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科普论文范文

农业科普论文精选(九篇)

农业科普论文

第1篇:农业科普论文范文

以“建言献策,创新克难”活动为抓手,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建言献策”上水平。印发《镇江市科协建言献策课题项目管理办法》,确定《营造产业人才集聚的对策研究》等14个研究方向。经专家评审,《促进企业科技研发中心跨越发展的对策研究》等9个项目获奖,其中《镇江市粮食生产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物联网技术与城市智能交通路线规划》等3个项目得到镇江市副市长曹当凌和王萍的批示,另有2个项目得到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副校长批示。

专家库建设见实效。专家库由理、工、农、医、管理等方面的61位专家学者组成,其中既有全国知名农业专家、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赵亚夫,又有英国牛津大学骨组织工程研究专家夏志道等国外专家。专家库成员参与优秀科技论文评选,帮助选定建言献策课题,参与建言献策研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评审,科普作品的创作和科普图书的编撰、开展科普讲座等活动59人次。

学会共建活动有突破。与市卫生局、市农委签订《共建学会协议》,充分发挥卫生、农业所挂靠的6个学会的人才优势,为进一步开展决策咨询服务,活跃学术交流氛围,普及健康知识和农业知识,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卫生健康水平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水平找到了突破口。

优秀科技论文(专著)评选创新高。今年首次将参选论文分为理论学术研究类和实际技术应用类分开评审,使评选更为科学和公平。647篇论文(其中专著18本)参评,涉及60多个二级学科,评出特等奖4篇、一等奖60篇、二等奖95篇、三等奖135篇,其中14本专著获二等奖以上,创造了论文(专著)评选的新高。

民间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科技交流深入发展。积极开展第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征集工作。组织镇江市大全集团等3家企业科技人员参加江苏省光伏产业新技术和项目发展交流会。举办了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研讨会。组织日本教授在江苏大学开展系列讲学及交流合作活动,积极申报中国科协“海智计划”项目,努力推进中国科协江苏(镇江)海智工作基地建设。

科协界别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影响大。今年科协界别政协委员共提交《加强出版业国际文化合作,开展日本现代农业技术翻译出版工作的建议》、《加强我市市区山体的生态保护和开发》等17件提案,为镇江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市政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为培养创业型大学生村官作贡献。市科协组织市农业、儒商文化学会、设计师学会等12家学会推荐36名专家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导师,辅导的项目累计实施创业项目39个,带动致富2 373人,吸纳就业2 354人。

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龙头,着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早启动。镇江市政府8月下发了《关于镇江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1-2015年)实施意见》,截至12月初,所属的6个辖市区已全部出台了 “十二五”期间《纲要》实施意见。下达并组织实施《镇江市2011年度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共11大类105项行动计划。

科普宣传的形式有创新。市科协、文明办、教育局、文广新局、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镇江市首届科普文艺作品创作及优秀科普文艺节目汇演活动创新了科普宣传活动的形式,34个节目用相声、小品、三句半、摇滚说唱、独幕剧等10种形式进行表演,成为今年科普宣传周的一大亮点。选送了8个科普文艺作品参加江苏省第二届科普剧评选,获得创作表演一、二等奖各1个,三等奖2个。市科协成为省辖市中唯一获得优秀组织奖的先进集体。

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显成效。丹阳、扬中两市成功争创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市。句容市和丹徒、京口、润州等四市、区也都以政府(或党委)名义向省科协递交了创建2011-2013年江苏省科普示范县(市、区)的申请报告,并召开动员大会进行部署和分工,形成了党委政府重视,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

科普宣传车成为流动科技馆。一年中,科普宣传车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配合有关学会开展纪念日科普宣传教育活动38次,受众达30 000人次。

青少年科技活动保持良好势头。组织开展青少年科学体验调查活动。社区青少年工作站工作稳步推进。组织91 480名中小学生参加“金钥匙”科技竞赛,1 981名青少年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积极开展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评比活动。组织2 500名中学生参加“信息学奥赛”,有8名高中学生获全国一等奖,6名学生获大学保送资格。与市特教中心共同建设“镇江市特殊教育科学教育基地”,并向市特教中心捐赠遥控飞机、四驱车、火箭等科技模型,使残疾学生也能够体验科技带来的快乐,充分感受科技的魅力,促进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为引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贡献大。评选出1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8名农村科普带头人,共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36项,推广基地面积30 800多亩,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352期,培训农民28 060人次,项目直接带动农户2 960多户,辐射到5 650多个农户,直接带动农户人均增收2 500多元。

援建新疆受好评。承办新疆农四师设施农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参训的28人学习考察了镇江高效农业发展概况、蔬菜水果花卉栽培技术、家禽生态养殖技术、农产品品牌培育等内容。参训人员为表感谢给市科协赠送了“情系新疆奔小康,培养四师带头人”的锦旗。

以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为己任,切实加强科协自身建设

第2篇:农业科普论文范文

创建示范: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

经济发展,科技先行。2007年,南川区启动了“全国科普示范区(县)”创建工作,成立了创建工作办公室,积极培训创建工作业务骨干,组建科普志愿者队伍,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创建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普工作局面。围绕每年重大节庆,如世界水日、粮食日、地球日、防灾减灾日等,开展卫生健康、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科普宣传,将科普文化活动融入其中,在全区营造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在创建过程中,南川区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创建主题,着力抓好“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品牌活动,推动主题科普活动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把科学素质工作贯穿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创建,健全了科普组织网络,加快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现全区建有标准化科普画廊34个;“站、栏、员” 实现全覆盖,村村建有科普宣传栏、科普图书室、科普阅览室,建有一处百名科学家简介的科普亭,提升了科普服务能力,加大了科普宣传力度,提高了公民科学素质。因此,南川区成功创建为2008-2009年度和2011-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县)”。

科技惠民:“点亮”农民新生活

“今年我又种了20多亩的大棚蔬菜,估计纯收入十三四万元左右。” 2012年12月20日,西城沿塘居委种菜大户李永福信心十足地说。今年44岁的李永福虽然有着20多年的种菜经历,但一直都是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去年,在参加区科协、农委举办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后,他开始尝试大棚种植蔬菜,第一次获得成功,收入实现翻番。

“传统的种植技术的确费时费力,遇到灾害天气,收成还无法保证。现在采用大棚、喷灌等新技术后,人轻松多了,产量可以提高好几倍。”李永福高兴地说。科技不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方便,更让众多像李永福一样的农民走上致富路。近年来,区科协围绕全区“三农”工作,全力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持续推进“送科技进村入户,促农户增产增收”,“送科技下乡、促产业发展”等活动,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态农业示范区,开展结对服务,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建立科普示范基地或示范片,培育科技示范户,有效地促进农村产业发展。邀请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来南川,深入大观、石溪、河图等乡镇开展现场指导、举办适用技术培训班,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目前,全区已建立科普示范乡镇7个,科普示范基地11个,培育科技示范户3000余户。近年来,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服务1000多次,及时给群众解决疑难问题,受益群众达30余万人次。

同时,区科协还积极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认真培育科普惠农项目。近年来,向上级科协申报科普惠农项目24个,获得奖补项目8个,获得奖补资金60万元。

科学普及:打造“活”力新南川

半溪河浮雕、新城区文化墙、学校科普专栏……如今,无论是走进花山公园,还是闲庭半溪河、鼓楼广场,以及居民小区、学校等地,绿树掩映之间,科普宣传橱窗、科普画廊、环保宣传灯箱、科普艺术雕塑、太阳能节能灯等设施格外引人注目,呈现出浓厚的科普文化气息。

“我每次到花山公园,都要来看看这些科普画廊,这里的生活习惯、医疗保健、防火防灾等科普知识,对我们都很有用。”市民李在木老人一边观看花山公园的科普画廊,一边对笔者说。近年来,区科协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契机,在城乡的广场、公园、小区、学校等人员聚集场所,纷纷设立了科普画廊、科普之窗。充分利用南川日报、南川电视台等媒体,开办了《科普之窗》、《科普大篷车》等栏目,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初步形成了全民参与的社会化大科普大联合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全区科学素质工作深入开展。

同时,区科协围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农民、未成年人及城镇劳动力四类重点人群开展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公民的科学素质。面向未成年人,广泛组织青少年开展了科技创新大赛、创意大赛、科技模型大赛以及争当小小实验家竞赛。五年来,南川区组织青少年参加全国各类科技大赛共荣获一等奖14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7个,获得重庆市级一等奖19个、二等奖29个、三等奖71个,区科协积极争取区政府的重视支持,设立了南川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

面向广大农民,会同区农委、扶贫办等部门,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为抓手,以科普示范基地为依托,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为着力点,充分利用农广校、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党校等阵地,实施农民科学技术培训工程,培训农民10万人次,将科学知识、实用技术、致富信息送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手中,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面向城镇劳动者,会同区人力社保局、就业局,利用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和社区科普大学等阵地,开展了城镇劳动者职业技术培训和就业与再就业培训。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配合区委组织部、区人力社保局等部门,加强各级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教育培训,扎实做好科技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五年来,共培训各类人员20万人次。

学术交流:为转型插上腾飞翅膀

去年,南川被确定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试验区。如何转型发展,抢占发展先机和制高点,成为全区上下关注的话题。区科协围绕提升南川区经济实力,开展科技工作者互动交流,积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重大问题以及南川转型发展课题,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决策咨询等活动,成功举办“科学发展、服务民生、情系南川”民生专家区县行活动。

交流活动上,来自重庆各大医院、高校、高速公路集团以及企业、科技界等方面的专家教授60余人,深入大观生态农业园区、龙岩工业园区、人民医院、南川城区等地,对南川的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城市规划、交通、高校建设等行业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分别在区人民医院、交通局、河图乡开展了“如何构建和谐医患”、“高速公路建设”、“果树栽培管理”等方面的科普讲座,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2012年11月,南川区还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华蜜蜂产业发展论坛(中国西部)暨重庆市蜜蜂文化节等全国性科技论坛活动,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中国养蜂学会及部分省市(自治区)蜂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的领导、专家、企业、蜂农代表及南川区中蜂养殖大户共300多人齐聚南川,共同探讨蜜蜂文化、蜜蜂养殖技术和发展方向、品牌创建等情况,为南川区把金佛山“中蜂”打造成为国内知名品牌指明了方向,科技的发展也给南川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3篇:农业科普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科云媒;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08-03

0引言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建设科普资源信息交互平台”,将一切科普资源建设中的信息资源都可通过这个平台和交流,促进各方沟通,协调、顺畅地推进各方工作。农村由于科普经费少、人才缺乏、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已有的科普资源建设基础工作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因此,农村地区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需求更加迫切。由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一个跨平台科普服务系统“中科云媒”应运而生,该系统通过将科普服务平台建设与科普内容资源建设的有效集成,为农民提供服务,对推进农村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发挥着积极作用,助力山西省科普惠农工程。

1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概念

1.1 科普资源

广义的科普资源是科普社会实践和普事业发展中所涉及的一切有用物质,如人力、财力、物力、知识、信息和组织制度等。狭义的科普资源是指科普活动、科普实践中所需要的要素及组合资源,包括科普项目或活动中所涉及的媒介和科普内容,如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载体、产品、活动、信息等。

1.2 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指科普资源拥有主体之间,通过建立各种合作、协作,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包括共同揭示、共同建设在内的共同利用资源的一切活动,其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科普工作者和社会公众对科普资源的需求。共建是共享的物质基础。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涉及资源、技术、人才、资金、政策法规、共享方式、共享程序、评估监督等一系列措施和环节。

1.3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基本要素

第一是共享主体,参与科普资源共享活动的所有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拥有可供共享的资源,也就是说与共享主体中其他成员有互补性的资源;第二是共享方式,方式包括有点对点的共享,有公共服务平台共享、有交换共享、有合作共享、有免费共享、有非赢利共享等;第三是共享客体,就是科普资源,即科普能力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科普内容和科普活动;第四是共享规则,就是参与科普活动的主体依据何种条件对资源进行共享。

2中科云媒系统对实现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2.1中科云媒系统概况

“中科云媒”是山西省科协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工程的主要内容,也是山西科技传媒集团自主研发的第一个跨平台科普服务系统,通过将科普服务平台建设与科普内容资源建设的有效集成,为农民提供服务,助力山西省科普惠农工程。“中科云媒”分为中科云媒科普信息终端、中科云媒KPTV、中科云媒手机客户端三个部分,集纳了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多种手段,拥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富媒体等全媒体传播方式,通过无线互联网、3G移动网络和有线电视网向用户传送科普知识,提供个性化科普服务。“中科云媒” 在科普惠农电子屏上的应用包括:专家远程互动培训、农科视频点播、数字报刊浏览阅读、供求信息浏览、农业气象信息即时、病虫害预警预报及防治方法、全省各地主要农贸市场每日最新市场行情及价格曲线、农资防伪识别及农产品溯源服务、全国优秀科普网站推荐浏览、农业新闻、专家留言咨询、惠农网购、农科110专家服务、健康365专家服务等内容。

中科云媒系统建设的目标是逐步拓展面向社区、学校、企业和媒体的功能,使系统能更好地服务于科普益民、科普强企、科普助教,而目前的主要应用是为农民提供服务,本文着重论述的也是该系统对于推进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容。去年,省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开始选择科普惠农服务站、党员活动室等人流量较大的地点,开展“中科云媒”试点建设,去年建成试点200个,今年将再建150个,最终在全省建立1000个试点。该系统于今年2月初正式启动运行。

2.2中科云媒系统资源共建共享的特点

2.2.1共享主体的多样性

中科云媒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都是以山西科技传媒集团为中心、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综合科普服务系统,是一个跨系统、跨行业、跨部门的工程,共享主体既包括农业科研院所、机构等组织性成员,也包括农业科研专家、学者、工作者等个体性成员。

2.2.2共享方式的公益性

无论是针对个别站点特有问题的点对点共享,还是针对所有站点的公共服务平台共享,这些科普资源的共享都是免费的、非赢利的,是具有公益性质的资源共享。

2.2.3共享客体的丰富性

即科普资源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专家培训、农科视频、数字报刊、供求信息、农业气象信息、病虫害预警及防治、市场行情、农业新闻等内容,资源传播方式涵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富媒体等各种形态。

2.3中科云媒系统对推进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2.3.1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需求更加迫切

农民是《科学素质纲要》中科普工作开展的四大类重点人群之一,然而农村科普资源建设非常薄弱。农村科普经费少、人才缺乏、基础设施落后、渠道单一、内容形式滞后、工作力度不够等已经成为农村科普事业发展的普遍问题,已有的科普资源建设基础工作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因此,农村地区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需求更加迫切。

与此同时,很多农民市场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已普遍意识到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和运用专业技术的自主意识普遍增强,渴望更权威的信息、更专业的指导。而在农民能接触到的挂图、广播、电视、网络、培训、电话咨询、专家指导等形式中,各种形式都有其适用性,适合解决农业生产生活中的不同问题,分别受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情境、不同问题的受众的欢迎,均为知识和技能传播的有效方式。

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促进农村科普资源建设,不断提高对农村、农民的科普服务能力势在必行。

2.3.2农业新技术、新产品需要共建共享平台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由于沟通渠道和沟通平台的不畅,农业科学的新技术、新产品并不能第一时间被农民了解、掌握和推广,也就无法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搭建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平台则能很好的解决渠道和平台的问题,既使农民受益,也使农业科学研究工作最新成果得以及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为农业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与农村、农民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疏通了渠道。

2.3.3中科云媒系统对于实现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有独特优势

中科云媒系统对推进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就在于提高了科普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成本,提升了科普资源服务科普惠农工程的水平、范围和影响力,以更少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更多的农民提供更丰富、更高水平的科普服务,提高科普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中科云媒系统实现农村科普资源资源共建共享的经验

3.1建好平台是实现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保障

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需要载体和平台,只有创建好的载体,搭建好的平台,工作才能实现运转顺畅。中科云媒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针对科普工作的应用尚属首家。系统支持目前各种形式的科普资源,能提供包括视频点播、数字报刊浏览阅读、供求信息浏览、农业气象信息即时、病虫害预警预报及防治方法、农资防伪识别及农产品溯源服务、农业政策解读、全省各地主要农贸市场每日最新市场行情及价格曲线等多项服务。能够推送的科普资源包括科普网站、科普高清视频、科普挂图、科普音频、科普动漫、科普报刊、科普游戏等。系统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低成本、培训范围广如同面对面授课一样的互动培训效果。系统具有先进的自动推送功能,可以把最新的科普资源定时推送到终端设备的存储设备上。设备的运行模式和用户操作都由控制中心控制,控制中心可以查看每个设备的运行情况,可以随时捕捉设备运行状态。同一时间各终端个性化精准信息服务,即不同的终端在同一时间显示的内容不同。系统先进的数据传播形式和操控模式是实现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和保证。

3.2形成合力是实现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途径

“中科云媒”系统浩大,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必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方的资源优势,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形成社会合力,才能达到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在首届山西省文博会上,“中科云媒”项目签约1亿元,融资6000万元,为项目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为了向农民提供更专业、权威的服务,中科云媒系统以农科110电话咨询服务中心收集的最新的农业生产问题为切入点,依托全省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及所有农科110专家为专业知识技术支持,向农民提供视频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在信息终端,系统立足于山西科普惠农服务站完善的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农村活动室、文化活动站、党员活动室等场地,最大限度地实现科普设施、科普阵地的多途利用和综合利用,初步形成了多家联手、多种渠道、互利互惠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格局。

3.3各方受益是推进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持续动力

“中科云媒”系统的应用,搭建起了科研高校、院所、专家和农村、农民直接沟通的桥梁,把科研高校、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更快捷、更便利地传达给农民,可以让专家不用深入田间地头就可以指导农民种植什么、怎样栽培、怎样防病虫害,可以帮助农民把专家请到身边,实现了专家“一对多”和随时咨询的便利。截至今年9月底,“中科云媒”系统共供求信息1500余条,病虫害预报350条,农业政策解读388条,市场行情2800余条,利用远程培训功能邀请了20位专家对农民进行了蔬果种植方面的培训,可以让各种农业种植、养殖中的问题得到及时诊断和及时指导,服务方式方便、快捷、高效,惠及2万余农民,有效地指导了农业生产,是农民增收的又一可靠保证。

4 做好中科云媒共建共享工程的创新思考

4.1持续开展针对农村地区的科普资源需求调查

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应围绕三个“需求”来进行,即国家的需求、科技工作者的需求、服务对象的需求,这是一切科普工作的方向指针。要做好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就要了解农村和农民对科技信息需求的方面和内容,根据我省农村地区农民对科普资源的实际需求和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地通过中科云媒系统资讯,开展培训,指导生产。

4.2加强农村科普资源建设工作

中科云媒系统的各种科普资源开发要形成系统,统一包装、统一宣传、树立品牌、树立权威、培育需求。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选题共享,提倡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根据需求共同开发,重点开发与长远建设相结合,根据不同农时、不同地区的不同问题策划主题活动,以自主开发为主并结合对优秀资源的引进。在注重开发科普资源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二次创作,就是对已开发的、反响较好、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科普资源加工组合,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和推广。总之,在农村科普资源建设的方向上,坚持精品、权威、实用、全面的原则,突出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特点,内容要正确、逻辑严谨,层次清楚、分类合理,突出特征,要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实际生产生活技能。

4.3建立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联合机制

一是动员机制。在各共享主体之间加强动员机制建设,包括发挥资金导向作用,以有效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二是协作机制。探索并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和实施办法,打破资源分散、封闭的状况,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服务机制。积极整合优化集成已有资源,降低资源开发成本,将海量的科普资源信息归集和整理后呈现给农民,提高科普资源使用效率和科普公共服务水平。四是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教育、传媒等社会各界和广大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参与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热情,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激励,树立典型、扩散影响。

4.4探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

作为一个科普平台,中科云媒服务系统以服务为宗旨,以公益为准则,科普资源服务最大化是其资源的共享原则。然而与此同时,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还应该探索融资的多种途径,利用社会科普优势开发科普产业,通过探索农村科普传媒及科普产品的研究开发、科普作品的创作与发行等,引进民间资金,利用社会资源,普及科学知识,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为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程提供更好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

综上所述,中科云媒系统作为一个集合科普服务平台与科普内容资源,集纳全媒体传播方式的为农民提供服务的系统,虽然投入运行时间尚不足一年,但已显示出与生俱来的优势与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本文虽做了初步探讨,然而只有经过更久的经验总结和更深入的探索思考,才能更好地发挥中科云媒系统对于推进农村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孟璞,松鹰主编.科普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2]任福君.关于科普资源研究的思考[A].中国科普研究室编.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C].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8.

[3]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EB/OL].http://.cn,2006.

[4]中国科协.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方案(2008-2010[EB/OL].http://.cn,2008.06.24.

第4篇:农业科普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业科普期刊;发展对策;内容定位;期刊语言;发行渠道;公共文化产品;编辑素质;新型农民

作者简介:周国清,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湖南 长沙 410081)

王小椒,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1)

农业科普期刊是向农民传播种植、养殖、农机等各方面的农业技术和实用技能,推广普及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医疗卫生保健常识,交流农业生产经验和管理、经营、致富之道的有效载体,是向农民宣传党的农业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中介,对于培养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平稳发展,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构建城乡和谐格局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农业科普期刊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某些方面遭遇了“瓶颈期”,与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目标不相适应。因此,必须针对农民劳动者对农业科技文化知识的需求特征和农业科普期刊自身的传播功能与发展现状,进一步探讨其发展对策,使之尽快走出一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真正有效地服务好“三农”。

一、以基于农民需求的“内容为王”打造农业科普期刊的品牌个性

期刊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与众不同的特色,以特色形成品牌,以品牌赢得市场,内容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农业科普期刊也不例外,必须以特色立刊,质量制胜,而其中的关键和普遍原则,就是始终坚持“内容为王”,以为农民读者提供具有适应性的优质内容而立于不败之地,保持可持续发展。

首先,根据农村读者需求做好选题的个性化策划。读者需求决定了农业科普期刊的生态位,决定了其差异化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走势。每一家农业科普期刊都要研究读者需求,找准自己的生态位,点击市场空白,在内容上提供切合自己的生存区,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定位和个性策划。因此,农业科普期刊编辑主体应经常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把握农村文化走向和社会心理,热爱农村,贴近农民,关注农村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对农村的各种现象不失时机地进行观察和分析,培养对农村和农民的情感,激活选题的灵感,在充分进行读者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确定选题的方向,并就一些农业科技知识请相关专家定期专题写稿,在实用可靠的基础上形成权威性,并以专栏的形式作深入系统的报道。同时,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地域性,农业科普期刊在选题上应把握农时,在作物播种前做好选题及时出版,并针对不同地域及其气候、地理条件、农事特点等做出相应调整,并不断优化原有选题,根据农村变化的形势从不同角度挖掘新意,做到“老树生新枝”。比如新时代的农民是会经营的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和销售能力,农业科普期刊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在及时提供准确、有效的市场信息特别是农产品经销信息方面加强策划。

第5篇:农业科普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普电视;农民;素质;对策

由于电视机的普及和电视传播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电视成为当今中国民众接触最为广泛的传播媒体。农村人口对于电视有着更高的依赖程度,电视节目在农村的作用比城市更大。特别是,许多科普拦目都办得很好,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报道科技动态,推广农牧业技术,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和普及科技知识等,深得群众喜爱。科普类电视节目随着科教兴国政策的实施和三农问题对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在促进农民素质提高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科普电视对提高农民素质的作用

(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科教兴农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必须依靠现代科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构建合理的农业人力资源结构;要提高农民的年培训率,提高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和农民专业户、示范户的素质,强化对农村各种专业户、示范户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加强对农村妇女的教育培训和科普教育等等。通过收看科普类电视节目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涉及面广、经费投入不足等带来的困难,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实现科教兴农。科普电视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科教兴农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推广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农民科学素质

人们的生活与电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现代社会离不开科学,科学的普及离不开科普电视节目。全国13亿人口中9亿是农民,而农民的大多数已拥有电视机,2007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结果就已显示,99.89%的中国家庭拥有电视机,电视机在中国居民家庭基本普及。所以,通过科普电视节目推广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最经济、最有效的规模化传播途径,可以让几亿农民同时收看科普节目,迅速把科学技术、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推广到全国各地。广大农民通过长期收看科普电视节目,就能不断积累科学技术知识,逐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只有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提高,社会才能发展与进步。

(三)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三农问题的症结之一。农民收入的增长途径有两个,一是农民农业收入的增长;二是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收入的增长,两者都有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培训的仅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及以上者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研究表明,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科技文化素质呈明显的正相关。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素质,是落实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科普电视是农村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普电视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科普电视在农民非正轨教育、业余培训等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媒体无法企及的优势。

(四)促进农民经营管理素质的提高

由于科学文化素质低、组织程度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市场意识较淡薄,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科普电视节目能够提供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例,并且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易于为广大农民理解和接受,对农民经营管理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促进作用。科普电视节目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介绍,可使广大农民懂得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懂得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方式和机制,自觉地按照市场需求来配置农业资源,开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营销活动,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二、办好科普电视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

(一)增加科普电视频道和节目

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1在06:23的农业新天地节目,CETV-2在18:48良种繁育技术、森林保护节目,安徽电视台科教频道在00:00的科技探索节目等,这些节目办得非常好,是农民最需要的。但是,这些节目的播出时间段是否与农民工余时间匹配值得调查研究,而且,播出次数少,不利于重复收看,尤其是涉农教育电视节目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全国各地农民的需要。因此,要考虑增加专设的科普电视频道和节目,在每天早中晚农民收工吃饭的时间段重复播出3次,提供反复收看学习和选择收看的机会。如中央电视事农业频道(7套)的“致富技术”在早中晚多个时间段播出,这样就能充分发挥教育电视的作用,为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服务。

(二)科普电视运行机制“栏目化”

国外科普电视的经费一般由3方面组成,1/3来源于国家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公益经费;企业赞助的基金占1/3;另外1/3靠自己成功的商业运作。国内的科普电视由于受经费限制,只能希望用较低的成本达到较高的效果,但是,投资运作恰恰困扰着科技电视。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靠传统机制拨款拍片使制作人员缺乏市场意识,发行环节的缺失,也限制着科普片更好地进入节目交流市场。“栏目化”为科教片的经费和传播提供了很好的保证,北科影的《消失的大河桥》、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是科技专题片“栏目化”的集中体现。《科普法》第16条: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栏目或者转播科普节目;影视生产、发行和放映机构应当加强科普影视作品的制作、发行和放映……国家对科普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但在各个环节上落实的情况参差不齐。资金永远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制定科普电视栏目化的规划,借鉴国外的经验,办出我国特色的科普电视。

(三)更新创作理念

传统意义上的科普节目,比较强调知识性,节目中科技含量比较重大,许多观众反映看得累,看不懂。其实讲解科技知识只是科普的一方面,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介绍科学方法,宣扬科学思想正成为当今科普工作的定位。许多成功的作品都是以充满人文精神的创作理念赢得观众的,国外科普电视节目的故事性、娱乐性是我国科普电视更新创作理念的很好借鉴;国内娱乐电视节目与现场观众的互动也是科普电视创作的很好借鉴。科普并不一定要灌输完全确定的知识,也可以让公众参与和体验,科普应当有多种形式,应当允许各种各样的探索,应当努力把人气提升到娱乐节目的水平上,或者让科普教育渗透到娱乐节目中去,使我们的电视节目处处弥漫着科普教育的信息。

(四)结合网络技术

科普节目本身的质量很重要,在现阶段对科普的必要扶持也非常重要。如果说科普节目永远被安排在半夜播出,很难设想它们能够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要充分认识农村受众,尊重他们的收视习惯。农村观众的“黄金收视时间”集中在晚上8-10点之间,对农科普节目应尽量安排在晚上10点之前播出。更要看到:现在是读图时代,用电视来普及科学比较形象,容易吸引人,门坎相对低一些,可以发挥的空间仍然很大;现在是数字时代,利用三维动画科技、数字影象合成、虚拟电子手段可以演示各种科学机理和动态功能,使科普电视的表现形式跟上时代要求;现在是网络时代,电视的多媒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开放性、非线性、交互性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科普电视应该率先实现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把科普电视节目选择和播放的自交给观众,实现让任何农民在任何时间、任何电视终端可以反复收看学习任何科普电视节目,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普电视的作用,最大可能地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万长军.农民素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集团经济研究,2007(25).

2、于建荣.论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J].桂海论丛,2006(3).

3、贺福中,田文利.农业电视节目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9).

第6篇:农业科普论文范文

县委宣传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会议精神,从去年冬天到今春开展的“科普之冬(春)”科技下乡活动已告一阶段,现将活动开展情况作以下总结汇报。

一、活动开展情况

我县“科普之冬(春)”科技下乡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县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国科协《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的通知》精神,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科技素质、实现“三增一稳”为目标,以科普宣传、科普培训、科普示范、科技服务为手段,集中活动与分散型“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高层次专业技术知识理论培训与农村实用技术操作培训结合,实用技术推广与试验示范项目结合的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工作。由科协牵头,集中开展“三下乡”大型活动1次,出动宣传车辆3辆(次),宣传推广农业新技术3项,印发各种农业技术资料1.5万多份,科普挂图、庄浪县科技成果展牌展览6幅,分散活动10次,分六个活动小组,分别组成农牧、林业、水利、水保、农机、科协6个科技下乡服务小分队,宣传农业技术6项,发放技术资料1.2万份,下乡乡镇18个,入乡宣传面达100%,下乡科技人员达106人次。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5期,培训人数820名,在县广播电视台《科技园地》栏目,播发科技稿件达5份,播放科技录像带3部。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任务,周密安排。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是一项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集中向全民普及科技知识的一项宏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为了切实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任务,周密安排。县委、县政府对活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科技下乡”活动的具体内容,我们按照安排,抽组由分管领导、科技骨干组成的精干队伍开展科技下乡工作。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心上,把科学技术送到农民手中。

2、充分利用基层科普网络组织,开展科技宣传和科技服务。农科站、林业站、畜牧站、水管所、农机站、乡镇科协、协会等基层单位,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民增收问题,举办良种培育、蔬菜种植、科学施肥、果树、经济林栽培、修剪、畜禽养殖、药材种植、农业机械操作、维修、保养技术等各种农业实用技术宣传、讲座,专门为群众提供科技致富信息,开展科技服务。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宣传活动,密切了党和群众关系,充实了群众文化生活,使群众真正得到了好处。

3、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是“科技下乡”的主要内容,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按照省、地业务部门要求,由县科技领导小组统一分解任务,县直有关单位和各乡镇具体组织实施,由县农牧、林业、水利、水保、农机、团委、妇联、党校、农广校、农职中、电大、科技局、科协等部门的科技人员和专业教员,具体承担培训任务,进行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

第7篇:农业科普论文范文

人才优势大发挥,力争在建言献策、创新克难方面有新作为

一是充分利用政协科协界别人才平台、科协“建言献策”课题研究平台和学会共建平台,围绕“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主题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力争在“建言献策、创新克难”方面有新作为。二是充分利用院士工作站和高校科协平台,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大院士和高校人才与学会人才的合作力度,为企业创新更多的产品,攻克更多的难题方面有新作为。三是充分利用学术交流平台,力争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新作为。联合江苏科技大学、扬中市人民政府举办海洋工程科技论坛,促进智力和资金引进,提升和壮大海洋工程产业。联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句容市人民政府举办生态农业论坛,推动镇江生态农业的发展。

行动计划全覆盖,力争在全民科学素质教育方面有新突破

一是加大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申报和督查力度,在5类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教育行动计划全覆盖上求突破。通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全民科学素质教育基地的全面参与,实现大联合、大协作,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二是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教育上球突破。根据中国科协和省科协的部署,积极启动镇江市“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积极研究制定《镇江市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实施意见》,推进社区科普组织建设、科普场所建设、科普设施建设、科技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力争在科技成果推广普及益民、科技知识培训益民、科技咨询服务益民、科普文化展示益民等“益民”举措上求突破。三是在科技兴农、科普惠农上求突破,努力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新贡献。深入开展“百千万科技兴农富民工程”服务周和兴农富民专家与农民面对面活动。发挥专家在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省、市三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单位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表彰百千万科技兴农富民工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谋划科技兴农富民和科普惠民的新举措。

服务阵地建设上台阶,力争在品牌打造方面有新亮点

一是将科技馆作为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的新阵地,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新亮点;二是塑造科技兴农富民和科普惠农工作的新亮点,与江苏科技出版社为中国科协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单位戴庄村共建较高水平的科普图书室。三是挖掘对日农业科技合作的潜力,拓展国际科技合作和国外专利的推广的领域,拓展与日本农文协的合作领域,打造新技术、新品种、新专利引进的品牌,把中国科协江苏(镇江)海智工作基地建成示范基地。

争先创优上水平,力争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有新成效

第8篇:农业科普论文范文

满洲里市科学技术协会自2008年成立后,紧紧抓住六项基本职能、两部法律、一个条例和一个纲要,坚持“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定位,充分利用中俄两国科技资源,搭建“中俄蒙科技展”平台,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深入开展具有口岸特色的科普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利用科技会展资源发挥口岸城市优势

俄罗斯作为世界科技强国,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雄厚。满洲里市科协借助口岸城市及与俄罗斯科技部门积累的人文优势,积极促进中俄两国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从2004~2009年间,连续六年举办了满洲里中俄蒙科技展暨高新技术产品交易会,实现了市级、省级、部级的跨越,成为规模、层次、影响力较高、特色突出、主题鲜明的科技成果及高新技术产品展示会;举办了以“深化中俄两国科技区域合作、促进毗邻地区协调发展”为主题的中俄区域科技合作论坛;先后邀请来自中俄两国的院士、科技专家、学者10余位就中俄双方的经济和科技合作发展举行专题报告会;从2005年起举办了五次中俄科技项目推介会,涉及生物、化学、自动化、环保、能源、农业、医疗保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和产品;为加强国际间青少年创新教育的经验交流,探索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机制和途径,协助自治区科协成功举办了首届中俄蒙青少年科技教育论坛。

如今,满洲里市科协以科技展为平台,促进中俄科技合作,普及科学知识;以科普讲座为重点,提高公务员和公众的科学素质;以中俄科技项目推介会为抓手,促进科技项目合作;以科技合作论坛为载体,升华科学思想,增强创新意识,逐步探索出了以“会展服务于科技合作,开展科技成果,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新举措。

开展特色科教活动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满洲里市科协充分发挥科普画廊、科普展板、科普大篷车宣传载体功能,借助“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科普活动平台,面向公众广泛开展社会性科普宣传;组织开展了创建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活动,充分发挥科技教育示范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以及科技辅导员的作用;组织中小学生开展青少年科技传播、科技创新大赛、手工作品大赛、校园科技节等科学实践活动;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入户,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专业技能。通过开展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评选活动,以点带面推动农村科普工作;开展在职人员技能提升、失业人员再就业、外来农民工转移就业等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及城镇居民科普知识讲座等提高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国内专家教授学者举办讲座和培训班、创业创新论坛、科技报告会、科技培训等,开展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党校、进教材等活动,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以“科教进社区”为载体,以创建“示范社区”为抓手,通过组织专家进社区、展览进社区、讲座进社区,以知识问答、文艺演出、专家咨询、科普大篷车、健康流动课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宣传形式,对市民进行科普知识的传播,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科普活动。

强化科普服务网络创新科普宣传方式

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满洲里市科协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科协和科普服务组织的新渠道、新方法,不断完善科协的工作职能,在全市各区成立了科协组织;联合科研院所建立以科技专家为依托、农村科技能手参加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组建了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联盟;在各社区成立了多名科技专家参加的社区科普志愿者队伍,扩大科普服务有生力量;强化各级科普硬件更新全市科普橱窗,保证科普活动正常开展;与满洲里市电视台共同完成满洲里市全国科普示范城建设创新发展实录《科普阳光尽洒北疆边城》光盘的制作,展示了满洲里市科普特色工作。

第9篇:农业科普论文范文

开展好大型科普活动,是县科协工作的一项重要抓手,也是社会各界了解科协、参与科普工作的重要平台。2009年,大型科普活动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关心、支持下,县科协充分发挥功能作用,以牵头、协调、组织、团结友爱的精神,全身心的投入到大型科普活动中,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从而显示了全县科普工作有位、有为的新格局。

——2009年科技活动周

根据迪庆州科技局、州委宣传部、州科协《关于转发〈科技部、、中国科协关于举办2009年科技活动周的通知〉的通知》,以及迪科发〔2009〕17号文件精神,**县科技局、科协及时向县委、政府汇报工作,并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 (三)发挥优势,围绕产业发展树形象

兰花是**独特的绿色产业经济之一,**兰花的美名加深和提高了**的知名度。2009年3月份,县科协认真按县委、政府安排,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协办第九届香格里拉**兰花节,为使第九届香格里拉**兰花节体现**兰花产业优势,县科协积极发挥县兰协的团体作用,认真组织筹办兰花节。通过为期一个多月的精心组织筹划,使为期五天的第九届香格里拉**兰花节圆满结束。2009年的香格里拉**兰花节,通过展示兰花、民族民间歌舞、耍龙舞狮等活动,给兰花节增添了喜悦的氛围,贵宾们在观赏千姿娇艳、幽香醉人的兰花之后,又品味到**民间、民族歌舞,真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使广大贵宾、兰友留连遐想。这充分展示了**兰花和民族文化交溶的魅力。在2009年初,兰花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兰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为期五天的兰展、兰花交易达300多万元。同时,县科协积极工作,精心组织,热心奉献,加强协作,突出团队服务社会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树立了县科协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加强农村函授教育,积极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农村函授教育是培养造就广大农村“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村新型人才,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为此,县科协本着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办学宗旨,加大力度,集中人力、物力、资金、创造条件办学。2009年初,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确定在维登乡开展《核桃栽培技术》农函大办班,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关心下,维登乡农函大办班覆盖全乡,招收学员500名,10个班。办学中按需施教,注重办学实效,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有丰富实践经验技术人员6人担任辅导老师。同时,对广大学员开展信息反馈、办班辅导、培训学习、结业考试,让广大学员通过理论学习,掌握核桃栽培技术,解决了核桃生产中的很多实际问题。

(四)强化横向联系,稳步发展壮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农技协是农民自发组织建立起来的民间社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帮助党委政府解决一些农民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是培养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2009年,县科协为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管理,针对全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加强与县民政局的联系,对全县协会采取调研、指导、扶持、完善制度,要求各协会依法做好登记,完善合法性。2009年协会在巩固的基础上稳步发展,新增农技协2个,协会登记率已达到80%,全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达23个,会员2673人,县级协会2个,会员285人,协会会员计2958人。

(五)团结广大老科技工作者建言献策,推动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

(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三、2009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