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专业技术人员范文

新闻专业技术人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专业技术人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闻专业技术人员

第1篇:新闻专业技术人员范文

一、领导重视,组织到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一是

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培训规划,编制出台了《富阳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十一五”规划》,提出继续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了工作重点,强化了保障措施,并对加强组织和管理提出若干要求,同时,在富阳市“十一五”人才规划中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意见。二是出台《富阳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富阳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教育证书管理制度》等政策配套文件,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富阳市人事局联合各级机关部门、各乡镇街道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和管理办法,积极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组织发动工作。

二、宣传有力,认识到位

积极把握舆论的导向机制,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宣传省、市本地区的继续教育有关政策,宣传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宣传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有关程序和教育内容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有关要求,引领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关注此项工作,参与此项工作。通过有效的宣传,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它将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业务知识水平,提升个人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不断成长成材。经过几年的宣传和培育,我市积极营造起了“人人参与,我要学习,让我受益”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最近6月23日、24日两天人才中心开展的继续教育公共科目培训中,一期就容纳了300余人,场面火暴。

第2篇:新闻专业技术人员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围绕公路建设“三年决战”这一中心工作,以**部长帮扶黑河农村公路建设为契机,采取“送教下乡”的形式在全省公路系统开展职工技术培训,做到学用结合,以用定学,以学促用,切实将知识技能、政策法规送到基层一线,全面提高全省公路系统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总体目标和培训原则

(一)总体目标

一是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是提高职工理解运用政策法规的能力;

三是提高职工实际生产操作能力;

四是提高职工专业技术知识掌握运用的能力。

(二)培训原则

一是坚持业务培训与政治学习并重的原则,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

二是坚持学用一致的原则,做到理论同实际紧密结合;

三是坚持按需施教的原则,针对公路行业岗位的特点,分类施教,切实体现出针对性;

四是坚持讲求实效的原则,杜绝形式主义,确保培训质量,保证实际效果。

三、培训对象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人员,二级公路建设监理和管理人员,国省干线公路养护人员,路政执法人员。

四、培训方法

一是送教材下乡,将《农村公路施工技术指南》、《养护技术操作规范》、《公路路政管理培训教程》等技术普及系列教材分发到一线建设、养护、路政人员,鼓励和提倡职工自学技术和知识。

二是送教师下乡,聘请交通运输部西部讲师团、省交通运输厅、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专家到地(市)、县(市)为基层职工集中授课;

三是送技术下乡,组建省公路局专业技术人员帮扶志愿者团队,根据地方需求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和解疑答难。

四是送远程教学下乡,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开展远程技术培训。

五、培训内容

围绕我省农村公路建设、二级公路监管及公路养护管理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重点培训以下内容:

(一)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人员培训

以黑河市为试点,围绕农村公路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发展形势、业务知识、关键技术、管理方法等专业技术知识培训。

(二)二级路监理、管理和建设人员培训

以虎饶公路指挥部为试点,对二级公路指挥部监理和管理人员、施工单位技术人员进行施工关键环节、技术的培训。

(三)国省干线养护管理人员培训

以伊春市嘉荫县公路管理站为试点,对全站养护管理人员及养路员工进行白色路面养护技术培训。

(四)路政执法人员培训

以呼兰养路总段为试点单位,开展路政队长、内业人员的路政业务规范化培训。

六、组织实施

“送教下乡”活动从2010年3月开始到2010年12月结束。活动分为组织动员、教育培训、经验总结三个阶段。

(一)组织动员阶段(2010年3月至5月)

1、组织地道处、养护处、网化处、路政处、政治处、科教处等相关处室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分工,确定具体培训方式、内容和时间。

2、科教处根据各类培训需求情况,制定具体培训方案,全面启动培训工作。

(二)教育培训阶段(2010年6月至11月)

培训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内容、分期培训、分类指导的原则组织实施。

1、6月4日在黑河举行“送教下乡”活动启动仪式。

2、6月6日至16日将技术普及系列教材分发到一线公路建设、养护、路政人员手中。

3、6月至7月在黑河市公路处、嘉荫公路站、虎饶公路指挥部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人员,二级公路建设监理和管理人员,国省干线公路养护技术人员理论课程培训工作。

4、6月开展路政执法人员理论课程培训工作。

5、6月至10月(即公路建设施工期间)由省公路局帮扶志愿者团队深入现场指导施工、养护工作。

6、10月至11月在全省公路系统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人员,二级公路建设监理和管理人员,国省干线公路养护技术人员、路政执法人员远程教学培训工作。

(三)经验总结阶段(2010年12月)

2010年12月中旬对全省“送教下乡”活动进行经验总结。将培训工作中好的做法、经验和典型,在全省公路系统推广交流。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组织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此项活动的领导,省公路局成立“送教下乡”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毕百良

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培训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确保培训工作收到实效。同时成立公路局“送教下乡”帮扶志愿者团队,与基层一线职工结成帮扶对子,构架省、地、县三级专业技术人员梯队,使我省的公路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实现新的飞跃。

(二)加强宣传报导,营造学习氛围

为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加强此次“送教下乡”活动的宣传报道,省公路局将邀请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的领导亲临指导,同时请中国公路、中国交通报、黑龙江新闻台、黑龙江交通、省交通科技、龙广新闻台及地市新闻媒体进行“送教下乡”启动仪式的全程跟踪报道。:

(三)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1、各地市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此次“送教下乡”活动,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积极开展本地市的“送教下乡”活动,制定实施方案,成立由地市处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做到培训前有计划、培训时有措施(内容)、培训后有总结(资料),并及时向省局反馈活动开展情况,培训全部结束后,于12月10前将活动情况总结报省公路局科教处。

第3篇:新闻专业技术人员范文

一、人才队伍现状

1、总体情况

**县广播电视局是**县主管全县广播电视宣传和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职能部门。局下设办公室、新闻中心和农村广播电视维修站三个科室。目前全局有干部职工34人,其中在职在编的干部职工有21人。临时聘用的8人,临时工3人,“4050”人员3人。

2、局机关

局机关共有9人,公务员7人,临时工1人,“4050”人员1人。结构:其中局长一名、副局长2名,主任科员4人,办事人员2人。学历情况:研究生1人,本科2人,大专4人,中专2人。年龄情况:20——25岁1人,30——35岁1人,40——45岁4人,45——50岁2人,50——55岁1人。特点:办事人员较少,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偏低。

3、新闻中心

目前共有人员25,有在职在编的共计1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人,工勤人员5人,临时聘用8人,临时工2人,“4050”人员2人。学历情况:本科10人,专科13人。人员结构:编辑3人,记者12人,播音员4人,节目制作播出人员4人。年龄情况:20——30岁11人,30——35岁3人,35——40岁5人,40——45岁6人。特点:专业技术人员较少、整体业务素质偏低。

4、农村广播电视维修站

农村广播电视维修站原来有编制5人,因XX年所有人员已经上划云南广电网络公司,现有没有人员编制。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县广电局研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广电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局机关工作人员编制紧缺,办公室人员结构老化,业务素质与实际工作需要矛盾突出,办事人员较少,影响了办公室工作的高效运转。

二是新闻中心由于人员编制紧缺,部分人员结构老化,现在人才与实际工作需要矛盾突出。目前我局新闻中心只有14人的编制,由于缺少编制,无法进人,留不住人才,导致了广电人才资源匮乏,现有人才与实际工作需要的人才矛盾突出,影响了宣传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是**县农村广播电视维修站有机构没有人员编制。而农村广播电视维修站负责全县“村村通”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维护,工作任务繁重、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没有人员编制,难以确保“村村通”长期通、天天通,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村群众较好的收听收看广播电视。

四是招聘人员工资待遇偏低。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县委、政府非常重视,给新闻中心招聘人员8人,待遇其中1人每月1800,4人每人每月1500,3人每人每月1300。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务员津补贴的调整,物价的不断上涨, 8个招聘人员的待遇有些偏低,有的招聘人员甚至已工作四、五年,工作任务又辛苦,致使招聘人员有一些思想,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广电人才队伍建设学习培训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尽管县广电局采取了很多措施,举办培训班,到省、市台跟班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但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只安排了短期的学习培训,没有安排三个月以上的进修学习,对有关业务工作提高不大。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工作思路

第4篇:新闻专业技术人员范文

一、当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办学现状

(一)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社会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需求增加,我国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从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创办的新闻系算起,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已走过了60年的历程。从“”刚结束时只有三五所高校开办新闻传播专业,到2013年中国有390多所高校开办新闻传播专业,短短35年的时间,中国的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几乎是从零基础发展到了一个遍地开花的程度,这样快速的发展说明社会对于此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即使是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不景气的当前,根据2013年中国高校各专业就业形势调查报告显示,新闻传播学类就业工作对口度高,起薪高,跳槽对薪酬涨幅影响明显,五年后收入高,综合满意度高。就业率达到了93.26%,在所有专业中排名第7位。同时也说明,目前高校培养出的高层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体系逐渐完善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规模扩张更大、办学层次更丰富、学科外延继续扩大。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化状态,出现了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广播学院为代表的传统名牌新闻院系的办学模式;以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批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新闻院系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新闻院系的办学模式;以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全国著名大学新建新闻学院的办学模式;师范、体育、财经、理工类等专业院校创办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模式;非全日制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民办大学创办新闻传播专业的办学模式。目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呈现出体系、层次较为全面的办学状态。

二、强化新闻传播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需求有增无减

社会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首先各类媒介和出版机构对专业人才有大量需求。目前,我国媒介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对于专业人才数量需求仍在增加。同时,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出现,他们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以传统媒介广播电视为例,目前的从业人员超过75万,并以每年4%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新兴媒体从业人员更是大量需求,如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已达300多万。其次是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宣传、公关类人才的需求,他们对于高校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提出了理论要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要求。再次是新闻传播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由于我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快速发展,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很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通过短期培训转过来的,因此急需此类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学历高水平人才。

(二)目前新闻传播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1.全日制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无法满足社会需要。作为培养新闻传播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力军,全日制教育这种形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培养出来的人才理论知识全面,专业素质较高。但是,它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是人才培养周期长,少则两年(专科),多则七年(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二是进入门坎较高;三是数量较少,目前全国各类普通高校新闻传播类本科生在校生为23万,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是本科以上层次的学生。

2.师资力量不足,专业程度不够。师资力量目前来说是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点,师资力量的好坏会影响到高校教育的好坏,在新闻传播教育中,随着新闻传播的持续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师资状况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被认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的高校拓展,导致了师资力量不够,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然而,这些老师既没有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也没有相关的新闻传播实践的经历,只能将课本上的知识“复制”给学生,这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知识教学理论偏离了实践。

3.课程设置没有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课程设置方面,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理论与文化课程较多,譬如,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学概论、中外传播学史等。这些课程虽然都是新闻传播学的课程,但课程的设置都是理论知识,相对的实践课程少之又少,在老师授课过程中,一直给学生灌输着死板的理论知识,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现在新闻媒体对引进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对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希望懂新闻业务,又要懂得媒介经营管理,然而现在高校对学生的培养还是注重在记者和编辑这方面,这使得培养出的人才不是社会上所需要的,这就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且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三、加强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真正提

升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素质,促进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是“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特征的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专业,使其具有从事新闻媒体、舆论宣传、出版发行、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部门工作的能力和素质。”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加强继续教育则是完善当前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相对于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

1.培养对象具备一定实践经验,系统的理论学习效率更高。新闻传播教育要以实际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换而言之,就是说新闻传播教育应以实践为重。然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实践能力是培养环节中最弱的一环。对于继续教育的对象,即参加新闻媒介的专业工作人员来说,他们不同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这些人员都已经在社会上工作过一段时间,对于专业的实际操作的掌握程度要强于在校大学生。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大多数有着较高的学历、技术职称和对事业的责任感,对于他们所从事的新闻行业所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较为敏感,且又孜孜以求,目标明确。

2.继续教育针对性强,能够满足不同培养对象的要求。高等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使本科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学校的教育内容笼统而广泛,没有较强的针对性。而继续教育的内容是将许多学科或技术分解或综合成若干个小单元来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继续教育的内容不再是纸上谈兵,往往会结合国内外热点问题,以及教育对象的实际经验,使得理论教育更加切合实际,更加深入全面。已经从事于新闻传播的媒体人对自己今后是专攻于新闻媒体工作加强自己的技术专业水平还是想要从事于媒介管理的方向,这些“媒体人”对于自己今后的方向都是非常明确的,所以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他们会朝着自己的专业目标而努力,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初次接触这个专业,对于自己想要从事的方向都没有明确,对于课堂、课本之外的知识不知该从何处下手,只是被动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3.继续教育周期短,方式灵活多样,能够快速达到培养的目的。继续教育的学制以短期为主,短周期的学制给工作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极大便利。继续教育对象的职称经历,专业素质层次不同,他们有不同的需要,继续教育的教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多样性,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并不像普通大学教育那么“死板”,媒体人员在继续教育中,通过研讨会、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汲取精华,取长补短,使自身的才能得到了升华。参加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自己的目标都非常的明确,所以在通过高水平的讲授课程和短时期的培训中,参与者很快的的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继续教育这种短周期的培训效率高,见效快。

(二)全面加强继续教育,全方位提高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水平

1.政府要完善继续教育体制,实现学历补偿、技能培训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毕竟时间较短,全日制教育体制尚不健全,继续教育更是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目前只有一些老牌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成人教育学院依托新闻学院开展了新闻传播专业的继续教育。因此,政府要进一步重视新闻传播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研究把握此类人才继续教育的科学规律,明确目标任务,根据社会发展调整人才培养观念,不断满足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多样化和多元化需求。要进一步强化统筹,积极调动高校、广电、报社、培训机构等各方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统筹好学历、非学历的继续教育,重点做好短期业务培训和高层次专业硕士的继续教育。要进一步形成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设置,培养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利用好互联网、各种网络通讯软件等平台,扩大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更好地推进新闻传播类人才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高校要依托现有资源,根据行业特点加强新闻传播类人才继续教育的发展。目前来说,高校仍然承担着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一些发展时间较长的专业,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已比较完备,包含了函授、夜大、自考、全日制助学班、地方学历班、专业证书和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而新闻传播专业继续教育形式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本专科的传统教育方式,如成人高考、函授、自考等。高校应当依托发展较快的全日制新闻传播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分层次、分水平、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机制。当今社会对于新闻传播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在传统媒体中,本科及以下学历的就业市场已基本饱和,高校应当在传统媒介专业硕士、在职硕士等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些新的媒体岗位产生,如信息数据编辑、互动编辑等。而传统媒体岗位也对从业人员提出新的要求,如“了解互联网的技术和工具、社交媒体的特性和平台“对微信、微博等新兴网络媒体软件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这就要求高校要及时了解社会动向和行业特点,进而调整或增加教育内容,使继续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5篇:新闻专业技术人员范文

今天召开全市职称改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研究分析当前职称改革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总结20*年我市职称工作取得的成绩,安排部署职称改革工作和20*年的职称评审工作。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去年的职称工作情况及做好今年的职称评审和改革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20*年职称工作简要回顾

去年以来,我市职称改革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把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作为基本工作目标,不断改革创新,适应发展需要,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严格标准,规范程序,职称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

认真做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审核工作,坚持集中办理、限时办理、一次审核、当年不再调整的制度,维护结构比例管理的严肃性;严格实行“公开、展示、考核、评议、监督”相结合的推荐申报办法,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有效遏制基层单位弄虚作假行为;按照“谁审核、谁签名、谁负责”的办法,规范资格审查和材料接收工作,形成有分工、有协作、职责分明、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年,全市共调整组建高校教师、中专教师、技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工程、农业、新闻、档案等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9个,中小学教师、工程、文博等系列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4个,其中,中级各系列(专业)评委会参评2351人,通过2*3人,评审通过率为88%,初级各系列(专业)评委会参评3041人,通过2876人,评审通过率为94%。为了进一步规范评委会的评审工作,市职改办依据评委会组织法和评审工作规则,对评委会的组建、材料接收整理、评审工作程序、评审工作原则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评审期间实行全封闭管理,在规定的评审范围、权限内,强化对学历、业绩、成果等的鉴别措施,严把质量关、真假关,确保了评审质量,对申报人作出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受到申报参评人员的一致好评。

(二)积极稳妥,大胆实践,职称工作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在我市中、小教中、初级职称评审工作中增设了理论水平测试、论文鉴定和破格申报人员答辩等评价方式,评审工作采取考评结合的办法进行,对中、小学教师中级评审试行量化赋分,在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价标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全省职称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受到好评。以《河南省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法》和《河南省民间艺术人才职称评定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为依据,研究制定具体的配套措施,打破农村中小学教师直接认定数额限制,积极开展农村一线大龄教师不占结构比例申报评审和直接认定工作,认真做好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及农民职称、民间艺人的职称评定工作,开辟了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职称的便捷通道,建立符合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特点的评价标准、评价办法。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称工作制度,深入基层单位对全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控制标准等有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我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为下一步做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拓宽领域,注重服务,认真完成其它各项工作

按时完成了全市6000余人的各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通过人员、二级建造师考试合格人员和卫生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合格人员的文件下发和证书办理工作。加强对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职(执)业资格考试的监督和指导,圆满完成了20余种近万人参加的各类职(执)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报名资格审查和考试监督、指导工作。20*年,我市正式启动职称信息管理工作以来,基本实现了职称申报、评审和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管理、聘任管理、岗位与结构比例管理等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服务,并按照系统管理的要求,做好历史数据的转换工作,建立新的基础数据库,确保了各级数据库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极大的提高了职称工作效率,促进了职称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职称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我市事业单位结构比例与岗位管理矛盾还比较突出,人才在行业、层级分布上还不尽合理,人才评价制度和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一些部门和单位怕触及矛盾,改革的主动性不高,申报人员弄虚作假现象还时有发生,人事职改部门的服务和监督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回顾职称改革实践,基本经验有以下四点:

——服务大局,职称工作才能有为有位。职称工作有没有生命力,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要把职称工作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结合起来,与整个人事工作结合起来,着眼大局,服务大局,努力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证。

——以人为本,职称工作才能抓住核心。职称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如何评价和使用人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不同人才的成长规律,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

——改革创新,职称工作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职称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下建立的,多年来我们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距离,必须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好与时俱进与发扬优良传统的关系,深化职称改革,创新评价机制,在改革中求发展,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强化服务,职称工作才会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职称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一项为全社会提供的人才评价服务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品牌意识,拓展评价服务的领域和空间,扎扎实实地为基层单位、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办实事,不断提高评价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以良好的作风和形象赢得社会和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二、新形势下职称工作的新要求、新特点

当前,新的形势给人才评价工作和职称改革带来了新机遇、新任务、新挑战。一是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发展加快“三个跨越”大讨论活动为职称改革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职称工作必须把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及时跟进、重点支持,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用好人才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人才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事人才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评价制度,努力提高人才评价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切实加强我市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三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真正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为职称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深入调查研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先入轨运行、再逐步完善,促使职称制度与岗位管理制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发展。

总之,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职称改革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增强做好职称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增强职称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不断提高驾驭新形势下职称改革工作的能力,努力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科学体制和机制。

三、20*年职称工作主要任务

20*年,我市职称工作要按照全省职称工作会议要求,结合我市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构建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注重社会和业内认可,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建立面向社会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做出新的贡献。

(一)落实用人自,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20*年,我市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将出台一系列新举措,各级人事职改部门要在工作中认真加以落实。一是在全市事业单位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不受结构比例和岗位控制,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工作需要,对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实行自主聘任。二是全市不再开展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价,采取初聘和直接认定两种方式,实行属地分级管理的办法进行,市职改办负责市直单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管理工作,各县、区职改办负责各县、区所属单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管理工作。三是按照全省中小学教师评聘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在我市分设中学教师高级评审委员会,评审工作由市职改办组织进行。四是着眼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结合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按照我省现行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控制标准,做好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审核工作,为下一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打好基础。

(二)强化程序观念,规范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推荐工作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全市事业单位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后,今、明两年,我市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参评人数会明显增加。但是,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不受结构比例和岗位控制,并不是不受申报程序和条件控制。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时,基层单位要严格按照“公开、展示、考核、评议、监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推荐,各级人事职改部门也要认真审查其申报资格,加强对申报资格和材料的审核把关,对不符合申报程序和条件的人员取消其参评资格。各县(区)、各单位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有关评审材料,未经资格审查或审查不合格人员的材料及逾期报送的材料,不予接收。市职改办在审核、接收评审材料时,要实行责任制,谁审核,谁签名,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要指定专人做好接收材料的清点、分类、整理工作。要完备报送、交接手续,防止遗漏、丢失、掺假等现象,切实做到万无一失,不出差错。同时,市职改办将把“打假”关口前移,在资格审查和材料接收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对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论文论著、业绩成果等的检索鉴别措施,进一步提高“打假”的力度和效果,发现弄虚作假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树立正确的评审导向和人才导向。

(三)完善评价机制,提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质量

第6篇:新闻专业技术人员范文

关键词:编辑;人才;培养;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6-0107-03

目前,全国已有近80所高校开设了编辑出版本科专业,另有40多个硕士点,7个博士点,[1]一大批受过正规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充实到了编辑一线,编辑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出版业孕育和产生人才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业内标志性的领军人物缺乏,大师级的人物还没有出现,学者型的出版家还没有批量产生”。[2]一个重要原因是,编辑出版是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人才的成长,特别是高端人才的产生,只能源于编辑出版岗位的长期实践。因此,编辑岗位成才的路径选择及其拓展,理应成为编辑人才学探讨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关于“编辑学者化”,关注和熟悉最近30年来中国编辑出版行业发展的人并不陌生,它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编辑出版界最为响亮的口号之一,曾引起编辑界的广泛讨论,一度成为编辑岗位成才的首选路径。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讨论中,有关“编辑学者化”内涵的争论较多。倡导“编辑学者化”的人认为:编辑理应具备又专又博的能力,对编辑学之外的某一学科有相当精深的研究;对自己负责编辑的学科及其相关领域有较为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成为某学科领域有学术建树的知名人士,常有学术或学术专著出版。这里强调的是编辑只有精研编辑学之外的某一学科并卓有建树,才算“学者化”成功,是比较符合“编辑学者化”的本意的。远的不说,中国近现代尚未将编辑视为专门的学问,我们现在认定的编辑出版家在当时大多是以另外的身份闻名于世的。他们或者是著名作家,如鲁迅、巴金、沈从文等;或者是知名学者,如周振甫、林辰、朱正、钟叔河等;或者是著名实业家,如张元济、王云五等。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的编辑家身份,往往会被人们忽略。就像过去人们经常提到的“新闻无学”一样,编辑也是无学的。有人看到了“编辑学者化”的这种特点,认为编辑学也是独立的学科,编辑首先应该成为编辑学家,精通编辑出版的理论、实务,掌握编辑出版规律,也可以视为“学者化”了。于是,有人提出了“编辑学者化”的两条途径,即“专家学者——学术编辑——编辑家”和“其他专业工作者——编辑——编辑家”,[3]丰富了“编辑学者化”的内涵。但是直到现在,学术界还是存有偏见,如果编辑不能在编辑学之外的某一学科领域有所建树,所谓的“编辑家”就始终难以摘掉“杂家”的帽子,不可能在学术界产生真正的影响。

近几年提“编辑学者化”的人少了,并不表明学者型编辑越来越多,“编辑学者化”已经成为共识深入人心,而是飞速发展的形势对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交互作用,让人变得更为功利和实在。现在看来,“编辑学者化”这条编辑岗位成才的传统路径有其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编辑学者化”的成才路径并不适合所有类型的在岗编辑。文史类和社科类的学术图书和期刊的编辑比较适合走这条路,其他的如自然科学专著和论文编辑、技术编辑、文化娱乐类报刊编辑等就不一定能成为科学家或者学者了。其二,“编辑学者化”在近现代编辑史上的成功典型难以复制。如在编辑岗位上成为知名学者的周振甫,其成长历程与一代学术大师钱钟书相伴随,几十年里先后编校出版钱著,深得钱先生信赖,这种编著因缘,对编辑成为学者的推动,可遇而不可求。再如,一部《鲁迅全集》的编辑、注释和出版,就可以产生多位鲁迅研究专家的情形,也难以重现了。

因此,“编辑学者化”已经不是编辑岗位成才的首选路径,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成为编辑出版界的大才和领军人物,这条路就越加显得有些漫长和走不通。

编辑岗位成才的现实路径——“编辑专业化”,或者说“编辑职业化”,是我们国家的一种制度安排。这就与传统路径——“编辑学者化”由个人或者团体倡导、编辑自由选择不同,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力。同时,与“编辑学者化”所具有的个体理想色彩不同,“编辑专业化”与编辑个人的薪酬挂钩,具有很浓厚的功利性和普适性,事实上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在岗编辑的现实选择,我们姑且称之为“现实路径”。

目前,我国对编辑人才专业化或职业资格的评价体系,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第7篇:新闻专业技术人员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局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全区人事人才工作实际,对梳理出的影响和制约人事人才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归类,逐条制定整改措施。对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立即着手解决,对暂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明确时限,分步实施,有效解决。通过整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全局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成果,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局党组实践科学发展观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科学性,推动思想更加解放,作风更加务实,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事人才保障。

二、整改项目和具体措施

在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通过班子自我分析检查、组织各类恳谈会征求意见、发放调查意见函等办法广泛征求了意见建议,尤其是通过召开座谈会、民主恳谈会、个别谈话等方式,认真查摆了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经过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整理,归纳梳理了3个方面、12条意见建议;在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过程中,共归纳梳理了4个方面、4项问题。经进一步分类梳理和群众评议,确定以下8项整改重点,并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如下:

1、深入开展调研走访,强化人事人才服务基层发展的能力。

(1)具体措施:重点推行重大政策调研和定期调研制度,推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调研工作规范三项制度,一是每项新出台的政策,必须深入到政策对象群体进行可行性调研;二是开展主题调研月,把每年9月定为局企业调研月,班子成员带队分组下企业听取人事人才需求和意见,根据调研结果,形成调研专题材料和当年度区人才需求报告;三是班子成员联系人才制度,每位班子成员有几位不同行业的人才朋友,方便政策实施征询和意见征询。

(2)责任领导:*

(3)承办科室:办公室等

(4)完成时限:2009年9月底前

2、突破人才瓶颈,强力引进各类高素质紧缺急需人才。

(1)具体措施:一是抓紧出台我区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二是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力,举办或参加各类高层次紧缺人才招聘会,注重我区特色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坚持就地招聘与外出招聘相结合,面上规模招聘与专业小型招聘相结合,进入市场招聘与到高校招聘相结合,坚持赴外引才、集会招才、智力引才、网上招才等方式兼容并用。三是依托中介机构为我区引才。四是依托留学生创业园和海外引智引才联络站,引进更多的海外人才。五是为重点企业提供个性化人才服务。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和图景,每年确定一批重点跟踪服务企业,为他们度身订制人才智力服务,邀请重点大学对口专业教授博士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2)责任领导:*

(3)承办科室:人才开发科

(4)完成时限:长期

3、服务转型升级,增强企业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化。

(1)具体措施:一是全面启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建设,共同建设3-4个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专业性与实用性,并制订出台《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管理办法》,对基地开展的培训进行管理和资助。二是开展“百场培训进企业”活动。面向近百家企业免费提供培训、咨询,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最需要的培训项目与专业的培训机构进行对接,为企业开展培训提供信息渠道。三是继续开展“百名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大对我区企业家素质的培训,召开第6期北大班。四是开展“百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我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管理水平、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举办第2期“管理精英训练营”。

(2)责任领导:*

(3)承办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

(4)完成时限:2009年12月底前

4、注重业务能力提升,加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人事干部培训力度。

(1)具体措施:一是加大机关与事业单位人事干部业务培训。根据近年来全区人事干部调动比较频繁,人事政策紧密出台的实际状况,对全区人事干部适时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的业务培训,规范各项办事规程,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加强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业务指导。举办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业务培训班,提升业务操作水平。建设信息和互动平台,及时沟通业务动态,权威各类业务动态和人才供求信息。加快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实施“高职称人才培养引导计划”,针对企业在评聘职称等工作中暴露的问题,通过对企业人事专员进行一对一指导,为企业量身设计制定相应的职称引导方案,既评聘了职称,又培养了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的实际业务能力。

(2)责任领导:*、*、*

(3)承办科室:全局各科室

(4)完成时限:2009年12月底前

5、提升招聘成效,进一步加强事业招聘的科学性。

(1)具体措施:一是试行分类考试,在现有规范、严谨工作程序中,进一步探索选人用人的机制,加强与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沟通联系,立足单位人才需求实际,结合不同岗位要求,试行管理类、技术类等分类考试。二是改进信息机制,继续加大招聘信息宣传力度,在已有市、区新闻媒体以及人事网站等多方面公布招聘信息的同时,探索信息归类、分级查阅等技术手段,增强公众知情率。三是在保证招聘程序规范的基础上,切实加快招聘进度,如拓展命题委托机构、紧凑招考各项环节,使招考工作更加高效。

(2)责任领导:*

(3)承办科室:公务员和事业管理科

(4)完成时限:2010年12月底

6、规范和加强对农村(社区)工作者的管理,发挥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具体措施:一是规范和加强对农村(社区)工作者的全面管理,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农村(社区)工作者的管理意见,会同组织部门继续开展有关问题的调研、讨论,并根据我区情况出台有关管理意见,如畅通农村(社区)工作者出口渠道,加大农村(社区)工作者培养力度等。二是加大宣传引导,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站等平台,宣传村、乡镇(街道)创新做法和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业成长的先进典型,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更好发挥大学生村(社区)工作者的作用。三是形成一定的政策倾斜,探索对安心基层工作、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村(社区)工作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2)责任领导:

(3)承办科室:公务员和事业管理科

(4)完成时限:2009年12月底前形成初步意见,以后根据上级政策及时跟进

7、关注服务对象切身利益,加强事业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管理

(1)具体措施:一是加强基础信息管理,对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中所涉及的各类基础信息和数据要建立完整的档案资料,并形成完善的日常审核和监督制度。二是开展个人帐户自查活动,通过分步自查,强化个人帐户中记帐、结算、出帐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三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个人帐户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责任领导:*

(3)承办科室:社保办公室

(4)完成时限:2009年12月底前

8、坚持从实际出发,妥善解决事业单位专技人员结构比例管理。

(1)具体措施:一是加强调研。特别是对教育、卫生等聘任职数较紧张的单位开展调研,摸清人员聘任、待聘等情况,掌握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二是研究制定解决方案。根据省市现行聘任文件,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解决方案,特别是聘任矛盾较为突出的系统。三是建立软件化管理。为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微机化管理做好基础性工作,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聘任管理数据库系统,实现专业技术人员聘任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2)责任领导:*

(3)承办科室:专业技术科

(4)完成时限:2009年12月底前

三、整改保障措施

1、实行整改工作责任制。整改措施的实施,由局主要领导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互相配合、齐心协力抓落实;相关科室根据承担的整改任务,具体抓好落实。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时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实施意见,对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要立即着手解决,对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要创造条件,明确时限,分步实施,积极解决,确保《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施。

第8篇:新闻专业技术人员范文

【关键词】科技新闻;大数据;数据新闻;创新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280-01

科技对社会的价值与之被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密切相连。但是,面对中国转型社会中公众对科技知识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面对众多与科学知识相关的危机公共事件,当前我国科技传播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数据新闻开创科技传播新格局

大数据时代为科技传播的创新提供了契机,数据新闻是大数据时代下一种跨学科、跨领域的新闻呈现方式,它通过数据挖掘,探寻隐藏在大数据背后的新闻,并利用图表和交互式多媒体等形式将新闻内容视觉化呈现。科技传播就是有关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其核心目标是把科学知识以更高的效率与更好的效果传播出去。数据新闻在科技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使数据与科技的关系更为密切。但要在大数据时代把握科技新闻传播的机遇,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科技新闻数据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专业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人才不足。数据技术普及率低、实际操作难度大等问题给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带来不小的现实障碍。虽然科技新闻工作者对技术的接受程度较高,但他们作为非技术人员,对于大数据的实际了解和掌握程度十分有限。新闻单位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而其数据新闻生产的实际操作者――记者和编辑又缺乏熟练的大数据相关技能,这使得数据新闻生产存在实际操作者不懂技术运用,而懂技术的人又不懂内容编排的现实困境。

(二)缺乏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在各个行业、领域,信息正以数据存储的方式高速增长着,海量信息这笔宝贵的财富仍有待开发和挖掘。虽然大数据在总体上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但其本身却有着价值密度低的特点,也就是说单位数据的价值量并不高,如何充分挖掘其价值,成为科技新闻工作者的又一大挑战。

(三)科技新闻选题内容不够贴合受众的实际需求。目前国内的数据新闻仍然处于尝试发展阶段,特别是传统出身的新闻从业者,对其理念的接受度及实践操作熟练度都有待提高,很多时候还是按照传统的自上而下宣传的思维进行科技传播,只是顶着数据新闻的帽子,换汤不换药,同样不能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科技新闻数据化的创新传播路径

(一)坚持开放的理念。大数据时代的科技传播应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即尽可能有效地向社会开放。同时科技传播体系内部不同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体之间应具有包容性,即口耳传播、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所有传播方式都能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有机会整合,使科技传播得以不断完善。

(二)组建专业化团队。数据新闻的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工作流程,对从业者的专业技能有一定要求。特别是对于科技类的数据分析,其对专业性的要求更高。结合国内外的数据新闻实践的角色分工,一个完整的数据新闻团队应该包含以下几类专职人员:团队负责人、数据记者或编辑、数据技术人员、可视化设计师。

(三)扩展数据来源,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在制作数据新闻时,有的数据是已经公开发表的,媒体可以直接从相关渠道获取;有的数据则不是公开发表的,必须采用一些特殊的获取方法才能得到。对于公开发表的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搜索、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或权威数据库资源获取数据。对于并未公开发表的数据,或是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数据只是散见于不同的信息源中的情况,可通过采访相关人员,或直接向有关部门、机构或个人提出数据检索请求;策划实行对相关新闻事件和话题的问卷调查;还可以通过发起用户众包等方式来采集所需要的数据。

(四)营造个性化叙述。傅爱军在《中国科技新闻十大百姓化趋势》中写道:“科技新闻中一些顽疾之所以难以克服,是由于没有在一个百姓化的大环境中去解决,没有放在社会化的坦途去考察,因而不好下手。”大数据时代的科技新闻,应当注重数据新闻内容的信息化、故事化、个性化以及人文化,从而引发受众的自主传播。

(五)注重与受众的互动。科技传播首先要在信息的形成上体现互动性,即在科技传播中,要设计互动环节来增加受众对科技传播的参与性。与受众的互动还体现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传者与受者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

参考文献:

[1]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编辑之友,2013(1).

[2]盛毅韬.数据可视化在科技传播中的应用――以BBC与《~约时报》埃博拉病毒报道为例[J].科技传播,2014(10).

[3]解莹.大数据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5(11).

[4]傅爱军.中国科技新闻十大百姓化趋向[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5]何苏六,张国平主编.科技与传播策略及创新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第9篇:新闻专业技术人员范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每个公民,无论其自身条件如何,均能平等地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提供的公益性公共卫生干预措施。近年来,随着医改的进一步实施,我省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断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力度,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但是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及不足。

1存在的不足

1.1社会宣传不够深入

一是部分领导干部的卫生发展观念与方式仍停留在“重医疗服务、轻公共卫生”上,与以往一样,仍将大多数经费投入于医疗服务上,未能将保障公民健康的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摆在并重的位置。特别是在未发生疫情时,公共卫生服务往往被忽视。二是部分群众卫生保健常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仍然较差,他们不良卫生习惯还较为普遍,往往只重视疫情期间的防控,忽视了经常性的卫生习惯养成。甚至对上门帮助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还存在不信任现象,存在抵触情绪。三是部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敷衍现象依然存在,例如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时弄虚作假,使当地居民无法充分享受到应该享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2有效沟通机制欠缺

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疾控机构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任务越来越重,但是作为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网底防控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等单位,分别隶属于社区、基层卫生等相关业务处(科)室,与疾控中心不隶属同一系统,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有时候存在号令慢、政令不通等现象。

1.3公共卫生人才缺乏

目前,我省各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不足,现有工作只能由非专业人员代管,严重制约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特别是一些偏远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更是存在年龄普遍老化的现象。部分县级疾控机构缺乏专业人才,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更是奇缺,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直接影响到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水平的开展。自2014年起,我省面向省内、外高等医学院校及社会,每年公开招聘统招本(专)科及以上学历应(往)届医学院校毕业生1000人,连续3年累计招聘3000人。这项活动的开展,为全面深化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改善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医疗保健服务能力,有效解决农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2进一步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建议

公共卫生服务关系到社会稳定以及百姓民生的重大民生问题,为稳步推进我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服务工作,提出如下一些建议。

2.1加强宣传,转变思想观念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结合医改的相关政策文件及卫生法律法规,积极开发领导层,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方面的政策支持及经费投入。同时要结合卫生主题宣传日等,采取集中宣传和日常宣传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增强其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意识,做到无病预防,有病早医。要树立大卫生观念,要树立大医治未病的理念,做好疾病一级预防的相应控制措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搞好入户宣传,同时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要着力强化全体公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大力开展健康科普教育,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安全卫生的生活方式。

2.2探讨有效的沟通和激励机制

落实我省卫生计生委要求,落实完善疾控机构等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技术指导、业务考核等工作职能,细化考核内容,合理设定考核指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人员管理和资金分配挂钩。与相应部门、委处室等沟通,明确、细化工作中的具体措施,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新模式。同时,疾控机构等作为防治工作的主力军,面临着工作任务量大、工作难度大、心理压力大、职业风险大、收入水平低、人员流失严重等情况,要与人事、财政、编委等部门积极沟通,落实人员编制,配齐防治专业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防治水平。同时提高人员待遇,使真正得到政策保障,充分调动传染病防治人员工作积极性。

2.3提高人员素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