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行业前景范文

银行行业前景精选(九篇)

银行行业前景

第1篇:银行行业前景范文

中外资银行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各自的优势可使中外资银行双方互惠互利。中资银行的具体优势,在于其对本地市场的深刻认识、架构完善的关系网络、广泛的客户基础以及遍布各地的分支机构,具备国内市场的分销能力。在人民币资金来源方面中资银行也占据着绝对优势。这些优势确保了中资银行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保持国内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传统的银行产品和服务方面。外资银行的优势,在于其可提供具有境外分销能力的全球网络、先进的技术以及训练有素和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这些优势使外资银行能够运用高效率的管理技术,创造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合作的前景

就中期而言,中外资银行加强合作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

中国股票市场的市值已经跃居亚洲第二位,并仍将高速成长。这将为股票承销和交易业务带来众多的合作机会。不难想象,具有领导地位的国内银行将与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展开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其庞大客户基础的杠杆效应,并把握中国股票市场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

企业和地方政府日益增长的融资需要,在一段时期内也将导致国内债务市场的不断发育。在这一领域,外资银行可就简单债券、结构性债务、资产证券化等众多产品的策划、包装和操作,发挥其专业优势;而中资银行可发挥自身强大的人民币资产实力和庞大的分销网络的优势。

另外,随着国内利率机制的市场化和人民币的最终可自由兑换,对于诸如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市场风险加强管理的需求将日益增加,并将导致以人民币为标的的衍生金融产品的发展。这要求外资银行分享其技术上的专业知识,并由中资银行提供市场流通性。

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较,中国的储蓄率是相当高的(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而且现有储蓄存量也十分巨大。随着对银行存款以外的金融产品需求不断增长以及更多投资工具的逐步出现,中外资银行有很好的机会来共同开发和交叉营销基金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同样,这种合作是基于外资银行的专业技术和中资银行零售渠道的紧密结合。

鉴于中国金融系统不良资产的巨大存量,中外银行在不良资产的处置这一领域进行合作的空间也将是非常广阔的。(摘自2006年7月12日中国金融界网)

相关链接

外资入股案例

・2004年,新桥收购深圳发展银行。

・同年,汇丰入股交通银行。

・2005年3月25日,ING银行签约北京银行,购买其19.9%的股权。

・2005年6月,美国银行以25亿美元入股建设银行,新加坡淡马锡以14亿美元入股建设银行。

・2005年8月,苏格兰银行以31亿美元入股中国银行10%的股份。

第2篇:银行行业前景范文

但欧洲银行业联盟的建立并不顺利,近期遭遇的阻力进一步加大,最终设立的难度较大,整体发展前景黯淡。

统一监管分歧巨大

虽然建立欧洲银行业联盟的呼声很高,且已有时日,但这试图依靠统一监管实现整体风险把控的联盟计划,从一开始就遭到多方质疑。各国基于自身不同的经济发展形势和金融运行态势,以及在欧债危机冲击下的多方利益“纠葛”,对该联盟计划“表里不一”——表态支持多,实际推进少。

在2012年5月23日的欧盟非正式峰会上,欧元区首脑同意建立统一的银行监管机制,这被认为是建立银行业联盟的重要一步。但与许多别的建议提案类似,会议并未就这种银行业联盟的具体建立和实施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仅表示“需要”建立银行业统一监管联盟,但却未对涉及各国政治、经济等关联的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其主要原因在于这种银行业联盟的建立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因而遭遇了广泛的反对。

捷克明确反对建立银行业联盟,其观点代表了一种典型的反对声音。捷克总理彼得?内恰斯表示:“由于捷克银行市场的95%是由国际金融机构的子公司控制,实施银行业联盟将严重伤害到捷克经济。”除捷克外,德国、瑞典、荷兰和丹麦等国亦反对银行业联盟的建立。

围绕在银行业联盟问题上的分歧,东欧国家反对意见较为一致,普遍担忧自身资本将遭受“侵蚀”。保加利亚央行行长表示,他对任何涵盖整个欧盟,而非只涵盖欧元区的银行业监管联盟表示忧虑,认为可能会损害其银行体系。实际上,许多东欧国家的银行均由其他欧洲大国的银行拥有,东欧国家忧虑在成立银行业联盟后,当母行资本不足时,会抽取较健康的东欧银行的资本。

同样反对该联盟在整个欧洲地区生效的还有英国,英国强调“欧盟任何银行业规条仅应在欧元区生效”,进而对所谓的“银行业统一监管”在本国持抵触态度。

作为欧元区“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国,经济体量最大的德国和体量次之的法国被认为将“引领”欧债危机的走向和欧元区危机的自我“救赎”之路。德法在银行业联盟问题上的态度对其推进落实意义极为重大。但与德法在其他欧元区救助机制上的默契和配合不同,两国在欧洲银行业联盟问题上存在分歧,而这也是决定银行业联盟是否能够建立和推进的最为关键分歧之一。

作为在全球率先征收金融交易税的法国,呼吁迅速推进银行业联盟改革。法国财长莫斯科维奇9月16日表示:“应快速前进,不能浪费解决欧债危机的时间。”他还表示,欧元区统一金融监管体系应覆盖欧元区全部银行。他预计,欧元区将在年底就银行业联盟达成协议。而德国则对快速推进银行业联盟建立持反对态度,并认为该银行联盟不宜对欧洲或欧元区范围内的所有银行均实现监管或同等监管,监管的范围不宜过大。德国希望欧元区成员国监管机构保留对各国地方储蓄及合作银行的主要监管权,欧洲央行仅监管欧元区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德国财长朔伊布勒9月16日重申,欧洲央行没有能力监管欧元区全部6000多家银行,且大量参与银行监管可能影响该行货币政策独立性。朔伊布勒指出,“我不认为明年1月1日前有可能利用救助基金直接重组银行”,更恰当的做法是缓慢、稳步推进改革。默克尔亦观点鲜明地表示,希望欧盟在推动银行业统一监管方面的准备工作不能过于追求速度,不能为了满足欧洲自身设定的2013年1月这一最后期限而仓促进行。

德法两国对建立欧洲银行业联盟的分歧,随着欧洲银行业联盟建立原定“时间表”的演进而越发加大,并可能在未来几月进一步尖锐化。9月22日,默克尔与法国总统奥朗德讨论有关欧元区银行业监管的问题,默克尔此前警告称柏林反对建立一个权利凌驾于欧洲央行之上的泛欧洲银行业监管机构,而奥朗德则呼吁建立监管体系的动作必须加快。

德国不愿独背“黑锅”

目前看来,德国反对欧洲银行业联盟的立场,成为该计划推进的最大阻力。作为欧洲经济体量最大的德国,其在欧债危机中的相对“强势”增长,成为欧元区走出危机的最大希望。在欧洲危机的解决进程中,德国以自身资源“出手相救”被认为是某种必然。此外,德国在欧央行中的话语权,也决定了其在欧洲银行业监管决策方面的重要影响力。德国之所以对欧洲银行业联盟的建立“顾虑重重”,坚持“反对”态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并不愿意过多依靠自身资源“援助”严重陷于“泥淖”的国家,并担心在未处理清楚多国相互关系的情况下,武断推进该联盟计划,将打乱现有的欧债危机救助节奏。此外,“一刀切式”地对全部银行进行监管,或将带来新的银行业整体性问题。

按照欧洲央行行长、欧洲系统风险理事会主席德拉吉对成立银行业联盟的建议,联盟将在欧元区层面上筹集资金,用以救助受困的银行。很显而易见的一种可能是,欧元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德国将是欧元区救助计划的最大出资方,这种负担显然德国并不太可能接受。更进一步地,这种救助机制一旦成为现实和“惯例”,德国将更担心自己将成为银行业联盟的最后“拨款方”。

按照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建立银行业联盟的三个推进步骤,欧洲央行获得监管欧元区所有银行的权力只是第一步;未来的第二步,则是成立一只基金用来关闭问题银行;最后的第三步,也是最深层的一步,即建立完善的保险机制用于保护欧元区居民的存款安全,也就是所谓的欧元区存款风险共担。在后两个步骤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资金将来自于欧元区各成员国的拨款,而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数额。按照巴克莱银行的分析估算,如果按照巴罗佐所设想的欧洲央行监管6000家银行的规模计算,所需的保险基金可能将近11万亿欧元(约合14万亿美元)的存款提供担保。如果只以这个数额的1%作为保险基金,则欧元区银行很有可能被课以其年收入20%的重税。这1100亿欧元的保险基金需要在银行业联盟成立之初就拨付使用,在目前情况下很难实现。尤其是对于目前都寄希望于ESM(欧洲稳定机制),甚至欧洲央行贷款的众多欧洲银行来说,实在难以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更大的筹款任务将“顺理成章”地压在目前健康状况相对良好的德国大型银行身上,德国显然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出现。

更进一步来看,如果有国家退出欧元区,而其存款却被以银行业联盟的形式保护起来,选择退出国家的人们就有可能选择在本地银行大量借款,再将其转移到其他欧元区银行中去,而这将或导致欧元区内部的财富被直接转移至外部。“银行业联盟,换句话说,就可能会变成德国人最不希望看到的拨款联盟。”

此外,在欧债危机的救助节奏中,德国希望能够夯实基础而循序渐进,欧洲银行业联盟的建立也应该是分步骤进行,不能急于盲目推进。在默克尔看来,目前,无论是在财政预算,还是惩罚机制以及欧洲央行在对银行进行监督时该向谁负责等问题上都还缺乏进一步的规范。在这样空洞而不够健全的框架下,欧洲央行自身的声誉和独立性也将可能受到质疑和威胁。“我们是要建立一个长久的、关系到欧元区未来的银行业联盟,这或许需要更多的时间。”默克尔说。

银行业联盟前景黯淡

正如前文所言,德国并不愿意在救助机制中承担过多的“无偿义务”。而且,按照德国人一贯的“严谨”作风,欧洲银行业联盟的建立需要在各方面关键问题和重要关系都处理和捋顺清楚后,才能推动真正建立,而目前的欧洲政治、经济现状,在德国看来,显然无法满足这种条件。更近一步地,东欧国家的普遍担忧,以及英国的反对,为该银行业联盟的建立蒙上了更多阴影。

第3篇:银行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银行 证券 混合经营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金融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商业银行的日益增多,银行证券混业经营已经成了金融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金融体制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如加强对市场监管力度,维持金融市场的平稳、有序发展。

一、我国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现状

(一)银行为证券机构提供融资服务

现有券商在融资渠道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但从国家允许证券公司向商业银行进行贷款以助其扩展业务开始,证券公司在运营中的资金问题就得到了比较妥善的解决。而券商同银行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不仅使证券公司有了新的融资服务平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券商金融创新的不足,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资本使用效率。从而提升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竞争力和金融市场化的程度。

(二)银行为证券机构提供基金托管

随着金融行业不断的发展,在金融市场相关政策制度的调整下,商业银行业务范围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相比传统银行对资金的存取,现在开始大力发展中间的业务。基金托管作为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主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证券与银行之间的媒介之一。在基金托管的环节中,银行通过对基金的代销和资金保管从而从中获取利润,这也促使银行之间加大对证券机构基金托管资格的竞争。

(三)证券机构与银行协同进行资金清算

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资金清算,一些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清算系统和网络为证券机构提供资金清算上的帮助。目前,所有证券机构都必须采用这样一种运营模式。银行与证券机构进行合作,银行设立专门的清算部门对每日证券公司的股票交易进行资金清算。这种合作方式不仅保证了投资者的资金不被券商挪用,而且又能便于国家对违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进行必要的监管。

二、改善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状况的对策

(一)稳定金融市场的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加深,金融行业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也为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稳定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为了能够适应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需求,一些银行体系需进行必要的改革,保证银行运营机制能够满足混业经营的要求。提高银行的业务水平和业务拓展的范围。更好的推动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金融市场上银行体系制度的稳定能够降低金融投资的风险,保障投资者自身的经济利益,使得金融市场更加的有序、规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对金融行业的科技应用也是非常重视,因此采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有效提高银行内部的运作效率,以满足证券客户及其它客户的不同需求,从而提升金融市场的活力。

(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完备的内控制度具有保护金融机构自身安全运作以及规避风险的功能,是法律法规和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随着金融业改革的发展,金融监管法规和手段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用来规范和约束金融机构的法规还不成体系,对及时发现并处理金融机构中的违规现象监管机构缺乏有效方式和能力。随着我国加大对金融体系监管和对金融体系的立法规定,金融监管制度为银行与证券混业经营在安全有效实施上提供了制度的保障,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对金融体制的内容和相关的适用范围不明确而造成一定的挑战。为了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减小金融市场风险,应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改进。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比如在经济垄断问题中所对应的防垄断法律法规上,应该从规避市场垄断风险的角度上进行修改并分析具体的市场和金融环境,从中找到解决银行与证券合理监管的立法平衡点,从而使得对混业经营的监管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的形式,让金融信息能够更加的透明化,最终使得三方都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在改善银行证券混业前景中还应对银行的高层管理者进行必要的监控,使得他们在管理和操作中能够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企业内部之间应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与风控制度,从而减少黑箱操作现象的产生,并且从内部结构中不断的优化完善,降低银行证券混业经营风险,保证市场经济稳定、良好的发展。

(三)加强国家交流与合作

我国的经济不断的在发展,但是对于银行证券混合经营还是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对金融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还缺少经验和手段。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应该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借鉴与学习发达国家相关金融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快金融改革创新的节奏,选择对我国发展有益的方式方法,并结合自身经济的特点,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管理制度,从而提升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监督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加强对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监督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稳定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以及加强国家交流与合作,可以使得我国的银行证券混业经营发展更加成熟,更好的与国际接轨,从而为提升我国的经济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郑海荣,康雅璇.金融混业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J].台湾农业探索,2013,12(15):15-18

第4篇:银行行业前景范文

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

一、国有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中的定位

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各金融机构在企业年金市场上的角色定位如下表:

二、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发展现状

(一)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行业现状分析

1、政策层面的制度机遇

2013年,我国企业年金的政策制定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有关扩大企业年金投资范围、信息披露、合同备案、数据交换等多个文件,对推动企业年金市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改革及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市场化投资运营均在深度推进中。

2、经济层面的支持保障

(二)、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年金市场情况分析

1、受托市场分析

2、账户管理市场分析

3、托管市场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账户管理市场领先优势明显;在企业年金托管市场始终占据领先地位,但必须时刻警惕股份制商业银行挖转存量优质客户才能继续保持目前的优势。

三、商业银行年金市场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分析

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市场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

(一)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可能是商业银行在企业年金市场中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因为保险公司以年金保险的方式最早进入了企业年金业务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保险公司所具有的优势还包括:强大的机构网络和商业营销能力;雄厚的精算及成熟的长期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技术;较强的帐户管理优势。

(二)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的主要优势首先在于投资领域。一方面,证券公司对股票、可转换债等产品一直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在争取投资管理人方面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大型综合类证券公司拥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和众多的营业网点,因此在争夺账户管理人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三)基金管理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首先是基金管理公司有较为完善的治理结构、严格的风险管理、内控机制,这使得基金运作透明度相对较高;其次是基金管理公司具有以投资组合方式管理巨额资金的能力和经验。

(四)信托公司

信托公司在我国信托型的企业年金市场中可以承担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甚至是托管人的职能,基本不存在担任角色方面的政策限制。

四、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的发展建议

(一)积极参加职业年金业务

商业银行开展职业年金业务可采用“统一管理、集中操作、属地服务“的经营原则,做好组织推动工作,促进业务平稳发展。结合企业年金业务运作经验,构建职业年金业务组织架构,为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业务提供各项金融服务。

(二)进一步加强竞争情报工作

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竞争情报已成为继资金、人力资源、产品之后的第四大生产要素,“控制情报就是控制企业的命运,失去情报就会失去一切”已成为银行业的普遍共识。包括掌握企业年金业务竞争环境、掌握同业竞争对手和客户信息、构建竞争情报搜集渠道、对竞争情报进行整理加工并最终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第5篇:银行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机遇;挑战

前言

2015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存款利率上限浮动区间扩大至1.5倍,存款保险制度正式推出,大额存单的实施,业界普遍预期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望在年内实现,但这只是“临门一脚”。在近期麦肯锡写的名为《中国银行业趋势与七大转型策略》的报告指出,中国银行业已经实质上进入利率市场化的时代。本文通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弊的分析论证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商业银行的机遇

(一)赋予商业银行更多的经营自

利率的放开,使商业银行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差别服务,根据不同贷款人的背景、实力、资金状况和服务要求,制定与之相符的贷款利率,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广大客户的要求,更加强了商业银行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促进了银行间的竞争,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效率。

(二)促进了我国商业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变

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了诸多的风险,尤其是利率风险,也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这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变经营理念,强化内控建设和风险意识,培养专业化技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主体来规避风险以获取最大利润。从2005年建设银行港股上市打响了国有银行上市的第一枪之后,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分别于2006年上市,农业银行也于2010年A+H同时上市。标志着我国四大行全部完成资本市场改造,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

(三)利率市场化促进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当利率处于被管制时期,商业银行无法自主决定利率,这减少了商业银行主动开发产品的动力因为新的产品必然带来新的利率价格。大多数银行都只能提供无论在功能还是价格方面都大同小异的产品,缺乏竞争力。而当利率管制逐渐放松以后,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定价权,使得他们拥有足够的积极性和空间以利率为变量设置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也能反过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脚步。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一)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增加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市场利率会有一个攀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贷款风险较小、信誉度较高的企业被逐渐驱逐出市场,而留在市场上愿意支付高额利率的都是从事高风险项目、经营业绩较差、信誉度不高的借款人,这便是“逆向选择”。这类借款人往往只关注资金的可获得性,对于资金的成本考虑甚少。再加上面对如此高的利率,便产生了“道德风险”,只管借不管还。另一方面,由于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不可能完全掌握借款企业的行为,当企业在高利率的逼使下从事高风险的项目时,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就随之增加。

(二)缩小了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差主要由中央银行决定,利差的大小也受到中央银行的政策影响。人民银行在对利差进行调整时,主要会考虑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以及当时的经济运行状况。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和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相当一部分筹(投)资者不用借助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而是通过直接寻找对手来直接进行筹(投)资活动,这就促使了脱媒现象的产生。为了减小脱媒现象的影响,增加存款数量.抢夺优质客户,各家银行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激烈的竞争将使存贷款利差有大幅度缩减,使银行的主导业务受到巨大的冲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主要依靠利息业务,因此要提高利润率自然需要提高存贷利差。从表可见,2012年以来,我国一年期存贷毛利差一直维持在3%左右。

(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受到考验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方式也有所改变。银行不再简单地抢占市场、建立起关系型客户,而可以靠打造信誉、组建自己的专业化团队来为客户量身服务,金融创新也将成为银行增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程度及自身的特点进行自主定价,这就对商业银行自身的专业技能、定价是否科学合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商业银行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减小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在交换过程中,由于对方违约而造成的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重要风险之一。利率市场化在扩大商业银行客户群体的同时,也增加了

信用风险。我国信用评估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借款不还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些,商业银行应参照外国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水平,并结合自己的情况,制定一套较为客观和合理的信用等级评估系统,按客户的信用等级,提供相应的服务。对于信誉高的客户可以适当降低利率,而对于信誉较差的客户,则采用高于平均价格的利率。

(二)注重金融创新,鼓励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

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即拥有其他企业没有的产品或服务。在激烈竞争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创新的金融工具丰富多样,层出不穷。面对这些,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产品信息,对可借鉴和引进的产品,仔细研究分析其基本原理、组成模式和定价模型等,并根据我国的市场环境进行合理的取舍和改进,力求推陈出新,不断推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存款新品种。

(三)积极拓展表外业务,为扩大银行收益寻找新的支撑点

利率市场化和电子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的主导业务受到巨大的冲击,收益率也大幅度下滑。为此,商业银行应大力发展表外业务,为其收益注入新的力量。表外业务,简而言之,就是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又可分为或有负债和中间业务。在这两种业务中,银行虽然都是充当中介人的角色,但是在或有负债业务中,银行需要承担客户违约带来的信用风险;而中间业务则只依靠银行的信息、技术、人才,就可以获得相关的收入,同时还减少了利率波动对利润的影响。

四、结语

利率市场化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但利是大于弊的。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去,就必须积极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建立有效地风险管理体制,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优化资产结构,进而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宗良,高扬.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势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国际金融,2011,04:5558

[2]钱芳.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何去何从[J].理论探讨,2001,09:2324

第6篇:银行行业前景范文

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业务立足于现代经济发展,关注小微客户,在网络虚拟平台中开展灵活多变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一)低成本

互联网金融业务是在现代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其运行后台具备海量数据、计算迅速、覆盖范围广泛的特点。互联网交易过程中省去了金融中介环节,减少了交易成本,加快了交易效率。大量的数据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减少了信息处理成本,减低内耗,维护了交易双方的根本利益,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壮大起来。

(二)金融产品的实惠性

互联网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金融产品的实惠性。通过互联网的智能筛选、数据库综合性处理,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类别,针对性的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贴近客户的现实需求。金融产品的门槛普遍较低,对客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比较高,使得长期收益较低的银行客户转向互联网金融。

(三)网络金融便捷、高效

互联网金融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银行金融业务办理形式,提高了客户对资金的利用效率。大量的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第三方支付;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根据客户的浏览和网络痕迹进行信息处理,及时提供针对性内容;计算机监测系统,交易跟踪体系,快速处理各种交易漏洞,确保网络金融的安全。客户处于时间和便捷程度的考虑,适应了网络金融的处理方式,接受便捷、高效的服务,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四)更新速度快

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动力。不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理念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尝试。近些年,淘宝、滴滴打车、美团外卖多种经济活动转移到网络平台上,以其较低的价格和快速的传播速度,迅速打出较大市场。互联网金融业务也随着网络经济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可以找到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影子。互联网金融更新速度是银行无法相比的,这也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了机会。

二、银行金融业务的结合点和发展趋势

(一)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点

银行在金融领域有着特殊的地位,具备一定的优势。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形式还存在着不足。虽然互联网减少了金融中介对交易的影响,降低了总体的交易成本,但是,虚拟平台无法进行开户业务,资金储备无法完全独立。只有将银行实体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才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金融市场,让现代人体会到科技力量带来的便捷服务。

银行的资金雄厚、经营业务广泛,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银行的实体特性,使得银行具有优于互联网的业务处理能力。银行开展的网上银行和电商平台在网络金融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带动了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都是在虚拟平台进行的资金转化和流通,虽然达到了交易双方的目的,但是,资金的落脚点在银行。虚拟平台无法彻底摆脱银行,独立运行与金融市场。电子网络平台和银行虽是竞争对手,但是,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同进退。因此,银行和互联网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将双方的优势和特点结合起来,才可以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二)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

1、P2P业务

P2P业务指的是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上借贷双方额的直接交易。网上银行成为交易中介,为交易双方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提供一定的参考内容,避免资金难收,影响金融产业的稳定。P2P模式的审核机制和门槛还需要做详细规划,将信用不良、无偿还能力的部分客户分离出来,保障银行利益。

2、网络第三方支付业务

人们的日常消费逐渐走上网络支付的路线。电子支付手段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在生活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各种移动扫描设备满足现实电子支付需求;支付宝、掌上银行等多种网络支付软件满足网络电子支付需求。银行需要认清时代的发展需求,建立稳定的第三支付平台,为电子支付提供便捷服务,处理消费和支付的关系,让银行有效的占据电子支付市场。

3、网银

其开展时间高,但是,操作方式比较复杂,需要利用“盾”设备进行网络转账和交易,大大影响了交易的效率。因此,银行需要改变其运行方式,简化操作流程,融入互联网技术,发展出新型网银,让银行客户充分体会到网上银行的便捷性,进一步冲击支付宝在电子支付中的作用。

4、融入电商平台

电商时代给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电商平台是金融行业及其衍生行业的重要支撑点。比如:网络购物、网络红包、网络转账等。银行需要认识到电商在整个互联网金融中的重要性,进而融入电商,为电商提供更多便捷服务,拉近与电商之间的关系,稳定整个互联网的金融秩序,突出银行的地位。

第7篇:银行行业前景范文

摘要: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提高银行竞争力非常重要和紧迫。文章阐述金融科技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客观事实,并挖掘背后原因,从三

>> 金融自由化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路径研究 经济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策略研究 金融脱媒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 金融脱媒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研究 商业银行信息化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竞争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创新策略研究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发展策略研究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问题研究 关于“金融全面开放背景下商业银行战略转型与创新”征文评审公告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转型 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探析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策略探讨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初探 金融脱媒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策略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竞争策略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北京市产业转型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及政策研究”(项目号:15JDJGB072)。

作者简介:王在全(1970-),男,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北京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王娜(1986-),女,汉族,山东省莱芜市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短期资本流动与金融稳定、商业银行转型。

收稿日期:2017-05-17。

第8篇:银行行业前景范文

>> 我国网络商品服务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探索 试论我国煤炭经济矛盾应对措施及发展前景展望 论我国网络广告的现状、前景及发展对策 论我国证券网上交易的发展前景 试论我国节能建筑的发展前景 试论我国管理咨询业的发展前景 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试论我国动画配音专业化的发展前景 论我国旅游房地产旅游发展前景的思考 浅论我国“节奏体语”的发展前景 论我国公租房的发展前景 论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与监管 浅析我国网络保险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 论我国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选择 我国EAP外部模式发展前景研究 论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监管 我国电商企业的物流模式创新及“云物流”发展前景探讨 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前景分析 浅析网络购物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试论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前景与预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7-21

{3}吴雨,刘铮,李延霞.网络银行“踢馆”未来银行啥样.决策探索(下半月),2015,(02):80

{4}苏雪燕.蚂蚁金服联合博时基金等推出全球首个电商大数据指数.http:///fortune/2015-04/09/c_127672642.htm,2015-

04-09

{5}朱彤.初探网络银行在我国的可行性.现代商业,2014-08:77-78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 山西晋中 030600)

第9篇:银行行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中国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94-02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向一体化趋势迅速发展,使得全球经济的发展重心逐渐转向国际金融市场。同时,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下,使得我国在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受到极大的影响。为了使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化的需求相适应,应该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利弊得失进行权衡,充分认识与国际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不断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1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问题11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方面的障碍

近年来,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对银行内部的管理进行了强化,使粗放型的经营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树立了良好的经营形象。然而,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实际要求,在经营决策管理和客户资源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粗放经营的痕迹。同时,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交易类业务和投资类业务方面的管理还十分薄弱,且大多数商业银行面临着实际操作及业务管理等一系列的问题,还没有形成已汇总较为完善的做法。

12制度和体制方面的问题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在探索风险防范、业务拓展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现状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管理误区,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那么在基层机构中,统一法人的经营管理战略就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从而对商业银行的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出现各方面的经营管理误区的主要原因包括三个各方面,一是由于对资源进行了不合理的配置;二是由于经营成本的核算意识薄弱;三是由于缺乏统一法人意识,易产生本位主义思想[1]。

13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差距

商业银行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的基本前提是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工,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以经验为导向,而忽视了数据加工方面的工作。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存在着许多症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在实施信息化管理工作方面总体规划不到位,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系统资源交互不畅。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传导机制不够完善,还存在着信息可利用程度不高,信息传递不够规范以及信息渠道单一等问题。

2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商业银行对策

21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其承担的风险高于任何一家企业,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想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应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的国际化进程。对我国商业银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可以使商业银行的透明度得到有效加强,从而使该类信息的使用人员能够有效掌握到各大商业银行的相关信息,了解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从而增加对商业银行的信任度[2]。同时,信息使用者通过了解各大商业银行的相关信息能够对各大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等经营业绩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价。此外,对商业银行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披露,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进行市场约束,发挥更好的作用,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从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快速高效地开展各项业务。

22统一信息系统的各项标准,构建全行MIS基础平台

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想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使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业务部门所使用的信息系统的各项标准得到统一,如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建立并不断完善各大商业银行的MIS基础平台。然而,要想做到这些,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快速有效地统一我国各大商业银行正在运用的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最大限度减少不同信息系统中共用的数据信息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发生,使部分相同数据的定义保持一致,从而使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中共用的数据信息在各子系统之间的共享程度得到加强。二是应该在我国商业银行当前运用的信息系统以及目前所拥有的业务得到充分论证的前提之下,对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进行严格的规范[3]。三是在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实现统一的前提之下,建立可以供各大商业银行共用的中央资料库,并且该共用资料库应该将各大商业银行的共用数据集中起来,比如业务经营统计数据和客户的基本信息等,这样便可以使各大商业银行的相关人员能够根据自身的权限在工作需要时随时使用到这类信息。

23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走向国际化

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走向国际化。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对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现行的会计法规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只有各大商业银行的会计法规体系得到更好的完善,才能确保商业银行能够以全面公开的原则为基础,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将信息记录下来并披露出去。有相关研究显示,在东南亚及拉美国家的商业银行危机中,在发生银行危机之前和银行危机之后,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银行的不良贷款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这一差异的主原因是由于在发生银行危机之前,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所采用的会计标准不符合国际惯例的统一会计标准,导致无法正确评价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同时也无法合理确认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使得债权人、监管当局、商业银行管理当局都无法准确有效地获得商业银行的财务收支方面的信息,从而无法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并延缓了处理问题的时间,最终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4]。因此,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借鉴国际会计标准的成熟经验,对自身的会计规范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制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准则,不断推广与国际惯例相符的商业银行会计制度,并制定出统一的会计报表与会计科目。

24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

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想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还应该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首先应该严格按照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要求,对我国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并不断完善各大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不断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对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如完善银行内部权限控制制度,加强业务控制制度的建设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风险防范制度和内部制约监督制度等。另外,我国的商业银行还应该不断加强各项业务经营计划的能力,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抓好战略规划管理工作,从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管理规划工作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并不断完善监测机制、评估机制以及风险识别机制,尤其是在信贷风险、利率风险、财务风险以及清算风险等方面,需要进行重点研究,并及时有效地评估商业银行经营的单项风险和总体风险,不断加强分析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变化的敏感性[5]。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水平,使经营机构、经营对象、经营机制、经营方式以及经营理念等各方面实现集约化。

3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商业银行还面临着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方面的障碍,在制度和体制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并且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认为,在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之下,想要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应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披露标准的国际化进程、统一信息系统的各项标准,构建全行MIS基础平台、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标准走向国际化以及不断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翟耀,赵金梅商业银行社会贡献度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商业会计,2014,5(9):2-4

[2]孙银风,李小青商业银行董事会异质性、金融创新与财务绩效――基于沪深两市上市银行10年的数据[J].中国集体经济,2014,6(18):9-10

[3]杨光浅析地方性商业银行向区域性转型的发展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99(11):183-185

[4]王宝田,王榕梓完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基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谨慎原则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4,3(10):6-8

[5]李波,张艳萍区域影子银行现状、发展动因与风险研究――基于金融抑制和金融脆弱性的视角[J].西南金融,2014,05(4):7-9

[6]许佳鸣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J].中国市场,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