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数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精选(九篇)

数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

第1篇:数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关键词]数控大师工作室;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9.2;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245-01

一、建设背景

鸡西是煤矿机械行业发达地区,近几年,为适应市场竞争环境,企业更新引进大量数控加工机床,因此急需掌握并能熟练操作数控加工机床的技术人才。企业一线工人对普通机床加工实践经验丰富,但对数控机床操作比较薄弱;我校数控专业教师技术能力高超,但对企业生产经验相对缺乏。为此,我系拟建立数控大师工作室,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也通过企业来提升数控技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共赢。

二、建设目标

1、通过数控大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数控专业教师的技能专长,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制造工艺攻关等关键问题上为企业服务;

2、借助企业资源优势,提升数控专业教师的实训教学水平;

3、通过校企双方互动,探索校企合作长远发展运行机制。

三、建设过程

1、组建数控大师工作室

以名师为首,由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实践经历的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一线教学能手和企业能工巧匠组成数控名师工作室团队。

2、建设数控大师工作室运行环境

由学院提供场地与设施设备,引进企业的人力资源、技术与合作项目,引进企业管理运行机制,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标准要求和研发流程进行管理与项目开发。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满足培养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需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3、制定数控大师工作室主要任务

数控大师工作室建设,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一要选拔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较高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作为数控工作室成员;二是数控工作室要为企业提品研发、数控设备维护、解决故障难题等技术支持;三是提高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动手能力。数控名师工作室承担着机械工程系“来料加工”、“校中厂”产品技术攻关任务。

4、培养数控技术应用拔尖人才

数控大师工作室,为数控技术能手施展本领搭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展示舞台。通过数控大师工作室教师的“传、帮、带”、组织多种形式技能培训、手把手地传授技艺,带领专业教师进行技术科研课题研究,承担领先水平产品的科研攻关任务。

四、建设成效

1、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

基于校企合作数控工作室与社会市场接轨,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与企业搭建的平台,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育人理念,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2、提升学校整体形象和品牌

工作室将发挥其在地方人才培养的骨干、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其必定会提升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品牌,并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把我校逐步建成为鸡西地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数控技术精英人才培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增添新活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3、有利于数控技术应用拔尖人才的成长

建设数控大师工作室,有利于数控技术应用拔尖人才的成长,为数控技术应用技术能手施展本领搭建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展示舞台,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通过工作室教师的“传、帮、带”、组织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手把手地传授技艺,带领一线教职员工大胆进行技术科研课题研究,承担领先水平产品的科研攻关任务,实现了人生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4、工作室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建设数控大师工作室,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已成为学校办学主要模式。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首先得到企业的认可,认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其次,认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动手能力。通过工作室这一桥梁纽带,展示了学校的加工实力及技能水平,从而为校企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5、技术支持与服务

(1)三环链模具成果推广

成功与双煤机电装备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矿车三环链整形模具加工工艺”科研项目获得2013年鸡西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项目推广,鸡西永益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主动与我们沟通联系,为鸡西永益公司制造加工十个品种的矿车三环链整形模具五十套。

(2)刮板运输机中刮板模具研发

数控大师工作室与鸡西永益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刮板运输机中刮板模具,经过工作室团队和企业专家研究,确定刮板模具图纸,制定工艺,建立三维模型和加工程序,成功完成运输机中刮板模具的木模加工,经技术检验,所加工木模符合技术要求和使用性能,为加工中刮板模具夯实了基础。

(3)为企业维修数控设备

鸡西地区煤矿机械行业发达,近几年,企业更新引进大量数控加工机床,数控机床已经成为企业加工的主力军。但是,在设备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设备故障问题。只要数控机床设备出现故障问题,企业就要与数控机床生产厂家联系,由设备制造厂家派维修人员进行维修。这样既影响企业生产加工进度,同时还要花费大量的维修费用。数控工作室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与加工企业联系,为企业维修数控加工设备,先后为万隆矿山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沈煤鸡西隆丰机械制造公司、黑龙江工业学院和龙煤集团鸡西金属制品厂等区域内企业、职业院校进行数控加工设备维修,为上述四家企业争取了时间,节省了维修费用。

(4)产品研发

万隆矿山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主动与数控工作室联系,希望数控工作室能够为企业设计焊接内外圆柱类产品加工设备,既能保证质量,又能保证焊接速度快,提高焊接效率。数控工作室教师与万隆公司企业专家共同协商和研究,经过多次进行试验、改进,终于研发出自动焊机设备,为企业解决了科技技术难题,受到企业的欢迎和赞扬,使企业非常满意。

数控大师工作室的创建,成为我校教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来料加工”、“校中厂”和顶岗实习等合作项目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数控工作室始终能牢牢抓住“校企合作”这条办学主线,打下了坚强的合作基础。数控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以服务地方机械加工企业为主,为企业攻坚克难,完善了培养数控加工为主体,兼有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维修一职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马上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相继成为数控技术应用班组的技术能手和骨干。通过名师带高徒的形式,培养杰出的青年教师,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大成绩。

综上所述,基于校企合作的数控大师工作室建设,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创造了条件,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我校办学主要模式。工作室可以发挥专业技术领军作用,与企业兼职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一起,主动承担校企合作中的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科研项目,对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2篇:数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陕西省目前拥有中等职业学校567所,有近一半开设有数控技术应用及其相近的加工制造类专业,但近年来随着本科、高职院校的扩招以及生源数量的下降,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数量严重减少,各专业新生入学及毕业生就业形势都不是很理想。这既从我们调研的省职业院校中能反映出来,也能从对外省的职业院校调研中反映出来。在招生不理想情况下,特别是像数控技术这样投入资金大,师资培训周期长的专业在各中职学校得不到足够重视,实训设备条件不足、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校企合作机会少成了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在课程开设上,基本都遵照《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开设了相应课程,但教学过程、教材建设及课程开发方面差异较大,一些正在进行示范校建设的中职学校教师已开始采用新的理念进行教学,参与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而未进行示范建设的学校教师基本停留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过程,且参与教材编写较少。

在校企合作方面,陕西省各中等职业学校已深刻认识到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因为制造企业是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最大的用户,所以都深化了校企合作。但大部分学校仍旧停留在浅层次的实习就业基地和订单式培养这些合作模式上,而能采用产学研结合和职教集团校企合作模式的仍然很少,但上升到专业建设模式和与区城产业群全方位合作模式层次的极少。同时由于各学校体制、办学条件、办学思路等问题,校企合作的规模也存在很大差异。

二、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教师现状

1、数控专业教师基本情况

从大量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基本情况统计结果和访谈调研的数据得到的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的大致现状是:

(1)教师来源。中职数控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一是大学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担任专业教师;二是企业技术人员转岗后担任专业教师;三是文化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师转岗担任专业老师,以上这些教师基本上是本科以上学历;四是实训指导教师大多来自高职院校优秀毕业生、本校获得国家及省级技能大赛奖项的学生或企业技术工人,这些教师的学历基本为大专或中专。

(2)教师职称结构。中职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达19.51%,中级职称的达42.68%,初级职称的达26.83%,无职称的10.98%。

(3)教师专业技术等级。本专业教师技术等级为:具有高级技师技术等级的占3.66%,具有技师技术等级的达34.15%,高级工54.43%,中级工9.76%。需说明:此数据来源既包括本省,也包括外省中职学校,但本省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技术等级低于外省(特别是南方发达省市)中职学校;另外此数据年年更新,其中高级工、技师近两年递增较快。

(4)教师的企业经历。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或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只有37.80%。通过我们的数据采集,反映出陕西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的学历水平、职称和年龄比例比较合理,教师的专业技术等级达标且比例不低,但教师实际操作数控设备的能力并不尽如人意,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一是专业技术等级培训考试不太规范,证书与实际水平有差距;二是教师实际操作较少,实际水平与所持有的技术等级证书不能完全画等号,三是作为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企业工作经历是必需的,但从调研结果看,这方面不尽如人意。

2、数控技术专业教师教学情况

通过对中职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教师状况调查分析表明,教师对自己本身教学能力、专业能力满意度都不高,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解读能力、教师设计学习活动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工艺编制能力、数控设备操作能力、软件应用能力等方面。在本次调研过程大部分教师希望在这些能力方面得到一定培训。

此外,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的比例高达95%以上,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传统式课堂讲授+集中实践(52.38%),传统式课堂讲授+项目式数控实践(23.81%),采用模块化课堂讲授+集中实践(14.29%),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9.52%),而参与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仅在75%左右,比例远低于课堂教学,以上数据说明当前陕西省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离。

三、中职学校教学条件现状

1、实验实训设备陈旧

受资金的制约,很多中职学校的数控实训设备不仅数量少,性能更是单一、落后,有些学校仅仅采用小型教学机进行数控实训,编程系统采用国产的CAXA软件或一些盗版编程软件进行教学,既跟不上数控行业的发展趋势,与企业的先进数控设备也相差悬殊。

数控行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对于中职学校的实训教学,要想跟上行业发展趋势,靠不断地购置先进设备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笔者认为,解决的途径有两个,一方面是加强先进CAD/CAM软件的学习,运用仿真软件、体验中心等,建设虚拟工厂模式;另一方面就是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利用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适应企业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2、实验实训设备缺乏

据调查,当前很多中职学校数控实训时,往往是数人或十几人,甚至更多的学生使用一台数控设备。一方面是因为日益增长的数控专业学生人数,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资金、场所的制约,使得学校无力改善实训条件。实训设备的不足,使得人均机床占有率低,学生缺乏充足的实训时间来锻炼实践技能。

3、缺乏一体化教学环境

当前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教学场所与普校一致,教室与实训室分离,如此布局制约了理实一体教学的实施。某些中职学校所谓的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讲”去教室,“练”则来厂房,这样的教学无法采用小组教学、循环工作,难以实现“讲、练、做、评”一体。

4、学习资源配备匮乏

据统计,虽然所有的中职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投影设备,但对应的软件资源却少而零乱,大多由教师自行制作或收集,缺乏统一的标准,也未整理共享。而有些中职学校仍旧沿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教具、挂图,如制图、公差的挂图早已不适应当前国家标准的规定了。匮乏的学习资源一方面限制了教师教学手段的应用,另一方面也无法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无法实现信息化教学。

第3篇:数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关键词】数控技术培训机械制造业问题

数控技术是机械制造业发展的关键与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机械制造业发展水平与趋势。数控技术对机械制造业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数控技术普及大大促进了机械制造企业技术进步。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我国机械制造业基础差底子薄,与国外发达国家中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流通与普及,大大改变了我国机械制造业落后局面,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技术,提供了新的生产组织与生产工艺。我国机械制造业生产模式由原来的一个工人只能掌控一台机器发展到一个工人可以任意地掌握几台机器,机械制造业生产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

一、数控技术培训现状

因为目前数控专业的毕业生在数量和其他方面很难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有关学校在所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授权后,开展了中短期(时间从1周至3个月不等)的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和以CAD/CAM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培训班,并配合劳动保障部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者,更容易取得用人单位的信赖。参加这种培训的对象,大部分是有关企业组织的在岗职工,目的是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对新技术的应用技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也有准备求职或跳槽的人员,他们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能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

而我国中职院校的教学目前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由于其实施难度大、硬件设施要求高、师资力量要求高等原因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和发展。这种长期以理论为主的教育模式造成了学生操作能力不强,理论知识基础又不扎实的结果。目前许多中职院校已经逐步意识到培训教学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加强教学的时间性与操作性。但是在众多中职院校中,数控技术培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数控技术掌握的关键与否,要在于是否能在实践中掌握技术的要领,在于是否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同时提高技术水准,在于是否可以真正提高数控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我国数控培训体系面临的挑战与存在问题

1.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进入新的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经济全面与国际接轨,并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大批跨国企业枪滩登陆在国内高起点设厂、将生产加工向中国转移;国内制造企业更是背水一战,大举通过信息化、广泛应用现代制造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制造业进入了一个空前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这必然对掌握现代信息化制造技术的技术人才、特别是对大量的一线技术工人形成了巨大需求。

2.培训体系结构不能满足数控用人企业需求

在数控技术培训方面,很多学校把实训重点放在数控机床操作方面。事实上,作为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数控机床操作非常简单。用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是精通数控加工工艺(如工艺路线选择、刀具选择、切削用量设置等)、模具设计、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机电设计与联调技术、数控机床的维护、维修等专业“工程素质”。这些专业知识的获得,不是靠课堂的灌输,而是要对学生“真刀真枪”地长期实训。各学校由于受到实训条件、经费投入和师资力量的限制,这方面的培训远远不够,导致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用人企业的需求。

3.学校数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数控技术在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造成数控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基本上每个学校的数控教学师资队伍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数和知识结构的缺乏。目前各级职校的师资队伍的技术素质普遍偏低,学历水平偏低。现在各学校的数控教师主要是从各高校机械或机电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讲授数控专业的理论课没什么问题。但由于数控技术专业是一种新专业,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教师、工程师)型”很少。即使有相应的教材,大部分教师也很难承担数控加工工艺和数控机床维修等实践性环节很重要的一些课程,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和背景知识,本身缺乏数控“工程素质”,也对用人单位的数控人才知识结构缺乏了解,所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已严重制约着现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4.数控实训设备条件严重不足

前几年,各学校对数控技术所归属的机械、机电专业的投入力度非常有限;各学校的数控实验室的数控培训设备非常有限。近年来,由于数控人才的需求拖动,各校均建有不同规模的数控实训基地,有的是规模大、设备种类多的实训中心,也有设备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的实验室。有的学校实训基地以纯工业加工设备配进口数控系统为主,有的学校以教学型数控设备为主。尽管实训基地的模式多种多样,但基太上包括或认为应包括以下数控设备: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成型机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加工设备,以及数控机床典型部件装拆、数控系统调试和维护维修综合实验台。然而,由于所能购买的工业数控机床的价格昂贵,数量有限,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机会少,反而制约了实训效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成本、安全性上考虑,都不适合用于学生的普及教学实验,只能给学生作“认识实验”,不足以给学生进行实训。数控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技术,没有通过实践体验很难买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学校期望这些工业数控机床能为培训中心承接对外加工,达到创收和良性循环的目的。但目前还没有哪所学校能较好地解决承接对外加工的市场开拓、数控刀具、工具的投入、培训和生产的矛盾等问题。

5.实践教学教材设计落后

目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虽然部分中职数控技术专业已经逐步重视实践教学,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已经开设了实践教学的课程。但是,不得不面对的是,部分学校在实践教学的教材设计上并没有摆脱过于传统的影子,很多教学设计没有达到现代化的教学标准,甚至部分数控参数数据还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因此,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教材设计迫在眉睫。

三、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课程教材建设

地方相关部门应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为“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地方政府增加经费投入,改善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和训练条件、支持教师培训和课程教材开发等工作。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教育和培训经费,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相关职业院校培养培训技能型紧缺人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等,在经费安排上要向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职业院校和专业倾斜。

根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专业领域知识、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努力形成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委托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及部级示范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与相关行业的骨干企业和单位合作,将相关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轮训一遍。积极创造条件,选拔和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出国进修。要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符合教育教学需要的专业教室和实训基地。组织开发和编写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建立具有明显特色的教材体系。

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

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安排基础培训模块、专业培训模块、任选培训模块三个环节:

1.基础培训模块,加强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基础培训模块中,设置CAD基本技能实训、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和电工电子基础实训。

2.专业培训模块,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在专业培训模块中,设置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可编程控制等实训。其中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要求达到初、中级数控车床操作工的技能要求,并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在具体环节安排上,安排六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其中两周为课内学时,进行集中实训,四周安排分散实训,即利用学生业余时间进行实训。数控实训不单单局限于课内教学,而是使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训有机地结合。这样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课内总学时,而且增加了学生单人操作设备的时间,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任选培训模块,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个性发展。在任选培训模块中,设置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数控机床调试诊断与维护、机械CAD/CAM 等实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工作去向,可任选一项实训内容,参加相应的培训。整个教学组织完全在实训基地进行,其中理论教学内容在现场集中讲授,实训环节采取开放实训基地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而且为学生的求职、应聘、试工奠定了基础。

4.注重各课程及实训内容间的融会贯通。在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的安排上,结合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将各项教学内容贯穿于《数控编程与操作综合实训》内。如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的刀具刃磨、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夹具设计等内容,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中的数控车床操作、编程与操作练习等内容均作为《数控编程与操作综合实训》的实训内容,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前续课程知识与后续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得以综合应用,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得以提高。

五、结语

我国的机械制造相关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渐走向了成熟,但是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差距的,在很多领域都处于学习和摸索的阶段。近些年来,由于PC机在数控领域的应用,及国家大力培养数控人才,使得我国的数控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也进一步的推动了我国现代机械制造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数控技术专业的发展与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实践教学培训模式的形成。因此,不断巩固与加强中职教师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值得社会与学校的高度重视。在实践教学上,学校与相关院系还要进一步统一意见、加强创新,在根本上提高整体专业能力与学校综合实力,为培养高素质综合数控人才奠定充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荃,刘汝娟. 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 职教研究,2012,01

[2]孙荣创.数控技术及装备的发展趋势及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6(12).

第4篇:数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方案;职教师资高地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等文件不仅指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更是大力推行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要求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的作用。而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高技能人才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无锡市教育局和学校管理中心直属的一所部级重点职业学校,位于无锡新区,占地193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330人、在校生5000多人。学校以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主,开设机电工程、自动控制、电子工程、信息工程四大类专业,其中数控专业为部级示范专业,同时又是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计算机和电子专业也为省级示范专业。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一流,现有80多台数控机床、50多台普通机床、700多台(套)电子仪器、900多台计算机、30多个实验室和实训车间,教学设备资产总值达4000多万元。

自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和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江苏省职教师资培训基地,2006年被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确定为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每年为全国中职学校和江苏省中职学校培养骨干教师120名以上。2002年荣获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11年学校经教育部综合评估,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数年来,学校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包括职教师资)数千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一、领导高度重视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关键

由学校校长担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负责人,全面主管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教学副校长和后勤副校长分别负责培训的教学工作和后勤保障,指定中国职业院校首届教学名师负责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常规管理工作。

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每年初召开培训工作会议,讨论培训设备的投入、培训师资的出国培训和各职业的培训计划,特别是江苏省中职骨干教师培训和全国中职骨干教师的培训召开领导班子和各系主任的专题会议,使每一次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提高服务意识,保证培训质量。

学校坚持科学办学,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全局,制定示范学校建设规划。学校每年都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培训方向和计划,拓展课程内容,扎扎实实地推进专业建设。目前数控技术专业已实现了三个方向的拓展:一是培训工种由数控车工向加工中心拓展;二是培训目标由数控中级工向数控高级工拓展;三是专业方向由数控加工向数控设备维修、CAD/CAM技术、模具制造技术、数控程序员等方向拓展,以培育新的技术增长点。

二、优化培训师资队伍,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支撑

名师出高徒。培训师资队伍是培训工作的核心,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学校通过培养、培训、引进和聘请等多种形式,逐步建成一支师德高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结构优化合理、专业水平较高、善于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掌握高新技术的师资队伍。

1.加强教师进修培训,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75名,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100%,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98名,占35.6%,专业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达83%。近三年专业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四新”培训、出国培训、专业负责人培训、在职硕士研究生学历进修、企业实践、信息技术等各种形式的外出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拓宽视野。

2.提高企业实践经验,构建技艺精湛的“双师型”队伍

学校建立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培训制度,每年暑假都要安排本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管理一线接受锻炼;达到专业教师平均每两年到企业锻炼两个月,提高企业实训经验。

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学校通过公开招聘,逐年从企业引进一批优秀的工程师和技师,以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需要,目前专业教师中有高级技师18名,技师35名。这些技术人员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专业教师的成份,提高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和开展产学研结合的能力。同时,学校有针对性地从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聘请20名兼职教师,担任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

4.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构筑职教师资高地

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校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的评比活动,无锡市名教师2人,无锡市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5人,教学能手2人,联合学院专业带头人5人。学员满意率在95%以上。

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科研和课程改革实践、编写教材、撰写论文,近几年来主编教材30本,参编教材多本,完成部级课题、省级、市级课题各一个,校级课题11个。同时,专业教师在各级专业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有2人获得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竞赛一等奖,多人获得无锡市技能竞赛第一名。

三、重视培训基地建设,添置先进培训设备

为满足职业教育的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的需要,学校十分重视基地建设,在学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做到年年有设备经费的投入,使得数控技术、维修电工、无线电调试、装配等专业的培训、考核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如:学校设立机电技术中心、电子技术中心和信息技术中心,每个工种的培训设备均符合规范要求,检测工具仪器也能满足培训和技能考核的需要。特别是2012年,唐君远基金会对我校追加资金1000万元,用于购买现代高端数控机床,其中有德国德马吉公司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机床,以及瑞士夏米尔数控电火花机床。

四、规范培训管理,全面提高培训质量

学校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个中心目标,精心制定培养方案,严格实施教学管理,优化专业文化氛围,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专业培养质量较高。具体措施如下:

1.精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运用从工作分析到课程分析的开发方法,精心制订有利于学员成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化”、实践训练的“现场化”、技能鉴定的“标准化”,从整体上来优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培养方案经专业教研组、系、教务处、校长室及行业企业专家五个层面讨论并审核,社会调研和方案论证充分,并随着就业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企业岗位的升级以及课程改革的组织与推进,适时滚动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拓展培训内容,优化实验实训。

2.规范和加强培训管理

学校从1997年实行校、系(部)二级教学管理制度,学校专门印发了《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各部门工作职责(试行)》、教学管理人员数量和结构合理,工作效率高。

认真贯彻执行《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学校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制订了《教学督导工作条例》、《教学常规检查实施细则》、《教学计划管理制度》、《考试管理制度》等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监控。建立中层以上干部听课制度和教师相互听课制度,建立考培分离制度。每期组织学员对培训教师的无记名测评。

五、组织省市级技能竞赛,选拔高技能人才

2012年,学校成功承办了无锡市职业院校部分专业技能竞赛项目,有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数控车工组合、无线电调试工、单片机、维修电工和计算机等七个职业(工种),分为三个级别:中职学生组、高职学生组和教师组,按照各工种国家职业标准三级实施竞赛。另外,还由学校承办了2012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亚龙杯”电工电子技能大赛暨全国选拔赛,有维修电工和无线电调试工二个工种,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三级组织竞赛,为无锡市和江苏省选拔高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在2012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学校师生参加机械数控、电子电工、计算机三个大类多个项目的比赛,战果辉煌,满载而归。共获得10个一等奖、22个二等奖和4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取得了六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在现代制造业技术技能竞赛中,学生共获得2个一等奖;在电工电子技术技能竞赛中,获得4个一等奖。其中,数控铣工和电器设备安装与调试项目都获得了全国第一名。为江苏省获得全国团体总分第一作出了贡献,也为无锡市争了光,添了彩。

在江苏省首届技能状元大赛中,学校有5名学生参加江苏省的决赛,全部得奖,其中加工中心操作工的符金冬和维修电工的黄豆两位选手获得“江苏技能状元”称号,学校获得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摇篮奖。在第五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江苏省选拔赛中,学校有9名选手参赛,其中有两名选手获得江苏省冠军,两名选手获得亚军。经过差额选拔,有三名选手进入省集训队,正在准备全国决赛。为无锡市的团体名次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在校学生的培训和社会培训两大块。作为全国和全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我们精心准备和组织实施,出色地完成了省级职教师资培训、部级职教师资培训任务。

虽然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很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譬如:对无锡地方的社会化培训和工作创新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技师培训,特别是高级技师培训和技能鉴定方面做得很不够。

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争取成为无锡市技师和高级技师社会化培训单位;进一步拓展社会化培训项目和培训量,扩大培训基地的辐射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培训教师的技术和技能水平;添置实习实训设备,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位数;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继续组织师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选拔高技能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蒋建强,周文,何建秋.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0,12.

第5篇:数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关键字:技工;数控专业;实训教学

技工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各岗位培养各种各样的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技工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实训能力,这样进入社会工作岗位之后才能最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针对数控专业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因此技工学校在培养数控专业学生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实训技能的培养。笔者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先对技工学校数控专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种改进措施,从而更好地做好数控专业的教学工作。

一、技工学校现状分析

随着近几年高校和普高的冲击,技工学校在招生问题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招生难、生源质量差,所招学生大部分都是中考落榜生或者厌学却未到工作年纪的学生,这无疑给技工学校的教学创造了巨大的挑战。同时技工学校毕业生在社会的认可度普遍较低,也为技工学校的招生造成负面的影响,最终结果导致大部分学生在技工学校毕业后,既没有掌握好扎实的专业技能,又难以符合社会上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形成学生就业难现象。因此,如何因材施教,提高其教学质量,是当今技工学校办学的重中之重。

二、数控专业实训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

(一)软、硬件条件不足,致使发展受限

目前大多数的技工学校虽然都有开设了数控实训教学,但是其实训设备却极度缺乏,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以及数控线切割机的数量均不能满足开展数控实践教学的需要[1]。同时教师队伍建设的不齐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有的大部分技工学校都是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教师多,专业课、实习课教师少,两者比例通常在3:1,理论型教师偏多,这样的师资现状,必然影响学校的特色发展。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在教师的建设、教学设备的配备上,直接体现了其软、硬件条件上都存在不足,影响其自身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单一,理论、实训无法相结合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技工学校在数控专业实训教学体系上仍不是很完善,依旧存在诸多的问题。大多学校教学模式的单一,致使开设实践课程更多只是辅助理论知识的验证,实训教学投入力度不够,直接导致学生在实训课上没有真正去掌握技能的操作,而是把实训学习当做一种消遣和娱乐,从而使理论、实训教学相脱节,最终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还使实训课程的开设犹如“鸡肋”般的存在,去之可惜,但存在又意义不大,处于相对尴尬的地位。

三、提高技工学校数控专业教学质量的对策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潮流下,数控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铁定将成为未来职场上的“香饽饽”,如何提高技工学校在数控专业教学质量,让学生不仅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能有一手扎实的实训技能,是技工学校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个新的指导方针,笔者结合多年来教学工作经验,认为技工学校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增加数控设备的投入,为教学活动奠定基础,最后开展一体化教学,让学生能够“现学现用”,掌握理论、实训知识,最终提升教学质量。

(一)加强数控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

1.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优势

当前技工学校数控专业教师的配比远远不符合标准要求,如何做到师资队伍的全面建设,必须积极推动“双师型”教师的步伐。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影响职业教育职能的实施和体现,而且关系到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人才的质量[2]。

“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技师相比较就相对于一个能文能武的全才与一个文弱书生或武夫之间的差距,具体体现如表1所示,能够清楚得看出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技师之间的差距是相对较为明显的。

2.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数控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是提高数控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他能更好地契合当今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全面。因此培养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刻不容缓。

技工学校在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做到:(1)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培训制度,使现有数控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转变。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2)组织数控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的有关职业资格的培训考试,除了获得相关技术的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专业工种高级工或者更高水平外,还能积极、主动的根据行业的需求标准、职教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3)深化校企合作,让教学丰富的专任教师到企业实践。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校兼职,教授学生最新技术技能(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社会上招聘具备“双师型”能力的专业人员加入我校教师队伍。通过自身的培养、外界的招聘,从而达到数控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目的。

(二)增加数控设备投入,为教学奠定基础

技工学校的数控专业旨在培养数控机床操作员、数控编程工艺员、数控设备维修员、模具加工员等专业型人才,因此配备齐全的设备是保证数控专业教学的前提,只有设备齐全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而大多数的技工学校虽然开设了数控实践教学,但是其实训设备却极度缺乏,要么缺少卧式车床、要么缺少立式升降铣床,缺胳膊断腿的现象严重。因此技工学校必须增加数控设备的投入,这才能更好地推动数控专业的教学工作,从而更好地培养数控专业技术型人才。

(三)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

“现学现用”

一体化教学是高效的利用教学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训操作有机结合、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3],该模式的开展,让学生直接在实验室或者实训车间内进行知识的学习,同时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训交替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现学现用”,避免了以往学生把实训学习当做一种消遣和娱乐,从而使理论、实训教学相脱节的现象的发生。

1.教材课程一体化

教材课程一体化的建立,有利于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行业规范对接,依旧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将能力拓展、专业核心、文化基础各种课程相结合,使数控专业的六门专业课程《机械零件的普车加工》《简单零件的数控车削》、《复杂零件的数控车削》《配合件的数控车削》、《机械零件的数铣加工》《机械零件造型与数控加工》由简单到复杂、由生手到熟练,进而为数控专业的五个模块奠定知识基础,同时将实践实训课程融入到各模块中去,实现课程标准的一体化。

2.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

课程的制定必须投入到教学中来才能体现其作用,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摒弃了原有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现象,直接将理论和实践在同一个空间和实践内完成,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通常采用在每完成一个技能教学活动后,立即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训内直接进行实际操作,考验学生知识掌握能力。例如在《数控机床的种类、结构及用途》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分组贴标签的形式,对实训室内的数控机床进行辨认,同时指出它们由哪些部分组成。

通过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避免了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直接有效链接,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和掌握数控知识。

四、总结

如何培养称职的社会数控专业蓝领人才,就必须提高技工学校在数控专业实践实训教学的质量,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技工学校软、硬件设施不齐全;教学模式单一,理论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直接给技工学校数控教学带来巨大的挑战。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认为要“复兴”技工学校的数控专业发展,必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这就犹如有了兵;然后增加数控设备的投入,让这些兵有了打战的武器;最后再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指导,让兵力充沛的数控师资队伍在教学的道路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黄永成.中职数控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西部,2012(11),1.

第6篇:数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关键词:数控技术 课程 实训 师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a)-019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日益增强,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也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不仅如此,我国的制造业对国内经济增长也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它是集机械、电子、信息和管理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它的广泛应用,促使了在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上有明显的提高,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应用手段;它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数控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广泛应用,促使了数控人才的短缺,为了增强竞争能力,职业学校急需培养出大量的一线从事数控加工的技术人才。数控技术从实质上讲可以说是就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职业岗位群所需专门知识与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公立职校到私营培训机构,数控技术专业都如沐春风,备受宠睐。然而数控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的就业率并不是很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受企业的欢迎?下面就结合数控技术专业课程特点的情况,谈一下该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建议和办法。

1 数控技术专业课程特点及面临问题的分析

1.1 教学内容的不合理

数控技术在职校教学中是一门基础课程,该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能,同时该技术的更新也很快。近几年当中,我国职校的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虽然有所改进,但是还是存在着专业教材形态比较陈旧,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的现象,这些就很好的反应了科技技术方面的教材很缺乏,其中关键性的技术论点叙述较少,且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材更少;另外实验设备的数控系统没有与其配套的教材,编程格式也与其他的教材不一致,给课程带来不好的效果;同时在大多数的学校中,由于实训的条件限制,主要还是以理论课程的教授为主,其中教材实践性能很是差,而这样学生们所学的与企业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在数控机床和编程教学上面还是很薄弱。此外,由于数控技术涉及的基础很宽,这已经不是数字控制了,而是在工艺、制造、自动化控制以及综合设计的一门多科学交叉型的科学技术,该技术的知识量比较大,在有限的时间内,该课程很难安排并讲授所需要的内容,这样就影响了学生理解改技术的内容和知识。

1.2 数控实训体系不完备

实践性教学环节条件较差,数量严重不足,为了达到实训效果,各学校的实训硬件与企业尽可能保持一致,选型逐步趋向全部采用工业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由于每台数控设备非常昂贵,学校购置的设备数量有限,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很少,教学实训以观摩为主,不能适应普及性的教学实验,学生的实验教学达不到要求,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数控技术课程不但具有理论知识面宽,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难学难教,需从系统出发,安排学生更多的实验、实训时间,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1.3 专业数控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

专业的教师教学时学生学好数控技术的基本条件。然而随着数控技术在近几年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数控人才的大量需求,但同时也造成数控专业师资、特别是同时具备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尤其缺乏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教师、工程师)型”专业教师,严重制约着现代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有很多教师理论基础雄厚,但实践经验薄弱,无法了解企业真正的生产模式及需求。也有部分学校从企业选择优秀技师到学校教授实践课程,但因为缺乏教育学知识,经常出现“有货倒不出”的现象。寻求专业的数控技术教师,成为眼下又一大难题。

1.4 学生现状不容乐观

首先,很多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且抽象思维能力不足,专业能力不强。除了其基础较差之外,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都不容乐观,技能掌握能力也不足,无法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老旧,没有与日俱进,教学内容不新奇,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导致有些学生产生惧学和弃学的情绪。其次,很多学生不能正确的定位,没有立足一线的意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不愿干脏、累、苦的工作,不愿到小企业和条件差的企业,缺乏安全生产、节约、合作、严格遵守纪律等认识,难以适应企业,普遍认为企业管理太严。

2 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办法

2.1 构建科学的教材、教学体系

《数控机床》课教学内容要紧密围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一线高素质的数控技术应用工人这条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实用、够用、管用”为原则,突出该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沿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现以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熟练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由于数控技术发展更新快,目前《数控机床》课程的教材内容,大多数迟滞于数控技术应用的发展,虽然学生学习了这些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已经落伍,实用性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那些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及时进行删减,随时更新充实数控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于课堂教学中。着重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能通过“实践认识—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再实践”的顺序,增加学生自我动手时间,提高学生创新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出一批能熟练运用新技术、新工艺,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数控操作人才。

2.2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及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使学生对已有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学校及教师应尽可能的提供和创造一切实训机会。以优先满足教学与培训要求为目的,根据各职业学校的实力,建立一定规模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用有限的资金合理配置数控加工实训设备。当然,在建立现代制造技术实训基地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金属加工技术实习基地的建设。其次,采用数控仿真软件,不仅降低了教学运行成本,而且给学生更多的模拟练习机会,在各种仿真练习中熟练掌握数控生产技术。这些教学系统既能单机独立运行,又能在线运行,完全模拟一线生产实际。简单来讲,就是利用计算机和其他的专用硬件形成一种真实场景的交互来体验一种真实感觉,因此能进一步培训操作者的实际工作技能。另外,对学生进行CAD/CAM的教学及技能培训是数控技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CAM/CAM教学软件,学生能够在计算机上进行机械制图和零件工艺分析,熟练掌握加工编程方法。

2.3 努力实现“双师型”改革,更新和充实教师的专业知识

现在提倡“双师型”的老师,一个教师,也是一个技师,既会理论又会实践。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中职机械专业教师队伍,是推进机械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学校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根据对数控技术的教学需求进行岗位培训,拓宽老师的知识面,加强教师实践培训,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培训和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只有教师与企业、社会不脱节,才有学生与企业、社会的密切合作,掌握更贴切与生活的实践技巧。同时直接从企业聘用数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直接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实践经验上的不足。

2.4 校企联合,形成“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的需求是职业学校确定数控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依据。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才会有出路。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并在学校的实训体系下初步掌握知识技能;再转而到企业,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和考核。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毕业后直接上岗,形成了“订单式”数控人才培养模式,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因此,除了以上的几点建议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在数控技能教学的改革上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大力改善教学条件,提高理论教学质量和实训教学效果,合理调整教学计划与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设好专业实训基地,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数控技能教学定能取得预期的成效,使我国的制造业发展更进一层。

参考文献

[1] 黄梓平.改革课程体系 加强技能训练 提高综合素质[J].青海大学学报,2002.

第7篇:数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一、明确培养目标,确定数控技术专业实训内容

1.培养目标

数控技术专业主要培养能在机械制造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数控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夹具设计及生产技术服务、数控机床操作、二维和三维CAD/CAM软件应用、产品检验、数控机床维护保养、数控加工车间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并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能够获得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或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部分学生能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为确定专业面向岗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多次召开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访谈会。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若干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将学习领域分解为多个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分担该学习领域部分能力要求,最终实现工作过程知识的完整重构。

通过广泛的调研得知,目前企业最急需的就是综合素质高、职业道德好、具有数控高级操作工岗位能力、能熟练运用机械加工工艺及CAD/CAM软件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此,学院结合行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将数控技术专业面向的岗位确定为数控操作工、机械工艺员、新产品试制工、机床维修工和设备管理员。

2.实训内容

数控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确定为以下内容:机械制图综合实训、钳工实训、CAD/CAM实训、PLC实训、普通机加工实训、数控机床控制类实训、零件的综合工艺类实训、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设备检测和维护实训和企业顶岗综合实训等。

以“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为例,其学习情境设计思路是:首先根据零件形状、结构的不同,将被加工零件分为回转体零件、平面轮廓零件、箱体类零件和综合零件四类,每一类型零件再根据零件复杂程度和加工难易程度细分为多个学习情境,如右表所示。

对上述八个学习情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选择后组织教学,在教学实施时,教师指导工作量随着学习任务难度的增加逐步而减小,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程度逐步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表 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教学安排表

二、优化数控设备配置,注重实用性

1.开展多种数控系统教学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决定了数控实训教学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实施校企合作。企业使用的数控系统就是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的数控系统。

单一数控系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在应聘上岗时受到企业现状的限制,就业竞争力受到较大的制约。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数控实训中心现有数控机床25台,数控系统有日本的FANUC、大森系统,德国的西门子系统,国产的有武汉华中“世纪星”数控系统和广州数控系统。另外我们还购买了上海宇龙仿真软件,它具备多种数控系统的仿真能力,可以实现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加工零件的全过程仿真。通过这些设备和软件组织教学,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各种数控系统的编程与操作技巧。

与具备单一数控系统操作能力的员工相比,具备多种数控系统操作能力的学生更受企业青睐,他们工作适应性得到提高,就业机会大大增加,一些毕业生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2.数控设备配置注重实用性

数控设备的配置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配置数控机床要以实用为主,不要盲目追求高档设备,尽量达到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二是机床要有网络化连接,企业今后的主流趋势是计算机编程,与机床相配的电脑中要安装企业进行加工所使用的主流CAD/CAM软件,如ProE、Mastercam和UG等。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教育部于2006年11月16日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部16号文件),指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一是学院老师“走出去”,去企业顶岗实践;二是能工巧匠“引进来”,作兼职教师;三是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培训基地。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特色非常鲜明的高职院校,2003年,学院作为山东省高职高专院校的唯一代表首批参加并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院先后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骨干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技能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院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积极探索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的有效方法。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有: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专业教师定期去生产企业挂职锻炼;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共建培训基地。

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实训教学

1.“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清楚加工一个零件所需要的知识点,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意识,高标准对待实训。

2.“情境式教学”

将学习领域分解为多个主题学习单元——学习情境;融“工艺分析、编程训练、操作示范、操作练习、产品加工、技能考证”于一体。

3.“工学结合”

采用企业实际生产的零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零件的加工过程。让学生制定加工工艺,编制加工程序,然后与企业实际工艺路线比较,分析其优缺点。

4.采用行为导向“六步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是依据典型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所经历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进行教学活动。

第8篇:数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关键词:技师学院 预备技师培养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改革 按就业导向细化专业设置

技师学院如何在四年时间内完成企业传统技师培养所需的十几年成长过程,这个严峻的问题摆在每个技师学院的领导和教师面前。为此,笔者所在的邢台技师学院成立了学院学术委员会,研究怎样有效地用好在校时间、完成培养规模、确保教学质量,探索新型技师培养工作模式,形成较为明确的教学改革创新思想。学院为缩短预备技师培养过程,培养紧缺技能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定位

技师学院定位在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能够培养既具有综合职业素质,掌握某一职业的基础理论,又具有熟练的专门职业技能,既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又能进行技术改革和技术创新的高级工与预备技师。技师学院要坚持这个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培养目标不动摇,引导学生一心一意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取得技师学院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取得高级工或预备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就要求在制定技师学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时,必须确定企业员工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实训课程和在各个学年段的教育教学定位、规范内容以及教学模式,必须坚持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必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二、教学模式改革

1.技师(高职)教育特色

通过院校途径培养适应时展趋势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企业紧迫需求,关键是转变办学观念、改革办学模式、创新办学思路,构建符合技师自身发展规律的办学特色。

特色一:针对性与适应性关系。高职教育的针对性是指它的培养目标直接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这就决定了它的课程开发,必须先要通过对企业专家访谈,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后,得出若干项培养能力目标与要求,确定课程设置。理论教学以课程设计引导,各科知识融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课程内容设置要使学生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面向职业岗位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在强调针对性的同时,高职教育还必须强调其适应性,即学生对职业的适应面和对职业发展的适应能力。由于技术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所以对于专业技术理论知识面学习范围要宽,对于专业技能培养要强调复合、智能。针对性和适应性二者皆要有度,必须将岗位的针对性与行业的适应性有机结合。

特色二: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首先要强调突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这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区别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方面。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就是,专业实践教学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必须要具有独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专业实践教学课时必须占整个教学课时的50%左右。其次要以创造性智能、技能教学为主,其技能培养的核心是变通性能力培养,因此必须强调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支撑。

特色三:自主开发新课程体系。课程是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的载体,因此技师学院要完成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其核心是开发新的课程体系。要创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根据技师学院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国家高级工、技师的职业标准,其课程体系由企业员工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实训课程所构成。其中企业员工素质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达到国民职业素质的要求;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实训(教学实训和顶岗实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相关多工种的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达到高级工与技师的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特色四:注重技师综合素质培养。把企业先进管理理念与日常学习过程融合,无论是理论课程设计还是实训课程设计,都是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在工作过程中,要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员工意识和工作态度,让学生懂得企业发展的动力及目标,明白合格员工应具备的素质,知道自己的责任及如何在企业顺利成长。这样做有利于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稳定就业,深受企业欢迎。

2.预备技师教学模式的探索

学院招收的学员是高中毕业生,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自学能力。学院通过两条线教学,满足预备技师岗位的需求。

以数控预备技师为例,理论教学以课程设计为主导,专业基础课为辅助,将知识形成一个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数控预备技师前三年(50%时间)内做7~8个课程设计,主要有:(1)机械制图课程,通过做减速器的测绘、画装配图的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图样与产品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到图样是企业技术人员之间进行技术交流的语言,掌握制图知识能够准确表达自己修配或技术革新的思路;(2)机械设计课程,通过做减速器课程设计,学生可以了解产品设计的过程和步骤,学会综合运用机械知识,为今后技术创新奠定基础;(3)液压技术、气动技术、电动机控制课程,通过进行液电控制的简单液压系统和气电控制的简单回路设计,让学生认识到现代化设备就是在液压或电的控制下实现机械动作的,认识到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是学习数控机床的液电、气电控制部分原理和维修的基础;(4)机械制造工艺课程,通过做一个中等以上复杂工件工艺文件编制的综合作业,让学生体会在平时实训课训练中,如何运用工艺理论指导实训中的技能训练,提高工件加工精度;(5)数控加工技术课程,在具有普通车床实习的基础上,对零件进行编程,并在仿真软件上进行模拟,以利于掌握PLC控制数控机床的电路设计及维修技能等等。

我们通过贯穿于理论教学中这一系列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获得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的能力,制定设计或试验方案的能力,设计、计算和绘图能力,总结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利于学生提高独立工作的能力,巩固和完善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有关工程设计的程序、方法和技术规范,有利于锻炼他们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在实训课教学中,一个专业要经过相近的多工种实训,不同专业通过相应层次的模块训练,将工艺知识渗透其中,达到相应级别的综合技能。数控预备技师前三年(50%时间)内,在校实训课教学需经钳工6模块实训,可达到中级技能;普车课程经6模块训练,可达中级技能水平;数车课程经4模块,可达中级技能水平,高级在中级基础上再需增加4模块实训;数控加工中心需经10模块实习,可达初级工水平。经过不同工种的实训教学,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基本技能,再到企业顶岗实训半年,学生会具备一定程度的实际技能,对进一步提高解决复合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按就业导向细化专业设置

技师学院是地方性院校,必须面向当地市场,面向企业办学,适应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根据各行业职业岗位群的多样性,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方向性及培养技能的专业性,且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每一专业领域采用“大专业+突出单一技能”模式。由于本地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家长就业观念又比较陈旧,不愿让孩子远离家乡,而如果一年毕业的数控预备技师操作工太多,就很难满足学生在当地就业的需求,不仅会造成人才浪费,而且会给学院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最后一年,我们根据就业需求细化为数控编程工艺、数控机床维护和维修、模具设计、CAD/CAM与数控自动编程、数控机床机电设计与联调技术等单一技能进行培养,再到所需企业实习锻炼。经过这样化整为零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成为数控技师这个大专业里,突出单一技能的行家里手。这样,既容易就业,又实现了与企业对接,而且深受企业欢迎,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口碑好。

三、探索中存在的问题

在探索技师培养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如能解决好如下问题,技师培养工作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一是缺少适用于技师应用理论教学的教材;二是设备只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缺少能实现与实际生产对接的实训设备与工具;三是缺乏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学生可选课题较少;四是缺乏熟悉企业生产实际,并能够承担教学工作的“双师(理论课教师+工程师,实践课教师+技师)”专业教师,制约着灵活教学方式的开展,限制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解决措施

学院正在采取以下措施尽快完善培养模式:一是经常组织现有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甚至派老师到就业基地生产第一线工作学习,使其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二是组织有经验教师编写符合学院教学的教材,深入到企业寻找一个适于培养技师的能力和技能的综合项目,与第一线的老技师接触,搜集他们工作中的小技巧、经验,充实到技师培养教材中,促使学生技能快速提高,丰富他们的阅历,使其早日成为合格技师;三是通过国家政策扶持从企业引进一批双师型人才担任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四是把企业引进校园,实现实训课教学真实工作化,即学习、工作一体化,在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实训设备的作用;五是把企业的精品意识和规范管理引入预备技师培养过程中。

参考文献:

第9篇:数学教师专业技术工作范文

关键词:数控铣床 课程建设 职教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01-02

我校地处金秀县,这里也是瑶族自治州,丰裕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充斥着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为了践行地方职业教育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地方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动需要,我校结合所在地区旅游工艺品广受欢迎并销路畅通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开设数控铣床扶贫培训课程。

1 课程模式设计

1.1 专业与产业对接

近些年,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迅速发展,社会对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量猛增,而数控铣床专业的学习,不需要过深的理论基础,只要学生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扎实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就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当前,机械制造厂的数控铣床操作工的基本工资都在3000元/月左右,如果学生通过在校专业课程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完全可以在毕业后从事这一行业,并且,伴随着经验的累积,技术的提升,收入达到8000元/月以上也是有可能的,这样就实现了本课程以“扶贫”为初期目标的设计要求。

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基本的操作技能是本专业课程设计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将此专业与数控加工产业实现对接,既产业发展决定专业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以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专家预言:21世纪是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其实质就是数控技术的竞争。机械制造业需要的是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会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具有数控技术相关理论基础,并且一定程度的动手能力。数控人才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蓝领层,也就是数控操作技术工人,要求其要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穰,可以熟练的进行机床的操作,懂机床维修,技术要领;第二层为灰领层,也就是数控编程人员与专业机床维修人员,这类人才需要掌握数控机床的基本原理,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与制作;第三层为金领层,是指精通数控机床实现原理、可以独立进行编程与维护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中职院校来讲,培养的主要目标为蓝领层次,还要为学生打下可以成长为灰领层技术人员的基础。因此,我校数控铣床专业开设了基础教育课程,其中包括中职数学、语文、英语与计算机基础;开设了专业理论课程,其中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机电控制技术基础以及数控机床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我校采用校内集中实践的方式,开设了量具使用、铣床操作、绘图等实践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就是将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

1.2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数控专业的课程内容设计除了要考虑社会需求外,更重要的就是在课程体系中要渗透数控铣床操作工人的职业标准。我国颁布的《数控车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对数控车职业功能与工作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职业功能主要分为加工准备、数控编程、数控车床操作、零件加工以及数控车床维护与精度检验五个方面。每一类型的职业功能对应着不同的工作内容,例如,数控车床操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操作面板、程序输入与编辑、对刀、程序调试与运行几方面。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新思路。

1.3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于教学目标,与基础教育对比,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视。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要传授专业技能,就要求执教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人才,既理论知识,也懂操作技能,那么,就要将教学过程中与生产过程紧密的结合到一起。为了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的结合到一起,我校采取了三种措施:第一,专业技术人员进课堂。聘请了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进课堂;第二,学习场所由教室变车间。让学生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操作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提升;第三,企业实践为补充。一个学期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走进企业去实践,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掌握真正的操作技术要领。

2 在学生掌握典型零件加工的基础上探讨民族工艺品的创新

数控铣床技术加工的典型零件有行轴、套类零件、盘类、支架类零件、普通三角螺纹、锥螺纹、内径槽、外径槽和端面槽的加工以及孔加工等。作为数控操作技术人员必须应该熟练掌握以上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然而,这些都是普通数控铣工专业的发展方向。就我校所在地区金秀县而言,旅游业发达,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市场销路旺盛,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那么,在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时,我们就积极的探讨如何使用数控铣床生产出具有我县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这些旅游工艺品以数控铣床为加工工具,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为目标,以机械加工与旅游产品二者完美整合为特点,开创我县数控铣床制造业发展的途径。将民族工艺品研究作为专业发展的一个目标,我校是通过举办数控铣床操作技能大赛实现的,让学生突破创新,努力将自己掌握的数控车床技术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生产出有创意、有想法,民族气息浓厚的艺术品。民族工艺品研究与数控铣床专业发展相结合是拓宽专业发展的思路,创新专业发展方向,融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它也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一种重要体现。

将数控铣床专业与民族工艺品研究结合起来,并非易事,然而,这条道路却是职业院校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探索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产品,并且让工艺产品含有先进的加工技术,可以实现一些手工产品的批量生产,都是推动这一课题研究向前的动力。

将数控铣床专业与地方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专门进行数控铣床的专业研究,深入挖掘地方民族特色与专业建设的结合点所在,顺藤摸瓜,找出实现这一想法的途径;第二,在专业建设期间,鼓励师生共同创新。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发挥全体人员的聪明才智,集合大家的想法,让教师与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操作技能进行特殊产品的生产;第三,边摸索,边实践。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借鉴其他专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再结合自身专业与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新道路。使这一举措服务于地方经济,同时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地方扶贫的意义。

3 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中职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希望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连接,希望学生走出校门,跨入厂门,不需要在企业有什么过渡期与适用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在深入研究企业用人要求后,采用了三项措施。

3.1 车间与教室合一

在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大量的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大都是在校内车间内完成的。校内车间不仅模拟了企业车间环境,还提供了数控铣床,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学生在车间在进行实践,既对将来的工作环境与条件有了预期的心理准备,又学习到了企业工作中最需要的操作技能。车间与教室合为一体,既实现了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功能,又实现了让学生将理论知识消化吸引,并接着学习更多的技术知识的要求。车间与教室合一是数控铣床专业特色所在,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就是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过硬的操作技能,如果只在教室内进行理论传授那就是纸上谈兵,如果只在车间在进行实践那就是没地基盖高楼。将车间与教室合二为一,就有效的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出现,可谓是一举两得。

3.2 师傅与教师合一

教师在数控人才的培养上,扮演着两个角色,其一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教师,其二就是传授学生操作技能的师傅,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师应深入企业参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而从企业聘请的高级技术人员将精湛的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还具备教师基本素质,可以将技能要领准确的传达给学生。然而,师傅与教师两个角色的扮演还涉及到不同情感知识的传递,不同学业情绪的培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有“师徒如父子”之说,手把手的传授操作技能,以师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会让学生感受到另一种学习体验,心情更轻松,内心更契合,这就会将教师身份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与学生之间产生的一些隔膜消除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操作技能的效率。

3.3 学徒与学生合一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理论知识与提升操作技能同样重要,忽视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自身的职业成长。学徒的学习重心在操作技能的学习,学生的学习重心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实这只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并不绝对,只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定位这两种身份,并且将两种类型的学习区分对待,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学业甚至未来的职业成长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现代社会中需要的人才必须有技术,但是,如果想要拥有超人的技术,扎实的理论知识是不可少的。让学生在车间内当学徒,将教师当师傅,他会重点学习操作技能,让学生在教室内当学生,将教师当作知识的传授者,可以让学生头脑与身心发生变化,有利于不同类型学习内容的掌握。同样,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操作实践课与理论课程分别进行考核,两种成绩都要记录下来,让学生在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上都达到课程要求标准。

4 结语

我校开设的数控铣床扶贫培训课程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借鉴德国“双元型”职教模式是为了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进行专业建设,进行课程研究与设计也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切不可盲目追风,照搬其他人的成功经验,要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已的想法,才能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伟美,黄华.一体化教学在数控专业中的实践[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4):116-117.

[2] 彭伟健.培养数控专业实用型操作人才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3(27):91-9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