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历史试卷分析精选(九篇)

历史试卷分析

第1篇: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2012年江苏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卷秉承了江苏历史高考的命题风格,整个试卷秉持了“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题理念,坚持能力立意,凸显新课标的要求。试卷的材料相当丰富,在38道试题中,绝大多数都使用了材料,材料情境与选项设置关系密切,材料的使用效能高。情境设置与教科书知识的关系处理较好,知识与情境依存度高。细细品读,对比近三年的试卷,还是有了一些新的印象:

一、试卷对学生的能力考查要求较高,有的题目甚至达到高三历史选修学业要求

2012年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卷的难度明显超过2011和2010年,实际难度也大大超过2009年的试卷难度。2012年的试卷更加注重对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素养的综合考核。选择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观题重点考查材料解析能力,问题设置也比较难,侧重于考查历史概念。如选择题第,材料题36、37题,第38题的个别问。尤其是材料题的设问明显难于历年的试题,达到了选修历史的考试要求。

二、侧重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分析

通常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主要从背景、过程(表现)、影响三个角度去分析。在这三方面的内容里过程相对容易,学生也比较感兴趣,而背景、影响难度相对较大。纵观三年的历史试卷,考查背景的题目,2010年一道,2011年两道。而2012年七道,如第9、10、12、16、18、22、26题,分别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国民革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背景。

三、对历史考查点的选取更加全面。多触及思维的隐角。考查的角度更加细致、深入

2010、201 1两年的历史试卷对选择要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多是主干中的主干,多是平常化、日常化的,考查的角度多是从宏观上把握。比如,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考查:2011年考孔子的教育思想,2012年则考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思想;对秦朝政治制度的考查:2011年郡县制的宏观措施,2012年皇帝制度的特点。同样的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考查2012年则考了陪审法庭出现的时间,对近代科技的发展:2010年考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2011年则考了普朗克的贡献,而2012年则考了爱因斯坦对量子论的贡献。

对比近三年历史考查知识点的角度、层面,2012年的试题都是有一定的深度的。

四、对往年考查过的知识点并不刻意回避。换个角度继续考查

以往大家都有一种思维习惯,认为去年考过的,今年出现可能性比较小,所以在复习时往往注意力就不在于此。但2012年的历史试卷对以往的考点继续考查。如:海基会和海协会的交流情况,日军的侵华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历史图片承载的信息量更大。所包含的信息更加隐蔽,与解题相扣更紧

通过图片创设新情景,这已成为江苏历史试卷的固定风格,这样一方面使试卷显得生动活泼,同时又符合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有时所选的图片仅仅作为背景来分析或作为内容的补充,对解题的作用不大。如:2010年31题,2011年29题。

而2012年这一情况有所改变,强化了图片承载的信息对解题的重要性,必须通过对图片承载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捕捉、理解才能解题,否则容易出错。这类试题2011年只有1、7、16、23、27等几个题目。而2012年就有4、6、9、12、15、17、19、23、31、36题的材料三的图片等近十个。

六、部分题目超出了2012年的历史考试大纲要求,有的题目在理解上还有障碍

例如:最明显的是2012年选择题24,此题侧重对宗教改革的内容考查,而2012年考纲规定是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这类题目有:第9题对的背景考查,第16题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的考查,第38题对西欧联合的背景分析、世界政治区域合作的背景分析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考纲的要求。

有的题目在理解上还是有一定障碍的。如:2012年判断题33,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成果。中美两国一致认为“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改善关系的基本前提,这一前提最终促使两国关系正常化。

第2篇: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2021年4月12、13日我校进行了本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这是高二实验班与平行班微调后的第一次重要考试,从本次考试情况来看,我校高二这次月考历史成绩可谓有喜有忧,值得反思。

一、成绩分析

班别

参考人数

及格率

优秀率

最高分

平均分

368

61

98.4%

77%

95

82.6

369

52

92.3%

21.2%

89

71.6

年级平均

95.6%

51.3%

77.5

上表文科各班均包含国综班学生,平均分差距尚在接受范围,比期中考试有扩大。年级平均分77.5分,而预设年级平均分70分左右。

二、试题分析

1.试题难度、信度、区分度

本次考试,试卷难度0.78,此份试卷难度不难,可以说相较简单,比高考水平测试简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自信心较为合适;区分度0.24,此份试卷区分度尚可,但选择题也有多题区分度低于0.1。信度0.68为中等,略低于高考出题稳定性。

2.命题范围

本次考试范围涉及人民版必修一、二、三及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查全面,重点突出,引导学生注意平时合理安排时间复习人民版必修一、二、三及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人民版必修一、二、三及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重难点在此次月考中均已涉及,题型较为稳定,但试题情景创设较为新颖。

1

古代中国管理地方

2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4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5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6

克里斯提尼改革

7

美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影响和评价

8

联合国与国际法的发展

9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管理

10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

1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2

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

13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4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

15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6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影响

17

明清新儒学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影响

18

古代中国艺术

19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0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1

新时期的教育事业

22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23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24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25

商鞅变法

26

明治维新

27

二战之太平洋战争

三、答题分析

1.选择题得分情况

序号

题号

题型

分值

难度

区分度

年级

高二年级368班

高二年级369班

均分

得分率%

均分

得分率%

均分

得分率%

1

1

单选题

2

0.91

0.21

1.82

91.15

1.93

96.72

1.69

84.62

2

2

单选题

2

0.98

0.03

1.96

98.23

2

100

1.92

96.15

3

3

单选题

2

0.89

0.15

1.79

89.38

1.8

90.16

1.77

88.46

4

4

单选题

2

0.34

0.24

0.67

33.63

0.69

34.43

0.65

32.69

5

5

单选题

2

0.98

0.06

1.96

98.23

2

100

1.92

96.15

6

6

单选题

2

0.51

0.19

1.03

51.33

1.08

54.1

0.96

48.08

7

7

单选题

2

0.89

0.21

1.79

89.38

1.87

93.44

1.69

84.62

8

8

单选题

2

0.83

0.33

1.66

83.19

1.77

88.52

1.54

76.92

9

9

单选题

2

0.96

0.15

1.91

95.58

1.93

96.72

1.88

94.23

10

10

单选题

2

0.72

0.11

1.43

71.68

1.44

72.13

1.42

71.15

11

11

单选题

2

0.56

0.32

1.12

55.75

1.25

62.3

0.96

48.08

12

12

单选题

2

0.9

0.21

1.81

90.27

1.9

95.08

1.69

84.62

13

13

单选题

2

0.83

0.36

1.66

83.19

1.8

90.16

1.5

75

14

14

单选题

2

0.79

0.21

1.58

78.76

1.67

83.61

1.46

73.08

15

15

单选题

2

0.95

0.15

1.89

94.69

1.93

96.72

1.85

92.31

16

16

单选题

2

0.49

0.31

0.97

48.67

1.05

52.46

0.88

44.23

17

17

单选题

2

0.85

0.3

1.7

84.96

1.8

90.16

1.58

78.85

18

18

单选题

2

0.49

0.53

0.97

48.67

1.15

57.38

0.77

38.46

19

19

单选题

2

0.88

0.24

1.75

87.61

1.87

93.44

1.62

80.77

20

20

单选题

2

0.92

0.12

1.84

92.04

1.9

95.08

1.77

88.46

21

21

单选题

2

0.88

0.09

1.75

87.61

1.8

90.16

1.69

84.62

22

22

单选题

2

0.89

0.18

1.79

89.38

1.84

91.8

1.73

86.54

23

23

单选题

2

0.7

0.33

1.4

69.91

1.54

77.05

1.23

61.54

24

24

单选题

2

0.97

0.09

1.95

97.35

2

100

1.88

94.23

25

25

单选题

2

0.95

0.12

1.89

94.69

1.93

96.72

1.85

92.31

26

26

单选题

2

0.71

0.51

1.42

70.8

1.7

85.25

1.08

53.85

27

27

单选题

2

0.39

0.21

0.78

38.94

1.02

50.82

0.5

25

(1)第4、6、11、16、18、28小题得分低,正确率均低于60%,特别是第4、28小题正确率低于40%,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理解不透彻和运用不够准确。

(2)选择题第23小题得分也不理想,略高于60%,正确率低于70%,主要是审题和知识运用的问题。

(3)年级文科班选择题正确率平均值为78.34%,上一次大进步,希望稳步增长。

2.材料题得分情况

16

0.78

0.28

12.42

77.65

13.61

85.04

11.04

68.99

8

0.79

0.32

6.29

78.65

7.05

88.11

5.4

67.55

8

0.77

0.24

6.13

76.66

6.56

81.97

5.63

70.43

15

0.79

0.28

11.87

79.12

12.93

86.23

10.62

70.77

6

0.75

0.29

4.5

75.07

4.84

80.6

4.12

68.59

9

0.82

0.27

7.36

81.81

8.1

89.98

6.5

72.22

15

0.73

0.15

10.93

72.86

11.38

75.85

10.4

69.36

9

0.69

0.15

6.2

68.93

6.54

72.68

5.81

64.53

6

0.79

0.15

4.73

78.76

4.84

80.6

4.6

76.6

主观题得分率76.61%,良好,还有上升空间,今后还应注意试题训练与方法的指导双管齐下。

四、存在问题

虽然本次月考平均分较高,但暴露出如下问题

1.基础知识不牢,比如正确率只有23.85%的第2题,试题给出的是“董仲舒在维护君主权威的同时,又考虑到权力使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问“意图”,而多数学生选“论证天人一体的关系”。由此可见,部分学生对课本内容没有认真学习,或学得不扎实。

2. 文理分科后,部分学生学习历史态度不端正,历史学习基础不好,认为现在是高二开始,主要是抓好语数英,平时历史作业不认真对待,更有甚者极个别学生虽然参加考试,但部分主观题部分没有分数,一问得知是没有作答,说是不会、没时间等。

3.由于部分学生平时没能按质按量完成作业,自觉及时做好复习,使学生知识消化不良,课本基础知识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乱,比如27(1)原因多答外来文化,应具体指明是“西方思想文化”;自然经济占主导;。

4.审题不清也是非常突出的现象,平时上课反复强调的划出中心词等方法考试时学生大多不用,考后试卷上非常干净。比如27(3)多答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或多答三民主义意义;28(2)多漏答“思想主张”。

5.主观题有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述不规范,要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答了很多内容,甚至超出答题卡所给范围,得分却不多。

6.阅读不认真,有效信息获取不足,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欠缺。比如28(1)背景多答不出“古典文化遗存”,“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应是萌芽)”,“自然科学发展(混淆启蒙运动背景)”。可谓是概念不清,基础不实,审题不清,部分学生就不能获取有效信息而得分低。

7.学生思维不开阔,不懂得分层次回答主观题。

8.一些小细节也要注意,除了字迹潦草、错别字等外,还应提醒学生不要涂改答卷,以保持卷面清洁。

五、改进措施

1.表扬优秀学生和进步学生,鼓励学生你追我赶。展示正面典型卷和反面典型卷,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2.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早暴露出不足早解决。通过本次考试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找出有针对性的方法尽快改正不足。

3.强化学生的学科意识,合理分配自习时间,必须做到及时总结和及时复习,教师也要加强检查力度。

4.加强学法指导,在记忆、训练等环节总结有效的方法与规律并反复灌输。

5.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6. 考试作业的批改,评讲要及时,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等问题的指导与训练,对症下药,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的必备途径。

第3篇: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今年高考历史试卷的结构比往年更趋合理。一是为加强学科能力考查,适当地减少了新高考试卷的题量, 即由去年的53个题目减为43个题目,同时适当调整了选择题的分值。这一调整,有利于提高试题考查历史 思维能力的有效性,使试卷长度和试题赋分更加合理。

表1:1994年与1993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结构之比较

(附图 {图})

表2:1994年与1993年新高考历史试卷知识分布之比较

(附图 {图})

二是注意保持各部分知识内容考查稳定的比例,加强对中学教学重点内容和与大学教学相关知识的考查, 尤其突出了对诸史实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发展基本规律的考查,适当提高了试题的理论层次。这在多选题和问答 题里表现得比较明显。今年试卷中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阶 级和阶级斗争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试题,无论新、老高考均达到试卷总分的1/3左右。这些试题的突出特点, 就是在中学课本里找不到现成答案,而要求考生必须根据已有知识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判断和阐述。强调 对历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考查,是高考性质所决定的。它符合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要求。三是试卷的难度得 到合理控制,试题的区分度和测试信度比较理想。从全国范围的数千份抽样试卷的统计分析看,新、老高考的 难度信度、标准差等各项指标都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程度。在不断加强能力考查力度的同时有效地控制试卷难度 以利于中学历史教学今年的命题取得了不少经验。

今年历史试卷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方面又取得新的突破。历史命题在继承和发 扬近三年命题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把能力考查的层次和力度提高到了一个新 的水平。这主要表现为:一、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在试卷所占分数比重由去年的1/2左右提高到2/3 左右。其中,着重考查对历史概念和历史材料理解水平和能力的试题占试卷总分的20%以上,着重考查分析 综合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20%,着重考查归纳、比较和判断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15%,着重 考查概括和评价能力的试题约占试卷总分的15%。这表明,考查历史思维能力,已经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占据 主导和绝对优势的地位。二、选择题考查学科比重以及思维层次都有较大提高。其中多选题考查历史思维能力 的比重已达80%,如新高考的第21,23,24,25,26,27,29,30题等。这些试题的备选 答案不再局限于中学教材的直接表述,而是根据考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设计出新的结论和提供新的信息 ,以考查考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其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广度和深度 较前有所延伸。新、老高考的材料解析题均适当增加了材料的信息量并尽量避免阅读障碍,加强了对历史材料 阅读理解、分析鉴别和运用史料所给有效信息解答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在命题技巧方面,试题所设计的问题尽 可能全部从材料自身引出,从而克服了考生无须阅读材料就可凭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正确回答问题的可能性, 较好地体现了材料解析题重在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特性;在能力考查的策略上,注意使每道试题中若干问题具 有一定的层次性,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思路,尽可能全面地考查历史学科能力;在考查材料辨析能力的 广度方面,历史材料进一步向选择题和问答题等题型延伸。四、问答题考查能力的思路进一步开拓,在层次上 又有新的突破。试题及其参考答案进一步摆脱中学教科书的束缚,对知识的考查进一步合理淡化,对考生依据 已有历史知识和唯物史观独立地分析、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要求。这在新老高考的6个问答题 里都有明显体现。譬如在新高考45分的问答题中,只有第42题第一问“19世纪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 内容是什么”这4分是要求直接回答课本知识的,而其余的问题则大都要求考生按照唯物史观和依据某些史实 经过思辩而加以说明、证明和阐述。

今年历史试卷在考查学科德育功能、体现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性方面,在继承和发扬前几年的优良传统的 基础上,也做了不少新的探索。绝大多数试题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自然而又深刻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的内容,把历史感与现实感 有机地结合起来。

但是,按照标准化考试的要求,今年历史试卷、试题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之处。譬如,某些题型如选 择题和材料解析题的能力考查功能尚需进一步挖掘,试卷中题型的比例还不太适应日益加强的能力考查的需要 ;个别题目主要是问答题在理论上对考生的要求同目前中学教学的实际水平相比拔得偏高。从各地反映的情况 看,当前影响历史科考试质量的最突出问题,是阅卷的评分者信度偏低。各地专家和中学教师呼吁各省招生部 门应加强阅卷工作的管理,加强阅卷队伍的建设,改革阅卷评分工作,以保证高考命题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4篇: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1.历史学习得不到足够重视历史考试之所以在初中的升学考试中,慢慢地从以前的闭卷考试变成现在的开卷考试,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发生的原因和结果等考试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记忆起来相当复杂,耗时耗力。所以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考试之前进行突击记忆,导致很多学生在考试过后就将其忘却,这样对于倡导素质教育的现阶段教育来说,是没有太大必要的,所以才将闭卷考试变为开卷考试。但历史教育的核心一直是没有变的,依然要求学生按了解历史、分析历史和理解历史三个递进的层次来学习。可是这一目的随着开卷考试的普及被很多学生误解了:认为历史考试就是“抄”,只要记得住书本上的重点考点,在考试过程中就完全没有问题,所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够专心,不够认真,难以达到可以自主分析历史和理解历史的层次。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在历史学习中体会到历史教育的快乐和内涵,当开卷考试考出的题目课本上没有明确解答,学生就会出现难以下笔、不知所措的情况。

2.以分数为目的,对历史学习存在一定的偏见

如果上面所述的第一种情况,是因为开卷考试的“开卷”情况所造成的,那么有些学生以分数为目的,则让历史学习呈现出了另一种极端。有些学生为了保证在考试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在课本资料上标注考试考点,把历史课本化成了一个个“点”,让原本连贯的历史学习变成了一张“考点分布图”。这种舍本逐末的历史学习方式不足为奇,很多中学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这样就偏离了原本的历史学习目的,即便是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也不能完全说明其真正学习了初中历史。

二、开卷考试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1.以培养兴趣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中学生的心智发育相对小学阶段来说,是比较成熟的。这时候大部分的中学生已经开始能自主的接触课外书,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在课堂历史教学中,运用一些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小故事,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吸引过来。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推荐一些轻松有趣的历史读物,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兴趣,并对一些热门影视剧中体现出的历史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在生活中也能看到历史事件、发现历史问题。

2.提升课堂效率,构建知识脉络

在保证学生有兴趣学习历史的前提下,教师可以从课堂入手,帮助学生构建历史学习的知识脉络,运用提问回答的方式,对课堂学习进行梳理。在九年级下学期的总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按座位顺序进行问答,让全班学生加入到梳理知识脉络的学习当中去。例如:梳理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让学生自主梳理,比如提出问题“夏朝之后是什么朝代?这一列座位的同学可以看着书本依次回答,一人一个朝代,最好说出此朝生的大事件,说完下一个同学接着说。”用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历史课堂的学习,在这种稍具“压力”的氛围中,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分布情况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这对其了解历史、分析历史和历史考试,都有很大的好处。

3.扎根教材,联系时事热点,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纵观多年的历史开卷考试内容可以知道,考试范围的根本还在于教材之中。有些考试内容的答案本身就是课本原文,但是有些学生却因为题目换了一个问法,就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是典型的分析能力缺失的表现。要想让学生真正能做到举一反三,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学生明白教材重点段落的真正含义,只有真正理解,才有可能“以不变应万变,答题答到点子上。”而想要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联系时事热点,用现在联系过去,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例如:世界历史中的美国历史部分,就可以根据美国是目前世界上超级大国的现状,去启发学生回忆美国的发展历史,设问“是什么原因让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美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什么情况,让它能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等问题来启发学生对课本教材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能独立明白遇到问题的核心,在答题时切中要点,并切实掌握历史知识。

4.注重平时积累,提高应试技巧

第5篇: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一、掌握基本命制形式

直接历史图题是指在命题中出现历史地图,并通过历史地图直接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直接历史图题中的历史地图主要来源有两方面:一是命题者可以直接引用历史课本中的相关历史地图,或依据试题内容对课本中的相关历史地图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然后为己所用。例如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第6题,直接利用威海卫战役地图进行命题。命题者自己编制与试题相关的历史地图,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地图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13题,命题者就通过自编历史地图,让考生判断与西夏进行贸易的是哪一个朝代。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31题,命题者也自编了一张有关上海城市变迁的展板,让考生完成相关填空。

间接历史图题是在命题时不直接出现历史地图,但是试题本身或答案的确定与历史地图有很大关系。这种形式不太容易理解,我们不妨结合实例来具体说明。例如,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6题: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国家或地区有( )。这道题命题本身并没有出现历史地图,但检查课本中的唐朝丝绸之路图的知识。

二、深挖历史事件背景

学习历史要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阅读历史地图,弄清地图语言的历史含义,是“知其然”;联系地图的历史背景,分析该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空间状态的原因,是“知其所以然”。面对历史地图,命题者应当充分挖掘该图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有的题目可以直接标明时间或时期,有的则可以让学生去根据图中的有关信息作出判断。例如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第12题,考生要根据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美贸易变化情况表分析其原因。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第27题,直接告知罗斯福新政前后某项数据的曲线,然后让学生判断曲线反映的情况。2010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第11题,考查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滥发纸币的影响。2010年广东高考历史试卷第39题,列表标明1820―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让考生说出变化,并分析出变化原因。

三、充分利用教材图源

近几年全国各种版本的高考历史试卷都出现了以图形为载体的试题,因此,我们更要关注课本本身携带的大量图形,研究这些图形大量的内隐历史信息,并和课本知识结合,适当延伸,这有利于深化理解历史知识。如我就教材中学生很感兴趣的清明上河图进行命题:

(1)下图反映的是我国哪一朝代什么方面的表现?(2)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哪些?(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在城市布局、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变化。以上设问层层深入,从浅表的时间、事件到历史原因、影响的分析,把宋代的许多重要知识点、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形成比较好的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命题设计就较好地把教材的图源充分利用起来,使学生做起题来有亲切感,比较得心应手。

四、整合对比多幅史图

构成历史的基本元素是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历史教科书的编撰者苦心编撰了一套与教材配套使用的历史地图册,其目的就是帮助人们以空间变化为中心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一幅历史地图反映了某一历史现象的相对稳定的空间状态,相关的多幅历史地图则反映了该历史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对相关多幅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后,可以涉及时间、地点、区域、方向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可以涵盖高考说明中历史学科的基本能力要求。因此,对相关多幅历史地图的综合分析,是提高图题命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反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历史图表教材中比较多,掌握好这些图表对增进主干知识的理解及与同类知识的比较、分析是很有好处的,进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我曾就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内容进行图题(见下图)命制,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

(1)结合图一简要概述新航路开辟的主要过程,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结合史实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图二反映了哪些历史现象?结合史实说明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两图概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并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前两问的第一小问都是简单设问,这一问设计主要起导入作用,接下来则是分析其原因,最后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有利于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系统性状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命题就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许多知识点都考查到了。

五、突出学科交叉知识

由于历史图表的特殊功能,它已成为历史、地理、政治边缘知识考查命题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在命题时可以从多学科的角度挖掘命题资源,在一幅政治形势图中可以考查经济方面的知识,在一幅地理图中可以考查过去(历史)和时政(政治)的相关知识。近几年来的文科综合试卷的跨学科综合试题的命题都少不了图表,例如2010年山东文综卷第29题,2010年全国文综卷第39题,2010年福建文综第38题。

第6篇: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一、测试的目的:

9年级第一轮复习结束,为检查复习情况,在4月26日进行了4月份月考,通过测试查漏补缺。以便进行第二轮复习。

二、试卷结构

⑴。试卷内容比例:中国近代史占45%左右,现代史占55%左右。

⑵。试卷题型比例:客观性试题占40%,主观性试题占 60 %.

⑶。试卷难易程度比例:

试卷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比例6:3:1.下面我对9

三、数据统计分析

1.成绩分析:

参考人数:11、 最高分: 55、 最低分:10、优秀率:27% 、 良好率:9% 及格率:46% 、平均分:37.2

2.试题难易程度分析

本试卷题量适中,难易程度适中,所用时间适中,符合历史科考试标准,教材中的图、表知识和探研性问题,渗透到选择、材料分析和问答题中进行了考查。在注重考察历史知识点的同时,也注重考察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试卷分析

第一题选择题。本题的得分率为80%左右,出错较多的是第2小题,出错的原因是分析能力差。第5小题和第9小题。出错的原因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差。

非选题中的识图题的得分率约为75%,出错较多的是第14题。此题出错的原因是学生缺乏思维拓展能力差。

第三题是材料解析题,本题得分率较低,约为50%左右,造成失分的重要原因是学生表达能力差。对于题目的理解存在问题。从答题情况看,多数同学都不能正确**误的回答,或是回答比较片面。以后应该加强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五、改进措施

1、优秀学生的复习方法。

优秀学生的复习方法就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复习,形成自觉复习、主动复习、有效复习的习惯。在复习过程中,以教材为基础,以基础训练及自主复习资料为复习阵地,进行系统地复习,同时要求学生按照课程标准的重点进行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2、强化学生的考试意识。强化学生考试意识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考试习惯。让学生形成审题、作答、检查的考试模试,消除考试紧张心理,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

3、作好考前心理辅导。考试前,上一堂考试辅导课,讲清考试的一般要求、消除紧张的一般方法、应试的一般方法、复习的一般方法等。

第7篇: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命题;应试对策

一、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命题趋势

1.注重基础知识

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试题避免“繁、难、偏、旧”的倾向,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Ⅰ卷)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基础性知识的范围广,更加重视对基础性知识的识记和掌握。

2.重视综合知识

考察最近几年来的历史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越来越倾向于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既具有原始联系又具有可联想性的知识内容。例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近几年来,许多历史试题通过文学、绘画等,拓宽命题思路。

3.历史高考命题趋向“创新”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即“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为了历史教学理念的提高和教材、参考书表达阐释的丰富性,历史课程的思考创新能力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的应试对策

1.教师在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第一,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习史方法,使学生在运用材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第二,提高讲评课的质量。主要是体现在解题模型化的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结构化知识的熟练程度。试卷讲评课作用是以分析学生考试情况,从应试心理、运用知识和方法上纠正考试中存在的普遍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试卷讲评课是师生教学双方的一个“反馈―弥补”的过程。试卷讲评课既是“讲”,更是“评”。“讲”,既要讲考查的知识点,讲解题的思路,还要讲答题方法。“评”,既需评“缺点”评“失算”,又需评“优点”,需评出信心、经验,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有兴趣地学习。

2.学生在学习中的应对策略

第一,会组织答题。首先,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人物、事件等关键词语,确定历史书中的相关章目。其次,根据题干中的事件和问题寻找线索、选择材料。最后,依据问题及所领会的材料思考、总结出重点,如归纳的史实要点及由此关联的知识点。

第二,答题要规范。首先是格式标准,努力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于完整结构,使阅卷老师对所答重点一清二楚。其次是语言标准,尽量使用历史学科的术语,可以模仿使用历史教材中的语言,特别是要注重教材中总结性的表述以及概括性表述。尽量避免不规范的语言表达,一定不能把历史答题写成语文答题。最后就是汉字书写要规范,字迹一定要清晰、工整,整体卷面整洁干净。

第三,考试过程中应合理分配时间。从理论上讲历史高考试卷的主观试题正常下思考每题大概十五分钟,在具体时间分配上应该是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读题、审题、选材、分析、打草稿,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完成答题。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历史高考答题安排,在实际操作中更是需要依据具体的试题题目的难易程度、材料阅读水平进行每道题目之间的恰当措施,沉着冷静,以平和、有序、严谨的考试策略完成答卷。

参考文献:

[1]刘冰玉.三十年历史高考试卷内容变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第8篇: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考 历史试题 命题规律 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142-02

在高中新课标改革中,国家强调以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新课改下的高中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而不是学生被动学习的接受式教育。在新高考模式下,历史教师普遍存在这样的疑问,之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与高考复习策略是否有效?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是当前高中教学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此,对高考真题的反思教学不仅应该成为了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等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且也应当成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常态化的重要手段。在高考复习教学中,除了要研读历史高考真题,还须对每年的考试大纲进行必要探究,正确分析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复习教学既有一定的高效性,又能与高考的现实需要相结合。惟如此,高三阶段的历史备考工作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下面,谈谈笔者研究最近一时期历史高考真题的规律得到的一些体会。

一、研题求“真”寻规律,明确备考方向

要搞好高考复习,须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尤其是近三年的真题,做到有的放矢地备考。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从这一步出发,高考历史备考也才会逐渐地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阶段。下面,以2015年新课标全国文综Ⅱ卷(以下简称“2015年Ⅱ卷”)的历史真题为例,探究高考备考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题研究:得选择题者得“天下”

首先,明确高考此类题的特点,提高课堂教学与备考中的效率。那么,2015年Ⅱ卷的历史选择题,有什么特点呢?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从上述试题及整套Ⅱ卷所有选择题的阅读量来看,与以往试题有所不同的是,题干都较为短而精,这就是2015年Ⅱ卷历史选择题的特点之一。在新课标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中,题干材料始终是“新材料”,而且是精短易懂。如果材料晦涩难懂、冗长,那么考生就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去理解材料所设置的“新情境”,这又怎能迅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如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那又怎能实现学生历史各种能力的养成呢?因此,考题呈现出的这一变化趋势,正是为了给考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实现以相应的历史学科能力来解决相应的问题。除了阅读量有所下降外,再仔细看看2015年Ⅱ卷的12道选择题题面,与以往相比,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所变化,它基本上都是以学生较为熟悉的“课本式”的表述方式,从而使学生不至于一看到历史试题就心里发慌而没底。这一语言表述方式的转变,即试题更接学生地气,这也成为这套试题的又一特色。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多读两遍,就能找出,选项 A项是正确答案。

通过对此套试题选择题部分阅读量及用语方式的分析,可以大胆地预测,今后的全国Ⅱ卷的选择题,必然是“短而精+通俗化”。因此,在今后的新课标历史教学和备考的过程中,一是课堂语言“既要专业化又要通俗化”,而不是晦涩难懂。二是命制测试题时,要以这套试题的语言表达方式,用词形式作为参照,用简短明了、通俗易懂的材料入题。通过这样的训练与测试,就更能起到“仿真”效果,使学生在平时的高考备考中有如身临其境,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不回避热点,则是2015年Ⅱ卷历史试题的又一特色。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以抗日战争入题,直面历史。所以在这套试题里面,热点问题不少,但又不是直接考查热点。比如第30题就间接考查30年代的中日关系。通过考查大国关系来反映国际关系内容的,并不限此题,象第31题考查中俄关系,第32题考查中英关系,第33题考查英美法德关系,第35题考查美俄关系。此类试题的命制与考查,更多展现的是对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重新思考。

此外,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仍不失是一个考查的方向,如34题,这一题,表面上是考查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粮食问题,实际上对应的是对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反思,要避免苏联改革的老路。类似的,还有第28题、第29题,则是对当前国家形势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情形下的思想转变与改革的进步。

通过上一试题特点的分析,可以明确知道,不管是在常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备考复习过程,都不应完全脱离社会现实问题,而应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时展脉搏的最强声。

(二)主观题研究:突破大题得高分

选择题是这样,那么在非选择题部分又如何呢?经过仔细研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考查内容趋势

2015年Ⅱ卷第40题,以孟子和苏格拉底两位东西方圣人对法律的态度为出发点,实际上考查的是十以来“依法治国”理念问题。而第45题,“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及作用,实质上考查的是反腐倡廉问题。

通过这两题的命制规律,可以看出,今后的考查在方向上,仍为与时政相关的主干知识。这是时代的发展对高中历史教育提出了“以史为鉴”要求的反映,即历史教学要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时代功能。因此,在教学与备考的时候,充分地挖掘与当今时政相关的考点知识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第41题,节假日天数的变动趋势问题,实则考查现今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施政观,关注民生。教学与备考也不例外。

从以上对2015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部分主观题考查内容的分析来看,基本上可以预测今后新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的一个命题趋势,也就是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具有高度的时代气息。这应该是今后历史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在今后的高考备考教学过程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试题语言变化趋势

从语言表达上看,这一套试题也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这变化也就是第40题(题目略)的变化。历经多年的命题摸索,试题的命制也逐渐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而不再是以往的“高(高深莫测)大(大学专业化)上(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所以在高三的试题命制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真题的这一变化,从适当降低知识阅读能力的要求来为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服务。

3.阅读量变化趋势

从词汇阅读量上看,2015年Ⅱ卷主观题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把这一年主观题词汇阅读量与前两年进行一个比较,就可以得到一个规律性认识。请看下表:

通过上表的统计可以看到,第40题,从近三年的试题来看,不管是I卷还是Ⅱ卷,都有如下特点:(1)阅读量呈现出较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尤其是从2013年到2014年2015年,下降了120至160个字符。而2014年2015两年的阅读量中,I卷总体稳定,保持在600字符左右,Ⅱ卷仍有100字符左右的下降幅度。阅读量的下降,有利于减少考生阅读时间,以达到考查思维能力的要求。从Ⅱ卷阅读量下降到500字符左右这一现象来看,试题的命制,遵循了2015年考试大纲说明的变化要求。在“获取和解读信息”的第二个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由“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调整为“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从“理解材料”到“整理材料”的变化,考核能力明显提高了。文字阅读量的减少,才易于实现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这一能力考核的趋势,在2016年的历史考试大纲说明中则完全没变。试题的稳定性从而体现出来。因此,在高三最后阶段的备考复习策略中,对第40题阅读量的要求,也要以近两年高考真题为参照,500字符为限,从而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整理、概括能力为上上策。

而第41题,从近三年的题目来看,文字阅读量呈现为“先升后降”。I卷从2013年的“地图”到2014年的“教材目录”再到2015年的“数学公式型”材料,文字阅读量变化(168字―346字―220字),虽然变化幅度没有Ⅱ卷(99字―390字―104字)变化大,但是材料所给出的信息容量却不小,尤其是“地图”与“数学公式型”材料。而Ⅱ卷呢,2013年的三张“图片”,虽然文字少,对考生的能力考核一点都不比I卷低,2015年这一题的文字阅读量尽管百字左右,但信息量也是较丰富的,但与现实生活较接地气。通过对近三年41题题目的分析,全国教师基本上都认定这一题是整套文综历史试题当中最具有创新性的题型。由此可以得出如下复习策略,这一部分试题的命制或选择,字不在多,在于与社会现实生活相衔接,或接学生所学与能力之地气为妙。

选做题部分,这四题的阅读量变化不是很大,基本上稳定在400字上下。

通过对近三年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的分析研究,今后的教学与备考中,在材料选择方面,不应追求长而多,而在力求短而精,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来实现对学生历史能力形成的检验。今年的主观题的阅读量,应该是未来新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发展方面。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与检测的过程中,就应该时刻以此为参照,努力实现现实教学与高考选拔人才要求相结合。

二、研“题”依“纲”有保障,提高备考效率

每年教育部考试命题中心编印的全国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是指导各学科备考最为重要的指针。因此,作为备考第一线的高中科任教师,要以此作为指导思想,以此作为提高备考效率的指针。

第9篇:历史试卷分析范文

基本特点

一般来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题都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命题紧扣《考试说明》,考查教材的主干知识 “小高考”也是高考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命题也是很严谨的,一般都是《考试说明》中规定的3个必修模块的主干知识。试卷整体结构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难易题目要有一定的比例,材料题的几个问题都有梯度,所选材料都是通俗易懂,而且基本与社会热点信息连在一起,这样会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感到很自然。

用鲜活的材料来创设情境,关注社会 历史试题的客观题,现在流行的一种方式就是采用材料情境设问,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主观题设问,一般也是让学生依据材料归纳答案。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分析和提炼能力的培养。此外,试卷关注社会,如在2014年试题中,主观题第37题第3问“英国伦敦为什么是雾都”、第4问“英国对‘美丽中国’建设的启示”,直接联系了现实中的雾霾、环保等话题,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能力要求明确,区分度加强 还是从2014年试题来看,试卷对考生能力要求的立意非常明确。试题时间跨度大,从古至今。例如,36题从古代的秦朝一直考到近代的中华民国。同时,试题跳出专题的限制,并跨越中外。此外,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很高。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科技的创新等特别能区分学生理解能力的主题,在试卷中都有体现。因此,做到这样的试卷,很多同学都认为试卷很有分量。

关注时事政治,体现时代性 从2014年试题来看,笔者发现,考试内容紧扣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突出身边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关注现实生活,从而体现出历史为现实做参考和借鉴的功能、历史为现实服务的作用。

复习策略

针对历史小高考的特点,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复习策略呢?根据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宏观把握,抓住主干 在复习前,教师和学生都要仔细研读《考试说明》和学业水平测试试卷,然后讨论复习内容,制定复习方案。按照《考试说明》考察内容比例,历史必修(1)约占40%,必修(2)约占35%,必修(3)约占25%,这就要求学生复习时有所侧重,尽量把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比较分析。

细化知识、分点掌握 在掌握了主干知识后,还要根据《考试说明》细化每一个知识点。在试卷测试能力要求中对知识有“了解”“理解”“认识”和“探讨”的四个层次的要求。因此,复习要能以这个标准认真落实细化每一个考点,并落实到学生的学案中去。“了解”是带有识记性的;“理解”要注意知识点的因果关系,分析其成因,总结其作用;“认识”往往是带有阶段性、专题性的;“探讨”带有明显的开放性,实际上体现的是新课程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价值追求。

重组知识,形成体系 在考试中,试卷越来越注意知识的归纳整合。这就要求按政治、经济、文化史的专题内容认真复习,理解记忆,了解每个专题的知识结构,对每一专题的测试要求和知识点都能了然于胸;同时,还要对考点进行梳理,把历史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对政治、经济、文化三本书的内容要结合理解。这样,就可以按时间线索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进行整合,有效地弄清一些历史现象本身的来龙去脉,建立与其他历史事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使掌握的知识点更加有血有肉。

创设情境,培养能力 设计历史情境,目前也成为一个很流行的教学方法。学业水平测试非常重视历史情境的设计,因为创设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复习的知识点设计历史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计历史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是引用一些原始材料,也可以是通过描述性的语言,再则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图表、数据。通过设计这些情境,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切合现实,关注热点 在复习时,教师不仅要渗透每一个知识点,还要时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热点信息。2015年社会热点有很多,如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亚太经合组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加强思想文化道德的建设等。此外,学生应适当关注地方史,这在学业水平试卷中也有涉及。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论据充分”“精确概括”等答题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