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范文

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精选(九篇)

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

第1篇: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大别山区;学区体育模式;全民健身

A Practical Research on All-People Exercising Taking Advantage of

School Sports Pattern in Rural Areas in Dabieshan Region

ZHAO JunCHAI Jiu-chang

(Henan Xinyang Normal College, 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The author makes a surve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rural Dabieshan region and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mass physical culture in the region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and document review. The author then put forward that making full use of existing phys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schools to develop all-people exercising in rural areas and to do humanistic research on rural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effective approach to developing mass sports in this region.

【Keywords】Dabieshan Mountain region;school sports pattern;All-people Exercising

一、研究目的

学区体育模式是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体育模式,全民健身是全社会参与程度最高的一种文化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中国体育由社会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部分构成,这是中国体育运行、发展和管理的社会现实,也是中国体育决策的依据。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被认为是培养和实现我国国民终身体育能力的两个不同体育发展阶段。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结合,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优势互补。

大别山地区地处鄂豫皖三省边界,沿东南走向经河南南部、湖北东北部,绵延至安徽西部,辖29个县市,是我国红色革命的根据地,但是,由于该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落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百废待兴,原始资本积累较少,体育资源严重匮乏。面对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原地“等、靠、要”显然是行不通的。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体育师资队伍,农村也拥有较丰富的学校体育资源,如何使他们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作用?本文通过调查大别山地区16个县市农村学校体育资源、学生参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情况,从而了解了大别山地区农村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现状,在此时农村新型的学区体育发展模式加以探索。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信阳市的光山、新县、潢川、固始、淮滨、息县、商城、罗山、河区、平桥区;湖北省黄冈市的红安、麻城、罗田、英山;安徽省六安市的金寨、霍山,安庆市的岳西等县的三省四市16个县区52所农村中学的教师与学生为调查对象。

(二)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查阅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全民健身计划”的文件,收集和研究了有关社会学、学校体育学、农村体育以及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近几年的统计年鉴等文献,为本题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

(三)实地问卷调查

(1)问卷经课题组成员审阅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后定稿。2008年5月-12月进行了三省四市16个县区52所农村中学的实地调研(其中河南省35所,湖北省10所,安徽省7所),共发放学生问卷42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28份(其中河南省2515份,湖北省1104份,安徽省509份),有效率98.2%;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8份,有效率98.6%。

(2)以河南省社科课题《鄂豫皖老区以小城镇体育带动农村体育发展的战略研究》的鄂豫皖老区三省七县1260名居民的调查结果为依据。

(四)数理统计

问卷调查的所有数据通过使用SPSS软件系统进行数据的处理。统计结果经审核无误后,用于本研究工作的分析论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别山区农村学校体育资源现状分析

1.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从被调查的148位教师(男性128人占86.5%;女性20人占13.5%)的结果看:农村学校和城市相比,条件艰苦,设备不足,环境较差。但是大别山区的农村学校还是留住了一批愿意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服务老区的体育教师,这一点在被调查教师的教龄和职称结构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龄在21-31年的教师占到了59.5%(见表1);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达到96.6%(见表2);中教一、二级的教师占83.8%。在当前农村缺少体育指导者的情况下,大别山区的体育师资队伍,具备了完成学校教学任务和指导社会体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各种能力。从被调查者的年龄结构上看,20-35岁的年轻人居多占58.8%(见表3),说明在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只要政策到位,措施得当,农村学校缺少教师的现象,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2.体育设施基本状况

体育活动设施建设是开展学校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基础,没有体育设施的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我国现有的85008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58044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5%。虽说大别山区农村学校体育资源问题不是十分突出(见表4、表5),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基础建设、公共设施不能和经济同步发展的时候,利用当前学校中的体育资源去解决农村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愿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3.体育活动与竞赛

调查显示,大别山区农村天天坚持做早操和课间操的学校为67%(见表6);课外活动各年级都开展并有教师管理的学校占65.2%(见表7);所有年级都不开展课外活动的学校占34.8%。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有16.8%的学校常年坚持业余体育运动队训练;75%的学校只是在有比赛任务时才组队集训。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学校的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并不高。

4.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情况

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也是开展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重要方面之一。在148位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显示:有60.1%的教师所在学校的体育场馆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对社会开放(见表8);有46%的教师所在学校的体育场馆开放时间为周末、节假日和课外活动时间(见表9)。对外开放的体育项目内容依次为:篮球(50.9%);足球(25.9%);田径(10.7%);乒乓球(7.1%);排球(5.4%)。这两项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学校的各种资源对外开放的程度还不够,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5.教师参加社会体育培训情况

学校体育教师是开展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财富。应鼓励他们走出校门,参与社会体育竞赛工作,参与社会体育辅导站、点的工作,参与指导“晨、晚练”群体,参与到对农村居民锻炼方法的宣传、健身知识的指导中去。调查显示,大别山区农村体育教师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比例偏低(见表10)。

(二)大别山区群众体育参与者总体情况评价

1.大别山区体育参与者的活动空间

从大别山区体育参与者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场所,以及对体育设施的满意度中可以看出:自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特别是国家对老区政策的倾斜,诸如“全民健身活动周”、“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亿万人群健身活动”、“体育先进社区”、“体育先进县、乡镇”、“国民体质监测”、“农村体育年”等举措,在大别山区的体育场地建设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见表11),初步形成了人造体育活动空间的特征。同时也可以看出,广大群众对体育设施的满意度依然偏低(见表12)。随着大别山区群众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仍然是大别山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大别山区体育参与者的活动内容特征

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首先是社会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样也是不可想象的,因而人们也就无法从事体育活动。调查显示,大别山区农村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体育参与者是属于自发性的,非组织化的,其中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个人锻炼者居多;在辅导站、俱乐部、社区锻炼的比例偏小。说明大别山区农村体育社团较少、社会体育辅导站、点较少;社会体育指导员较少(见表13)。

3.大别山区居民余暇时间的使用

余暇时间是指从一昼夜的全部时间结构里,划出一块必要时间消耗后所剩余的那部分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余暇时间是人们直接参加体育活动和接受体育文化的基本前提条件,余暇从来都与人类文明有着不解之缘。研究大别山区农村居民余暇时间使用情况,对大别山区居民生活质量状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调查显示,同属老区,省份不同、文化不同、经济收入不同,余暇时间的支配方式也不同。在大别山区居民的余暇时间支配方式中:安徽居民前两位是体育锻炼(83.3%)、社交活动(66.7);湖北居民前两位是体育锻炼(91.3%)、看电视(65.2%);河南居民前两位则是看电视(61.8%)、家务劳动(50.7%)(见表14)。由此可见,要真正改变大别山区农村居民余暇时间的活动内容,提高大别山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关键取决于社会进步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4.大别山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自我因素

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体育对社会发展也起着积极的作用。现代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已大大超过了增强人民体质的范围,已经成为改善人们生活方式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成为人们度过余暇时间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是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在整个现代文化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使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倾向性。究竟是哪些原因促使大别山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呢?调查显示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诸因素中:增强体力促进健康是首选,分别是(95.8%)、(91.3%)、(75.1%);消遣娱乐的比重依然不小(41.7%)、(39.1%)、(40.8%);值得注意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在大别山区居民中普遍受到了重视(41.7%)、(65.2%)、(24.9%);增加社会交往得到了普遍认同(45.8%)、(56.5%)、(15.9%)(见表15)。这反映出大别山区居民对体育的健身价值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随着大健康、大体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大别山区居民对体育在心理、社交等方面的功能也有了新的认识。

5.大别山区居民对体育工作的要求和愿望

国务院1995年批准在全国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的体育健身计划。具体地说就是要动员全国上下、人人树立起体育意识,积极参与群众体育活动,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充实小康生活,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从1995年到2010年分为两期工程。第一期工程(1995-2000年)分为三个阶段:1995-1996年为宣传发动、掀起热潮阶段;1997-1998年为重点实施、逐步推进、形成氛围阶段;1999-2000年为建立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二期工程(2001-2010年),经过10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大别山区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宣传的力度依然不够。随着大别山区体育人口的增加,健全法规、建设场地、宣传科普、增加指导员数量,仍然是大别山区今后群体工作的重中之重(见表16)。

四、结论与建议

(1)学区体育与社区体育是两种不同形态的体育,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明显的差异。学区体育模式是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学区内居民为对象(包括学生),通过有效利用社区内学校体育资源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的模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同一区域的学区体育与社区体育,几乎是互不往来,“各自为体”。所以,大别山区教育部门应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打破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分离的状况,促进大别山区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联动发展。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大别山区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改变,体育、健身娱乐、休闲不再是少数人独自享有的社会文化资源,而是为更多的人所需要。为适应这种需要,学校体育应把自己的触角伸入到广阔的农村社区生活中去,主动承担起发展和提高农村社区成员体育素质的任务。在形式上,学校开设一些农村社区成员需要的各种体育、卫生、健康类课程,举办一些短期的体育健身技术培训,使学校真正成为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才、技术基地。

(3)在体育设施资源利用方面应发挥学校在体育设施资源方面的优势,解决农村社区场地设施不足的障碍。可以建立社区体育辅导站,以有条件的学校为主,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设施,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和业余时间提供有偿或免费的服务与辅导。还可以通过学生邀请家长参加学区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家长的体育兴趣,提高动员效果,改变全民健身参与者的单一结构,促进家庭体育的开展,同时也使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产生良性互动的协调发展,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4)加强大别山区农村社区体育文化阵地的建设,鼓励学校体育教师走出校门,参与社会体育的竞赛工作,参与农村社区的体育辅导站、点工作,参与指导“晨、晚练”群体,参与对农村居民锻炼方法的宣传工作,并和农村社区有关部门联合,利用农闲时间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小型多样、趣味性强、全家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运动会,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朋友投身于健身活动之中,把广大群众从电视机前解放出来,抵制“黄、赌、毒”等庸俗腐朽文化的侵害。

(5)西方很多国家的学校体育场馆是作为社区的一部分来建设,对社会是一种自然的开放。但对我国来说,学区体育资源对社会开放,还需要做很多工作。国家也应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管理学校体育资源,使其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莫小农.试论社区体育与学校之结合〔J〕.体育科技,2001,(1).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news.省略.

〔4〕金涛.近十年来我国农村群众体育研究综述〔J〕.体育文化导刊,2004,(12).

第2篇: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范文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将学习宣传《社区矫正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列入议事日程, 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 结合实际, 推进学习宣传。成立领导小组, 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学习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挥, 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 尽职尽责, 抓好学习宣传落地落实。领导小组如下:

组   长:石英书记、范磊校长

副组长:张新生副校长、钱慧红副校长、张海菁副校长

组  员:李红琴主任、王健乐主任、刘爱梅主任、魏耀武主任、沈宏平主任、赵晨主任、谭强团委书记、宋飞综治办主任

加大学习宣传力度。要求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学习宣传,做到有法可依、有 法必依。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对《社区矫正法》学习宣传活动要高标准、严要求, 切实加强与有关单位的沟通协调配合, 依法明确在《社区矫 正法》中的任务和职责, 共同学习宣传好《社区矫正法》, 带头将学习宣传活动引向深入, 确保学习宣传活动有序开展, 取得实效。

二、活动主旨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 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司法部工作部署, 深入开展《社区矫正法》学习宣传活动, 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工作 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 久安、推进法治新疆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全校人员进一步统一 思想、提高认识, 理解和掌握《社区矫正法》 的立法精神、基本原则、核心内容和具体规定, 依法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法 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增强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校开展学习《社区矫正法》, 增强守法意识, 遵守社区矫正相关规定, 成为守法公民, 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开展全社会学习宣传《社区矫正法》, 让广大教师群众深入了解、支持和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去,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学习宣传, 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三、重点内容

(一)着重学习宣传《社区矫正法》颁布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社区矫正法》颁布实施对于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构建监禁刑与非监禁刑统一协调、互为补充的刑罚 执行体系, 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 长治久安总目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宣传《社区矫正法》颁布实施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要求, 加强人权保障, 促进司法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宣传《社区矫正 法》颁布实施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制度提供法律 依据和制度保障, 对于推进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强化学习宣传社区矫正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学习宣传《社区矫正法》, 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严格执行各项监督管理措施, 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又要完善教育帮扶措施方法, 促使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 成为守法公民; 坚持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由专门的国家机关行使国家行刑权, 维护社区矫正作为 刑事执行活动的严肃性, 又要整合社会资源,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 优势互补, 形成工作合力; 坚持分类管理和个别化矫正相结合、依法管理与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结合原则, 有针对性地消除社区矫正对象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 帮助其成为守法公民。

(三)突出学习宣传《社区矫正法》重点内容。在广泛 学习宣传《社区矫正法》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重点学习宣传 司法行政部门主管社区矫正工作, 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规定。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各负其责, 依法共同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社区矫正机 构, 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实施, 社区矫正机构履行监督 管理、教育帮扶等执法职责, 司法所依据社区矫正机构的委 托, 承担社区矫正相关工作的规定; 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事业 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依法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的规定; 社区矫正机构配备具有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专门国家工作人员, 依法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管理监督培训和职业保障, 推动高素质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的规定;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特别规定; 社区矫正对象应当依法服从监督管理, 社区矫正工作应当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 社区矫正实施程序、监 督管理和教育帮扶的规定; 社区矫正对象违反监督管理规定 的法律责任和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及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违纪违法的法律责任规定。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社区矫正参与部门单位学习宣传。在本单位开展重点学习宣传。结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即将编辑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释义》, 通过组织开展集中学习等形式深入学习宣传。

第3篇: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社区 个性 完善思路

所谓社区,就是聚居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与此相应,我们定义大学生社区具有特定的含义,主要指向是大学生的宿舍区,是以在校大学生聚居“大学生村”等学生宿舍为前提的。所谓大学生社区就是大学生宿舍集中区,一所大学的大学生都在其中生活,对这个社区产生一种归属感,有其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

一、大学生社区的一般分析

大学生社区与普通社区一样,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它与城市里的居民小区、农村里的村子等社区一样,有其自身的形成原因、主体构成、内部和外部关系、运行机制,以及客观效果和人们的评价等因素。然而这种社区主要因其成员的特殊性而具有不同于一般社区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之所以成为区别于一般社区的原因。因此,我们要探究如何依据这些特征,因势利导,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大学生社区主要由于大学生的入住才得以形成,而这些大学生入住社区不是仅仅为了生活,其首要目的是求得知识、全面发展自身各方面潜力。或者可以说,求知识和谋求自身全面发展本身就是大学生应有的生活。因此,我们在一般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社区起因于一群为了求得知识而走到一起的年轻学生。一般而言,入住大学生社区是大学生开始大学求学的一个基本条件和后勤保障,与一般社区成因不同,入住大学生社区并不构成其入住的主要原因。这就提醒我们,大学生社区建设的着眼点在于社区之外而不是社区本身。

大学生社区最主要的构成主体是在校大学生,还有管理员、清洁工、花工或园丁、修理工等后勤服务人员,有些学校的大学生社区还入住有辅导员老师。这个社区发生的各种关系主要存在于这些主体之间。在这个关系网络中,大学生是最主要的,他们的状态决定了这个社区的整体状态。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因而这种社区就体现出或者应该体现出较高的素养。

任何一个人的集合的存在,都有一定的规范或者习惯约束,作为这个集合存在的运作机制。大学生社区作为人的集合也不例外,它也有一套规范和习惯制约和调节着生活于其中的个体的行为。这就是学校的作息纪律、社区的行为规范等作为制度而出现的因素。大学生或者其他社区人员及社区外来人员如果违反了这些规范或者制度,都会导致社区运作出现失灵。社区的正常运行和进一步发展都离不开这些规范和制度,因此评价一个社区不能撇开这些规范和制度。

大学生社区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社区,其存在的意义与学校的教学活动紧密相关,所以评价这个社区的总体效果必须从社区本身秩序及其对教学活动的促进等多个方面进行。这些都有别于对一般居民社区的评价,这是由这个社区主要成员的特点决定的,也由此给这个社区提出了不同于一般社区的要求。

二、大学生社区的特点

如前所述,本文中的大学生社区专门指向大学生宿舍社区,区别于把整个校园作为大学生社区的划分方法。大学生社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管理重于服务”。一般的居民社区是没有管理人员检查作息情况、卫生状况、违章电器使用情况等事情的,而这些在大学生社区则是常规工作。这些内容或措施都是明显的管理行为。这种特点与学生宿舍的产权、大学生入住宿舍的目的、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教学目标等因素是密切相关的。多数大学生都是刚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的,并且很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一般而言,其心理年龄要小于其生理年龄,多数人自理能力不强。对于作息时间,自己不能很好地把握,宿舍卫生问题、安全意识问题就成为普遍现象。这些现象不仅涉及校方是宿舍产权的所有者这样的问题,而且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利于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因此,从各个方面考虑,大学生社区管理重于服务是有其特殊意义的,是必要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管理代替了服务。社区的管理从根本上说是服务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他各种形式的服务是社区服务的主体,例如保持楼道清洁、为每个楼道准备防滑措施、维修各种水电设施等。此外,社区还组织乒乓球比赛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对于多数措施,是服务还是管理,关键在于大学生怎样看待这些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实施者所采取的具体工作方式。就社区的管理严格与规范方面来说,大学生社区无疑是优于其他类型的社区的。

大学生社区的个性最突出地表现在这个社区的主体部分即大学生的个性方面。除了极少数情况,大学生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他们的文化素质高于一般的社会群体,但社会实践经验远未丰富。这个群体的求知欲望很强,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是他们渴望得到的对象。他们在课堂上学到了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社区就成为他们学习社会实践经验和形成社会价值观念的第二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讲,社区工作对于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改进大学生社区工作的方法和内容,便于推进社区工作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大学生社区不同于一般社区的显著特点是一个小范围内没有明显的上下级差别和心理差别,除了辅导员老师之外基本上是平等的同学关系。这种几乎完全平等的社区关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也可能强化他们的无政府意识。因为没有人天然地是自己的长辈,自己没有必要天然地尊老爱幼,大家都一样,所以自己拥有完全的独立自利。这就很可能造成大学生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体现这种意识的行为。另一种结果是,自己没有了道德上的约束,可以我行我素,甚至对管理员和辅导员阳奉阴违,对学校的规定和社区的制度置若罔闻。这种情况是大学教育和社区建设的部分失败,当然也与个别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有关。所以,认识大学生群体关系的特点对于开展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就积极的方面而言,这个社区是充满生机和朝气蓬勃的社区,因为这里活动的都是整个社会的精英和最有朝气、最有理想的群体。他们对整个社会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要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要突出自己在人群中的存在。当然他们的远大志向也可能导致他们“宁扫天下而不扫一屋”,会使他们忘记脚踏实地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然而这一切都被“他们年轻”这个优点抵消了,可以说,“年轻”是大学生社区最根本特点。所以在这里,许多问题都可以解决,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契机。其他的特点可以忽略,唯有“年轻”这个特点不能忽视,这是大学生社区区别于其他类型社区的标志,也是我们解决这个社区许多问题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根本着眼点。

三、完善大学生社区的思路

如前所述,大学生社区与大学的教学区一般是分开的,不仅体现在地理位置上,而且体现在职责分工上。其实大学生社区建设是一个综合工作项目,不是单独社区所能解决得非常完美的,需要教师、校方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然而就大学生社区建设来说,其主导作用的仍然是社区管理部门,其关键在于这个部门怎样把大学生有效地动员和组织起来,使之共同为完善社区建设而建言献策,使之真正作为社区的主人翁出现在社区内外。我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方法;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服务教学活动;完善硬件设施。

要完善大学生社区建设,制度必须先行。考虑到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并且具有了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对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并表现出对有关问题强烈的参与欲望,所以在大学生社区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及时反映社区的大学生对社区工作的看法和建议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在这方面,社区管理部门必须时刻明白,后勤是服务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社区发生的各种变化所产生的效果只有大学生最清楚、最有切身体会,因而积极吸收大学生参与社区管理是实现社区宗旨的最好体现。要建立社区管理部门与社区大学生相互沟通的有效机制,提供各种反映大学生意见和建议的机会,形式多样,让大学生真正体会到社区是自己温暖的家,自己是社区的真正主人。

无论多么好的制度、指导思想都要经过人们的具体工作才能出现实际结果,大学生社区管理部门的工作方法和方式正是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暂且不去考虑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单就社区管理部门的工作来说,具体工作人员应当对大学生采取耐心与关心的态度,同时抱着爱护与培养的心情,这样工作的效果肯定比那种对大学生抱着敌对态度的陈旧管理方式的效果好。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大学生是年轻人,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会把他们看到和体会到的反映在自己的行动上。因此,作为大学生行为变化的外在变量的社区管理部门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的社区行为变化具有决定意义。

社区工作人员和大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让大学生理解社区管理部门的工作是为了大学生的利益,同时社区工作人员也要理解大学生学习的繁忙和年龄与心理的不成熟并予以帮助。要做到这样,社区管理部门和大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沟通可以是每幢楼的管理员阿姨直接到大学生的宿舍询问大学生在社区生活的感受与困难所在,也可以是社区管理部门办刊物广泛征求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或者是社区管理部门集中邀请社区里面的大学生代表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总之,其目的是促进社区管理部门和大学生之间的沟通、理解和支持。

第4篇: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范文

社区护理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人员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全体居民的健康为目标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目的是促使人们自觉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它是社区护理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区护士的重要职责之一。笔者在基层从事多年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发现在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在此提出个人的看法、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与大家探讨。

1 存在的问题

对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42名社区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问卷法和个别谈话法。经汇总结合笔者个人从事多年的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会,总结出存在以下问题:

1.1 社区护理人员知识老化 社区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在实施前要对健康教育对象进行评估,要制定健康教育计划,且面对健康教育对象是健康人、亚健康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病的全体居民,因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及健康水平不同,所以健康需求也不同,社区护士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提供其所需要的健康知识,而且教育方式要灵活,这就要求社区护士不仅要有专业理论、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技巧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社区护士有时制定的健康教育计划不符合居民需求,可行性较差,在面对一些居民提问题,解答不上来或作简单的解答、或解答的不够仔细,其知识水平不能跟上居民的需要。

1.2 社区护理人员能力素质的问题 社区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的关键在于争取社区领导和居民的支持,逐步形成健康促进的氛围,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信息和资源,因此按要求社区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调、合作能力:社区护理人员在争取社会支持特别是领导支持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协调能力欠佳。同时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辖区内常住居民,有妇女、儿童、青少年、老人病人、残疾人甚至精神病人等,社区护士需要与健康教育对象关系融洽,要动员其共同参与,这就要求社区护士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亲和力,以迅速分析判断不同居民的需求,并取得居民的好感和信任,使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社区护士在从事社区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亲和能力也存在不足。

1.3 社区护理人员角色定位不准 目前社区护士的角色偏重于以提供直接的照顾者为主,对其担任的教育者、被咨询者、协调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不重视,一些社区护士其工作习惯、思维方式还保留在临床护理阶段,一时还不能适应社区护理、特别是社区健康教育的需要。

1.4 社区居民观念问题 虽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逐步增强,大部分人群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要求,但社区护士在对部分居民对讲解要培养良好健康生活方式,要戒烟戒酒、减肥等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时置之不理,不配合,认为护理人员不过是打打针、送送药,什么都要听医生的,甚至对护理人员不礼貌,这大大挫伤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给进行社区护理建康教育带来一定的阻力。

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护理人员知识更新不够 在我国社区护理特别是社区健康教育是个新生事物,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和特点,社区护理人员掌握针对临床护理和对患病人群的护理知识较多,对健康人群和病后康复人群的护理和指导的知识掌握的不多,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2.2 社区护理人员全面能力培养和锻炼欠缺 我国的护理教育对护理人员注重基础护理急救护理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对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协调能力培养欠缺。

2.3 护理人员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 目前从事社区护理的人员大多都是从一、二级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上转出来的临床护理人员,工作习惯、思维方式还保留在临床护理阶段,转到社区护理工作没有进行岗前培训或岗前培训效果欠佳。

2.4 社会的重医轻护和护理人员的不自信阻碍了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进行 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存在重医轻护的观念,对护理人员的工作不尊重,对护理人员的健康指导不信任,大大挫伤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这是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同时因各种原因导致社区护理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不自信,在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是往往依赖医疗人员,其头脑里深深知道护理工作有其独立性,也很少付诸行动上,这是阻碍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乃至整个护理工作发展的重要瓶颈。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3.1 社区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 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变化日新月异,社区护理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特别是加强护理领域新知识的学习,从事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要学习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知识。可通过参加岗位培训、继续医学教育、自学、阅读医学杂志等方式更新知识,以适应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3.2 要开设社区护理本科及以上专业的教育据资料显示至今国内尚无医学院开设社区护理本科及以上教育课程,开设中专及大专教育的也十分稀少。而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方向,且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其重要职责之一,由于其工作目标和服务对象都很有特点,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有专门的社区护理人才,建议开设社区护理本科及以上专业而且开设课程最好加上公共关系这个专业。以便社区护理人员在进行健康教育时具有团队合作、人际沟通、协调能力等能力。

第5篇: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社区教育工作者 澄江街道 现象调查

一、调查目的

澄江街道是江阴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居全市之首。随着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加快实施,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逐步展现现实模样,新一轮的“村居合一”和“撤村建居”势在必行,澄江街道于2012年进行了社区管理体制调整。2013年是澄江街道社区管理体制调整,实施“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市民”的工作重心转移后的关键之年,澄江街道现有28个社区,区划进一步优化和扩大,街道以社区优化调整和争创全省和谐社区为契机,推进社区建设理念、方法、体制、机制的创新。因此,在澄江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区划调整大背景下,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要承担新的责任和义务,具备全新的能力,为保证社区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如何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研究街道层面的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显得特别重要,对澄江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全面地了解本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服务街道社区居民,推进我校“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我们对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现状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从澄江街道社区教育工作者基本情况、被调查者对自身工作的评价、社区教育工作者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要求及社区教育工作者在社区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等方面开展。

三、调查对象

根据2013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印发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社区教育工作者是指社区教育的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学人员,澄江街道共有个28个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管理人员,本次调查的对象专指这28个管理人员。共发放问卷28份,收回28份,有效问卷28份有效回收率100%。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1.性别结构:本次调查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共28人,男性为1人(3.57%),女性为27人(96.43%),性别比率严重失调。

2.年龄结构:本次调查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年龄在20~50岁,其中20~30岁12人(42.85%),31~40岁12人(42.85%),41~50岁4人(14.3%),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年轻化。

3.文化程度:被调查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中,研究生3人(10.7%),本科生15人(53.6%),大专生10人(35.7%),文化水平相对较高。

4.专业结构:被调查的28名社区教育工作者所学专业种类丰富,有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工业设计等,其中跟教育有关的有6人(21.43%)(包括小学教育2人、英语教育1人,学前教育2人、现代教育技术1人)。近50%的人所学的专业与目前从事的工作无关,有18人具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或管理学知识。

5.从事社区教育的时间:被调查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从事社区教育1年~5年的有21人(75%),5年~8年的7人(25%),大部分社区教育工作者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时间相对较短,经验不太丰富。

6.职称情况:被调查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中,有社会工作师职称的5人(17.86%),助理社会工作师职称的7人(25%),没有职称的15人(53.57%),其他专业职称的1人(3.57%)。

7.选择社区教育的原因:被调查的28名社区教育工作者,因自己热爱而选择社区教育工作的有4人(14.29%),服从领导安排的23人(82.14%),有1人(3.57%)是因为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而从事。

8.工作状态:所有社区教育工作者能认真从事本职工作,26人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很重要。有27人认为自己的群众工作能力很强,有26人认为自己的社会工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很强,24人认为自己在工作中有改革创新意识,有24人很关注当前的形势和政策。有27人能很好地操作计算机。有18人能掌握基本的日常外语会话知识。所有社区教育工作者几乎没有机会受过社区教育岗前培训。只是在进入社区前进行过社区工作者培训。89.2%社区教育工作者从事社区教育工作以来,没有进行过任何形式的社区教育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

(二)被调查者自身评价及专业要求等结果及分析

1. 89.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工作职责是:传达上级精神、制订社区教育年度计划;负责对社区内各层次人群进行社区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做好社区教育的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协调上级部门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有50%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评价是,社区教育工作年初有计划,月月有活动,年终有检查,可以应对。但实际实行过程中,各条线之间交叉很大,教学内容、教学意义体现不够明显,各种支持力度不够。社区教育居于“鸡肋”地位。

2.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急需提高的素质:了解教育、热爱教育;有一定的教育工作经验;专业知识足够;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所有人都认为要增强自身的社区教育专业知识与组织协调能力。100%的社区教育工作者都认为自己的社区教育工作由于专业知识缺乏、进修机会不多;虽然自己有创新意识,但在工作中很难创新。

3.被调查者对自己的职位在社区教育中的价值有如下评价:57.1%的人认为可以增加社区居民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居民素质;18%的人认为是完成上级交办的社区教育方面的任务;14.3%的人认为价值不明显。

4.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社区教育工作中遇到最大的阻力困难是:领导不够重视、职责界限模糊、专业知识缺乏、缺乏专项资金、教育资源、专业师资缺乏。

5.被调查者认为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的途径是:28.6%的人认为要领导重视,67.8%的人认为要对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提高认识;28.6%的人认为配备相关专业的人员充实社区教育工作,特别提到多吸纳学校教师加入到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39.3%的人认为要加强交流学习,各社区教育工作者之间交流互动,取长补短,互相促进;28.6%的人认为要强化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发展意识。

五、结语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是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内在专业结构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伦理、自我专业意识等方面。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发展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充满着困难和艰辛的过程,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和成长,需要每一位社区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雪莲.关于社会工作者专业化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顾晨霞.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发展研究――以江阴市澄江街道为例.江苏省江阴市澄江街道成人教育中心校,2013.9.

第6篇: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

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地务工、留守在户籍所在的农村家乡的儿童,他们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快速流动催生出的一个新群体。这些儿童在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容易遭受各种问题的困扰,在发展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特别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构成主体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会上提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3000多万。这些留守儿童特别需要来自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关爱和科学指导。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服务需求与学校的回应

留守儿童非正常化的家庭环境使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和社会化容易遭受到各种障碍的困扰。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困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①委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难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②留守儿童健康的课余生活难以得到保障;③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理解和配合;④少数留守儿童出现了学习成绩下降;⑤父母文化素质较高的留守儿童失去学习辅导机会;⑥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失去很好的监督,其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现了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不良现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最大差异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失落和孤单,同时也感觉缺少关爱[2];孤独感、委屈难过和敏感自卑是留守儿童的“代表性”情绪体验,忧虑情绪主要体现在初中留守儿童中[3]。在社会化方面,一项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实证研究[4]表明,“留守”经历在个别社会化指标上给儿童带来较大影响: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欠缺与同辈群体和亲戚间的交往;家庭结构观念松散,亲子关系淡化;孤独感较强;缺乏合群性,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尤其如此。另一项关于初中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5]表明:留守儿童的违法和违纪行为高于非留守儿童,初中留守男生均比留守女生存在更多的危害健康的行为。要克服这些障碍健康发展,留守儿童需要特别的教育和社会化服务。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进行社会化的两个最重要的机构,父母是自然的社会化执行者,教育工作者是专业的社会化执行者。父母的外出削弱了留守儿童家庭的社会化功能,造成留守儿童发展服务的缺失。削弱的功能和缺失的服务被父母期望、社会期望由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来弥补。许多学校通过积极探索,采取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提供寄宿服务、选派教师作留守儿童的家长等方式回应留守儿童的服务需求。但是,这些方式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①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本来就存在着教育经费紧张、教育水平落后、师资力量缺乏等障碍,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并对变动情况做及时的补充和修改;家长精力有限又缺乏解决儿童身心发展问题的知识技巧,无法提供足额的寄宿服务,即便已建立的寄宿学校也因为管理薄弱、资源有限、监护范围和监护质量达不到要求。②现有方式只能满足留守儿童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③现有方式忽略了留守儿童的自身力量和可能拥有的多种社会支持。现有的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对留守儿童服务需求的满足。为进一步保护、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开拓思路、跟随社会发展的节拍引入专业方法为留守儿童提供指导和服务。学校社会工作正是可以用来指导农村中小学的留守儿童工作的专业制度和方法。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方法以及在我国的试点和推行

学校社会工作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英国、德国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的一项“结合教育和福利两种制度的社会事业”[6],是现代社会工作发展较早的一个分支和重要领域。学校社会工作即是把社会工作的助人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学校社会工作追求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崇高目标:(1)实现社会福利。学校社会工作为学习和生活适应失调的学生提供服务,协助他们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如何预防问题的出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2)保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普及义务教育。学校社会工作为因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不能参与或不能充分运用教育机会的学生提供生活与学习的抚助和保障,使他们得以利用应受教育的机会,掌握知识本领,发挥潜能;(3)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调,以配合学校的需要和增强教育功能。家庭、学校和社区是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三大因素,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社会化人格的三大力量,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和职责所在;(4)学校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7]P316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学校社会工作主要运用个案方法的传统工作模式和团体方法的学校变迁式工作模式,从事治疗性的服务工作,参与学校家长会及社区活动,并负有就学校不良环境提出建议和反映的责任。1960年以后,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目标都发生了明显转变,形成社区学校式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开始扮演预防与矫治的角色,参与学校政策的制定,维护学生应有的权利。同时,学校社会工作者把社区活动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把教育、卫生、福利的结合看成为学校社会工作的趋势和理想。[7]P316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已成为学生辅导和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社会工作者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及其他服务人员一起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全面深入,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家庭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提出了严峻考验。为胜出这场考验,“在中小学中积极开展专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6]为回应现实的需求,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本世纪初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地区得到积极的倡导和试点推行。2002年5月,由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牵头,在浦东38所学校开始试行学校社会工作,按照香港模式,推行“一校一社工”制度,拉开了大陆地区发展专业学校社会工作的序幕。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试点工作经过了学校确认、专业服务培训、资金和设施保障、政府监管部门成立等环节,标志着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制度正式介入学校体系。[8]P39随后,深圳、福州、济南等地区也学习上海经验开始推行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

三、推行学校社会工作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相关决定使社会工作步入快速发展期,在学校社会工作领域,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以试点方式在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行列。这些试点工作大多借鉴港台地区经验,又结合本地实际,发展了多种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试点工作不仅为学校社会工作的普遍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试点展示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强大功能和重要意义,突显了广泛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但是,目前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均是安排在城市的中小学,这与社会工作的起源于城市的、成熟于城市的发展传统相一致,也与我国的资源分配方式相关――无论是在经济资源还是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农村均弱于城市,几十年的城市优先发展模式已使城乡差距扩大到危害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程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改变顾此失彼的发展模式,要弥合农村被拉下的差距、解决农村发展的障碍,尽快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在政策和资源方面向农村、农村社会发展合理倾斜成为必要的举措。

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策和资源对农村的一个合理倾斜就是,政府应大力推动在农村中小学试点和推广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制度。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传统模式以个案工作方法为有特殊困难的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服务和咨询,减少或避免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现象;运用学校变迁式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学业和职业辅导;采用团体工作方法打破留守儿童自我封闭的防线,培养他们互助合作的精神和方法技巧;运用社区学校式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强化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启发、培养留守儿童的服务精神,鼓励他们参与社区建设、改善教育和生活环境,通过服务他人、服务社区促进自我训练,实现自我成长。从发展的角度看,抓住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契机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终将惠及整个农村教育,提升全体农村儿童的福利、提高农村社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龚成彬:从“全国打工第一镇”看“留守学生”教育[J].中小学管理,2005(9):38-39;叶敬忠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7):119-123.

[2]叶敬忠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4):19-24.

[3]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适应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7(6):6-8.

[4]肖富群: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的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9-55.

[5]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02.

[6]文军:学校社会工作论略[J].社会,2003(1):27-29.

第7篇: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范文

一、充分认识社区党建工作对加强和改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战略作用和现实必要性

在新时期新阶段 ,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经济结构、组织形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原有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职能作用逐步剥离,大批下岗职工、退休人员走向社会,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新经济组织大量产生,公共性事务进入社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迫切需要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程度提高,原有的行政管理为主、条块分割的政府管理体制发生变化,以前那种以工作单位为主开展党务活动的做法已逐步失去基础依托,街道社区在基层政权建设中的基础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必然要进一步延伸到社会领域的各个层面。所以,社区是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部分,社区党建是党在城市社区的工作基础。社区党支部书记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是促进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党的工作渗透力、影响力的需要,是广大群众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需要,对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开展社区党建工作

社区党组织要通过加强社区党建工作来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扩大党在城市社区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促进社区各项工作迈上新水平,取得新成效,把广大居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证。

第一 ,社区党建的根本出发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立党为公”是社区党建的根本指导思想,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办”,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真正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根植于社区党建和社区工作之中,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在基层、体现在基层。通过创造良好社区环境,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搞好社区服务和综合治理,密切党群联系,提高居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以实现党在社区的领导作用。

第二 ,服务是社区建设的主题,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社区党建工作要把加强对社区建设的领导、服务好社区居民,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放在首位,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办实事,重实效,充分发挥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居民得到切实利益,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所以,社区党组织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强组织协调,突出服务重点,扩大服务领域,形成便民利民、社会保障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三 ,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灵魂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充分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要强化社区居民和驻地单位的自治意识,加强社区队伍建设,积极培育社区工作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第四 ,社区资源是社区党建工作的物质依托。整合社区资源,吸收居民参与,是提高社区造血功能、强化城市管理工作和满足城市居民服务的需要,社区党建要积极调动社区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和智力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社区党员是社区的宝贵财富,要充分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党团员、志愿者队伍的奉献价值。

第五 ,构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是学习型社区。要紧紧围绕提高居民群众文明素质这一重点,指导开展学习型社区活动,促进广大党员和居民群众的学习和培训,加强对社区成员的社会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公民道德行为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区道德风尚,形成文明和谐的社区氛围。

总之 ,社区党支部书记要通过组织社区党务工作者扎实开展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和组织好社区建设,使社区的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和自治性得到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使社区的自我管理和服务、社区稳定和综合治理、文明和卫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程切实得到加强和提高。

三、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

社区党组织在保证党对社区政治领导、组织领导 ,加强和改善社区党建工作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区党支部书记必须担负起建设一支高素质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的重任,把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队伍。

第一 ,要提高政治素质。始终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思想、政治、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服从并接受上级党组织的领导,善于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

第二 ,要学习知识,精通业务。努力掌握社区党建的专业技能,熟悉了解现代管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在精通党务工作的基础上,广泛积累多方面经验,提高综合素养。

第三 ,要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努力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沟通和协调,增强居民和驻地单位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有效整合社区资源,提高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为社区党建工作获得方方面面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

第8篇: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途径以外,家庭、社区、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于家庭与社会,因此靠学校教育单方面力量很难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取得家庭、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建立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大系统。

社区是学生成长、感受社会生活、发展社会性的重要站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更离不开与社区的互动。同时,社区又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学校教育离不开社区的影响和支持。社区不仅有社区组织、社区教育,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社区性格。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社区组织、社区教育中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两个形式:一是专业意义上的资源,包括专业人才、专业机构、专业设施等;二是非专业意义上的资源,包括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素质教育基地以及社会文化设施。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认识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第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一、心理健康教育社区资源

越秀区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是广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旅游、金融、信息中心,也是教育、医疗、服务业发展领先的地区,全区占地面积3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4万人,共有18个街道。越秀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区内有12所百年老校,名校名园众多,教育普及程度高,基础教育优势显著。

(一)街道、社区

越秀区共有18个街道,街道设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一般设有青少年培训部,由青少年培训部负责开展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长堤真光中学所在的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位于广州市的老城区,属于成熟社区。人民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设有青少年培训部,青少年培训部有部长1人,社工4人。青少年培训部具体开展的工作有:对社区内的部分青少年进行心理测试,重点是人格分析;对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进行个体心理辅导、一对一个案服务(包括家庭);对具有同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小团体辅导,开展拓展训练等;在社区内进行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如墙报、宣传单、讲座等。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所在的环市东路华侨新村,归属于华乐街道,是广州市金融中心地区。华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了许多心理教育资源,包括青少年服务和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旨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支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了解自我,发展个人全能和获得全面发展;帮助在行为情绪、家庭朋友关系,或适应学校社会生活方面有困难的青少年;增进社区对青少年的理解和鼓励;发挥社区功能,协助青少年顺利成长。主要活动如下:青春健康教育服务;“相聚四点半”课业辅导,行为矫治服务;个人成长潜能发展,青少年危机介入,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社区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等。

瑶台小学处于城中村的矿泉街,矿泉街本地人口三万多人,外来人口近12万人。2011年成立了矿泉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对象是矿泉街辖区范围内的居民。矿泉街辖区内有14个社区居委会,中心服务拓展按照“中心运作,资源整合,圈层推进”的原则,整合社区资源,采取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方法,结合社区培训、社区教育、社区宣传和策划,为矿泉街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越秀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成功的是大塘街。大塘社区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社工活动室,为社区居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全面的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社会交往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供服务的队伍主要由政府购买服务的专业社工机构组成,加上区内学校或辖区内具有专业资格的教师义工和居民义工组成。因为该服务的主力是专业的社工,所以这支队伍专业性强,加上该组织的社工拥有社区服务的长期经验,所以活动策划细致、有条理,活动呈现多元化、趣味化,工作制度十分完善,社工、义工分工明确、各施其职,服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了市内的示范单位。

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利用街道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有40%左右。

(二)高校、科研院所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及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市人民医院、广州市脑科医院等医疗机构都与越秀区有密切的联系。

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医院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家资源。所调查的学校几乎都聘请过有关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在提高全体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大学的心理专业实习生资源。越秀区交通方便,有很多名校,因此各大学心理系学生非常乐意到越秀区各中小学校实习。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就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习基地建在越秀区。实习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学校带来了专业支持和人员方面的支援。三是大学的社工系学生和大学生社工。很多学校都通过社工系学生开展团体活动,这是当前我区比较活跃的专业社工队伍。四是转介。学校把心理辅导中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个案转介到相关的专业机构和专家,为学校心理辅导提供了后续的支持。

由于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专业医院合作是属于点对点的联系,所以合作比较畅通,合作面比较广,效果也非常好。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合作是在主管领导牵头和推动下实现的,体现了当前我国学校机制下常见的合作动力。

在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能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医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学校为100%。

二、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可能性

(一)从工作目标上来看,学校与社区的工作目标大体一致

大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在2014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指导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以达到营造健康的环境、培育健康的理念、优化健康的设施、完善健康的服务、拥有健康人群的目的,使辖区居民掌握有关的健康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增强创建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形成健康行为,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难看出,社区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是大体一致的,这为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二)学校的心理教师与社区社工的工作有联系也有区别

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其功能,使其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学校社会工作是指把社会工作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

学校心理工作与社会工作都是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预防功能在学校心理健康建设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心理辅导更多地体现了心理学的色彩,而社会工作则不仅体现了心理学的色彩,还体现了社会学的色彩,这可以说是两者的根本性区别。正是这一根本性的区别直接导致了两者在其他方面的诸多不同。

从工作对象来看,驻校社工与心理教师在学校中都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服务,但驻校社工更多倾向于服务家庭与学校。社区是学校教职工工作生活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外部环境,而家庭和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体环境。家庭的氛围、社区的环境对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可低估的。驻校社工要关注社区及家庭的现状和变化,保持学生、学校和社区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从工作形式来看,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辅导有诸多不同之处。驻校社工的大部分工作是通过开展群体互动活动(如发展性小组、游园会、社会现状研讨会等)来实现的,而心理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放在心理辅导课的开展与学生的个别辅导上。由于学校工作事务繁忙,以一个人的力量开展各项宣传、普及等规模性的活动比较困难。

从在学校中的角色来看,驻校社工与心理教师都是服务者的角色,在这点上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但对心理教师而言,咨访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都局限在心理咨询室中,而社会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则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在学校以外的范围接触当事人。青少年失足、家庭暴力等问题不只是当事人的个人问题,而是已关系到社会规范的维护和社会的稳定。

由此可以看出,社工与学校心理教师的角色有相同,也有补充,社工与心理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可以发挥各自独特的重要作用。

三、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方式

与街道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学校与社区签订社工驻校协议

这是一种深度的合作方式。以第40中学为例,所在街道是大东街,大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青少年部的社工是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出身,具有相应的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专业素养,有能力开展驻校社工工作,因此与第40中学签订了社工驻校协议。

社工每周固定半个工作日在40中校内工作,具体工作范围见表1。

学校与社区签订社工驻校协议的合作形式,是一种计划性强,利于统筹兼顾,能够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有关工作的合作方式。合作协议的制定有两个方面的推动因素:一是学校领导的重视,第40中学申报了与社区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州市市级课题,在实践中把握机会,积极推动合作;二是大东街街道青少年部主动推进工作,积极联络,共同促成了本次合作。

(二)积极合作无协议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与华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紧密合作,形成了良性互动。主要合作活动如下。

1.“金色童年”活动:针对小学部三年级在学习行为上需要帮扶的学生进行辅导,总人数10人,于每周五下午进行。

2.四点学堂:针对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总人数25人,于每周一、二、三、五放学后进行,前三天进行课业辅导,周五进行团康活动。

3.新生入学适应:针对七年级学生,活动形式为团体辅导活动,目的是增进同班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4.初三考前辅导:针对九年级学生,活动形式为团体辅导,目的是减轻压力,调节情绪。

5.学生干部培训:针对团队学生干部,活动形式是团体辅导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领

导力。

这种合作方式在当前来看效果非常好,但从长远来看,不能保证能有计划、长远地推进工作,工作有可能停留在表面,不利于深入开展。如果街道的领导或学校的主管领导变动,合作就有可能会被搁置。

(三)有一定的合作无协议

大部分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属于这一形式。以瑶台小学为例,2011年矿泉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主动联系学校心理健康科组,商议后决定由服务中心的社工和学校心理健康科组共同为学生提供团体心理辅导,每学期两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

东风西路小学属于六榕社区,隔周周五,六榕社区会派两个志愿者到校开手工兴趣班的课。六榕社区对全校的七个特困生定期进行学习或心理上的辅导。

这种合作形式基本上都属于社区主动联系,学校也有配合。但合作不属于学校层面,因而不能调动社区方面的积极性。

(四)没有合作

目前不少学校属于这一类情况。分析原因,或社区和学校都没有合作意向,或有意向但没有合作的行动。

四、原因分析

分析越秀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中学部分都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这些心理教师都是心理或相关专业科班出身,都具有系统的心理教育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学校能够顺利开展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室的有关工作,并对全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能够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但由于工作繁重,大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培训等,难以由一个心理教师来完成。因此需要更多专业力量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小学部分,心理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大部分教师都不是心理专业出身,都是后来通过自学和培训获得的专业知识。在学校工作中,由于身兼多职,心理教师基本上很难应付学校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专业上,大部分教师对于心理辅导课只是掌握了一般理念,心理辅导多未达到专业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非常希望有专业力量的介入,以便帮助学校开展相关工作。

从越秀区的情况来看,可以说社区资源非常丰富。社工不仅可以由社区街道提供,社区周边的高校也有很多的社工团体。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街道不仅在组织上,而且在资金和人才上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街道以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储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力量。社区的工作目标就是为社区的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居民的健康,提高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健康的社区环境。在这样的现状和工作目标之下,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本应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两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和建设都是以学校内部力量为主,没有形成借力的观念。同时,由于没有相应的机制,在怕麻烦、怕担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下,不能主动联络社会资源开展相应的工作。从社区的角度来看,尽管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的工作目标,社区也有雄厚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但由于没有和学校合作的经验,不知道如何打开合作的局面,同时也不清楚学校是否需要相关资源,因此不能进入学校开展相应的工作、发挥作用。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街道和学校在管理上不属于一个系统,缺少资源上的整合统筹,没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很难有合作。学校需要社会资源,需要社区的力量开展工作,并且社区也有这样的实力和基础,但是两者并没有搭建起桥梁,十分遗憾。

五、经验借鉴

广东省毗邻香港,在教育理念上比内地更多地受到香港的影响,同时更容易接受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广州市大部分学校教师基本上都有获得香港专家的培训,或去香港参观学习的机会。社工在广州地区比较常见也与这一因素不无关系。香港的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开展比较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心理辅导在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来,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几种模式,其中社区-学校模式是香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色。

他们认为,学生产生困扰的主要原因是社区与学校相脱离,社区居民不了解子女在校表现,不支持学校的工作,而学校教师对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缺乏了解。所以强调学校社工应采取社区取向,设法促进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通力合作从而解决学生的困扰。社工在帮助适应欠佳的学生时,应考虑学生产生困扰的社区因素,并密切联系学生家长与社区人士,支持学校的教育方案,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此模式要求学校辅导密切联系家庭及社会机构,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补充学校辅导力量。

社区学校模式的基本特色是把辅导看作是一种对人的成长有全面影响的全面性辅导,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辅导资源,创设一个适合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强调学校社会工作者要促进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使三者采取一致的辅导步伐。笔者去过香港中小学,参加过省港心理辅导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学校对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基本上都利用了社工的力量,由社工负责开展学习、人际关系、情绪等方面的心理辅导工作。

美国的学校心理服务在这个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按照雇佣关系的不同,美国学校心理服务模式可以分为四种:1.以学校为本的服务,主要是指在学校情景下由学区雇佣心理学专业人员为学校提供服务;2.与学校有关的服务,指在接近学校的环境下,由非学区聘用的心理学专业人员提供服务,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3.与社区有关的服务,是指学校与社区联合起来,聘用学校人员,由学校基金支付;4.以社区为本的服务,是指社区资助,社区聘用向他们负责的社工提供服务,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可以看出,在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社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与社区相互补充,共同保障社区居民及学校学生获得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六、几点建议

香港、美国的先进经验给了我们有价值的启发。从越秀区学校成功的合作经验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形成机制,整合资源

像香港一样,需要的时候一个电话就可以联系社工,能够长期稳定地与社区合作,同时社工也把学校工作当作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作机制,社区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把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引入学校,这个机制必须要有机构来保障。这一机构应该由一个能协调教育部门和街道的管理部门协调管理,并由这个机构制定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方案和细则,并进行监督、指导。

(二)形成经验,推广普及

在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方面,个别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通过学习、交流等活动,把社区和学校的管理人员集合起来,进行观念的疏导和方法的指导,在学习的基础上提出要求,调动积极性,积极推动合作。

(三)形成课题,项目推进

现在越秀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学校,比如第40中学、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等都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课题研究能够引起学校的重视,引导更多教师参与,调动各方面力量。社区方面,项目可以推动主动开展与学校的合作,使合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四)延伸教育,服务社区

学校是教育的组织,是社区的教育、文化中心。学校应发挥专业优势,把教育延伸到社区,为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把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形成良性互动。这些工作虽然给学校增加了一定的财力、时间支出,带来管理上的某些不便,但它也能树立学校在社区中的良好形象,促进社区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优化学校教育。

第9篇: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范文

这次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专题会议,是经市委、政府同意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充分体现了市委、政府对我市社矫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市委副书记申忠林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为我市当前和今后做好社区矫正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的领导就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为了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推进我市社区矫正工作,我就司法行政部门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区矫正是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探索行刑方式多样化、改革和完善我国刑罚制度的重大尝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之一,是推进我市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司法行政工作的一项新任务。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社区矫正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刑人员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社会长治久安;二是社区矫正有利于提高监外执行罪犯教育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三是社区矫正有利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刑罚执行工作的科学发展;四是社区矫正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

二、明确社区矫正的对象、任务、目的和职责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一)社区矫正的对象。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社区矫正主要适用于下列五种罪犯:

一是被判处管制的;二是被宣告缓刑的;三是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即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期间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四是被裁定假释的;五是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女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当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二)社区矫正的任务。按照两院、两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社区矫正的任务: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再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三)社区矫正的目的是:社区矫正的直接目的是对矫正对象进行再社会化的教育,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间接目的是增强社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根本目的是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四)司法行政部门在实施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

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相关部门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和帮助工作。

乡(镇、街道)司法所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非监禁刑罚执行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2、依照有关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管理,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考察;3、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4、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5、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参加公益劳动;6、完成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交办的其它有关工作。

三、加强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为确保我市社区矫正工作落到实处,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齐抓共管。一是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监所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认真做好衔接移交工作。对已在社区服刑的人员要与公安派出所做好人员档案的移交衔接工作,主要是20**年底前的社区服刑人员,据统计有1339人。2009年1月以来的矫正对象人员档案已基本转到市司法局。现已有56人。今年,社区矫正对象档案材料司法所还没有拿下去的,要尽快到司法局搞好接交手续。司法所电脑要尽快联网,申请邮箱,向司法局上报邮箱号。今后,在刑事裁判生效后,法院移送到市社区矫正办公室的社区服刑人员的判决书、裁定书、执行通知书等,将及时转给司法所,司法所要进行登记,严格按照一人一档建立档案。在社区矫正的过程中,要密切配合公安机关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管理。同时,要认真接受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正,保证社区矫正的合法性。二是加强与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工商等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争取各方支持,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经费保障,为社区服刑人员解决生产、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还要加强与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协调配合,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学习、生活、工作等服务。

四、摸清情况,切实做到数据准、底数清、情况明

社区矫正工作对于司法所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这就要求从基础工作做起。为了搞好社区矫正工作,就要认真摸清社区矫正人员的基本情况。一是要把社区服刑人员的底数搞清楚,防止出现脱管、漏管现象发生。各司法所在这次会议后,要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一次集中排查,主要把矫正对象的人数搞清楚。二是要把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摸清楚,做到对症下药,因人施教。各司法所在开展对矫正对象集中排查的同时,要认真了解社区服刑人员的服刑类别、犯罪情况、矫正期限、现实表现、户口所在地、职业、家庭等情况。在底数清、情况明的基础上,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分类管理和教育,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区别对待,因人施教。

五、切实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和服务

为了搞好社区矫正工作,要切实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和服务,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一)要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从刑罚的惩罚性来看,惩罚性体现于对权利或人身自由的不同程度的限制,这些限制的实现就需要监督管理。我们知道,社区矫正是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当然,对矫正对象实行监督管理是必要的。从矫正对象的人身危险性来看,这些人都是某种程度上的犯罪分子,为预防这些人的犯罪,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险,对他们进行监督管理也是必要的。对社区矫正对象管理要坚持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的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对社区矫正对象的人事档案、犯罪档案、矫正档案等各类信息资料的管理;二是对矫正对象限制人身自由的管理。比如被判处管制的、宣告缓刑或假释的人员离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县级公安机关批准等;三是对社区矫正对象行使公民权利限制的管理。如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员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被剥夺政治权利的还不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四是对社区矫正对象实行定期报告的管理。矫正机关要督促矫正对象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以便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改造情况。

(二)要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社区矫正是一个教育的过程,经过对矫正对象的教育,使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在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上,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具有针对性,才会有成效。在教育的内容上,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早日回归社会。在教育的方法上,一是采取多角度的教育方法,提高矫正质量。开展警示教育。司法所以开展警示教育形式指出矫正对象的犯罪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告诫他们避免重犯。如组织他们参加旁听法庭审判,使他们直观的认识到犯罪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组织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帮助他们树立遵纪守法的理念;开展引导教育,司法所要通过组织矫正对象参加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组织开展公益劳动、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等,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之中。开展感召教育。司法所通过对矫正对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更高层次感召他们,用先进的事迹来激励他们,使他们重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减少和预防违法犯罪。开展主题教育。司法所要结合形势,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展“八荣八耻、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活动,以“社会给予我温暖,我为社会献爱心”为主题的向灾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的活动,通过参加学习和捐助活动,激发他们进一步树立社会责任感。二是借助多层次的施教主体开展工作。对矫正对象的教育要借助家庭、社区工作人员(村社干部)、调解员、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的力量,才能把对矫正对象的教育搞好。三是要采取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如侵犯他人或国家财产类犯罪分子,大都是好逸恶劳之徒,就要对他们进行热爱劳动、靠劳动致富方面的思想教育。在教育的形式上,一是采取个别教育和集中教育相结合。个别教育就是通过走访、个别谈话等形式和途径,对矫正对象进行经常性的教育;集中教育主要是对矫正对象进行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要把个别教育和集中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确保教育效果。二是正面引导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对服刑人员的先进事迹及时表扬和鼓励,弘扬正气;对不服从管教、有违纪违规的人员,及时予以批评教育,促进其转化。

(三)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社区矫正对象的服务。司法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帮助社区矫正对象克服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鼓励、指导其合法就业和自谋职业,以利于他们尽快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

六、建立健全制度,使社区矫正工作实现管教规范化

为了搞好社区矫正工作,我们要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制定的对矫正对象的管理考核规定。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教育制度、思想汇报制度、请销假制度、公益劳动制度、管理考核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抓好落实,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运行。