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人才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人才培养方案

第1篇: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1.专业培养目标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方法,具有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电子商务网站开发与维护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创新型专业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和数学基础,具备丰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掌握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技能,能在政府机关、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及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与管理以及软件项目开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综上,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重点培养适合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创新型人才。2.基于能力体系的专业培养方案规划在确定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之后,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应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联系起来[3],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在“分层次、分阶段、重整合”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优化设计,基于应用和创新的需求将本专业总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分解,形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能力体系,根据这一能力体系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各学期能力之间的关联关系如图1所示,图中的数字代表学生在校学习的学期数。(1)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主要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群、公共基础课程群和学科基础课程群支撑,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英语以及思想道德修养等基础课。(2)专业认知能力。是学生在第二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群、公共基础课程群和学科基础课程群支撑,本学期课程包括公共基础必修课、人文、社科、经管类素质课、学科基础课,实践环节包括认识实习和课程设计。(3)问题分析能力。是学生在第三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群、公共基础课程群和学科基础课程群支撑,在本学期的课程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经济学等本学期课程的前导基础课程,为本学期开设运筹学、技术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后续课程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系统工程、管理统计学等的理论与方法课程。(4)技术应用能力是学生在校第四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群、公共基础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平台课程群和专业方向课程群的全面支撑,本学期学习的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核心课程,课程逻辑性强、理论严密,有广阔的管理实践应用背景。(5)系统开发能力是学生在校第五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平台课程群和专业方向课程群的支撑,本学期的课程是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学期,开设的核心课程有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原理、网页设计、ERP软件开发等,同时,在生产实习的基础上开展数据库设计。(6)理论研究能力是学生在校第六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人文素质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平台课程群和专业方向课程群的支撑,本学期是全面进入专业课学习的关键学期。主干课程包括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组网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建模技术。(7)综合应用能力。是学生在校第七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平台课程群和专业方向课程群的支撑,主干课程包括IT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8)社会适应能力。是学生在校第八学期的阶段能力培养目标,主要通过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支撑,为就业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二、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群设置

能力的获得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而能力的获得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去支撑。根据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能力体系分解可知,围绕这八个阶段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公共基础、人文素质、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平台课等五个课程群,以及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学科竞赛等实践环节,课程群与阶段能力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垂直方向表示的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八个学期所对应的能力,这些能力本身是按照信息化人才成长的轨迹逐级提升的;其余6条虚线代表支撑能力形成的课程群,其中,人文素质课成群、公共基础课程群和专业平台课程群集中在前四学期循序渐进地开设,目标在于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专业认知、问题分析和技术应用的能力,专业平台课程群、专业方向课程群和实践环节相互融合、环环相扣,目标在于培养系统开发、理论研究、综合应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课程群对能力的支撑是采取循序渐进、滚动培育的方式展开,使得学生专业能力形成过程中既注重深度又拓展了广度。课程群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三、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实施策略

为实现阶段能力培养的目标,哈尔滨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教师管理、课程管理、质量反馈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保障将“知识+能力+素质”内化成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1.教师分组管理根据能力体系建设的要求,定位于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团队敬业、实践与创新,按照教师的专业背景与学科的特点,将本专业的教师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是计算机与网络课程组、系统工程与运筹学课程组、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课程组,三组教师既可以交叉又可以独立,这三组教师与实验室的老师定期研讨,在课程内容的衔接上以及教学方法改进方面不断优化,这种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强化了教师的专业深度、知识广度,促进了理论与实践、课内课外相结合,激发了教师的创新精神,促进创新能力形成。2.课程衔接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边缘性学科,所开设的课程横跨计算机学科、数学学科、管理学科,所开设的课程既有每个学科类的课程内部的前导后续关系,又有各个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为理清这种复杂的课程衔接与融合关系,我们专业设置了一门贯穿学生完整培养周期的专业引导课,该引导课可将各个学科类的课程有机连接起来,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各个能力培养阶段。本专业引导课在学生在校学习的前7个学期初开设,每次课4学时,围绕能力阶段目标讲授本学期开设课程群及重点课程,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课程衔接管理形成了以专业引导课为主线的一门引导课、三大学科、七个学期的“1-3-7”课程衔接管理模式。3.质量反馈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设计了教学能力评估机制,由系主任牵头,对阶段执行效果进行评估,评估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学科竞赛、毕业设计以及就业情况逐级反馈,通过比对阶段能力目标和学生能力情况对培养方案所涉及的课程及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人才能力培养需求。

四、结语

第2篇: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培养规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222-02

一、树立科学指导思想

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基础。要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素质教育观,确立现代质量观,强化和谐成才观,进一步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全面、协调发展。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时代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树立素质教育观。体现以人为本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和综合提高原则,按照专业教育、普通教育、综合教育有机融合的要求,立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素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三是确立现代质量观。树立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观,依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借鉴、吸收近年来国内外高等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实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构建提高教学质量长效机制,提升人才社会影响力。四是强化和谐成才观。进一步改善学生成才意识,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为学生搭建优质成才平台,促进学生多渠道成才,多层次成才,多方向成才。要根据学生成才需求,建构多元课程体系,形成开放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与社会互动。

二、确定修订方案原则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原则是落实科学指导思想的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反映,是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和设置课程体系的思想基础。在修订过程中确定的主要原则要符合国家需求、社会发展、高校运行和学生要求。第一,全面发展原则。德、智、体等方面是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实施专业教育的同时,要使基本素质教育相互渗透人才培养过程中,发展学生智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强健的体魄,完善的个性人格和良好的文化艺术素质。第二,注重素质原则。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提高。依照学生全面发展标准,按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素质融为一体的教学要求,妥善处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关系,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第三,专业拓展原则。根据国际化、全球化、应用化对人才的通识性、复合性、实用性要求,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突破狭隘专业教育思想,由狭窄对口型专业教育向通识性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适应型专业教育转变,变专业刚性为专业柔性。发挥高校自身学科优势,加强学科互补,淡化学科边际,扩张学科效应,构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和专业教育、普通教育、综合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第四,培养能力原则。加强实践实验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全面开放实验室,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水平,加大学生自主实验力度,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加强各类实践教学管理,形成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育实习和具有特色的金工、电子、生产、法商和管理等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不断丰富实践实验教学内容,优化方法,探索途径,实现实践实验课程设计化和科研化。

三、明确培养规格要求

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原则的具体化和总要求,反映高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服务面向定位,是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准则,是人才培养的蓝图,是国家意志与教育规律、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高校运行与市场选择的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目前,我国确定的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和总体要求是: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师范类专业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掌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以及信息搜集、处理和开发学生潜质的能力。非师范类专业学生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形成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能力和适应相近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具备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备一定的美育修养,能够履行建设祖国的神圣义务。各专业根据基本要求,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制定本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4.总体时间分配为:本科专业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4年制总周数为208周左右,其中教育教学164周左右,寒暑假、课堂教学、考试、教育(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公益活动与劳动、军事训练与入学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就业指导与毕业教育等时间由高校自定。实行学分制高校可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建立的人才培养活动结构模型和活动步骤,是大学各项教育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的活动方式总称,结构模型根据大学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建构,活动步骤反映人才培养的程序性、规范性和自主性。我院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时,有机融合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形成“三结合、一统一”人才培养新模式,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能力与发展个性统一。在此基础上,搭建培养创新人才平台,按学科大类招生,本科前2年贯通培养,后2年分专业教育;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构4个模块8个系列的课程体系,即:普通教育必修课、普通教育选修课;专业教育基础课、专业教育主干课、专业教育方向课、专业教育选修课;综合素质教育必修课,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其中,师范教育专业还开设了教师教育理论和技能必修课,教师教育理论和技能选修课。另外,在确保专业主干课程学时的前提下,压缩理论课学时,加大学生教育学习、专业实习、实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等实践、实训学时。这些措施确保了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及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这个人才培养模式,在理工科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逐步根除科技理性主义工具观;在文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形成学生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必须改革现行的课程体系。我们改革课程体系的理念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确保专业主干课程;围绕学生素质结构要求,设置系列化、成套化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坚持系统性、科学性开课原则,坚决摈除开设零散的人文课程或科学课程就能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思想,充分体现人文课程和科学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具体做法是:在整体优化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大学一年级开设各3个学分的人文和科学课程选修课,此类课程属于通识性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按人文和科学类别各修读3个学分;大学二、三年级在专业任选课中,根据专业发展实际,修读本专业需要的2―3个学分的人文或科学课程,如经管系文科专业学生要修读3个学分的理工类课程,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还须修读2个学分的数学文化史等;大学三、四年级,开设综合素质公选修,设置了4个课程模块100多门课程,其中,包括70多门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各修满4个学分的课程,且学分不能相互替代。另外,在进行课程建设时,统筹兼顾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和科学类课程,妥善处理这类课程与专业课、公共必修课之间的关系。

五、提出具体要求,规范修订过程

第一,在设置的四个教育层次中,必修课和选修课都要有具体的学时、学分和总学时、学分规定,原则上不能突破总学时和学分,四个层次的学时和学分不准随意调整。在专业教育层次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在计算学分时,单独设立毕业设计(论文)、教育(专业)实习、学年论文等学分,此部分学分不占专业必修课学分。

第二,在综合教育层次的素质养成课中,只对教学周数和开设学期提出宏观要求,各系结合本专业教学实际,制定详细并易于规范化操作的学分计算标准。建议对部分教育活动从系、学院以上3个层次制定学分给分标准,并要公布给学生。 各系要告知学生至少要修读的学分,且各层次的学分不能相互置换,教育层次内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也不能相互置换。

第三,为了保证修订工作顺利进行,要成立由系领导、教学秘书、教研室正副主任、资深教师等组成的专家小组,认真研究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步伐,下大力气解决教学内容存在的“难、繁、偏、旧”和低水平重复现象。

第四,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教学计划中各学期的课程设置总学分一般不能超过,周学时(含实验课)原则上控制在规定学时以内。要保证学生专业方向课程的选修,专业方向课程要在规定学期开设,要妥善处理课程开设的逻辑顺序,先行课程要在专业方向课程开设完毕后开设。

第五,除专业教育层次的课程由各系编码外,其余教育层次的课程统一由教务处编码。学科教学论课程全院统一编码,各师范专业可对课程名称作具体界定,如数学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科教学论可变更为“中学数学教学论”,但课程编码不变,学时学分不占专业教育学时学分。要保证有关学科基础课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应用数学等课程教学时数,不允许擅自减少该类课程的总学时,任课教师由开课单位安排。具体的开课学期、学时,由有关系和开课单位商定。需要外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业课程,要以保证教学质量为前提,有关系不得擅自减少这类课程学时,更不得由本系教师承担。

第六,严格规定本科人才培养修订程序。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务处和各系(部)承担具体修订任务。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召开专门会议,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题讨论。

总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大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为国家全面进步作出贡献。

Emending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me with scienc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talent training

SUN X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Baoji literature and science college,Baoji 721013,China)

第3篇: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医学营养学;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营养工作者曾对住院病人进行营养调查,发现住院病人营养缺乏症的发病率高达45%~50%,严重影响了住院病人的治愈率[1]。此后十多年,随着医院临床营养支持工作的开展,发达国家住院病人的营养不良率降低了一半,病人的死亡率也大大降低,治愈率与病床周转率则大大提高,取得了极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2]。因此在现代医学中,临床营养支持治疗与药物、手术治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对医学营养学认识的不断加深,医学营养学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医学营养学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我们的培养水平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寻求一种能够适应医院现状的医学营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是本课题研究的当务之急。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医学营养学教学方面的资料,我们对医学营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并且对部分医院的医护人员、医学院校的学生和病员以及病员家属的营养学知识和认知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听取了相关临床医学、营养学以及教育学方面专家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结合我国目前在医学营养教育方面的实际情况,就医学营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能为医学营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推动我国医学营养学的发展。

1 医学营养学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模式

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规定培养专门人才的标准,也是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有的学校把该专业的目标定位在“以营养为手段,解决疾病与康复的营养治疗与支持问题……”,有的定位于“具有营养专长的临床医师”[3],这些培养目标都是单纯从临床医疗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群体的合理营养问题。《卫生部关于加强临床营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界定了临床营养科室的任务“是负责全院病人基本膳食与治疗膳食、诊断膳食、代谢膳食及要素膳食的调配、制备与供应;承担疑难、重危及手术病人的营养会诊;制定病人的营养治疗方案及进行膳食指导;检查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营养管理实施情况;开展营养宣教、咨询、教学和科研工作”[4],可见,临床营养师除担任临床医疗工作外,还必须承担群体的公共营养指导工作。因此,我们对医学营养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作如下定义:培养具有医学和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医院临床营养治疗和营养管理,以及食品研究开发和食品监督管理,食品营养评价、营养科学研究单位的工作和高等院校营养专业的师资的高级专业人才。要求本专业学生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完成从事临床营养治疗工作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人体营养需要及营养水平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临床营养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病人膳食指导;掌握食品营养价值的分析原理及技术;掌握食品污染的检测和防治原则,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营养管理的主要技术规范。医学营养学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营养专长的医生,可以胜任营养医师、医师、营养师,或担任教学、科研、食品卫生管理及相关单位等工作。

2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1 课程设置 见表1。

表1 医学营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分类(略)

从表1可以看出医学营养学专业是在公共基础学科、临床医学学科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制订的教学计划中,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的安排与预防医学等非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安排基本同步,公共课、临床课和专业课程的比例符合教育学规律,专业课程设置也是基本符合学科发展原则的。

2.2 教学内容 医学营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营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由于该专业学制为4年,共开设50门课程,其中临床实习和营养专业实习各占26周(含节假日),《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与仪器分析》、《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内科学》、《食品微生物学》、《基础营养学》、《临床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分析学》及《食品毒理学》为该专业主要课程。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考虑到在实际工作中要与临床医生、病人和病人家属打交道,同时还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身体状况和经济状况制定出适合于病人的营养治疗方案,因此我们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了《组织行为学》和《卫生财务管理》等人文类课程,此外,我们还开设了《餐饮业务管理》、《营养教育原理与方法》等选修课程,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

3 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营养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是必须具有营养专长的医师,为使他们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就必须安排他们到教学实习点进行专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临床营养的实践,参与营养治疗过程,了解并参与临床营养科室组织的讨论,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因为临床营养在我国各地发展水平不同,临床医疗质量好的医院并非在临床营养应用方面做得很好,所以医学营养专业实习点的选择非常重要,必须在反复考察、论证的基础之上选好实习点,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毕业分配,学生在实习期间找工作,请假比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质量,因此除了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组织纪律性教育外,在实习时间安排上予以统筹考虑,以减少工作的失误,确保实习质量。

3.2 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 本专业培养的是高级医学营养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必须的实验和基本训练,如文献检索、调查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总结报告等,我们认为还应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和举办学术报告会,使学生能了解到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还可以让有经验的老师组织学生科研兴趣小组开展专题研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

3.3 教学内容的改进 在对临床医护人员、病员及家属进行的营养学知识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人的营养学知识水平偏低,对临床营养治疗缺乏必要的认识[5]。而医学营养专业的学生将来的主要工作对象就是此类人员,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这方面内容的讲授之外,有必要给学生传授一些关于医学营养宣传教育的知识,使学生具有必要的“开展营养宣教、咨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Hu SP, Wu MY, Liu JF. Nutriti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among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in Taiwan.J Am Coll Nutr,1997,16(5):439-442.

2 Susan Wilt.Knowledge,attitudes,treatment practices, and health behaviors of nurses regarding blood cholestero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Preventive Medicine,1990,19:466-475.

3 黄坚. 医学营养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浅析. 西北医学教育,1998,16(3):149-151.

第4篇: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4-25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共性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脱离实际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办学经验、管理水平、教学资源等方面与母体高校差距明显。多数独立学院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深入调查研究服务对象和自身层次定位,不顾实际,缺乏自主思考,盲目照搬母体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而举办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一般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研究型、教学科研型大学,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独立学院作为教学型大 学,显然没有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的师资和能力。不切实际的培养目标必然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无法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及市场活力。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独立学院生源质量低于普通本科高校,更是低于其母体高校,因此独立学院设置课程体系应与其他高校有所区别。然而,大部分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不是直接照搬照抄母体高校的,就是随意嫁接其他高校的,不顾生源层次而趋同于其他高校课程设置,背离独立学院教育教学规律,必然造成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和人才培养的脱节,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发展后劲不足,致使学生理论知识不如普通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如高职高专生,在就业市场上高不成低不就。

3.教学资源匮乏

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独立学院由于知名度不高,很难吸引高水平师资,在办学初始主要依赖母体高校的师资,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积淀后,开始从社会各行业及其他高校招聘兼职教师,并组建自己的专任教师队伍。然而,由于兼职教师一般是优先完成本职工作后再去高校兼课,而独立学院又疏于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兼职教师在独立学院兼任教学的质量很难保障。独立学院虽组建了自己的专任教师队伍,但因学校福利待遇不及公办学校,人员流动大且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不高,这必然限制教学质量的提升。此外,独立学院不同于公办学校,是民营运作的高校,在资金使用上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教学设施很难一步到位。

4.监督管理与反馈机制不完善

独立学院由于办学经验不足,教学管理还在不断摸索改进中,监督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反馈机制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方案变动较为随意,尤其是新增专业在出现专业师资不足时草率调整课程设置,甚至因人设课,扰乱课程间的逻辑性和衔接性;且人才培养方案变动后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对执行结果缺乏及时的评估和考核,这必然影响人才培养方案既定效用的实现。

二、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科学确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应是适应社会市场需求,为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关于全面推进广东省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和学院实际,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广东珠江三角洲,辐射全国乃至世界,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既可与国际教育接轨,又能立足本土实际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基本原则

(1)基础性原则。坚持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坚持知识、能力协调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2)应用性原则。遵循教育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切实丰富实践教学学时和实践学习内容,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产学研用的结合;强化教学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面要求和经济社会建设对人才的基本需求。

(3)协调性原则。优化知识体系,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合理确定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学分比和学时比;注重整合学院优势、教学资源,建设相近学科的课程互通平台;突出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将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全面协调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4)特色化原则。各专业既要遵循规范化的专业课程设置要求,又要突出学院专业的自身特点,融合地方文化,结合各专业的行业调研结果和毕业生质量反馈,在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应突出以培养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为主线。

(5)协同性原则。加快校地(地方)、校企、校际和国际合作办学,把行业准入标准和要求、合作培养课程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积极引进,重点培育,有效利用优质办学资源,探索学院与行业、企业、政府合作共建、合作育人的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3.课程体系架构

该院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括全院公共类课程和专业课程。

全院公共类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程是按教育部有关规定设置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大学英语、体育、创业与就业指导等;公共选修课程主要体现专业知识的延拓性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互补性,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来选修课程,以扩大专业知识面,组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其分为四种类型:通识课程(涵盖社会科学素养、自然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类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应用技能课程、“三创”(创意、创新、创业)素质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要求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设置,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科及专业基础知识;专业选修课程又分为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专业限选课程旨在保证专业必修课以外的重要课程的开设,专业任选课程要求从专业特点、专业知识构成、专业特色形成等方面出发,明确列出若干门适合本专业(或方向)的任意性选修课程,以利于补充和完善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构架体系。

该院的课程体系架构如图所示。

4.制订过程

第一阶段为启动阶段,由学院教务部门起草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教务部工作人员通过学习国家教育部及省教育厅有关人才培养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文件精神,结合学院近几年的教学改革成果,形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初稿,经分管教学副院长反复修改后,上报院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方形成定稿,揭开修订工作的序幕。

第二阶段为调研修订阶段。各专业组建修订工作小组,认真学习修订意见,“开天窗、接地气”地开展调研活动。“开天窗”即以国内外同类专业中办得出色的学校作为标杆,引进其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优质经验,比较分析相似专业的课程设置,扬长避短;“接地气 ”即深入社会调研,了解国家、地区、珠江三角洲等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修订小组深入用人单位调研人才培养满意度,开展毕业生座谈会、在校生座谈会,听取、吸纳用人单位及各类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借鉴国内外“标杆性”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使培养方案更具针对性。

第三阶段为答辩论证阶段,分三轮开展:第一轮为校内答辩,各系将修订初稿提交至教务部,教务部进行形式审查,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并邀请相关学科专业专家教授召开汇报答辩会议,由各系负责人汇报新方案的编制思路,专家反馈新方案的不足之处。第二轮为校外论证,各系根据意见修改并提交修改稿,由教务部统一邮寄给校外同行专家予以评审论证。第三轮为校内论证,各系根据校外同行专家的评审意见再次修改方案,教务部再次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对再次修改稿予以论证审议。经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方可公布执行。

修订工作历时近一年,通过多方参与,多类调研,多次论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使得培养目标更切实际,培养模式更为科学,培养方式更为多样,课程设置更趋合理。

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载体,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最终要通过课程来实现。优化课程体系应:①合理设置课程结构,积极探索实践学分制培养。将课程结构分为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个性化教育模块。探索公共基础课程改革,适当缩减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重;精简、优化、整合专业课程,避免内容的重叠;探索学分制培养,加强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引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②整合教学资源,共享优质课程,积极建设学科专业平台。③合理安排教学, 避免前紧后松、头轻脚重等现象。④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健全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手段,是落实人才培养方法的有力保障。学校应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学方法改革。摒弃“照本宣科”“照屏宣科”“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倡导PBL(Problem-Based Learning)、TBL(Team-Based Learning)、翻转课堂、四段式教学等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MOOC学习平台和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利用互联网开拓教学方法;组织教师开展录播课活动,为教师搭建研究、交流、改进教学方法的平台。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学校应积极构建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校企、校地、校际和国际的合作,打造协同育人平台;探索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倡导分类培养,开展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等,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探索启动订单式培养,为企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方案的最终执行者是教师,培养应用型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加强学科建设,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校内开展学术讲座,为教师和知名专家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应用性培训、研修班、交流访学和去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出台各种吸引人才的政策,加大力度引进极具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发挥人才的群聚效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为教师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公平公正的教学氛围;提高福利待遇水平,留住人才,让教师教得有尊严,无后顾之忧,从而专心致力于培养人才。

5.健全监管评估机制

将培养方案执行到位是体现培养方案价值的重要途径,教学管理部门需加强对培养方案实施过程的监控,强化培养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估。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对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进行密切监管,严格把关培养方案的落实,规范培养方案变更程序,建立奖惩机制提高培养方案执行效率;构建培养方案评估体系,从教师教学评价、在校生信息反馈、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方面评估培养方案的质量和实施效果,以保障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执行。

人才培养方案从制订到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的艰巨任务,需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独立学院应当结合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及办学条件,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发挥自身优势,制订出体现自身特色的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何晓媛,黄 珊,丁振源.以就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6).

第5篇: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82-02

近几年土木工程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加,加之该专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精,工作职责越分越细,监理工程师虽然历史很短,但也成为了该行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据此,衍生了培养工程监理专业人员的学历教育。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培养出的学生既专又精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方向。自2001年起我们专门培养工程监理专业专科层次人才,到现今已经有了10年的时间,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点。其中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关键所在,而依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则是重中之重,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为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专业监理工程师,对人才培养过程还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这是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正是在这一核心目标下制定出来的。作为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在制定时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研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考虑学生的发展方向,最终形成合理的方案。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具备的应用能力,检测于其能否胜任工作、后期的发展空间等。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了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环节的搭配设置,本着有用、能用、会用的原则,专门有针对性地加大了监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注重监理行业发展所需知识,紧贴工程需要。对于工程监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应具备识—测—绘-算—检的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具备成为专业监理工程师的条件。这些能力的实现都是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的。

二、结合专业教学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

土木大类的专业分支较多,工程监理专业与分支中的大多专业类似,但又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专业性,二是实用性。针对这两种显著特性,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配套专用课程体系。

1.专业性。对监理工程师在专业能力用“更专业”形容贴切些,学生的能力要求从“会干”升为“会查”,这是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职责要求的。在课程设置上除工程专业的“通识专业课”外,还增加设置监理专业课程,如《建设项目管理》、《工程监理概论》、《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建设工程进度控制》、《建设工程投资控制》、《质量事故分析》、《工程建设监理案例分析》等课程,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吸收上更全面,作为知识能力更高的监理工程师在知识结构上高于其他专业,保证学生术业有专攻的针对性。

2.实用性。作为监理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是必备技能,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参与工程管理就检验出来了。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有重点地侧重动手实践课程的比例。坚持实践环节独立开课,工程监理专业的实践课程达10门以上,实践总学时占教学总学时1/3以上。课程之间先行后续充分考虑专业需要,如《建筑识图实训》课程,其设置紧紧围绕新出台的资料图集,在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上起到积极作用,让学生都能结合最新图集看懂图纸;《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后独立设置了20学时的实践环节,课程和实践在均安排在第4学期,这样一来,从课程衔接、时间安排都体现出了紧贴工程要求的实用性,可以做到课程随工程进展安排,学生从学期内到假期都能很好地参与工程实践,并且要求教师要专门针对监理专业学生规划实践课内容,这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类似的课程还有很多,都经过反复论证,在课程开设上尽量做到适用并实用。

三、理论和实践结合,全方位落实专业素养培养

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对所学专业大部分是不了解的,仅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专业教育是不足以满足学生要求的,要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利用实践和理论课程的搭配,逐步进行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如设置专门的实践课程《建筑认识实训》,这是学生第2学期开设的实践课程,无工程经验的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对工程环境,甚至对今后的工作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设置《建筑工程测量》,并开设相应实践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和实习不仅能完成实地工程放线工作,还能进行检查复核,这正是一个专业监理工程师日常工作之一。再者,通过实践环节检验理论知识,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专业课理论脱离实践,特别注重了实践环节的力度和投入,让学生在建立了对专业的喜好后,再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四、以课程群带动专业发展,为学生宽口径就业提供依据

课程的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考虑的另外一个问题。单一课程进行建设是有相当难度的,但若是利用数学中的“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些课程建设成群组关系,这些组合是需要人才培养方案的配合才能完成的。对于工程监理专业,可以把人才培养目标中的“识测绘算检”设置为一个课程链,相应的实训课程也包括在课程链中,其他课程以此为依托建立监理专业特有的课程群。用链条作用带动专业知识的相互联系,让学生觉得有所用才会产生有所学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也更有系统性。这样的课程群有鲜明的个性但又不乏与其他专业的共性所在。类似于识、测、绘、算的能力是对大土木。可见,以课程链带动课程群建设,推动专业发展,对学生宽口径就业是有帮助的。

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适应市场需要奠定基础

第6篇: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 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初探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职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开发过程的控制 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基于CDIO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浅谈传媒精英人才的培养 职业院校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之我见 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DS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设计 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具有国际视野的计算机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社会实践助益文化创意精英人才培养 大众化背景下省属高校精英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分析与范式构建 印度理工学院精英人才培养及启示 职业生涯教育视野下的纺织行业精英人才培养 大学环境类精英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姚贵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在当今知识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本文以广东某高校为例,从该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试图梳理该校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和经验总结,为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精英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26-02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深化,在不同的层面上更加需要优秀的大学生参与国家、地方的建设和社会的改革。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则需要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从学校层面而言,这体现在能否通过合理的培养方式培养出更多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型精英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结合国家“十二五”期间对专业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要求,开展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有利于更好地整合高职院校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校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水平优秀、能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的优秀学生。

二 高职院校精英人才培养设计方案

以广东某高校为例,该校作为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具备了良好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为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展开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专业设置方面,该校在文科专业上开设了会计、财务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管理与实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拥有电商营销实训基地、现代物流实训中心、会计电算化、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ERP实训室、金融实训室,国际贸易实训室、国际贸易教学企业、市场调查与统计实训室、国际合作办学学习资源中心等10个校内实训室,其中现代物流实训中心、电商营销实训基地为学院重点建设实验室。因此,针对以上专业设置,该校结合人才培养的规律与目标,采取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学生开展了一系列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的教学活动,具体的培养方案设计如下:

1.学生分班进行专业课程学习

按照该校文科专业设置特色,把文科专业划分为财经类和管理类2大类,每一类各建立4个专业班。财经类班别分别为1班(财务会计方向)、2班(金融国际商务方向)、3班(电子商务方向)、4班(市场营销方向)。管理类班别分别为5班(物流管理方向)、6班(工商企业管理方向)、7班(社会组织管理方向)、8班(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第一,每班按一定的甄选形式组成30人的小班作为第一方向班进行授课,第一方向班上的学生来源必须为高考录取专业。各班大一大二学生人数参考比例为1∶1.5。

第二,第一专业班上的学生必须修读本班课程,并在所属类别的其余3个方向中选取一个方向作为第二方向班进行修读,最终成绩考核:第一方向班成绩占70%,第二方向班成绩占30%。

第三,课程设置:该校培养方案的课程难度设置应适当比学生平时课堂接受的课程难度稍高;课程内容设置和学时安排由各专业负责人制定,但必须要结合一定学时的实训;授课时间应与学生平时上课的时间不相冲突。

2.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大赛,通过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各项专业技能水平。各班的学生都必须参加至少1项的专业技能大赛,级别可以为院级、校级、市级、省级、部级不等。班级负责老师应详细记录班上学生参与比赛的情况,没有参加竞赛经历的学生不予课程培训合格。

3.举办企业专家讲座

通过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家指导老师团队,定期走进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各专业应在每学年组织至少1场与本专业相关的讲座,而学生必须听取2个以上讲座才算课程合格。

4.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

以参观校外著名企业的形式为主,必要时可辅之以短期的企业实习。旨在让学生走出校门,提早与社会接轨,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三 高职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经验总结

1.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第一,推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地方精英人才的一个特色,即通过整合学院内、学校内的教学资源和学校外的企业资源,以课程教授和量化指标考核为主,辅之以必要的企业见习,最终达到多方位培养大学生的目的。

第二,搭建家校联合教育平台。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与学校联手培养学生,有助于整合大学生家长资源,充分利用家长的智力资源,密切高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集中反映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校、家长、社会各界间的横向联系,营造一个良好的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学生整体教育网络。

第三,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教育发展的外部规律。随着顺德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生产、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革,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结构相应发生变革。教育本身就要分类型、分层次,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满足各类人才的发展需要。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是顺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体现,有助于为当地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储备精英人才,具有广阔的行业前景和就业前景。

2.精英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成效

第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的推行,受到了众多学生的青睐,丰富实用的培训体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该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发展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专业老师及企业家团队导师的沟通交流,加深了学生对专业技能及企业管理运作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参观实习,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促进企业、家长与高校的合作。通过成立企业家指导老师团队及家长委员会,结合校内专业老师,为学生创造了“校企家”携手培育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方资源及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学生的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其沟通表达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得到了较大提升。企业参与到学生培育上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运作,而且为企业发掘管理人才提供了契机。同时,通过家长的参与,促进了学生与学校、家长的沟通,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7篇: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网络工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131-03

1 培养专业人才方案整体思路的完善

完善网络工程培养人才方案需要围绕学校“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区域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定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百色精神的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立足于于就业市场的实际要求,目的是为了培养应用能力,且后盾基础是课程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实践技能以及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一致发展。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在“企业(行业)调研、标杆学校调研、调研同行学校―研究毕业生就业岗位―需要的能力与规格的培养―设计教学过程和课程系统”的基础上对2014级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对能力模块按照就业方向进行了重新整合,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侧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 调研报告

为了实现跟市场相适应的培养人才规划的制定,我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研。2015年5月,深入深圳讯方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达内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远标ITjob培训中心等公司和相关工程师就“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专业人才的方案”,“

设计大的课程系统”等进行了多次交流;通过QQ、电子邮件等多种渠道收集毕业生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建议;通过座谈等方式收集本专业在校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了解其对未来就业的规划。通过调研我们发现:

(1)人才市场状况

网络工程专业具备非常宽广的就业领域吗,大概任何的IT行业都要求网络工程师引导用户建设以及设计计算机信息系统,大概任何的具备计算机信息系统的IT客户都要求网络工程师来维护与运行工作。

(2)网络工程专业人才以后就业的关键区域

①电信运营商;

②网络软件开发商;

③企业网络运营以及管理部;

④网络设备制造商;

⑤其它的事业和学校单位;

(3)F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①少数课程之间的衔接脱节

原人才培养方案关于衔接连贯课程之间以及认真地安排有关课程知识等环节上所做的事项比较少,这样会导致课程间知识缺少或者是重复的情况,一部分配套理论学科的实验知识以及各个时期安排的实验,像是综合性实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性实验、基础性实验等没有制定相关要求。

②学生能力培养目的不明确

在原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发展平台模块中,没有明确培养学生相关能力,学生选择模块时不知如何选择。

③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时安排还不够合理。

3 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1)网络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潜在岗位

通过调研,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潜在岗位有以下几种:

①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集成测试、规划,以及施工;

② 维护、管理、建设网络系统;

③ 制作网页、管理和建设一系列中网站;

④ 开发网络应用软件;

⑤ 维护网络的安全性;

⑥计算机网络有关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支持以及销售事项等。

(2)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①网络工程师

了解网络构建与管理技术及通信原理;熟悉TCP/IP协议及互联网协议原理,能熟练使用H3C、华为网络设备命令(思科网络设备命令了解);熟练掌握各类网络设备的数据配置、故障排查,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IPS、负载均衡等;工作细致认真,责任心强,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②网络安全工程师

精通网络安全技术;熟悉TCP/IP协议、网络安全技术;熟悉Windows或Linux系统;了解网络安全的主导产品(像是audit、ids、fw等)应用和配置;有较强责任心、懂得沟通和表达、守信诚实、有着优良的团结协作意识。

③网络应用开发工程师

具有较强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技能;懂得建设网站的技巧与方法;了解恢复和备份数据库;对经常应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熟练地应用,以及进行配置和安装;应用工具软件、懂得制作主导网页;把握B/S架构,具备专业化建构网站的技能;熟悉查询数据库的语言;具备维护和网站的技能;可以自主地开发网页的后台程序以及设计前台界面。

④网络设备测试工程师

熟悉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的相关知识,精通的网络设备组网及应用;熟悉路由协议、LAN/WAN、TCP/IP、4-7层协议,熟悉HTTP、FTP、VoIP等技术及其应用;良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主要依据

(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指导思想

①认真地贯彻实施百色学院有关培养应用型人才方案优化建议;

②“基础通识教育平台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发展模块”+“创新实践课程群”;

③努力建设“个性张扬、突出实践、体系灵活、机制开放、凸显技能、方法多样、互通方式、体系开放、机制灵活”的实用型培育本科人才的新系统。

(2)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定位的培养实用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以及应用技能。

(3)能力需求分解

(4)人才培养思路

以就业市场需求为“方向标”,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性理论作为发展的强大后盾,注重培养实践技能以及创新素质与潜力的一致性发展。

(5)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①强调坚实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

②以就业能力作为向导,对课程群与专业方向进行优化;

③凸显发展的个性化与培养实践应用技能;

(6)培养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目标

该专业的培养是为了实现人才的综合性发展,学习与掌握通信与计算机基础理论以其它自然课程的基础内容,具备网络系统应用开发的方法、知识、技能、理论以及相应的安全保障、管理维护、社会规划,有着优秀的素质与相应的工程管理能力,可以担负设计、部署、维护、运行、开发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用型的优秀人才。

(7)网络工程专业人才能力方向

通过调研原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及能力,将从组网能力、网络应用系统开发能力、网络安全能力三个方向培养学生,为学生搭建多样化学习和成才的平台。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未来的职业规划从三个方向中选择课程,如图2所示。

① 组网工程

组网工程涵盖的内容是集成多层构造的网络系统、局域网系统、设计和论证组网方案、分析需求、集成互联网系统与广域网系统、配置和安装网络软硬件产品、规划和设计网络系统的构造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网络系统和装置的运行原理以及构造,学会配置、安装、应用主导网络系统与装置的技术,有着设计网络施工方案、部署网络服务、设计和规划IP地址以及WLAN,设计网络路由、设计综合布线方案、部署和设计网络安全方案以及稳定性方案、设计网络拓扑等方面的技能。

② 开发网络应用系y

开发网络应用系统涵盖建设网站技术、处理数据和网络通信、规划设计网络应用系统、网站的编程、设计规划数据库、分析网络应用系统的需求等。

学生通过学习网络应用开发的趋势,了解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客户等,学会开发与设计的一些内容,以及接字J2EE、NET、API等网络程序设计主导技术,有着开发与设计网络应用系统的技能。

③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涵盖的内容是维护和分析网络故障、分析网络安全需求、网络安全协议、部署系统和设计方案,以及制定与执行网络安全策略等。

学生通过网络安全方向的学习,明确网络安全产品的运行原理以及信息安全基础性内容,懂得配置、安装、应用病毒防杀系统、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等网络主导产品的技术,有着网络系统安全策略与措施制定、监测、管理与恢复能力。

5 课程体系框架

6 主要修订之处

1)调整个别课程的开课学期,明确了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相关课程的衔接更加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课程之间内容重复或缺失现象。

2)通过调研数据,结合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明确专业培养的三个方向分别为组网工程方向、网络应用系统开发方向和网络安全方向,重新整合这三个方向的课程。

3)重新整合了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必修课的学时与学分,相应增加选修课的学时与学分,加强了学生自行选课的灵活度。

7 总结

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根据本专业的定位,确定了本专业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市场需求为“方向标”,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坚实的学科专业理论基础为发展后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创新潜质和素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军.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5(6).

[2] 田生文.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3).

[3] 彭春燕.网络工程人才层次型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2013(7).

[4] 朱立才.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13(6).

第8篇: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虽然在某些学校开展了目标培养的实践,但大都停留在经验层面上,远没有形成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没有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情况可资借鉴的“目标培养”模式。在基于目标培养的现状研究、比较研究、发展定位研究、实现途径研究、主体行为研究、共性与特性研究方面,以及在“目标培养”实施过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的心理、社会要求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基本处于初级阶段,使得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体系构建不完备,对人才培养方案运行的效果也没有建立适用的评价体系。鉴于以上情况,本校大胆改革,将宏观上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化、形象化,即提出了基于目标培养,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理念。

1明确目标培养

目标培养,就是在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首先确定学生学习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落实人才培养方案的一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不同学习目标和价值取向,把学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提升学历要求的学生,一类是本科毕业就业的学生。具体来讲:学生大一、大二学习了基础课程后,根据学生的意愿和学习成绩对学生分类,如果侧重于提升学历要求的学生,采取注重基础教学理念,挖掘教材深层次内涵,加大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适应学生在考研、考博时对内涵型知识的需要;对于毕业后主要考虑就业的学生,直接面临着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基础和技能并重,让学生多操作,多实践,通过全面开放实训中心,加大临床技能的培训,使学生能在毕业后顺利通过用人单位的面试,一次性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提高就业率。但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以上哪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贯彻厚基础,重技能的教学理念[2]。

2落实目标培养

2.1基于目标培养的条件建设

临床医学专业条件建设主要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条件、实训中心、教学医院建设等四方面开展。师资队伍方面从引进高学历人才、培养交叉学科青年教师,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等方面改善,改革教学方法,鼓励应用现代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实验条件建设方面,本校从2006年评估以来,着力改善实验设备,提升实验科研能力。临床模拟实训中心的建立,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让学生没有进入医院前,全面掌握基本临床技能操作。教学医院从规模和等级上严格要求,全部具备三级医院资质,医院对学生管理严进严出,严格落实学生实习考核制度等。

2.2基于目标培养的管理模式

临床医学专业目标培养落实好与坏,根本在于管理制度是否执行。临床医学院为临床医学专业制定了具体的管理模式,如党政联席制度,以宿舍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并且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学生学习上课,考研的鼓励制度。有制度、有奖惩措施、有具体实施。从制度上保障基于目标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落实到位。

2.3基于目标培养的教学模式

临床医学院为适应目标培养模式,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与改革。如基于整合全省师资,实现优质医学师资共享,该项目获得了陕西省政府2009年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基于目标培养的教学内容的更新,把每年的执业医师考试的重点、难点写进讲稿、PPT,把历年来的考研的真题,侧重点带进课堂,因为无论是考研、执业医师考试这些知识在教学内容上都是重点,需要学生掌握。这样不仅能真正体现厚基础的教育理念,而且增加了学生对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将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7版教材之间的不同点、更新点全面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最新医学动态、科学前沿;在西部率先开展临床医学大讲堂,以学生为主体,汇集国内名师、专家及优秀教师,与本校师生零距离开展常态性学术交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带来全新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及自身创新成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创新热情;大力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临床模拟实训中心全天候开放,学生随时可以来进行实践培训,在学生实习前、后都进行内、外、妇、儿科等临床各科的技能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实习,不能毕业。

3效果评价

3.1学生考取研究生比例逐年上升

通过近10年努力,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比例在逐年上升,见表1。2006年毕业生考研上线率(2001级为首年招生)10.8%,2011年毕业生考研上线率达到67.0%;在学生考取研究生的学校里,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技能得到了认可。

3.2学生考取研究生的学校层次逐年提高

本校临床医学院2006~2011年学生共272人被录取为研究生,其中重点医药院校录取163人,录取率为89.1%(163/183),见表2。这些重点院校有西安交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录取学生57人,占录取总人数18.8%(57/272),居所有报考院校之首。

3.3学生毕业后一次性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本校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回顾性调查显示:学生一次性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比例在逐年上升,2006年为71%,2011年已达到96%。3.4用人单位评价高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单位,不但有扎实的业务能力,更有高尚的医德,临床医学院的学生专业过硬,踏实苦干,实事求是,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4基于“目标培养”的几点思考

4.1目标要明确

现在全国的高等医学院校临床专业的培养方式大同小异,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本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参考了国内最知名学校的方案,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因为学生、教师、地域等不同因素,不能照搬,不能一成不变,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定。如本校地处咸阳,不具备地理优势,又为中医药学校,但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目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得益于培养目标明确,采取的措施得力。有了明确的目标,才有前进的方向。有了得力的措施,才有奋进的保障。

第9篇: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面向市场的专业,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专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地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围绕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根本目标,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工学结合的模式。我们必须了解电子商务市场的人才需求以及变化趋势,把握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从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做到有的放矢。

1、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经过几年连续不断的专业调研我们认为河南地区的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主要有以下特点:

1.1产业政策对电子商务支持力度大。《郑州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中规划到2015年将基本形成电子商务普及应用、保障体系健全、技术服务完善的发展新格局,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方式,大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100%,网上采购和销售比率分别达到60%和55%,重点产业集聚区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90%,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达到70%,企业网上支付比率达到40%,打造形成2到3家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成为全国电子商务应用先进城市。

1.2传统市场对电子商务认同度快速提升。南方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大量中小企业借助网络,通过类似阿里巴巴、淘宝等平台将产品快速低成本的销往国际和国内市场,南方的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认同度高,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旺盛。

近几年随着中部产业带承接产业转移,转移来较多的南方企业带来比较深刻的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以及大量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成功案例刺激,我省大量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同度快速提高,主要表现为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对企业电子商务投入力度加大。

1.3从事电子商务营销岗位多于从事设计岗位。近几年电子商务人才岗位需求也在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从事网络营销和网络服务的人才需求比例大增。

1.4多面手在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竞争力极强。目前中小企业岗位职能设置比较宽泛,企业希望一个电子商务人才能够解决运营中的所有问题如:网页修改、图片处理、简单flash广告制作、网络维护、服务器管理、网络推广等,甚至还包括单位电脑的重装、网络管理等工作。因此具有多面手和较强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深受企业青睐。

2、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趋势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每年30-40人的毕业规模,学生初次就业岗位分布比较分散。除去少量同学进行专升本极个别同学进入事业单位以外,剩余同学都进入企业工作。约有20%左右的同学(主要是女同学)从事办公室文员等企业内部岗位工作,约有40%同学到企业中从事传统的营销工作,约有40%同学从事和电子商务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工作,主要集中在网络营销、企业淘宝网店经营、企业电子商务服务、网络客服等岗位,仅有少量同学从事网站设计制作或者网络编程等工作。

从就业趋势来看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工作的同学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围绕企业电子商务服务服务的职位。符合我们对河南省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调研结果。

3、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目标及途径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定位: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针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逐步建立项目驱动的任务化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将课程体系进行结构重组,围绕具体的任务组织课程结构,使学生学习的不仅是简单的知识而是处理具体问题的工作能力。例如:整合Photoshop、网页制作、Flash制作、Dreamweaver等课程,围绕网店装修这一任务进行教学,将以上课程知识点进行衔接,形成平面设计这一课程,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将能够胜任企业在网络平台开店的工作需求。在今后的人才方案改革中将逐步以网站架设为任务整合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程序设计、网站建设等课程。真正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化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3.2加大实习实训力度,推进2+1教学模式。分析省内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结合我专业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掌握熟练应用电子商务体系能力的学生受到企业的青睐。因此要大力加强学生实际动手练习的能力,自2012级教学计划我专业就将人才培养方案体系转化为2+1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熟练解决各种常见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

3.3发挥专业特色构建依托网络特点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校人才培养重要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能够解决学生在学校所无法获得的岗位培训,企业资源支持。电子商务专业和其他专业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岗位主要依托于互联网,而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例如:学生可以很方便的在淘宝上建立自己的店铺,和淘宝上几百万小店铺主一样经营和管理店铺。我们和淘宝已经实质上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通过对各类电子商务网站的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掌握网络支付、网络安全、网络宣传等能力、可以了解各类电子商务网站的业务流程,通过注册各类会员学生可以掌握不同电子商务企业的后台管理。因此从广义角度来讲电子商务专业在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具有极大的先天优势。我们在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时候要充分的认识到网络资源的优势,利用好网络平台为专业服务。

3.4实验实训室建设设想。传统的电子商务实验室、实训室一般都是机房+互联网+相应软件(网络模拟软件、开发工具、数据库等)。在我校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今天,这样配置的实验室和实训室已经不能满足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需要。新的实训室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1)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借助网络接入系统进行实验或查找资料。

(2)每位学生有自己的网络实验平台、可以安装网络操作系统、配置服务器、数据库、调试网站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