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利率范文

银行利率精选(九篇)

银行利率

第1篇:银行利率范文

一、利率市场化的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随供求变动,并通过后者调节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是一种最一般、最基础、最有效的安排。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自然也不能例外。

(二)利率市场化是优化资金配置的客观要求。优化资金配置是利率的主要功能。过去,由于我国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使得利率不能很好地反映资金供求,利率丧失了价格信号的功能。而利率市场化使利率真正成为信贷资金的价格,从而引导资金由效益低的部门流向效益高的部门,实现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利率市场化是完善利率体系,实施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在要求。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之间需要一个中介目标,而市场化的利率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想选择。我国目前是以再贷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由于再贷款利率的确定并非以市场利率作为基础,因而不能反映资金供求的真实状况,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也就相应地受到限制。利率市场化后,中央银行根据市场化的利率确定基准利率,并通过变动基准利率或公开市场业务进行调控。此时,中央银行的调控工具将具有更大的作用空间。

(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业开放的客观要求。我国金融与国际金融接轨的条件之一就是以利率和汇率为中心的金融商品价格形成市场化。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缺乏管理利率波动带来市场风险的经验,与外资机构普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将有利于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

二、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

(一)微观经济主体缺乏利益约束机制。一方面国有企业仍然具有“预算软约束”特征,资金需求弹性很

小,不怕利率高,只怕借不到钱,国有企业连本金都可以不还,利息的约束自然就很小了;另一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贷款利率必然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这使国家、银行以及国有企业职工难以承受。

(二)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发展不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体制的完善是进行利率改革的基础。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其高低变化反映着资金市场的供求,因此没有一个发达和完善的金融市场就不可能存在一个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利率市场化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我国的金融市场虽已初步形成以同业拆借为主的短期资金市场和以各种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为主的长期资金市场,但从总体而言,我国的资金市场还不够统一和规范,货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各市场均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的效率和管理、经济主体的行为、市场的规模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不利于市场利率的最终形成,同时还影响着利率调节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三)金融机构对利率的调控、反应不灵敏。金融企业对利率信号反应不灵敏,利率市场化缺乏一个良好的微观金融制度基础。

第2篇:银行利率范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

199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利率管理暂行规定》,这个规定体现出了管理利率以及建设利率制度的过程。从那时开始,从法律上和制度上明确了利率管理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履行中央银行重要职能的一个工作。并对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体系进行了改进和完善。现在,我国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因此利率的管理显示出自身的重要性。我国商业银行测量利率风险的水平较低,度量风险的方法主要有利息收支占营业的收支比例和敏感性缺口,还有就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我国的利益收入和资产负债业务,非利息收入所占的比例还是不够高,中间业务的利润也不高,增加了利率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主要原因就是很多银行的资本不够充足,可是却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促使银行预防和控制资产风险的能力较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成为当前的情况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站在总量结构的角度来看,资产不平衡的负债、资产总量与负债总量之间有存借差,所以需要不断的对利率进行调整,增加了商业银行管理利率的风险;从期限结构来分析,资产和负债结构的配比关系不够科学合理;从利率结构角度来分析,同期存款之间不科学的利差,这些都是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有影响的内在因素。中央银行针对利率的导向性政策、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等,这些是影响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主要因素,这是外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利率的市场化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机会,也将其经济效益提高,可是也导致其不断流动的收益以及资产,并且缺乏安全性。

三、探究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系统

1.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标准进行识别和衡量

我国商业银行产生利率风险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利率风险。首先,利率敏感性资产变动和负债价值的变动不够统一。其次,期限结构也缺乏匹配度,这些因素促使商业银行对价格进行重新制定,也提高了利率的风险;不断改变的收益曲线引发不同期限的两种债券收益利率的差距改变,导致一定的商业风险;如果利率发生改变,利率定价的基准也发生改变,导致利率的提高或者降低,促使客户期权风险的产生。在对利率风险进行正确识别以后,还需要分析评估风险。

2.管理利率风险的系统

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情况进行分析以后,首要任务就是对管理利率风险的体系进行完善,其组织和决策体系主要是表内管理。其次是表外管理,为了促使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建立的内部控制利率风险的体系一定要健全,制定的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要使用业务自身的性质和复杂性,进而规范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外部监管体系,在核实管理利率风险时一定要确保风险管理方式的稳健和监管方式的全面性,也就是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接着还要建立健全监管报告体系,合理规范的披露信息,促使金融机构的经营更加的透明。

3.预防和控制利率风险的措施

利率市场化可以有效的减轻当前的通胀压力,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合理的提高存款的利率,可以在储蓄竞争中获胜,也可以将负利率消除,同时因为上升的存款成本,各个商业银行就会将收益少的贷款减少,进而对国家整体信贷水平进行有效的控制。

在对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资产负债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解以后,发现管理利率分先对管理资产负债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充分应用了资产负债表内预防措施。例如,制定利率、开发新产品、资金借入等,及时的调整商业银行资产期限以及负债期限,进而将利率风险规避。现在我国不断创新金融,也将利率风险的表外预防措施进行拓展,例如,利率期货合约等,这些都可以规避利率风险。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单调的负债品种,结构失衡,导致其主要利率风险是由定价风险带来的。并且积极的探索对资产负债进行有效管理的对策,还要全面综合的对资产表进行管理,促使其更加平衡,也要积极的拓展中间业务,创新资产负债的种类,促使其经营更加多元化。

还可以通过行业的协会或者团体共享数据、一起议价等,还可以充分交流和合作利率管理的经验,在市场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提高对风险的防御能力,增加核心竞争力。

第3篇:银行利率范文

关键词: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

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与我国金融业市场化进程的深入,

商业银行将面临利率市场化,在有了资金定价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在加入wto之后,金融市场开放,国内金融业将面临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之竞争。而且我国金融体系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和产品不够完备,利率大幅上升或下降将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风险,很可能使保险公司、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倒闭。

一、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必要性

在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风险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利率风险准确地说是一种不确定性,类似商品价格随市场情况而发生的波动,既有可能给金融企业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收益。美元利率自2004年6月起升息10次,隔夜拆款利率自2.25%至4.50%(见图1)。与此同时,我国人民币的利率也做了相应调整,从1.98%小幅上升到2.25%(见表1)。可以断言,伴随着我国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的步骤实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的次数将增加,同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定价要紧紧面对市场,存贷利差将进一步缩小,银行间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利率的波动对营业收入造成的影响。(见图1)

目前在国内金融机构中,不同业务部门对利率风险的敏感度相差甚远:参与货币市场日常交易者已感到“狼”正在敲门,而传统的存贷业务部门则感到相对比较“安全”。这与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安排有关,存贷业务还基本属于被保护的范围。这一方面表现在存贷息差比较大,同时,银行的多数贷款合同都把利率风险转嫁到了客户身上。在贷款合同中,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约定,即商业银行有权根据央行指导利率逐年修订贷款利率。从国外的经验看,随着零售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将利率风险简单地转嫁到客户头上的作法,最终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因而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管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迫在眉睫。(见表1)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的目的着眼于控制损失而非创造利润,利率风险管理之目的不在于完全消除利率风险,而是借助于资金管理策略、运用利率管理工具,将风险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

在利率风险管理实务上,将利率风险管理分为前台领域和后台领域分别加以探讨。负责操作利率工具的属前台作业,包括柜台与客户之间的各项存款业务,货币市场工具,如:同业拆放、回购协议等;资本市场工具,如买入有价证券、发行金融债券等;以及其它衍生性金融产品的操作,如:利率期货、债券期货、金融互换、期权等等的运用,都属于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范畴。传统利率操作工具目的在于轧平资金头寸;衍生金融工具则着重在规避风险。传统与衍生利率工具,虽然被可被用来轧平头寸,规避风险,但在利率变动时,却又成为制造风险的来源。操作者既可依据市场利率以及头寸需求来运用这些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此外,还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状况预期未来利率走势,再结合自有头寸,做出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减少利息支出的决策。由此可见,不论轧平头寸,还是配合未来利率走势操作自有头寸,都是利率风险管理的重点。利率风险管理后台作业是指制作利率风险管理报表,准备利率风险决策的资料,降低管理决策与前台操作的信息差异,确保制订利率风险决策的部门得到最重要最完整的参考数据。利率风险管理报表的准确度,直接影响操作结果,不但关系到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损益。

下面仅就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五步骤进行讨论。传统上,利率风险管理包括利用期限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动态模拟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基本分析,将分析结果导入利率管理决策,确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然后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操作评估,从而调整风险管理操作等(见图2)。

1、利率风险基本分析

传统上可分三类:期限缺口分析(见表2)、持续期分析、动态模拟分析等,实务上已被广泛运用。运用期限缺口法衡量银行的总体利率风险首先是编制准确的期限缺口报告,以便进一步进行利率风险分析。然后依据净资金正负缺口,配合利率升降趋势来判断风险。期限缺口分析的缺点在于未纳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期限设定与选择不够客观,未能选择权风险等状况,而且现实中资产负债利率变动多数并不能一致,如果不能适时采取必要措施反应市场利率变动,期限缺口分析就会失真。

持续期分析考虑现金流量及货币的时间价值,来评估市场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及负债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但由于涉及到复杂的运算,需依靠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每天更新的持续期数据,作为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的依据。

动态模拟分析则将缺口分析结合模拟技巧,预估银行未来财务状况,再利用缺口管理,衡量银行未来不同期间内可能承受的利率风险,可考虑选择权风险,也可针对不同的收益率曲线估算利息收付,帮助管理者更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但因未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在内,所以动态模拟分析法较适用短期利率变动风险分析。结果趋近未来实际的变化,对决策的帮助加大。var技术可以对市场各种风险逐步定量化,通过统计方法对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通过计算在一定置信度水平下投资头寸的最大可能损失来判断风险,最大可能损失称为风险值。随着风险管理观念的成熟以及信息技术发展,风险值var观念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利率风险管理领域。

传统的期限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等着重在财务绩效分析,属于资产负债面的管理;风险值的管理概念引进后,将获利的观念注入风险考虑,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修正为“在适当的风险之下追求最大利润”。

2.决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

将以上分析得到的可能风险暴露值提供给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作为决策依据。对企业经营来说,风险与报酬并存于投资活动中,承担风险才能获取报酬。通过分析,根据预期的利率走势变化来制订风险暴露程度的决策,通过改变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来减少未来利率变动所造成的负面冲击,并在具体操作中贯彻执行,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风险暴露程度取决于企业的风险偏好,例如投资银行偏好增加风险暴露来获取高报酬。利率管理决策因此可分为防卫型与积极型管理策略。防卫型以消极态度消除银行所持有之缺口,缩小风险暴露,维持资金缺口为零,以实现减少净利息边际波动目的的管理策略。积极型管理策略是根据对未来利率走势预测,采取不同资产组合操作,达到边际净利息收入最大化。

具体的决策过程重点包括(1)参照宏观经济分析(2)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利率风险产生部门之外(3)建立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利率风险总额控制、分配制度(4)决策的机制必须掌握时效。

3.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执行利率风险管理决策传统的方法是进行资产负债表内操作,就是调整资产负债的不相称头寸以减少利率风险。例如调整可相互冲抵风险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科目的比例、到期日,使利率风险自然对冲,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不过,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大量衍生性金融商品使得利率避险更富弹性、更有效率。运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来避险,其基本原则是将净风险头寸,做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的操作。其结果是将成本锁定在当前利率水平,此后无论利率涨跌,原有净风险头寸损益均与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互抵。

4、利率风险操作评估

依据每日操作结果以及营运头寸变动,定期检查利率风险值的变化与风险目标值的关系,严格执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决策。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应制订各项长短期利率指标值,作为评估的根据。报表机制影响评估步骤的效率,前台作业日报表必须按日制作,全行报表原则上按月制作,但应具备随时掌握最实时风险值的效率,在市场重大变化时,能迅速提供信息来评估调整策略。指标值的制订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后台管理效率,在这一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的重点在于掌握时效。整体头寸调整因为资产负债期间差异、利率调整因素需要时间来进行,而且银行头寸是动态的,所以头寸风险的调整必须事先考虑动态头寸变化的移动型态,避免过与不及的情况发生。决策会议应该保留前台作业负责人在设定目标一定范围内的决策权利。

三、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纳入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良好的内部控制与信息流程是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两大柱石。风险管理是跨部门的机制,必须整合所有的利率风险产生部门,结合信息部门、管理部门的辅助,建立经常性的运作机制,才能搜集详实的资料,并经过汇总分析,得出风险相关报表。信息部门在串联整个利率管理机制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所有自有利率敏感性头寸数据的搜集都依靠信息系统,分析的结果和决策流程,则必须依靠管理部门共同付诸实施。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串联角色关系到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的成败。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近年来的趋势,其主要作用在于风险决策的机构以更独立超然的立场综合利率、信用等等所有风险管理,独立于风险产生单位之外,避免球员兼裁判,混淆决策过程与执行的偏颇。

就一般银行而言,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建置的必要性应高于风险管理系统。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则奠基于完备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之上。

四、结论

第4篇:银行利率范文

年利率/360=日利率。银行计算存期以360“天”为一年,所以可以把年利率看作是与银行约定的总收益,这样就可以认为每天都得到这份收益的1/360。

存期=(到期年-起存年)*360+(到期月-起存月)*12+(到期日-起存日)。每个月份都被看作30天,所以实际的天数跟计息天数会发生不一致,所以前面斜体的“天”用了引号。这样我们回头看例子就知道,3个月定期的总利率=月利率*3=(年利率/12)*3=0.5175%,10000元收益是51.75元,扣除利息税,还剩41.4元。(注意:在存期公式中,如果发生不够减的情况,可以按“1年=12月;1月=30日”的关系借位。)

四期三个月定期的利率=1*(1+0.5175%)^4-1=2.086% ,比一年定期3.06%相比少了0.974%。假设还是前面所说的10000元,那么就是差了97块4毛钱。 看完这些,你是否对利息的计算有所了解了呢?

这里隐藏着一个假象。表面上收益较高的长期定期反而有可能不如连续的多次短期!这是因为利率是会变动的,而银行计息仅仅取决于存入当天的利率。这样,在存期内如果国家有上调利率的政策,你都不会反映到以后的利息中,在现在这个加息频繁的时期,如果把钱都存成3年、5年的定期存款,不仅要忍受流动资金减少带来的不便,还会使存款面临加息导致的相对贬值的风险,到时候提也不是不提也不是!所以可千万不要被表面现象骗到哦!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银行利率范文

[关键词]利率风险 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这迫切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市场化进程必须按照WTO的要求进行,这就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大考验。本文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和政策。

一、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国家, 央行控制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可以引导其他利率(美国的基准利率就是联邦基金利率。其他国家主要为再贴现率)。央行的任务主要是制定、调整基准利率, 不决定金融市场利率。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由市场根据资金供求、期限结构、风险结构自主决定。利率市场化包含以下内涵:市场利率的高低,不是由中央银行来确定,而是通过基准利率的引导,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利率的变化又能改变资金的流向。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利率定价自,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利率市场化使得各种金融工具的价格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丰富了风险管理的工具。挑战主要表现在存贷款利差将缩小,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可能受到负面冲击,利率波动频率、波动幅度扩大,利率风险放大。

二、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

西方各主要商业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均参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建立了严密的内控制度。其关键是建立了一个能够评估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相关联的所有重大风险的完整利率风险计量系统。该系统具备以下两方面特征:一是包含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所形成的利率风险头寸,能够分析再定价收益曲线、基准与期权风险状况等所有主要的利率风险来源, 并按照与银行业务范围相符的方式评估利率变动的影响。二是该系统不仅为银行的利率风险整体水平划定了界限,而且还为各个产品、业务或部门规定了风险限额。通过该系统的有效运用,使银行达到将可能的利率风险限制在事先设定的范围之内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我国商业银行要建立利率风险计量系统,首先要分类和归总本行当前及未来将面临的各种利率风险, 包括再定价、收益曲线、基准与期权风险等,并追溯其全部来源。其次,要在科学进行利率风险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全行可承受的利率风险总额,并将其按产品、部门进行分解,由各部门、机构分别承担各自风险限额的控制。在风险计量方法上,西方商业银行主要采用VaR方法即在险价值法该方法能够较好地衡量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所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

三、建立完善的兼顾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各商业银行可以以中央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等为基准,由总行规定适合于全行的基准利率。并根据各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别和当地竞争差别等因素。通过授权分别规定不同分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的浮动权限。同时在产品定价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单个客户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综合效益、银行的资金筹集成本和运营成本分摊。

四、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文化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利率管理队伍

为了确保利率风险政策和管理程序的正确执行。各种风险管理工具的有效使用。商业银行应加强自身内部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员工的利率风险意识, 充分认识利率风险对银行经营的重大影响。引进利率风险管理专家充实利率风险管理岗位。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商业银行应在总行和分行的资产管理部门建立起一支系统掌握现代利率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的利率管理队伍。使他们成为利率风险管理主力军。

五、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的根本途径在于金融创新,改善收入结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金融创新的原因之一是化解或转移基于利率波动产生的风险。利率的波动不仅受国际、国内经济因素的影响, 还要受社会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准确预测利率走势有较大的难度。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经营收入主要依赖存贷利差, 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随着金融业的竞争加剧。存贷款利差将日趋缩小。致使商业银行的收益空间收窄。商业银行在稳定发展存贷款业务的同时。应把业务创新的着力点放在拓展中间业务上。不断推出能够防范利率风险、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金融产品,不断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才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较高的收益,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六、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资产证券化指既可以获取新资金满足银行对流动性的需求,又可获得重新定价的权利。避免固定利率资产因市场利率波动所带来的收益损失。是一种能有效地化解利率波动风险的业务创新。商业银行借助资产证券化,可以自如地调整资产期限结构。使其与负债期限结构相匹配。有选择地变现某些流动性差的资产。通过重新资金定价。从而减少利率波动的影响。

七、结论

本文认为从以上方案能够对中国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有效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卢庆杰, 唐国兴.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上海经济研究, 2003, ( 4)

第6篇:银行利率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标准久期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193-04

引言

利率市场化即为利率自由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具体来说,即政府或者货币管理当局放松乃至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的行政管制利率水平及其结构主要由供求状况等市场因素作用形成的过程。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直接表现为进行利率调整的频率加快。从1978年开始,我国逐步改变了过去长期维持较低利率水平的做法,转而实行由中央银行直接调控基准利率、各商业银行在基准利率一定百分比范围内自行调节存贷款利率的有管理的浮动利率形成机制,并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完善。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差最后一步,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理。这也是利率市场化整体改革最为关键的环节。2011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放开很可能会在最近一两年实现,这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了最为关键的阶段。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动力之源是受到创新制约的银行业,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将面临着许多变数,对其获利能力和未来发展水平形成了机遇与挑战。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都带来了风险。而商业银行作为主要的货币资产经营机构,以服务于赤字和盈余单位的存贷款业务为主要业务,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其形成了大量期限不一致的资产和负债,这具有较大的风险。此外,商业银行因自身经营需要和满足市场需求而提供的大量表外金融工具,也增加其经营的风险。而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这时,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一家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

我国一直采取金融抑制的措施,利率被人为地压低,利率实际为负,而一旦利率管制取消,即实现利率市场化,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存贷款利率会呈平行上升的趋势,使实际利率由负变正,并达到与市场利率相近的水平才趋于平稳。如2004年10月29日起,我国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及存款利率下限,存贷款利率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到2008年才有所下降(排除2008年金融危机因素影响)。另外,受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银行业存贷款利差有所缩小,这是因为利率市场化初期,银行的存款成本上升,导致利差有所缩窄,而长期利差缩小表现尤为突出。可见,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是利率风险。

二、利率风险衡量――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一) 理论

所谓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是指银行为了衡量利率波动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而对一定时期内即将到期或重新定价的资产和负债进行监测的方法,这样的资产和负债被称为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和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其差额即利率敏感性缺口(IRSG)。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经常被用于银行的利率风险度量。如果某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IRSG)为正值,说明它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规模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规模。在利率平行上升的情况下,该行从敏感性资产中所获的收益大于为敏感性负债所支付的利息,净利差收入就会增加;在利率平行下降的情况下,该行从敏感性资产中所获的收益小于为敏感性负债所支付的利息,净利差收入就会减少。因此,银行在预判了利率的变动方向后,可以对通过各种工具对利率敏感性缺口(IRSG)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对利率风险的管理。

(二)11家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及分析:

1.从图1可看出,11家银行中除民生银行外,其他10家银行的3个月内的利率敏感性缺口都是为负的,即银行的短期有息负债大于短期生息资产;另外,四大国有银行的负债缺口表现尤为突出,其中建设银行的3个月内的负债缺口最大。而长期(1年以上)的资产缺口都为正,即银行的长期生息资产大于有息负债。

2.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利率管制,所以利率市场化初期必然会出现利率水平的升高甚至是骤然上升的现象。商业银行维持短期负债缺口将面临风险,并遭受短期的损失,而获益的长期资产则由于其长期性,收益并没有实际得到。随后,利率将逐步下降,回归到市场利率水平左右,银行维持的长期资产缺口将使银行遭受长期资产缺口带来的亏损,而获益的短期负债缺口带来的收益并未能弥补长期资产缺口带来的亏损。可见,银行应该根据利率的变化及时调整其资产与负债的分配,即调整资产缺口与负债缺口,从而把损失降到最低。

3.根据表2显示,大部分银行短期(指3个月内)利率敏感性系数小于1,长期利率敏感性系数大于1,可见它们并没有采取措施使其短期负债缺口减少和长期资产缺口缩小,即使短期和长期利率敏感性系数更靠近1或短期利率敏感性系数大于1,长期利率敏感性系数小于1。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更加频发的波动和不确定性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进一步缩小,因此,各家银行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各利率敏感性系数更接近1,以降低损失。

(三)敏感性缺口法的优缺点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分析方法,原理易懂、简单明了、计算方便、容易操作。但只是对利率风险粗略的估计,存在很多不足(Brewer,1985)。首先,它假定给定时段,所有头寸都同时到期或重新定价,各个时段中加总程度越高,信息损失就越大,估值的精确性也就越低。其次,没有考虑利率变化的期权性风险,也没有反映利率变化对非利息收支的影响。

(四)风险测量方法的补充――久期模型方法

久期,又称为持续期。其主要分析的是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净值的影响,在管理策略上与敏感性缺口存在不同,其对缺口管理的策略是完全相反的。因为久期模型相对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更具先进性、复杂性,所以我们将会用久期模型方法对利率敏感性缺口法进行补充。久期分析可以使用精确的久期,也可以使用基于重新定价法计算的久期,后一种方法是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定义的标准久期分析方法。

由于我们无法得到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头寸的详细数据,所以我们采用标准久期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是直接使用财务报告披露的重新定价缺口的数据来计算久期缺口。首先,基于重新定价法中各时段中资产和负债的久期,估算出各时段的敏感性加权因子,然后,再评估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通过久期的计量,我们可以分析银行的经济价值,久期越大,利率变动对经济价值的影响会更大。使用巴塞尔标准久期方法,需要计算各时段的加权因子。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收益率为5%,使用离散复利方法计算久期和修正久期,未考虑凸性。从基于巴塞尔委员标准久期方法计算各时段的加权因子可以看出,期限长的缺口的久期更大,其经济价值的利率敏感性(敏感性加权因子)也更大,因此对银行的经济价值的冲击也越大。而通过久期缺口可以有效度量利率风险带来的商业银行经济价值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银行的缺口时段与巴塞尔委员会5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6附录4中的时段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不能全部直接套用附录中的加权因子。

表2是通过标准久期方法,计算利率上升200基点中国交通银行经济价值的变化值,1个月的缺口和1―5年的缺口为负,其他缺口都为正。利率上升200基点,1个月缺口和1年至5年缺口的经济价值上升,其他缺口的经济价值都下降。由于期限长的缺口久期更大,对利率更敏感,因此,加总的结果是中国交通银行的经济价值会下降21 866百万元,相当于2013年6月30日的资本净额下降5.492%,在巴塞尔委员会建议的20%限额以内。

实证结果及分析:

1.表3是使用巴塞尔标准久期方法,计算利率上升200基点我国11家银行经济价值的变化值(其中两家银行因缺乏数据所以暂无资本净额的变化值),压力测试的结果是11家银行的经济价值都会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前5家银行是农业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和兴业银行,分别为-20.02%、-18.45%、-17.05%、-14.34%和-13.81%,农业银行已超过20%的限额,所以,当利率上升时农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最大。而下降幅度较小的是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和交通银行。

2.结合之前的利率敏感性系数表,1年以上利率敏感性系数最大的前5家银行是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由此可以看出,这5家银行的缺口现金流分布重心明显偏向长期,久期缺口较大,利率上升时经济价值的下降幅度也就比较大。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和交通银行的缺口现金流分布重心靠近短期,久期缺口较小,利率上升时经济价值的下降幅度比较小。

3.根据表3可得,11家银行的经济价值变化都为负,说明其缺口现金流偏向长期,而且长期正缺口较大。由表3可知,期限越长、久期越大、资产价值越大,即长期正缺口越大,则当利率上升时,其经济价值下降就越大。所以,若商业银行要在利率上升时保持其经济价值不变或上升,就要在短期内保持正缺口,使利率上升时净利息收入为正,长期内保持较大的负缺口,使利率上升时其经济价值增加。

第7篇:银行利率范文

关键词:利率调整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195-02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受到很大的考验。其中利率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蕴藏的风险,寻求控制方法,是摆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利率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是政策性风险,即中央银行是否决定调息,大多数银行将风险管理的重点集中在流动性风险和信贷风险的管理上,这就造成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的意识十分薄弱。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实践始于80年代,但利率真正由市场定价的实践是从1996年全国统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联网运行开始,这也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实质性阶段。利率市场化后,利率由市场决定,商业银行既无法控制利率水平,也无法控制市场上利率的走势,大多数单个银行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拥有了一定的利率自,但也相应承担了更大的风险。

我国与国外商业银行的一个明显差别就是利息收入在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利率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影响非常大。利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至关重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商业银行间围绕着资金价格的竞争更加激烈,整个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也大大增加。因此,利率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不断加强。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

利率风险是指由利率波动引起金融机构资产、负债以及表外头寸市场价值的变化,而导致金融机构的市场价值和所有者权益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贯穿于资产负债业务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受各种各样因素影响,具有独特的运动轨迹与特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重新定价风险。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成熟期错配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或重新定价期限所存在的差异。这种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随着利率的变动而变化。例如,如果商业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仍然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值降低。

2.收益曲线风险。收益曲线是指不同期限下的利率水平集合。收益曲线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曲线的意外变化造成商业银行内在经济价值发生不利变化所形成的风险。正常情况下,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因为,长期存款和长期贷款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更大,因此对应的收益/成本也更大。但在经济扩张阶段,如果货币政策反向操作,为刺激投资,就会出现长期利率低于短期利率的现象。长短期利率倒挂,会使银行赚取存贷利差的期望落空。在金融恐慌时期,长短期利率倒挂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3.基准风险。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重新定价特征相似,但因其现金流和收益的利差发生了变化,也会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一家银行可能用一年期存款作为一年期贷款的融资来源,贷款按照美国国库券利率每月重新定价一次,而存款则按照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每月重新定价一次。即使用一年期的存款为来源发放一年期的贷款,不存在重新定价风险,但因为其基准利率的变化可能不完全相关,变化不同步,就会使该商业银行面临着因基准利率的利差发生变化而带来的基准风险。

4.利率操作风险。我国利率长期以来都是法定的,商业银行自身基本上不承担任何风险,这就使其不太重视利率风险管理。但正是这种风险意识的薄弱、管理人才的缺乏以及技术手段的落后,使我国商业银行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制,不能主动介入到利率风险管理中去。此外管理体制的落后还降低了利率管理的决策效率,这些缺陷将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而逐渐显露出来。

三、利率调整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影响

自2007年3月18日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宣布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至2007年底,已有六次调整,虽然央行这六次调息行动,其主要目的是抑制投资较快的势头,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为目前偏热的经济降温,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但是,利率水平、利率结构以及相应利差的变动对商业银行经营会产生很大影响。

1.利率上升与逆向选择风险。我国目前的经济运行状况以及央行的货币政策,使人们有理由预期利率水平会继续上升,因此高风险的借款人会更愿意向银行借款,而风险较小的借款人则会逐步退出贷款队伍,这将导致高风险借款者充斥信贷市场,贷款合约违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信贷市场中必然形成逆向选择风险。

2.存贷利率调整与内含选择权风险。利率上升对银行存贷款组合的影响一方面银行要应对提前支取(存款人需要更高的利率),另一方面银行必须以更高的利率吸引新的存款人或者面对流动性问题。当人们有理由预期利率水平会继续上升时,他们就会从追逐更高利润出发,选择提前支取利率较低的短期以及活期存款,然后转存为利率相对较高的长期存款;对于贷款业务而言,利率的调高会影响贷款人增加贷款的热情,转向社会其他融资渠道募集资金,使银行未来资产负债缺口扩大,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其次直接导致银行利率利息支出的净增加和贷款利息收入的相对减少。

3.利差变动与缺口风险。由于银行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不匹配,利率波动时引起银行收益的变动。如果商业银行持有的浮动利率负债超过其浮动利率资产,则利率的上升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净盈利。这样银行就面对重新定价风险,即缺口风险。

四、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不断的利率调整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国商业银行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积极应对。

1.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决策机构。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大多为利率风险管理设置了专门的决策机构,被称为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LCO),许多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在各分行也设有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整个集团或本分行范围内所有利率和汇率风险管理中的重大决策。鉴于我国的现实情况,尚不适宜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资源配置选择适合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模式,目前比较适宜采用利率风险集中化管理模式。利率风险集中化管理模式即:通过一定方式将各分行的利率风险都集中转移到某管理中心,由该中心集中优势(包括人才、信息、技术等)对所辖行进行统一的利率风险管理,使银行在防范利率风险的同时,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3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70%以上。在我国,中间业务发展还相对滞后,各家商业银行虽然已开办了一些中间业务,但是从已开办的业务来看,存在着品种少、业务范围窄的问题。当然,中间业务收入也比较的少。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目前,商业银行应加大技术和设备的投入,提高中间业务在银行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且在严格控制中间业务本身风险的前提下,使中间业务成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

3.培育利率风险管理文化,并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自上而下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营造浓厚的风险文化至关重要。利率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就是要求商业银行对内在的利率风险管理活动进行分析,明确并倡导一定的风险收益价值观,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传播以及银行内外各类沟通活动以强化管理层所倡导的利率风险收益价值观。另外,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较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工作。国外商业银行的“金融工程师”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动,准确预测利率走势,进而制定金融产品的价格,并可以在一项交易达成后,利用一些模型准确预测风险,制定防范风险或尽可能缩小风险的措施。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有所借鉴,在强化利率风险管理者风险意识的同时,通过外聘和加大内部培训等手段储备一批自己的“金融工程师”和“金融分析师”,积极推进利率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志宏.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J].银行家,2005(1)

2.曲世英,郭福春.利率市场化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J].企业经济,2003(3)

3.邹江,张维然,徐迎红.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4(12)

4.张春妮.缺口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金融观察,2003(11)

第8篇:银行利率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4-0056-03

以下选取九家国内商业银行作为考察对象,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方法,测试它们在应对利率波动较大的近几年是否采取了足够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及这些银行基本的资金缺口发展态势。考虑到兼顾财务数据的全面性和连贯性,选取了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七家股份制银行。根据西方缺口管理的原理和方法,以资金缺口和利率敏感性比率这两个指标来分析九家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其中,三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来源于中国证监会的年报。由于信息有限,在统计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时,考虑到短期金融工具基本上是与利率完全相关的,因此,以短期生息资产和短期有息负债分别代表浮动利率资产与浮动利率负债,用来计算未来一年内资金缺口。即?押资金缺口=短期生息资产-短期有息负债,利率敏感性比率=短期生息资产/短期有息负债。其中,短期生息资产选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以下项目: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存放联行款项、拆放同业、拆放金融性公司、短期贷款和短期投资。如表2,这是根据搜集的数据计算出来的报表。

我们了解到,1998年以来的连续降息,使存贷款利率都有所下降。而从表2可以看出九家银行中,只有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和交通银行的资金缺口为负值,利率敏感性比率小于1,而其余五家银行包括规模较大的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资金缺口为正值。这说明,始于1996年以来的降息并没有使得大多数银行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利率风险。但是,随着利率继续下跌,中国农业银行在1999年的资金缺口开始为负值,并且负缺口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中国工商银行在2001年将缺口调整为负缺口,华夏银行以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最终也于2002年调整为负缺口,显然,他们对于利率持续走低的态势做出的反应是较为缓慢的。总的来看,从1998年至2003年这六年间,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在朝着负缺口方向努力,也表明了他们绝大多数认识到利率风险的问题,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财务报表,避免引起较大的缺口风险损失。但是,上海浦发和华夏银行的利率敏感性比率大于1,且没有减小的趋势,这是值得注意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下的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应参照巴塞尔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1.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战略

董事会应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战略,包括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风险可承受的区间等。董事会还要负责资本金的管理,即估算发展目标、预测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的缺口,规划资本的最佳结构并提出筹资方案,确定资本金在经济区域、业务主线及不同行业之间的配置,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长期投入进行规划,为银行长期稳定的发展做好准备。

2.确立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

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为利率风险的识别、测量、处理、评价四个阶段。利率风险识别是运用各种手段确定风险的来源、性质和发生时间;测量是衡量风险的大小或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幅度;处理是指在风险发生前或发生后运用各种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和幅度,或化解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评价是指对前三个步骤的评价,通过科学评价可以了解风险管理的效果,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确立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重心。

3.建立动态缺口分析模型

当今,国际银行界用以进行利率敏感性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有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和现代模拟分析。其中,持续期缺口分析是一种动态的缺口分析方法。我国商业银行应重点以持续期缺口为核心构建利率风险评价模型,建立电子化信息传递渠道,计算出各时期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总额、持续期缺口大小和方向等,通过动态模拟分析,为利率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第9篇:银行利率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 风险管理

2012年6月7日晚,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分别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并且自同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份公告中的一个突出亮点是,央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进行了调整,此前,央行一直对存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上限管理,对贷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的90%的下限管理。这一扩大利率浮动区间的调整举措标志着自2004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次重大进展。

利率市场化又称利率自由化,是指一国利率不再由政府货币当局控制,而逐渐由市场供需所决定的过程,即放松利率管制的过程。利率市场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利率决定方式的市场化,指利率水平及利率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等不受政府的管制而由市场决定的过程;二是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场化,指货币当局放弃以往通过硬性规定的方法调控利率,转而运用自有金融资源来改变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进而实现对利率水平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部分,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有助于反映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提高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自主定价权,对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而言都有着重大意义。但纵观国际经验,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是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经济基础和宏观环境相对较为薄弱,因而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我国的商业银行,现阶段主要盈利来源是存贷款利差,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会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及时完善风险管理就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都在稳步推进,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于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改革是在探索中前进的,还需要面对诸多的难题与挑战。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改革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展开。1996年6月,取消了按同档次在贷款利率加2.88个百分点的利率的最高限规定,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了银行间利率的市场化。次年6月,银行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回购和现券交易的利率,实现了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的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2002年,全国总共91个县的农村信用社开展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试点,将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统一中外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2004年1月,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0]。同年10月,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同时允许存款利率下浮。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同时放开存款利率下限。2006年8月,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08年又扩大为0.7倍,到10年又恢复到0.85倍。

由此可见,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一直都在循序渐进地进行,坚持我国利率改革确定的“宜缓不宜急”的原则。

二、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宏观经济形势

(一)我国整体经济形势

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国民经济最为基本的通货,牵一发而动全身,加之目前世界各国经济还未完全从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所以一个安全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利率市场化改革至关重要。

现阶段我国物价水平较为稳定。CPI持续保持较低水平,2012年5月份CPI同比涨幅仅为3.0%,创下了二十三各月以来的新低,而前几个月也基本保持在较低水平,可见中国经济已成功摆脱了通货膨胀的威胁。

与CPI一起公布的还有采购经理人指数PMI,PMI同比下降1.4%,也创下了近两年来的新低。一方面,PMI的走低预示着CPI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PMI的下降也证明了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经济下行的可能性增大,资金流动性趋缓。对于此,有舆论认为这主要是各银行在执行了一系列的紧缩货币政策后,由于存款准备金的压力而无法投放大量的资金造成的。显然,政策制定者也注意到了这一层面,从2011年底就已经开始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趋向宽松,但是信贷需求量却一直处于疲软的状态。如果在这个时候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整个货币市场的冲击是较小的。

(二)外部环境倒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