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生毕业赠言范文

研究生毕业赠言精选(九篇)

研究生毕业赠言

第1篇:研究生毕业赠言范文

一、晚会宗旨

1、庆祝抗击SARS的胜利,为放松同学们一段时间以来的紧张心情提供一个欢乐的空间。

2、欢送毕业生,为抒发毕业生对自动化所和同学之间的惜别之情提供一个激情的舞台。

二、晚会方案

1、时间:7月11号晚7:00——10:30

2、地点:自动化大厦顶层“天台花园”

3、形式:纳凉、闲聊、唱歌、跳舞,以自娱自乐为主

4、场景布置:由物业咖啡厅负责

5、内容:

(1)卡拉OK歌曲演唱:鼓励个人独唱和男女对唱提前报名(报名者由主持人优先安排),也可以现场个人即兴独唱或者男女即兴对唱,每一位参加演唱的个人或组合均将获得精美CD正版歌曲光盘一张。

(2)乐器或其他节目表演:鼓励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同学报名表演乐器或其他节目(报名者由主持人优先安排),也可以现场即兴表演,每一对表演者均将获得精美CD正版歌曲光盘一张。

(3)赠书:到场的每一位毕业生都可以凭学生证领取一本赠书,书上将由所领导亲笔题写毕业祝福留言(不可代领)。

(4)晚会现场将提供部分免费饮料和水果,同时根据情况举办短时间的舞会。

自动化所研究生会

2003年7月7号

场地及设备申请书

尊敬的所领导:

为了庆祝抗击非典战斗的胜利,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同时欢送即将离所的毕业生,研究生会决定于7月11日周五晚六点半,在自动化大厦顶层“天台花园”举办卡拉ok联欢晚会(晚会策划方案另附),为此,特向所领导申请把13层咖啡厅的卡拉OK音响设备一套搬到大厦顶层,望所领导考虑并批准!

自动化所研究生会

2003年7月7号

邀请函

尊敬的:

为了庆祝抗击SARS的胜利,同时也为了欢送毕业生,研究生会定于2003年7月11日晚7:00在自动化大厦顶层“天台花园”举行卡拉ok纳凉晚会,诚挚的邀请您光临指导!

此致

敬礼

自动化所研究生会

2003年7月9日

卡拉ok纳凉晚会海报

为了庆祝抗击SARS的胜利,放松同学们一段时间以来的紧张心情,提供一个交流情感的空间。研究生会特举办卡拉ok纳凉晚会。

时间:7月11号星期五晚7:00——10:30版权所有地点:自动化大厦顶层“天台花园”

形式:纳凉、闲聊、唱歌、跳舞,以自娱自乐为主

(1)卡拉OK歌曲演唱:鼓励个人独唱和男女对唱提前报名(报名者由主持人优先安排),也可以现场个人即兴独唱或者男女即兴对唱,每一位参加演唱的个人或组合均将获得精美CD/mp3正版光盘一张。

(2)乐器或其他节目表演:鼓励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同学报名表演乐器或其他节目(报名者由主持人优先安排),也可以现场即兴表演,每一对表演者均将获得精美CD正版光盘一张。

(3)赠书:到场的每一位毕业生都可以凭学生证领取一本赠书

第2篇:研究生毕业赠言范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校友服务 校外读者

面向校友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友是指曾经在某校学习过的各种层次和各个类别的学生,以及在该校工作过的教授、兼职教授和教职员工等;狭义的校友是指曾经在同一所学校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学生。本文所述的校友是指广义的校友。校友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遍及各行各业,他们对母校了解全面而且深刻,与母校之间有着特定的“血缘关系”。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服务未给予足够重视,本文对此展开探讨,以期为高校图书馆面向校友服务提供参考。

1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面向校友服务概况

1.1 国外高校图书馆

国外高校图书馆一般把校外人员分为校友(Alumni)和游客(Visitor),两类人员利用图书馆的权限有所不同。游客可以到图书馆浏览、借书、访问学校某些公开课资料及开放数据库;校友除此之外,可以使用一些专业数据库。但不同高校的开放程度不同。

1.1.1 美国

美国高校图书馆在提供社会化服务时非常注重细节,特别重视提高服务的价值,力求在“读者的信息需求与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美国大学图书馆通过细分读者类型,分配读者权利,首先保证本校读者使用图书馆,声明本校读者优先;同时,给予各类读者不同程度的图书馆使用权利,在保证本校读者图书馆使用权利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校外读者的信息需求。校友利用图书馆的权限要高于一般校外读者,但不同的校友之间也会存在权限差异。

例如,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网站上有校友门户,详细介绍了图书馆为校友提供的部分基于个人使用目的的服务,包括访问数据库和使用引文管理软件Refworks。校友除了通过MUSE项目可以获取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和其他大学出版社发行的人文、社科和数学方面的期刊全文外,还可以允许登录图书馆订购的学术研究(Academic Search)数据库校友版、商业资源(Business Source)数据库校友版和酒店旅游指数(Hospitality&Tourism Index)数据库。其中学术研究数据库校友版提供3350多种期刊的全文以及8200多种期刊的索引和文摘,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学术研究领域[2。。。

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加入校友会,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使用ProQuest公司的商业与经济管理全文数据库、商业资源数据库校友版、道琼斯公司Fac―tiva数字商业整合平台与档案库以及EBSCO数据库校友版这四大在线数据库,其中EBSCO数据库校友版提供了3000多种期刊的全文以及4000多种期刊的索引和文摘,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学术研究领域。

耶鲁大学校友可以申请三个不同层次的图书馆特权。书库通行证是免费办理的,可以进人斯特林纪念图书馆书库,可以检索资料20件,在开放时间允许使用图书馆相关设施,但没有借书权限;校友标准借阅证(Alumni Standard Borrowing),最短购买期限为3个月,费用为45美元,全年购买享受优惠价150美元,可以到母校任何图书馆查阅资料,借阅15本书,可以申请馆际互借;校友高级借阅证(Alumni Premium Borrowing),3个月费用为60美元,全年购买优惠价为200美元,除了借书限量50本外,其他同校友标准借阅证。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为加州大学10个校区的所有校友提供服务。如果该校友是校友社团的付费会员,就可以凭校友社团身份卡和相应的身份证明,到图书馆申请借阅卡,有效期为一年,校友借阅卡到期需亲自到图书馆续订。凭借阅卡可以进入主图书馆(Gardner Stacks)、莫菲特大学部图书馆(Moffitt Library)以及其他对外开放的学科专业图书馆,一次最多可借20本书。

1.1.2 英国

英国各高校图书馆对校友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的,其目的是让毕业生走向社会以后,仍然经常想着母校,为母校的发展出力,为学校带来新的研究项目、基金或捐赠。

牛津大学毕业生持有校友卡,可利用图书馆的Blaekwell数据库、Edmund Pollinger珍本和Sus―anne Schulz-Falster珍本等。剑桥大学规定,只要被该校录取,就可成为校友会的终身会员,可以浏览收集的校友出版物以及校友网上有链接的图书,包括已在剑桥校友杂志(CAM)上评论过的图书。

伦敦大学退休教职员工和获得伦敦大学学位或文凭的个人,通过付费获得校友会会员资格,可以利用伦敦大学图书馆,被允许借阅8本书。付费的多少与会员级别、会员期限长短有关。高级校友会会员(Alumni Plus)的年费为177.96英镑,图书馆给予其利用大部分电子资源的权利。普通校友会会员(Alumni Membership)的年费为130.72英镑,6个月为83.74英镑,短期会员1天费用为6.28英镑,7天费用为31.40英镑。所有用于支付会员资格的费用不予退还。

1.1.3 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图书馆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其部分高校图书馆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向社会开放,80年代有所增加,90年代基本普及。对校友的界定各高校有所不同,就服务校友而言,私立大学走到了公立大学的前面。

早稻田大学校友可持校友会员卡进入图书馆,没有此卡的游客不能进入图书馆。校友可在中央图书馆、富山图书馆(Toyama Library)、科学和工程图书馆以及所泽图书馆(Tokorozawa Library)浏览和复印资料,但不允许使用电子资源和互联网。此外,校友可以使用保存在高田纪念研究图书馆(S,Takata Memorial Research Library)而其他早稻田大学的图书馆没有的书籍和其他资料。校友会会员的年费为5000日元,主要用于支持母校和学生发展以及为校友提供服务。东京大学图书馆的开架阅览室和自由阅览室,除了面向在校生外,还向社会开放,毕业生只要持人馆证或者毕业证书就可以进来重温学生生活。筑波大学图书馆发行借书证给那些希望继续使用图书馆的本校毕业生,但要求其用于研究、调查和学习的目的,而且所借资料不得转借第三方。校友可以进行浏览图书、借阅图书(最多3册,借期为3周)、复印资料等。图书借阅不允许预订和续借,不能获得筑波校区和东京校区之间的传送服务,不能获取其他大学的复印服务。如果想来年继续使用图书馆,借书证必须进行更新。大阪大学的校友包括外国留学生,不包括访问学者、无学位学生和旁听生。如果是临时使用图书馆,只需要在门口柜台的系统中输入姓名、联系信息等即可,

不需要介绍信或身份证明。而办理借书证后,可以在主图书馆、生命科学图书馆、科学和工程图书馆、国际交流图书馆借阅图书或杂志,不同图书馆在可利用资料类型、借阅数目、借期上有所不同,但均不可以预订,可以复印图书馆的资料。

1.2 国内高校图书馆

近年来,国内少数高校图书馆在向校友服务工作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经验。现列举如下:清华大学图书馆网站专门建立了校友专栏,里面有“阅览服务”、“馆藏查询”、“参考咨询”、“馆际互借”、“代查代检”等服务链接,欢迎校友留言,并提供相关参照,如校庆专栏、校友留言摘录、校友小调查、历次校友调查、清华校友网、百年校庆、捐赠,每一参照都有丰富且庞大的信息内容,校友专栏还专门提供了联系电话和邮箱。复旦大学图书馆规定自2009年起,所有毕业生办理离校手续后,均可凭本人一卡通(去除功能后不必交回)和有效身份证继续使用本馆的阅览室,对此前已毕业的校友也将视馆舍扩大的情况陆续开放。重庆大学图书馆从2009年6月起,面向广大校友开通了校友服务管理平台,校友可以申请获得图书借阅、文献传递、科技查新和定题服务等信息服务。平台有最新通知、管理办法、服务内容、收费说明、使用指南等版块,并且说明只有提交了“重庆大学图书馆校友服务申请表”的校友,才能享受校友服务的费用优惠,2010年,有983名毕业生注册申请。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从2008年9月起,校友凭身份证、毕业证、工作证和电子照片前往光华校区文献中心,可办理终身图书馆阅览证。目前仅为该校毕业的本专科生、硕博士研究生办理此证。凭此证仅供人馆阅览,不可以借书。终身阅览证每年审理一次,审理需带以上三证。终身阅览证收工本费20元。

2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面向校友服务比较分析

2.2 相同点

主要有:(1)都面向校友服务。无论是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都有关于向校友服务工作的条款。(2)将校友与校内读者(教师、学生和职工)区别对待。高校图书馆不同于公共图书馆,其主要目的是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校内读者具有优先使用图书馆各种资源的权利。(3)都需要凭证入馆,而且都需要一定费用。

2.2 不同点

主要有:(1)观念上的差异。在发达国家,人们普遍认为每个公民都是纳税人,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一样,受政府税收的支持,每个公民都有利用图书馆的权利,每个图书馆也都有义务为社会服务。而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自己的资源,不是社会的公共设施,高校图书馆仅为本校师生服务无可厚非,这也导致国内高校图书馆为社会包括为校友服务没有普及。(2)管理上的差异。国外许多大学没有围墙,更谈不上校门,人们可以随意走进学校图书馆,只要出示能证明自己身份的证件,就可以办理相关手续,接受服务,如校友只要出示校友卡或毕业证书。我国高校图书馆虽然也已经对校外读者开展服务,并有接待办法、规章制度等,但对社会服务对象的划分是粗线条的,目前多数馆仍把校友当作一般校外读者对待。在毕业生离校时,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一般会注销毕业生的帐号,不再为毕业生服务,也没有发展面向毕业校友的服务项目,所以部分毕业生在感情上有点不能接受,有人走茶凉的感觉,他们希望母校图书馆能继续为自己提供优质服务,以满足工作和发展的需要。(3)制度上的差异。校友作为高校社会化服务的对象之一,须有统一的制度建设作为保障,如美国早在1925年就制定了“图书馆法”,保障了图书馆生存的连续性和合法性。我国在高校图书馆服务校友方面还缺乏相关的政策引导,图书馆对校友提供服务前需小心可能涉及的知识产权等问题,以规避潜在的风险。同时,我国高校图书馆关于面向校友服务的方式、范围及要求等没有形成规范体系,校友不易了解相关规章制度。(4)服务程度的差异。国外图书馆的校友服务项目不仅见于图书馆网站,学校校友会也有相应的链接,国内虽然多数高校主页上均有校友会站点,也涉及了许多服务内容,但与图书馆相关的几乎没有,多见于图书馆网站;国外有专门的数据库校友版供校友检索使用,这些数据库的校友版涵盖范围广泛、期刊种类多样,而国内这一块尚为空白。

3

国内高校图书馆加强校友服务的几点建议

3.1 将校友服务制度化

高校图书馆文献丰富,专业性强,许多学科的资料之广、全、深为其他类型图书馆所不可企及,校友曾在校学习数年,对于馆藏的特点及使用都比较熟悉,希望母校图书馆对他们能有政策倾斜。笔者在接待读者数年的工作实践中也听到了来自校友的这种呼声,他们不仅自身需要这种服务,而且还会介绍周围的同事、朋友到母校图书馆接受服务,无形之中也提高了母校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因此,建议各高校图书馆不仅要重视校友服务,而且要将校友服务制度化、日常化,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专门的校友服务栏目,在学校校友会的校友服务栏目中链接图书馆校友服务栏目,方便校友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都能及时地了解和使用母校图书馆的各项服务。

3.2 循序渐进向校友提供服务

从“985计划”大学、“211”工程大学,到省部共建大学、省属重点大学、一般大学再到高职高专,各个高校图书馆的基础、条件千差万别,向校友服务可采用不同的模式,要因馆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3.2.1逐步开展文献借阅服务

目前,高校部分馆藏利用率并不理想,很多价格昂贵的外文资料利用率最高只有30%,有的还不足5%,绝大多数处于沉睡状态。各高校图书馆优先向校友开展文献借阅服务,既扩大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又便于与分布在各地的校友建立长期联系。

3.2.2

开放电子阅览室,采购数据库校友版

近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都购买了大量的中、外文电子资源,并开发建设了本馆特色数据库,电子资源越来越丰富,但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不可能完全对外开放,故而应向校友开放电子阅览室。在服务过程中,还应指导校友合理使用,提醒他们不要批量下载。

另外,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购买专门面向校友开放的数据库,使校友不用到馆即可使用。

3.2.3

向校友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已有的服务水平为校友提供以下服务:文献传递、定题专题服务、查收查引、数字参考咨询、各类型分析报告、培训讲座等。

第3篇:研究生毕业赠言范文

关键词:社会捐赠;布朗大学;投资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l)06―0053―04

进入美国布朗大学的主页,查本科生的录取率,会发现这所大学每年的录取率都十分苛严。就在2010年,布朗大学本科生的申请人数为30 136人,录取人数只有2 804人,录取率仅为申请人数的9.37。可见布朗大学能跻身于美国著名的“常春藤”联盟之林,并非浪得虚名,不只是得益于它的殖民地历史。恰恰相反,这所学校在它历史发展的初期,并不是一棵“常春藤”,而是一株几近枯萎的小苗。就在它1764年建校于罗德岛并定名为罗德岛学院后不久,这所一开始只收男生的浸礼会大学就因财政困难而停办多年。使这所学校变成真正的常春藤的,是发生在这所学校成立40周年的一件大事:1804年,罗德岛大学接受了尼古拉斯・布朗先生的5 000美元的捐赠,由此而重建,学校也因此更改为现在的校名。第一笔捐赠引来了后来的源源不断的捐赠。正是这些慷慨的社会人士和社会组织的各种捐赠,使布朗大学获得了新生,并在此基础上蓬勃发展,茁壮成长成与常春藤联盟中的其他院校齐名的世界一流大学。进入2l世纪的布朗大学,仍然维持了它的良好传统,以它高水平的教学与研究吸引了各种社会捐赠,并用来促进学校的发展。

一、布朗大学社会捐赠的来源

布朗大学设立有年度基金会(Annual Fund),该会将布朗大学每年获得社会捐赠情况对外。根据该机构最新的报表,近五年布朗大学获得社会捐赠情况如表1。

2)研究生校友捐赠实物合计11847次,捐赠者合计2006人,所占比例16.9%,款项金额合计405150美元;

3)在校学生家长捐赠实物合计9212次,捐赠者合计3147人,所占比例34.2%,款项金额合计2922269美元;

4)校友家长捐赠实物合计16458次,捐赠者合计3413人,所占比例20.7%,款项金额合计3363881美元;

5)本科生捐赠者合计1082人,款项金额合计22487美元;

6)学校赞助商和其他友人捐赠者合计408人,款项金额合计1521190美元;

7)其他来源的捐赠者38人,款项金额合计712991美元。

二、布朗大学社会捐赠资金的投资

布朗大学获得捐赠以后,相当一部分用来进行投资,以促进布朗大学获取更多的收入。布朗大学将社会捐赠投资到了各个方面,包括实物投资,有价证券,信托基金等。该校实行企业化的管理,将资金进入了商业领域,进行商业化运作。根据公允价值计算,截至到2009年6月30号,布朗大学社会捐赠的投资结构如表3。

表中的一级投资是指直接获得的社会捐赠的首次投资,二级投资是指在一级投资获得基础上的再投资,三级投资则是在二级投资基础上的再投资。

布朗大学另一方面的投资涉及学校本身的硬件设施。该校从2002年开始执行2l世纪发展计划以来,社会捐赠就被用于购买土地、建设学校的教学场馆、更新学校现有的设施等。得益于各项社会捐赠,截至2009年6月30日,布朗大学的固定资产的净值(包括土地、建筑物、设备和在建工程)达到1294352千美元。

三、布朗大学社会捐赠投资的收益

在布朗大学2010年秋季最新一期的发展情况报告中,公布了截至到2009年6月30号的收益情况。截至6月30号的投资回报如表4。表4布朗大学社会捐赠投资所获收益(2008~2009年度)

布朗大学投资主要涉及金融资本投资,以获取利息和分红为主。根据2010年秋季发展报告和2009财年报告,布朗大学自身的投资尚未涉及生产交易领域,这些投资由布朗大学下属或相关企业承担,在布朗大学财务总表有统计数据,表4仅仅涉及布朗大学社会捐赠投资的收益情况。

布朗大学的社会捐赠基金,还以收购资金为目的,与其他机构订立了多项协议。这些协议项目在进入21世纪以后的每年都有所获益。表5就是这些协议项目的进入21世纪头几年的收益情况。

表中的结余部分就是各项协议所获收益。可见,学校利用社会捐赠积极和社会机构、社会民众合作进行资金运作,也是取得投资回报的重要途径。

四、布朗大学的社会捐赠资金的使用

布朗大学所获得社会捐赠资金及投资所获得的利润,除了一部分继续用于投资以外,其余均使用于学校发展和各个方面。包括:

1)院系支持。布朗大学对于院系的支持体现在对教师的激励,让他们发挥最高的智力程度,老师在课堂上带来的是教育水平的一步步提高,把学校为社区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转化为教学价值。大学教授们的思想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有直接影响,布朗大学每年度拨给各院系的款项在于帮助和丰富学校的学术计划,使得布朗大学的学生获得世界领先的思想启发。

2)本科学生教育。布朗大学吸收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的学生。因此布朗大学使用这些捐赠资金,用于学生教育,改变学生个人世界的同时,也是让学生去改变这个现实的世界。

3)研究生教育。布朗大学吸引和培养了很多准备吸收更深的知识,掌握更有效方法的世界学生,倡导言论自由,推进技术创新,使社会进步成为可能。每年研究生院生源超过7000人,和以前相比翻了一番,这是“学术增值”计划的成果,也是捐赠资金使用的主要方面。布朗大学每年度都提供学生更多机会进行严谨的研究,进行跨学科的对话,与在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专家合作。捐赠者的资金帮助布朗大学教育那些研究生,使他们的贡献更大更持久,无论是在科学分析,还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4)图书馆建设和学术资源建设。布朗大学需要严谨的学术图书馆资源,使其不断发展,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学术期刊,电子数据库,特藏书刊和充足的学习空间,都是大学的高层次研究需求。2007年1月,苏珊理查德福利德曼体育研究中心提供24小时的学习空间,开设了科学图书馆。图书馆还开始在门廊提供电子学术期刊的永久保存活动的参与点。

5)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布朗大学的捐赠基金将通过本科教育和研究奖金(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ResearchAwards,简称UTRAs)发放给学生。这些奖金项目为学生提供工作机会,与教师的研究密切合作,完整地参与课程发展和修订,亲身体验大学的工作。UTRAs提供有价值的学术训练,让学生在追求学术生涯的兴趣同时,直接促进研究和学科发展。

以2002年制订的学术增值计划和2008年布朗大学对社会捐赠资金分配为例,资金的流向如下:

第一部分:40%的经费使用在supporting and expandingthe faculty,即为学校的资源,包括校舍,教学设备的支持和扩展方而。

第二部分:40%的经费使用在bolstering undergraduateand graduate student suppot,即为在校学生提供经费援助或者学术研究经费资助。

第三部分:20%的经费使用在enhancing the student liv-ing and learning expenence,即为学生提供住宿和学习的客观条件。

以上分析表明:布朗大学将社会捐赠收入投入到了学校发展的诸多重点领域,使社会捐赠对学校发展发挥了应有的功效。

五、启示

通过以上对布朗大学社会捐赠的收入、支出、投资、回报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布朗大学社会捐赠对布朗大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观我国的高校,其经费来源主要依赖政府拨款,但对政府投入的依赖正是我校高校发展的瓶颈。如何拓展多种经费来源渠道,扩大社会资金注入。是我国高校应该寻找的实践道路。从布朗大学社会捐赠的经验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社会和政府应关注捐赠事业。首先,从社会文化方面,美国的宗教文化向社会传送了“乐善好施”的意识,为人们的内心深处构建了一个社会捐赠意识生长的有利平台。其次,政府为了鼓励社会捐赠,颁布了相应的捐赠法案、遗产法案、各种基金会运作的相关法律条文,规定了对社会捐赠免于征收各种税赋的鼓励政策,这些对于社会捐赠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这样的观念和法律法规都还很欠缺,社会捐赠的风气也尚未形成,还只仅限于部分成功人士的个人行为,并未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捐赠的良好风气,所以,社会和政府应关注、鼓励、宣传和培养社会捐赠的意识与行为,使我国的捐赠事业缩短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

2)高校应重视校友资源。在布朗大学的社会捐赠中,除了企事业、商业金融巨头等的大额捐助以外,校友成了社会捐赠的更为宽广的渠道,他们的捐赠聚沙成塔形成一笔巨大的资金财富。布朗大学建立了毕业生数据库,保存着毕业生的各项个人信息,这样的数据库对于高校来说,同样是一种财富,不只是高校与自己的毕业生之间的一种简单的联系簿,以这个数据库为基本,可以张开一张庞大的人际关系网,构建学校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紧密联系网络,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高校的发展极其重要。

3)高校应加强对社会捐赠的管理。21世纪以来,布朗大学在社会捐赠方面的管理应该是非常精细有效的。该校在2002年之前便已经有了多项发展计划,每一项发展计划报告都有详细的名称和工作重点,2002年布朗大学又设置了一项庞大的学术增值计划,设定了筹款14亿美元的目标,并把这项计划作为本校的宣传手段,吸引外界捐赠者来为学校做出贡献,甚至形成了每年秋季对外公布发展情况报告,明确将每一份资金都用在了需要的地方。我国高校虽然也意识到了获得社会捐赠的重要性,但缺乏系统和精细的设计管理。当然,这与我国高校社会捐赠尚未形成风气有关。

4)高校应和当地社区保持友好联系。现今的布朗大学座落在普罗维登斯镇,它的2l世纪发展计划中,一些重大项目涉及当地的发展和建设,甚至当地机构的负责人也成为布朗大学诸多发展项目中的负责人之一。这一做法不仅将学校自身的发展和当地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更能激发当地人对布朗大学的捐赠热情。我国高校大多并未为当地发展做出太多的贡献,居民也没有太多地感受到高校带来的发展变化,由此难以激发为高校捐赠的积极性。所以,我国高校的发展除了要关心自身的发展,还需以高校的发展福泽当地人民,这样才能取得社区的信任,获得更多发展的机会与动力。

第4篇:研究生毕业赠言范文

【关键词】数据平台 指标 逻辑关系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采集平台)在全国各高等职业院校普遍使用,至今已经8个年头。现在,数据采集平台正在成为各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实施常态管理、动态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主要依据。

天津市每年填报两次,到目前为止已经填报了15次,其中天津市教委每年都组织天津市的各个高职院校参加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各高职院校相互切磋,对数据采集平台上几百个指标参数做了深入的研究,对各指标的内涵逐步明晰起来,对各数据表中的一些指标的逻辑关系也逐步理清。笔者就天津市高职院校对数据平台重要指标逻辑关系的理解做一总结,以期对未来数据平台的建设、管理和填报有所裨益。

1在校生数数据关系

数据平台中有两处分别采集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数:(1)1.5 中“2015年9月1日前在校生”数,采集的是学校所有的在校生数,其中包括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数,这是个总数。(2)7.1 专业设置中的在校生数,这是从专业角度,分专业分年级采集各自的在校生数,这里总人数的合计值应与1.5中的“全日制高职在校生”总数相一致。

2社会培训数据关系

(1)1.5中“在校生”的培训不论是社会的还是在校生的培训,包括专业组织的与专业有关的培训和学校组织的与专业无关的培训,数据量是最大的。(2)“7.3.2应届毕业生获证及社会技术培训情况”中“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技术培训总数(人天)”这一培训包括为产学合作企业培训的,也包括为其他企业培训的,一般地,数据量在A1-5和A7-5之间。(3)“7.5产学合作”中“学校为企业年培训员工数”,填报专业为产学合作企业培训的员工数,一般地,数据量是最小的。

3社会捐赠数据关系

采集社会捐赠的数据共有4处:(1)“4.1校内实践基地”反映社会捐赠和准捐赠的用于实践教学的设备情况,即安装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中的设备。若不是设备,在该项内就不采集。(2)“5.1经费收入”反映社会捐赠的经费情况,但不包括准捐赠 。凡属于社会捐赠的所有项目,如现金,设备和材料 (折算数)等,都统计在内。(3)“7.5 产学合作”反映与学校合作企业中的5个主要企业的捐赠和准捐赠情况,而不考虑这些捐赠是否用于实践基地。(4)“9.3 社会(准)捐赠情况”全面反映学校接受社会捐赠(包括准捐赠)的总体情况。因此,这里出现的数据应是最大值。填写数据平台时,注意一下逻辑关系。

4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数据关系

设备值平台中有2处分别采集设备值。在“4.1校内实践基地”中对设备值作了注释:“设备值主要是指学校实践基地固定资产中的一般设备和专用设备的价值。”也就是说,该项设备值仅仅采集校内实践基地中的设备数据,而校内实践基地外的设备并未采集。因此,平台3.5 固定资产中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应≥4.1校内实践基地中的设备总值。

5职业资格证书

(1)“7.3.1职业资格证书”是从专业的角度去采集,凡在本学年度内 ,高职学生不分年级,只要获得了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格证书,都要采集(2)7.3.2 应届毕业生获证及社会技术培训情况,这是采集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得了符合专业面向的职业资格证书数据。这两类数据的关系是 7.3.1 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获取人数≥7.3.2 应届毕业生获证及社会技术培训情况获得证书的应届毕业生数。

实训项目:数据平台中采集实训项目的数据共有3 处 :(1)7.2开设课程中的“主要开设实践项目名称”(下设“实验、实习、实训”三个字段)。(2)4.1 校内实践基地中的“实训项目”,反映的是校内各基地的教学功能。(3)4.2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中的“实习实训项目”,反映的是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学功能项目。这两种基地所开设的实习实训项目应与7.2开设课程中的“主要开设实践项目名称”相统一,换言之,在7.2开设课程中所采集的数据 (主要开设实践项目,不是全部开设的项目),在4.1校内实践基地或在 4.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中有的实习实训项目应该都能找到。

6专业带头人填写说明

“7.1.1开设专业” 一条记录下只能填写一个专业带头人,此处须分别填写三年制专业、分方向的三年制专业、三二分段专业,人员可以重复。

“7.1.2专业带头人”: (1)考虑专业方向、专业年制和校外兼职专业带头人,一个专业可填报多条专业带头人信息。(2)“本岗位工作年限”是指担任专业带头人的年限。(3)若专业带头人在A6等其他表格中出现,其相关资料应一致。(4)工作单位是指该专业带头人的工作单位,可以有来自企业的专业带头人。(5)若有来自企业的专业带头人,但该专业带头人在统计时段内未任课。

7接收顶岗实习、毕业生就业人数数据关系

“接待学生量”单位是“人次”,包括统计时段内三个年级的数据。基地接待半年顶岗实习则基地使用时间不少于180天。半年顶岗和就业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只针对时段内的应届毕业生。

8产学合作企业数数据关系

参考文献:

[1]何锡涛.高职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使用,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年5月

第25卷第3期.

第5篇:研究生毕业赠言范文

约定,“孰”成?

特约主持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周 飞(安徽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近日,“985工程”的29所高校共同签署了《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以期呼唤“研究生自觉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然而笔者认为,也许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恪守学生道德之事当自内省始,而绝非一纸公约可以为之也。一段时间以来,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甚嚣尘上,屡屡见诸报端。究其原因:功利主义首当其冲,对科学与学术理解偏离应有之义,科研评价体制落后等。读研究生本应是从此选择了学术道路、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奋斗,甘愿与清贫、寂寞为伍。可事实上,研究生学历已经成为一些人就业的敲门砖,为稻粱谋的探路石。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研究生应当把内省放在第一位,始终思考如何去追求学术?沉下心来读书思考,始终把探究创造作为第一要务,在冷静地审视社会的同时,既勇于批判,又敢于引领。唯其如此,才有可能逐步引导社会对科学和学术予以足够的尊重,才有可能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才有可能推动更大的创新,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信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而言,还是对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故晋文守其诺,退避三舍报楚恩;商鞅欲变法,先立木取信于秦民。近闻29所高校研究生签订了《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心中悲喜交替。研究生之所以不同于本科生,正是因其秉持严谨的科学精神,接受严格的科研训练,养成系统而扎实的研究能力。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精神,也就是同志所说的“来不得半点虚伪”。研究生要把科研诚信变成求学时和今后的人生信条,要“像阳光和空气一样”融入自己的生命。唯如此,才能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近年来,研究生的科研失信日益滋长,甚至成为普遍现象,若长此以往,研究生质量将上演“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的悲剧,研究生声誉将名声扫地。29所高校研究生签订科研诚信公约,旨在力矫时弊,以身作则,值得点赞。但愿这一公约成为研究生乃至所有科研工作者“科研诚信伟大复兴”的冲锋号 ,而不是喧嚣世俗中浮光掠影的“昙花一现 ”。

@姚治兰(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诚信,本是一个社会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底线。大学签订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一方面说明科研诚信之于研究生学习生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当今学术诚信的缺失。公约的签订无疑对研究生坚持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何让一份公约不变成一纸空谈,恐怕是问题的关键。马克思曾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因此,公约的执行和落实才是目的。公约的落实:于学校而言,包括研究生科研水平的评判标准、与研究生科研成果挂钩的相关政策、原创科研成果的激励和学术剽窃的责罚等。例如,牛津大学就出台了非常具体的规定:连续10个词引用他人作品不注明出处的,应被视为剽窃的证据。于研究生而言,则需要自觉把个人的科研诚信作为大学诚信、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唯有下得苦功夫、修得公德心、明辨是与非、知与行合一,方能求得真学问,做得真科研。

@高金萍(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培养的高级人才,他们能否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真问题,以诚信的态度推动学术研究发展,决定着未来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成败,决定着未来中国能否占领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因此,他们的科研道德和学风显得更为重要。由南开大学研究生科研道德与学风建设自律促进委员会发起,29所高校联合签订的《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充分体现了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理念。诚信不是虚无缥缈的道德标尺,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落实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行动。签订科研诚信公约,仅是研究生自觉自愿在科研诚信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能否真正落到实处?能否真正做到诚信?不仅需要他们的自我约束,更需要学校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把老虎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高校管理部门需要尽快通过技术的控制、惩戒的制度,把剽窃、抄袭等不诚信行为关进笼子里,为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制度保障、平台支撑,使研究生更快、更好地成长。

科研诚信

约定,“孰”成?

特约主持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铁 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29所高校研究生共同签署了《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这是件好事,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我既为研究生的这一举动叫好,同时也认为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仅仅靠这些研究生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这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而不能让这些研究生孤军作战。首先,研究生的导师应该做践行科研诚信的榜样和典范,检点自己的言行,端正学术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对学生言传身教,引导、帮助、监督研究生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其次,校方也应该履行相应的责任,建立健全有关的奖励和惩处机制,在高等学府中真正营造科研诚信的浓郁氛围;再次,高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风气如何,对高校、对学生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社会不讲诚信,怎么好苛求这些学生们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全社会都要把诚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形成人人讲诚信的社会风气。

@蓝晓霞(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诚信乃科学研究之本,研究生作为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我国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后备军,其科研诚信水平不仅关系个体的学术生命与未来,更关系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水平提升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未来。笔者认为,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应抓好教育和管理: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促进道德自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具备科研诚信的知识,特别要知道为什么要坚持科研诚信、什么是科研诚信、如何做到科研诚信等基本问题,明确科研诚信的标准和规范,增强底线意识、意识,强化厚学养德、正心诚意的自律意识,自觉提高学术道德修养,使学生不想不诚信。其次,应加强建章立制,强化管理约束。应建立学术道德相关规范,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加大对违反科研诚信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须明确认定标准等具体问题,完善调查处理机制,增加违法成本,使学生不敢不诚信。另外,还应关口前移,做好论文开题查新、独创性声明、相似性检测等环节工作,使学生不得不诚信。

@邸燕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国内首份《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不仅得到全国“985工程”高校的积极响应,也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关注。人文教育和科技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使命,而诚信是人文教育的根本。众所周知,缺乏诚信、品行不佳的人,学历越高,对社会危害越大,因此诚信对于高学历人才尤为重要;其次,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引领作用,《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旨在充分发挥“985工程”高校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加强中国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建设,最终带动全社会良好学术环境的建设。然而《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只是走出科研诚信建设的第一步,我们更要关注科研诚信建设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形成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术能力。加强质量管理,建立监督奖惩机制,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营造风清气正、求实创新的学术生态环境。

@鲁 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诚信是立国之本、做人之基,然而,诚信既不会与生俱来,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突出强调学术诚信养成,既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治理当下学术领域浮躁现象、杜绝学术腐败问题的时代命题。通过政策引导、完善机制、奖掖先进、约束不端,使研究生明确自身的职责使命、规范学术行为,营造“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的研究氛围,无疑将为更多高水平、原创性成果的问世奠定坚实基础。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高校学术诚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研究生培养领域予以重视非常必要,但还远远不够,高校乃至社会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模式如何改革,如何科学、公正地鉴别学术质量与水平,个人信用(包括学术诚信)信息系统如何全面、合理构建,单位或个人非诚信行为如何惩戒等问题,亟需配套完善。

毕业季忆

特约主持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苏寄宛(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应该是一个让我们微笑去追忆的词语。今年有毕业生喊出“当青春散场,暧昧离席,让我们为了青春再叛逆一次,一次,就好!”的毕业口号,以集体走红毯的方式来纪念毕业。“毕业戒”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毕业纪念形式,一枚刻有学校、院系、班级和个人代号的毕业戒指将成为毕业生们永久的纪念。“毕业旅行”“散伙饭”“毕业照”“跳蚤市场”等传统保留项目,是证明毕业生在大学中生活、学习过的最有力证据,不舍情结蕴含其中。纪念需要形式的载体,而究其内涵不仅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眷恋与不舍,而且更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情怀,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的启程。

@韩宝志(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

各高校在毕业时,都会设计各种仪式、活动,来唤起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回忆:大学生活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毕业记忆”与其说是毕业之际的精心设计,不如说是大学办学理念在大学生毕业之际的集中体现,如果大学生在就读期间没有体会到学校、师长的关爱,任何设计都是无用的;“毕业记忆”要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承载内容,最重要的是“爱”:到学校曾经走过的角落留个影,留下自己的青春记忆;与自己的老师合个影,听老师的谆谆教诲;设计一场感人的毕业典礼,秉承学校的传统走向社会,留给学生精心制作有学校特色的纪念物,使其能感受学校的关爱。

@铁 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记忆,关键是给毕业生们留下了怎样的记忆。花里胡哨的活动和仪式,可能会引起一时轰动,但缺少实质内容和纪念意义,无法成为他们永久的记忆及前行的动力。因此,在策划中要追求新颖、力求丰富,但更要注重内容、注重实际、注重鼓舞和激励作用,而不能仅仅成为一场“秀”。学校也好,教师也罢,要想方设法多为毕业生办实事、办好事。例如,赋予毕业生永久使用学校邮箱的权利、向毕业生发放永久性学校图书馆借阅卡、让毕业生永久性地优先享有学校多种优质资源的便利等。建立毕业生网上联络平台,永久性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在社会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何 进(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生是大学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发扬者、传播者,做好毕业教育工作:一是以毕业生为主体,提升其参与性和积极性,如设计毕业季活动和纪念品时,广泛征求毕业生意见建议或由其主导开展;二是加强师生互动,搭建多元交流平台,如师门之间使用更贴近学生的交流方式,使用微信等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温情互动;三是体现学校特色和文化,挖掘毕业生的共同回忆,精心设计毕业盛典。毕业典礼及学位授予仪式是大学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学校在毕业典礼的设计理念中充满了“北科记忆,北科精神”,带领毕业生们一起重温在北科的学习生活,力求为毕业生留下难忘的毕业回忆。

@毛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毕业季,各高校都在绞尽脑汁给毕业生留下有形无形的“毕业记忆”。大学是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光,母校是人一生中最牵挂的地方,需要一些“有形记忆”让记忆永存心间。“有形记忆”:不可过于标新立异,从而失去了承载校园记忆的功能;要体现学校特色,造就独一无二的“它”;要符合学生的审美趣味;要便于携带和收藏。相对于“有形记忆”,高校多给学生留一些“无形记忆”更有意义:如毕业前的精彩一课、毕业典礼上师长的谆谆教导等。大学归根结底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给予学生最多最深的“记忆”应该是知识增长和精神成长,这是伴随其一生的“记忆”。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凤凰花开,青春飞扬,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毕业季,我不知道如何给学子更好的建议,让他们的毕业记忆更富有意义。但是,有两点建议,也许值得注意。一是毕业纪念不要“俗”。毕业时总有学生想在女生宿舍下,点亮一个大大的心型蜡烛,然后约上人一起喊某人的名字,以此表达爱慕之情。这种方式,已经“OUT”了,俗了。二是毕业纪念不能“暴”。不要以摔瓶子、砸东西、撕掉书本等带有暴力抑或破坏性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书本如果不需要,可以送给师弟师妹,也可以捐赠他人。一些不想或不能带走的东西,也可以通过更文明的方式,让其发挥更好的作用。

毕业季忆

特约主持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刘 凌(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大学生活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最为光华的阶段,能作为这段灿烂岁月结点的莫过于毕业仪式了。传统毕业仪式的重头戏是毕业典礼:校长在离别之际的谆谆教诲,教师给予学生的肺腑之言,美好的大学时代伴随着帽檐上流苏的轻轻一拨,嗖得一声就从指间流过了。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草根性、个性化的毕业记忆也应运而生。笔者认为,大学毕业既是神圣的仪式,也是校园文化的展示。华南师范大学非常关注大学毕业环节:薪火相传的毕业典礼;“四留下”的文明离校;离校工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华师小木”校园移动APP;“指尖上的华南师大”。这些都延续了学生对母校的感情,开启了新的生活。

@席宇梅(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礼物应尽可能的在形式、材质、功能等方面做文章,让其成为学生乐意珍藏一生的物件。形式上求特,突出学校特色,如农业大学送植物种子、北京服装学院送毕业生自己设计的T恤、科技大学送带有编号的金属戒指等都是独具匠心之作。材质上求牢,为了便于长久保存,最好是由不易破损、变形、变质的材质制作完成。功能上求存,要求礼物最好是非消耗品,能兼顾观赏性和实用性。总之,毕业礼物最好能兼有小巧、便携、具有母校特色、寓意深远等特质,在毕业离校之际,为莘莘学子梦送上创意小礼,学校换来的必将是桃李芬芳、星火遍地,因为母校温暖的记忆已经植根于学子心底!

@崔亚军(甘肃省天水师范学院统战部部长):

对毕业生而言,六月是一个汇集了离别、转身、不舍、歌声、眼泪等词汇的月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如何正确引导毕业生文明离校、安全离校、有序离校,形成文明离校的好风气,在规范毕业生文明离校的同时给毕业生留下诸多的美好回忆,是一个非常细致且很有意义的工作。多年来,学院始终把毕业生离校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在继承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学校开展欢送毕业生系列活动,如毕业生感言及照片征集活动、毕业生爱心捐赠活动、网上“临别寄语”征集活动、制作“青春之约”毕业纪念DV等。当活动丰富多彩、贴近学生,就能受到毕业生的欢迎,对在校生也是很好的教育。

@张 奕(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毕业季该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我谈三点看法。一是精心策划一场毕业典礼。校长授予学位、教授拨穗;校长讲话、教授语录、学生感言;留下影像、记录回忆等。太多太多的元素包含在毕业典礼中,核心依然是大学精神!二是“记录青春”―赠送给毕业生的礼物。留下每一位毕业生的灿烂笑容,记录学生们的青春记忆。三是搭建毕业生微信、飞信、短信等“微媒体”平台。留下学生们的所思所想,赢得学生的关注与关心,建立良好的校友资源库,实现“毕业不离校,关注依旧在”的新境界。如何将校友资源与在校生的培养有机融合是值得大学人关注和探究的新课题。

@刘晓哲(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论文、毕业照、毕业典礼、散伙饭,一系列毕业纪念活动,牵动着每一位毕业生的心。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为毕业生奉献了一部由11位毕业生参与拍摄的毕业“大片”,讲述了他们从第一天踏入大学校园的懵懂,走过艰苦的军训生活,开始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到最后依依不舍地离校毕业。校团委以此片号召毕业生做到“七不”:不抽烟、不酗酒、不打架、不、不起哄、不乱掷杂物、不损坏公物,坚决杜绝毕业生离校不文明行为的发生,确保毕业生离校“文明、愉快、安全、有序、和谐”。此片在校园媒体播放时受到师生赞扬,在校园微博、人人网公共主页等转播数千次。

第6篇:研究生毕业赠言范文

关键词:特征;赠答送别诗;刘敞

刘敞作为北宋前期江西一位历史文化名人,与“清江三孔”、“波阳三洪”、“临川二晏一王”、“南丰三曾”以及欧阳修、杨万里、刘辰翁一样,成为宋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有力见证。

刘敞生活的年代,正好是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等人努力矫正西昆体的弊病,积极进行革新的时期。

刘敞生长于官宦之家,但他没有官宦子弟的纨绔,而是自幼饱读诗书,个性老成持重,且重情重义。这为刘敞创作大量饱含深情的赠答送别诗提供了主观可能。刘敞生活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也为他创作诸多的赠答送别诗提供了客观条件。

由于刘敞赠答诗的大部分内容与其送别诗一样,主要以述友谊、道惜别、表思念、叙交游为主要情感特征。据此,笔者将赠答诗与送别诗合于一体来加以论述。刘敞性格随和,为人磊落明白,与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梅尧臣有密切来往,常有赠答唱和的诗歌。作者试图从刘敞赠答送别诗中挖掘其下面两大特征。

一、抒发其对亲友、同仁的深厚情谊及劝勉、赞美之情

宋代的官员调动非常频繁,流动性强,这就使得各官员之间、亲友之间话别的机会增加。作为社会的一员,刘敞也毫不例外,有诸多的应酬,有诸多与同僚、友人话别的场景。基于此情此景,刘敞深有感触,继而创作了大量的赠答送别诗来寄托离别的无奈与惆怅,表达诗人的哀伤、愁怨及思念之情。例如“谁令春风来,翩翩动归舟,千里在明发,一樽献酬,江湖望魏阙,离思空悠悠。”(刘敞《送占光禄》卷五)质问春风为何要来吹动友人的归舟,留下悠悠离思。又如他的《送焦生》“宁复悲归来,眷眷儿女泣” ;《送雍秀才归琅琊山》“盛论山水趣,局促恨来到,江湖且相望,送子一何啸” ;《送冲卿守高邮》“离怀重自感,堕泪沾长缨” ;《山光寺献臣》“离怀目无极,日落似忘返。”这些诗歌均表达了诗人送别亲友时的不舍,眷恋之情。

刘敞与梅尧臣、欧阳修、王安石、江休复等关系甚密,诗歌上的赠答唱和最多。笔者试举几个例子深入探讨刘敞与亲友、同僚的深情厚谊。如《寄圣俞》,这首诗写诗人独自在京城徘徊,思念曾经在此相别的友人,秋风依旧,流水已去,新雁归来。新雁归有期,而友人却不知何时归来,无奈之下,只得将这问候托于大雁,以宽慰远在天涯的友人。刘敞小梅尧臣16岁,但两人的关系很好,相聚甚欢,常饮酒唱和。由于刘敞常被调任于各地做官,所以与梅尧臣常处于离别状态,使得诗人只好通过吟诗来表达彼此的情感及对友人的无比思念之情。

江休复,字邻几,是刘敞的姻家,其人博学多闻,比刘敞大15岁,二人可称为“忘年”之交,原甫以知音待之。刘敞诗集中有诸多的诗篇涉及他,有不少送别的诗。诗歌表达出这种深切思念,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他还写了些诗歌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如《寄贡甫》,贡甫即刘攽,是刘敞的弟弟,自小跟着刘敞学习,兄弟两感情深厚。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甚至希望“简略或易足,长当并形影”。刘敞经常是病痛缠身,特别41岁那年是经受了官场失败的沉重打击后,更是感到孤独寂寞。这也是诗人对亲人如此思念,对岁月流逝如此感叹的原因之一。

刘敞诗集中还有很多反映对亲友、同仁的思念的诗歌,如《二十六日大风寄贡甫》(卷九)、《送裴殿丞》(卷八)、《陈桥别隐直》(卷十)等等。

在刘敞的赠答送别诗中,还有些诗歌表达着他对亲友的勉励,如:“丈夫非怀安,少壮宜努力”(《别和弟》)。另外,刘敞诗歌中也有表达对友人的赞美的。譬如:“刘侯之弓三百斤,壮气可以摧浮云”(《送刘泾州》)。诗歌反映了诗人对友人或同仁的能力的认同与赞叹。

再举几例来探讨诗人对亲友同仁的关切与赞美,以便增加对刘敞的深入了解。如《赠梅圣俞》,诗中提到文士们的洛中相会,发生在天圣九年,诗人年仅13岁,由“及此将十载”可知,诗人写此诗是在二十几岁的时候。还在年少时,便闻之梅尧臣的诗名,高度赞扬其才情,并颇为推崇,一种相恨见晚的情愫与于言表。诗人与梅尧臣关系甚密,这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彼此间有着深深的影响。刘敞对友人、同僚赞美的诗歌还有《送李才元》、《寄佑之》等等,这些诗歌都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表达其对岁月流逝、人生无奈及自身境遇的感叹

在刘敞赠答送别诗中,除了表达离别情怀的外,还有些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叹。诗人从小身体不好,并且一向少年老成,这在其弟刘攽的《故朝散大夫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全判南京御史台刘公行状》中可以了解到这些情况。对人生悲苦与无奈的感慨,可以从他与亲友交流的诗歌中找到踪迹,如:《答吴冲卿学士》

诗歌开始便用“人生若浮云,聚散不自知”来表达人生的无常。然后就开始回忆与友人初识时的欢快、喜庆场面。接着因为变故致使两人分离,生活的境遇也使两人无法再联系了。离别使诗人与朋友都互相思念着对方。后面表达了彼此间深厚的友谊,并感叹人生。

刘敞赠答送别诗歌中有表达个人志向的诗歌,如《送张四隐直游边》,诗歌写因友人游边而引发了诗人满腔的热情,回想年少时的凌云壮志,感叹卫青、霍去病能建功立业的豪壮,诗人自己虽然有壮志,但却力不从心,并将希望寄托于友人身上。“力弱非志弱,送君心长悬”这句诗很明确的表达了这样的情怀。

刘敞的赠答送别诗还有些表达诗人的伤感情绪,如:《寄邻几》、《风雨寄贡甫》等。刘敞身体不好,曾多次请假回家养病。这期间,难免孤独寂寞、惆怅,并越发思念亲人、好友。这几首诗歌正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字里行间充满着淡淡的忧伤。

有些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爱护,譬如:《送杨十七秘丞知瀛州河间》。据《宋史》本传(卷三百一十九)记载,他在任扬州知县时,为人民要回被官府霸占的良田,为百姓伸冤等;另外,他在任郓州知县期间,也是“决狱讼,明赏罚”,使“境内肃然”因而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刘敞把儒家的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忠君爱民思想一直伴随着他的仕途,但是偶尔也能从其诗歌当中感受到他的向往老庄的隐逸思想。

一般而言,传统的赠答送别诗发挥着良好的交际功能,同时也伴随着审美效应的缺失,甚至可以说这种题材中有很多的言不由衷的伪诗、劣诗。刘敞的赠答送别诗主要有反映其与亲友的深厚感情,自身的人生态度,对亲友的勉励、赞美等几个方面。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诗人的思想,一方面,他积极入世,忠君爱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感叹人生无常,个人的忧郁孤独与寂寞。尽管刘敞的送别赠答诗在艺术上没有很大的成就,但是这些诗歌毕竟倾注了诗人大量的心血,从多维度反映了诗人与亲朋好友的交往情状,及与他的深挚情意,刻上了诗人心灵的印迹,是其生命的历程缩影。

参考文献

[1] 刘敞.公是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

[2] 江西省新余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余市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罗露平,女,江西宁都人,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第7篇:研究生毕业赠言范文

美国大学国际事务监管不善成隐患

据美国高等教育内幕网站() 2012年2月14日报道,北达科他州政府近期公布了一项审计结果,发现狄克森州立大学监管不善,有百余名留学生在没有完成学位要求课程的情况下仍获得了学位。该大学被指对学生做出虚假承诺,没有履行对课程进行监督的职责。

研究国际高等教育的专家称,这两起事件反映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开展国际活动,但如何确保距主校区千里之外的教学质量?换言之,谁来确保国际教学项目的质量,是国家、机构、联邦政府还是其他机构?

如何监管这类事件已经成为过去十年间最紧迫的事。美国高校国际化的步伐已经大大加快,从最初美国际学生数量的增加,发展到与国外大学、学院的合作等。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曹雪编译,2012年2月28日)

儿基会报告关注城市化进程中的儿童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网站消息,儿基会于2月28日《2012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城市化进程中的儿童》。报告指出,全球近一半的儿童目前居住在城市地区,需要我们对其境况进行关注并满足其需求。报告编者阿比德・阿斯拉姆(Abid Aslam)指出:“目前,我们正面临某种转折点。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其中近10亿是儿童,而更多儿童移居到城市中生活指日可待。”

传统上,父母与儿童一同移居城市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机会。从目前的城市化情况来看,更多的儿童是在父母定居城市后出生的。但城市公共服务并没有跟上城市化的脚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基贝拉(Kibera)与巴西的贫民窟中,儿童除了遭受暴力、剥削,还面临着洁净的饮用水等生活必需品及教育的缺乏。由于这些儿童很多没有出生登记,他们的父母缺乏正常的住房保障,因此,他们时刻面临着被驱逐的境况。

报告还显示,处境不利的城市儿童会由于贫穷与受歧视而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与医疗。对于贫民窟中与环境相关数据的缺乏,特别是与儿童有关的数据的缺乏应该引起注意。因为这些数据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到城市中存在的贫困与不公平,还能帮助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来改善这些被边缘化人们的处境。报告指出,关注城市生活中被边缘化的儿童与家庭将对整个社会有利。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张海水编译,2012年3月1日)

教师留任成美国大学新挑战

据美国科学法典网站(省略)2012年2月16日报道,一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指出,美国高等教育管理者面临一个紧迫的挑战:教师的留任问题。研究表明,男女教师在校工作的时间平均为11年。

伦斯勒理工学院德博拉・卡明斯基指出,“如果你明天雇用100个副教授,11年后,只有50个人仍在你的学校。”“这个损失是巨大的,对高等教育中的每个人都亮起了红灯。尤其是对于研究型大学,它带来的问题更为严重,研究型大学招收新教师的成本非常昂贵,而一些新兴公司的竞争又使得雇用一名新教师的费用上升到100万美元。”

研究指出,教师留任的整体趋势令人担忧。一名教师在一所大学任教的平均时间是10.9年,这就意味着学校每11年就要更换一半的教师。招聘新教师的过程很耗费时间和成本。招聘1名新工程和科学系教授的花费从11万增加到了150万美元。

研究表明,雇用新教师更昂贵,因为他们还吸引不到研究经费。卡明斯基说:“我们认为这项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在此方面避免很多现实和经济问题。”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曹雪编译,2012年2月28日)

2012年留英校友职业发展研讨会

暨小型招聘会开幕

2012年3月,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举行第八届“闪耀职场 潜能无限――2012留英校友职业发展研讨会暨小型专场招聘会”。此次研讨会及招聘会在北京、上海、广州及成都同时开展,为留英学子提供职业规划、就业可持续力分析以及各领域的职业招聘机会。

在3月3日北京召开的研讨会暨专场招聘会上,微软亚太研究院人力资源总监林磊、中华英才网资深咨询顾问姚寅初、58同城副总裁段冬等出席了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研讨会;摩根大通大中华区人力资源总监肖楠、海外学人中心主任张晓文等出席了针对往届毕业生的研讨会。本次专场招聘会吸引了百度、华晨宝马、爱普生、爱立信、国际商业机器、联想、渣打银行等40多家企业的积极参与,涵盖了银行、传媒、金融、会计、咨询、信息技术、设计、建筑、教育等众多行业。近千名留英学子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及专场招聘会。

(本刊编辑部覃云云供稿,2012年3月6日)

高校成为2011年美国慈善捐赠重要对象

据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2012年2月6日消息,随着去年股市的大幅上涨,美国富人对慈善事业的捐赠数目大大回升。美国《慈善纪事报》近日公布,2011年度美国50大慈善家捐赠的总额从2010年度的33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度的104亿美元。这50大慈善家中,有19名向高校捐赠,其中9人捐赠给自己的母校。

已故女富豪玛格丽特・卡吉尔以高达60亿美元的遗赠名列50大慈善家榜首。卡吉尔建立的两个基金会支持艺术、环境、赈灾和其他慈善事业的发展。

位于榜单第二名的已故钢铁大亨威廉・迪特里希二世向迪特里克基金会捐赠了5亿美元,用以资助宾夕法尼亚西部的非营利机构、学院和大学,其中有2.65亿美元用于资助卡内基・梅隆大学。

杜克大学收到榜单中3名捐助者给予的资助。投资大亨布鲁斯和玛莎・卡什向杜克大学捐赠5 000万美元,这是杜克大学2011年收到的最大的一笔捐赠。杜克大学收到的第二大捐赠2 600万美元来自美国医院有限公司前董事长杰克及其妻子芭芭拉・波芬德。此外,杜克大学还收到来自金融家大卫・鲁宾斯坦1 370万美元的捐助。

现年91岁的波特・百润是北卡罗莱纳州夏洛特市的律师兼商人,他向母校维克森林大学捐赠4 000万美元。同时,他也分别向北卡罗莱纳州的夏洛特皇后大学和温盖特大学各捐赠2 090万美元。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熊小青编译,2012年3月5日)

欧盟教育报告指出教师资源短缺加剧

据欧盟委员会网站2012年2月14日消息,欧盟委员会的题为《2012年欧洲重要教育数据》的报告指出,相当一部分欧盟成员国,如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和比利时都将面临严重的教师资源短缺问题。数据显示,当下许多教师接近退休年龄,而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却呈下降趋势。

报告中也有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大多数欧盟成员国的教育拨款保持稳定,高等教育仍旧是应对失业的最佳保障,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相对而言更容易找到工作。

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多语言和青年事务委员安德拉・瓦西利乌说:“该报告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非常宝贵,为他们将来的决策提供了重要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是确保高质量教育的关键因素。这就是‘伊拉斯谟项目’在发展当代教育系统的同时,强调加强教职员工专业发展的原因所在。”

报告表明,对教师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例如指导、评估和课堂观察,在欧洲正得到普遍推行。然而,这些举措仍未能提高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

该报告还指出,持大专学历的人口比例已有所上升,这就确保了这些毕业生找工作的速度比那些低学历人群要快1倍。然而,毕业生的水平会越来越高于他们工作实际所需要的水平,一些专业也提供了相对其他专业更好的就业机会,因而选择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薛淑敏编译,2012年3月1日)

2013美国名校申请峰会助学生合理规划留学

近年来,留学美国的热潮只增不减,不少学生和家长在初三、高一、高二时就确立了去美国读本科的目标。进行合理的托福/SAT学习规划以及课外活动策划,成为高中阶段重要的问题。为此,4月8日,啄木鸟国际教育将在中国电子大厦多功能厅举办“2013美国名校申请全国峰会”,深度探讨剖析2012年并预测2013年美国申请最新动态。

啄木鸟国际教育创始人陈起永认为,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将获得语言能力、学习能力、领导力等方面的收获。这种真实能力的提高对将来在美国留学生活有着长远的意义。

陈起永指出,啄木鸟国际教育秉持学习规划理念,配备专门的学习规划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本刊编辑部杨勇供稿,2012年3月20日)

政策走向

法国出台新政策促进语言学习

据法国政府网2012年2月17日报道,法国教育部部长吕克・夏岱尔于2月7日公布法国学校语言教学的新政策。同时,他还了英语学习的新工具――“自学英语”平台。

法国语言策略委员会主席苏西・艾里米(Suzy Halimi)此前向夏岱尔提交了他的最新报告――《掌握语言――了解世界》。在此基础上,夏岱尔正式提出了有助于语言学习的新举措,以期促进师生的国际流动性。

关于教师方面的政策,夏岱尔表示需要法国高等教育和研究部进行配合,在5年内,每一位有志向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尤其是准备将来从事语言教学的学生必须出国学习1年。

“自学英语”是由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和法国电信、英国文化协会合作开发的创新型学习平台。该平台通过录像、互动游戏、在线文章等媒体资源实现学习者与英语的充分接触,向所有的儿童、青少年、成人免费开放,通过互动、有趣的方式提高他们的英语技能。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薛淑敏编译,2012年3月1日)

俄罗斯将加大对国家科学基金的拨款力度

近日,俄罗斯联邦总理普京在《消息报》发表文章称,为加大扶持科研团体创新研究的力度,政府对国家科学基金的拨款数额将增加数倍,2018年将达到250亿卢布,该数额应该可以与西方国家相媲美。

普京认为,恢复俄罗斯创新型经济需要从高校开始,应该把它们作为基础科学的中心和创新发展的人才基地,提高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2020年之前,俄罗斯要力争在现代材料和工艺技术领域拥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因此,必须保证大学科研团队预算资金的可持续性和国际化特征。俄罗斯研究型高校应该像它们的国际竞争对手那样,将所获教育预算经费的50%用于科研。

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将对整个职业教育产业实施重组。该计划已经过多次论证并与专家协会及公众意见达成了一致。对于俄罗斯科学院、主要的研究型高校和国家科学中心来说,应该确定未来十年的基础和探索性研究计划。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教育处赵春露供稿,2012年3月1日)

芬兰将参加经合组织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

芬兰教育文化部近日宣布,芬兰学生将参加2012年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Ass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al Learning Outcomes,AHELO)测试。

AHELO测评考察学生的通用技能以及工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专业技能。芬兰参与的是评估学生通用技能的环节,即批判性思维、分析推理、解决问题与书面沟通的能力测试。

芬兰教育部顾问认为,AHELO为测评高等教育学习成果提供了国际性的方法。目前,学生职业竞争力与教学质量日益成为高等教育政策讨论的热点议题。对大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测试评估,将为教育发展和教学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有助于大学实现既定目标。AHELO符合芬兰对教育政策的思考。

AHELO是由经合组织发起的一个国际教育评估项目,以测评高等教育的学习成果为目的,对象为大三或大四学生。

据悉,芬兰6所大学和7所技术学院的200名学生,将被随机选中参与此项目测试。AHELO测试在2012年2月至5月进行,其结果将于年底公布。参加2012年AHELO评估的有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俄罗斯等16个国家的150个高等教育机构,接受测试的学生为3万名。

(中国驻芬兰大使馆教育组供稿,2012年2月10日)

俄罗斯将举办2012年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竞赛

据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网站2012年2月17日消息,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将举办2012年高等教育教学机构学生社团活动发展规划竞赛。这次竞赛旨在提高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并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提高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公民意识,进而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此次竞赛的参与者是教育和科学部下属的高等院校,每个高校选择一个竞赛项目参与,要求以下两个方面反映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高校学生职业适应能力和自身职业综合能力,以及高校学生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竞赛将按照以下标准来评判参赛者的表现:与上一年相比,学校学生实际参与社团活动的数量和增长数;大学利用私有或自筹资金资助活动的金额;能够预测出学生成就水平和能力的活动质量。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培育基地夏人青、王娜供稿,2012年3月6日)

权威观点

德国学者:博洛尼亚未能实现教育体系的统一

据《澳大利亚人报》2012年2月6日报道,最近对学生流动性和欧洲共同课程的一项研究显示,欧盟“通过教育联合各个欧洲国家”的想法是在“浪费时间”。

德国卡塞尔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乌尔里克・泰希勒在新出版的《国际高等教育》杂志中写到,二战结束后,留学作为鼓励国际交流的方式被推出,“是为了消解欧洲各国的独特性,打破国家间高等教育相互独立的局面”,这种想法最终促成了1999年《博洛尼亚宣言》的出台,宣言要求欧洲大陆各国建立一个共同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泰希勒指出,多年过去了,没人敢认真地评估在一体化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泰希勒认为,在《博洛尼亚宣言》之前,欧洲内部的学生流动性工作做得“相当不错”。而自宣言生效起,学生流动最强劲的增长来自于欧洲以外的国家,他们利用这种流动性更灵活地来欧洲留学。

他提出,如果学习课程在许多国家都一样的话,那么欧洲在学习上的理念差异性就会消失。“作为国际一体化的研究规则,国际间的学习势必会失去各自原有的特殊性。”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王瑛编译,2012年3月7日)

俄罗斯总统:公费大学生毕业后

应在俄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出国

据俄新社2012年2月27日报道,俄罗斯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近日提出,免费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与国家签订协议,在毕业后应首先在俄罗斯工作一定的时间。他指出,国家的任务是要让花在教育上的钱花得合理,得到老百姓认可。

梅德韦杰夫建议,应在国家和大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契约关系,以协议的形式规定双方的义务。他强调:“年轻人不是农奴,也没有人能拴住他们,但他们应该明白,他们所学的知识,一部分应该贡献给国家”。

他建议,“如果人们纷纷离开,那么就要创造条件,使他们留下来”,“莫斯科将永远是最富有的地区,但是也一样有人选择离开莫斯科,去往其他的地方,例如硅谷。在这方面没有必要害怕,但是地区的任务是创造条件使人们留下来。”他还强调,有才华的年轻人不应该总是拿自己的出走计划来“讹诈和恫吓”。

新西伯利亚州州长瓦西里・尤尔琴科介绍了该地区在留住和吸引人才方面的经验。该州农业、航空制造、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专业采取签署教育合同的方式培养人才。他说,有3个人因为客观原因被迫搬往其他地方,但离开时归还了学费。尤尔琴科指出,在新西伯利亚“也有回归的例子,有很多科学家从国外回到这里”。

梅德韦杰夫指出,“总是有人会离开,美国人也有离开自己国家的,这是正常的人才流动”,“但问题在于,如何使他们在掌握了新的技能以后,能够再回到自己的国家”。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教育处李海供稿,2012年3月1日)

日本大阪市市长:中小学应导入留级制度

据日本产经新闻网2012年2月23日报道,大阪市市长桥下2月22日与市教育委员交换了意见,桥下对未达到目标学力水平的中小学生提出导入留级制度的提案。委员们表示,今年夏天前会给出最终意见。但是,大阪之前几乎没有留级的先例,委员们的意见也各不相同。

桥下希望大家可以理解留级制度的导入:“这对于义务教育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虽然达到目标有些困难,但确实是为孩子们考虑。”

委员们也有其他反对意见:对孩子过于严格“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欲望”。市长则表示,无条件的升级也是一种问题,学生可以仅就未达到目标的学科与下一届学生一起学习。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苏佳编译,2012年3月1日)

数字看点

俄罗斯吸引80名外籍科学家主持超大型科研项目

据俄新社网站2012年2月9日报道,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副部长谢尔盖・伊万涅茨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发展工作组小组会议上称,有80名左右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应邀赴俄进行科学研究,并在俄高校建立实验室。

伊万涅茨称,科学家应邀赴俄的目的是建立实验室,主持俄政府设立的超大型项目的科学研究工作。3年内,这些科学家将获得500万美元的可支配项目研究经费,用于建设实验室,购置仪器设备,招收大学生、研究生和教师。项目结束后,这些科学家将返回自己的国家。

伊万涅茨说,俄政府制定并支持30个发展国家研究型大学的研究项目,这些大学均在教育和科研结合方面都做得非常有成效。

据俄教科部消息,在2011年9月份结束的第二批项目申请中,有39名科学家获得项目资助,其中19人拥有俄罗斯国籍(13人为双重国籍)。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教育处王金达供稿,2012年2月17日)

澳大利亚大学入学名额新增4%引争议

据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联盟2012年2月14日消息,澳大利亚大学的入学名额新增加4%,联盟称这一现象将会使超负荷的教学人员遭受更多的压力,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最新数字显示,随着联邦政府不再限制学生数量,今年的新增名额已经上升到22万。大学将根据新的“需求驱动系统”招收尽可能多的学生,并因此得到更多的资金。全国高等教育联盟表示欢迎更多的学生进入大学,但仍怀疑大学是否有能力招收如此多的学生。

全国高等教育联盟主席珍妮(Jeannie Rea)说:“一些大学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聘请临时工作人员进行多学科教学,所以在一些地方,一半甚至一半以上按工时领取薪水的人员正在承担教学工作。”

澳大利亚院校集团(Go8)警告,学生数量的增加可能很快会使大学财政入不敷出。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部部长克里斯・埃文斯称:“通过消除名额数量上的限制,吉拉德政府的改革向更多学生打开了大学的门”,“这个数据证明我们正在逐步实现目标,年龄在25至34岁的澳大利亚人40%已经取得学士学位。”

(中华女子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王昕编译,2012年3月3日)

日本国立、公立大学

第二次考试前期考试缺席率达5%

据日本产经新闻网2012月2月25日消息,日本国立及公立大学第二次考试的前期考试于2012年2月25日~26日举行,共有235 717人参加,缺席人数达12 938人。缺席率与去年大致相当,为5.2%。共有156所大学的530个系参加此次前期考试。

国立大学学生考试缺席率为4.7%,公立大学则高达7.1%。缺席率最高的国立大学是上越教育大学(新泻县),为19.1%,公立大学是新见立大学(冈山县),为20.5%。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宋庆清编译,2012年3月4日)

信息化前沿

加拿大报告引发关于大学课程网络化的讨论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新闻网2012年2月23日报道,一份提交给安大略省政府的报告建议将目前大学1/3的课程改成网络模式。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使用网络学习的需求不断增加,此举能够使安大略省成为该领域的前驱,带领全世界使用这个高科技、低成本的教育方法。”

此报告提出3个策略以期改善安省大学体制,应对越来越沉重的财务负担。第一个策略为“3×3”,建议学校采取三年制的学士学位,并将暑期改为一个正式的学期,使一学年中有3个学期。此策略曾经被多位经济学家认可,认为这是一个能够削减政府预算的方法。由于采取3年学士制度,学校须设法将每年的学习成效提高至少3%才得以与4年制大学相当。报告还表示,此作法可以为学生选课时带来更多选择并降低政府的预算。

然而,这份报告中的提议并未被加拿大学生联盟接纳,他们认为此举不仅无法帮助学生学习,甚至会让情况恶化。该联盟表示,把1/3的课程改为网络学习模式会影响教育品质。加拿大学生联盟也指出,如果这么做仅仅为了缩减经费,那么未来安省将会落后于全国,甚至全世界,因为改革后的学习环境将没有实际的课堂,没有教授及助教的协助,更没有师生间的互动。

自2011年开始,已有许多经济学家建议将4年的大学制度改为3年,以减少不必要的开销。目前加拿大安省政府尚未对此报告提出任何意见。

(本刊编辑部编译,2012年3月15日)

英国出台政策促进互联网安全

据英国教育部网站2012年2月7日消息,英国联邦儿童网络安全委员会近日对各组织和网络供应商提出了新要求,以确保家长和孩子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得最权威、最安全的网络信息。

隐私、堕落、、有害内容、欺诈是网络安全建议中明确应予以消除的主要内容。孩子在家中可以通过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游戏机或者互联网电视不经意地获得这些信息。

英国TalkTalk电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则声称他们是能够为父母提供网络控制的首家网络供应商,使家长能够防止孩子免受有害或者不恰当信息的毒害。

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说:“儿童掌握新技术的速度令人惊讶,他们会本能地点击自己喜爱的网站。作为家长,就会担心这些网站带来趣味、游戏的同时也潜藏着一些有害信息。网络安全日旨在为家长提供支援,帮助他们认识问题,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工具,确保他们的孩子安全使用网络。所以,互联网行业需要有个联合方案,确保家长能有效掌握这些知识。”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薛淑敏供稿,2012年3月1日)

加拿大政府开拓网络求职资源

据加拿大广播公司新闻网2012年3月5日报道,加拿大联邦政府日前决定关闭青年求职中心,此举预估每年能减少650万加元的开销,节余的部分经费将被投入到网络求职中心(youth.gc.ca)。

加拿大人力资源部部长黛安・芬利表示,近年来,利用青年求职中心寻求工作机会的青年人数已明显下降,使得该求职中心在现今的求职市场中的重要性下降。芬利指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政府反应,希望政府能够将相关的就业信息转移至网络,方便大众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资讯。芬利认为,在当今网络时代,加强网络求职中心的建设较符合现今年轻人的需求,也较为实际。网上求职中心还会提供信息,指导青年如何撰写履历表及如何寻求工作机会。

第8篇:研究生毕业赠言范文

中国当代十大经典爱情故事征集评选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经典爱情是评选出来的吗?回望人类爱情史,无论是现实中的伊丽莎白・巴莱特与白朗宁,还是文学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世人交口称赞,有哪一个是评选出来的?为什么要评选经典爱情?难道通过这些经典爱情来教化芸芸众生见贤思齐,也去创造经典爱情吗?试图通过爱情上的楷模来说教他人,不是自己弱智,就是对公众智商的低估。如果说评选雷锋式的先进人物还有情可原的话,因为这样有利于抗衡世风日下。那么,评选经典爱情则不伦不类。试问,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夫妻双方感情有裂痕了,非要让他们向经典爱情看齐,不人道也不明智。只要双方乐在其中,经典不经典倒无所谓。动辄以经典爱情来教化公众,委实是一种愚昧。有人吃饱了没事干,拿说点事,为百无聊赖的生活找点乐,这大概就是评选经典爱情的意义吧。何况,谁晓得这类格式化爱情的评选操纵中,有没有贪婪的商业目的在铺陈设计呢?

(王石川)

第2问“喊楼”求爱有何不可?

“林某某,我爱你。谢某某,我爱你……”一群即将毕业的男生在女生楼下集体大声表白;女生们在楼上大声回应:“我们也爱你!”这一“喊楼”活动,已经成为中山大学毕业生坚持了十多年的传统,当毕业离别的时候,中大的毕业生都会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慕。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是时尚和风流的,他们用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向与自己朝夕相处四年的女同学发出了临别呐喊,此情此景着实令人羡慕与感动。每年大学生毕业时,在校园里都弥漫着喜悦和伤感。除了毕业聚餐的散伙饭,同学们没有别的方式来向同学,尤其是女同学表白自己的心声,喊楼表白则让他们有了一种让同学间彼此的爱慕、不舍和祝福成为可能,人们在楼上楼下的呐喊之中,没有了顾虑,也没有了愧色,把蕴藏在心间的话语尽情表达出来,让心境尽情地释放,就像刘三姐对山歌那样洒脱与豪放。尽管现时的年轻人都非常开放,但心境的开放是需要一种氛围的,因此,优秀的校园文化让同学们享用不尽,受益终生。今天,当我们的大学在创造一流大学之时,千万别忽视了诸如同学间毕业时所产生出的喊楼这种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

(锦秀文)

第3问性感是生产力吗?

淡蓝的牛仔超短裙,嫩绿的蕾丝吊带衫,一组“清凉”惹眼的写真照随简历投递给心仪的公司后,不想聘书没等来,等来的却是公司一名负责人半夜不断传来的几十条骚扰短信。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头疼”事,今年刚大学毕业的杨婧(化名)真是有苦难言。大学生求职简历究竟应当展示什么?是自己优秀的品质、过硬的学历、丰富的知识和才华,还是火辣辣夺人眼球的性感写真?如果是去选美竞聘形象代言人,我看怎么性感都不为过,因为这样的职业注重的恰恰是青春的脸蛋,性感的身材,没有如此“硬件”就会此路不通。而大学生把性感当卖点,首先就是一种大学生求职的错位,显示的是对自身知识底气的不足,暗含的是对自身价值的自我贬低,怎么能怪对性感特别感兴趣的色狼闻风而至呢?性感不是生产力,“清凉”岂能当卖点?我想,绝大多数大公司不是以貌取人,而是以才华能力取人的。

(李振忠)

第4问大学生成为赠品,谁的无能?

第9篇:研究生毕业赠言范文

[论文关键词] 赠地学院 美国 高等农业教育 职业教育

一、赠地学院产生的时代背景

1. 农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使美国人民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12年以后,美国人口数量由于移民的大量迁入而急剧增加,疆域不断扩大,国内外对棉花、烟草、玉米等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增。但这一时期美国的农业生产非常落后,美国历史学家在说明这一时期美国农业的发展状况时尖锐指出:“19世纪初叶(美国)殖民者在粮食种植、收割和脱粒技术方面比《圣经》时代好不了多少”。① 当时掌握实用农业技术的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欧各国,耕种还普遍使用人力、畜力等简单的机械,严重地制约了美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当时,由于“西进运动”的兴起,农业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采用新的农业机械和实用农业技术,以便大幅度提高农业的产量和效益,推动美国经济健康发展。

2. 高等教育扩张的需要

1860年以前,美国264所院校中,私立大学有247所之多,但无论是美国东部早期欧洲移民所建的大学,还是建国后新建的教派学院和非教派学院,大多与社会现实脱节,不能培养实用的人才,远离社会,超然世外,可以说是社会生活中的“一潭死水”。即使到了1862年,学院数量少、学科分散、影响面小,且没有一所学院能够培养合格的农艺师、机械工或商人,难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联邦政府改革传统高等教育,采取有效措施资助各州创建新型的、面向产业阶级的、收费低廉的高等院校,“这种新式大学比起旧式大学,更着重于实用的目的——发展农业及工艺教育,培育美国资本主义急剧发展时期所需要的专门人才”。② 教育史家特纳(Jonathan B. Turner)和国会议员莫雷尔(Justin Smith Morrill)则是那时呼吁联邦政府创办这种新型技术学院的先驱人物。

3. 文化传统的影响

考察赠地学院产生的原因,除了经济影响,文化传统对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滕大春在《美国教育史》中指出, 正是“富有特色的美国文化为新型的美国教育奠定了基础”。美国文化传统中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 多样性的特点以及不断创新的精神等都影响着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也对赠地学院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美国建国后,实用主义逐渐被国民所接受,进而深入到国家的政治、经济、道德和教育等领域,成为其民族精神和社会心理形成的思想源泉。高等教育则表现为反对欧洲传统的教育观和知识观,奉行民主、自由、多元的实用主义哲学;把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出注重实干、不尚空谈的特性。正是这些新生国家精神与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使得高等教育在较短时间内发展迅速,形成了独具美国特色的赠地学院。

与欧洲大陆的国家相比,美国历史较短,缺少漫长而沉重历史传统的束缚,在制度上拥有较大的灵活性, 变革和创新就更容易实现。与固守传统、反对变革的欧洲不同,美国人崇尚进取、追求创新。恩格斯写道:“美国是一个新世界,‘新’不仅是就发现它的时间而言,而且是就它的一切制度而言;这个新世界由于藐视一切继承的和传统的东西而远远超过了我们这些旧式的、沉睡的欧洲……在美国,一切都应该是新的,一切都应该是合理的,一切都应该是实际的。”正是这种勇于创新的传统,使得美国高等教育在短时间内迅速超越了其他各国,探索出赠地学院这种独具美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

4. 《莫雷尔法》的直接推动

莫雷尔是美国佛蒙特州的众议员(1855~1867年)和参议员(1867~1898年)。在系统考察联邦政府通过赠地资助各州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莫雷尔于1850年向国会提交了一项议案,建议联邦政府以赠予各州联邦公地的方式来鼓励每个州建立至少一所新型大学。这样的大学讲授“农业和机械工艺……以便提高产业阶级的通才教育和实用教育,也应开设其他科目,包括军事战术课程”。该法被称为《莫雷尔土地赠予法》,简称为《莫雷尔法》(Morril Act)。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该法,规定:第一,联邦政府在每个州至少资助一所高等院校从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第二,按照1860年国会规定的议员分配名额,联邦政府根据各州的议员数,按每个议员3万英亩的标准向各州赠予国有土地或等额的土地期票;第三,出售这些土地的收入,10%用于购买校址用地,其余用于设立捐赠基金,其利息不得低于5%;第四,这笔捐赠基金如果5年内未能用于兴办上述学院,须全部退还给政府。凡是依照该法建立的学院就叫做赠地学院(Land Granted College)。189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第二个《莫雷尔法》,该法规定:联邦政府对依靠联邦赠拨土地建立起来的赠地学院提供年度拨款,以保证这些新型的技术学院具有充足的财力得以正常运行。两个法规的颁布掀起了大规模的赠地学院运动。联邦政府共建立了69所赠地学院并资助一些大学推行农业和机械工业教育,大大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目前,著名的康奈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是在赠地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赠地学院的功能与模式

1. 模式灵活多样,适应发展需要

1862 年以后,绝大多数州按要求相继建立起农业和机械工程学院,也有的州把赠地资金用于改造老大学,开展农业和机械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根据《莫雷尔法》的规定,凡接受赠地的高等院校的学生,无论哪个专业,都必须接受农业教育,学生们只有学习一些农业知识才能领到毕业证书。因此,老大学增设农业系,讲授农业化学、农业机械、土壤分析、园艺学、昆虫学等。1875 年,堪萨斯州赠地学院开设的课程包括农庄、养殖场、木工、家具制造、造车、漆工、铸工、制衣及雕刻,也开设电报学、铜板印刷、照相术等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赠地学院在教学方法上也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在教学之余经常组织各种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寒暑假参加生产实践。此外,赠地学院教学期可长可短,不仅开设正规班,还为社区居民开设补习班,也向妇女开放。1890 年通过的第二个《莫雷尔法》规定,南部17州必须革除歧视黑人的积习,黑人也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否则要为黑人设置水平相同的农工学院。

赠地学院除了给大学生授课外,还加强研究种子改良、研造肥料和机械化农具,并通过农业实验站,加强农技推广。农技推广工作是政府扶持和支持农业发展职责之一,由联邦、州和县农业推广站组成农技推广体系。推广内容包括农业技术服务、家政和四健会(四健会也称4-H 俱乐部,是美国农业部的农业合作推广体系所管理的一个非营利性青年组织,创立于1902年,其使命是“让青年人在青春时期尽可能地发展他的潜力”,“四健”代表健全头脑、健全心胸、健全双手、健全身体)。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成年男子学习最新的农业技术知识,推广新良种、新耕作方法和其他先进技术;家政则组织妇女学习编织、料理家务、美化环境等;四健会组织青少年学习和实验有关农业的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对农业科技和生产活动的兴趣。在科技推广服务中,政府与赠地学院建立了密切合作机制,从科学研究、应用开发、情报传播、项目审定到基层的技术服务和实践指导,赠地学院都发挥了主要作用。

2. 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根据《莫雷尔法》,凡接受赠地的高等院校的学生,不论专业,都必须接受一些农业教育。据统计,1862~1870年,共有30个州先后接受了此法,各赠地院校培养出了一批农业科学技术人才,且各农业院校的学生3/4来自农村,毕业后又回到农村去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农业教育课程的发展,一些农业大学的研究生院也建立起来了。这些研究生院的培养目标是工农业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教育对象是中下层阶级。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农业、机械制造、生物学、专业动物学、农产品加工学、农村建筑学和农村经济学等,也包括工艺、军训,甚至古典学科,但古典学科已失去了昔日的支配地位,实用科学受到推崇,钻研理论而鄙视生产的大学传统被改变。“赠地学院通过培养大批实用的、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科学技术人才,为美国工农业现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 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赠地学院根据所在州的实际需要,广泛开展实用性科学研究,及时有效地解决所在州各类企业面临的实际技术问题。美国国会1887 年颁布的《海奇法》规定,每个州在赠地学院领导下建立农业实验站,进行农业科学原理及应用方面的研究与实验。实验站还设立分站、实验农场及各种研究中心、研究室,从事农业科学研究,回答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研究项目以与本州农业生产有关的应用研究为主,如佛罗里达菠萝的病虫害与改良问题、得克萨斯牛群的喂养问题、路易斯安娜甘蔗的新品种培育问题等等。由于实验站是政府资助的,因此其研究成果向所有的农场主公开,免费向农场主提供最新的科技成果。这对促进美国科技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研究成果使每年农产品的价值有了千百亿元的增加。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突出特点是从法制上建立了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系。1914 年国会通过了《史密斯和勒沃尔法》,即《合作推广法》,要求各州立大学建立农业推广中心,由州立大学代表政府负责农业推广工作。这一法规的执行奠定了延续至今的美国赠地学院教学、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合作推广体系的基础。到1920年,美国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当完整而庞大的农业教育、研究与推广体系,组织机构包括联邦、州、县三级的农业推广站和实验站。

在联邦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鼎立相助下,各农业实验站取得了惊人的研究成果:1890年,发明了波尔多液,使蔬菜和水果的产量提高了数倍;1903年,实验成功了防治猪霍乱的疫苗;1915年,发现了维生素A和B;1919年,又发现了维生素C;19世纪下半期,化肥和农药也试制生产出来,20世纪初已达到批量生产的程度;20世纪初,玉米远系杂交试验成功,新的杂交玉米良种使玉米产量在美国以及全世界增加了1至2倍,同时,小麦、水稻、高粱等的新品种也先后培育了出来。由于农业教育的普及推广,从内战结束到1900年,大约有12 000多项农业技术发明取得了专利权。

4. 服务当地工农业发展需求

赠地学院根据地方工农业和公众事务的实际需要,设立一些“短期课程”,推广农业科技与机械工艺知识,建立农业实验站,提供各种社会服务,开创了高等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风。

20 世纪初,曾建立在赠地学院基础上的威斯康星大学所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给州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它的“巴布科克测试法”一项科研成果就为州的牛奶加工业节省了数亿美元。该校校长范海斯(Charles R. Vanhise)在概括“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l)时指出:“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在于它和州的紧密关系中,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州负有特殊的责任。教育全州男女公民是州立大学的任务,州立大学还应促成对本州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知识的迅速成长。州立大学教师应用其学识专长为州做出贡献,并把知识普及于全州人民。”① “威斯康星思想”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作为大学真正与生产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被正式确定为继教学与科研之后的第三项主要社会职能的标志。从此,大学不仅为社区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也提供有关卫生、经济、管理与教育等方面的咨询,真正成为州的“智囊”。

三、赠地学院的贡献与影响

首先,开创了政府以法律手段调控高等教育发展的先河,成为政府干预高等教育发展的范例。《莫雷尔法》的颁布打破了联邦政府不过问教育的传统,联邦政府通过赠地、拨款的方式向州提供资助,各州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联邦政府的指令创立适合本地区特点的赠地学院。重要的是,它把美国联邦政府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制定的优先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通过教育立法确定联邦政府教育投资的目的、任务、重点范围,既保证政府教育政策的权威性和连续性,又调动各州投资创办具有地方特色高等教育的积极性。这在当时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创举,成为美国调动地方分权干预高等教育的范例,对后来美国乃至整个世界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加快了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开拓了高等教育的服务职能。赠地学院的建立实现了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和教育结构的重大调整与改革,使教育开始全面适应迅速扩展中的经济需要,提高了科学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地位,改变了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扩大了黑人、妇女以及退伍军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教育面向大众和平民,从根本上使美国高等教育与欧洲“精英型”高等教育决裂,走上了民主化、大众化、实用化的道路。

美国赠地学院面向美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培养工农业生产领域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开展各种技术指导并提供咨询服务,提出“校园的边界即是州的边界”的口号,将大学与社会融为一体,为美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面向社区进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 解决了美国工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许多技术难题。它使大学第一次以主动的姿态直接投入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 开拓了除教学和科研以外的高等教育第三大职能——直接为社会服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的报告指出:“从历史上看,大学为社区服务的观念源自赠地学院创办的时代。”克拉克·科尔也认为:“公共服务的概念始于美国的赠地学院运动。”

最后,赠地学院使美国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改变。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始与社会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密切联系,社会服务观念逐渐成长为美国高等教育继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之外的又一重要职能。赠地学院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与规模。在《莫雷尔法》颁布的18年时间里,美国政府通过赠地、建州立大学的形式使得美国的高校由法规颁布当年的9所增至500多所。曾一度被人讥为“放牛娃学院”的赠地学院提供了一种耗资较少、收费低廉的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开始向低收入家庭的青年开放,标志着古典的精英高等教育已逐步让位于以应用技术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1900年,美国高等学校的数量增加了20倍,大学生人数增加了47倍。每万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为31.4人,而欧洲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德国当时每万人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有8.3人。 在《莫雷尔法》的影响和赠地学院的开拓之下,美国高等教育在19世纪下半叶获得长足的发展,美国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莫雷尔为此也被誉为美国“农业院校之父”。

四、对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启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13亿多人口中9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我国高职教育存在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高职教育并不重视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大部分高职教育只针对第二特别是第三产业,或者说是针对一些具体的行业,似乎一沾上“农”字,地位本来就不高的高职就更难生存了。美国赠地学院及其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经验和启示。

1. 加强农业教育立法,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美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也一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美国联邦政府于1862年颁布的《莫雷尔法》可以看作是第一个职业教育法。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制定了多部与农业技术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极大地强化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干预,使农业技术与职业教育在政策的导向作用下,朝政府设计的方向发展。美国政府的每一项法规,都配有经费支持,美国的农业职业教育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支持。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农民职业教育法, 仅有与之相关的《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我们可以吸取美国《莫雷尔法》创建赠地学院、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重视职业教育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用法律的手段调控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2. 改革现有的农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灵活、多元的培训模式

赠地学院的创立促进了各类型大学间的竞争,各类院校为了求得联邦政府的资助,不得不改变以往偏重基础理论的学术性课程,使之更接近社会现实,实用性更强;各院校间的竞争使大学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各自的特色也更加鲜明。

我国的高等院校可根据当地、本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专业,突出特色,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技术型专业人才。另外,我国的农民职业教育局限于政府出资、政府办学、政府管理。对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国家、地方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主体格局,尽可能将农民职业教育的经费由政府、行业、企业、社区和学员分摊,促进现行的农民职业教育体制有效运作。

3. 改进农民职业教育内容, 形成新的教学体系

目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围绕农业(包括种植、养殖)技术的培训、推广而开展,对其他产业相关技术的培训相对较少。在美国,除了公立职业学校开展相关产业的技术培训外,政府还积极鼓励各部门、行业、私人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注重在农村广泛开办各种形式的农业培训班,利用冬季或农闲对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全美有5万多个农民俱乐部,帮助青年农民学习各种专业技术、制定生产计划、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我国农民职业教育有必要在教学内容体系上做出重大调整,适当提供非农产业类职业技术的培训与教育,注意对农民经营管理知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内容的教育,注意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调整,并与当地的行业企业发展和经济地理特点相结合,办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为农民服务的新型农民职业教育。

4. 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与投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