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精选(九篇)

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1篇: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依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的企业法人。也就是说,商业银行是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的信用机构。然而,它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商业银行是主要经营货币商品和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现代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中,主要有调节经济、信用创造、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等职能。

二、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发展问题

截至2013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为151.4万亿元,比2003年的28万亿元增加123万亿元,增长了近5.5倍。从机构类型看,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较大,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65.6万亿元,占比43.3%,同比增长9.3%;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6.9万亿元,占比17.8%,同比增长14.5%。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增长速度较快。

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虽然我国银行业相比世界起步较晚,到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才首次进入榜单前十。但是在2014年,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已经全部进入了榜单前十,这种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这也充分展示了中国银行实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再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素质的提升,商业银行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社会责任,更加重视社会效益。此外,我国的网上银行业务由于既方便快捷,能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又有利于银行降低成本,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一经出现,便飞速的发展起来。

然而,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它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一)产权性质单一,国有化程度过高

我国银行业中的大型商业银行规模庞大、市场份额稳定,国有化程度较高,占据了垄断地位,虽然部分银行已经上市,但股权大都集中在政府手中,这就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性质相对国外而显得单一。

(二)资源配置无序,决策效率低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来多以分支行为资源配置中心,采取层级授权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开展各项业务。然而这种多层次的组织管理模式,将使得管理成本大大增加,总行对资源的掌握和调配能力不足又会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内控机制不健全,监管力量薄弱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机构布局并不合理,管理环节过多使权力严重分散,内部部门职能重叠,协同能力不强,并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权力中心。内部审计机构仅被当作一般职能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

(四)不良资产巨大,金融安全堪忧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大量不良资产。 尽管国家组建了东方、长城等几家资产管理公司来帮助国有商业银行,对其不良资产进行转移,商业银行自身也处置了诸多不良资产,但其不良资产依然在增长。

三、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

(一)加大改革,产权股份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也应对现有的体制模式进行转变。我认为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尚不健全的背景下,为了保持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国家资本控制的形式,加大实行股份化的改造。银行业应使理财与信贷业务分离。产品与项目应逐一对应、单独建账管理,并使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二)提高员工素质,优化竞争环境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主要还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素质必须与世界发达国家看齐,并不断赶超。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员工素质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我们必须将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建立和完善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的机制,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培养和竞争环境。

(三)加强特色化与自身核心业务的建设

第2篇: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银行业 信息化 现状 发展趋势

一、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决定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全国集中处理(称为数据大集中),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新一代核心业务应用处理系统。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加快,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重要的标志是银行卡的应用和网上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现代银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与传统银行业相比,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业务开拓等方面,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征。银行业的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二、信息化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

1.银行业的高度信息化和知识化,使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促进了银行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2.信息化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化帮助银行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组,使银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3.信息化已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在业务开拓方面,信息化已成为金融业增长的源泉因素,信息系统的服务已经涵盖了银行所有核心业务流程。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信息化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行为,使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三、金融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已经建立并趋于完善  1.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国金融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PC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等各类计算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通信系统,开发了大量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2.数据集中工程基本完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金融机构实现了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统一、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重新设计了营运流程。建立了集中式的数据中心,有效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整体可靠性,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下一步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3.核心业务系统成功投产。以数据集中为依托,部分商业银行研制开发了涵盖全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决策分析和服务渠道的全功能银行业务系统。部分保险公司陆续启动了“集中的财务系统”、“保险数据仓库”、“集中的IT运行平台”、和“网络安全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提高了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能力,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1.加强IT治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未来几年,银行业要建立起适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运作高效的专业信息化组织架构。

转贴于

要建立IT战略和计划的流程,保证IT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确保IT技术投资决策符合本行远景。建立统一的项目管控组织和制度流程,加强项目协调和管控,加强需求、方案设计、投产验证等关键阶段的管理,确保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建立统一的IT策略,推进企业IT技术标准化,统一IT架构、规范IT技术采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完善供应商管理机制,加强供应商的有效控制,为银行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的外部资源支持。

在完善IT运行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服务级别管理、可用性管理等流程。尝试建立IT财务管理流程和标准化的IT服务水平协议,实现服务交付,提升和展示IT服务的价值,努力实现银行IT运营管理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阶段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阶段转变,降低信息化总体拥有成本。

2.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体系,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实现由“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采用先进灵活的应用体系架构,加快应用整合,支持业务流程再造,缩短系统开发周期,提高产品交付能力。进一步完善、拓展银行的服务渠道,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客户服务。加快渠道整合步伐,实现产品“一次开发,多渠道部署”,以降低开发及部署成本、加快产品投产速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3.完善银行业信息安全应急恢复体系,加强灾备中心的建设,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加强安全监控,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明显提升金融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探讨建立银行业应急救援中心的可行性,加大应急技术支持和救援力度,加快业务的恢复速度,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4.推进银行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加强银行业技术标准化建设是未来几年信息化建设重要任务之一,要对现有的银行信息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全面检查、清理、整合、规范,研究提出新的系统性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银行信息化发展的实际,以各种协作方式,分层次、分步骤地加快银行信息化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的建设步伐,尽早建立国家的标准或国际的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认证中心.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成就.2002.

第3篇: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银行业 信息化 现状 发展趋势

一、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决定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全国集中处理(称为数据大集中),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新一代核心业务应用处理系统。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加快,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重要的标志是银行卡的应用和网上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现代银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与传统银行业相比,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业务开拓等方面,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征。银行业的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二、信息化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

1.银行业的高度信息化和知识化,使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促进了银行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2.信息化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化帮助银行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 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组,使银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 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3.信息化已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在业务开拓方面,信息化已成为金 融业增长的源泉因素,信息系统的服务已经涵盖了银行所有核心业务流程。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 果,信息化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行为,使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三、金融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已经建立并趋于完善

1.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国金融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PC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等各类计算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通信系统,开发了大量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2.数据集中工程基本完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金融机构实现了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统一、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重新设计了营运流程。建立了集中式 的数据中心,有效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整体可靠性,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下一步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3.核心业务系统成功投产。以数据集中为依托,部分商业银行研制开发了涵盖全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决策分析和服务渠道的全功能银行业务系统。部分保险 公司陆续启动了“集中的财务系统”、“保险数据仓库”、“集中的IT运行平台”、和“网络安全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提高了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能力,为 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1.加强IT治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未来几年,银行业要建立起适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运作高效的专业信息化组织架构。

要建立IT战略和计划的流程,保证IT战略与企业战 略的一致性,确保IT技术投资决策符合本行远景。建立统一的项目管控组织和制度流程,加强项目协调和管控,加强需求、方案设计、投产验证等关键阶段的管 理,确保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建立统一的IT策略,推进企业IT技术标准化,统一IT架构、规范IT技术采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完善供应商管理 机制,加强供应商的有效控制,为银行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的外部资源支持。

在完善IT运行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服务级别管理、可用性 管理等流程。尝试建立IT财务管理流程和标准化的IT服务水平协议,实现服务交付,提升和展示IT服务的价值,努力实现银行IT运营管理从以技术为中心的 管理阶段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阶段转变,降低信息化总体拥有成本。

2.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 品和服务渠道体系,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实现由“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采用先进灵活 的应用体系架构,加快应用整合,支持业务流程再造,缩短系统开发周期,提高产品交付能力。进一步完善、拓展银行的服务渠道,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客户 服务。加快渠道整合步伐,实现产品“一次开发,多渠道部署”,以降低开发及部署成本、加快产品投产速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3.完善银行业信息安全应急恢复体系,加强灾备中心的建设,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加强安全监控,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制订 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明显提升金融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探讨建立银行业应急救援中心的可行性,加大应急技术支 持和救援力度,加快业务的恢复速度,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4.推进银行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加强银行业技术标准化建设是未来几年信息 化建设重要任务之一,要对现有的银行信息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全面检查、清理、整合、规范,研究提出新的系统性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银行信息化发展的 实际,以各种协作方式,分层次、分步骤地加快银行信息化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的建设步伐,尽早建立国家的标准或国际的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认证中心.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成就.2002.

第4篇: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电子商务平台 互联网金融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繁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网络时代日益来临。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极大程度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人们的金钱交易等方式也逐渐由传统的现金交易方式转变为电子交易,由此可见,互联网在当前信息化网络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日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社会领域的发展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促进了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各行业带来相应的挑战,城市商业银行作为国家股份制的新产物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本文对于城市商业银行如何运用好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逐渐消失

城市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正逐渐消失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的表现之一。自从城市商业银行诞生以来,商业银行传统的优势便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分别为商业银行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红利方面、商业银行的相应资金成本方面、商业银行的最低信用成本方面以及商业银行的作业成本方面,上述四个方面不仅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传统优势表现,同时也是城市商业银行在同行业中发展比较突出的方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时代日益到来,信息化网络时代中新的金融工具逐渐为各个主体的发展提供了比传统城市商业银行更为平等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平台,致使以往城市商业银行中所独有的传统优势不再受人们的热捧,方便快捷的互联网平台则更受人们的欢迎,由此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传统的优势逐渐在竞争环境加剧的前提下消失。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地位逐渐下降

城市商业银行的地位正逐渐下降是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的表现之二。在现代信息化网络时代中,由于互联网的崛起,城市商业银行虽然感受到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较为堪忧,城市商业银行的地位逐渐下降。城市商业银行自诞生至今,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世界经济发展范围内发挥着独有的作用,同时也是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和维护世界和谐稳定的重要方式,在世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就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城市商业银行的重要地位,互联网以其快速、方便等诸多优点逐渐降低城市商业银行的实体地位。就银行的本质而言,风险的主要根源在于互联网时代下,新金融势力依靠更为平等的竞争环境和平台的优势逐渐垄断了银行客户的诸多信息,银行对于客户信息获取的相应渠道经由互联网技术性阻断,从而无法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发展。

二、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空间

(一)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

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进步以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虽然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应用使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也存在相应的发展空间,城市商业银行应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力,通过积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使互联网环境成为保障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在互联网环境下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就目前城市商业银行总体的发展而言,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先天性的发展优势,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城市商业银行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是其能够在现代化社会中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的重要保障,其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具有相对庞大的资金成本对其进行支持,同时银行在结算和信贷等方面的优势也相对明显,但城市商业银行在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过程中,也应主义银行在战略定位和竞争定位方面的创新。

(二)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

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另一发展空间体现在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发展空间的拓取,主要是在商业银行发展各种业务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科技的力量,与最新化的互联网金融力量进行有效互动,将彼此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的结构。通常情况下,金融机构所起到的金融沟通能力在在于资金流动性转换强以及信用风险管理。城市行业银行凭借其相对庞大的资金优势在资金流动性转换方面做得比较到位,而互联网新金融势力则以其信息方便快捷的优势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由此,城市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使二者通过优势互补实现良好的合作,从而不断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

三、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以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

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以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是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信息化网络时代中,城市商业银行应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是一把双刃剑,既具有一定的机遇,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有效在城市商业发展中运用互联网金融,将能够有效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应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力,将二者之间的优势有效进行互补,从而不断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有效发展。

(二)利用互联网金融推进线上评级风险控制制度

利用互联网金融推进线上评级风险控制制度是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信息化网络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商业银行中的风险控制机制也应随着网络信息逐渐转变,面对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信用主体身份认定不明确的情况下,应当利用互联网金融对相应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创新和变化,从而实现城市商业银行中线上、线下的有效对接,促进城市商业银行逐渐朝着信息一体化和信息全网化的方向推进。同时尤其要注重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对风险控制的模式思路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改变城市商业银行传统风险控制思想,有效发挥网络线上的作用,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线上评级风险的控制制度。

(三)通过互联网金融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

通过互联网金融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是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根本发展趋势。在信息化网络时代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城市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仍是较大的,并且在新的形势下,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状态。随着现代城市商业银行逐渐实行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并且商业银行平台逐步向个性化需求方面发展,城市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对而更多的客户及其相关信息有了更多的了解,利用诸多信息,城市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对更多客户和信息进行挖掘和分析,从而有效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有效运用,能够在信息化网络时代中一定程度的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

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互联网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业中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各行各业都应积极在互联网环境下寻求发展。本文主要对互联网基础上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概括,同时从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平台业务和城市银行应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对城市商业银行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空间进行探讨,并从正确认识互联网金融以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推进线上评级风险控制制度以及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对城市商业银行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毅,尹笑怡.互联网金融对三四线城市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机制分析――以湘潭为例[J].金融会计,2015,(01).

[2]胡妍蕊.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服务创新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视角[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03).

[3]陆岷峰,陆顺,汪祖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用户思维”战略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在商业银行转型升级中的运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5,(02.

[4]喻石,罗宁欣.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网点转型探析――以长沙市商业银行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04).

第5篇: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趋势之一: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将成为争夺的焦点。

该报告认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抢摊布点,不是像中资银行那样依照中国的行政区划来设置机构并对其作相应的定格。它们首先考虑的是某地区未来可预见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该地银行业务发展的潜力。可以肯定的是,经济发达、环境配套、管理规范的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将会成为中、外资银行争夺的焦点。

趋势之二:外资银行会倚重网络银行,并通过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该报告指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不可能大面积铺设营业网点,而网络银行则以其快速、廉价、超地域等特点弥补了他们在这方面的不足。但是短时间内,外资银行对网络银行的冲击不会很大,因为网络银行的客户和交易量基于一家银行原有的客户基础。

趋势之三:更加致力于中间业务全面竞争。 该报告认为,外资银行会利用其高超的产品创新能力、良好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先进的资金运营能力抢占市场。而中间业务如结算、、个人理财等方面的竞争将加剧。可以预见,随着外资银行业务范围的拓展,作为其优势业务的国际结算和外汇贷款,对中资银行尤其是对中国银行会造成巨大威胁。

趋势之四:争夺优质外资公司以及优质中资公司。

该报告指出,外资银行必然会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对优质客户的争夺。相信外资银行会将目标锁定在:世界500强在华企业、跨国集团分支公司、信誉良好的三资企业、部分经营情况不错的国有和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外资金融机构在汽车消费贷款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对中资银行的冲击将会比较明显。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在楼宇按揭业务方面明显强于中国的银行,中资银行这方面业务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趋势之五:人民币业务竞争将比外汇业务竞争更激烈。 报告说,随着人民币业务的逐步放开,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金实力也会不断增强,其综合资金成本会有所下降。一旦本外币的利率差扩大到一定程度,外资企业对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贷款需求有可能出现停滞甚至萎缩。相反,外资企业对外资银行的外币贷款会出现强劲的需求,很可能导致中资银行在本外币市场份额的下降。

第6篇: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上海 商业银行 DEA 金融效率

效率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追求的目标。金融服务业的金融效率涉及到金融机构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状况,以及各项资源作用于经济的程度,突出反映在金融机构的金融效率上。作为国际金融政策和宏观调控的直接传导部门,金融机构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率和影响力可以通过它的投入和产出体现出来。从长远来看,银行业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效率。因此,评价银行效率的高低不仅体现了自身的运行效率,而且对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水平都至关重要。将上海建成为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上海作为我国金融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代表我国金融发展趋势和方向。因此,对上海地区金融行业效率的分析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意义都显得非常重要。

基于银行效率研究综述

国外银行效率测度的方法主要采用前沿分析法,根据前沿分析法本身所假设的前提不同,分为参数分析法和非参数分析法。参数分析法通过利用统计分析技术确定位于生产前沿面上的未知参数,继而构造出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非参数方法基于1957年Farell提出的前沿函数思想,利用现行规划等方法,无需确定具体的生产函数的形式,而是通过测度具有同质投入产出组合找出哪些组合位于生产前沿面的相对而言有效的点。本文使用了DEA非参数法,它对效率前沿的结构设定很少,只要求凸性技术假定即所有现有技术此现行组合都是可行的,并不要求假定所有个体都面临相同的未知的生产技术。

国外对银行效率的研究成果主要有:Athadeff(1954)是最早演剧银行规模与效率关系的学者之一,通过分析美国加利福尼亚州210家银行1938-1950年的相关数据,得出银行业存在产出规模效率递增和成本规模效率递减的特征。Casuetal(1999)使用非参数DEA方法,对1993-1997年间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银行的生产效率是否有所提高和收敛于同一前沿进行研究,同时使用Tobit回归模型检验了欧洲银行效率的决定因素。结果显示:没有证据表明效率收敛于一点,但是欧盟单一市场计划对银行效率水平提高还是有一定作用,城市化和赢利效率之间是正相关的。没有证据表明平均资本充足率(E/TA)和平均资本回报率(ROAE)能解释银行效率水平的变化。Wei-KangWang等人(2005)的研究范围更为广泛,他们利用DEA技术下的五种模型(包括CCR、BBC、SMB、FDH以及Bilateral模型)评价了中国16家银行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时还对商业银行最具生产力的规模大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的效率通常高于规模较大的银行。

国内对银行效率的定量分析起步较晚。近年来,国内有许多学者利用各种效率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进行了检验分析。张健华(2003)使用DEA的基本模型和改进模型,对我国三类商业银行(国有、股份制和地方商业银行)1997-2001年的效率状况作了全面分析,模型以股本、固定资产和各项支出三种为投入,以存款、贷款和税前利润总额三种为产出,测度了我国各类商业银行的效率值,计算我国银行业的规模效率。刘飞(2007)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及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金融效率进行评价,测度了各省的金融效率、金融规模效率及金融业各项投入指标的相对有效度,并对各大区域的金融效率有关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洪倩倩(2011)在金融效率理论的研究框架下,首先界定金融效率的涵义,然后运用DEA模型对宁波市商业银行的金融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宁波银行业总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水平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

上海商业银行金融效率分析

(一)DEA模型

DEA方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查尼斯和库珀等学者于1978年在“相对效率评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通过保持决策单元的输入或输出不变,借助于数学规划将决策单元(DMU)投影到DEA前沿面上,并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基于DEA方法衍生了多种评价模型,本文选择用了基于投入的评价DMU总技术效率的CCR模型,以及评价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BCC模型。

1.CCR模型。其中CCR模型是最基本的DEA评价模型,其原理为:假设有n家银行(决策单元),每家银行都有m个投入变量(输入)和s个产出变量(输出)。

其中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类型输入的投入量;yr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r种类型输入的投入量。以第j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目标,以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约束,再应用Charnes-Cooper变化和线性规划对偶理论后,最终得到CCR模型如下:

其中S +和S -为输入和输出松弛变量,其含义分别为投入冗余值和产出不足值。

根据DEA原理,判断决策单元是否DEA有效的方法如下:当θ=1且S -=S +=0决策单元DMU0为DEA有效,即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经济系统中,在原投入X0的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Y0的基础上所获得的产出Y0已达到最优;当θ=1且S -,S +>0,决策单元DMU0为弱DEA有效,表明在这n个决策单元组成的经济系统中对于X0可减少S +而保持原产出Y0不变,或在投入X0不变的情况下可将产出提高S +;当θ

2.BCC模型。技术效率(TE)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用公式表示即为:TE=PTE*SE。决策单元的纯技术效率可通过可变规模报酬(VRS)情况下的效率估计模型(BCC模型)得到。BCC模型如下:

BBC模型用来测度的是当规模报酬可变时,被考察企业与生产前沿面之间的距离。规模效率衡量的是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前沿与规模报酬可变的生产前沿之间的距离,即纯技术效率PTE(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其经济含义为:当σ=1时,DMU0为弱DEA有效;当σ=1且S -=S +=0,DMU0为DEA有效。

规模效率SE(Scale Efciency)反映规模收益不变的生产前沿与规模收益可变的生产前沿之间的距离。银行的规模效率等于该银行的总技术效率与其纯技术效率的比值。

(二)样本的选择与指标的设置

本文选取的样本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上海分行的数据,样本期间为2006至2010年,数据来自于2007年至2011年出版的《上海金融年鉴》。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投入产出的定义通常有三种:生产法(production approach)将银行视为金融产品的生产者,存款账户数和贷款笔数等均视为其产出,投入为资本和劳动力,中介法(intermediate approach)视银行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中介机构;资产法(asset approach)也视银行为金融中介者,但只有其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才作为其产出,存款作为负债不计入产出。银行从业人员数量作为机构的人力及智力资源,将很大程度影响金融机构的运营,将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具有合理性。从宏观来看,银行作为一个社会资金的中介者,其吸收和放出的贷款代表了中介的规模,反映出银行社会效益的大小,银行的产出就是其贷款和存款的量。三种定义各有利弊,综合以往研究的经验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使用中介法和资产法相结合的方式, DEA模型的输入指标包括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净值)和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输出指标包括存款(各项存款总额)、贷款(各项贷款总额)两项。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运用DEAP Version2.1软件求解有关的线性规划问题,分别计算上海14家商业银行2006-2010年的总平均、14家商业银行各自的效率、四大国有银行平均以及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

首先本文先列出上海地区商业银行2006-2010年期间效率总体状况,分析所选取样本的银行效率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势。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实证结果可得出:在整个样本区间,上海地区银行业总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从整体上来看,上海地区所选的14个样本银行在产出一定情况下有效利用投入要素的能力在不断上升,规模效率相对比较稳定,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增长的趋势较明显,这说明上海地区银行业在利用技术的效率上提高比较明显。但也很明显,总的技术效率未达到1,即没有处于DEA有效前沿上,这说明,上海地区所选银行业总的技术效率仍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分析完上海银行业总体效率状况与特征后,再具体分析所选14家银行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状况与特征。将14家商业银行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纯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如表2、表3、表4所示。

根据各银行2006年至2010年技术效率,笔者对这14家商业银行进行了效率排名,并得出两点结论:第一,从效率排名上看,股份制商业银行总体上好于国有银行,四大国有银行的效率排名大多占据后位,其中中国建设银行的排名是四大国有银行中排名最靠前,是表现最好的一家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排名相对靠前,这说明从总体上看,这10家股份制银行的技术效率要优于四大国有银行。第二,从这10家股份制银行的排名上看,股份制银行内部的排名差距也较大,交通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的排名相对靠后,表现不尽如人意,而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的排名比较靠前,表现较好,这说明股份制银行之间,技术效率的差距也很明显,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的技术效率较高。

最后对国有银行与股份银行效率实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从表5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效率对比来看,在整个样本区间,股份制银行的平均技术效率和平均纯技术效率都要明显优于四大国有银行,国有银行在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与股份制银行存在差距。在平均纯技术效率方面,2006年、2007年四大国有银行的效率比股份制银行的效率要高,但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这三年股份制银行的纯技术效率提高较大,进步很明显,并且已超过四大国有银行,这说明股份制银行在纯技术方面,其利用的效率较高,四大国有银行的纯技术效率变化不大,相对较稳定,进步不明显。

从图1来看,股份制银行的平均技术效率在2004-2007年间总体上来说高于国有银行。从2006年至2009年,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的效率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到2010年,其平均技术效率都趋于下降。较为明显的是,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平均技术效率值都没有达到1,说明这两种类型的银行的技术效率仍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从图2的走势来看,股份制银行的平均纯技术效率一直呈增长趋势,其中在2008年至2009年间,其纯技术效率的进步提高较大,增长明显,2009年至2010年间,其纯技术效率趋于稳定。另外,国有银行的平均纯技术效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体来看,国有银行的纯技术效率进步不大,说明国有银行在纯技术的利用与提高上面进步很小。

从图3来看,国有银行的平均规模效率要低于股份制银行,从2006年至2009年间,国有银行的平均规模效率提高较大,相反,股份制银行的平均规模效率进步较小,相对比较稳定,这说明在这段样本区间,国有银行在规模扩张方面提高较大,分支机构增加较多,但股份制银行的规模则没有明显的扩张趋势。但从2009年至2010年,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平均规模效率都出现下降。

结论和对策建议

本文分析了从2006年至2010年间上海地区14家商业银行的效率发展状况,利用DEA模型评估比较了这段样本期间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研究发现:第一,所选的14家银行的效率都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上海地区的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在逐步提高,金融发展状况良好,但仍有进一步发展与进步的空间。第二,从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效率对比来看,股份制银行的金融效率要比国有银行高,这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国有银行的经营效率要比股份制银行差,两者存在一定的差距。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技术效率方面差距不大,所以两者的效率差距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方面,说明国有银行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与其经营规模匹配得不好,国有商业银行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说明他们的经营规模过大,造成总效率的损失,没有产生规模收益。而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效率损失来自于规模较小。

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今后的改革中,应注重在资源配置效率变化的过程中,努力提高技术效率的进步,比如高新技术、金融产品的开发及其成果的运用推广,特别是电脑、通讯等高科技成果在银行中的运用,以提高银行的运作效率,提高银行效率的关键因素是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国有银行在员工的使用上应努力提高银行员工的知识结构水平。另外,提高国有银行的规模效率也十分重要。最后,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开放、透明的经营和适度的竞争对确保金融系统有效运行必不可少。

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科学出版社,2004

2.周国富,胡慧敏.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8)

3.胡慧敏.我国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因素分析[M].天津财经大学,2006

4.赵振全,薛丰慧.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4(8)

5.计承江.发挥金融核心作用,引导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金融,2009(10)

6.李建.论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制约[J].财贸经济,2003(8)

第7篇: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具有以下五类特征的银行更有望胜出:能在金融脱媒大背景下稳住存款特别是核心存款的;适应风险不断增加的现实,并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的;能见缝插针积极开展高收益投行、资管、出表业务的;能有效应对甚至利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能顺应混业经营大势整合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

从目前公布的年报来看,各行的资产质量都在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但存在的隐患仍不得不防。农业银行截至2014年年末的不良贷款率为1.54%,是各家银行中数值最高的

去年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理财业务,面对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的现状,商业银行还加快业务转型步伐,向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学习,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开疆拓土有时还意味着突破原有业务的界限,迈向混业经营。目前国内银行所面临的问题,在发达经济体的发展进程中都曾遇到,而解决的方法,无一例外都是选择混业经营

《投资者报》记者 薛玉敏

2014年,上市银行中除了平安银行、浦发银行以及华夏银行,多数银行的盈利增速已经降至个位数。今年,银行的坏日子还没有走到头,改革推进、监管趋紧、经济下行引发的资产质量下行是所有银行都必须直面的问题。

硬币总有两面,虽然目前银行面临的压力很大,但是能够经历暴风雨的洗礼还能屹立不倒的银行,不就是未来的赢家了吗?到底是大清洗还是重新洗牌?到底是全线溃败还是逆流而上,就要看银行如何转型突围。

什么样的银行未来才有可能突围而出?《投资者报》通过采访“听其言”,并“观其行”,汇总梳理各大银行为转型做出的种种努力发现,具有以下五类特征的银行更有望胜出:能在金融脱媒大背景下稳住存款特别是核心存款的;适应风险不断增加的现实,并且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的;能见缝插针积极开展高收益投行、资管、出表业务的;能顺应混业经营大势整合银行、证券、保险业务的;能有效应对甚至利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

守住核心存款至关重要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金融脱媒进一步加速,同时由于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央行不对称降息预期升温,一旦该预期成为现实,银行负债端成本将显著提升。

记者注意到,近来一般存款向理财产品、P2P、股市等领域转化明显。2014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9.48万亿元,同比少增3.08万亿元,这是多年以来首次存款增速下滑。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速继续放缓。央行4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4.15万亿元,同比少增1.64万亿元。

在存款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央行扩大存款浮动区间将进一步加剧存款争夺战,抬高银行成本,压缩银行的利息收入。虽然银行可以通过提高贷款利率的方式中和存款减少带来的损失,但贷款利率不能无限制提高。目前已经公布年报的12家银行中,大部分银行的存款增速正在减缓,成本较低的活期存款在总存款中的占比正在减少,银行的负债成本大增,息差多数在收窄。

面对该存款下降的情况记者向交行发出了采访提纲,交行相关人员称负责品牌宣传的工作人员出差,不能及时回复。

很多银行显然已经感受到了这些扑面而来的冲击,纷纷寻求转型,比如加大互联网金融投入、或者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来留住客户。

一位券商分析师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在金融脱媒以及股市走牛的大背景下,只有那些能够稳住存款特别是核心存款、适应实际利率走高的现实、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的银行才具备穿越暴风雨的底气,只有顺应利率市场化大势推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从互联网公司虎口夺食。

平安银行副行长孙先朗称,通过灵活调整负债业务管理政策、引导负债结构优化、平台获客等方式,使得存款连续两年快速增长,领先于市场。

总体来看,股份制银行因在揽客营销的尺度上远远大于国有行,以平安银行、民生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存款增速还能继续保持增长。但是从光大银行等部分股份制银行的现状看,揽储的压力也是不容小觑。今年3月份,光大银行还成为首家降低存款利率的银行,称未来以产品和理财的实力揽储,在存款压力大增的现状下,其他银行似乎没有动力跟进。

不良贷款率上升趋势要控制

负债端看成本,资产端则要看质量。从目前公布的年报来看,各行的资产质量都在可以接受的限度之内,没有特别恶化的情况,但存在的隐患仍不得不防。

而宁波银行是唯一一家不良率在1%以下的,为0.89%,相比上一年资产质量没有恶化,可见公司不良贷款控制严格。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银行的零售贷款不良率较年初上升了0.45个百分点,尤其是信用卡不良率达到2.77%。这主要是因为银行主动进行了资产结构调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增加了信用卡、汽融、新一贷、经营性贷款等收益较高的产品。

尽管银行资产质量在下滑,但是在分析师看来,在二季度将逐步迎来拐点。国金证券研报显示,将今年第二、第三季度间一定会出现的不良贷款生成率见顶回落,将是银行资产质量预期的重要拐点。平安证券也认为,预计在货币政策宽松延续、经济逐步回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净生成率最早可在2015年下半年出现拐点。

银行理财新枝开花结果

浦发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投资者报》记者,理财业务收入剧增有三个原因:其一,去年4月,浦发银行在原总行金融市场部资产管理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总行一级部门资产管理部,并且通过风险派驻,有效加强了资产管理业务推进过程中的风险管控;其二,浦发银行对理财产品和投资资产的种类进一步丰富,覆盖四大渠道、十五大系列,完成了资产超市搭建,实现了资产品种多样化,种类全覆盖,初步构建起“以理财产品为主体,以委托资产管理、投资顾问为支撑”的业务格局;三是陆续研发推出了委托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顾问业务等新的业务线和产品线,有效推动浦发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发展。

理财业务增长是大势所趋,虽然利率市场化带来存款脱媒,但对资产管理不失为一个大机遇。而且随着资管业务的成长,设立子公司的趋势渐渐明朗,银行大资管时代来临。

中金公司的一份研报指出,未来理财业务将沿着拆分、引资、上市的路径,带来价值重估。中金指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下,为应对市场化竞争,银行或最快在今年二季度分拆资产,中期完成分拆出的公司上市,预计最先被分拆的是银行理财,其次是信用卡和私人银行,投行、金融市场、托管等新兴业务也有分拆的可能。

2014年各家银行理财产品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即实行转型,关键词是降低非标占比,提升净值产品占比,以及扩大表外理财规模。工行相关人士在和《投资者报》记者交流时曾称,工行正在改善理财产品结构,开放式产品比重上升到了70%,为净值型产品转型打下了基础。

寻找新的突围点

除大力发展理财业务之外,面对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的现状,商业银行还加快业务转型步伐,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投资者报》记者查阅了各家银行的年报,发现各家银行已经在行动,都在寻找自己的优势,同时修补短板。

在五大国有银行中,工行引领大行转型互联网金融。今年3月23日,工行高调宣布互联网金融战略,以及推出互联网金融平台“e-ICBC”品牌和一批主要产品。据介绍,其互联网金融战略包括电商平台“融e购”、即时通讯平台“融e联”、直销银行“融e行”三大平台,以及支付产品“工银e支付”和“线上POS”,融资产品“逸贷”、投资理财产品“工银e投资”等三大产品线。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此次高调宣布其互联网金融战略,可谓意味深长,这标志着互联网金融开始进入“大象”起舞的时代。

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吴卫明博士认为,工商银行的这次转型,说明互联网战略不仅仅是小银行以及小型金融机构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无奈之举,而是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方向。 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也表示,中国银行业“放贷款―冲存款―增利润”的传统增长模式已经终结,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该行将踏准中国企业“走出去”及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继续打造中国最佳财富管理银行,为业绩持续增长提供支撑。

建设银行也加快了业务转型。该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行已经构建了四个转型方向,一是发展养老金公司,进行综合化经营;二是大力发展海外业务,国际化布局提速;三是借“一带一路”新契机,千亿授信率先圈地丝绸之路要塞;四是全面发展互联网金融,抢占移动金融制高点。

去年增速最快的平安银行则认为,国家战略调整、金融改革深化为“新常态”下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是战略转型的机遇。二是零售业务大发展的机遇。三是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现代农业、现代物流、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环保能源等方面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四是产品和业务创新机遇。要提升银行的资产经营能力,实现“高收益、高中收、轻资本”的增长方式。

对于上市银行来说,银行的另一发展动力来自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例如招商、民生等即将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将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从制度上获得转型突破。

混业时代的挑战

开疆拓土有时还意味着突破原有业务的界限,迈向混业经营。目前国内银行所面临的问题,在发达经济体的发展进程中都曾遇到,而解决的方法,无一例外都是选择混业经营。

从大趋势来看,放松对金融混业经营的管制是世界性的趋势,中国也将跟随趋势。深度结合的银行、证券、保险将进一步加强银行的竞争力和一站式金融服务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升盈利水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混业监管的放松也可能让银行失去一部分市场份额。证券、货币基金、P2P、支付机构等虎视眈眈的狼群可能进一步蚕食银行的利润。

第8篇: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在全球科技发展全盛的时期,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事物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电子商务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肆扩张,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提供具有特色及普及性的服务,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欢迎。互联网金融大大的降低了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并且可以按照客户偏好制定出相应的更加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还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和广泛性,打破地理性制约。因此,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和发展正在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剖析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展需要面临的威肋与挑战,并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互联网金融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渠道,依托于支付系统、云端计算、社交网络以及App软件等工具,将金融业务依托于互联网之上,实现资金的融通、支付以及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定性分析

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由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组成。近年来,由于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剧,银行间存贷款利率的竞争业日渐明显,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非传统金融机构发行的高利率金融产品不断冲击着银行的传统业务。在日趋恶劣的传统金融市场受到不断打压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进入市场无疑使得原本饱经沧桑的传统商业银行雪上加霜。下面,我们分别就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资产项,负债项的影响进行逐一分析。

1. 资产项业务所受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资产项业务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融资类业务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分流,主要表现在对贷款客户的资质要求,审核程序和业务发展要求等方面相对宽松很多。

商业银行贷款流程要比网络融贷平台的程序复杂的多。商业银行的贷款流程可以分为贷前,贷中和贷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工作都有银行专门的团队处理,并且都伴随着严格的审核机制。而网络贷款程序相对则简单很多,无论是P2P借贷还是众筹平台,通常资金申请人只需要在网络注册填写贷款申请单,网络金融公司提供风险控制和审批服务,在双方或者多方都同意的情况下,贷款或者众筹服务即可生效。贷款环境的宽松促进了部分本应从银行申请的贷款业务流向了网络。

2. 负债项业务所受影响

对银行存款会形成冲击的互联网业务主要包括第三方支付结算,互联网融资,第三方理财产品销售平台以及余额宝类理财产品。以当下最热门理财产品之一的余额宝为例,其本质是T+0类货币基金。由于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的限制,其现金管理业务只能提供给五万元以上的个人存款客户和企业大额活期存款,资金量较小的个人客户便被拒之门外。这些客户多为收入较低,年龄层较年轻的客户,该客户群对网络的熟练运用程度也相对较高。故而,社会上大量小额散户资金便流入了余额宝类账户。

网络投资平台的固定货币基金收益率均远大于商业银行活期利率,甚至大于定期三年利率,在拥有高收益的同时,余额宝类网络投资产品还具备了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高流动性,在网络平台上的资金还可随时进行购物,缴费,转账,购买理财基金等。银行的资金存储机构传统垄断优势无疑在逐渐被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削弱。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定量分析

经过之前的理论分析得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施加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本章选取在中国商业银行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工商银行着重分析,用实际数据说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的实际影响。

1. 商业银行盈利状况趋势对比

本文选取了工商银行年财务报表中绘制的个人活期存款余额,公司类贷款,净利息收入以及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数据进行增长量趋势分析,分别对应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项,负债项,盈利项以及第三方业务项的影响。

个人活期存款余额增长趋势呈抛物线型,从2007年至2010年间稳步增长,在2010年达到顶峰26.38%后,开始有较明显的下滑趋势,尤其是在2013年余额宝,存贷宝等互联网T+0货币基金推出之后。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活期存款的确是有一定程度的冲击。

公司类贷款余额增长趋势中可以看出,互联网借贷融资平台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有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由于个人网贷平台和商业银行的客户几乎不会产生交集,其互补关系大于竞争关系。

净利息收入增长趋势则是反应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盈利能力,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程度并不大。随着利率管制的进一步增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的冲击将逐渐趋于平稳。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增长趋势图所显示的是一个惊人的下落趋势,事实表明,互联网金融利用其极高的便利性抢占了几乎所有银行中间业务的利润空间,商业银行在第三方业务的发展上前景堪忧。

综合看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主要影响来自于中间业务的抢占,而对于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则是合作关系大于竞争关系,下面将具体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冲击程度。

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状况分析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其财务报表上主要显示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传统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主要有三条业务线:一是理财产品的销售;二是基金,信托以及保险等金融衍生产品的销售;三是银行卡业务。以工商银行为例,具体各项业务占比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占总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最高的项目依次为银行卡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以及结算、清算和现金管理业务,其占比都在20%以上;占比在10%左右的业务为银行的理财业务,包括个人理财和对公理财;剩下的资产托管,担保及承诺和收付及委托等业务则占比不足5%。因此,互联网平台对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影响主要源自于前两部分,网络通过对这些业务的分流从而完成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

(三)总结

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项中都受到了互联网金融或多或少的影响,虽然中间业务所受影响程度最为严重,但是资产项和负债项的潜在受影响程度不容忽视,其客户群体的流失和业务种类的局限都是影响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技术的进入进行全面改革将是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途径。

三、商业银行采取的应对策略

面对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的冲击,商业银行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政策,借此机遇进行全面的改革。商业银行在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经营理念,寻求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的发展模式,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作为银行自身的基本优势,从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一)全面认识网络技术带来的新金融时代

商业银行应给予日益加快的网络化金融市场高度的重视,在互联网金融还未完全取得商业银行运营执照之前完成转型。短期看来,虽然互联网金融进入市场后发展迅速,但是其资产规模,市场占有率方面还仍不足以与商业银行相抗衡,短期内还不会对商业银行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是,商业银行不应忽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潜在冲击,在其盈利方式、经营模式等方面需要仔细研究,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察觉金融市场的转变进程,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迎接挑战。

(二)改变传统业务操作模式

对于互联网金融带来的业务模式转变机遇,银行可以将大量相对简单业务由线下转为线上操作,在给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节省了银行自身的人力物力,可以大范围提高银行业务处理效率。在银行客户选择方面,伴随着中国社会中产阶级人数增加,社会闲散资金量也在进一步扩大,银行面对积少成多的业务量应提高重视,增加对于小微企业和中小个人客户的金融服务,在互联网环境下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

(三)加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构建信息化银行

商业银行需借助新兴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商业银行不断进行互联网化发展探索和创新,发挥自身资金雄厚、风控完善、信誉度高等优势,从流程、数据、平台和产品等层面系统推进信息化银行建设,从而构建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重视客户体验。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来设计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以及改善金融服务,充分运用网站、 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信息平台,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主动营销从而满足客户需求。

重视数据挖掘。构建数据仓库,对数据做深层次,多维度的分析,发挥数据在战略决策,客户营销,业务运营等方面的导向作用,提升管理水平。

四、结论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劣势在近年来已经逐步体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客户,尤其是年轻客户,都在逐步转投互联网金融的怀抱。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给银行的各个业务层面都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在中间业务方面,受到了互联网金融强大的冲击,使其第三方收入增长量大幅度减少,因此,商业银行向网络银行借此契机向互联网时代转型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商业银行应运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线上业务,与电子商务相结合,发展银行自营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打造迎合用户需求的高端金融服务。于此同时,也应加强与第三方电商平台的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创造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美好未来。

第9篇:银行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合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其业务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朗。本文拟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全球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略作分析。

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作为现代经济金融的强国,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当然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为此,讨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混合经营,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后,30年代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银行体制几乎崩溃。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他们将危机的诞生主要归因于银行发展的多项综合业务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为整个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鉴于此而颁布的银行法便主要着眼于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分业经营以降低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和发行证券,二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厉禁止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其二,该法案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最初规定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许支付少量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其三,该法案规定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保险,并据此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严格限制下,美国金融业在分业状态下迅速发展着。这时候,以前从属于银行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并有了自己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范围的交叉,严格的业务划分被逐步打破,,经济学家及政府都开始考虑关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业的安全发展问题。经过长久的争议与探讨,1999年12月,美国终于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新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二、业经营的产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业自诞生以来,其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的划分开来。最初几年主要都是由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业务(存款与放款业务)之外新开发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率先立法,限制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融合,要求分业经营,随后,许多别的国家纷纷效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分业经营能够使各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当时主要是银行)的风险并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和有保障。其次,分业经营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实施严格的业务划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相对单一化,简单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使其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分业经营的立法规定却并未达到其预想的效果,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立法规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首先,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金融需要。同时,它也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为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所以现实中,许多大银行都力图混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可以说,这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并且分业经营降低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性,将过去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投资银行不必再担心来自于许多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削弱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投资者也无法享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在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对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业务的分业经营状态无疑不能满足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的要求。于是各个国际性的大银行纷纷朝着业务的综合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金融创新,开发,设计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产品,绕开法律的壁垒,达到综合经营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现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单,NOW账户,现金管理账户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这一环境中的产物。

分业经营规定的最初动因在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然而在事实上,面对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它反而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逐渐突破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分工的界限,走上了业务经营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全能化,从分业走向合业,这是与西方经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负债业务比例的变化为其业务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储蓄存款的比重相应上升,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长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第二,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个商业银行寻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业竞争激烈,银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这迫使银行业开拓新的业务和品种。他们一直想方设法绕过法规的限制,向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张,突破传统的业务束缚,开发更多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对于这些积极创新的银行而言,许多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因为通过创新业务的开展,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逃避政府的监管和法规的限制。与此同时,金融管理当局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过时的法规,适时的为商业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及至70年代末期出现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他们都是为了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只重视资产或者只重视负债的理论的偏颇之处,使商业银行真正的从其资产负债业务双方着手,同时拓展资产负债业务,使其相匹配,达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适应当前金融形势,为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不断走向全能化综合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综合业务的开展。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理论的发展乃至政府监管水平的发展都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做好了准备。分业经营终究只能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三、合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1999年12月,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废除了已实施六十余年的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规。这一法案的颁布无疑将会对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合业经营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金融业的兼并与重组将会加剧,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也会日益加强。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因素,隐含着许多风险。

首先,合业经营将加剧兼并行为,使各金融机构过分重视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综合化,而忽视了稳健经营这一根本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机构兼并的机会成本就是其稳健程度,稳健经营要求管理人员经常不断敏锐的监督本机构运作情况,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过分关注合并以扩大规模和范围,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预期,策略及日常业务经营等方面潜在的混乱。由于合并各方在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合并后能使各方的优势结合并发挥其规模效益还取决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业之间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其次,合业经营也会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政府,社会以及金融机构自身都更清醒的认识到风险所在并加以防范。而对于某些项目,即使那些较大的金融机构对其所面临的新的风险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对从事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的监管和防范。

综上所述,金融业的合业经营趋势是不容置疑的,但不能急于求成,只有在社会经济金融形势都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时,才能够适当放宽对业务范围的限制。目前我国所采取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一旦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更为健全,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便可朝着业务监管综合化方向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