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经济意义范文

低碳经济意义精选(九篇)

低碳经济意义

第1篇:低碳经济意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二氧化碳;碳排放权

从“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气候问题备受关注,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的全球性共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最终要通过实体经济的技术革新和优化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但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如果没有市场机制的引入,仅仅通过企业和个人的自愿或强制行为是无法达到减排目标的。我国现有碳交易主要是清洁发展机制(CMD)项目以及个别地域、行业的交易个案,对于占比超过80%的国际配额交易市场,我国依然没有涉足。由于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国际碳交易规则基本上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我国被迫处在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底端,我国创造的核证减排量被发达国家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后,通过金融机构的包装、开发成为价格更高的金融产品、衍生产品及担保产品进行交易。这导致我国难以发挥资源量大的优势,难以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定价机制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体系迫在眉睫。

一、碳交易的内涵

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的概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们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科斯定理一直被认为是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进行生产经营,为社会提品和服务的,问题在于企业获得利润的同时并未承担排放二氧化碳的环境污染成本,使得经济活动不能体现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稀缺的环境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科斯认为解决环境资源市场失灵的关键是产权,明确环境资源的所有权或财产权,使其成为稀缺资源,可以解决污染外部性问题。据此,经济学家们提议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让市场机制评价环境资源的价值,使其外部性内部化。《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意味着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行为要受到限制,由此导致碳的排放权和减排量额度(信用)开始稀缺,并成为一种有价产品,称为碳资产或碳产权。目前,在欧洲、美国等金融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已经形成了一些大型的碳排放交易中心,如欧盟CO2排放量交易体系、欧洲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交易主要有两种类型:其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买家在“限量与贸易”体制下购买由管理者制定、分配(或拍卖)的减排配额,譬如《京都议定书》下的分配数量单位(AAU),或者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下的欧盟配额(EUAs)。其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买主向可证实减低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购买减排额。

碳交易从资本的层面人手,通过划分环境容易,对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定义,延伸出碳资产这一新型的资本类型。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改变了企业的收支结构。而碳交易市场则为碳资产的定价和流通创造了条件。来自不同项目和企业产生的减排量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被开发成标准的金融工具,使得金融资本通过碳交易市场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创造碳资产的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碳交易将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联通起来,通过金融资本的力量引导实体经济的发展。碳交易的一般做法是:首先由政府部门确定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据此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然后,推算出二氧化碳的最大的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放权;接着,政府选择不同的方式分配碳排放权,如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公配等,并通过建立排放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力能合法交易。在市场上,排放者从其自身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从而买入或卖出排放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本质就是承认碳资产商品化,提供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数量化、资产化、市场化的途径,使之成为非公共物品,成为一种生产过程中必须付出代价才能得到的资源,通过市场机制对碳排放权的有效配置达到二氧化碳减排的目的。

二、碳交易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宏观经济帕累托改进

发展碳交易市场首先要确定我国范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凸显环境资源稀缺性。碳交易市场机制的价格发现功能可实现碳排放权的合理定价,使环境资源成本外部性向企业生产活动内部化转化。碳排放权获得类似垄断资源的身份,微观经济主体受成本一收益的驱动会珍惜有限的碳排放权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可诱发一系列的低碳经济活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限制、微观主体排放成本控制及低碳经济活动将会使我国宏观经济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使污染治理总体费用得到大幅降低,逐步建立起高效的经济一能源系统。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最终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及整体经济的帕累托改进。

(二)能使减排成本收益转化

碳交易市场机制下的碳排放权具有商品属性,其价格信号功能引导经济主体把碳排放成本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和碳货币化程度的提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企业通过实施积极有效的碳资产管理将促进经济发展的碳成本向碳收益转化。碳交易市场兴起并可带动形成以碳排放权为中心的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品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形成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减排成本收益转化——低碳资金投入的良性低碳循环。

(三)促进低碳技术转移

通过建立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使得碳排放边际成本较低的排污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优势或成本优势转让或储存剩余的排放权,碳排放边际成本较高的企业则通过购买的方式来获得环境容量资源的使用权。购买行为的本身既包含实际减排额度的转让也包含低碳技术的交易。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污染治理的最终任务必将落在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或专业化减排处理的企业身上,客观上促进了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技术应用和创新。

(四)引发低碳能源革命

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新能源属于低碳能源,新能源的各种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来自于太阳或地球内部深处所产生的热能,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聚变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所产生的能量。也可以说,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碳交易市场机制解决了二氧化碳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问题,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定价,使其成为经济主体生产活动的要素。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势必会引发能源革命,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降低化石能源比重,改变能源结构,促进经济主体提高能源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其它污染物的排放量,能源消费由传统高碳能源逐渐向低碳新能源过渡。

(五)促进低碳经济转型

碳排放权交易的减排成本收益转化、资金融通功能以及促进低碳技术转移功能有利于企业加强低碳产品的投资,有利于打破产业投资锁定效应,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及新型低碳产业的兴起。宏观上有利于政府以低碳经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要求,调整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降低“高碳”产业的比例,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低碳产品的出口。调整我国目前技术含量、环保标准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出口产业结构,鼓励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以应对各类环境贸易壁垒,最终构建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低碳经济体系。

三、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一)碳交易市场体系构建的要素

1污染总量控制。只有控制了碳排放空间的使用上限,才能使碳排放权成为稀缺的经济物品,碳排放权才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因此,构建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必须以实现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碳排放总量由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区域的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情况、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碳排放总量限定直接关系到交易能否顺利开展,排放权数量过大,会使区域内碳排放超过环境容量,减排效果难以实现;排放权数量过小,则会导致碳排放成本超越社会经济技术承受能力,较高的碳排放权价格使得企业不愿购买排放权而引发非法排放行为。

2环境产权明晰。环境资源等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消费的特征,即产权通常是不明晰的,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导致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科斯定理将外部不经济性与产权联系起来,强调通过或依靠私人行为来解决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界定完善的资源产权制度。据此,在环境产权界定明晰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率的市场,可以执行市场转让的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解决二氧化碳排放不经济问题,达到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3市场自由交易。碳交易市场必须保证经济主体之间能够自由交易。对排放权卖方而言,由于超量减排而剩余排放权,出售排放权获得的经济回报实质上是市场对有利于环境的外部经济性的补偿;对买方而言,由于无法按政府要求减排而购买排放权,支出的费用实质上是外部不经济性的代价。市场决定着碳排放权的价格,市场机制的配置促使经济主体约束自身排放行为。允许碳排放权自由交易的市场既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又能有效地配置环境资源。企业为了节约环保开支,必然要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并不断地开发更加有效的技术,由技术进步而带来的排放权节余又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4政府适度干预。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会导致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政府调控行为则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政府主要作用在于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作,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特别是价格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政府行为包括:制定排放总量、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监督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执行情况、对交易进行管理等。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中政府也作为普通的市场主体进行购买或出售排放权的交易,但政府主要行使监管职能,参与市场交易是次要的,并且政府交易在整个交易市场中不占主要份额。

(二)我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路径选择

1以总量控制为前提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碳排放权一级市场是指排放者与政府之间进行交易,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和有偿取得。首先,必须坚持碳排放总量控制为前提,对我国环境容量科学测算,规定一定时间和区域内可供使用的容量资源的总量和上限。然后,按照“污染者付费”(PoIluterPayPrinciple,PPP)原则,排放权应以一定方式有偿分配给排放者。从美国等国家的情况看,一般情况下政府每年定期与排放者进行交易,交易形式主要有招标、拍卖、以固定价值出售,甚至无偿划拨等。对社会公用事业、排放量小且不超过一定排放标准的排放者,可以采取无偿给予或低价出售的办法;而对于经营性单位、排放量大的排放者,多采取拍卖或其他市场方式出售。一级市场无需固定交易地点,交易时间由政府主管部门决定。

由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初始分配方式的设定必须考虑国情的适应性。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着国内改革和外部竞争的双重挑战,对于政策风险的冲击比较敏感,企业排放权拍卖会增加企业交易成本,而免费分配模式则可以在不改变现有排放权分配总体格局的前提下,顺利实现排放权交易制度和现存排放收费制度的对接。因此,我国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式宜采用混合分配方式,在排放权交易计划的最初,可以确定一个免费分配或固定价格出售的比例,再将该比例进一步划分成若干个阶段,逐渐降低免费分配或固定价格出售的比例数额,直到实行完全拍卖。

2以市场自我调节为主导的二级市场。在排放权交易市场中,主要由法律决定排放权一级市场(初始分配)的公平性,由市场决定排放权二级市场(再分配)的效率,两者在实施手段、参与主体、风险大小、作用效果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二级市场是排放者之间的交易场所,是实现碳排放权优化配置的关键环节。(1)价格机制。定位为政府指导下的市场自我调节机制,主要由市场主导。二级市场一般需要有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和固定交易方式。排放者在一级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后,如果排放需求大,就可以在满足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在二级市场上买人;相反,如果企业减少排放有富余的排放指标,则可以在二级市场售出获利。新建、扩建和改建企业可以从一级市场获得排放指标,也可通过二级市场获得排放指标。(2)交易方式。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具有分散性、低透明度、信息不易收集、不易调控的特点,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信号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准确性。碳排放权期货交易的透明度高,竞争公开化、公平化,交易者众多,有助于形成公正的价格,合约标准化、交易成本低,并可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以控制风险。因此,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可采用现货交易为基础,期货交易为辅的交易方式,期货市场为现货市场上碳排放权的供给和需求的企业提供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3)交易平台。第一,区域性与全国易平台相结合。碳交易平台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必须考虑区域差异性,首先应按照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基础内在一致性与区外有较大的差异性、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性和区域联系紧密性的原则成立若干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和信息,逐步形成全国碳交易统一市场框架体系。第二,实体交易与网络交易相结合。在建立实体性的交易市场同时,构建基于网络的市场交易平台,以便注册用户通过网上进行交易。利用此交易平台,会员可以卖出超标减排量来获得额外利润,或者买人不足的减排量以履行义务;系统地做好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向股东、评议机构、市民、消费者和客户展示有关气候变化的战略远景;通过及早采取具有信用度的减排和认购补偿行动,使企业在同行业中的领导地位得到认同;通过交易所聘请的具有温室气体减排量审核资质的独立第三方定期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有选择地采用各种减排技术和措施进行碳减排。

3严格的交易管理与监测制度。在我国要实施排放权交易制度,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排放权交易中必须发挥监督和审核作用。具体来说,各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现阶段可委托各级环境监察机构来具体实施。(1)交易过程管理。第一,确认交易权,鉴定审核交易标的。在交易活动之前,须经过调查监测;第二,确认交易出让方富裕排放指标的真实性,指导交易参与者确定交易指标价格或价格幅度;第三,确认交易双方交易协议的有效性,确认双方交易转让的排放量、排放去向以及有关技术要求;第四,督促双方在交易完成后及时办理排放许可证变更手续,明确各方责任;第五,对排放交易工作进行整体评估、统计,总结、完善交易管理体制。(2)交易监测体系。构建污染源基础数据库信息平台、排放指标有偿分配管理平台、污染源排放量监测核定平台、污染源排放交易账户管理平台等的力度,建立企业排放合帐制度,全面管理参加有偿分配和排放交易体系的污染源,保障碳排放在有效的监控之下。严格查禁企业超标排放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促使企业减少排放,积极走向排放权交易市场,实现总量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要及时制止滥用转让权,以及非法转让排放权的买卖行为,规范转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无序现象,确保排放权在二级市场上能够正常交易。

第2篇:低碳经济意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发展方式;创新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消费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一词最早正式提出是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随后低碳经济、低炭产业、低炭技术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拥有同一个地球,共同的生存环境必然使世界各国拥有同样的责任。

从低碳经济实践情况看,英国是世界上低碳经济发展最早且比较成功的一个国家,英国将低碳经济视为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2003年英国政府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明确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2008年颁布实施的“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2009年7月,英国政府公布了《低碳转型发展规划》白皮书,这是英国应对全球变暖方面出台的又一举措,也是全球首次将二氧化碳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确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标志着英国政府正主导经济向低碳转型。

欧盟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2008年12月,欧盟最终就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批准的一揽子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六项内容。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选择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每年经济增长率的逐年递增,化石能源的消耗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迅速增加,能源问题和碳排放问题日益严重。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必然之举。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以汽车、石化、重型装备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呈现出越来越重的趋势,1995年我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2.7%,到了2008年这一比重已经攀升到71.1%。自2000年到2009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速已经接近10%,其中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又达到了90%。我国在当今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尚位于产业链低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较大比例。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4、碳排放占总量的1/5,已成为世界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在我国工业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工业,产值不足工业产值的20%,但能源消耗却超过工业用能总量的60%。因此,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转变以往高耗能、高排放的模式,加快技术创新,发展低能耗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加强节能,提高能效,优化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迈向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但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一)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能源结构高碳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对重化工产品形成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发展阶段与发展方式导致高消耗和高排放。尤其是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以煤为主要能源,高碳化的能源结构使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已占全球的18%,受到世界的关注。2008年与2009年无论是在煤炭产量还是煤炭消费方面,我国都逐年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给我国带来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目前全国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由燃煤排放的。我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很难改变。

(二)能源技术落后,能源效率偏低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4倍、4.6倍、8倍和0.3倍,这说明我国能源技术过于落后。从2001年到2007年,我国能源强度从4.21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到4.77吨标准煤/万元,能耗水平不断上升,目前能源效率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大部分没有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只有极少部分地区实现了年度单位GDP能耗目标。

(三)低碳意识没有普及,缺乏发展战略

2008年起,政府就推广“碳排放交易”,但大多数企业对“碳排放交易”觉得遥远与陌生,“低碳经济”意识还没被多数企业所接受。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金融系统对于低碳技术项目的支持不够。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政策推动。目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有的处于空白,有的亟待完善。

(一)推进碳金融制度创新,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要发挥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作用必须推进金融制度创新,包括:创建低碳环保政策性银行,建立并逐步完善“绿色信贷体系”;建立碳减排环保基金,发行“生态基金”产品;推广“绿色保险”产品,开展巨灾风险证券化试点;进行碳金融产品创新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各个行业和项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银行业承担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保险业承担规避和转移风险的责任,机构投资者承担环境治理的信托责任,碳基金承担碳市场交易主体的责任。通过这些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使更多的资金能够流入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各个行业中去,推动低碳经济迅速成长。

(二)实行排污权交易,应用市场机制促使企业实现节能减排

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市场化手段鼓励企业减排,动员私人资本和金融资源向低碳方向调配。减排市场化能够降低国家的财政负担,增强企业减排的主动性。其主要方式是国家将碳排放限额分配给一部分企业(不是全部企业,主要是排放量较大、容易计量排放的企业),建立碳交易市场,由企业根据碳配额的价格,在自主减排和购买碳配额之间进行选择。当政府给予企业的碳排放配额不足的时候,企业可以采用更先进的低排放设备和技术,从而减少碳排放;也可以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购买碳排放配额。市场上的碳排放配额来自于配额富裕的企业,在碳价格信号指导下,投入减排项目的私人资本的效率会得到保证。此外,还应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的碳排放额度及信用产品交易。

(三)加强低碳法律体系建设

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对于我国来说,应该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在相关法规修订中,要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为我国低碳经济道路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四)加强宣传教育,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

明确政府在低碳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从组织、管理方面解决目前低碳教育的问题,把低碳教育纳入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中去。加强对低碳经济的示范引导,建立政府、媒体、企业与公众相结合的宣传机制,倡导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充分运用各类宣传媒体,宣传新型的消费模式,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公众自觉做到节油、节能、节水等,减少碳排放。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引导公众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实现低碳消费。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我国要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中来,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参与国际碳市场,促进碳交易机制在我国的发展。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六)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要研究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体系。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推行低碳经济,要在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运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作为企业,要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行为,建立起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提升企业的形象。只有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的一种“集体行动”,更多企业自觉地转化为低碳企业时,我国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才有现实的基础,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七)加大投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我国总体技术水平低是制约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因素。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尽快发展低碳技术。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碳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此外,通过一些具有产业带动意义的低碳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可以大大降低我国碳排放总量,促进我国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CommissionoftheEuropeanCommunities(CEC).LimitingGlobalClimateChangeto2degreesCelsius:TheWayAheadfor2020and

Beyond[M].Brussels:CEC,2007.

2、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

3、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4、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0).

5、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2)。

第3篇:低碳经济意义范文

内容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识。本文对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进行分析以及对现有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构建了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低碳理念六个维度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的建立对于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低碳经济 评价体系 理论模型

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对各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负面影响。自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率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和削减碳排放,已经逐渐成为各国的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行动和社会实践。短短几年时间,低碳经济已经演进为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的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最大限度地限制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最终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

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城市聚集了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消耗了全球的大部分资源,排放了约占全球总量75%的温室气体,它不可避免地成为各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注重点,而发展低碳经济应以城市为单位。然而,如何综合评价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低碳经济发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对于我国发展城市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一)为我国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想使科学发展观得到真正的落实,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必然前提。有评价才能有定位,才能确定发展的程度,才能找到发展存在的差距,才能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建立更为科学、可行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准确地考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和变化规律提供衡量标准和依据,为今后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支持和有价值的参考。

(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并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

选择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评价指标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构建的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合理。从而能够综合反映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状态、效果,实时、量化、动态地分析评价低碳经济发展,系统体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在不同维度上存在的发展差异。它可以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方针的制订和执行提供决策支持。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进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有效地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使现代产业中的软件、电子信息、清洁能源、旅游经济等低碳产业更好地升级和发展。它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推动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增加大量绿色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现状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相关评价理论和方法也相继出现,很多组织和国家都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从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要方面—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着手,以“驱动力—状态—响应”的概念模型为指导,运用了开放的菜单方法使其适用于不同国家的国情和发展需要,构建了33个评价指标;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标体系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为框架,构建了环境压力、环境状态和社会响应三大类指标,用于跟踪、监测环境变化的趋势;联合国统计局创建了一个由8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主要涉及社会经济活动事件、影响与结果、对影响的响应等方面,清晰地反映了指标之间的关系;联合国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根据人类活动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概念模型,从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系统、废气和水污染四个方面,构建了25个指标,并根据指标的当前值和目标值赋予了指标各自的权值。此外,欧盟、芬兰、德国、瑞典、瑞士、丹麦等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过各自的指标体系。

我国学者也做了许多研究,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小组(2009)按照系统学的理论和方法,独立设计了一套“五级叠加、逐层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环保局也颁布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试行版,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付允等(2010)在复合指标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问题,构建了包括23项指标的城市低碳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付加锋等(2010)在研究探讨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五个维度、14个指标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胡大立(2010)等从产业链的初始资源到最终消费市场这一路径,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逻辑结构框架,提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大多对资源、环境的指标研究相对较多,以经济、社会为基础的综合性指标体系研究相对较少;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硬”的因素的分析较多,对社会意识、文化传统等“软”的因素的分析较少;对客观的定量的分析较多,以人为主的定性的分析较少。如果没有详细的论述和相关理论的研究,那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会存在理论上的“空洞”。因此,在参考总结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低碳经济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是比较科学的思路。

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一)低碳经济内涵分析

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做深入了解。至今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和内涵做了深入的研究,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英国政府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概括来说就是指要通过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Ramakrishnan Ranmnathan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将非化石能源作为投入,GDP和碳排放作为产出,对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关系以及能源消耗和GDP的关系进行了研究。Paul B stretesky等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得出人均碳排放量与出口有一定关系,并从产业角度分析得出,能源产业、化工产品和再进口产品等三个行业对人均排放量的影响是最大的。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付允(2008)提出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夏堡(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张平等(2011)指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狭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从而产生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其目标是应对当前气候变暖问题。付加峰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环境友好的突出特点,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全球共同愿景。潘家华等(2010)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牛文元等(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不仅是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是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生产力与人文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因此,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低碳理念,基础是经济发展,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直接体现是减少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目的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总结

本文选取国内20篇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对各个学者选择的评价维度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

在文献梳理中发现,不同的学者往往将具有相同意义的维度用不同的词语进行表述,有必要把这些具有相同含义但是表述不同的维度进行总结归纳。比如,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经济、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技术经济、经济低碳化、发展能力、经济增长和持续发展能力都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维度。因此,本文最终归纳出六个准则层: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以及低碳理念维度,如表2所示。

(三)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指标体系分析发现,经济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以及资金上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要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最后还是要落在经济发展上,所以说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科技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没有低碳技术应用于各个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就只是一句空话而已;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发展科技。环境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发展低碳经济要依附于环境空间;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环境水平。社会发展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达到社会和谐是人们共同的期望;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障社会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节能减排指标是低碳水平的直观表示,可以直观地反映碳排放情况;低碳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促进节能减排的发展。低碳理念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低碳理念要贯穿于低碳经济各项活动的始终;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普及低碳理念。由此,所建立的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社会、节能减排及低碳理念六大方面,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结论

本文分析了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和评价体系文献总结两方面进行研究,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维度、科技发展维度、环境发展维度、社会发展维度、节能减排维度和低碳理念维度六个维度的城市低碳经济评价理论模型,以期为低碳经济的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R].科学出版社,2009

2.付允,刘怡君,汪云林.低碳城市的评价方法与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3.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

4.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5.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6.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8(2)

7.夏堡.发展低碳经济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8.张平,杜鹏.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J].商业时代,2011(10)

9.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

10.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33(1)

11.牛文元.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N].中国报道,2009(3)

12.辛玲.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7)

13.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4)

14.唐笑飞,鲁春霞,安凯. 中国省域尺度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评价[J].资源科学,2011,33(4)

15.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

16.杨敏.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1(10)

17.王嬴政,周瑜瑛,邓杏叶.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1)

18.李伯华,徐亮.低碳城市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其对策研究—以长株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

19.谈琦.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以南京、上海动态对比为例[J].生态经济,2011(12)

20.马军,周琳,李薇.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东部沿海6省市低碳发展现状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2)

21.华坚,任俊. 基于ANP的低碳城市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1,24(144)

22.李刚,王忠东,张明.基于循环修正思路的低碳经济评价模型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2)

23.郑林昌,付加锋,李江苏.中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过程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

24.气候组织.中国低碳领导力:城市[R].2008

第4篇:低碳经济意义范文

关键词:低碳消费模式;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279-03

当前,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成为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和发展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中国由于受环保意识不强、技术落后等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必须结合国情,并借鉴国际有益经验,多方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推进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重要意义

针对资源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带来的严峻挑战,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一)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走文明发展道路等。当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和发展严峻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正在成为中国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而低碳消费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坚持节约、环保、科学的原则,构建低碳消费模式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低碳产品的需求增长来带动低碳生产和销售,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减少对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缓解中国资源能源短缺的问题,同时,减少碳排放,有效应对气候问题和环境恶化问题;另一方面,倡导低碳消费,就是倡导一种健康、科学、生态化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促进传统的不健康消费习惯的改变,能够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见,低碳消费模式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最佳形式,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当前,在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面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的最佳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建国后长期的高速增长靠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是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污染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高碳气体的大量排放。要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是当前和今后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它包括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低碳化。低碳消费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低碳消费不仅是低碳生产的最终目的,其满足的程度受生产增长的影响,同时还是低碳再生产新的需求起点,低碳消费需求的增长会大大刺激低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国由于受技术落后、意识不强、购买力弱等因素的制约,低碳消费还刚刚起步,大大影响了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积极倡导低碳消费,努力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的集约化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迫切需要。

(三)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近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也是不争的事实,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以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消费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低碳消费倡导节约、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低碳消费需求的增长会有效刺激低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促进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国的经济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构建低碳消费模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客观要求。

二、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制约因素

低碳消费模式作为一种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模式,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中国低碳消费刚刚开始起步,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在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政府在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一是政府对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消费缺乏科学具体的规划;二是政府还没有制定和出台比较完善的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费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三是政府对公民在低碳经济、低碳消费方面的宣传不到位;四是政府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的调节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五是政府对生产企业研究、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支持力度不够;六是政府在践行低碳消费方面没有很好地发挥引导示范作用,突出体现在政府无论是办公大楼的建设,还是公车消费、公务宴请、办公材料的消费等方面都没有很好地体现低碳、节约原则。政府的这些行为必然影响到全社会对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消费的认识,也对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二)低碳产品供给不足,低碳消费市场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受技术创新能力弱、投入不足、国家财政、金融体制对低碳产业扶持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不具备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而且低碳产品本身存在开发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等不利因素,导致中国市场上低碳产品供给不足,低碳产品价格偏高,这是影响低碳经济、低碳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同时,低碳消费市场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目前,中国碳标识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对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的标志管理也比较混乱,许多贴着“低碳”标签的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不仅价格高,而且扰乱了市场,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又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这都不利于低碳产品市场的发展和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

(三)公民低碳消费意识淡薄,购买力比较弱

目前来看,中国广大公民对低碳经济、低碳消费、低碳产品的认识还比较浅,缺乏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低碳消费意识比较淡薄。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高消费的愿望比较强烈,有的公民在对低碳消费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不仅认为采取什么样的消费模式是个人的事情,政府不应该干涉,而且认为低碳消费就是抑制消费,降低生活质量、生活水平,“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盛行,过度消费、浪费现象严重,这些认识和不良现象的存在都不利于低碳消费理念的树立和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从目前的消费结构来看,中国公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行方面都表现出高碳化。另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中国市场上低碳产品的价格又明显高于其他同类产品,都使得中国居民在低碳产品上的购买能力比较弱。需求是生产的最大刺激,购买力弱,消费需求不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低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反过来又导致低碳产品供给不足,造成恶性循环。

三、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对策和措施

目前中国低碳经济、低碳消费模式的发展还处于起步和初始阶段,同时又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结合中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低碳消费模式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以及公民个人的作用,齐心协力,共同推动。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经济社会的管理者,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消费模式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一,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消费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消费的中长期目标和短期具体规划。第二,政府作为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在加强市场调控、健全市场法规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促使企业和公民个人减少碳排放,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比如限塑令的实施大大减少了由于大量使用塑料袋带来的“白色污染”。另一方面,通过财政、税收、物价等经济杠杆的运用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实行清洁生产,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生产出更多的低碳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于低碳产品的需求;鼓励消费者节能减排,抑制高碳消费,实行低碳消费,实现低碳生活。同时,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低碳产品市场的假冒伪劣现象,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增强消费者的信心。第三,政府作为管理者,维持其正常运转也需要消耗大量资源,比如修建办公大楼对建筑材料的消耗,公车消费,水电消耗,办公器材的消耗等,政府在消耗这些资源能源时应充分体现低碳、环保、节约原则,积极践行低碳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倡导低碳消费中起到榜样和良好的示范作用。第四,政府还应该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宣传、监督作用,向全体公民进行低碳经济、低碳消费知识的宣传,使他们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接受低碳消费的消费理念,养成低碳消费的消费习惯,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重要推动作用

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离不开低碳生产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生产对低碳消费模式的构建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生产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强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生产出更多的低碳产品,尽可能满足社会对低碳消费品的需求,使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实现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要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通过技术革新实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更多地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资源特别是传统的高碳能源的消耗,从而实现低碳生产,减少碳排放。另外,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以及社会组织也要本着绿色、环保、低碳、节约的原则,在资源能源的消费上抑制高碳消费,减少浪费,同时,社会组织还要凭借其接触面广的优势,充分发挥它们在构建低碳消费模式中的宣传、倡导和监督作用。

第5篇:低碳经济意义范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校园 涵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the Campus in Carbon Economy Perspective

WU Liang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20)

Abstract Low-carbon economy is a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of human society in the face of growing pressure on global warming raised, and low-carbon campus as one of the subsystems,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its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ampus provide a solid foundation. By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ampus, developing green practices,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waste collection, and other measures to develop a low-carbon lifestyle of students, provides a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ampus construction.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 low-carbon campus; connotation; pathway

1 低碳经济的提出与内涵

在1998年就有一些学者指出为了遏制气候持续变暖,应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进一步提出国际碳排放机制的三个过程:首先短期内,制定鼓励低成本碳减排做法的政策,其次在近期和中期,建立更有力的机制实现碳减排常规化,最后形成一种追求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不过在2003年2月英国《我们能源的未来——创造一个低碳经济》这一白皮书以前,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当时提出重视低碳经济是由于英国正处在由能源供应向能源供给的过渡时期,英国充分认识到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气候变化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2006年气候经济学之父尼古拉斯·斯特恩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报告使学术界对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重视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报告中明确提出假设按当前碳排放的水平计算,那么到了二十一世界末世界的温度会提高2~3℃,到了二十二世纪,上升幅度将达到5~6℃,到那时会使全球GDP呈现5%~10%的衰减,对于那些贫穷国家这一比例还会更高。

在低碳经济概念被公众广泛接受之前,类似的概念如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已经为公众熟知。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都强调人类经济行为的可持续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区别是提出的背景不同,绿色经济是对应于早期粗放式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破坏而提出的,循环经济是对应于中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极度一次性消耗地球资源而提出的,而低碳经济则是对应于碳消耗和碳排放威胁到地球能源安全和造成气候异常而提出的。认识三者之间的不同点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因而提出的政策建议更具有针对性。

2 低碳校园的内涵及其意义

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许多与其相关的概念也纷纷被人们重视起来。如低碳商业、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等。厘清这些概念对于我们更好地建设低碳校园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低碳商业作为低碳经济的一个子系统,可视为是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商业或符合低碳经济规律的商业模式。低碳消费是生活的一种态度,反映了低碳生活的要求。社会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大众的消费模式为根基,这种消费方式体现出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生活习惯。

“低碳校园”属于低碳经济的一个子系统,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在保证正常教学科研和校园管理的基础上,将有利于校园环境的管理方法融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之中,不断研究并应用先进的技术,提倡和推广地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率、高效益和高效标的观念,全面统筹学校内部和外部资源来切实提高师生的环境理念,进而打造一个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化发展的新型校园。

社会的发展要靠受教育者的推动,受教育者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解和实践关系到社会是否能持续将这种理念贯彻下去,而不是昙花一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高校,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前沿阵地,是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场所,面对低碳经济的要求,高校作为特殊的个体,应首先担负起先锋责任。如今的高校学子不但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而且具有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军人物。因此,建设低碳校园,让学子们随着环境养成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态度非常重要而迫切。

3 构建低碳校园的途径

3.1 学校加强宣传力度

学校成立了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创建方案,并组织开展创建低碳校园活动。学校把创建低碳校园的指导精神落实在每周的工作会议中,通过会议、学习、交流,让全体教师更深刻地理解低碳的含义和低碳学校的特征,提高全体师生低碳文化素养。

3.2 学校精心统一计划,开展绿色实践活动

如结合一年一度的“植树节”,提倡植树活动。这对构建低碳校园,增加碳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操作性。植树节是为了提醒人民重视树木,鼓励人民爱护树木并倡导人民种植树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植树节,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我国在1979年2月23日的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决定——3月12日为“植树节”。树木对于人类的生存,对于地球的生态环境,都是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印度的一位教授就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如果一棵树的树龄为50年,那么在其一生中将产生价值约31200美元的氧气;对有害气体进行吸收处理,产生价值约62500美元的大气净化效用;增加土壤肥力、涵养水源形成的价值分别约31200、37500美元;提供鸟类及其他动物繁衍场所的价值约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约为2500美元。不包括树木本身的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共创造了约196000美元的价值。因此,学校应大力提倡植树活动,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在校园里,或是去植物园,或是其他公共区域进行义务植树。

还可以利用如每年4月22日的“世界地球日”、5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形式多样的环保纪念活动。在这些节日里,可以结合各级团委来开展主题团日活动,进行具有节日特色的知识竞猜活动,组织各类演讲比赛等。同时,各个二级学院可以针对专业特色来组织关于“低碳生活,你我有责”的专题活动,如法学院的关于保护环境的知识法律普及活动;旅游学院的低碳旅游知识活动;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主题活动;艺术学院的环保物品设计活动;工商管理学院的低碳点子创意活动;人文与传播学院的低碳生活DV摄影活动等。

3.3 组织环保社团

在传递“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理念方面,学生社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社团的带动下,可以使学生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最终逐渐成为学生的自然选择和习惯。全国各大高校中涌现出不少这样的社团,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自然保护协会”——致力于培养长江中下游水鸟保护的志愿者,协会不但组织大家在校内观鸟、宣传鸟类知识,每年还会到鄱阳湖、南艳湖等地开展相关学习和实践鸟类知识的活动。经过长期积累,已集结出版了华东地区第一本校园观鸟手册。 在厦门大学全国高校中唯一一个致力于海洋科普的社团蔚蓝社、以“红树林保育项目”为特色的绿野协会等,都受到同学们的“热捧”。因此,我们学校也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开创几个具有低碳特色的学生社团,让同学参与其中,尤其是研究生更应该起到带头作用。

3.4 让分类垃圾桶不再形同虚设

分类垃圾有利于垃圾的回收利用,减少再处理垃圾时的资源消耗,从而减少碳排放。大家都知道垃圾分类回收的好处,但一般的分类垃圾桶上仅仅标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字样”,一般我们根本无法正确识别,导致分类的虚设。尤其是校园里,作为大学生,我们首先应该培养其正确识别的能力,那么就可以从日常生活的校园里着手,将垃圾桶上具体标明常见的可以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种类,以便于我们形成一种正确分类的习惯。这一点可以借鉴厦门大学的做法。在厦门大学校园里有一种“特殊垃圾桶”,除了标有普通垃圾桶都有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样,还把具体的垃圾名称列得清清楚楚。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直接写在垃圾桶上,一看便知。走出校园开展活动可以引起较大的社会影响,但从身边做起更为重要,这是在培养一种生活态度。许多好的创意可以增加碳汇,创意来自生活,来自身边,也在改变生活。

3.5 学生身体力行,注重日常低碳生活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增强危机意识、节约意识与环保意识,真正了解节能环保对国家及个人的意义。在节约用纸方面,少用纸巾,重拾手帕;每张纸都双面打印,相当于保留下半片原本将被砍掉的森林。在节约用电方面,时时刻刻注意节约用电,要做到随手关闭电灯、电脑、电视、空调、饮水机等电器设备,做到人走电停,这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不坐电梯爬楼梯,省下大家的电,换自己的健康;在节约用水方面,洗澡时不以直放水,水桶可以结合起来使用,最好可以安装节水型浴头;自备水壶,少喝瓶装水,尽量节约自来水。在消费方面,购买简单包装的商品,选购绿色产品、绿色食物,倡导绿色消费;少用一次性制品(木筷、纸杯、纸巾等),减少垃圾。做好计划统计,尽量一物多用。学会旧物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以上也只是笼统地谈及几个方面,在具体的生活中,我们还应该会结合个人特点,目的是要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合理应用强再生能源。

总之,高校作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摇篮,在全人类为保护生存的家园而奋斗的今天具有庄严的使命、重大的责任,把“低碳校园”打造成低碳经济的教研机构、低碳排放的高校社区、低碳环保的花园环境和低碳行为的示范基地,充分利用校园的优势资源,发挥校园的教育职能,引导人们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对国家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汪潇潇,杨海勇,龙奋杰.高校低碳校园规划与建设路径研究[J].建筑经济,2013.7:82-85.

[2] [英]帕尔默(Palmer,J.A)著.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与前景[M].田菁,刘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第6篇:低碳经济意义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低碳经济 生态农业 能源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层面,可见,在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

1.1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顺应我省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在全国的“两会”上,黑龙江省政协委员提交了很多与“低碳”有关的提案。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主席王巨禄发表的《黑龙江省志在领跑低碳经济》的文章中指出,我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认证调整结构,正在着手研究如何加大调整高碳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新能源产业,如何综合利用土地,森林、湿地、草地等资源,增加碳汇储备,如何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逐步向低碳农业过度,如何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注重低碳交通、低碳建筑、清洁供热等问题,为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形成共识,准备举办低碳经济论坛,进一步提高低碳经济的认识,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可见,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选项之一。

1.2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从不同的产业和地域入手,要结合工业、农业、服务业多种产业的发展,将此项任务落实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个层面中去。同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应该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本特征,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建设的经济建设、居民的消费行为等多种方面涉及到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我省的新农村建设中居民的住房、乡村的公路建设、农用电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业机械的使用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逐步得到了提升,我们适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利用农村现在有的自然资源,有利于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子孙后辈的切身利益,发展低碳经济是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2.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分析

2.1 一村一品的环境优势

目前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寻找立村产业,在这些产业发展中有很多产业充分具备发展低碳积极的优势。例如绥化市明水县科学定位农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科学种植、规模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和外出务工业等特色经济专业村,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采取多项优惠政策,扶持格林公司、天顺粮食加工、峰雪面粉、永久白天鹅牧业等10多家“农”字号企业,整体推进和提升一村一品建设水平。黑河市立足资源优势,通过加快生产、市场开发和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发展以獭兔、狐貉貂、梅花鹿、野猪等为主要品种的特色养殖,打造了一条帮助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链条。

2.2 资源优势

黑龙江省有耕地面积近1.8亿亩,主要分布在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土质十分肥沃,在全国不多,在国际上也是十分优越的。这有利于在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中充分结合土地优势发展生态农业。黑龙江省林地面积20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3.6%,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居全国之首。如此大面积的森林资源有利于我们充分利用风能资源发展新农村建设。黑龙江省水资源丰富,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绥芬河五大水系,现有湖 泊、水库6000余个,水面达80多万公顷。黑龙江省是中国水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年降雨量70%集 中在农作物生长期,雨热同季,生物生长环境良好。

3.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思考

3.1 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新农村建设是分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的,因此应该把低碳经济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中去,制定低碳经济专项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及保障措施,需要重点研究低碳经济开发、推广、对外合作、技术引进等重大策略。另外在制定规划时,应该结合部分农村建设发展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地区环境、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要素的禀赋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避免影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速度。

3.2 培养农民的低碳意识

在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培养农村居民的良好的消费行为,引导农村居民开启“低碳”生活,在工作生活中减少高耗能的“便利消费”嗜好。制定《低碳生活准则》,加大对低碳生活的推广,向农民普及低碳生活知识,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督促农民们养成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随手关灯、废弃物分类堆放、节约用水、旧物交换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尽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3.3 倡导物质能源和再生能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利用

在黑龙江垦区这样的粮食主产区等物质能源较丰富地区,建设以秸秆为燃料的发电厂和中小型锅炉厂。在规划化畜禽养殖场建立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同时将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练出来,合理回收利用,也可以将垃圾处理与沼气发电结合起来。同时在农村广袤的田地里大力发展风力发电能源。总之大力倡导物质能源和再生能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利用,合理利用太阳能发展现代农业。

3.4 建设生态农业园区,发展绿色农业

生态农业园如果搞得好,会成为我省的低碳经济区,这无论是对于进一步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还是促进黑龙江省进一步开放,拓展区域间的经济往来,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5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城乡公路由于路面比较宽阔,没有城市交通的拥挤,道路状况很好,加之农民经济条件好起来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用汽车代替原有的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应该尽快完善农村公交线路的建设,像哈尔滨这样的省会城市实施地铁工程的同时,最好能将地铁工程延长至江北或近郊等农村,在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农村推广现代化的同时能构建节能减排的绿色交通体系。

第7篇:低碳经济意义范文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低碳经济;低碳陷阱;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6) 03-0054-09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high carbon development model has led to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hich brings a sense of fear of the spirit and psychology, and reduces people's well-being, and deviates from the people-oriented requirements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requires that all countries have to bear the same responsibility for emissions reductions and in the name of the low carbon to other countries were carbon barriers of economic sancti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a "low carbon trap" problems that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low carbon trap" and need to in the Generalized Fictitious Economy Theory as a guide, a profound analysis of the trap of low-carbon may br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nd then propose a more embodies the people-center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mainly including accelerating low carbon trans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industry, strengthening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low carbon innovation system,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to develop low carbon diplomacy actively, to improve national low carbon economy leading rights and the right to speak.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low carbon economy, low carbon trap, development strategy

一、引言

快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使得我们这个地球资源耗费和二氧化碳排放不堪重负。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斗争与改造,基本能满足生存的需求,但长期以来的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发展模式,使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特别是雾霾天气频现,人们难以呼吸到清新空气,带来精神和心理的恐惧感,降低了人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这种经济模式显然背离了广义虚拟经济要求。林左鸣教授指出,世界已经进入“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经济学仅关注物质产品的生产是远远不够的,也是非常片面的。“人心”是“辽阔”的,人的心理满足关注的不仅是物质方面,满足人们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效用也是巨大的[1]。基于马克思“生活对象化”人类活动图式的广义虚拟经济,是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心理需求为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统称[2]。改变传统的高碳粗放型发展模式,人类社会发展不仅要重视物质生产,更加要重视以人为本的精神生产,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气候变暖、资源枯竭、大气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之下,发展低碳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3]。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如何发展低碳经济?针对全球气候变暖,各国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与义务,却存在许多的争论,即所谓的“低碳陷阱”问题。西方发达国家要求所有国家都要承担一样的减排责任,并以低碳名义对其他国家进行碳壁垒等经济制裁,形成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低碳陷阱”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经向地球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才刚刚开始,或者发展时间比较短,还有较强的碳排放需求,强制性地要求承担同样的减排责任显然是不公平、不合理的。西方国家提出的碳减排要求和进行的碳壁垒实际上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某种经济制裁,也体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新的经济主导权的占领。不过,低碳陷阱可能是真正的经济遏制“陷阱”,但也是全球气候变暖、高碳经济模式不可持续对低碳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选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必然要求。因此,科学而理性地认识低碳陷阱问题非常重要。针对“低碳陷阱”问题有必要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深刻分析低碳陷阱对发展中国家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对策。

二、全球气候变化:“低碳陷阱”问题的提出

(一)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低碳发展问题

由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通过大量焚烧化石燃料包括石油、煤炭等,砍伐森林和焚烧活动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形成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生存。全球气候变暖的客观现实形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威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也形成了基本共识。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有效措施,而且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4]。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更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5]。低碳发展旨在强调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思想创新,在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6]。

(二) 低碳陷阱源于西方国家基于气候变暖的国际策略

“低碳陷阱”现象缘于西方发达国家基于全球气候变暖所出台的碳壁垒。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西方主流的共识是试图把它归结为科学问题,但哥本哈根会议期间的“气候门事件”揭露,英国科学家修改科学数据以支持CO2作为气候变暖的原因的数据,引发了少数派关于“碳排放”与大气变暖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的持续争议,认为这是发达国家借碳排放遏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一场规模巨大的“骗局”。这种碳壁垒“骗局”或“陷阱”成为制约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担忧。西方发达国家从战略层面考察,纷纷将低碳经济视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与方向。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欧盟将低碳经济、新能源革命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日本提出构建低碳社会和环境立国战略。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气候变化战略,制定新能源政策助推国家低碳发展。联合国极具影响力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和《京都协议书》(1997年)两个纲领性文件,并积极组织各国制定可行的低碳发展行动计划。包括美国、日本、欧盟15国在内的主要发达国家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0%,如美国、欧盟15国、日本等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分别减少到8155、5123、1219百万吨,如下表1所示。中国和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承诺到2030年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到10716、2205百万吨。西方国家经历了长达百余年的工业化进程,“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模式让西方国家享受免费污染和经济发展的先到先得优势,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全球气候影响和生态环境污染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结果却要求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承担责任。在此背景下,中国理论界与实践界的部分人士对于减碳心存疑虑,视减排为“陷阱”[7]。

(三) 低碳陷阱催生低碳时代的世界新规则制定权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试图利用碳市场机制和碳关税谋取本国利益最大化,遏制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急速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的发展,占领经济制高点,同时占领道德制高点,获取低碳经济时代的世界新游戏规则的制定权。针对低碳陷阱问题,中国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低碳话语和发展模式[8]。低碳陷阱催生了低碳经济时代的世界新规则思考。西方发达国家可能进行新的游戏规则制定,继续掌控和主导世界新政治经济秩序,长期占领世界经济未来发展的垄断地位。林左鸣教授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目的归根结蒂是要掌握广义虚拟经济主导权,也就是掌握财富标志生产权和游戏规则制定权[9]。发展中国家要改变历史以来的被控制、被制约的地位,必须高度认识低碳发展及其可能带来的“低碳陷阱”问题。选择低碳发展道路,主动迎接挑战和紧紧抓住难得机遇,制定新的低碳战略,获得应有的国际低碳话语权,重构世界政治经济的低碳新秩序[10]。发展低碳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才能降低碳排放强度,减少环境污染,加快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人们构建更加清新、宜居、和谐的生存、生产、生活空间,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高度结合,才能真正符合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西方“低碳陷阱”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的到来迫使所有国家不得不采取实际性行动进行应对,因此即使不面对这种低碳陷阱,发展中国家也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加快节能减排和低碳转型,资源能源瓶颈性制约以及本国所存在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需要有战略性、长远性的发展眼光和行动。哥本哈根会议揭开了“碳时代”的序幕,并有可能形成一个以“碳实力”竞争为核心的国际格局。“碳时代”正在逐步瓦解由某一国家全面控制全球事务的可能性,促使各种国际行为体在公共平台上建立碳责任与碳实力之间的平衡[11]。借助这种挑战、压力和危机,迎难而上、积极应对、低碳转型、创新发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走出低碳陷阱困境的重要机遇。

(一) 低碳陷阱背景下的重大发展机遇

低碳陷阱所带来的挑战、压力和危机,也可能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发展机遇和动力。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包括中国在内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历史长河中的沉重教训,西方国家借助其发达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能在全球进行资源掠夺和侵占,几次世界大战均是以资源能源、土地等多方面的掠夺为目的的西方国家游戏。当前,发生世界性大战的可能性不高,但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能源等物质掠夺始终没有停止过,只不过换了获取物质财富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如通过技术竞争、标准、西方国家所制定的国际条约、规则,控制国际金融体系等,极大程度地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获取。针对低碳陷阱而言,一方面西方国家经常所惯用的绿色壁垒、碳关税、贸易保护政策等,能形成对来自发展中国家贸易的严重制约,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在日益苛刻的国际减排标准面前,中国必须小心规避某些“环境正义”幌子下的“碳陷阱”[12]。但是另一方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低碳转型,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提高技术竞争,形成国际标准和品牌,形成低碳崛起和弯道超车,是中国加快自身发展和强占国际未来制高点的利好机遇和重要砝码。

(二) 低碳陷阱对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挑战

当前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却不能享受这种待遇,其资源能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技术等投入,还面临来自全球的政治层面的诸多限制,这形成了发展中国家的重大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当人均生活水平和质量达到现代化水平时,其人均能源消费量至少要在4吨标准油以上(美国甚至高达8吨标准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9吨(美国人均高达19吨二氧化碳)。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在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阶段,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都曾急剧增加[1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碳排放空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将不断增加,需要由高碳经济即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变。这种转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而这种成本又难以由私人个人或政府和社会组织承担,发达国家即使有援助的义务,但没有援助的契约性责任。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5月在北京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指出,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是我国没有掌握的核心技术。发达国家垄断了重大的低碳核心技术,经合组织的《2008专利统计纲要》显示,至2005年,可再生能源专利技术中的36.7%、20.2%和19.8%分别由欧盟、美国和日本所掌握,机动车污染控制专利技术中的48.9%、13.7%和31.4%分别由欧盟、美国和日本所掌握,如图1、图2所示[14]。

发达国家方面虽然多次承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但基于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发达国家缺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低碳技术的政治意愿,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往往受到严格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知识产权转让费用高,发展中国家难以承受高昂的转让费用,从而无法获得更多的低碳技术[15]。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差甚远。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经济高碳发展困境和低碳技术障碍等挑战。

(三) 低碳陷阱的辩证反思实际上可能形成国际共赢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经济模式。因此,发达国家如果从共赢、合作、和谐的全球视角和广义虚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简单的碳壁垒和碳陷阱并不利于西方发达国家单方面自身的长远发展,而通过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重视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低碳技术转让、低碳技术输出等,将既有利于共同改善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所产生的系列政治经济问题,也有利于发达国家气候变化状况的改善和国家经济绿色增长。因此,也有较多研究认为,西方国家并非完全是“低碳陷阱”。发展低碳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型,进而建立低碳社会,英、法、德、美等欧美诸国以及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印度等早已拉开架势开干了,并非设计“低碳陷阱”,坑害中国等发展中国家[16]。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从辩证反思的视角考察低碳陷阱现象,西方国家的碳壁垒既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压力和挑战,也是促使发展中国家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重要机遇。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的本质内涵,低碳意味着经济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17]。一方面,中国自身的资源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小觑,传统高碳模式必须转型,中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低碳发展战略是不得已而为之。另一方面,中国为西方国家提供的廉价品的“费力不讨好”高碳模式必须转型。西方国家甚至于全世界在享受“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直接或间接地规避产品生产可能导致的国家资源能源耗竭、环境污染风险的同时,还以种种借口指责、设置碳壁垒阻碍中国发展。基于内外压力和种种挑战,中国必须正视低碳发展的国际机遇,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低碳绿色发展理念,迎难而上,加快低碳发展转型。应对低碳陷阱,探讨中国反“低碳陷阱”的应对战略选择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重要战略意义。

四、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低碳陷阱问题的对策选择

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应对低碳陷阱,选择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改变传统的以牺牲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体现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广义虚拟经济是指既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能满足心理、精神需求,是一种基于实物价值与虚拟价值二元价值容介态的,以人为起点,又以人为归宿和以人为本的和谐经济[18]。低碳经济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广义虚拟经济形态,强调人们要主动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强调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要追求对生态的保护,对人们生态权益、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满足。西方国家制造的“低碳陷阱”所带来的各种发展机遇将是中国进行“反低碳陷阱”和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动力。抓住这种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提高国际低碳竞争力,增加国际社会和国际市场的低碳话语权,打破自身的弱势地位和边缘化困境,进入国际社会“第一方阵”,才能为构建公平、民主、自由的新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增加实际性的中国影响力。

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要进行低碳发展的共同治理,整合和团结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力量,提高对全球气候变化适应技术水平和能力,同时也借助该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的国际声音和国际地位,实现反低碳陷阱战略和策略,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软着陆”。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慎重、战略性地认识这种挑战和机遇,制定反低碳陷阱战略,加快自身发展,实现技术追赶和经济赶超,才是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关键性的对策选择,如图3所示。

(一) 在技术层面,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形成国际低碳核心竞争力

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的技术创新要求避免过于物质化的创新异化行为。因为技术具有双刃剑效应,技术变革既可能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利,也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如农药、化肥、添加剂等技术创新实际上是对人类生活形成严重威胁。因技术进步使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加速,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实际上是反映了人类行为特别是技术行为仅仅追求物质生产需求,忽视了人们的心理、精神、生态和谐等需求,是违背广义虚拟经济要求的。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充分显露出技术异化自然物质属性,即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给人类生活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带来的危害现象,技术异化具有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指出的负面价值效应[19]。在此维度进行思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要谨慎其负面价值效应,选择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在适应和治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层面,加强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战略,也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更是符合广义虚拟经济范式要求的技术创新。

(五) 在国际合作层面,积极开展低碳外交,获得反低碳陷阱的国际话语权

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的低碳发展,强调各国之间、各区域之间的均衡、协调、和谐发展,强调国际合作与互惠互利,避免和拒绝传统的资本掠夺式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时代既是国家之间经济竞争问题,也是国家之间的实力政治问题,中国应积极开展“碳外交”,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增强自身的“碳实力”,积极履行减排承诺,维护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24]。应对低碳陷阱所带来的压力,中国应当加强与发达国家进行低碳技术转让、低碳创新资金援助、低碳技术市场开放、碳交易、清洁发展机制等合作方式,尤其要加强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低碳技术交流与合作,争取国际资金、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低碳创新的长期合作平台和协调互动机制。中国应积极发挥在低碳创新国际合作中的先行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国际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交流,通过各种交流合作和协调互动,加强低碳创新的系统规划和协调互动。中国应积极改善与周边区域关系,加强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合作,共同构建国际低碳金融中心、低碳物流中心、低碳技术研发中心等,实现低碳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建立国际化、立体化、生态化的低碳物流和低碳交通体系,实现对全球战略性低碳资源、战略性低碳发展通道优化整合,提升低碳创新的全球竞争力。制定国际低碳新标准,实现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公共治理。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要在遵守国际游戏规则的基础上,形成更高、更严格的低碳标准,发挥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应有的低碳话语权和低碳竞争力,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经济发展理念,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靳涛、侯绿林、陈嘉佳.为什么要给“经济人”赋予更多人性?――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的探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3(1):12-18.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论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5.

马永红、刘贤伟.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经济[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3(2):28-34.

武雁萍.低碳经济的法律路径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3):58-61.

苏瑾.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J].世界环境,2007(4):32-34.

刘国建.中国梦语境下的低碳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2-76.

王倩、黄蕊、双星:“碳陷阱”:理论辨析与政策导向[J].经济学家,2011(10):45-51.

张连国.低碳陷阱:民主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低碳经济[J].河南社会科学,2011(4):82-84.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论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5.

陆小成、冯刚.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低碳创新驱动价值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5(3):65-70.

Anthony Giddens. The politics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Polity Press, 2009,P162.

肖洋.国际海运减排博弈及中国面临的“碳陷阱”[J].现代国际关系,2013(6):35-39.

曾宪植.试论北京发展低碳经济的代价和正负效应――兼论北京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J].80-83.

崔玉清.知识产权保护对低碳技术转让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1(1):48-51.

陈文剑、黄栋.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障碍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20):21-24.

孟赤兵.发展低碳经济要统一认识[J].中国科技投资,2010(11):29-30.

王家庭.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3):85-89.

赵洪江、沈玉清.广义虚拟经济价值创造机制、居民消费决策及价格行为[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2(3):21-28.

徐治立、王娜、王妍.技术活动广义虚拟经济属性哲学分析[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4(1).

陆小成.中国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2(1):1-4.

周五七、聂鸣.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实践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7):19-21.

葛小芳、傅正华.低碳经济下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J].价值工程,2011(13):6-7.

第8篇:低碳经济意义范文

[关键词]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宣传力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97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1

0 引 言

工业化进程的持续加快,虽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导致各种气候和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对此,我国提出了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希望能够在保持自然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稳定高效发展。而低碳经济作为实现绿色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控制生产成本、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意义重大。

1 低碳经济概述

事实上,对于低碳经济最为简单的理解,就是以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蓝本,通过对技术、产业结构、观念等的创新,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属于一种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将绿色、环保等作为基本的理念,对各类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加大新的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减少碳排放。相比较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内涵更加丰富,主要体现在低污染、低消耗以及低浪费三个方面,其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意义。低碳经济更加侧重于对现有能源利用技术的创新以及对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确保在追求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和消除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

作为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①改善现有的气候条件。一直以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世界各国都存在着过度开采以及随意排放废弃物的问题,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也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能够减少对于传统资源的开发,创新能源结构,控制环境污染,从而对气候条件进行改善。②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绿色经济视野下,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创新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技术,减少浪费。结合新的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③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逐渐深入人心,而低碳经济本身在改善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作用,使得人们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资源和财富,留下一个更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经济视野下的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2.1 加大宣传力度

想要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必须首先使得大众能够了解低碳经济的相关概念,确保其能够深入人心,获得公众的支持,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平台、广播等形式,加大对于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使得其可以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引导其逐步形成低碳观念,从自身做起,确保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开展。应该注意,在进行低碳经济宣传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包括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作用,还应该加强对环境污染问题、气候恶化问题、资源枯竭问题等的宣传警戒,进一步提升人们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紧迫性的认识。

2.2 注重技术创新

一是应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对低碳经济相关的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同时注重对新的清洁绿色能源的普及和推广,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在保证研发效果的同时,对技术的开发成本进行控制;二是应该对现有的能源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核电站等的建设,注重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碳的排放。

2.3 强化政策支持

想要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对于政府有关部门而言,应该及时更新观念,了解在绿色经济视野下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制定详细可行的产业扶持政策以及战略调整政策,以推动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例如,应该逐渐减少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加大对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和普及力度,对能源结构进行适时调整,以顺应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必要的调控工作,以避免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避免国民经济的过慢或者过快发展。

2.4 调整产业结构

现阶段,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在国民经济中钢铁、煤炭、建筑等产业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在保证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方面意义重大。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这样的产业结构并不能满足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从理论层面分析,想要真正实现低碳经济,就必须放弃钢铁、煤炭等产业,但是就实际而言很明显是不可能的。对于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应该立足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针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在保证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实现高碳行业主导向低碳行业主导的转变,以确保低碳经济的有效发展。

2.5 创建低碳城市

一方面,在进行城市的设计与建设时,应该融入低碳理念,立足实际,做好清洁能源的应用,同时应该重视城市的功能布局,确保其能够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应该加强低碳建筑和低碳交通的发展。从建筑方面分析,应该选择低碳环保材料,结合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对电能的消耗;从交通方面分析,应该加强对汽车尾气的处理、交通新路的改造以及各类交通工具的管理,提倡绿色出行,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

3 结 语

针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发展绿色经济,注重低碳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在尽量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确保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9篇:低碳经济意义范文

碳排放和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异常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联合国和一些国家政府及非政府机构开始组织、协调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包括成立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通过建立国际碳减排合作机制、分配碳排放配额、创设碳排放交易市场等途径,遏制碳排放量过快增长。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受气候变化影响程度不同,实施碳减排的经济基础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动机也不同,加之完成碳减排目标与国家利益存在各种冲突,都使得国际碳减排合作是一个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各国针对如何建立国际碳减排机制的激烈争论,表面上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碳减排分配方案的争议,实质上是各国争夺发展权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导权。各国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发展新能源产业,完善低碳经济市场机制,提高碳减排能力,并且尝试在国际贸易中征收碳关税,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希望在国际低碳经济领域掌握主导权,以获取国家最大经济和政治利益。可以说,国际低碳经济竞争已经成为覆盖政策、技术、资本和产业的全方位竞争,并且上升为国家战略利益的竞争,低碳经济竞争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竞争的重要内容。

国外很多学者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了发展低碳经济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AllenTyrchniewicz研究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加拿大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1]HengChiLee和BruceA.MeCarl研究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美国农业的影响。[2]PongsakK和TetsuoT等人研究了能源价格不确定性条件下,碳税政策的制定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3]AnnetteB和IsabelC认为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分析了技术创新对欧盟国家低碳经济竞争力的影响。[4]国内学者也开始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研究低碳经济,张中祥认为实施碳税,尽管对某些产业可能在短期内造成严重影响,但对国家竞争力的损失并不明显。[5]陈晓春和陈思果主张大力培育和提升低碳竞争力,能为企业和国家逆势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不竭动力,也是企业与国家规避绿色贸易壁垒的有力武器。[6]周建成把低碳竞争力界定为在节能减排目标的指导下,企业通过采用可持续发展战略、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率先生产、开发、利用比竞争对手具有更低污染、更低排放、更低能耗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7]一个国家既有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迫切需要,又面临着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现在又面临履行碳减排的国际责任和压力。发展低碳经济对产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有何影响,进而如何影响国家竞争力,本文试图探析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

“低碳经济”是一个与气候变化相联系的范畴,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直到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8]才把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提出来,并迅速在世界广泛传播,但对于低碳经济内涵和定义,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有的观点从低碳本意出发,认为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相对于传统能源、相对于人为碳排量大,实质是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问题,因此,这种观点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节能和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碳密度。另外一种观点从物质流过程出发,认为低碳经济就是经济生命周期全过程中的碳减排和增加碳汇,在物质流的输入环节、转化环节和末端环节中提高能源生产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碳汇,这两种是狭义的低碳经济定义。更多的是从广义角度来定义低碳经济,有的观点认为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是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人文发展和碳生产力同时达到一定水平下的发展过程与形态。也有观点把低碳经济看作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不仅是一种企业盈利及生存模式,还是一种社会存在和社会制度发展的状态,强调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是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9]

其实低碳经济是人类对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需要改变当前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由此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希望在人、社会和环境之间建立一种更为和谐的关系。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运用低碳经济理论来指导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其内在要求是实现人类社会系统过程的各个单元在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条件下和谐共生,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告别不可持续的高碳经济发展时代,实现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可以说,低碳经济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所以,最理想的低碳经济是一种能够提高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尽可能地减缓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发展水平的经济形态,同时兼顾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和经济关系认识的深入,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越来越清晰,一方面,两者相互制约,经济的发展要受到环境、资源的约束,经济发展方式对环境也有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两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如果在经济发展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运用经济成果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物质支持,又可以促进生态平衡。越来越多的国家受到经济全球化影响,环境保护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必然会反映到国际经贸关系上来。环境保护改变了各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国家贸易条件,也影响了各国的生产分工和产业转移,对各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对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目前有三种比较重要的理论假设。一个是“环境竞次理论”(racetothebottom)[10][11][12],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待环境保护问题上的行为类似于“公地悲剧”的发生过程,如果由于采取严格的环保标准,可能导致产业向环保标准较为宽松的地区转移而产生失业、投资减少和工资降低等问题,每个国家都更愿意采取比其他国家更为宽松的环保政策,以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国家竞争地位,这样的结果就是每个国家都会采取比没有国际竞争情况下更次的环保标准。第二个是“污染避难所假说”(hypothesisofpollutionhaven)或者“产业区位重置假说”(hypothesisofindustriesrelocation)[13][14]。存在贸易竞争的国家之间环保标准和执行力度不同,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环境保护力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发达国家的产业由于在本国生产要承受的环境成本比较高,为了追求最大化利润,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获得成本优势。这种追求环境成本差异而转移的产业,大多是资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产业,因此发展中国家也就因此成为了污染者的“乐园”,是世界污染和污染密集产业的“避难所”[15]。第三个是“波特假说”(Porterhypothesis)[16],认为有效的环境政策将刺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从长期来看,由于环境的压力,企业在加大环境保护投资的同时,也在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活动,反而会使企业摆脱资源禀赋的约束,能够创造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尽管二氧化碳本身不是污染气体,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会加快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发展低碳经济形式上是一个关注气候变化环境问题,内容是通过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控制碳排放,减缓气候变暖速度,发展低碳经济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内容是调整传统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过程是各国争夺碳排放权和国际发展空间,提高国家竞争力。

三、低碳经济与国际竞争力

(一)低碳经济与产业转移

随着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国际碳减排形势变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峻,不管碳减排任务分配的国际谈判结果如何,各国都会面临越来越大的碳减排压力,必然会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对能耗较高的产业和企业进行能源约束或征收碳排放税。受此影响,相关产业和企业的产出就会下降,生产成本上升,导致利润下降。碳减排压力越大的国家,政策措施越严格,对产业的影响越大,特别是能耗较大的产业,受影响程度更大。由于国际碳减排机制的双轨制和灵活性,各国碳减排政策不协调,政策标准和实施力度有很大差异,对国内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就会促进资本跨国流动和产业转移。

为了尽量避免能源约束和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逐利的资本就会从碳减排压力较大的国家转移到碳减排压力较小的国家,从碳减排政策更严格的国家转移到碳减排政策更宽松的国家。从行业来看,高能耗和高碳排放产业由于受到碳减排政策的影响更大,更容易出现跨国转移。所以,发展低碳经济步调较慢的国家更容易承接到其他国家的产业转移,吸收资本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而发展低碳经济步调较快的国家,特别是碳减排压力较大的发达国家,如果实施严格的碳减排政策,国内很多产业就容易转移出去,不但影响经济发展,还会带来工人失业等一系列问题,这也是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共同承担碳减排任务从而使国际碳减排任务分配发生激烈博弈的主要原因。当然,产业转移除了受到低碳经济政策差异影响以外,还会受到其他条件的制约,首先就是要比较跨国转移前后的利润率,因为转移到宽松政策国家虽然可以降低能源约束和碳税带来的不利影响,但也可能面临丧失市场和技术支持等其他不利条件,只有在两方权衡更有利的情况下,资本才愿意跨国转移。另外一个条件就是产业转移接收国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资源基础,包括充足的能源供应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不可避免,而国际碳减排机制的双轨制或多轨制还会持续存在,由此造成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能产业就会继续进行,规模会越来越大。但是国际碳减排机制中碳排放权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CDM)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这种趋势,因为有硬性碳减排义务的缔约国的企业,可以通过交易市场购买碳排放额度,或者购买没有硬性碳减排义务的非缔约国实施碳减排项目的CERS(经认证的碳减排量),可以算成是自己的碳减排,就可以降低国内能源约束和碳税的影响。如果碳减排额度的购买费用低于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就没有必要转移了。另外,发达国家如果开始实施碳关税,会增加来自发展中国家产品的障碍,发达国家企业如果想通过产业转移来规避国内碳税的话,则又会面临碳关税的壁垒,为了国内市场的考虑,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则大大降低。另外,作为低碳经济重要内容的清洁能源,也可以发挥太阳能、风能、水利、潮汐和生物质等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吸引资本和技术投入,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二)低碳经济与技术进步

实现碳减排的主要途径就是节约化石能源消耗、使用清洁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进行捕集、存储和利用,这都有赖于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在低碳经济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新能源是在新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新能源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基础。各国为了完成碳减排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必然会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广低碳技术应用。其他领域生产由于受到能源约束,也会通过技术进步弥补影响,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其资本收益水平。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从外部驱动和内部驱动两个方面来看。从内部驱动来看,企业生产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算是没有低碳经济政策的约束,企业也有通过技术创新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内在动力,只是从成本角度来看,传统化石能源具有成本优势,使得企业不愿意采用更为昂贵的新能源。随着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模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低碳意识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逐步渗透,低碳生产和低碳经营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企业开始把应用低碳技术作为获得公众认可的途径,特别是通过低碳技术创新,企业在融资、政府扶持、获得同行信赖、赢得消费者认同等方面获得优势,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企业更加注重其低碳经营形象,具有低碳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发展低碳经济将催生新能源、环保等一系列新的产业,具有开拓性的企业会抓住机遇,开辟新的生产和服务领域,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企业为了获得在新领域的竞争力,也会主动进行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甚至利用技术创新设置行业壁垒,限制其他企业进入,通过阻碍资本流动以获得垄断利润。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也会面临不少阻力,主要来自技术创新风险,低碳技术研发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作为新的技术创新领域,低碳技术本身还具有高风险性,在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初期阶段,表现出高成本、低收益的特征,难以与现有比较成熟的生产技术进行竞争,加大了企业低碳技术研发的难度。另外,如果成功的创新技术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很容易被别的企业模仿,从而会丧失创新带来的技术优势,打击企业低碳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当然,随着低碳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这些阻力会逐步变小,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从外部驱动来看,低碳经济政策的实施迫使企业不得不转向技术创新,首先是传统能源约束、能源价格和碳税等政策作用,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为了追逐利润,企业只能通过技术创新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才能完成节能任务,或者抵消低碳政策带来的成本增加。其次,政府为营造低碳技术创新环境,就会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包括直接科研资助、信贷优惠、政府采购和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和措施作为一种外生的驱动力量从不同侧面提高了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这种刺激效应的大小也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关键在于政府扶持政策的力度大小和持续时间长短,以及给社会带来的预期,如果政策力度太小或者存在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刺激作用就不会明显。最后,技术创新已经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低碳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在低碳发展模式下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大低碳技术的积累和应用,充分利用新的低碳技术与管理方法,采取积极主动战略去应对新的竞争,才能提高其整体竞争力。

(三)低碳经济与竞争优势

低碳经济首要的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化石能源相关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企业由于节能设备或改用其他能源的投入增加了资本沉淀。由于当前技术水平的制约,太阳能、核电和风电等新能源成本较高,大量使用新能源必将增加企业生产成本,特别是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成本将大幅度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碳减排任务越大,节能减排的压力越大,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越明显,产出下降的幅度就会更大。化工、冶金、制造、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产出降低和成本上升,通过原材料的传递效应进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产出水平和物价水平,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碳税作为一种价格调节手段,会提高能源价格,有利于各行业节约使用能源,但传导作用会影响经济产出,特别是能源消耗大的行业受到影响非常明显。郑玉歆[17]认为如果中国征收碳税,短期内产出下降最大的部门五个部门分别是采煤、天然气、炼焦等能源产业和纺织、服装轻工业,其中采煤部门产出下降幅度达到10.68%,长期产出受到影响最大的部门是采煤、天然气、炼焦、石油加工和金属冶炼行业。魏涛远和格罗姆斯洛德[18]认为中国征收碳税虽然可以使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但会使中国经济恶化,经济代价十分高昂。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19]认为,开征碳税会使GDP下降,使各行业的产出、出口下降,随着时间推移,影响程度越来越大。张明喜[20]则认为碳税可以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度下降,虽然对各行业产出有负面影响,对经济影响不大,而且长期影响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