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食品市场前景范文

绿色食品市场前景精选(九篇)

绿色食品市场前景

第1篇:绿色食品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绿色食品;开拓东北亚市场;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市场风险大。因此,我国要把绿色食品营销战略重点转移到东北亚地区,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在东北亚地区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和针对不同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以此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本土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市场营销在相当长时期内要加强本土化的建设和发展。本土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在出口国实现本土化,取得本土化成功后再向区域化发展,区域化是若干本土化的集合,是向国际化发展的前期准备,也是更大范围的本土化。

(一)本土化和国际化营销要突出加强的工作

1.扩大基地规模和发展产业集群。已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条件,在黑龙江和吉林发展绿色大米产业和山特产品产业集群;在内蒙、黑龙江发展绿色乳制品产业集群;在山东发展绿色果菜产业集群;在浙江、江苏、福建发展绿色茶叶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本土化营销的重点,也是向跨国本土化发展的基础[2]。在扩大基地规模和产业集群发展中要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的参与,内蒙的蒙牛成功的吸引了2600万美元的外资合作,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发展与跨国本土化相适应的营销组合。从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特色、价格、渠道与促销活动诸方面考虑本土化营销组合及其重点,特别要适应出口国绿色壁垒和新的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在这方面部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3.建立与出口国优秀经销商的合作关系。用国际化的营销渠道出口我国绿色食品,使国内的本土化与跨国本土化更好结合和融合。如进一步加强与世界著名的零售连锁公司沃尔玛和家乐福的合作,可通过这些渠道将我国的产品更大范围的销售出去,这是实现由本土化到区域化和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新棉精米加工有限公司成功地与日本企业合作,将绿色大米打进日本市场,就是一个极好的尝试。

(二)做好跨国本土化市场定位 国际市场不同于国内市场,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市场营销环境也大不相同,因此,开拓国际市场要求减少盲目性、增强主动性和科学性。首先应全面了解国际市场的特点。目前世界市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市场;第二个层次是以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为代表的中等发达国家市场;第三个层次是以中国、印度、越南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

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但随着质量和标准的与国际化接轨,特别是市场定位(出口国、消费群体、消费习惯、产品需求等)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目标的逐步实现,从本土化到国际化营销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有把握的。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应采取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搞好市场定位,提高营销的针对性,这是成功进入出口国市场,并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三)国际化的营销策略 首先,分步国际化的营销策略。这是一种逐步到位的国际化策略。企业和营销人员刚进入陌生的国外市场时对市场需求的产品、消费习惯、文化差异的实际情况知之不多,对这些产品的市场前景没有把握,要求营销人员自己动手或请专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比较确切地了解现有产品是否可以满足当地的本土化需要,接着将国外市场信息反馈给产品研发人员,以便开发出能在国外市场受欢迎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国际化营销策略是逐步实现的。其次,一步到位的国际化营销策略。企业和营销人员自始至终以一种整合的全球观点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它又对营销人员的责任心提出很高的要求。这种策略下,企业和营销人员努力挖掘国外市场上与本公司生产能力吻合的最新需求,对顾客的类型和行为模式也更多注重研究。此外,企业和营销人员还应尽职尽责地做好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使其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合作竞争,实现双赢

(一)通过合作竞争开拓国内外市场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回旋余地小,市场风险大。要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就要在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要针对不同市场和不同的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不断扩大市场的覆盖率、市场占有率,进而提高利润率。

(二)通过合作竞争,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要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跟踪调研,不断创新产品,同时大力开发有中国资源特色和融入出口国文化特色的绿色产品;在保持传统绿色产品出口优势同时,提高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特别是AA级产品的比重在上述过程中,要借鉴外国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做法和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一要着眼于做大做强和提高效益,即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发展“航空母舰”;二要着眼于特色经营,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搞好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大部分绿色食品企业应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找到各自的角色和发展的空间。

(三)要为投资者提供好的项目和好的合作伙伴

外来资本和投资者到中国投资是来寻求好的投资回报,使其资本增值的。所以好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更重要。好的项目主要包括:项目所处产业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项目更能吸引投资者,而处于研发期和导入期的项目,由于市场前景不清晰投资者更多的是观望、等待,择机行动);项目的规模、投资回报、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前景预测和分析。目前大多数招商引资项目的规模不大,很难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企业规模不够大,还意味着需要进一步重组和整合,对重组与整合的考虑会使投资者举目观望。因此,要加强对投资者对投资项目和合作伙伴选择的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

三、根据目标市场特点战略

(一)锁定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要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周边国家,实施从本土化到区域化的营销战略。美国、欧洲、日本是重要的潜在市场,是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出口增长的目标市场。欧盟东扩后,为我们开拓这一市场提供了条件,欧盟的新成员在经济发展和收入消费水平上与老欧盟成员有一定差距,在对食品消费需求方面更适合绿色食品,这为我国绿色食品出口提供了机遇。

1.发达国家的市场潜力巨大。这一市场的商业设施完备、市场环境良

好、消费意识和环保意识超前,具有巨大的出口潜力。实力较强的企业(特别是AA级食品),可将此作为重点出口市场。

2.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是适宜进入的区域市场,如港澳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这一市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成本相对较低,一些成长中的绿色食品企业和A级产品可先选择这一地区出口。

3.容易进入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些国家的市场条件、国民收入、消费水平、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与我国相当,一些中小绿色食品企业可将A级绿色食品定位于这一市场,逐步扩大出口。

4.扶持重点企业和产品的出口。在选择重点企业和产品扶植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

(1)企业的产品是否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仅要研究国内市场,还要研究国际市场;既要着眼现实需求,也要着眼潜在需求,重点发展有特色的或市场前景广阔的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

(2)产业基础。主要是强调要立足现有基础,并进一步挖掘出潜力。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比如,我国的优质专用小麦,尽管专用品种没有美国那么多,但近年来在品种开发和生产工艺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单产水平高于美国、加拿大,特别是在我国黄淮海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和大兴安岭沿麓等地区,专用小麦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基础很好。把这些比较优势发挥出来,转变为竞争优势,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3)企业的实力及产品特色。在选择重点企业时应考虑该企业的实力及产品特色,与出口国的同类产品比是否有比较竞争优势,以及企业持续的创新和综合实力的持久性,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其业绩;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该企业实力是否有满足出口国需求的潜力,以防止市场开拓后,因供给不足,使他国竞争者趁虚而入。

(4)合作伙伴及进入策略。中国企业要善于利用外国企业在全世界建立的销售网络,向更多的第三国市场渗透和开拓。这种合作有两个方面,一是参加外企的大企业集团在海外的承包项目;二是与外国的企业合作,利用外企的营销网络,共同开发产品,合作开拓更多、更大的市场。特别是在中国企业尚未涉足的第三国市场,更适合采取此办法打开市场。

(二)企业要抓住机遇、做强做大、不断创新

1.市场定位与目标市场的选择。

(1)以实力为基础的市场定位。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力进行市场定位,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企业可加大有机食品(AA级绿色食品)的开发,扩大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规模小、生产能力低的企业,可进行A级绿色产品生产,首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逐渐向生产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方向发展。

(2)以模式为基础的市场定位。企业可以发掘地方产品的传统优势和特殊的生态条件优势,将企业定位于绿色+特色模式、绿色+优质模式、绿色+低成本模式、绿色+品牌模式。

2。持质量和信誉取胜的发展方向。“以质取胜” 是产品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在。为此,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和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观念,并从思想上对产品质量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培育“拳头”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的力度,增加研发投入以要适应国际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应按着“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的要求,对产地环境、原料生产、加工流程、产品包装、储运销售等每个环节都强化监管措施,不断完善安全质量保证体系,靠质量和信誉的不断提高,实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3.作好品牌整合,加强品牌的竞争优势。品牌在开拓市场和提高企业效益中的作用。品牌整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牌管理办法,是指为了维持和提高长期竞争优势,企业把品牌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企业旗帜品牌上;明确企业品牌或旗帜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关系,使品牌家族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进行品牌扩张。

我国绿色食品要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快速发展,就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培育和发展驰名品牌,靠质量和信誉开拓国内外市场,赢得社会经济效益。但市场品牌杂乱就难免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企业和地区的整体竞争优势难以发挥。如黑龙江省大米市场上出售的品牌过多(现在有30个以上),不利于发挥黑龙江省“北大仓”综合竞争力的优势,品牌过多说明企业规模偏小,在采用高科技及市场研发方面的投入受到限制,品牌多还为假冒企业和产品提供了藏身之地和以假乱真的机会。如能从现有的30几个品牌整合到l0个左右品牌,则可大大提高竞争力。即集中30个品牌的产品研发和促销费用,使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的上升都会起到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效果。因此,有必要从地区和企业的角度,统筹考虑绿色食品品牌整合,以市场导向为基础,辅以适当的行政推动,为培育和发展著名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1.好的市场、法律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指投资及产品的产销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市场信息畅通及交易条件良好;法律环境是指对投资人的财产和投资行为的合法保护及对其正常经营的合法保护。以部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大学科技园区、海归人员创业园区等为载体,实现相关产业的高度集聚,从而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第2篇:绿色食品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绿色食品;齐齐哈尔;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081 — 02

自2000年以来,在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发展战略的指引下,齐齐哈尔市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推动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农业强市的重要举措,举全市之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全市绿色食品开发速度不断加快,产业档次和知名度显著提高,已经进入到管理、质量、效益提升发展的新阶段。

发展的主要成果体现在:

(一)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坚持政府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和科技示范园区引导,全面推进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截止目前,全市部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种植面积已达125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6%。绿色食品原料产量达800多万吨。绿色食品畜禽饲养量690万头(只)。

(二)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开发领域不断拓宽。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和生态优势,大力推进“三品”开发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和特色食品延伸,由初级产品开发向高端和终端产品开发延伸。目前,全市“三品”认证数量已达11大系列1538个产品。其中,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量239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1299个。

(三)绿色食品企业实力不断壮大。按照分类指导、重点服务的原则,积极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开发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全市共有“三品”加工企业72家,年加工“三品”142万吨,其中绿色食品62万吨,有机食品4万吨,无公害食品76万吨。销售市场遍布于全国各地以及亚洲、北美洲和俄罗斯等国家。

(四)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始终把质量安全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加强了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推行了“三品”质量追溯管理制度试点,完备生产记录和产品检测记录,做到了户有生产卡、村建登记册、乡镇设档案;加强了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查处国家禁限用及“三品”标准禁用的农业投入品,强化了市场监管工作;坚持实地年检、市场抽检、企业年检相结合,确保了“三品”的质量安全。

(五)“绿博会”品牌效应不断提升。自2001年以来,成功举办了12届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总成交额达1400多亿元。通过绿博会,不仅促进了会展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拉动了绿色食品产业乃至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开发、第三产业等整个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虽然目前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形势好,发展前景明,但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战略升级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一些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还不高。近年来虽然创建了不少绿色食品品牌,但有些品牌还没有完全被消费者和市场所认可。二是绿色食品附加值高的优势还没有充分挖掘。一些产品只是经过简单包装就进入了市场,没有经过精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还不高。三是主导产业的优势还不够明显。马铃薯、大豆产业是齐齐哈尔的优势产业,但是目前,还没有完全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成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四是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实力还不强。多数企业生产规模仍偏小、经济实力弱、牵动力不强。五是组织保障还不够。个别县区组建绿色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门机构工作尚未真正启动,使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缺乏组织和人力保障。

为进一步促进齐齐哈尔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绿色食品开发的浓厚氛围。针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对绿色食品需求越来越迫切的形势,重点围绕齐齐哈尔市的自然优势、各级党政组织对绿色食品产业重视程度、农民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信心、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品牌效应等方面,加大宣传造势,使更多地人了解齐齐哈尔的绿色食品。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报刊等进行宣传引导。增加绿色食品的宣传内容,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绿色食品健康、营养、安全、优质的特点。二是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网站进行宣传引导。发挥网络媒体开放、快捷和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增强宣传攻势。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展会进行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市领导带队推介、举办绿博会和参加各类展会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宣传阵地和渠道,使更多的绿色产品和品牌,得到更大范围内的认可。

(二)进一步扩大规模,加快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一是抓好部级标准化基地建设。继续建设好现有的16个部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积极争创新的标准化基地。二是创建绿色食品核心示范区,使每个核心示范区面积达到5—10万亩。三是严格执行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做到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

(三)抓住重点,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充分发挥资源、地域和品牌优势,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升级,逐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加工体系。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壮大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和支持现有龙头企业扩张发展,扶持飞鹤、元盛、中粮、恒阳、北大仓、富裕老窖、瑞盛、安泰生物等现有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其对产业的牵动能力。进一步做好各县(市)区园区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项目建设载体的作用,通过招商引资,不断引进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园区,推动绿色食品的产业聚集。二是以主导产业为重点,做大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重点推进玉米、大豆、马铃薯、水稻、杂粮、白酒、乳制品、肉制品和优质矿泉水等九大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搞招商、上项目、拓市场,延伸产业链,加快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构建优势产业集群。三是以生产监管为重点,规范绿色食品的加工标准。引导企业严格执行生产工艺标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检测程序,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四)开发市场,提高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一是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知名品牌。结合绿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市场欢迎的实际,全力培育品牌,做大做强一批特色明、规模大、质量高、信誉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重点打造雅鲁河牌小米、嫩晶牌大米、港进牌粉丝、粉皮系列产品、红光牌绵白糖和苏达矿泉水等5个品牌。同时,积极引进已经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争取与他们合作,搞好贴牌贴标。二是加强专业市场建设。发挥特色产品优势和原产地优势,采取各种方式发展专营店、连锁店,在大中城市商场、超市设立专卖区、专卖柜等销售网点,不断扩大销售空间。三是建设稳固和长久市场。在巩固、开拓现有“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其它省会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市场。四是充分发挥网络销售的优势,积极开辟新兴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推进大宗商品的网上交易,不断扩大网上的交易品种和交易规模。五是继续办好绿博会。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进一步开拓销售市场,使绿博会成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同时,继续坚持“走出去”,利用各种展会、推介会,展示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精品和品牌,提高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强化龙头,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水平。立足资源和产品优势,发挥品牌效应,开发更多的绿色食品,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建立利益联接机制。通过采取订单、合同、租赁等各种形式,加强基地与加工企业有效对接。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模式,大胆探索和创新龙头企业与原料生产基地的利益联接机制,把基地作为加工企业的第一车间,减少基地农民经营风险。二是强化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和培育绿色食品协会、联合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壮大各类经纪人队伍,切实发挥他们在基地生产过程中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作用。

(六)加强监管,打造绿色食品之都诚信品牌。组织协调农业、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等相关执法部门,围绕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操作规程,实施“四统一”生产模式,突出投入品监管,确保基地生产高标准。围绕绿色食品加工标准,突出生产原料、添加剂监管,确保加工产品高质量。以基地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市场销售和知名产品的保真、诚信的品牌效应,合力打造绿色食品之都这块大品牌。

(七)认证产品,积极稳妥推进绿色有机食品开发。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不放松质量标准,不降低准入门槛,切实维护精品形象,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注重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对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要求,有规模、质量好、市场潜力大的产品,及时受理,及时认证,不断扩大标志产品总量。

(八)制定政策,建立完善绿色食品发展扶持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集中扶持绿色食品核心示范区建设、新产品开发、检验监测、市场建设和品牌宣传。农业综合开发投资应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结合起来。在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项目给予优先安排。积极争取科技、商贸、质量技术监督、畜牧、环保、水务、林业等部门支持,把扶持重点向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倾斜。二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部门增加信贷投入比重,优先办理基地农户贷款,优先安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贷款和原料收购贷款。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领域。鼓励保险部门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增加险种,扩大保险覆盖面。三是充分利用支农惠农政策。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补贴的前提下,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支农惠农的硬性条件之一,研究制定出台生产优质农产品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绿色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

〔参 考 文 献〕

〔1〕周艳丽,张紫鑫.黑龙江省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02).

〔2〕景侠,董智美.黑龙江省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J〕.新农村建设,2009,(02).

第3篇:绿色食品市场前景范文

无公害食品是指产自良好生态环境,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生产或加工,农药、重金属、硝酸盐及激素等有毒物质(或残留量)控制在安全、健康允许范围内,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强制标准的安全、营养的食品。2001年我国启动了“无公害行动计划”,其核心是以“菜篮子”产品为突破口,以市场准入为切入点,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对农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用8~10年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目前,我国已颁布的无公害食品标准涉及到畜牧业、水产养殖业、蔬菜、水果等200余项行业标准。无公害产地的认证由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的规定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认定工作,无公害产品的认证由专门的认证机构负责。

绿色食品不是指“绿颜色”的食品,而是指经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绿色商标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开发绿色食品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在生产绿色食品中必须遵循,在质量认证时也必须依据该标准的技术文件。绿色食品标准分为A和AA两个技术等级。A级标准要求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的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并积极采用生物学技术和物理方法,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要求。AA级标准要求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中不许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兽药及有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生产资料,而是通过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术,培肥土壤、控制病虫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的要求,以及在A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规范生产加工,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有机食品标准采用国际上普遍公认的认证标准,要求原产地无任何污染,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食品防腐剂、添加剂、人工色素和有机溶剂提取物等,贮藏、运输过程中未受到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卫生的要求和食品行业的质量标准。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生产规模很小,在国内市场份额也非常低,但市场潜力很大,是今后食品生产的发展方向。

三者的区别

1.从产品质量标准上讲,无公害食品标准最低,有机食品标准最高,绿色食品标准介于两者之间。无公害食品是对食品质量的一种基本要求,普通食品都应达到这一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限品种、限时间地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主要是将有害物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绿色食品是在强调无公害的基础上,还强调优质、营养,AA级则接近于有机食品标准。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则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和基因工程技术,是真正源于自然、营养丰富的环保型的食品。

第4篇:绿色食品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绿色食品;市场;现状;发展对策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发展绿色食品,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增强人民身体健康,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的现状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经过十几年发展,已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开发以年均37%的速度递增,1999年产品总数1360个,2000年产品总数为1831个,2007年达到15238个,截止去年底,全国共有5740家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的15238个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达到8300万吨,出口创汇21.4亿美元。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7大类、29个分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类等,其中初级产品占37.24%,许多企业是大型知名企业,如运城市的胃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维之王食品有限公司、珊瑚红果业有限公司等,都是中国名牌产品。目前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绿色食品以其鲜明的形象、过硬的质量、合理的价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相当一部分已成功进入了日本、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展示了绿色食品的广阔前景。

2、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产品结构不合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完整认识,制约了绿色食品的发展

市场的拓展,需要一定规模的产品。资料表明:绿色食品主要大类产品数量比重分别为: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类占59.4%、畜禽肉类占11.4%、水产类6.2%,饮品类占15.3%,其他产品占7.7%,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因此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在结构不尽合理,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由于绿色食品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感知尚浅,因而未形成稳定的消费人群,造成有效需求不足。2006年某市统计局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是78.5%的人听说过“绿色食品”这个名称,其中有24.1%的人未听说过“绿色食品”有识别标志,而具有识别标志能力的人只有21.9%。在买过绿色食品的人群中,也只有48.8%的人意识到“无污染安全”是绿色食品的主要特征。而62.4%的人由于对绿色食品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绿颜色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

2.2 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分散,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产销脱节问题严重

绿色食品区域化生产虽初见雏形,但总体上分布仍很分散。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原料主要分布在生态资源未破坏的农村和边远地区。据统计,1999年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近70%分布农村,有的甚至是边远地区、交通闭塞的山区,而绿色食品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拉大,造成绿色食品供货困难,产供销脱节,导致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发展缓慢。

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的发育缺乏统一的协调组织,缺乏较强的经纪人队伍,并受流通领域条块分割、行业封闭体制的惯性影响,产品跨地区经营比较困难,产品供给没有规模,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同样,绿色食品经营企业也相对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此外部分企业还存在“重申报,轻市场”的观念,过分依赖政府,这些都影响了绿色食品的市场发展。

2.3 绿色食品市场建设滞缓,市场机制不规范,影响了人们购买的信心

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滞缓,主要表现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和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大中城市80%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有所了解,其中大部分消费者表示,愿意消费绿色食品,但购买时必须非常方便,价格合理。当前绿色食品商业流通的专业化水平还很低,全国仅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少数大城市建有绿色食品专门零售商店,其他的地区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混售,不便于消费者选购。

绿色食品商标必须经过注册,才得以保护。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的事件时有发生。有的企业擅自扩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范围。有的超期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假冒绿色食品标志,欺骗消费者,严重损害了绿色食品的市场整体形象。

3、加快绿色食品市场发展的的方式和途径

3.1 严把产品质量关,组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

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扩大专业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龙头企业是绿色食品生产销售的关键。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企业,也可以是流通企业。它们有共同的优势:一是具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产品的生产基地、质量、市场占有率有保证;二是不断发展扩大,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向规模化经营迈进。随着我国人均收人水平提高,人们对肉、蛋、水海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居民的肉蛋水海产品消费量比90年代分别提高了19.4%,76.8%,和55.1%。但在畜、禽、水产品养殖过程中,一些生产者为了增加产量,获取暴利,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兴奋剂等,绿色食品质量令人担忧。因此国家应鼓励和支持建设一批大规模标准化的产品和原料生产基地,培育一批从事生产、加工、贸易、科研、开发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严格检疫程序,建立市场营销网络,规范绿色食品的市场秩序。

3.2 有组织地建立绿色食品专营市场,形成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营销网络

为发挥绿色食品的规模效益,应有计划、有组织,分区域建立专业化的绿色食品批发市场。通过专业批发市场,聚集绿色食品,建立集散地;建立绿色食品专业销售网点;一定规模绿色食品的连锁店;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准确度高、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促进销售等特点。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应对连锁店和专业批发市场进行统一设计,结合绿色食品标志颜色,综合设计绿色食品统一的销售图案。建立连锁店和专业批发市场,配套好市场的各种硬件与软件。建立绿色食品交易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实现了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绿色食品原料企业之间,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绿色食品营销企业间的网上订购;并依靠绿色食品连锁店和配送队伍,实现“网上购物”。

第5篇:绿色食品市场前景范文

目前,全市已开发绿色、有机食品81种,经国家经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23个,其中AA级2个,A级21个,已经申报到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待批产品8个。获得德国、美国和欧盟认证的有机食品16种。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6.59万hm2,其中绿色食品种植面积6万hm2,有机食品种植面积5933.33hm2。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15个渊通榆县3个、洮南市3个、洮北区5个、镇赉县2个、大安市2个冤,通过GB/TI9002院94要ISD9002院94标准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有3个,通过Q/Z认证的有机绿色食品企业1个。每年可提供大米、绿豆、葵花仁、小米、芝麻、牛肉等绿色食品9万t,有机食品8348.6t,绿色食品速冻粘玉米1030万穗,绿色食品白条鹅200万只。已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9个,面积3.10万hm2,品种60个,其中获得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1个,面积1.23万hm2,已经制定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渊地方标准冤53个。

2存在的问题

2.1宣传力度不够

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公众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消费意识不是很强,部分农民存在种植绿色农产品和普遍农产品是一样的想法。

2.2绿色农业基础薄弱

绿色农业的生产规模小,比较分散,品牌杂,精深加工产品少,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较低,真正依靠现代的大市场、大流通来建设现代化的大企业、大基地还很少。

2.3市场管理不规范,执法力度不够

有的企业或销售商不经过国家及省的认证就擅自打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的招牌,扰乱了市场秩序,给一些真正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损害,更有部分商贩见利忘义,经营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伪劣化肥和种子,给广大消费者造成损害。

2.4检测能力较弱

目前,白城市只有洮北区能对蔬菜进行定性检测,其他作物还不具备检测条件。并且国家投入的检测资金有限,检测数量和次数也极有限。

2.5投入资金不足

开发一种有机食品需要4万元左右,开发一种绿色食品需要6万元左右,开发一种无公害农产品需要1.5万元。由于缺少开发资金,从而影响了绿色农业的发展进度。同时,由于各地绿色食品办公室都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办公经费很少,又没有其他的经费来源,更没有专项开发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绿色农业的开发进程。

3对策

3.1切实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形成良好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采取开辟专题、专栏和专版等宣传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展绿色农业的重大意义,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绿色农业的认知程度,通过宣传和培训绿色农业的知识与技术,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增强广大干部和群众开发农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农业部门要结合开展野科技之冬冶、野科技之春冶活动,采取举办培训班、技术讲座、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要围绕提质增效,选择最优品种、推广最新技术,依靠科技提高品质,增加效益。

3.2强化绿色农业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市场监测

从长远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出发,坚持质量标准,强化绿色农业监督管理工作,是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为此,要严格按照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的各种绿色食品标准,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食品生产的监督管理,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净化绿色食品市场,切实维护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各县渊市、区冤绿色食品办公室要按照商标法的有关规定,会同工商、技术质量监督部门及新闻单位,定期开展市场的联合检查活动,对生产和经营假冒伪劣绿色食品的责任者予以严惩,并公开曝光,形成舆论监督高压。同时将各种绿色食品的质量标准以最直观的方式告示消费者,让消费者能够真正掌握鉴别真假绿色食品的知识。

3.3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第6篇:绿色食品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有机花生 产业化 绿色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1(c)-0168-03

绿色食品是指在良好生态环境下,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操作规程和方式生产,通过全程品质控制并取得绿色食品商标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有机食品通常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食品。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安全优质的绿色有机食品得到了蓬勃发展,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1 绿色有机花生产业化发展现状

花生是营养学界公认的保健食品,不论是在欧洲还是亚洲,花生用于食品的比重正在迅速赶上或超过榨油用花生。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花生已是一种重要的食品类经济作物,发展前景广阔。

我国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生产国,但由于受耕作粗放、品种种植结构不合理、生产品质欠佳、技术含量低、产业化程度不高等不利因素制约,绿色有机花生仍未形成产业化和规模化,直接影响了种植花生的产值、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1.1 缺少食用型新品种,良种产业化滞后

我国花生新品种选育长期以高产为目标,忽视花生品质,致使食用性花生品种研发与推广滞后。另外,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农民一家一户生产为主,土地种植分散。花生又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农民受长期种植习惯影响,多愿选择自留种,较难接受统一换种和供种,受此影响,花生良种产业化难以形成,直接阻碍了我国绿色有机花生产业化的推进和发展。因此,要培育研究更适于农户种植的绿色有机花生新品种,以适应种植产业化的推广和消费市场发展的需要,增强绿色有机花生生产竞争力。

1.2 花生生产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

花生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种植成本不断提高,严重影响了花生的生产规模及效益增长,也使食用性花生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处于削弱的趋势,并从根本上减弱了我国花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肥料等农资价格和物流运输成本持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花生生产和经营成本的高走向。

1.3 生产、加工、销售脱节,深加工技术落后

由于缺乏专门用于绿色有机花生的生产基地,没有形成区域种植规模和集约经营,生产上对绿色或有机花生品种和普通品种统一管理,加工时也不分品种,混收原料,造成花生制品出现内在品质等参差不齐。我国在花生产品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上起步较晚,产品深加工少,加工水平低。目前我国的深加工能力和技术与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比较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有:原料品质差,加工专用性低;加工型小微企业多,产能集中度不高;现代化设备投入不足,创新研发能力弱;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够;高品质、外销型产品品种少,消费领域窄,生产出的产品基本上处于初级加工食品,附加值低,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1.4 出口花生品种混杂,出口贸易效益下滑

由于国家对花生育种未能形成有效监管和引导,仍片面追求科研成果和生产效益,近几年品种产量虽有所提高, 但品种的单一性不强,在花生的出口检验中出现品种混杂等现象,使我国出口花生声誉度受到影响,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同时,出口经营间的无序竞争,不熟悉国内外品质标准和质量标准,花生出口质量的下降等等,都直接导致花生出口退货,从而使出口效益大幅下滑以至亏损;从长远看,出口贸易和效益下滑将会对我国整个花生产业化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 我国绿色有机花生生产发展对策

为适应绿色有机花生消费量的增加,满足新形势下消费市场的需要,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机绿色花生的品种选育及其生产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则是绿色花生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现代化生产和建设步伐,提高我国花生生产品质,增强花生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加快绿色有机花生产业化发展。

2.1 加大绿色有机花生的科研投入

研究创新是花生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要解决限制花生产业发展的问题,关键是要从源头做起,充分发挥科技在绿色有机花生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着力提高花生生产科技含量。要通过实施国家“十五攻关”“97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等农业科技项目,以基础创新、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突出重点,争取在研发创新上取得新的突破。针对优质、高产、专用的花生育种目标,要加大提高花生品质的研究力度。其中优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分、蛋白质含量以及微量元素含量等。真正的优质,应以反映花生所不同使用目的标准。当前我国花生品质应根据油用、食用和出口专用确定,并根据育种目标的调整,相应修改新品种的审定标准。特别是专用优质品种的开发与推广。对已育成花生品种进行评定,按照食用、油用、出口专类进行划分,再按照花生产区的环境生态特点及种植习惯推广,确保花生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

2.2 推广有机绿色花生高产种植技术

高产种植技术不仅是花生栽培生产的重要保障,更是推进有机绿色花生规模化成产的必要手段。科W种植技术在有机绿色花生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指,在有机绿色花生的主产过程中,应充分分析花生的生态环境、种植环境及土壤类型和质量,以此为依据,筛选适应的花生品种,同时根据花生各生长阶段开展施肥、除草、灌溉等农作活动,提高花生的产量。

在花生种植主产区开展产业化生产,应以选择远离工矿企业、村镇,无潜在污染源,水质、大气、土壤等均符合条件的田块,实行“统一购买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科学管理制度。2009年,开封富兰格生物工程公司生产的有机花生在北京进行了206项农药残留测试,检出结果均为零,受到欧盟有机食品采购商的青睐。高产栽培技术在确保有机花生的品质上,为企业提供数量足、质量好的优质出口原料,增加种植效益和收入。

2.3 提高生产、加工机械化水平和深度

花生的生产和收获用工多、劳动强度大。发达国家在花生收获环节机械化上主要是针对花生种植特点,向机电一体化、大型化、智能化等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向发展,全部实现了花生收获机械化作业,降低了区域产量生产成本。因此,应根据我国花生主产区自然条件和生产特点,着力提高花生机械化生产水平,促进生产成本降低。花生生产的机械化,包括从播种、施肥、除草、收获等过程的机械化,同时围绕收获后的烘干、脱水、储存、运输、防霉、加工等环节,进行相应的技术研发,延长有机绿色花生产品的消费时效。

目前,花生的营养保健价值不断受到重视,但我国的花生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因此,应以适应人民的营养健康和保健需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契机,增加花生系列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研发的投入,发挥科技进步的力量,助力发展我国花生的深加工产业,提升花生的出口效益和创汇能力,推进带动花生产业化的全面发展。

2.4 加快绿色有机花生新产品的开发

花生油是我国花生的主要生产目的。努力提高花生油品质,继续做好花生油用产业化,改进和推广能够保留花生营养价值、卫生安全的现代压榨法。花生蛋白质含量高,可作为食品的主要成分,如制成种类丰富的蛋白制品,也可作为食品辅料,如花生酱、花生奶或乳、花生糖等上百种食品。还可以开发花生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如花生壳制酱油、栽培食用菌、制造人造板以及利用花生秧做青饲料等,一方面使花生的营养物质得到更充分的发掘利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花生销售市场渠道,调动花生生产的积极性。

另外可根据不同国家花生消费需求上的差异,开发不同的花生产品并用于出口贸易。如发展中国家多以榨油为主,发达国家消费花生主要以食用为主。以美国为例,美国人每年消费2721.6 t花生仁和3175.2 t的花生酱,但是用于榨油的花生仅占15%,并且都是次等花生。我国花生出口市场主要包括日本、欧盟、韩国、俄罗斯、北美洲和亚洲其他国家。因此,我国花生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兼顾出口国的不同需求,设计开发相应的花生产品培育消费群体,提高市场占有率。

3 绿色有机花生产业化展望

绿色有机农业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空间。尊崇自然、注重安全、崇尚健康的消费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绿色有机食品的市场正在形成。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中城市中,绿色食品认知度已经超过了70%,绿色有机食品也正逐步走向国际,成为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新的增长点。

虽然我国在花生产业化进程中还有着较多制约和障碍, 但绿色有机花生产业化发展也正在加快到来。花生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生物学效价高于大豆。花生油也是营养学界公认的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功效的食用油,对我国发病比例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绿色有机花生及其加工产品在我国乃至世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据报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标准《绿色食品花生(果、仁)》草案中有绿色食品证书(A)级的花生比普通花生增收0.5元/kg。

科技进步在我国花生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推进作用,未来我国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支撑,有机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等将是未来花生产业化发展的重点。未来我们要立足现代农业建设大局,进一步加大绿色有机花生产业化进程,提高绿色有机花生繁育和栽培技术,加大花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拓宽花生产品的加工深度,着力提高花生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质量保障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进有机绿色标准化生产、机械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双重目标。

4 结语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在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其营养价值高,种植效益好,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发展绿色有机花生生产,进一步提升花生的品质和食用安全性,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利于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宁,刘智钧,许少丹.我国绿色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及未来[J].广东化工,2012,8(39):138

[2] 万书波,张建成,孙秀山.中国花生国际市场竞争力分析及花生产业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5(7):25-29.

[3] 马皓,郭爱红,冯旭东,等.红安县花生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3(3):8-10.

[4] 宋锴.花生产业化丰产栽培实用新技术[J].山东工业技术,2013(12):166-167.

第7篇:绿色食品市场前景范文

一、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__县生物有机肥料厂建设

2、项目建设地点:__县__镇__钾肥厂

3、项目总投资:2400万元

4、项目负责人:朱灶树

5、项目承办单位:__县农业局

6、项目技术负责人:詹荣辉

7、联系电话:0793-7416030

二、项目建设背景

__县位于赣、皖、浙三省交界腹地,国土面积444万亩,是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全国aaa级文化与生态旅游示范区,也是江西省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县,生态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全县现有有机食品绿茶生产基地4万亩、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4万亩、绿色食品a级水稻生产基地1万亩。在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内,以生物有机肥料替代单纯的化肥,达到土壤投入与产出的平衡,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生物有机肥料集现代化肥的速效、传统有机肥的长效、有机物菌肥的增效于一体,是无公害、无污染的第四代新型活性肥料,产品主要用于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及经济作物的肥源,不但能供应农作物全价营养,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而且能提高作物的抗逆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衍,对其他肥料有较好的吸附性和络合性,从根本上解决有机污染。生物有机肥料厂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市场上生物有机肥料供应不足的供需矛盾,促进生态农业农资供应体系的形成。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中国加入wto后,农业部迅即在全国启动了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需求量日趋增加。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把江西建成沿海发达地区的三个基地和一个后花园,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建设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把上饶建成赣、皖、浙、闽四省交界的中心区域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县委、县政府也提出了建设绿色__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__如何立足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建设绿色__,关键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农业之路,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县从开发有机绿色食品入手,先后培育出aa级绿色食品大鄣山茶、aa级清明丫玉茶、a级大鄣山大米、源发苦丁茶、鄣圣茶,经欧盟bcs有机食品机构认证的有机食品有大鄣山茶、山黑猪、黑芝麻、银杏针、食用菌和35种中药材,建立了生态农业基地50万亩。但由于缺乏生物有机肥,产量较低,经济效益一般,而国内生物有机肥生产企业少,加之运输路途远,运输成本高,价位高,销售疲软。因此,尽快启动生物有机肥料厂建设项目是十分必要的。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生境条件优越。县域森林覆盖率达81.5%,水资源丰盈,光、热条件充足,生态环境得天独厚。20__年11月,经江西省农科院绿色食品检测中心对产地进行有关的环境监测、检验,全部数据达标,确认环境质量合格,十分适宜发展aa级绿色食品和生态有机食品。为策应绿色__建设,县里启动了生态农业建设工程。这些为生物有机肥的大面积应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2)技术力量雄厚。全县县、乡、村三级共有农业科技人员482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8人,初级职称130人,另还有近20__多名经农广校和农函大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民技术员。在1994年启动实施的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项目建设中,历经5年时间,全县探索出以良种推广为主的生态农业模式15种。技术上,完全可以保证生物有机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

(3)原材料有保障。生物有机肥料厂所需的秸杆、谷壳等原材料相当充足,完全可以满足生产,水源也有充分的保障。

四、市场分析预测

__县地处三省六县市接壤的边沿地带,生态优势明显,区位条件独特,是江西省绿色食品基地县和生产大县,每年对生物有机肥的缺口需求在3000-4000吨之间,且周边地区对生物有机肥的需求量也相当大。因此,生物有机肥料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五、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设计年产3万吨生物有机肥,建设厂房及附属设施。项目总投资2400万元,一年建成竣工,年产值3000万元。

项目引进北大江西高科技产业基地成套生产技术,主要工艺流程为:菌种培养有机物接种发酵降解(谷壳、猪粪、枯饼、秸饼)搅拌(根据市场需求可掺入n、p、k等肥)干燥制粒包装成品。主要设备:机械化生产主要设备有发酵塔(可用钢板自行制造)、粉碎机(20千瓦)、搅拌机、传送带、低温烘干机、制粒机、包装机。半机械化生产主要设备有粉碎机、低温烘干机、制粒机、包装机。

厂房可建棚架厂房,仓库可利用钾肥厂现有房屋。

六、建设地点选择分析

项目厂址选在__镇__钾肥厂内,位于省道景白公路沿线,已经开工的景婺黄、景婺常二条高速公路将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县供电公司在__镇建有变电所一座,

电力供应有充足保证。线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也一应俱全,覆盖城乡的能源电气网络已经形成。七、项目效益分析

项目总投资(以3万吨设计)2400万元。其中:建设资金1200万元,流动资金1200万元。

竣工投产后,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剔除有机食品用肥生产成本700元/吨、a级绿色食品用肥生产成本1000元/吨,年投资利润率达10%以上,投资回收期10年。

八、环境保护

本项目的建设遵循国家环境保护规则,严格控制污染源,确保环保达标,对当地环境保护不会造成影响。

第8篇:绿色食品市场前景范文

摘 要:园艺是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是联结绿色与艺术、物质与精神的纽带。本文以城市中的园艺问题为切入点,对园艺影响城市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城市中的园艺,实为“绿色”与“艺术”的结合体,其存在能有效提升城市品质。本文先阐述了园艺影响城市的直观层面:从城市生态系统过渡到景观与园艺对于提升城市品质的重点之所在。其次从园艺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而言,作为两条额外的链接,专门涉及了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与公共健康相关性。最后从思想层面着手,认为园艺与城市休闲旅游与城市生活的舒适性在思想层面高度契合。作者认为,重视园艺、追求绿色的城市必将成为宜居城市;重视艺术、张扬个性的城市一定是有品位的宜游城市;绿色与艺术相融、物质与精神共生的城市是人类的理想家园。作者呼吁:农学家(包括园艺学家)、建筑师(包括景观建筑师)、艺术家(包括人文科学学者)应该在无限广义的层面上携起手来,基于“3A的哲学观”和实践视角,创立城市设计艺术学,合力提升我们的城市品质、建设完美都市,让绿色与艺术永远在城市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都市园艺;城市设计艺术;绿色与艺术;3A哲学观;新中式景观;城市品质;景观评论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继2009年意大利博洛尼亚的第二届城市与景观园艺学术研讨会之后,各位专家在2011年春夏之交的南京又再度相会,在期待的目光中迎来了第三届城市与景观园艺学术研讨会的盛大召开。在上一届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城市中的食品与花卉生产、城市景观园艺、城市环境中的植被与生态管理、绿色建筑、园艺的社会与心理角色、花园的植物历史、城市园艺与建筑等7个方面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英国雷丁大学的巴斯和鲁夫教授在其所做的主题报告中,曾以一个悖论开题,解释城市中喧嚣的工业、商业活动与宁静的园林之间彼此矛盾而又相辅相成的关系[1]。正是如此,本次在南京召开的第三届城市与景观园艺学术研讨会选择以“绿色与艺术”为主题,就是兼顾景观园艺的技术层面、生态自然的关系层面、以及城市设计艺术的审美层面而定名的。举例而言,景观本身具备具象的实用功能,而园艺又与城市的食品安全有着内在的联系,又充当着城市景观美化、生态修复、甚至人类灾难的庇护所。这种家庭自种的果蔬实用植物是绿色与生活艺术的结合。城市园艺一方面在绿色食品方面颇有作为,另一方面在美化居所、美化城市公共空间也起到积极意义,随着园艺景观绿地的不断增多,城市的硬质空间也即相应被中和,受到污染的山体、水体等城市垃圾场的负面环境亦被一定程度上予以削减……一言以蔽之,绿色与艺术有机结合的城市,一定是有品位的城市。园艺作为中间的和谐层,不断地影响着城市,力图将艺术与绿色融入人居环境,将世界变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一、景观园艺:绿色与艺术的契合

30年的工业化努力,伴随经济迅速成长的是中国多数城市被一天天壮大的建筑所包围。今天,中国城市的环境质量仍有诸般不尽如人意之处,但终究开始了向着好、向着美的方向在努力转身。当一个个城市怀抱“绿水、蓝天”的美好理想,努力追求城市的色彩斑斓,当中国的城市对环境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难发现园艺――这个“绿色”与“艺术”的结合体,在城市绿化、城市农业等多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城市景观之美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绿化景观的生态艺术与和谐。绿色,这一在光谱中介于蓝与黄之间的颜色,自打从诺亚手中放飞的白鸽口中衔来新生的橄榄枝起,就散发着特殊的意义。这种自然界中常见的颜色,除了是光的三基色之一,更是心理学上六种客观的原色之一,“它往往使人联想起草地、树木,是生命、自由、和平与安静之色,给人以充实与希望之感”[2]。也正因如此,许多像“绿色和平(Greenpeace)”等关注生态的国际组织,都以绿色作为自己的标志色。绿色,已经被赋予了一层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平友善、善于倾听、削减冲突的人文意义。伴随着这样的人文意义,加之世界人类日益加重的危机感,全球范围内衍生出了一系列以绿色为口号的新名词,如“绿色革命”、“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企业”、“绿色消费”、“绿色标志”、“绿色文化”、“绿色雕塑”、“绿色文学”、“绿色软件”、“绿色食品”……绿色,从前是、以后也将越来越多地伴随人类的成长。

“当艺术家创造出一件美丽的东西来,或者滋生出能够让受众体会到艺术美感的刺激时,艺术就被创造出来了。”这是《爱尔兰艺术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Irish & World Art: 2010)中对艺术的定义。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并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时至今日,甚至有人认为,艺术其实就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在这种文化现象的感召下,伴随着人类城市生活纷繁焦躁的感触、以及日益高涨的对自然的渴望和呼声,艺术越来越多地和“绿色”走到了一起,进而衍生出一系列与“绿色”有关的艺术体裁和艺术形式。在中国2010年都市优势排行榜中,“十佳城市风貌排行榜”前三位的城市,也往往在“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和谐发展城市排行榜”、“高效政府排行榜”、“创新城市排行榜”、“创富城市排行榜”、“文化品牌城市排行榜”、“省、区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等榜上名列前茅。这也恰恰印证了查尔斯・兰德利的观点:环境对城市的强力塑形作用,以及环境对激发集聚地人才的智力潜能、工作效率、身心健康的激发作用[3]。今天的“都市园艺”将以生态、绿色、健康的态势将城市的艺术、文化提升到新的层面,这也是城市环境价值提升的关键所在。而这些要素恰恰是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最为缺乏的。

二、景观园艺之于城市功能的完善

阐释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目前经常谈到的城市品质问题,其次再说景观与园艺对城市品质的提升作用。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一项名为“构筑以生活品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4]研究课题里,课题组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说:“提高生活品质,既是每个普通人的当下愿望、日常需求,也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目标。”课题组选择杭州为范本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并搜集了全世界主要国家生活品质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适应中国要求的生活品质评价体系,提出了包括自然环境与居住条件、生活出行与公共安全、社会福利与医疗健康、教育与文化娱乐、社会参与与社会公平在内的5大类45个指标的生活品质评价体系,其中主观指标有20个。而城市的生态、自然环境与居住条件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一)城市的生态功能

近年来席卷全球的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开始站在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景观设计艺术,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自觉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生态主义俨然成为现代景观设计艺术得以付诸实践的根本前提之一。

城市的生态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主要是以城市作为居住地的人与周围的有机与无机环境相互共存的功能结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城市系统的一种,是人类在自然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并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恰恰出于这种发展中的人工性,就必然导致功能上的不完善和系统上的缺陷性,从而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生态问题。这就需要各位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家能够不断探索,可以说城市生态,是一项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永恒课题。

现代景观设计强调环保、强调生态,并出现了不少生态设计(Eco-Design)公司。可在进行实际操作时,生态思想更是一纸空谈。现代技术与科学的高速发展及与之相伴随的自然环境的巨变,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缺失了对生态伦理的思考。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的技术理性常常藐视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也必然致使其中的生态伦理错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一种生命相互维系的关系,人类必须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及意义,不能再以人的需要取向判别自然界的价值和效用为依据,而应以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为判别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依据。

针对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的生态错位问题,西方学术界很早之前就曾用客观分析法试图合理解决该问题,如: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泰勒的可持续性景观理念等。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领域推崇的是:将西方科学的理念加上中国尊重自然、强调整体性的传统哲学思想,即是将二元分离拆解的科学分析法和东方合二为一隐逸固守的传统哲学模式组合起来,其必然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这无疑更有益于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生态错位问题的处理。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生态的真正涵义,树立合理的生态伦理观。

对自然的掌控并非人类的权利,任何设计都应该顺应自然法则。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是一种全新的自然道德观,它在理论上要求当代人要牢固树立生态意识和长远利益,强调可持续性在实践上,提倡人们用对自然的“道德良知”与“生态良知”来进行服从生态规律的科学生活、绿色消费,将伦理学中人的“德性”、爱、节制、和谐等理念扩展到整个自然界,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扩大人类的责任范围,承担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生态的景观往往意味着生命力更顽强的景观,但这并非指完全忽视生物生境的不同需求,如在炙热的旱地广场上种植喜湿或水生植物,又抑或在狭小的城市风口硬生生挺立一颗孱弱的景观树,这并非改善环境的生态手法,因为不仅人是价值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物体也是价值主体,同样有着受尊重和获得满足的需求,同样需要人文关怀,一切生命都具有生存权利,在共享地球生态资源上人与一草一木都是平等的,植物也有权利争取更适合自身的生存环境[5]。

其次,利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构建合理的现代景观生态系统。

其一,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可持续性的景观系统,如养分和水的循环利用,尽可能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例如,柏林波茨坦广场的水景为都市带来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形成充满活力的适合各种人需要的城市开放空间,这些水都来自于雨水的收集。地块内的建筑都设置了专门的系统,收集约5万平方米的屋顶和场地上接收的雨水,用于建筑内部卫生洁具的冲洗、室外植物的浇灌及补充室外水面的用水。

其二,强调植物造景,打造乡土性、本土性的景观。乡土物种的应用不再被看作是粗野的景观,美国著名的延龄草公园就依托了这一重要的生态观念,在该园区内根据自然植物的种群关系设计师将乡土植物配置在一起,这些看似缺乏设计的设计常常是通过科学的生态过程分析而来的,其合理而又富艺术效果的景观形式和植物布置,在突出了艺术性的同时,也遵循了生态的原则。

(二)城市的社会功能

景观设计艺术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它不仅是改善、美化环境的重要措施,而且还具有保护环境、防灾避难等其他明显的生态及社会效益。由古今中外的景观发展史观之,现代景观设计艺术更偏重于景观的美化功能,环保、抗灾、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的特种园艺等社会功能被极大地削弱。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不仅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与人文观照,亦唤起了学术界对景观设计艺术功能残缺这一问题的重新审视,景观设计艺术能否对生态环境保护、防灾避难、保护生命、关爱特殊人群起更多的实际作用?

追溯历史,早在1860年,奥姆斯特德设计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现代公园――纽约中央公园。中央公园在城市和社会的改变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奥姆斯特德认为公园主要有两种功能:

其一,它们是环保清洁的机器,因为它们有非常好的土壤,可以降低气压、吸收二氧化碳、散发氧气。这位大师认为,城市环保功能和景观设计的外观功能是平等的,也就是说景观设计的外观也是有用的,认为这种外观的体验再加上景观设计的物理的特性和感官的特性会改变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也就是说,美丽是有用的,美丽可以改变人。

其二,城市景观既是体验也是环境,它们能够持续文化和文明,也能够持续生物和物理环境[6]。景观是社会经济发展下的必然产物,更是平和安逸生活中的重要公共开放空间,其所扮演的角色是多元的。撇开众所周知的景观的美化功能不谈,景观在环境保护方面,宏观上可以维护地区生态系统、引导区域发展形态;微观上可以调节小气候、抑制都市公害。至于景观可以调节洪水、防止崩塌、抑止延烧及提供收容避难场所等防灾避难方面的功能,则更不容忽视。

但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大多停留在更关注外观美化的层面,或许这些“美的景观”也会因为其中或多或少的绿色植物而起到一定的生态调节作用,但无论何时,生态环保、防灾避难这两大功能都很难与景观的美化功能处于同一高度,在诸多现代景观设计方案中“多功能的设计目标”仍是一纸空谈。比如,中国很多决策部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建设东方“曼哈顿”的决心,决策层的态度也导致从业者不得不舍弃一些专业原则,绿地景观一味追求形式的美观,很少考虑环保、防灾的需要。另外,景观建设成果没有突显环保与防灾的功能。如2003年10月北京市政府建设的第一个防震城市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该避难场所占地面积67公顷,拥有39个疏散区,可容纳25万余人紧急避难,具备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供水装置、应急直升机坪、应急广播功能等10种应急避难功能。但是,一般民众似乎对此没什么感觉,人们几乎都无法感知该公园也是应急避难场所。而中国的唐山大地震、日本的阪神大地震、乃至近年的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的肆虐则再度唤起人们对于景观中本应存在的环保、防灾功能的重视。

(三)城市的审美功能

在城市景观领域,地理学、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长足发展提供了科技动力,在理性主义的旗帜下,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出现了唯功能主义和理性科学主义的倾向,造成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艺术理解的彻底客观化,特别是在地理学和生物学对现代景观设计艺术领域的渗透,人性在“景观”的内涵中被消解,艺术性的感性特色被忽视,总体而言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美学意义、审美价值被选择性地忽视[7]。

城市景观中的植物,是城市园艺审美的主体,它不但是“绿化”的染料,而且也是万紫千红的渲染手段――植物可以实现同大自然现实一样的四季变化,表现季相的更替:花果树木春华秋实,四时更替之花,春芽、夏荫、秋叶、冬枝……无不增添了城市繁忙生活中一缕自然的情趣。而花木的姿态与种类也与城市视觉景观息息相关,“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梅花,“轻盈袅袅占年华,舞榭妆台处处遮”的垂柳,或劲拙或柔和,无不体现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同时也迎合各城市彼此差别有序的审美意象。事实上,城市景观中的植物还涉及听觉、嗅觉等自然感官,春夏秋冬、雨雪阴晴等季节、气候的变化以植物为媒介,将改变的空间意境送往人们的内心世界,以清香溢远、松风阵阵等其他官能感受深深地打动着身处其中的市民们。此外,世界范围内,从欧洲兴起的花木整形术,在现代城市景观中已经广泛使用,花木的修剪已经升华为一种真正的艺术,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它通过创作者的某种主观构思,以有生命的花木为材料。通过精巧的设计、细致的修剪将优美的造型与城市艺术趣味联系起来,给观者以不同的启示,获得美的心理享受。如同生命的雕塑、绿色的艺术。[8]

三、园艺之于高品质城市生活的意义

城市品质的研究源于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研究。对于现代城市居民而言,吃、住、游的指标是反映城市生活品质高下的三个主要因素。与景观和都市园艺有关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与公共健康相关性,城市绿地系统特别是社区景观和家庭园艺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游憩地与城市生活的舒适性直接影响到这三个方面。

(一)绿色有机食品生产

绿色有机食品的加工与生产,是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人们在生产加工中不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化学防腐剂和添加剂,更不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从而得到真正的源于自然、富营养、高品质的安全环保生态食品。

不少国家在进行城市栽培实验,如西雅图城市中心的屋顶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我国也有在城市中进行屋顶栽培水稻实验成功的例子。但包括屋顶在内的城市农业试验应该以园艺作物为主,也就是说,对城市自产式栽培而言,园艺是主角。城市可供栽培的空间有限,如何让有限的栽培空间在满足一般绿化的同时,生产更多的园艺食品,则是未来发展和关注的重中之重。中国的许多城市社区,以前禁止居民栽培果蔬,现在看来是错误的,甚至很荒谬。而地处广东顺德的长鹿休闲度假农庄,则在主题乐园的绿化空间栽培蔬菜,既满足了景观功能,也为乐园餐厅和游客采摘提供了安全食品。

当然,由于食品生产者的素质有待提高,在自己的庭园更多地设计食用植物的栽培区,采用立体园艺、集约园艺、有机园艺技术生产绿色有机园艺食品是最佳选择(作者美之国花园案例)。这也是中国目前私家花园建设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拥有私家园林的渴望导致别墅价格飞涨,但为我们景观和城市园艺工作者提供了就业良机。中国的园林设计师长期为公共设计服务,不像西方那样私家花园设计是园艺师的主要职业之一;这种局面很快会在中国改变。

(二)诗意的栖居

作为绿色与艺术的关键链接,城市景观与园艺发挥着改善城市居住品质的核心力量,此处我们先从园艺说起。广义园艺的产生已经不可考证,在久远的年代,人类的祖先就生活在郁郁葱葱的林海。高大挺拔的大树、漫山遍野的野花、四处可摘的果树,人类社会的最初本就依赖这些自然的恩惠而得以生存。正如培根《说花园》开卷提到的:“万能的上帝是头一个经营花园者,园艺之事也的确是人生乐趣中之最纯洁者。它是人类精神最大的补养品。若没有它则房舍宅邸都不过是粗糙的人造品,与自然无关。再者我们常可以见到当某些时代近于文明风雅的时候,人们多是先想到堂皇的建筑而后想到精美的园亭;好像园艺是较大的一种完美似的。”当然,世上的第一个花园并不是上帝创造的,但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园艺在人的精神生活中以及将自然引入家居的重要意义。早在先民的生活中,就有在家前屋后栽培植物,生产食物和草药,用以充饥和治疗疾病。从草药园到园艺的精神治疗(Therapy through Horticulture),使得园居者从体力和心理两方面得到健康的滋养。通过从事养护花草、插花、盆景制作等园艺活动呼吸新鲜空气,沐浴温暖阳光,领略自然美景,无疑会在智力上、情感上和体力上获得益处,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健康。

此外,人们在从事园艺活动时,可以唤起好奇心,激发生活热情,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创造力和观察力等等。因此,当英国伦敦在人口达到100万时,人们走出过去曾爱好群聚的剧场,去郊外沿泰晤士河畔郊游或到游园地散步。许多发达国家,居住在高度都市化的城市中的人们周末或节假日,均带着食品、帐篷,举家驱车到郊外的森林公园中度假、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绿色世界的安宁和清新。更多的,他们在宅前院后,亲手播种、耕耘和收获,享受田园乐趣。城市人们在繁忙的压力生活中的疲劳,在园艺过程中得以缓解,无形中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充满和平与安静”之中,获得丰收的成就感和美的体验,一定程度上解除了紧张和焦虑。因此在国外,园艺被称为是“社会的安全阀”。与此同时,园艺也为城市的环境带来一抹美丽的亮色。

(三)城市游憩地设计

休闲旅游是一项经济活动,良好的城市艺术设计能够使“建筑―景观(园艺)―艺术”三者融为一体,进而构成城市旅游吸引物的基础。正是如此,城市休闲旅游充当了“绿色”与“艺术”提升城市品质的另一个重要链接。许多著名的旅游城市就是以其经典的花园、优美的植物环境和城市森林(特别是休闲林)出名的。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周末出行”成为了都市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市民们纷纷出行,去自然中寻找绿色,在陌生的城市享受新鲜的生活体验和美的感受。尤其是自2007年11月,中国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常常与周末联动形成了一个小长假。于是,每个城市的周边城、镇、县、乡都成为了休闲旅游的目标审美对象,而对于城市而言,如何通过提升城市品位与城市文化来把握这个旅游机会,挖掘出特有的审美特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光临玩赏,就成为其重要的发展方略与热点问题。在新建城市(城区)和旧城更新过程中,不影响城市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城市的艺术特色,就成为了众多学者所需要费心关注与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已有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不断对城市各设施(街区、工厂)、绿化景观、历史遗迹、产品和要素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再定位,提出新的研究论证,进而将“绿色”与“艺术”融入到城市休闲旅游的课题上,形成新的城市游憩地。关注城市休闲旅游,不仅可以将城市品质进行再一次的拔高,还可以提升城市的旅游收入,甚至对于城市自身的产业结构多元平衡发展也不无裨益。[9]

此外,作为在中国新兴的“朝阳”旅游方式,“自驾游”城市休闲旅游呈现出消费水平高、人数众多、参与性强、主题多样、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这种并不以旅游地级别为论,而是通过到自己喜爱的地方缓解都市快节奏生活的压力为目的的旅游方式,更对城市“绿色”与“艺术”的契合而营造舒适、放松、自然的“花园城市”提出了特别的关注与要求。同时也对园艺抛来了蓬勃发展的橄榄枝。于是,一些花卉旅游地通过诸如“花博会”等一系列节庆活动作为辅助,以此来提升城市旅游舒适度,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城市品质。这就是查尔斯・兰德利提到的“迈向学习型城市”的初级阶段;而在“激发创新、促使城市学习”之后,还应该“把重心放在创意上,因应城市的需求,并非只此一次的活动”,最终使人们生活或游憩在“超越稳定状态”。

四、提升城市景观的艺术性

开发商为了吸引客户标新立异,直接导致欧陆设计风格在中国各地盛行,这使得国内的景观设计大量模仿甚至抄袭国外设计作品,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出了很多异国风情的居住区及商业区,甚至整个城区。在当前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也和生物的多样性一样受到严重威胁。在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亦面临着地域民族文化消逝、历史文脉断裂的景观价值取向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树立文化信心、重构传统设计,应该从教育入手,建立城市艺术设计学,培养从事城市景观艺术乃至城市设计的高等人才。

城市艺术设计学的建立,是艺术设计与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综合、交叉、融合和分化的结果。在我国近现代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艺术设计既没有很好继承传统,也未能科学、准确地汲取西方合理的方法。就是在当前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中,主要还是以城市物质功能规划方法为主要目标,城市精神形态以及艺术形态的设计与规划是附属的。表面上看很“务实”,其实是对城市功能认识的“缺位”反映。[10]

从景观与都市园艺的角度看,城市艺术设计学指导下的工程实践应该以绿色为基底、艺术为导向,构建新型的高品质城市景观。在这一点上,2009年首尔的公共艺术设计竞赛(案例)使得首尔的江南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芬兰的城市艺术设计实践还在规章上得到了保证。阿尔托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位于被称为“艺术设计之城”的Arabianranta。赫尔辛基市要求所有在Arabianranta地区的开发商投入1%-2%的房屋建筑投资投入到该位置的艺术作品。这条规定被跟进自从2002年该地区开发计划的进行,而现在,在Arabianranta中的50个艺术项目进入了不同阶段的建设。艺术是形成一个地区特色的重要因素,艺术设计学院现在运营着Arabia这座旧工厂的设施,和在该地区的其他与艺术相关的教育机构。

中国的城市传统景观艺术设计创新可以深圳万科第五园为经典案例。中国园林的自然古典写意主义传统亘古未变。自从深圳万科第五园的诞生,将骨子里的中国情结得以充分地释放,“新中式”景观设计风格也随着它的诞生而逐渐走向成熟并被大众所青睐。“新中式”景观设计是目前把中国传统风格揉进现代时尚元素的一种流行趋势。这种风格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特色,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其特点是常常使用传统的造园手法、运用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中国传统的图案符号、植物空间的营造等来打造具有中国韵味的现代景观空间。倡导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精髓在现代景观设计艺术中的内涵体现。可以通过优秀传统建筑、园林意境与当代科技、工艺、审美、功能的完美结合、创新,设计创造出契合本民族生活习惯、审美情感、价值观念、精神需求,以及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性化诗意空间环境,实现多元文化复合中城市记忆与文化DNA在当代建筑与景观中的标志性识别延展[11]。

与园艺相比,城市景观更多地作为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绿色要素,无时无刻不发挥着其审美要素及其艺术角色作用。现代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公共”,因为公共,而具有了极大的人口流动性和受众的广泛性。所以,城市景观一方面起到了愉悦市民内心、拉近与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使市民在忙碌紧张的工作之余,有一隅僻静优雅的散步小憩之所;另一方面,又是在无形之中宣传城市形象,强化城市精神,增加城市凝聚力和自豪感,提升城市文化与知名度的一张名片。

在这里,城市景观首先可以作为城市历史文脉、特有自然景观、传统风俗遗存的梳理者,挖掘其内在属性,合理组织安排,提炼主题突破时空界限,将传统的造园理论、造景手法运用于现代景观园林之中,使古今相合、忆古思今,串联起时空的美好想象。其次,可以作为新兴艺术、审美趣味的缔造者,或者通过城市绿地中引人注目的雕塑,或者通过亭匾辞赋,或者积极采用现代科技和材料展现时代的技术水平和特色,使市民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领悟设计者所要表达的文化思想,进而不断延伸出新的审美趣味和景观意境。

五、结语

园艺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绿色”与“艺术”的最佳结合体。在治学和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笔者近年来逐渐形成的“3A哲学观”就是要唤醒决策者们重视绿色和艺术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崇高地位[12]。愚见景观设计师应该在广义的农学(Agriculture)、广义的建筑学(Architecture)与广义的艺术学(Arts)交互共生思想的指导下创建新景观。农学家(包括园艺学家)、建筑师(包括景观建筑师)、艺术家(包括人文科学学者)应该在无限广义的层面上联合,创立城市设计艺术学,构建城市艺术综合体。这些都是有赖各位专家携手共进的奋斗目标,这也正是我们之所以积极开展、筹备此类学术会议不变的初衷。借此我再次向各位专家呼吁:“请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共同面对,合力提升我们的城市品质、建设完美都市,让绿色与艺术永远环绕在我们左右!”

相信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园艺将是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永恒主题。我希望本次大会,能以“绿色”与“艺术”为契机,顺利接下意大利博洛尼亚的接力棒,为景观园艺的学术内涵更添新砖。因为城市不能没有绿色、也不能没有艺术,愿我们的城市在先行的前辈、并肩的同道,以及后进的新秀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披荆斩棘、锄陋革新,一起建立起愈来愈完善、愈来愈适合人居的人间胜境!(责任编辑:楚小庆)

参考文献:

[1] Bisgrove, R. 2010. Urban Horticulture: Future Scenarios. ISHS Acta Horticulturae,881:33-46.

[2]周武忠.论花卉美与花卉欣赏[J].美与时代,1988,(03).

[3] [英]查尔斯・兰德利.创意都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51-354.

[4]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编).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周武忠.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共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J].艺术百家,2006,(07):73-79.

[6]伊丽莎白・梅尔.景观设计学:外观表现得恒久之美[J].城市环境设计,2008,(01):10-11.

[7]王绍增. 动态与关注[J].中国园林,2003 ,(11):53-54.

[8]周武忠,翁有志.现代景观设计艺术问题与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10,(05):122-129.

[9]周武忠,朱剑峰.自驾游导向的旅游景区规划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9):46-55.

[10]郑宏.城市艺术设计学:一门亟待建立的前沿学科[J]. 北京规划建设,2004,(04):127-128.

[11]Zhou Wuzhong . 1995. The Role of Horticul ture in human history and cul ture.ishs.Acta Horticulturae 391:41-52.

[12]Zhou Wuzhong.2011.A Philosophical Study on the 3A’s of Landscapology.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13(1):87-94.

Green and Art Promotes the Quality of City

ZHOU Wu-zhong

(School of Media and Design,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200240 Shanghai)

第9篇:绿色食品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绿色食品;无公害;消费;规范;营销

绿色食品来自于优良的生态环境,安全、营养、无公害是其本质,它本身没有被污染,又不会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绿色食品作为天然健康的产品,其从诞生之初就备受各方的关注和好评,从全国看,南方绿色食品生产自然环境条件不如北方优越。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正是得益于良好自然环境条件,而在我国绿色食品开发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食品安全理念的推广,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物的营养与安全。顺应这一趋势,各地纷纷打出“生态牌”,将发展绿色食品作为建设“绿色农业”的突破口,从而推动了无公害产品基地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绿色食品将成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其营销环境将早现出新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对绿色食品营销环境变化中存在的机会与挑战进行分析,以便调整市场营销组合,促进绿色食品营销企业进行营销拓展,实现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进行绿色食品的全方位市场调研,找到制约绿色食品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找出解决营销问题的方法。

一、宏观上,优化绿色食品营销环境

1.加快绿色食品立法工作,为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参照国际惯例适时调整现行法规,以强制性手段促进企业进行绿色营销,并逐渐将其纳入法制化轨道,如在农业生产中运用“污染者付费”原则。尽快出台“绿色食品管理条例”,为规范和拓展绿色食品市场提供的法律依据。

2.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群体。消费者从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到认可、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开展多层次的面向消费者的绿色食品宣传活动,促使人们转变消费观念,加快对绿色食品的认可,扩大绿色食品消费者群体,将绿色食品的潜在市场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

3.严格市场管理,维扩绿色食品市场主体利益。目前,绿色食品市场上产品很不规范,冠名“绿色”的产品很多,但真正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或有机认证的产品却不多。为此政府要组织协调技术监督、工商等有关部门,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加大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保护力度。

4.加强绿色食品技术体系的创新。为达到规范环境条件、生产技术、产品、包装、贮藏、运输等方面的标准,绿色食品开发必须重视绿色技术创新,加强适应绿色食品开发并容易被农民广泛接受的高新技术的研发 与推广,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研制的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应用,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的应用。

二、微观上,加强绿色食品企业营销

1.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选择不同营销策略。根据绿色食品种类和消费群体特点,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在产品组合、包装、定价、促销上有所区别。从产品种类看,营养品应采取高价高档策略,并包装华美;儿童食品除定位健康、营养外,还要注意口感和包装及促销的趣味性。从消费者来看,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偏好不同,对受教育程度较高者,重点宣传环保利社会伦理责任;对高收入者青年阶层,可采取高价优质策略,注重宣传新潮时尚的文化内涵,并注意包装的方便性,以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总之,不同地区绿色食品的需求市场不同,绿色食品的定价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以达到推广和普及的目的。

2.加强品牌整合力度,组建绿色食品企业集团。产品品牌形象设计不但要突出文化特色(包括地方文化利企业文化)、企业的经营理念,而且更要突出生态内涵,以独特的创意、新颖的造型,鲜明的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顺应国际名牌产品发展趋势。为扩大规模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绿色食品营销企业可以借鉴一些品牌集团(如伊利集团、完达山集团等)的成功经验,加快绿色食品品牌整合和集团化进程,按照生态环境、经济区域布局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