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化媒体范文

社会化媒体精选(九篇)

社会化媒体

第1篇:社会化媒体范文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

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近年来出现的概念,特指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与自主性的在线互动媒体,社会(亦即广大用户)是其内容生产的主体,而媒体则负责内容加工和信息传播,如果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平台基本上就毫无内容。此类型媒体最显著的特征是凸显了社会现场感(或社交程度),这是一种由用户来体验,即通过使用一种媒介可以产生与他人接触的感觉。[1]

在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链条中,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从被动式转向了主动式,不仅对信息内容有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需要,而且对传播工具也进行了主观上的选择。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传播路径,由媒体主编把控的传播渠道基本失效,信息回归到自然传播状态,规则正在经历重新改写。社会化媒体最明显的优势是赋予了每个用户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致使内容创造者的准入门槛大大降低,同时极大拓展、丰富了内容传播的渠道。在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渠道中,信息传播的路径由一元变为多元,传播效果由可控逐渐转变为较难控制。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来源非常复杂,部分来自传统媒体,部分来自众多网民,海量的信息需要及时传播,甚至需要追踪新闻事件的发展进行及时的传播,失真的信息一旦发出去,即便是立即删除或是及时更正,也可能早已被其他媒体广泛转载。

社会化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编辑力,尤其是参与社会化媒体信息内容创造和传播的社会公众编辑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认真研究用户编辑力,对于内容把关和创新,提升传播效果,净化、优化社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力”字内涵丰富,最基本的概念是指“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力有三个要素,即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对于编辑工作者来说,编辑力就是编辑体力、智力和创新力等诸多要素的总和。我们常说编辑是“杂家”,既要具备相应的文化底蕴、专业素质,又要拥有超常的人际交往、经营策划的能力。而将这些素质排列组合、融合消化,形成一体之后,就成为所谓的“编辑力”,反映了编辑在工作中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由于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新闻不再是专门由记者收集转化成新闻语言进行报道,而大量是从消息源、受众交流信息的生态系统中产生。微博用户无需参与传统的媒体组织,便可与大量的用户(例如通过新浪微博)分享链接,生产并传播信息。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的叙事特征及编辑规律决定了信息生产从传统编辑走向“受众”参与。传统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时预设了“编辑”赋予信息的意义、规则及形式,而在社会化媒体传播中,将信息传播权交给了“受众”。

社会化媒体中的编辑力不仅指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的编辑活动,而且涉及用户编辑活动与传播效果的关系以及编辑活动对传播效果的控制。

二、社会化媒体中信息传播的特点

(一)内容创造过程中:容量的变化

社会化媒体在内容创造过程中容量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原有的传播介质发生变化,更体现在新的传播渠道的不断更新。例如,微博的信息传播,其无限延伸的特点使得信息链条不仅可以横向互联,而且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定制关注的对象。这些都使信息的容量空前膨胀,在这样的膨胀之中,编辑力的推动作用也被无限扩大。对媒体的衡量标准之一是看其能否采用某种手段吸引和留住受众的注意力,而且最好是能大规模地吸引和留住受众的注意力。客观意义上,容量的变化使编辑力在社会化媒体内容创造过程中发挥着更为显要的推动作用。

(二)内容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节点的变化

社会化媒体的力量来自于链接,即关系。有了链接,受众就完全可以在微博上与人交流,看看别人的所思所想,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把信息集中在一起。只要受众处于在线状态,无论是在社会关系网络还是在新闻共享网络,都可接收到相关的信息。这些链接将受众建构成了巨大的社会网络。处于社会化媒体中的传播层级虽经解构但并未完全消解,传播层级不再有明显的量化定义。传播节点也不再有明显的序化定义,而是泛化、泛定义和一定程度上的逆序化。具体表现形式为:首先,信宿在空间意义上是时时存在的;第二,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从信源到信宿之间的传播,既可以是有层级的也可以是无层级的;既顺序传播,也可以逆序传播;第三,中介层级既可以是信源也可以是信道。

因此,在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内容传播过程中,不仅仅出现了传播速度的变化,同时出现了信息传播节点的变化。信息传播节点的变化首先改变了传播的速度,在此基础之上还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一的传播方式,改变了过去传播过程中力的大小强弱过于均匀统一的状态,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层次变化更加丰富,使现代传播的手段更加人性化,传播效果也更为直接。这种传播手段的变化同时也是编辑力行使过程的变化。

(三)内容评判过程中:反馈效果的变化

社会化媒体使得信息在传播的同时就可以同步得到受众的反馈进而及时调整信息的形式、内容,以及对其真实性、可读性做出持续的修整,从而使传播内容更易于为受众所接受。

在前面两大变化的影响下,反馈效果必然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用户在编辑一条信息时,信息的价值以及带给受众的感觉是实时的,可以从信息诞生初始阶段就立见分晓。以新浪微博为例,用户在新浪微博编发一条信息时,受众可以就这条信息发表评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由受众来给信息直接打分,来评判编辑的工作成效。反馈效果的实时化、直观化、个性化,为用户在行使编辑力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使得编辑力在作用于信息传播时,更加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某个社交团体的信息。

在社会化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信息传播效果的要求本质上也是编辑力对信息价值的最终判断依据,一条信息从用户手中进入到传播渠道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价值最大化,使信息为受众所用。

(一)社会化媒体中的可控的编辑:显性编辑力生发

可控的编辑实际上是在传统媒体编辑的基础上完成的,是传统媒体在社交化媒体中的一个翻版。传统媒体编辑是可控编辑的基本形式,在既定的主题中,编辑可以预见信息传播的路径以及大致的反馈效果。如总理在人民网上解答网民的问题,在这样的特定主题下,编辑事先选择受众关心的问题并进行筛选,在节目进行之前和相关合作者进行双向、必要的沟通,诸如新浪微博、社交论坛上就提前告知参加节目的嘉宾,使节目嘉宾在节目进行过程中,能够一语中的地回答和解决网民关心的问题。这样的可控的编辑其传播效果基本上是可以预料和控制的。

(二)社会化媒体中的不可控的编辑:隐性编辑力生发

可控的对立面自然是传播效果的不可控。这种不可控主要来源于社会化媒体的交互性传播模式,致使传播效果无法预期。“交互性(interactivity)本身具有多大程度的潜在吸引力,仍然是非常不确定的。⋯⋯它明显强化了受众成员介入、反馈和选择、接近和使用媒介的能力,动摇了以往的受众经验,并使之多样化。但是,它仍然不是传播上人们所熟悉的‘观看式’大众媒介的替代物”。[3]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内容与受众的互动意味着信息在共享意义上的累加和增值,同时也是对受众的编辑力的一种赋值。同样是阅读一份作品,“读者通过接受活动,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加以改造,通过释放作品中蕴藏的潜能使这种潜能为自身服务。”[4]在这一系统中,受众在接收到了传播内容所承载的信息与思想之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并可能对信息进行再改造,促使其再次传播,从而施用隐性的编辑力实现这一层传播内容与受众的互动。

例如,“最窝囊丈夫”及其相关信息在新浪微博与传统媒体已成泛滥之势,媒体对“最窝囊丈夫”一家也展开了强烈的采访攻势。实际上,案件发生以后,媒体只要对案件的进展情况进行关注和报道、网络评论者只要以强大舆论攻势促使有关方面对罪犯进行严格处理,也就算是完成了新闻监督和舆论监督的责任和义务了。但遗憾的是,媒体和网络评论者只顾去挖掘这个“新闻富矿”,却不顾受害妇女和其“最窝囊丈夫”的感受。在新浪微博中,每个报纸的官方微博关于“最窝囊丈夫”此类的评论、转发次数数以万计。鉴于网络媒体相对缺乏“把关人”角色,网络上一些极端的言语和舆论会形成一种暴力,因此,在报网互动过程中,作为具有一定社会公信力的报纸媒体应该以理性的态度看待、撷取网络中的热点进行报道且在关键环节中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隐性编辑力会给社会化媒体带来矛盾:既想使信息传播的价值经个性化修整显现出来,又不想让传播效果过于夸张或是失控,以致从一个侧面助长舆论暴力的泛滥。

社会化媒体作为新型公共话语传播平台开始发挥其深层的社会功用,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在目前情况下,社会化媒体在使用的过程中仍存在信息冗杂、虚假消息泛滥、侵权等一些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强化社会化媒体的编辑力,使其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强化社会化媒体的编辑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经历了“非典”、“汶川地震”、“动车出轨”等事件的历练,信息公开构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股新兴的蓬勃的推动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不乏诸如此类的现象:一些部门动辄以各种似是而非的名义拒绝公众的信息需求;有的地方在中因为信息公开失当酿成严重的后果;有些领域因统计数据失真造成的“被增长”、“被就业”现象时有发生。

随着网络媒介事件通过社会化媒体持续不断地进入公众视野,公众也开始对各种各样的公共事务进行探讨。在社会化媒体中,现实生活中居于弱势地位的公众获得权力重新分配的机会,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议程设置的独家掌控,编辑的重要权力从传统媒体手中交到了普通公民的手中。以新浪微博为例,新浪微博首页的“热门话题榜”就是由某一时段用户的微博关键词选出来的。这些关键词来自微博用户发出的一条条微博,也影响微博用户对信息的选择吸收。也就是说微博的受众并不像从前那样在媒体为之设置的议程中被动地进行有限的挑选和接收,而是自己参与到议程的设置并挑选出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进行传播,每一次的信息转发都是用户在设置议程。

(二)多媒体融合以促进编辑力的提升

未来的媒体格局将会逐步趋向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五大形态的媒体相互竞争和包容。社会化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把关人”,但是社会化媒体同样可以通过多媒体融合手段引入传统媒体的意见,培养舆论领袖,发表权威的、有代表性的意见。只有负责任的、有担当的、有道德的、有智慧的媒体,才能在传媒界立于不败之地。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2011年6月底,共有60家机关报、273家都市报和115家专业报在新浪开设微博并通过认证。报纸微博是传统报纸进入新媒体的桥头堡,也是传统报纸应对网络竞争的重要手段,借助于高科技途径和高效率的传播方式。[5]

例如,2010年3月17日,知名记者王克勤在新浪博客上《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系列,并在微博上公布多方证据、调查实录和注射疫苗的孩子家长求助实情,将国内疫苗市场的混乱等情况公之于众,引发公众在新浪微博上对于疫苗安全问题的大讨论。传统媒体在第一时间追踪报道,把舆论推向高潮,最后在政府的介入下,事件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力下给了公众一个负责任的答复。

多媒体融合相互借力促进事件解决,不仅有效化解社会热点问题、引导社会舆论,而且也促进编辑力的提升。

(三)“微博辟谣”提升“自净”编辑力

在网络世界中,真实与虚假并存,公益与私利杂糅,各种信息鱼目混杂,各类用户良莠不齐。如何维护社会信任链条,是摆在社会化媒体面前的现实问题。维护社会信任链条可供选择的力量可归纳为外力、内力两种,外力主要来自政府、市场和社会,内力则是借助“微博辟谣”提升“自净”编辑力。

从现实情况看,市场化的手段在重塑微博公信力方面是见效甚微的,于是人们便将目光聚焦在政府和社会上,寄希望于完善微博运用的管理办法和规范体系。然而,制度建设和媒介伦理的制约始终跑不过互联网传播平台的飞速发展,于是,借助“微博辟谣”提升“自净”编辑力是较有成效的办法之一。新浪微博已创建单独的“微博辟谣”频道,告知用户哪些是虚假信息,还专设了举报邮箱,供用户举报疑似虚假消息。截至2012年元月,新浪微博虚假消息辟谣官方账号“微博辟谣”的“粉丝”已突破70万,微博280余条,关于重要辟谣信息的单条转发量近万次,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在转发微博的同时浏览“微博辟谣”。“微博辟谣”担当起调查并澄清事实真相的功能,能够及时对微博上的错误信息予以纠正,并积极引导微博的话语方向,从而提升“自净”编辑力。

注释:

[1] Rice,R.E.(1993)‘Media appropriateness:using social presence theory to compare traditional and new organizational media’,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451-84.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75.

[3] 丹尼斯·麦奎尔. 受众分析. 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1997:175.

[4] 张首映. 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80.

[5] 微博开拓对报纸竞争力提升之分析[EB/OL](2011-08-09)[2011-12-16]. http://省略/purchase/reviews/48441.shtml.

第2篇:社会化媒体范文

面对社会化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人仍然会选择坚守自己的位置与价值。但保持自己的专业价值与吸纳社会化媒体的能量并不矛盾。其前提是,传统媒体人需要调整自己的方向与思维,在一个新的坐标系中,重新设定自己的位置和专业素质目标,拓展自己的媒介素养。这种拓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社会化媒体的认识与运用能力

社会化媒体正在打破原有的传播格局,如何认识公民新闻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如何改变原有的思维与工作模式去适应新的形势,如何在保持媒体人的专业精神基础上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与职责,这是媒体人首先要完成的认识上的变革。

社会化媒体中蕴含着海量的信息资源。其中一些资源是媒体发现选题、延伸报道或者检验报道的基础,但如何发现、验证并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对媒体人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运用好社会化媒体资源,意味着媒体人要具备一些新的能力:

1.对社会化媒体信息的辨识能力

虚假新闻、不实信息,是目前困扰社会化媒体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公众在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中也应有责任意识,但对于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用户来说,让他们对自己或转发的每一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度负责,也并不现实。

那些受过专业训练的传统媒体人,应该有意识地扮演起信息的验证者与过滤者的角色。这意味着他们必须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素养,因为他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复杂信息来源与传播环境。

在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尽管中国的媒体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它们仍然在各种杂乱的信息面前“集体躺枪”。这固然与时效性竞争的压力有关,也与这样一个特殊事件的性质有关,但它也体现出媒体在这样一种复杂环境中的“不适应”。

在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辨识,首要的是对信息来源进行判断。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传播线索是相互缠绕的,许多信息源相互引用,因此,分清信息的第一者,判断其信息准确性,是信息真伪鉴别的关键。

对信息的辨识,不能停留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而必须延伸到信息的真正源头。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中,很多被称为CNN或官方的消息,只要找到CNN或有关政府网站,就可以进行核实,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媒体去做这样的核实。

除了信息来源的核查能力外,专业领域的知识、逻辑推理能力、运用技术查证的能力等,都是信息辨识的基础。

2.对社会化媒体资源的协调、组织与整合能力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需要与公民新闻全方位“对接”,才能实现对公民新闻能量的充分吸纳和转化。这不仅意味着建立社会化媒体平台或账号,更意味着要通过有效的业务模式发掘不同信息和不同个体的价值,并将其有机地组织起来。对社会化媒体资源的整合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碎片化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社会化媒体上的公民新闻传播有一个基本特点,那就是碎片化传播,这通常表现为信息来源的多元化、观察视角的分散化、信息文本的零散性和信息要素的不完整性。公民新闻的碎片化传播有它自身的价值,媒体人需要完成思维的转变,认同碎片化信息的价值。

当然,除了对碎片化信息进行整合利用外,建立合理的协同工作机制,有效进行社会化媒体力量的调动、配置与整合,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国外,“众包”(crowdsourcing)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媒体所借鉴。《连线》杂志编辑杰夫·豪(Jeff Howe)在2006年提出的“众包”概念,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将某一工作任务发包给若干人,特别是网络社区的成员,来获得所需要的服务、创意或内容。①这样的一种方式,强调工作任务的完成者不是公司内部的员工或传统的雇员,而是来自于网络中的志愿者和业余工作者。另外,它强调了集体的协同工作而不是个别人的贡献。“众包”模式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者。

马航客机失联后,美国DigitalGlobe卫星成像公司推出了“众包”搜索活动,让网民通过自发的协作,参与对实时卫星照片的分析,以便发现可能的线索。这样一种“众包”思维,对于未来的新闻线索、证据的搜集,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

2012年获得普利策“国内新闻报道奖”的美国原生网络媒体“赫芬顿邮报”,是运用“众包”模式的范例。只有150名左右带薪工作人员的“赫芬顿邮报”,有超过3000名的博客作者,还有12000名公民记者,这些博客作者和公民记者的协同力量,成为它的核心资源。“赫芬顿邮报”称其工作模式是一种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共享事业。这样一种共享事业也应是未来媒体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新的思维与工作机制。

3.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自我拓展的能力

社会化媒体不仅可以给传统媒体提供补充性资源,更有可能为媒体带来全方位的拓展空间。例如报道的拓展、个人能力的拓展、产品的拓展和品牌的拓展等。只有充分认识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模式与规律,才能把社会化媒体的潜力真正转化为个人与媒体的能力。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数据与技术素养

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的参与带来了巨大的数据量,社会化媒体时代也是大数据时代,要更好地利用社会化媒体资源,就需要有大数据技术作支撑。

物联网的发展,将带来另一种全新的面貌,那就是,探测、传感装置可以成为媒体人的助手,在人力所不能及的地方进行信息的采集。在更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支持下,数据的采集会变得更为准确、持续,它们能给新闻报道带来更广泛、庞大的数据资源。

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也从一个角度促使我们思考物联网数据在新闻报道中应用的可能。来自卫星的数据,为整个事件的调查突破提供了一个关键性的证据,而飞机发动机公司的数据、雷达数据等,也为调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寻找权威的数据源,获取与解读数据,成为这样一个特殊事件调查的关键手段。尽管此次媒体获得的关键数据,并不一定基于物联网技术,但可以想象的是,未来那些来自于“物体”自身的数据,对于揭示真相或趋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大数据技术不仅使社会化媒体、物联网及其他来源的数据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资源,而且也在影响着现有的新闻生产模式与机制。过去只能由传统媒体人完成的新闻报道中的某些核心环节(例如新闻编辑、新闻写作),如今也在受到大数据技术的挑战。大数据技术对于全局状况的揭示,在某种程度上比媒体人的个别角度、个别层面的观察更为全面。大数据技术对于趋势的预测,也往往比个别专家的判断更为准确。这些都会使得新闻业的质量标准发生变化,仅仅依靠人的力量完成的报道,在大数据技术的参照下,有时会显出局限性。

要应对社会化媒体的挑战,需要相应技术手段的变革,而这一直是媒体的一个弱项。不少媒体人对日益进入新闻生产核心环节的各种技术存在着抵触心理,但是这种抵触未必能阻止技术在新闻业的渗透步伐,相反,只会使媒体失去一些先机。

当然,对于具体的媒体或媒体人来说,要掌握大数据等技术并不是一件易事,甚至对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未来的传媒机构需要更多地依赖外部力量的支持。与相关企业、机构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大数据的收集、分析与挖掘。

但无论借助什么样的外部力量,媒体人都需要开始形成与大数据技术相匹配的思维,思考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补充人工分析的不足,思考如何将人的能力与机器的数据处理能力更好地结合起来。这并不是意味着人在技术面前的投降,反而是人成为技术的主宰者的基础。

即使目前媒体人还不能实现对大数据技术与平台的控制,但至少可以通过信息图表等手段对已经拥有的数据进行更好的呈现与解读,或者通过信息图表来拓展与深化新闻。

今天,无论采用大数据技术或非大数据技术,“数据新闻”已经成为媒体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数据素养以及相应的技术素养,也是未来媒体人必须具备的素养。

对社会化媒体中“公”“私”界限的把握能力

虽然社会化媒体为传统媒体及传统媒体人带来了很多新的可能,但随之而来的一个直接挑战是,当传统媒体人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活动时,他们的行为是机构行为,还是个人行为,这之间界限的把握已经越来越困难。路透社、BBC、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CNN、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法新社等媒体,已经制定了社会化媒体使用手册或指南,明确了传统媒体人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公私行为之间的界限及把握原则。落实相关原则,以及对媒体人进行相关培训,都是必要的。

总体来看,尽管传统媒体有着专业运营经验,有一大批受过专业训练的从业者,但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传播环境与传播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公众对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媒体及从业者需要不断拓展自己,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

注释:

第3篇:社会化媒体范文

社会化媒体的快速发展刺激传统媒体记者开始全媒体化,受众兼具信宿和信源的双重身份。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呈现出从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转移的趋势,人们逐渐习惯运用各类社会化媒体来整合自己的人际资源,各类信息依托半封闭半开放的社会化媒体传播环境得以快速蔓延。现在,人们对社会化媒体的依赖性使我们生存的世界正在重新部落化,传统的信息生产模式现已发生巨变,技术语境的变迁赋予社会化媒体受众更多的信息权力,他们既可自行生产信息,成为信息生产的前端;也可转引他人信息,成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环。面对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社会化媒体的受众解读信息的能力与其是否能够接近事实真相密切相关。因此,培养社会化媒体的媒介素养有利于受众判断力和消费信息能力的提升,从而降低盲目行为带来的社会风险。

二、社会化媒体传播中的信息风险

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和劳动分工的时代背景下,人际交往的方式逐渐虚拟化,面对面的亲密交往行为被社会化媒体中的即时互动取代,人们对社会化媒体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传统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和报纸作为受众了解风险信息的主要媒介,具有“喉舌”和“过滤”功能,它们通过过滤风险信息的方式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而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媒体的把关功能逐渐弱化,社会化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释放了更多的话语空间,受众开始成为自己的信息把关人。Lindsay认为,各类风险事件验证了社会化媒体在风险传播中的作用,如发出预警、接收与求助救援、恢复工作以及监测事态发展和实时信息。社会化媒体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蕴含着各种信息风险,笔者认为“信息风险”是指在信息流动过程中,由于信息内容的失真、损耗或迟滞等原因从而导致谣言的生成和扩散,最终影响受众的信息决策,引起社会恐慌情绪的蔓延。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风险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是西方媒体传播的信息风险。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世界风险社会》中曾指出:风险社会制度是一种新秩序的功能,它不是一国的,而是全球性的。社会化媒体信息流动的特点模糊了国际风险和国内风险之间的界限。一些国际风险信息在社会化媒体的助力下得以在中国境内传播,如“美国校园枪击案”“波士顿爆炸事件”“马航MH370失联”等都曾在我国的社会化媒体中引起热议。此外,信息传播空间的改变使信息传播的过程和结果更难控制。西方媒体能跨过政府的信息宏观调控,通过社会化媒体平台直接向中国受众传播信息,既可以传播西方社会的思想文化又可以表达其对中国社会的态度和看法。我国传统媒体的“喉舌”功能使受众对境外媒体的报道更加好奇,因此受众并不排斥外媒的社会化媒体信息。如新浪微博中的“@美联社”有13万粉丝,尽管粉丝数量远远低于我国传统媒体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但从评论和分享的情况来看,其信息具有广泛市场。基于西方国家和我国在社会体制和价值观上的固有差异,外媒的社会化媒体信息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西方意识形态,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削弱我国受众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进而危害国家安全。第二类是盲目相信社会化媒体中的熟人信息所带来的信息风险。社会化媒体使朋友之间的现实人际关系开始向网络空间转移,通过微信、微博、人人网和QQ空间的高互动性不断加强虚拟和真实空间中的社会联系。信源的确定性使受众盲目地相信信息内容,在不确定信息真假的情况下将信息传播至下一个圈层,不确定性消息在熟人社会的快速传播容易演变成谣言且不容易被控制。谣言的传播容易引起社会的恐慌情绪,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第三类是社会化媒体新闻客户端报道议程设置中的信息风险。目前,我国的社会化媒体新闻客户端多以新闻整合的姿态出现,信息更新速度虽然远远高于传统媒体,但准确度不高。在传播社会风险事件的过程中常因追求速度使失真信息广泛传播。如在“MH370失联事件”中,腾讯新闻客户端通过整合各种来源的新闻信息直播事件的最新进展。未经证实的信息导致了网络谣言的发酵,之后腾讯新闻客户端开设“辟谣专版”专门为已的消息纠错。同时,社会化媒体新闻客户端的议程设置方式中也隐藏着信息风险。议题的设置与组合安排方式建构了社会风险,社会化媒体的议程、政府议程、传统媒体议程与受众议程之间相互影响,新闻客户端在整合新闻资源时建构了信息风险,影响了受众对生活事件的态度和行为。如近来腾讯新闻客户端连续报道的“女生返校途中失联”引发了社会对女性安全的讨论。在社会化媒体场域内,与受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风险信息更容易被受众关注和感知,也更易引发社会风险和道德讨论。当下社会化媒体成为建构风险信息的平台,其信息流动的特点和多元化的传播功能既能够传播积极信息,也能使风险信息更具传播力。社会化媒体受众以草根阶层为主,其媒介素养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也有助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研究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的受众媒介素养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应对社会化媒体的受众媒介素养教育新路径

(一)传统媒体语境中的受众媒介素养教育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英国学者凯丽•巴查尔格特(GaryBazalgette)认为,获得进入多种媒介和接触各种媒介传播内容的路径,并能对此作出明智的选择;了解各媒介使用的独特传播技术和传播手段;懂得媒介的产品制作过程、制作目的,以及媒介如何应对其受众的反应;利用媒介表达思想和传播信息。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开教授在《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中将媒体素养定义为: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注重受众使用媒体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侧重于培养受众面对信息时的批判性思维,并掌握甄别信息真假的能力,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媒体传播环境。

(二)社会化媒体语境中受众媒介素养的延伸

1.受众进入社会化媒体信息场域的技术素养

随着移动互联网、社交软件以及各类智能终端的开发利用,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基于web2.0技术之上的社会化媒体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加强社会联系、文化娱乐、了解信息和学习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技术素养是受众在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认知体系,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科学技术及其产品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是具有运用科学技术和使用信息产品的能力。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终端和各类APP构成了受众进入社会化信息场域的物质基础,了解社会化媒体是有效利用社会化媒体的前提条件。首先,受众应获得硬件设备、掌握接入互联网的资源并对各类智能设备有一定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使用现有的各类设备之外,也应关注科技变革背景下所产生的各类新产品的技术特点。其次,应掌握下载和安装各类社会化媒体软件,包括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和其他社交软件。受众对社会化媒体的消费诉求不同,在了解各类App的布局特点和使用方式之后,大多数受众会在众多App中选择适合自己使用习惯的产品,如今各类App纷纷推出个性化服务,明确的消费目的有利于更加有效地使用信息。再次,受众应掌握社会化媒体应用的各种基本功能,培养自身独立获取信息、生产信息、传播信息和表达自我的能力,即发送信息、接收推送信息、分享已接收到的信息、向他人转发信息和通过评论表达自我。社会化媒体中用户会收到自己所关注的其他账户的推送信息,推送服务节省了用户搜索新闻信息的时间,各类公共服务号、新闻客户端以及关注的人所生产的信息随时会被推送到每个节点,收到信息的个人通过分析解构信息之后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将信息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圈或是将信息转发给其他目标对象。社会化媒体的评论则是表达自我和参与舆论建构的重要功能,评论功能的有效使用可以使受众与他人沟通思想,行使自己的公民权。现如今,各类第三方应用之间的连接极大地丰富了受众体验,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技术素养已成为社会化媒体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向度。

2.受众批判性思考社会化媒体信源的能力

受众在信息消费过程中的满意度取决于其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即选择或然率越高的信息越能吸引受众,因此,社会化媒体的技术特点使其成为人们生产和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社会化媒体的信息生产者以普通人为主,信息通常在经权威部门验证前就已被广泛传播,一些失真的原始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极具社会风险。由于社会化媒体信息把关的缺位、信息生产者身份的匿名性、受众信息消费高度自由以及平台的开放性等多种原因,信息常处于先被传播后被验证的尴尬状态。在2013年3月发生的“马航MH370失联”事件中,各类伪造国际级权威媒体信源的信息在各大社会化媒体中大肆传播,真假难辨。国内外各大社交媒体中涌现了标示为“马来西亚官方”“美联社最新消息”或“CIA调查结论”的信源不时地披露客机行踪。例如,《羊城晚报》等多家媒体的微博了内容为“据CNN报道,马航MH370航班已确定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北100公里境内坠落”的微博,而事实上CNN的官方网站从未出现过相同或相类似的报道。社会化媒体的技术特点使信源真假更难辨识,媒体和受众都存在信错信源的风险,盲目地成为风险信息传播中的节点。信源的可信度、时效性、接近性、轰动性、娱乐性和公信力等均是影响受众信息判断的有力因素。受众在感知风险时的第一反应是向自己的熟人社会传播风险信息,以维护其群体利益。盲目传播的行为导致失真信息的多次传播,易引发社会的不安情绪。甄别信源真假的能力有利于遏制谣言的传播。笔者认为,受众可分别从信源的独立性、信源的多样性和信源的社会公信力这三个维度出发去辨识信源。受众作为其自身的信息把关人,应明晰自己的信息消费诉求,即哪些信息是其作为社会公民有权力且必须知晓的。首先,受众应思考接触到的信息是否为独立信源。信源在信息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来自经济、情感、政治以及宗教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影响信源的独立性。信源与受众之间的相似性会引起二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易于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其次,受众不应满足单一信源的信息供给,应比较不同信源以获得准确而全面的信息。国内更大媒体、政府和社会权威的微博实名账户或微信公共服务号相对于个人信源更具公信力,在风险事件发生时,受众可考虑从权威信源获取信息。再次,应批判性地思考熟人信源的可信度。以微信为例,朋友圈中的成员多为亲密的群体成员,彼此信任度高,加之微信私密的传播情境极易成为谣言传播的利器。受众可以在众多信源中尽量选择公信力高的权威信源来接受信息以减轻假消息的侵害。

3.受众阅读社会化媒体信息文本的能力

网络中的信息鱼目混珠,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导致人们的信息消费时间十分有限,而社会化媒体中的碎片化信息与事实真相往往相去甚远。网络热门话题在提高受众参与度的同时也加速了各种不确定性的传播。此外,新信息不断覆盖未经证实的旧信息,受众在新旧更替的信息之间更加难以辨别孰真孰假,错误信息或谣言容易转移受众对真相的关注和探索,而受众的记忆也被不断碎片化。虚假或错误的信息在社会化媒体中的发酵、传播都是诱发社会风险的不安因素。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角色在社会化媒体语境下日趋多元化,政府部门、利益集团、民间组织、权威媒体和社会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面对海量信息,我们该选择什么信息并且相信它成为考量受众媒介素养能力的标准之一?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在《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一书中认为,在新证据面前,真相会逐步发展,公共生活领域的真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清晰。并提出了“怀疑性认知方法”,即(1)我碰到的是什么内容?(2)信息完整吗?(3)信源是谁/什么?(4)提供了什么证据?(5)其他可能性解释或理解是什么?(6)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这六个步骤从媒体内容出发,清晰地阐释了受众在信息认知过程中甄别信息的可行性方式。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种类繁多,其中既包括来自事件当事人的原始信息,也包括官方和媒体对事件最新进展的权威,还可以是来自社会组织和利益体团体的广告宣传。信息的类别和形式影响着受众对信息的判断,不同的信息表达方式中隐藏着不同媒介或个人的价值观。社会化媒体受众首先应辨别接触信息的种类,探究信息编码的目的,而不应在未辨别信息种类的前提下盲目地解构文本。其次,受众应观察信息已有或缺失的内容。社会化媒体中一类信息会直接陈述事实,常见于各门户网站所提供的滚动消息或通讯社的通稿;另一类信息是将经过选择的不同事例整合为同一个事件,通过议程设置的方式引导受众的思考。真实是信息可信性的首要条件,受众在阅读信息文本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信息在叙述过程中是否再现了事件发生时的语境,涉事人物的言论是否客观公正,其对事件细节的描述是否出现前后矛盾,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否有明显的错误。同时,受众可比较来自其他信源的消息与已阅读过的信息之间是否有较多出入,最终对涉事的信息的准确性和社会价值作出综合的评判。再次,信息内容的叙述过程中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信息是真的且值得相信。各类信息陈述的事实可以让我们明确一部分已经发生的事,但仍有部分事实是未知的。在信息接触与阅读行为发生之后,我们应该思考信息在叙述过程中是如何整合不同视角的证据,以此来完成中心议题的阐释工作。本着批判性思考的原则,树立不偏听偏信的信息观念,克服先入为主的自然心理,根据个人已形成的知识体系思考信息内容,还可以通过搜索关键词的方式去检索同一议题的历史背景和其他报道,尽可能多地了解确切的信息,随时关注事态的后续报道以获得更加完整的信息图景。最后,受众可以从语言的微观层面来解读信息,剔除附加在各类细节性描写之上的修饰语。文字是社会化媒体信息的呈现方式,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息损耗。尽管真实的信息要求信息生产者对事件应持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但个人社会背景的差异性导致信息生产者在编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通过修辞、隐喻、片段化和模糊信息源等方式融入自己的倾向性和意识形态,建构文本框架。

4.受众读图和观看视频的视觉素养

第4篇:社会化媒体范文

从社区论坛到SNS,再到微博及3G催化下的无线社区,这些当前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社会化媒体,正影响并改变着舆论、信息的组织传播方式。社会化媒体的蓬勃发展让个人成为独立的信息集散中心――“自媒体”。信息传播更为迅速,传播范围更广且有着很强的不可预知性,一个用户的观点经过多次转发后,有可能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作为“小月月”事件孵化和生长的土壤,20lO年11月19日,天涯社区在海南三亚召开“2010社区营销高端研讨会”,邀请营销、学术、公关、互联网行业、企业界的嘉宾就社会化媒体对网络环境的改变,以及发展趋势对网络营销提出的新挑战进行研讨。同时,天涯社区首次向社会公布了其社会化网络营销战略布局和价值理念。

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力

2010年9B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网民网络服务停留时间中55%的时间被用于社区交友、电子邮箱、论坛、IM聊天工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用户使用互联网建立社交关系的需求。从2007年到2010年,中国网络人群月均消费时间在不断地增长,其增长―方面来自于网民用户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每个用户平均每天在互联网上停留时间的延长。这些数据进一步体现了社会化媒体对于户所具有的黏性。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通过使用社会化媒体,网络用户希望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获得交流的机会。清华大学王缅教授认为,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力不再来自于媒体本身,也不是来自于社会化媒体具有的平台效应,而是来自于这些平台上的用户。“庞大的用户数量造就了这些平台的影响力,这是和之前的媒体很不同的一点。社会化网络平台在WEB2.0时代的角色不再是内容提供者,而是技术和服务提供者,靠技术和服务增强用户的黏度,在媒体影响力的创造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媒体平台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觉得媒体的影响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内容,二是它的覆盖群体。”

DCCI数据中心副总裁傅志华从数据分析的角度对社会化媒体影响力的日益增强提供了证据:“社区产生的Pv在2008年仅为互联网PV量的20%,而到了2010年上半年已经占到一半,这说明大社区媒体确实在崛起。同时,图文类资讯网站的流量却在不断下降。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对比。”

媒体影响力的扩大带来的不仅仅是用户流量的攀升,还有企业营销的机会。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公关公司委员会秘书长田大勇认为,最近3年中国公共关系行业每年数百亿元的产值中每年增幅最快的就是数字营销,“而数字营销里面增幅最快的就是社会化媒体传播营销。社会化媒体带来的最大价值是包括分享在内的社会资源信息的快速交融和会聚”。

艾瑞咨询集团联合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阮京文认为,社区作为非常重要的商业模式或网络服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未来在营销层丽上应该有更多的尝试和运用。

微博与社区相结合

社会化媒体将用户视为制造内容的源泉,用户黏性和内容创造能力是一个社会化媒体生存和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带来的是一个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微传播时代已经到来。”天涯社区高级副总裁兼联合首席运营官李胜兵说。

如今天涯社区的月度覆盖人数为1.3亿-1.4亿。2008年年底天涯提出“不作假、不作恶、不掠夺”的生态营销理论之后,顺应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为了满足广大网友及客户的需求,在前不久开通了国内第一个有社区特色的微博-鸭脖(网友为天涯微博的戏称)。与门户网站的微博产品不同,鸭脖先天具备了天涯近12年来积累的人际关系,不是天涯用于参与微博大战的产品,而是天涯为提升社区内人际关系互动体验、布局社会化网络营销而迈出的关键步骤。

李胜兵认为:“社区和微博分别满足了用户不同的阅读需求,从论坛来看,满足的是用户深度阅读的需求,而微博则可以起到信息二次传播快速接收的作用。微博和论坛这两个产品都是天涯社区的一部分,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分别使用或组合使用。”

此外,鸭脖与天涯的无线平台―-掌中天涯已经打通,“微博+论坛+无线终端”的产品组合,可以极大地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深度和广度,这将为天涯的生态营销产品体系提供有力的支撑。

“天涯从来不制造热点,只是坚定地维护热点产生的环境,维护社区的生态。天涯的运作机制是社区生态维护的一部分。”李胜兵说,“天涯构建社区生态主要基于以下几个体系。首先,社区自己的体系能够让参与的人在_定的规则下共同讨论。天涯有一个综合管理机构,同时有一个执法机构维护、执行相应的规则。而自律委员会则是网友自治的组织。这些组织分别独立运行。第二层面,天涯在产品层有-一些传播机制,包括热帖产生机制等,比如通过话题排行榜再到天涯聚焦,形成信息播链条。最重要的则是天涯共同的价值观,鼓励互助与分享的人文关怀,鼓励真理与包容的社区精神。”

目前,天涯社区在此基础上,了以生态营销作为核心理念开发的一系列生态营销产品。同时,天涯社区将生态营销产品升级、提炼为由品牌空间、行业空间、天涯商家及商务空间组成的产品体系,强调开放平台,以标准化的应用模块,强化独具社区特色的互动功能,为客户提供自助式的营销服务。

社区生态营销

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营销的最大挑战在于企业如何与消费者建立平等、互动的关系,及时、充分地沟通,以赢得好感与信任。由于自媒体无处不在和不可预知的传播特点,企业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竞争激烈,消费者非常挑剔。任何一点纰漏或争端,通过媒体和舆论放大,都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危机和灾难。

但是傅志华认为,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广告主肯定会承担―定的风险,但是社会化媒体营销在无形之中有效地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这是任何一种传统营销做不到的”。

对于企业而言,社会化媒体在对营销提出挑战的同时,确实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以往的营销模式中,广告信息以权威式的告知方式灌输给消费者,口碑营销往往被局限在简单的话题炒作中。在社会化媒体时代,这一切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如果企业能够从生态营销的视角,真正与消费者建立平等、互动、长久的对话关系,与消费者成为朋友,通过消费者的自媒体传播企业信息,提升品牌口碑,双方在深度沟通中共鸣,将有机会在社会化媒体时代脱颖而出。

在与消费者互动、搜集市场情报、听取反馈意见等方面,天涯的“自助式营销产品+论坛+微博”组合,可以为企业提供最直接的社区舆睛监控工具,让企业直接聆听用户的心声成为―种现实。在竞争日益惨烈的今天,全面、及时、有效地获取市场动态和用户的反馈信息,以便快速做出反应,是很多企业迫切的需求。如果企业人驻天涯社区,以社区企业公民的身份开设一个官方账号,就可以拥有自己的企业空间,拥有一个与用户交流互动的自留地、一个服务的平台、一个品牌传播的阵地,甚至还拥有T--个虚拟店铺,打折、优惠、促销、团购等电子商务手段可以任意组合,还可以通过社区进行产品测试,搜集反馈意见。

第5篇:社会化媒体范文

【关键词】传统媒体 社会化媒体 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

【作者信息】杨佳昕,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生;谷悦,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博士生。

近两年,微信随着新一代互联网终端技术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新的传播形态不断涌现,使这种社会化媒体的使用风靡全国,国内外以此类软件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用户数量激增,迅速挤进了全球前20大网站的重要榜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

截至2013年11月,作为社会化媒体代表的微信注册用户数量已突破6亿,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信软件。更多的人愿意通过添加公众号自主选择“接收”内容;闲暇之余链接一个公众游戏亦为大众所喜好。微信的社会化性质不仅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且正在逐步地从虚拟走向现实,更加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生活和思维方式。

一、社会化媒体与微信公众号平台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给予网民极大参与空间的在线媒体。社会化媒体现阶段主要有微信、微博、社交网站、博客、论坛、播客等形式,能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呈现文本、图像、视频等信息。

微信公众号作为一个互动平台,把每一个网民都变成了自媒体,“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既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宣传语,也是新型社会化媒体的本质概括。网民们依据某类共同关心的内容或某种特定社会关系还可以形成一个一个网络社区,通过相互之间的关注和订阅形成一个互动的场所。能够使运营进入良性循环过程之中的一个首要因素即是群众基础和自发传播,互联网络中无数的信息被社会化媒体中的节点(人)过滤并传播,经过每个节点个性化筛选,被公认为有价值的消息会被迅速传遍全球。

二、社会化媒体的“微特点”――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特点

社会化媒体在传播信息时通常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即时通信,时效性强。从发生到传播的时效性可以达到“零时差”;第二,内容精简化,信息碎片化。信息“化整为零”,事件亲历者和旁观者仅用几句话、一张图片、一段录音或视频就可以现场报道,让广大网民同时间近距离感受新闻现场;第三,裂变式传播,颠覆传统线性模式。多中心的网状结构能够实现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网,信息一旦触发就全网铺开,可控性较差,形势瞬息万变;第四,内容个性化,服务定制化。微信已经成为网民的“自媒体”平台,新闻信息生产更加个性化,观点交锋更加真实激烈。用户还可实现信息服务的“私人定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关注、加入或打造“志同道合”的公众号,在信息海洋中挖掘和被推送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有这样的一个现象许多网民一定不陌生:某一天打开自己的客户端你会“惊恐”地发现,自己曾浏览过的某个网页或停留时间较长的同类内容,会自动出现在页面的某个固定位置,向你推荐此种或同一类型的“内容产品”,恰如公共广告但又如此地合乎个人胃口,仿佛自己的喜好被人一窥究竟,在慨叹数据分析带来的美妙效果的同时又对个人信息的暴露隐隐不安。

相对于社会化媒体的集合概念,微信自媒体更突出地体现了自己的特点:一是相对的封闭性。在微信的平台中,受众遵循“人以群分”的原则,圈子小,信息难以传达、推广;二是信息的点对点流动。传播的过程很难形成完整的体系,二次传播发生较少;三是平台的设计更加注重用户体验,避免了信息骚扰。平台筛除了冗余信息,清简了页面,在带来高质量的用户体验的同时也提高了用户使用的忠诚度;四是深社交、紧关系。私密性的增加使用户之间的关系紧密,相互之间的信息可靠,便于精准营销,适合企业(个人)转化营销方式,进行客户管理。

基于微信大环境的各种特点,微信公众号平台还细致化地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它采用“自媒体”加“自传播”的模式,拥有较多先天的传播优势。例如,普通网民成为“公民记者”,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传播内容更加丰富,新闻内容和视角更加全面和趋近真实。与传统媒体相比,更为高效和快捷,亲身经历,同步传播,快速新鲜。其次,网状式的传播结构,扩散出巨大的能量。在此结构中的每一个用户作为一个中心原点线性扩散,接收到信息的人又成为新的传播中心,传播效果就像核裂变一样产生出强大的传播影响力,信息的传达效率大大提高。这也使用户们从“事不关己”的看客,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围观者,可以说微信的公众号算得上一个舆论的集散地,在这里没有地域、身份、地位的界限,只有接收者的满意度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再者,微信平台也是信息筛选的“小灵通”。打开订阅的主页,总会发现种类多样的其他公众号链接被放在了页面下方推荐给“我”,仿佛通过“我”的兴趣引领着来到下一个主页,一步步将“我”关注的信息丰满起来,而且这些信息的来源渠道,除传统媒体的正统报道,还有各种网站的小道消息,这对于生活在信息洪流中、患有严重信息缺乏恐惧症和海量信息迷失症的受众而言意味着什么,相信还没思考这个问题的媒体工作者们未来将会冷汗淋淋。

对媒体未来发展颇有启示的是,随着微信各项功能的日益完善,品牌和个体纷纷以独立的形态创建公众号的同时,一些微信营销者敏锐地看到了这些公众号恰如一盘散沙,很难与用户之间建立联系的现状:一方面,用户对这类信息存在需求,但不知道存在此类能够符合要求的公众账号;另一方面,公众号的创建者们如同一个个等待客户的个体商户,不知如何推广自己的内容到定位的受众手中。此时,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中介”应运而生。可以说公众号平台的营销推广也是创新于其他社会化媒体的一大亮点,让海量微信自媒体为品牌代言成为新的发展模式,应运而生的“平台中的平台”――乐推微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当公共微信账号从获取精准受众、寻找目标受众、推广自身品牌到传播面临瓶颈时,开始纷纷转向推广平台。通过一系列审核制度和任务价值评估体系保障自媒体的收益,并对移动端进行数据效果跟踪,从送达人数、图文页阅读人数、原文页阅读人数和分享转发人数4个方面掌握实时传播状态,使传统的“信息受众”模式转变为“信息推广平台(微信自媒体)受众”的新型传播模式。

三、传统媒体的思维转变――微信平台的创新

1. 公众平台――基于传统媒体基础的技术创新

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威力,当代信息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多变化,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信息”的代名词。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立足于“信息社会”,对传统传播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往传统媒体总是将已制作的“新闻”强加于或灌输给受众,而如今,受社会化媒体影响,传统媒体几乎都采用了“窄媒体”的形式去报道和传播新闻信息,以便吸引和挖掘更明确的受众关注自己。[1]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是,微信公众平台上的用户创造了无限的内容(UGC式),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内容;[2]通过“大数据”分析,有助于平台内的信息定位和共享,为团队协作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在开放性的传播互动空间中,用户们(接收者)可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社会性互动和社会交往;另一个较隐蔽的好处在于,对表达社会文化权利关系十分有利。与传统媒体传播的主流文化不同,社会上的流行文化淋漓尽致地传播和体现在社会化媒体之中,不仅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新型社会化媒体的优点虽存在,但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媒体运作完全可以照搬而上,或仅以此类平台的模式当做范例推广,一点在于并非所有媒体都具备微信公共空间的特点,这里技术原因占很大比重。另外一点还包含以此模式为基础衍生而来的“公众平台思维”(或称之为“社会化思维”)对信息生产、收集、传播等全过程的影响。“澎湃”上线直接宣告的即是传统媒体离互联网式的新闻传播遥不可及。形式的改变并不能拯救本质的更新,真正的“技术决定论”体现在对社会化媒体及互联网的深刻了解,也体现在对信息传播和新型交互式媒体的重新认识。

传统的交往方式和信息接收方式已渐渐被互联网终端乃至移动终端所替代,但仅仅依靠编码和软件给社会化媒体带来的却是毫无活力的结果。以“今日头条”这个APP为例,其能够获得一亿美元融资的背后,靠的不是零成本的投资,不是采编团队的无建制,更不是简单的“无需传播理念”,相反,最核心的竞争实力是内化于心的“技术”:社会化思维。基于这种思维模式,“大数据分析”才有用武之地;“关心才是头条”应运而生。有实力的公众号的制作者(团队)会根据用户停留在某种内容的时间长短,来判定对这类题材内容的关注度;通过分析用户微信关注的账号,来判定制订他感兴趣的信息。走小众路线的公众号主则会根据已定位的目标互动群体,在传播的初级阶段制订信息发送模式,力求以最快、最便捷、体验最好的方式留住关注者乃至吸引更多的新客户。

有过这方面体验的用户一定知道,主动地关注热衷的公众号并惯性地每天翻阅推送而来的信息,在自身心理层面上来说是不排斥的,仿佛一个私人顾问一对一地订制内容,每天帮你筛选过滤新闻,一切目的只为服务于你的兴趣爱好。相对于传统式媒体的总监、编辑、记者的三者决定局面而言,进步的不只是一点点,只有抛掉了专门行业的市场调查、劳心劳力的频繁改版、大量的员工投入,一身轻松的终端媒体公众号才能走得活力十足。

总结起来,其实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新鲜,彼得・德鲁克曾经提到过:商业的本质在于创造客户,这是互联网环境下的思维本质。这不只是和互联网有关,也不只是适用于互联网企业,它适用于任何行业,包括媒体。

2. 用户“最大”――与用户相融的创新思维

思维转变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到尊重读者、尊重用户。端着姿态做新媒体,试图以教化的方式面对读者,容易有“高高挂起”之感,令用户难以接受。占据市场主流消费的“80后、90后”们,对媒体品牌营销理念有着基本的直观感受,他们对于那些喜欢“讲道理”的传统模式和传统品牌抱有乏味的感觉;反而对“低级化”、自由化的媒体存在方式兴趣盎然,这些模式符合他们的“行走”方式,可以参与其中、投入其中。具有很高关注度的《暴走漫画》,其选择式阅读看似粗糙,但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却远远超出媒体大号,在这点上,个人和团队、经济实力大小等等都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唯一的制胜点在于尊重用户。他们想看,我们就做,做得不好会给定制者吐槽的机会,这样才能形成互动,才有了传播。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价值的陨落和运营的失利,二者并行不悖。传统媒体错失过一次又一次向社会化媒体转变的机会,如今移动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的出现,将一种突破自身、突破旧有形式的机会再一次摆在了传统媒体面前,这对于现存各种媒体的未来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6篇:社会化媒体范文

[关键词]影视媒体;青少年;社会化;社会责任

在多元媒体传播时代,影视媒体信息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其声情并茂的传播形式,深刻介入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等诸多意识领域,尤其对青少年认知自我、认知社会,身心发展等社会化进程发生着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商业气息和世俗化气息也渐渐弥漫于各文化领域,对影视媒体发展也无不例外地侵入其中,使得很多影视节目日益凸显出娱乐性特征,而忽视了作为影视艺术作品首先应当倡导的社会教育功能,其在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却日益淡薄。

一、当今影视媒体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1.当今社会,影视媒体信息改变着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现代信息社会的到来,对所有的人都在或多或少、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突然发现在我们的周围多了很多小大人。我们的孩子、朋友的孩子以及所有我们认识的孩子都比同龄的我们成熟、老练、见多识广。在我们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和情感体验而感到欣慰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孩子们离应有的童年稚嫩、童真、快乐、无邪越来越远。很多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有识之士为孩子的不正常的社会化进程感到担忧。这其中影视媒体的影响占据相当大的成分。许多影视媒体,特别是国外和港台影视媒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色情、暴力甚至杀戮。导致我们的青少年在距离独立生活还很远很远的时候就知道了金钱和权力的重要;在还没有感受到社会实际矛盾,甚至不知道社会是什么的时候就知道了尔虞我诈、暴力和冲突。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还不足以使他们面对这些因素,他们懵懵懂懂地按照自己幼稚的经验和逻辑来理解和解释这些因素,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2.如今的影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青少年进行精神污染的成分

纵观国内影视文化市场,处于一个比较松散的状态,有很多题材不是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是盲目地跟风,模仿欧美影视,影响和诱导青少年对韩剧等外国剧目情有独钟。在大量的韩剧等外国剧的影响下,青少年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再看国内的某些古装剧、爱情剧、武侠剧,其影片脱离现实,大多揭示的是古代宫廷的钩心斗角,玩弄权术,表现了人的阴险、狡诈、凶残的一面。警匪剧发展到今天已几经变脸,但始终是影视媒体的一个热门品种。然而,就在人们对警匪剧中的英雄人物“高、大、全”颇有微词的时候,一股“坏人风”在荧屏上刮了起来。警匪剧中的“坏人当道”,加上警匪剧中常常出现的警察败类,二者共同营造了一种罪犯值得同情,坏人不坏的氛围,淡化了是非的界限。当电视屏幕上充斥的文化产品已经模糊了好与坏、是与非的界限,谁来承担责任?以上情况导致了中国的影视媒体市场得不到青少年的响应,更谈不上能提高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

3.影视媒体一定程度滥化的隐患,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日益暴露

就影视节目中暴力内容根据随机调查发现,在2003年春节前后一周对每日18点至19点和每周六上午9点至11点,对山东电视台、贵州电视台、山东有线电视台、兖州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播放的影视节目调查发现,在每日18点至19点,暴力内容次数分别为山东电视台5次、贵州电视台7次、山东有线电视台13次、兖州电视台15次和中央电视台12次。在周六9点至11点,暴力内容次数分别为山东电视台23次、贵州电视台50次、山东有线电视台60次、兖州电视台70次和中央电视台43次。虽然,这个结果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影视节目中存在大量的暴力内容。再比如一些电影中如港台的古惑仔系列电影等都充满着暴力色彩。而这些电影却深得青少年喜爱。

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不免让我们产生担忧,这样的内容对青少年社会化究竟能够产生多大的危害呢?看看如今的社会问题中,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据北京晨报报道:“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看着这样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们也许真的应该反思了。

二、影视媒体承担的社会责任

1.坚持影视艺术产品的社会效益的首要地位,树立青少年正确的社会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影视艺术具有商品和非商品两重属性,由此也决定了它有两个价值评价范畴,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现实的精神产品生产中,二者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其中二者的对立尤为突出,为此,需要积极寻找精神产品生产的规律性,探索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的有效途径,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市场经济以等价交换和自由竞争为基本原则,它确认主体对自身利益追求的合理性。而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实现社会资源的有限配置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等价交换)来实现的。有人强调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也应进入市场,以大众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的经济效益;有人则主张精神产品应以升华国民的人格与精神境界、教化大众为己任,把社会效益作为惟一的最高的准则。这两种观点,由于立论的侧重点不同,各执一端,就像两个不配套的齿轮咬不到一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涉及的是精神产品的两个评价范畴的问题,澄清此问题,对于判别精神产品生产的方向,鉴别精神产品的优劣、好坏,从而铲除精神垃圾,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任何意识形态下,坚持影视媒体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对大众的教育功能是首要的,尤其对青少年的正确社会观的形成起到良好作用应当放在重要的发展地位。

2.实现影视文化娱乐本性与价值审美的统一,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观

在影视文化及影视艺术的理论研究中,常有娱乐片的说法,其大致意思无非是指一些能够争得最广泛大众的“通俗性”类型样式,为了强调曾经被忽略的问题而加强“大众意识”,这无可厚非,但其褊狭也显而易见。一种旧有的理论框架认为娱乐片等于通俗文艺;艺术片等于高雅艺术,并强调“大众意识”,强调所谓广泛接受的可能性。由此看来,娱乐片缺少思想性和艺术性。笔者认为,相对地承认娱乐片及其存在价值是有道理的,但在整体艺术乃至文化中,必须承认娱乐是一种“本体质”。事实上,这种娱乐本性并不排斥思想性和艺术性。一般说来,对于“有目的的欣赏者”来说,任何积极的思想都可能是反向接受,而消极的思想亦可能是正向接受,至于“积极――正向”“消极――反向”的接受,更是见于一斑。例如,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和前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都属于娱乐片,但二者又都属“高雅艺术”。就思想性而言,《音乐之声》潜存的反战思想以及《办公室的故事》中对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特殊关系的文化意义上的认可与肯定都有积极的意义。就娱乐性而言,《音乐之声》的优美音乐和歌曲以及《办公室的故事》中诙谐、调侃的喜剧氛围,都使它们成为普遍接受的对象化的审美客体,而“娱乐”又始终贯穿在这种普遍的接受之中。

同样,在影视少儿节目创作中也应该将娱乐和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于青少年理性的深化和升华,我们不追求一蹴而就,而应该更强调量化的积累。我们的儿童青少年节目应该将一些美好的、健康向上的东西。像迪斯尼公司创作的享誉全球的动画片《狮子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影片充分调动儿童审美特点,通过绚丽的色彩、动人的音乐、夸张的形态、幽默机智的语言和人性化的动作,使辛巴、娜娜、穆法沙、叮满、彭彭与刀疤、土狼之间的故事赢得了无数不同国界儿童的喜爱。同时在故事的背后则蕴涵了关于生命、忠诚、爱以及大自然等深层次的思考。孩子们很可能不能明确地理解其深意,但那份美好的情愫已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心间,随着岁月的增长必将开出美丽的花朵。真正伟大的少儿作品是老少皆宜的,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

3.实现传统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培养青少年正确的文化观和历史观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精髓,宏伟历史是我国的灵魂。而当今有些影视媒体为了迎合观众,肆意篡改文化、歪曲历史是令人愤懑的。例如《林海雪原》刚一播出,观众哗然一片,昔日威震一方的杨子荣如今“戏说”成了一个“江湖油子”;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已经不再为娶不上老婆发愁了,吴妈不仅愿意得很,而且阿Q也扬眉吐气,因为他有“一个女人”了;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著名电视剧《康熙王朝》,其中史称孝庄皇后的康熙祖母,勃尔济济特氏,一口一个“我孝庄”如何如何,“孝庄”中至少“孝”字是她死后的谥号,生前是不可能自称的。这一自我称谓,给了观众错误的历史常识。如此举不胜举的例子,对于青少年是一种文化和历史上的误导。因此,有关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影视媒体制作必须实事求是,否则必将贻害后人。

4.提高国内影视媒体的制作水平,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公民价值观

提高影视媒体制作水平特别是提高针对广大青少年的优秀民族传统的国产影视媒体制作水平,以此来促进青少年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培养青少年振兴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使之成为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21世纪中国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文化的崛起需要我们整个社会提高“文化自觉”意识,特别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传媒工作者的“文化自觉”意识,我们要以“和而不同”的眼光来对待和吸收韩国影视文化,充分利用韩国影视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努力弥补我们的不足,积极开展公民教育,创作出一批具有民族底蕴和特色的影视文化作品,通过媒介教育的形式来指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公民价值观。

5.加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营造青少年昂扬向上不懈追求的文化氛围

通过提高人民文化程度和审美水平来实现精神产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因为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量除受人们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外,还受到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的影响,影视艺术产品又主要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为目的,一般说来,人的文化程度、审美水平越高,对生活的精神方面的需求越强烈,因而对影视艺术产品的需求量也越大。这就说明,要使更多的人进行影视艺术产品的消费,同时消费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影视艺术产品,就必须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这样,才能在实现其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在此形势下,也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让青少年感受到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青少年也欣赏到更好的影视艺术。

三、结语

影视媒体是当今的一个主流视觉媒介,它不仅能够让人们在茶余饭后得到一个视觉和精神上的享受,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人的发展,更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因此,在如今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我们必须优化影视媒体,让其在此过程中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失[M].吴燕廷,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吴兵沁.少儿・成人・电视[J].现代传播,2001(06).

[3] 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第7篇:社会化媒体范文

通过对互联网营销工具的研究,以及对时下流行的互联网营销媒体营销书籍的浏览,笔者认为有必要介绍一本指导新媒体时代营销人深入互联网营销学习的入门书籍——《社会化媒体营销技巧与策略》(以下简称《社会化媒体》)供大家学习,我将这本书称之为“社会化媒体营销教课书”。

互联网营销的学习要首选“社会化媒体”营销学习,因为它涵盖了维基百科、微博、博客、论坛、病毒营销、问答、视频分享等多个方面;而社会化媒体本身的特点就是一个全员参与、全员推动的互联网营销工具,与企业前期重点关注的搜索排名、网站建设与SEO优化、竞价排名、网络广告等等对于普通营销人而言,更具实操性与参与性;离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更为接近。

那么,为什么要介绍《社会化媒体》这本书给大家,而不是其他的社会化媒体营销书籍?

在此,我想首先介绍我为什么选择这本书籍学习社会化媒体营销。

笔者本人在选择学习书籍时有一个习惯:如果我们不懂得某项技巧与工具,那就让行业的专家与前辈帮助我们做出选择,而作者在行业内的建树与影响力更是决定了我们的学习决策。

本书的译者——王正林博士,曾翻译《社会媒体营销宝典》、《内容营销——网络营销的杀手级武器》等畅销书;是对国外互联网作品向国内读者推介的权威。

《社会化媒体》这本书是由新媒体营销专家黄兴通先生推荐作序的,而作者(美)莉娅娜·李·伊文思本身就是一位实战型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研究与实践者,她的实战营销经验将直接为我们的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化媒体的运用提供帮助与指导。

其次,我们选择一本书,就要看看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解决困惑。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营销人,我们想了解的是什么?我们想了解的更多的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营销人对于公司的品牌传播、产品推广能做些什么;哪些互联网工具将是我们必须接触与运用到的;如何利用这些互联网工具。

《社会化媒体》这本书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从“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误区”、“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受众”与“社会化媒体营销参与方式”等方面深入解读了我们所面临的社会化媒体,以及我们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误读,最终从社会化媒体的受众特点,分析了我们应有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技巧与策略。

《社会化媒体》这本书具备以下特点:全局而非局部的探讨问题,注重阳谋而非阴谋,强化技能而非技巧,讲究方式而非方法。

为什么如此解读呢?

笔者认为作者在搭建全书框架时,是站在全面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运用与实践的角度来解读社会化媒体营销,而不是通过某一个社会化媒体的解读来介绍社会化媒体营销;作者研究探讨的是社会化媒体在营销推广方面的实用技巧与策略,而非公关公司所讲的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投机手段”与所谓的“事件营销”;书名虽然命名为“技巧与策略”,但是书中所介绍的却是社会化媒体营销能力的构筑方式;书中强化的是对社会化媒体营销方向与渠道利用的技能,而非具体的营销方法。

读完这本书,你将迅速对社会化媒体营销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解读。

本书介绍了如何了解受众、与之交流互动、建立信任、保护品牌、将社会化媒体融入现有的营销计划、量化衡量营销策略效果等实用的互联网营销技术,教我们"量身定做"我们公司自己的社会化媒体策略,以及安排人力、调度资源、控制风险并且成功执行的一系列策略,让我们轻松搞定社会媒体营销。

书是一本好书,但是好书要学会解读,才能充分发挥书本的作用。这本书毕竟是一位国外作者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受到国内外网络门户、具体的社会化媒体的不同,会影响到我们对案例与具体的研究成果的解读与理解。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方式。

在这本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教课书的学习与利用过程,笔者主要采取了以下学习手段:

关联搜索。在阅读具体的案例与某一项研究理论成果时,我们必须学会用搜索引擎,去搜索相关案例与课题,以便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意图。

学习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我们必须追随着作者笔下的社会化媒体的介绍与运用的展开,同步参与到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实践中去,至少要参与到社会化媒体的认识当中去,去实际了解社会化媒体的特点与运用方式。

从“全局与个体”双向去思考问题,即站在整个社会化媒体的大环境中去解读社会化媒体,同时又通过个体“社会化媒体营销问题”的解决去深入的学习社会化媒体营销。

当然,社会化媒体营销,毕竟是一个新的事物,在营销工作的实践过程虽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毕竟普及度还不够,要想让你的学习高效、快捷、不枯燥,那么对“社会化媒体”的兴趣培养将极为关键。

我们不可能去要求一个没有写过博客、没有发过微博、没有参与过任何论坛,不知道什么是维基百科的人去实施社会化媒体营销。

如果你想读好这本书,我建议你,首先去了解“什么是社会化媒体”,然后去实际的参与一下社会化媒体的使用,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感受到社会化媒体的强大,才真正的了解到社会化媒体营销的重要性。最终,站在我们各自的岗位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

我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认识源于自身经营品牌与主竞品对社会化媒体利用的差距;我对社会化媒体的兴趣源于自身在社会化媒体营销方面所构筑的一点点成绩;我对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充分了解与学习源于这本《社会化媒体》。

第8篇:社会化媒体范文

社会化媒体在嬗变谭运猛表示,随着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深入发展,社会化媒体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应将目光聚焦在社会化媒体的变化上。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全平台社会化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电商为自己打上“社会化”标签, 诸如阿里巴巴对新浪微博的股权收购,而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正在“社会化”浪潮中学习适应。二,移动社会化媒体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社交应用,同时拥有社交属性的应用成长也很迅速。三,大数据催生社会化媒体新的商机。许多社会化媒体都在对用户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根据用户的喜好向用户推送信息;社会化大数据催生传统企业服务转型,许多企业通过对社会化大数据进行分析来评价企业的口碑,并根据用户对产品的评价来改善产品功能和提升产品服务。

用户正在不断发生改变

谭运猛认为,除了社会化媒体,社媒用户的变化更值得关注。过去几年内,用户的触媒习惯越来越倾向于移动社会化媒体;在社会化媒体应用功能进化的驱使下,网民习惯分享的内容,也从原来单一的文字信息,成长为丰富的多元化信息,包括图片,视频,地理位置等; 用户与厂商之间的沟通也在发生改变,由于及时通讯终端的运用,用户与厂商之间沟通的距离越来与短。同时,用户对品牌的影响也在增强,企业越来越重视用户的评论信息,很多企业根据用户的口碑信息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做出及时调整,以适应和把握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

社会化媒体营销策略

随着社会化媒体和用户的不断变化,企业的社会化营销遭遇各种困惑。社会化媒体营销如何深入?移动社会化媒体如何介入?社会化大数据如何驾驭? 成为各大企业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对此,谭运猛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其一,以互动整合作为深入社会化媒体核心的策略手段。大量用户同时保持多个不同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习惯,互动整合能聚集不同社会化媒体用户的参与,而用户主导的营销主思路也意味着营销应该围绕用户的互动分享习惯开展,以此为触发点。同时,用互动整合驱使营销目标聚焦,获取营销效果。互动整合,需要从策略,资源与数据三个维度同时入手,保持互动整合目标的实现。

其二,介入移动社会化媒体要点和面一起抓。移动社会化媒体用户是真实的精准用户,对这些用户的营销,一方面可以通过搭建各种移动终端平)来增加与用户的沟通接触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强化对每一个移动用户的深度服务,让每一个移动用户都能成的口碑传播点。

第9篇:社会化媒体范文

【关键词】媒体传播 社会信息 传播方式 媒体形式

当前人类已经迈入了信息社会,信息化社会对媒体也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现代媒体加强与商业、政治和整个文化力量的结合,使媒体系统建构了强大的硬件和软件网络,并使其无时无刻不存在和运作于整个社会中。当代媒体的无所不在使它被称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中心。美国研究电视等媒体文化的专家艾伦指出:“关于与电视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这确实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而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电视已经以如此多的方式,在如此多的不同地方,介入到如此众多的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社会化媒体的界定

根据现有文献,目前对社会化媒体的界定基本包括博客(Blog)、维基(wiki)、论坛(BBS)、社交网络(SNS)、播客(Podeast)、微型博客(Twitter)、内容社区(contentcollununity)7种形式。在今天的社会中,人们可以一天不吃饭、不睡觉,很多人却无法一天离开网络,无法回避网络对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社会化媒体已经不是传统的媒体,而是当代最泛滥和最有效力的网络媒体。而在今天,这样的媒体首先就是电子信息网络。随着电子网络的出现及泛滥,人类确实已经进入到“数字世界”的新时代。在当前的数字世界中,社会化媒体功能的实现及其扩展,还要靠媒体活动过程中应用的策略及其具体形式。媒体应用的策略包括“连续轰炸”、“不惜重复”、“制造幻影”和“塑造偶像”等。这些策略的贯彻使大众和顾客成为媒体的主要猎取和征服对象。

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分析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它具有以下特征:

参与性:社会化媒体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它模糊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例如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系统公告牌)是用户通过终端或互联网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与其他用户交换消息等功能的服务。早期BBS的形态大多为在黑色终端机画面上以单色或彩色的纯文字呈现,并使用Telnet协议连接。如著名的浙大飘渺水云间论坛BBS(88论坛),就一直保留了Telnet连接方式。早期BBS是与文字MUD(多用户虚拟空间游戏)相伴共生的。早期有不少BBS用户就是从文字MUD转到BBS上来的。这些人给BBS带来了一种很有益的传统:他们将BBS视为一种“仿真化”的社区,大家共同参与这种虚拟的社区活动。

据艾瑞咨询集团(iResearchCon.sultingGroup)2007年的研究报告称,有36.3%的中国网民每天在BBS网站上花费l~3小时,有44.7%的中国网民每天在BBS上花费3~8小时,有15.1%的中国网民每天在BBS上花费多于8小时。超过60%的中国网民每周多于3次登录至少3个BBS网站。据这份研究报告称,人们使用BBS网站的主要原因是为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一般讨论以及寻求信息和共享生活体验。中国BBS生活显然也已经向离线状态扩展。

公开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服务都可以免费参与,它们鼓励人们评论、反馈和分享信息。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障碍――受保护的内容除外。大大小小的网络迅猛发展,网民们也逐渐细化,分类细化的网络社区呼之欲出。1997年,带有明显年轻人特征的猫扑论坛诞生,以BT(跳跃思维)精神著称。1999年,苏秦成立了以社区为主的“西陆论坛”;而此时,远在海南的“天涯社区”,古都南京的“西祠胡同”,也纷纷以有特色的论坛服务抢夺网民。除了综合性论坛以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公开性,网民们经常针对一些当地的新闻、社会热点问题、时政民生、国际国家大事进行点评、转载或者原始披露,使得众多不为一般民众所知的内幕、负面消息很快公诸于众,具有很强的公开性。

交流性:传统的媒体是一种“广播”形式,内容传输或散发到用户那里,是一种单向的流动。而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的传播是双向的,是一种交流。人们可以在社会化网络站点上建立个人的主页,在朋友之间分享内容并进行交流。最著名的社交网络是MySpace,它拥有1亿零700万的用户。以校内网为代表的校园SNS网站自2005年底开始到现在,迅速得到大学生的青睐,成为网上最火爆的学生社区。

社区化:在社会化媒体中,人们可以很快地形成一个社区,并就共同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沟通――摄影、政治话题或者电视剧等。当前最流行的社区一般集中于照片、书签和视频等内容。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连通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和整合,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目前,社会化媒体有8种基本的形式。因为在社会化媒体领域,创新和变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第一,电子邮件。互联网本质上就是计算机之间的联网。早期的E―mail解决了远程的邮件传输问题,至今它也是互联网上最普及的应用,同时它也是网络社交的起点,人们因此在无法见面的时候除了写信和打电话外有了一个更低成本和更方便的交流方式。另外它引入的“群发”、“转发”等模式也放大了个体信息传输节点的能量。但在这一点上邮件有很大的人群局限性,你只能向知道地址的人传输信息和进行社交活动,否则往往被归为垃圾邮件。

社会化媒体对传播方式的影响

当代社会的整个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至于社会中媒体机构的组织、性质及传播方式,都根本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媒体。媒体性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性质以及听众接受媒体信息的反应状况。在这两方面,当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是非常不同的。有一种理论认为,媒体是万能的,或至少是有决定性影响的。它只要发出信息,就一定会在社会中发生效应。这种“媒体万能论”强调当代媒体的强烈功效性,立足于对媒体的过分评价。但是,当代媒体之所以如此“万能”,正是因为它借助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威力,已经变成彻头彻尾的“信息”的代名词。媒体的“万能”是立足于当代信息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特征之上。现代社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信息社会”。当前社会化媒体对传播方式的影响主要如下:

社会化媒体有助于促进传统媒体的革新。社会化媒体的不断丰富完善对传统媒体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现在各家报刊和电视机构编辑新闻时,首先会考虑采取何种报道形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影响新闻接受者领会其新闻的效果。为此,他们将设计某种最有影响力的“架构”(Frame)去报道和传播其新闻内容。这种报道和传播实际上就是新闻机构对于他们所制造出来的新闻故事的一种诠释。为了达到最大效果,新闻机构通过舍弃或排除某些新闻,而选择某些新闻,作为他们编撰新闻故事的基础。接着,他们对于选择出来的新闻进行编排、文字上的修饰、技术上的安排以及策略上的谋算,采取一定的叙述形式,以特定的视野、观察角度及传播方向,将加工出来的“新闻”强加于接受者。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属于争执、冲突、暴力和危险的部分,往往受到了最大的重视,甚至被给予尽可能的夸大和渲染。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台湾的电视新闻中,所谓“社会新闻”占很大比例。现在统统媒体报道几乎都采用全方位、现场直播、卫星连线等等手段,时效性更强,能够在第一时间被观众所及时得悉。

社会化媒体有助于提高信息收集能力。社会化媒体开启了现代社会调查的研究方法,传统的调查分析费时费力,现代媒体的出现提高了研究效率。传统的研究方法无非是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等,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所得的资料也受制于空间和时间的局限。对网上社区进行研究就可以避免这些繁琐的过程,使得调查研究变得轻松自如。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确定社交圈的性质、影响友谊的因素、信息在网络中传递的方式以及人们彼此结交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