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慢病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慢病管理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慢病管理工作总结

第1篇:慢病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城市社区 慢病管理 资料 收集方法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80-01

慢性病是一类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的疾病,也是一类消耗巨大医疗费用和社会资源的疾病,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1],但由于社区卫生存在的诸多问题,使慢性病防治工作依然形势严峻[2]。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社区慢病管理效果普遍难以保证,相关工作往往到最后流于形式,难以为继,慢病管理资料的收集方法选择是造成管理效果差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慢病管理资料的收集方法进行总结,希望对其慢病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1 结合日常医疗卫生服务内容,针对重点人群建立慢病档案

在社区门诊工作中,对35岁以上就诊患者首诊测血压,45岁以上就诊患者首诊检测血糖,发现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建立慢病档案,制定慢性病随访管理计划,进行系统管理。60岁以上的就诊患者全部建立健康档案,随时掌握他们病情的动态变化。对于普通就诊患者,对其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解,如有确诊为慢病者,为其建立慢病档案,进行系统管理。该种建档方法,目标人群明确,针对性强,把日常工作和建档工作结合起来,较易操作,把疾病诊疗与预防保健结合起来,体现防治结合的特色,档案可以及时更新,提高利用率。

2 结合健康体检,建立慢病管理档案

建立和完善慢病档案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确定辖区内的妇女,儿童,残疾人,60岁以上老人等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有计划的对其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从中筛选慢病管理人群是建立慢病档案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开展慢病管理,对政府或管理单位适当补助后减免体检费用的情况下较为适宜。

3 通过入户调查,建立慢病管理档案

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派专职人员完成该项工作,由于入户收集工作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此方法仅作为日常门诊和体检方式建档的补充。

4 通过计划免疫反向追踪慢病人群信息

我国从70年代正式开展计划免疫,国家对计划免疫非常重视,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及宣传力度,广大市民免疫预防的自觉性已相当高,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计划免疫工作开展规范而顺畅,这为社区人深入居民家庭,进一步了解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从孩子计划免疫档案入手,收集其家庭的慢病档案信息的方法经济有效。

5 加快社区信息化的建设,扩展慢病资料采集途径

通过与二、三级医院的联网,实现住院患者信息资源共享,动态掌握辖区居民医疗活动的相关信息,为慢病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提供数据。

总之,如何加大社区慢病管理力度,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慢病管理的优势,慢病资料的收集尤为重要,实践证明以上方法的有效结合,灵活运用是在目前社区社区卫生服务各方面条件尚未完全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解决慢病资料收集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第2篇:慢病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Abstract: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fil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is analyzed and the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explored. The status of the fil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in Zigong City is analyzed and the file management features of chronic disease are summed up.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file is the tool to promote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s the guarantee to improve chronic disease file management.

关键词: 慢性病;档案;管理;对策

Key words: chronic diseases;files;management;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321-01

0引言

我国70%的死亡为慢病致死,由慢病导致的早卒占全国YPLL的63%,我省慢病的流行也呈现上升趋势,慢病占总死亡的构成已由1989年的61.67%上升到2005年的70.63%。加强慢病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社区是进行慢病防治的平台,是健康促进的基本场所,因此加强社区慢病档案管理对慢病防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社区慢病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1.1 人员及基础设施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慢病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一是人手不够,二是办公场所和设施不足。以一个常住人口20000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高血压病管理为例:每年要进行高血压病筛查4000人,并做好筛查记录。按高血压病的建档率计算应该900人,按四川省慢病绩效考核指标每人每年随访12次计算,应有10800次随访,并进行档案记录,按考核指标,至少应该对630名慢病病进规范管理。可想而知,按现在的配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力物力远远不够,很多人身兼数职,可能出现的则是为了完成随访记录的任务而闭门造“访”,臆想造“档”除了高血压病以外,常见慢病性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二十多种,若因人力物力不足而有上述情况,则很难保证辖区内所管理的慢病病人的真实随访档案的记载,势必造成“活档”变为“死档”,甚至出现大量虚假档案。

1.2 队伍不稳定,具体工作脱节慢病管理政府强调很重,落实到社区很轻,没有把慢病管理列为重要岗位,反应在人员问题上就出现安排人员很随意的情况,年轻人看不到工作的重要性,觉得干这个工作技术含量低,前途不大,故而不安心。这些都造成了慢病管理队伍不稳定,经常更换人员,导致慢病管理医务人员不熟悉慢病管理相关知识,社区配备的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有限。

1.3 档案意识不够,责任心不强档案是直接形成的真实历史纪录,具有凭证价值的重要属性,对慢病的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会导致责任心不强而使档案质量不高或不实。由于责任心不强的原因,常常造成档案记录不实。已建的慢病档案,或无治疗记录,或治疗记载不全,或治疗记载不实。

1.4 健康促进环节薄弱健康促进在社区内居民的入户随访开展不力,有的无法完成入户随访,无法完成随访档案记录。健康促进的物力与财力的支出相当有限,把健康促进工作简单化,以搞点宣传、造点声势、讲点知识来代替健康促进,没有从民生的角度着手健康促进工作。

1.5 慢病人员管理困难社区慢病人员的管理客观上存在几大难点:一是慢病人员流动性很大,经常更换住处;二是管理人员上班的时候,病人经常不在家;三是有部分病人不愿意接受管理。

2慢病档案管理的对策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2.1 领导对慢病管理工作的责任。慢病防治管理工作,是国家民生系统工程的内容之一。政府是慢病管理工作的主体,政策、基础设施、人员配备、经济安排、方案制定、目标任务等,都由政府负责。

2.2 慢病档案管理的督导考核:慢病档案管理是纳入了政府公共卫生能力考核指标的,由于种种原因,目标档案管理工作的督导考核常常网开一面。应该根据目标任务,加强督导,严格考核,这样才能规范慢病档案管理工作,并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专项经费支持。

2.3 社区要将积极争取到的专项经费做到专项专用,人员、设备、场所等要有保障,建立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和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努力提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使慢病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和做到可持续发展。

2.4 加强直接责任人的档案意识和责任心。社区是是慢病档案的责任者,社区医生既是档案的记录者,也是档案管理员。档案就是历史,是他人身体健康与否的晴雨表,是为治疗病人提供科学依据,要提高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2.5 慢病档案是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十分必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和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合作,改变服务方式,变被动型服务为主动型服务。

2.6 加强健康促进工作。健康促进的主要目是改变服务对象的生活方式,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让慢病病人自己主动参与“书写”慢病档案,从而使慢病管理做到服务对象与管理者的互动。通过对慢病病患者进行病症管理和日常干预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治疗效果、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从而达到慢病档案管理的目的。

2.7 稳定慢病管理医务人员队伍,提高待遇。要有激励机制鼓励全科医生在社区搞全科医疗,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指明业务和学术发展的方向。全科医生的管理要到位,在社区开展合乎医学业务要有一个逐级抬头的业务管理,为医生的业务发展提供全程服务。

2.8 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慢病管理医务人员团队的专业培训,完成知识更新。转变原来的专科医生的概念,对社区医生进行统一的全科规范化培训。

2.9 加强慢病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建立社区内部考核机制。2011年,四川省统一启用“四川省社区卫生管理信息管理系统”,这对慢病档案的管理提供了便利,统一了书写内容,减少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人力物力。

总之,搞好社区慢病档案工作,对居民的慢病预防及身体健康状况的掌握是一个很好的获取信息的平台,对全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熊鸿.当前社区慢病现状分析及综合防治措施的探讨.中外健康文摘,2011,(21).

第3篇:慢病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目的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方法对慢性铅中毒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查阅慢性铅中毒相关文献,组织职业病科医疗、护理、检验等专家讨论制定。结果制定医师版和患者版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文本。确定慢性铅中毒患者预期住院时间、重点医嘱及诊疗护理项目。结论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的应用有助于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加病人满意度,促进病人的康复。

关键词:

循证医学;铅中毒;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的医疗管理模式,在我国开展了近20年,通过临床多专业数百个病种的实践应用,现已成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及医疗费用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1]。为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促进医疗服务管理制度化发展,积极推进医疗机构制定并实施临床路径,2012年卫生部门制定并了相关卫生行业标准[2]。自卫生部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以来,已制定了22个专业331个病种的临床路径,但在职业病专业中尚未开展统一的临床路径。慢性铅中毒作为一种常见、多发的职业病,国家制定有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相对明确,诊疗技术比较成熟,治疗费用相对稳定,符合制定临床路径的病种标准。为给慢性铅中毒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规范化的诊治方案,本文以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2011年—2013年诊治的慢性铅中毒病例为基础,查阅慢性铅中毒诊疗文献,结合慢性铅中毒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对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的制定进行了初步探索。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收集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2011年—2013年慢性铅中毒住院病历60份及临床路径制定相关文献等。60例慢性铅中毒病例中2011年12份,2012年16份、2013年32份,依据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分级[3],分为慢性轻度铅中毒和慢性中度铅中毒。随着《职病防治法》、《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及《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标准的实施,因在有害作业行业中,普遍开展了职业健康监护工作,目前发生职业性慢性重度铅中毒发病率极低,总结近3年慢性铅中毒病例中无慢性重度铅中毒病例。

1.2方法对近3年慢性铅中毒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收集制定临床路径的相关指标,如诊断分级、平均住院日、护理级别、常规医嘱、铅中毒的生物标志物、铅中毒相关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驱铅治疗药物、驱铅治疗疗程、辅助治疗药物等相关资料;查阅国内外有关慢性铅中毒诊断治疗文献;召开职业病科临床医护人员有关铅中毒医疗实践经验研讨会;开展慢性铅中毒整体护理规范及铅中毒患者健康教育等。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设计制定慢性铅中毒临床诊疗规范、医师版和患者版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文本。

2结果与分析

2.1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文本的循证

2.1.1从既往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病历资料中循证总结既往的病历资料是制定临床路径文本的基础,也是循证实践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对近3年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病历的查看,汇总慢性铅中毒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特别是针对慢性铅中毒主要引起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及相关的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获得最佳、可信、实用的证据。对临床路径预期目标参数如平均住院天数、常规医嘱、辅助检查项目、驱铅治疗药物、驱铅疗程及疗效等指标进行分析。收集到制定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的相关资料:60例均为慢性轻度铅中毒或慢性中度铅中毒;治疗药物选用静脉滴注依地酸钙钠针驱铅,辅以补充多种维生素、参芎注射液改善微循环、还原型谷胱甘肽抗氧化自由基治疗;慢性轻度铅中毒平均驱铅治疗2~3个疗程,慢性中度铅中毒平均驱铅3~5个疗程;血铅、尿铅是铅中毒主要生物标志物;贫血、腹绞痛是铅中毒常见的症状及慢性铅中毒的护理级别、常规医嘱、辅助检查项目等常规性的信息。

2.1.2从国内外有关慢性铅中毒诊治的研究进展中循证为确保选定项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按照慢性铅中毒的国家职业卫生诊断标准及本领域有关慢性铅中毒诊断治疗进展,收集相关文献,作为制定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文本重要的参考资料。通过总结国内外医学文献中报道的慢性铅中毒的诊断分级、辅助检查、驱铅药物、驱铅疗程、护理等新进展,为科学制定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路径提供临床循证的支持[4-10]。

2.1.3对职业病科医护人员临床实践经验的循证,以备应对临床治疗中的变化职业病诊断医师及护理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通过对铅中毒患者的密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较强的临床分析能力。要利用对职业病科临床医护人员临床实践的循证,提高诊疗水平及护理质量,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丰富知识。把个人临床经验同既往病历资料、文献中获得的最佳证据结合起来,为临床决策和科研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1,11]。

2.1.4对患者需求的循证临床路径的制订要从保护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因此,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制定内容的合理性,既要符合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具有适用性。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一种可防可治的职业病,在为患者提供规范化医疗服务的同时应加强健康教育,将临床专业知识和患者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确保为患者提供科学地、高质量的临床护理工作。由于患者的文化水平、生活环境、经济条件不同,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需求不一样,在临床路径文本制定时要兼顾各层次患者的实际需求[12]。

2.2制定临床路径文本职业病领域开展临床路径仍处在探索阶段,为满足临床路径的适用性和病人第一的原则,按照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制定的标准,结合本院的情况,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文本包括医师版临床路径文本、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书及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实施变异分析表。

2.2.1医师版临床路径文本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文本供临床医生使用,其制定需要反复讨论、论证:首先由职业病科医护人员根据收集的近3年慢性铅中毒病例的相关资料,结合医护人员对慢性铅中毒诊断治疗的临床经验,参阅国家铅中毒诊断治疗标准及文献,制定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初稿,包含标准住院流程和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单。标准住院流程包括:临床路径的适用对象、诊断依据、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标准住院天数、进入路径标准、选择用药、出院标准、变异及原因分析等。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内容含患者一般情况、主要诊疗工作、重点医嘱、护理工作、变异记录及原因分析、退出路径的原因及分析和医护人员签名[2]。初稿交院内职业病科医师及职业病领域专家讨论修改,根据专家的讨论意见进一步完善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路径,通过反复多次的讨论制定出科学的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文本。职业性慢性轻度铅中毒标准住院天数的确定是根据临床病历资料分析结果,结合文献报道等[5-6,8-10]。职业性慢性轻度铅中毒临床路径表的时间安排以连续驱铅治疗2~3个疗程,预期住院11~18d;职业性慢性中度铅中毒临床路径表的时间安排以连续驱铅治疗3~5个疗程,预期住院18~32d。按照临床路径文本要求,住院第一天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后根据血铅、尿铅、血细胞分析、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以确定除驱铅治疗药物以外的辅助用药。

2.2.2患者版临床路径文本患者版临床路径文本主要是体现患者参与诊疗的过程,根据医师版临床路径的内容,按照住院诊疗阶段分别制定相关项目。以通俗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具体的诊疗计划,帮助其了解从入院到出院整个诊疗过程及预期的治疗效果,治疗中需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确保能够顺利完成诊疗计划,提高治疗效果。

2.2.3变异分析记录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出现与预期诊疗计划的不同均属于变异,如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出院时间的延迟及治疗效果的改变等变化。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需将变异记录下来,分析产生的原因,为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提供循证基础,也为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的修订提供临床资料。

2.3临床路径的实施与评估

2.3.1实施培训参照医院医疗管理模式,医务科组织成立医院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对参与临床路径工作的全体成员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对职业病科医护人员重点培训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的文本内容及实施流程,深入了解临床路径对于提高医疗质量、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作用,明确各自的职责。对评价小组成员进行临床路径评价目的、内容、方法及结果分析等培训。

2.3.2临床路径的实施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需要职业病科科主任的重视以及职业病医师之间、医护之间和医患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职业病诊断医师根据患者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及血铅、尿铅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集体讨论确定慢性铅中毒的诊断,符合路径的患者进入临床路径管理。主管医师根据医师版临床路径文本结合上级医师查房意见开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护理人员执行医嘱并记录。医护人员对路径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变异和退出路径的原因进行分析、记录。

2.3.3临床路径实施中的评估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开始实施后,要定期收集执行医生、护士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组织讨论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定期汇总住院天数、医疗费用、治愈率、变异率、患者或家属满意度等评估指标资料进行循证分析和评估,对初期制定的慢性铅中毒临床路径的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论证。根据临床路径实施中的评估意见对路径进行不断修改,在实践中进行总结,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这个过程应定期进行,不断循环,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与本院实际情况及时修改、补充和完善临床路径,使之更加科学、规范、合理[1,13]。

3讨论

临床路径的开展实施是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医疗管理模式,是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有效途径。国外对临床路径的研究与应用处于比较成熟阶段,临床路径在我国经过近20年的开展应用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2009年卫生部为积极推进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将临床路径作为医院改革的重要任务,并把是否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等级评审的指标。通过对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和300多个病种临床路径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卫生部在“十二五”工作任务中,要求各地继续按照卫生部要求,加大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扩大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医院范围,逐步增加临床路径管理专业和病种数。循证医学作为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医疗卫生服务实践的桥梁,为合理治疗程序的制定提供了可能,其中循证问题和循证支持是循证医学的基础步骤,也是制定临床路径表的重要阶段[14]。只有充分遵循循证的原理,才能保证临床路径表制定的合理、规范、实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要求结合实际临床工作,遵循疾病诊治指南、循证医学的进展不断调整路径的实施内容,以便提供给患者新的、最优化的诊疗方案。

第4篇:慢病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 目的了解安徽省居民慢性病相关行为因素分布状况,为制定慢病防治相关政策和慢病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4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样,使用问卷、医学体检方法调查。结果 我省成年居民中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率较高,现在吸烟率、被动吸烟率、人群缺乏体育运动率、体重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1. 9%、56.8%、83. 7%、28. 0%、8. 5% ,男性现在吸烟率、饮酒率更分别高达62. 7%、79. 0%。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控制率分别为34. 9%、11. 2%。农村居民每天食用腌制品者达22. 0%。结论 必须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降低人群患慢病的危险性,对重点人群应加大预防干预力度,大力加强社区慢病综合防治工作。

【Key words】 Adults; Chronic diseases; Factors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ehavior 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chronic diseases among resi-dents ofAnhuiProvince.M ethods Themethod of four-step random samplingwas adopted in 12model cities and regions.This survey included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nd health examination.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risk factors forchronic diseaseswas high among adults ofAnhuiProvince. The overallprevalence rates of smoking, passive smoking, lackof athletic sports, overweightand obesity atpresentwere 31. 9%, 56. 8%, 83. 7%, 28. 0% and 8. 5%, respectively. Therates ofhypertension awareness and hypertension under controlwere 34. 9% and 11. 2% respectively. 22. 0% rural resi-dents ate pickles everyday. The rates of smoking and drinking amongmaleswere 62. 7% and 79. 0% respectively.Conclu-sions Healthy lifestyle, rational dietary pattern could reduce the risks of chronic diseases. The prevention education andinterventionmeasures should be stressed in young people. We should intensify chronic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据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导致的死亡已占全球死亡人口的70%以上并造成60%以上的疾病负担。在我国,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疾病为主的慢病流行趋势日益严峻,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而,开展以成人人群为基础的连续、系统的慢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安徽省慢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监测调查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了解我省人群慢病相关行为因素,为制定慢病防治相关政策和慢病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4~2005年度在安徽省城乡地区有代表性的12个市县区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点中,按《中国成人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2004)监测方案与工作手册》[1](以下简称《手册》)要求,采用分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乡镇、村、居民组常住居民调查户后,再按随机抽样原则在每户抽取1位18~69岁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按《手册》要求,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和医学体检方法调查。个案调查中,对被调查者最近1年内的慢病病史确定以乡镇以上医疗机构的诊断为依据。本次调查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的标准,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量血压,由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对每1名被调查者进行2次测量,将2次测量的平均值用于资料分析。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Hg,或者1年内有高血压病史作为高血压诊断标准。高血压知晓率指被诊断为高血压者在本次调查测量血压之前即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者(以前述医疗机构诊断为依据)所占比例。高血压控制率是指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目前通过治疗,调查对象的血压在高血压诊断标准以下者所占的比例。按WHO推荐标准,成人体质指数25≤BMI

1.3调查质量控制现场调查全程执行《中国成人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2004)质控方案与工作手册》[5],对调查每一环节实行严格质量控制。

1.4资料处理每份调查问卷和医学体检结果经现场调查质控员复核后,录入EXCEL数据库,由各市县区和省项目工作组分别对原始数据进行核对后,转入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2结果

2.1人口学基本特征本次调查涉及12个县市区,共抽取5 040名居民。有效统计分析人口,城市1 260户,农村3 778户,统计分析总样本5 038户共5 038人。其中男性2 396人,女性2 642人,各占总调查人数的47. 6%、52. 4%; 18岁~、30岁~、40岁~、50岁~、60~69岁年龄组人群分别占总人数的8.5%、28.3%、24.7%、23.7%、14.9%。

2.2人群饮食习惯

2.2.1一般情况 城乡居民每天定时3次进餐者占74.4%以上。每天定时吃早餐为87. 0%以上。每天米面主食摄入为98.8%以上。

2.2.2 被调查户烹饪炒菜采用全植物油方式农村地区为60.5%,城市地区为83. 6%,采用动物油比例50%以上方式者农村为34.1%,城市为16.2%。

2.2.3副食品摄入 城、乡地区居民中每天有以下副食品类摄入者分别为:蔬菜97. 7%、88. 4%,水果38.9%、11.0%,禽类5. 2%、2. 3%,猪牛羊肉类41.2%、7.1%,水产品4. 9%、1. 6%,蛋类48. 4%、21.3%,豆制品30.3%、8.7%,乳制品19. 9%、2. 9%,腌熏食品15. 7%、22. 0%。农村居民对水产品、禽类、猪牛羊肉类、豆制品、乳制品类摄入情况均低于10%,而腌制食品每天摄入频率达22.0%。

2.2.4饮酒状况城、乡地区人群饮酒者分别为53.3%、56.9%,男性、女性饮酒者分别占该人群总数的79.0%、35. 2%, 18岁~、30岁~、40岁~、50岁~、60~69岁各年龄组人群饮酒人数分别占该年龄组总人数的55.2%、56.6%、58.9%、56.0%、50.9%。按性别统计,男性、女性过量饮酒者,分别占该人群总数的29.4%、7.3%。

2.3 人群行为和工作生活方式

2.3.1吸烟与被动吸烟状况现在吸烟者占人群总数的31.9%,以前吸过现在不吸烟者为8. 6%,从来都不吸烟者占人群总数的59. 5%;男性、女性人群中现在吸烟者分别占该人群总数的62. 7%、4. 0%;城市、农村吸烟者分别占人群总数的29. 8%、32.6%;18岁~、30岁~、40岁~、50岁~、60~69岁各年龄组人群现在吸烟率分别为27. 9%、28. 6%、31.2%、34.5%、37. 5%。戒烟人群总数为432人,能坚持戒烟5年以上者有172人,占戒烟人群总数的39.8%。城乡地区人群存在被动吸烟者占人群总数的56.8%,被动吸烟场所:在家庭占53. 8%,工作和公共场所占46.2%。

2.3.2工作交通方式与体育运动情况人群工作交通方式选择步行者占24.8%,骑自行车占21. 2%。人群工作交通所花费的时间在10分钟内占总人数的37.1%,30分钟以上者10.3%。基本没有球类、快跑体育运动者(以下简称“剧烈体育运动者”)占人群总数的95.7%,人群缺乏体育运动率(基本没有散步、慢跑等中轻度运动锻炼者占总调查人数的百分比)为83.7%,可见,城乡居民明显缺乏体育运动。

2.4超重和肥胖情况人群超重、肥胖率分别为28.0%、8. 5%,城乡地区超重率分别达到29. 6%、27.4%,肥胖率分别为8. 1%、8. 7%,男、女性人群超重率分别为25.0%、30.6%,肥胖率分别为7. 0%、9.9%。18岁~、30岁~、40岁~、50岁~、60 ~69岁年龄组人群超重率分别为19. 7%、24. 7%、33. 1%、29.9%、27.2%。本次被调查人群中有92. 8%的人不采取任何措施控制体重,只有5. 5%的被调查者(278人)采取措施减轻体重。

2.5慢性病患病及相关基本情况

2.5.1高血压以安徽省现有的12个市县区慢病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点调查结果,城乡地区18~69岁常住居民人群高血压患病率22. 9%,以调查地区2002年人口统计数标化, 20~69岁人群标化高血压患病率16. 91%。调查人群中从未测量过血压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1. 3%,人群高血压知晓率34.9%,城乡分别为45. 5%、31. 1%,人群高血压控制率11.2%,城乡分别为分别为19. 6%、8. 2%。(表1)。男、女性人群高血压控制率分别为9. 8%、12. 6%,高血压患者按医嘱服药者占47. 1%,乡村及男性人群高血压控制率(分别为8.2%、9.8% )处于较低水平。

2.5.2其它慢性疾病本次调查人群慢性病患病率排位前十位系统疾病分别是颈、腰部疾病(30.9% )、慢性消化系统疾病(30. 7% )、骨关节疾病(20.7% )、口腔疾病(15. 9% )、呼吸系统疾病(13. 2% )、心血管系统疾病(不含高血压12. 6% )、慢性泌尿系统疾病(10. 5% )、眼科疾病(9. 2% )、糖尿病(4.0% )、脑血管疾病(3.8% )。

3 讨论

3.1人类许多危害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是患慢病的危险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我省一些地区居民生活方式及膳食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居民明显缺乏体育运动,人群超重率达到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农村地区人群腌熏食品每天摄入频率达22. 0%,而水产品、禽类、猪牛羊肉类、豆制品、乳制品类摄入过低。成年居民中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率较高,其中男性现在吸烟率、人群被动吸烟率、缺乏体育运动率和体重超重检出率分别为62. 7%、56. 8%、83. 7%、28. 0%,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控制率分别为34. 9%、11. 2%,特别在农村地区,成年人群高血压知晓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1.1%、8.2%,处于较低的水平,而慢病患病率呈高发势态。因此,必须加强我省慢病预防控制力度。

3.2加强慢病防治工作的管理要加强我省慢病防治工作,必须提高认识。慢病防治不但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各地必须建立慢病防治网络、增加投入,在农村依靠初级卫生保健,城市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建立慢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开展以社区人群预防为目标,努力改变社区环境、人群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当前预防控制慢病的重要战略。由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的防治政策,采取分类管理、各有侧重的防治策略,制定慢病防治规范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使防治工作规范化和程序化,提高防治效果。

3.3分类指导基层人群慢病综合防治乡村、城市社区人群慢病综合防治应贯彻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干预措施,对一般人群大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慢病防治知识,促进健康认知和态度的形成,培养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诸如吸烟、酗酒、体力活动过少和高盐饮食等危险因素,减少罹患慢病的机会。对高危人群应加强慢病监测和教育,及时采取非药物预防治疗,防止发展成为慢病患者。对慢病患者,应加强管理,提高治疗率和控制率,防止发生并发症。只要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一个完善的慢病防治网络,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我省在慢病防治工作上一定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和成效。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成人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2004)监测方案与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1-67.

[2]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8-77.

[3] 顾秀英,胡一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 246.

第5篇:慢病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社区; 慢性病管理;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使得我国患有慢性病的人群明显增多。慢性病对人们的危害巨大,如果防治不及时,将会对社会、经济、群众生命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危害。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防治慢性病的最有效途径。在社区及社区的家庭开展慢性疾病的预防具有明显优势,社区与社区内的家庭将成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最好平台。社区开展慢性病防控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有效地对慢性疾病进行防控,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全程的、全面的、针对性的医疗服务。而目前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开展受到阻碍,本文针对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慢性病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社区内人员自我保健意识薄弱,对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到位,特别是青年、中年人,对自我保健意识的缺乏,对慢性病认识不足,导致社区大部分人员对慢性病将会给人们未来健康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使得日常自我保健意识薄弱,社区人员自我保健意识不高,对慢性病危害性认识不到位,使得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开展难以实行。其次社区用于慢性病防治资金不足。目前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所需经费完全靠国家、政府,等上级部门拨款维持,而每年国家对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拨款不足,这部分资金被用于针对几种主要慢性病与导致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管理与干预,资金渠道的缺失,使得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举步维艰。同时社区对慢性病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完善,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但对系统使用及利用率不高,这一问题也严重制约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员配置不足严重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基层从事慢病管理的专业人员少,且兼职过多而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现状多为,“一人多职,一人多能”,多数工作人员兼顾老年人管理、负责居民建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慢病管理、死因监测工作等。人员严重不足,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工作人员最低每人负责0.2万人口监测管理工作,而有些地区每名工作人员最高负责3.8万人口的监测管理工作。同时由于人员队伍不稳定,导致培训难度加到,经验丰富人员不足,总体专业技能素质不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这一问题则严重影响着对患者指导工作的准确性及实际工作中的实效性。

各级医疗机构在慢性病人管理上的双向转诊制度不完善,未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导致上下级医疗机构衔接、责任不明确,影响者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策

社区慢性病防控管理工作应当防控结合,加强对慢性病患者治疗与管理,同时做好慢性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做好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对慢性病患者及慢性病高危人群实施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使慢性病的患病几率降低35%以上,所以社区慢性病防控人群,应扩大到慢性病高危人群。

3.1 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设置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栏,介绍慢性病的危害性,介绍慢性病的防治措施,定期进行信息更新。对社区内固定居住人员进行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发放关于慢性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手册,重点介绍慢性病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建立社区内居民的良好生活习惯,有效控制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开设咨询点,为患者解答慢性病如何防控,如何防治,定期举行慢性病相关知识讲座,提倡社区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社区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3.2 建立完善的上下级医院转诊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上下级定点医院转诊制度,建立专职机构,负责连接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双向转诊。同时规范管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明确转诊条件,建立系统的转诊程序,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操作办法,做到可操性强,双向转诊。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小病社区防控,大病医院治疗,康复社区调养。

3.3做好技能培训

首先应当做好公卫人员慢病管理流程及工作思路建立的培训。加强公卫人员及临床人员慢性病诊断、治疗、随访等基础工作的技能培训,加强健康体检相关基础技能的培训。应有上级条件较好且经验丰富的医疗机构对下级医疗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基础技能与随访管理技能的培训。

3.4建立上下级医疗机构筛查机制,

对35岁以上初诊病人首诊测血压、测血糖的制定进行筛查,提高慢性病筛查的真实性。根据门诊、住院筛查的病例情况,将高危人群完善登记,做好随访。

3.5细化分工

将公卫人员慢性病管理工作细化分级,根据门诊、住院筛查的病例情况,将高危人群完善登记,做好随访。将慢病的随访、生活指导、追踪等工作落实给公卫人员及村医生;将重点人群的辅检项目落实给辅检科室,建立经费使用预算和辅检报告质量要求,规范辅检报告的质量。建立“医”“防”结合机制。

3.6 实现社区居民自我健康管理

开展社区慢性病控制工作一定要明确其主要目的是什么。在防控工作中做到目明确、全员参与、增强意识、积极提高。在开展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中一定要明确开展工作的目的,制定完善的计划,通过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危害宣传等多样式的活动,调动社区全员的积极性,做到全员参与,重点宣传高危人群及患者,培养社区群众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提高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能力。指导患者掌握针对自身病症的监测、监控方法,如果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防控、防治方案。社区卫生服务中信服务人员要针对患者及高危人群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给予健康指导,培养患者及高危人群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社区宣传栏相应的板块中添加关于健康生活习惯的相关知识,提倡健康生活,宣传合理饮食、合理搭配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有效的对慢性病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慢性病的发病几率及高危人群不断增长,这一问题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群众健康,同时也是我国群众健康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慢性病管理在慢性病防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管理促进社区慢性病防控工作长期顺利的实施,进一步对慢性病的发展及高危人群进行防控。

参考文献

第6篇:慢病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一、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病”综合防治方案的实施,建立和完善慢性病防治网络。通过开展“三病”的筛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居民“三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

(二)具体目标

1.以乡镇为单位,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率分别≥8%、1.5%,社区35岁以上首诊病人测压率≥95%;患者规范管理率均≥60%;服药率≥60%;高血压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糖尿病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均≥30%;常住人群健康教育覆盖率≥95%、健康知识知晓率≥70%。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现率≥2‰,规范管理率≥60%,逐步降低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率。

2.建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综合防治组织机构,对每位“三病”患者实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个性化干预治疗方案,实现档案动态信息化。

3.对常住人口“三病”患者实行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免费配送治疗。

4.建立完善“三病”综合防治长效运转机制。

二、实施步骤

(一)调研访谈,摸清基数(3月1日至3月31日)

1.组织调研组走镇下村,深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通过召开座谈会、民主恳谈、群众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城乡居民对健康的需求,明确项目的工作目标和重点。

2.以乡镇为单位,全面掌握已知的“三病”患者数量及分布。

3.召开“三病”防治专家技术论证会,确定治疗方案及年经费数额。

(二)完善组织,制定方案(4月1日至4月27日)

1.县政府成立“三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防治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政府和有关单位设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2.卫生部门建立专家指导组(邀请市级医疗卫生机构的专家参与)、质量控制组、宣传报道组、检查督导组等小组。

3.组建14支诊疗团队。每支诊疗团队由市级心脑血管临床专家、内分泌临床专家各1名,县级相应临床医生各1-2名组成,疾控人员、责任医生、联络员全程参与。同时,组建1-2支精神病临床专家组,负责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治。

4.组织参与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掌握综合防治项目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工作职责。

(三)广泛动员,全员参与(4月28日至5月10日)

召开全县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各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建立上下一心、步调一致的运转机制。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

(四)落实措施,精细管理(5月11日至10月)

1.采购配置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的药品及血糖测量仪、试剂等物资。

2.建立县“三病”信息管理平台,分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扩大发现“三病”患者人群,对已掌握的“三病”患者由诊疗团队进行复诊核查,开具个性化健康处方。

3.社区责任医生对现场复诊排查后的“三病”管理对象根据新的分级管理规定,规范开展定期随访工作,并及时将每次随访信息录入管理系统。

4.专家指导组开展巡回指导、随访质量控制、患者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指导等。

5.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6.通过讲座、健康俱乐部、走村入户宣传等健康教育形式,积极开展非药物干预。

三、保障机制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三病”综合防治项目是惠及我县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是今后几年的卫生重点工作,各单位务必提高认识,按照县政府《关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县公共卫生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本方案要求,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正常有序开展。

(二)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性精神卫生和慢性病预防、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引导群众养成体质健康、心理健全的生活方式。

县发改局: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规划纳入县“十二五”总体规划中,向上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督促落实,确保乡镇卫生服务站建设适应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需要。

县公安局: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把加强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之中,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治工作,参与并协同实施应急医疗处置措施;会同民政局等部门做好流散在社会上的精神病人的处置工作。

县民政局:建立健全慢性病、精神病患者救助制度,将慢性病、精神病困难户纳入低保。研究制定精神疾病患者、特困慢性病患者医疗救助政策;组织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使病人通过生产自救,改善生活质量。

县财政局:负责建立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财政投入机制,及时落实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卫生部门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考核工作,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县人劳社保局:研究制定加强慢性病、精神病防治技术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保持队伍稳定,扩大队伍规模;研究解决提高城镇参保人员的慢性病、重点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为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创造或提供就业条件和场所。

县卫生局:负责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和计划;提高合作医疗参保人员慢性病、重性精神疾病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开展项目培训、指导;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和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公示及奖惩等制度。

县残联:维护精神残疾者的合法权益,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采取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社会服务等综合防治措施,推行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的开放式管理,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治疗康复服务,提高康复质量,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质量。

县慈善总会:制定慈善救助方案,落实精神病人服药治疗补助所需资金,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重性精神残疾人的慈善救助。

各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三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领导;重视、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三病”患者的筛选和管理提供有利条件;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网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健全并规范公共卫生专干和村(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制度;加强对村社区的督导,强化组织、宣传和指导,定期召开例会,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机制,确保实效

1.定期组织对各乡镇项目实施进度和工作质量进行督导控制,每月通报工作进展情况,保证工作质量。

第7篇:慢病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同时陈竺也指出,慢病是“社会传染病”,慢病防控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如果控制不好,未来二三十年,全球将呈现慢病“井喷”态势,应高度重视导致慢病的社会决定因素。

美国华盛顿大学Elanan Uretsky在题为《成功的风险》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慢病在中国城市男性尤其成功男性和政府官员中盛行,与社会因素导致的危险行为关系密切。(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2011,26:212)

尽管许多人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但却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而医生凭专业医学知识不能应对慢病的浪潮,传播慢病的知识不足以改变行动。降低慢病的风险更需要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转变。Uretsky提出,中国人需要重新定义什么是工作和什么是健康的工作场所,干预措施应针对群体,而非对某一个体进行教育。

现状

“关系”与“应酬” 中国慢病的危险因素

“关系”和“应酬”这两个概念,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在市场经济时代,“关系”和“应酬”意味着要频繁地参与吸烟、喝酒、暴食等活动以及光顾娱乐场所等。这些行为在为人们赢得成功事业的同时,也将身体健康置于摧枯拉朽之境地。

Uretsky对我国一些成功人士和政府官员进行观察后发现,中国人的典型工作日为非正式结构,主人邀请客人共进午餐和晚餐,晚餐后娱乐并进食夜宵。为了相互交流和表示尊敬,主客之间少不了互敬香烟。尽管很多男士不愿意频繁地去应酬,但他们没有反抗的余地。俗话说,无酒不成宴,无宴不成事。对于每一个渴望“成事”的人来说,应酬必不可少。换言之,中国人中慢性疾病的流行是一种政治经济现象。

Uretsky提示,许多疾病的流行与性别和职业强烈相关,我们需要认清社会风险在推动危险行为中的作用。60%的中国男性吸烟,而女性吸烟者仅5%,35~44岁的男性吸烟者比例最高。换句话说,全球1/3的吸烟者为中国人。对于不适当饮酒的工作期男性,脑卒中等慢性疾病风险显著增加。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人并未充分关注慢性疾病。尽管许多人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但却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懂得如何预防慢性疾病。

陈竺:要像重视GDP一样重视慢病防控

我国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显示,慢病成为城乡居民死亡主因,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是我国前两位死亡原因,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2.45%和22.32%,第三、四位是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慢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76.5%上升到82.5%。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比70年代中期增加了83.1%,比90年代初期增加了22.5%。

据估计,目前我国心血管病(CVD)2.3亿人,其中高血压至少2亿人,脑卒中至少700万人,心肌梗死200万人,心力衰竭420万人,肺心病500万人,先心病200万人。1/5的成年人患CVD。全国每年300万人因CVD死亡,占总死亡原因的41%。去年年底,中日友好医院杨文英教授等报告,中国已有超过9 200万糖尿病患者,此外尚有约1.5亿中国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除了人员伤亡,慢病对经济的影响也令人震惊。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2015年,中国、俄罗斯和印度3国因慢性疾病所致的国民收入累计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3国的损失依次为5 580亿美元、3 030亿美元和2 370亿美元。

正如陈竺所说,各国政府应该像重视国民生产总值(GDP)一样重视慢病防控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降低发病率;坚持早发现,减少经济负担;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生活质量;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行动

慢病联盟提出首要干预措施

5项措施 10年可避免千万死亡

为了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柳叶刀慢性病行动小组和慢病联盟整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提出了5项应对慢病危机的首要行动和5项首要干预措施,前者包括领导力、预防、治疗、国际合作以及监督和问责制,后者包括控制烟草使用、限盐、改善饮食和体力活动、减少酒精摄入以及基本的药物和技术。(The Lancet.2011年4月6日在线版)

慢性病行动小组和慢性病联盟共同指出,近年来全球的慢性病负担不断增加,严重阻碍了全球发展目标的实现,如减少贫困、健康平等、经济稳定和人身安全等。

慢病行动小组和慢病联盟的目标是:至2040年,全世界基本实现无烟环境,即使用烟草者应

选择上述干预措施的理由是它们有助于促进健康、具有费用效益、实施成本较低,且从政治上或经济上均具有可行性。在这些措施中,最紧迫的任务是控烟。

医生戒烟带动社会吸烟水平下降

吸烟是所有慢病的危险因素,参与各种慢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烟草生产国、销售国和受害国,每年有约100万人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特别是中国医生的吸烟率达40.7%,这与我国社会发展进步极不相称。作为《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履约国,我国在控烟方面取得的成效并不乐观。

2009年5月22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卫生部等联合印发了《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向全国医师提出联合控烟倡议。

据中国医师协会道德建设委员会总干事石丽英介绍,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医生吸烟比例高达40.7%,而英国是2%,美国是9%,经验证明,医生吸烟率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吸烟状况处于较高水平,只有在医生吸烟率下降之后,整个社会的吸烟水平才会进入下降轨道。这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医师在全社会烟草控制方面所拥有的独特作用。而随着我国近30年来医学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医疗硬件和诊疗水平同欧美发达国家的距离都在大大缩短,我们应当更加积极参与到国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对倡议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在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上,我国尚未发出过强有力的声音,而与此同时我们一直在做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到了让国际社会都知道我们所承担的责任和努力的时候了。

中国行动:多学科协作防治慢病

2010.10

2010年10月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成立

完成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学科建设,是从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到防控转化层面上的一次重大战略转型,从“对疾病的治疗”过渡到对其“发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实现心血管疾病工作重点“前移”和“下移”。

2011.5.11

2011年5月11日,中国糖尿病综合管理项目启动

该项目为期5年,首先对全国500名中青年骨干医生进行糖尿病防控全方位培训,再由骨干医生向1万名基层医生“传递薪火”,并在全国选择部分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开展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活动,实现糖尿病“防治结合,关口前移”。

2011.5.15

第8篇:慢病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总结、评价和分析全市年度防病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为切实加强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市卫生局年初下发的关于印发<年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及考核细则>通知》卫发〔〕16号)文件要求,市卫生局组织考核组自年12月611日对全市各医疗单位进行全年度防病工作检查,现将检查考核情况通报如下:

一、检查内容

急性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消毒杀虫、麻风病防治、性病azb防制、结核病防治、血寄地防、健康教育、食品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饮用水卫生、职业放射卫生等工作要点的内容。

二、考核结果

根据市卫生局的工作要求,通过查现场、看资料、结合平时工作,对年全市各医疗单位的卫生防病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总的认为各单位高度重视卫生防病工作,对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及时有效,各项工作均得到有效开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各项考核评分如下:

评分综合得分第一卫生院、第二卫生院、卫生院与卫生院;各单项得分第一分别是:传染病防治卫生院、计划免疫卫生院、慢病防治区医院、防治卫生院、寄地防卫生院、卫生卫生院、健教医院、结核病防治医院、血吸虫病防治卫生院。

三、检查情况

(一)急性传染病管理

1.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运转良好。大部分医院能按规定做好内(儿)科门诊日志、门诊传染病登记本、进出院病人登记本、化验室阳性病人登记本及放射科肺结核病人专用登记本的登记工作,今年各医院上述登记本上登记11种法定传染病781例,经与疫情报告网核对,漏报4例,漏报率为0.51%、报告及时率为98.46%,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完整率为96.41%;传报卡与网络信息一致率为96.01%,各单位传染病报告调查情况见附表1。

2.肠道门诊及时开设与运行。各单位都能在4—10月份开设肠道门诊,肠道传染病防治组织、肠道门诊工作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都张贴上墙,相关人员“02”病防治知识培训台帐资料较为齐全,并能及时整理归档,消杀与抢救药品按要求配备到位。4-10月份各医疗单位肠道门诊共登记腹泻病人1726例,采样送市疾控中心检测803例,检索率为46.52%,占年终总人口数的1.03‰,无霍乱弧菌阳性标本检出。采样送检率和全全人群检索率均超过上级考核指标要求。

3.病毒性肝炎的分型率有所提高。今年1-11月全市共报告各类急性肝炎病人127例,其中血清已分型111例,未分型16例,分型率为87.4%,高于上级下达的85%指标要求,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三院、五院、天目湖镇卫生院及上沛卫生院等6家单位按要求采集了52份血清样本送常州市疾控中心检测,采样送检率40.94%。

4.传染病流调及疫点处理及时率有明显提高。今年全市应流调及疫点处理的相关传染病389例,截止到11月底,共收到流调表327张,上报率84.06%,及时上报255张,及时率65.56%。

5.学生等重点人群的传染病防控工作有进展,对辖区内流动人口集中的工地、厂矿企业等场所进行重点摸排,加强了农民工的传染病防控工作。

(二)计划免疫

1.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儿童免疫规划政策,各预防接种单位按照《江苏省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开展计免工作,11月份完成全市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升级,认真做好4。25预防接种宣传日的计划免疫知识宣传,预防接种门诊程序合法、场所基本各个领域规范要求,能认真落实预防接种前知情同意书,认真进行健康询问和要求接种后30分的留观。配备预防接种用抢救药品,并建立一次性注射器毁形台帐。

2.计划免疫继续保持高水平接种率。各接种单位预防接种信息系统2008年出生儿童5329人,五苗全程接种率为97.63%,其中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为95.82%、全程接种率为98.01%;卡介苗接种率为99.6%;糖丸接种率为98.25%;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8.22%;无细胞百白破疫苗实种5233人,接种率为98.20%。基础乙脑疫苗接种率为93.69%;流脑疫苗接种率为94.61%。

2007年出生儿童5099人,其中甲肝疫苗接种率为95.04%;麻风腮三联疫苗接种率为96.21%;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为96.14%;乙脑疫苗接种率为86.27%;2006年出生儿童4788人,A+C流脑加强接种率为87.39%。各单苗接种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超过省免疫规划接种率要求,“两脑”的全程接种率尚未达到90%的指标要求。

3.冷链与生物制品管理落实。各预防接种单位目前有正常运转的专用计免冰箱57台,有每日测温两次的记录,均有维修记录及冷链设备登记表。核对冰箱内疫苗及进销存台帐登记数基本一致,未查见无失效疫苗。

4.预防接种副反应管理。大部份单位能及时上报预防接种副反应,截止11月底,全市一、二类疫苗接种达192701针次,副反应报告132例、报告率0.68‰,达到≥0.5‰的要求。

5.切实加强流动儿童管理。各单位均建立流动儿童计免专用帐册,并按要求每季度开展一次辖区内流动儿童摸底调查,我市0-7周岁流动儿童建卡率为98.37%,一类疫苗基础接种率均达到90%。

6.及时落实了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我市应开展查验的学校数为141家,实际开展数为141家,全市在托在校学生总数为79242人,开展查验者79242人,查验率为100%,其中无证人数为2640,补证人数为2582,补证率为97.80%;应补种各类疫苗人数为6351,实补种6092人,补种合格率为95.92%。

7.及时开展了乙肝查漏补种工作:年继续完成乙肝查漏补种项目工作:4月份完成1994~1995年出生儿童第三轮补种工作,应种1545人,实种1504人,接种率为97.35%;10~11月份完成1996~1999年出生儿童摸底与补种工作,全市共摸底目标儿童28012名,其中第一轮需补种2905人,补种2818人,接种率为97.00%,第二轮应种2337人,实种2310人,接种率为98.84%。

从各接种单位抽查产房乙肝二联单575张,显示乙肝首针及时率为99.30%,项目填写完整率为80.17%。

(三)azb防治

azb防治工作得到重视。能根据年度目标工作任务及工作计划,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工作:年各单位均能利用院内和中心村卫生室宣传栏宣传性病azb防治知识;组织对院内就诊者开展azb防治知识专题讲座;开展针对农民工宣传活动;在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开展对乡村医生和院内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全市累计发放azb防治宣传材料33500份,其中宣传材料入户28500份,入户率达10.9%;发放农民工宣传材料5000份。

全市14个azb初筛实验室均开展HIV抗体检测工作,并按要求及时上报检测数据。年全市各初筛实验室共检测术前、婚前、产前、无偿献血、性病门诊、羁押人员和专题调查等各类人群36847人,初筛阳性8人。溧城、开发区医院azb初筛实验室已通过初审。

(四)结核病防治

结核病控制项目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继续抓好院内肺结核病人的归口管理,绝大部分单位的结核病防治相关工作制度和流程已上墙,发现肺结核病人能及时进行转诊和网络直报,并认真做好项目病人的督导管理工作,未到市疾控中心就诊的病人能够及时追踪。各单位能够结合3.24结防宣传日认真做好辖区内的结核病防治宣传工作并对院内医务人员及村医进行结核病防治培训工作,大部分单位能使用结核病健康教育资源库中的宣传培训材料至中小学进行宣传培训。

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共就诊肺结核及疑似肺结核病人489例,均能按要求进行转诊和网络报告转诊到位率88%。本地报告外地25例,外地报告本地67例,各单位应追踪疑似肺结核病人73例.均能及时追踪和追踪率100%;追踪到位73例,追踪总体到位率99.6%;全市共完成痰涂片检查3295人次,完成新发涂阳病人任务261例,完成全年新发涂阳任务数的101.2%;2009年7月至年6月已完成疗程355例肺结核病人,系统管理率大于95%,涂阳病人治愈率大于85%,2009年登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91例,系统管理377例,系统管理率96.4%;登记涂阳肺结核病人274例,治愈247例,病人治愈率90.1%,全面完成结核病控制项目”五率”指标。

(五)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

1.慢性病人建档及老年人群建档有新进展。各单位高度重视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充分利用农民健康体检、门诊服务等逐步建立动态的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人开展咨询服务和用药指导,建立健康档案,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其中年全市60周岁以上老人规范建档数8916人,随访70653人次;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人全年累计建档284人,随访15955人次,规范管理3620人,规范管理率68.5%,尚未达到80%的指标要求。

2.首诊测量血压工作有所提高。按照常州市卫生局《关于在35周岁以上人群开展首诊测量血压的通知》文件要求,各单位均实行了35周岁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建立了相关的台帐资料,截止11月全市门诊病人首诊测血压47289人次,测血压率79.69%(47289/59338),尚未达到95%的指标要求。

3.基础信息的收集有进步。各单位均建立较完善的死亡和肿瘤上报制度,及时统计数据,1月-11月全市共累计上报死亡3240人,肿瘤631人。上黄、平桥、周城达到死亡病例报告较好,年报告率不超过0.6%的要求。市八院、口腔病防治医院年报告率均<0.3%,全市死亡病例报告率仅较低。

4.慢病干预重点项目开端良好。各单位均未能按要求建立慢病防治试点村,开展试点干预活动(试点内建立了健康档案、出生死亡报告、健康体检、病人管理和相关干预)。

(六)血寄地防工作

1.血防工作成果巩固。各流行单位能切实按照《市年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计划》要求开展血防查螺、查病任务。全市共调查流行单位13个,流行村(工区)46个,完成查螺工日3827个,调查面积313.885万m2。各流行单位合计血防监测查病4519人次,未查出阳性病人。

2.寄地防工作稳步展开。各单位能按照工作计划和要求,要求认真开展寄生虫病防治、地方病防治工作任务。各疟疾镜检站切实开展疟疾血检6804人次,检出阳性9人次;积极与教育部门联系,认真开展中小学生驱虫工作,全年全市共驱虫22600人次。

(七)健教工作

健教工作开展有效探索,各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特别是健教网络的进一步健全,院内画廊的建设与维护,健教设备的配备与完善,健教人员工作责任心与积极性及院外健教工作有效地开展等方面都较往年有了较好改观。戴埠、上黄组建卫I项目两个试点村的村级女性宣教员有效的开展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各单位利用计免宣传日全国高血压日、世界糖尿病日等各种宣传日(周),以多种形式开展了慢性病综合防治全人群和目标人群健康教育活动。

(八)公共卫生工作

各单位能重视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病防治、放射卫生等公共卫生工作,建立健全了基础台帐,积极配合疾控中心开展从业人员体检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合理膳食宣传、农民健康工程工作,保质保量完成社区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切实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常见病防治的检查指导,落实群体性食物中毒的防治工作。建立了工矿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及辖区有毒有害企业存在的职业危害情况,开展了相应的卫生知识宣传。

四、存在问题

(一)全市医疗单位门诊日志、进出院病人登记台帐,项目设置达不到传染病管理的规范要求,填写不完整,传染病病人就诊登记的信息不全。检验异常结果不能按照要求反馈。1.传染病报告存在医生传染病报告意识不强、职能科室的督查不到位,科室之间协调联系不够,仍有传染病漏报、迟报;报告卡填写不完整准确,报卡内容与网络信息不一致。大多数单位未能按要求采集急性肝炎病人血清进行送检;2.个别单位传染病疫情网报人员不能及时上网浏览辖区内传染病疫情,辖区内的传染病例未及时进行个案调查及疫点处理,信息反馈不及时。

(二)肠道门诊在日常工作中都不能保持正常运行,门诊室关门现象普遍存在,少数单位存在肠道病人不归口治疗现象,肠道门诊病人登记数及大便送检率偏低,存在有疫情出现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隐患。

(三)预防接种部份单位无单独设置的留观室,未建立接种后留观登记本。个别卫生院急救箱内备用注射器过期、抽查7月份疫苗进出库消耗数及常规免疫报表接种数不一致。少数单位二类疫苗收费仍不规范。

(四)乙肝查漏补种、预防接种证查验台帐资料整理不规范:部份单位乙肝疫苗补种情况与报表数据不一致,预防接种证查验后续工作不完善,补种信息不及时登记。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内流脑疫苗、乙脑疫苗加强接种率偏低,白破疫苗接种率偏低。

(五)肺结核病部分单位转诊单红联上交不及时或由病人转交至市疾控中心结防门诊;村卫生室没有向乡镇卫生院转诊可疑肺结核症状者,部分单位肺结核病人报告和转诊登记本中登记病人未登记在筛查登记本上。

痰检登记本登记不规范,初诊病人大多只有两份甚至一份痰标本;少数结防医生信息报告不及时,影响市疾控中心结防门诊掌握管理病人的服药和预后情况。对未做药敏试验病人未能优先使用国家免费一线抗结核药。

(六)慢病工作

1.慢性病综合防治参差不齐。全市仅几家单位对院内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病人建立高血压、糖尿病档案〔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卡(首页)〕,并能按规范开展病人的随访工作,其余各单位未开展院内高血压等慢性病人的建档和随访工作。

2.死亡病例报告数不足。死亡病例数与本地区的人口数的比例远远低于0.6%,少数单位的死亡报告率仅为0.2%左右,忽略了街道和镇区的数据,大部分单位未能计划开展死亡漏报调查;不明原因诊断占所有死亡病例诊断的比值太大。继发病例作为根本死因。

3.慢病月报和公卫双月报情况。报表上报不规范,大部分单位没有报表的纸质存档,及时性差;有些报表项目的概念不明确,理解错误。慢病月报存在建档数大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病人数。居民建档数、60岁以上老年人建档数以及慢病病人随访数存在严重的虚报,有数据却拿不出档案和随访卡;慢病月报和公卫双月报上有个别项目数据不一致,有的数据确实相差甚远。

(七)血寄地防工作

部分单位存在血防查螺资料不完整或资料质量差;查病资料上报不规范的问题。少数单位疟疾血检质量存在问题,报表不及时,驱虫工作多数单位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部分单位未完成重点人群尿碘采集任务。

(八)健教工作

台帐资料不齐全,整理归档不规范,未能及时装订。所开展的工作缺图片等原始佐证资料;部分单位未能结合自身工作,适时开展院外社会健教活动;健教培训与讲座只仅仅局限于院内医务人员或乡村医生,没有覆盖到农村各类目标人群;《健康之窗》宣传画使用不规范,不按要求正确张贴。部分单位门诊及病区未能利用黑板报开展卫生知识宣传,对病人及其家属未能进行卫生宣教。

(九)公共卫生工作。部分单位社区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对抽样方法、调查对象等概念不清,调查表上交不及时。

五、下步工作建议

(一)各单位要按照医疗机构诊疗规范建立健全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本,放射科和检验科必须建立异常结果反馈机制。严格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规范》,把传染病发现、登记和报告工作落到实处,杜绝传染病的漏报和迟报。

(二)有关单位按要求做好计划免疫日常管理工作,严格执行《疫苗流通管理条例》及《江苏省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实施方案》,严格执行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加强并重视冷链及疫苗管理工作,接种日前能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及时核对疫苗进出情况,做到帐、苗相符,对于规定程序内接种相关疫苗的儿童应及时通知、及时接种,从而提高疫苗接种率。

(三)各单位要严格对照考核标准,切实加强肺结核及疑似肺结核病人的发现、报告和转诊工作,杜绝漏报、漏转的发生。加强初诊病人查痰工作,提高痰片涂片质量,努力提高病人阳性检查率。

(四)各单位要对院内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病人由首诊医生及时建立管理卡,完整填写卡上的每项内容。管理卡分发到病人所在地卫生服务站,由服务站医生按管理规范对病人进行随访,要加强对村医的业务培训工作,督促村医开展在就诊过程中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病人的建档和随访工作,及时上报建档和管理数。

(五)各单位应采取每月开展一次死亡漏报调查等有效的措施,提高年报告率,推进网络直报工作全面开展。进一步加强对死因网报工作的培训,重点是疾病的编码和根本死因的确定方面,努力提高死因网络直报工作质量。

(六)各单位要重视报表的质量,应该严格审查,确保报表质量的完整性、准确性。要及时、认真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及慢病工作的记录和资料管理,建立、健全有关工作台帐,并按照月报的要求,及时进行汇总整理,如实反映本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及慢病工作的进展情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双月报表和慢病工作报表要核对、数据应一致。

第9篇:慢病管理工作总结范文

(一)广西职工享受门诊慢性病待遇人数

截至2014年12月底,广西共有40多万人次享受了职工门诊慢性病待遇,同比增长22%左右,其中在职人员增长了30%,退休人员增长了18%,在职退休比为0.48∶1。

(二)广西职工门诊慢性病待遇支付政策

长期以来,职工门诊慢性病待遇支付政策是由各统筹地区自行制定的,起付线、封顶线、统筹支出比例等待遇标准,差异较大。2014年7月1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基本医疗保险同城化政策(以下简称“北部湾同城化”政策)先后在防城港市、南宁市、钦州市、北海市、玉林市、百色市、崇左市和区本级8个统筹地区执行,广西职工门诊慢性病待遇支付政策得到区域性的统一。但是,另外7个统筹地区的待遇政策至今仍未统一(见表1、表2)。

(三)广西职工门诊慢性病费用情况

广西职工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是逐年上涨的,2014年职工门诊慢性病费达到11亿元,同比增长了22%左右。其中在职职工门诊慢性病费用占到职工门诊慢性病总费用的65%以上。出现费用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享受门诊慢性病待遇人数、就诊人次和次均费用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二是各地医保政策的调整,如病种数调整至21种、门诊慢性病药品目录范围的扩大、统筹基金支付比例的提高等,在提高参保者门诊慢性病待遇的同时也刺激了门诊慢性病医疗费用的上涨;三是与参保职工年龄结构老龄化有关。

(四)广西职工门诊慢性病就诊人次与就诊流向

2014年广西职工门诊慢性病就诊人次达到500万,其中三级医院接收人次占到门诊慢性病就诊人次的50%以上。门诊慢性病病人更多的是选择在三级医院就诊,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统筹地区政策规定门诊慢性病的定点医院为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二是广西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参保职工为寻求优质医疗资源从而选择三级医院作为门诊慢性病定点医院;三是基本医疗保险分级诊疗制尚未在广西全区范围内推行。

(五)广西职工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实际补偿情况

3年来广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实际补偿比保持在92%以上,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均保持在66%以上,尤其是2014年统筹基金的支付比例达到83%。可见当前参保职工享受的门诊慢性病待遇水平较高,其在治疗门诊慢性病上的经济负担相对较轻,但也给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造成巨大压力。

(六)“北部湾同城化”政策前后,职工门诊慢性病医保基金支付情况

自2014年7月1日“北部湾同城化”政策推行后,北部湾统筹地区职工门诊慢性病的管理得到加强,统筹基金支出的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据统计,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统一执行的门诊慢性病病种有21种,其中18种普通门诊慢性病执行统一的待遇政策和统一用药范围。此外,职工门诊慢性病统筹基金支出同比有所下降,如自治区本级执行“北部湾同城化”后,从2015年1月至2015年8月,职工门诊慢性病统筹基金支出同比减少了2300多万,下降幅度达到38.4%。

二、广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广西职工门诊慢性病政策尚未统一

在2014年7月1日以前,广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的是市级统筹,职工门诊慢性病具体政策由各统筹地自行制定,这就使各统筹地社保部门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地区间门诊慢性病相关政策不统一,进而影响了地区间职工门诊慢性病医疗保障水平的公平协调发展。虽然2014年7月1日起“北部湾同城化”政策先后在防城港市、南宁市、区本级、钦州市、北海市、玉林市、百色市和崇左市8个统筹地区贯彻执行,但是在属地化管理的前提下,各统筹地区职工门诊慢性病政策不统一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行“北部湾同城化”政策与未推行“北部湾同城化”政策的统筹地区间职工门诊慢性病政策不统一;二是未推行“北部湾同城化”政策的统筹地区职工门诊慢性病部分政策的不统一;三是推行了“北部湾同城化”政策的统筹地区间职工门诊特殊慢性病政策不统一,根据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下发的《关于规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慢性病管理的通知》的规定,患各种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抗排斥免疫调节剂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参保职工,其门诊特殊慢性病享受待遇按各统筹地区原政策执行,如南宁市特殊门诊慢性病是不设起付线的,而玉林的门诊特殊慢性病的起付线则是500元/人/年。

(二)职工门诊慢性病待遇差异大

一方面是“北部湾同城化”政策出台前后职工门诊慢性病待遇差异过大:从起付线来看,起付线从原来600元/年/人调整为100元/月/人,起付标准比原来升高了一倍;从最高支付限额来看,政策出台后,慢性肾功能不全、各种恶性肿瘤、器官移植后抗排斥免疫调节剂治疗这三种治疗费用高昂的门诊特殊慢性病规定的最高支付限额过低,而按照原政策的规定,统筹基金可支付的费用比此政策限额高将近1.5倍。因此,在新政策施行后,政策制定部门考虑到参保者尤其是门诊特殊慢性病患者的实际需要并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北部湾同城化”政策,如规定三个门诊特殊慢性病的待遇按统筹地区原政策执行等。另一方面是未推行“北部湾同城化”政策的统筹地职工门诊慢性病待遇也存在着诸多差异,统筹地区之间待遇水平差别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医疗保障水平的公平性。

(三)职工门诊慢性病的监管难度大

职工门诊慢性病监管具有管理面广、服务量大、监管难度大的特点。一是门诊慢性病患者就医具有影响因素多、不确定性强、就诊频次高、治疗周期长、购药行为可替代性、费用总量大的特点,使得门诊慢性病监管的可控性弱,如医保审核人员难以对就医人员、购药人员尤其是对异地就医、购药人员的真实身份及购药就医的时间、地点、过程及票据的真实性进行核查。二是门诊慢性病的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的逐利行为和主观故意给门诊慢性病的监管带来困难。如提供虚假票据诱导患者以药换药、以药换物或虚开票据,倒卖药品,骗取医保基金。三是医疗保险信息监控系统建设滞后,尤其是广西一些统筹地区还未实现联网结算,在门诊发生的费用还需拿到医保经办机构进行手工报销。四是医保经办机构监管人员紧缺,且医疗行为专业性强,难以及时对异常费用进行核查。

(四)三级医院就诊压力大

由于广西尚未实行门诊慢性病分级诊疗制,门诊慢性病患者大部分集中在三级医院就诊。据统计,2014年广西职工门诊慢性病人在三级医院的发生的就诊人次是二级医院的3.3倍,是一级医院的2.7倍。可见门诊慢性病人过多地集中在三级医院就诊,导致三级医院的就诊压力大,医疗资源过度紧张致使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长,患者满意度低。反之,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则出现医疗资源过剩现象,甚至部分医院出现“门可罗雀”现象。

三、广西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医疗保障对策

(一)加快在广西全区范围内推行

“北部湾同城化”政策,努力实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医疗保障的公平可持续发展加快在广西全区范围内推行“北部湾同城化”政策,在广西全区内实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的“四个统一”,即统一门诊慢性病病种、统一门诊慢性病的申报、评审、确认和门诊慢性病治疗卡的发放程序、统一门诊慢性病的待遇标准、统一和规范门诊慢性病的定点管理,以增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适应参保人员的流动性,解决现阶段统筹地区存在的门诊慢性病政策不统一、管理混乱、保障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努力实现职工门诊慢性病医疗保障的公平可持续发展。

(二)发挥基本医疗保险的杠杆作用,推行分级诊疗制度

发挥基本医疗保险的杠杆作用,在广西推行门诊慢性病分级诊疗制度,实现门诊慢性病患者就医的合理分流。首先要把门诊慢性病的定点医院扩大到一级医院,根据门诊慢性病的轻重程度,选择不同级别的医院,如可以尝试限定患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后遗症这几种病情较稳定的慢性病病人只能在定点的一级医院进行门诊治疗,同时规定定点的一级医院定期安排门诊慢性病人到指定的二级以上医院门诊进行复查;其次可根据医院等级设定不同起付线和统筹支付比例,引导慢性病患者进入基层医院。这样既可以缓解三级医院的就诊压力,又可以合理利用基层医疗资源,还可以方便门诊慢性病患者就医。

(三)提升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管理水平,实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

一是要加强医保经办机构的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医保监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严格按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政策文件规定对门诊慢性病患者及其就医行为、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医疗行为进行全过程的监管;二是要加强对门诊慢性病患者及其就医行为的动态监控,尤其要加强对高额医疗费用、高频次就医人员的监管力度,一旦经过核实发现门诊慢性病患者有违反医保规定的行为,即刻暂停其门诊慢性病待遇等措施,情节严重涉及犯罪的,可由司法介入。三是加强对定点医院医保医师的管理力度,通过建立门诊慢性病医保医师信息库,对医保医师进行诚信管理,医保医师的诚信等级直接与工资待遇、职称晋升挂钩,引导医师合理诊疗、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四是加快基本医疗保险智能监控系统建设,把门诊慢性病从申报到享受待遇发生医疗费用的全过程纳入到信息系统当中,利用临床知识信息库结合医保信息库设定的阈值,筛选出疑似违规的信息,由医保审核人员核查并做出处理。

(四)妥善解决突出问题,尤其要注意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衔接工作,保障新老政策的平稳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