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特色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特色精选(九篇)

小学音乐教学特色

第1篇:小学音乐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初中;特色音乐教育;实施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学龄儿童数量逐年下降和留守儿童的增多,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寄宿制学校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特色音乐教育在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学时间等方面有诸多优势。如何立足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实施农村寄宿制初色音乐教育,逐步积累并形成有实际应用和推广价值的教学经验,对促进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和音乐教育的发展,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寄宿制初中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优势条件

1.农村寄宿制初中有利于强化学校内部管理,为实施特色音乐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农村寄宿制初中相对农村其他学校管理更严格,制度更健全,考核也更全面,这样就可改变以往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各种弊端,使农村学校音乐教育逐步走向正规。

2.农村寄宿制初中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为实施特色音乐教育提供教学设施和师资保障

寄宿制学校一般是以一所教学基础设施较好的学校为母体,进行多校合并和扩建,整合了一批教育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划拨一定的资金购置一批艺术教育必需的教学设备,尽量完善硬件设施,可保障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还可以从各校选择最优秀的音乐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高音乐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3.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在校时间长,为实施特色音乐教育提供教学时间保障

4.农村寄宿制初中有利于发挥区域优势,挖掘区域文化,丰富了特色音乐教育的内涵

二、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实施农村寄宿制初色音乐教育

我校是由三所农村初中合并组建的一所城郊寄宿制初中,有38个教学班,1700多学生,150名教职工。建校四年多来,学校充分挖掘寄宿制学校优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实施农村寄宿制初色音乐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学校现已被确定为县级艺术特色学校。现将我校近几年开展特色音乐教育的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供农村同类学校参考和借鉴。

1.努力创造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内部环境

农村寄宿制初中在管理模式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走在了农村同类学校的前列。要立足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实施特色音乐教育的各项制度和实施方案。要以实施特色音乐教育为切入点,创设全面、和谐、个性化发展的育人环境;建设高素质、有激情、有创造力的教师队伍。要按照学校特色音乐教育实施方案的需求,有计划地逐步完善音乐教学设施,以保障特色音乐教育的顺利实施。

2.充分发挥好音乐课的教育主渠道作用

农村寄宿制初中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音乐类课程。农村中小学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音乐素质不高,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欠缺。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对现行音乐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和重新编排。我们的做法是在初中第一学年,主要进行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谱视唱教学,视唱内容主要来自小学学过的儿童歌曲、地方民歌以及初中第一学年音乐教材中的部分歌曲。初中第三学年,进行音乐基础知识和五线谱视唱教学,同时进行歌剧、交响乐作品欣赏、简单的合唱排练等。通过初中三学年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并能进行简单的简谱和五线谱视唱,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为其他音乐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加强音乐特长生培养,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寄宿制初中要充分利用充足的校内课余时间,成立各种音乐兴趣小组,在学校音乐课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在声乐、器乐、舞蹈、音乐创造、音乐表演、合唱等方面对特长生进行培养,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4.与特色活动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在活动中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寄宿制初中学生除了学习学科知识以外,还需要用健康的娱乐来充实富裕的时间,填报精神的空虚,愉悦其身心,健全其品格。我校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将音乐教育与特色体育活动相结合,成立健美操、锅庄舞、搏击操、太极拳、呼啦圈、竹竿操、武术操等方队,每个方队都配有精选的音乐,并每个月变换一次音乐,在每天早上大课间时间进行活动。这样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受到了音乐的熏陶,在活动中逐步提高了音乐素养。

5.将特色音乐教育与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开发和教学相结合,发挥区域优势,挖掘区域文化,拓宽音乐教育渠道

农村民间文化丰富多彩,农村寄宿制应挖掘当地民间优秀灿烂的音乐文化,如民歌、社火、民间器乐曲等。结合学校教育及学生特点,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将传承民族文化与实施学校音乐教育双重目标合二为一。营造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创设多种情境,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6.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搭建学生展示和表现自我的平台

要以“五一”“六一”“十一”“元旦”等节日和学校“艺术节”为重要的展示载体,搭建学生展示和表现自我的平台。还要求学生在假期(特别是春节期间),积极参加所在村镇的各种文艺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展示自我,锻炼自我,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第2篇:小学音乐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北川 音乐教育 民族特色 现状 策略

北川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是全国唯一的一个羌族自治县。羌族自古都是以能歌善舞而著称的民族,其民族音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特征。羌族民歌、羌族乐器及羌族舞蹈民族特色鲜明,雅俗共赏,具有极高的观赏和艺术研究价值。羌族音乐除了具有艺术的功能以外,还具有陶冶情操、延年益寿、宣传教化之功效。重视北川音乐教育中的民族特色,努力提高羌族音乐在北川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是弘扬羌族音乐文化的必要途径之一。

一、震后北川地区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在2008年之前,北川还是偏远山区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经过汶川大地震中各路媒体的密切关注,北川变得家喻户晓。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北川中学,屹立不倒的刘汉希望小学频繁登上报纸和电视,其落后的教育条件让我们记忆犹新。5年时间过去了,如今的新北川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及援建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各级学校的硬件设施水平得到了飞速提升,现代化的多媒体音乐教室、数码钢琴教室、设施先进的艺术排练厅一应俱全,音乐教育设施的现代化程度、生均拥有器乐的比率等数据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我国发达地区的水平。

虽然硬件的提升和教学条件的改善有目共睹,但北川地区音乐教育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其首要问题就是没有显现出其民族特色。现今的北川地区中小学教育仍然与汉族地区音乐教育保持着同步,完全照搬为汉族地区制定的教学大纲、教育体制甚至教材,没有结合羌族的民族和文化教育方面的特点来因材施教,从而使北川地区的音乐教学没有体现出本民族、本区域的特色。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针对性的民族音乐教材;2.课程中民族音乐资源利用率不高;3.民族音乐教育的模式还不够完善;4.没有发挥音乐课程中师生的创作能力,等等。音乐课程中的“新课标”提出“要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重视音乐实践、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理解多元化文化、弘扬民族音乐、提倡学科综介、完善评价机制”①为基本理念。特别在“弘扬民族音乐”的章节中提出,“要求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热爱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都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②。可见,北川地区的音乐教育距离“新课标”中的要求还有明显的差距。在响应党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下,我们应提倡重视和发展北川地区音乐教育中的民族特色,努力建立有羌族特色的音乐教学模式,促进北川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羌族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二、突出北川民族特色音乐教育的思考及策略

(一)创编教材、科学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民族音乐资源

针对北川地区特殊的民族文化,在音乐教育中要做好教材整体规划,使民族音乐教学有计划、有系统、有步骤地开展。编撰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教学大纲,以形成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体系,使民族音乐教学真正做到有“纲”可依。从幼儿教育到小学再到中学教育,要根据学生年龄划分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比如幼儿教育阶段可以尝试用羌族比较简单短小、旋律欢快的歌曲来排练幼儿舞蹈或体操;小学阶段可以加入羌族歌曲演唱、羌族舞蹈表演及羌族乐器的演奏与欣赏;中学阶段可以尝试进行一些羌族歌曲或器乐曲的创作。科学而系统的教学体系,能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本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特色,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通过比较学习,正确把握各个民族音乐风格

北川的基础音乐教育,走民族化道路是切实可行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他民族的音乐。应以羌族音乐为音乐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本民族、本地区音乐特色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音乐风格和特色,并产生不同民族和地域音乐差异性的直接感受。《茉莉花》一听就知道是江苏民歌,从“一根竹竿”能感觉到浓浓的湖南风味,“脚夫调”中陕西风味十足,在基础音乐教学中,各个地方的代表性民歌,学生们都已经学习和掌握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音乐进行对比分析,努力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与个性,这成为了一个新的要求。

(三)依照“新课标”,走区域化的课改之路,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突出创作性

立足于民族音乐开展基础音乐的教学,有利于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树立积极而正确的民族优越感。因此,北川地区的音乐教育应该尝试在基础课改的框架下,走区域化和民族化的道路,充分利用如今北川先进的教学资源、教学设施,实施羌族特色的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广泛接触其他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上民族音乐,从而主动地掌握民族音乐的精髓。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音乐都适合在学校教育中学习,得以流传下来的民族音乐,都应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或强烈个性色彩,这样才会被传唱或传承至今,但部分流传下来的民族音乐中存在一些涉及封建迷信之类的不适合未成年人欣赏和学习的内容,因此,在选择进入课堂的民族音乐时,教师必须严格把关,去粗取精,适当进行改编,在保留民族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将最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内容搬上课堂。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课堂上现场为具有代表性的羌族民歌进行填词演唱,或者为羌族歌曲的歌词配上风格匹配的其他民族旋律。这样,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形式,师生频繁互动,“新课标”的要求也得到了完美体现,民族音乐也在学生心目中有了新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四)合理利用社会民族音乐活动的资源,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每天的清晨和傍晚时分,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北川民众在广场、空地上,练习有强身健体作用的“坝坝舞”,舞蹈的音乐多来自有着强烈节奏感的羌族音乐,男女老少都积极参与其中,其中也不乏一些中小学的学生,北川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参与这项活动,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还可以在舞蹈中让他们感受本民族音乐之美,体验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色,让羌族音乐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学生生活当中。同时还建议在北川所在的绵阳地区,举行一些羌笛、羌族民歌和羌族舞蹈的比赛,一方面可以通过比赛,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羌族的艺术文化;另一方面,教师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展现羌族民族艺术魅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和自信心。

结语

在推进震后北川地区音乐教育民族特色构建的过程中,做好民族音乐特色教材的合理规划,努力增加北川学生对本民族音乐文化背景的了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意识和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应建立合理完善的民族音乐评价体系,转变过去以单纯传授民族音乐理论知识为主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而建立起新型的、完善的北川民族音乐教学模式,促进北川音乐教育中民族特色可持续性发展。

注释:

①②引自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衣晓龙,陈勤建.对震后北川羌族自治县禹羌文化保护开发的思考与对策[J].西北民族研究,2008(4).

[2]侯延爽.我国西部农村及地震灾区基础音乐教育探究[J].音乐探索,2009(3).

[3]黄丽群.从浙西南地方音乐谈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第3篇:小学音乐教学特色范文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音乐欣赏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纵观当前的音乐教学,音乐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农村小学的欣赏教学,通常是“先完整听,后分段听,再完整听”的教学程序,这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听的地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音乐欣赏感到厌倦,想尽快结束和退出这种活动,因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如何优化音乐欣赏教学呢?

普通心理学的感知研究早就指出,人在感知一个特定对象时,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对特定对象的把握(理解、记忆)就越全面,越精确,越丰富,越深刻。对于普通学校绝大多缺乏音乐经验的儿童来说,音乐欣赏过程中可见的(教师可以观察到的)、可控的(教师可以引导、控制的)外显操作活动应该是儿童倾听欣赏的主要活动方式。教师应努力挖掘一切可能性,帮助儿童来充分利用他们的各种可利用的感知通道来对音乐作“全方位”“多层面”的探究,而不是限制于倾听欣赏。根据音乐教育的原则,结合少儿活泼好动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动作这种方式,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欣赏课的教学中来,这是音乐与孩子们心灵间沟通的一道彩虹。

动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简单的,有复杂的,可根据年龄、音乐内容诸因素分为低级、中级、高级等阶段进行。

一、通过多种多样的低、中级阶段的表现形式优化音乐欣赏教学

1.律动

律动,是指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优美的节奏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走、跑、跳基本动作、模仿动作、舞蹈步伐和变换队形的训练。我们的孩子从小就有律动的天赋。这些平凡得令人视而不见的律动如果在欣赏课上稍加指导,孩子们就愉快地参与了,而且是全员参与。例如,欣赏低年级歌曲《运动员进行曲》,乐曲的欣赏重点是要学生感受雄壮有力的进行曲风格。为了让学生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更好地感知音乐的表现力,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律动来表现音乐。学生排成4纵队或4横队,边听音乐边动作,模仿运动员进场时的步伐,还可根据音乐设计运动员进场路过主席台时的动作,孩子们表现得又激动又兴奋,好像自己真是运动员了。音乐的感染力通过律动更加有效地表现出来了。这就应验了奥尔夫的一条很重要的音乐理论,就是通过看似简单的节奏,而让孩子们学到美妙的音乐,塑造美好的心灵。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纵观当前的音乐教学,音乐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须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2.舞蹈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经?大序》)。歌、舞在表现情感上是相通的,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上,根据音乐的主题,让学生边歌边舞,则对音乐的理解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例如,欣赏歌曲《我的家乡在日喀则》,这支曲子的旋律及歌词学生非常熟悉。歌曲具有浓郁的藏族风味,节奏明快,旋律活泼,人听后会情不自禁地动起来。若编排一个简单的舞蹈,用具有特点的舞蹈动作如拍手、摇头、扭腰等表现音乐主题,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学生参与了欣赏课教学,他们理解了音乐的意义,并在舞蹈中陶冶了情操,这也就达到了欣赏的目的,即他们从音乐中获得了自我满足,自我发展。

3.角色表演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材中有时会接触到情节性音乐,音乐中出现一些不同角色,那么怎样利用这些角色来丰富音乐欣赏课呢?那就要将这些角色表演出来。可引导学生预制道具、头饰等物件,让学生轮流扮演角色。如欣赏乐曲《比得与狼》,乐曲中描述的主要角色是“狼”和“老爷爷”“小鸟”“小鸭子”“猎人”“比得”“猎人”。首先将学生分成七部分,各自戴好不同的头饰,他们在表演角色时可随音乐做简单的节奏动作,通过角色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制作道具的动手能力,还把无形的音乐具体形象化了,学生也就能更直观、鲜明地感受、理解音乐。

动作表现手法还有许多,其形式越丰富,表现出来的欣赏效果就越好。

俄国文学大师例夫?托尔斯泰曾指出什么是艺术活动时说:“在自己心里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唤起这种感情之后,同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能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热情——这就是艺术活动。”音乐艺术就包括在艺术活动之中,音乐本身包含了表达、交流、创造的经验,探索发现音乐的意义所在。

二、通过说、写、画、放、讲等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优化音乐欣赏教学

第4篇:小学音乐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图形谱;聆听;直观;抽象;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欣赏更注重聆听,聆听是音乐欣赏必用手段。小学生思维活跃,具有活泼好动、热情自信和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但是他们自制力差,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聆听时容易失去耐性。我们所用的人音版教材依据“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抓住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将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三大板块的教学内容以画面精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图形谱形式加以呈现。形象、生动的图形谱以其特有的方式直观地描绘了音乐,营造出活泼有趣的学习情境。因此,把握图形谱在聆听教学中的运用,发挥其潜在的应有作用,促使学生想听、会听、听懂音乐,快乐的学习音乐是及其重要的。

一、图形谱的定义及其特点

目前,图形谱被初步定义为:实物、点、线等图形或符号将抽象的音符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以体现旋律线走向、节奏长短、音的高低和强弱等音乐表现要素。它是极具抽象,高度概括,能抓住音乐典型声音面貌特征的乐谱。它不像其它乐谱能具体到音符、节奏和织体,但有着与其它乐谱的共性――可以随乐进行。它虽然不能给人以具体的音符、旋律等信息,但可以给于作品中典型的风格特征、旋律走向、曲式结构等要素的提示,有助于丰富个体的感性体验,积累音乐审美经验,所以特别适合在课堂中给孩子们进行演示,是音乐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不同图形谱所表现的音乐内容

1、格子图谱,可以表示出各个音符不同的时值比例,把握节奏特点 ,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感知音符的节奏和长短,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2、色块图谱,利用色彩额浓淡来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感受、理解,利用色调的冷暖度来体验音乐作品中情绪的变化。

3、点线图谱,通过点、线等图形、符号将抽象符号形象化、直观化,学生边听边画的过程中感受音高变化,感知旋律走向。

4、形象图谱,利于听辨曲式结构如:A+B+AA+B+A+C+A+D……

5、创作图形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积极参与图谱填空、创作活动,用线条、图形、色块或肢体语言等方式创造、演绎图形谱。

三、图形谱在聆听教学中的优势

1、有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使课堂灵动而有序

音乐欣赏的聆听是抽象的,小学生的认知浅,欣赏基础差。在聆听过程中教师若只把作品呈示给学生,没有特定提示:如情绪、结构特征、旋律走向等,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

在一次音乐培训中,教研员带领我们观看了去年省音乐优质课评比的课堂视频,让我看到了“灵动而有序”的聆听音乐课堂。教师结合视频让学生欣赏了《大峡谷组曲――暴风雨》的第一、二主题后让生逐一画出主题一和主题二旋律的图形谱。通过画图形谱,很快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融入乐曲中。同时作曲家各个主题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显而易见,再次聆听音乐,边听边画,学生又明白了两个主题是交替进行的。课堂环节环环相扣,条理清晰,学生学得轻松,气氛活跃。

由此可见,图形谱融入聆听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欣赏水平。

2、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积累审美经验

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感情。音乐教育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有时候我们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音乐给我们的感受,但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图形让学生产生内心情感上的共鸣。

如在《森林水车》中,水车的声音是连贯的,而且呈现出强、弱、弱、弱的规律,因此学生在画时可以用大、小不同的螺旋线表示,大螺旋线表示强的水车声,小螺旋线表示弱的水车声。小溪的声音也是连贯的,学生采用了波浪线表示,而乐曲中小溪的声音越来越强,因此波浪线的幅度越来越大,线条也越来越粗。在乐曲中先出现的一群鸟由强到弱的叫声,之后,又出现布谷鸟的两次叫声,因此学生先用波浪线表示一群鸟的叫声,两个小线条表示布谷的两次叫声。学生用色彩从黄色、橘色、淡红色、大红色表示力度的加强,形象地表示了太阳慢慢升至高空,形象地表现了音乐的力度越来越强。

在音乐与图形谱的完美结合中,学生感受了音乐的连贯,力度的变化及音响效果,体会了所表现的愉快而热烈的音乐情绪。丰富了学生内心的感性体验,积累了对音乐的审美经验。

3、有助于学生熟悉作品结构特点

学生对于一个音乐作品的熟悉要通过反复聆听来实现,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最怕重复。这时,图形谱真实地给学生一个可观的具体形象,它把复杂的乐曲经过概括呈示给学生。比如欣赏的作品为二部或带再现三部曲式,要求学生听音乐为图形谱排序、听主题曲调涂色块或画图形谱表现主题曲调出现的次数,调的高低,乐器色彩等。这是一种个体对音乐的独特体验与记忆,有时候是一种情绪的记忆或动作的记忆,与音符无关。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在聆听教学中,借助语言来描述音乐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图形谱它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比如将一些富有表现的作品设计全班同学可以参与的聆听音乐进行动作表现打击乐器演奏和参与游戏的完整图形谱,将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乐节、乐段、配器等接近于客观地用图谱呈现,引导学生参与。同样在今年观看的省优质课评比《暴风雨》视频,陈老师就利用不同图形的图形谱,请学生分小组用双手、凳子、钢琴等模拟暴风雨来临时的场面,这种图形谱与聆听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体验,愉悦身心感官,积累审美经验,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有效提高了聆听课堂的教学质量。

美国图学论者哈拉里说: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图形谱的设计新颖别致、入情合理,是践行音乐聆听教学助推器。关注图形谱,善于使用图形谱辅助、优化音乐聆听课堂,就能让学生欣赏更轻松,联想更丰富;让学生享受更自由,更快乐、高效的音乐聆听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年8月

[2]《学理论上》.2011年.第十一期

[3]让学生学会聆听》.刘云洁.2010年6月

第5篇:小学音乐教学特色范文

观摩课中有很大的比例是歌唱课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歌唱课中,授课内容多为二声部教学。通常在奥尔夫音乐课堂,二声部的教学或者热身是从固定音型开始的。一个声部演唱固定音型先进入,另一声部的学生在倾听节拍、音准的基础上,再加入旋律。奥尔夫课堂此时往往会使用音条乐器演奏固定节奏型作为歌唱旋律的伴奏,帮助学生建立多声听觉后,再将乐器的固定伴奏转换为歌唱中的固定音型,从而使学生对音准和声部把握得更加准确。

“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选活动”中的二声部歌唱教学《田野在召唤》一课,教师娴熟的小提琴技艺和幽默清新的授课风格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果教学中抓住固定伴奏的特点,用音条乐器中的木琴作为辅助教具学习歌唱,对学生也许能有更多的帮助。

第一,在导入阶段以音条乐器代替其中一个声部,有助于快速建立音高、音准和多声部立体听觉。一方面演奏音条乐器比人声更容易建立准确的音高音准;另一方面,它的音色区别于人声,易于让学生辨认出独立的声部。学生在演唱旋律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音条乐器伴奏声部的节奏、音色及音高,促进建立声部感与和声听觉。学生体会到音乐语汇的丰富色彩、音乐语言纵向与横向的关系,逐步理解音乐的织体。当用人声取代乐器伴奏时,就会相对更自然和准确。

第二,音条乐器演奏时有规律的变化动作有助于理解和弦转换。此课第二声部前半部分是“I― I― V― I”和弦的重复转换(也就是固定音型)。对此, 可以设计部分学生演奏木琴、部分学生身体打击(不同身体部位代替不同和弦)的配合,通过听觉、动作和视觉等多元感受,自然地理解和弦转换的特征。抓住这个特征后,学生就能快速熟悉固定音型,进而配合主旋律,形成一个多声部的音乐作品。

第三,在演奏固定音型的过程中,音条乐器易于操作,容易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学习的成功感。不需要高强度练习,成为一个乐手,与伙伴们享受团队合作的成果,是一种很愉悦的心灵感受,这也是主动音乐学习的价值体现。

在“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上,《美丽的夏牧场》一课导入环节中,授课教师使用低音木琴作为固定伴奏,并与学生在调内做歌唱回声练习,为学习歌曲做好了节奏、音准和调性的准备。考虑到歌曲的特点,如果把低音木琴换成低音铝板琴,用一个平行八度的持续主音作为固定伴奏(木琴声音较短,而铝板琴发音持久的特点)更能让人有牧场广阔、乐声悠扬的感觉,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调内音准。根据音乐的特点,使用不同的音条乐器能丰富乐曲的色彩和表现力,有助于学生积累音乐语言,提高对音乐作品的兴趣与理解。

当然,以音条代替人声的二声部合唱教学也有局限性。第一,乐器音色与人声存在差异。以人声为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体验音色的统一,即不仅自己声部的音色统一,还有两个声部合成后的音色、音量统一。第二,音条乐器的数量决定只有少数学生可以在一节课内体验,乐器轮流演奏需要较多时间,这对教师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是一种考验。

第6篇:小学音乐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中学音乐 课堂教学;特色模式;构建

一、引导模式,发挥教师点拨启发作用

音乐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不仅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求学生对音乐有良好的感知,这样才能形成健康的课堂教学环境。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教师需要对班级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制订个性化教育措施。在具体施教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教师引导并非要搞“一言堂”,而是要辅助学生学习,为学生做好指导服务工作。特别要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方法,让学生尽快走进音乐天地,在音乐感知中启迪,在音乐运用中成长。

中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呈现多元化,有特别喜欢的,也有特别不喜欢的,教师要对学生心理做好调查分析,找到学生不喜欢音乐的原因,制订针对性更强的引导措施,重新唤起学生音乐兴趣。在学习歌曲《银杯》时,教师先让学生跟随多媒体视频学唱歌曲,一部分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歌曲演唱要领,可以自己哼唱了。教师点名让学生独唱,结果有几个学生,只会唱一两句。教师对这些学生并没有进行太多的批评,而是让他们找一些合适的工具,作为打击乐器,为其他学生演唱进行伴奏。这些学生兴致特别高,在教师引导下,很快也找到合适的节奏,伴奏非常用心。教师让不会唱歌的学生给其他同学伴奏,极大调动了这些学生的热情,并从伴奏中熟悉了曲调,相信他们也会慢慢提升音乐兴趣的。

二、体验模式,提升学生音乐感知能力

所谓体验模式,是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进行音乐感知体验形成的固定形式。教师要对音乐内涵进行诠释演绎,为学生作示范,带领学生进入音乐境界之中。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有多种方式,跟随教师试唱只是最初的形式,让学生跟随多媒体视频学唱,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教师一对一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都是非常好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维度接触音乐,对音乐产生敏感。这样的体验过程才是有效的,学生收获才是真实的。

音乐课堂教学需要学生有参与的积极性,并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音乐体验。在学习《唱脸谱》时,教师利用故事形式对音乐内涵进行解读,学生明白了京剧可以通过脸谱来判断角色,而且对各种京剧角色特征进行认知。教师先让学生对音乐中的各种脸谱进行辨别,然后让学生选择角色进行模仿,可以是声音模仿,也可以是身段动作的模仿。学生经过实际体验,自然对国粹京剧有了一定体验感知。教师让学生亲自进行京剧角色体验,就是要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

三、创造模式,激活学生音乐思维创新

1.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化繁为简,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习效果的最大化提升。在学习《青春舞曲》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展开小组之间试唱竞赛,每一个小组派出代表试唱,教师给打出分数,最后小组累计得分进行排名。学生都有好胜心,参与热情很高,课堂异常活跃,学生学习激情被点燃。

2.小组改编歌曲模式

以小组为单位改编熟悉的歌曲歌词,这是学生音乐创作的最初体验。学生对音乐感知敏感度越高,其思维创造力就越强。积极开展创编活动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实现美育、德育,为全面提升素质奠定坚实基础。

在学习《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时,学生都表现出很高的学习兴趣,很快就掌握了歌词和曲调,可音乐曲调比较难掌握,学生大多唱不准。特别是有高腔的地方,学生唱不了。教师让学生自己想法解决,学生演唱时,有人到高腔顶不上去的地方,找同学帮忙,也有人利用渐行渐远的方式回避高音,还有学生用多媒体音频将自己带过去。

第7篇:小学音乐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情感;教学法;音乐教学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音乐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道德、陶冶感情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影响和不可取代的作用。事实上,学校经常开展的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感情。

情感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情感氛围,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理解相关原理,培养学生情感和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学习方法。有学者认为,音乐教育是最能培养人的情感、陶冶情感的一门学科。

一、用兴趣激发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民族情感

单纯的音乐知识教学,学生感觉单调无味,教师必须运用自己的理论、学术认识引导教学,同时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们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如七年级下册对音乐知识中民歌与民歌的分类教学中,教师可从提问开始。例如,师:“什么是民歌”?生:“劳动人民劳作的歌曲……”师:“劳动人民劳作时候为什么要唱歌”生:“……”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民歌的产生、发展、及基本特征来解释,阐明定义。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即兴、助兴、自娱自乐时哼唱而形成的。教师也可以在课堂即兴演唱一些典型的民歌歌曲。如:我省的《兴国山歌》中“哎呀……打个山歌过横排……”师:“为什么要那么长长的呼喝声?”生:“是在大山深处劳动人民要用这样的气息呼唤,他人才能听到……”悠扬的山歌和这种身临其境式的激发教学,不但使学生们一下爱上课堂,同时也能了解到我国民歌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韵味各异的特点,从而使他们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感受了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增进了民族自豪和民族感情。

二、通过欣赏和学唱,体会音乐作品的感彩

每一个民族多有自己的歌曲,每一个民族的民歌在音调、节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新疆民歌活泼、欢快,舞蹈性节奏强烈;内蒙古民歌高亢、悠扬,节奏宽广;彝族民歌朴实、细腻,清新动人,节奏丰富多彩……中学音乐教科书里的民歌很多,如《茉莉花》具有波浪式旋律性,表现了委婉、细腻、多愁善感的江南风韵,我们在学唱的时候就认真的把握好波浪式的特征;课本选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就表现了青海地区少数民族豪爽、粗犷、真挚情感的西部风格,演唱的时候把握好辽阔、空旷、悠远的气息特征,而学生感受这样的“特征”心中便对作品的民族性有一个新的了解。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教师可以根据长笛高音区的花腔颤音音色和小提琴缠绵、如泣如诉幽怨的音色提问:长笛的音色在表达古老民间传说起了什么作用?小提琴代表角色是谁?中提琴代表的角色又是谁?后半部的严肃打击乐音色代表的又是谁?然后,结合古老民间传说的感人故事,衬托对比欣赏作品,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情感性:封建礼教的残酷,梁祝真挚的爱情和富有浓郁民族气息……学生了解作品背景,再学唱或欣赏,学生心中同步进行民族情感的熏陶。经教师的引导,学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更加热爱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 。

第8篇:小学音乐教学特色范文

【关键词】和静县第四中学;蒙古族音乐;传承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91-03

一、和静县第四中学简介

和静县第四中学成立于2008年8月,坐落在民族英雄渥巴锡的家乡和静――东归名城,是一所主要以和静县各农牧区乡镇场适龄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包括学前教育和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在内的全寄宿制民汉合校。

和静县第四中W在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县东归文化馆非遗中心等领导的支持下,为了传承蒙古族特色音乐,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使其民族音乐教育进入正规化、本土化的音乐教育体系。因此,和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该校为江格尔、萨吾尔登、拖布秀儿、马头琴、蒙古长调、民族绘画、射箭、蒙古族摔跤、象棋、刺绣等教育传承基地,并举行了挂牌仪式。和静县教育局在该校设立了“小学蒙语文教学能手工作室”和“和静县中小学艺术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通过开展校园艺术节、特色组举办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和静县第四中学蒙古族音乐的传承现状

(一)《江格尔》特色班。《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与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江格尔》诞生于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流传于新疆的卫拉特蒙古部落及俄罗斯的伏尔加河流域。

和静县第四中学《江格尔》特色班现有115名学生,由夏日尼曼老师任顾问,目前由布鲁盖和巴都木加甫两位老师任教,布鲁盖老师教授幼儿园及小学部低年级学生,巴都木加甫老师教授初中部和小学部高年级学生。学校为了普及和提高民族特色音乐文化,在特色班和普通班均开设《江格尔》特色课程。特色班学生每天早、晚各一个小时学习《江格尔》,普通班每周安排一节《江格尔》特色课程。《江格尔》说唱班主要以小学部的学生为主,根据基础不同分为大班、中班和小班进行授课,其中小班学生30名,中班学生40名,大班学生45名。所使用的是自编的和静县中小学《江格尔》校本教材。满都来老师编纂的校本教材《江格尔》,在《江格尔》特色班开始使用。

从学校教师的师承关系来看,夏日尼曼老师是部级《江格尔》的代表性传承人,师从民间艺人学习;满都来老师是州级《江格尔》的代表性传承人,师从夏日尼曼老师学习。满都来是和静县第四中学的老教师,他把《江格尔》说唱传承给他的弟子巴都木加甫和妻子布鲁格。两位之前都是本校初中部的数学教师,2015年满都来老师调任巴州蒙古族高级中学后,《江格尔》特色课程就由巴都木加甫和布鲁格两位教师教授。

从《江格尔》特色班的教育传承来看,小班学生主要是口头教学,即教师把主要的教学内容写到黑板上,带着学生说唱,几乎用不到教材。中班学生需要弹奏简单的拖布秀儿伴奏曲,按照曲谱学习。大班学生基本上可以表演一个章节的《江格尔》说唱。教师在给《江格尔》特色班学生授课时,将民间的口头传承与学校的教育传承、文本传承、媒体传承相结合。对初学者而言,适用于口头形式的教学,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把原汁原味、民族特色浓郁的《江格尔》说唱传承给学生,把更具有民间说唱的形式引进课堂教学。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先通过口头形式教学,然后运用教材加入文本形式进行传授,最后再引入多媒体音视频教学,学生跟随媒体音乐进行说唱。这样的教学形式,把民间原始的说唱形式与学校的正规教学体系结合起来,实现了优势互补。

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说,《江格尔》说唱中会用到一些衬词,如“哎”“嗨”“啊”“呦”“啪”等。这些衬词一般在正词之后的衬腔中出现,也有个别衬词被用在正词开始之前,这些衬词与其方言中韵母的发音位置有着直接联系。说唱中衬词与正词的使用让说唱变得极其自然,可以说它们已经不仅是衬词,同时也是音乐化了的节奏助词,经过长期的演变,成为了《江格尔》说唱中的独特风格。还有多数无意义的衬词在正词前后出现,使唱腔变得更加自然和连贯。

(二)“萨吾尔登”舞蹈特色班。“萨吾尔登”舞蹈是新疆蒙古族最主要的民间舞蹈,既是新疆蒙古族民间舞曲和歌舞曲的曲牌名称,同时又是民间舞蹈的统称。“萨吾尔登”舞蹈主要流传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和新疆卫拉特蒙古部族,是一种蒙古族乐舞的名称;常用蒙古族弹拨乐器“托布秀尔”伴奏,歌舞音乐是以短调民歌、说唱曲调与器乐风格的旋律为基础,结构方正、曲调简洁、节奏性强,易于边歌边舞。

和静县第四中学“萨吾尔登”特色班共86名学生,最初由祖鲁曼老师任教,现由曼都尔瓦和苏林格两位教师任教。除了特色班以外,全校学生都在跳“萨吾尔登”课间操,教职工也会跳“萨吾尔登”健身操。从学校的师承关系来看,和静县第四中学刚成立时,由祖鲁曼老师担任“萨吾尔登”教师,后来传承给弟子曼都尔瓦老师(小学部音乐老师)。现由曼都尔瓦和苏楞格两位教师教授“萨吾尔登”课程。目前,祖鲁曼和曼都尔瓦老师正在编写《萨吾尔登》校本教材,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主要跟随音乐跳舞,没有用拖布秀儿乐队伴奏。

笔者在与和静县第四中学“萨吾尔登”特色班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给学生讲述“萨吾尔登”的来历、相关的故事,以及对每一种“萨吾尔登”舞蹈进行示范。每节课先用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故事,再让学生进行压腿、压腕等基本功训练,最后才开始跳舞。对于小班和中班学生而言,教师主要教一些基本动作和简单的舞蹈。大班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适当加大难度,排练了6种“萨吾尔登”舞蹈,基本上可以参加比赛和演出。

(三)拖布秀儿特色班。拖布秀儿是新疆蒙古族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弹拨乐器,与哈萨克族的民间乐器冬不拉、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乐器库木孜、锡伯族民间乐器东布尔并称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民间木质短颈弹拨乐器。①

和静县第四中学拖布秀儿特色班由乔龙巴图和杜格尔加甫两位教师任教,乔龙巴图师从自治区级传承人确・依仁切。如今乔龙巴图又将拖布秀儿技艺传承给了杜格尔加甫、巴依尔、巴桑及和静县四中的学生。目前杜格尔加甫是四中的拖布秀儿教师。教师上课时,先给每个学生定弦,然后练习基本功,最后开始学习乐曲。课堂教学分小组进行,一般七八学生为一组,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还要一对一辅导。所教授的内容以自编校本教材《拖布秀儿》为主,配合弹奏一些《江格尔》说唱和蒙古族民歌的伴奏乐曲。教学方法以传统的口传心授为主,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并辅助文本和媒体教学。

拖布秀儿的传承方式是将民间的口传心授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民间传承主要有师徒传承和家族式的传承;学校把文本传承与媒体传承引入课堂教学,并结合民间传承,使其传承方式现了优势互补。

(四)马头琴特色班。马头琴是一种在我国蒙古族聚居区流传很广的民间乐器。由于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各地区的马头琴在形制、构造、音色和演奏技法上有许多不同,但其音乐本质是相同的。从总体上看,马头琴的弓毛、琴弦用马尾制作,梯形共鸣箱,琴杆顶端雕有马头,弓在两弦之上(不在弦间),拉奏是马头琴最大的特点。

和静县第四中学的马头琴教师主要有布仁别克和洪格尔两位,原来的马头琴教师巴图门开已经退休。从师承关系来看,巴图门开和洪格尔两位教师师从内蒙古著名的马头琴大师、国家一级演奏员齐・宝力高,巴图门开又继续传承给弟子布仁别克,其属于师徒传承。

马头琴主要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教师上课时先让学生拉长弓、琶音,然后拉奏简单的练习曲。课堂上,教师一句一句教学生拉奏,最后将整首乐曲合起来演奏。教师会选取教材中一些易于学生接受的、民族特色浓郁的乐曲进行教学,如《鸿雁》《嘎达梅林》《蒙古骏马》《黑骏马》《蒙古人》《土尔扈特的故乡》等,这些乐曲都是耳熟能详的。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所选的乐曲也不同,对每个学生都是一句一句地教,逐渐由乐段合成乐曲,学生对音准的把握有所提高。

该课程采取分班教学,按照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进行授课,每种班又分有小班、大班。除了教师亲自教学外,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大班学生要帮助小班学生学习,高级班学生要教中级班和初级班的学生,实行一对一负责教学。这种带动式、帮扶式的学习,使学生水平提高很快。有的学生从小开始学习马头琴,每天坚持练习,一直到高中毕业,其专业程度提高了很多。

(五)长调民歌特色班。长调民歌是一种带有跨国性的文化现象,除中国以外,北方邻国蒙古国以及俄罗斯均有长调民歌。从总体上说,中国是长调民歌的重点分布地区,内蒙古则是我国长调民歌分布的中心区域;除内蒙古之外,新疆、青海、甘肃境内聚居的蒙古族中,也有长调民歌分布和流传。②

从音乐特点来讲,主要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民歌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有较长较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其节奏舒缓自由、自短腔长,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新疆的卫拉特蒙古族还盛行短调民歌。短调民歌跟长调民歌正好相反,其篇幅较短、曲调紧凑、节奏规整,音域相对较窄,是一种字长腔短、均分律动、较为欢快的民歌形式。短调一般是两行,有的是两句或四句式,节拍比较稳定,歌词简单,灵活性很强。短调民歌演唱最多的是爱情歌曲、幽默歌曲等。

和静县第四中学长调民歌特色班由克・才热老师任教,特色班共有学生84人,其中大班44人,小班40人。从教师的传承谱系来看,克・才热老师跟随其母(民间艺人)学习长调民歌。从上课情况来看,学校没有自编的校本教材。教师上课时,把歌词写在黑板上,逐字逐句教学生演唱。先教学生唱七个基本音阶和本节课所学歌曲的乐谱,然后才唱词。教师根据不同地区的长调特点进行教学,新疆的长调中音较长,腔体较短;内蒙古地区的长调主要以高音为主,腔调悠长。

和静县第四中学长调民歌特色班采取口头传承的方式,但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基础分为大班和小班,对于小班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以口头教学为主,附加媒体音乐;对于大班有一定基础且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除口头教学外,还要运用乐谱和歌词,并附加媒体音乐。

三、和静县第四中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对策与建议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双语”教学。和静县第四中学是一所以蒙古族学生为主体的学校,在校学生大多数讲蒙语。学校应该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不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双语大赛、歌咏比赛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

(二)引进人才,加大民族音乐的传承规模。和静县第四中学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加大人才的引进,加强师资培训,还要请民间传承人进课堂授课。

四、结语

从和静县第四中学蒙古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现状来看,传承方式主要有口头传承、文本传承、媒体传承、社会传承和政府参与的传承。通过学校的教育传承,特色班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并获得奖项。如特色班师生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新疆2011新年音乐会,以及2011年“巴州第二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歌舞器乐展演”等演出。希望和静县第四中学蒙古族音乐特色班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继续培养更多优秀的民间传承人。

注释:

①参见陈怡《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概述》,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12.4,第186页.

②参见乌兰杰《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3,第6-7页。

第9篇:小学音乐教学特色范文

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如何进行民族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音乐理论界关注的问题。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蕴含的音乐魅力和艺术表现力是有着西方音乐无法比拟的独特魅力的。20世纪后半期,民族音乐发展如火如荼,我国音乐工作者对民族音乐的搜集和整理、传承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的民族音乐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其中,民乐更是数度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受到西方听众追捧和欢迎。但在中国,有很多青少年对民族音乐却知之甚少,认识相当贫乏。长此以往,他们的民族音乐意识将会淡化。而欧洲音乐教学体系却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的音乐教育里。因此,注重民族音乐传承,从小学生基础教育开始,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建立一套完备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将是刻不容缓的。

一、什么是民族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独特的中国文化孕育了民族民间音乐独特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其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丰富性。中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民间习俗千姿百态,形成了品种繁多的民族民间音乐。

2.不确定性。民间音乐一般为口头产生,口头传授,口头发展,使民间音乐更具有不确定性、变迁性、创新性、即兴性。

3.通俗性。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抒发了他们的感情,表达了他们的意志和愿望,更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色彩,更贴近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他们所接受和喜爱。

4.实用性。许多民歌还未完全摆脱实用功能的原始形态,如各类劳动号子仍具有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用。民歌的表现性在于用艺术形式反映劳动者的力量、态度、志向和审美情趣,它是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直接反映。

二、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民族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有机的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是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有着自己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音乐。我们的音乐教育应该立足本民族又面向世界,在吸收西方音乐理论的同时,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音乐理论,继承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传统。长期以来,民族音乐的传播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无意识传播,一种是有意识传播。无意识传播是通过民间艺人的演奏和演唱,以及民间文娱活动进行传播。有意识传播是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知识,通过民族音乐的熏陶,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小学音乐教育是当代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方式,是民族音乐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出,应该“了解我国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自豪感、自信心。” 。近年来,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中已开始重视这一问题,许多学者也纷纷呼吁社会给予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更大的重视和支持。由于普通基础音乐教育是专业音乐发展的基石,所以,传承、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应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抓起。

三、国内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简述及研究现状

20世纪初期,以学堂乐歌为标志的近代音乐教育历程开始。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中国的音乐工作者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也深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后来的发展中,西方音乐教育体系逐渐成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主体。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开始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国际教育发展。在接纳西方音乐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使得中国的民族音乐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近年来,有关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研究,笔者在累积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大量以思辨为主,也就是说,大部分呈现在教育理论中的学术问题以及各类的抽样调查,而缺乏具体实践和实施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一类的研究恰恰对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四、目前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民族音乐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音乐理论界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民族音乐教育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也付出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音乐教学体系,以及日韩港台等等诸多文艺作品的大量涌入和广泛传播,使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取向上,“重西轻中”依然影响很深,而欧洲音乐理论体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还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2、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

教师是教学的掌舵者,高素质的教师是保证。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知。目前的小学教育中,缺乏高素质、相对专业的民族音乐专业方向的教师,也是比较明显的问题之一。目前,许多高校和音乐艺术院校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传承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是陪养具有民族音乐素质的师资。这些院校在师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民族音乐课程,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开设地方音乐课程,使未来的音乐教师真正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的素质。

3、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有其片面性

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有关于民族音乐的课程内容,大多只是涉及到歌唱和舞蹈方向,比如汉族民歌的教唱和民族舞的练习。甚少有涉及到戏曲和民族器乐方向的课程。学生对于中国的国粹以及民族器乐基本常识的了解不够。

4、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缺乏规范严谨的课程体系

目前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教学的内容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穿插于其中,比如在某一节音乐课上,教唱一首某民族的民歌,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和相对专业的课程安排。使得孩子们的脑海里并没有民族音乐这样一个概念,对于民族器乐和戏曲更是概念模糊,不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五、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建议

1、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充实

音乐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教学材料。小学音乐教育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应当适当增加我国各民族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音乐,突出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特色和地区民族音乐教学特色,并且增加关于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比较教学。

2、民族音乐教学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体系中,关于民族音乐的课程比较单一。大多以民歌教唱为主,而对于戏曲、说唱、民族舞蹈和民族器乐则少之又少。课程设置里缺乏对于实践类课程的安排。不能使学生对基本的民族器乐类型有一定的认识,就更别提对其基本演奏技能的掌握了。中华民族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在民乐演奏中,往往会使用板鼓、锣、钹等乐器。在小学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可逐渐的把这些节奏乐器与小学常使用的木鱼、三角铁、沙球、碰铃、园舞板等配合起来,不仅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增强了小学的节奏感和声音的敏感性,更突出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

在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中,可以设置相关的欣赏课。首先让学生从了解的基础上认识比较基本的民族音乐四大件。比如,有哪些民族的民歌,民舞,有哪一些比较著名、广为流传的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有哪些基本的民族器乐,例如二胡、古筝、琵琶、扬琴和竹笛。

然后可以设置相关的实践类课程。比如,民族器乐类教学课程,高年级可以开设小型的民族器乐排练课程。也可以设置类似于“汉族名歌”和“少数民族民歌”等演唱类课程,使学生真正会唱会演奏,亲身体会民族音乐的魅力。

3、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除了合理选择运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模式以外,还必须构建新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真正使中小学生热爱、喜欢、接受民族音乐,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价值。

民族音乐的传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口传心授”。因此可以看出,“感染熏陶”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以民族音乐的感染熏陶,让学生产生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的欲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演”。多看,指的是图画、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等。使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同时,联系教师所给的情境,脑海中构建画面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让他们通过视觉材料来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多听,指的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音响资料。音乐本来就是听觉艺术,让学生多听多感觉,分辨不同风格的音乐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多演,指的是让学生自己实践,比如动手学习一门乐器的基本演奏技能,或者是单独演唱一首某民族的民歌等等。

结语

民族民间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主要表现在它与传统文化互相交融、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共创辉煌的主要特质上。当我们抛开技巧性、技术性,把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层面来审视时, 就会发现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面镜子, 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 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

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件打基础的具有根基意义的工作,从小学教育开始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有利于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从教唱民歌、表演民族舞蹈开始,特别是通过一些比较贴近小学生活的、小学生比较喜爱的、经典的、有特性的民族音乐的学习活动、表演活动和民族乐器介绍等活动,让小学生从小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在培养小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兴趣的同时,也提高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和热爱。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视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意识,丰富其音乐认知。可以从基础教育开始,传承本民族宝贵的音乐遗产,加强小学生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闫芳.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应从基础音乐教育做起[J].韶关学院学报,2005(10)

[2]李民雄.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民族器乐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3]江明淳.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