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精选(九篇)

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

第1篇: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

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就是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从传统的以产品为基础转化为以作业为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成为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趋势。

一、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形成的背景

(一)传统管理会计基础的缺陷

传统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cvp分析、预算(含弹性预算)以及短期经营决策采用的贡献毛益分析法、责任会计和标准成本制度对于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与考核等基本上建立在产品品种和产品数量(产量或销售量)是惟一的成本动因这个假定及按这个假定将成本区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管理会计称为产品基础管理会计。其特点是:

1、以产品为核心。直接以产品品种为对象核算、预测、规划、控制成本。

2、以产量(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是与产量高度相关的指标,因而它们也是反映产量的指标)或销售量是惟一的成本动因假定为前提。成本习性分析、间接成本的分配、cvp分析、弹性成本预算等均直接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下。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上述特点,使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具有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未能揭示成本产生的直接动因,因而不利于从成本动因入手有效地实施成本管理。传统管理会计假定产品数量是影响成本的惟一动因,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实际上,成本动因是多种多样的,产品数量仅仅影响部分成本而已。

2、不能提供准确的财务成本信息。由于产品数量不能完全决定实际成本发生多少,因而传统管理会计按产品产量指标(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分配间接生产成本进入各产品成本之中以及仅根据产品数量的变化预测财务成本,必然造成财务成本信息的虚假,从而可能误导企业经营决策。

(二)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

作业(activity,又译为“活动”)即指相关的一系列任务的总称,或指组织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作业有三个基本特征:

1、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即作业是一个有资源投入和效果产出的实实在在的过程;

2、作业贯穿于公司经营的全过程,构成包容企业内部和连接企业外部的作业链;

3、作业是可量化的基准。

由于作业具有这些特征,就使得作业在成本计算和企业管理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针对传统管理会计不能提供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的缺陷,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了作业基础成本计算(activity based costing,abc)。它是对传统成本计算的一种发展,传统成本计算是将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将间接成本(制造费用)按照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直接人工成本)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其内涵的假定是:产品消耗的间接制造费用资源与生产产品发生的直接人工小时数成正比。这个假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制造费用既包含着单位水平作业成本,也包含着批水平作业成本、产品水平作业成本和设备水平作业成本,而后三者并不随直接人工小时等与产量高度相关的指标成比例变化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对传统成本计算进行了创新。其理论依据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因此,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在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时,对于间接制造费用,首先是按照资源动因归集到各项作业或作业成本地;然后,再按照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或作业成本地的成本分配到产品,因而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不仅可提供作业成本信息,而且较传统成本计算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产品及顾客成本信息。在作业基础成本计算的基础上,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作业不仅是更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的基础和桥梁,而且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通过提高作业的效率及消除非增值作业,通过对作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顾客货值和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大意义。因此,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 based management, abm)便继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之后应运而生。作业基础管理从内容上看,除了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之外,还包括对一些非成本因素的量度,如生产周期、适应性和顾客服务。

管理离不开管理信息,实际上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汇总、报告的过程。作业基础管理也是如此。作业基础管理需要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有关作业情况(如哪些是增值作业,哪些是非增值作业)及作业的成本、成本动因、时间、质量等信息,并帮助企业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作业的成本、时间和质量。因此,从以改善产品成本信息为目的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为起点,为了适应作业基础管理的要来,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便开始了。

二、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的表现

从美国近年来出版的管理会计文献可以看到,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已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具体表现除了前面提到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外,管理会计学家还提出了如下一系列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方法:

(一)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

传统管理会计的成本习性分析是按照成本总额与销售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假定产销平衡),将企业成本总额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凡随销售量成正比变化的部分作为变动成本,而在一定时间和销售量范围内不随销售量变化,保持稳定的部分作为固定成本。在这种划分的基础上,传统管理会计得出如下总成本公式: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则是按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指影响作业成本多少的作业量指标,如“生产准备次数”就是“生产准备”作业成本的作业动因)之间的数量关系,将作业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由于作业可分为单位水平作业、批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和设备水平作业,因而整个企业的变动成本可分为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产品水平变动成本,至于设备水平作业成本及其他不随单位水平、批水平、产品水平作业成本动因变化的成本均为固定成本。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的总成本公式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产品水平作业变动成本

假设某公司成本可用三个变量来解释:单位水平作业动因:销售量;批水平作业动因:生产准备次数;产品水平作业动因:工程小时。则上述总成本公式可表示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

这里应指出,传统总成本公式中的变动成本相当于作业基础总成本公式中的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而传统总成本公式中的固定成本则相当于作业基础总成本公式中的除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以外的所有其他成本。由此可见,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将随产量变动的成本以外的成本全部作为7固定成本处理,从而掩盖了随其他作业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的存在。

(二)作业基础cvp分析

传统的cvp分析是以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的。类似的,作业基础cvp分析则是以上述的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的。其分析公式可表示为:

营业收益=单价×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

根据上式,令营业收益为零,可得盈亏平衡点得销售量计算公式如下:

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固定成本+(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作业基础下的盈亏平衡点与传统的盈亏平衡点比较,有两个重要差别:第一,固定成本不同。一些原来被确定为固定成本的,实际上它们也是变动成本,如生产准备成本和工程成本,只不过它们随着非产品数量指标变动而已。第二,作业基础下的盈亏平衡公式的分子中有两种非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相关作业成本和产品维持作业成本。

(三)作业基础预算

作业基础预算是根据作业成本信息按作业编制预算。如企业采购部门用作业成本信息可编制如下作业基础预算:

────────────────────

采购部门

────────────────────

业务

认定10个供应商 ¥ 65,450

发出450个订购单 184,640

发出275个发货单 64,910

¥315,000

────────────────────

作业基础预算将财务数据与消耗相关资源的作业相联系。在这种预算指导下,部门可以哪些削减后并不影响整体效果的特殊作业为对象,来降低成本,使部门达到或超过其预算目标。例如,假定认定供应商的成本随供应商数量变动,则采购部门可以通过减少供应商的数量来削减成本。为了更好的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作业基础预算也可以编制为弹性作业基础预算。

(四)作业基础责任会计

传统的责任会计由四个要素构成:第一,确定责任中心。典型的责任中心,为部门或产品,甚至为团体或个人。每一中心均被赋予一定的责任,而责任以财务指标(如成本)表达。第二,制定绩效衡量标准,并编制预算及实施标准成本会计制度。第三,编制绩效报告,并将实际成果与标准成果相比较。第四,对责任中心的责任人员进行奖惩。作业基础责任会计是以作业和过程(process,又称流程)为重点控制对象的责任会计。与传统责任会计相比,作业基础责任会计的构成要素是相同的,但内在的机理有显著区别,表现在:在责任界定上,传统责任会计按组织结构界定责任,并最终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且责任仅是指财务责任,而作业基础责任会计则按由作业连成的过程界定责任,责任主体通常是过程小组(流程小组),责任的内容不仅包含财务指标(作业成本),而且包含非财务指标(作业效率、质量和时间);传统责任会计着重责任中心成本、收入及利润的绩效衡量,而作业基础责任会计则强调对作业的控制;在成本报告中要区分增值与非增值成本,此外还要报告作业的效率、质量和时间,以便实施作业管理,进行过程改善(process improvement)和过程革新(process innovation)。

以上是从理论上考察。从实践上看,上述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方法在实务界的应用也是稳步前进的。以abc为例,根据克诺韦德(krumwide)对1996年美国管理会计学会成本管理组资料研究和有关资料整理出的abc在美国公司应用统计资料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6年,采纳或评定abc的公司由30o上升到74%.

三、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的意义

第2篇: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已经逐步在各行业中普及和贯彻。在此背景下,会计工作作为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内容页愈发受到企业重视。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会计水平的高度和会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这不仅是企业自己的问题,同时还会影响到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会计资料的合法权利,给企业的资源分配带来一定影响,甚至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的建立。

关键词:

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所谓会计基础工作,是指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服务相关的各类基础性工作的总称,是财政经济工作和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会计基础性工作内容较为广泛,主要涵盖:会计机构和相关人员的设置、会计凭证的保管和填写、会计凭证审核、会计账簿建立、登记、核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会计档案的保管等等,可以说涉及到企业日常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上述工作是企业会计工作的基础性环节,但是也是整个经济管理的重要保障。企业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会计工作质量,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管理与运作,各级财政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促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提升企业会计工作水平,以此作为建立良好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途径。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每一名会计人员的本职工作就是做好各项会计基础工作,“不以善小而不为”,只有做好每一项会计基础工作,才能确保企业整体财务管理工作的平稳运行。一家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与否,将对其财务管理工作及其经营效益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一、企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对会计基础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从大部分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工作成效分析,很多企业管理层对会计基础工作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很多单位管理层未能深入学习《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财经法律法规,导致对会计专业知识了解不足,因此难以对会计工作进行科学部署,也很难保障企业会计资料的准确、完整,甚至有些企业负责人还加剧了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程度。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些企业管理层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到位,对会计基础工作的作用认识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认为会计核算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迎接业务管理部门的检查,导致整体会计核算工作具有明显的被动性。一些企业甚至为了应付监管机构的要求,不惜无视会计制度和相关政策,导致最终形成的会计信息难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二是,一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严格按照《会计法》的要求设置会计机构和人员,甚至还存在无证上岗,利益关系勾结等情况,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一些企业管理层认为会计工作只是辅工作,不需要花费心力,于是在聘用财会人员方面也是草草了事,导致财会人员的专业素养良莠不齐,流动性较大。很多财会人员对于企业根本都没有一个全面、深入地了解,无法正常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导致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的情况较为普遍,会计信息失真也就难以避免。三是,一些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还未形成,因此难以知道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由于企业管理层不够重视,很多企业内部并未建立起规范的会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无章可循,就很容易出现核算随意、处理不规范的请。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会计管理制度,但是由于跟企业实际情况脱节,导致未能在日常工作中得到落实,久而久之,也就被束之高阁。缺乏明确的权责划分、未能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授权审批制度较模糊等都是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主要问题。

(二)成本核算未能严格按照开支范围进行成本计算式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同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税款缴纳有着直接关系,但是很多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情况,甚至同会计制度的要求相违背。一些企业将本来应当计入期间费用的开支直接计入成本,而将本应当计入成本的开支又直接计入工资构成中。成本的计算没有严格根据生产周期进行划分,材料领用的消耗额远远高于企业生产产品所需的定额消耗量,材料领取过程中的规范情况较为严重,未能按照规定办理退料手续,导致很多材料在生产环节中浪费。此外,企业对于生产费用的核算也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些企业将生产费用直接计入主营业务成本,或者不按照发生时间及时入账;当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全部计入完工产品成本中,有完工成本负担;对于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共同费用,不论实际如何分配,通通计入工人工资,即便这些费用并不是都同工资相关。鉴于上述因素,很多企业的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往往都不是按照开支来确定成本金额,而是根据最终利润倒挤出来的。

(三)会计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升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我国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并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设,因此导致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人员配备不齐等问题。一些中小企业还因为工作待遇、发展前景、职业规划等问题的限制,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加入。一些企业考虑到自身核算的便利性,在聘用财会人员时不惜任人唯亲,在对方根本还未取得会计从业证的时候就让其完成会计工作,由于缺乏系统化的专业学习,即便是后续获得了会计从业证,这部分从业者的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都受到很大限制,难以满足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客观要求。一些企业会计人员在建账、记账的过程中,随意性极大,手续漏洞百出,账目混乱,差错层出不穷,会计科目使用不准确;由于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导致会计记账不及时、不准确的情况时有发生;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过程中,缺乏深入的财务分析,未能准确编制财务报告附注,外部信息使用者难以了解全面的财务信息,企业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也十分有限。更为糟糕的是,一部分企业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存在问题,不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完成会计基础工作,缺乏经济独立性,甚至为了帮助企业偷税漏税获取利益不惜做出违法行为,这些问题都将可能引发风险,使得企业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

二、提高企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会计基础工作质量不高同企业管理层对会计基础工作不够重视有着直接关系,由于管理松散,很多财会人员的责任心较为涣散,导致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程度不高。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确立,企业管理层应当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财会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应当深入学习《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了解国家对于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自身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并从上而下得到贯彻与推广。对于企业财会人员来说,只有管理层重视了,才会有条件学习相关政策,提高职业责任感,通过企业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机会强化理论认识,提高实务操作技能,从根本上意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价值,从自身做起,从日常工作的点滴小事做起,为规范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发挥自身的能量。

(二)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与管理企业要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与管理,主要需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首先,严格完成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工作。会计核算需要以正确的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机制为基础,原始凭证包括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数据等直接或间接资料,原值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不仅能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资料,同时也是企业实施会计监督的重要关口。鉴于此,提高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应当从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入手,从规范原始凭证格式、完善审核步骤等方面抓起,从而实现只有要素齐备、金额准确、手续完善的原始凭证才能够作为企业首付款的依据入账。其次,企业还需要做好针对原始凭证的管理工作。财会人员需要通过记账凭证才能完成账簿登记,在此环节中,要重视对原始凭证的进一步核对,确认准确无误,才能够填制记账凭证。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实施了会计电算化,采用的会计软件还需要经过有关管理部门的认定。

(三)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养企业要重视对财会人员的日常教育和专业培训,努力提升会计人员的法律合规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首先,由于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标准,如果为了自己的私立而不顾法律法规的约束,而产生做假账、篡改财务数据等情况,就会对企业基础会计工作带来极大的损害。其次,企业还需要采用多种途径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实务操作能力,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判断水平。通过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养会计人员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及时帮助会计人员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专业课程讲授、组织经验交流座谈会等形式,逐渐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工作的能力,确保会计人员能够适应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形式。其次,企业还应该提高自身财会人员的准入门槛,将会计基础工作也作为会计人员晋升的考核范围。与此同时,国家有关管理部门也应当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把考试和考核真正结合起来,尤其是在会计人员通过某一级别的资格考试后,能够有会计监管部门或者相应的社会中介机构,直接到其供职的单位,对其实务操作水平进行认定,这有将理论和实际共同结合起来的职称考试才真正具有现实意义,才能有助于会计基础工作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基础工作具有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业务量较大等显著特点,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性,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质量,强化管理,利用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这一良好契机,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提高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备性,从而提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指导与监管,从根本上提高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程度。可以说,会计基础工作无论从微观上还是宏观上来看,之于企业和整个社会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政部和各级业务管理部门要有加强监督和管理的意识,将其作为自身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帮助企业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出自身在经济秩序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让会计基础工作早日走上法制化道路,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余玲.浅谈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5(17):263.

[2]李洪波.加强和规范会计基础工作[J].时代金融,2015(29):175-176.

第3篇: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1 《基础会计》课程简介

《基础会计》,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基础,所谓基础就是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即这门课主要阐述的是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的基本方法和会计的基本技能。该课程在概括阐述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工作组织的基础上,主要是阐述会计核算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技能,重点是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和实务,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从理论、方法和操作技能上为学习会计核算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学习后续有关课程、增强继续深造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择业竞争力奠定一定的基础。

该课程的学习对象根据专业不同所授课的课时也有所不同,例如:会计与统计核算64课时,电子商务、营销与策划52课时,物流管理48课时,这门课程还配套设置了《基础会计实训》课程,同样根据基础会计在不同专业以后的应用性也进行了有区别的安排,会计与统计核算、物流管理均设置了实训课程。对于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是《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物流专业,《基础会计》则是《物流企业会计》课程的基础,而对于经贸类的其他非会计专业,由于没有了后续的会计课程,《基础会计》则成为学生接触和了解会计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不论是对于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而言,《基础会计》都是一门尤为重要的基础课程。

2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基础会计的教学方式大多仍然采用的是理论教学,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一定的实践课时,理论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灌输”的方式将书本内容讲授给学生,而《基础会计》课程较强的专业性也决定了该课程缺乏趣味性,所以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存在着很大的难度。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现状,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2.1 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不高 由于基础会计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基础理论部分的讲授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生涩难懂,因此,教师也很难把握好专业性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系。另一方面,这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课时分布不一样,非会计专业学生对课程的不重视,课上听课不认真,课后不复习,练习不好好做,都是导致这门课程教学效果不好的因素。

2.2 课程理论与实践安排比例失调 《基础会计》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一般包括了总论、会计的概念、职能、对象、任务、方法等;第二部分,会计核算基本方法部分,系统讲述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及其运用,主要阐述会计要素、会计账户和会计等式以及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会计凭证、账簿、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等,主要是根据记账原理结合会计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的格式说明记账和编表的实务。第三部分,会计的基本技能训练,在学习了基本理论知识、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必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技能,例如点钞、数字的大小写、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基础会计》的教学基本从以上三个方面开展,会计专业理论课时64课时,实践课时15课时,物流专业理论课时48课时,实践课时15课时,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大量引入贴合实际、生动形象的举例分析,增加实训、实习的时间,但是没有具体的深入企业的实践操作,学生学起来依然是懵懵懂懂的,成效不大。

2.3 教学内容简单,缺乏深度;教材知识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基础会计既然是我们学习会计学知识的基础,那么弄清楚里面的各个要素的内涵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好会计学的其它课程打下基础。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的基础会计教学仅仅是简单地解释了各个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理解处于模糊、抽象的概念,缺乏相应的例子加以形象地、深入地理解,对某些要素的归类仍存在表面化的现象。会计的知识更新很快,有点学校在教材的选择上仍然沿用老教材,未注意到更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注意知识点的更新,这些都会导致教师无法将会计的前沿理论传递给学生。

针对当前《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对基础会计的教学进行课程改革,用更合理更有效的方法将基础会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

3 《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路

3.1 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新课入门的时候,就要将《基础会计》课程的重要性讲给学生听,将这门课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例如:企业筹集资金有哪几个渠道?可以启发学生去思考,想想如果自己成立一个企业,没有资金,怎么办?怎么去筹集?向别人借还是接受别人的投资呢?通过这些启发式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积极性。对于枯燥乏味的概念性的知识点,也通过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有关的概念、掌握其涵义,又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学好基础会计这门课程,也为以后进一步深入地学习会计、财务以及其它管理方面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调整课程设置的结构,增加实践课程比例 基础会计是一门应用性、技术性很高的课程,它更加强调在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对会计核算方法的运用,如果仅仅通过上课的理论讲解是无法使学生获得直接、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只能靠想象来理解教师传授的间接知识。单纯的课堂教学也加大了学生对于会计程序和会计资料理解的难度。例如:对于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这部分,如果只是将凭证和账簿填制和登记的方法介绍之后,简单的演示一遍,学生并不一定就能够掌握,只有通过实例的训练,让学生动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不会就问,不断的练习,巩固,边讲边练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实践教学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在校内设置的手工会计实训室完成,也可以在模拟实训中完成,如果学校与企业有合作单位的,也可以去企业进行实训。

3.3 及时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随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不断深入,结合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以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要选择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符合培养目标,突出重点,知识体系新,实用性强,通俗易懂的适合学生的新教材,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也要时刻关注国家在经济和会计领域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更新教材;在授课过程中,并将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变动对会计及会计学科的影响讲授给学生。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不断的更新方法,使用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果通过将学生引入企业生产实践的情境之中的方式解释某一会计原理,则更有助于学生对会计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很多学生对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成本、销售过程中的主营业务成本的区别和联系不理解,尤其是在做结转完工产品的成本和结转已销产品的成本的账务处理的时候容易混淆,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情境教学,在不同的情境下用生产实践的实例来讲解,如,生产过程中产品生产完工存放到仓库中了,库存商品增加,生产成本减少;销售过程中产品销售出去,仓库中的产品因销售而减少,库存商品减少,销售的成本增加,即主营业务成本增加。在这过程中不仅仅使枯燥的会计知识形象化,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由于这门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专业性很强,教学情境比较难以构建,尤其是真实的企业环境很少可以让学生去实践,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只有努力改变我国基础会计教学的现状、更新教材,改变并完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顺利毕业,并能较快融入到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梁蕾,刘国华.关于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今日南国,2009年03期.

[2]王小瑞,谷丹丹.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初探[J].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

第4篇: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规则基础;原则基础

2001年,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能源巨子安然公司(enron)破产事件的爆发充分暴露了规则基础准则的致命缺陷。此后,美国开始重新审视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从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25日所通过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2年10月21日的征求意见稿《美国准则制定中的原则基础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3年7月应国会之要求的研究报告《对美国财务报告体系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制度的研究》都充分说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由规则基础模式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转变趋向已初见端倪。那么,原则基础准则就一定优于规则基础准则吗?规则基础准则模式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将面临什么问题?我国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应当对会计规范制定模式做何选择?本文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规则基础准则模式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缺陷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会计准则模式问题亦是如此。wWW.133229.Com可以说,绝对完美的会计准则模式是不存在的,不应因为美国连续发生会计丑闻就认为规则基础准则模式一无是处,也不能因为欧洲现在没有暴露出这种大规模的造假丑闻就认为原则基础准则没有什么问题。实际上,规则基础准则转向原则基础准则,仍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

(一)缺陷之一:原则基础准则同样不能避免会计操纵行为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认为,每个人都在设法最小化个人所承担的风险、成本和不确定性的同时使个人利益最大化,即人具有自利性。而在会计界,自stephenzeff于1978年发表了《“经济后果”的产生》一文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公司管理当局作为自利的经济人,必然会运用种种手段,在具有经济后果的会计准则空间中寻找能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契机并加以运用。换言之,管理当局存在会计操纵的动机,这已经在大量的实证会计文献中得以证实。

规则基础准则重形式而轻实质,其试图勾画出合法做法的具体界限标准(brightlines),从而鼓励人们在实务中尽可能地接近界限标准或突破界限标准以进行会计操纵。换言之,规则基础准则下的界限标准给会计操纵者提供了一个明显的“靶子”,便于其伺机通过交易策划(transac tionstructuring)来规避准则。安然事件中对spe不纳入合并范围的3%要求这一界限标准的利用就是有力的例证。此外,资本性租赁和经营性租赁的选择、权益法和成本法的选择等都存在因界限标准而提供给管理当局通过规避规则进行会计操纵的契机。

那么若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就能避免会计操纵行为吗?原则基础准则的主旨是实质重于形式,因此其所允许的职业判断空间较大。而同一项会计处理是否真正反映了交易的经济实质,不同人的职业判断结果很有可能发生分歧,这种分歧又将被自利的管理当局所利用而作为会计操纵的新契机。从这种意义上而言,原则基础准则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允许持有以公众利益为己任的立场的管理当局选择能反映交易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另一方面,它也允许自利的管理当局以职业判断之名选择不反映交易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而此时审计人员可能因缺乏规则基础准则下具体规则型的直接依据,而更难抵御来自管理当局的压力。

由此可见,原则基础准则与规则基础准则一样,都不能规避管理当局会计操纵的动机,所不同的只是操纵行为的形式而已,即前者是花费昂贵的成本(甚至要运用大量金融工程技术)策划交易而进行会计操纵,而后者则是打着职业判断的幌子实行会计操纵。可以说,原则基础准则反而给管理当局提供了更易进行会计操纵的天然工具。正如2002年5月14日sec首席会计师robertk.herdman在“资本市场、保险及政府资助企业分委员会”听证会上指出:由规则基础模式转向原则基础模式,需要公司界、会计职业界、fasb以及sec的员工更加严于律己。

(二)缺陷之二:原则基础准则加大了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风险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如果会计职业界拥有更大空间职业判断的权利,那么相应地也要承担面临更大法律风险的义务。

回顾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会计准则走向规则基础准则模式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降低会计职业界的法律风险。规则基础准则下对准则的应用规定得十分详尽,助长了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翻箱倒柜”心态,相应也弱化了会计职业界的职业判断。而会计职业界为降低职业风险、减轻法律责任以寻求自保,也乐于减少职业判断,因此强烈要求准则制定机构提供详细的指南和应用解释,才使得各种指南和应用解释越来越多,最终使规则基础准则模式得以盛行。

在原则基础准则模式下,会计职业界的职业判断空间得以空前扩大。这里,我们假设会计职业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良好意愿。然而即使是如此,正所谓“做得多,犯的错误也多”,会计职业界仍有可能要面临规则基础准则下所不可能出现的巨大的法律风险。一方面,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是否具备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如果缺乏这种能力,管理当局就不能按简明的会计准则做出最符合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审计人员也无法判断何者才是最符合经济实质的会计处理,而任何不当的职业判断都将使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暴露于法律风险之下。另一方面,如果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具有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能力并在进行职业判断中确实这么做了,由于不同人的职业判断结果可能存在分歧,管理当局和审计人员也很难在职业判断事后证明自己确实是按公众利益进行职业判断的。而无法证明则必然意味着他们要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

(三)缺陷之三:原则基础准则同样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规则基础准则下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通常是虚假的,这体现为:为规避规则基础准则而进行的复杂财务设计降低了所处经济环境的真正可比性;过分严格的规则基础准则强制要求不同的经济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只能导致表面的可比性;规则基础准则下本质相同但分属界限两方的交易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处理。勿庸置疑,规则基础准则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那么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就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吗?原则基础准则赋予会计职业界以较大的职业判断空间。而如前所述,职业判断具有强烈主观性,对于同一类经济业务可能存在不同的职业判断结果。即便是同一个会计专业人士,对类似的经济业务所做的职业判断也不可能保证每一次都相同。显而易见,灵活的职业判断同样有可能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况且,如果会计职业界以职业判断之名行会计操纵之实,则会更进一步损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由此可见,原则基础准则同规则基础准则一样,都有可能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只是其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规则基础准则所提供的额外指南和更多细节可以带来更大程度的一致。

(四)缺陷之四: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成本居高不下

会计准则属于产权制度范畴,它是产权制度的一种或特定社会产权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3].科斯定理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个命题———交易费用与发生交易时的产权种类不是没有关系的。一旦考虑到市场交易费用,那么,只有当(产权)重新安排引起的产值增加超过交易费用时,这种重新安排才能进行。由此可见,由科斯定理推测,会计准则作为一项产权制度,只有当由其产生的效益超乎成本时,它才有推行的可能性。那么,像美国这样一个盛行规则基础准则的国家将会计模式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效益是否超乎成本是值得通过实践检验的问题。而从理论视角分析,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的成本必然居高不下。

应该说,这种会计准则模式的转换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当其冲的是要考虑制度转换的直接成本。一方面,会计准则自身的转换成本高,美国要从目前篇幅达10万多页定义为“公认会计原则”的复杂的规则基础准则转换为原则基础准则,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这种几近推倒重来的大工程对于准则制定机构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与财务会计和报告相关的配套法律框架体系的变更成本也同样不容小觑。与此同时,除了制度转换问题外,还要考虑转换后的会计准则及配套法律框架将对美国财务会计和报告体系的所有参与者产生影响的间接成本。单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它就需要追加因加强对其员工的职业训练、质量控制和监督而带来的成本。可见,这种影响类似于“多米诺骨牌”效应,其涉及范围之广、导致利益冲突之大,都是目前所无法想象的。

二、我国会计规范制定模式的现实选择

由上述分析可知,原则基础准则和规则基础准则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均有弊端,而从规则基础准则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将面临许多问题。在当前的后安然时代,美国会计准则模式正趋向于从规则基础转向原则基础,那么我国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应在会计准则模式上做何现实选择呢?

目前我国的会计规范仍坚持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并重。具体而言,我国会计制度近乎于规则基础模式;我国会计准则中则结合了原则基础模式和规则基础模式,其中基本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会计报表项目的定义、会计报告的要求等,虽然需要大幅的修订,但是可以视之为偏向原则基础模式,而具体准则采用“准则+指南”的形式,更偏向规则基础模式。因此,我国现行的会计规范体系并非纯粹的原则基础模式抑或纯粹的规则基础模式,而是二者的结合。

如果盲目跟进美国的会计改革动向,则意味着我国要从当前原则基础和规则基础结合的现状而转向原则基础模式,这对于我国而言并非明智之举。一则,从前述理论分析可知,转向原则基础准则将面临许多问题。二则,从现实层面分析,美国这一会计改革的趋向是否可取,必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才可定论。三则,美国处于准则完善阶段,而我国处于准则建设阶段,二者在会计环境上存在巨大差异。而理论上高深和技术上先进的准则,如果与之所服务的环境不相符合,就不是好的准则。下面笔者将从我国现实的会计环境特点入手对我国会计规范制定模式的现实选择进行剖析。

(一)会计的文化环境

按照hofstede所提出的区别各民族文化特性的社会价值观分析,我国的文化环境所崇尚的是集体主义,属于比较服从权威的权距大的社会,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程度较大;而美国的文化环境恰恰相反,它所推崇的是个人主义,属于权距小的社会,人们规避不确定性的程度较小。由gray会计价值观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分析可知:集体主义意识强的社会为了整体利益的和谐统一会硬性规定会计程序以减少自由选择的争议,权距大的社会的从业人员则倾向于接受教条式的会计规则,规避不确定性意识高的社会为减少未来的疑虑或难题往往需要详细明确的规定;而个人主义意识强的社会尊重职业判断,权距小的社会的从业人员不喜欢政府过度干预企业会计活动,规避不确定性程度低的社会中人们具有较高专业意识。从会计的文化环境角度不难理解,我国的会计人员所偏好的是按部就班的会计制度,他们对制度的具体性要求较高,故而我国的会计规范中规则基础型的会计制度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有存在的必要性。

(二)会计职业界的人员素质

我国会计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企业会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不高,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性较差。而原则基础准则模式要求会计职业界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职业判断能力方面看,我国由于历史原因,部分会计人员学历较低,其职业判断能力较弱,很难适应从会计制度向原则基础准则的转变。从职业道德水平看,我国资本市场上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诸多造假恶性案件的出现也说明了我国会计职业界的职业道德水平亟待提高,那么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极可能加剧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从会计职业界的人员素质方面看,我国的会计规范目前不宜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

(三)会计的法制环境

我国会计环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法制化程度不高。而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应用基础是建立在完备健全的法律体系和会计职业界较强的法律风险意识之上的。与美国的法律制度下诉讼成风、会计职业界所面临的诉讼风险极大的现实相比,我国会计职业界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过低,职业道德水平原本就有待提高的会计职业界更有可能在进行职业判断时肆无忌惮地进行操纵,从而更易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从会计的法制环境角度分析,我国的会计规范同样不宜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

综上所述,处于转型经济条件下的我国,至少在现阶段是不宜全面转向原则基础准则模式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相结合的会计规范形式还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持续存在。因此,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最为现实的选择应当是:充分研究我国会计环境的具体特点而“量体裁衣”,在考虑原则基础准则和规则基础准则的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对两种会计模式的优点兼收并蓄,并对可能出现的缺陷进行抛弃。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讨论,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第5篇: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unting has become the world's universal language of business. In the current curriculum system of university, basic accounting is not only the special basic course of accounting specialty, such as accounting, computerized account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so on, but also is the compulsory cours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specialty, such as business management,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 logistics management and so on, and many schools also take it as the curriculum secretary to extend and expand the students' ability. However, in basic accounting teaching of non-accounting profession,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hich had a lot of adverse effects to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solution views.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Key words: non-accounting profession; basic accounting;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2-0035-02

0引言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已经成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纪琬生前曾指出:“在现代社会,不懂得会计知识不理解和不善于利用会计信息的人,是很难从事经济工作的”。当前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基础会计不但是会计学、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会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物流管理等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许多学校还将其作为文秘、经贸外语等专业的一门能力延伸和拓展的课程。但是在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本文仅就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意见进行分析探讨。

1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不合理对会计专业而言,“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会计的涵义、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设置账户、借贷复式记账等基本方法,形成运用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对日常简单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那么,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呢?当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缺乏一个明确合理的目标,教师在授课时常常照搬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目标,而对于非会计专业对会计知识的需要、对于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对会计知识的需要考虑得不够或根本不予考虑。“学生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精神上的贵族而是为了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完基础会计后,所学知识如果对其专业发展和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不了帮助,那是教学上的失败;而如果完全照搬会计专业基础会计的教学模式,则又会事倍而功半,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1.2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表1为当前绝大多数基础会计教材的目录,不论会计专业还是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基本都采用这种教学内容体系,以理论知识为核心,介绍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会计核算方法设置教学内容,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设置、复式记账的原理、借贷记账法的运用、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财产清查的组织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等。

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首先学生有对本专业的认知,知道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其次基础会计的课时充足,授课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许多的模拟实验;加之后续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衔接;这种教学内容体系并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但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不是他们的专业核心课程,许多学生抱着“能学明白就学,学不明白就混的”态度;因为不是专业核心课程,也就不会占用太多课时,而且只设置这一门会计课程,没有后续课程的巩固和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前述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体系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对初学者来说,概念难懂、理论抽象;各种会计核算方法彼此孤立,没有展现出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即使教师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这些内容都讲授完,但由于没有实验和后续的课程来进行消化和巩固,这些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的知识点都是彼此孤立的、支离破碎的,学生难以系统地理解会计核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法理解会计的真正作用。

除上述问题以外,当前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还普遍存在教学效果评价手段单一,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教学重点有失偏颇等问题。

2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建议

2.1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标是让学生“懂会计”,而不是“做会计”;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工作流程,能够读懂会计信息进而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运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测和决策。以有助于其更好地工作和生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基础会计要为本专业服务,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该专业对会计知识的需要,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如对物流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可增加物流企业会计的内容,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授课时可增加外贸企业会计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基础会计的学习能有助于其专业的发展。

2.2 按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会计工作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可以划分为建账、日常处理和期末处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工作内容。如表2所示。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在课程设计可以打破传统上以理论知识为核心、按会计核算方法构造的教学内容体系,转向以实际会计工作项目和任务为主线,根据实际会计工作流程,按实际工作步骤来组织教学内容。建账是根据企业具体行业要求和未来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设置账簿,并将相关账户的期初余额登记入账,从而为具体会计核算工作做好准备。在建帐这一章,可以引入模拟实验的会计主体具体的建账项目和任务,在完成项目和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账簿的基础知识,掌握建账的方法。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发票、支票、领料单、提货单等形形的原始凭证打交道,在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学中,应增加原始凭证的课时,让学生熟知日常经济业务中常用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在凭证填制这一章,可首先简单介绍工业企业五个方面主要的经济活动,即资金筹集、生产准备、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利润的形成和分配业务。然后引入模拟实验的会计主体五个方面具体的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接触的是五个方面经济活动相关的原始凭证,可以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然后为其适当讲解借贷记账法在每个方面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具体经济业务中的原始凭证来填制记账凭证,这样,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既掌握了会计凭证的理论知识,又掌握了会计凭证特别是原始凭证的处理技能。在随后的账簿登记这一章,学生可直接根据上章形成的记帐凭证及相关的原始凭证进行总帐、日记账和明细账的登记,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账簿的阅读和登记。期末业务处理之后,在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这一章可引导学生在上述几章实验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编制会计报表,并进而分析会计报表,使学生能够读懂会计报表,分析会计报表,并利用其进行预测和决策。如此根据会计的工作过程设置课程内容,将割裂的会计核算方法融入实际会计工作流程中,既突出了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又为学生展示了更为清晰的会计工作的全过程。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了整体系统的认识,更加深刻地地意识到会计的重要作用。

2.3 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发展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经过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于教师讲授、学生听课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授课方式,缺乏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缺乏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还存在学生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课时较少和缺少后续课程加深巩固的客观事实。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是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纯理论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在课时分配上实训练习偏少。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对知识应用的能力。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模式可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会计工作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主要采用项目化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指创造一个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任务,项目的设计应依据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能将某一课程或课程内某一教学单元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来学习课程内容,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和计划工作、自主学习;项目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习结束时师生可以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对“基础会计”而言,一个模拟会计主体的期初建账、日常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并在对原始凭证审核的基础上填制记帐凭证,依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及至对账结账,在此基础上编制会计报表并对报表进行分析;这些连续性的会计工作任务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一个贯穿大部分教学过程的综和性项目。这个大的项目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单元的不同分解为建账、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等子项目。

上述项目是根据企业真实的业务进行提炼的典型工作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提供模拟企业真实业务的原始凭证;老师作基本的讲解,指出完成项目的基本过程和思路,学生独立或由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最后师生共同对工作成果(填制完成的各种会计资料和对报表分析的结果)进行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也改革传统“一考定成绩”的考试方法,考试内容应考虑非会计专业对会计知识的需要,操作中应更注重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实训项目成果;总成绩应由以下三部分组成:①平时成绩(建议占总成绩的20%),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学生遵守纪律以及上课积极参与情况;②阶段性考核成绩(建议占总成绩的40%),主要是各实训项目的成果评价;③期末考试成绩(建议占总成绩的40%),包括理论知识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测试考核。

参考文献:

[1]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6.

第6篇: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

如何通过《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是关系到经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从经管人才应具有的会计素质和能力出发,运用比较方法研究发现:传统《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上存在教学内容不够用、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教材建设落后等不足,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对此,应面向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重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教材支撑。

关键词:

经管人才;会计素能;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高职教育经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途径,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基础是课程的教学改革。在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是通过开设《会计学基础》(或《会计学》)课程,以培养经管人才①的会计素能②。但在教学实践中,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与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基础会计》高度雷同,[1]难以发挥培养技术技能型经管人才的功能。如何通过《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是关系到经管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角度,探讨《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管人才应具备的会计素能

经管人才的岗位胜任素质和能力是由多方面知识和能力构成的体系,会计知识和能力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财务会计类专业人才相比较,经管人才具备的会计知识和能力有自己特定的内涵,这是由财务会计类专业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决定的。财务会计类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通过系列会计课程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会计信息加工者和提供者”,并能运用会计信息进行相关工作,如审计、财务管理、纳税申报等。而非会计的经管类专业培养面向各类企业相关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主要的知识和能力不在会计方面,但对会计知识和能力有相关的较高要求),那就是通过会计课程把学生培养成能胜任经济管理岗位的“财务报表阅读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众所周知,会计被认为是通用的商业语言,无论从事何种经济管理岗位和商业活动都要懂得这种语言和使用这种语言。会计信息是企业单位经济、管理决策的关键信息之一,做好其他单位的经济、管理决策依赖于会计信息,相应的经济、管理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必然包含对利用会计信息的知识和能力的诉求。所以,懂得会计语言是经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能使用会计信息是经管人才应具有的基本能力。认识和明确经管人才应具备的会计素能内涵,是我们进行《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前提。经管类专业人才会计素质能力诉求和财务会计人才的不同,也决定了两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区别。财务会计类专业的会计教学,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遵循账务处理程序加工会计信息,培养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会计”。经管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显然不能是教学生如何加工会计信息,而应是教会学生知道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培养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微观经济、管理决策的能力,即教会学生“懂会计”和“如何用会计”。

二、传统《会计学基础》培养经管人才会计素能的局限

在经管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中,人们习惯地认为其教学目标与会计类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相同的。基于这种认识,《会计学基础》教学体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材编写的规定,与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基本一致,因而存在很大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不够用传统上,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并没有超出会计类专业《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范围,主要包括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账务处理程序、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编制、会计工作组织、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等。这些内容集中于会计核算方法的讲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加工生成会计信息的记账技能。这种内容对于主要为后续专业课程打好记账方法基础的会计专业是合适的,但从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内涵来看,记账技术并不是经管人才会计知识和能力的重点,以这样的教学内容来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的素质和能力是不够的。因为它只能告诉学生会计信息是如何记录和组织起来的,却不能解释记录的信息是什么,更谈不上分析利用会计信息服务于经济管理决策。

(二)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目前,与教学内容的雷同一样,《会计学基础》教学方法仍然是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比较流行的讲授举例式教学,两类专业几乎无差别,并没有针对经管类非会计专业采用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一个重要原因是从事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将《会计学基础》的教学作为自己从事会计专业教学的“副业”。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路径的依赖及降低讲课成本的驱动,授课教师采用熟悉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便是一种“理性”选择,但却给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和人才培养带来不利的影响,以至于除少数有志于会计职业的学生对会计课程比较感兴趣外,大多数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模糊、兴趣不大,教学效果较差。

(三)教材建设落后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相呼应,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大多直接采用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或采用与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教材体系基本一致的教材。[2][3]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素材及其逻辑体系都是为会计专业而设计,完全没有考虑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虽然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推动了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教材改革,但都不完善,依然摆脱不掉编写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材的思想束缚,仅在原有会计教材基础上小修小补。例如,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并未根据其会计素能要求进行根本改变,教材体系依然是以借贷记账法及其账务处理为主。少量的适用教材虽然在内容体系上进行了改革,但在编写体例上没有新的突破。

三、培养经管人才会计素能的《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策略

如上所述,经管类专业对会计知识和能力有着明显不同于财务会计类专业的要求,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两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应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内容体系、不同的教学方法及不同的教材支撑。根据本文的思考,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如下图所示:

(一)树立《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的素能观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素能观可以概括为: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会计概念背后的经济活动信息,发展识别、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的素质和能力,最终成为经管岗位的实务人才。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素能观,是《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它要求《会计学基础》教学既要讲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更要讲授会计信息的使用;既要以会计一般原理为基础,更要考虑专业需求和学生需求,重视经营管理对会计信息的用途。

(二)《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优化立足于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素能的培养,对《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以会计信息的理解、分析和使用为主线,以会计循环知识为基础,以财务报表要素信息解读和分析为重点的《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合理匹配,[4]改变传统《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与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会计素能诉求脱节的现象。1.简化记账方法和技术的内容。教学改革前,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的内容是以会计信息的生成为主,讲授借贷记账法、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财产清查等技术和方法。这些内容对于经管类专业使用会计信息这个目标来说,实际意义不大,尤其是有关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填报方法以及账务处理程序方面的内容更不是非学不可。所以,简化这部分内容并以易于学生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就成为必要。2.增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及分析的内容。传统上经管类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课程并不包含这方面的内容。但经管类专业学生理解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对财务报表要素的解读实现的,应用会计信息则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和报表分析实现的。因此,增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以及财务分析的内容,是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必需和够用”的体现。

(三)《会计学基础》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都是教学过程内生的方法,有着自身存在的规律。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课程对于不同专业而言,其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改革后的《会计学基础》教学的重心在会计信息的理解和使用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成,与此相应,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针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教学方法应侧重于记账逻辑的讲授和启发式教学,辅之以一定的模拟实践;而针对会计信息的使用,则可以引入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实施任务驱动,辅之以分组讨论等方法,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关注会计知识的应用的兴趣,提高学生利用会计信息分析和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只有适用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第二,无论是案例还是项目的设计,都要将会计知识和经济管理实务有机结合,编写典型案例和项目,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加强《会计学基础》教材建设鉴于经管类专业和会计专业采用同一种内容的教材的现状,考虑经管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和教学内容优化,借鉴国内外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材编写经验,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经过近年来对《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我们提出如下《会计学基础》教材建设思路:1.构建教材结构新体系。《会计学基础》教材应围绕会计信息使用者阅读和使用财务报表,构建会计信息生成、会计要素解读、财务报表分析三部分内容相融合,以及从财务报表认知开始到财务报表分析结束的结构体系。具体包括:第一部分,会计信息生成(含复式记账、会计循环),介绍主要财务报表及其所包含的会计恒等原理、复试记账以及会计循环知识,使学生了解生成会计信息的基本方法。第二部分,会计要素解读(含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主要介绍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这部分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第三部分,财务报表分析,介绍财务报表结构及其分析。这部分内容将帮助学生掌握财务报表这种表达会计信息的独特工具,同时学会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培养获取和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管理决策的能力。2.教材编写与教学改革协同。教材编写应与教学改革协同,而不是为编写教材而编写。因此,要立足于课程改革,从《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材编写的协同性出发,全面加强《会计学基础》教材建设,使教材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1)教学目标与教材编写理念的协同。《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主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实施而实现。作为承载会计知识信息的结构化载体,《会计学基础》教材应充分反映教学目标的统领作用。教材体系不应是会计知识的简单罗列,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是《会计学基础》教材体系安排从财务报表认识开始到财务报表分析结束的基本依据。(2)教学内容与教材素材的协同。《会计学基础》教材素材的选择应能较好反映《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基本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必须坚持“必需、够用”原则,在教材素材的取舍上,将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不必需、不重要的记账技术素材简化,增加经管类专业必需而且重要的财务报表要素解读和分析的知识素材,努力增强教材的适用性。

四、结语

传统《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培养经管人才的会计素能上存在教学内容不够用、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教材建设落后等不足,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人才培养功能。对此,应面向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重构《会计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教材支撑,就成为《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还应该看到,适应经管人才会计素能培养的《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有效完成。例如,授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就是《会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最终成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胜任《会计学基础》的教学,不仅需要会计学知识,也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它要求授课教师应能从特定经济、管理活动需要的角度讲授会计知识。

参考文献:

[1]袁明哲,刘慧凤,唐蓓.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实际需求的问卷调查及思考[J].商业会计,2014(17).

[2]樊行健.基础会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李占国.基础会计(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第7篇: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

【关键词】 高校; 会计基础; 薄弱点; 成因; 措施

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表现及成因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会计工作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整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的薄弱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对会计基础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

会计基础工作对高校管理工作的影响往往是间接的,因此,有些高校负责人根本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认为会计基础工作抓不抓无所谓,会计工作就是收收支支,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不重视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和会计知识的更新换代,导致一些高校会计人员对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基础工作缺乏了解,使会计核算工作的各个环节与会计制度要求不符,影响了会计工作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正常发挥。

(二)只重视会计核算职能,而会计监督职能偏弱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财务会计仍沿袭传统的“报账型模式”,一直习惯于记账、算账、报账,较多地注意到了会计的核算职能,而忽视了有效的监督职能。其原因:一是由于一些高校会计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健全或有制度却有章不循、有令不行,造成监督制度落实不到位。高校一些犯罪嫌疑人正是利用制度衔接上的空隙,肆意违规使用和占有巨额资金,给高校资产造成了损失。二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修定于20世纪90年代,虽在内容上进行了完善,但在此后的十多年里高校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高校教育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也越来越大。如南通大学是2004年由三所学院合并建立起来的一所综合型大学,财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管理体制,在四个校区分设财务办公室,并通过学校财务内部网络进行集中核算。由于校区比较分散,会计监督职能出现弱化现象,一些教职工趁机钻空子,分散报销一些违规费用,财务难以实现事前、事中控制。三是近年来大量的定额假票流入市场,我校也深受其害,2007年对在本市发生的经济业务所取得的定额发票且金额在100元以上的(含100元),通过地税网进行了抽查,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虽然事后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还是防不胜防。因此高校财务人员在对这些真实的经济业务所取得的不真实、不合法原始凭证如何进行审核、监督感到棘手。

(三)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缺乏自觉学习的精神

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由于一些高校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部分会计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的正规训练,不少是“半路出家”,搞不清科目、账簿和会计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有的会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长期忽视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使其业务素质停滞不前甚至更差。此外,还有的会计人员尽管掌握一些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但因缺乏应有的职业素质,不认真执行制度,不按规定去做,降低工作标准,造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不规范。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必要性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会计工作管理的重要保证;是改善高校综合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同时也是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人员素质的需要。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有利于防范错弊,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有利于完善会计岗位责任制;有利于会计工作与其他经济管理工作的协调。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一)切实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1.确定基本思路

会计基础工作就是为会计工作提供必备的资料和条件的各项基本工作,它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基础。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不能仅依靠财政部门以及高校财会部门的力量,要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综合治理,从上到下采取有力措施。

2.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1)各级财政部门是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机关。各级财政部门要按《会计法》行使管理会计职能,将分散的会计基础工作的规章制度统一起来,规范高校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基础工作差的高校要给予限期整顿,过期不改者在发放会计证、评聘技术职称方面予以相应的制裁,同时对会计基础工作健全的高校及先进个人给予表彰。(2)教育业务主管部门是高校会计基础工作的领导机关。各教育主管部门应负责制订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考核实施规划,努力使所属高校达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3)各高校领导人是本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责任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领导人必须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和重视会计工作,组织领导财会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抓好会计基础工作,对会计信息的失真要承担责任,对违法乱纪的典型人物要严肃处理。

(二)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财务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就越来越严,会计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既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因此,我国现行高校应加紧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知识化;应采取多种形式,训练多项内容,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多项内容包括:会计专业理论及发展趋势,新会计制度和新会计方法,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学界的最新成果,会计电算化技术等。多方面的能力是指:财务人员除应具备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外,还应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相互沟通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

(三)强化内部会计监督工作,增强会计人员依法监督作用

针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执行的薄弱点,高校会计监督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通过有效的会计监督,达到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执行的严肃性和准确性,将过去的事后制止转变为事前、事中及事后全过程的控制。在增强会计人员依法监督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作用。

实践证明,要使高校会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必须坚持以《会计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从会计工作实际情况和发展出发,不断规范高校的会计基础工作。高校只有把会计基础工作做好,各项管理制度、办法、措施才能真正落实到位,也才能给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效、完整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第8篇: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

1《基础会计实务》课程整体建设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旨在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结合实践的入门操作,培养学生喜爱会计工作,建立正确的会计职业道德,在实训过程中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操作,形成会计职业行为习惯,设计灵活多样的以模块、独立或者分组分不同会计角色完成的实训方式,让学生仿佛亲身融入会计实际工作,学生可一人担任不同的会计角色,也可在内部牵制、分工的基础上,分别担任不同的会计角色合作完成。实训可以在教室师生面对面、手把手进行,这是传统手工实训方式,也可以通过网络环境进行,探求学生如何进行自主个性化实训,掌握一定实践动手能力,为后续专业课打下良好基础,并能在实际会计工作岗位处理简单的会计实务。对《基础会计实务》进行课程整体建设,首先考虑组成课程建设组,并一体化的进行课程建设,一是完成基础会计实训文字教材的自主编写、出版、使用,努力填补广西电大目前尚无实践环节教学自编教材的空白,教材的编写以简便、实用及仿真为原则,完成我校文字教材建设上的创新;二是自主研发建设适合我校实际教学需要的基础会计网络实训平台系统,完成我校远程教育实践环节教学模式上的创新。这一平台系统是基于ASP技术的网上实验系统,也就是虚拟实验室的建设,突出远程和虚拟实验的特点,并不断将其完善,实际运用于课程教学及教学管理中,ASP技术尽量避免开发困难、功能局限和系统开销大等WEB信息系统所体现的缺点,使得WEB技术能够应用到我校实践环节教学支持平台上。课程文字教材可以单独使用,完成传统意义的手工实训,也可与实训平台结合配套使用,完成网络环节下的远程实训,这样可满足不同教学条件下的课程个性化教学。

2《基础会计实务》课程文字教材的建设

《基础会计实务》作为动手能力、实践性较强的省开课,考虑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的素质及教学需要,合适的教材版本选择是个难题,《基础会计实务》课程使用教材的整体化建设。组建教材建设团队、展开对教材进行构思,包括教材内容、教材形式、教材所需素材等一系列准备工作。本课程的教材建设团队包括了从事多年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企业会计人员以及计算机专业人员,充分考虑了建设团队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层次等的合理性。目前,《基础会计实务》文字教材《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已完成编写并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秋学期正式使用《基础会计模拟实训》用于《基础会计实务》课程的教学,从柳州、贵港、区直、钦州、北海、梧州等电大分校及直属开放学院教学反馈上,该教材符合教学需求,适应广西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学习基础不高的情况,完全满足了教学需要。本教材较好地将会计基本动手能力展现,学以致用,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基本职业习惯,体现了会计的实践性强的特点。

2.1有实用、够用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的设计是以会计法、国家最新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为依据,以《基础会计》基本理论为出发点,以《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为参考,结合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需要,努力满足高等远程教学规律,深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扬翔饲料有限公司财务部、广西路桥总公司机械施工处财务科、广西南宁索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财务科等实际单位财务部门了解情况,考虑会计岗位实际需求,从会计最基础的会计基本书写、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开始,到会计账务处理的五个流程,共三个模块,并在模块三中模拟设计了一个中小型企业12月份50笔会计业务。这50笔业务紧紧围绕《基础会计》中的基本理论,并注重常见性,学习者完成这三个模块的操作,50笔业务的账务处理,能够完全了解和掌握基础会计工作,包括建账、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登记账簿、对账和结账、试算平衡和编制报表。全面、系统、连续地完成企业基本会计业务处理,有利于学生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从做中学”,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并将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会计基本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材的内容突出财会基本技能,力求实用、够用。考虑到学习者在毕业之前需完成的企业会计核算实验,在教材的内容上也就有意识突出会计的基础实训性。

2.2简洁、精炼的教材结构

针对开放教育会计专科学生属于会计专业领域的初学者,大部分没有接触过会计工作,对基础会计知识属于朦胧认识阶段,在学习《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或者学习过程中,简明易懂的教材更利于学生使用,在此前提下,减少理论上的叙述、避免与《基础会计学》中的理论知识重复就非常重要。结合会计实际工作规律,教材按模块设计,包括了三大模块,分别是会计基本书写、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务处理流程,每个模块编排了实训目标、实训规范及流程、实训资料和实训要求,对学习者来说非常直观,从会计书写,到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再到账务处理流程,是一个由单一性到综合性、由简单到相对复杂的过程,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教材清晰的将现阶段会计行业基础规范体现出来,涉及会计工作的基础环节,对实训目标、实训流程、实训要求等都言简意赅,力求简洁、精炼。

2.3仿真、务实的教材呈现

会计工作,需要接触大量的票证单据、图表,结合这一特点,文字教材中就以仿真票证、图表为主,而且票证单据直接采用会计实际工作中使用的票证单据印制,仿真性强,直观,突出模拟实训的动手能力。教材实现单面设计印刷,方便学生实训过程中裁剪票证、图表使用。50笔会计业务数字前后系统连贯,与实际工作一致。同时,使学生在通过与会计岗位接触的经济业务资料一样的情况下进行实训操作,“学中做”培养会计职业意识,“零距离”的实训,模拟的会计角色和岗位,更主要是培养了学生对会计的兴趣和信心,解决了“万事开头难”的诸多困惑,对会计的认识便会由朦胧到逐渐清晰。

3多媒体一体化的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等约束的共享,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时间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实现传统教育无法做到的“个性化教育”。在文字教材建设的同时,开发设计了基础会计模拟实训系统平台。使初次接触会计领域的学员有便捷的实验机会和平台,学习不再是从书本到书本,实训中使用的现实仿真资料以及动手训练的过程,无疑为学好专业课程准备更好的基础。课程进行整体的建设,从文字主教材配合设计开发网络实训系统,既适应学生分散需要远程学习的实际情况,又为远程教育实践环节提供一种途径和方式,同时也解决实地实训的困难,为此,课程建设组利用ASP技术开发和设计了《基础会计实训系统平台》。该系统平台开发之前,对系统进行了立项和评审,评审后直接进入详细需求分析及设计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考虑功能需求、使用范围、业务流程、用户界面、输出要求,以及分析了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资源利用的可行性。对系统的运行环境进行了分析,包括网络环境、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安全与保密等。在对系统平台的详细设计中,按会计业务操作流程:从原始凭证填制审核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编制财务报表等操作流程的基础上,使用程序的循环、跳转等控制条件实现对基础会计业务的在线模拟操作,对特定的脚本程序难以实现的功能,则在Web环境下使用C#语言编译成Dll(动态链接库),对特定功能的函数程序进行封装,直接在Web环境下调用封装的程序接口。并对实训的结果给出实时的评分标准和成绩,模拟了基础会计业务操作。网络实训系统平台是集图、文、声、影合一的多媒体平台,系统平台与文字教材在内容上紧密结合,立体化呈现教学内容,其中教学视频多角度进行,有老师手把手的演示基础会计实务操作过程,有简短的会计知识拓展如常见小差错介绍,还有形象生动的会计情景。网络实训分为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实训、会计基础模拟实训,分别设计了实训及测试功能,学生可以多次、反复的进行实训及自我测试。可以进行手工实训,也可以结合网络系统平台进行网络实训,既有在教室的会计实验室,也有在网络上的虚拟会计实验室,文字教材与网络系统平台可结合使用,亦可各自单独使用,灵活方便,不仅适应传统教学需要,也考虑网络实践环节的教学,满足了不同的教学需要。目前,该系统已对直属开放学院的学生试运行,并在不断完善当中,计划将在2012秋季学期面向全区电大推行使用。2011年12月,《基础会计模拟实训系统平台》参加全区高等教育第八届教学软件大赛入围决赛并获得了三等奖。

4探索全区实践性环节课程考核的改革

第9篇: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范文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医院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2

近年来,国内医院的发展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体制也在逐步完善,对会计基础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财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新《预算法》、《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制度的颁布与实施体现出医院财务管理不但要求精细化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更是提出了新标准、高要求。

一、会计基础工作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医院会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它是运用货币计量的手段,采用一定的核算方法,对医院提供卫生服务过程中所占用的各种财产物资和所发生的费用消耗进行登记、计算、汇总、分析和检查的过程,以便及时、连续、系统、准确、完整地反映和监督医院经济活动的过程以及财务成果。

新会计准则、财税体制改革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会计规则和税收政策、对规范会计秩序、实现国际趋同发挥重要的作用;行业财务会计制度对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精细化、规范化制定了标杆;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对规范财务管理流程,强化会计牵制、监督进行约束;新《预算法》规范了财务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功能,实现阳光预算;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发挥财务内部管理作用,这些都与会计基础工作息息相关,只有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严格化才能带动制度的执行,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

现代医院的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涉及医院会计核算以及管理会计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会计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管理办法、会计核算的要求、会计监督程序及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等,现代医院的会计基础工作是医院会计工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核算的有效性、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会计规范的完整性都依赖于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并对提升医院经济管理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目前我国医院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事业的发展,现代医院为构建科学化、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了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近几年,国家出台了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对医院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进行规范,各大公立医院也加大了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组织财务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并改善医院财务工作环境,为提升医院会计基础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医院的会计基础工作所发挥的作用在不断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完善的医院会计基础工作体制相比,目前我国医院的会计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尚待解决。

1.医院财务分析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国内医院在财务制度构建上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制定了一些财务指标作为财务分析制度的依据,但是在实际医疗业务活动中并没有真正使用这些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分析,预测经济形势用以进行财务决策。医院的财务分析工作只是在年终财务决算工作时为了上报数据要求而计算相关指标,在月度、季度财务报告中并没有反映。医院财务部门进行预算编制时,对医院预算执行率和完成率缺乏对比分析,医院各个业务部门报送预算时也没有考虑到收支平衡,正是缺失对医院业务发展目标、结果进行财务分析从而不能统筹安排医院收支,使得医院收支不平衡不能按预算执行医院业务,进而使得医院财务分析制度不够完善,没有落到实处。

2.医院会计基础工作不够规范化

随着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的发展,医院账务处理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务软件完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形式与手工会计环境相比较也发生了变化,财务信息的储存方式更多的是电子信息化的模式,因此财务人员容易忽视会计基础规范化的要求,使得原始凭证不够规范、对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保存不完善,不重视等情况。我国《会计法》第十三条要求: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3.会计电算化的档案信息管理不规范

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发展,现代医院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医院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使得医院会计档案的管理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会计档案的存储、查询、管理效率因为运用财务软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是,会计档案保管的要求同过去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档案保管的标准也相应提高。从目前来看,医院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主要表现在这两方面:一是会计档案信息不及时收集,相关的档案信息不能及时归档,比如不及时打印相关账套,认为依靠财务软件纸质版的会计档案的重要性下降;二是对会计档案的保管不善,会计档案不及时归档交由医院档案管理部门保存、管理,从而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效率

4.医院的财务会计人员配备存在问题

现代医院会计基础工作要求各单位应当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来设置与其发展规模相适应的会计机构,并且配置相应的具有专业财务知识技能的会计人员。目前我国一些医院虽然都是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来设置医院财务会计机构和财务会计人员, 但是医院所配备的财务会计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水平还有待提高,一些基层医院的财务人员缺乏专业的会计理论知识,甚至不是专业财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由其他岗位的人员兼任会计,医院财务会计机构对财会人员的管理也不是很规范不重视医院财务工作,更无法谈及财务管理,这给医院的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不利于现代医院的经济业务管理。

5.会计监督力度缺失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财务核算工作已经做得比较好,但在医院内部,会计监督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例如,有的医院虽然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医院的财务部门与审计部门的职能没有完全分开,医院的审计人员常常是由医院财务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或其他财务人员)来兼职,这种财务管理与会计审计混在一起的医院会计监督模式不能有效地按国家财务法规、财经制度独立进行会计监督,保持审计的独立性。

三、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对现代医院财务管理的作用

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核算水平,有助于提供更加完善的财务信息

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范。”[3]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应当符合本规范的规定,按照规范的要求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符合会计核算的要求,这样才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有助于进行财务分析,为领导进行经济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有助于发挥财务监督的作用,为医院经济发展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各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应当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弄虚作假、严重违法的原始凭证,在不予受理的同时,应当予以扣留,并及时向单位领导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3]

在实施新《医院会计制度》后,医院核算的环境和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医院财务人员所面对的经济业务也更加纷杂,随着医疗改革政策的变化要求医院披露的信息也更加精细化,要求医院要加强预算管理,加强医院成本核算进而开展医院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核算等,以公开、透明医疗价格,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在此背景下财务人员除了对经济信息合理分类准确核算外,更要发挥财务监督的职能,仔细审核各项经济业务发挥管理会计的角色,使得医院经济管理有序,医院运营高效且降低成本。

3.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对新环境下完善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核算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新《医院财务制度》硬化了预算约束,明确国家对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规定“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此外,新《医院财务制度》明确提出:“成本核算一般应以科室、诊次和床日为核算对象,三级医院还应以医疗服务项目、病种等为核算对象进行成本核算。医院财政项目资金应以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按要求定期报送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医院对外提供的年度财务报告应按规定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4]

新制度的实施实质上更为强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性,夯实会计基础工作才有利于开展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核算。《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第九十六条规定:实行成本核算的单位应当建立成本核算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程序;成本分析等。[3]第七十一条规定:根据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的,财务报告编制单位应当先行委托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将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随同财务报告按照规定的期限报送有关部门。[3]可见,会计核算环境在发生变化,但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宗旨始终没有发生变化,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并以此为指引,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成本核算才有依据、有基础。

四、对完善现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建议

1.随着经济发展会计核算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现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应当顺应经济形势的发展作出更新

我国现行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制定于1996年,伴随着近20年的发展,会计核算的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现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很多条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现在会计核算环境已经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应该完善在电算化环境下具备的基础工作规范,建议适当保留传统手工会计模式下应遵循的会计基础规范,扩充电算化环境下凭证处理、档案保管等通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条例。

2.应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的会计监督执行力度,使得能够提升财务人员的地位,使得财务人员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时获得充分的保障,有依可循,有法可依

医院财务管理的范围在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核算管理,还包括预算管理、成本核算管理等方面新内容,这些都更加强调了财务人员从核算角色向管理角色的转变,与此同时也强调了医院财务人员要发挥好监督职能,为医院经济运行提供充分的核算依据,对经济运行情况作出判段为医院管理层进行经济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些变化要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财务人员的监督职能做出更为细化的规定,使得财务人员发挥监督职能时有依可循。

3.加强内部管理会计制度,完善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内部会计管理体系

现有会计基础规范对内部会计管理规定的较为宽泛、简单、可执行性欠缺,伴随着财政部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强化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因此应当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也完善管理会计的体系,增加预算管理、成本核算管理等内部会计管理的内容,一方面顺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一方面扩充内部管理会计体系。

总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犹如会计体系大厦的根基,根基牢固大厦才能岿然不动,加强医院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完善会计核算,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保证,为医院经济运行保驾护航,会计基础工作越扎实,面对国家各项制度提出的新的财务管理要求才更加有把握。于此同时,我国的会计基础工作落实情况还需要进行规范,而希望能对现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做出修订,以此能迈出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一步,发挥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财政部,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M].财社[2010]306号.2010.

[2]国家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M].财会[2010]27号.2010.

[3]国家财政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M].财会字[1996]19号.1996

[4]郑大喜.我国与美国公立医院会计规范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