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范文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精选(九篇)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第1篇: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范文

1、用产业理念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

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和重要选择。畜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领头产业、同时又是现代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用产业理念发展畜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过程,当前应着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畜牧业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然,没有畜牧业,农业就构不成完整的农业。但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其不同之处在于农业中畜牧业的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现代农业的中间消费(投入物)中畜禽生产成为主要成分。例如畜牧业通过畜禽产品的中间消费,把植物产品加工转化为动物产品,显著提高了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份额,从而使其在农业中所占比重也相应大幅度提高。目前,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都在70%~80%,没有高比重的畜牧业就谈不上有现代化的农业。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国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在确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时,广大农区普遍选择了畜牧业。十余年的运行实践证明,畜牧业作为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通过对饲草饲料的旺盛需求,拉动了粮棉油菜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并将大量农副产品转化为肉蛋奶,既充分利用了资源,加快了农业的良性循环,又实现了生物转化增值。

同时,带动了饲料、兽药、皮革、食品、储运和冷藏等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如果仅仅是当畜牧业发展了,并且达到了一定发展水平,便认为现代农业已经近在咫尺,未免结论过早。严格地讲,它只能算是用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中间阶段,而非最后的落脚点。因为畜牧业与种植业同属第一产业,畜牧业替代种植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仍然存在;以畜产品取代农产品作为主打产品,也只是以一种初级产品代替了另一种初级产品,价值增值和市场空间同样有限。现代农业不仅仅意味着畜牧业生产及产出水平的提高,它更体现在畜牧业产后加工增值能力的增强。因此,从长远看,发展畜牧业的最终出路还在于改造传统畜牧业,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从而使从业农民增收更加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用产业化理念发展畜牧业,是用产业理念发展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和重要过程。

2、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1龙头企业优势不明显,一体化、集团化程度不高畜牧业龙头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有所壮大和发展,并在农业产业化中处于领先地位,但面对日益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差, 2.4产业化管理条块分割,政策引导失当

经过机构改革,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管理体制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部门分割、产销脱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畜牧部门只管生产,加工和流通则由其他部门管理,各行政部门为了维持原有的利益格局,往往各行其是,政出多门,畜牧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缺乏统一管理,严重影响了畜牧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政府对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引导方面,则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是个别地方政府出于促进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往往不顾经济规律,简单采用行政命令,人为制造产业化企业和组织,有些地方则一方面强调要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另一方面却对畜牧业产业化企业在投资和融资方面设置了许多障碍,现在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反映得不到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

3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3.1继续增加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投入

第2篇: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畜牧业;农业经济;发展;应对措施

1畜牧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1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对一些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这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使畜牧业成为致富的关键途径之一,也实现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1.2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益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所以,发展畜牧业的基础是特色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畜牧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农民的收益增加,实现了农民经济效益的提升。

1.3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我国很多地区,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有力保障了农业经济发展。为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抓住区域经济特色。既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应该重视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从而不断提升产业的竞争力。畜牧业的发展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畜牧业形成的产业化发展使得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此外,畜牧业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更加肥沃,为循环农业经济构建提供更多的保障。

2当前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2.1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生产水平的低下是制约畜牧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我国的许多畜牧地区都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另外,产业链不完善和附加值比较低导致其发展的方向不明确,减轻了畜牧业发展的价值,直接导致农民的经济收益下降。因此可以利用桔梗等农作物作为动物饲料,减少饲料成本,利用畜牧的粪便做肥料,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民的种田成本。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产业链的结构。

2.2采用散养式养殖传统的畜牧业养殖方式是是散养,散养的方式对草地具有很强的破坏性,这也加剧了草场的退化,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2.3畜牧业产品附加值不高畜牧业存在产业附加值不高的情况,许多养殖户还是沿用传统的养殖模式,不重视进行创新,这是附加值存在的关键因素。因此,应该不断提升农民的养殖积极性,通过良性的产业链实现生产模式的提高,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3畜牧业发展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应对措施

3.1以创新发展为驱动,推进绿色畜牧产品开发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应该抓住发展的时机,在创新技术的推动下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应该结合地区发展的特点进行创新。为了更好的提升畜牧业向着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建立“开发—生态—绿色”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从而不断促进畜牧业向着新的方向发展。

3.2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优化现有产业结构应该结合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和及时的分析业粗放型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推动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应该进行生产模式的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生产效率提高的目的,促进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产业化发展的结构中积极探索适合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来提升经济效益。

3.3强化畜牧业的发展规划,搭建新的发展模式在畜牧业的发展中,科学合理的规划非常重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发展模式的创新,从而不断实现畜牧业发展的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此外,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农民也应该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积极促进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不同的地区应该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进行畜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提升市场的竞争力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3篇: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范文

探索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已成为海南州畜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按照“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科学利用草场资源为基础、以草畜平衡为核心、以转变经营方式为关键、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总体要求,在分析当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畜牧业良性循环经济为发展目标模式的思路,并着重就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1生态畜牧业发展概况 1.1基本概况 海南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青海湖之南,日月山以西,总面积4.46万km2,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3500m左右。州内气候寒冷干燥,大气稀薄,干旱少雨,光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年均气温0.5℃~7.3℃,年降水量250~425mm,年蒸发量1826mm,无明显四季之分,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州辖5县36个乡镇424个村1336个社44.92万人。其中,农牧民占总人口的74.8%;共有各类草原5072.34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4663.39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10%;各类草食畜存栏461.39万头(只),占全省草食畜25%;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为41.01%、46.53%、41.13%;肉类总量53855吨,奶类总产量43606t,羊毛总产量4482t,绒毛总产量280.72t。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4490元。 1.2发展现状 全州畜牧业经过“十一五”的稳定发展,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设施畜牧业稳步发展,牧区水电路均得到较大改善,农牧民科技素质有了新的提高,畜牧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畜牧业效益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尤其是2008年在共和、贵南、同德三县的3个村开展生态畜牧业试点工作,结合3个村畜牧业发展实际,探索“减人减畜,多种经营”、“草场保护,建设养畜”、“草场治理,种草养畜”等三种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组建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牧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截至目前,组建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146个,入社牧户18738户,668976人,入社率达59%;入社草场1414万亩,入社率达41%,入社牲畜97万头只,入社率达35%。充分利用2011年省级支农资金扶持项目,投资4983万元,种植当年生优质牧草13.6万亩,选育生产母牦牛3760头,选育后备种公牛600头,能繁母牛600头,育肥绵羊6万只,修建草料棚156座9360m2,养殖小区13处,民俗产品加工销售点3处,“牧家乐”旅游接待点2处,购置牧草收储机械11台(套),饲料加工设备3台(套),建立河卡有机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培训农牧民2万余人次。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打造共和县环湖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兴海县河卡有机畜牧业示范区、贵南县草产业发展示范区、同德县良种牦牛养殖示范区、贵德县农牧藕合式示范区,并通过示范区建设、辐射启动村、带动建设村,进一步全面推进全州生态畜牧业建设。 2发展生态畜牧业优势 2.1发展基础不断巩固 全州畜牧业以“围栏草场、牲畜暖棚、人工种草、农牧定居”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改善,截止2010年,建成畜牧业“四配套”1.69万户,占总牧业户的57%;建成畜牧业“八配套”,占总牧户2.7%;建成围栏草场1957万亩,占冬春草场79%;累计建成牧区畜棚1.69万座,覆盖率达57%,种植当年生牧草21万亩,牧民基本实现定居生活。“十一五”期间完成水利项目489项,投资71669.8万元,解决了16.3万人,172.46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农牧区通电通讯得到较大改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90元,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2.2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海南州境内7条省国道线构成“三纵四横”相互连通的整体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利,极具资源的集聚功能和市场的辐射功能。州内海拔高,气候冷凉,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草地无污染是发展绿色有机畜产品的理想之地。州内洁净的生态环境和较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态文化底蕴,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构筑了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 2.3发展政策机遇十分有利 国家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三江源保护二期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机制的建立,以及国家秩序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尤其是国家科技部批准的“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被省政府纳入全省“四大示范区”之一,以上这些政策机遇却为我州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社会事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4发展内在动力不断增强 全州上下谋发展,思发展、盼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高原生态十分脆弱,十分重要,十分需要保护,高原粗放的草原畜牧业走生态之路已形成共识,在保护生态中发展,把传统畜牧业的精华与现代畜牧业的先进理念和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是提高高原生态畜牧业综合效益的有效措施,是顺其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治本之策。 3发展生态畜牧业制约因素 3.1人、畜、草矛盾突出 全州牧民人均占有可利用草场269.6亩,畜均占有可利用草场10亩,牧民人均占有草食畜26.7头(只),全州理论载畜量432.79万羊单位,而实际载畜量678.7万个羊单位,超载率达56.83%,高原草地产草量不高,人工草地面积小,靠天养畜放牧的局面没有得到大的改善,人草畜矛盾突出,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依然较大,草原沙化退化现象还未根本改变,部分地区牧民已成为生态移民,脆弱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自然资源已给农牧民生产生活空间带来了威胁。 3.2经济基础薄弱 由于我州经济基础薄弱,城镇产业支撑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容纳劳动力就业少,州内经济依然以农牧业经济为主。地区经济的总体格局是:一产水平低,二产规模小,三产基础差。农牧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少,绝大多数的农牧民对草原放牧依赖性较大,难以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转移获得增收渠道,发展空间单一。#p#分页标题#e# 3.3组织化程度不高 由于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低,职业教育落后,技能水平低下,对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接受能力不高,外出务工能力较弱,农牧业新技术不能行之有效的全面推广,靠天养畜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市场发育不足,农牧业市场化程度低,小农经济模式较为普通,特色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经济组织结构松散,运转不灵、稳定性差,畜牧业产业化处于初级起步阶段,还不能与大市场之间形成有效对接,农牧业综合效益不高。 3.4农牧业基础设施滞后 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大投入大建设,基础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与高原自然条件下的发展能力要求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牲畜暖棚覆盖率仅占牧户的57%,围栏草场占可利用草场的42%,尚有36个村不通水,35个村不通路,加之高原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稳定增收的难度较大。 4发展对策 4.1加快发展草业 草产业是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在保护天然草原的前提下,大力开展牧草种植,草地改良,饲草料基地建设、优良草种繁育基地建设。全州以贵南县塔秀、森多、过马营地区,共和县环湖、切吉地区,兴海县河卡地区,同德县尕巴松多地区为重点,建设4个草产业生产基地,发展舍饲、半舍饲畜牧业,推动草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打造海南优质草产品品牌,促进草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4.2做大做强羔羊经济 海南州绵羊存栏323万只,占总草食畜461万头(只)的70%,是畜种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大。发展羔羊经济是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加快周转、提高母畜比例、转变生产方式和实现草畜平衡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1)加强春羔生产改冬羔生产。加强技术指导,积极引导群众春羔改冬羔,推行适时早配和早期隔离断奶补饲技术,加强哺乳期羔羊的饲养管理和断乳后的羔羊育肥工作。(2)建立牲畜台账,做好羔羊出售工作。县、乡(镇)、村要建立以牧户为单位的牲畜台账,宏观控制牲畜数量,加强羔羊出栏监控,抓好羔羊出售工作,实施羔羊育肥“300”工程,300d育肥出栏销售。(3)培育羔羊龙头企业。培育扶持收购屠宰加工企业。采取“公司+牧户”的羔羊订单出售机制。(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结合国家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政策,建立地方扶持发展羔羊经济的激励机制,促进羔羊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4.3优化畜群畜种结构 按照海南州畜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认真实施好“良种工程”,优化畜群畜种结构,提高牲畜良种化水平。在南部生态畜牧业扶持区和环湖生态畜牧业示范区,以高原型藏羊、牦牛等当地品种为重点,进一步抓好藏系羊本品种选育、牦牛提纯复壮和黄牛改良工作,组建核心群,建立种畜繁育基地等项目,解决畜种杂、乱、差问题,提高个体生产性能和群体质量。在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发展区,重点发展牛羊育肥、奶牛养殖、生猪养殖及水产养殖四大基地,加快专业村建设。 4.4推进产业化进程 依托畜牧业资源优势,通过创新机制、建立基地、树立品牌、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1)扶持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重点以肉类、乳类、绒毛、草产业等为主,积极开发特色加工,着力培育壮大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多元创办、市场运作”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落实财政、税收、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提高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有计划、分层次加强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农牧民经纪人培训,从而使提高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农牧户比例。(3)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建立健全加工企业与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基地和农牧户发展,提高订单畜牧业的履约率。 4.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在道路、电力、通讯、水利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大畜牧业“八配套”建设。(1)为提高牲畜生产效能,减少冬季牲畜掉膘死亡和仔畜成活率,大力建设标准化牲畜暖棚。(2)为了保护草场生态环境,解决冬季牲畜温饱,科学设计分区围栏、定期轮牧、合力载畜,大力建设草场围栏。(3)在草畜平衡、生态畜牧业实验区等重点地区,实施退牧换草,加大人工种草,大力发展草产业。(4)利用国家扶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机遇,加大农牧民定居工程,逐步向高标准砖木结构方向发展,改善牧民居住条件。(5)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为重点,加大建设饲草料储备设施投资力度。(6)为了减轻劳动负担,保证防疫质量和密度,加快动物防疫注射栏建设。(7)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破坏草原、.解放牧区劳动力,解决能源问题,促进草场良性循环,加大推广太阳灶使用力度。(8)解决牧民照明问题,特别是夏秋草场定居的照明问题,大力推广太阳能电源。 4.6强化科技服务 围绕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技术攻关,配套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探索建立不同生态类型畜牧业发展模式,建立“以产业为主线,以产品为单元的专家负责制”的科技创新应用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牧民实用人才培训和管理力度,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牧民实用人才。加快牧区信息化建设,建立起以技术推广、疫病防控、畜产品监管、生产服务、市场信息、政策咨询、劳务信息等为一体化的州、县、乡、村四级社会化服务体系。#p#分页标题#e#

第4篇: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化发展;举措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1-0011-03

随着各级政府相继出台大力扶持畜牧业生产的政策以及市场化经济的稳步发展,我国畜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客观来说,我国畜牧业发展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以及科技研发水平的局限,还存在一定落后性。

1 畜牧业发展现状

我国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34%左右,在畜牧业发达地区,如新疆、、青海、内蒙古、江浙一带及云、贵、川等地,畜牧业的收入已占到当地农民收入的40%左右。因此,畜牧业已逐步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市场化经济的稳步发展,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畜产品产量占世界畜产品产量比重为:猪肉47.34%,牛肉9.96%,羊肉28.84%,鸡肉13.77%,鸭肉68.80%,马肉27.43%,免肉39.52%,禽肉17.36%;牛奶6.0%,禽蛋40.6%,蜂蜜25.8%。我国畜牧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飞速发展。

由于我国畜牧业投入资金有限,专业性人才匮乏,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落后等客观情况,我们不得不面对目前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畜牧业新品种较少

由于我国市场化经济发展和西方国家有一定差距,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为小规模家庭生产,畜牧业为散养状态,缺乏科学化、规模化管理,一般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因此,在思想层面上没有开发和引入畜牧新品种的渴求;其次,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即使畜牧新品种成功选育并投入养殖,但由于农户接受现代化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在牲畜成活率和资金、技术投入上的经济效益有限,这些都导致我国畜牧业在新品种选育和养殖技术上的落后。

1.2 饲料资源短缺

我国畜牧业发展长期以来依靠粮食生产,由于畜牧养殖用地因为城市化建设和土地恶化导致的水土流失等各种原因在逐年减少,因此我国畜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粮食生产的制约。畜牧业要想快速发展,饲料资源必须有所保证。目前,我国饲料用粮占粮食产量的比例达到34%,这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1.3 相关科研力度不够

西方畜牧业大多是技术集成化,拥有专业的技术人才和技术设备,而我国畜牧业发展较之西方国家起步晚,加上国家财政收入等多数投入到城市化建设、国防、教育等方面,虽然对畜牧业科研一直很重视,但是科研进展相对较缓,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此外,我国专门从事畜牧业科研和技术普及的人员较少,素质不高,使得畜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存在一定的客观制约因素。

2 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1 畜牧业优势品种保护与新品种选育

我国畜牧业品种资源丰富,如内蒙古牧区拥有三河马和三河牛,青海、牧区拥有牦牛、藏羚羊,新疆牧区拥有新疆细毛羊等优质品种。各个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气候的不同,畜牧业拥有不同的优势品种。对于畜牧优势品种的保护和新品种的选育,应集合自身发展情况,参考欧美国家畜牧业有关技术综合考虑。一方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经营模式,因为西方国家由于地多人少,技术成熟,畜牧业发展特点为资金密集化,设备机“改”化,专业高度化以及企业组织化。而我国人多地少,畜牧业发展技术有限,短时间内不能实现科技和资本密集化产业,只能扬长避短发展劳动密集型畜牧业;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畜牧业特色产业联盟是由各地各级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和农民联合保护和发展,面对国际化挑战,我国优势品种保护以及新品种选育应与农技人员和养殖户直接对口,实行有分有合的组织化模式,事业单位对优势品种和新品种的选育进行组织协调,统一分配管理,才能保证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2.2 合理利用农副产品

农副产品一般为秸秆、秕壳、饼粕等,其主要成分为粗纤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等。用这些农副产品来代替部分常规饲料,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农副产品的后续处理工作。我国农村经济和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春播和秋收后对农副产品的处理方式多为焚烧,这不仅浪费了资源,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极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2.3 发展农区草业

农区草业是指将牧草的种植引入畜牧业,能够有效地将畜牧业生产、饲料生产、牧草生产以及畜牧品种保护与培育、后期加工、销售等耦合起来,既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又促进了牧草资源的开发利用,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农区草业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进行。

(1)开发山坡草地。我国南方区域山坡草地面积有近8 000万hm2,其中适合人工种草的面积占80%以上;北方部分区域由于风沙侵蚀,可适合开发和利用的山坡少,这些土地通过林草间作来发展畜牧食用饲料,一方面防止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涵养了水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2)农田种草。我国农田种草应以农用闲田、农田路边道路、园林的间隙地及粮草轮作等形式开展。农田种草要做到不影响粮油作物的生长,通过生长季节和空间的利用,能够更好地提高种植效益。

(3)荒地、荒山、荒水以及滩涂的利用。这些区域一般不适合种植粮食作物,牧草种植要求的环境条件不高,利用荒地、荒山、荒水以及滩涂种植牧草,一方面可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可提高牧草的经济效益。

2.4 合理利用牧草

我国牧草资源有限,有关牧草的合理利用,首先要确保牧草的及时收割,如果耽误了收割的最佳时间,牧草营养成分和消化率都将明显下降;其次要注意牧草与日粮的合理搭配,对动物单独饲喂一种牧草并不能完全满足其营养需求;再次要注意防止牧草中毒。由于中毒是家畜常见病之一,牧草如果选择不当,会给养殖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给家畜饲喂牧草时要确保农药残留量在标准之下。牧草收割、加工以及储藏过程中要防止发霉变质和污染,新鲜的牧草和干枯、腐败的牧草不能混合在一起饲喂,防止交叉污染,牧草的搭配使用要听取技术人员或专家的建议,防止单一饲喂导致某种微量元素过高而引起中毒。对含有氰的牧草,如高粱苗、玉米苗等,要经过处理再饲喂,防止毒素过高引起中毒。

2.5 加强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我国地大物博,畜牧业发展明显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种类型。北方地区如内蒙古、青海、和新疆,是我国四大牧区。其畜牧业品种丰富,畜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南方地区跨越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较之北方有较大的优势。因此江浙一带及云、贵、川一带几乎全年都能种植农作物和牧草,畜牧业的发展较为稳定。资金投入的重点和人才培养的方向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北方可以将发展重点放在加强畜牧业优势品种的保护和新品种的开发等方面,南方可以将发展重点放在种草养畜方面,通过南北的互利合作,共同提高我国畜牧业的竞争水平,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化发展。

3 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GAP标准特别强调“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者组织要建立其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一是要求生产经营者组织具有书面的质量手册和体系程序文件,建立追溯体系。能够区分认证和非认证产品,能够追溯到具体农户或组织的源头;二是要集中管理。所有注册成员的生产场所在相同的经营、控制和规章制度下运行,即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审核和经营评价;三是规定了协议期限。要求至少有一整年的协议期限;四是建立内部审核程序。通过建立这样畅通的交流渠道、统一的操作程序、完善的监督管理,确保了已注册产品可追溯到终端。

同时,GAP按照“防范优于纠偏”的要求,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从养殖场选址、畜禽品种来源、饲料和饮水的供应、场内的设施设备、畜禽健康、药物的合理使用、养殖方式、公路运输、养殖场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记录、追溯以及对员工的培训等方面,都作了规范性的说明,以确保预防和降低食品安全危害的引入,从而建立起完整的质量溯源体系。

4 加快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4.1 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大力提高行业现代化水平

为加快我国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现代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式转变,应实施生产方式转变战略,即服务小农户、规范专业户、监督大型户,促进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畜产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尽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具体措施如下:

(1)为广大散养户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加强对散养农户的培训,促进散养户的规模扩大和转产、转业。

(2)坚持“发展和创新”并重的原则,在大力加强专业化养殖小区建设的同时,积极鼓励小区经营管理制度创新,鼓励支持畜禽养殖小区进行股份制和合作制改造。

(3)对专业户和大型养殖厂强制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把专业户的标准化生产作为畜牧业生产标准化的工作重点。

(4)着眼于畜牧产业发展,着力构筑现代畜牧业新经济结构。要树立大畜牧、大产业观念,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畜牧业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饲料兽药产业的建设,从单纯的饲养环节向生产、加工、储藏、保鲜、流通等后续环节拓展,实现畜牧业与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紧密衔接、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大产业跨越。

4.2 构建全程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大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根据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消费者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要坚持全程化监管原则,突出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变被动、随机、随意监管为主动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监管,彻底解决畜产品质量问题,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营养健康。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投入品和饲养质量监管,建立和完善畜牧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教育并指导养殖户科学用料、用药。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淘汰条件不符的企业和不合格产品。

(2)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体系。通过产、加、销一体化等形式,采取商品畜禽集中屠宰、主产区就近加工的方式,尽量减少活畜禽流通。要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批发市场和规范活畜交易市场。

(3)积极引导消费,提倡“安全、营养、健康”消费新观念,促进安全、健康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

4.3 多途径开源节流,打破饲料资源制约瓶颈

针对当前我国饲料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将畜牧业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体系中加以统筹考虑,实行种养业有机结合的发展战略,彻底打破资源短缺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具体措施如下:

(1)加大种植业“三元结构”调整力度,实行“以饲(草)代粮”和“以饲(草)增粮”的战略。

(2)优化畜牧业结构,继续推进“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奶牛、肉牛和肉羊等草食家畜。

(3)积极开发饲料资源。继续大力推广秸秆等农副产品的利用技术。加强对国内不足的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探索南方草山草坡开发途径。

4.4 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促进畜牧业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

畜牧科技发展要以推进畜牧业原创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创新为重点,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和升级,尽快建立优质高效集约化的现代养殖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控制能力,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快速转变,为解决我国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制约问题、质量安全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和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提供支撑。

4.5 大力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现代畜牧业建设进程

充分发挥畜产品加工业在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突破口,采取“限小、规中、提大”战略,大力提高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和现代化水平。以现代化的大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4.6 加强草原保护建设,促进草原生态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草原保护、草原生态建设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草原生态建设、草原保护和生产方式转变为重点,尽快实现生态、生产和生活的协调发展。

5 小结

第5篇: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畜牧业;新农村建设;发展措施

畜牧业发展水平是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大力发展畜牧业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畜牧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一方面可以拉动粮食、饲料等种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粮食消费转化,实现粮食增值,平衡粮食供求关系;发展畜牧业有利于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畜牧业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因此,发展畜牧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地方品种资源消失、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资源消耗大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这就要求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畜牧业发展,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基本要求

1.1 现代畜牧业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牧业

在我县发展现代畜牧业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渐进过程,要加快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的畜禽养殖场建设,充分满足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

1.2 现代畜牧业是技术密集型、工程化程度高的畜牧业

要建立现代化的畜禽养殖企业,应使用优良畜禽品种,采用先进的饲养、兽医、加工技术以及排污治污技术设备,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手段,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

1.3 现代畜牧业是优质、高产、高效和安全的畜牧业

畜禽养殖企业生产的畜禽及其产品必须优质、高产才能确保企业取得高效益。同时,必须确保畜禽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可靠,既要让人民群众放心消费,更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营养水平。

1.4 现代畜牧业是一个饲料、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

在畜牧业发展中,各个环节都要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实现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2 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措施

2.1 强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确保农村生产快速发展

通过建设和改造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 制定和落实对企业的扶持政策, 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与农户连接机制创新上给予重点扶持指导,尽快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带动机制好、带动农户多的重点龙头企业。同时引导龙头企业打破地域和行业界限, 向跨地区、跨行业、跨集团化方向发展, 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建立起“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养加销一条龙和商工牧一体化的龙型生产经营体系”。

2.2 积极搞好示范带动, 确保农民生活更加宽裕

以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围绕优势区域和主导品种, 积极支持养殖专业大户发展, 建立富有特色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养殖业。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基地和出口外销基地,提升畜产品的竞争力,形成特色经济,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着力点,确保农民生活更加宽裕。

2.3 切实加大畜牧科技推广,确保乡风更加文明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引导,使广大农民崇尚科学、依靠科技、文明生产;同时,大力推广现代适用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技术人员的服务技能和农民应用实用技术的能力;重点在养殖小区培训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 对规模养殖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养殖水平, 促进乡风更加文明。

2.4 加快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确保村容更加整洁

以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达到品种优良化、粪便处理无害化、环境生态化、防疫达标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市场化和产品绿色化,实现饲养方式与畜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畜牧业发展与环境和人类健康要求相和谐。

2.5 大力培育畜牧专业合作组织, 确保管理更加民主

积极引导、扶持和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和经纪人队伍,把更多的农民组织到一起,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降低农户经营风险。同时,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和合作组织在技术培训、技术推广、信息服务、集中采购和销售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6 加强健康标准的养殖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企业,把广大畜禽养殖户作为畜牧龙头企业的生产点,以股份合作制等改造传统的养殖方式;由畜牧龙头企业或大型养殖场、专业养殖大户牵头,建立畜禽养殖小区,规范养殖小区生产标准,严格养殖户的生产行为;畜牧龙头企业要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对散养农户的生产带动能力;推行畜禽标准化生产规程,包括畜禽良种、饲料供给、疫病防治、养殖技术、环境治理、质量安全等,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加强畜禽质量安全监管,从畜禽生产、销售、加工等各环节入手,确保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到位;积极开发优质饲料资源,提高饲料工业产品质量,加快饲料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饲料监测机构和饲料安全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动物检疫检测体系,完善检疫检测手段和设备设施,加大对畜禽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控力度;加快推行畜禽标识追溯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动物防疫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凤山,黄本军.浅议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义与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7,06(20).

[2]王平,马兰花.关于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8,08(20).

第6篇: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范文

畜牧业是支撑农村经济、对县城经济发展拉动力较强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牧民定居、饲草料地建设、牲畜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治等工作,按照发展肉羊一线、奶业片区和牛羊育肥为主导的总体思路,全面落实畜牧业生产各项措施,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品种改良步伐加快,良种利用率得到提高;区域布局和畜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禽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升;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明显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牧民定居成效显著,截止10月底,完成牧民定居273户,其中新增牧民定居125户,动工新建牧民定居住房及棚圈125套、配套完善148套;修建引水渠14.3公里、道路25公里,饲草料地播种面积3.75万亩;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牧民发展生产,促进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全市年末牲畜存栏达到63.15万头(只);出栏率63%,商品率85%;肉类总产量2.65万吨,产绵羊毛1350吨,牛奶产量1.6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83亿元,牧民人均收入5350元,人均增收248元。

二、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畜草矛盾进一步突出,随着牲畜存栏头数的不断增强,以及畜牧业生产的粗放性经营,使草地资源退化明显,造成草场载畜负荷越来越大,农区大量秸秆得不到有效利用,牧区大量干草、长草整喂得不到加工,饲草资源浪费严重;

2、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能力脆弱,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畜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及种类尚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4、畜产品加工层次低、能力弱,深加工产品较少,畜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经济效益不高,不适应农民增产增收的需要;畜产品消费市场发展缓慢,严重制约畜牧业发展。目前我市畜产品多为自产自销,而且产品销售体系不完善,相当数量的畜产品基本依靠收畜的“二道贩子”,不利于畜牧业生产力的培值。畜牧业科技含量低,畜禽疫病、产品安全检测体系不完善,设备落后;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不健全、队伍不稳,许多畜牧兽医新技术需进一步推广。

5、农区畜牧业发展规模小、缺乏资金和龙头企业带动,广大养殖户积极性虽然高,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没有政府投入拉动,投入严重不足,贷款难、周期短,又怕疫病和市场风险,大多小规模育肥,家庭零星散养,长期处于自给不足的状态,难以形成规模养殖,制约了农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草场资源的进一步改良和扩增,加上农区每年近几百万吨作物秸秆没利用,牧草发展和利用前景广阔,发展食草型牲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畜牧业发展对策和建议

畜牧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畜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核心,以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养殖基地建设为重点,坚持改造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奶牛、肉毛兼用羊、生猪、家禽产业,强化家禽良种繁育、饲草保障、动物疫病防疫、畜牧业科技等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效益,推动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饲草饲料,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

坚持农牧结合,以农促牧,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使畜牧业成为我市支柱产业。一是要围绕畜牧业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饲料作物,促进农村种植业结构从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草三元结构的转化。次易棉区要坚决退出棉花种植,土地整理项目恢复的基本农田和新开发的土地主要用于种植饲草料,扩大青贮玉米、饲料玉米和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的种植面积,积极发展草田轮作、复播、间作套种,使农民即提高种植效益,又通过农副产品获得养殖效益。二是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大草场保护改良力度,有序的建立人工灌溉回复草场制度,严格落实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实行以草定畜,严禁草场超载。要严格四季草场准时制,牲畜不准提前进入草场,老弱病畜进入育肥区,育肥后转化为商品畜。同时从粗放向集约化发展,加快牲畜出栏,多出商品,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实现草畜平衡,畜牧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引进和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具,重点解决秸秆收割加工问题,鼓励农民使用青黄贮、氨化饲料技术,提高饲草料加工的科技含量和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三是加快推进牧民定居工作。充分整合和利用好国家、自治区一系列惠民工程和项目,研究制定草畜平衡实施方案,落实好人、草、畜三配套工作,不断提升牧民定居点及牧民生活水平。发展舍饲养殖,大力推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圈养,使牧民定居“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四是加快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和畜群结构,突出发展牛、羊,积极发展家禽,稳步发展生猪,逐步减少“绒山羊”,大力推广肉毛兼用的美力奴、萨富特、陶赛特羊,使其尽快形成核心群,带动畜牧业快速发展。调整畜群结构,增加母畜比例,发展优质畜群。

(二)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基地建设,促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根据我市“四区一线”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引导农民规模化养殖,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实行统一良种繁育、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养管理和统一市场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加快建立畜牧业生产基地。草原畜牧业要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草原环境为重点,控制牲畜数量,优化畜种畜群结构,大力发展新疆褐牛和优质肉羊,加快优质肉羊一线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带动规模养殖。加快建立高产荷斯坦奶牛、牛羊育肥和优质生猪、家禽养殖基地。通过政策扶持,加大投入,拉动养殖基地和小区建设。重点抓好哈图布呼片区高产奶牛养殖小区(场)建设,扩大养殖规模,快速发展优质高产奶牛养殖,使其尽快形成规模化奶牛养殖基地。加快八十四户片区牛羊育肥、家禽养殖基地建设,扩大现有小区养殖规模,集中散养户新建牛羊育肥、家禽和特色养殖小区,发展片区内乡镇的牛羊育肥和牛羊、家禽的集约养殖;推进西大沟、百泉、甘河子乡镇的优质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农区划分养殖小区,可采取一乡、两乡、几个就近的村建立小区,进行规模养殖,便于管理,便于防病。促进规模养殖要抓大户,特别是“家庭牧场”,要给予大力扶持,使其快速发展壮大,增强带动力。建立牲畜购进制度,积极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四区一线”奶业片区可按农户购进优质“牛”的产奶量确定补助标准,拉开补助档次,鼓励农民买好畜,买好“牛”。

(三)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骨干企业或经济组织为龙头、以千家万户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因市场体系不完善,流通不畅而引发的畜产品买难卖难这一问题。要加大畜牧龙头企业建设,增加政策扶持,吸引大中型企业进入畜牧行业,参与畜牧业的产业化改造,采取“政府推动、政策优惠、

招商引资”等方式,兴办乳品加工、草料加工、肉制品加工、大型养殖等牧业加工企业。积极发展畜禽养殖合作经济组织,协助和鼓励龙头企业、农村专业生产大户、运销大户、经纪人成立专业协会、商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服务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发展的格局。大力推行 “龙头企业+养殖基地+养殖户”或“专业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让农民从一家一户小规模、低水平的畜牧养殖中走出来,使其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与中介组织发展相结合,实现龙头企业、专业化基地、中介组织、标准化生产手段整体推进,让龙头企业与养殖农民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更加有效地带动养殖户参与疆内外市场竞争,促进畜牧产业化进程,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要注重在奶牛、生猪、肉羊、家禽四大区域、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体系进行示范引导。积极推进“三化”战略,要把标准化建设做为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标准化为基础,以科技化为动力,以产业化为支撑,迅速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

(四)完善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推广,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

一是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品种改良。通过良种引进、扩繁、推广,大幅度提高畜禽群体生产能力。依托国家和自治区良种补贴项目,加大扶持力度,突出抓好__万丰种猪场和__澳羊公司种羊场建设,扩大供种规模,形成优质生猪、萨富特羊种源生产基地,满足畜牧业结构调整和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对良种的需求。改善品种改良技术服务条件,配齐市、乡两级兽医站改良设备器材,大力推广胚胎移植,普及黄牛冷配和小畜人工授精良种繁育技术;进一步转变乡镇畜牧兽医站职能,稳定村级防疫员队伍,强化兽医队伍教育培训,提高畜牧兽医人员的技术和服务水平,为农牧民养殖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动物疫病防疫工作,落实各项防疫措施,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原则,对重大动物疫病依法实行强制免疫,严格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健全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机制,加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不断提高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三是健全畜牧兽医监督体系,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动物及动物产品的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饲养环节、流通环节的监管,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四是建立高效安全的饲料生产和监管体系,加快发展饲料加工业,抓好饲料安全监管,确保畜产品安全。在健立完善四大体系的同时抓好三个推广引进。一要抓好实用技术的推广。加强畜牧科技培训,通过短平快培训方式,对农牧民和养殖专业户进行实用的畜牧科技知识培训推广,主要推广生产成本低、容易掌握、经济效益明显的实用技术。如商品瘦肉猪生产配套技术、肉牛肉羊集中肥育技术、规模养鸡、暖圈饲养畜禽、畜禽综合卫生防疫、程序免疫、秸杆青贮氨化、优质牧草种植、配合饲料、畜产品加工保鲜等技术。二要抓好先进的繁育饲养技术引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新成果。三要不断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管理经验。通过畜牧业品种改良、疫病防疫、安全生产监督等体系建设,确保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创新工作思路,增强服务意识,创造畜牧业发展良好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要经常进村入户下企业,摸实情,办实事,为养殖大户和企业出思路、想办法、解难题,鼓励畜牧科技人员创办、领办规模养殖示范场。一是提供优良的科技服务,积极探索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新途径,组织畜牧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为农户提供良种畜禽和繁殖服务,解决劣种低效问题,帮助实现畜禽良种化。二是提供畜牧信息服务,指导生产,及时向养殖户提供发展畜牧业的政策、生产预测、市场行情等信息。三是组织畜产品收购、销售,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搭起生产与市场的桥梁。四是组织配合饲料生产和供应服务,提高畜禽生产力和饲料转化率。五是进一步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搞好规划,抓好牧民定居点林、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标准化设施养殖小区,推行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农区秸秆丰富,资源多,条件好,鼓励农民“牛”“羊”“育肥潜力大,社会效益好,应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推广。

第7篇: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畜牧业;相对优势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1-0026-03

1.甘肃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甘肃畜牧业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从短期经济到买方市场、由传统经营向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转变,畜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

1.1 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作为拥有全国五大草原牧区基地之一的甘肃省,其畜牧业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基本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转变,已成为兴省富民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十五”期间,甘肃省畜牧业产值总量接近翻一番,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增长了71.4%,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截止2006年底,全省有45个县畜牧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的30%,其中13个县在40%;在21个民族县(市)中、畜牧业在很大程度上挑起了振兴民族经济的大梁;在20个牧业和半牧业县中、畜牧业擎起县域经济的半边天,其中有7个县农牧民达到小康水平。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养殖水平有了新突破,全省畜禽总饲养量增长了40%,养殖小区达到1130个。市场有效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全省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53.03%、32.41%、169.80%。在城乡居民整个“菜篮子”消费支出中,畜产品所占的份额达到三分之二。产业化发展开始提速,全省各类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1个,带动农户80万户。以草食畜为主的畜牧产业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

1.2 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草原生态恶化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甘肃省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由于自然条件变化,滥垦乱采,加上草场承包后,因长期超载放牧、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草原退化、碱化和沙化严重。例如甘南州草原的亩均产草量由1980年的374公斤降至2006年的250公斤。草原生产力的大幅下降严重威胁着牧区的生态平衡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2.2 畜群结构不合理。牧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加上部分牧区存在“牧民富不富,就看牧畜数”的陈旧意识,造成牲畜出栏率低,生产周期长,成年牲畜、老残畜比例过大。

1.2.3 管理方式粗放落后。畜牧业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管理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部分牧区大牲畜尚无固定棚圈,甚至有些生产母畜也没有固定棚圈,造成牲畜死亡率较高。

1.2.4 服务体系不完善。甘肃省畜牧业以草畜为主,但目前全省草原水利基础设施几乎空白,良种繁育场少,品种改良手段落后,加上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畜牧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十分薄弱,县乡两级畜牧兽医站经费缺乏、手段落后,很大程度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2.5 龙头企业少,畜产品加工缓慢。由于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力不强,尤其是省级以下牧业龙头企业受技术、管理、信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规模普遍小、效益低、产业链衔接不紧密,加工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差。

2.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必要性

2.1 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要求畜牧业遵循持续利用的原则

畜牧业资源是直接关系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甘肃省畜牧业资源却面临着日益短缺的威胁。首先,可利用土地贫瘠且日趋减少,全省耕地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坡地,大部分可耕地较为贫瘠,垦殖率低,其中,坡度大于25度的耕地就占耕地总面积的14.15%。其次,草地退化严重,牧草生长季节短,枯草期长。全省天然草地约有90%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达中度以上退化程度的约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3%,在现有天然草地中带有荒漠化性质的草地比重高达38.5%。全省天然草地“三化”(沙化、退化、碱化)面积达713万公顷,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4.4%。另外,在甘肃省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中,有许多模式仍然是依赖资源的过度消耗来提高食物生产能力的,不少地方因资源耗竭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充分利用和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实现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资源的综合多级利用,才有可能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2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要求畜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由于长期重开发轻环境保护,忽视生态平衡,致使畜牧业生态环境破坏日益加剧。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草原退化十分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城乡农牧业生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畜禽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时有传播,直接危害人畜的生命安全,限制了畜牧业的长足发展。这些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迫使战略选择上,必须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以扼制畜牧业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

2.3 人口压力不断增加,要求选择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

由于城镇化等原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产量不断下降,人畜争粮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增加畜禽产品的有效供给,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发展节粮型生态畜牧业,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4 甘肃省的农牧业产业特征,促使其走生态畜牧业之路

由于甘肃省粮食生产成本特别是主要农产品粮食和棉花成本高、价格高、运输距离长,与其他产粮、产棉省区相比,缺乏竞争力,利润率低下;另一方面,甘肃省在畜牧业(牛奶和羊毛除外)特别是牛羊肉生产及其皮毛的深加工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是全国细毛羊战略重点基地之一,全省细毛羊存栏数,仅次于新疆、内蒙居全国第三位。因此,甘肃省发展生态畜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势及机遇

3.1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势

3.1.1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优越气候条件。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地域跨度大,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生态条件,属农牧交错地带。很多地区因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方式为主,工业污染较小,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优良,是发展绿色畜牧业和生产绿色食品的优势区域,尤其对于发展以资源、气候为生产基础的生态畜牧业提供了优越环境,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潜力巨大。

3.1.2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饲草饲料资源。一方面,截止2005年底,甘肃省共有牧草地1429.94万公顷,居全国第5位。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2.41亿亩、农作物秸秆1200万吨(利用率仅为25%左右)。仅此两项,理论载畜量850万个羊单位(秸秆利用率每提高1%,就可多饲养16万个羊单位)。2003年全省人工种草保留面积154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人工种草面积年均增长率为11.8%。人工草地生产的优质青干草可饲养2994万个羊单位,基本实现了种草养畜、草畜平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在甘肃省农区,农民有饲喂草食家畜的传统。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还有大量的天然优质饲料,如玉米秸秆、优质苜蓿、饲用甜菜等,其储量和质量均远远超过东部地区,这也为甘肃省发展牛羊产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况且农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很低,如果将农作物秸秆和副产品充分利用起来,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草食牲畜将能增加1倍,所以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

3.1.3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品种资源。甘肃省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食草家畜种质资源,如陇东的早胜牛、关山红牛及遗传性状丰富的高原黑、白牦牛等。这些优良品种和特色品种为我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1.4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成本优势。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牛肉和羊肉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分别比国际市场价格低84%和57%,而甘肃省的牛肉、羊肉价格又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另一方面,从国内牛羊肉分布状况看,南方牛羊肉主要从北方调入。充分利用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对我省草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近几年,甘肃省把草畜产业作为一个大产业进行推动,它蕴藏的潜力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3.1.5 具有发展生态畜牧业较为完善的人才梯队。截止2005年底,全省拥有畜牧兽医科研教学单位11所,从事畜牧业科研、教学、推广的技术人员1.03万人,另有乡村防疫员1.4万人,形成了省、地、县、乡四级兽医防治、动物检疫和畜牧技术推广体系,能有效地连接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1.6 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前景更加广阔。甘肃省作为“亚欧大陆桥”重镇,是开拓中亚市场、联系远东的纽带,与东部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与甘肃邻近的俄罗斯和中东地区是世界畜产品主要进口国之一,尤其是中东地区由于内陆多为沙漠地区,粮食和农副产品长期不能自给,各国每年需进羊1500万-2500万只。2001年甘肃省向中东地区出口分割牛肉1000多吨,为甘肃省发展外向型畜牧业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其次,中东各国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而甘肃省有150多万穆斯林,在宗教文化、生活习俗各方面都与阿拉伯各国相一致。尤其是素以“东方麦加”著称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有70多万穆斯林,2757座清真寺,中东、西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临夏人侨居,可以设想依托“亚欧大陆桥”和空运的便利条件将临夏回族自治州作为甘肃省向中东、西亚地区出口畜产品的基地是很有市场潜力的[4]。

3.2 畜牧业的发展机遇

3.2.1 西部大开发战略及退耕还草的实施,增强了畜牧业在甘肃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西部农牧业的发展,集中科研力量对草畜品种进行改良,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治监控体系。国家动用专项资金治理西北地区草场“三化”问题,各地在保护草原资源,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实行“划区轮牧”、“舍饲圈养”等措施,对于特色养殖给予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这些为甘肃省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物质保证。

3.2.2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得到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更加重视,使发展生态畜牧业具有更加坚实的工作基础和政治保障。《甘肃省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指出,甘肃省将要实施优质高效草业和畜牧业科技工程,力争把甘肃建成草业大省和畜牧强省,这将必然会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4.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路

4.1 结合甘肃实际,实行农牧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甘肃是个缺粮的省份,这就决定了单纯依靠农业致富是不实际的,同时甘肃特殊的地理环境,又决定了它在畜牧业尤其是食草畜产业的发展上有很大前景。因此,甘肃省要把畜牧业与种植业、林业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调整结构,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同时,推行三元种植结构,实行农牧、果牧和渔牧相结合,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为畜牧业持续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在农牧业发展的同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绿色环保之路。将控制草原“三化”为主,与治理草地“三化”相结合,坚持退耕还草,保护草地生态环境,提高环保意识,消除畜产品生产和加工中的环境污染。

4.2 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走优质高效之路

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只有面向市场,才能提高经济效益。选择适合市场的新品种、新技术,控制动物疫病和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保证畜产品安全;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档次,实现畜产品的多次增值,是甘肃省畜牧业得以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在畜牧业内部结构中,要结合甘肃实际,优先加快发展生态型草食畜产业。草食畜产业占甘肃省畜牧业的40%,且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使其逐步发展成为甘肃省的强势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4.3 大力推广“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畜牧业的创新突破,在于畜牧业生产业的发展。有了服务体系的强大支持,才能改变畜牧业在市场化、国际化环境中的处境。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新型农户,在市场化环境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同时需要建设社会化的畜牧业服务体系,来解决农民单门独户无法解决的问题。没有服务体系就没有新型农户,就没有畜牧的现代化。“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是以畜牧生产业做支柱的创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在服务体系中,有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组织,也有公益性的非盈利组织。有政府、工厂、个体户等中介,也有提供资金的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这些产业链上的成员,构成了社会化的产业服务体系。它们是社会化的,也是专业化的,通过信息化链接形成有分有合的网络体系。“服务体系+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搭建了一个平台,让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都能投身进来,使其扮演适当角色,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甘肃的省情决定了本地区目前只能走农户家庭经营的模式。世界畜牧业强国的国情是地多人少,它们多是土地、资本、技术密集型畜牧业,是以量取胜的大型规模化畜牧业。甘肃省的省情正好相反,是地少人多,在规模上没有竞争力。因此,甘肃省必须走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农户的模式,精耕细养,发展种养结合的小型规模化农户,利用有限的农牧业资源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生产劳动密集型的有机食品,生产有传统优势的美味食品,生产多样化的特色食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9]。另外,众所周知,畜牧业生产要经历养殖、加工、流通三个环节,其中加工、流通收入占70%,可见增值增收的主要环节在加工、流通上。因此,甘肃省只有以创建名优产品为突破口,瞄准国内外市场的多种需求,促进畜产品向深加工转变,提高畜产品的总体效益。

4.4 实行科教相结合,加强畜牧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走科技兴牧之路

现代生物技术的成就已成为人类彻底认识和改造自然,克服自身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可靠手段和工具,它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农牧业的面貌。生物技术在畜牧产业化上的开发和应用,不仅可以推动畜牧生产向更高的层次、更宽广的领域发展,而且将会使畜牧业生产原有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重大变化,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生态化的步伐。当前,许多农牧业发达的国家都已从传统农业向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未来农业转变,全球畜牧生物技术正在向产业化方面迅猛发展。据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办公室估计,今后7年内,美国农牧业因普遍采用生物技术而增加的总产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因此,甘肃省在将应用技术推广和畜牧管理人才培养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的同时,必须将着眼点放在畜牧生物工程方面,科教相结合,加强畜牧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畜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甘肃省要立足于省情,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科技为信托,争创名牌,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 [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384-385。

[2]丁立,胡宝钧.世界贸易组织基本知识教程[G].甘肃省人事厅组编,2001(149):143

[3]丁法稳,尚杰.耕作制度改革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畜牧杂志,2002(2):41

[4]李占魁.关于甘肃省少数民族同阿拉伯国家经济往来的几点设想[J].甘肃统战理论研究,1991(1):62-70[5]农业部软科学办公室.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农产品质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324-331

[6]牛耕.何日冲破绿色壁垒[N].甘肃经济日报,2002(4):4

第8篇: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农牧业;经济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7-0049-02

收稿日期:2014-07-20

作者简介:才让卓玛(1989-),女,青海海北人,技术员,主要从事牦牛提纯复壮、牛羊疫病防治、高产饲草料种植加工等工作。

1 海北州农牧业基本情况

海北州是青海省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全州现有天然草场264.8万km2,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79%,可利用草场232.8万km2,占草场总面积的89%。存栏各类牲畜327.36万头只,其中:羊273.32万只(绵羊269.54万只)、牛50.39万头、马、驴、骡3.65万匹。能繁母畜189.3万头只,母畜比例57.83 %。全州年产牛羊肉3.88万t、绵羊毛0.4万t、牛奶3.72万t。70%冬春草场实现了分隔围栏,70%的牧户实现了冷季养羊暖棚化,人畜饮水半径控制到2.5 km以内。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4.1万km2。草原畜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畜产品规模较小是海北畜牧业生产特征。

2 农牧业发展现状

2.1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全州肉类产量达到3.88万t,奶类3.72万t,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和商品率分别达到47.44%、47.44%、43.64%,母畜比例提高了2.70%。

2.2 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

农牧业生产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84.94%,劳务收入占农牧民纯收入的24%。

2.3 农牧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全州共实施农牧业建设项目100多项,农牧业方面的基本建设投入和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累计达到6亿多元。建成日光节能温室950栋19万m2,畜用暖棚7 771幢76.6万m2,分别增长了45.3%和53.8 %。草原灭鼠89.3万km2,完成游牧民定居2 100户,8 800人受益。

2.4 农牧业产业区域布局日趋优化

全州继续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和具有海北特色的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发展路子。初步形成了以牦牛提纯复壮和藏系羊品种选育为主的天然草原畜牧业;以饲草种植、暖棚舍饲半舍饲养殖为主的舍饲半舍饲畜牧业;以种养结合,发展优良畜种为主的舍饲畜牧业区和依托冷凉特色种植业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四大经济区域。通过整合流转农牧业生产资料,积极组建农牧业生产经营联合体,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初步形成了以股份制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和联合经营为主的多种农牧业集约化经营模式。

2.5 农牧业科技得到普遍应用和推广

多年来,始终坚持科技兴农兴牧的战略思想不动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改造和提升传统农牧业,使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逐年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提升到了43%。同时广泛开展农牧业实用科技推广和技能培训,重点加强适宜本地区气候条件和优势产品开发的种养技术培训、牛羊暖棚舍饲育肥、畜种改良、羔羊专业化生产、优质饲草种植等一批适宜的种养技术。

3 海北畜牧业发展思路

根据青海省委、省政府关于“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和海北州农牧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海北农牧业重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首要任务,把改善农牧区生态环境作为基本前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牧业效益和农牧民收入为核心,坚定不移地用科学提升畜牧业,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畜牧业,大胆进行畜牧业经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保障机制创新,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逐步形成合理的产业区域分布,科学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场体系、产品标准体系、逐步把海北州建设成为青海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将全州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类型区进行分类指导。即以刚察县、海晏县西部、祁连县除八宝、扎麻什农业区以外的海拔较高地区为主的天然草原畜牧业区。侧重于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优良畜种的专业化生产、畜疫防治体系的完善以及牧业机械的广泛使用,通过牦牛提纯复壮和藏羊本品种选育,提高当地畜种生产性能,推行种公羊集中管理,统一配种,统一产羔,做大做强羔羊产业,努力提高商品化生产水平,实现增效增收的目标。牲畜品种重点以牦牛和藏系羊为主,以刚察县、海晏县、祁连县的半农半牧区和门源县皇城乡、苏吉滩乡、仙米乡、珠固乡等光热条件较好地区为主的舍饲半舍饲畜牧业区,侧重于增加养殖业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优质饲草料种植、加工、调制,扩大舍饲半舍饲养殖、育肥规模,缩短天然放牧时间,牧草生长初期实行禁牧,实现草畜平衡。牲畜品种以半细毛羊为主,以祁连县八宝镇、扎麻什乡,海晏县金滩乡、三角城镇和门源农区等交通条件较好地区为主的舍饲畜牧业区,通过增加投资,扩大舍饲规模,大力发展优良畜种的专业化生产,进一步调整种养结构,不断扩大优质饲草料特别是饲种植,发展舍饲畜牧业。努力扩大养殖育肥规模,加快养殖育肥小区和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品种规模效益,推动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牲畜品种以引进繁育优良肉乳兼用牛、良种乳用牛、肉羊为主,以门源县青石咀镇、浩门镇、北山乡、西滩乡、东川镇、泉口镇和青海湖农场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区。主要依托冷凉特色种植业,重点发展有机优质青稞、油菜种植和草产业,建设藏区青稞、白菜型油菜制种及饲草料生产基地。发挥农牧互补的优势,利用丰富的秸秆资源弥补天然草场的产草量,促进草畜平衡。大力发展农区养殖业,进一步扩大牛羊育肥规模,打造特色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增效增收。

基地建设上,按照“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的要求,着力培育和发展壮大十二个农牧业特色产业基地,即以祁连县央隆乡、野牛沟乡、阿柔乡、峨堡镇、默勒镇,刚察县哈尔盖镇、沙柳河镇、泉吉乡、吉尔孟乡、伊克乌兰乡等高寒牧区为主,大力发展藏系羊和羔羊产业,建设藏系羊繁育基地、海北羔羊繁育基地和西宁大白毛生产基地。以刚察县吉尔孟乡、泉吉乡和祁连县野牛沟乡为主,通过大力实施牦牛提纯复壮、藏系羊品种选育工程,建立野血牦牛种公牛引进繁育基地、白藏羊种公羊繁育经营基地。以门源县青石嘴镇、浩门镇、东川镇,祁连县八宝镇,海晏县三角城镇,刚察县沙柳河镇等地区,通过发展牛羊育肥和奶牛、肉牛、肉羊产业,扩大养殖育肥规模,建设育肥小区和奶牛、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品种规模效益,推动产业化发展。海晏县哈勒景乡、三角城镇,门源县皇城乡、苏吉滩乡、仙米乡、珠固乡,努力发挥半细毛羊品种优势,加快建设半细毛羊繁育及绒山羊养殖基地。以门源冷凉农业区为主,建设好藏区青稞生产及制种基地、北方小油菜生产及制种基地和饲草料生产基地。

3.2 在发展措施上,主要是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促进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提供基础保障;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全面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着力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改革投融资机制,稳步增加畜牧业投入;建立和完善畜牧业保险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公共事业协调发展。

4 对策建议

近年来,海北州农牧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这与青海省委、省政府对海北农牧业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与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为缩小差距,实现海北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把海北建成全省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

(1)争取将海北列入部级高寒草地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经过多年发展,海北畜牧业在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具备了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的雏形,继续争取省上支持海北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实现州有示范园、县有示范区、乡有选育中心、村有核心群。

(2)加大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根据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要求,为提升畜牧业基础装备水平,加大对海北州设施畜牧业、草地围栏建设、草地综合治理、人畜饮水安全、道路等级提升、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以项目建设带动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3)海北州地处青海省“三河一湖”发源地,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保护好生态环境,对全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争取将湟水河流域、黑河流域、大通河流域的综合治理纳入项目建设规划,重点给予扶持。

(4)海北州农牧业大多分布在海拔3 000 m以上的高寒地区,具有独特的冷凉气候优势和农畜产品优势。争取建立藏系羊品种选育、牦牛提纯复壮基地,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农牧业特色产业建设工程,扶持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牧业发展。

第9篇: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 畜牧业;问题;对策;云南镇沅;振太镇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310-01

畜牧业是镇沅县振太镇继烤烟和林业后的又一大支柱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部分,是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振太镇畜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畜牧业生产结构优化,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由落后的传统养殖走向规模型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出路。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畜牧业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农户对畜牧业的发展研究不多,认识不深,力度不强。没有深刻地认识到畜牧业在经济中强有力的地位,常常把畜牧业作为种植业的辅业来对待,得不到重视。一些农户还处于“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传统饲养状态,不能从本质上认识畜牧业带来的效益。

1.2 饲料资源匮乏

畜牧业是以种植业的第一性生产为基础的第二性生产,没有第一性生产为畜牧业提供饲草、饲料原粮,就不可能有畜牧业的生产。目前,振太镇的自然资源状况,尤其是农业资源状况不容乐观。

1.3 科学技术推广率低

畜牧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很多养殖户科学育肥、科学防病的基本技能很低,对“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和畜牧业资源的深度利用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不能在畜牧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1-2]。由于扶持措施不完善,科技人员的工作缺乏主动性,导致生产中科技含量不高,畜种改良工作进展慢,优良品种少,近亲繁殖严重。此外,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人员素质普遍偏低,阻碍了畜牧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4 草地资源利用程度低

主要表现在放牧方式落后,传统的放牧方式,造成近处的草场放牧过度,远处原始的草场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草场使用不当,只用不管;农、林、牧相互争地严重,不该开发的山坡开发种植农作物,盲目的毁坏草地、草场,造成草场减少;优良牧草被排挤,给草食畜的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1.5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跟不上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得到较大改善,动物防疫的冷藏设施得到补充,免疫方式方法得到完善,但动物免疫模式单一,免疫效果没有明显改善。

2 发展对策

2.1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打破保守思想,转变陈旧观念,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由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观念向开放型转变;由小而全分散经营向专业化规模经营转变;由传统饲养技术向现代化先进饲养技术转变;由靠政府投资为主向多渠道融资转变;由靠政府干预的计划经济向靠价值规律的市场经济转变。使干部、群众实打实地看到畜牧业发展的希望,提高畜牧业在农业当地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体验到用现代先进科技和设备所产生的巨大动力。启迪人们用新的思维方式,先进的科学方法,适应市场的组织形式来发展现代化畜牧业,改造传统生产方法,以质取胜,提升产品竞争力[3]。

2.2 走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

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是我国农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合理安排粮食生产的情况下,种草养畜,以畜禽的粪便养地,走种养结合的农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畜牧业之路[4]。开发优质饲草饲料,开发草食性畜禽,振太镇约有1 333.33 hm2草山,可以建成人工草场,天然草场产量低,草地经济效应未得到发挥,大力发展人工草场,种植青绿饲料,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是振太镇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要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禽良种化,发展规模饲养提高集约化与专业化程度。在牛、羊、鸡3类畜禽中,均有大的发展资源依托和良好的市场前景,羊的营销及市场开拓局面已有重大突破,产品销售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形势。

2.3 加快信息产业建设,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市场信息在畜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及时、准确地市场信息是政府加强宏观决策、指导农户生产的重要依据,要具备准确的畜产品市场信息,根据供求关系价格,产品余缺等信息开拓市场,克服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以市场要求组织生产,为市场提供优良的名、特、优畜禽品种,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振太镇是多民族地区,全镇19个村委会,308个村民小组,400多个自然村,村组分散,交通闭塞,广大农民对市场信息获取有限。因此,必须建立信息预警系统,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定期分析畜禽及产品销售形势、市场动态和走势,提出畜牧业发展、生产经营应对策略;总结市场开拓的好经验、好做法,并组织利用与推广,全面提高信息服务质量[5]。

2.4 提高科技含量,强化畜牧业科技推广

政府职能部门要分工负责,为农民提供良种,传授科学饲养技术,解决资金、土地,培训农户,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政府加大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发展科学养殖,推广应用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提高饲养效益。在原来“八改”的基础上,推行“三推、四有、一改造”的综合配套技术。“三推”,即推广良种、配套饲料、免疫综合防治;“四有”即有金属高床,有保温箱,有防护栏、漏粪板,有自动引水器;“一改造”,即对不合要求的猪舍进行改造。加强对饲养户的技术指导服务,健全饲养户的技术管理,坚持消毒制度,提高群众的科技水平。

2.5 建立“粮— 经 —饲”三元种植结构

2010年统计数据表明,振太镇有农户9 920户,农业人口36 366人,可耕地面积4 746.07 hm2,每户可耕地0.48 hm2,每户可用0.2 hm2耕地种牧草。如:鲁梅克斯可产鲜叶150~225 t/hm2,产干物质22.5~30.0 t/hm2,粗蛋白含量37%,采用优质牧草与作物秸秆混合喂牛,种666.7 m2牧草可供育肥1头牛的饲料,每户农户1年种0.2 hm2,可出栏3头牛,全乡每年可多出栏1.8万头牛,今后在区域化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上,要按照各地养殖业发展特点,调整种植业结构,在总体布局上应走出振太“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路子。

2.6 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加强免疫注射工作,使“政府保密度,职能部门保质量”真正落到实处,要因地制宜,以乡(镇)为单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唯一免疫模式;完善检疫工作,对场地检疫、进出境检疫、肉品检疫等严格把关,完善疫情监测网络,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随时掌握疫情动态;对治疗用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施行,对违禁药品严厉禁止,执法必严,以确保牧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质量[6]。

3 参考文献

[1] 郑俊.关于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畜牧业的思考[J].华北农学报,2005(S1):186-190.

[2] 李军,倪建平,张忠明.入世后我国畜牧业形势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4(1):111-115.

[3] 刘振江.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1):3416-3417.

[4] 黄海.对内蒙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