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研究范文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研究精选(九篇)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研究

第1篇: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大气污染 环境影响评价 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气污染问题也越发的突出。我国目前是以颗粒物和so2为代表的传统煤烟型污染问题,叠加so2和nox其形成的二次污染物pm2.5、o3、细粒子等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

一、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现状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主要呈现为复合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酸雨区,以华中酸雨区为重。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现状如下:

(一)二氧化硫排放现状

2012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17.6万吨,比上年减少2.0%。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781.2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4.1%,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36.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5.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长而增加。

(二)烟尘、粉尘排放现状

2012年烟尘排放量817.3万吨,比上年减少3.2%。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578.7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0.8%,生活烟尘排放量238.6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9.2%。工业粉尘排放量584.9万吨,比上年减少16.3%。工业污染物排放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三)机动车排气污染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经济增长的推动,我国机动车数量增长迅速。201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接近2.33亿辆,同比增长7.66%。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相对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大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

二、我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及不足

目前,我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已初步形成独立的管理和技术体系,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导则、排放标准和质量标准等内容,为预防大气环境污染和促进污染物减排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法律保障。但我们也应看到在大气环境评价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评价模式体系、新型污染物研究等方面还需完善。

(一)缺乏对新型污染物的系统研究

国内评价标准体系包括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两大类,虽然目前国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规定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指标的限值,但缺少pm2.5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的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中缺少对pm2.5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硫化氢、苯系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限值,难以对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进行最直接的控制。目前国内针对pm2.5的研究工作也局限于各科研院所及高校,应用性研究很少。

(二)大气环境模式体系仍不完善

大气环境模式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空气质量模式体系不完善、相关理论和方法学研究滞后,缺少风险评价模式、人体健康评价模式等方面的导则模式,难以满足日趋复杂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需求。

目前,北美和欧盟国家以技术导则形式国家空气质量模式,空气质量模式的研究制定成为大气环评的重要内容,通过空气质量模式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成为国际大气环境评价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仍然主要延续粉尘污染时期的大气环境评价思路,已经难以客观反映新型复合空气污染类型,特别是细粒子污染的情况,对大气污染控制与温室气体减排、臭氧层保护的研究仍显不足。

三、大气环境评价研究展望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仍处于二氧化硫排放量上升阶段,经济结构转型正在进行中,一些落后的产能还在逐渐淘汰,这些都对大气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应当增加前瞻性、宏观性,加强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大气环境影响的预测和评价,对可能导致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和大气污染物输送机制进行研究。

(一)开展战略性大气环境评价

大气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日趋明显,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应加强对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尺度下大气环境污染源的识别,对重点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局地特征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分析区域中长期典型大气环境问题的生成与区域大气环境及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划分大气污染重点

区域提供依据,有助于协调解决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问题。

(二)关注城市化进程的大气环境影响

城市化发展带来热岛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城市区域小风面积增大,风速减小,从而引起城市内大气污染物不断积累,加重城市的大气污染。目前,机动车排放污染物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大中城市武器污染已经呈现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增加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难度。应当关注珠三角、长三角等大城市群地区的区域性大气污染,开展氮氧化物、有机污染物等复合污染问题,逐步加强对臭氧及pm2.5等新型复合污染物指标的研究。

(三)重视大气污染物输送机制研究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大气污染也呈现出区域一体化趋势。由于大气污染的扩散性,解决单独某个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已不能完全不受外部地区污染物的影响。研究得出,相邻地区污染源的中远距离输送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外部输入性污染会加重区域的大气污染。目前对平原地区污染物扩散的问题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对城市的研究也成效显著。但是在工矿企业和建在河谷、丘陵、海陆交界等复杂地形之中的城市,这种复杂地形上的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这些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还应更加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段飞舟,杜蕴慧,李时蓓.我国大气环境形势及大气环境评价研究展望[j],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3)

第2篇: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198-01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出,2002年至2010年,城镇人口由4.6亿增加到6.7亿,城镇化水平由36.22%提高到49.95%,截止到2012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2.6%。然而,在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改造时,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对生态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如城镇化发展带来了日趋严重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资源紧张、污染严重的工业向农村扩散形成新的污染区域等,这些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在快速发展中的城镇化进程中,确保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需要对新型城镇化如何发展进行科学全面的思考。

二、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文献综述

2002年12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拉开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探索的序幕,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很多,以下为其中几个方面。

简新华(2004)在认为在建设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上,首先是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城镇化的发展,其次是大中小城镇城市相结合的协调发展,走提高城镇化内涵的新路径,利用市场机制与政府两个方面使城镇化进程更好更快的协调发展。胡际权(2005)在全球经济稳步发展和信息经济全球化的总的背景下,认为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辜胜阻(2009)认为中国城镇化具有自由独特的特征,它正在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度的时期。我们应该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将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相结合,更多更有效的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杨重光(2010)认为,新型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性转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于澄(2011)通过对现在经济的解读与传统城镇化的反思,认为新型城应该是对于传统城镇化的继承与创新,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的升级仍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但是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对人的质量的提高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达经济快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梁前广(2012)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城镇化相关理论的研究进行对比,总结出新型城镇较传统城镇化相比具有新特点,界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定义。新型城镇化应该具备现在城市化与农村城市化协调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全面提高乡镇质量等特点。

国外对于城镇化的理论研究主要有静态理论和以城市变化规律和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为研究对象的动态理论两种。国外对于城镇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和完善的理论,但是,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新型城镇化模式,国外对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三、关于城镇化中的环境污染的文献综述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工业逐渐代替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关于新型城镇化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得越来越多。于光君(2007)对山东省于庄城镇化的背景、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城镇化中的环境问题以及围绕城镇化与环境问题发生的组织与个人等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得出于庄的城镇化与环境问题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性的结论。周煜斌(2009)是以浙江省长兴县为研究对象,对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他认为城镇化的推行带来了一些正面的积极影响,提高了劳动效率,有利于缓解农民与土地的矛盾,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负面消极影响。肖锦(2009)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城镇化与环境问题,认为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应是向小的城市和城镇转移,借助农业机械等现代化设备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向边远地方推行,进而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周航,崔伟宏(2012)通过对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污染治理的各方主体以及资源的产权等分析,从城镇人口高密度、工业向城镇扩散两个方面认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中给环境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周林霞(2013)认为城镇化建设带来了经济迅猛的发展,但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进而阻碍了城镇化的进行。

四、评价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在国内研究中主要围绕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以及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对比进行了研究,并且根据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需要改进的方面和发展的方向。而关于城镇化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不同学者用于不同的研究方法,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对城镇化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从完善政府政策、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加强生态建设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指出了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我们同时要看到,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起步较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综合各个方面的意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才能更好地实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城镇。

参考文献:

[1]刘传江,赵晓梦.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环境污染的博弈分析[J].经济问题,2014,(7):1-5.

[2]简新华.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凹[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胡际权.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农业大学,2005.

[4]于澄.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制度支撑研究[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11.28-29.

[5]梁广前.河南省推进兴新城镇化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2012.1-6.

[6]于光军.农村城镇化与环境问题――山东省于庄的个素研究[M].北京:中央名族大学,2007.

[7]周玉斌. 我国农村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8]肖锦.中国城镇化进程及其环境问题思考[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6-9.

作者简介:

第3篇: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谐;可持续发展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在给予人类物质关怀的同时潜移默化了人类的思想。城市规划是人类调控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很多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1],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当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环境学也成为当代社会的最大显学。

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也是环境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而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城市规划,必须融入环境保护学科的相应研究,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是基于城市规划和环境学这两门交叉学科的新研究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而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2]。另外,由于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又引发了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污水处理、垃圾堆积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问题所引发的,尤其是表现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3]。

所以,在当代的城市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规划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以形态环境为基本对象的城市规划必须同时要考虑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城市规划上考虑环境问题,才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有利于环境的逐步改善。

目前,我国的经济和城市建设活动空前繁荣,然而,由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缺乏相应的环境控制和环境规划,在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论述往往还只停留在各个污染点治理的描述上,这种观念已无法应付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所以,城市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控制。这样也直接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在城市规划领域加强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理论和控制手段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我们将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应用在这项研究上,重点分析了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建设和谐的环境、和谐的城市,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1 理论基础

1.1 当代城市规划理论

(1)“反规划”的思想;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应该要考虑保护什么,不是要考虑盖什么。所谓“反规划”,就是要考虑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1000年不能动,1万年也不能动的。

——俞孔坚

“反规划”的思想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等研究学者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我们在考虑城市新物质建设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人也需要自然的服务: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休闲、体育、审美等等。而这些并不是由我们人造的,而是大自然积累下来的。

“反规划”的意图就是:如何先保护大自然的这个生命之树,而后再思考城市、建筑等,因为,这些都是这个生命之树下的果实。

(2)“田园城市”与“广亩城市”:

这两者是当代生态城思考的基点,也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思考的最好体现。“田园城市”是由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提出的,主要思想是在于将城市的人造物与自然的环境同时考虑,将城市规划的人为控制与原初的自然体作为相互等同的因素,以此来控制城市规模及城市土地的利用“广亩城市”是由建筑师赖特提出的,主要思想在于为单位性因子提供标准的配给,以系统论的观点来思考城市,用单一的标准结构控制整体城市的环境。

这两个途径分别从区域和自身活力的角度形成了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保护的策略,都体现了环境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对于当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环境伦理学

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毫无疑问,使人与人的关系文明化是头等大事。一个人首先必须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精神护法为了确保这一点而暂时忽略了对其他存在物的关心,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以说是苟日新,日日新。但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们从头做起。

一一雏克多·雨果

当人类历史蹒跚进入20世纪中期时,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重重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诸多问题引发了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思和自省。特别自20世纪70年代始,历史、哲学、法律、社会学和宗教等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都显现出“绿色化”态势。在社会领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作为“新社会运动”(new social movements)的一支,与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一起席卷欧美,向西方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发起挑战。改变过去主宰文学研究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批评立场,代之以“生态中心主义”的批评。并且在竭力完成一个“朝向以生物为中心的世界观的转变”。

回顾整个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历史,其研究的核.心依然是有关“环境身份”的确定问题[4]。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因而,在环境伦理上有关身份的问题同样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用和谐的理念为环境身份问题设定了全新的归属,同时也为城市规划中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考指明了新的方向。

2 实证基础——当代城市环境问题的调查

认为单纯的物质没有价值的假定,使人们对待自然和艺术的美缺乏尊敬。当西方世界都市化的过程迅速发展,需要对新的物质环境的美学性进行最精微和最迫切的研究时,认为这类观念没有考虑价值的说法达到最高潮⋯⋯由此产生的两个恶果是:(1)不顾每一个机体和环境的真正关系;(2)不顾环境的内在价值,而在考虑终极目的时,环境的内在价值是必须充分估计进去的。

——a.n.怀特海

正如怀特海所说的那样,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也遭遇着同样的苦境。以下就是这样一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事实:①水体污染: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影响。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 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②大气质量严重恶化:城市中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而由大气泻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③固体废物污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④噪声污染: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5]。本文研究的实践对策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结合我国实际,按照“五个统筹”以及环境保护所采用的“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通过在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研究,城市规划领域中应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对策:

(1)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协同考虑。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6];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7]。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规模对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处理并循环利用。进人新世纪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中注意“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城市规划编制应将整体环境“区域化”及“节点化”。

区域化就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的区域中进行思考,用体系和城市群的概念来分析城市环境[8]。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体的城市,用辨证的思维来思考城市环境。

节点化就是将环境具体化,用相应的尺度来将环境形成特定的可计量模型,为新科技手段的介入提供相应的条件,通过具体的实验结果来进行城市的节点性刻画。

(4)城市规划编制中环境问题思考的途径:

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上,根据我国实际,并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得更深入一步:①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并通过对主萼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②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③在郊区发展中,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④在市政详规层次上,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影响评估结合起来。

4 实例分析

4.1 香港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策略

香港是有着巨大密度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很好地进行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研究,并且,也提供了有显著成效的相应策略,对于我们的城市规划实践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以下是其主要的实践策略:

(1)降低建成区的建筑密度,尽量提供绿地以改善环境素质。

(2)将污染大以及具有潜在危险的工业迁往中心区以外的适当地区。

(3)设置纾缓区,使居民免受来自交通干线的噪音和黑烟滋扰。

(4)对近郊受采石场影响的地区加以整治,改为康乐或适当的社区发展用途。

(5)制订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土地用途~运输——环境规划”大纲,使政府能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按照大纲的建议,提供必需的土地和基础设施。

(6)自然环境保护策略:包括“维持现状策略”和“执行策略”。“维持现状策略”通过分区的方法限制土地用途。“执行策略”则利用立法方式指定某些地点为受保护地区,然后通过一个资助管理计划,保护独特的风景区。

(7)发展管制策略:这套策略是用于管制土地用途的类别和发展形式。

(8)建设郊野以及城市公园并通过《郊野公园法》确实加以保护。

4.2 反规划之台州案例

该项目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主持的反规划实例,俞教授多年来从事“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的理论与实践,该项目是一项从区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规划案例。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运用“反规划”途径,首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应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满足生态防洪、生物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和游憩等综合功能需要。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居民获得的社会经济服务一样,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居民能持续获得生态服务。

5 结束语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下,希望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所谈论的在城市规划领域中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也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对于人类自身的思考是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在城市规划中研究环境保护问题,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人类自身聚落环境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路线口。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与地理的、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家骅.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 纳什.大自然的权力[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4 根特城市研究小组.城市状态[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7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第4篇: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谐;可持续发展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而且还在给予人类物质关怀的同时潜移默化了人类的思想。城市规划是人类调控城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双刃剑”,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很多问题。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因素[1],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城市也是环境的组成因子。然而,在当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保护的研究已迫在眉睫,环境学也成为当代社会的最大显学。

    在人类最为积聚的城市中,也是环境矛盾最为尖锐的地方。而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城市规划,必须融入环境保护学科的相应研究,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是基于城市规划和环境学这两门交叉学科的新研究方向,是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环境的新途径。

    从现象上看,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居住拥挤、公园绿地少所引起的生活质量下降上,而这种质量的持续下降又最终导致了城市的衰落[2]。另外,由于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又引发了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污水处理、垃圾堆积等一系列城市问题

    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问题所引发的,尤其是表现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往往片面的依照“人口——性质——规模——布局”的模式来规划城市[3]。

    所以,在当代的城市化进程中,世界各国的规划工作者已普遍认识到,以形态环境为基本对象的城市规划必须同时要考虑环境保护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城市规划上考虑环境问题,才可以从根本上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并有利于环境的逐步改善。

    目前,我国的经济和城市建设活动空前繁荣,然而,由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缺乏相应的环境控制和环境规划,在许多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论述往往还只停留在各个污染点治理的描述上,这种观念已无法应付日益复杂的城市环境问题。所以,城市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控制。这样也直接影响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在城市规划领域加强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理论和控制手段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我们将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应用在这项研究上,重点分析了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建设和谐的环境、和谐的城市,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1 理论基础

    1.1 当代城市规划理论

    (1)“反规划”的思想;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们应该要考虑保护什么,不是要考虑盖什么。所谓“反规划”,就是要考虑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1000年不能动,1万年也不能动的。

    ——俞孔坚

    “反规划”的思想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等研究学者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我们在考虑城市新物质建设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人也需要自然的服务: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休闲、体育、审美等等。而这些并不是由我们人造的,而是大自然积累下来的。

    “反规划”的意图就是:如何先保护大自然的这个生命之树,而后再思考城市、建筑等,因为,这些都是这个生命之树下的果实。

    (2)“田园城市”与“广亩城市”:

    这两者是当代生态城思考的基点,也是在城市规划领域中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思考的最好体现。“田园城市”是由英国着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提出的,主要思想是在于将城市的人造物与自然的环境同时考虑,将城市规划的人为控制与原初的自然体作为相互等同的因素,以此来控制城市规模及城市土地的利用“广亩城市”是由建筑师赖特提出的,主要思想在于为单位性因子提供标准的配给,以系统论的观点来思考城市,用单一的标准结构控制整体城市的环境。

    这两个途径分别从区域和自身活力的角度形成了城市规划中对于环境保护的策略,都体现了环境和谐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对于当代的城市规划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环境伦理学

    在人与动物、花草及所有造物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完整而伟大的伦理,这种伦理虽然尚未被人发现,但它最终将会被人们所认识,并成为人类伦理的延伸和补充??毫无疑问,使人与人的关系文明化是头等大事。一个人首先必须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精神护法为了确保这一点而暂时忽略了对其他存在物的关心,这是无可非议的。这项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以说是苟日新,日日新。但是,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文明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这方面,所有的工作都有待我们从头做起。

    一一雏克多·雨果

    当人类历史蹒跚进入20世纪中期时,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重重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诸多问题引发了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思和自省。特别自20世纪70年代始,历史、哲学、法律、社会学和宗教等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都显现出“绿色化”态势。在社会领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作为“新社会运动”(New Social Movements)的一支,与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一起席卷欧美,向西方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发起挑战。改变过去主宰文学研究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批评立场,代之以“生态中心主义”的批评。并且在竭力完成一个“朝向以生物为中心的世界观的转变”。

    回顾整个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历史,其研究的核.心依然是有关“环境身份”的确定问题[4]。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化的基础,因而,在环境伦理上有关身份的问题同样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用和谐的理念为环境身份问题设定了全新的归属,同时也为城市规划中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考指明了新的方向。

    2 实证基础——当代城市环境问题的调查

    认为单纯的物质没有价值的假定,使人们对待自然和艺术的美缺乏尊敬。当西方世界都市化的过程迅速发展,需要对新的物质环境的美学性进行最精微和最迫切的研究时,认为这类观念没有考虑价值的说法达到最高潮??由此产生的两个恶果是:(1)不顾每一个机体和环境的真正关系;(2)不顾环境的内在价值,而在考虑终极目的时,环境的内在价值是必须充分估计进去的。

    ——A.N.怀特海

    正如怀特海所说的那样,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也遭遇着同样的苦境。以下就是这样一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事实:①水体污染: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影响。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 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②大气质量严重恶化:城市中的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而由大气泻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③固体废物污染: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④噪声污染: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5]。本文研究的实践对策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结合我国实际,按照“五个统筹”以及环境保护所采用的“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通过在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研究,城市规划领域中应主要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对策:

    (1)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期准备应将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协同考虑。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6];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城市规划应同时编制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7]。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规模对固体废物进行回收处理并循环利用。进人新世纪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中注意“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城市规划编制应将整体环境“区域化”及“节点化”。

    区域化就是将城市的环境放到整体的区域中进行思考,用体系和城市群的概念来分析城市环境[8]。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整体的城市,用辨证的思维来思考城市环境。

    节点化就是将环境具体化,用相应的尺度来将环境形成特定的可计量模型,为新科技手段的介入提供相应的条件,通过具体的实验结果来进行城市的节点性刻画。

    (4)城市规划编制中环境问题思考的途径:

    在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结合上,根据我国实际,并以现时的技术手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将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结合得更深入一步:①在城市总体规划或次区域规划层次上,确立环境限制是城市或区域发展限制性因素之一的观念,并通过对主萼的环境限制因素及潜在的污染源的分析,合理界定城市的规模,选择适合的用地和人口分布交通运输方案。②在改造和城区重整规划中,尽一切可能改善环境质量,包括完成基础设施的配套,降低太高的容积率和人口、居住密度,增加城市空间和绿地,消除用地布局不当如工业与居住相邻引起的环境干扰。③在郊区发展中,通过对非建设性用地的功能区划,确定生态保护区和敏感区、景观敏感区,保护其不受城市化的不利影响。④在市政详规层次上,将污水管网的设计、污水厂与环境影响评估结合起来。

    4 实例分析

    4.1 香港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策略

    香港是有着巨大密度的城市,在城市规划中很好地进行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研究,并且,也提供了有显着成效的相应策略,对于我们的城市规划实践有很大的借鉴价值,以下是其主要的实践策略:

    (1)降低建成区的建筑密度,尽量提供绿地以改善环境素质。

    (2)将污染大以及具有潜在危险的工业迁往中心区以外的适当地区。

    (3)设置纾缓区,使居民免受来自交通干线的噪音和黑烟滋扰。

    (4)对近郊受采石场影响的地区加以整治,改为康乐或适当的社区发展用途。

    (5)制订一个整体的、长远的“土地用途~运输——环境规划”大纲,使政府能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按照大纲的建议,提供必需的土地和基础设施。

    (6)自然环境保护策略:包括“维持现状策略”和“执行策略”。“维持现状策略”通过分区的方法限制土地用途。“执行策略”则利用立法方式指定某些地点为受保护地区,然后通过一个资助管理计划,保护独特的风景区。

    (7)发展管制策略:这套策略是用于管制土地用途的类别和发展形式。

    (8)建设郊野以及城市公园并通过《郊野公园法》确实加以保护。

    4.2 反规划之台州案例

    该项目是由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主持的反规划实例,俞教授多年来从事“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的理论与实践,该项目是一项从区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规划案例。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运用“反规划”途径,首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应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满足生态防洪、生物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和游憩等综合功能需要。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居民获得的社会经济服务一样,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居民能持续获得生态服务。

    5 结束语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下,希望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所谈论的在城市规划领域中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也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的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相关于“人”的问题,对于人类自身的思考是这些问题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在城市规划中研究环境保护问题,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人类自身聚落环境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路线口。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历史与地理的、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家骅.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 纳什.大自然的权力[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4 根特城市研究小组.城市状态[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 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7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第5篇: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研究范文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城市居民数量逐渐增多,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现代人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更多的人们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其中城市污水的处理便属于关键性话题之一。城市污水一般来说包含了生活排污以及工业污水,会对水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人们日常的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对饮水源带来了很大程度的污染,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严重威胁。在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也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城市水污染日益严重,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河流本身的净化速度,污水排放量大大的超出了城市污水处理速度,有限的处理能力不能够满足污水处理需求,所以导致城镇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现阶段,我国城市水污染处理一般来说还存在下面几方面的问题:管理不善、资金缺乏、处理能力较低、城市居民水资源保护意识薄弱等,从技术层面来说,过去的污水处理技术难以有效处理新时期的水污染问题,还应当进一步优化改善。由此我们能够看出,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城市水污染的防治对策[1]。 

二、城市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一)强化管理部门责任 

一方面是城市环境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出较为详细全面的水污染治理制度。为确保城市水污染治理工作能够有效实施,环境管理部门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城市水污染治理制度,对水污染治理工作予以全面规定,提供具有指导性的规范性文件,确保城市水污染治理能够有序开展,不断强化环境管理部门职能,让水污染治理可以在整体效果上实现预期目标,促进水污染治理效率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是环境管理部门必须要清楚规定水污染治理工作内容以及具体工作职责,作为水污染治理的主要负责部门,在实际的水污染治理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管理权限以及管理职责做出明确规定,还应当构建完善的执法体系,对城市水污染治理工作予以细化,确保环境管理部门可以在框架内进一步促进水污染治理工作的高效开展,确保环境管理部门自身指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合理适用的排水办法 

对于城市污水的排除方法,很多欧美发达国家已经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他们对合流制展开了理论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双重探索,同时在这一前提下将其应用到实践中,需要认识到的是,他们的研究基本上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也为我国的城市水污染治理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从这些研究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和分流制比起来,有能力为城市排水系统的优化与改造带来更加具有操作性的方案是截流式合流制,这样的污水排放系统是经过反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是目前城市排污系统中最具有效果和实用性的排水方式。但截流式合流制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在城市污水治理工作中还应当对其予以更加深入的研究,其实固有的方法手段再好,也仅仅是一种模式,就好像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所做的那样,按照城市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科学改造,形成符合城市实际需要的污水排放系统,有效的降低污水对城市水资源的破坏。 

(三)完善治污评价标准 

要有效的处理好污水收集率和污水处理厂之间的矛盾,不单单应当具备相对系统化的技术理论体系与方法,同时还应当对现阶段的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审视,再次构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评价标准。现阶段城市污水收集率相对较低,一般来说我们所应用的污水处理率指标也存在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定义不清楚,评价体系不具有准确性等。为强化行业之间的监管能力,本文提出应当更加重视评价标准的重新构建,我们目前应当需要更为清晰全面、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用以对城市排污能力和污水处理效率进行科学评价与反映,从而让相关管理部门能够更加有针对性的开展监管工作。另外,对于硬件设施的建设方面还应当积极加强和工程手段的结合,构成更加健全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努力优化城市水环境[2]。 

(四)加强城市水环境建设 

对于水污染治理工程来说,污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厂有着相同的地位与作用,但因为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城市污水回收处理系统建设依旧被很多中小型城市的管理者所忽略,污水收集的问题没有得以重视。我们能够对国内外污水处理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反思和总结,可以发现,污水收集站的建设和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城市水污染治理压力,但也应当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即便是很多已经拥有相对健全的污水处理体系的国家,也不能够保证达到100%的污水处理率。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当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以及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加强理论研究和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水源,确保生态平衡。 

(五)提高居民控污意识 

在大部分人的思想认识中,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仿佛每个人都会牢记这句话。即便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即便是常常被告诫要珍惜水资源,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认识到淡水资源的珍惜与宝贵,有多少人能够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主动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在城市水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我们必须要加强宣传工作力度,让城市居民都能够真正主动的树立水资源保护意识,树立控污意识,不断宣传普及一些日常生活中能够应用到的相对简单的去污排污方法,让城市水污染治理从每个人做起,让城市居民共同携手为水污染治理做出贡献[3]。 

三、結语 

综上所述,城市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强化水污染防治工作逐渐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环境相关部门在组织开展水污染防治时应当结合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构建相对健全的包含法律、技术等内容的水污染防治体系,真正贯彻落实防治措施,确保城市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婧.城市水污染的控制规划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6):185. 

第6篇: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核心是统筹城市农村的发展,改革土地制度、健全农村经营制度,让城市帮助农村、工业辅助农业并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让城乡公共设施和服务更加均衡化,进而推动城乡间的发展。目前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而城乡间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和人民的重视,其中城市整洁的环境与农村脏乱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必须强化对农村环境的治理,以避免污染的进一步扩大。分析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出现的问题、原因,以便具有针对性的提出治理环境污染的策略。

一、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出现的问题

(一)农村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

我国农村旱厕居多,人们没有养成淋浴的生活习惯,洗涤、厨房用水大部分是直接排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流入湖泊、河流中,污染水体质量。例如辽宁省大伙房水源保护范围内,就包括恒仁镇、永陵镇、新宾镇、南杂木镇等乡镇,人口总数超过49万,每天产生50000吨生活污水,并直接排放到苏子河和浑河中,每年排放931吨氨氮,7898吨COD。

(二)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

近些年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购买能力逐步增加,生活垃圾的数量快速提高,但应该有的基础性公共服务体系却不完善,经常看见很多垃圾堆占用土地,导致疾病的传播。另外农村建设很多城市填埋垃圾设施,当这些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时,其中有害物质就会因雨水的浸泡及冲刷而进入地下水体系,既污染环境、威胁农民身体健康,也通过肉类、蔬菜、粮食等农产品再度回归城市,造成更大程度的危害。对污染农村环境的因素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是有害、有毒、难降解的垃圾危及人们身体健康。目前农村垃圾的各类也具有城镇化趋势,一次性用品、电子垃圾的数量逐步增加,电池、泡沫、塑料瓶、塑料袋、卫生用品、尿不湿等,还有农村企业垃圾、残留化肥和农药的容器等都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其二乱倒、乱堆垃圾的情况比较普遍。因为农村缺乏基础设施,没有完善的处置、运输、收集、堆放垃圾的治理体系,所以在路埂、河塘、桥下等地方随处可以见到垃圾,甚至出现垃圾阻塞河道、占用农田的情况。

(三)农村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

我国农村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动物排泄物对环境造成污染。虽然动物的尿液和粪便能够成为有机肥料进行再利用,但因为市场波动、农村经济水平、养殖产业分布等关键性因素,大部分粪便难以得到妥善的处理,进入环境体系中变成了有害的污染物。例如辽宁省每年禽畜养殖中有4.5万吨的氨氮、120万吨COD等污染物质进入环境中。畜禽养殖污染通常包括畜禽尸体、粪便、养殖废水等几种污染。

(四)农村种植农产品造成的污染。

很多农村每年使用化肥的数量都高于国家规定的生态区建设标准。化肥施用方式以措施和条施为主,存在很明显的不规范施肥情况,在淋溶的作用下造成残留化肥的大量流失,进而污染环境,这是导致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农村农作物秸秆,直接当作柴燃烧的占70%,用于喂养牲畜的占18%,其余大部分随意丢弃或在地里焚烧,造成空气和土壤的污染。农村大量使用地膜,而残留地膜率高达22%,既影响耕作、污染环境,也改变了土壤的原有结构,破坏土壤通透性,影响水肥的正常输导,进而威胁到农业种植。

二、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

(一)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农村环境污染。

我国长时间运行二元经济结构,造成城乡间明显的差异,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对农民、农业的扶持力度较小。大城市的飞跃式发展,使其周边农村具有城镇化特征,只能以消耗资源为代价进行发展。农村为城市供应服务及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损害生物多样性、破坏森林、土地退化等多种环境问题。在二元结构框架下,农村产业单一、小规模生产加重环境污染。而城市将重污染企业迁到农村,加剧农村的环境污染程度。

(二)农村治理环境污染缺少完善的法律体系。

我国农村治理环境污染没有操作性、针对性强的法律,只是将其体现在地方法规及单行法中。专家学者认为《环境保护法》比较重视对城市与工业污染的治理,而忽视对农业、农村治理污染进行规范。在农膜污染方面还有一些法律漏洞。部分法律条款过于抽象化与条款化,没有制定相关的保障程序,所以缺少操作性。

(三)农村经济较差,政府忽视环境治理。

政府对于城市和工业污染的重视程度较高,投入的资金较多,没有实现城乡一体化。城市改善、提高环境通常会损害农村环境,使其受到严重的破坏,而农村也没有获得应有的生态补偿。我国农村地方政府重视经济发展而轻视环境保护,很多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时,没有妥善协调好保护农村环境与发展城乡经济的关系,没有将保护农村环境提升到议事日程中,同时政府各个部门间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协作、分工机制。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发展进程中,没有重视对环境保护的规划,环境基础设施较少,农村乡村、村镇的规模小、布局不集中、服务功能差,大部分村镇没有垃圾收集箱、公厕等设施,处理设施更是无从谈起。

(四)农村人口众多,保护环境意识薄弱。

农村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农民还没有建立起较强的合理运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没有维护自身权利的思想理念。随着农村与农业逐步改变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为了运用最少的劳动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进而导致环境污染程度的不断加深。农村重视开发却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让环境体系变得更加脆弱。只重视经济效益而破坏环境效益,没有在农村社会中形成“绿色消费”的氛围。另外对于农村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理论研究较少,出现理念体系不健全,研究尺度不标准,轻视限制因素,没有建立起多领域、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体系,对我国治理农村污染的成效有巨大影响。

三、城乡一体化导向下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策略

(一)以城乡一体化趋势为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前提。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建设新农村、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各个地区的政府更加重视城乡一体化建设,并获得巨大的成就。但我国长时间运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政府在政策与法规方面明显向城市倾斜,农业和农村逐步成为发展工业及城市的牺牲品,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存在显著的“三重欠帐”问题。现在,农村对环境进行防控与治理要以“城市帮助农村”、“工业支持农业”为理念,城市应该在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环节上对农村进行支持与投入,运用国民相同待遇、城乡产业相互促进等措施,让农民获得和城镇居民一致的文明与环境,让城乡实现持续、协调、稳定、全面发展。

(二)健全保护农村环境的立法。

《环境保护法》要根据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进行修定,如规定各级政府要大力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与使用,重视检测农业污染源情况;在使用化肥农药时要降低或防止重金属对土壤、水体的污染;防治水产、禽畜养殖带来的污染。此修订方案应尽管提高保护农村环境的力度,但保护农村环境方面的立法仍迫切的需要健全与完善。首先要细化《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则,明确此法律中和农村环保相关的、比较抽象的规则与原则,提高法律法规的操作性与实施性。其次以单行法律的形式,对农村塑料薄膜污染、噪声污染、农业和生活污染、养殖业污染、保护饮用水等方面进行规范。再次在行政程序法基础上制定出环保程序法,提高实用性并对职权行为予以规范。最后对不同部门和层次间不规范、不协调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提高立法的统一性,建立起系统、全面的农村环保法律系统。

(三)完善农民参与机制,重视对污染的监督。

面对我国目前环保机构存在明显的先天性不足,我国要建立起包括地方、中央在内的,系统、完整保护农村环境的规划与工作体系,以便体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农村环境污染所呈现的不确定性、随机性、隐蔽性、分散性等特点,环保部门要适当提高监督力度,在物力、人力方面增加监管投入。要逐步健全目前拥有的管理部门,建立起环境管理部门监督、管理环保问题的机制。农村环保协管是农村地区可以使用的新型监管手段。环保部门要按照农村具体情况,和政府部门进行积极协调,设立数量不同的农村环保协管员,以协助县级、区级环保部门进行农村污染调查,并实施取证和采样的工作为主。因为协管员对农村环境比较熟悉,可以准确掌握环境动态并将其上报给相关部门。另外也能够协助、指导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接待环保的与投诉,并做好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

(四)运用激励策略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现在全球各国降低环境污染通常采取四种模式,分别是环境补贴、排污许可证、征收环境税、环境者付费。按照我国实际情况,可以运用环境补贴的模式来处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现在我国是世贸组织成员,与组织体系制度、农村环境补贴关系最密切的协定是《补贴与反补贴方案》、《农业协定》。我国必须以上述协定为框架来制定的环境补贴的相关制度。《农业协定》中明确规定,WTO成员国可以实施农业环境补贴,既要健全农业污染补贴,可以在建设沼气池、低残留化肥农药、可降解农膜、增强土壤机制等方面进行补贴;也要对建设新能源、生产绿色产品的行为进行补贴。第一,要严格根据发放条件进行补贴,并量化相关指标。第二,要制定出操作性、科学性强的补贴监督制度,以保证每笔补贴金都应用在环境保护上。最后,仅仅单纯的补贴难以全面促进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必要时可以采取一些调控措施。如以产业政策对有机农业进行扶持,构建起种子、化肥、农药的标准等。总而言之,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但目前城乡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性,农村面临着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种植农产品等造成的污染。究其原因,是在治理过程中还存在政府投入较少、相关法律不健全、农村经济较差、农村人口环保意识弱等问题。为此,需要以城乡一体化趋势为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前提,健全立法、完善农民参与机制,运用激励措施等策略来治理农村环境污染,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促进城乡稳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世健.农村地区水污染现状与对策[J].佛山陶瓷,2015,(04).

[2]喻靓.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对策分析[J].民营科技,2015,(04).

[3]魏佳容.城乡一体化导向的生活垃圾统筹治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4).

[4]刘景龙.基于城乡一体化的环境保护政策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4).

第7篇: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字:城市建设 环境保护 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中国城市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以前城市建设速度。在我们努力营造一个适合人居的环境的同时,却发现,城市建设中却存在着许多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严重分离,导致城市环境问题频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在建设中注意环境保护,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一.城市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① 城市大气污染严重

在中国,大气污染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在城市。城市空气的污染,建筑施工中扬尘,排放烟尘等使城市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大气的污染必将带来环境的恶化,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随雨水降落到地面上,会腐蚀城市的建筑,给城市建设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②水体污染严重

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城市污水、家庭生活用水、农业肥料排入河流,对地表水合地下水造成污染。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生活废水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造成了水环境污染严重。也有很多建设项目过度开采城市水资源,直接导致城市供水紧张,水资源时常被污染,对于排污方面也过于忽视,致使一些城市排污系统被破坏,特别是遇到下雨天,污水横流。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

在我国目前,很多城市受固体废弃物困扰较大,来自城市生活的垃圾,工业垃圾,以及医疗垃圾等,数量庞大,堆积严重,因为没有及时处理,导致其腐化,对城市的环境造成影响。随意堆放建筑垃圾,不能有效的处理建筑垃圾,使得我们在建设了一块地方的同时又污染了另一块地方。

④城市噪音污染严重

噪声污染严重,城市建设中产生的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高强度的噪音会对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城市噪音污染问题已成为环境污染问题中的重要问题。

二. 城市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因素,在当代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解决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建设的前提。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系

着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基础,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也关系到现代重大问题的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城市建设时也因注意环境保护工作。在一些大城市,环境问题也愈加严重。研究在城市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是城市建设研究及环境研究这两门学科的交叉学科。城市化带来了城市建设的好机会,而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与城市特色相结合,注重环保。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对完善的生活环境的追求,也给环保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建设,是对自然资源和建设的空间环境进行建设,在有限的环境资源的基础之上,进行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只有良好的城市建设,才能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产,生活环境。我们必须了解城市建设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结合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措施。

①城市规划布局要合理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城市规划要有长远的眼光,站在多方角度,充分考虑环保问题,紧密结合城市具体的环境状况,制定良好的协调各方的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应该充分考虑环境,人口,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乡协调布局;

(2)城市规划也应对污染源进行同步综合治理

(3)进行具体的城市规划应该与具体的区域环境作为参考,对城市环境进行系统分析

②,城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1)生态城市建设必须符合四项原则。系统,自然,经济和生态的原则。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是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和城市以外的其他生态系统的总称。生态城市建设系统从区域的角度和区域生态系统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环境问题的看法,市规模与结功受自然条件影响。城市生态环境,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特征和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但经济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实现和谐的原则。维持城市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一定要对能源,材料和信息进行传递和转化。

(2)加强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绿地建设应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应着眼于建设大型生态绿地,绿林,大片绿地和居住区绿地交通。强调城市绿地,郊区绿化,景观和生态相结合的连通性共融。屋顶绿化作为但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作为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的手段,这意味着我们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外来物种可能引起一系列生态系统退化或不利的现象发生,所以在引进时,应该仔细认真。

③依托科技力量,进行良好的城市环境规划

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需要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城市环境进行规划。加强城市环境保护,一方面,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城市环境研究单位。通过城市环境的分析和统计,作出合理的保护,防止城市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必须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加大对环保事业的投入,以促进有效的进行环保工作,促进当地环保事业的发展。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功能定位,制定的理性环境规划,指导城市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开发与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运用高科技技术,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力度,减小污染。各级政府部门应该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

④加强政府监督,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只有通过减少污染物,才能从根本上的减少总排放量,实施一系列的有效的环保措施。对污染物的控制可以从加大政府对企业和社区环保制度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政府环保部门应该切实负起责任,使得空气质量和水的质量达到综合环境质量指标,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然后,通过研究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严格监督。在建筑项目正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对技术和经济消费进行核算,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结语: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污染,如:固体废物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忽视对环境的保护。我们要不断美化城市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使我们的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一个美丽,和谐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健康发展。 “

参考文献:

[1] 吴家华.环境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 霍尔姆斯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第8篇: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研究范文

市污水回用可持续发展的相应策略,促进城市污水回用在我市

的深入研究、应用和发展,使城市污水回用成为解决水资源短

缺和实现污水资源化的一种有效途经。

关键词:污水回用水质 水量

中图分类号:U66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根据常州城市的产业特点、污水厂现状及规划布局,对再生水回用于工业循环冷却系统企业、印染行业和城市景观水三种水量需求大、可行性高的需求进行研究,分析再生水回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及实施策略。

一、常州市污水处理的现状

至2010年底,常州市区建有各类污水处理厂22座,分属市建设局、武进区、新北区管理,总处理污水能力达到76.4万m³/d。其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包括江边、城北、戚区、清潭、武进城区、武南等6座,总规模为53.5万m³/d,2010年日均处理污水量为45.22万m³/d,污水处理厂平均处理负荷率达84.5%。常州市市区污水处理厂基本现状见表2-1。

常州市区现状城镇污水处理厂一览表(2010年底)

其中江边污水厂将从现在的20万m³/d扩建至近期50m³/d,戚墅堰污水厂从现在的5m³/d扩建至近期7.5m³/d。

二、工业循环冷却水的现状及再生水回用问题

以常州市为例,研究了工业循环冷却系统用户的区位分布和工业循环冷却系统补充水(以下简称工业循环水)的用水量,用水来源及水质等现状,并计算了再生水需求总量。通过比较目前工业循环水补充水源、污水厂尾水和国家行业再生水水质标准的差别研究了典型工业循环水水质要求和再生水回用存在的问题。

表1-1工业循环冷却企业自备水及工业水厂出水与水质标准对照表

对于使用自来水和工业水厂的工业水的用户来说,用水成本即是水价,对于使用河道水作为水源水并在内部水处理站处理后使用的用户来说,用水成本为水资源费加上水处理成本。2009年用水成本见表2-4。

表1-2 用水成本

2.1再生水回用的问题

对常州地区典型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循环水的问题进行研究。再生水水质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对再生水用于循环冷却系统补充用水时的水质要求,提高再生水水质稳定性的方法,以及解决再生水供需方水量波动的矛盾。

三、纺织印染企业现状及再生水回用的问题

3.1常州市纺织印染企业现状及布局

纺织印染是常州传统产业,也是常州经济支柱之一,常州市纺织印染企业主要集中于东南纺织工业园区和青龙纺织工业园区,本研究主要针对这两个园区展开。

东南纺织工业园和青龙纺织工业园位于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区内有包括黑牡丹集团等上市企业在内的众多纺织、印染企业,是以纺织、印染业为主的工业园区。目前园区内企业生产用水主要以工业水厂处理的河水为主,辅以部分的自来水和自备水。

图1-2常州纺织工业园布局图

纺织、印染行业因其工序、布料、产品种类、产品要求等方面的特殊性,国家尚未颁布该行业的统一生产用水标准。目前,常州市印染行业根据以往的经验积累,初定了一套行业内部的水质经验标准,见表2-9。

表1-3纺织印染行业用水水质标准

7 总硬度(CaCO3计) 1、原水硬度小于150mg/L可全部用于生产。

2、原水硬度在150―325mg/L之间,大部分可用于生产,但溶解性染料应使用小于或等于17.5 mg/L的软水,皂洗和碱液用水硬度最高为150 mg/L。

3、喷射冷凝器冷却水一般采用硬度≤17.5 mg/L的软水。

3.2再生水回用潜在的问题

城市再生水大面积回用于园区纺织印染企业生产用水在国内还比较少见,为分析回用存在问题,从水质、水量和回用规模等方面进行分析。

3.2.1再生水利用规模的确定

根据东南纺织工业园内企业生产用水水源情况调查,园内企业生产用水水源较为单一,主要依靠东南工业水厂供水为主,目前工业水厂供水规模为25000m3/d;同步,园区纺织印染企业用水量约为25000m3/d;综合两方面因素,初步拟定东南工业园再生水利用规模为25000m3/d。

青龙纺织工业园内企业生产用水水源较为复杂,分别有工业水厂供水、自备水、自来水三类,其中工业水厂供水占企业生产用水绝大部分比例;同步,园区纺织印染企业用水量约为24700m3/d;综合两方面因素,初步拟定青龙纺织工业园再生水回用工程规模为25000m3/d。

再生水利用纺织印染用水总规模为45000m3/d,

表1-4再生水利用规模

四、城市景观水现状和再生水回用的问题

4.1常州市景观水现状及布局

常州北靠长江,南临太湖、湖,大运河由西向东横贯市区,城区以运河为中心,形成一个北排长江、南注两湖和东泄下游的自然水系。全市水系主要由南运河、白荡河、龙游河等七大水系构成,城区现状建成区有大小河道118条,其中与主要河系沟通河道25条,其它为城区内河之间连通的小河小浜。水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6.7%,构成江南水乡独有的景观特色。根据《常州市公园绿地规划》,目前常州市已建和规划建设公园共计69座,分别散落于常州市各个镇区,见图1-8。目前已建成27座,见表2-13。

图1-3常州市公园分布图

注:来源《常州市公园绿地规划》

常州市公园内水体补水主要来源为自然降水,常年无换水、不流动,导致水质较差。

4.2再生水回用潜在的问题

4.2.1水量需求

水体需求水量主要分为水体蒸发量补偿、渗漏量补偿及水体换水量。

根据《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水水质标准》(GB/T 18921-2002)要求,当完全使用再生水时,景观河道类水体的水力停留时间宜在5天以内,作为景观湖泊类水体,按照夏天时水体温度超过25°时,水体静止停留时间不宜超过3天。

我市各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供应潜在规模为:江边污水处理厂20万m3/d、城北污水处理厂15万m3/d、清潭污水处理厂1.5万m3/d、戚墅堰污水处理厂再生水5万m3/d,共计41.5万m3/d。常州市公园及绿地蒸发需要补充9765m3/d,渗漏需要补充26847m3/d,换水需要976150万m3/d,共需101.3万m3/d,目前的再生水供应量远远不能达到要求。

4.2.2水质

我国已经先后颁布了若干与景观水体有关的水质标准。城镇建设行业标准《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CJ/T95-2000)》是我国首次制定的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该标准对回用于娱乐性景观水体和观赏性景观水体的再生水水质做了规定,相对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I-1999)中V类水体水质标准而言,该标准对氮、磷等的指标要求都较低。该标准于2002年被废止,被《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02)》取代。

目前我市城市污水厂尾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根据《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水水质标准》(GB/T 18921-2002)要求,公园水体纳入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之湖泊类,断头河浜水体纳入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之河道类,上述两种水质标准指标对比见表2-16。

表1-5水质标准对比表

从表1-16可以看出,《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02)》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相近。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对一般娱乐用水区及景观水域的Ⅳ、Ⅴ类水体的各项指标尤其是氮、磷等营养盐指标控制都较为严格。GB/T 18921-2002与GB 3838-2002中景观娱乐用水的要求相比较,主要的水质要求偏低,这主要是考虑到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厂对再生水处理程度的可实现性以及水体的自净能力。我市城市污水厂再生水整体水质符合回用于公园及河浜水体。

五、常州地区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的策略研究

5.1再生水水量分配策略研究

经过对常州主要再生水回用在三个去向的水量需求分析,总计需水量大于再生水产量,但存在三个特征1、中心城区污水厂处理水量大于工业用水量需求2、城市东部戚墅堰区域工业用水量大于污水厂处理水量3、仅中天钢铁循环冷却需水量就大于戚墅堰污水厂现状处理量4、清潭污水厂周边无工业用水需求,景观用水量需求大于污水厂处理水量。基于水量供需要求,课题着重在下列方面展开深入的研究。

1、根据就近原则,按照戚墅堰污水厂全量供应中天钢铁的供水方案,研究污水厂进出水变化和企业供水水量的变化关系,提出调节池的设计方案,制定供水方案。

2、由于清潭污水厂周边无工业用水需求,景观用水量需求大于污水厂处理水量。重点研究清潭污水厂周边白家浜、叶家浜等滞留型河浜再生水利用的水量分配和水华控制技术。

3、以经济性为原则,考虑再生水回用在三个去向的水量分配时,优先考虑污水厂周边的工业循环冷却水和纺织园区回用,剩余再生水再考虑城市景观回用,根据再生水品质和不同回用途径对水质的不同要求逐步实现分质供水。

5.2基于回用目的的水质保障体系研究策略

根据对现状污水厂尾水的水质监测和用于循环冷却系统、纺织印染工艺用水、城市景观环境用水三个方向的水质标准的对照,虽可看出水质基本可行,但应根据不同用途的水质特征深入研究再生水水质保障技术和控制措施。

1、针对再生水回用于工业循环冷却系统的腐蚀结垢风险和问题,研究再生水回用于循环冷却系统的腐蚀结垢机理,研发适用于再生水的水质稳定剂,提高浓缩倍数,提出基于回用的污水处理厂运行控制要求

2、再生水回用于纺织印染工业时印染效果不确定的问题,针对研究再生水回用于纺织印染工艺用水对织物的染色质量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主要水质特征指标。

3、针对再生水回用于城市景观水体的藻类爆发的风险,研究再生水回用于城市景观水体时藻类产生的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对景观水体藻类爆发的机理进行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水质预警和控藻杀藻技术。由于景观水体回用主要为河浜,运用De-PAT技术有其局限性,暂不考虑改良研究。

4、针对再生水水质波动的问题开展相应的污水厂工艺和运行优化研究。

5、针对再生水供水量的矛盾开展动态平衡分析和保障措施研究。

5.3政策保障和系统规划研究

第9篇: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研究范文

环境工程地质属于一项综合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地质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涵盖地质结构的相关影响因素等,随着城市建设越来越多,对地质结构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从而使得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范围日益广泛。

1、水资源相关问题研究我国属于缺水性国家,水资源在我国的分布又极其不均,从而导致地下水含量明显降低,对地质结构也带来了很多的不利影响,所以,环境工程地质注重研究水资源问题,包括城市建设中地下水源的分布和走向研究,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对地下水的选择和利用研究,还包括对地下水源的保护研究等,从而综合评价城市水资源,使之得到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同时又要起到相关的保护作用,进而实现在城市建设中,水资源的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2、地基结构相关问题研究城市建设中,地基结构作为整个建设的核心设施,其作用尤为重要。而环境工程地质对于地基结构问题的研究更为细致化,涉及地貌结构研究、岩土结构研究、水文地质研究和相关力学结构研究等,从而全面细致的研究地基结构,使得城市建设更加稳固。在城市建设实施前,对地基结构做到详细周全的研究,会全面的提高建筑的质量安全,确保地基稳固,降低意外风险的发生概率,从而全面的保证城市建设顺利实施。

二、城市建设环境引发的地质问题

城市建设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尤其引发了较多的地质问题,从而对整个城市的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1、水质污染加重环境地质压力我国由于水资源严重短缺,使得很多地区的城市建设发展速度逐步减慢,再加上近些年由于各项建设的实施,对水资源造成较大的污染,从而加重了整个城市环境地质压力,使之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有些地区对水资源过渡浪费,造成水资源短缺现象加剧,使得当地的城市发展脚步缓慢,发展水平无法得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相对降低;而有些地区,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较差,工业垃圾导致水质污染情况严重,使得当地的水文条件首要严重威胁,致使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加重。

2、环境工程建设影响地质结构城市要实现快速发展,要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就必须要增加施工项目,而这些建设工程对地质结构的破坏程度却在逐步加剧,有的地区由于施工时前期勘测不规范,使得建筑施工时大量的挖掘泥沙,从而对地低下岩土结构带来变化,使得地基稳定器降低,岩土松软,建筑物容易塌陷;同时,城市建设中的废弃物也影响了地质结构,一些化工生产和生活垃圾的堆砌,造成环境污染加剧,有些高污染的液体流入地下水,从而对整个地质结构带来不利影响,使得环境遭到破坏。

三、改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的措施

只有重视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才能真正的保证城市建设发展有条不紊,使之与环境协同并存。

1、城市发展与环境地质和谐统一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过于追求发展的速度,而忽略了环境的影响,要充分保障二者和谐发展,统一有序。城市建设时,既要保证建设的质量合格,也要兼顾建设施工对周遭环境带来的破坏,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出,降低能源的消耗,同时,要做好工程前期勘测工作,保证岩土结构的稳定性,从而确保建筑物更加稳固,进而实现城市与环境和谐的发展。

2、合理控制城市发展与地质容量城市发展固然可以带动经济提升,但是,每个城市的发展要兼顾地质的容量,也就是要考虑地质结构的承受力度,不能过去开发,忽略环境保护。在城市建设时,要考虑城市地质结构的承受水平,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以保护环境为首要条件,在地质容量正常的情况之下,稳健的发展城市建设,有效的控制城市污染,降低城市废弃物带来的环境破坏,从而保证地质容量得到有效利用和监控,城市发展又可以实现稳步前进,使得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地质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