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经济范文

农村经济精选(九篇)

农村经济

第1篇:农村经济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1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本文从理论指导与解决方案两个方面总结了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希望更多人可以关注并支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1.1提供制度保障与支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农村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村经济管理的强化可以使各区域因地制宜进行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构建农村经济发展规范制度的基础上避免农村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

1.2提供理论指导与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被推上了历史节点,社会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科技与网络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高效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农村经济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管理水平与要求。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的指导,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2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措施

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更好地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农村主要是进行农业生产的阵地,发展农村经济要从农业生产入手。随着科技发展,一些先进农业生产机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其能够快速接受先进机器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性,在学会使用机器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2制定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可以对农村经济发展指导和约束。管理制度在构建时要以农民认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为基础,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转型,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科学管理制度可以利用先进农业生产机器进行农产品的加工,以拓展农产品市场,在丰富产业链条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与环保性,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3加强管理工作中的细节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包括合作社建设、账务管理、集体资产管理等多方面工作,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越发复杂,管理人员及管理部门的责任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国家不断强调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行工作创新,要强化细节管理。经济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与农民进行接触,了解农民的具体需求,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报告的撰写,以减轻农民负担。

第2篇:农村经济范文

1.1大力发展新农村经济,实现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的均衡发展

金融和经济发展是离不开,是一个整体,经济决定金融,没有一个个的经济体,金融就很难发挥其作用,因此,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现象,只有不断地通过在供给中创造出更多的需求、在需求中提供更多的供给,才能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

1.2建立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根据农户和企业发展多层次性和多样化的要求,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竞争性的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允许农发行逐步开展信贷以外的咨询、项目融资、企业并购等金融业务,以增强其盈利水平,催进其可持续发展;开发适合新农村建设所需金融品种和服务,使农村金融资源总量平衡;建立和完善贷款的风险管控机制,遵循信贷资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通过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协同运作,能够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1.3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为农村金融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强化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建立更加灵活的担保机制,为贷款发展农村经济扫除障碍。

1.4引导和规范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金融不能很好的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在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竞争性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其作用,同时要重视民间金融的规范和引导,加强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放宽市场准入提交,杜绝非法操作,使其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2农村金融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

2.1农村金融促进乡镇和私营企业的发展

通过农村金融信贷的支持,中小型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利用获取到的资金发展起了自己的业务。随着规模和业务扩大,以及为了满足适应市场化和国家化的需要,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从而带动了企业产业的发展,这些都归功于农村金融的支持。

2.2农村金融带动了农村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在“三农”的开展过程中,引进农业所需要技术、购置优良品种和进行农用设施的改造以及聘用技术人员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随着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将给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步伐。

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农民需要农村金融来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和生产

农民发展农业、养殖业以及扩大生产都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资金的来源就依靠农村金融来解决。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在仅仅满足于以往的贷款和还款业务,更加倾向于更丰富和方便的服务,比如:结算业务,投资业务等等。农民的生产生活、收入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农村金融有直接的关系。

3结语

总之,只有不断的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和发展适合新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才能更好的为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满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魏雅丽.中国农村金融成长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娄迎春.我国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问题探讨[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李世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及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3篇:农村经济范文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人口,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农业已没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一是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业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农产品产量增长的空间受到制约。二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农民的人均收入也很难有大的突破。我国有9亿多农业人口其中农业劳动力至少4亿。耕地18亿多亩。即使按照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求,我国的农业劳动力的最大需求量也不应超过4000万人。这个事实告诉我们至少有3.5亿的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将带动8亿多农业人口转移出去。要想在农村就地消化、就地脱贫,就永远不可能。尽快的,大规模的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城市化的理由。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农民收入就越高。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土地利用率高。二是大城市容纳和消化农村人口的能力强。减少农村人口,加快城市化进程,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城市化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作为人类一部分未来的自身品质和生存质量。

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维护农民权益

农民拥有的最大宗资产是土地,我国农村经济的每一次飞跃都是从入手。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依靠农民脚下的土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又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目前,我国土地制度至少在以下两个主面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一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土地呈条块分割状态。影响农业的规模经营和对农业的科技改造。二是土地征用制度的不合理,使农民的财产权益受到很大侵害和剥夺。

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赋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财产权性质,使农民拥有处分权。赋予农民对土地转让,抵押权。这样不但有利于维护农民的权益,而且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二是改革现在土地征用制度,让集体建设用地直接进入市场允许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同时制约政府滥用征地权力。

三、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条件

(一)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条件。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是农整体发展水平的最终体现。一般来说,它取决于农产品的结构构成,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

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水平等因素。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要牢固树立农产品就是商品的观念。从市场理论出发,销售就是中心环节。农产品只有卖个好价格,才能实现自身的真正价值,完成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二是坚决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是农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核心。从当前国际农产品贸易现状来看,大部分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生产方法和加工过程,农产品成分、性能及卫生检疫,农产品包装和储运环境,认证和审批制度都提高了标准和限制,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的困难日益突出,甚至一些优势传统商品的出口也障碍重重。这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至今我国尚未全方位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用标准化手段为提高我国农产品提供技术保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依法开展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巩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农产品标识和可追溯制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启动实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工程。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二)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关键所在。发展现代农业要以优质的原材料生产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先决条件,而这一前提条件的要素就包括:加快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而构建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互动的种养业良好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和转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扶持优势科研单位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构建农业科技基础实习、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的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通过组织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动物保护工程、水生动物保护工程,建设和完善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扑灭能力和农产品卫生安全监控能力的支票物保护体系;通过组织实施农来标准化系统土程加强农产品监测、检测认证和监督系统与设施建设,进而建构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通过组织实施:金农“工程和农业遥感监测工程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完善信息服务网络。进而建构发燕尾服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提高农产品营销服务水平的农产市场信息体系。

第4篇:农村经济范文

一、拓宽思路,深挖财源,多渠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收入主要靠资源开发、生产和服务创收靠经营生财,生产经营、资原开发和资本经营并重,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与发展效益农业和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综合经营,开拓资本、土地、实物等多种形态的集体资产增值新途径,破解集体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难题。

1、大力开展资本经营。针对有一定资本积累的村即在产权明晰、管理规范、制度健全的集体资产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资本经营,进行多渠道投资,实现集体资产增值最大化。有条件的村应充分利用集镇优势,兴建集贸市场、菜市场等各类市场,在取得效益后,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中小企业和个人投资建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充分利用征用土地、兴建电站等补偿留作集体的经营发展。

2、针对有集体土地、山岭资源的村经营集体土地资产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如对村闲置土地集中规划招标开发。3、盘活存量资产。在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抓住小城镇建设机遇,开展闲置房屋出租、兴建商用房,在建设之初,应出台“借鸡孵蛋”,引资筑巢优惠政策。

4、建立村专业经济合作社,积极完善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深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如种植、养殖、药材等专业合作社,解决卖难,为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合作社认真开展清产核资,搞好产权登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开拓资产增值渠道,做到依法经营,实行民主监管,努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强化班子建设,加强财务管理,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保障。

(一)破除单打独千亦能富的思想,树立村强我富的理念。

我国自实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生产体制以后,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广大群众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农民逐步淡化了集体观念,逐渐形成了以我为主的思想模式。大多数农民不关心、不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所以要发展集体经济,必须唤醒农民的集体意识,宣传靠集体发展制富的先进典型,树立村强我富的意识。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的脆弱扫渐凸显,农民的弱势依然明显,特别是单个农产抵御市场的风险的能力基本没有,所以走联合发展之路,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显得尤为必要。

(二)树立正确思想,提高于部素质

目前村千部在素质上差距还比较大,特别是在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群众上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少数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别有目的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找思路,而是想从,户捞取好处,谋取个人利益: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人计,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村集体经济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选优配强村领导班子,要加大村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将有经济头脑,有实干精神的能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三)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完善财务监督

1、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一是完善财务管理系列制度。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管理制度》等制度不断进行完善,严格货币资金和资产管理、招投标管理、干部报酬管理等,实行有章可循。同时建立村级财务查询制度、财产清查制度,使村民有据依照程序查询本村账目,建立村级会计委托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中心会计的监管。二是强化制度的落实。对会计、村报账员及村民主理财小组组长等村级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制度和各自岗位的职责,切实按规定实施,还不定期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2、阳光操作财务公开。财务公开是财务规范化管理的重点,也是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是规范公开内容,二是规范公开程序,三是规范公开形式,四是规范公开时间。

3、强化完善财务监督。村级集体财务推行会计委托制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三签一审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对会计中心的业务监督、村民主理财小组的理财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管理体系,同时应完善村级民主理财小组人员组成,履行应尽职责。

第5篇:农村经济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措施;促进作用

现阶段,在我国农村经济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政府相关部门若想进一步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与质量,首先要做的便是及时地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制定科学的应对措施,并在符合地区农村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其发展需求,进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提供更为充分的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思想根深蒂固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不能很好地被应用,最终造成农业生产发展中农产品滞销的情况。长时期的农产品滞留还会造成产品的腐烂与损坏,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外部环境因素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影响

外部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经济管理产生着十分明显的影响。比如,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干旱少雨,能够种植的农作物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由于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不尽相同,很多地区的农作物生产种植需要借助必要的防冻、防寒措施才能健康成长。在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不断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确保城市整体的发展效率,多数地区都会将一些工业企业迁往郊区或农村地区,这使得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占用。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农业机械设备,但是,在工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废气、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也因此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这类问题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活动的健康性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生产活动开展的效率与质量也因此大大降低,最终导致农村经济体系的发展受到较为明显的限制。

三、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乡差距过大

由于城镇化建设发展的不断推进,很多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到了城市,农村的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另外,由于城镇化建设对于农村土地资源的占用,城乡发展建设中的差距越来越大。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其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而当前农村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专业人才缺口较大,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不能发挥出有效作用,从而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

四、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缺乏完善性

现阶段,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是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落实的重要基础。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农业经济管理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与顺利开展,具体表现在:工作人员无法在完成工作任务时严格按照相关的制度标准与要求进行,降低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同时,没有规范、系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做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以及工作理念都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十分明显的滞后性。此外,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缺失还会导致管理工作人员难以正确地认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最终严重影响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效率。

五、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

近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很多先进、高科技的技术,如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等被广泛应用到农业经济发展中,为全面构建新农村经济局面创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但是,就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工作人员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与现代化的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使得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在对相关的农业信息数据传输与利用时产生了诸多问题,造成重要信息数据内容并没有完全被接收与掌握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加之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未能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重视起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实际开展中难以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网络体系,从而在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效率的同时,导致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效率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社会新形势背景下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一、积极建立健全相应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对于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相关部门要制订严格的制度与管理目标,有效明确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细则与内容,保证各项工作都能够落实到个人,有效增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2.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规划,保证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不断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工作积极性,有效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二、加快对农业经济管理思维的调整与创新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实践中,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加大对农业经济建设中基础公共设施的完善与优化,有效确保农业经济体系的完整性与全面性;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作物肥料、种子的管理工作,有效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统一性与规范性,在全面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农产品、农作物的生产质量与效率,为全面增强区域农业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三、借助信息技术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水平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应该从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借助现代化的手段与信息化技术有效管理农业的生产经营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为全面促进信息数据的开发、利用与共享搭建良好的平台,尽可能地规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安全风险隐患,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信息化、智能化,有效降低农村财务管理成本,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四、构建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队伍整体的专业素养将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质量以及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用的发挥,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在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效率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在组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队伍时,做好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水平的把关工作,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从而在充分保证其具有现代化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使其能够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及时地改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方式。从工作人员自身的角度来看,其应在深入学习国家农村经济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从而确保自己能够始终满足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最终为农村地区经济体系健康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更为充分的保障。五、丰富农村经济融资渠道现阶段,农村地区经济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这也是我国农村经济补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的主要原因之一。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政府部门的补贴力度是不断加大的,但是,仅靠政府补贴,农村经济是难以得到高效发展的,为此,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需在重视这类问题的同时,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需求科学地拓展农村经济的融资渠道,在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充分资金保障的同时,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的良好促进作用一、为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有利条件1.利用农业经济管理能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信息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获取,保证在对相关信息数据资源进行利用时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这对于全面构建科学、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制度条例能够对工作人员起到良好的管理与约束作用,可以有效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为全面促进农业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有序开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现代化思想的普及能够有效转变农民的农业生产理念,对于农民开展各项农业工作能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对于全面引用高科技的农业生产设备、先进科学技术以及提升农村经济作物的生产质量与效率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二、为农村经济的健康长久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新形势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呈现出多元化、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在进行相关的农业生产及开展其他经济活动时需要制订明确的管理方向与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1.在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中,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因此,在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还缺乏科学依据与规章制度,缺乏规范统一、行之有效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与效率,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2.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与挑战,这些都是严重制约农业经济健康、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落实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三、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施收到了良好效果。借助新的发展理念与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不断提高的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与农业经济管理质量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有效促进了农民自主参与农业生产经营的热情与积极性。1.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大量的专业的技术人才,而这些人才在引导农民开展相关的农业经济工作时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与带头作用,将自己所掌握的先进科学技术、农业经济发展创新理念以及生产管理新模式等有效地渗透到各类农业经济活动中,进而带动当地农民在农作实践中不断感悟与理解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的重要性。2.为了有效增强对当地农业生产资料的应用,他们能够依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内容和细则制订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经济生产目标与计划,从而为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绿色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下,农业经济管理还能够有效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科学性,有效减少农民在耕种作物以及开展其他各项农业生产活动时随意喷洒农药、排放废气废水以及乱用化学肥料等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为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管理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规范农村经济行为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最明显的问题便是缺乏科学、规范的农业经济发展体系,这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与混乱性,甚至还会产生一些影响较为负面的违规行为,最终严重限制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这类问题的存在还会严重影响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则能够在有效约束农村经济行为的同时,通过明确农村经济行为标准规范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规范性与发展效率,进而在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起着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运用农业经济管理手段与模式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有效增强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性与系统性,而且能够为全面提升基层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善农村区域环境恶化现象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露,张越,张俊飚,等.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历史与前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31-38+133.

第6篇:农村经济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期间,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既可以改善周围环境,还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于此,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合理的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一、新农村建设期间加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一)新农村建设包含的相关内容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关键在于加快现代化农村运行脚步,全面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当前阶段,要想达到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目的,就需要合理的改善各项农产品结构,从根本上确保农产品质量,以此将更多丰富和安全的农产品推入市场。其次,在新农村建设期间,还需要大力的发展渔业和畜牧业,借助农业机械化的方式来大力发展农业。最后,新农村建设还可以采取家庭承包模式,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而将农村社会建设成新时代的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期间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必然性农村经营管理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农村经营管理期间,需要遵循党提出的各项惠农政策,其中,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是加深农民和政府部门相互联系的主要单位,在农村经济运行期间,相关人员需要加深农民对惠民政策的掌握力度,另外一方面,密切关注农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解决,通过农村经营管理方式来达到农村经济稳定运行的目的。农村经营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期间起着良好的推动效果;在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时候,农村经营管理是主要的一种方式,通过有效实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有利于将生产力需求体现出来,以满足群众要求为工作重点,使民众积极参与到经济发展环节中,达到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目的。与此同时,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还可以为新时期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证,维护群众的权益,促使农村经济全面开展。

二、对于新农村建设期间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现状的分析

(一)农业科技水平较低,经济质量有待提升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除了关注经济总量之外,经济质量也是必须重视的。但是,从农业经济经营管理情况来看,科技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经济质量不高。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表现为三低一高的情况。所谓三低,是指科技含量比较低、成果转换率比较低以及农业普及率比较低,没有将高科技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环节中。其次,经济和科技成本投入之间的比例失去平衡性,有着明显的回报低但是投入资金多等问题。当代农业科技的应用具备地域性和地方差异性等一系列特征,各个区域的农业科技水平有高有低。而一高表现为农业工作人员文盲和半文盲现象比较明显,农业生产期间,没有引进专业性的人员参与进来,使得农业技术应用不合理,效果发挥不出。

(二)没有制定健全的管理体系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管理体系的帮助,可是我国农村经营管理机构性质与实际情况有着一定的不一致现象,使得管理体系不合理,不利于提升农村经济的管理效率。在各项法律政策全面落实的背景下,对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监管执法与管理型模式逐渐替换了以往的服务指导型模式,不过因为受各项因素的干扰,导致农业生产化发展脚步变慢,难以将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的实际职能体现出来。最后,采取的管理方式不到位、有关政策不健全以及经营管理机构和机构的性质相分离等也是普遍存在的几项问题。

(三)农业经济结构缺少合理性当前阶段,我国经济形势有了明显的改变,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是首要工作。处于新形势背景下,农村经济应和我国整体经济形势相一致,加大改革力度,寻找新的发展目标。但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期间还有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中表现为供给和需求之间失去了平衡性,优质农产品供应不到位,农产品存在着明显的过剩现象。此外,生产要素配置和产出效率之间的协调性不够,虽然投入比较大,可是获取的收入非常低。

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策略

(一)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发展发展集体经济的目的是解决农村资源闲置率较高以及拓展农业生产规模的主要方式,在对新农村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全面发展集体经济,提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水平是很有必要的,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对存量资产进行盘活,将农村经济活力激发出来;当前阶段,存在着诸多农村人员朝着城市涌入的现象,长时间下来的话,就使得农村生产力缺失,农村资源闲置现象非常明显。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想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就需要对存量资产进行盘活,采取村集体讨论和租赁等方式对原有的固定资产加以盘活,提升集体经济效益。面对于闲置的土地资源来讲,也可以应用出租或者是合作的模式将其给予生产能力强或者是集体经济合作社等。二是强化招商引资,为集体经济产业结构提供有利的条件。集体经济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离不开合理的配套资源,并且还需对产业链进行延伸,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来加强集体经济项目建设力度,派遣专业性的队伍来管理农村资源,从而提升经济效益。

(二)制定健全的管理体系在农村经济管理期间,要想将农村经营管理作用体现出来,需要制定健全的农村经营管理体系,提升农村经营管理的合理性。首先,动态性的监督农村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领导人员做好农村经营管理内容的划分工作,明确落实各项管理人员的职责,让相关人员根据有关要求实施操作作业,以此提升农村经营管理效率。其次,在农村经营管理过程中,领导层需要将自身的带头作用体现出来,将各项数据记录下来,构建规范性的农村经营管理档案数据库,从而为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三)增收节支,对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期间,基层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其是确保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当实施基层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做好增收节支工作。其一,始终坚持村民自治理念,根据村民代表大会来进行经费开支决策。其二,则是落实财务公开体系,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为其构建良好的基层财务管理氛围。其三,解决村级债务问题,促使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四)缓解农民压力,遵循科学发展理念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期间,要想维护农民自身的权益,就需要缓解农民的压力,遵循科学发展理念。新农村包含了较多的收费问题,这就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督,和城乡统筹发展相联系,转变农民传统的发展理念,优化监管思路,明确各项问题,采取完善对策进行应用,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的权益。

四、结束语

从以上论述来看,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实施起来有着诸多的难度,不过,该项工作产生的作用极高,除了可以为农村区域建设工作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之外,还能够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第7篇:农村经济范文

关键词:江村经济;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

今年是费孝通教授逝世一周年,也是他的江村调查70周年。70年前,费孝通教授对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了深入的实地研究,并在两年后写作出了著名的《江村经济》这一被国际誉为人类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著作,该书也奠定了他在人类学史上的不可动摇的学术地位。《江村经济》一书是费孝通先生利用社会学、人类学实地调查的方法,系统地收集了村子里不同住户的经济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后,整理出版的“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的书”。“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同大多数中国农村一样,这个村庄正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迁过程。《江村经济》是一部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的著作。因此,本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江村经济》已经成为当代学者研究20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不读的重要文献。江村这个名字也随之闻名于世,成为现代史上中国农村的缩影。

近几年,“三农”问题一直是“两会”焦点和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它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还是我国当前社会最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内容丰富,涵义深刻。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建设新农村,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谋划建设的内容、步骤和方法。这就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不能脱离科学论证、不能不重拾经典。寻找科学、合乎乡情的建设路径。有感于此,我最近重读了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虽然这本著作在时间上已经跨越半个世纪又二十年,但当我重新品味20世纪初期先辈学者对于中国农村的调查和思考。仍能深切感受到费老对江村的研究给予我们当下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意义。

一、《江村经济》一书为正确认识中国农村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

1、《江村经济》一书是在中国实践中形成的本土化理论与方法经典

社会学和人类学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然而,直到30年代中期,这两个学科的知识传授理念是将它们作为西方学科知识来予以传授的,留洋学者们基本上是机械地照搬和运用欧美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此,费孝通先生深有感触。他说:“现在中国社会学的学生免不了有一种苦闷。这种苦闷有两方面:一是苦于在书本上,在课堂里,得不到认识中国社会的机会;一是苦于现在的一般论中国社会的人缺乏正确观念,不去认识,话愈多而视听愈乱。”他也认为“如果要组织有效果的行动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对社会制度的功能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且要同它们意欲满意的需要结合起来分析,也要同它们的运转所依赖的其他制度联系起来分析,以达到对情况适当的阐述。这就是社会科学者的工作。”这段话是费孝通先生创新社会学、人类学话语分析理论心迹的真切表达。

从费孝通先生接触和接受西方的人类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再到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认识和剖析中国农村社会,形成自己的理论认识,直到完成《江村经济》,他作为早期杰出的人类学学者认识发展的逻辑轨迹是十分清楚的。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接受两方理论与方法)——实践(产生现实疑问)——再认识(寻找新理论)——再实践(运用理论于社会实践)——新的认识(自己经验的抽象)的逻辑思维线索,对我们正确处理理论运用与实践创造的关系具有方法论的启发。《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在欧美人类学、社会学的影响下,完成乡土化认识的一个结果,在我国社会学理论创新中的贡献为世人瞩目。

2、该书开创了社会学人类学的新价值取向——对本土文明社区的关注

费孝通先生调查的江村本名开弦弓村,地处长江流域太湖东南岸的吴江市七都镇。是一个典型农业加手工业的江南农村社区。享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著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丰腴,适宜栽桑养蚕和缫丝织绸。南宋时已是“耕桑之富,甲于江浙”。明清两代,太湖南岸的蚕桑生产处于鼎盛时期,明代“辑里丝”就是上贡和出口的优质丝。在晚清同治、光绪年间,开弦弓村周围的集镇出现了因经营蚕丝业而发家,为世人所瞩目的豪富阶层,形成近代中国最大的丝商群体。历史上蚕丝业一直是当地最主要的生产事业和百姓衣食之源,经济之支柱。与农民休戚相关。同样,产茧、缫丝、织绸成为当地早期T业和出口贸易的雏型。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陈述了调查开弦弓村的理由:“开弦弓是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因此,可以把这个村子作为在中国工业变迁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主要变化是工厂代替了家庭手工业系统,并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工业化是一个普通过程,目前仍在我国进行着,世界各地也有这样的变迁。在中国,工业的发展问题更有其实际意义,但至今没有任何人在全面了解农村社会组织的同时,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通过上面对江村的描述,我们知道它是一个经济繁荣、发展较快的地区。而《江村经济》就是要用功能主义学说分析“江村”这个社区的经济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一举突破以往人类学家研究非西方所谓未开发的“野蛮社会”的传统视野,着力解剖本土的“文明”社区,从而实现了社会学、人类学族群研究和文化研究真正统一的价值拓展,使社会学、人类学真正有了跨文化视野。这个认识,长期以来被研究《江村经济》的学者们视而不见。费孝通先生这种对社会学、人类学价值的张扬,也曾为两方的一些社会学者和人类学者所置疑,甚至责难,这些人中还包括费先生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一些学生。 南此从反面说明,费先生的《江村经济》是对西方传统社会学、人类学价值目标作了“离经叛道”的改造,开了社会学、人类学领域价值追求中的新风气,这个新风气就是从过去被困禁在研究野蛮人的牢笼里冲出来,进入开阔庞大的文明世界的新天地。中国的乡村社会既有族群之别,又有文化之异,还有“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分,这种民族的、地域的和历史的特点,与社会学、人类学本土化的关系十分紧密。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价值取向体现在对乡村社会的认识和改造上应该是关注现实问题,回答差异基础上的和谐发展问题。

二、《江村经济》深入全面地分析了当时我国农村社会问题及解决方法

1、深刻认识到我国乡土工业存在的必要性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通过对开弦弓村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中认为,传统农民是中国社会最古老的社会群体,而传统中国农村经济具有人多地少,农工相辅的内涵,是农工混合型的乡土经济结构。农民与土地相依为命,有自己的独立经济,并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生存方式,而维系自给自足的主要形式则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相互结合。在农村家庭中农业、副业和手工业已是一个普遍现象。他认为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农业经济,而是一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这一基本论点乃是中国社会学派以后分析中国问题的全部出发点所在,从而贯穿于费老以后的一系列著述中。在一九四八年《乡土重建》中,这一命题表述如下:“中国从来不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家,而一直有着相当发达的工业。可是传统的工业都并不集中在都市里,而分散在无数的乡村里,所以是乡土工业。……乡土工业在劳力利用上和农业互相配合来维持农工混合的经济。也只有这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才能维持原有的土地分配形态……,同时也使传统的地主们可以收取正产量一半的地租,并不引起农民们的反抗。”换言之,中国农民单靠农业生产是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更不可能养得起整个地主阶级并支撑繁荣的城市消费经济。所有这些之所以可能,乃是靠乡土工业之补充。因此,一旦乡土工业崩溃,中国社会的各种潜在矛盾必然不可收拾。

2、认为我国农村和土地问题的根源是乡村工业的崩溃

费孝通先生分析了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副业凋敝,深刻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和农村社会的变革。他深刻地指出,中国农村问题的根源是手工业的衰落,表现在经济破产,最后集中到土地占有的问题上来。对此,他提出了一个卓有远见的观点:以恢复中国农村企业,扩大农民收入来源来解决中国农村和土地问题。他认为土地改革是必要的,但农村真正的出路在于乡村工业,这种乡村工业就是深藏于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草根工业”。继而从传统落后的乡村手工业转化为乡土性的现代工业。在“蚕丝业”这一章里,费孝通描述了蚕丝工业中工厂取代家庭手工业是一个普遍过程,并不限于这个村庄,预示着中国乡村工业的未来趋势。

在开弦弓村,蚕丝业作为农民“上供赋税,下给俯仰”的家庭第二主要收入来源,“户户栽桑,家家养蚕”,农业和手工业牢固结合,形成“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虽然具有较强的自我生产,自发组织能力,但由于分散性、封闭性,千家万户接受新的生产方式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江村经济》中我们还看到蚕丝业的技术变革引发社会组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又影响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民国后,由于日本缫丝工业的迅速崛起,尤其在3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生丝产量占世界80%以上,加上人造丝的发明及大量廉价供应,国内缫丝技术滞后,同时,受日本丝倾销影响,出口受阻,使得中国丝业日渐衰退,开弦弓村的蚕丝业受到极大的冲击,深深地影响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当然也受帝国主义入侵及西方列强工业的扩张之影响。费孝通看到由于世界经济萧条及丝绸工业中广泛的技术改革引起了国际市场上产生丝价格的下跌,进而引起农村家庭收入不足、口粮短缺、婚期推迟以及家庭工业的部分破产。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的根本问题乃是中国农民们已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准。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正是乡土工业的崩溃,而乡土工业的崩溃则是因为西方工业扩张进入中国使乡土工业无力与之竞争,土货的市场让给了洋货,在享乐上是提高了买得起洋货者的水准,可是同时却引起了乡村里无数靠着制造土货的工人们失业。此外,乡土工业的崩溃还会激化传统经济里早就潜伏着的土地问题,因为中国的租佃制度并不直接建筑在土地生产的剩余上,而间接地建筑在农民兼营的乡村工业上,所以乡土工业的崩溃实在打击了中国“地租”的基础。一方面,地主并没有丧失他收租的权利。相反的,因为西洋舶来品的刺激,更提高了他们的享受,消费增加,依赖于地租的收入也更不能放松。但另一方面,佃户们眼里的收租者却变了,成了来要他最后一颗谷的催命鬼。中国社会的阶级冲突空前激化。

3、提出我国农村和土地问题的解决之道是恢复和发展乡村工业

土地问题一直是农村社会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不是别的,乃是走投无路的农民对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所激发的反抗。由此,解决中国问题最紧迫而必须的第一步是土改、减租、平均地权。但这仅仅是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为如前所言,中国农民单靠种地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准。与其他学院派学者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费孝通认为农村问题的出路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乡村工业。只有这种道路才是解决中国农民问题和复兴中国经济的根本道路。土地革命自然是必要的,但只能缓解农民的痛苦。正如他在《江村经济》中所提到的那样,“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革命,减收地租(即当今的税收),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的措施。”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村工业的改造转化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改进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重组的过程。中国乡土工业的转化这一社会重组过程不能摹仿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方式,而应建立在农民们“合作”的原则和基础上,以使经济发展惠及最普通的广大农民,而非集中在少数资产者手中。同时这种工业化方式一定要以农业为依托。在此之后。费孝通本人也多次重访江村,从江村的一系列变化中,看到中国社会的工业化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推动农业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这与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两个趋势异曲同工。 转贴于

4、城乡统筹发展和小城镇思想已经初见端倪

费孝通先生的江村调查虽然是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村庄单位内进行的,但是,他并没有把它作为封闭的、孤立的单位来研究,而是将它看成一个开放的体系。在他看来,传统中国的乡村和城镇是对立的,这种对立的格局导致和加剧了中国乡村经济的恶性运行。费孝通在对江村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之后,就有意识地循着社会联系等路径来考察乡村和邻近城镇在商贸等方面的关系。

《江村经济》详细描绘了中国江南农村的生产、生活、分配、交换,以及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它详细分析了作为江南农村重要商品生产和农民重要收入来源的蚕桑业,分析了在蚕丝女校教师帮助下建设起来的小型缫丝工业,体会到只有发展了商品生产、发展工业,农民才能富裕起来。书中写道:“在这个村庄里,我们已经看到一个以合作为原则来发展小型工厂的实验是如何进行的。……尽管它遇到了很多问题甚至失败,但在中国乡村工业未来的发展问题上,这样一个实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以想见,这对费孝通教授以后十分重视乡镇企业的研究有深刻影响。他看到农民的日用品是如何从镇上购买、多余的农副产品又是如何到镇上销售的。村里有人做“航船”(小帆船)生意,“航船”每日在村镇之间往返,担负着乡镇之间的购销任务。农民缺钱交租时不得已要到震泽镇放债户去借高利贷。农民有的要到镇上做小生意、开小商店,村里没有多少劳动力分化的余地。这本书也写到了农村问题的焦点——土地问题,“土地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更加生死攸关的问题。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土地改革,解除农民的痛苦,我们与外国侵略者斗争的胜利才能有保证”。

不难想见,这样的研究对费孝通教授深刻认识农村必须发展商品经济、必须发展工业(后来成为广义的二、三产业)、必须向城镇发展的认识有多么深远的影响。多年以后,他又在这里看到商品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如80年代初期发展养兔业遇到兔毛滞销,农民杀兔等),这样,启发费孝通教授进一步发展城镇流通等服务业的重要,决心将下一个研究放在小城镇上面。在开始研究小城镇时,费孝通教授就多次谈起“江村”的情况,谈起江村的“航船”在镇与乡之间作农民需要的生意,讲起农村的发展需要小城镇。他说:好比一个细胞,镇是细胞核,附近的乡村是细胞质。研究小城镇就是研究农村的发展,是在农村发展的研究上“上一个台阶”。

三、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费孝通先生在三十年代所得出的这些初步看法,其突出之点在于,它力图从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本身的内在理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出发,去探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转化的可行道路。正因为如此,它慧眼独具地抓住了乡土工业这一人所忽视的现象作为分析中国问题的一个中心环节,指出了它在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它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尤为令人惊讶的是,在当时中国乡土业几已完全崩溃的状况下,费孝通先生不但没有认为这是什么无可挽回,势所必然之事,反而针锋相对地指出,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化,最终仍将落实剑中国传统乡土工业的改造和发展这一关键环节上来。换言之,费先生跨出的第一步,即已不同凡响地提出,中国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或将相当不同于西方大师们所“发现”的历史规律或普遍发展道路。

费孝通先生深入解读中国传统社会,认识到中国是乡土性社会,农民与土地关系构成中国的特殊性。因此,以工业重建乡土,进而解放农民,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并最终解决中国问题。继江村之后,他继续对农村问题进行关注,他把20世纪三十年展农村工业的学术主张最终成为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地上星火燎原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的热潮。也从中看出,九十年代乡镇企业中的股份合作制,其组织与分配形式上,与开弦弓村生丝合作社有异曲同工之处。他的《江村经济》使我们认识到,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如何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除了上述的乡村工业可以吸收部分劳动力以外,还应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镇和城市,积极推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可见,费孝通先生对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思考。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学迈出的第一步,有些问题都还只是初步提出,尚未进行深入的分析。但尽管如此,《江村经济》一书已经充分展示了中国社会学在农村社会研究中的高度原创力,在当今对我们农村问题的解决仍具有很大借鉴作用,可以说是一部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示范之作。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当我重读这本著作时,使我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又产生了一些认识和思考,更加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新时期改革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集中反映在农村。“三农”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能实现全国现代化,不能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而且还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并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紧接着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提出到“两个趋向”论断,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清楚地看出党和国家在调整城乡关系、解决“二三农”问题的脉搏。上述三大概念的产生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层次,三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是一个从战略决策思路演变到具体化的过程。统筹城乡发展是党和国家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思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是党和国家调整城乡关系的一种战略取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它是将战略思路、战略取向进一步具体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在现阶段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政策内容。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用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新农村建设需要理论指导

“五四”运动以后,大批知识分子怀抱“救中国必先救农村”的理想信念,投身农村调查研究,如陈翰笙、王寅生、钱俊瑞、孙冶方、薛暮桥、费孝通等;晏阳初在河北定县、梁漱溟在山东邹平进行了历时近十年的乡村建设运动。这些实践,产生了一大批理论成果,如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等等。这些学者为我国农村建设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理论,从而确保了我国农村建设道路的正确性。他们提出的理论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如费孝通先生的发展乡村工业及小城镇理论等等,至今我国农村还是基本沿着这样的思路发展的。

虽然这些理论仍具有现实意义,但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环境和条件与旧中国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因此,那时的理论已经不能全面地分析和解决当今的乡村建设问题,我们必须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继续寻找与时俱进的理论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完成这一任务,同样需要大批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深入乡村调查研究、试验示范,进行理论的升华。一些国家的乡村建设,由于理论落后于实践,或多或少走了弯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3、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江村经济》强调农村变革中的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始终突出对变革中农民利益的阐述,显现了作者唯物史观的历史本体论价值。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同样要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民心工程就必须农民做主,也只有农民做主才会真正赢得民心。建设新农村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相信农民、依靠农民,积极推进村民自治,放手让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事务,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其内生的改革意愿和外部的改革推动有效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从而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因为只有农民自己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只有农民自己才最具有对自身命运的发言权,也只有农民才更能为自身群体的前途负责,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创富活力的涌动,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智慧及力量源泉。很难想象,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未能体现农民主体地位,“新农村”会走向何处。不必讳言,导致“三农”问题的症结之一就在于,农民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为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由于农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处于依附和依赖的地位,任由国家和集体大包大揽,农民缺乏必要的自主性、主动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缺少必要的竞争压力和利益动力,从而导致了农业的相对困顿。从这种教训来看,只有充分发挥农民对于自身命运的主宰作用,让农民成为创造财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和主要推动力量,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变革的核心力量,也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始可得以期待。

4、新农村建设要继承和发扬费老的“志在富民”的遗志

费老早年就立下了“志在富民”的理想,并矢志不渝地追求这一理想,这是费老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和学术研究的动力。半个多世纪里,费老在祖国的大地上行行重行行,他行到哪里,就研究到哪里,就把致富的信息传递到哪里。他沿着村庄——城镇——区域发展的轨迹不断深入探索乡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概括总结了农民实践进程中的经验,提出了农民致富的多种模式。他的研究领域,从农村到小城镇,再到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在诸多方面都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先后写下了《江村经济》、《乡土中国》、《小城镇,大问题》等传世之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费老继承了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肩负着社会的责任,要把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因此,费老的学问不是象牙塔中的空中楼阁。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触社会变革的实际,费老的研究,为改革开放和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助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正是通过对这种“有用的知识”的孜孜追求,费孝通同志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老为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为我国的社会学、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卓越贡献。

第8篇:农村经济范文

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型农民对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型农民要求能够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因此信息技术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就目前而言,信息技术要想在农村经济中发挥作用,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新型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现阶段农村新型农民还比较有限,大多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农民接触的信息少,信息流动较为闭塞,发展农村经济视野狭隘。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新型农民,搭建一个覆盖广泛的农村信息平台,无疑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1.信息基础设施指数水平偏低信息基础设施指数是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指标。信息基础设施指数水平偏低制约着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基础设施指数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缓慢,农民对计算机的拥有率水平指数较低,在农民计算机拥有率不高的形式下,农民使用计算机和操作计算机的水平普遍偏低,使得农民上网人数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效率不高。由此可见,信息基础设施指数偏低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2.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广度不够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也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比较落后,信息技术的很多功能没有被完全利用起来。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广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方面,农村经济发展中运用的信息技术往往仅局限于咨询的,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到信息资源与农村需求相结合,使得信息化与农业化联系不够密切。除此之外,农业信息工作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也使得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广度不够,为促进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中的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工作人员势在必行。3.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的滞后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涉农信息资源及应用开发整合滞后。当前农村信息现代化建设与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情况并不理想,涉农信息涉及国家、省、市、县多个层面,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村信息技术的落后,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第二,管理机制和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在农村信息化机制建设方面,管理机制和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主要由于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管理粗放。第三,对农民的真正需求把握不到位。农民的需求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驱动力,长期以来,农村信息化服务没有有效解决农民的需求问题,对于农民关心的信息依然缺乏科学判断。第四,农村信息化的供给主体缺位。

解决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第9篇:农村经济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农民收入 问题 策略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就是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的小农经济和千变万化的广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千千万万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走出小农经济的狭小天地,走入现代农业的广阔市场,并且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的经济意识,这样才能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资金,农民合作意识差

资金的缺乏是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民的自有资产、民间借贷筹资等,每年通过政府金融机构正常渠道获得的贷款低于15%,并且这些资金一旦碰到农户庄稼欠收、自然灾害等就不能回收。同时,虽然我国农村商品、货币获得相当程度的发展,合作经济模式的客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已经具备,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较短,农村对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还不熟悉,导致其合作意识较差。加之农村典型的合作经济组织较少,自从实施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就形成了分散经营的习惯,很多农民通过衡量农业合作化的干部素质、管理能力后,心中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存在很大疑问,而合作产生的经济效益还不十分明显,所以农民参加经济合作组织的意愿不强烈。

(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缺乏发展的良好环境

现阶段,我国对于已经设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没有完善的法律依据,部分地区为了鼓励当地发展经济合作组织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都不太具体。并且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之间相互牵制,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政策。同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就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但由于管理缺乏指导,对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水平低

在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合作组织是连接农民与市场最主要的中介组织,因为这些经济合作组织可以为农民提供采购、销售、加工等各方面的服务。在为农民服务中,产前营农指导员会依据农民信息网络中提供的信息来编制主要品种的生产计划,及时指导农户的生产项目、生产规模等,帮助农民改良土壤,引进最新品种,进一步发展商品基地,进行规模经营。但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仅仅只是为农民提供一些简单的技术服务、市场信息,其进入流通环节的组织很少,对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的更少,其服务内容非常单一,并且由于受到自身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服务水平很低。

二、完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农村经济财务管理制度,提高农村合作意识

首先,要完善农村经济财务管理制度,改进农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规范农村经济管理财务行为,提高理财能力;要加强民主理财,加强审计监督,在每个村可以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小组成员由村民大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议选举,选出村中人品正直、做事公道、有威望的村民,禁止村干部不按照规定的程序选取理财小组成员;推行财务公开制度,使村级的财务工作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到民主理财中来。农村经济发展财务公开争取做到及时公开、财务项目具体、公开内容真实,以切实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次,根据目前农业发展的紧迫性,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政府要尽可能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广泛的信息传播渠道,向全社会尤其是农民群体灌输先进的合作思想,让农民了解到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优点以及为其带来的经济利益等,用当地活生生的案例来解除农民脑海中一个个的顾虑,从而调动他们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二)创设有利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

其一,要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立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运行、发展,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相关主管部门也必须出台一部示范规章制度,政府的立法部门也应该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列入立法规划中,明确其法律主体地位,维护其正当的合法权益。其二,要定位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主管部门,统一对其建设的宏观指导,并给与主管部门相应的调控手段。其三,制定完善、合理的优惠扶持政策,并且不打折扣地落实。其四,农业劳动我国有50%的人口都在从事,我国有着广阔的耕地面积和资源,有着十分大的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潜力。所以,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有效职能,根据我国的先有国情来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综合开发农业内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农业劳动容量可以得到扩大,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奠定基础。

(三)提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服务水平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必须以服务农民为宗旨,根据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切实为农民提供周到、完善的服务。其一,对参加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通过代存储、代加工以及代销售的方式进行一系列营销活动;其二,为农民提供粮食种子、化肥、农药以及农业机械等等各种农用生产资料的服务。其三,为农民提供他们需要的各种各样农贸市场信息,帮助他们调整好生产结构,并定期培训农业技术人才。其四,完善农业科技的推广网络。其五,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权要用不同方式来让给农民,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成为专业大户,不仅拉动了农民个体收入,也大力发展了农村经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