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体育文化范文

农村体育文化精选(九篇)

农村体育文化

第1篇:农村体育文化范文

农村体育文化作为农村体育的灵魂,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内容博大精深,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具有不可忽视的德育功能。一方面农村体育文化可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拼搏观,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人们的团结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农村体育文化还能培养人们的健康意识,引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因此将农村体育文化发扬光大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农民的体育意识较为淡薄,大部分农民对体育运动缺乏正确认识。同时农村地区体育条件较落后,公共体育基础设施不健全。加之上级部门不够重视农村体育文化,较少开展体育活动,且出现管理不到位、责任意识淡薄、岗位职权不明确等问题,这严重制约着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新时期背景下,如何将农村体育文化发扬光大,进一步推动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增强农民的幸福指数是政府有关部门探究的一个重要方向。“百年大业,教育为本”,校园体育教育是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重要渠道和突破口。基于此,本文在2018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立项(2018LSZ030)的支持下,探究如何在校园体育教育中有机融入农村体育文化,目的在于促进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发展农村体育文化要求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对新时期的农村体育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理论。因此广泛涉猎农村体育方面的相关书籍,为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十分必要。朱家新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发行的《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分为理论研究篇和实证研究篇两部分,以新时期背景下的农村体育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发展理论,并进行实证研究。理论研究篇包括前五章的内容,主要介绍农村、农民与农村体育,分析新时期环境下的农村体育发展,研究我国农村基层体育管理体制,探讨其运行机制。同时就基于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农村体育建设进行深层次探析,并围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农村体育展开探讨,系统分析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因素。实证研究篇以福建沿海地区的农村为例,对农村体育现状展开细致深入的调查,涉及农民体育参与现状、农村基层体育管理体制现状、农村体育消费现状等多方面内容。该书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证分析,理论部分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实证部分分条理性、细致深入,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现实指导性较强。其对从事农村体育文化相关工作者了解新时期农村体育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教育具有传播和更新文化的作用,发展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离不开校园体育教育。如何实现农村体育文化与校园体育教育无缝衔接,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教育的作用,推动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同时开发农村体育文化的德育潜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当代体育教育的重要教学研究方向。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农村体育文化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农村体育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把控能力,能及时抓住机遇将农村体育文化适时融入课堂教学中。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学校可采取长期培训结合短期培训、公费结合自费多种方式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组建一支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此外也可以一些优惠政策吸纳优秀人才,不断壮大教师队伍。第二,重视农村体育文化理论教学。农村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应认识到新时期的校园体育教育并非简单的运动技能培训,其在促进学生的智育方面也具有一定作用。在体育教学中穿插一些有关农村体育文化的内容,如农村体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农村体育文化有一定认知,从而促进农村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第三,重视隐性文化的作用。隐性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充分发挥隐性文化的作用,营造农村体育文化传承环境,使其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第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丰富教学模式。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农村体育文化。在体育课中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进行文化渗透,如开展民族体育竞技赛或在一些特殊节日中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活动等。

在校园体育教育中渗透农村体育文化,不仅能促进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体育知识内容,推动其体育、智育同步发展。教师应意识到农村体育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农村体育文化,弘扬优秀的农村体育文化精神。要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进行教学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学研究以过硬的专业素养为前提,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可见,学习相关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条必经之路,《新时期农村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兼顾理论与实证,内容详实,是一部优秀的参考著作。

作者简介:黄茜,女,壮,广西河池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舞蹈。吴国天,男,侗,广西柳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第2篇:农村体育文化范文

摘要:针对农村体育文化现状,分析目前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新思路,提出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 体育文化 策略

1 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背景

1.1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加大农村体育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2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体育文化注入现代文化元素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安排了资金9500万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将惠及5.1亿农民。wWw.133229.COm建立农村公共体育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真正形成农民体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其成为村民利益的真实代表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体育运动。所有的体育供给,既要贴近农村,又要贴近农民,逐步使亿万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从而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元素。

2 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2.1 体育文化建设能改变农村传统体育观念 由于受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旧思想的影响,一直视体育活动为“不务正业”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难改变。农村又多数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对外交流有限,使得农民的思想、性格、价值观、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多数农民误认为田间劳作可代替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这种旧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农民的体育观和健康观。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文化成为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改潜移默化的变着农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可使农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使农民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新的、普遍而科学的社会观念。

2.2 体育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且还可以育心。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广大农民在忙里偷闲时放松心身,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农村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增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体育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多种形式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像扭秧歌、赛龙舟、篮球赛等等体育活动不仅能在农闲时间娱乐人们的身心,增强农民体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还给农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致富经验、改善人际关系、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平台。

3 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3.1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 要把眼光放在满足人的体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体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导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需求,来作为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结合农村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推进农村体育文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真正做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3.2 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 农村体育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及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我国有56个民族,地域分布广,造就了我国农村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新理念,把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成为一种自觉活动。

3.3 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激发农民体育参与意识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创造了条件,必将给新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载体。因此,应切实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将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国家的投资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民心工程”,从而使体育服务覆盖整个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注重实效和“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建立覆盖面大,包容量大,社会化程度高的农民健身体系。同时加大体育知识宣传,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的作用,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激情,使其从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转变为要求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樊小兵,陈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7(06):165-167.

[2]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3):14-17.

[3]王振涛.单清华.周毅. 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03):16-18.

[4]任保国.张宝荣. 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01):16-20.

第3篇:农村体育文化范文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相结合的方法,从文化学的视角,分析郴州市农村体育文化的结构和特征,应确立全民健身的先进文化理念、加强体育健身组织管理和评价、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和活动体系等,从价值、制度、物质技术三个层面,构建起郴州市农村全民健身体系.

论文关键词:郴州市;文化学;农村;全民健身

郴州市土地面积19317km,农村人口246万人,约占郴州总人口的53.7%,41个少数民族近8万人,占郴州总人口的2%左右,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又是一个众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在这样一个农村贫困人口占53.7%的地区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突破制约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难点和“瓶颈”,使全民健身计划的“全民性”落到实处,又是“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第二期工程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民族地区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本文运用文化三层次的理论对郴州市农村体育文化进行文化学考察,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构建郴州市农村全民健身计划的行动策略.

1体育文化及其成分分析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与物质财富相对应的精神成果,包括哲学、宗教、道德、法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社会心理、风俗习惯等等.文化学研究的文化是指广义的文化,其目的在于揭示人类文化的整体结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当前,文化学研究对于文化的成分分类出现了二层次、三层次、四层次乃至五层次多种方法.三层次分类方法将文化分为物质技术、组织制度和思想观念三个层面或三个层次,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化系统,并且各自处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不同位置.具体来说,物质技术处于文化系统的最外层,组织制度处于中间层次,而思想观念,尤其是其中的价值观,是整个文化系统的核心.

二分法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与三分法大致相近,其所指精神部分相当于三分法的制度和思想观念两个部分.此前,我们常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按二分法提的,现在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按三分法提出的.我们认为三层次分法最为有效和客观,其优点在于物质、制度、思想三层次与哲学上的自然、社会、思维三对象高度契合;与人类的三个最为基本的追求——真、善、美具有高度吻合性;对于本研究来说,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其科学地建构了对人类一切文化成果的解释系统.在这种分类方法中,人类一切依靠自身智能从事的活动都可以归属在这三类之中.

按照文化学的三层次理论,体育文化应该属于人类文化系统的哪一层次呢?对此,我们应从体育的本质目标和衍生目标中去寻求答案.我们认为,体育的本质目标是“对作为物质属性的生理意义上的人体的改造”,它是一切体育功能和价值的前提和基础.而“对作为组织属性的社会意义上的人的角色等的改造”和“对作为精神属性的心理意义上的人的情绪等的改造”是体育的衍生目标.据此,我们认为体育文化应属于物质技术层面的文化.但是,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它自身既包含有物质技术成分的文化,也包含有制度成分和思想观念成分的文化内容,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子系统.其中,体育运动技术、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属物质层面的文化,体育组织管理制度、比赛制度、竞赛规则等体育发展战略、方针、体育机构设置等属于制度层面的文化,而体育价值取向、体育思想等则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根据文化系统中不同成分的地位关系,我们认为,体育物质技术处于体育文化系统的最外层,体育组织制度处于体育文化系统的中间层次,体育思想观念尤其是其中的体育价值观,即体育精神文化是整个体育文化系统的核心.

2郴州市农村体育的文化学特征

2.1体育思想文化特征

体育思想文化包括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情感、体育审美情趣等内容,它是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由于郴州市农村从总体上尚处于农业文化形态之中,在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社会里,各种生产劳动都要依靠人的肢体活动来提供动力,这种体力劳动客观上具有与体育活动相类似的健身功效但很不具体,农村群众对体育健身没有需求,休闲时间聊聊天、打打牌.在节日活动中偶尔开展的体育活动,也非为健身而进行,而只是作为文化娱乐和展示自我才华的活动.因此,作为针对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因体力活动少和营养过剩引起的各种“文明病”没有清醒的认识,对健康的概念没有正确理解.在郴州农村体现为一种价值和形态依附于节日文化而存在的亚体育.农民群体没有形成通过体育健身活动培养顽强拼搏、超越自我、团结协作精神,追求健康等现代先进的体育价值观和健康的行为习惯.

2.2体育物质文化特征

2.1.1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由于经济不发达,政府财政薄弱,群众生活困难,恩格尔系数高(食物消费与总收入的比),根据06年1月25日郴州日报报导郴州农民年收入只有3506元,扣除生产投入,子女教育,生活必须等费用.农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很少,更谈不上健身经费的支出.因此郴州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特别是现代体育场地设施极其贫乏,有的乡镇根本就没有农民健身的场地,也没有健身的经费投入,有的地方甚至连中小学也是如此.以桂东山区调查情况为例,许多乡镇仅有1~3块篮球场地在中小学校,200m及以上田径运动场各乡镇平均不到1个,其他如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专用场地器材设施就更少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小学校的体育课只得在草地、公路上进行.农村群众到中小学校去锻炼又受学校管理的制约,农民专门的健身场地是极为少见的.

2.1.2体育运动技术落后

与体育场地器材贫乏相联系,郴州市农村群众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体育健身方法与手段,也没有体育辅导员对农村群众进行指导,不知道选择健身项目,运动技术更加落后.现代体育运动项目无法开展,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缺乏技术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其健身效果难以量化和控制.由于缺乏体育人才,即使在一些能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地区,也表现出了明显的规则不完善和组织工作不力的特点.一方面对现代体育活动规则了解不多,另一方面传统体育竞赛活动多在几乎没有规则的情况下展开.组织工作更是表现出鲜明的随意性和松散性.一些群众性较好的活动也受到不良的影响,甚至有时竞赛活动弄得不欢而散.

2.3体育制度文化特征

2.3.1体育健身组织机构现状

县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是农村体育健身工作的行政管理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部门表现出了对城镇体育健身管理热,乡村体育健身活动组织冷,对外体育比赛任务重,群众体育健身活动轻,对上负责意识强,对下负责意识弱的现象.农民体育协会是农民自己的体育组织,但由于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没分化,许多县乡农民体育协会仅有“牌子”,没有力量,完全依附于地方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是一个没有分化出来的社会体育组织.乡镇文化站(体育指导站)是具体组织农村体育健身工作的部门,但目前体育工作并未进入乡镇文化站的工作范围,许多乡镇的文化站甚至连文化工作也未开展.

2.3.2体育健身活动尚未制度化

与体育健身组织相适应,体育健身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偶然性特征,没有形成制度化、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一方面群众体育健身竞赛活动没有形成制度,在目前形成制度的全国农运会上却很难见到农民的影子,更难见到少数民族群众.在郴州的市、县、乡尚没有制度化的农运会和单项竞赛活动.另一方面,家庭、个人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也很少开展.调查资料反映,郴州市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多在节日之中偶尔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农民少之又少,远远低于全国农村7%的水平.

3构建符合郴州地区农村实际的全民健身体系

3.1在体育思想观念层面,确立全民健身是先进文化的观念

郴州各级政府的文化、体育、教育、民族、农业等部门首先应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要站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将全民健身视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寻求通过传媒、“三下乡”和建整扶贫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全民健身,增强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确立全民健身是先进文化的理念,谋求在思想文化层面实现转变,为体育健身制度发展开辟道路.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宣传与教育,增长群众体育健身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自觉开展切合本地实际的个人、家庭、村寨等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与习惯,培养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以及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等现代先进的体育价值观,保证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经常性和科学性.

3.2在体育制度层面,构建强有力的农村体育健身组织管理和评价体系

郴州应加强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特别是县级体育管理部门的力量,从组织人力、财力上给予充分的保证.此外,作为政府部门,文化、教育、农业、民族、宗教等管理机构也应积极投入力量,共同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乡、镇文化站是具体组织农村体育健身工作的部门,应当尽快加强文化站的工作,有条件的乡镇应建立体育指导站.农民体育协会是农民自己的体育组织,是农民体育组织管理的重要力量,加强县、乡农民体育协会的建设,积极而稳妥地开展各项工作,年终要进行考核.此外,各地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农民体育民问组织对于活跃农村体育健身活动也有积极的意义.特别是中心村的文化体育骨干是组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力量,各地应把加强文化体育骨干的培养作为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重要举措.

在评价制度方面,郴州市要在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的同时,积极开展省级、地市级体育先进县和体育先进乡镇评选活动,并逐渐推行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以先进为榜样,积极推广经验,带动后进地区发展,把本地区的农村体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使农村体育事业与经济和其他社会文化事业协调发展.在评价体系和标准方面,郴州市一方面要参照全国的标准,另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实际,做到科学合理,使之成为推动郴州农村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先进制度文化.

3.3在体育物质技术层面,逐步完善农村体育设施和活动体系

郴州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将农民体育健身娱乐设施建设纳入建设和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建设乡镇、中心村健身房、球场等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并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专门扶持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全民健身“雪炭工程”,改善郴州农村体育设施落后和贫乏的面貌.没有条件的地方则可结合当地中小学校的建设,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给农民合理的使用.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援建或兴办面向农民群众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为农民提供良好的体育物质条件,保障健身活动的开展.

在活动层面,郴州市农村应以全国农运会、民运会为周期,并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和资源优势,在各种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举办省、县、乡、村级运动会和单项竞赛活动,为群众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用先进的体育文化活动吸引群众,使人们远离黄、赌、毒的危害.在活动的内容与方法体系方面,既可选择群众基础好、健身价值高、易于组织又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特别是郴州民间传统项目如摔跤、秧歌、蹬山、龙舟、龙狮、武术等项目.也应积极推广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现代体育项目.在各类活动中应根据农民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问长的特点采取文体结合,娱乐为主为突出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和科学性性构建丰富多彩的郴州市农村全民健身活动体系.

4构建郴州市全民健身体系的主要措施

4.1职能部门建立制度起到宏观调控作用

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国家倡导和开展的,涉及全社会各阶层的国民,必须有坚强有力的组织和科学管理.政府部门的广泛支持,是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健身法规是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健康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运行的法律依据.国家和体育主管部门都应从实际从发,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使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合理运行.在方针、政策、组织领导、经费投入、工作措施等方面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工作机制,才能保证全民健身工作落到实处.

4.2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场馆自然资源

健身场馆是广大群众从事健身活动的物质基础,这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过程中至关重要.体育作为公益性事业,国家政府在修建和维护场馆方面拥有责无旁贷的责任,这是一个主要渠道.此外,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采用多种投资形式,鼓励企业、个人和外企建立体育场馆设施,积极探索场馆多渠道建立的实现形式,如开放中小学校场地,为人民群众健身锻炼提供条件.健身活动的主体人群并非到健身场馆健身,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自然环境而健身.因此,要想法设法开发山川、河流、公园、绿地、广场、街道等的体育功能,使之为广大群众健身服务.

4.3充分发挥群众体育组织的作用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群众体育组织是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主体力量,是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的依托.群众体育组织的建设要遵循社会化、自助、自治的原则.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打破封闭的群众体育组织体系,建立真正意义上、根据兴趣自愿织成、形成不受地域限制的体育锻炼群体,满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要,建立多元化健身服务体系,多元化的服务设施,注重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以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

4.4注重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骨干作用

体育指导员对健身人群进行指导是推动全民健身的一种重要措施.要不断增加体育指导员人数,鼓励他们到基层,到农村工作,确保各类健身站、健身点有体育指导员的指导;同时要注重培养提高体育指导员的业务水平,提高体育指导员的服务能力.

4.5体育健身活动开展项目的多样化

第4篇:农村体育文化范文

关键词 农村小学 体育文化

一、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也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条件下,由学校广大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然而,在我国众多的农村小学里,由于部分领导思想不重视,师资力量不足,体育器材简陋,甚至缺乏等情况下,农村小学校园体育活动少之又少。体育大课间、体育课也仅仅停留在课程表之上,亦或是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只重视表面的形式而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营”的体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是极为不利的。本文对湖北省恩施州部分农村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希望能改善农村小学体育现状,使其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恩施州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几所农村小学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学校分别为望坪小学、天生小学、白云小学

查阅近年来的我国相关校园体育文化的文献资料,查阅恩施州多所农村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关资料。并对湖北省恩施州农村小学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体育老师,学生及家长,以及乡镇中心学校相关分管领导进行访谈,了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情况。

三、现状与分析

(一)观念落后,体育课得不到重视

在边远的山区农村,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所作为,靠知识改变命运。至于体育锻炼,大多数家长认为没有必要,认为孩子每天往返学校的步行以及周末回家干农活就是锻炼。更不用说为孩子体育锻炼而花钱买篮球、跳绳等体育用品。

这些年,虽然小学没有明显的升学压力,但来自家长“以分论英雄”和教育局“教学质量”的压力还是不小的。因此,学校也只重视分数这唯一的“尺子”。

对于这一现象,学生都已经习惯。一些学生反映:学校的老师为了学生安全,不允许学生私自去玩单双杠,除非上体育课,但是任课老师却从没上过体育课;有些学生则担心体育课弄脏或损坏衣服鞋子,回家遭家长打骂。

观念的落后严重阻碍学校体育的发展,学生体质较差。每到季节交替时候,学校请病假的学生人数居高不下。笔者参加一个学校的周一晨会,短短半个小时,就有5名学生出现头晕等不舒服症状,极个别甚至出现了呕吐现象。

(二)场地、器材匮乏

农村小学体育的设备设施虽然在不断改善与完备,但是离国家相关要求的配备量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经费管理较为严格,也很少用于体育方面。笔者走访的几个学校的体育设施基本相同,篮球场与乒乓球桌是最为常见,但篮球数量极少。

(三)缺乏专职体育教师

湖北省启动的“农村教师资助行动与计划”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大学生到农村任教,这其中也有不少是专业的体育教师。但是,这些体育老师的专长却很少得到发挥,多数体育专业教师任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教师。

较多的村级小学实行“两个老师包干制”,即两个老师包干一个班级的所有课程,因此就存在很多非体育专业教师也担任体育教师。所以导致体育课不规范,“放羊”等现象较为严重。

体育大课间大多为做广播操或者自由活动,学生学习不到科学、规范的健身的方式方法。学校为数不多的体育专业教师也疲于繁重的“教学质量”而忽略自己的专长,更别说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做贡献。

四、对策与建议

(一)体育健康价值观的树立

学校体育文化中最重要的是一层:即精神层面,居于主导地位。体育健康价值观是学校体育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决定了学校体育的目标。因此,首先学校相关领导人在思想上加强重视,其表现在:对体育教师的重视;体育课的安排及落实;校园体育活动、体育社团的开展;校际间的体育交流等方面。其次,加强宣传,让学生与家长明白体育的重要性,树立终生体育的健康价值观。

(二)因地制宜,开发体育校本教程

结合学校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体育传统、民俗文化等因素,可以开发多种多样的校本教程。例如,结合恩施的摆手舞及划旱船等民俗运动开展趣味运动会;可以利用山区的竹子、木材等资源,自制器材,开展踩高跷等体育运动。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学校原有的体育器材及相关器材进行加工。一是修复,二是改造,三是整合,均可以创造出符合自身需求的体育器材。例如,三个废旧车胎用铁丝串联在一起,用做“开火车”,发展学生手脚协调能力以及培养与伙伴间的合作精神;改变规则在篮球场上踢足球等。

(三)定期开展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体育节

为了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还可以“以赛促练”,每学期进行全校性的体艺节、举行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跳绳、踢毽比赛等等。做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评比,月月有赛事。这些活泼、有趣的体育活动,会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和培养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形式多样的比赛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结论

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体育在提高学生体育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真分析和思考农村小学体育工作的现状,想办法克服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相信农村小学体育工作一定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温秋银.乡村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魏纯镭,毛军平,等.体育教育与文化[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第5篇:农村体育文化范文

关键词:农村  体育文化  策略

        1 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背景

        1.1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加大农村体育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2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体育文化注入现代文化元素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安排了资金9500万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将惠及5.1亿农民。建立农村公共体育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真正形成农民体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其成为村民利益的真实代表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体育运动。所有的体育供给,既要贴近农村,又要贴近农民,逐步使亿万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从而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元素。

        2 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2.1 体育文化建设能改变农村传统体育观念 由于受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旧思想的影响,一直视体育活动为“不务正业”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难改变。农村又多数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对外交流有限,使得农民的思想、性格、价值观、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多数农民误认为田间劳作可代替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这种旧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农民的体育观和健康观。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文化成为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改潜移默化的变着农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可使农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使农民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新的、普遍而科学的社会观念。

        2.2 体育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且还可以育心。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广大农民在忙里偷闲时放松心身,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农村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增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体育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多种形式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像扭秧歌、赛龙舟、篮球赛等等体育活动不仅能在农闲时间娱乐人们的身心,增强农民体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还给农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致富经验、改善人际关系、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平台。

        3 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3.1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 要把眼光放在满足人的体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体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导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需求,来作为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结合农村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推进农村体育文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真正做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3.2 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 农村体育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及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我国有56个民族,地域分布广,造就了我国农村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新理念,把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成为一种自觉活动。

        3.3 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激发农民体育参与意识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创造了条件,必将给新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载体。因此,应切实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将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国家的投资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民心工程”,从而使体育服务覆盖整个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注重实效和“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建立覆盖面大,包容量大,社会化程度高的农民健身体系。同时加大体育知识宣传,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的作用,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激情,使其从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转变为要求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樊小兵,陈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7(06):165-167.

[2]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3):14-17.

[3]王振涛.单清华.周毅. 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03):16-18.

[4]任保国.张宝荣. 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01):16-20.

第6篇:农村体育文化范文

关键词: 河北省 农村体育文化 现状

1.研究目的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农村人口和农村区域占比均超过了65%。位于华北中部的北部,兼跨内蒙古高原。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中部。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迈向富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民生问题的日益关注,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视角,调查、研究了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旨在探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河北省不同地域部分农村,中部地区有石家庄、保定;沿海地区有秦皇岛、唐山;西北部山区有张家口、承德;南部地区有邢台、邯郸。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提供理论基础。

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民及有关乡镇领导进行问卷调查。每个区域随机选取50个自然村,每村100名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

数据统计法:采用spss10.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

3.研究结果

3.1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体育文化现状

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为特定群体所共有、共享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按文化学的观点,可把体育文化分为体育意识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本研究的农村体育意识文化是指农民对体育的认知与态度及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意识等;体育行为文化是指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体育物质文化是指农民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状况。

3.1.1不同地域乡镇领导对农村体育文化的认知程度。

农村体育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中部地区:认为有积极作用的占52.3%、促进作用的占43.1%、无作用的占4.6%;沿海地区:认为有积极作用的占54.2%、促进作用的占42.1%、无作用的占3.7%;西北部山区:认为有积极作用的占40.5%、促进作用的占33.4%、无作用的占26.1%;南部地区:认为有积极作用的占45.2%、促进作用的占44.3%、无作用的占10.5%。

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态度。中部地区表示支持的占94.3%;沿海地区的占97.5%;西北部山区占67.8%;南部地区的占91.1%。

3.1.2不同地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状况。

乡镇领导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精力投入。中部地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65.7%;沿海地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54.6%;西北部山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86.3%;南部地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69.5%。

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列入经费预算乡镇。中部地区占75.3%;沿海地区占83.1%;西北部山区占56.2%;南部地区占71.9%。

已经或正在规划体育文化建设的乡镇。中部地区占77.1%;沿海地区占85.3%;西北部山区59.5%;南部地区列入预算的占74.7%。

3.1.3不同地域农民对体育文化的认识。

对体育文化概念的了解。中部地区:了解的占18.6%、比较了解的占23.1%、不了解的占58.3%;沿海地区:了解的占29.3%、比较了解的占38.2%、不了解的占22.5%;西北部山区:了解的占12.1%、比较了解的占20.3%、不了解的占67.6%;南部地区:了解的占17.2%、比较了解的占24.3%、不了解的占58.5%。

体育对身体健康的作用。中部地区:认为重要的占23.5%、比较重要的占71.1%、不重要的占5.4%;沿海地区:认为重要的占41.3%、比较重要的占55.3%、不重要的占2.4%;西北部山区:认为重要的占14.2%、比较重要的占47.6%、不重要的占38.2%。

3.1.4不同地域农民体育活动场所、器材与组织形式。

农村居民有固定的专职农民体育活动场所的乡村。中部地区占12.3%;沿海地区占29.8%;西北部山区占3.5%;南部地区占13.4%。

有自己的体育健身器材的农村居民。中部地区占16.2%;沿海地区占69.1%;西北部山区占7.7%;南部地区占17.5%。

体育健身形式有组织有指导的农村居民。中部地区占8.6%;沿海地区占19.3%;西北部山区占2.8%;南部地区占11.1%。

3.1.5不同地域农民体育人口数量。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和体育现象,是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采用的基本标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根据农民的特点,课题组在制定问卷时,多次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将每周参加2次,每次活动30分钟以上者,定为体育人口。中部地区体育人口数量占26.6%;沿海地区体育人口数量占37.5%;西北部山区体育人口数量占11.3%;南部地区体育人口数量占25.4%。

3.1.6不同地域农民体育消费情况。

体育消费受体育意识与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是衡量农民自身体育投入的重要指标,农民体育消费主要包括购买运动服装、运动器材、观赏比赛等。中部地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34.8%、150―300元的占46.7%、300元以上的占18.5%;沿海地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16.2%、150―300元的占57.2%、300元以上的占26.6%;西北部山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72.2%、150―300元的占20.5%、300元以上的占7.3%;南部地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29.4%、150―300元的占48.1%、300元以上的占22.5%。

3.2制约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

3.2.1经济发展因素。

农村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个人的经济状况、体育场地建设水平、健身意识和生活方式均受经济要素影响。农村经济收入低,无钱购买体育器材设备,影响了农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目前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上级政府财政一般没有专项基金投入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经济因素成了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3.2.2政府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不健全。

政府在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河北省农村除校园体育设施外,几乎没有农民专项体育场地,影响到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多数乡镇没有农民体育组织,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不能适应农村开展全民健身的需要。

3.2.3农民自身因素。

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加上受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差,大多数农民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对体育的本质功能认识不够,而且不了解体育锻炼的常识与方法。加上季节和农忙的限制,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没有保障。

3.2.4其他因素。

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滞后,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发动机,是学会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的重要时期,农村学校体育的滞后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人才匮乏,无论是农民体育锻炼的指导人才,还是农民体育的管理人才都非常紧缺,影响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河北省不同地域乡镇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和认知程度不同,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好于西北部山区。

4.1.2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居民体育意识有明显差距,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好于西北部山区。

4.1.3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体育人口数量、体育消费水平有一定差异。沿海地区好于其他地区。

4.2建议

4.2.1各级主管部门应把宣传体育知识、健身知识作为主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农民群众认识到体育不仅有强身健体功能,而且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团结等多方面功能,增强体育意识。

4.2.2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建设体育设施,组织体育活动。以采用省、市、县、乡各出一点资金的办法,共同把农村的设施建设武装起来,以此推进农村的体育活动开展。同时从体育收益金中抽出适当资金进行农村体育项目的投入。

4.2.3尽快建立乡政府体育管理机构,组织各种体育指导中心,积极推进农村体育俱乐部,制定并完善各种农村体育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实施目标管理,将农民体育的开展情况,作为衡量主管领导业绩的标准之一。

4.2.4充分挖掘地区民间体育资源,采用各种措施增加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利用地方特点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继承和发扬不同地域的农村传统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李丹.四川省农村体育现状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43-46.

[2]陈彬.我国农村体育基本理论研究现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96-97.

[3]马先英.农村体育: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10-1312.

[4]谭小勇.湖南省城郊富裕乡村体育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592-594.

[5]王刚.农村体育文化现状剖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2):278-281.

[6]调研组.关于河北省农村体育情况的调研报告.河北政协网,2008,(6).

第7篇:农村体育文化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互动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构建和谐、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弘扬传统文化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文化构筑为核心,具娱乐、健身、教育、文化传递等功能价值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在繁荣地方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地方知名度等方面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魅力。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促进区域经济与文化互动发展,创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成为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热点问题之一。

白裤瑶是瑶族的支系之一,其自称为“瑙格劳”,白裤瑶男人穿白色紧膝五指裤,包白头巾,裹里白外黑绑带而得名。其文化的唯一性、独特性和稀有性,已经突破地域之限,打上了国际化背景的深深烙印,和非洲大陆的老虎族等部族文化一起,成为世界民俗学界普遍认同的古朴文化之一。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大瑶山的瑶族是全国支系较多,民俗表现最为典型的。目前世界人类研究的两个民族热点,其中就有瑶族”。

据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至今保持着原汁原味的生态状况,其以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深厚的民族底蕴在地域文化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并以其独特的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白裤瑶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本研究以具“洞天部落”美誉的白裤瑶和新农村建设为社会文化背景,收集到的文献资料(目前,课题组已经收集相关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文献76篇,新农村建设与体育文化发展相关论文20多篇,查阅关于白裤瑶文化著作10部。并与2008年2月至4月到广西南丹县里湖乡作田野调查,收集了关于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第一手资料,并于2008年6月撰写了《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研究》6万字的研究报告)为研究依据,对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进行研究。

1 新农村建设与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性

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给人类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不同文化经过碰撞和融洽而走向整合道路已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新农村建设由此起步。这份纲领性文件密集出台32条重大举措,破解新农村建设的诸多深层次问题,强化对“三农”领域的全方位支持,更是以人为本地从乡风村容、社会文化事业以及民主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求解。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传统体育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土壤。因此,以中央政策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为契机,新农村建设与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互动发展定有迅猛的发展态势。

2 新农村建设对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

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构建和谐、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参与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从而把地域的演进为世界的,把民族的演进为全人类的。

2.1 有助于挖掘与重塑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

2008年2月19日,我们课题组进驻广西南丹县里湖乡。次日,我们在赶圩日采访前来赶圩的陀螺王韦永祥。他说,我们这里有一些风俗:(1)在农闲时节,各村寨的瑶民经常三五成群在一起打陀螺、玩石子等。自己到山上去找青钢木回来做陀螺,然后拿到村寨或在赶圩日的时候来打陀螺玩;(2)女追男的风俗,即在赶圩日如女子上街看到中意的男子,随即跑上前去抢男子身上的挂饰或者腰带,如果被抢的男子如也中意改女子则追上前去,晚上女子便和男子一起去约会……但是,由于白裤瑶生活比较艰苦,生活条件恶劣,主要靠种田为生,碰上风调雨顺的年景才基本能解决温饱问题。随着外来文化的影响,新生一代的白裤瑶青年由于受不了贫苦的生活,大都出去打工赚钱,维持生计。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到90年代以来,里湖乡瑶族同胞在党的政策正确指引下,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以前住的茅草房现在变成了砖瓦房,以前走的小土路,现在变成了宽大的石子路。当地人民政府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白裤瑶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举办大型春节文体活动和陀螺节比赛。我们听后,感到新农村建设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它将为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和白裤瑶胞的交融和整合提供一个巨大的舞台,这对于重塑与挖掘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2.2 有助于巩固与发展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

广西南丹县里湖乡是白裤瑶主要集聚地之一,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和交通不发达地区,经过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力扶持,现在的里湖乡白裤瑶胞们生活比起改革开放前有了质的提高。每逢过节时,每家都能吃上腊肉,三五成群去赶圩。乡政府每逢春节,在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同时,还举办白裤瑶传统文体活动,有白裤瑶民族服饰展演、打陀螺比赛、打铜鼓、射击、喇利、吹牛角、对歌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大大的丰富了白裤瑶胞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娱乐和健身的目的,有助于结合地方民族特色巩固与发展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

2.3 可以促进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和变革,也就没有生命力,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创新性地使之转为现代型,使之成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高一级文明,并使之生生不息,世代绵延。但长期以来,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大多都分散在各地区,不集中,无组织,这就影响了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新农村政策使白裤瑶胞开始思考本民族的发展,这就使得白裤瑶胞逐渐改变了固步不前、保守的观念,开始接受外界社会,开始融入了各民族的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只有融合了各民族不同的思想和理念,才能使白裤瑶更具现代民族性。在里湖乡白裤瑶村寨里,白裤瑶社会许多长期形成的思维观念已经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种观念上的变化,正是实施新农村政策的实惠,使白裤瑶内部激发出来的动力,可以预见,它将推动白裤瑶乡村社会向前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使白裤瑶胞的思想理念得到更加普及的提高。新农村建设可以极大丰富白裤瑶文化建设,从而为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做出最好诠释。

3 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白裤瑶传统体育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以白裤瑶文体节庆活动为平台,是加强政府与白裤瑶胞、白裤瑶胞之间的有效途径,可以使白裤瑶胞产生对体育参与的热情,改变白裤瑶胞生活中不良的习惯,可以加速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转型进程,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第8篇:农村体育文化范文

1居民参与社会体育的活动内容

秦皇岛市农村居民参与的体育活动内容较为单一,44.97%的农村居民选择慢跑和散步,28.21%的农村居民选择武术,它们由于不受场地限制,而且成本低,便于控制运动量以及强度,成为大众最常见的健身项目。一些较大的村落还拥有专门组织广场舞的小团队,有10.89%的农村居民选择交谊舞和体操,简单易学的动作和热闹的氛围吸引了周边群众的参与,尤其受到中老年群体的喜爱。篮球是一项大强度的体育项目,不仅能够锻炼人们的身体还能增加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这项体育项目被青少年所热衷。只有极少数居民会选择扭秧歌等其他体育项目进行锻炼。因此,从调查中可以发现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项目较为单一集中,例如:羽毛球、网球等新兴的体育项目还不被人们所熟知。

2居民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态度

秦皇岛市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较为积极,48.32%的农村居民十分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仅有5.31%的人认为参加体育运动没有必要,而剩余的46.37%的人们认为参不参加都行。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需求,也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体育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有放松身心的作用,要使得社会体育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也随之愈来愈强。群众参加体育锻炼已经由早期的政府组织、应付检查演变成自觉的参与行为,人们不再是为了别人而参与体育活动,而是出于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需求以及放松身心的需要,由被动变为主动。因此,从思想上转变农村居民对体育的态度,培养居民的体育意识,是高效发展农村体育的关键。

3居民参与社会体育的主要目的

据调查,秦皇岛市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的人群里,绝大部分秦皇岛市农村居民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强健体魄。仍有一部分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是以缓解压力为目的。在现如今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熬夜、不规律饮食等不良习惯正在慢慢的损坏大家的身体和精神,越来越重的生活工作压力也使更多的人进入到亚健康体质,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社会体育的兴起给了人们重拾健康的希望,人们开始利用闲暇时间锻炼,以确保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愉悦。在调查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并没能够很好的坚持锻炼,反而是那些老年人以及有慢性疾病或有肥胖困扰的人是体育锻炼的主力军。主要是因为许多成年人忙于工作,缺少锻炼的时间或者意识。只有等到身体真的出现了问题必须要锻炼的时候才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从另一方面讲,也正是有了这种被动的原因影响,这些人通过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认识到这样的益处,才能够在成为体育人口之后更好的保持下去。

4居民参与社会体育的主要场所

秦皇岛市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的场所比较集中,大部分农村居民选择在公共体育活动场所、马路和街道边进行体育活动,小部分自家庭院及场院、树林旁、河边、田间、草地进行体育锻炼,这不仅体现了农村居民对于体育锻炼投入不足的问题,更是反映了农村配置专业的体育设施场馆的操作困难性。目前我国城市社会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仍然很不充分,无法为农村进行相应的设施配套。秦皇岛市农村居民对体育健身设施的需求,逐步由福利型向服务型升级,由此突显出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对农村体育的发展的重要性。

5居民对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

秦皇岛市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逐渐提高,现有的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秦皇岛市农村居民对于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体育活动的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指导以及信息咨询、体育体质监测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体育健身指导以及信息咨询的需求急需满足,过去居民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锻炼与强度控制,缺乏锻炼的科学性,甚至存在一定的健身误区,未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阻碍了农村社会体育的发展。因此,应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与岗位设置,来满足农村居民的体育锻炼需要,使其能够科学高效的进行体育运动。

6结语

通过对秦皇岛市部分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的调查,分析了解现在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体育的现状,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现在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逐渐增多,体育意识逐渐增强,但其参加的体育项目与活动地点相对单一,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量大。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也不再只关注于身体的锻炼,他们在身体素质得到增强的同时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使其得到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调查中我们还可以总结现在农村体育发展中出现的其他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来推动农村体育文化生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各种宣传媒体,加大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提高秦皇岛市农村居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加强引导和吸引广大农村居民积极投身于体育锻炼的队伍中。加强体育锻炼辅导站的建设,改变现有农村居民体育锻炼自发组织的形式。积极加强对秦皇岛市农村居民体育消费观念的宣传和引导,促进其合理地进行体育消费,使之成为秦皇岛市体育产业健康和顺利发展的坚实的消费群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N].人民日报,1995-

06-29(28)

[2]袁广锋,张水顺.对中国农民体育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

院学报,2005.

[3]赵小林.河北省乡镇体育发展现状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

学报,2007

第9篇:农村体育文化范文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村落 传统体育 湘西地区

写作能力在小学高年级的学习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写”的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写作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大部分教师比较注重听、说、读英语能力的培养,对于写作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忽略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中写作训练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写作教学质量。课堂写作教学的不同策略是促进学生发展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因为学生对任何写作能力或技巧的学习、实践和运用,往往都是在课堂交际中与教师互动性协商的结果(兰良平,韩刚,2014)。所以探索如何提高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十分必要,本文将从教师的教学策略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从口语表达入手,铺垫课堂写作

口语输出与书面语输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大部分学习者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成正比。在三、四年级时通过看图、挖词、仿写句子的练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仿写句子的能力。在小学高段,教师依然可以采取看图、说词、造句、写话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通过让学生从口语入手,通过看图进行口语描述表达,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的层次,这对大部分仅仅在课堂中接触英语的农村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如在六年级复习课“My weekend plan”中,我制订了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Dora的周末计划,通过大量图片让学生猜测并输出Dora的周末计划,以此进行以周末计划为话题的口语输出,为写作做铺垫。

二、灵活提问策略,在交际中输出

Long的交际假设认为,当学习者在交际中出现障碍时,会对不清楚的地方加以追问以排除误解,寻求确认,在这种协商中就产生学习,语言学习随之最优化。农村小学生在课堂中往往比较内向,在课堂中,学生保持沉默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此时,为避免尴尬气氛,部分教师使用简单的片段式语言输出,因为他们认为学生更容易理解这样的提问,但从长远角度看并不能带给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不会有所提升。相反,教师给学生提供高质量输入时,只要教师给予学生机会,学生会多思考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久而久之,可以带来更多的交流和学习,这样的教学才会变得更有意义。

其实不同提问对象的转变可以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采取集体提问的方式可以集中全班同学注意力,却不能得到更深层次的思想。由于写作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仍有些难度,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则可以挖掘单个学生在写作中产生的想法,同时可以给其人做示范。灵活转变提问对象,可以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形成积极有效的学习氛围。另外,针对不同的提问对象,教师可以转变不同的提问形式。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一般疑问句的提问形式,如在五年级上册“What can you do?”的读写课中,设计“Can Robin play basketball?”,鼓励学生用“yes or no”的形式回答完整,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还能增强自信心。除简单提问形式外,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呈现设计梯度,给学生更多语言输出机会,还可引导学生自由提问。如在“My weekend plan”中,我给出思维导图,让学生通过疑问词询问,自由输出。通过学生自己提问回答,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对写作框架概念更清晰明了,学生才能在课堂中不至于不知所措,通过疑问词what,who,when,how和where的提问,让学生明确在写作中会出现的要素。

三、支架步步呈现,指导书写方法

支架是指教师给学习者提供的语言支持(Bruner 1990)。教师在设计支架时应设计比学习者水平略高的任务,以确保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同时目的在于在学生水平有限时,在支架的设计下来帮助学生。对学生而言,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钟颖,2003)。在英语写作课堂上,支架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方法,让他们有更多的语言输出,以此帮助他们运用英语思维,并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在My weekend plan中,我利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写作技巧有更深的了解,让学生明白制订计划时可用的词句,让学生对制订计划的方法做到心中有数。通过中文的帮助展示英文写作的技巧,提醒学生在英语写作中要注意文章的结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识能力逐渐提高,他们会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能动地掌握新的语言,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结构和规律。小学阶段除了让学生学会一定量的词汇和句子以外,还应该在指导上从句到篇,步步呈现,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结构,使他们对写作的格式、布局及遣词造句加深学习,与此同时,引导学生看看文章的写作层次,如开宗明义的开头,总结全文的结尾,以及必不可少的题目。

在细致的写作策略指导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教师要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在了解同等水平学生的能力水平后,进行分层设计,让学生自由选择任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中运用所学参与课堂并体验成功。在“My weekend plan”中,我给出三种不同的语言支架,让学生自行选择符合自己能力的星级作业,分享他们的周末计划。

四、明确评价标准,发挥学生主体性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评价标准同样重要。新课标指出教师应综合考虑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及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标准。教师有了明确的写作评价标准,可以让学生了解写作时应实现的目标及努力的方向。外语教师在写作反馈中经常不加选择地随意做一些语言改错,教师对写作评价的规则和标准也是模糊抽象的(Zamel 1983)。在实际反馈中,大部分教师在写作评价时过于强调语言形式,忽视其他方面的评价与反馈。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写作内容的忽视,而特别注重语言形式的偏差,从而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确立基本的写作评价反馈标准。

在具体的评语中应做到清晰有效,如在标记语言错误时,使用学生能理解的标记符号;评语不空泛,让学生明确自己写作中哪里应该做到结构清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并理解评语等。教师还可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反思自己的评价标准并及时更新。有了明确的写作评价标准,学生自身就有了明确的努力目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在写作评价中,学生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主动的合作者。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学习使用教师自身形成的写作评价方法,并了解教师的评价标准和具体细则,以此评价自己的作品,从而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并明确他们自己的努力方向。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分为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进行互相批改的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反思自身的作品,还能与其他学生交流、探讨,学习别人的长处,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一时养成的,应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好语言基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策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书写方法,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写作的兴趣,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Long,M.H.Native speaker/ 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meaning.Applied Linguistics,1983.

[2]Bruner,J.A 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 perspectiv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