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考试成绩总结范文

数学考试成绩总结精选(九篇)

数学考试成绩总结

第1篇:数学考试成绩总结范文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基础部, 辽宁 大连 116018)

摘 要:针对目前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考核与评价方法中存在的弊端,把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评价与标准分制度有机结合,应用数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计算标准分时应该考虑的各种因素及具体实施措施,提出适合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标准化成绩评价算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尽量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形成客观公平的考核评价模式。

关键词 :平时成绩;标准分;评价方法;算法

第一作者简介:徐东,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教育,xudong_1992@163.com。

0 引 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高等院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便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素质。在教育改革中,要大力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考核,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高校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属于多专业、多班次、分散师资的通识基础教育,现行成绩评价方法与新的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何既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又能统一标准,实现对学生成绩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 课程成绩评价策略现状分析

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目前,世界通用的两种考核评分制度一是原始分制度,二是标准分制度。标准分制度是世界公认的、各国广泛采用的比较科学的考试成绩评价方式,其主要着眼于团体中考生个体成绩的区分,目的在于将个人考试的成绩与他人作比较,明确个体在团体中的位置,以便对考生进行层次划分、排序[1-2]。

目前流行的标准分算法大多直接建立在单次考试原始分基础之上,对于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较大的情况,如果平时成绩的评价标准不统一,随意性大,作为基础的原始分不够公平和客观,则这种标准分方法的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1.1 任课教师的个性化差异会影响平时成绩评定

公共计算机课程覆盖面广,开课专业和授课教师多,学生基础各异,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同一门课,不同的教师在平时成绩的评判标准上会有个性化差异,有的教师标准严格,有的则相对宽松,这种人为因素的存在使得平时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在统一考核标准下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

1.2 阶段性测试的有效性会影响平时成绩评定

期中考试和阶段测验时,监考的标准通常可能比期末考试宽松,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诚信度、考试成绩的真实性会因此受到影响,从而也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平。

1.3 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太小

现行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平时成绩大多只占总成绩的20%以下,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以上,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太小,对实施标准化评价不利。

1.4 成绩分布的不合理性对成绩评价的影响

通常,平时成绩普遍偏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给定学生平时成绩时,没有科学划定学生成绩分布,合理的成绩分析曲线应该是符合正态分布的。如果使单个班次内的单科成绩分析曲线达到正态分布标准,则要求任课教师在给定学生平时成绩时把握一定的宏观性。

2 基于标准分的平时成绩评价方案

为了解决平时成绩客观性、公平性的问题,笔者所在团队进行了多年探索,通过相关任课教师在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找到了一种适合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成绩评价办法,这种方法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先分离再统筹的方式。平时成绩可以监控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效果,应该在总成绩中占有更大的比重,与此对应,更重要的是要推进平时成绩评定的标准化,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平时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公平性。期末考试在相同时间,全院集中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这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成绩取得的客观、公平,对考试成绩一般只需做分数的正态化修正,但由于单次考试的成绩存在偶然性,不足以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必须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进行有机结合以修正这些误差。

平时成绩的标准化修正依据经正态化修正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曲线完成,尽量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误差率降至最低。经过实践验证,本方法基本达到既定要求,较公正、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学业水平。

2.1 期末总成绩评定标准

公共计算机课程大多具有理论加实践的特性,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理想的比例设置为5:5是合理的,考虑到成绩评定改革应稳中求进,教师在实施方案中可设置为3:7的比例,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均以标准分体现。其中,笔试使用网络题库随机抽题,网络题库中的试题类型已经过多年实践检验,试题难度、知识点分布、题量等均能达到考核要求且试题逐年更新,保证实效性。期末考试成绩按70%的比例记录并进行正态化修正,再加上30%的平时成绩标准分,作为学生的期末总成绩。

2.2 平时成绩各子环节

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平时成绩包括期中考试成绩、两次阶段性测试成绩、随堂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上机实验成绩。其中,期中考试采取集中闭卷形式,占总成绩的10%;阶段性测试成绩占5%,由任课教师组织;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上机实验成绩各占5%,以上各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

2.3 标准化的计算机课程成绩评价公平性原则

为最大限度地体现成绩评定的公平性,教师在平时成绩评定时应主要把握成绩评定的阶段和原则。

1)任课教师个人给定平时成绩阶段。

(1)教师以原始分记录学生平时成绩。

(2)在授课任务分配中做到同一教师承担的同一门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专业,这样做是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态度、认知水平等方面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成绩评定的过程中会看到这种差异,不容易形成惯性,从而使平时成绩的评定更客观、公平。

(3)作业收缴次数、上机实验和课堂表现的考核次数及给分标准可在教研室的指导下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最终按指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

2)教学小组综合评定阶段。

该阶段的目的有两个,一要确定班次间的差异程度;二要确定班次内的成绩分布特性,给出每名学生的平时成绩标准分。

(1)教学小组首先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笔试)成绩获得正态分布函数的方差与平均值,然后根据此函数对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正态化修正,得到具有可比性的标准化期末考试成绩。

(2)认真核对全部期末考试标准分,再按班生成班级内部的正态分布曲线,下发给各任课教师,作为该班次的平时成绩分布曲线标准,初步确定班次内部的优秀、一般、及格、不及格的比例,各任课教师在计算完成后上报教学小组。

(3)教学小组研讨班次间差异程度,集体决定每个班次的最高成绩及不及格率等;以1个教学队由3个教学班组成为例,为同一教师分配分属于不同教学队的授课任务。授课教师根据授课时发现的实际问题,给出各班次间的差异程度,通过集体研讨确定教学队之间的实际表现差异程度并排序,确定每个教学班中的最高分,修正各班次平时成绩的正态分布曲线,减少主观因素对成绩评定的影响,最终确定每名学生的平时成绩标准分。

3)合并期末总成绩。

按平时标准分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标准分成绩占70%的比例原则进行带权相加,相加后按T=75+αZ方式再次修正各学生的标准分,将修正后的标准分合并记入学生的总成绩,完成成绩评价。

3 评价体系结构算法

3.1 用于计算标准分的公式

以C语言课程为例,设共有n个考生参加期末考试(通常将0分考生、缺考考生同等对待,不计入考试人数)。

已知:参加考试人数为n,每个考生的原始分(卷面得分)Xi ( i = 1, 2, , n 。Xi是第i个考生的得分),则标准分数(Z分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是全部考生原始分的平均值(即μ),σ是标准差。

通过上面公式,将标准差σ及平均分(即μ)带入以下公式,可获得标准的正态分布函数,计算其相对应的概率密度。

在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基础上,利用下面积分公式求得各区间面积,即计算各分数段区间分布。

,m<n且m , n均小于等于x的最大值 。 (4)

根据式(1)中的Z 分数,做以下变换,可以获得具有实际意义的标准分y :

y = αZ+β (5)

其中, y为实际标准分,α、β均为常数,根据需要取值,如α取12、β取60,我们就得到了平均分为60、标准差是12的标准分数。

在计算总成绩时,使用下面公式:

T = A×30% + B×70% (6)

3.2 算法原理与过程

1)计算期末考试成绩的标准分。

(1)利用式(2)获得全部考生原始分的标准差σ及平均分(即μ)。

(2)利用式(1)获得全部考生的标准分数(Z分数)。Z分数是原始分数与平均分之差除以原始分数的标准差所得的商,无单位。如果原始分数大于平均分,则Z值为正;小于则Z值为负;如果原始分数等于平均分则Z值为零[3]。

计算获得的Z标准分一般都有小数位,而且可能出现负值,为了方便实际应用,还要对Z分数进行线性变换:根据式(2)中求得的标准差σ及平均分(即μ)和变换的式(5)确定每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并记录及存档。

经过以上步骤后获得的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分布函数将作为平时成绩的标准化修正依据。

2)确定各班次内部概率分布函数。

一个教学班一般有30人左右,从统计学角度看,个别学生的突发情况对全班总体学业成绩影响不大。式(1)中确定每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根据式(2),在各任课班次内部确定局部标准差σ及平均分(即μ),再次生成班级内的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式(3)),以此函数作为班级内部的平时成绩正态分布曲线图。事实证明,该方法可以较为客观地体现各班次间的差异程度。

3)初步确定各班次内部各分数等级比例。

根据式(2)中确定的各班次内部平时成绩正态分布曲线函数,利用积分式(4),计算[0,60)、[60,75)、[75,90)、[90,100]各分数段在相对应概率密度函数上的面积,即获得各分数段的人数比例,以此作为基本参考比例,尤其是不及格人数和比例,将结果上报教学小组。

4)教学小组集中讨论,确定各班次内部概率分布函数。

由于平时成绩在评定和记录时会受到教师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为尽量避免因此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对教师上报的平时成绩分布曲线用相关公式进行调整和修正,通常以调整μ值修正该班次的平时成绩平均分,调整标准差σ修正各分数段人数比例。

5)分别计算各学生平时成绩的标准分。

用上一步骤获得的修正后的μ和σ为各班计算平时成绩标准分的基准参数,利用式(5)获得每名学生的平时成绩标准分并记录归档。

6)确定学生的总分标准分。

(1)根据式(6)计算每名学生的综合分,其中A 为平时成绩标准分,B为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公式中默认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标准分均以百分制计算。

(2)用式(5)计算总成绩的标准分。

在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评价过程中,通常β取值75,α取值9或10,这更加符合此类课程评分中的传统习惯且可计算性及正态分布性均很强,这是我们所希望的理想结果。

4 应用实例与分析

一次难度适中、组织严密、可信度高的考试中,学生成绩应接近正态分布。通常如果学生的成绩分布曲线符合正态分布要求,则说明本次考试基本达到了教学要求;如果考试成绩呈现正偏态或负偏态分布,则说明考题总体难度偏低或偏高,不利于综合评价,需要进行正态化修正。

在笔者讨论的方案实施中,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是在原始分数基础上,通过计算原始分数的标准差σ及平均分 (即μ)获得的,使用这些数据一是可以真实反映各教学班次间的差异,二是可以减少在计算总成绩标准分时出现计算误差。

按文中方法计算求得的平时成绩标准分见表1。为简单起见,只列出一个教学班次的部分学生平时成绩标准分,该分数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过程学习状态。

如上文所述,计算总成绩时, β值取为75分,各分数段分布情况见表2。从计算结果看,转换后的标准分更符合标准的正态分布,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α值调整优秀率、不及格率等不同分数段的分布,更有利于课程成绩评价。

5 结 语

基于标准分的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评价方法在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有效监控的同时,使学习成绩的评定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班级内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更好地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综合能力素质起到积极作用。今后,我们还会在对该评价方法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探索其在其他相关课程成绩评价中的调整和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 熊茂芳. 课堂教学评价数据标准分处理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 2003(6): 95-97.

[2] 翁洁静. 标准分制度在成绩统计过程中的应用[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4): 27-29.

第2篇:数学考试成绩总结范文

【关键词】普通物理 试卷评析 难度 区分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067-01

普通物理是大学理工科的必修课程,不仅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然而普通物理课程特有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常常令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科学系统的试卷分析有助于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普通物理教学改进提供指导。为此,我们对普通物理试卷进行举例评估。

一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对象为2013~2014学年春季学期数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2011级四年制1、2班普通物理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在教务处统一组织安排下进行考试,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题由任课教师出两套,随机抽取。充足的试卷份数,保证了试卷分析的科学性、有效性。

2.方法

依据提前制定的标准答案,采用流水方式进行阅卷。数据处理:将每份试卷的总成绩和每小题的得分情况分别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运算,得出结论。

二 调查结果分析

1.试卷内容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试卷题数共30道。题型包括客观题(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和主观题(简答题、计算题)。其中客观题25道,分值为40分,主观题5道,分值为60分。试卷总分100分。

2.考试成绩分析

试卷成绩分析涉及学生总数、参加考试人数、缺考人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与全距。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的人数分布及百分比。

3.试卷质量分析

试卷质量分析指标有:试题难度、区分度等。

第一,试题难度。试题难度是说明试题难易程度的,以P表示。难度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试题难度越大表示试题越容易,难度值越小则试题越难。本次考试试卷难度值为0.81。

第二,试题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题对于被试反应的区分程度和鉴别能力,用符号D表示。其数值范围为[-1.00,+1.00]。试题区分度统计及评价见附表。

三 讨论

1.考试整体成绩分布

100份试卷,平均成绩78分,最高分92分,最低分23分,全距69分。及格人数91人,及格率91%,优秀率14.89%。

学生成绩呈近似正态分布。成绩正态分布性也反映了试题的知识点全面,难易程度适中。优秀率较高,表明学生对普通物理课程在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等方面已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有的试卷卷面成绩不及格,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大班授课,部分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2.试题难度

试卷难度为0.81,试卷总体偏易。没有复杂的计算、灵活性较大的难题。其中与中学物理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第2题)偏易,可适当增大难度。而涉及刚体转动惯量(第15题),麦克斯韦方程组(第22题),气体粘性力(第4题)的题偏难,应稍降低难度。其中有12道题属于难度适中题。如能量及能量转移(第11题)、静电场(第30题)、毕奥萨伏尔定律(第24题)等。可以看出,学生对力和运动部分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掌握得很理想。但在刚体上应给予适当地加强和引导。

四 总结

试卷基本上覆盖了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题型分布合理。本次考试的平均分是78分,成绩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试卷的难度系数是0.81,相对偏易。区分度适中,基本能区别学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孝玲.教育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数学考试成绩总结范文

一旦考试后,成绩出来了,也就有了两极分化,当然成绩好了,学生会很高兴,家长和教师都会表扬的;而成绩差的学生就会感觉到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压力,有时候这压力是无形的。我就接触过一个学生,他考试成绩差了,自己已经感到很内疚了。虽然家长鼓励他,教师也没说什么,但他总觉得有压力。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一套试卷上总有一两道难题可能不会做;也有自己觉得会的知识点做错的;也有可能是学生没有发挥好,没有做好,成绩就下降了。因此,教师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考试成绩,重要的是通过评析试卷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成绩突出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表扬,进而对其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他们的数学学习潜能,促使其在数学的广阔天地间自由地翱翔;对于成绩差的学生,通过试卷分析,找出失分的原因,进行数学解题思想的培养,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试卷评析的过程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

不论怎样的考试,学生在考试结束后,都有一种对考试结果的期待。这时的学生积极等待答案,对试卷中不确定的答案有一种期盼。在这样的状态下,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时机进行讲评,学生的印象会很深刻,掌握知识也更牢固。

(一)考试后及时批阅试卷很多学校都很重视考试后的试卷批阅工作,总是在考试结束后及时组织教师进行试卷批阅。试卷评析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教师需要把试卷上学生出现的问题详细地进行分类归纳,哪些知识点是易错的,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没有掌握的。教师一定要做好试卷的分类统计工作,为后面的讲评服务。要严格杜绝一些教师认为试卷讲评就是对答案的做法,这样的讲评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学生的成绩提高没有好处。

(二)教师要重视讲评过程,把握讲评策略平时的考试是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的总结,教师在讲评试卷时,应讲究策略,重视讲评的过程。特别是对于一些典型的题目,教师要在试卷分析时就做足功课。我总是在讲评试卷前,把学生在典型题目的第几步出现的错误都非常详细地记录下来,是学生没有记住公式,还是不会做,或者是粗心大意做错了,把这些问题一一罗列出来,在讲评时对共性的问题重点指出来,对于个性问题课下再单独指出来,通过讲评试卷,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还要给学生讲解应试的技巧,寻找解题的规律,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试卷中出现了错误,说明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掌握得不足,教师在评析试卷时要找出学生在数学知识上存在的不足,同时帮助学生分析在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上存在的缺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易错题,或者是同一个知识点多次出现错误,通过对试卷的讲解,要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一次考试就是一次总结,总结就会有反思,有反思就会有提高,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教师要客观对待学生的成绩

第4篇:数学考试成绩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等数学;考核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50-02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其中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是评价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模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数学考试方式的改变势必推动教学改革。

一、高等数学课程考试模式的现状分析

虽然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时间短,还有许多制度沿用的是传统的大专教育模式,考试在实践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

1.考核方式单调。在考核方式上仍沿用了原来的大专教育时候的模式,基本上是以笔试为主,形式上就是在统一的时间内,以闭卷的形式进行。题目一般在22~25个之间,类型主要是填空、选择和综合计算题。考试内容基本上是老师讲什么,就考什么,题目也只是课本上例题或课后作业的原题或是翻版。这样就导致学生被动的学,老师被动的教。

2.考试成绩评定上也基本上是以期末一次考试为准。期末考试成绩在计量上是以平时成绩(30%)加期末考试成绩(70%)不评定的,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和作业成绩,而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一般都是大班上课,出勤率的统计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同时作业作为考核成绩的方式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学生最后的考核成绩基本上还是以期末卷面成绩来“一锤定音”。

3.在现有的考试方式下,学生的成绩不理想。高等数学课程是大一新生最先接触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然而,大学学习和高中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学生不会自己学习,考试不出成绩,对今后的大学学习势必造成不好的影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学生不愿意学,老师被动的教。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下个学期开学后补考,补考及格率更是不尽人意,给学生造成很重的心理负担,影响今后的学习。

4.在现有的考试制度下,仅仅把考试作为学生能否拿到学分、奖学金、毕业证和学位的依据。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只是把考试当作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考完试,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也就结束了。在考试结束后,学生也是如释重负,对数学的思想、基本方法和数学精神也就都忘的差不多了。造成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只重视考试内容的记忆,而缺乏深刻的理解。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只停留在表面,造成能力低下,在以后的专业课的学习中感觉底气不足。

二、高等数学考核方式的创新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确定为: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要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不仅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模式的方式,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工具。所以,为了更好的完成高等数学的教学,笔者试图从高等数学的考试角度来重新审视高等数学的教学。

1.从兴趣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习过程。首先,我国的中学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老师领着学,家长督促着学,学生自学能力差,这就造成了大学新生首先是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其次,高职高专学生一般基础比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第三,高等数学课程理论性强,学生感觉不好接触,所以只简单地采用期末一次考试的方法不再适用他们。为了改变现状,尤其应该加强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改变学习习惯。(1)对一个班级进行分组,组成学习小组,主要是按照高考数学成绩和入学后的数学摸底成绩分组,小组成员优劣搭配,并选出一名组长,小组成员相互帮助。老师在讲授一课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然后由各小组推举成员进行讲解。比如,在讲授完一元微积分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微分与积分的联系和区别,由学生自己总结极限的求法,然后计入小组成绩。(2)小组共同完成作业,由小组成员互相批改对方作业,由组长总结作业中的问题,上课时推举一名同学总结点评,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同时给该组成员的平时成绩适当加分。(3)在每章讲授完成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写出相关的小论文或者是相关的数学故事,也就是加入了数学史的东西,把数学文化的内容渗透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加入其中,引起学生的兴趣。(4)在每章结束后,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对该章给出考试题目,也就是换位思考。通过看学生给出的题目,一是可以了解学生对该章的重点、难点的把握程度,二是可以看出学生对该章的题目分布掌握情况,三是老师可以取长补短,为期末考试做好准备。

2.期末实行教考分离,开卷考试。在考试前,老师精心准备试题库,同时允许学生把所有的公式汇总起来,打印在A4纸上,代入考场。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的背诵公式,增加理解,先从心理上减轻负担。同时在考试内容上,要突出“实用”、“应用”等特点,重实际、轻理论,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专业联系。

3.在高等数学学习过程中,加入数学建模内容。要求学生联系自己所学的专业课,自己举例,能够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并以数学小论文的形式上交,记录在平时成绩之中。数学建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的重点不是数学知识的本身,而是在于掌握数学方法和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能够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去。

4.在考试成绩的记录上,提高平时成绩的分量。根据学生的表现,平时成绩的比例可以在50%左右,期末笔试成绩也在50%左右。

尽管提出了创新的模式,但是在实行上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课程一般是大班上课的模式,这必然给分组造成一定的困难,即使分组成功也可能会给一些学生造成“寻租现象”,存在侥幸心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考试制度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厂,所以高等数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之路还很漫长。

参考文献:

[1]王志瑛.高职考试方法要服从高职目标[J].考试周刊,2007,(19).

第5篇:数学考试成绩总结范文

关键词: 原始分 标准分 意义 作用 考试成绩评价

一、引言

考试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价教师教学水平、检验学生知识掌握及能力结构的主要环节。过去评价学生成绩时,常常使用原始分数,如认为语文得90分的学生语文学得好,而外语得70分的学生则外语能力较低;再有,同一名学生期末数学得80分,语文得65分,于是认为该生是学理科的材料,文科不好。这些认识是不够科学的,因为试题的难易程度是决定学生分数的主要因素,题目难,原始分数就偏低;题目容易,原始分数就偏高,从而导致了原始分数之间的不可比性。试题还受区分度大小的影响,因而造成考试的内容不同质、不等效、不可加。由于考试分数或原始分数没有绝对的零点,也没有统一的单位,因而不能将一个学生前后多次考试的成绩进行比较,不能对不同科目的成绩进行比较,难以判断学生成绩的变化趋势。因此,原始分数得到的信息不够准确,不科学,用原始分来评价学生的成绩缺失公正性和合理性。采用标准分数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就可以克服以上缺点,因此,用标准分比用原始分数评价学生成绩更科学、更合理和公正。

二、标准分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标准分是由均数和标准差规定的相对地位量。它是统计学中最重要、用途最广的统计量,标准分的定义为:以标准差为单位标定某一分数离开团体均数的距离。公式为:

z==

式中X为某一原始分数,为N个原始分数的平均数,x-是离均差,即某一分数离开均数的差数,S为标准差,Z即为标准分数,因此标准分数常称为Z分数。Z分数有正值和负值。当Z为正数时,则X>;当Z为负数时,则X<;当Z=0时,则X=。Z分数的绝对值|Z|,表示某分数与在此分布上的平均数的距离,|Z|越大,表示某分数离开均数的位置越远。计算机(利用Excel表)可以方便地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

三、标准分的意义

标准分是一种具有相等单位的量数。它是将原始分数与团体的平均数之差除以标准差所得的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度量原始分数离开其平均数的分数之上多少个标准差,或是在平均数之下多少个标准差。它是一个抽象值,不受原始测量单位的影响,并可接受进一步的统计处理。其意义在于:

1.标准分的分布与原始数据的分布相同。

2.各科标准分的单位是绝对等价的。无论各科的平均分、标准差怎样不同,一经转换成标准分,就形成以平均数为0、标准差为1的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标准形式。

3.标准分数值的大小、正负,反映某一考分在全体中所处的位置,它是相对分数。

4.当总体均服从同一分布时,总体的标准分之间具有可比性。

5.用标准分表示的样本间可以进行算术运算。

因此,标准分在考试成绩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标准分的作用

标准分在考试成绩评估中的用途很多,一是能够明确各个分数在总体中的位置;二是能客观地比较不同学生不同学科的总成绩及其优劣;三是可以比较某学生不同学科、与阶段的考试成绩,正确评价其学习的发展。

(一)能明确各个分数在总体中的位置。

标准分是按正态分布原理而建立的分数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分数不但可以反映考生的水平高低,而且可以直接反映出该分数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

依据Z标准分数的意义,Z分数为0的原始成绩是全班的平均分。Z分数大于0的原始成绩高于全班的平均分;Z分数小于0的原始成绩则低于全班的平均分。也就是说,标准分数值的大小、正负,反映某一考分在全体中所处的位置。以表1为例。

表1是某高校10级商英2班第一学期外语三科期末考试的成绩统计。表1中学生01的泛读得分为34,其泛读标准分为-1.690,这表明学生01所得的泛读分数低于全体考生平均数1.690个标准差,在总体的位置靠后;学生02的泛读得分为65,泛读标准分为0.158,这表明学生02的泛读分数高于全体考生平均数0.158个标准差,在总体的位置则靠前。

再如,学生32的精读和泛读的原始分数都是73分,这个分数是高还是低?该学生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靠前还是靠后?单从原始分数看不出来,因为没有一个稳定的参照点。若把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后,该学生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则一目了然:该生精读原始分数为73分,标准分为1.211,高于全体考生平均数,原始分数73分应算较高的成绩了;而泛读的标准分为0.635,接近全体考生平均数,原始分数73分则只算中等成绩,由此可见,原始分数很难准确说明分数所反映的考生实际水平,也不能确定分数在群体中的位置。而标准分则可以直接反映出该分数在全体考生中的位置。|Z|越大,表示某分数离开均数的位置越远。

(二)能客观地比较不同学生不同学科的总成绩及其优劣。

从表1可以看到,若按原始分累计总分,学生09、学生10和学生22的总分都是140,三者学习成绩处于并列的位置,没有优劣或高低之分;但将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后,以Z值的总和相比较,学生09的Z总为-1.013,学生10的为-1.189,学生22的为-0.777,则可以看出学生22的成绩要比学生09的高,而学生09的成绩又比学生10的要高。从“Z总”这一栏,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学生22、学生09和学生10在班级成绩中的排名分别为第26、第29和第31。三者原始总分相等,没法比较,但按标准分来分析,他们这几科的总成绩却有高低之分。

从表1还可以看到,学生07的总分为189,学生28的总分为195,以三科的总分来判定成绩的优劣,学生28排第8名,学生07则排第12名。表面上学生28的成绩似乎要比学生07的成绩好。但是,按原始总分计算只考虑了分值,并没有考虑各分值在各自总体(即各自科目的分数总体)中的价值,这种考虑是欠妥的。分数的价值应用最佳地位量标准分数来表示。那么将学生07和学生28的三科考分都换成Z值(见表1),以Z值的总和相比较,Z为1.748,而Z为1.433,则可看出学生07的分数价值要比学生28的高。学生07的成绩优于学生28,两者的排名恰与原始分数的排名截然相反。若要推荐优秀生,推荐学生07更为合理。其道理从学生08的泛读为84分,其Z值为1.291,与学生30的听力为84分,其Z值为1.775的比较分析可以显示出来。从原始分数看,同是84分,但由于分别位于不同科目的不同分布中,其价值是不同的。受试题难度和区分度大小的影响,导致了泛读的“1分”与听力的“1分”不等值,便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同样是84分的两科成绩却反映出两种高低不同的水平。

上述例子表明,使用原始分数难以对学生的水平进行科学的比较。将原始分数相加得到总分的方法,就好比将100元人民币加上100元港币再加上100元美元得到300元一样,是不能反映三种货币在总额中的真实价值的。由此可见,原始分数不具有简单的可加性,几门原始成绩的总分并不能说明个体在团体中的实际排名,不能确切评价学生成绩的优劣,甚至会产生与学生实际水平截然不同的结果。而标准分是以群体的平均分为参照、以标准差为度量单位的一种分数,是在消除考试难度、考生不确定因素产生的抽样误差影响,将考试成绩(分数制)通过某种变换而得到的具有明确区分、比较特性的考试成绩。所以标准分能够直接比较不同学生不同学科的总成绩,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各个学生的成绩在群体成绩中的实际地位或实际排名。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可比较某学生不同学科与阶段的成绩,正确评价其学习的发展。

我以某高校某学生第一学年(两个学期)大学语文与大学英语成绩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见表2。

按表2中的原始分数评价,有人认为该生的语文成绩有进步,而英语学习有退步。而若将该生的成绩标准化后,不难发现,该生的语文成绩在班上的相对位置没有变化,而英语成绩第二学期虽比第一学期低7分,但标准分数提高了,说明该生在班上的相对成绩有所提高。同样,若仅看该生的第二学期成绩:语文86分,英语80分,不少人会认为该生的语文比英语学得好。但我们从表2中可知,该生的语文成绩高于平均成绩0.96个标准差,英语成绩高出平均成绩1.16个标准差,英语成绩比语文成绩在班上的相对位置高,因而相对来说该生的英语学得较好。所以只凭借原始分数盲目评价学生是不恰当的。如果教师采用标准分数,就可以掌握每个学生学习某科成绩发展趋势,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结语

无论用原始分数比较单科成绩还是比较总成绩都是不科学的,因为各原始分数分别位于不同科目的不同分布中,价值不同,没有同一的测量尺度,因而不可加与不可比。标准分是采取统计学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的一种数据,利用这种计算方法可以避免多次考试因试题量不同及试题难度不同而造成的前面提到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不确切的情况发生,使课程之间、学生之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和学校之间具有可比性,可对同一考试各科进行横向比较,也可对同一学科不同时期的考试纵向比较,找到个体在总体内的位置,从而对全校教学情况一目了然,教学管理也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当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用原始分数作为考试成绩评价的依据,尚未认识到原始分数的局限性。因而,我认为对标准分数的认同需要宣传,让教师更了解标准分的意义和作用,尽快地接受标准分,并运用标准分更好、更科学和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罗玉莲等.标准分及其应用[J].吉安师专学报,1998,VOL19,(5).

[2]刘晓莉.标准分与考试成绩评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VOL17,(4).

[3]廖平胜等.考试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张玉田等.学校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将庆伟等.教育科研中的量化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6]唐小杰等.课堂教学与学习成绩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第6篇:数学考试成绩总结范文

2011考研国家线公布,报考吉林大学软件学院研究生院的考生请注意,考生关注的2011吉林大学软件学院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已公布!

为了方便考生及时查询,

复试成绩

(1)复试的笔试和面试分别设定及格线,笔试为60分,面试为90分,对在复试中笔试或面试没有达到及格线的考生不予录取。

(2)考生入学考试总成绩=(初试成绩/5*70%+复试成绩/2.5*30%),学院按考生考试总成绩排序,根据名额由高到低顺序录取。

第7篇:数学考试成绩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评价;考试改革;小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1 考试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们进行自主选择式考试评价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构适合高职学生的评价体系。即通过设计多元的评价内容和采取各评价主体之间激励性、过程性、情境性的交互评价等措施,唤醒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悦纳、自我完善的意识,促进他们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主动发展和扬长发展,最终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他能够得到的发展。

所谓自主选择式考试,就是:一试多卷选择、一科多项选择、不定时多次选择的“三多”式,以学科素质发展学分评价学生的考试方法。这一界定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试多卷选择”。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分别命制难易不同的试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本学期的期末试卷。二是“一科多项选择”。即我们把各学科由试卷不能或不宜检测的内容(如上机操作,合作精神,口头表达)根据其专业特点分解成若干项规定考查项目,评价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三是“不定时多次选择”。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对该课程的多个考查项目,随时向老师考查申请。考察通过即可作为期末的成绩,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打破“一考定终生”的神话,让学生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2 考试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确立能力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要求制定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逐步让学生建立起这样的观念,考试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我们在《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考核计划中,首先依照教学日历和教学大纲制订考试大纲,以课程内容的改革带动考试方法的改革。对课程中的每章内容不但提出知识点,还明确技能要求和将来的工作岗位,这样学生通过知识点的学习,并通过考核掌握相关的技能,就明确了将来的就业方向。

2.2 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方案。考试方式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机试、参与小组学习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我们在《网络技术及应用》的课程考核中,根据课程在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结合学生将来就业岗位时的要求,将考试设为内容总结、专题研究、模拟竞标、方案撰写、设备调试、故障排除等多种形式。其中,模拟竞标环节把学生分成六组,每一组代表一个网络设备厂商,参与我们预先设计的投标方案。小组成员的工作由每一小组组长来分工协调,通过社会调查、网络搜索、电话拜访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业需求,撰写投标书和制作演讲幻灯片。报告的完整规范,演讲答辩时的口齿、逻辑性、仪表及评委的评价。平时上课提问的质量、调研过程中的工作量,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均可作为分数评定的依据。这种考试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极大发挥,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2.3 完善科学合理的考试管理体制。首先,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确立能力考核本位的指导思想,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对学生成绩进行多层次的评定。如我们在《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考试环节采用口试、机试、笔试三种形式。每种形式的成绩可以由多种形式的成绩按比例构成,如参加笔试的学生,平时占30%,实训占20%,试卷占50%。其次,建立健全考试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对考试成绩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和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实行百分制、等级制及与评语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方法。同时,在成绩的基础上进行考试结果分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最后,做好考务管理工作。如《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考核由三位老师分别负责三种考试形式,并将学生名单和指导教师、答疑辅导时间、考试时间张榜公布。同时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在课外开展复习和辅导。各种考试形式的安排相对独立和错开,以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辅导。各类通知直接由责任教师传达给各学习小组组长,保证了高效性。

3 考试改革试点情况

3.1 总评成绩分布。总参加试点考试人数:159人,平均成绩:73分,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如下:

从图1中可以看出,学生成绩基本满足正态分布,各分数段人数与考前期望值相同,分布较合理的原因是考前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了不同形式的考核方法,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所长。

3.2 各种考试形式对比分析。在试点考试中,38人参加口试,平均成绩为82分;47人参加机试,平均成绩为75分;74人参加笔试,平均成绩为67分。各种考试形式的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口试分数偏高,机试分数中等,笔试偏低。每一小项的成绩并不满足正态分布,说明单一的考试形式并不能客观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排除个人选择因素,多种考试方法结合可能是最佳方式。

4 总结与反思

4.1 在实施考试改革前,有的学生总是押宝最后的考试,作弊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同学觉得内容太简单,看看老师给的复习材料,背背书就可以过了。这样的问题都反映了考试不切合学生实际。在实施考试改革后,学生更重视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注重平时学习,注重技能训练,表现出较强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对课程考试的恐慌感大大减弱,同时对一些参与性强的考核方法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和互助。

4.2 学好一门课程除了学习态度端正之外,个人的学习能力同样很重要。不能用同一把尺来进行考试评价,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进步,对他而言就是一种成功。仅仅通过处罚很难杜绝考试投机和作弊,要加强对课程过程的控制和对考试分数的淡化,并通过多种考试形式综合多方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何耀民.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第8篇:数学考试成绩总结范文

[关键词] 随堂考;教学方法;成绩核算;公平性;效果性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4-0108-03

0 引言

“随堂考试”亦可称为随堂测验,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手段,它实施起来灵活多样,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1]。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避免“一考定终身”的呼声高涨,随堂考这一“古老”的测验形式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不但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而且逐步成为课程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2]。

为跟上新形势,燕山大学2010年出台了正式的教务文件,开始将课程的“随堂考试”制度化。文件要求大学本科3~4年级的课程必须进行2~3次随堂考,使用统一的答题纸,每次随堂考可以占课程总成绩的10%。经过近3年的实施,广大教师和学生已接受了随堂考的考试形式和总成绩的核算方法。然而,最近的一次阅卷经历使笔者开始重新审视制度化之后的随堂考,思考它的公平性和效果性问题。

本文以《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例,首先简介了随堂考的实施方法、课程总成绩的核算方法以及公平性问题的产生,然后详细分析了随堂考的公平性和效果性,并提出了一种降低由随堂考产生的不公平的方法。

1 随堂考的实施和成绩核算

1.1 随堂考的实施

顾名思义,随堂考是在授课的课堂上进行的小测验。按照教务部门要求,随堂考的时间和内容可由教师灵活掌握,但是绝对不可以提前通知学生,目的是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听课注意力和效果,杜绝无故旷课的情况,因此出发点是好的。

针对随堂考的设置目的,笔者进行的随堂考的内容难度并不大,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给出正确答案。执行时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无法避免学生间的相互“讨论”。随堂考不像正式考试那样一人一桌、拉开距离,受教室座位数量限制,笔者课堂上的近150名学生完全是人挨人的情况,所以结果可想而知。无论学习好坏,学生随堂考的成绩都非常接近。

1.2 总成绩的核算方法

1.3 公平性问题的产生

由于学生普遍获得了较高的随堂考和实验成绩,使得他们的总成绩比期末闭卷的考试成绩都要高,而主要贡献来自于随堂考,毕竟它所占的比重更大。几年来,随堂考成绩的“正能量”逐渐被教师和学生所了解。

然而,上学期末的一份特殊试卷使笔者开始重新思索随堂考。这份试卷答得无可挑剔,得到满分,而且该同学的随堂考和实验成绩也都是满分,她的总成绩无疑也是100分。乍看上去这种情况没有什么不妥,然而细分析起来其实对她有些不公平。因为满分的随堂考成绩没有使她的总成绩增加,即正能量没体现出来。虽然这是一个特殊案例,但却体现了系统的不完善,因此引发了笔者对随堂考公平性和效果性的一系列思考。

2 随堂考的公平性

随堂考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它的组织形式是开放式的,其成绩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造成某些方面公平性的缺失。

2.1 无法反映学习差异

随堂考在课堂上进行,一名教师面对上百名学生,考试形式几乎等同于开卷加讨论导致学生的成绩都接近满分且相互间的分数差距很小,如表1。然而随堂考分数的繁荣是不能反映平时学生间的学习差异的,这对努力学习的学生不公平。同时,教师也不能从中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由于平时成绩无法反映学生差异,导致公式1的总成绩核算方法会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平时成绩相同的学生,期末考分数越高者,总成绩提高幅度越小;二是平时成绩相同的学生,期末成绩高者最后总成绩可能会下降。

2.2 期末分越高,总成绩提高越少

2.3 总成绩比期末考成绩低

此外,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如表3所示,两名学生的平时成绩相同,学生甲的期末成绩比乙高出2分。从分数上看,甲付出的努力比乙要多一些。然而,最后核算的结果是甲的总成绩反而降低了0.5分,乙则提高了0.1分,二者分差缩减到1.6分。尽管分数变化比较微小,但作为学生甲,其心理肯定是不平衡的。这样的结果显然对甲不公平。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很高。根据公式2,期末成绩需被削减掉30%,如果平时成绩小于减掉的期末分数,就会出现最后总成绩低于期末成绩的情况。当然并不是说总成绩必须高于期末成绩才合理,但是对照表3中甲、乙两同学的情况,对甲来说是有些不太公平。

3 随堂考的效果性

3.1 出勤率得到保障

随堂考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出勤率,得到学生的高度重视,如当学生因故不能上课时,会提前把从辅导员处开具的请假条拿给任课教师,希望教师在这段时间别安排随堂考。毕竟,随堂考20分的比重有相当的震慑力,任何学生都不会轻易放弃。

3.2 总成绩被提高,但真实情况被隐藏

由于随堂考的“正能量”,使广大学生的总成绩比期末闭卷成绩要高,具体如表4所示。表4统计了笔者所带4个班共114名考生的情况(因第5个班为“卓越班”,都是选拔的较为优秀的学生,成绩不具普遍性,因此未计入统计)。可以看出,两个低分段的人数大幅度减少,特别是不及格人数减少了18人。中、高分段的人数得到提高,特别是70~79分的中段人数提高最多。

随堂考成绩和实验成绩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因此总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水分。要看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如何,还是应该看期末考试成绩。毕竟,期末考试从出题、考试、监考到阅卷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相对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公平的手段。

图1是期末和总成绩各分数段人数分布曲线图。期末曲线(实线)并未构成通常的正态分布,而是恰恰相反,说明学生的学习呈两极分化。总成绩曲线(虚线)显示学生的学习状况“一片大好”。

3.3 轻松学习与放松学习

当学生走入期末考场时,手中已经握有近30分的分数,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是很轻松的,但轻松并不意味着放松。通过笔者的观察,即便有随堂考成绩的保障,绝大多数学生依然学习刻苦,因为他们想获得更好的成绩,以便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多一分胜算。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学生放松学习,因为有了平时成绩,使得总成绩及格变得很容易。平时成绩的最低分也达到了27分(见表1),由公式1可算得该生期末只要能考出48分,即(60-27)/0.7,总成绩就可达到60分。由此,随堂考成绩和实验成绩已成为这些挣扎在及格线上的学生的“救命稻草”。

4 提高随堂考公平性与效果性的建议

作为保障学生出勤率和听课效果的有效手段,随堂考这种形式可以保留。但若像期末考试那样组织随堂考既不现实也无必要,为降低不公平性和效果性的负面影响,可以调低其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目前教务文件规定平时成绩(含随堂考和实验)占总成绩的比例最高为50%、最低为30%。如此高的比例也是想学习欧美国家的教学,加大平时分数的比重,督促学生平时用功学习,避免一考定终身[3]。但这里忽视了两个方面的不同:一是欧美课堂学生人数少,教师很容易控制掌控考试局面;二是不得不承认,欧美学生的学术诚信比中国学生要高很多。因此,30%~50%的平时成绩比例着实有些高,笔者认为二者各占到总成绩的5%比较合适。既能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又可提高公平性。

5 结束语

随堂考在保障学生出勤率和听课效果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考试组织形式的限制,使得随堂考成绩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差异,再加之其在最后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很高,使得随堂考在公平性和效果性方面出现了一些缺失。

制度化的随堂考是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一些不足也属正常现象。笔者也提出了一点建议,即降低包括随堂考在内的平时成绩比重,并期望教务部门和广大同行共同思考和讨论,使随堂考更加完善,发挥出更多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田祖安.高等学校水力学课程教学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S1):62-63.

第9篇:数学考试成绩总结范文

期中考结束,不知道同学们怎么对待这一张张的试卷?我发现有的同学看完了成绩就把试卷随手一丢,有的可能改完试卷答案就塞进了书包,有的可能还在纠结分数的多少,如果你这样做的话,那么,你就低估了试卷的价值。同学们,我们要让试卷的价值高于你的分数!分数永远是表面的,更重要的是去挖掘分数背后的问题,你要研究的是:做错的题是什么原因:是粗心还是审题不细、思路不清、概念模糊还是知识存在盲点?哪些题型是我的强项、哪些是我的弱项,哪些题型还存在增分的空间,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和思路是什么?只有理性地分析得分背后存在的问题,并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你才能充满信心地迎接下一次考试。

我记得世界上唯一一位三夺世界杯冠军、被誉为"球王"的贝利,人家问他:"哪个球踢得最好?"贝利总是说"下一个".我希望我问同学们"哪一次考得最好"时,你们也能充满信心地说:"下一次!"所以,你可以忘记你的分数,但不要丢掉你的试卷,记住:要让试卷的价值高于你的分数,每次考试后利用试卷反思与总结,你才能一次次地进步。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通过分析试卷来反思总结学习的情况。

第二个方面,我介绍一种分析成绩的方法:为自己建立坐标轴。那就是用简单的坐标轴来分析本学期所有大考成绩的情况,一张简图看清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学习情况。横坐标轴标明几次考试,我们考过的阶段考、期中考,后面还有元旦阶段考和期末考,这个学期四次大考。纵坐标轴标明成绩在年级的位置,这样确定的折线就能看出成绩是波动还是稳定在特定区间。你要分析成绩波动的原因,稳定的话,各科中可提升的题型有哪些,通过分析成绩走向明确你的目标、努力的方向,你就能够客观地对自己的成绩做出判断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