准,反映地球表面地物,一般可分为点状数据、线状数据、面状数据、表面数据(如不规则三角网)及体状数据。基础空间数据的获取途径有:地图数字化、遥感、摄影测量等。

建立起的地理信息系统,会将所获得得平面数据和高程数据以及影像导入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相关的空间及属性数据库,同时对全部目标进行编码,令其与数据库相对应,使系统具有统计、查询、输出打印等功能。

3 数字摄影测量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

数字城市,要求建立一个三维动态并且可视化的立体景观。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对影像进行数字纠正、镶嵌、修补、以及无缝镶嵌,将数字正射影像(DOM)与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叠加,可生成三维景观,根据大比例尺航空摄影相片通过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精确测得地物的空间三维坐标,从而生成整个城市的真实三维结构模型。

4 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深入和普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的摄影测量技术,使一些新型的应用和技术应运而生,摄影测量技术不仅为各类应用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影像数据提供处理手段和方法,具备很强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德仁,王密,胡芬.利用我国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监测北京市违章建筑[J].科学通报,2008(3):305-311.

[2]龚健雅.当代G IS的若干理论与技术[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9.

[3]李德仁.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0,25(1):1-5.

第9篇:数字化技术理论范文

关键词 :数字化;测图;工程测量;应用;特点;优势;

中图分类号:[TU198+.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对于测图来讲,“精”和“准”是最关键的,数字化的测图能够实现测图的“精”和“准”,传统的测图方法一般都是用手绘的方法,专业测图人员根据经验和所学的地理知识,通过测量地理位置然后在纸上或者是布上绘出地图,地图的内容都是专业测图人员能够看得到的,还有些看不到的地理变化专业测图人员是看不到的,就会出现盲区,但是数字化测图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而且还能够将地理知识全部进行分析和处理,力求做到“精”和“准”,普通地图的内容一般都是表面的地理信息,但是数字测图技术绘出来的图的地理信息很形象、具体和生动,而且还很“精”“准”。

一、数字化测图技术的特点

数字化测图系统主要应用于地形成图、地籍成图、工程应用三大领域。

数字化测图系统的特点:

1.1劳动强度小,自动化程度高。外业采集的数据可以自动记录于电子手簿中,避免了传统测图繁琐的记簿、计算、检核,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电子手簿中的数据可以通过电缆直接向计算机传输,在室内通过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的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图形编辑,大大减少了外业工作时间。

1.2精度高。传统的测图,地物点平面位置的误差主要受解析图根点的展给误差和测定误差、测定地物点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等影响。测量数据作为电子数据格式可以自动传输、记录、存储、处理和成图,在全过程中原始数据的精度毫无损失,不存在传统测图中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展点误差,很好地反映了外业测量的高精度,获得高精度的测量成果。

1.3信息量大。数字地图包含的信息量几乎不受“测图比例尺”的限制,甚至可以没有“测图比例尺”的概念。数据可分层存放,使地面信息的存放几乎不受限制。比如将房屋、道路、水系、电力线、地下管线、植被、地貌等存于不同的层中,通过关闭层、打开层等操作来提取相关信息,便可方便地得到所需测区内的地籍图。在数字地籍图的基础上,可以综合相关内容补充加工成不同用户所需要的城市规划图、城市建设用图、房地产图以及各种管理的用图和工程用图等。

1.4信息存贮、传递方便。数字信息可以通过磁盘、光盘以计算机文件的形式保存或传递,还可以通过电缆或计算机互联网传输。在数据的存贮、传递方面优势是传统测图无法比拟的。

1.5便于成果更新。数字化测图的成果是以点的定位信息和绘图信息存入计算机的,当实地有变化时,只需输入变化信息的坐标、代码,经过编辑处理,很快便可以得到更新的图,从而可以确保地面的可靠性和现势性。

二、数字化测图的优势

数字测图实质是一种全解析、机助成图的方法,与模拟测图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1数字测图促进了大比例尺测图的自动化

数字化测图可以采用全站仪+电子手薄或RTK,进行野外数据采集,然后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图形编辑,或者采用全站仪+便携机+相应的测图软件直接将数据传给便携机,自动计算,实时成图,内业进行编辑后打印输出得到图形或表格,实现了内外业一体化、自动化。全站仪和RTK都带有内存,可以进行数据的存储,然后利用相关软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

2.2数字测图促进了大比例尺测图的数字化

数字化地图完全实现了计算机管理,能够方便的进行地物属性的赋值和查询,可以使用了先进的图库链技术,实现了图、库数据的实时互动,这种方式保证了图库成果的一致性并提供了图查询库、由库找图,实现了数据转GIS功能,可供地理信息系统建库使用;可以方便的查询坐标、面积、标高、体积等;可以实时的对局部地物进行修改,始终保持数字地图整体的现势性。

2.3数字测图使大比例尺测图的精度大大提高

过去传统的平板测图其实质是图解测图,它是将外业所测得的观测值用图解的方法转化为图形,这使得观测数据精度在转化过程中大大降低。数字测图则不然,全站仪所测的数据,在记录、存储、处理、成图的全过程中,原始测量数据的精度毫无损失,得到了与测量仪器同精度的测量成果。

2.4数字测图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测绘观念

数字化测图突破了传统的测绘技术和方法,许多新的方法和新的测绘理论得到发展和完善,例如:数字地面模型的建模理论;等高线自动生成及拟合理论;等高线的插值理论;数据库和数据结构理论;数据转GIS理论;数字地图应用理论等等,这些无疑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测绘观念。

三、数字化测图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3.1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城市与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常规的成图方法是一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艰苦的野外工作,同时还有大量的室内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要。

随着全站仪和GPS的普及应用和GEOMAP系统的出现 把外业数据采集的先进设备与微机及数控绘图仪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从外业测量或室内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绘图的自动测图系统。系统的开发研究主要是面向城市大比例尺基本图、工程地形图、带状地形图、纵横断面图、地籍图、地下管线图等各类图件的自动绘制。系统可直接提供纸图。也可提供软盘,为专业设计自动化,建立专业数据库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打下基础。

3.2 GPs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进入新世纪,随着GPS仪器的大量使用 使测量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长期以来用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定3维坐标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GPS技术所代替,定位服务领域已从导航和测绘领域扩展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广阔领域。在我国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国家大地网、城市控制网、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已普遍地应用GPS技术.在石油勘探、高速公路、通信线路、地下铁路、隧道贯通、建筑变形、大坝监测、山体滑坡、地一震的形变监测、海岛或海域测量等也已广泛的使用GPS技术。随着DGPS差分定位技术和RTK实时差分定位系统的发展和美国AS技术的解除,单点定位精度不断提高,GPS技术在导航、运载工具实时监控、石油物探点定位、地质勘查剖面测量、碎部点的测绘与放样等领域一将有广 泛的应用前景。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转化,工程测量科技进步很大。发展很快,取得了显著成绩;面向2l世纪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GPS技术、RS技术、GIS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及先进地面测量仪器等将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中,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城市测量规范[s],2009.

[2]宋伟东,张永斌,等.数字测图原理与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