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课件范文

数学课件精选(九篇)

数学课件

第1篇:数学课件范文

一、教材分析

“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三单元42页的内容。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二、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因此我在教学是选材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三、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秒表、绳子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我听体育老师贾老师说咱们班的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6名同学的“跳绳”成绩挺不错的!我很想知道两个小组,哪个更好些?有什么办法?

生:比赛,在规定1分钟内看哪个小组跳的总数多,就是胜利者。

师:哦,好建议。不过,一节课只有40分钟,谁来出个好主意,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

生:6人一起跳,分组数数。

师:哦,好主意!那就按你的方法比赛吧!

{课伊始,趣已生。从同学们体育测试项目——跳绳入手,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同学们自己想出比赛方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学生}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 引出“平均数”,体验“平均数”产生价值。

6名学生开始比赛,其余学生认真地数着。生汇报,师板书如下:

第一组:82、86、81第二组:78、83、82

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口算算出结果,并汇报补充板书如下:

第一组:82+86+81=249第二组:78+83+82=243

师:(热情洋溢)通过比总数,第一组以248大于243获胜了,恭喜你们(师与他们一一握手表示祝贺,这时发现第二组同学鸦雀无声,面无表情)

师:我加入第二组,让老师也来跳一跳,你们帮我数着。(学生欢呼)

师跳了83下,改板书如下:第二组:78+83+82+(83)=326,现在第二组获胜了吧,你们高兴吗?

生:(议论纷纷,有几个喊叫)不公平的,第二组4个人,当然获胜了。

师(面带疑惑)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时,用比总数办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组总体跳绳水平的高低了吗?

(全班寂然无声,学生思索着,半晌,有学生举手了)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类似的情况,比较平均数就可以了。

(这时有很多学生表示赞同,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师:(赞赏)哦,你知道的知识真多,老师佩服你!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学生请出“平均数”。学生们感受着“平均数”此时出现的价值,产生了学习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怎样计算每个组跳绳的平均数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方法,师要求任选一组说想法)

生1:我用算术法求第一组的平均数,我是这样算的:(82+86+81)/3=83

生2:我从86里拿出3个,给82加1也变成83,给81加2也变成83,每人都是83,那平均数就是83

师:谁听明白了吗?(再指5名学生说)

师:(看着生2)你能给你的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由于平时有渗透过这种方法,生2很自然地说出是“移多补少”)

师板书:算术法移多补少法

师小结:刚才生1和生2分别用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求出了第一组的平均数是83,那有谁求出第二组的平均数了?

(生摇头,大胆学生说:除不尽的)

师:(乘机)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用我们学过的“估算”

师:好,那你们试试吧!(指1名板演)

板书:(78+83+82+83)/4~81

师:从两组平均数83和81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第一组平均数大,所以还是第一组总体水平好一些。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应用能力,而且在教学中,强调生生交流,使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第一组的83表示什么?你怎么理解“83”这个数?

(引导学生明白:“83”是个“虚数”,第一组的83不表示每人真跳了83下,有可能小于83,有可能大于83,还有可能等于83。)

师:通过刚刚的情景,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是谁帮助了咱们?(平均数),那你想对“平均数”说什么心里话?

生(自由发言)生1:平均数,你真厉害,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生2:平均数,因为有了你,世界上才会太平

。。。。。。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描述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并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增强对平均数应用价值的理解,有助于将抽象知识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生举例:统计考试成绩需要平均数;平均每月用电量;节目比赛打分用到平均数。。。。。。

师:我这儿有一些生活中的信息:

(1)我国10周岁儿童的平均身高为140厘米,平均体重为34千克;

附:中国10周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3)我国地下水有8300亿吨,河流流量2.7亿吨,总数量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平均占有量却只有2600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2月27日我市的平均气温为6摄氏度,2月28日我市的平均气温为3摄氏度;

师:看了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生自由发言,渗透营养学、锻炼身体、关注天气变化、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及“平均数”是“虚数”的理解。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了对平均数的感受,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思想品德教育润物细无声地寓于教学之中。}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多媒体呈现:下面是某县1999—2003年家庭电脑拥有量的统计图。

图略:1999年350台,2000年600台,2001年1000台,2002年1600台,2003年2500台

(1)求出这五年来,平均每年拥有电脑多少台?

(出现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两种方法)

(2)估计一下,到2004年这个县的家庭电脑拥有量是多少?为什么?

(3)从图上你还知道些什么?

2、多媒体呈现一幅统计图,内容为:小刚家每个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师: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哪个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a、生举手表决

b、辩论交流得出正确答案(2)

c、师生小结:计算平均数时,得从问题出发去选择正确的总数和总份数后,再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3、判断并说理由

(2)四(3)班每个人的分数都要比另两个班的同学分数高()(1)四(1)班每个人的分数都是85()

(3)四(3)班的总体成绩最好,四(2)班最差()

4、星期天,小明高高兴兴去学游泳。他碰到一个难题,原来游泳池的水平均深度是126厘米,小明身高是134厘米。他在这个游泳池学游泳会有危险吗?

会()不会()可能会()可能不会()

a、把自己想法与同桌交流

b、指名汇报后交流

c、学生评价

d、师小结:平均水深只是一个代表数,它的实际水深并不知道,可能比126厘米浅,也可能比126厘米深,还可能正好是126厘米。我们在对待实际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

{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会“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的数据,在实际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在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5、拓展练习:小强刚发下的成绩单不小心被墨水弄污了,你能帮他算出数学成绩吗?

a、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b、汇报说想法(算术法或移多补少)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觉得这些知识对你以后生活或学习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不仅对知识有整理效果,而且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题能

七、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算术法移多补少法)

第一组:(82+86+81)/3=83第二组:(78+83+82+83)/4~81

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我们就得看“平均数”。

“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 ;小于平均数 ; 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第2篇:数学课件范文

毫无疑问,这都是对多媒体课件过分依赖,或使用不当造成的。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使用多媒体课件呢?众说纷纭,用无定法,但我还是认为使用数学课件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课堂上应用课件的内容应选择难以用传统教学手段表达清楚、学生难以通过课本和传统教学手段理解的教学内容,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为目标。制作课件应从具体的重点、难点人手,以小见大,追求实效,做到天上一滴水,地下一点湿。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利用课件分别作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和顶角的平分线,学生就能亲眼看到三条线段是重合的,教师再用鼠标将三条线段一条一条地挪开,对得到的性质作进一步确认,这样学生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永久的记住这条性质了。

有的教师把课件做成题库,认为这样有利于学生练习内容全面、做题速度快,加大练习量,想通过大量的练习达到全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可是,通过大屏幕进行一问一答的练习,的确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学生一节课接触到许多类型的题,课堂气氛也非常热烈,似乎学生都在积极参与,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可是这样做违背了针对性原则,这种练习方法使习题的转换频率快,有的学生对出现的题还没有完全理解,就被会的同学答完而通过,没有达到照顾全体学生的目的,时间长了,不仅使学生两极分化严重,还会降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实属弊多而利少。

二、联系实际原则。课件取材尽量结合学生实际,选用学生熟知的事物,这样才能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快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得到学生较好的配合。如:学习“角”的概念时,用数码相机拍摄出学校停车棚里学生的自行车、铅球投掷场地的扇形区域等,并用线条标注角,画面一出现,立马激起学生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情不自禁的叫起来:“那辆是我的车!”;学习“旋转”的概念时,用身边小朋友正在玩耍的纸风车、植物园里典型的花、香港特别行政区标志图案和我国古代阴阳八卦图等图片,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会使生活更美丽。

三、间断性原则。画面不能一播到底,该停的地方一定要停,必要时可进行重播、慢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欣赏、去感悟、去表达。例如:几何图形的旋转、翻转、折叠等,要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变化的过程和细节,才能启发学生进行无限的思考。

第3篇:数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数学课;课件制作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了数学课课堂,给我们的数学课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使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投身到课件的制作上来。

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制作的课件或上网下载加工过的课件比较粗糙,表现形式单一,不能如意地表达自己的教学思想。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也逐步确立了,但是在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数学课课件制作上,还有一段距离,甚至脱节。在课件制作上,有意无意地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一、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课件特点

1.板书式,又叫做提纲式

这些课件内容大多不过是取代传统的板书而已,是普通课堂教学中板书的翻版,静态表现的多,动态表现的少,单向运动的多,双向交互的少,为教师制作的多,为学生制作的少。这种课件用于教学上,仍表现为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这无异于现代版的填鸭式教学。

2.表面式

这是重形式、轻内容的结果。制作者把主要精力放在课件的外在形式上,忽视了课件内容的深入挖掘,造成内容与形式的脱节。表现为该动的内容不动,不该动的地方乱动;不该有声音的却到处是声音;构图过于花俏,色彩过于绚丽。用这些课件上课,教学就会变成一节放映课,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更谈不上课堂教学的优化。

3.呆板式

呆板式即实用性、灵活性不够。教师在课件制作中,把教材分析得很细很透,并一一分解后精心“刻录”在课件上,如同电子课本,教与学的程序被硬件固定下来,不能随着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而随时进行调节,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整个教学被鼠标牵着走。虽然这些课件进入课堂后,只要轻点鼠标,便能按照预设的顺序播放下去,但是这样教师往往为了按预先设定的播放顺序演示所准备的内容,课上就得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既定的流程上来,实质上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多媒体为中心”。

4.封闭式

封闭式即课件内容完全来源于教材,认为教科书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有的教师为了轻松、省事,课前围绕教材随便找几段材料拼成一个课件,上课时只是一“放”了事。这种课件形式表现为对外链接少,根本没有使用网络资源,从而呈现出一种不开放的状态。这种课件一旦运用在课堂教学上,学生将无法扩大自己的信息量,更无法自主地学习,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难以确立。同样,教师的教学也会被迫回到一个投影、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的老路上来。

纵观以上种种特点,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教师忙于教学,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制作或修改下载的课件,只好草草收场。二是由于受自身计算机技能的限制,无法在课件制作中应用自如,贯彻自己的教学思想。三是存在着思想认识的误区,把新课程教育理念和课件混为一谈,认为只要有了课件,有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就等于有了新的教育理念。结果,教学中使用此类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只不过是灌输方式的更新,穿新鞋走老路,丝毫没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学信息的状态。“人灌加电灌”更加剧了学生的负担。

可见,树立新课程理念,用新观念作指导,制作出适合本学科教学需要的课件就迫在眉睫了。

二、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数学课课件制作的有效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是数学课课件制作注入新理念的前提条件

作为课件制作者,首先应该注重自身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数学课课件制作的始终。在新课改形势下,数学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和平等、民主等观念。结合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确立全新的知识观、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课程观等,促进教学观念的全面更新。只有真正树立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才有可能在他(她)的教学行为(包括课件制作)中,实施新课程理念。

2.坚持以学生为本,是数学课课件制作注入新理念的核心和关键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学必须从过去的学科本位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新课程要求教师从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下来,平等地与学生研究,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在数学课的课件制作上,必须克服“板书式”和“表面式”的特点,有条件的可以制作网络课件,在教学中,通过校园网或互联网,来实现“人―机”或“人―机―人”的教学系统,充分实现师生间和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使教学成为一种双向的信息流动过程,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3.创设教学情景,是数学课课件制作注入新理念的一个重要标志

新课程强调的是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操作,还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重视学生直接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因而,数学课课件制作中,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挖掘教学情境。选择合适的课件,例如Authorware、Flash等,可以制作功能强大的动画,模拟虚拟的情境。根据数学课教学内容,在制作课件时,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的方式进行集成、加工、处理转化为数字化学习资料,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4.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是数学课课件制作注入新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数学课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课件制作中,无论是Authorware还是FrontPage等软件制作课件,都要尽可能地运用超链接,在探究中协作。在网络课件的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既是知识信息的超链接,也是合作学习成员间思维的互联。

5.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是数学课课件制作注入新课程理念的一个必要延伸

第4篇:数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数学课堂教学 数形结合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运用多媒体手段对提高数学课堂时效大有裨益,其突出的作用正在逐步被人们认识、理解、接受和应用。

1.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数学教师自己制作数学课件,也是一个重新备课的过程。一般要考虑全课内容,审核重点、难点,设定应用课件的范围。因而需重新整理知识结构,使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知识体系更清楚,知识掌握更准确,几乎相当于一次知识的再学习,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素质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多媒体课件可使原来死板的数学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爆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兴趣,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课件美妙的声音和精彩动画的感染下,学生进行丰富想象和联想,各方面的知识和素质都能得到较好的培养、提高。

3.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这必然激活和加速学生的认知活动。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情境不受时空的限制,再现于学生眼前,它集画面、声音等于一体,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立体几何“异面直线成角”时,教师在课件中能很形象地把空间的两条直线通过平移转化成平面中的直线,巧妙地利用声音和动画相结合,将“异面直线成角”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平面内容,很适合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还积极调动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激起求知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4.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动态演示等一些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能,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将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用面积射影法求二面角平面角的大小时,关键是找面和其投影面。因此我们运用了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将一个面投影到另一个面的情形做成了动画,边解说边演示,既形象又逼真,使学生能更真实地体验、观察面和其投影面。这样很快就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问题。由于我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是由教学者和课件制作教师一起探讨设计制作的,因此能很好地突破重、难点,抓住要害。

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抽象知识就会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地讲解,可把知识化难为易,成功地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5.深化课堂训练,巩固新知识,反馈信息,发展思维。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智力的活动,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巩固新知识,又发展思维,反馈信息,并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习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调节学生大脑兴奋,减少疲劳,焕发精神,让他们利用自己的无意识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识。计算机的反馈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精神,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使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与表扬和鼓励中不断进步。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能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饱”、“吃得好”。

6.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大了数学教育的范围。

原本需要2―3个课时的数学课,有了课件的参与,教学任务基本都能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主要原因是相应课件能简要地说明问题,化繁为简,更好地配合教师掌握教学的时间和进度。好的课件能在课堂中提醒教师下一步是什么,该怎样做,还可代替教师完成某些工作。虽然课前教师已经做好资料的准备,但数学课的范画是比较多的,且由于教师想引导学生自己从量中求同,因此必须在课堂进行板书、展示、示范等行为。课件把范画和范例按预先设计好的次序和方式安排好,教师只需按部就班地进行资料的展示即可代替板书内容,甚至演播示范的动作,教师只需通过简单的操作(轻击鼠标或敲键盘)来完成,剩余更多的时间用作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流沟通,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控课堂的进度和深度。

通过数学多媒体软件,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对没有掌握的内容反复学练。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常见问题的认识转化为软件后,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简单重复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分析指导学生。此外,数学多媒体软件也给教师查阅资料、了解学科发展状况带来了便利。目前,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学校的局域网,甚至与Internet相连,作一些网上学校的有益尝试。

第5篇:数学课件范文

平均数(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P141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

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四、课堂引入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五、随堂练习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所用时间t(分钟)人数

0<t≤104

0<≤6

20<t≤2014

30<t≤4013

40<t≤509

50<t≤604

第6篇:数学课件范文

小学数学CAI课件教学误区此近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的进步和社会教学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人们生活中来的同时也走进了学生们的课堂。

一、小学数学CAI课件教学的特点与优势

所谓CAI其实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一词的简称,它是当下被广泛用于各类教学活动的一种多媒体技术。由于CAI课件生动、形象,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故经常被用来辅助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广受青睐的教学工具,CAI课件有着显著的特点与优势:

1.与客观记忆规律相吻合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兼具理解与记忆的过程,而人类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知识过程本身有着一定的客规律。CAI课件中常常会利有到声音和动静态的文字、图画等形式,这些资源结合起来,会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形成多重感观上的刺激。相对于传统的只有老师讲解和课本静态介绍的学习过程而言,CAI课件教学更容易刺激学生们的记忆、帮助他们从本质上理解知识点中的动态思维。

2.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太过单调与枯燥,这与小学生们活泼好动的天性实际是相违背的。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向学生进行知识本身的灌输,更应当看重对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让他们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接收和处理学习信息,从而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CAI课件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运用无疑大大地促进了学生们学习兴趣的产生。它不但从心理的角度帮助学生们提升对学习刺激的接纳程度,也在实际上为他们提供了新旧知识的联结。

3.有利于教与学的双向沟通

另一点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所不同的是,CAI课件教学不但有利于向学生们进行知识的传输,更注重于帮助老师们在教学的同时第一时间针对学生们的实际学习情况收集反馈信息。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观察与有效分析,老师们不但可以有目的性地对教学薄弱点进行强化复习与知识点补充,更能及时地对整体的学习节奏与进度进行有效调控。

二、小学数学CAI课件教学中的常见误区

尽管越来越多的课堂引进了CAI课件,很多教师与学生也受理于此。但CAI课件在其被认识与使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被误读的地方,这些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1.弱化教师引导职能,过度依赖计算机

虽然CAI课件的出现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究其本质,它也仅仅是一种教学工具而已。所以,教师们在运用CAI课件进行教学的时候最应该避免的就是对它的过度依赖。课堂教学是一段灵活的过程,如果过分利用CAI课件,一切教学程序都由课件来安排与确定必然成造成老师们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受阻,以及对所教授内容的指引职能下降,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会受到限制。

2.忽略CAI教学的局限性

由于CAI课件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生教学工具,很多人对它的理解比较片面,加之CAI课件在包括小学数学在内的很多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导致部分老师过分地看重它的优越性。其实,作为一种教育手段,CAI课件教学在具有一定优势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其自身的局限性。想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寻求出一种可以取代一切方式、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手法的思维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所以,对于CAI课件教学,只能把它视作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一个组成部分慎重使用,切不可以喧宾夺主、以偏概全。

3.CAI课件设计偏离轨道

由于CAI课件正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所以其本身的质量也直接地影响到教学成果的好坏。当下,除去对CAI教学本身的误读以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精品小学数学CAI教学课件数量少、多数课件质量低下的问题。所以,提高CAI课件设计质量,着重在设计的过程中强调其交互性、反馈性、系统性及实用已经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CAI课件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注意的几点原则

1.适度原则

在使用CAI课件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应当首先明确一点,即以人为本。课堂的真正参与者应该是作为知识传授者、教学方向指引者和课堂节奏控制者的老师及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CAI课件仅仅是一种辅助型的教学设备,它的运行不应该代表着课堂活动的全部内容。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自身职能,不要让课件当成课堂的重心,把自己转变成一个活体的CAI课件操作者,而学生们也不应该成为被课件牵着鼻子走的操控对象。所以,在CAI课件的运用过程中要避免对其的过度使用与依赖。小学数学的课堂中也仍然需要其它的教学方式与手法的参与,只有把握好这一尺度,将CAI课件与其它教学辅助工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收到最好、最稳定的教学效果。

2.实用原则

作为一种教学领域的新兴事物,不论是老师还是课堂中的小学生们,对其都会对CAI课件存在着一定的新鲜感。但数学教学活动的进行是不能长久地依赖于学生们对CAI课件的一时兴趣的。CAI课件在制作与使用的过程中都应该注重其内容的实用性。虽然现行的很多CAI课件中已经很广泛地用到了诸如声音、图片、动画等资料,但资料的选择或者制作同样有考究。一个高质量的CAI课件应当在资料安排上应当充分地考虑到资料本身的特点、放置的位置以及内容是否丰富详实,是否存在错误信息或者思维跳跃等各方面的问题。只有彻底地解决好这类问题,才能做出一个集艺术感与实用性为一身的好课件,从而达到在教学中帮助小学生们充分认识与理解数学知识本质、提升学习效率与兴趣的目的。

第7篇:数学课件范文

    数学学习,兴趣为先。兴趣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改变学生的态度,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突破难点、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用计算机动态图像作出如下模拟演示:先将机场原有的两架飞机用红色显示,接着发出悦耳的响声,屏幕上显示又飞来一架蓝色的飞机,随着响声停止,飞机降落在机场上。于是教师就询问学生:“机场上原来有几架飞机?飞来几架?现在有几架?”先让学生叙述整个过程,然后讨论这3架飞机是怎样算出来的,最后得出计算方法——用加法计算。如此化静为动,学生倍感新鲜有趣,自然积极性高,气氛活跃,而且通过眼看、口说、心算,学生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二、课件引导,激发兴趣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教师把课件运用到教学之中,用色彩鲜艳的画面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

    如应用题:“草地上有4只可爱的小白兔,又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教师用电脑课件演示草地上4只小白兔,让学生观察画面的变化,接着屏幕上蹦蹦跳跳地来了3只小白兔,再引导学生看图说意。因为整个变化过程学生看得明白,所以学生能完整地叙述出题意,很容易就能说出草地上有7只小白兔,就是把4和3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又如一年级数学乐园一课,为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我制作了走迷宫的游戏的课件,学生的各种走法,都能在电脑上演示出来。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体会到原来走迷宫的方法有很多种,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件导学,促进兴趣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课件再现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胜境,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分数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我使用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提出了新问题,各抒己见,争问抢答,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课件辅助,巩固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所以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制作一个课件: “一块蛋糕,爷爷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爸爸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表述吗?当学生回答“爷爷吃了1/2,爸爸吃了1/4,小明吃了1/8”后,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课件中还增加了四个问题:1.这块蛋糕还剩多少?2.、谁吃得多?3.谁吃得少?4.为什么?当学生在课堂中一时不能回答时,我就告诉他们这些知识等到下节课学习之后就能明白,看谁最先找到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己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课件辅导,延伸兴趣

    对学生课堂兴趣的培养,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这时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课件辅助,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就能开阔学生学习数学的视野。

第8篇:数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课件 高中数学教学 应用

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要想使学生学好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具有可控制性、快速灵活性的多媒体课件,正好符合这样的要求。

一、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特点

1.多媒体教学课件使教学不再是灌输式教学,而是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将其分为讲课型、练习型、自学型、实验型等。讲课型以基本原理为主,对复杂的动态图形,如数学中的画正弦函数的图像是学习难点,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可以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演示画正弦函数的图像的过程,使学生既加强理解,又学习得生动有趣。练习型和自学型课件辅导学生做习题或自我测试,对回答做判断并加以提示辅导。实验型课件可辅导学生预习实验和检查实验结果,模拟型课件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如学习驾驶汽车模拟系统,再如许多贵重的实验设备,可以让学生模拟实际的使用情况,既不用担心损坏实验器具,又可以更快地掌握使用步骤。

2.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真正成为可能。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区别对待,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可以进行复习、重学、跳跃式学习。对于学习的时间、进度、内容、分量都可以自己选择,不会因有压力而放弃学习。

3.集中优秀教师去开发课件,使优秀教师的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更快地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三大好处

首先,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做法已经相当普遍。多媒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潜移默化、寓教于乐,深受学生的欢迎。比如在讲圆锥曲线中椭圆一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生活中、物理学、天文学中的椭圆等,通过大量美丽的图片来让学生认识椭圆,通过对图片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椭圆的形状、探究椭圆的方程和性质。这样,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教学紧凑,过渡自然,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能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率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提高教师“教”的效率,即在一定的时间内教更多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指提高学生“学”的效率,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内容。

(1)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使用媒体进行教学能够节省教师教学时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节省板书和课堂上绘图的时间。

②节省讲授时间。

③讲课节奏快、节省时间。

④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节省时间。

⑤一位教师可以教更多的学生。

(2)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由于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学生极易感到疲倦,时间一长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等情况,这时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方式刺激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创设新的兴奋点,可以调整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最后,多媒体技术具有知识的集成性、知识的广阔性、知识的动态性,使得应用多媒体学习到的知识量大、知识面广。基于因特网的远程教学模式,使得知识的更新,知识的动态性,面向学生的广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并且扩大教学面、规模等。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确具有“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也是让计算机服务于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的有力工具。因此,在教学系统中加快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普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完善多媒体教学设施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方向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未来无疑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改进多媒体教学方式,是一个值得努力探讨的课题。

1.教学难点的突破

多媒体课件对课堂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进行启发性展示。如在一堂课开始时,可以展示由动画组成的现实生活场景,并设置悬念,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2.代替教师进行重复性教学或辅导

选择题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性记忆。教师无须复杂地编程,便可较轻松地设计出较好的软件进行训练。同样,对一些需要重复训练的计算,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判断。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的重复劳动。

3.展示非传统意义上的问题

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信息量大,与现实联系紧密,富于变化的许多问题,或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概念、几何图形的变换等直观地显示在学生眼前,为学生提供示范,便于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知、发现、创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注意多媒体的辅、工具性,不能喧宾夺主。

(2)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注意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3)注重思维训练,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加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数学课件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堂;多媒体;课件

一、多媒体课件使用不当会产生负面效应

多媒体课件只是作为辅助教学之用,用之不当会产生负面效应。近几年,笔者经常深入课堂,发现如下问题:

1.课件演示频率过高

有些教师唯恐教学内容单薄,从网络、课件库等地方获取课件信息,将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全部纳入课件,哪一个也舍不得扔掉,并一一展示给学生。

2.课堂教学被“课件”牵着走

有些教师一味追求新奇、追求花哨,只为迎合学生的口味,甚至为了点缀画面插上与授课内容毫不相干的图片。人性化的师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

3.课件的程序化左右了课堂

由于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及一些问题早已安排好,教学时,教师只要按准备好的流程操作鼠标来完成每一步教学,学生也不得不跟着课件指示的思路走。这样,教师的主导就变成了课件的主宰,课堂成了课件演示的载体。

这样做,虽说课堂内容饱满了,学生注意力集中了,但是眼花缭乱的画面背后,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需要一定时间,这样大量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思考,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被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就成了始终仰着脖子看热闹的观众。

二、多媒体课件使用应合理恰当

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在如下情况下使用多媒体课件:

1.激发学生兴趣时

多媒体课件能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教师想要营造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将学生尽快带入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开篇“准备课”中,主题图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计数资源,提供的每种数量的事物不止一种,让学生感知10以内各数,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那么,这里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从主题图中抽出来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和物的精美的图片,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画面中来,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一一对应的点数的方法也有了了解与掌握。

2.突破教学难点时

小学数学从二年级下册开始,每册教材单独设置“数学广角”单元,它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这些内容思维含量高,难度大,对小学生来讲,利用影像直观等手段会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到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如,“鸡兔同笼”的教学,可按教材内容设计鸡和兔各若干只,并放在一个笼子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林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促进学生思维实现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使学生在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的同时,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也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突出教学重点时

教学重点是否能突出是一堂数学课能否成功的关键。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直观生动地展示图形的变化,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4.教学容量不足时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教师插入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它不仅可以增加教材的内涵,也丰富了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这样能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多媒体教学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课堂上适时地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课外阅读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面就扩大了。

如,一年级的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介绍古代用算筹表示数的知识,还向学生展示古埃及的象形数字,使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育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植入数学文化,不仅会增加课的浓度,同时使课堂增加了浓浓的数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