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心得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心得精选(九篇)

小学音乐教学心得

第1篇:小学音乐教学心得范文

四月份我有幸参加了2019年临沂市中小学音乐教育年会。这是我步入音乐教师生涯参加的第一次学术性会议,此次活动我听了三节课和几位老师的精彩点评,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综合这次会议,我有如下感受。

第一点就是课堂气氛调动问题。我是初中音乐教学。初中生大家都知道,处在生理和心理双向发育的非常时期。叛逆,自尊心强,有自我意识但是又不原意像小学生一样那么爱自我表现。所以就连平时最活跃的音乐课有时候都会上的没有生气。学生提不起兴趣,我也觉的很没劲,这一点应该是让很多老师最头疼的地方。听了来花老师一节课后,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虽说来老师讲授的是小学教学,但是我觉得她那些调动课堂气氛的方法是完全可以运用到初中学生身上来的。我能感受到来老师在“背学生”这一环节上下了很大功夫。课一开始来老师就教学生用方言向大家问好,非常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情绪,接着随着音乐自己跳了一段优美的新疆舞蹈《达坂城的姑娘》。就像一块磁铁,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就连我也深受感染,跟着学生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讲课中,来老师不断的用语言和肢体动作、舞蹈来引导学生,整节课都有条不紊。问题的提出起伏不大,知识的衔接也恰到好处,一步一步,环环相扣,易于学生接受。课堂上学生活动思考的也多,积极响应老师,互动性强,学生们学的很轻松,愉快,乐在其中。而且课中,来老师不断的对学生鼓励和赞扬,也许在我们心里都不觉得有什么,只是些微不足道的评价。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肯定在心里却像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的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我觉得这些这些做法都对调动课堂气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第二点是教师自身良好的专业素养。听这几节课,我深刻的感受到教师自身的专业基本功是多么的重要,上好一堂好课,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不行的。不论是来花老师的舞蹈,臧子佳老师的弹琴范唱还是张海英老师的戏曲展示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的音乐素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过硬的基本功,学生们才能很快的进入学习状态,跟随老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配合老师出色的完成好一堂课。老师们还注重了新的教学方法,不再是单纯的教唱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聆听、感受。重视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通过欣赏音乐剧《猫》,臧老师让学生自己上台重新演绎,来体验感受《猫》剧中的感情色彩,从而达到课堂目的。而张老师在教《走进京剧》时,则把乐器带进课堂,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打节奏,来感受京剧的无穷魅力,使学生更简单的掌握了这节课。

第三点就是多媒体教学。这次听课的几位老师全部都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做的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可见他们在此是花足了功夫,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对教学效果有很好的影响,可以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歌曲的多媒体欣赏使学生学习起来有更有动力,不再像过去单凭想像那么空洞乏味。极大的帮助了音乐教学,这在调动课堂气氛上也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次听课学习,我觉得要上好一节课一点也不容易。几位老师的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会吸取其中的精华,消化吸收。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并从中探索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活动,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音乐素养。

第2篇:小学音乐教学心得范文

想当初,刚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的时候是干劲十足,勇于实践。也乐衷于将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什么博客、论坛都是自己经常光顾的地方。在工作上也大有将自己一切都奉献在讲台上的风范,恨不得将自己知道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当课余时间还不够的时候还常抽出自己的午休时间来辅导那些分批进行排练的同学们。那时的我,不知道什么是累,好像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一样。那时的热情,那样的心态,曾给我带来了不少收获,出去学习的机会也自然多了起来。

然而,另人遗憾的是,出去学习机会次数的渐多并未为我的教学带来多大的改善。相反,常常是把别人的胜利经验实践在自己的课堂上时,结果变得一塌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挫伤了自己的一次次信心。

去学习别人的优秀教学经验,本是一件好事,为何用在我身上却适得其反呢?是我不适合别人的经验还是其它原因导致了这种结局?

新课标的实施在东莞最初阶段,还是一个懵懂的阶段,大家都在追求、探索,课堂越来越复杂,内容越来越丰富、甚至五花八门、样样齐全,然而大家都在作秀。大家每每听完课,心里感觉太做作,但心照不说,评课的时候评的都是表面上的颜色多鲜艳,或者说如何更鲜艳。而没有提供一些真正意义上有指导意义的思路给大家。实际上也无法从一堂作秀课中提炼出有价值帮助的思路出来。而自己,依然在困惑中彷徨。

当自己的脚步停歇不前时,别人的脚步没有停下来。尤其硬件条件比较好学校,新课标的头绪已渐露锋芒。

而我们,却在学校的“杂工”当中表现异常突出。在学校里,“课件制作能手”的称号让我极度厌恶与反感,这代表着我更多的是做着与自己的学科无关的东西

失去了钻研的空间和时间,加上气氛又不够,虽有频繁的教学交流,却被疲惫的教学心态否决了一切上进之心。岁月一直这样流逝着……

当某一些思路顿悟时,发现我们错过了很多时间。

教师也形同医生为病人开处方,只是医生是为了恢复原貌,教师是为了革新面貌,但发现,自己老了。很多东西我们做不出来了。

第3篇:小学音乐教学心得范文

关键词:对立统一 小学 音乐课堂 课堂教学

引言:唯物辩证法所包含的一系列的规律和范畴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不分主次存在的,而是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是按其固有规律无限发展的。唯物辩证法就是关于发展的一系列普遍规律和范畴的科学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是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本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有合理的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才能更好的掌握和处理好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

音乐是用声音来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各个学校都开始实施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也因此有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是“教师说,学生听”,重教轻学,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音乐和创造思维的开发,学生没有即兴发挥的机会,只是按照老师设好的“圈”往里钻。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音乐想象思维的发散以及个性想法的体现。素质教育改革以后,一些科学的、具有前沿性的教学模式进入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如果我们在此音乐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运用对立统一的规律来处理好音乐教学过程的几种对立统一关系,避免出现独立性、片面性的问题,将会使音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得到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与学生的对立统一

教育,产生于人类生存的需要,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利坚百科全书《教育》条中写道:“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2010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之年。2010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要求和《纲要》精神。由此可见,国家十分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从而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

教师,是指狭义的教育者,是教育发展的根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教的地位,承担着教的职责。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学生,是指狭义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居于学的地位,承担着学习和发展的职责。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对音乐的灵感以及服务学生对音乐学习过程中的需要,而学生的学习则离不开教师的教授。比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儿童歌曲《小鸭子》的时候,学生不会读音乐课本上的简谱1、2、3、4、5、6、7,那么教师就应该运用各种方法教授和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使他们熟练掌握读法以及其他的一些音乐知识。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两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二)教师与学生相互对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本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亦是如此。教师与学生之间,既有相互统一的联系又是相互对立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可能会为了能够如期的完成教学任务,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要求学生跟上自己的步伐。包括学一些儿歌和简单的音乐知识,教师可能对学生进行强制要求,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而从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可能会感觉老师教的内容自己不感兴趣,所以不喜欢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对某个同学比较重视,其他学生会认为老师不平等待人等等。

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为了赶上其他班级的教学进度,没有循序渐进的按照课堂教学计划,在学生对音乐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的情况下,教授学生《小雨沙沙》这首歌曲。在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过程中,可能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对歌曲的音准把握不好,唱起来音调会不准;在高音的地方会唱不到既定的音高;在节奏上对音符的掌握不熟练等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会使得学生不喜欢这首歌曲、因为自己没唱好而变得不自信、学生不喜欢老师等。这些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分歧和矛盾,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教师教授为主导与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对立统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提倡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处理好教师传授为主导与学生学习为主体的关系,使音乐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力的交互过程,使二者和谐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作用,这样,教与学的关系才能和谐,音乐课的素质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一) 以教授为主导作用的发挥

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总理在讲话中提到:“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

因此,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重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使得学生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有自己的创造见解,鼓励学生进行疑难问答。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音乐课堂重点和难点的设置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扮演了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和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这种角色。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围绕哪几个方面来引导和教授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呢?

1.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也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制定的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都要立足当前小学音乐课堂的发展,着眼于未来,既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又要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还要保护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性火花,珍惜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独立见解,培养其良好的品德与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贯彻到音乐教学的目标中去,使学生的音乐知识和能力、音乐认知和情感都能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2.传授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向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方法。音乐教师的教法取决于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法,教师的教要符合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规律,教师上的每一堂课都应尽量讲究音乐学习方法的传授。例如,在新型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所要教授的儿歌,学生听完以后可以以自由谈论的形式来告诉大家,这首儿歌有什么特点,自己喜欢这首儿歌的哪些方面。学生通过积极的发言,思维得到了开阔,对歌曲内容的基本情绪也有了自己的理解。通过比较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达成共识,形成不同的音乐教学方法。

(二)以学习为主体作用的体现

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是一个由认知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动态系统。教师应让学生拥有更多地自主学习音乐和自主创造音乐的机会。那么,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作用呢?

1.赏识学生,引发他们思考

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发自内心的赏识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地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探讨,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2.信任学生,激发他们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会学习”也是“学会生存”的前提。在小学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给予信任和支持,学生才真正有可能成为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次,音乐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参与到音乐课堂学习中去,给学生足够的讨论和练习时间,鼓励学生参与多种有关音乐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和享受音乐知识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三、结语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个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教也离不开学生的学,师生双方都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正确把握两者间的关系,才能更有力地推动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正确处理好音乐教学中的教与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实践过程中,音乐教师也将会感到学生越来越有进步,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也将日渐浓厚。通过对立统一规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音乐老师的情感将会得到充分的表现,通过运用自己十分投入的情感、亲切无比的教态以及富有感召力的语言感染学生,将会在愉快平等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得到莫大的欣喜和无限的快乐。而对于小学生来讲,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自己的认知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在和谐愉快的参与中将会获得最直接的音乐经验,也将提高自身对音乐的接受能力,让会使小学生对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为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十一所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编写组编[M].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

[2] 哲学研究编辑部编[M].对立统一规律一百例 ―山海人民出版社,1966.

[3] 杨丽苏.新课程音乐教学法: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 张娟.如何打造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堂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王昌逵.小学音乐教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郁正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 贵州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组编.教师资格考试指南.中学教育学卷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8] 王婷.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师生的对立统一[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第4篇:小学音乐教学心得范文

关键词:游戏兴趣;教学活动;小学音乐

好奇心十足,活泼好动,喜欢新鲜的东西,喜欢娱乐活动,这是小学生天性使然。但是,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小学生的教育越来越严格,除课上学习外,课后不仅有沉甸甸的作业包袱,更多的小学生还需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学习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压力,如何将学习压力转换为学习动力,越来越多的教育方法需要教师不断地应用到教学中。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一门重要学科,既能够很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更可以培养小学生形成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如果在音乐课中引入游戏环节,一方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将音乐教学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将游戏竞赛加入音乐学习中来诠释音乐的内涵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未知的东西会充满期待,希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老师的表扬。如果在实施音乐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竞赛环节,可以很好地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争强好胜心。比如,在学习河南风味歌曲《编花篮》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先给大家放一遍歌曲,让大家在听音乐时闭上眼睛,然后脑海中去想象一下这首歌的画面,为这首歌取歌名,答对的或者答案相近的小朋友可以给小礼物奖励。然后,学生就会很认真地听歌曲,运用自己的思维去想象歌声中的画面,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回答《牡丹花开》、有的回答《上山采花》等,通过这种比赛形式可以吸引学生加入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会让他们更快地了解《编花篮》这首歌曲。

二、围绕音乐中心,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学音乐时,将游戏引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是不能让学生因为玩游戏而忘记学习音乐本义,教师应该根据学习目标,围绕音乐中心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学习音乐知识才是主体,应该用游戏来抓住学生的心,然后通过音乐知识的讲解,让每个学生可以融入音乐魅力中,让他们放开自己的思维去想象、探索,通过不同的游戏方法来体现音乐的不同风格,将学生的情绪、感情等带入音乐中,让他们真正热爱音乐这门课程、真正地喜欢上音乐。音乐教学应该包含创造力开拓、兴趣爱好培养、情感沟通、生活价值观等的培养,通过在音乐中加入游戏,引导学生更好地去展现魅力,开拓思维,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如,学习《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教师可以从歌词的背景来描述,结合歌词来源于《雷锋日记》,向学生传播雷锋爱国、爱党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将游戏融入音乐中,让学生在游戏里表演雷锋的故事,通过亲身表演,让他们亲身感受故事的真实意义,从而更深刻体会雷锋克己奉公、助人为乐的精神,由此深化他们的爱国思想,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播。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音乐的中心意义所在,通过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时,结合音乐创作背景及音乐体现的深沉含义,学会如何做一名爱国爱民的好学生。

三、通过音乐游戏激活课堂氛围,找到音乐节奏美感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让学生听听歌、唱唱歌,这显然与学习音乐的教学意义不相符。所以,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得到身体锻炼,同时还有利于音乐知识的传播。比如,在教学音乐节奏美感时,教师可以踏着音乐的节拍和学生采取互动形式,教师说:“大灰狼来了”,学生接着回答:“跑跑跑跑跑跑”,并按照音乐的节奏跑起来;教师说:“老鹰来了”,学生接着回答:“飞了飞了飞了”,并且可以摆着小手学习老鹰展翅飞翔的样子。教师可以在音乐游戏教学中与学生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引导学生在学习动物动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音乐中音符的节奏感,让学生深入体会音乐旋律的美感。

四、因人施教,挖掘学生长处

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因人施教,在不同年级学习阶段要设计不同的音乐课程,要时刻抓住学生的眼球,掌握他们的兴趣点,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通过音乐拓展思维,激发学习乐趣,根据学生的音乐长处进行教导,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

总之,将游戏活动融入音乐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更可以将音乐知识传播,让学生体会音乐的魅力所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音乐与其余的知识学习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

⒖嘉南祝

第5篇:小学音乐教学心得范文

关键词:乡土音乐;音乐课程资源:音乐资源整合;教育实习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2-0121-03

一、湘西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背景

随着2001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指导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有关中小学音乐教育问题的讨论被不断引向深入。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对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实践,福建省乡土艺术进校园于2001年就已启动;少数民族的侗族地区――贵州榕江县早在1985年就已开始了相关的实验;云南也于2003年开始试点教学;浙江的有些地区也进行了一些探索。而这些大多只局限于理论空间提出合理化构想,从实践的个案上如何去操作的理论成果不多。“从教学的实际收效看,民族传统音乐尚未能真正渗入学校音乐教育的深层。在全国五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除广西外的其他四个自治区,都缺少具有本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特点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材。”

新《课标》认为:“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审美体验价值;(2)创造性发展价值;(3)社会交往价值;(4)文化传承价值。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湘西音乐资源非常丰富。民歌如巫歌、傩歌、梯玛神歌、摆手歌、哭嫁歌、山歌等,器乐主要有唢呐、咚咚喹、长号、芦笙、牛腿琴、牛角胡、鼓、锣等;舞蹈有花灯、龙灯、鼓舞、摆手舞、铜铃舞、茅谷斯围猎舞、九子鞭、跳丧舞、芦笙舞、凋年舞、苗傩舞等。这些乡土音乐资源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异质性、乡土性等明显的特点,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音乐风格也极其多样,这为音乐课程资源的选择提供了非常多的可能性。结合课标精神概观湘西乡土音乐,首先,湘西音乐具有丰富优美的样式与内容,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湘西民歌《马桑树》、《龙船调》、《花大姐》,土家族打流子《八哥洗澡》、《锦鸡出山》等,因其优美与独特而具有世界性影响。同时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积淀着湘西民族的历史记忆,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价值。而湘西地区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又是非常强调集体性的民族,他们的很多艺术形式都具有集体性,如苗鼓、摆手舞、芦笙舞等等,都是集体参与的艺术活动。这都符合新课标所提倡的社会交往价值,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新课标确立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原则,音乐的其他价值、功能应以此为中心,这也是湘西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指导思想。

二、湘西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湘西音乐资源固然丰富多样,然而,按《新课标》的规定,只有近20%的内容可以是地方、校本教材,将这些全部搬进课堂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该如何选择?这些资源是否能以原生态的面貌直接进入课堂教学?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以何种理论支撑?怎样去展开?现在我们讨论其开发的原则与方式问题:

1 以音乐形式优美丰富、简单易学为原则

新课标的一个很大的转向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因此,在选择民间音乐时要特别注意其优美丰富的特征。音乐教学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传承的作用,但是音乐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审美。中小学的音乐课更多的是应体现其美育功能,为孩子们带去美的享受,而非以技能知识、文化传承为其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欢乐重回音乐课堂,使孩子们爱音乐、爱上音乐课,这是中小学音乐课的基本目标。目前中小学音乐教育是集体课形式,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有高有低,因之教学内容不能太过复杂难学,要便于师生在教学中展开形式多样的课堂互动。所以,简单易学也是筛选时必须考虑的因素。选择简单易学的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从审美这个角度来看,只有“亲历获得真知”,才能达到“审美是理解基础上的深刻感觉”。

2 以内容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标准为原则

对于乡土音乐资源进课堂,要求内容上一定要遵守国家相关教育法规,符合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不是所有的优美丰富的乡土音乐都适合走进中小学课堂。民间音乐内容及其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爱情、婚丧嫁娶、生产劳动、、郊庙祭祀等。湘西本土音乐中很大一部分是宗教祭祀题术j的,如梯玛神歌、傩舞、傩堂戏、跳丧鼓等,反映了早期人类的蒙昧认识;土家族的茅古斯舞蹈音乐,也遗存着原始的生殖崇拜。这些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价值的艺术形式,作为文化现象值得学者专家去研究,但作为音乐教育资源,其宗教色彩浓郁就不适合走进中小学的课堂。民间歌曲里除了表达美好爱情的,还存在着大量的涉性歌谣,这些都不适合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学习。

三、中西混合音乐思维基础上的乡土音乐教材资源整合方式

1 乡土音乐资源整合的理论前提

所谓“乡土音乐教材资源整合”就是将即兴性很强的民间音乐定量记谱,在此基础上做音乐文本分析、改编、创造,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其学习次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需要。

由于中国目前的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基本是以西方音乐教育体制为基础的,钢琴、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等一系列系统课程构成其专业主体知识。我们的师资教育主要是西式的,学习的也主要是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国外教育理论,以及和声复调,师资现状如此,因此对民间音乐资源的整合脱离不了这种师资培养的实际情况。

线性思维,这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湘西音乐也符合这样的特征。而西方音乐具有发达的纵向立体的音乐思维,将中国这种单声性音乐复音化立体化,便是一种中西混合音乐思维的做法。从多元文化的角度来看,多元共生是一种存在方式,而多元交融则更是一种发展方式。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来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使民族音乐更好地走向世界。

2 乡土音乐资源整合的具体做法

对乐谱文本进行专业化的处理。首先规范记谱,使用打谱软件制订统一格式的五线谱文本。其次,我们组织本院作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文本进行专业的音乐分析,明确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特性节奏及音调旋法等特征。再次是对适合发展多声音乐表演可能的曲目,进行简单的民族和声编配和配器。

对教学资源这样处理的依据有四:其一,课堂教学的可能性是多样化的。我们在教学中除了原生态的传承,还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而原生态的表演方式显然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灵活多样的要求。这样多样化的教材处理使得实习教师有了更多组织教学的方式,使得高师教学与中小学音乐教学顺利对接。其二,民歌是专业音乐创作的资源,对民歌的和声化

处理、与器乐合作的编配,使学生明白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是如何转化的。其三,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单一的音乐形态很容易达到审美饱和。改编其文本和改变其表演样式,使得音乐在保持既有风格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面貌,给人以新的美感。其四,这体现了一种音响游戏的思维,符合民间音乐即兴性的特点,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音乐课要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四、湘西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利用实践教学过程效果分析

本次实践教学是配合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音乐教学实习活动完成的。课题组联系吉首市、花垣县、凤凰县、古丈县、永顺县五个地区的文化馆和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请他们本着简单、优美、歌词内容适合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标准,推荐每地10首共50首民歌,每地2首器乐曲和2套舞蹈。在得到有关资料之后就如何应用于教学实践展开了数次专题研讨会。结合新课标,本着其研究的标准和原则,对湘西乡土音乐进行筛选整合。根据需要组建了五组专业突出、责任心强的实习团队。请有关民间艺术家到大学校园教习湘西民间音乐舞蹈,对实习教师进行本土民间音乐培训。在州非物质遗产中心的帮助下,得到了相关资源的音响、录像、乐谱和传承人的联系方式,并请到了土家族音乐家田隆信先生到吉首大学为同学们教习土家族音乐,请到了苗族音乐家龙启忠老师为实习生讲授苗族音乐。

音乐教育实习内容分为三方面:课堂音乐教学、课外艺术活动辅导、组织策划校园艺术节。时间是35天。实习队分布在吉首市、花垣县、凤凰县、古丈县、永顺县五地的10所中小学。课题组负责课程资源整合(教材制订与实习生教学指导)、总体工作部署、指导具体实习教学。在具体的实习教学过程中,实习小组取得了原生态音乐教学资源进课堂的宝贵实践经验。

例如,教学土家族乐器“咚咚喹”。咚咚喹这种吹管乐器只能发出四个音,因而旋律简单易学,节奏律动性非常强,同时它又是声乐曲牌,有唱词。有的实习队在基本的音乐技术分析基础上,给它编配和声,采用钢琴或手风琴电子琴伴奏。有的实习队采用沃尔夫配器法进行配器,在演唱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的自制打击乐器,使得学生有更大的参与空间。还有的实习队经过反复实验,制作了高低两种咚咚喹,用于重奏合奏。对于较为偏远的山区学校,这种自制乐器取材方便,非常值得推广。多种教学方式的开展,使得小小一根竹管焕发出异样的光彩,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教学组织既有序又趣味非凡。

保靖土家族民歌《摇篮曲》,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实习小组为其做了简单的三声部合唱编配。该曲调在湘西广泛流传,简单易学的合唱使歌曲发生了质的变化,立体感空间感出来了,旧曲换新颜,一首质朴的民间歌曲会发生多种和声美化效果。

苗歌是非常有特色的湘西民歌种类,是苗族人们悠长的历史时期以来的集体创造,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其曲式结构“由帽子、基本乐句、衬腔、变化基本乐句、尾子组成”,“其中帽子、衬腔、尾子起到润腔、色彩连接的作用”。苗歌即使舍弃这些装饰,仅掌握其旋律节奏声情,同样给人很强的美感。

由于湘西地区经济落后,教育投入普遍不足,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一切以升学为中心,音乐课的投入更加捉襟见肘,许多优秀的民间音乐课程资源限于条件,无法纳入集体教学。如苗鼓、土家族打溜子等器乐舞乐形式,需要大批乐器和专门的音乐教室,这在湘西大部分地区的学校无法实现。实习小组将这种艺术形式纳入课外艺术活动,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展开。而集体课教学则将这种艺术形式的核心――节奏――剥离出来,进行节奏教学。既然复杂的节奏变化是其根本特征之所在。那么其附属的音色是否可以加以变化呢?于是实习小组利用湘西广泛生长的竹子制作竹制乐器,以此演奏打溜子的节奏。还有的实习小组将打溜子纳人体态律动教学,发现打溜子这种土家族打击乐四重奏天然的与体态律动相合。这些教学实验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苗鼓是一种乐舞形式,独特多变的鼓点节奏,优美复杂的舞姿,这使得掌握起来尤为复杂。同时它还需要大量乐器和开阔的场地,才能满足集体教学。实习小组将这种民间乐舞资源纳入课外活动的范围,成立苗鼓兴趣小组。对于这样一些需要大批乐器和专门场地的艺术样式,实习小组鼓励帮助学生建立兴趣小组,如苗歌组、土家山歌组、打溜子组、咚咚喹组等,利用他们自己身边的资源展开活动或组织竞赛。

湘西各民族人民能歌善舞,至今保留着多种形式的民族民间音乐活动,如苗族的清明歌会、四月八、赶秋节、赶歌节,土家族的社巴节、调年会、龙船节等…。在这些节日里,各地政府经常会组织歌舞表演活动,这是一种先天的音乐课程资源,组织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积极参加活动,直接从艺术生活实践中感受湘西本土音乐的神韵。

从课堂教学的效果看,器乐、声乐、舞蹈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效果。实习小组发现,器乐由于不存在语言障碍,这种纯粹音乐本体形态的形式,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接受都是最为顺利,最易取得教学成果的。民歌教学方面,律动性很强的劳动号子、咚咚睦歌、摆手歌、小调等学生掌握最快,而一些自由不羁的山歌高腔、苗歌、梯玛调等掌握进度参差不一。经过简化改编的合唱合奏曲在校园艺术节上大受欢迎。

在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多元音乐教育、母语音乐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理论兴起争鸣的大学术环境下,民间音乐资源纳入音乐课程是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生命机制,被赋予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文化位育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发展需求,民族文化也因此走进校园。湘西多民族的构成形成了一个多元文化生态圈,符合多元音乐教育的理念。从音乐学科教学价值的纵向维度看,乡土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组织结构到音乐的表演、欣赏、接受,对于调动师生的教学积极性,意义重大;从人文价值的横向维度看,民间音乐涉及涵盖的民族性、民俗性、社会性、历史性内容,它的进入课堂使得学科趋向于综合,历史文化与音乐的关系交织在一起,加强了学科的人文内涵,这对于学生的文化教育和民族心理归属都有重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普虹,民族音乐与“双语教学”――关于新时期民族音乐传承的心得[J],中国音乐,1996,(2):70-71

[2]冯国蕊,云南中小学“本土音乐进课堂”的实践性思考[J],民族音乐,2009,(4):93-95

[3]钱建良,音乐教学乡土资源的开发[J],中国音乐教育,2007,(3):51-52

[4]王安国,美育的实践一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政策发展[J],音乐研究,2006,(3):85-88

[5]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J],中国音乐教育,2002,(1):6

[6]宋瑾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4):22-24

[7]张建国,论湘西苗歌的审美情态[J],中国音乐,2000,(3):40-42

第6篇:小学音乐教学心得范文

【关键词】心灵感悟;小学音乐;音乐审美;欣赏享受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教学者应该做到:假如音乐是清泉,就让它流得更欢;假如音乐是熔炉,就让它烧得更旺。让学生更好地接触音乐,更多地参与音乐,用心灵去感悟音乐,让音乐成为学生人生中最大的快乐。

新版《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体现在: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及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表明要以音乐审美价值为核心,使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感,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达到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艺术素养的目标,也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感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音乐教育是基础性的又是终生性的。小学音乐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不同音乐的欣赏,能够培养其优良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感受和鉴赏是学习音乐的必不可缺的部分,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即注重让学生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审美欣赏音乐,学会用心灵去感悟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培养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取多种课堂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体验,鼓舞学生勇于发表对所听音乐的感受和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会用心灵感悟音乐,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

一、用语言唤醒音乐情感

言为心声,人类通常用语言来表达情感,教学语言作为沟通音乐作品的桥梁之一,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帮助学生更为顺利地感受到音乐中情感的抒发和表达,便于孩子们理解。

(1) 用语言展现音乐文本

音乐文本即歌曲的歌词。优秀的歌曲大都赋有优美的歌词,歌词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歌曲的质量,歌词也起着抒发歌曲旋律,表达情感的作用。例如《小宝宝睡着了》中的歌词:小宝宝,睡在摇篮微微笑,摇篮像只船,妈妈轻轻摇,摇啊摇啊摇啊,一摇一摇睡着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歌词,引导学生们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中,在聆听演唱中感悟歌曲内容。

(2) 用语言引人入胜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通过不同形式语言的引导,让学生投入到音乐情境当中。如描绘化的语言,能够让孩子在优美语言的刺激下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而借助通感效应达到与音乐作品的呼应,更好地进入音乐情境。比如学习《月夜》时,可设计如下教学语言:夜幕悄悄降临了,晚风轻轻地吹着,星星眨着眼睛,月亮妈妈望着小宝宝们,好像在说睡吧,睡吧,宝贝,做个美梦吧。接着可以播放音乐,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音乐中去,用心灵去体验品味音乐,体会音乐的宁静、柔和与甜美。

(3) 用肢体语言活跃气氛

古语有:言之不足歌以咏之,歌之不足舞以蹈之。可见,肢体语言在音乐教学中也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时,自己首先要置身其中,或喜或悲,陶醉于中,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享受,学生可在教师肢体语言的暗示下,潜移默化地领悟;同时,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对音乐情感的了解,如手脚并用,唱跳结合等。让学生用心灵感悟音乐并做到体有所动,动有所得,心灵感应,身心参与,收获无穷。

二、靠视觉点燃音乐情感

视觉与听觉是相通的。古代名曲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若不是作者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是很难创作出这些千古绝唱的。因此,聆听音乐时,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可以帮助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积极体验,让学生在逼真的视觉情境下点燃音乐情感,获得美的感受。如欣赏《森林水车》这一名曲时,教师可以展示出各种水车的图片,让学生熟悉水车并产生对水车的喜爱之情,随后展示出森林中水车旁的小动物和花草的图片,同时播放《森林水车》的音乐,让孩子在视觉的直接感受下,引发内心情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中欢快、充满朝气的情感。

三、设情节释放音乐情感

情节是吸引人,激发人内心情感的重要要素。充满幻想的小学生们对故事情节更是钟爱。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设计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清洁化教学,让学生在富有戏剧性的情境中更好的感受音乐。同时,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身都蕴含着美丽的故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有关梁山伯与祝英台间的感人故事,叙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也有着小英雄的抗日故事……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节设置,让学生们置身情节当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更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情节使学生得到了身临其境般的音乐体验。

综上,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好的音乐能拨动人的心弦,打动人的心灵,给予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激发人内心的潜能。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给予学生美的熏陶,让学生能够用心灵去感悟音乐,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

【参考文献】

[1]孙清.《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之经验》,陕西西安

第7篇:小学音乐教学心得范文

关键词:小学;低段;音乐;教学;倾听音乐;有效;作用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通过倾听音乐,感受它的内涵,感受音乐的情绪、音乐的节奏、音乐的感染力。在音乐的教学中,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学习音乐的目的。小学低段的学生对于音乐才处于一个启蒙、入门的阶段,加之他们年龄特点具有的好动天性,以及对某一件事情不能长期保持专注的心理特点,所以他们在学习音乐的时候首先学会倾听更加重要。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全盘了解学生的特点以及充分理解音乐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小学低段的学生积极地倾听音乐,逐渐地培养小学低段学生倾听音乐的兴趣,以便养成一个良好的倾听音乐习惯。

一、充分认识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倾听音乐的有效作用

小学低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好动、好奇、容易被吸引的年龄阶段,但是他们又不能保持对某一事情的长期专注。这些年龄特点都决定了小学低段学生在欣赏音乐、特别是欣赏民族音乐、国际音乐、器乐的时候显得兴趣不大,老爱打打闹闹的,不能专心倾听。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欣赏音乐。眼睛闭上了,看不见同伴自然就减少了打闹的情况发生,就迫使他们不得不静下来倾听音乐。当学生静下来后,他们的精神就处于一个专注的状态。在专注倾听的同时,脑海中自然就会随着音乐的节律展开想象。这又很自然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在丰富的想象中,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会在学生脑中铺展开来。当欣赏音乐结束的时候,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感受说出来。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描绘出了学生想象的所有没有图画,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往往人在有很深感触的时候,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比平时强上许多,表达的时候就会准确生动、美妙动人。

二、提高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倾听音乐兴趣的方法

音乐教学中倾听音乐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回到现实教学中,学生倾听音乐的兴趣常常不是很高。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的关系,在音乐欣赏的时候往往不能专心、不够安静。要提高音乐教学中的倾听音乐效果,就必须提高学生倾听音乐的兴趣。只有有了兴趣过后,学生倾听音乐的时候才能保持专注、才能达到倾听的目的。要提高学生倾听音乐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音乐教学中采用音乐故事的方法

小学低段学生对故事有格外的偏好,这都是他们好奇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在音乐教学中把音乐和故事相结合,借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缓缓展开音乐,把学生带入到相应的情景中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音乐的美妙。

2.音乐教学中采用音乐游戏的方法

游戏是小学低段学生又一极具偏好的事情,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结合音乐教材,编排一些简单有趣的小游戏融入到音乐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倾听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你的名字叫什么》的时候,就可以编成小游戏,在一个一个的接唱中起到相互认识的作用。这样,学生学习了音乐又玩了游戏,一举两得,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了快乐。要很好地玩游戏、参与到其中,就必须认真倾听音乐,尽快地学会这首歌,才能在游戏中有良好的表现。

3.音乐教学中的表演法

不论是表演者或者是观看表演者,在表演中都能提高对音乐的专注程度,提高倾听音乐的兴趣。在老师或学生精彩的示范表演中,观看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崇拜、积极向上进取的心理。

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倾听音乐有丰富学生想象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升华学生的情感等作用。在音乐教学中,要结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思考,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倾听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当然,教学是一个非固定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努力探索,寻求更加优秀的教学方法,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创造音乐。

参考文献:

[1]钟艳华.让音乐课真正“活”起来:小学音乐“主动唱演”课堂教学形式的探索[J].江西教育,2010(23):270-271.

[2]俞文娟.快乐音乐 快乐成长:对提高小学低段音乐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0(6):148-150.

[3]曹素芬.倾听音乐 关注音乐:小学低段音乐课堂中有效倾听音乐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210-213.

第8篇:小学音乐教学心得范文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一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因此,普通音乐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音乐教学的改革思考,应以“情”和“美”的视角,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一、创设情境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情淑性。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耳闻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满新异性的事物,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句。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等,都会使学生感到轻松,和谐和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不仅适应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同时也适应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得作用,用于音乐教学得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的审美效应。教师在上音乐课时《快乐的小熊猫》为了达到上述效果,精心绘制了图片,太阳,小鸟,美丽的大树和各种动物头饰,教师在美丽音乐伴奏下,以其生动而赋予情感的语言音调,从容地吟诵着导言,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他们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等一切可感的审美因素,从各种渠道综合的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极佳审美境地。

由此可见,创设袖珍经典的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这大概就是艺术家柯伦所希望的那种教师的工作应具有美好的光彩,给人带来美丽的快乐,使人产生兴奋感,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就是“艺术的成品”的愿望。

二、发展情趣

第9篇:小学音乐教学心得范文

关键词:小学音乐;有效教学;教学措施

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学生仍然是围绕老师的指挥棒运转,这种教学手段单一、信息量少、活动量小、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所以,一个好的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一上课就进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使教与学升华为愉悦的情感交流。

一、小学音乐教学现状

新课程的提出使目前我们的小学音乐课程呈现出较为可喜的变化,我们教师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地在进行更新,教学内容也在进行改革,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教学成果。但是当我们认真地审视当今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也会发现,改革中的课堂教学和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尚有一定的距离。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不足,其操作和实施也多数流于形式。教学设计没有完全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作学习环节实效性不高,严重淡化了课堂教学的有效价值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了有些音乐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都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发展,影响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

二、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1)合理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所预期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它影响教学过程的设计,它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它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它决定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可以说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传统的教学目标设定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解决若干个知识点为教学的具体目标,然而这样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自身感受,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接受技能训练,有悖于新课程要关注学习者情感态度,关注学习者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的这一理念。教师应当认识到,小学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积极向上,有一定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能够在音乐中享受到乐趣与喜悦,从中受到启迪。教师应把为学生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更多的审美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变为持久的动力,变为理性的思考,变为主动探究,作为教学的目标。

(2)注重课堂导入艺术。要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对授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进行周密的设计,精心的安排,确保在授课过程中水到渠成,得心应手,学生则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可以说课堂导入是决定一节音乐课成败的关键环节。小学音乐授课中对于导入的驾驭将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要想让导入真正的在课堂上起到它的重要作用,教师必修要把握导入环节的艺术性。小学音乐课的导入方法很多,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导入方法,并注重导入过程中的情景艺术、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以感性为主,因此教师要多以视觉、听觉等感官直接导入设立情景,例如可结合视觉和听觉,艺术化地设立情景进行导入,让小学生主动进入教师设立的情景当中,提高学生了解并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实现有效教学。课堂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平易近人、浅显易懂、诙谐幽默、风趣横生、惟妙惟肖、动人心弦的语言艺术能快速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影响孩子们理解音乐的效果。

(3)有效地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音乐体验。音乐新课标提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有效的教学互动应该包含实践互动、思维互动和情感互动。在音乐教学中,外视、可视、操作性强的音乐活动、表演等实践性活动,因较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被许多教师认为是新课程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法宝经常使用。但是,音乐作品所蕴涵的情感是复杂而含蓄的,并不是一些简单的即兴表演能演绎的,有时不当的表演还会误导学生的情感。只有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具体学情合理设计的音乐表演、音乐活动才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加深音乐记忆,增强情感表现力,才是有效的互动。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的发展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和活动表演形式来进行教学。

新课程音乐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的价值除纯粹的音响感知外,还包括人们内心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应以听觉为中心,在聆听中体验。通过初听、复听、重点地听、分析地听,在音响的流动中,在主客体情感交流的过程中,使得音乐释放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振,使得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比如聆听人音版第一册《玩具兵进行曲》时,可以不告诉学生歌名,让学生自己体会,一年级的学生,如果说出“这首歌很欢快”、“我听了很快乐”、“好像XX在走路,在跳舞”等等感受,教师都应该进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