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社会文化心理精选(九篇)

社会文化心理

第1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第3卷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他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了民族气质和性格,并进一步影响政治法律制度。生态文化与行为的理论模式指出:“一定的生态环境,导致一定的文化形态,而一定的生态和文化形态共同塑造人,使其产生一定的行为方式。这种方式进而使人更好地适应那种生态和文化,甚至影响和改变它们。”人类的认知过程也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因素对民族认知结构及特性有极大影响,对居住地自然环境的适应是民族生存的基础,由于生存的需要,人们在认识外界事物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因素,避开不利的因素。同时,祖辈居住的地理环境也赋予各个民族以相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长期的对自然的适应影响与约束着当地民众以符合生存地环境需要的方式进行认知与取舍,并形成民族特有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模式。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度不下18℃,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3月到5月气温最高,可达40-42℃。白天的高温不利于长时间户外工作,潮湿炎热总是让人昏昏欲睡、四肢乏力。这样的地理环境使泰国人形成了缓慢拖沓的性格。这种性格有利有弊,反映在学习上当然就是学习效率不高,进步缓慢。汉语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情况,千万不能着急,不能用自己在中国的经验来对待泰国学生,毕竟泰国学生缺乏汉语语言环境,操之过急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可能还会使学生反感。对泰国学生一定要有耐心,知识教授也应勤反复,放慢授课节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

二、文化环境的影响

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孩童自幼儿园开始已背诵佛经,学习佛教历史,举国上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泰国人尊崇泰国国王,从内心认同以皇室存在为前提的等级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族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取向。苏联学者H•米特罗欣说:“在民族文化中,宗教不单纯是外壳,不是通过启蒙和教育很容易去掉的表层思想。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科学,宗教已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贯穿于人们的处事态度中。”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泰国人秉承一些做人原则和道德标准,比如避免冲突,没有正确的竞争意识,不敢向权威挑战。泰国人生活没有压力,一生快乐无忧,加之物产丰富,使他们成为乐天知命的民族。因此,泰国孩子大多乖巧听话,服从性强。但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和自我学习能力。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王晶在其论文《泰北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调查与分析———以清莱府两所高校为例》中指出,泰国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属于偏低水平,大大低于中国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汉语教师一定要制订严密的教学计划,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提高汉语能力,如果期望学生靠自觉去自学是行不通的。我们要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学习,一点也不能懈怠,哪怕你授课的对象是大学生。泰国人认同等级观念,教师在泰国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学生心中,教师的等级是在他们之上的。

三、社会结构的影响

第2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淮阴区将爱心元素融入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探索

淮安市淮阴区委、区政府于2009年提出了以“干部要有感恩之心、市民要有仁爱之心、社会要有包容之心”为基本内容的“爱心淮阴”建设要求,后又延伸提出建设“实力强、城乡美、群众富”的幸福淮阴建设总体目标。爱心淮阴、幸福淮阴建设,最大的体现是在发展惠民。

坚定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亲民理念。将爱心文化植入区委区政府执政理念中,全面推进爱心淮阴、幸福淮阴建设,推动改善民生的理念从扶贫济困向保障民生权利转变,从局部救济向普惠于民转变,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性需求向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性需求转变,从重视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向注重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数转变,从政府主导向老百姓广泛参与、全社会共建共享转变。近年来,淮阴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将新增财力的75%用于民生工程,践行“淮阴可以有穷人,但决不允许有得不到党和政府温暖的穷人”的庄严承诺,把爱心淮阴、幸福淮阴建设细化落实到一项一项民生实事上,逐年加大对民生实事的投入,让爱心淮阴、幸福淮阴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全区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困有所助,实现“人人享有良好的社会保障”。

实现百姓满意、保障有力的民生民计。为了将为民服务制度化、成果化、长效化,淮阴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次年民生实事项目,每年确立一批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严格督查考核,确保民生工作得民心、顺民意,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实际工作中,高度重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项目如自来水改造、污水改造、老城区改造,安置房建设,改善农村面貌等建设力度。卫生系统推进“医生进家庭、爱心洒淮阴”大型惠民工程,变“管理”为“服务”。在对困难群体的帮扶上,淮阴区设立了总体规模为2000万元的“爱心淮阴慈善救助金”,加大对政府保障渠道之外的困难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民政、妇联、教育、政法等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将生活失助、安全失保、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的困难家庭及群体纳入重点救助范围。

繁荣仁爱相济、知恩必报的爱心文化。淮阴区以母爱文化为切入点,在城市建设、管理、文化活动等方面展示淮阴人仁爱包容、扶困相济、知恩必报等优良品质。一是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爱心文化元素。先后启动淮阴古城(码头)历史人文景观项目建设,扩大漂母祠建设规模,提高枚乘故里建设档次,重点打造东方母爱主题雕塑公园、母爱博物馆、寒心广场、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等项目及淮阴爱心文化长廊,有序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凝固的建筑语言凸显爱心淮阴的理念,夯实城市爱心根基,再现淮阴古城风貌。通过社会公开征集和聘请专家设计等途径,筛选爱心淮阴形象标识,用形象的文化符号表达爱心淮阴的内涵。二是在城市综合管理中融入爱心元素。淮阴区城市管理部门牢固树立爱心服务理念,创新举措,大力推行全程说理式执法,彰显淮阴城管爱民亲民、为民执法的爱心执法理念。住房拆迁、征收工作融入爱心元素,坚持把“爱百姓、暖人心、增民利”作为征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真心诚意做细做深做透被征收户的思想工作,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三是在文化活动中融入爱心元素。创新开展以“母爱・爱母”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连续六届举办“漂母杯”全球华人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六届“韩信杯”象棋国际名人赛,创新举办四届两岸“漂母杯”母爱・爱母主题散文大赛、首届淮港澳“漂母杯”母爱・爱母主题散文大赛。举办爱心文化主题优秀节目展演、道德歌曲传唱黄河广场娱乐周群众文艺汇演、海峡两岸名家母爱诗歌吟诵会进校园、中韩非遗文化交流进社区、爱心书画展等活动,助推爱心文化在淮阴落地生根。

坚持疏堵结合、为民服务的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说到底是创新对人的管理。区委区政府致力于爱心淮阴、幸福淮阴建设,就是要为人民生活创造更为安宁的生活环境。多年来,坚持把维护稳定作为政府的重要责任,加快构建新型社会治理体系,强化“阳光淮阴”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安全与尊严;着力完善接待、风险评估、矛盾排查、快速调处等工作机制,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启动技防入户工程,努力打造设防城市;严格安全事故责任追究,严防重特大事故,压降一般事故,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有效提高应对处置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全面推进“六五”普法,加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步伐,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在将爱心元素融入社会治理的工作推进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少数单位及人员忽视了群众对民主法治的要求正在迅速提高的现实,把社会治理仅仅理解为加强社会控制,在事关群众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决策问题上不够公开透明,一定程度上给政府公信力造成了损害;对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认识不足,存在重管理监督轻培养发展,限制过多而支持引导不够等现象;社会组织的数量、质量、作用、功能总体上还不能满足淮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经济建设的需求不相适应,与爱心淮阴、幸福淮阴建设的目标要求有相当差距。

将爱心元素进一步融入社会治理的建议与对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区委区政府一直致力于建设爱心淮阴、幸福淮阴的目标所在。

要大力加强社会治理平台载体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要以规范化平台载体建设为标准,筑牢基层,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保障水平。一是加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健全网格化、社会化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内容,这个平台的重要功能是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淮阴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基本上实现网格化、社会化。应当继续探索的是,这些服务管理平台在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功能上,如何做到更及时、更主动、更优化,充分发挥这些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群众工作功能作用,使基层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民生政策、惠民举措更加了解、理解和肯定、拥护。二是加强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创新社会治理,需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目前淮阴区有社会组织323个,其中社会团体163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60个。仅2015年上半年,新登记注册社会组织达47个,备案105个,可以说,淮阴区的社会组织的发展呈现出比较良好的态势。应当继续探索的是,作为基层政府,要研究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方案来培育和鼓励发展社会组织,使其逐步承接政府部门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承办各类社会服务项目。从国家、省、市层面,应考虑如何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加大政府购买力度,鼓励参与公益社会服务,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

要积极培育能够承担爱心淮阴、幸福淮阴建设的社会组织及志愿者队伍。理论社会组织的架构关系,打造规范化、常态化的普通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队伍是加强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一是进一步健全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提升社会组织日常管理能力。目前淮阴区社会组织采取的是双重管理体制,民政部门依据业务范围确定业务主管单位,并与业务主管单位保持紧密联系,督促其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力度,形成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齐抓共管的格局。应当继续探索的是,主管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如何密切协作,开展更为广泛的有针对性的专业和应急培训,提高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和应急救援能力;研究如何进一步健全志愿者动员招募、社会回馈等机制;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有效建立志愿服务项目与需求信息平台,探索科学有效的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机制等。二是创新和完善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管理、使用机制。从发达地区看,不少地方已经建立了衔接的社会工作专业技术职级体系,把社会组织人员纳入专业技术职务制度统一管理范畴,制定了待遇、培训等配套措施,而在淮安,这一政策措施还未得到有效落实。应当继续探索的是,作为欠发达地区,目前最为迫切、最为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机构,依靠专业队伍开展社会服务,探索从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定向招考机制,从而拓宽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发展空间。

第3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关键词:网络调侃语;文化;心理

网络调侃语是出于语用的需要,局部使用变异手段,发生偏离语言规则现象的一种社会方言变体。网络调侃语是网络语言的一个部分,所以,它不仅具有网络语言的所有表现形式,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性。本文将对网络调侃语变异的语言、文化、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揭示网络调侃语的特性。

1网络调侃语变异的语言解析

网民在网络进行思想交流,表达情感时,往往会突破传统语言规则,对语言进行创新,以吸引别人的眼球,这是网络调侃语变异的重要因素。由于语法具有相对的稳固性,网络调侃语的变异现象在词汇、句式层面上表现得最为明显。

1.1词汇变异

在语言新质和旧质的交替中,语言词汇的变化主要是通过用新词新语来充实现行词汇的方法来实现的。新词新语是一般词汇的新鲜血液,使现代汉语词汇不断丰富起来,从而满足人们日益更新的网络交流。网络调侃语词汇变异主要体现创造新词和化用旧词两种形式。

1.1.1创造新词

年轻人喜欢追新潮,求时髦,反映在词语创造中充满求新精神和活力。网络调侃语的词汇变异主要表现在创造新词上。这些词汇根据语法规则,为表达幽默、调侃的效果而临时创造新词。举例如下。duang——duang是拟音词,没有相应的汉字来记录它。网络上用来形容各种声音,也可以用来表达各种心情。如不知不觉中,半年“duang”的一下过去了。蓝瘦香菇——方言谐音词,就是难受想哭的意思。

1.1.2化用旧词

化用旧词并不创造新词汇,利用原有词语的形式,增加或改变义项的方法,表达人们新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主要有旧义有关与旧义无关两种类型。

1)旧义有关。在对已有的词语进行改用或错用,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这类词语由于产生了一些新义、新用法、新感彩而拥有了新面孔。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新义是旧义的引申,新义与旧义之间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词义变化的角度来看,这属于词义引申。举例如下。北京瘫——由词义的引申而产生的新词。一种坐姿,形容北京孩子没坐相。现在“瘫”词义得到了引申,逐步演变成放松的、毫无拘束的体现。人生就像打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我先挂。“挂”本来是打电话时通话结束的意思,这里的“挂”生命的结束。旧义与新义在“结束”这个义项上还有联系,新义与旧义有关的一个例子。放眼过去都是货,小妹长的还不错。“货”本来是物质商品的意思,在这里把人也当作商品,属于词义的扩大。

2)旧义无关。标新立异的年轻网民,力求语言表达简洁新颖、形象生动。创造出来的新义与原义之间相距甚远,而且在感彩和语体风格上也呈逆向偏离,造成强烈的语义反差以凸现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举例如下。总裁——本来是公司第二号行政负责人的意思,网络调侃语解释为总是裁人。由于是行政负责人,所以总是裁人。感彩新旧义之间相差很大。宁肯自豪的发霉,不去卑微的恋爱!发霉本来指事物的变质、变色。网络调侃语中的“发霉”指当一个人连续遇到几次倒霉的事情后,就会觉得自己很“背”很“霉”。词义在感彩和语体风格上与旧义相差很远。这些变异运用的语词,非常适合青年人在语言使用上的求新求异的心理。正因为是有语用价值的,所以它们才能在网民中迅速流行开去。

1.2句式变异

套用、摹拟别人所用的词语或诗文的句式以至篇章,幽默风趣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达到增强语言概括力或戏谑、讽刺的目的。句式变异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或句子,在相应部位使用了相同词类的语词,构成了特定的句法格式。有的学者把这种句式称为同构串联句。通过句法的“同构”,同时关顾了语义结构的“同构”镕接,从而发出面人寻味的语言表述“智趣”。举例如下。“……虽易,……不易,且行且珍惜”句式,网民们模仿该网络流行句的格式造句如下。吃货:暴食容易,减肥不易,且吃且珍惜。球员:输球容易,连输不易,且踢且珍惜。白领:生存容易,生活不易,且做且珍惜。领导:失业虽易,就业不易,且行且珍惜。IT男:线上虽易,线下不易,且行且珍惜。情感专家:选择虽易,坚持不易,且行且珍惜。“且~且~”这些和原来句式相似而又有所变动的句子,生成为表达叮咛或劝解的流行模式。网友们在生成的流行句式中填上自己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这是语言经济价值的体现。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举例如下。“不要迷恋哥,哥只会胡说!”“面朝大海,死去活来。”“天涯何处无牛粪,何必单恋一坨屎。”这些例句已汇聚成为一道句式变异语用奇观。句式变异主要在原句型的基础上,结合生活语词超常搭配,从而使言语表达新奇、别致,收到特别的表达效果,是对传统的言语模式的变异和超越。

2网络调侃语变异的社会文化背景

网络调侃语是社会发展和主体情感需要的反映,是对社会的反映最快和最便捷的表现形式。所以,网络调侃语的生成与流行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网络能够让人们隐去真实的身份,充分暴露思想,宣泄情感。网络群体中交流的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充满智慧和活力,喜欢机智而轻松的互动,以游戏的态度对待别人和自己,常常在网络上恢谐、机智地表现他们的文风。他们可以大胆地进行语言创新,使自己的言语新奇独特,富有个性,不断创造丰富而鲜活的词语,并且迅速地传播开去。从网络调侃语反映的文化来看,必定是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世界文化。不同的文化都可以在网络的大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和特色,多元的文化相互渗透和吸收,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网络调侃语的产生不仅迎合时代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网络调侃语总在不断创造地反映高科技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丰富,鲜活的新词新语非常迅速地传播、流行开来。语言的符号性和任意性允许新词语以多种方式产生、呈现;同时语言符号的约定性又会对新词新语进行筛选,于是,部分词汇会失掉新颖性而被保留下来成为一般词汇,部分词汇被弃用而逐渐消亡。

3网络调侃语变异的社会心理因素

网络调侃语的流行是社会心理的表达诉求,显示了一些网民批判现实、解构权威、追求差异和反抗叛逆的社会心态。网络调侃语的流行主要体现以下社会心理。

3.1从众扎堆心理

从众扎堆心理是人们力求在语言上跟上时尚、保持自尊的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网络调侃语开始是少数人创造使用,由于表达上的独特性,很快在网络上被其他人所接受、使用成为网上的语言时尚。后来别人经常使用,效果还挺好,于是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这样就使一大批词语被创造、模仿并流行开来,成为新词新语。从众扎堆心理既是网络调侃语形成的条件之一,又是网络调侃语得以传播的有效途径。

3.2压力宣泄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压力时需要宣泄,但是社会规范又限制了他们的任意发泄,网络调侃语成了网民宣泄自己情绪最好的减压器。所以,网络调侃语有很强的讽刺、嘲弄、戏谑意味,而且网络上不时充斥的流行语脏话、粗俗的话,这都是网民宣泄自己情绪的方式之一。

3.3语言游戏心理

在语言使用上,人们向来都是喜新厌旧的,他们有着一种求新求异的心理。因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追逐新奇的、有别于传统的表达方式,这是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潜在心理。网络调侃语中创造新词、化用旧词、句式变异等现象,都是受到这种求新求异心理驱动的结果。

3.4针砭时弊心理

网民们生活在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上的各种现象,网民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批判、否定态度。他们往往通过通变异语言的方式,创造出一些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网络语词,来表达他们对时弊的针砭。网络调侃语变异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创造出灵活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给网民们提供了突破传统语言规则,创新使用语言的天地。同时,也折射出的网民们现时的思想意识、变革的语言观念和深层的心理诉求。

参考文献

[1]陈建民.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蒋冰清.言语幽默的语言学分析[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

[3]杨文全.现代汉语[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许钟宁.语用修辞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5]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第4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关键词:关公崇拜;传统社会;文化心理

千百年来,关公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符号,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关公所代表的文化精神,被以各种形态世代传承。关羽是三国时蜀国的大将,死后享尽各种尊荣,历代统治者都对其进行加封,甚至被尊为“武圣人”。关帝庙宇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甚至每个村庄都至少有一座关帝庙。与关羽有关的事迹不仅史书多有记载,而且也广泛流传于民众口头艺术。人们记录关公的事迹,想象他的英姿,期盼他显灵庇佑。在中国历史上,关羽崇拜影响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久,无人能出其右。关羽崇拜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内圣外王的完美理想人格

中国历史上,尽管学派纷呈,尽管“内圣外王”一词是在《庄子·天下》里才出现的,但在理想人格的设计上,无论儒家、道家、甚至佛家,其思想均是相通的:都推崇“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即都将理想人格的最终目标锁定在“内圣外王”上。在孔子儒家看来,“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是智、仁、勇三者的完美统一。据《论语·宪问》记载,孔子曾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认为仁者泛爱众人而不忧,智者富有知识而不惑,勇者果敢刚毅而不惧。受此思想的影响,孟子在《告子上》里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天爵”是天赋的、人所固有的,它既不是别人给予的,任何人也不能予以剥夺。儒家重视仁义忠信,视其为天授的品质,任何人不能剥夺。这种“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一旦被设计出来,就得到文化的认可与推崇,经过教化与传承,理想人格一旦形成,必然会对人们的人格产生深远影响,否则,就得不到人们甚至文化的承认。[1]

关公崇拜就体现了这种传统文化心理。一方面,他忠义仁勇,重情重义,这是他最突出的道德品质。关羽的“忠”主要体现在他对待刘备的态度上,作为弟弟他敬重兄长;作为将领报效主公;作为臣子他效忠君王。关公的“义”最是为人津津乐道。毛宗岗称赞关羽“义绝”,实是其忠义冠绝天下,让人不得不佩服。如义释曹操,就最能体现关羽的义。关公的“勇”也是众所周知,为人称道的。忠义仁勇,完全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更是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心理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关羽所表现出的这种忠义勇武,正是各家都推崇的“内圣” 。另一方面,中国人推崇“内圣”,希望通过自己的崇高人格来达到感化他人之心以成全“外王”伟业的目的。关羽生前为三国蜀汉名将,汉寿亭侯,五虎上将之首,是刘备的左膀右臂。死后更是步步高升,其封号经历了庄缪侯、佛教的护法神、武圣人陪祀、崇宁真君、义勇武安王,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加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掌管神鬼人三界。至此,关羽已经成为道教中的重要神了。顺治九年(1652年)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后,最终成为与文圣孔子平起平坐的武圣人。从此,关帝庙开始遍布全国。清光绪五年(1879年),更是加封了一个长达26个字的封号,用尽了赞美文词,可谓登峰造极。封建王朝对关羽的封谥,正契合了通过“内圣”来达到“外王”的完美人格理想,体现了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社会文化心理。

二、崇拜神灵的社会文化心理

原始社会早期时逐渐产生神的观念,当人们无法认识、理解自然时,这种观念其实是自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形式虚幻,本质内容却真实。同中国人崇拜鬼神,认为世间存在神仙和妖魔鬼怪,或相信某种生物具有超乎自然的灵魂或精灵,它们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的生老病死都有外在的控制力量。神灵崇拜“深刻地渗进中国人的血肉,甚至已经达到获得了大地性,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食粮”[3]。

(一) 落后的农业区

在人类由无知走向文明的过程中,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底低下和科技水平的落后使得人们面临着各种困境,生存的艰难使人们迷茫困惑,焦躁痛苦。于是,人们不得不寻求另一种异己力量的帮助,来满足自己战胜困难的愿望,获得心灵的平静与安宁。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在偏僻落后地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时,有恶势力仗势欺人不得申诉时,医疗条件落后不得不承受病痛的折磨时,人们就会依附于自己头脑中幻想的神灵,期望得到神灵的保佑以改变生存现状。忠义仁勇的关公很容易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保护神,成为被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关公死后被封封王封侯,固然有统治者借助信仰麻痹民众思想的意图,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神灵在心理上的需求和依赖。人们将他视为天神一般,虔诚至极。民间常常有关公显圣救助百姓的传说,几乎遍及历朝历代全国各地。由此可以看出,在人们心目中,关公代表了正义的力量,他总是能帮助人们战胜邪恶,是人们在走投无路之时的唯一精神寄托。《三国演义》中说:“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4]这些都充分表现了关羽崇拜对普通民众的心灵抚慰作用。

(二)发达的商业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经济逐渐成为过去,商品经济正式走上历史舞台。随着商品的产生,逐渐有了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有了专门用于交换的商业区。商人们追逐利益,却又担心稍有不慎做了亏本生意。于是,他们便将希望寄托在超自然的力量上,幻想有一种神灵专门护佑信徒们财源滚滚。基于这样的心理需求,关公逐渐具有了另一种神职,即财神。为了区别于中国传统的财神赵公明,人们称关公为“武财神”。在这一神职中,本身并不是财神的关公却香火鼎盛,受人崇信的程度并不亚于赵公明。原本的纵观历朝历代关公身负的各种神职,我们会发现,关公的神性随着人们的需求而复杂多样。如今,商品经济时代,作为财神的关公神职渐渐化复杂为单一,原本的附属神职反而成为主要神职,这就说明神灵的作用往往随着人们的需求而变化。人们将希望放在关公身上,希求精神上的抚慰和解脱,这些都体现了市民百姓的崇神文化心理。

三、总结

英雄崇拜是人们希求获得安宁生活的产物,它能激发人们的积极心态,促使人奋发向上。在我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人像关羽一样得到人们的极度推崇和虔诚信仰。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历代中国普通民众的思想感情,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封建社会时期,人们饱受战乱之苦,颠沛流离,渴望拥有安宁的生活。关羽作为一个不同于普通人的英雄人物,武力高强,智力超群,他有能力成为结束灾祸改变民众命运的人。这是他能成为武圣人的基础。同时,他为人忠诚义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都使得他有了成为全民信仰的条件。人们崇拜他,就是希冀他能改变民众的生活,关公的职能由于人们的需要相当复杂。而在当今社会,关公职能趋于单一,其深层原因及文化心理却更复杂了。关公信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要彻底弄清它,以上浅显的分析显然是不够的。对关公崇拜的研究,我们应该开拓思维,多角度思考,或许能找到答案。(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第24页。

[2]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中华书局,2006年,第560页。

第5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一)后勤人员业务水平较低

后勤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实现阶段我国疾控中心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疾控中心是我国卫生服务系统中的公益事业单位,其主要承担疾病的预防、控制与卫生检查的工作,且具有较强专业性,因此,大多数部门领导均将疾控中心的工作重点放在了疾病的防控工作中,对于疾控中心的后勤保障工作缺乏重视,导致了我国疾控中心的后勤管理部门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由于现有的后勤人员大多均是工人编制,且学历较低,其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与习惯并不能满足实际后勤保障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由于受经验与年龄的限制,现阶段疾控中心后勤人员严重缺乏服务意识,这为我国疾病中心的前线防控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与挑战。

(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因为任何企业或机构的后勤管理部门均是一个消耗性的部门,所以本部门的成本控制与核算直接影响着企业或机构的整体发展情况。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疾病防控中心过度地强调相关物资的保障供给工作,而忽视了物资的成本与使用效率对整个疾控中心的重要作用,导致了财政部门每年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与物力为疾控中心的后勤管理部门提供资源,在导致了相关资源严重浪费的同时,也使得部分后勤管理人员产生了工作中的惰性,且毫无成本控制的观念,不仅使后勤部门的管理工作失去了前瞻性,而且使财政部门的投入失去了计划性,严重阻碍了我国医疗事业的整体发展。

(三)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疾控中心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对相关设备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以及对后勤的财务支出与收入缺乏科学的管理办法两方面。首先,缺乏对设备等固有资产的现代化清查方法,使得疾控中心无法为前线相关的疾控工作提供可靠而准确的设备数据,在增加了设备管理难度的同时,也为相关疾病的防控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较大的阻力。而就现阶段而言,疾控中心的后勤财务核算管理办法仍然是由人工进行财务的盘点工作,严重降低了财务核算工作的效率并阻碍了疾控中心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传统观念、设备运行条件以及员工业务能力水平的限制,使得疾病防控中心的内部网络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极大地增加了疾控中心后勤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就基建、采购、安全、餐饮等多种疾控中心后勤工作内容而言,现阶段的管理水平仍无法满足相关工作的具体需要,在降低了后勤管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阻碍了疾控中心本身的壮大与发展。

二、后勤管理中应用社会化工作模式的必要性

我国疾控中心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为:后勤部门接到前线疾控部门的相关指令后,再为其准备相应的物资,并对已经使用完毕的相关物资进行具体处理,从而为疾控部门提供物资保障,而对于财务的管理则是简单地对物资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核实与查证。而后勤管理工作的社会化模式则是指通过提高全体后勤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使其掌握先进的科学管理办法,将后勤管理工作融入疾病防控工作的整个体系中,从而为疾病防控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基于这种模式下的后勤管理不仅有利于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

三、社会化工作模式在疾控中心后勤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提高后勤人员录用标准

社会化工作模式要求疾控中心在聘请后勤管理人员时需要提高相应的标准,从整体上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首先,应根据疾控中心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将应聘人员的学历规定为专科或本科以上,进而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其次,相关部门应该提高对疾控中心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定期对管理人员展开培训工作,例如提高其对相关设备的管理意识、提高其对服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意识、加强规范自身工作行为等,通过使其掌握正确的后勤管理办法从而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后勤管理部门可以为前线的疾病防控工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促进疾控中心的壮大与发展。

(二)加强网络信息化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社会化工作模式要求疾控中心的后勤保障工作要符合现代化科技的相关标准,一方面,由于后勤管理工作涉及到后勤保障、物资流通与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因而在后勤管理过程中相关工作者需要将多种性质的工作进行协调,使其形成一个细致而全面的后勤服务体系,从而有效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疾控中心应该加强其内部的网络建设,为后勤管理提供信息化的工作平台,从而实现信息的双向沟通,例如,在将疫苗信息化管理系统与温度监控系统应用到疫苗管理工作后,可以大幅度提高后勤管理人员对相关生物制品的管理效率,从而在保证疫苗质量的同时,也减少了疾控中心后勤部门的人力、物力支出,为加快疾控中心自身建设提供了有利的经济环境。

(三)建立健全的社会化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的社会化管理机制是社会化工作模式应用到疾控中心后勤管理中的重要手段。首先疾控中心相关部门应该在现有的后勤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完善相关的应急处理机制,并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人身和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其次,后勤管理人员应该在工作中加强对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并通过建立相应的数据检测网络的形式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预防和控制。最后,疾控中心也需要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后勤管理人员工作行为的监管,通过制度来规范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从而提高后勤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结论

第6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念,由此构筑了独立于其他民族的中国人所特有的思维方式、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1]这些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孕育产生的源头和根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它既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如毛泽东强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运用它”。[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古至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都是我国追求的价值目标。管子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了富强是古代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既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主张要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而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五千年的历史演进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胸怀天下的爱国精神,也展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革故鼎新的改革创新理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而其来源正是我国古代的舍生取义、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基本信条。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互融合、相互共生的统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展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嬗变的必然结果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要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时代的过滤,其构成具有历史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机统一整体,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框架。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是梳理、提出了社会主义应有的价值观的整体框架而并未明确指明各方面的核心内容 。因此在指导社会成员行为的过程中,必然缺乏具体的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同时,二者又各有侧重。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了核心要素。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清晰的提炼出了这个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核,确立了当代中国个人、集体和国家必须坚守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第二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更加注重了凝练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自由、平等、爱国、敬业等要求,简单明确、言简意赅,便于在全社会宣传、学习、普及和传承。第三是加强了实践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个字都是对人们实实在在的具体要求,规范性和实践性很强,这就为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提供了可操作的标准。

2、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必将嬗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漫长历史过程。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断将奴隶制度、封建皇帝、男尊女卑、天人感应等糟粕剔除,将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适应人们生产生活的精华保留了下来,不断实现着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心理的量变和质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正是孕育产生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它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相互契合;在近代百年历史中,又汲取了党在革命、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因而成为弘扬主流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存在不能突出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核心理念、不易为大众所熟知等问题,因此需要不断实现对自身的提升和超越,逐步向民族文化心理转化。

三、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选择

正确的价值体观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后,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最终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在当前社会中,只有通过宣传教育、大众普及、社会实践等形式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耳入脑入心。

1、拓展网上宣传教育阵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适应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社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两个社会。在现实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毋庸置疑是主流的意识形态,但是在网络世界中却出现了人们思想的滑坡、道德的堕落、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问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缺乏有效的监管,极容易使得历史虚无主义、西方自由享乐主义等思潮侵害青少年的思想,造成人们价值观上的混乱。因此,我们要紧跟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不断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一方面要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要求各大网站切实履行好自身社会责任,倡导网民文明上网,从而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整顿和打击污秽、低俗、网络谣言及违法犯罪行为,防止低俗、媚俗的产品充斥网络,为网络空间创设一片洁净的环境。

2、综合运用道德与法律手段,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不仅需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道德规范的约束,也需要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当今社会中,商业炒作、新闻杜撰、名星吸毒等丑闻不绝于耳,一再突破人们的道德底线。这都需要通过要运用法律手段设立“高压线”来防止部分社会成员的进一步庸俗和堕落,最终影响社会风气。同时,要进一步强化道德的评价和调节功能,对于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好人好事、善心义举要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对于社会不正之风、歪风邪气要整顿和谴责,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此外,要注意将法律与道德双管齐下的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实现道德监督、法律约束、制度保障相互衔接。

第7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 社会文化 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复旦投毒案尚未告破,大洋彼岸的象牙塔内又惊闻枪声。令人深思是什么原因让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选择非理性甚至是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在社会舆论广泛探讨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问题之时,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是悲剧的主要成因。本文结合时事事件,从现代心理健康的标准出发,就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和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两个因素,阐述两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参考。

1 现代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又称心理卫生。从国外研究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心理健康就是“爱与工作的能力”,“勤勉地完成任务、做好工作”;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在适宜的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其自身特点相符合的结果;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自我实现、自我接纳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元素。从国内研究看,林崇德(2003)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既包括积极的、消极的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自尊;姚本先(2010)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尽管,社会文化大相径庭,但国内外就心理健康的标准的核心思想是可比较的。参考相关文献,现代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为:智力水平正常、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平衡积极、社会适应良好、情绪乐观向上、意志行为健全、人格统一完整、心身特征一致。①

2 社会文化与心理健康

“文以化之天下”,文化本义就是通过社会性的规范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②它是社会里一群人共同遵循的特殊生活方式, 表现在其传统思维、信仰、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经由世代相传而保留,也是群体人们所遵照的行为准绳。③“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野兽就是上帝”。④因此,人的行为深深的打上了社会文化的烙印,受社会文化的控制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不例外。这种影响可分为三个方面,(1)对人的知觉、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方式的潜在影响;(2)价值观的影响;(3)可观察的外显特征的影响,如语言、风俗等。同时,社会文化通过两个途径,即规范化的社会文化教化和非规范化的社会文化渗透,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⑤

价值观是个体行为因素的主要动力。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表现为:个体与他人的合作;对集体尊崇,遵从公共规则,追求公共价值;与他人、集体利益矛盾冲突时的牺牲。⑥个体主义的价值观表现为独立性和自主意识,提倡实现个人的目标和愿望, 反对任何外来的影响和压力。⑦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同个体主义价值观的碰撞。高等院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理念的阵地,价值观冲突在所难免。由此引起的心理健康标准的变化使得个体面临更多内在的挑战。社会舆论在此背景下,对校园悲剧的反思,将悲剧的形成看作是学校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是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进行考量,认为个体出现问题源于社会。

3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self),指个人的反身意识,即以自身为对象的意识。⑧与其将之看成一种概念,不如看成一种体系,包含功能、结构和发展三部分。Burns(1982)认为自我意识的功能是,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对经验的解释、决定人的期望。⑨ Freud认为自我包含在人格结构中,可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Rosenberg(1979)认为自我概念结构可划分为:现在自我、期望自我与表现自我。⑩关于自我概念发展,其核心机制是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及与他人的相互作用,Cooley(1992)称其为“镜像过程”形成“镜像自我”,Mead(1934)称其为“一般化他人”。豘总之,自我意识对个体的行为有着调节和定向的作用,体现着人的自主性。同时,自我意识同社会化紧密联系,共同指引着个体的行为。

大学生是拥有自我意识的个体,一方面,可以自由支配个体的行为和自主思考,另一方面,也明晰社会规范对于个体的约束,接受教育对其社会化的改造。复旦投毒案中嫌疑人林某,高学历,为人谦虚,因与室友发生口角,遂投毒谋杀,死者刚直博。从心理健康的标准看,与人的摩擦便产生如此极端行为,心理不可谓健康。同时,人际交往的挫折情境下,便动杀人念头,其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亲和性差。此外,死者黄洋的直博经历也成为悲剧的诱因。总之,人际交往挫折及“妒忌”心理折射出林某自我意识的不完善。

4 小结

人的行为导向机制有两个方面,一是依赖于外部情境,如社会文化,二是在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下实现的自主性。校园悲剧的成因既是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也是行为个体的自我选择,甚至是毁灭。在现代心理健康的标准下,浮躁的社会气息、成功学的泛滥以及成绩动机(performance goals)的教育模式等社会文化因素与自我心理健康意识等自我意识的长期忽略的教训是深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空谈,须从以上两个角度深入。

注释

①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9.

② 李平.中国文化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③ 曾文星.华人的心理与治疗[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

④ 埃利奥特·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⑤ 张向葵,丛晓波.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29-233.

⑥ 杜鸿林,赵壮道.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与现代化,2011.4:53-57.

⑦ 李灏,翟石磊.基于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观的中美思维模式的反思[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9-124.

⑧豘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第8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关键词:校园;枪支;社会;心理

1.引言:

据报道,在美国平均每27秒就发生一次暴力案件,平均每24分钟就有一人命丧黄泉。更让人惊异的是近年来美国校园发生的枪击案有增无减,悲剧夺走了无数无辜的生命也造成许多人员受伤。近年来,校园枪击案的频繁发生让一向尊重生命和人权的美国人惊魂未定。原先发生在电视剧里的系列悲剧,已经真实的发生在了美国人的实际生活中。2012年12月14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所小学,一个二十岁美国学生向学生开火,造成至少包括28个学生和老师在内的人员伤亡。然后其开枪自杀。据报道,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最大的校园枪击案。校园枪击案,不仅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不稳定,而且还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一切应该值得让美国人去深刻反思该国的枪支文化、社会环境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问题了。

2.美国枪支历史文化

2.1持枪作为一种文化

美国枪支问题的出现与美国长期形成的枪支文化密切相关。美国早期的特殊历史对抢支文化的出现和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殖民、西部开发和独立战争时期,枪支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16世纪,当第一批欧洲人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北美时,他们面临着极端恶劣的环境,不得不抵御来自野生动物和当地印第安人的袭击。所以当他们在种植、打猎、收获甚至去教堂时,他们也不得不携带枪支。为了在北美争夺土地和建立殖民地,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连连征战,战火延续了将近一个半世纪,这使得有必要拥有枪支。为了保护他们的殖民地,每个殖民地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民兵组织,并且要求人们拥有和携带枪支,甚至惩罚那些没有枪支的人民。北美殖民地充满杀戮和伤害,人们不得不携带枪支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并且要打败印第安人以便扩张他们的殖民地。莱克星顿的一声枪响,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直到现在,许多美国人相信美国独立和自由的获得,在某种程度上应归因于他们拥有枪支和为自由而战。然后在美国西部开发中,枪支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枪支很受欢迎,已经成为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学习如何使用枪支并武装进行战斗。美国独立战争加强了枪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人们开始把携带枪支作为一种不能被剥夺的权利。

2.2美国枪支和人权

由于美国人信奉自由、民主和共和,因此对枪支问题看法不同。大多数美国人相信拥有和携带枪支是上帝赋予的一种神圣和不能剥夺的权利。枪支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权利的象征。因为人们认为持有枪支是他们能够使用的最好的防止政府独裁和腐败的一种策略,所以尽管枪已经失去了它的历史意义,但持枪作为权利的象征,不能被禁止。美国成立早期,对宪法进行了一次极具意义的修改。十条修正案孕育了著名的人权法案,其中第一条是关于言论自由和自由。第二条是关于人民持枪的权利。权利法案,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美国文化的基础,人们的自由和独立、尊严和权利比生命更重要。第二修正案说:“人民持枪的权利不容侵犯”即每个人都拥有持有枪支的权利和自由。美国权利法案旨在保护基本人权,防止政府凌驾于人民之上。

2.3美国枪支的当前状态

由于校园枪击案与枪支持有紧密相关,因此对枪支实施有效管制显得很重要。在美国,枪支泛滥已经成为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据美国司法部,美国私人枪支的数量十分庞大。几乎每个美国人或多或少都拥有一把枪,这还不包括非法枪支持有的数量。枪生产、维修、销售和储存已成为一个产业链。所有这些为美国大量的枪击暴力和枪击事件埋下了深深的隐患。自1972年以来,因枪击死亡和受伤的美国人在发达国家中排名第一。更糟糕的是,大量的枪支流入美国,导致美国社会不稳定,让美国人觉得自己生活在危险中。在美国社会上流动的枪支则多如牛毛,泛滥成灾。截止1994年5月9日,美国2.7亿人口中,私人拥有枪支高达222,630,500枝,其中步枪占6000多万枝,49%的家庭拥有枪支。纽约时代广场高耸着的一块死亡电子显示屏,每5秒就显示一次美国所增添的枪支数,每14秒钟就重现一次枪杀的人数。

3.社会因素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3.1美国暴力文化

从上文可以得知枪支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美国人对枪支拥有特殊感情。在扩展疆域的历史过程中,殖民者需要携带枪支抵御野兽、强盗、小偷和打猎,安全和生存需要他们持有枪支。但是现在美国人仍认为拥有和携带枪支能够作为美国西部的和以持有枪、骑马、唱歌作为典型的牛仔精神。在时下的好莱坞电影中,小偷和杀人犯通常被描述为英雄,暴力枪击场面已经堂而皇之的成为美国电视和电影必不可少的镜头。美国人坚持暴力文化历史悠久,它对美国青少年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美国副总统戈尔曾警告“如今美国青少年通过发达的媒体观看了八千多起谋杀案和成千上万的暴力事件。他们高中毕业后,观看数量还将大大增加”。由于长期受这种文化的影响,青少年一旦遇到极端特殊事件,他们将很容易冒险转向枪支。近年来,美国校园枪杀案的数量正快速增长,而案犯的年龄变得越来越小,美国暴力文化的负面影响乃罪魁祸首。

3.2美国教育管理系统

美国教育管理系统也是权力分离的。根据美国宪法,公共教育由州和人民负责。因此,在美国公共教育具有多样性、自主决定性和开放性,得到很多人和其他国家的赞赏。然而在这种看是完美的背后也存在不容忽视的负面问题。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都可以在学校找到生长的属地,尤其是高校,哪怕是非常危险的地方,这导致美国学校既可以是用权力防止暴力也可以是暴力态度或趋势酝酿地和滋生地,甚至是学童体验暴力的地方。美国学校对所有的人群和思想如此兼容并包,更是夹杂很多坏的和危险的元素。

当然,这无疑是正确的,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应该融入社会。但是人们已经注意到,一些负面影响和暴力文化在校园悄然传播,导致了复杂和危险的社会问题不断在校园出现。此外,很多美国学校重视教学知识和技能,很受社会欢迎,即在美国教育中,特别是高等教育太实用。这种以实用为主的教育忽略了安全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这些都是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很重要和不可替代的知识。在美国学校大多数学生喜欢以虐待对方和互相挑战为乐趣等,这种糟糕的现象在校园到处肆虐。如果这些错误的习惯和意识得不到及时指导和纠正,他们将扭曲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并且使青年学生更容易做出对人与社会不利的事情。所以对美国政府而言最为紧迫的就是采取行动和措施对其教育系统做一个重新思考。

3.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就2012年12月14日发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所小学的校园枪击案来说,随后被警方证实,他的名字是亚当?兰扎,和他母亲住在南达科塔州街。他的母亲和父亲在2009年离婚,当时亚当还不到18岁。他们的邻居们说他们知道所有的邻居除了他和他的母亲。一个亲戚告诉记者,亚当的行为有明显的异常,他不喜欢与别人交流,他妈妈对他非常严格。据其小学同学回忆说,亚当有沟通问题,在谈话交流时从不看着对方的眼睛,并且非常古怪和害羞。他使用他母亲的枪支在家杀害了他的母亲南希,然后又无人性和血腥的来到学校抢杀无辜。反思该枪击悲剧,发现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和心理健康显得异常重要和应该引起父母、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试想,要是美国教育体系中上文所提到的问题不存在,今天之悲剧也许就不会轻易发生。

4.结论

美国校园枪击案频繁发生牵涉到美国枪支文化、社会因素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问题,以青少年为中心,采取科学手段全面处理解决这些问题乃美国的当务之急。枪击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美几代人甚至更久时间的共同努力。鉴于此反观中国教育,虽然几乎不存在校园枪击案问题但也有类枪击案问题的存在,例如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等问题。这一切都应该引起我们国家的高度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解决,以免酿成社会性悲剧。

[参考文献]

[1]高英彤,姚旺.试析美国枪支泛滥与枪支犯罪的原因[J].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l)

[2]韩文龙,郭延华.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美国校园枪击案说起[J].现代商贸工业.2007.8,8(19)

[3]刘卫井.关于美国枪支问题的历史考察[J].历史世界,2001(2)

第9篇:社会文化心理范文

【关键词】徽商文化;徽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规定,它首先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体现了当前我国的国家性质。其次,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显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指引着13亿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也是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大创新,它宣告了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社会转型期的历史条件下,不能迷失方向,失去根本,而要以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去开拓新篇,以一种坚定的信念去建成小康社会。

但是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有其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一个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必须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和出发点,但是又必须与时俱进实现理论创新,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对经济的巨大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徽商文化的优秀价值理念,结合时代特点、社会主义性质而与时俱进的一种创新的社会价值观。

一、把握徽商文化品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徽商文化没能指导徽州商人们永葆商业帝国的繁荣,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理论的再创新。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之际,没能抓住历史机会实现自身的大跨越,反而为儒学所困。在社会主义的转型期,我们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精神上的支撑,它维持着一定社会的基本秩序,使这个社会能按一定的系统正常运转。因此,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是一个社会形态诞生的标志。

当前,中国正在经历经济体制的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利益格局出现了变动和调整,社会文化多元化开始显现,各种思潮观念开始碰撞。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在纷繁错乱的局势下,总结了以往成功的经验以及中外各国成败的教训,特别针对意识形态领域西方资本主义的渗透、干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科学的定位,把握住了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性质,坚定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一百多年来,它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它不断吸收、借鉴各种优秀的理念和文化成果。在传承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马克思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根据这个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坚持把人民的幸福与国家的复兴、崛起联系在一起,为实现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而努力,努力开创出社会和谐安定、百姓生活美满的新局面。

另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在文化建设上,我们一贯倡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利益差距扩大,社会关系更为敏锐。13亿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也趋向多样化,拜金主义、享受主义、消费主义思潮进行渗透影响。这些积极或消极的、高尚或庸俗的思想观念交错碰撞。在这种氛围之下,我们要充分激励那些健康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发挥文化的激励功能,让它们在这种碰撞和交流中被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引领,在引领中得到改造和升华、创新,从而用以补充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绝不能允许那些腐朽的反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思潮滋生,不允许这些消极的思潮腐蚀我们年轻人,不允许其动摇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根基。

二、借鉴徽骆驼精神,努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的是一个民族整体的精神状态和风貌。每一个民族在其历史的长河中,会逐渐形成特定的气质和品格,这种气质品格会通过各种形式或方式传承下来,从而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如同徽州商人传承了徽商文化,这种文化使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相区别。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这种宝贵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困境中崛起、挫折中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血脉。

1.徽商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沃土。徽商因生存环境的艰难,他们勇敢地打破了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的理念,从落后封闭的山区走出去,他们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它激励着我们培育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如今,我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创新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发展的动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加强自主研发,实现2020年中国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精神”这个概念为国人所熟知。这种精神是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方式之上的一种价值取向和价值诉求,它强调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技术,开拓出新市场。在这种民族文化的支持与引领下,一个个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一个个龙的传人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

2.徽州商人的社会责任感激励着我们兼济天下。本文前面已经阐述过徽州商人有着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史料上记载,很多徽州商人经商致富之后,或捐资兴办社会福利事业,或在灾年之际捐助粮饷。这种社会责任感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宝贵资源。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民族精神在一些人的头脑里淡漠了,缺乏对民族精神的认知、认同,民族精神意识缺位。因此,当前要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培育全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社会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把徽商的这种社会责任感,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转化为我们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我们良好的个人修养。将个人前途同社会的需要,祖国的繁荣昌盛密切联系起来。

这种精神在2003年的“非典”抗战中,在2008年的冰雪灾害及汶川地震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每一次的灾难中,中国人都积极团结起来,不管力量大小,财富多寡,都对社会和他人尽着自己的一份责任。同时,改革开放大潮中,一批批中国人自强不息,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勇于参与国际竞争,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企业家和商人。他们投资办厂,积极配合国家和各地方的发展规划。一些人艰苦创业,为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而奔走。一些人身体力行,大声疾呼,为环境保护事业呐喊。这些人,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践行着中国古人“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中,我们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我们在社会主义转型的历史时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吸收和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精华,坚持实践性与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三、传承徽商文化精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徽商文化在现代商业社会具有深厚的影响力,徽商文化价值观所倡导的诚信理念恰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相呼应的。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荣辱观,它为该社会的成员提供了一种价值导向,为人们区分真善美与假恶丑提供了鉴定标准。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即荣辱观。一个人要想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观,必须能分清楚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一个社会只有形成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才能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践行和遵循。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转型期中国的思想道德体系作了系统而通俗的表达,是在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包含徽商文化的优秀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加以凝练和概括的道德规范。

当前,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区,正处在攻坚阶段,社会的精神风貌总体是好的,但一些人一些领域还存在与文明社会不相协调的现象,存在不知荣辱,不分庸俗和高尚,甚至是恶俗的行为。因此我们应旗帜鲜明地指出,当前社会应弘扬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抵制什么,为13亿中国人树立道德的标杆。

其一,传承勤劳节俭的美德。墨子曾作过精辟的阐述,说人之所以能与动物相区别,就在于人能通过劳动创造物质生活资料。我们自古以来就提倡自食其力,反对坐享其成,反对“啃”老,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的四大发明,无不是勤劳的写照。徽商们更是靠着自己的勤劳和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从穷乡僻壤的徽州山村走出去,成为称霸一方的商贾巨富。

其二,传承徽商的诚信价值观。孔子还把诚信提高到关乎国家命运的高度,认为人民的信任是一个国家根基得以稳固的关键因素。近代徽商在经营中坚持了灵活变通与诚实守信的统一。为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徽商文化价值观同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道德要求结合起来,为当前复杂的社会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使我们能够抵挡外来的野蛮伦理的干扰,检点自身的道德缺失,升华自身的道德伦理价值。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下都有着或相同或各异的精神支柱。这些核心的价值观念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发展,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社会转型期纷繁复杂的现实背景下,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凭空出现在13亿中国人面前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吸收和借鉴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创造出新的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优秀文化理念和先进文化去感染人、鼓舞人、塑造人。

参考文献:

[1]冯剑辉.近代徽商研究[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宋玉明.转型期社会诚信的价值反思及其建构[J].吉林大学学报,2007.

[3] 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思考[N].光明日报,2007-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