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城市绿化的概念精选(九篇)

城市绿化的概念

第1篇: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立体绿化;垂直绿化;特殊空间绿化;异同

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特殊空间绿化都是相对于常见的平面绿化所提出的概念,绿化的目的皆是为了更有效地运用空间,增加绿化率以及绿化数量,以此缓解人类环境的各种污染和视觉听觉干扰,以达到美化环境,绿化环保的作用,它们有着同样的绿化责任和目标。

起源

人类对绿色植物有这天生的渴望,将绿化引入建筑空间的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希腊神话中阿多尼斯象征自然美,他和维纳斯相恋后将代表自然美的花卉移植到盒钵里。当时的阿多尼斯节就是在屋顶和阳台摆上花盆并浇水的仪式。由此看来很早以前欧洲人就将屋顶、阳台作为栽培植物、装饰建筑的场所。《圣经》中Hanging Garden的解释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阿西利亚的巴比伦的花园,因为是在阶梯状的构造物上种植植物,因此被叫做HangingGarden。公元前十七世纪的希腊克里特岛王朝巨大的迷宫使用了由绿色植物构成的篱墙划隔空间形成曲折的窄路,构成让人进而难出的迷宫。垂直绿化在我国更是有这悠久的历史,早在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就将植物种植在南京城墙上,这是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垂直绿化。在五代时期,后蜀皇帝更是在成都的城垣上大量的种植芙蓉使得成都直到今天都有着“蓉城”这个别称。

定义与绿化范围

广义的垂直绿化指在不占用或很少占用规划用地的情况下,对各类构筑物的垂直或平行于地面的立面或顶面进行绿化的形式。这种广义的垂直绿化可以与立体绿化的概念通用,曾有些学者对立体绿化的概念提出过置疑,认为任何一株乔木或灌木所占的空间都是立体的,故“立体绿化”的概念可以涵盖一切绿化方式,因此主张不用这个概念。这一种观点应该说是过于偏颇了,立体绿化这个概念中对立体的界定并不能严格按照几何学上对面与立体的定义,它要与园林绿化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一株乔木、灌木或一片草坪,它如果是生长在地面上,并且着力点是地面,那么它就应该属于平面绿化的范畴;如果是生长在建筑物顶上,那么它的生长层面是平行于地面的另外一个平面上,这种就可以称为立体绿化,因为其种植层面相对于地面来说有立面上的变化;如果是藤木植物生长于地面而攀爬于墙面或篱架上,因其生长的着力点不在地面,而在垂直于地面的墙面或篱架上,故也可称为立体的绿化。

垂直绿化狭义的含义就是目前大多数学者或文献所应用或认可的,即利用攀缘植物进行构筑物的立面或顶面绿化、美化。它又可以和“攀缘绿化”的概念通用,绿化形式限定了植物的类型,也形象地反映出植物习性和在空间中伸展形式,在目前多数文献中将垂直绿化与屋顶阳台绿化相并列,此时的垂直绿化即为狭义概念的垂直绿化。因此,立体绿化的范畴较于狭义的垂直绿化而言,是更加宽泛的,包含绿化技术和绿化植被类型也较多。

相对于前两者而言,特殊空间绿化则具有较为清晰的定义和范围。特殊空间绿化是指用一般的绿化技术所难以实现的绿化。一般来说,我们把以下附属于建筑物或土木构筑物的空间称作绿化的特殊空间,包括:1)位于城市内部的空间2)人工营造的空间;3)用一般的栽植技术无法使植物正常生长的空间4)渴望得到绿化的空间。

特殊绿化空间分为“室外人工基盘”、“墙面”、“室内”三部分。由此不难看出,垂直绿化与立体绿化因提出的时间较早,其定义与范围比较模糊,但是这三个绿化概念就广义而言,大致内容是相同的,只是特殊空间绿化的定义内容更为清晰明了,而垂直绿化与立体绿化的定义容易使人混淆。但是,就狭义而言,垂直绿化涉及范围较小,植被要求和品种单一,立体绿化与特殊空间绿化较为相近。

目的

垂直绿化抑或立体绿化是为遏制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热岛效应愈加明显,城市生态日益恶化,而在城市中大力种植绿色植物,使绿色回归城市而诞生的绿化技术。在高密度人居环境中充分合理利用绿地,改善绿化结构,提高总绿量和叶面积总数,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特殊空间绿化的目的是结合一般空间的绿化,使我们身边的生活变得更加优美、舒适,为创造各种经济效益和改善城市整体的环境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把全球性的环境改善也纳入特殊空间绿化的领域。

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商业活动集中于城市的趋势都在不断吞噬着城市作为重要环境财富的绿地,因此,产生了热岛现象等各种城市公害,从而导致了城市环境的恶化和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

与欧美各城市比较,无论从“质”还是“量”的角度分析,中国城市绿地的现状都有很大程度的恶化,同时,为了缓解城市公害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以及当前无法快速增长和改善的一般绿化空间面积,可以说特殊空间绿化具有很大的研究和发展的意义。

今后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是对城市环境压力小(Low Impact)、具有循环性(Circulation)和环境共融性(Symbiosis)。

压力小:缓和热岛效应等城市气象的形成,减小夏季和冬季的能源消耗。

循环性:用增强保水力和净化空气等方法形成水和大气层等的自然循环系统。

环境共融性:确保随时随地都有生物休养生息的空间,从而实现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

特殊空间绿化在具有上述3种作用的同时,结合一般空间的绿化,从我们身边的生活空间扩大到一个地区,进而扩大到整个城市,逐渐形成细致入微的绿地网络,最终期待它能够承担起改善全球环境的作用。

相对于立体绿化先前设定的绿化目标而言,特殊空间绿化所指定的目标更为长远,体系更为完善,更加贴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

第2篇: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园林设计;概念

我国目前对建筑园林设计要求城市生态环境、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改善和提高。“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宠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先行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设计。

1 创建“园林城市”需要切实有效的规划理论和方法

(1)“园林城市”建设规划非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所能替代。

首先,当前城市总体规划对绿化环境研究局限在绿化用地系统,易忽视其它用地绿化环境。我国城市园林绿地相关指标均远低于世界有关组织推荐的合理指标。鉴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城市内增避大片绿地是不可行的,为创建“园林城市”而占用郊区耕地的作法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绿化空间潜力和提高绿地综合效益。其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对城市绿地作为居民主要游憩空间功能的认识不足。城区绿地的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功能。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由于人口稠密,单纯生态意义的绿地几乎没有。防护绿地在现实中常常成为附近大量居民散步游憩区。

(2)园林绿化、城市规划、环境工程等专业应加强相互渗透、协调。城市空间规划时常出现以下现象:(1)绿化规划设计缺乏艺术文化特色和供居民游憩利用价值的植被空间;(2)囿于场地铺装图案、雕塑小品造型和建筑立面装饰设计,而缺乏环境保护规划缺少对空间机能和绿化调节效益的考虑。

(3)现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对城市居民室外休闲生活内容、规律和活动空间的研究不够。当前,人们发展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切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加强对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相互影响机制的了解,加强对社会休闲生活与社会文化建设相互影响机制的认识,城市由物质文明观念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观念转变的人文主义思想。

(4)城市生态理论指导城市建设的可操作性较弱。城市(市区)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最活跃和最开放的空间系统,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平难以对其进行定量的研究把握(例如美国“第二生物圈”试验失败的结果,表明人类对生态的认识还很肤浅)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综合建设需要探索和运用具有操作性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居民活动、景观风貌、城市文化等各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2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我们认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沛、人与自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它具有以下涵义:

(1)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作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词、被国内外普遍认可,相对于“森林”、“田园”等提法,确切地表明了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理念。

(2)是城市工业、商业、基础设施、交通、仓储等城市设施集中的用地空间以外的开放型用地空间。

(3)人文主义思想;绿色空间系统包括绿化、自然环境和空间内人群行为的双重意义。

(4)整体环境观念:对城市环境各种要素(物质、形式、精神)的整体综合研究。

a.物质要素――植物、阳光、空气、水、设施、人;

b.形式特征――形状、大小、规模、质量、功能;

c.精神风貌――艺术、气质、文化意韵。

(5)系统观念:相对于现行城市绿地规划理论中的“点、线、面”用地概念,针对城市空间不断立体竖向发展的态势,提出“点型、带型、场型”空间概念。并将各种类型空间作为有机联系的大系统,综合运作规划学、园林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行为学、社会学、美学、工程技术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城市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和规划设计。

3 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与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环保环卫规划、风貌特色规划、城市设计构成互补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列规划和环境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保环卫、人群行为、艺术特色、景观风貌等研究。其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主要内容:

(1)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借助“3S”等新技术,在定性基础上逐步高度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

①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

②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

③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

④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绿色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4)绿色空间功能规划。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和人通、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5)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6)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定。

第3篇: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字:低碳;气候;城市规划;绿色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低碳城市的概况

1.1低碳城市的概念

由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持续恶化,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要以低碳环保的方式。我国许多城市在城市规划与设计时候也开始注重遇低碳概念相结合。其实,低碳城市的本质是一个城市的生产和消费实行低碳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城市。具体包括:在城市化进程中通过调整城市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转变城市的发展模式,以低排放、高能效和高效率的绿色环保方式来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如果一个城市要发展一种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应该注重对城市作出科学地规划与设计,并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模式、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进行科学规划是十分重要的。

1.2 我国城市规划与设计和低碳理念相结合的现状

当今,全世界对低碳城市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探索并实施在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中和低碳概念相结合,一些低碳城市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绿化覆盖率以及交通秩序等有了较好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明显减少。我国对低碳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很高,许多城市都明确提出以低碳发展为目标,一些城市也先后提出健康城市、园林城市等发展口号,更有地方政府以低碳方式对城市进行规划,把低碳发展写入了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目前已有16个城市提出以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规划和建设,其中天津中新生态城、北京长辛店纸碳社区等已经完成了规划设计,并将进入实施阶段。可见,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在我国已成为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战略之举。虽然低碳城市化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但是在低碳与城市规划与设计相结合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对引用低碳理念的意识不高。虽然我国有16个城市提出以低碳、生态城市为目标的规划与建设,但是总体来说,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城市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对低碳城市的发展和规划不够重视,导致环境持续恶化,能源浪费,二氧化碳含量仍然很高,市民生产生活环境依然受到严重影响。其次,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缺乏专业人才。由于我国对低碳城市规划设计的引用较晚,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和低碳理论相结合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也不够全面,各高校不能培养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这方面的从业者需要有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才能对低碳城市规划设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与实施。第三,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体系、定量的评价标准,以及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在这个领域中还面临很多问题和难点。

1.3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引用低碳概念的意义

城市规划与设计和低碳概念相结合,给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这不但能使城市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更加节能高效的产业发展、更加规范的交通运行秩序、更加有效的土地资源利用以及更加适宜市民生产生活的健康环境,而且也能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和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进一步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得到进一步改观,从而为全球气候的改善和环境的美化作出一份应有的力量。

2.我国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大与控制碳排放量总量之间的矛盾

由于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城市人口总量每年仍然持续增加。据调查显示,我国很多城市每年的人口都在增长,而且许多大城市每年还聚集了大量的周边城市打工者,人口数量的增长,导致了住房紧缺、对城市交通需求量大、城市污染加剧,对空调使用量加大,直接导致了城市的热岛效应,与规定的控制碳排放总量相矛盾,完成碳减排任务十分艰难,并且导致许多城市的碳排放总量仍然是上升趋势。

2.2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市民理想的生活之间的矛盾

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学者们普遍认为高密度的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碳排放总量的减少。但这就意味着人均建筑用地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的减少。由于我国人口多、土地等资源少,加上碳减排的任务艰巨,使得低碳城市规划设计与市民人均理想居住面积存在矛盾。例如目前北京总体规划中提出人均居住面积是35平方米,若实行低碳城市规划,可能就难以达到这个目标。另外,发展低碳城市,必然要求市民在出行的时候,更多的采用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这也和市民出行的便捷出现了矛盾。这就不但要求市民调整好心态,而且原有的城市规划目标可能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2.3传统的城市开发模式和物业管理模式与低碳小区要求之间的矛盾

由于房地产开发商注重项目开发的运作成本,他们更加倾向于进行大规模的项目开发,这导致城市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科学规划,用地布局不合理,导致对土地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城市布局也多限于城市高楼建筑,从而与低碳城市规划相矛盾。同时,大多城市物业管理也倾向于节约管理成本,以及传统的产权界定方法和物业管理模式也决定了居民更愿意采用封闭的小区管理模式。若城市中增加路网密度、减小地块,这意味着更多的空间成为公共空间,比如小区道路、健身设施、绿化地等,而不是全体业主共有的半私有空间,这与市民目前的居住习惯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2.4城市规划要素与碳排放量的关系研究存在难题

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要素如城市空间结构、用地混合性、产业发展、交通规划、绿化面积等与每个城市自身的文化和发展历史等有很大关系。由于每个城市有着很强的独特性,很难用具体的、统一的标准对这些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另外,目前这些要素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还不能准确的进行衡量,使得在预测城市规划设计中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总放量带来很大的困难。

3. 低碳概念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对策

3.1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针对我国目前城市的现状,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是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关键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不但可以减少空气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防止交通拥挤,还可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减少城市能源消耗量。由于我国不同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资源等条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应该采取不同的城市空间布局,从而更有利于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和推广。比如针对我国大城市的人口数量大并且集中的现状,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应该加强对人口密度过高和城市功能过分集中的主城区进行适当的疏散,可以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调整大城市的空间布局,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大城市的热岛效应,也能够减少城市空调所消耗的电能源。相对于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而言,则可以采用紧凑布局,以便减少交通能源消耗。另外,建设城市公共空间时,应该尽可能采用均匀分布的格局,并且尽可能考虑到与交通枢纽相结合来布局,这样可以减少市民出行次数,也可以减少交通能源的消耗。

3.2大力推行绿色交通,注重交通运输的有序规划

一个城市的建筑与交通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在我国,据统计这两个因素占总能源消耗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比如,我国北京小汽车出行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则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高达20万吨以上。因此,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运输模式,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交通运输模式是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举措。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50%~60%。因此,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还应该合理规划交通运行,对城市倡导使用低排放和低能耗的低碳出行方式,合理地规划公交出行的比例。大城市应该尽可能地增加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和机场等公共交通为一体的绿色交通网络,并保留或者扩大城市道路上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鼓励人们采用步行,骑自行车或者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另外,大城市也可以出台限制私家小汽车出行的政策,或者是发明并推广新能源公交车,以减少城市交通能源的耗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3.3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

目前,我国使用的众多产业对能源消耗较高,产生的污染比较多,不利于我国对节约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总体部署。在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我国各城市应该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产业发展以实施节能减排为战略目标。一方面应该减缓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强对会产生污染的工业和企业的排查力度,规划和制定关于建材、钢铁、化工和有色金属等高耗能污染源行业的高准入条件和生产准则。另一方面我国应该加强对低碳产业的研究和发展,制定低碳产业的详细规划和战略,将高新技术产业和可再生资源产业作为今后我国城市产业发展的重点,并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高新技术产业等低碳环保产业,力图节约资源,减少生产带来的污染。

3.4科学规划土地资源,大力推行绿色建筑

我国许多城市的房地产开发者因为考虑到节约土地开发成本,对土地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的项目开发,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也采用传统的标准进行。这不但导致了我国土地资源的浪费,而且对我国生态环境起到破坏作用。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该加强对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利用,综合开发土地资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土地开发商在对土地开发规划设计中,应该把生态理念引入到规划中,严格保护城市城区内的自然山体和水体,促进自然生态的平衡格局。其次,在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应该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街巷和庙宇,保护城市文化资源的同时,也给城市增添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元素。再次,开发商应该推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比如可以在建筑过程中采用低能耗或者超低能耗的技术与产品材料,并且应该提高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使其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减少资源的浪费。同时,我国科研部门应该加强研究出减少房间装修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的材料。最后,在大型居民居住区域内,应该规划大量的公共服务设施,以保障市民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增添城市气息。

3.5立足城市绿色立体规划,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

我们知道绿化较好的城市的碳汇能力较强。在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中,要想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和生态系统功能已经抗灾害能力,就要求在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中,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净化城市空气、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调节城市气候。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限制建设人工瀑布、喷泉等高电耗设施,而多建造有利于户外健身、增加氧气的公园、绿地、林阴地等。也可以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之时保留城市本来拥有的自然山景和河湖水景,把城市有机地融入周边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增强城市整体的绿化功能和吸碳能力。另外,也可以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立足于立体绿化规划。传统绿化多采取的是在地面种植草坪或树木的方式,由于城市的绿地面积是有限的,想要最大限度提高城市的绿化面积,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并降低惹到效应,可以充分利用在建筑的墙上和屋顶上种植植物。据调查,这种立体绿化所营造的城市绿色环境更能起到防风滞尘、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噪音、减弱太阳辐射以及调节建筑物室内温度的作用,尤其适合人口密集、建筑物拥挤的大城市主城区。但是,在我国,城市规划设计者常常把立体绿化忽略。据测算,假如一个城市的全部屋顶实行绿化,城市中的二氧化碳将减少80%左右。可见,把城市中的建筑屋顶实行绿化,不但可以使建筑物隔热保温,降低建筑能耗,又可以节约土地资源而扩大绿化面积,美化城市空间环境。因此,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不妨研究把立体绿化规划纳入到我国城市规划中来。

4.总结

建设低碳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目标,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任何一个城市建设低碳城市都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各行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与配合。科学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作为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应把低碳理念、低碳做法贯穿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探索出符合我国发展特征的低碳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子。将低碳概念融入城市规划与设计中,促进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创新,是发展低碳城市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而在总体的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应该切实注重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大力推行绿色交通,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在产业的发展方面,力求发展低碳环保的产业,科学规划土地资源,立足于城市立体绿色规划,真正让低碳城市规划与设计为我国城市的发展、市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我国气候条件的改善起到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为我国在国际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的众多国家中拥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寇有观.建设低碳城市,促进科学发展[J]. 中国新西街.2011(03)

[2] 崔晶泉. 低碳城市理论下的城市规划[J].安徽科技.2011(08)

[3] 陈群元,喻定权.低碳城市建设的规划手段[J]. 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第4篇: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滨水区景观概念规划 城市用地 城市结构 城市形态 城市布局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南京艺术学院校级课题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XJ2011017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因此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滨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城市滨水空间范围包括200-300米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千米,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城市滨水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自然要素和非自然要素的集合。水体本身是城市重要的生态自然要素和景观自然要素;水体驳岸既是城市防洪工程也是市民重要的亲水场所;滨水建设区是城市极具活力的社会经济、生活的载体和生态敏感区域,也是城市重要的形象区域。滨水地块由于其功能的混合性、位置的独特性,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不能仅仅从生态、景观美学的角度去研究,更需要结合城市规划和设计,综合考虑滨河区域与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的等方面的关联,从整个城市的层面进行研究。

本文中的麻城市两河四岸景观概念规划,其规划核心理念就是从整个城市的规划布局、功能定位的角度,运用城市经营理论、城市生态理论、城市意象理论,合理的安排滨河用地功能、确定滨河的景观主题,塑造富有活力的滨水新形象。

1、规划背景

麻城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武汉城市圈地区性中心城市、综合通枢纽。京九铁路、大广高速公路与沪汉蓉快速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四条国家高等级主干道在麻城呈“井”字型交汇。

举水河、桃林河流经城区,是城市重要的天然水体和景观资源。两岸滨河地块,是城市未来重点开发建设的区域。

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倾心打造城市景观带和城市亮点,形成高品质城市生活区和旅游休闲区,麻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展开举水河、桃林河“两河四岸”景观带概念性规划设计。

规划范围为麻城市举水河、桃林河城区段,沿岸200米为核心规划范围,总用地约为20.7平方公里。北至举水河桥,西南至闵集二桥(规划),东至桃林河大桥。

2、基于城市整体定位的规划目标

研究路径是“问题研究>规划策略”的方式,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城市整体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方向等专题深入研究,来解决本次景观概念规划的核心问题:

两河四岸滨河地块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什么?

两河四岸滨河地块的规划功能定位是什么?

两河四岸滨河地块的开发强度和时序如何安排?

两河四岸滨河地块的土地价值如何提升?

以这些问题作为此次概念规划的导向,通过研究麻城市整个城市的发展战略、总体目标以及对滨河地块的功能定位,来确定滨河地区的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中对麻城市的定位是:

显山露水魅力之乡——麻城市背靠二山,面依一水(举水河),整体形成山、城、水、林的自然空间格局,具有优越的城市环境与人居品质。因此,构建山、水、林、城的相互融合的自然生态格局,建设山水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城市是首要目标。

宜居宜业人居之地——城市整体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质量有一定提升,但存在大量的旧村建设用地,居住环境普遍较差,旧城存量土地需要盘活,城市缺乏高品质商业、娱乐设施和市民活动场所。

双色文化体验之都——城市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卓越,著名的革命老区,旅游资源相当的丰富。但需要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合理安排游线、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和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才可以使得麻城在周边城市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交通便捷现代之城——“三高、三铁”在城市内联接,麻城迫切需要在新区建设和门户节点处集中展示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品质。

滨河地区位于麻城市中心城区东部,连接着城市中心城区与东部旅游风景区,是城市未来居住核心区和景观门户地区,因此此次规划目标是要打造“城水相依人水亲和”麻城滨水活力区,将地块建设成为集居住购物、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生态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展示城市山水风貌和城市形象的,可持续性的现代城市滨水地区。将滨河地带塑造成为麻城的“富有活力的宜居之廊、城绿相融的景观之廊、丰富多彩的休闲之廊、形象鲜明的风貌之廊”。

3、基于城市功能优化的用地布局

3.1 滨水地区功能结构

依据总体规划麻城主城区为“一体两心两翼”的结构。旧城片区和金桥片区共同构成麻城市中心城区的主体部分,“两心”为指旧城商贸服务中心和金桥综合服务中心,“两翼”中东翼为城东片区。

城市东扩是麻城市发展的重心之一:跨举水河东进,举水河东岸以生活居住、旅游服务拓展为主;对举水河西岸的旧城核心区的城市功能进行更新改造,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在举水河西岸城南新建高档住宅小区,并配套相应的社区服务设施;河东片区集中分布主题公园、现代生态观光园等旅游景区,建设以旅游服务、居住为主,科教、商贸为辅的综合片区。

承接麻城市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滨水区呈现“两带串多点,轴带相交错”的空间布局(图1)。结构为“三带三轴多节点”——沿河绿色景观带;东西向功能轴;多个功能景观性节点。

举水河西岸滨河绿色景观带——以北部多功能商业、文化休闲服务带、南部休闲公园带以及生态绿化带组成西岸的绿色景观带。

举水河东岸滨河绿色景观带——以北部多功能商业、旅游服务带、生态绿化带组成东岸的绿色景观带。

桃林河南岸滨河绿色景观带——沿岸的生态绿化带。

河东大道商业综合服务轴

杜鹃大道文化旅游景观轴

金广大道滨水生态景观轴

多节点——滨水市民广场、亲水平台、滨水商业中心、滨水文化中心、滨水中心公园等一系列功能景观节点。

3.2 滨水地区规划策略

3.2.1 共享——创造连续共享的滨水公共空间

保证滨水地带的共享性,利用连续的公共空间如市民休闲广场、滨水林荫步道、城市公园等沿整个滨水带布置,保证滨水地区的共享性。

3.2.2 功能联动——滨河西岸与中心城区功能联动

顺应主城区总体功能布局,在举水河两岸滨水地块内构筑三种不同功能性质的功能带:城市综合服务带,城市开放公园带,城市生态绿带。

城市公共服务带位于城区旧城中心区的滨河地区和举水河东岸旅游服务中心的滨水地段,通过对现状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用地进行功能置换、建筑改造,植入娱乐休闲、商业商务等服务功能;滨河新建的文化建筑,比如小型展览馆、小行剧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对滨河地块内现有的散布的区级政府行政办公,予以集中布置;改造自建宅,逐步用现代化小区取代农民自建宅,构建城市集办公、商业商贸、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滨河综合服务带。

城区开放公园带位于为主城区南部和举水河东岸北部的居住区的滨河地段,配合相邻地段的为规划居住片区,开放公园内设置由不同主题,如体育运动公园、历史文化园区、儿童游乐园等打造城市绿色社区公园水岸。

城市生态绿带。位于城市南部发展预留区的滨河地区,通过水土保持、增加绿植,设置绿色步行道等方式打造滨河的生态绿色廊道。

3.2.3 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土地混合利用

对旧城建成区不符合规划的用地进行功能置换,植入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的功能、增加包括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建立商住混合、商办混合的那个混合用地模式,迅速的改善城市形象。新区居住组团,低层、多层、小高层住宅混合布局,将水景、绿地引入居住地块内部,改善城市居住品质。

4.基于城市活力塑造的景观设计

4.1 绿色景观系统构建

绿色景观系统利用现有水网、路网两侧设计绿化带,构建水路网绿廊生态模式。引绿入城、引水入城、水绿交融,结合城市公园、广场的设置、绿色步行系统的开设、建筑的布局,强调东西向绿色景观的渗透,使得滨河的每个地块都可以与河岸取得直接的联系,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人群观河、亲水的需求。

4.2 发掘城市特色要素营造独特景观效果

凸显水体要素:对河堤岸进行改造,利用举水河水位季节性落差大,在堤外设置不同标高的亲水平台或道路,构建可淹没的水体景观,满足不同季节的亲水观景的需要,提供多元化的亲水体验。保持支流水流通常,维持城市排洪功能,沿河设置绿化景观带,结合市民较为集中的地点设置广场/公园的等。地块内池塘满布,郊野的池塘尽量保持原生态;村庄内部的池塘,对周边建筑进行整治增加绿化植被,或设置成亲水广场、公园使之成为村民的公共活动场所。举水河堤顶现状比周边基地高2至4米,堤岸提供了较高的观水景观视线,同时堤岸也阻碍了人们更为便捷地到达滨河区。规划在重要的景观节点、景观视域较好的区域设立广场、坡道,用建筑共构、建筑底层架空等形式解决上述矛盾。

营造历史古迹点的氛围:麻城市孝感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移民之乡,“湖广填四川”中祖辈多来自麻城。举水河的古河道旁,现存有一个古渡口的遗址,需要善加保存,深度挖掘移民文化,可设置成麻城的文化公园,展现城市文化内涵。

特色植物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和利用现状良好的植被,增加特色植被,营造特色植被为景观的道路、广场等。

现有厂区建筑的改造策略:中心城区内尚有许多工业厂房,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工业厂区需要撤出旧城中心区,本次景观概念规划设计中对现有主城区内的厂区建筑进行梳理,对建筑良好、具有历史意义的厂房进行保留,内部功能予以置换,由工业转化成商业商贸、文化娱乐用途,打造旧城的商贸服务中心。如老啤酒厂地块整体功能置换后,规划为城北的居住片区中心,由滨水的城市广场、餐饮、娱乐、商业服务等多重功能为一体。

滨河慢行系统的安排:滨河慢行系统可供市民步行、慢跑和骑自行车。滨河慢行道贯穿各个主要的功能区,是一个完善的步行系统网络。主要形式为滨河步行道、滨水步行道、特色步行街区、地块内步行道、郊野自行车道多种等形式。步行系统布置在滨河绿化带、滨河公园内,紧密联系城市的服务中心、城市广场、滨水空间,满足人们的旅游、休闲、生活、工作的需要。郊野自行车道利用现有的河堤和村庄之间的道路改造而成,便于市民游览、观赏滨河郊野风光。

4.3 提炼公园主题营造乐活城市

举水河西岸城市滨水公园规划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结合设置麻城文化中心、展览中心,构建历史风貌、城市剪影、城市水文化、城市美食等层次、多主题的休闲长廊,同时加强滨水公园与周边居住社区的联系,在居住社区中心集中设置休闲体育广场供市民享用,提高居住环境品质,打造乐活城市新滨江。

结语

麻城市两河四岸滨水地区是麻城市规划高品质居住、高端生态旅游、休闲、商业服务集中的重点发展地区,是未来城市的乐活新区。麻城市两河四岸滨水景观概念设计的范围为河道两侧500米的范围,涵盖包括是滨河的50米范围内的限建区,以及50米外的严格控制建设区和控制协调建设区,必然需要立足于完善城市功能、延续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基础上,对该地块的功能分区、用地性质、空间形态、景观主题进行规划。

滨水区的景观概念规划一直是热点,且城市滨水景观规划项目的用地范围尺度大、功能复合、空间形态多变,因此滨水区景观规划也是景观设计中最富有挑战性的一类,它的规划对象既包括水域的、水陆交接的和陆地上的,需要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景观场地规划等核心知识,同时学习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在景观规划中对地块更加合理而准确的定位,最终创造出更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第5篇: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生态环境;和谐相处

能源节约和环境优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城市,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共识。而中国最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能源的短缺,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更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让我们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之上浅谈绿色建筑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发展道路。

1 绿色建筑的概述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一直强调对于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而作为城市,是人们聚居的场所,是人类对于自然改造的一大杰作。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加入,让原本山名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给人类的健康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绿色建筑的概念出现,并且在城市生态建筑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1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减少污染、节约建材、保护环境等,为什么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绿色建筑”中“绿色”的概念,很多人理解为屋顶花园、立体绿化等概念,其实在这里不仅是指这些建筑,更代表的是一种象征,一种理念。从使用的建材到施工的过程,从建筑的设计到未来的发展,从生态环保角度出发,回归自然,与环境亲和,最后是一种做到人与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持续发展的一种建筑。

1.2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

绿色建筑是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的配置,做到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低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一些高新技术,在选址规划的时候要做到合理、资源能够高效循环利用、节能措施做到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安全、废物废气的排放减量,而且将危害降低到最小。不仅是生理上安全健康,而且从心理上舒适温暖。

绿色建筑从建材上尽量采用一些天然材料,例如在建材中采用的木材、竹材、树皮、石块、石灰等材料都要经过科学的检测,确保对人体无害。从节约能源上考虑,设备以使用太阳能来取暖、发电等,这样的设置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

绿色建筑从全部过程来看,从设计、施工、建造到后期的拆除等整个过程尽量精心设计,尽量保持外部环境和内部建筑相协调,而且当拆除后尽量可以循环运用。

1.3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绿色建筑提倡节约能源,充分运用太阳能使用热水和取暖,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在房屋的设计上可以根据自然通风的原则,夏季是使用自然风乘凉,充分的利用气候条件优势,设计好房屋的平面形式和总体布局。

绿色建筑提倡节约资源,在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都要考虑到资环的合理利用和处置,尽量避免使用不可再生资源,节约用水和用电。

绿色建筑提倡回归自然,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不仅是建材和设计上的绿色环保,更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在装修的时候避免使用过多的装饰材料,尽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适度适宜、让人感觉身心舒适。

2 城市生态环境的概述

2.1生态环境的概念

生态环境是指在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不同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主要或者完全有自然因素形成,并且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中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最终就会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2.2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我国颁布环境保护法,其中就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主要任务之一,这充分的说明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对于生活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3城市生态环境的概念

城市生态环境,从广义上来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新的文化观念,是按照生态学的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等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通过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说,城市生态环境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对城市的建筑进行设计,追求高效、节能、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2.4城市生态环境构建要求

城市生态环境建筑要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古人做的很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将自然界中的原材料使用的淋漓尽致。因为,现在人为了追求住房的华美,而做一些移山填海的事情,一方面破坏者环境,一方面破坏者建筑,最后导致生态失衡。随着人们对于自然意识的增强,当代的城市建设者们开始注意保护环境,回归自然。

城市生态环境构建要将绿色建筑纳入其中,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是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符合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的观念,绿色建筑的兴建对于环境现代社会的资源紧缺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城市生态环境构建要求以人为本,并且提倡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从这个角度出发,构建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3 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3.1绿色建筑在城市生态环境构建中作用和意义

发展节能资源和进行绿色建筑是建设领域里对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十精神”的核心内容的把握和诠释,面对如今纷繁复杂的气候形式,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利用可再利用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则是发展的必然举措。因此,在城市中倡导绿色建筑是一个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关于建筑事业走上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工作。

3.2绿色建筑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中的具体做法

我们人类作为自然界万物的灵长,尊重自然的生态规律,本着和谐共生、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提高我们对于命运把握的科技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在资源的利用上控制资源的过量攫取,开拓新的技术,鼓励创新,尽可能的使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

面对城市化建设中资源短缺的现象,我们要遵循党中央提出的“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宿,全面推广节能技术。”那么,我们在城市建筑中要充分发扬绿色建筑,小到每一栋的建筑,每一个社区的建筑,每一个城市的建筑,大到整个建筑行业,让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拔地而起,出现更多的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城市,为我国城市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奠定坚实的基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理想的绿色生态环境。

4 我国建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我国一线城市,建筑面积和竣工面积逐年呈现递增的趋势,这一方面表明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另一方面城市建筑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城市生态环境在逐步下降,进而给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从身体到心理上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副作用。

在建筑过程中耗资巨大,无形中也制约了经济的增长。我们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看,一座楼群的建设完成只是一个起步,而在城市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设计、合理的施工,后期的拆建工作将会耗资巨大。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而人口众多的国家,因为人均土地占有量并不高,因此,土地资源再利用就成为当今建筑的一种重要问题。要想保持经济稳步发展,对于中国来说,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开拓新的资源和有效利用现有资源,而在新建建设中节约资源,考虑到节能环保,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可以为以后城市的建设铺就顺畅的道路。

5我国城市在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1片面理解绿色建筑

目前很多人对于绿色建筑的概念理解还停留在“建筑节能”阶段上,对于其内涵和建筑理念,不能理解透彻,包括政府部门,导致其在制定和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和措施上缺乏理论性。

5.2政府激励措施不够

政府部门还没有将绿色建筑纳入管理系统之中,这就导致对于建筑的全部生命周期的分析还停留在浅层次上,没有一个综合的、周全的考虑。

5.3政府缺乏统一协调

在如今的市场经济之下,绿色建筑首先应该是一种商品,它的产生到运营的整个过程,应当由政府、开发机构、研究机构、设计机构、建设机构等多种组织进行有序的发展,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综合发展,因此,政府应当进行统一的协调管理,还可以预防不正当的竞争和资源的浪费。

6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构建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构建过程中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目标模式。建筑更多的绿色建筑,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生存环境的优化,人们身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城市生态环境构建中加大绿色建筑的力度,还需要一定的基本原则,认真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有效的推进我国城市化生态环境建设的稳步发展。

6.1加深“绿色建筑”认识打造城市生态环境模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模式,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政府部门的基础性职能极为重要。从市场行为规范、建筑基础设施、良好的竞争环境等多方面,需要政府作出有序的调节和制度的出台。例如,在建筑开始之前有城市规划部门对于整个城市的未来有一个总体的规划,针对于绿色建筑的规划进行招投标。这就需要各级领导充分重视起来,同时深入理解绿色建筑的概念,转变传统的建筑观念,从而将绿色建筑引入正轨。

6.2提高“绿色建筑”设计水平加快城市生态环境进程

传统的建筑一般都具备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满足人们物理上的特定的满足和要求,二是满足人们对于美观舒适的要求。在绿色建筑过程中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并不是要求一定要颠覆传统的施工理念,而是要在原来的理念基础之上提升和改进。而传统的设计者已经不能满足新型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因此在知识和素养上要不断提高,设计者要着力从节约能源,可持续发展上进行设计。

6.3避免“绿色建筑”盲目的改建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绿色建筑是一种建筑理念,而不是简单的模式,因此对于一些传统的建筑为了片面的追求绿色模式,进行大量的改建,而这种单纯的模式效仿非常的盲目,而且耗资巨大,能有实际的效益,然而浪费了资源,反而更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带来而来负面影响。

当然,对于原有建筑适当的改造还是可取的,比如改造内部建筑的通风和太阳能取暖,改造排污系统和对污水处理体统,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做到节能环保,促进城市生活环境良好发展。

6.4全民提升“绿色”意识促使城市生态环境美化

建筑物只是一个载体,而绿色建筑是一个理念,建筑给居民提供里生态环境的平台,而提倡全民提高“绿色”意识更为重要。大家在生活中,从绿色概念做起,合理、有效的使用绿色建筑,追求和谐、健康的绿色生活,为城市生态环境的美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6篇: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城市森林城市绿化城市定位生态效益

国内外城市森林建设发展及研究现状

城市森林的提法最早源于美国和加拿大。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中,首先使用“城市森林”这一名词。森林城市建设蓬勃发展,极大推动了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美国对城市森林的理解比较广义,泛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范围内的所有树木。而欧洲一些国家,像德国、芬兰等把城市森林主要定义为城市内的较大林区和市郊森林。这些国家森林资源丰富,各城市中绿化率几乎达50%以上,环境优美,绿化遍及各个角落,同时或在市中心,或在市郊都建有城市森林,成为市民的天然氧吧,生存环境宜人,环保意识已经深入到每个市民的脑际,是真正的生态城市。日本对森林城市的建设也十分重视,城市森林有相当的规模和质量,而且赋予了浓烈的文化氛围。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相对于欧美国家起步较晚,但是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很多城市纷纷响应。由《城市绿化条例》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的制定,各方面对生态平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达成共识,而“城市森林”建设对生态平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城市森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在不断深化。目前全国设立了12个城市森林建设示范点,像上海已经启动500米宽的林带建设,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国城市森林发展理念日渐清晰,通过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森林建设指导思想“林水相依、林水相连、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林水结合建设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即实现在整体上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林水一体化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天津市未来城市定位与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的意义

森林覆盖率是衡量城市森林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反映都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环渤海经济圈大开发、大开放,天津必将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中国北方的经济金融中心。近年来天津城市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距离天津市的国际化、绿色生态型城市定位尚有一定差距。城市绿化状况近年来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绿地数量不足,绿地建设尚存在着追求数量、面积,土地空间利用率不高,生态效益不明显,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热岛效应仍很严重等状况,城市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的问题。城市森林建设可改善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在天津尽快实施城市森林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大绿化体系,改善环境污染,让天更蓝、水更绿,美化城市景观是市民热切愿望。

事实上,城市森林的建设,使人们生存环境质量提高的同时,不但是它的生态与景观效益,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是十分明显的,对天津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地位意义重大。因此针对天津市环境绿化状况,尽早进行城市森林建设的相关研究,实施城市森林工程是非常必要的。有了理论依据才能尽快确定天津市绿化的发展方向,开展城市森林建设,真正形成规模化造林、工程化造林、社会化造林、多样化造林的新形式,把天津市建成名副其实、特色鲜明的国际化绿色生态大都市。

天津市绿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对“城市森林”的概念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接近传统的森林概念,一是包括行道树、公园、住宅小区、城市绿地等的所有树木。针对天津市绿化的实际现状,笔者对“城市森林”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位,即“城市森林”应是指城市地域内,由大片生长的树木组成的林地,包括片林、林带。城市森林建设可形成城市森林环境,即由大片生长的树木为主体的、乔灌草结合的、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状态和调节局部气候的、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态系统。它可以彻底改善城市景观和城市生态状况,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结合天津市的实际情况,正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天津,由于其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改善城市景观与生态环境,我们还应重新定位另一个重要概念,即“城市绿化”的内容范围,即“城市绿化”的内容应包括“城市森林”、公园、行道树、城市绿地、防护林、住宅区绿化等,并以“城市森林”为主体,即“城市森林”应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城市森林建设应涵盖整个市域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形成有机的绿色网络。

根据城市森林的位置不同,城市森林的表现形式亦略有不同,结合天津市域范围内,河流较多的优势,城市森林应包括市区片林、道路、水域的林带,城郊结合部的近郊森林及远郊森林、农田林网等,即能够达到一定规模的能构成森林环境的各种林地,使其成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及景观系统中的核心林地,城市森林网络中的结点。

明确了以城市森林建设为主导的城市绿化概念,对比一下天津市的绿化现状,我们就可以发现目前天津市绿化生态效益不明显的症结所在。

天津是海滨城市,土壤含盐量高,乡土树种缺乏,树木种类较少,城市自然条件并不理想。骨干树种代表一个城市的景观特色,适应性强,栽培管理较易,受群众欢迎。天津树种规划中,骨干树共计7种(含3个变种及3个变型),即绒毛白蜡(含变种杜氏毡毛棒)、国槐、刺槐(含变种红花刺槐)、早柳(含变型馒头柳及绦柳)、桧柏(含变型河南桧)、臭椿(含变种千头椿)、月季。目前生长良好,应用广泛。

目前,天津市园林植物给人的印象是树种单调,据1996年数据显示,已有的露地木本植物计44科94属175种,和邻近的北京无法相比。这些树种中,常绿的22利,(含若干变种),其余均为落叶的,仅占总树种数的14%,冬季树木景观更是单一。发展至今,在树种的丰富与引进中,情况已大有好转,但对一个北方沿海盐碱土城市来说,引种工作仍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作。

除了树种单调、树木养管小良外,彩叶植物和观花、观果类植物应用也较少,缺少季相变化,植物种植比例也不合理。另外,城市垂直绿化率低,实际上垂直绿化不仅占地面积小、提高城市绿化率,还能改善生态环境。

从天津市整体上来看,绿化破碎化程度较高,整体性差。尤其中心城区绿化率偏低,主次干道夏季暴晒度均较高;有限的公园、绿地生态效益不明显,过于偏重景观营造和娱乐设施建设。郊区成片的林地亦较少,仅北部蓟县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市区空气清新度不高,污染较重。

天津市对城市绿化与生态问题非常重视,规划部门编制了天津市水系规划、天津市园林绿地规划、天津市林业规划、滨海新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等,全面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城市面貌也大有改观,市民们亦感觉非常振奋,城市景观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城市生

态环境的改观并不明显,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强调了绿地面积、绿化率等问题,但是并未强调绿化的内容、形式,导致绿化的平面化倾向,尤其市区内能够成林的绿化项目较少,虽有一定的乔木,但并未形成林化,生态效益及感官舒适度不高。

综上,通过对国内外绿地先进城市的学习研究,要彻底改变天津市的生态环境和绿化景观,必须对“城市绿化”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位研究,只有建立以“城市森林”建设为主体的城市绿化体系,才能使城市绿化环境生态状况彻底改观。同时,城市森林规划尤其要从整个市域范围来考虑,使其与周边的城市森林有机联系,实现整体的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在整个市域范围内,建立起结构合理,具有最佳生态效应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效益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森林建设的效益

城市森林建设的生态效益。通过城市森林建设,天津市森林生态系统将得到优化,进而减轻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压力和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大范围的植绿增绿,可加快实现“有路皆绿、有水皆绿、有城皆绿、有村皆绿”的目标;并可节约能源,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改善大气和水源质量,减少洪水径流,减弱噪声,遏制土地沙化,减少浮尘天气,改善空气质量。

城市森林的社会效益。城市森林建设可美化环境,有益健康,使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闲环境更加舒适宜人,它是构成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也为城市居民提供户外休闲娱乐场所;森林树木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特色,可提高城市知名度,并可提高市民主人翁意识和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第7篇: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字管理;园林绿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5.024

园林绿化是城市组成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数字园林”也是“数字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城区园林绿化和管理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市容市貌、投资环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对风景名胜区、古树古木的管理也提上了日程。为了实现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战略目标,需要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技术(GPS)、测绘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园林绿化管理,建立起一系列覆盖园林绿化管理业务的网络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来描述复杂多变的园林资源,如乔木、绿地、公园广场的分布现状、此消彼长等信息,从而建立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的园林综合数据库体系,通过信息系统数据资源的共享和智能化决策支持来提高园林维护和管理的效率、科学合理地进行园林绿化的建设。通过建立的园林信息资源综合管理平台、为园林绿化管理、综合评价、定量分析等提供服务,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城区园林绿化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对历年园林绿化资料进行查询分析,以求得到切实有效的管理规划,最终实现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养护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1 数字化管理城区园林绿化的概念模型

1.1 一般数字系统的概念模型

信息系统是为人类活动(主要是管理与决策)提供服务的一种设施或工具,主要用于对现实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处理和分析,为管理与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并通过人类的活动或自动化的处理对现实系统进行调控,从而使现实系统达到人类的要求与目标。信息系统的作用在于扩展系统原有反馈机制或信息系统,加强人类对现实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系统分析除了分析职能、机构和业务流程外,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业务系统的概念模,通过概念模型把握所要处理的对象(数据)及其相互关系,为系统的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奠定基础。相对而言,职能、机构和业务流程是变化,而系统的业务对象及相互关系是稳定的,这是建立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与必要条件。如果不了解业务与需求,不管采用如何先进的技术,开发出来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都是不能满足应用需要的,达不到系统的实用性要求。

通过系统分析建立系统概念模型的目的在于了解现实系统的实体及其关系,为系统设计过程中,实现实体及其关系到对象与关系的影射奠定基础,同时也使数据库的设计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系统的状况。而系统概念模型的建立是逐步求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及早地发现数字化管理系统中分析与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在实现阶段出现重大的隐患,避免系统实现过程的方向性错误。数据库是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系统网络、硬件和软件是可以升级的,庞大的数据库是难以大规模的进行修改,只有准确地把握现实系统业务对象及其相互关系,建立完善的概念模型,合理地设计数据库,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确保数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2 数字化管理城区园林绿化的概念模型

园林绿化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字化管理城区园林绿化是管理者了解城市系统及相关的人、园林关系,从而处理和协调人与园林绿化关系和在这种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技术工具或者环境,它构成了城区园林绿化管理系统的一个“数字园林”。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宽带网络、多媒体、数据仓库等,全面支持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的规划、建设、管理、工程实施、评估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集GIS与MIS于一体的大型信息系统。通俗地说,“数字园林”工程就是要把整个城市××平方公里的园林绿化搬入网络化的计算机进行管理。核心是城区园林绿化区域内包括历史、现状、规划、实施、评估、土地、市政、人口、经济、政策、房屋、绿化等多种类型的全面综合性的信息数据库。

2 数字化管理城区园林绿化的数据分析

数据是系统的“血液”,数据是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同时也是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城区园林信息是城区园林系统中一切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的各种要素的图形信息、属性信息以及相互空间关系信息的总称。所谓要素是指存在于城市地理空间范围内真实世界的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现象或一个确定的实体及其目标的表示。

2.1 数据类型

与城区园林绿化相关的地理信息内容十分广泛,而数字化管理城区园林绿化所需要处理的数据对象包括道路、公园、绿地及其附属设施、建设养护单位等,不仅包括了城市的主要空间数据,还包括了大量的与空间数据相关联的社会经济数据,以反映城区内主要的人地关系。根据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需求,城区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的数据主要分为4类数据:基础空间数据,道路网数据,园林绿化数据(包括园林绿化设施数据)以及其他相关数据。

园林绿化数据主要指城市绿地数据,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数据。

2.1.1 公园绿地 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的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综合性公园。①全市性公园;②区域性公园;③区域性二级公园。

(2)社区公园。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如:①居住区公园;②小区游园。

(3)专类公园。①儿童公园;②动物园;③植物园;④历史名园;⑤风景名胜公园;⑥游乐公园;⑦其他专类公园。

(4)带状公园。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绿地。全园面积宜在5 hm2以上。

(5)街旁游园。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如:①小游园;②街景绿化;③广场绿化;④河道绿化。

2.1.2 生产绿地 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2.1.3 防护绿地 指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2.1.4 附属绿地 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区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1)居住区绿地;(2)公共设施绿地(单位附属绿地);(3)工业绿地;(4)仓储绿地;(5)对外交通绿地;(6)道路绿地;(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8)特殊用地。

2.1.5 其他绿地 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2.2 数据特点

公路、公园绿地等都是一个连续的对象,分布在地球的表面、地下或空中,它不仅是空间的实体、网络型的实体,而且是与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实体,构成了一个巨型复杂的网络系统。整个城市的园林绿化数据本身都处在不断变化中,使得关于他们的数据库具有多型、多维、动态、不完全(缺值)、不确定(数据中的系统或随机声)和稀疏性(很少甚至没有有用的记录)等特征。同时,这类数据的测量往往与时间有关(如绿地养护等的实时运行数据等),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要考虑时间因素,以便进行预测,领域知识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数据挖掘是一个人机交互、不断重复的过程,专家的领域知识或背景知识的应用对挖掘过程具有补充和促进作用,用作引导发现过程以避免无意义的结果。

归纳起来,城区园林领域的数据具有下述特性: 既有大量的空间数据,又有大量的非空间数据(即属性数据),并且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空间对象之间又都存在着空间关联、业务关联以及专业关联等联系;城区园林绿化数据都具有时间特性,其动态数据是进行业务管理的重要依据;城区园林绿化数据类型复杂、内容多,数量大,因此,数据分析工具应能处理数据的这些特征。

2.3 数据需求分析

根据上述关于对数据类型、特点的分析,城区园林绿化数字管理的数据需求有如下几类。

2.3.1 测绘与基础地理数据 土地与园林、绿地都不仅是空间的实体,而且与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实体。地理信息对园林管理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而脱离地理信息对园林绿化进行抽象解读,势必会使系统模型在实用性、准确性和完备性方面的实现意义大大降低。园林绿化部门不生产地形图、影像数据、控制网、规划路网(图1)、行政区划、DEM等图形数据,这些都可以基于市测绘部门提供的××市基础空间信息数据进行构建。主要用于满足园林绿化的日常审批管理,有些数据作为业务办公的参考数据,各种产权产籍数据的背景图等,能提供查询功能。

2.3.2 地名数据 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经常需要涉及到具体的土地位置或分布等地名数据,如(图2)。地名数据库是空间定位型的关系数据库,它与地形数据库之间通过技术接口码连接,可以相互访问,可以快速、方便的为各部门提供空间定位解决方案,通过灵活的数据访问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名数据,以地名信息和基础地形信息为基础,对各种资源数据进行准确定位和高效管理,可以保证各种资料的完整性、现时性、可利用性,并提高资料的空间查询检索速度。

2.3.3 元数据信息 系统的元数据是对各种数据的描述,主要是数据的标志信息说明、空间数据组织信息、数据来源、性质、质量、形成时间、坐标系统、数据的生产者等内容,元数据可以帮助用户确定所需数据的位置以及该数据的有关特征,在网上信息、信息查询时相当重要。

2.3.4 业务管理档案信息 城区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日常业务需处理大量的业务数据,包括各类审批资料,审批信息,审批情况,违规原因、监察资料等文档信息,以及绿地规划等图形信息,其中有些属空间数据,但大多数都是文档数据,需有设计入库方案。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对业务数据的整理、转化给予充分重视。在天津市城市数字化管理中,园林绿化数字管理业务处理被规定为第三大类事件(市容环卫类第一大类事件、市政水利类第二大类事件、其他是第四大类事件),根据具体的园林绿化业务管理,进行事件命名和小类代码编号,并对具体业务的处理条件、时限、标准、责任部门、监管部门进行后台的数据整理和转化(表1)。

2.3.5 分类编码信息 按数据库中的各种类别,进行标准的分类编码,在数据库建设的初期就应该建立好分类编码库。按照天津市城市数字化管理标准,园林绿化属于第四大类部件,其大类代码是04,根据园林绿化行业标准和具体业务,将园林绿化设施进行分类、命名和说明、设定符号,确定小类代码和拓扑类型。数字化管理园林绿化的数据库分类编码示例如下。

设施名称:花架花钵;设施类别:园林绿化;大类代码:04;小类代码:04;拓扑类型:点;设施符号:;设施说明:道路两侧的、悬挂在立杆上的花架花钵、步行街坐椅后的。

2.3.6 政策法规数据 在天津市城区园林绿化管理中,数字化管理主要依据的政策法规有:《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天津市绿化条例》、《天津市??区社会单位和物业小区树木修剪、死树更新的审核管理》、《天津市??区园林绿化行政审批、审核、审查和备案流程》等。

3 数字化管理城市园林绿化可实现的功能

3.1 实现城区园林绿化的业务管理功能

对于某一城区的园林绿化实行数字化管理后,将能在城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实现良好的业务管理功能:(1)数据管理(查询、分析、专题图制作);(2)地图(图层)管理(空间查询、浏览、组合统计、专题图制作、打印、空间分析);(3)报表管理(各类业务报表统计、汇总、打印输出);(4)历史数据管理(记录和保留绿地、树木的历史数据,并与现状数据进行比较和专题图制作等);(5)绿化指标计算(按街道、小区、单位计算);(6)古树名木管理:古树名木的分布及属性资料查询、汇总;重点保护树木分布及属性资料查询、汇总。

3.2 实现城区园林绿化的GIS管理功能

城区园林绿化数字管理可以与行政主管部门的OA进行无缝集成,首先,可以实现相应的GIS功能,如空间数据图形的显示与控制;图形与属性的双向查询;图形空间定位显示;园林绿化专题制图;图形操作与量算功能;统计分析与报表;空间分析。其次,可以根据业务管理权限进行系统业务管理维护。

3.3 实现城区园林绿化的互联互通功能

可以通过触摸屏、电子告示板、Internet系统对外的信息,包括空间与非空间信息。如区地理概况信息、园林绿化信息、项目审批、公告信息、政府法规信息;通过网络实现园林局与用户的双向沟通,通过电子邮件通知用户领取办理结果,用户可通过网络举报违法情况;提供内部与外部的BBS、网络会议等功能。

3.4 实现城区园林绿化的档案管理功能

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区提供科学的数据资料,为城区园林绿化规划和执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车生泉,宋永昌.城市绿地景观卫星遥感信息解译——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2):13-15.

[2] 黄慧萍.高分辨率影像城市绿地快速提取技术与应用[J].遥感学报,2004(1):69-75.

[3] 吴露露,汪波.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城市园林绿地遥感解译研究[J].测绘工程,2006(15):38-41.

[4] 高芳琴,吴建平,孙建中.基于航空遥感数据的绿地信息提取与制图系统[J].国土资源遥感,2001(2):60-64.

[5] 中心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图[EB/OL].(2013-1-20).http://.cn/system/2006/01/11/ 001208915.shtml.

第8篇: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设计;生态设计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因此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在符合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同时,还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保障人们生活环境的惬意和优美。城市园林规划中在城市建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增强,因此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的设计也逐渐被人们重视。植物群落的种类、种植方式和形状设计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也改变城市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气体,为人们的生命健康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

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设计,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首要的关键问题,植物群落设计的好,覆盖面积多并且姓形状美观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市容,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植物所需要的生长环境不同,这就导致植物群落的设计选址要与城市整体相适应的同时,还要结合植物自身的发展喜爱,来进行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设计。并且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和大众的喜好。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的设计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植物群落的设计体制机制还不是很完善、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差、自身素质较低、国家的投入力度还不大等问题,因此,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设计必须提上日程。

1 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

城市园林植物群落最早的概念是从群落形成的角度出发,即城市园林植物群落,是人们根据植物喜阳或喜阴、喜酸或喜碱、喜湿或喜干的不同生态习性,结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搭配而成的。这个概念明确了城市园林植物群落在形成过程中的人工机制和多种目标相互协调的特点。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城市园林植物群落概念的内涵需求和外延需求不断增多,因此需要对它的概念进行更深刻的讨论。目前,在应用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时,其合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都依赖于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无法做到将植物群落生态学理论和园林学二者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可以将城市园林植物群落定义为:在一定的城市园林绿地范围内,拥有特定的植物群落生态学涵义,能够满足不同视角的植物生态学要求的多种植物的总和。在这个定义中,强调了在城市园林植物群落应用的过程之中,可以部分的M足或具备植物群落的自然特征,但是必须充分的考虑到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概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着重强调了生态学意义和生态学视角的重要性。

2 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设计分析

对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进行分析,是对其进行科学的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前提。在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之中,可以根据群落的发育情况、地域的地带性规律、植物的外在特征和土壤、地貌、地形等环境形成的自然边界,让具备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对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进行客观的科学的分析。但是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由于在人工的影响下,在受到强烈干扰的城市环境之中,会出现破碎化和片段化的状况,因此要对它们进行边界研究、外貌特征研究、边界研究等显得十分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在自然植物群落中使用的生态学的研究手段,不能完全适用于城市园林植物群落中。可以在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进行鉴定的过程之中,首先将具有明显边界的斑块作为调查对象,再使用统计的方法,对面积规模进行分级,将城市园林植物群落鉴定过程中的风险降到最低。在对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鉴定进行探索的过程之中,可以从人工植物群落的评价着手,讨论城市园林植物群落与自然植物群落的差异性。

在对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进行设计时,要注意提高绿地的使用质量,合理设计人工植物群落。强调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对植物进行选择,将植物生态群落划分为七种不同的类型即:保健型、知识型、生产型、抗逆型、防护型和文化型等。在确定出植物生态群落的类型之后,进行具体系统的设计配置。在城市的绿地规划过程中,要将基本的单位确立为植物群落,在建设大量绿地的同时,注意对植物群落的结构进行研究。在对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进行设计时,要针对特定功能的目标要求、特定景观的美学需求和特定的植物群落特征等三个方面,对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进行配置和选择,以得到最优化的城市园林设计效果。首先,制定合理的技术定位。在进行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设计时,要准确定位其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整体的绿化技术体系中的作用。在配置植物的过程之中将植物的结构功能放在首位。使艺术性和科学性在植物景观中得到充分的融合,满足生态和环境在适应生态上得一致性,通过严谨的构图体现出群落整体和植物个体的艺术性,让人们在观赏的过程中体会到其意境美。第二,将具体的植物群落单位及时落实。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之中,将植物群落作为基本单位,有利于对小面积的绿地进行建设并构建具有艺术美的植物景观。第三,设计细化植物群落。配置园林中的植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考虑植物之间的相互配置。其次,园林植物和园林中其它要素,例如:水体、建筑、山石等,要进行合理的配置。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植物的种类。首先按照植物观赏性的特征将其进行分类,然后从颜色、立体、平面和植被的疏密程度等方面进行植物的配置,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构图。在设计城市园林植物群落时,要考虑环境效应和环境背景。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规划也渐渐地被大家重视,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也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植物群落的设计规划也越来越合理,渐渐满足现代化城市的需要和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在城市发展中,大量工业的发展和先进科技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植物群落的设计规划恰恰缓解了这一矛盾变化,并且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必须受到广大园林工作者的重视,并且,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和专业水平,为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的设计和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并且,要将生态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城市园林规划中的植物群落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园林规划的完整和促进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第9篇:城市绿化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绿化;生态景观;小城镇

小城镇在我国的城市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的数量和规模逐年扩大,而小城镇的发展不能仅关注数量扩大,更应该关注品质的提升。由于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城镇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生态景观环境,不仅是城市形象的体现,也成为现代小城镇的一个评价标准。绿化是生态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美化市容市貌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衡量城镇环境质量和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研究小城镇的绿化建设与生态景观环境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议题。

1.生态景观的基本内涵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景观是指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不同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由一系列大小、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组成。因此,城镇生态景观是城镇居民与城镇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的异质性区域。小城镇的景观有人造建筑景观和生态环境景观两种[1]。生态环境景观又可分为绿地景观和水域景观[1],其中绿化景观是连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纽带,绿化景观建设应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基础上进行,因此绿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和谐的生态景观,即绿地建设的生态化。

2.小城镇绿化现状

目前,我国的小城镇绿化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2],对于国家规定的在2000年达到绿化覆盖率50%的目标现在已经过去10年,但还是没有达到。小城镇比大中城市更加接近自然,城市环境相对较好,田园风光近在咫尺,更利于创造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但是相比大中城市统一绿化,有计划和统筹安排的绿化建设而言,小城镇的绿化建设目前重视程度还很有限,多数地区还停留在自然绿化层面,认为无需进行专门绿化。就产生效益而言,大中城市的绿化建设已经产生了相当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小城镇绿化建设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成效不明显[3]。小城镇对于绿化的生态化认识不到位,多数小城镇认为种了几棵树,铺了几片草坪就是生态绿地,就建成了生态景观,对绿化景观生态建设的认识不足。

3.小城镇绿化生态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3.1绿化建设脱离实际

目前小城镇绿化建设出现了极端发展的现象,小城镇绿化建设往往不顾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盲目效仿大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一味片面追求体量大、进度快,风格上要么追求仿古园林,假山亭榭[4]。很多城镇没有考虑当地地理环境特点,盲目引进外地观赏植物而忽视本地树种。这使得小城镇绿化建设不仅失去了独特的个性,也耗费大量资金,同时由于彼此效仿,忽略了经济实力以及技术水平的限制,造成了骑虎难下的尴尬居面。

3.2忽视生态效益

小城镇绿化建设,多是形象工程,流于做表面的美化文章,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方便市民使用却考虑甚少。建设城镇绿地过程中过多注重装饰,过分强调绿地的美化作用和图案效果,人工修剪的灌木、草坪以及广场雕塑占据大量空间,人工化痕迹明显,使得绿地形式单一,虽然提高了绿化覆盖率,但是真正的生态效益却很有限。此外,小城镇绿化草坪铺设过多,这不仅增加了养护成本,对改善空气质量和降低噪声污染的效果也不明显, 生态性也较差,据统计数据表明,乔木的二氧化碳固定量大概是草坪的45倍[5],这充分说明草坪建设除了美化景观的作用之外,生态性极差。

3.3绿地布局不合理

小城镇在总体规划时,缺少生态环境统一规划,造成绿地建设无章可循,空间布局混乱,且不均衡,绿地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公共绿地人均指标偏低。大部分小城镇绿地建设沿主要道路设置,或采取“见缝插绿”的形式,仅把绿地建设做为点缀,绿化植物种类贫乏,结构单一,割裂了城镇内部绿地与大环境绿地的联系。

4.小城镇绿化景观“生态化”的建议

小城镇绿化景观应该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生态化是绿化建设的必然选择[6]。这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可以解决城市化与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同时也可以预防今后出现的新的环境问题。小城镇绿化建设“生态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绿化景观要素

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基质―廊道―斑块”理论,构建小城镇绿地系统网络,呈现不同的绿化景观,使绿地在空间上具有关联性和点-线-面的多维性。将小城镇地域空间作为绿地景观的基质,成为绿化建设的本底;构建绿色廊道,在小城镇地域范围内,沿道路、沿河流或者在不同绿地彼此相连的通道上建设绿廊;建设绿化斑块,在镇区广场、居住区、公共设施等地区设立块状绿地,作为城市点缀,使得小城镇景观体现生态化的特点。

4.2保护绿化树种多样性,提高植物配置水平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小城镇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7]。小城镇绿化建设应该本着以地方树种优先的原则,选取乡土树种,同时根据地方自然环境条件,适当选取适宜本地生长的树种,使小城镇绿化建设体现物种的多样性。要提高植物的配置水平,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4.3以低碳理念构建绿化生态景观

低碳是指将所有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降到最低。目前小城镇绿化建设景观灯等亮化工程的设置虽然增添了城镇的景色,但是却耗费了大量的电力资源,也破坏了一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小城镇绿化建设,应该把握低碳的理念,以科学态度对待周边的生存环境。利用生态工程方法,通过维持环境的生态多样性,建立一种能够抵御外来破坏并且可以自我回复再生的绿化景观,降低人工的管理以及资源能量的消耗,使景观资源持续利用,达到低碳排放目标,真正的体现低碳概念和生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