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重点知识范文

小学重点知识精选(九篇)

小学重点知识

第1篇:小学重点知识范文

论文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点在于对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计算思维的训练。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计算的方法,还应该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上对学生加以培训,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由点及面,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变成自身能力。本文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际出发,浅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我们,教育的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仅仅是书面知识的灌输。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旺盛的时期,认知和思考也正在不断成熟完善,因此,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合理联想,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已学的知识联系推论未学知识。这一时期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工作来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呢?下文逐一进行论述。

一、知识迁移理论的基本特点

知识迁移是指已有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适当的迁移可使学生对新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知识迁移是具有条件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作用,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知识的相似性

知识相似性是指对象不同但结构大体一致的知识体系,如小学数学中的整数、小数、分数运算中就具备内在相似,基本知识结构大致一样。

2.知识的理解水平

这个层面要注意两个状态,一是迁移知识的本身状态,因此要牢固迁移前对旧知识的理解水平、掌握程度,以抓住知识的核心才能进行迁移。二是知识的反身影响,知识迁移是相互之间的,是双向传播,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会触发对原有知识进行相关认识,并解决之前模糊不懂的问题。

3.知识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于实际,这样学习知识才有目的与动力,因此可以果断地说知识的最终归属就是被应用,其应用也是一种迁移,是理论上升到实际的更高层次的迁移。

二、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1.理解学科知识,夯实迁移基础

实现知识迁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数学课程一般原则的理解和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推论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学知识,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原有知识是否能够满足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如果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尚有困难,那么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知识的补充,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了解,只有将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原则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迁移。

例如在低年段“千克、克、吨”授课中,学生必须先对物体的质量在脑海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个足球、一个乒乓球、一个热气球,三者孰轻孰重),通过学生自身动手去感觉物体质量,才能根据这些知识基础,迁移到对“千克、克、吨”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想促进学生学习迁移,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典型例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应用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应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迁移。

2.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实现迁移通畅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

比如在低年段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教学中,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此时在教学中使其掌握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从以“个、十”为单位到以“百”为单位的数,都是个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从以“百”为单位的数到以“千”为单位的数都是各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百位逐次加100上升到千位。(2)数位顺序相同。均为从右到左,由低位到高位。(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这些共同要素构成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知识迁移

论文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点在于对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计算思维的训练。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计算的方法,还应该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上对学生加以培训,即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举一反三、由点及面,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变成自身能力。本文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实际出发,浅谈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我们,教育的重点在于学习方法的传授,而不仅仅是书面知识的灌输。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旺盛的时期,认知和思考也正在不断成熟完善,因此,这一时期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合理联想,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已学的知识联系推论未学知识。这一时期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工作来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呢?下文逐一进行论述。

一、知识迁移理论的基本特点

知识迁移是指已有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适当的迁移可使学生对新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然而知识迁移是具有条件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具有相互联系作用,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知识的相似性

知识相似性是指对象不同但结构大体一致的知识体系,如小学数学中的整数、小数、分数运算中就具备内在相似,基本知识结构大致一样。

2.知识的理解水平

这个层面要注意两个状态,一是迁移知识的本身状态,因此要牢固迁移前对旧知识的理解水平、掌握程度,以抓住知识的核心才能进行迁移。二是知识的反身影响,知识迁移是相互之间的,是双向传播,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会触发对原有知识进行相关认识,并解决之前模糊不懂的问题。

3.知识的应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于实际,这样学习知识才有目的与动力,因此可以果断地说知识的最终归属就是被应用,其应用也是一种迁移,是理论上升到实际的更高层次的迁移。

二、如何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1.理解学科知识,夯实迁移基础

实现知识迁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对数学课程一般原则的理解和概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基本概念、定理、推论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学知识,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生原有知识是否能够满足新知识的学习要求,如果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尚有困难,那么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知识的补充,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了解,只有将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应用原则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迁移。

例如在低年段“千克、克、吨”授课中,学生必须先对物体的质量在脑海里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个足球、一个乒乓球、一个热气球,三者孰轻孰重),通过学生自身动手去感觉物体质量,才能根据这些知识基础,迁移到对“千克、克、吨”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想促进学生学习迁移,首要的任务是抓好、抓牢基础知识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典型例题,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练习和应用机会,使学生真正掌握基本概念、应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知识迁移。

2.加强新旧知识联系,实现迁移通畅

奥苏伯尔认为知识迁移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由此可见,认知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基础所在,没有认知,知识迁移将无从谈起。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这一过程中,关联点是重中之重,只有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点,学生才能将知识进行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对过往知识进行总结温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建立新旧知识的关联点。

比如在低年段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教学中,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地数数,认识了“个、十”的数位名称、顺序、位置,此时在教学中使其掌握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由此分析,新旧知识的共同点有:(1)计数方法基本相同。从以“个、十”为单位到以“百”为单位的数,都是个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从以“百”为单位的数到以“千”为单位的数都是各位逐次加1上升到十位;十位逐次加10上升到百位;百位逐次加100上升到千位。(2)数位顺序相同。均为从右到左,由低位到高位。(3)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相同,都是“十”。这些共同要素构成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类比促迁移,抓训练攻难点”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以旧学新”,突破难点,掌握新知识,达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3.加强科学训练,提高迁移,举一反三

在一切的教学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都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障碍,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教师的主要任务,要想突破,首先,教师要准确明白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重”在哪里,“难”在哪里;其次,要想突破,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教学策略;最后,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4.注重知识同化调整,提高迁移水平

知识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的不断深入下扩大、深化和发展的,当新知识不易被学生掌握时,就要对原有知识进行改组,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不断提高迁移水平。比如在低年级“节日广场”教学时,由于前面两节课已经让学生对乘法口诀有了初步的认识,10以内的数能通过口诀快速得到乘法结果。因此在教授此节课前预先让学生对乘法口诀再熟悉一次,随后投影出“节日广场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如广场上的气球数量是“四束气球,每束8个”,进行口诀换算为“四八三十二”得出答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最好进行提问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中熟悉了乘法口诀,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在教学时,教师应采取必要措施,以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注重知识的同化调整,以促进知识迁移的发展,如不及时调整,则会对学生知识进行负迁移,造成学习障碍。

5.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夯实知识迁移

抽象概括能力对学好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越高,其知识迁移能力就越强,对新知识的掌握理解就越容易。在对学生进行抽象引导时,根据切入的恰当时机让学生积累更多对具体形象事物的感性认识,使抽象概括具备一定基础。

比如在低年段“认识图形”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客观事物,发现事物的各种属性,然后把本质属性从中抽象出来。在掌握了概念的内容后,再把这些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才能对概念所反映的同类事物有普遍的认识,这才算理解了概念。如教师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及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教师请学生先用8厘米长的小棒去围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呢?”“这根小棒太长了,另外两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们换掉,你们能将它们围成三角形吗?”学生互相讨论,结果围成了各种三角形。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通过变式练习,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

6.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完成知识迁移与实际的契合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必须要合理的探究情境,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情境探究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新亮点。教学情境的探究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同时借助研究,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实现思维的拓展,思维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以一定的教学探究情境为载体,学生更容易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解题过程中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在联系的思考和运用,便能达到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探究过程中既要符合学生兴趣又要与所学知识紧密相连。

例如在低年段“测量”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喜爱的物品(书本、软尺、铅笔、小刀、手指等)对课桌的长度、宽度进行测量。但由于测量工具的不准确性和不统一性,测量结果与实践长度、宽度大不相同,进而得到需要进行专门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单位的计算才能得出结论,自然引出本节课所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此刻,使学生充分认识用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好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进行探究测量方法,反复实践后学生可自己总结出用具有刻度的软尺进行测量,并按照‘左对0,右看刻度’的测量要领,从中体验动手实践的乐趣。最后,在融会贯通此节课所教学的内容后,开展教室内的测量活动,进行知识的迁移与完善。学生可对地砖、窗户、黑板、教室、讲台、同学之间的身高进行测量,根据所测量物体大小的不同,合理选择合适的大小刻度软尺。通过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探究情境,并加入了一定的动手实践操作,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点的兴趣,又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并在动手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实践所得完成对知识的迁移。

三、结语

总之,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迁移能力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学科知识本身存在的紧密内在联系为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提供了便利。在今后的工作中,广大小学数学教育者还需继续努力,努力创新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方法,努力拓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空间。真正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志民.链接生活素材感悟数学魅力[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9.1.

第2篇:小学重点知识范文

一、融会贯通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即前面已学的内容是后面要学内容的基础,而后面所学的内容又必须以前面知识为前提,是已有知识的引申、发展、提高,因此教师在传授新知识之前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新旧知识的融会点上有目的的设计阶梯性的、准备性的短时间的练习,起到穿针引线、架桥铺路,使前后知识融会贯通的作用。

如,五数中的一节《循环小数》新授课时,可先简单出现几个除法算式(其中的答案包括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让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快。结果有的学生很快就算完了,但有的学生还在不断计算,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矛盾冲突,从而顺利地引入到新课中。

这样的练习旨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究的劲头,保障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有饱满的学习精神。这样的练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材有宏观的掌控能力能够把教材的各个知识点连贯起来,另外要求教师对各个知识点的拓展能力能够一点带入,给学生构建一个盘根交错、遥相应和的数学世界。

二、有的放矢

新授课中教师引导固然重要,但新知识的反馈也很有必要,尤其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深钻细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难以理解,容易出错或易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做到有的放矢,千万不能盲人骑马不管东西南北,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时,主要任务是将除数转化成整数,而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应相应地移动位置,因此,教学重点是一看(除数有几位小数点)、二移(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三计算(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计算属于旧知识,所以新授课过程中可进行如下练习。

只列竖式不计算如:

5÷1.5;0.36÷0.2; 1.88÷0.25; 1÷0.125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这样的练习,可以在第一时间应用新知识点,可以在第一时间反馈教学成果。练习不仅仅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因材施教。教师应重点掌握学生的易错、不易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及时给出反馈意见。

三、重点突破

练习是为教学服务的,任何一节课都有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即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任务,而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就要在研究学生学法,把握新知识全面正确具体授完时,精心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练习题,对重点知识进行突出巩固。

如五年级数学小数乘法重点是小数点位置的处理,所以新授完知识不必急于计算可进行如下练习。

1.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4.8×7.9; 0.5×485; 6.7×2.07; 0.54×2.54; 2.47×0.038

2.根据56×85=4760,直接说出下面各式的积。

0.56×85; 0.56×8.5; 5.6×8.5; 0.56×0.85; 5.6×0.085

通过以上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对小数乘法这部分知识得到巩固,也能使学生形成比较熟练的技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也可以增长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拓展思维

一堂课的练习安排,除了加强对后进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还要对学生的提高和发展加以重视,不仅让学生们吃饱,还得让学生们吃好。所以练习的安排形式也要有变化,练习的内容也要有弹性和层次(基本题、变式题、思考题)。设计除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尽量发展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3篇:小学重点知识范文

关键词: 课堂小结 重要性 及时性 多样性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它的存在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精心设计课堂小结这一教学环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前一阶段听了两节不同的数学课,现就课堂小结谈谈想法,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课堂小结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是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忽视的环节,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阶段,教师富有艺术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的行为方式,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通过课堂小结,指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引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知识的精华,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理解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课堂小结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升华学生思维。当老师讲完新课后,学生的注意力由高度集中到逐渐分散,渐渐变得心不在焉,为此教师适时运用课堂小结,通过巧设疑问、营造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堂小结是复习的重要依据。“善读书者能把书读薄”是因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的缘故。根据课堂小结这个概括复习旧知可以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此外,课堂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更严密、紧凑,可以显示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数学思维,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因此,精心设计课堂小结这一教学环节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课堂小结的及时性

课堂小结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末小结,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包括概念教学之后的小结,例题教学之后的小结等课堂小结。恰当地进行课堂及时小结,并发挥小结的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1.小结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对于一节数学课来讲,每节课都是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学生在每次接受新知识时都是一个与旧知识同化的过程,如果教师对前一课学过的内容或者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进行小结,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课的内容,轻松并充分地掌握新课内容。

例如教学“分数乘除和连除的混合运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几道连乘的分数计算,再提问分数连乘的方法,并加以小结:分数连乘时先约分,再用分子乘分子作为积的分子,分母乘分母作为积的分母。这样的小结,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能唤起学生的记忆,这些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将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为下面学习分数乘除和连除做好准备。因此,小结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可以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的网络,使知识更系统完整。

2.小结新知,为巩固新知打好基础。教师在讲授完新授部分后,应对新授的概念、定理、原理等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得到清晰简短的结论。例如教学“分数乘除和连除的混合运算”这一课时,在讲授例题、学习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时,进行一个小结:计算分数乘除法时,把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这个数的倒数,再按连乘计算。这样让知道了分数混合运算中有除法时该如何处理,又为下面学习分数连除做准备。将例题小结成一个容易记忆的结论或者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其成为一个触类旁通的典范。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地解题,又可以使课堂内容丰富起来。接着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分数连除的混合运算,并让学生尝试说说解题的过程和小结解题的方法,然后教师加以小结:计算分数乘除和连除的混合运算时,只要把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这个数的倒数,再按连乘计算。这样简短的小结,帮助学生认识本课学习的内容,理解本课的学习重点。就像一条龙画完了,最后是“点睛之笔”,只有画了眼睛,这条龙才能活灵活现。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小结就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这样的小结,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个课的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3.小结练习,为优化效果做好准备。一堂好的数学课一定要有适度的训练,用以巩固刚刚学习的新知识,在做完题目后不能简简单单地对一下答案,这样不能起到真正的巩固作用,应该让学生分析思考过程,并进行小结,使学生在小结中掌握新知识和解题的技巧。

总之,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小结应该无处不在,它可以帮助学生认清知识,总结重点,理解难点,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概念,巩固解题思路,不断发展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学困生的出现。

三、课堂小结的多样性

数学课堂小结方法多种多样,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小结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常用的两种课堂小结的方法。

1.教师小结法。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方法,主要由教师完成。教师概括本堂内容,强调重点,指明关键,提出要求。这种小结往往一锤定音,使学生获得鲜明、准确的知识,并节省时间,简洁明快。当学习内容多,概念公式易混淆,学生不易把握,且时间较紧时,多用此法。

第4篇:小学重点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专题复习;高三物理

在高考理科综合测试中,物理科占有最大的比重。然而,物理科是学生感到最怕最难的学科,这无疑增加了物理教师的压力。由于高考要求的提高和高考形式的改革,如何搞好物理学科的复习,使其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服务,如何摆正物理学科在“理科综合”中的位置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成绩,已成为广大物理教师考虑的中心问题。下面就关于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中的小专题复习谈些看法。

一、小专题复习的含义和作用

小专题复习,是依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出现的薄弱环节,按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找出能起骨干和桥梁作用的内容组成专题,集中时间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从而起到巩固知识,增强能力的一种复习方法。这种复习能集中目标,浓缩相关的内容,展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起到深化知识点,强化弱点,提高能力的作用。

二、小专题复习与其它形式的复习的关系

传统的三轮复习(即章节复习、分块复习、综合复习),便于增加知识的再现次数,熟练基础知识,加强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建立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但却不便于深化知识点,突出知识点,强化弱点。而小专题复习恰好弥补这些不足,所以小专题复习和其它复习不能互相替代,而应注意穿插交替进行,用小专题复习来协调和完善整体复习,真正达到复习的目的。

三、小专题的推出时间

小专题的推出时间,应把握尺度,做到既要准时,又要及时。准时即结合复习进度,根据复习过程和内容,适时适度的推出一些小专题,专题的内容要与总复习的内容相辅相成。如复习曲线运动和万有引力规律时,可推出“圆周运动分类归析”,“神舟飞船与天体运动”等小专题。及时,即结合学生心理需求,及时推出相应的小专题,可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强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从“疑无路”的绝处走向“又一村”的妙境,从而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

四、小专题的确定

正如传统的“切脉”一样,只有确定“病人”的“病症”后,才能“对症下药”。所以小专题的确定显得至关重要。

1、针对知识体系,突出重点。依据《教学大纲》中对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结合一些重点内容设置小专题。如在电磁感应的基础知识中,可按“电磁感应的终态问题分析与能量转化关系”来设置小专题。

2、针对高考,突出热点。围绕高考的热点问题来设置专题,以加强针对性,提高各类题的得分率。如设置与生产、生活、科研等有关的“生活中的电路分析(电饭煲、洗衣机等)”,“国防科技与人造地球卫星”等专题。

3、针对学生实际,强化弱点,在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缺漏,能力现状,情绪波动等来确定专题,以强化弱点,突破难点。如按“实验的设计”,“分析题的审题和描述”,“坐标图像题的解法”等设置专题。

4、针对“X”理科综合的测试目标,强化素质教育。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其宗旨是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利于选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如按“综合科目考试的命题指导思想讲座”,“综合科目测试目标和内容讲座”等设置专题。

五、小专题的种类:

根据复习要求和目的的不同,小专题的种类可以多样化。

1、知识系统型。为将一些零碎而又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协调统一而设置的专题。如“追及与相遇的有关问题”,“‘X’中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等。

2、弱点强化型。为解决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而设置的专题。如“动量守恒的判断”,“机械能守恒的判断”等。

3、方法技巧型。为使学生熟练掌握某种类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技巧,提高各种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设置的专题。如“选择题的巧解”,“信息给予题的解法”,“开放性试题的解法”等。

4、规律探索型。为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某些重要规律而设置的专题。如“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规律”,“原子核的衰变规律”等。

六、小专题的习题配备和评讲。

在每一个小专题中一定要适度地配备一些习题,以达到掌握和巩固知识的目的。配备的习题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决不用偏题、怪题和超纲题,并要适当考虑与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综合。同时在选择和设计题目时,要突出反馈信息中经常出现的易错点、常错点和多错点,使学生的薄弱环节及知识的难点得到强化。当然还要注意题型的多样性,系列性和难易的梯度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多方位、多层次、多种形式去应用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达到循序渐进、总结规律、巩固知识。

如果说精选试题是提高练习效果的首要环节,那么,总结讲评好试题则是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所以讲评时,务必要结合学生的薄弱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典型性的错误进行精讲,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跌入“题海”的框架中。建议评讲时要达到六个到位:

1、对知识的记忆到位。讲评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之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达到有序的贮存,以便记忆。

2、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到位。讲清疑点和肓点,准确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掌握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到触类旁通,使知识上一个新台阶。

3、对重点和难点突破到位。由于学生对教学目标和对知识掌握的层次不同,在评讲时,对于重点内容,要精辟扼要地突破其核心,提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双基,使学生熟练掌握重点知识。对于难点内容,要化深为浅,由浅入深,抓住关键,依次设置阶梯,直到学生自己理解和解答为止。

4、对基本技能掌握到位。讲评时,要教会学生掌握审题技巧,熟练解题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篇:小学重点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导图;应用方法

在小学教学阶段,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属于基本教育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下面本文就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出发,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进行探讨和浅析。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

思维导图也就是常说的心智图,同时也是表现发散性思维的工具,虽然思维导图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培养小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用图形等直观地表达出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加明确和清晰,同时也能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能。同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运用也可以优化教学结构,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

(一)利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优化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挖掘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将诸多数学知识点结合在一起,系统和整体性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助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内容的掌握,优化小学数学知识结构。

例如,在教学“口算乘法”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教师在讲解这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会提到整十乘一位数和整百乘一位数的相关口算内容进行练习和掌握,学生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并进行相应的练习,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相关的知识点以及对象的练习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内容,优化小学数学知识结构。

(二)利用思维导图实现生动以及直观的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中,引入教学相关概念往往是运用提出概念、解概念以及解释说明的步骤来完成的,这样的教学现状会导致小学生很难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单纯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将相关知识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而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实现生动以及直观的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倍数和因数,2、3、5倍数的特征以及质数和合数等相关的知识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思维图像,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各个知识点,进而构建一个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三)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教师更应该注重的就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引导,逐渐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对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和掌握,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圆环的面积”时,教师就应该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先对圆环的面积中所蕴含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后将计算圆环面积的方法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中的计算方法对课本中的例题进行解答,教师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运用思维导图优化数学教学的结构,为学生提供生动和直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重点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40-02

复习课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对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复习的目的是什么?不仅要“温故”,而且要能“知新”。这“新”不仅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深化与熟练,还包括学生是否学会合作探索、学会复习、学会反思、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以及思维有没有深度与广度、实际生活的经验和能力有没有提高,是否会继续学习等。下面笔者就复习课堂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复习课堂存在的问题

2013年12月,我市举行了首次复习课比赛,在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各参赛选手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生对以前的知识出现遗忘或暂时性遗忘。2.知识点多、杂、乱,没有形成知识网络。3.复习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4.练习设计缺乏针对性。5.教师讲解不够透彻。6.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不浓。7.教师不注意课堂小结和学习方法小结。8.复习课设计主线不明朗,点面结合欠妥帖。

二、复习课的重要作用及应对问题的有效策略

复习课是对已学知识的系统回顾和梳理、建立知识网络的重要教学环节,对提高数学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起到了瓶颈的作用。如果不认真安排,不精心设计,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何解决上面的这些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课、课堂观察、反思实践,笔者认为要确保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可以有如下应对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勾连新旧知识

复习课是最难上的一种数学课型,因为学生对复习课的学习激情下降了,没有了学习新知的新鲜感。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是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创设复习课情境的根本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唤醒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欲望,所以情境的创设必须要整体设计,要包含复习的全部内容。例如在《多边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这一课中,该如何唤醒学生对多边形面积的记忆?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创设到教师家参观的教学情境)首先出示小区整体设计图,小区的整体设计图包含了多边形面积的所有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让学生说说自己还认识这些平面图形吗?通过活动激起学生对多边形的整体回忆。又如《大数的整理与复习》一课,笔者创设了去游乐场游玩的主线,通过了解各游乐设施的造价而引出有关大数的知识(包括读数、写数、改写、近似数、比较大小等),体现数学就在身边,唤起学生对有关大数相关知识的回忆。

(二)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首先要着重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让学生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能够融合贯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初步印象,但对知识之间的关系仍是凌乱和不完整的,如何让学生对复习的内容有更系统、整体的认识?笔者认为,与其教师带领学生整理,不如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整理,这样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更深,也训练了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合作学习、自主交流的能力。例如《多边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一课,笔者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如何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吗?你还想到哪些有关的知识?小组合作把你们想到的写到小卡上。”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体现自己对多边形面积内容的整理。然后小组展示,请个别小组展示自己讨论的结果,再让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整个版块知识体系,然后再整理知识。通过本环节的设计,学生对多边形面积的整理有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黑板的板书,完整、条理、简单地呈现多边形面积的相关内容。

(三)把握重点复习,涵养数学思想

复习课不像新课,有明显的重点、难点,如何确定重难点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磨课,笔者认为复习课的重难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首先是定数学方法、数学思考力的培养为重难点,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便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多边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一课,笔者认为图形的面积公式、面积单位的换算是重要的部分,但对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思想)及空间观念的培养应该是本课的重难点,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复习课的整理与复习对数学方法的强调比平时上课更为重要,因为平时上课注重体验过程,数学方法没有得到更好地体现,通过整理与复习,注重对方法的整理,学生更容易记住,对以后知识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其次是定学生在练习和测试中经常犯错的内容为重难点。例如《大数的整理与复习》,笔者制订的难点是中间有零或末尾有零的数的读写,因为在这部分内容中,这些都是学生非常容易犯错的地方。

(四)练习设计关注全体,体现层次性、综合性

复习课中的练习设计,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的过程,又要开拓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思维。复习课的练习设计要从学生平时出错较多的练习和体现典型解题思路的习题,既巩固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具有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信心。例如《多边形面积的整理与复习》通过对知识的整理后,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点返回到小区图,提出新的问题:你们能计算这些多边形的面积吗?(各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数据都是可以通过简单的口算完成的)通过简单的计算复习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及面积单位。最后笔者设计了计算儿童乐园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个练习的设计体现了解决组合图形的方法(通过转化的思想进行割、补),是进一步复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的拓展。

(五)注重课堂小结,重构知识体系

世间万物都是唯物而又辨证地存在着,有头便也有尾,有始便也有终。课堂小结利用简单的回顾和简单明了的板书,引导学生参与小结,再次对本课知识进行知识体系重构。

(六)精心设计,一条主线

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能使一堂课显得条理清楚,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学生兴致高涨,课堂精彩纷呈。由于复习课是旧知的回忆,涉及知识内容较多,以往教师在设计时比较零散、无主线。教学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的内容,思考我们的生活,尽量把复习的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以一条主线完成复习内容。

第7篇:小学重点知识范文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综合实践

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微课是为了教学活动能够更好进行而设计的一种新教学模式,微课教学一般在五分钟以内,把重点知识通过录制成一段视频展现出来的,在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中,微课内容是重点知识,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析、教学内容分解,也可以是学习方法的分享、学习经验的分享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一、微课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注意的细节

1.录制时间不超过五分钟

现在的时代是快节奏的,就像微博一样,经常更新且内容都是精炼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的课程内容多,存在的疑问也多,如果每门科目都要花费超过5分钟的时间去看完视频,会浪费很多时间,有的学生会没有时间看完其他课程的微课。教师在录制的时候或者在网上搜寻的时候要根据知识重点去选择,知识要足够细致,内容要清晰,这样才有利于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让学生可以得到综合性学习。

2.选择的知识点要准确无误

教师在选择语文知识点的时候要注意检查知识点是否存在问题,若存在问题,将其改正或选择另一个视频,微课教学中,不允许有文字、语言上的错误,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时刻记住,要选择准确无误的知识点进行授课,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增长见识。

3.要选择画面清晰的视频

微课视频的画质也是微课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在录制或者寻找视频的时候要选择那些画面清晰的,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受影响,顺利把课程讲完,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小学语文综合实践学习关系到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重视。教师在选择的时候要提前选择,才不会影响课程,这是对学生学习的负责,也是作为人民教师的责任。

二、微课教学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1.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过程中,只有使学生有了对小学语文知识的兴趣,才会对学习有动力,才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展现自我,主动学习。而微课教学正好适应当前教育模式的发展,教师如果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学,通过把语文课本上的知识与微课相结合,这样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微视频中的画面可能会引起小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效果。

2.要注意微课的应用

教师要学会微课教学资源的整合,这样才能够使教学课堂更好地进行。并不是说单纯加入微课就能够使课堂更好地进行,因为有的教师选择的微课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只有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注意微课应用平台的利用,如中国微课网。教师可以就课本上的每个知识点进行微课开发,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学语文的知识活动或竞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竞赛中得到提高,教师也要注意微课内容的开发,选择内容要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同时,更要注重对小学语文这门课程设计一套具有专业性、专题式、完整性的微课程。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方式去开设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查缺补漏,由此可见,微课程在使用时要慎重。

3.微课的实践与运用需要多样化

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对于微课了解不能单单是提前录好的视频,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微视频,微课主要使用“微视频”去记录授课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录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进行展示,只要是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都是可以被采用的。所以,多样化的微课教学在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是可以采用的。微课教学就是授课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的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再现,也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知识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知识点,微课内容相对于平时的教学课程来说,内容是比较精简的,教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达到理想的学习目标。

总之,微课作为一种特有的教学方式,可以弥补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可以针对小学语文中某一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当然,微课的教学方法因为不与现有的传统方法相同,是相对精简的一种教学模式,需要微课慢慢探索新渠道,为学生开辟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重点知识范文

“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在课外利用微课程自学完成知识学习,课内则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内化,实现了一种数字化的“先学后教”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完成建构。

[关键词]

微课;小学数学;应用

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一种以简短视频为核心的在线课程,引起了教育者的极大关注,这种小型在线课程被称为微课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微课)。正在引领教育迈向一个全新的“微时代”。

关于微课,中国微课的创始人胡铁生和胡小勇教授2014年为微课作了一个新界定: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显现出微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应用。

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曹培杰博士说:“微课是针对某一知识点,利用信息技术来表现精细化内容和实施个性化学习的总和,其核心是简短精练的教学视频,关键是激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目的是帮助学习者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

存储便捷,学习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这是微课的一大特点。因此,将教师精心制作的微课挂在网页上,让各类学生根据自主的时间,自由选择所需的内容进行学习,既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方便一些因事、因病无法到校上课的学生,让他们上网点击微课,单独面对微课,在家里、在医院同样也能学习新知识。

一位三级学生,周末跟随家长外出游玩时不小心摔伤了脚而住进医院。当时孩子正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单元的新知识,正当家长耽心孩子的功课会落下时,老师告知了学校的网址,并让学生在医院里看微课视频,如果有问题及时与老师电话联系。整个单元,学生没到学校上过一节课,单元考试老师也只是把试卷送到家里,让学生自己完成。老师改完试卷后,奇迹竟然出现了,所学功课不但一点儿没落下,还得了高分。从此这个学生喜欢上了微课,他说:微课时间短,但能围绕所学知识,既有声音又有动画一下子就看懂了。

二、帮助理解教学重点

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阅历,对一些生活性很强的数学知识难以理解。一些数学知识由于比较抽象、复杂又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教师上课时虽然用上了图片、PPT演示,但学生还是难以理解,但这些知识又是教学中的重点,必须理解。而微课集于声形并茂、色彩鲜艳又有动作配合,直观形象,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类知识。

如四年级“烙饼问题”,一个平底锅,每次可烙2张饼,每张饼要烙两面,烙3块饼最快需多少时间?完成烙3张饼,学生容易做到,做,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6分钟)烙好3张饼,需要一定的烙饼方法,是本课的教学的重点。围绕烙饼的方法,老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模拟实验,自主探究,有些小组成功了,还有一些学生疑惑不解。虽然老师让实验成功的学生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但由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加上展示时的学生所用的道具太小,其他学生不易观察,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感到茫然。这时老师及时将制作的微课进行放映,通过屏幕将烙3张饼的过程动画演示,尤其是关键之处,当两张饼烙完第一面后,将锅中一张饼翻一面,同时取出另一张饼,放入第3张饼时,这一动作学生看得真真切切,此时微课不但有动作配合,还有同步的解说声音,当学生很直观地看到了烙饼的全过程,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烙3张饼只需6分钟的道理,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教学中的重点。

三、有效化解教学难点

每堂课的教学,既有重点,也有难点。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的过程中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关节点。换句话,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而是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则是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在日常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积累了许多有效突破教学难点的好方法,但采用微课视频进行难点突破,教者轻松,学者愉快,不仅有效,更能体现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及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特性》一课,要求学生画出三角形底上的高是教学重点,而让学生画出钝三角底边上的高,则是教学难点。之所以会成为教学难点,有两个方面:其一,钝角三角的高有两条是在三角形之外,难以找到顶点与其相对应高的底边;其二,画这两条高时,必须先在相对应的底边画延长线。根据这一难点,一位老师精心制作了微课视频:在钝三角形中,先将直尺与钝角的一条边重合,然后从钝角的顶点向外延伸画虚线足够长,再从这条边所对应的顶点画一条与虚线垂直的线,钝角三角形中的一条高就画成了。按此方法,又播放了画出另一条高。微课视频清晰,教师旁白配音清楚,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学生看得真真切切,绝大部分学生已知道操作步骤。紧接着,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画好的一个钝角三角形,让学生跟着微课视频,播放一个步骤,学生照着画一个步骤,直至把这两个高画出。这样全体学生都学会了画高。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在微课视频的直观演示中得到有效突破。

四、利于学生知识梳理

一堂新课,所学知识并不是一气呵成,而是有许多环节和步骤聚合而成,给学生感觉是由许多碎片化的知识粘合而成,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不利于学生知识建构。因此课堂知识的小结、梳理十分重要:一是有利于完善知识体系,二是有利于总结知识及活动经验。明代文学家谢榛曾经说过:“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然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课堂知识梳理能力较弱,尤其需要教师给予帮助。但一节课的内容较多;到课堂小结的时候,学生已经是比较疲备,往往是按奈不住好动的本性,这时老师的课堂小结与知识梳理如同虚设,效果甚差。若采用微课视频进行全课知识的梳理、小结,则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微课视频有鲜艳的色彩,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有合适的动画,能引起学生无意注意;有特色的配音旁白,能刺激学生的耳朵,减轻学生的疲劳。

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在课堂既将结束时,老师播放了《几分之一》微课视频,将一个苹果平均切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二分之一;将一段绳子剪成3段,其中的一段是三分之一;将一张纸折成对折2次,得到4个大小完全相同的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四分之一……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虽然学生已略感疲劳,但视频的动静搭配、明亮的色彩吸着学生,并在这轻松愉快的知识梳理和小结中,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认识,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了分数的概念,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课堂质量。

[参 考 文 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北京: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第9篇:小学重点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现状;策略

如果把平时每节课所学的知识比作一粒粒珍珠,那么复习课就是引导学生找到串起这些珍珠的线,把那些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串联起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再通过相应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忽视了复习课的重要性,因此将新的教学理念贯穿于复习课中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迫在眉睫。

一、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关注的是新授课和练习课,复习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且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复习课正逐步被演化成了练习课。练习是巩固知识、强化知识点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授课中不能要求学生为了练习而练习。然而现阶段多数教师在数学复习课上,使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角度依次变换,难度随之增加,让学生误认为会解答每一道复习题是教学的主要目标,甚至有教师整节数学课都安排学生独立练习。

第二,学生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处于被动地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目前学生对于数学复习课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师也没有意识到这点,在复习课上过于重视知识系统本身,很少引导学生思考与知识系统相关联的知识点,没有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是把学生引入自己的思路中,使学生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

第三,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复习是一个疏通知识、构建框架的过程,是为了提高学生将平时学习中零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的能力,从而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上,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疏通知识点的重要性,强调知识技巧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效率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教育工作者立足于当前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现状,结合数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质量和效率提出了一些有效策略和措施。

第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一个学生头脑中有适当的知识储备,而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新的学习是难以发生的。就复习课本身而言是对已学知识的再学习,学生对其内容并不陌生,就会失去新鲜感。这就需要教师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整理,将所要复习的内容以全新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第二,将知识点有规律地呈现,降低遗忘率。有规律地呈现知识是促进学习的保持和迁移的有效策略。在数学课本上,许多相关的知识往往被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章节,这样一来当小学阶段课程学习结束时,学生头脑中的有些知识可能因后继学习的信息干扰或遗忘或彼此混淆。所以,教师在复习课上,需要做好知识点的归纳,在每一章节、每一阶段带领学生有规律地复习相关知识点,降低知识的遗忘率。

第三,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策略。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内容制定不同的方案,在复习中将知识点串联起来,传授学生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只要针对性地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有目的地加强练习,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复习的效率。

综合上文,复习课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相信在授课教师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小学数学复习课将会得到足够的重视,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钟飞霞.创新复习方法,提高复习质量 [ J].小学数学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