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教学体系范文

中小学教学体系精选(九篇)

中小学教学体系

第1篇:中小学教学体系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习小组 策略

一、精心组建化学学习小组,形成合作团体

1、合理确定小组规模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合理科学的分组是促进学生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成员的多少、学识水平基础的高低、学习能力的强弱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小组的组建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我认为,初三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基础阶段,知识的综合性内容比较少,所以在分组的人数上,一般为4~6人左右为宜,既能保证学习任务的分配,做到人人有事干,有独立思考的内容和空间,发挥各人能力和特长,又能保证有充足时间让组员之间充分讨论、交流,广泛的表达个人见解,获得全面完整的知识。

2、科学分组

建立合作小组不是简单地把几位学生就近按座位组合在一起。教师应将班内学生按成绩、性格、爱好、技能等进行分类梳理,然后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成合作小组。只有这样才能为组内互补互助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促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广泛接触和合作机会,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轮换、重组。此外,除常用的异质小组外,有时也可根据需要采用同质小组和自由组合小组。

3、成员分工

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高效运行,合理明确的分工是基础。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激发各人的个人责任,使得每个成员有事可做,对自己负责的那部分任务全力以赴。如可以让学生分别承担化学实验的某个步骤,承担某方面的信息搜集等。这样有分有合可以保证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除了按任务分工外还可进行角色分工,比如,在一个小型的合作中,小组内角色可以粗略地分为四种:A组织者: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分配任务、督促组员完成任务等;B记录者:负责记录讨论的过程、结果等;C总结者:负责总结归纳小组观点、实验结果等;D发言者:负责汇报小组合作成果,对外联络等。在分工中还要注意经常更换角色,使每个成员都轮到过各种角色,体会每个角色的工作和责任,并从中学会互相理解、体谅、支持,从而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授予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

必要的合作技能是合作顺利进行、提高合作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卡耐基大学曾对10,000个名人案例记录做过分析,发现“智慧”、“专门技巧”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人际交往技能应该同认知、情感态度等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的合作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教授合作技能的最佳时机就是需要这些技能的时候,学生会有更迫切的需要和学习动机。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合作技能,体会合作技能作用的机会和情境。课堂中首先应教会学生以下一些主要技能:

1、说明与听取

要求学生能正确清楚地向其他成员交流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言语简明扼要,紧扣中心;能有序发言;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能耐心作出解释;专心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别人;尝试站在对方角度体会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对别人提出的合理意见和批评,勇于接受,并表示感谢。

2、帮助与求助

主动关心其他成员,热心、耐心提供帮助,不嘲讽讥笑;提供帮助时说清方法和理由,协助完成而不直接代替;对给予别人帮助表示乐意;遇到困难主动请教,说清求助内容与希望;态度要谦逊;对获得帮助要表示感谢。

3、组织和鼓励

善于分配处置各人的任务,明确个人责任,安排合作进程;关注并调控小组合作状况,对影响合作的行为及时制止;对同学讨论提出的各种意见进行整理;鼓励胆小或困难的成员发言、承担任务,并给予更多帮助;对别人的正确观点可点头、称赞以表示赞同或赞赏。

4、处理冲突

合作中由于各人的兴趣、性格、思维方式等的不同,难免会产生分歧和冲突。冲突可以被建设性地解决,也可以被破坏性地解决。要求学生遇到类似情况时要以平和心态冷静处理,仔细听取别人意见,考虑其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对存在分歧的地方,各自明确充分地表述看法和理由,有序交流不争吵,不影响其他小组。在双方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应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执行。

但是这些合作过程中的技能不要硬灌输给学生,而要在具体合作的过程中,自然的让学生领会。比如,教师在学生分小组讨论完后,可以找出其中一到两组讨论中的闪光点,介绍给全班。“刚才老师在巡视的时候,发现第三学习小组的同学在讨论时有一个闪光点,他们有一个同学作为主讲,其他同学补充,这样就避免了大家七嘴八舌,提高了谈论的效率。这样每次都有一个主讲的同学,大家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又提高了效率。希望其他小组向他们学习,也希望各个小组都能有自己的闪光点。”通过这样的介绍,榜样的力量让学生能很快又自然的接受。通过不断的积累经验,学生由讨论时无话可说到各抒己见,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延伸讨论的话题,由固执己见到善于倾听,掌握了讨论的方法对于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是有很大帮助的。

第2篇:中小学教学体系范文

现代学生个个生龙活虎,生气勃勃,精力旺盛,他们大都喜欢运动,喜欢上体育课。对于体育明星、体育健将有着强烈的崇拜感,喜欢模仿体育明星的形象,渴望得到体育教的正确指导。因此,体育教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自身的素质。体育教教授学生知识时,不能仅拘泥于教材,应适当引进一些鲜活的资料,传递一些新科技信息,增加体育教学的“磁性”以吸引学生。因此,体育教应不断吸取本学科的新鲜血液,多积累一些资料,以便在教学中不断推出新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一位品德高尚,事业心强,正直公道,平易近人,言行举止文明的教,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和敬佩,是效仿的榜样。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统一思想,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淳淳善诱,晓之以理,使学生真心佩服。这样就有利于教与学生交朋友,并建立友好的生关系,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建立真诚的生情感。教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怀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信赖教。全国优秀体育教裴顺安平时关心和热爱每个学生,从不鄙视那些生理上有缺陷和体育差的学生,经常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用科学的手段训练他们。他所培养的学生赵学恩获得残疾人奥运会跳高冠军,并保持世界纪录。只有象裴老那样关心和爱护学生,生之间才能够建立起信任,生之间才会有共同的语言,才能在一种感情融洽、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合作,形成和谐环境,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一、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做到,生关系应民主平等,互相尊重。

教育民主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教育民主化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实现生关系的民主化。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教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有时因不了解情况,批评人错了教也应说对不起,真正做到在事实和真理面步人人平等。

二、在体育教学中。生关系应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彩。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况时,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况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同时,良好的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灵负担。由此可见,情感不但是生关系的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为了和谐生关系,我充分利用悄悄话信箱,让学生把我看成可倾诉的对象,让他们敢于说真心话,架起生间心灵的桥。那么,构建和谐的生关系,我们应具体做到哪些呢?第一,要了解学生,充满爱心,把微笑送给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用心积聚对学生的爱,这是建立现代生关系的根本。列?尼?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教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学生非常需要老的爱,教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引导起学生对教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创设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生的心理距离。爱,还必须通过有艺术的表达,才能真正实现。爱,不是母爱,不是溺爱,不是感情用事,不是对学生错误的纵容,爱的本意是耐心和理解。那是基本母爱,超于父爱的教育之爱,那是融理解、理智、真理、希望的爱,是尊重、关怀和理解。只有教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信其道,才能形成良好的生关系。

三、在体育教学中尊重学生,是建立和谐的生关系的前提。

首先,教要依法施教。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的教育;同时,他们又是社会个体,是公民,他们的人格、人身自由和权利受法律保护。从依法治校的角度来讲,教在管理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必须守法,不能触犯法律。其次,教要以理服人,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对于学生出现缺点或错误,只能通过说理的方式解决。学生思想品质修养的提升就是学生不断明理的过程。教在给学生讲道理时,有理、有据,人情入理,使学生信服;切忌压服。第三,一碗水端平,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轻视后进生。第四,班主任和课任教在教学或开展活动中,要重视学生的认知态度、接受能力。遇事要善于征求、采纳学生的意见,重大事情要同学生商量,切忌将教意识强加给学生,甚至包办代替。教多与学生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捕捉闪光点,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要珍重学生的创见。热情鼓励后进生,给予较多的关爱。

四、在体育教学中。关心和爱护学生。是建立和谐的生关系的基础。

要实现教育目标,教要热情地关爱学生,视学生如同己出。为之道如同父母,时时处处把全体学生放在心上,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生活、健康状况,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尽力解除学生的疾苦。要强化安全意识,保障学生在校健康成长。学生是知轻重、善解人意的,只有真情付出,才能心灵交汇。

五、教的自我提升。是建立和谐的生关系的保障。

学生认识世界,是从认识老开始的。直观世界,是学生生活的狭小的环境;而认知的积累的信息才是学生漠大的空间世界,是在老指导下从书本上所获得的。常言道“名出高徒”,有什么样的老,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可见教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理智的教会谨记“学高为,身正为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加强德修养,提升自己的品位。学生最敬佩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教,受学生爱戴的老讲课和做思想工作都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教能够勤奋敬业,严谨自律,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和谐、融洽的生关系更易形成。

第3篇:中小学教学体系范文

阳骏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柯达伊教学法是一套比较科学的音乐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主张以唱为主,主张重视儿童的天性。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为

柯达伊教学体系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为柯达伊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了物质保障,素质教育

的发展音乐教师水平的提高为小学音乐的学习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现阶段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为柯达伊教学体系的应用提供了

用武之地。为了使柯达伊教学体系更好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贯彻落实,在教学中要重视小学音乐教育,逐步改变我国的升学体制,将

音乐课程的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提到相同的地位,同时还应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比重,强化音乐师资建设。

关键词:柯达伊教学法;小学音乐;教学

柯达伊教学法是由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教育家佐尔坦•柯达

伊总结出的一套科学的音乐教学法。其倡导的音乐普及教育、民

族音乐教育观和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等理念,对欧洲及世界音乐教

育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今柯达伊教学体系已经普遍传入我

国,但是小学音乐教育中对于柯达伊教学体系的应用却很少。研

究柯达伊教学体系应用于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可行性、使其很好

的适应小学音乐教育以及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师如何更好的掌握

柯达伊教学体系是笔者在文章中注重探讨的问题。

一、柯达伊教学法简述

(一)柯达伊教学法的理念

首先,是对音乐教育的重视,20 世纪初匈牙利受战争的影响,

文化艺术的发展非常落后,物质生活都得不到保障何谈音乐。因

此柯达伊认识到应当唤醒人民内心对音乐的喜爱。柯达伊把音乐

教育理念作为表达爱国思想的方法,引导人们重视音乐教育。

其次,以民族音乐为基石,音乐教材使用民族歌曲,并使用

母语教学。柯达伊反复强调民族音乐无可替代的地位,民族音乐

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儿童在使用

母语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具有先天的优势。

再次,音乐教育应当成为小学的重要课程,由于我国升学体

制的制约以及家长、学生的固有观念,始终认为音乐、美术、体

育是副科是不重要的。但是柯达伊认为恰恰儿童时期才是学习音

乐的黄金时期,家长和学生应当重视小学音乐的学习,学校也应

当聘请优秀的音乐教师,彻底转变对小学音乐课的认识。

(二)柯达伊教学方法的特点

1.以唱为主。小学正是儿童身体、智力快速发展的阶段,音

乐教育要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儿童学习的节奏。小学

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快速发展,因此要让儿童多唱,这样既对儿

童身体发育有利,也能增强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

2.顺其自然。柯达伊认为:儿童的心理不成熟,兴趣很重要,

有兴趣注意力才集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应当顺应儿童喜好,不能

勉强,应当多引导,顺应其兴趣爱好。

二、柯达伊教学体系应用于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可行性

(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为柯达伊教学体系在我国小学

音乐教育中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我国传统音乐丰富多彩、形式多

样,这符合柯达伊注重民族传统音乐的理念,给小学音乐教育适

用柯达伊体系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为柯达伊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

了物质保障。改革开放后,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家长也

有能力为子女学习音乐提供物质保障。对于乐器的购买、课程的

学习包括参加音乐会等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素质教育的发展,音乐教师水平的提高为小学音乐的

学习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小学音乐的学习,音乐教师处于非

常关键的地位,优秀的音乐老师能够更深刻的理解柯达伊教学体

系的精髓,能够准确无误的将柯达伊教学方法应用到小学音乐课

堂上,使学生能够真正的通过柯达伊教学方法,更好的学习音乐

课程,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现阶段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为柯达伊教学体系的应

用提供了用武之地。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柯达伊教学体系能否在

我国发展推广的核心因素。如果小学生音乐素养不高或者对音乐

一知半解、没有兴趣,那么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所学的音乐,任何

教学方法都无法适用。然而随着我国音乐文化环境的发展,人们

对音乐的认识和小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柯达伊教学体系在我国

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将会水到渠成。

三、柯达伊教学体系应用于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建议

(一)重视小学音乐教育,逐步改变我国的升学体制,将音

乐课程的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提到相同的地位,设置合理的课

程,禁止挤占、挪用音乐课程,将音乐课程的考核作为升学、评

优的标准。教师、家长、学生应当转变学习观念,重视对音乐课

程的学习。

(二)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比重,现在许多儿童对音乐的喜

爱,大多来源于对流行音乐的喜爱,但是小学音乐教育应当注重

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学习。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传统

音乐中也有非常优秀的作品,传统音乐是经过了历史沉淀的、宝

贵的文化财富,只有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才能创作独

特的音乐,对今后音乐的学习、音乐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充分应用柯达伊教学方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的音乐

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柯达伊在研究音乐教育的同时不断吸收引

进优秀的教学方法,其独创的“首调唱名体系”增加了柯达伊体

系的灵活性。许多国家对柯达伊教学体系的成功应用,充分说明

了其优越性。而在我国许多已经应用柯达伊教学体系的学校中,

学生对其也是非常认可的,柯达伊体系便捷有趣,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

(四)强化音乐师资建设,柯达伊认为:幼儿的音乐教育是

非常重要的阶段,因此对于音乐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有非常严格的

要求。音乐教师应当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除了具备基本的音

乐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音乐教师处于特殊的地

位,对于音乐教师来说,除了掌握课堂教学技能外,还应当有优

秀的音乐素养包括吹、拉、弹、唱等特殊技能,并且要把两者在

课堂教学中集合起来。优秀的音乐教师具有良好的品德,更重要

的是自己对从事小学音乐教育有很深的热情。教育机构应当加强

对音乐老师的培训,使老师的音乐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这样才能

对小学音乐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焦淼.浅谈柯达伊教学法在中国的实用价值[D].中国音乐

学院,2007年硕士论文.

[2]周晓艺.论柯达伊教学法在童声合唱教学、训练中的运用

[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W].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年版.

第4篇:中小学教学体系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学体系 语文综合性 学习机制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概念界定

语文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的修养,并且就爱那个继承古老的传统文化,并且在将其发扬和拓展。而小学语文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则是让学生对识字。这将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调动各种感官系统,协调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为学习其他科目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探究中,这就是主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特征

所谓综合性,就是将各种因素结合起来,打破室内室外、校内校外的束缚,也缩小男生女、活泼文静等性格方面的差异。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喜好制定最适合他们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从而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单方面的学习,而是讲究一种多方面学习角度。在对应的语文学习中,要将综合性阐述和社会、生活进行结合,进而关注学生经验教学。在现代的教育模式发展中,要能够进一步发扬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其中包含了多种课程性的指标。随着语文学习教育机制的不断改善,教师们要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性的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学习素质的能力。对应的几点特征是:

1、活动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能力。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也是需要对其思维进行调节的,从而来展现一定的知识获得能力和技能。同时学生在内容活动中,要能够积极的应对活动的积极性,并且通过活动来展现学习经验和知识的获取能力,并且将各种理论应用到语言的综合应用中。

2、语言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和其他的教学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其中主要是对各种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并且结合知识和能力的展现在语言学习中。这是由语文活动课的特点决定的,因此在语言活动教学内容活动中,要能够进一步展现各种能力活动的训练,完成目标教学。

3、学生。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课堂中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各种教学。但是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应该将学生放在中心,并且延伸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力,对其自己的爱好进行挖掘,从而进行自我抒发性教育,逐渐培养自己的素养。现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应该积极的推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4、全面发展。

这个过程中需要其过程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进而来扩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各个方面有效性只是暂时的,需要对其语文活动进行完美的展现,进而在对应的流程教学中添加各种教学目标,并对应完成。在活动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各方面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效性之抓"四性"

1、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整合性

从小学语文定义中就能够展现其对应的是一个整体,需要在整合的过程中,逐渐挖掘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如小学语文第七册有一组课文安排了一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可爱的小动物",从而对其进行细致的调查,通过举办各种教学方式来开展各种综合性的教育学习。并在对应学习目标中,通过学习各种书籍知识,进而来不断进行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训练。通过各种整体性的学习,进而来进行掌握各种资料。同时在综合性的语文教学形式中,来展现各种思想交流形式。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来进行各种综合运用,因此在语文学习中要能够和其他方面进行结合,进而来对其教学过程进行延伸。

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视实践性

语言和生活息息相关,进而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足够的认识。语文知识在不断应用中,需要将其大胆的应用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知识修养。教学中,应该充分的展现各种便捷的教育资源的应用,进行各种学习的设计。如针对家乡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我们的家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乡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旅游风景、优特产等,并且在教育中,通过各种各展示来加深学习效果。

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自主性

随着新语文新课标的不断实施,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总结,并且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将会展现进一步的组织活动。如《探索大自然》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个主题内容,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新课标的改革下,教师们的责任就是要加大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尽全力利用语文教程中独特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过程的实践中,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过程。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过程,逐渐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4、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发挥激励性

语文课堂的设计中,进行小组分配,进而来让学生进行激励性学习,实现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质量。激励性学习的定义这样的,激励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各种积极的对策来解决问题。融洽学生之间关系,增进了他们这间的友谊又提高了他们的合作交流及自学能力,便于纠错,进行各种激励性学习。

学无止境在小学语文综合能力培养和教学策略也是可以应用的。这就需要我们全面大幅度提高学生语文各方面能力,不断地锻炼学生思维极其他们丰富想象力,从而提高他们语文成绩。教材不同,教学模式也就大不同。要因地制宜开发语文综合性的学习,展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第5篇:中小学教学体系范文

关键词:亚太地区;教师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世界教师节期间了题为《亚太地区的教师:地位与权利》报告,其中涉及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蒙古、巴基斯坦、韩国、萨摩亚、斯里兰卡、乌兹别克斯坦8个亚太地区国家。报告指出,在快速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中,年轻人必须是终身学习者,这就给教师群体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教师的身份不再是简单地传递信息给学生,而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富有成效的课堂环境的创造者。为了支持教师的角色转变,各国教育体系都应当积极开展系统、有效且适应时代趋势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并打造一个设计良好、功能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

全球的正规教育系统中共有7000万的中小学教师,仅亚太地区就占了其中的一半。因此,改善这一地区的教师发展情况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教师评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相应的关注。建立公正客观的教师表现评价机制是亚太地区教师发展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教师评价体系的异同

第一,报告中所涉及的亚太地区国家在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和安置方面有着不同的流程和程序。例如,巴基斯坦对应聘教师者不仅会组织入学考试,还会组织由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参与的面试。柬埔寨遵循“互选体系”,考试成绩较高的人进入教师培训学院进修,学院将毕业考试成绩优异的毕业生分配到其第一志愿学校,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都被分配到了不太受欢迎的学校。报告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脱节”几乎发生在以上的所有国家:韩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教师供过于求;而萨摩亚的教师流失率却非常高(特别是年轻教师),这种情况已迫使政府重新雇用退休教师。在需要的地方(特别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安置教师,使教师与教学工作相匹配,是以上所有国家的施政重点。虽然有些国家的中心城市教师供过于求,但是教师短缺现象在这些国家的农村地区还是比较常见。此外,在教师性别比例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印度尼西亚和蒙古男女教师性别比例较为平衡,但是印度尼西亚和萨摩亚两国在学校高级领导数量上较为欠缺,斯里兰卡、萨摩亚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的女教师的比例远高于男性教师。缺乏女性校长会使得女童缺乏榜样的力量;同样,缺乏男性教师也会使男童缺乏榜样的力量。

第二,在教师工作量和责任方面,8个国家面临着不同问题。不同国家的教师教学时间大不相同。在一些情况下,教师被迫投入超过劳动合同规定的更多工作时间,以便能够履行教师雇佣合同中所列出的义务和责任。班级规模也因国而异,但在大多数国家中,城市和某些科目的班级规模较大。总体而言,每个国家都需要努力使本国教师承担合理的工作量,以确保教师管理和非教学的时间。

第三,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在以上各国之间有很大不同,但各国也显现出对有关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怀疑。国家在课程改革之后派遣教师参与短期课程培训是比较规范的做法。有些国家要在教师入职的第一年进行某种类型的培训。例如,乌兹别克斯坦和蒙古的教师拥有一个贯穿于其整个教学生涯的学习计划。但是,萨摩亚和柬埔寨的教师参与持续性专业发展课程的机会就非常有限。虽然这些培训机会的数量、质量、课程相关性在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差异很大,但是一般来说,教师专业发展计划都会被各国的教育部所批准。在许多国家,政府承诺加大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投资,比如最近乌兹别克斯坦和韩国都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增加了政府预算。

第四,在过去10年中,虽然以上的8个国家的教师工资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在有些国家,教师工资相较于其他行业工资仍然偏低。对教师持续性的良好教学进行奖励,或是设置与教师职业生涯所对应的薪资级别奖励办法,被以上各国普遍认为是能够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措施。所有的国家都认为教师工资应该增加,特别是在这一行业中吸引和留住更优秀的人才,但是关于多少工资才具有吸引力的问题仍然存在争议。

第五,来自8个国家的调查数据表明,教师通过其代表组织(工会或教师职业协会)参与教育决策的程度远远不足。而且,教师加入工会的问题在有些国家是敏感问题。虽然研究显示学习成果、教学效能感和教师参与教育政策制定的程度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但是需要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

二、教师评价的成绩和问题

从报告中可知,每个国家都有某种形式的系统来对教师绩效进行衡量,但各系统的重点、目的、管理方式都各有不同。各国教师绩效考核也有着不同的目的,包括加薪、授予教师资格、程序化决策的需求及职业发展。大多数国家拥有关于教师评价的一套标准,但其中很多国家的标准都与教师职能和教师责任脱节。

教师评价在大多数国家已成为令人瞩目的教育问题。在监测和评价教师绩效的过程中,标准制订者的选择与评价的目的存在很大争议。在蒙古,教师根据一系列标准接受半年度和年度的评价。在萨摩亚,新近采用的教师评价体系已经变为以3年为一个周期的评价,包括前两年的自我评价、个人的工作评价,以及第三年提交一份绩效考核表。这份绩效考核的结果决定了是否给教师加薪,以及接下来为教师设定怎样的职业道路,并与教师资格证的续期相关联。在印度尼西亚,2014年教师专业管理系统(the 2014 Teacher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system)重新描绘了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晋升路径,其中包括由学校校长主持的年度绩效考核以及对教师在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各种能力的测试。在韩国,教育部于2013年出台了教师能力发展评价(the Teacher Competence Development Assessment)方案。其中,针对教师个体的年度考核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同行评审,其中包括一名高级教师、一名校长(副校长);二是对随机挑选的一些学生进行调查;三是在学生家长群体中进行调查。该方案由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随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并。

有了这些多国别的案例研究,我们就能发现各国评价系统的弱势所在。比如,柬埔寨用公务员的“大一统”标准来评价教师,而不是为他们制订专门的标准。在巴基斯坦,教师评价由校长进行,校长会出具一份关于所有教师表现的年度分析报告,但其中却看不到任何与教学或学习相关的标准,而且校长往往倾向于出具“正面报道”。虽然近期旁遮普教育路线图(Punjab Education Roadmap)表明巴基斯坦的教育正在向积极方向发展――引入教育督察助理这一职位,教育督察助理在与校长交谈和收集整理学校总体数据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评价依然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三、结语

第6篇:中小学教学体系范文

摘要:依据体育运动能力发展的阶段性与可重复性特点,在时专家和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和反复研讨基础上,制定出“2+1项目”实验背景下从水平1至水平6的教学目标,并对从水平1至水平3足球技术战术教学内容做出了示范性规划。

关键词:“体育、艺术2+1项目”;足球;教学内容体系;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 16(2007)02-0095-04

“体育、艺术2+1项目”是2004年9月才开始在全国15个实验区进行的一项实验工程。所谓“体育、艺术2+1项目”(以下简称“2+1项目”),是指“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2+1项目”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具体措施,尽管强调的是课内外体育教育活动,但体育课内的教学在整个体育教育活动中处于主要地位,是“2+1项目”实验应特别予以关注的问题。要在上好体育课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强调两项体育类技能的重要性,从课程不同阶段的目标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持续、主动、全面地掌握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作为发展的主线。同时充分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各阶段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课程目标。该项目的实施必将对中小学生今后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的体育课选修或自主体育学习,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足球作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项目之一,在开展实验的许多学校中受到普遍重视,许多学生选择了足球项目。在“2+1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育部虽然提出了宏观的目标,并且制定了评价标准,但是相应的中小学足球教学内容体系并没有构建出来。因此,构建“2+1项目”实验背景下足球教学内容体系,以促进中小学足球教学改革,有其现实价值。

1 “2+1”项目足球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1.1 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足球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贯彻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素质教育观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观,以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目标。足球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力、责任感、自律性及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团结协作等品质,并且极具观赏性,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2+1项目”足球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足球运动技能,既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身心的健康发展,又要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1.2正确认识终身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关系

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通过解读2001年以来教育部颁布执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不难发现,小学、中学、大学3个阶段的体育课程目标相互衔接,终身体育已经成为学校体育的目标。中小学阶段强调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高中阶段强调使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大学阶段则强调使学生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2+1项目”从体育课程目标的衔接出发,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体育运动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了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教育,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强调通过合理的体育知识传授和运动实践,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学生能选择切合自己实际的运动,并有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实现终身体育。〕

在终身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运动技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在体育新课程标准的5个领域目标中,运动技能是其中一个领域,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才能达到增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5个领域目标的关系是辨证统一而不是割裂的。因此,掌握运动技能,并形成一定的特长,是体育教育的具体措施和必须要达到的目标。“2+1项目”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就是强调从提高运动兴趣出发,以发展运动技能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不同的运动项目,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终身体育习惯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足球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要处理好运动技能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行为中的作用,系统规划九年义务教学阶段足球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和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提供依据。

2 “2+1”项目足球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原则

2.1 实践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

足球教学主要是以足球技术战术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性活动,同时又要在实践活动中结合知识的传授、体质的增强等,因此体系的构建既要突出实践性,同时也要体现综合性的特点。首先要把教学实践与知识性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利用身体活动体验和理解足球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运用来强化,达到使学生掌握足球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教学目标,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依赖于教学内容实践性和知识性的结合。其次要把教育实践与健身性、文化性相结合,在足球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中既要保证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又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足球运动的认识,提高参与的积极性,进行良好的体育道德熏陶。

2.2阶段性与可重复性相结合原则

体育运动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的任务、内容、方法、手段等都有各自的特点。足球教学训练是一个长期、艰苦、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远、中、近期分段目标,各级目标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每一分段目标都是总目标的分解,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当一级目标实现后,又会向更高一级目标前进。目标方向越清晰,目标任务越可行,目标距离越接近,信念就越坚定,信心就越充足,青少年训练的动力和成就感就越强。

同时,体育运动能力的发展又具有可重复性。运动技能从学习到掌握、从训练到应用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是机体产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是教学训练的“痕迹效应”得到强化的结果。只有通过大量、有效的重复性练习,才能不断巩固技术与身体、战术与思维间的内在联系,才能达到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的目标境界。在“2+1”阶段的9年时间里,要安排学生进行合理的有效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达到掌握足球基本运动技能的目的。

2.3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是目前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依据的文件,足球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要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并且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相吻合。因此足球教学内容体系在目标设置和内容设计方面保持了与课 程标准相一致的特点,便于体育教师在执行具体教学时与课程标准的协调一致。另外,“2+1项目”足球教学内容体系要面向全体选项学生,它必须有基本的要求,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使足球教学有一个较为规范的目标。

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课程的管理已经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因此足球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又必须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它绝对不应该是完全整齐划一的,要考虑由于地域、学校设施、学生身心状况、足球基础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地各校可以灵活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3 “2+1项目”足球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

根据《“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试行)》中有关足球评价标准和足球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专家研讨的基础上,根据体育运动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和重复性以及足球教学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设计了“2+1项目”实施背景下(含高中)的足球教学内容体系(见表1)。

在构建足球教学内容体系时,根据《课程标准》中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规定和要求,结合青少年足球训练的特点设计了阶段目标、技战术日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日标、社会适应目标,既包括水平目标,又有领域目标;既保持与体育课程标准6个水平和5个领域目标的一致性,又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2+1项月”强调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对选择足球项目的学生来讲,就是要最终达到掌握足球运动技能的目标。因此足球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就是要保证学生通过若干阶段的课内外足球活动,能够掌握足球技能。所以内容体系在各领域和水平上具有渐进性的特点。

纵向看,5个领域的6个水平目标逐级递进相互衔接。其中.足球教学目标以多种多样的足球比赛和足球控球能力发展为主要内容,依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把目标逐级递进,体现出培养兴趣――了解规律――掌握技战术――主动参与的发展特点。

技战术能力目标的设计,是根据足球运动技战术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和重复性特点,遵循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将目标连接为接触球――提高控球能力――掌握基本技能――提高技战术能力。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比赛对技能形成的作用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对抗性游戏和多种形式的小场地比赛,逐步提高学生技战术的运用能力。

身体健康目标是以发展全面的身体素质为目标,根据青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各种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将目标依次衔接,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目标是以体育对人心理影响的途径和方法为发展主线,根据不同年龄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将目标进行衔接,体验――了解――改善――养成;知道调节――学会调控――调控行为――形成生活态度,从而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性格品质。

社会适应各层次目标衔接是以人的社会行为形成的过程作为主线进行衔接,从尊重关爱弱者――理解运动(社会)角色――道德和精神逐步提高――形成较强的、较高层次的社会适应性。

4水平1至水平3教学安排示例

该体系的设计为“2+1项目”方案实施与体育课堂教学层面之间搭建了一个中间层次的平台。在具体教学中,可以根据该体系各领域、各水平的内容,结合各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如表2就是根据水平1至水平3技术战术目标的要求设计出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可再根据这些内容制订出具体的学期教学进度或单元教学进度。

从表2足球教学安排中可以看出,根据内容体系中3个水平的要求,分别制定出具体的教学内容,从而为进行足球教学活动和指导课外训练提供了依据。内容的选择突出了从接触球――提高控球能力――掌握基本技能――提高技战术能力的教学程序。在实施教学时还要注意两条主线、三个结合、四项任务。

两条主线是指教学中以多种多样的比赛、游戏和对足球的控制能力为主线。要把中小学生最喜欢参与的比赛和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把提高身体多种部位的控球能力贯穿教学始终。比赛、游戏和多种多样的控制球练习既可以是课的导人手段,也可以是课的基本内容。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和掌握足球技能的特点。

三个结合是指把发展学生足球技战术能力与发展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游戏和比赛不是目的,要把足球教学其他领域的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

第7篇:中小学教学体系范文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也是当前中小学品德教育的实际诉求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同时,决定中还指出:“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还不完全适应,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必须强化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3]这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那么,对于学校来说,对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精神,学校德育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值得反思。比如:德育的目标有些大而不当,远离生活实践,有些要求是想让学生成为“完人”。另外,德育的体系有些层次不清,设置混乱,以至于小学讲的是共产主义教育,中学讲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大学讲的是日常规范教育。还有德育的内容往往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偏离了学生成长的轨迹,造成了学校教育应试化、思想道德课堂化、思想教育说教化、教育内容虚空化,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道德需求。因此,从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际出发,积极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循序渐进、遵循中小学生个体的生活和成长轨迹的核心价值教育体系,是当前对中小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需要。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的有效途径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做好中小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关键

(1)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课堂教学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必须充分开发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资源和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对此,笔者以为,首先在德育目标的构建上要遵循中小学生成长的规律,循序渐进,克服过分抽象、空洞和飘渺的内涵。其次,对于教育的内容要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道德形成的发展规律,并结合中小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以真实典型的故事来进行教育,这样才能触动心灵,拨动心弦,情感才能共鸣。比如,小学生的培育重点可以是“讲常规、重养成、树理想、学做人”,中学生的培育重点可以是“讲诚信、重责任、显个性、有特长”。不同年级的行为习惯训练也应不同,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应以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体验相结合,而高年级学生习惯的养成主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实践。

(2)在积极丰富德育课教学资源的情况下,使德育课结合生态、生活等实际,把德育课变为指导中小学生做人做事、成人成才的课。中小学生德育课的目标主要是讲清做人做事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逐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中学为例,中学生的政治课、班会等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可以组织以“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恭心献给自然、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为主题的“六心”教育活动,在引领广大中小学生好好学习的同时,引导他们做一个胸怀祖国、心系社会、关爱他人、热爱自然、孝敬父母、自信自强的好青年。学校还可以根据学生生活及校园生态情况,结合开展生活德育或生态德育。生活德育即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人们的生活实践,充分利用生活实践中有利的资源所进行的道德教育[4] 。生活德育存在于生活中,体现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在生活中感受道德的力量,生活德育化,德育生活化,这既是德育工作的灵魂,也是德育工作的归宿。生态德育,主要是针对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培养人们对生态发展所负有的道德义务和责任而进行的教育[5] 。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动员全社会的民众来关心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德育可以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一起入手,通过建设生态校园、生态校区及美好家庭等方式,开展一系列生态德育的实践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来激发他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望,进而不断树立起生态道德观,把保护环境卫生的自主意识转变为自觉的行为。

2.认真组织第二课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是对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

所谓第二课堂是相对于主渠道的第一课堂而言的具有教育内容的学习实践活动。它主要是利用课外业余时间,以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为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到各种活动中,使其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时代,使广大中小学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养。第二课堂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如专题报告会、座谈讨论会、各类竞赛、科技周、文化月活动等。以活动为平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广大中小学生得到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据了解,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中小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鼓励中小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外学习知识技能。杭州市第十一中学实施的“寓教育于活动”中的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清明前后扫墓、参观《永远的孟祥斌》展览、烈士遗物捐赠、瞻仰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爬山拉练等活动,使学生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缅怀先烈”德育主题教育“重温先烈事迹,锻炼国格人格”的目标[6]。因此,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为广大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展空间,更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入社会的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直接的教育作用,是广大中小学生德育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课堂。

3.教师要积极探索和改革教育方法,实施关怀式、说服式、体验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中,教师应该具有学识和人格的双重魅力,既把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又认识本课程的内在规律,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要从过去的“说教时代”走出来,进入“说服时代”,从空洞的说教走向体验和关怀,从重物性化转为重人性化。在过去多年的教学中,在知识的传播方面往往总是采用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即“我讲你听”,德育课也不例外。因此,德育课也成为知识传授课,把道德标准当做书本知识一样来教授,忽视了中小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轻视道德行为的养成,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为了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广大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以学者推荐的英国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关怀模式理论和美国教育学家诺丁斯关怀模式理论为代表,二者都是以人性的关怀为己任,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道德的基本要求。诺丁斯主张把关怀当做一切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潜在的主张是要以关怀的价值取向取代说教,主张培养学生有关怀的态度,并且能够现实地生活在关怀的社会情境中,关怀的关系比个人的关怀能力更重要。而麦克菲尔虽然也重视对关怀能力的培养,但其关怀能力的培养是使其服务于学生的社会生活[7]。

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笔者以为首先应克服空洞的说教,可以采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情感式教育法。可以采用故事法,对学生以鲜活典型事例的讲解,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可以对中小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和中小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修身自律法。也可以根据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组织广大中小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和讨论的讨论式教学法。另外,还有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情感、思想及精神等方面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式教学法,以及实施知行合一,寓教育于管理、文化活动之中的实践教学法等。实施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教育管理部门评价教师一堂课教学效果的优劣,除了考核其知识、技能的传授情况,还应考核育人资源的挖掘,以及育人功能的发挥。

4.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和重要途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要求学校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荣辱观教育”等[8],学校等各级组织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对广大中小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开阔视野,从而进一步认识自我,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逐步实现社会化。同时中小学生又可以学到社会规范及公共道德准则,掌握劳动技能,锻炼他们的意志及思想品质,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当今社会的适应能力,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5.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入开辟新渠道

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给网络信息快速传播带来机遇和挑战。对学校来说,应该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化教育的形式和规律,加强网络建设。一是要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二是要通过网络平台,构建学校、家长、学生、社会互动的网络体系,形成一个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家长、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网络互动,提高网络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6.加强学校管理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起到全员及全方位育人的作用

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要求,既要注重对广大中小学生的主题教育活动,同时更要注重对广大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这就要求学校的领导,在每年部署学校工作时,要把德育、智育、体育及管理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落实。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要以育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肯定学生的主流与进步,取消对中小学生只以考试分数进行排名的做法。在全体教职员工中要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积极引导全体教职员工一切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其实施教育。从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角度出发,教师、服务人员、管理人员要分别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对广大中小学生的教育中,班主任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因此,班主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班级工作的各个环节,不管是进行常规教育引导,还是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不管是对班级的日常教育管理,还是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不管是面对全体学生,还是针对个别学生都应体现关爱、引导、理解等,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能力。从全方位育人的角度看,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融入到各个方面,做到入眼、入心、入脑,全方位促进中小学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制度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11-10-26(3).

[2]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制度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11-10-26(1).

[4] 丁飞标,郑国民.构建”生活德育”新体系的思考和实践.教学与管理,2011(7).

[5] 李勇,韩兰娟,周谊.生态道德教育模式的弊端与改进.教学与管理,2011(1).

[6] 缪启月,基于德育实效性的课外活动创新——以杭州市十一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例.教学与管理,2011(8).

第8篇:中小学教学体系范文

论文摘要: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效果是由教学评价主体来评析和判定的。评价主体主要由领导、同行、自我、学生及家长组成的。不同的评价主体由于视角、能力的不同,评价角度、评价结果也具有差异性。学校应根据实际,建立和发展多元的、切合于本校的评价制度,提高评价的实用性,改善教师教学质量。

一、引言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目前我国进行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其中心和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主要实现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的直接参与。教师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成败。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立积极有效的教师教学评价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的重要环节。从理论上说,教学评价主要由两个目的:一个是提高教师的效能,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明确目标、衡量结果、评判等级、奖优罚劣或解聘不称职的教师来保证教学质量。另一个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即通过评价,发现问题,提供给教师自身的优缺点信息和建议,协助教师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

与上述两种评价目的相对应的评价制度是: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作为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做出解聘、晋升、调动、降级、加薪减薪、增加奖金等决定,这种评价直接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导致教师的积极参与度不高;而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最终目的,它是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下,发展性教师评价成为教学思想领域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不论是奖惩性教师评价还是发展性教师评价,都需要评价主体来评价。教育评价具有多元主体性。而作为教育评价的子系统—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性也存在其合理性。“教师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一般有: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者(领导)、同行、学生、教师、家长、专家等。评价的目的直接影响着评价主体的选择。评价主体需要的差异性使得评价方式和结果不同。学校管理者对教师进行评价是要考核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完成工作要求,主要是考核教师的外在行为表现,教师绩效评价的主体应为学生、同事、领导;教师个人对评价的需求是出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使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时的评价主体就应该是教师自己,因为教师最了解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念,最了解自己的内在心理活动。因此在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活动时,要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合理的评价主体,并将经济、效率等因素考虑在内,力求评价的最优化。

二、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性分析与探讨

1.管理者(领导)评价

管理者评价主要由学校领导来执行,学校领导评价中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并存,其中大部分学校以奖惩性评价为主。教师教学评价直接与学生成绩挂钩,尤其是以升学率作为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度。发展性评价主要是学校领导通过听课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督促和指导,且日益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但学校领导忙于行政工作,无暇顾及教师教学,这也是学校领导疏忽于教师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原因。

2.同行评价

从理论角度出发,教师教学评价应由其同事和学校教学负责人(如教导主任)来具体操作,他们在教室里听课、检查教学,更广泛更全面地收集相关信息,但这一作为的负面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因素如利益关系、个人主观态度等会影响同行与领导对教学工作评价的投人,以致影响对其评价的客观性,无法了解评价者的真实想法。某校在对1985年以来的“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的分析中得出,同行评价主要或只能作为教师自我教育的手段,不能作为决策依据,要么全优要么全差要么弃权的评价结果存在着相当大的普遍性。

3.自我评价

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注重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主体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教学自评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开展有效的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评价对象依据评价原则,对照评价标准,主动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做出评价的活动。它是一个批判反思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的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对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是实施教师终身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我们的自我评价充满着危险。作为教师,我们工作中都有盲点,有时我们看不清它们,因为它们离我们太近。”同时不应忽视的是,教师自我评价可能会导致个人夸大自己的绩效。人们有把自己不良的绩效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倾向。

4.专家评价

专家评价方式属于直观评价范畴,是以评价者主观判断为基础的一种评价方法,应用较为广泛。专家评价由于专家本身的特殊身份和独特的视角,评价着眼点更多的放在评价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等方面上。充分发扬专家的鉴赏加评价方式,并对教师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关的建议,将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5.学生评价

教学过程的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在他们身上得以体现。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技能,引起学生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理想变化,因而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是学生。教师的教学是否已经使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学评价中最重要的内容。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最有发言权。但亦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章立早认为,教育评价本质上是一种对教育现象的“价值判断”活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人们认识外界环境或自身状况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所谓“事实判断”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价值判断”,是个体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价值作出评判,主要解决是好还是差的问题。教师评价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被聘任和能否晋升职务等切身利益,必须以严肃和公正的态度来处理。由于学生年龄、知识、经验和判断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意图不一定全部都告诉学生,因此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只能具有“事实判断”的资格,也就是说只能描述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情况,没有资格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即没有资格评价是好还是差。

把评价的权利教给学生,师生共同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是现代教学评价的一个新理念。构建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价规范和制度,是中小学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重要保障。

6.家长评价

从已有的研究看,家长评价更多的是集中在学校管理、学校规划上,而较少地对教师具体教学做出评价。家长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基准,以获得知识的多寡、班级升学率为评判标准,也就是说更多的是从教学结果而非教育过程来关注教师教学。课堂教学作为相对封闭的环境,教师对家长参与课堂教学是排斥和反对的,他们认为家长参与会扰乱课堂秩序,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家长对参与教学评价亦不积极,在中国尤其如此。中国传统的尊师重教思想使得学生家长对学校存有敬畏心态,家长会是中小学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而这种单向的家长—学校交流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讨论话题,即使这种家长会的交流方式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参与学校教学评价,将是一个长期和逐步深化的过程。

三、建立以自我评价为主,多元主体的参评体系

课堂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因此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在评价中发挥作用。现代教学评价强调自我更新自我调控,更多的从自我接受的角度评价教学工作。在评价方式上讲究自我评价为主,对自身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进行判断反思和分析,不断自我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统一和具体化教师自我评价的标准性

教师教学自我评价要能够有效地得以开展,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基础和关键。学校的管理者和上级行政负责人要组织教师与专家共同商讨,确定教师自我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具体说来,教师自评的标准采用半开放式评价,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分析框架,但不过分细化各项指标,留出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空间。同时,指导教师采用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尺度,如现今流行于教师群体中间的博客日志、反思日记,引导教师详细具体的分析自我,并发现不足自我改进。再如通过教师学习者的经历和教学自传获得教学洞察力,提高课堂管理水平,等等。为了使自评的内容更加真实、客观,避免教师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出现不顾实际地抬高自己、文过饰非的现象,必须将自我评价与教师的晋升、提拔、奖惩等各种个人利害关系脱钩,使教学自我评价的教育性原则得以正确地体现,其正确的导向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

(二)建立规范的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制度

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带来的是教学、学习与管理等多方面的积极互动,影响的是学生、教师等的促进性发展。因此,深刻认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积极探讨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策略或实践方式,建立合理的规范与制度是当务之急。

建立一种规范学生参评制度是合理科学评价的必要条件。制度是行动的保障,没有制度规范与指导的行动,易带来实践中的松懈、拖拉甚至敷衍。通过制度规范的制定,可以对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意义、目的、要求、程序以及整个参与方式等进行规范。学生依照参评标准对教师教学评价,更能反映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教师的优势和特点。当然,学生参评工作需要学校做好相关的保密工作,以避免在日后的课堂教学中因学生参评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中小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教学评价在关注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的同时,亦不能忽视领导、同行、家长、专家等其他群体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应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校领导、学生、教师、专家、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即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使教师能从多渠道、多角度获得评价信息,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第9篇:中小学教学体系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2-0011-08

自2012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的意见》以来,各地陆续建立健全了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制度,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推进了素质教育。但与此同时,中小学校督导评估还存在许多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在对河北省11个县级学校教育督导评估方案调研基础上,初步建立中小学校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尝试从评估理念、内容、技术与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期对县域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内容引领和方法指导。

一、县级学校教育督导评估方案研究

(一)评估基本要素分析

评估方案包括评估目标、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原则、评估方法、评估内容、评估周期、对评估结果的使用等内容,使用EXCEL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各地督导评估的目标共识;县级教育督导部门为实施主体;每年对中小学、幼儿园实施评估;通过听汇报、查资料、实地观察、听课、座谈访谈等常用的方法,再辅以问卷调查法进行现场评估;大多数评估方案确立了三级评估指标体系,给出了评估要点,对各级各类指标进行权重分配并赋分;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评估结果均作为学校评优、奖励的依据,半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二)各级评估指标内容分析

对一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从指标数量和出现频次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一级指标数量最多为8个,最少为3个,平均数为5.7个。通过对一级指标的分析与合并,最终整理出5个一级指标,按频次顺序排列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育质量、队伍建设、其他。学校管理是大部分学校督导评估方案关注的重点,一些地方不惜将其中部分内容单列出来进行强调。

三级指标数量最多的为68个,最少的为23个,平均数量为41.3个。将内容相近的指标归纳合并,得出91个指标,频次在4以上的共有40个。

(三)评估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分析发现,各地评价方案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多以外部评价为主,忽视学校自评的作用;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发展性评价功能较弱;注重对学校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轻视对学校发展的指导;重视对学校管理的监督,忽视对学生、教师发展的考察;重视对硬件配备的考核,轻视对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的关注;重视评估者的经验与主观感受,忽视评估技术手段的使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不够科学。

二、普通中小学校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确定指标体系框架

首先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初步确定A、B、C三级指标和评估要点的评估框架,基本确定了各级指标数量、内容、评价方法。

一级指标:学生发展、领导与管理、教育教学、教师队伍、机动指标共5个。三级指标:对各方案三级指标频次统计显示,91个三级指标中前40个指标内容多属于“领导与管理”范畴,故扩大范围,在全部三级指标中进行确定,将内容合理的仍然纳入,初步形成60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将一级指标与三级指标进行关联分析,借鉴已有的表述,通过合并内容、调整级别,初步确定21个二级指标。

其次,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向县级督导部门、学校征求意见建议,进行修改,修改后基本确定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59个三级指标。

(二)评估指标体系

(三)指标体系设计说明

本方案确定“4+1”个一级指标,其中四个基础指标是每一所学校都要必须达到的,是共性的要求;“机动指标”由地方教育督导部门根据本地实际设定,为地方操作留足空间,也便于对学校特色的评估,满足灵活性需求。本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有四个特点。

1.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

“学生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将“学生发展”作为指标体系的首要位置,有利于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目标意识及学生发展本位取向。① 近几年,教育部出台的系列文件中都明确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促进学生发展”已成为学界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学生作为教育的“产品”,从其具备的各项“性能”与“质量”上去衡量,从学生在各方面达到的水平和具备的能力的角度,对学校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比“教育质量”更准确。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品行表现、身心发展、生活能力、人际交往、学习态度与感受、健康生活意识及习惯等方面的发展。②

2. 重视评估的诊断与发展功能

将评估指标作为“镜子”而不是“尺子”,不对各级指标赋分,根据评价过程中收集的事实和数据信息,用语言描述各指标达成情况。发挥评价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保证基础性与规范性指标的基础上,注重考察学校育人理念、发展规划实施,培养学校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校办出特色。评估结果以评估报告的形式呈现,评估报告更像“体检报告”,通过对现状的全面描述、反思原因、提出建议,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3.强调学校资源的管理与使用

对学校办学条件的考量,重在关注其使用效率与效益,关注其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影响程度,从而实现学校督导评估的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重硬件到重效益的转变,最终将学校的办学效益和绩效集中于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4.剔除督政性指标、明确督学内容

随着我国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综合督导制度的建立,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资金投入等成为对政府督导的重要内容。厘清学校的职责,明确督学的内容,对学校的评估,应该从学校自身管理运行、办学特色、文化建设、资源使用、师生发展、教育教学等方面及学校办学自范畴开展督导评估。③

注 释:

①董 奇,辛 涛.如何开展中小学校督导评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0.

②张林静.县域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方案调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23):5~9.

③张林静.县域中小学校督导评估方案调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23):5~9.

参考文献:

[1]马晓强.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J].教育研究,2010,(5):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